《【中国哲学名著】》-25

C D原文A B[原文]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虫付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虫付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罔两,景外之微阴也。言天机自尔①,坐起无待②。无待而独得者,孰知其故,而责其所以哉③?若责其所待而寻其所由,则寻责无极④,(而)[卒]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⑤。若待蛇虫付蜩翼⑥,则无特操之所由⑦,未为难识也。今所以不识,正由不待斯类而独化故耳。世或谓罔两待景⑧,景待形,形待造物者。请问:夫造物者,有耶无耶?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⑨。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CD.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CE.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CF.故彼我相因,形景俱生CG,虽复玄合CH,而非待也。明斯理也CI,将使万物各反所宗于体中而不待乎外CJ,外无所谢而内无所矜CK,是以诱然皆生而不知所以生CL,同焉皆得而不知307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92所以得也CM.今罔两之因景,犹云俱生而非待也ND,则万物虽聚而共成乎天,而皆历然莫不独见矣NE.故罔两非景之所制,而景非形之所使,形非无之所化也,则化与不化,然与不然,从人之与由己NF,莫不自尔,吾安识其所以哉!故任而不助NG,则本末内外,畅然俱得,泯然无迹NH.若乃责此近因而忘其自尔NI,宗物于外,丧主于内,而爱尚生矣NJ.虽欲推而齐之,然其所尚已存乎胸中,何夷之得有哉NK!注释A B①天机:指天性。自尔:自然如此。②无待:是说事物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它的发生变化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力量,不需要强加任何条件而自己存在着、变化着。③这是说,还问它的原因作什么?④寻责无极:追求起来没有极限。⑤独化:独自发生变化。⑥虫付(fù付):蛇腹下横鳞。⑦特操:指自己一定的主意。⑧罔两:影子四周的微影。景:同“影”。⑨物众形:使众多形体成为物质。自物:自己形成物质。这是说,原初物质是自己形成的,有了C D原初物质以后,才可以再说用物造物。玄冥:郭象在《庄子。大宗师》注中解释说:“玄冥者,所以名C E无而非无”。意思是说,“玄冥”是指一种“无”的状态,但尚未超出言表而至于无名、无始。3080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天地之正:天地万物的自然之性。C F这是说,事物的发生变化都是互相联系的,彼此有相因协同的C G作用。玄合:暗中吻合。C H斯理:指无待独化那一套道理。C I宗:主宰,依靠。这是说,要使万物各在自身之内寻求其发展C J的根据。谢:辞去。矜:矜持。C K诱然:美好的样子。这是说,大家都生活得很美满,而不了解C L生活美满的原因。这是说,大家都同样有所得,却不知道是怎么得来的。C M俱生而非待:同时生出来而不依靠什么。N D历然:清楚的样子。这是说,万物虽然集合起来共同组成一个N E自然的总体,但却都是清清楚楚地显现出独立存在着。从人之与由己:顺从别人与由自己做主。N F任而不助:听任其自生自化而不给予资助。N G泯:灭。迹:指事物存在的形迹、形式、现象。泯然无迹:消N H灭其差别而无形迹。近因:指外因。N I宗物于外:以身外之物为宗主。尚:欲望。N J夷:平。这是说,虽然想填平人们之间的差距,但大家心里都N K有自己的欲望,怎么能够填得平呢!309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03大宗师注(节选)原文A B[原文]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天人之所为者,皆自然也;则内放其身而外冥于物①,与众玄同②,任之而无不至者也③。天者,自然之谓也。夫为为者不能为④,而为自为耳⑤;为知者不能知⑥,而知自知耳⑦。自知耳,不知也⑧,不知也则知出于不知矣;自为耳,不为也⑨,不为也则为出于不为矣。为出于不为,故以不为为主;知出于不知,故以不知为宗CD.是故真人遗知而知CE,不为而为,自然而生,坐忘而得CF,故知称绝而为名去也CG.注释A B①放:听任。冥于物:与物暗合为一。②玄同:暗同。③任之: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分别使用它们,不作过分要求。对人来说,各“任”其职,努力作为,使性命得到安定。④为为:有意识地追求作为。⑤自为:就是自任有为,即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不作丝毫保留。31020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⑥为知:指有意识地进行认识活动。⑦自知:是说不依靠实践活动就能自然了解的知识。⑧不知:不是有意识追求而得到的知。⑨不为:即“无为”,不是指什么也不作,而是指“任之”的意思。宗:本,主旨。C D真人:得“道”的人,实现了自我与“道”相合的人,叫做真C E人,也叫至人、圣人、神人。遗知:抛弃知识。坐忘:静坐而心亡。心亡即指排除物我、是非差别的精神状态。C F知称绝:断绝知的名称。为名去:去掉为的名称。C G简析A B郭象在“子游曰”这段注文中所提出的主要观点是“物各自生,无所出焉”,其意思是说,宇宙万物都是毫无目的、自然而然产生的,没有谁创造、主使它。这是郭象在反驳老子、庄子、王弼的“无生有”、“以无为本”之说,及否定“天籁役物,使从己”之论后所得出的结论,反映了郭象对整个宇宙的总看法。从他否定主宰之天,强调万物生成、变化皆是自然而然,根本没有一个所谓最后根源这一点来说,具有反对宗教神学所谓“造物主”的意义,有合理的思想因素。但是,他利用了唯物主义自然论没有造物者的观点,并加以夸大、歪曲,认为万物自然而然地生成变化,并且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地突然发生的,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郭象在“罔两问影曰”这段注文中所提出的主要命题是“独化于玄冥”,也就是他在《庄子序》中所说的“独化于玄冥之境”。“独化”一词是郭象用来解释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一个31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03基本哲学概念,它是郭象哲学思想中一个重要内容。所谓“独化”,一层涵义是说,自然界和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没有什么造物主来创造和支配它们。另一层涵义,是指天地万物之间,并不发生任何联系,每一事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由自己独立完成的,没有原因,也没有条件。如果要寻求事物生化的条件和原因,那么条件之外还有条件,原因之前还有原因,必将推致无穷无尽,因此,他断然肯定一切事物都是“无待”、“独化”的。万物虽然共同生存在天地之间,相互之间在表面上“玄合”,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内在联系,不必遵循任何规律。万物“独化”的场所和境界就是“玄冥之境”。这种“玄冥之境”既是“物各自造”、“自化”的场所,又是一种抹杀差别,取消是非,不分彼此,自满自足的精神境界。郭象这种“无待”、“独化”说,具有否定造物主的合理因素,但由于根本否定事物生化的条件和原因,否定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明显的神秘主义唯心论性质。郭象在“知天之所为”这段注文中所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以不为为主”,“以不知为宗”。它是讲人应顺天理任自然,在人的自然本性范围之内,遵循人的本性来活动。郭象的本体论认为,物各有性,“性各有分”,即各种事物的本性都有自己的规定或界限,性各有能,能各有任。人的活动是受这种“性分”制约的,只能任“性分”而为,安其性,当其能,司其任,顺乎天理自然,不是故意地有所作为。这不叫“有为”,而叫“真为”,即“不为”或“无为”。郭象认为,只有这种任性而为的“不为”,才能做出成就。因31240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此他强调要以“不为”为主旨。如果违反天理自然,不安其性,不尽其能,不司其任,求过能之用,有意识地勉强作为,这就伤性荡真,就是“有为”。这种“性分”之外的“有为”活动,必然做不出什么成就。郭象认为,人的认识活动也受“性分”的制约,人的认识能力和范围是极为有限的,不可能认识万有众形。如果有意识地勉强去求知,这是超出“性分”之外的认识活动,即超出了自身所具有的认识能力,这对身体是有害的,更得不到知。只有任性而知,即“自知”,才能得到知。因此他反对“为知”,强调以“不知”为宗旨。但这里所讲的“知”的对象,并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而是“命”或叫做“理”。它是一种神秘的支配力量,是无形无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东西,用一般的认识方法不能认识它,只有用“坐忘”,即主观精神修养方法才能认识。这种认识方法,不仅否定推理等理性思维活动,而且也否定感觉、知觉等感性认识活动。这种抛弃名称概念,“坐忘而得”的理论,是蒙昧主义的唯心主义认识论。31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03僧肇:《肇论》作者及作品简介A B《肇论》的作者僧肇(384—414年),本姓张,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东晋时期北方的最重要的佛教哲学家,是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四大弟子之一,是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奠基者。僧肇少年时家境贫寒,依靠替别人抄书为生。通过抄书,他博览了经史诸0子之学,尤其崇尚老庄,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又精通玄学,对王弼、裴頠、郭象之学都有很深的研究。后来他读到了佛教典籍《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以为终生归宿,便落发为僧,投于沙门,专心从事佛教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在僧肇所处的东晋时代,玄学之风甚盛,佛教的《般若经》也很流行。玄学家讲玄远、虚无,佛教般若学讲“空”,旨趣相投,互相影响,玄学吸收佛学,佛教般若学也吸收发展玄学的观点。玄学中分“贵无”、“崇有”、“独化”三派;般若学有“六家七宗”,而就其基本观点来说,分为“本无”、“即色”、“心无”三宗(家),与玄学三派相呼应。这三宗对《般若经》所谓“空”的意义作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无”宗主张在万物之后、之上,还有一个“空”、“无”的本体作为31460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有形万物的最后根据,即强调抽象的本体世界的真实性。“即色”宗认为,物质现象(色)都有缘起,没有自性,所以它是空的,即强调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心无”宗主张主观上心如太虚,不滞于物,就达到了般若的空观,即强调否认心理活动的真实性。这三宗对“空”所作的不同解释,说明了在物质世界客观存在这个事实面前,般若学的荒谬理论陷入了左右支绌的狼狈境地。僧肇为了阐发般若空宗的真谛,澄清佛教思想中这些混乱现象,欣然挥笔,写出了《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等哲学著作,发挥了般若空宗旨义,融合了佛学与玄学,批判地总结了魏晋以来玄学与般若学的各派理论,创造性的建立了中国化的般若空宗的哲学体系。这里所选的《不真空论》是僧肇的哲学名著。它从本体论上论证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不真的,因而是空的。这篇文章集中反映了僧肇的佛教宇宙观,是他的全部佛教理论的思想基础。此文文锋犀利,思想幽深,思辨性很强。虽然它是唯心主义的诡辩论,但它的解说接触到了哲学的根本问题,发人深思。《肇论》是僧肇的论文集,其注释本有:唐元康的《肇论疏》、宋净源的《肇论中吴集解》、宋文才的《肇论新疏》。这里的选文,依据严可均辑的《全晋文》。31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03不真空论原文A B夫至虚无生者①,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②,有物之宗极者也③。自非圣明特达④,何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哉⑤?是以至人通神心于无穷,穷所不能滞⑥;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⑦,岂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虚⑧,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⑨?是以圣人乘真心而理顺CD,则无滞而不通;审一气以观化CE,故所遇而顺适CF.无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淳CG;所遇而顺适,故则触物而一CH.如此,则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CI.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然则物我同根CJ,是非一气CK,潜微幽隐,殆非群情之所尽CL.故顷而谈论,至于虚宗,每有不同CM.夫以不同而适同,有何物而可同哉ND?故众论竞作,而性莫同焉NE.何则?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NF.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NG.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也NH.夫言色者,但当色即色,岂待色色而后为色哉NI?此直语色不自色,未领色之非色也NJ.本无者NK,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NL,故非有,有即31680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无;非无,无即无NM.寻夫立文之本旨者OD,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OE,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OF?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OG?夫以物物于物,则所物而可物OH;以物物非物,故虽物而非物OI.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OJ.然则真谛独静于名教之外,岂曰文言之能辩哉OK?然不能杜默,聊复厝言以拟之OL.注释A B①至:极。虚:虚空。无生:不生不灭。至虚无生:既指万物虚空及不生不灭最高本质,又指通过佛教修行而与这种本质冥合为一的精神境界。②般若(bōrě博惹):梵语的音译,意思是成佛的智慧。玄:黑,引申为深奥、玄妙。鉴:镜子,引申为观照、反映。般若玄鉴:指佛教神秘直觉的认识方法。③有物:万物。宗极:根本。④圣明:圣智,即具有高明智慧的人。特达:超越的理解。⑤契神于有无之间:这是说,领悟到诸法既非有又非无,不执着于有或无的某一个方面。⑥至人:圣人,即佛。神心:神妙的智慧。这是说,圣人以超人的智慧探究无限的领域,通达真理而无障碍。⑦极:尽量。声色:各种声音和颜色,泛指一切事物。制:控制,迷惑。这是说,耳尽量地听,目尽量地看,耳闻声音,目见美色,但不被声色所迷惑。意谓合于世俗而不受世俗的控制。⑧即:不离。即万物之自虚:就万物自身说,本来就是虚假的,不317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03是人们主观认为它是虚假。⑨神明:指精神。这是说,把握了万物自身是虚假的道理,就能够不牵累精神。乘:凭借。真心:指般若智慧。理顺:顺从万物虚假的道理。C D审:明确。一气:语出《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僧肇C E借“一气”来说明万物没有差别。化:指万物的千变万化。所遇而顺适:所遇到的事物都顺通适合而不发生抵触。C F能混杂致淳:能透过复杂的现象而达到纯一的真理。C G触物而一:与外物一接触,就知道它们的实质是同一没有差别C H的。不能自异:是说事物没有各自不同的独立自性或本质。C I物我同根:客观世界和主观的我是同一根源,都归于虚空。C J这是说,真理和谬误没有差别,它们是同一个性质。C K潜微幽隐:道理深奥微妙隐秘。群情:指一般人的思想认识。所C L尽:所能理解。顷:近来。虚宗:指大乘佛教般若空宗。每有不同:经常有不C M同的理解。这是说,用不同的观点来讲相同的道理,哪还有什么可以取得N D一致的地方呢?这是说,各种学说竞相出现,其学说的性质没有相同的。N E心无:指以支愍度为代表的“心无派”。无心:是说心不执着于N F外物,不为外物所牵累。无心于万物:是说在观察万物为虚空时,要做到心中无物。“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这是心无派的基本观点。得:有所得,即可取之处。神静:精神虚静,不受外物干扰。失:N G错误。失在于物虚:是说其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事物的本性是虚空。这是僧肇对心无派的评价。31801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即色:指以支道林为代表的即色派。色:指物质的现象。色不N H自色:是说形形色色的物质现象都是依靠各种条件而存在,没有自性,或说没有自身本质的规定性。虽色而非色:这是说,就色没有自性来说,色虽然存在,但只是一种假象。“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这是即色派的基本观点。当色即色:意思是说,此假象的色就是色,此外别无色。色色:N I色自己为色,指色有自性,或说有了自身本质的规定。岂待色色而后为色:难道靠色有了自性而后成为色?这是说,色无自性,是假象,是空,难道色有了自性以后就能成为实在的物质吗?实际上万物本身就是空。这也是即色派的基本观点。这是说,即色派只说到色无自性,所以是空,没有认识到物质N J现象本身就是不真实的,是空的。这两句是僧肇对即色派的批评。本无:即本来是无。指以竺法汰为代表的本无派。N K尚:推崇。宾:归向。这是说,本无派从思想情感上过多地推N L崇无,一发言就赞扬虚无。这是说,否认有时,便以有为无,有不离无;否认无时,又以N M无为无,无也离不开无。立文:指佛经中所说的。O D这是说非有不是真有即假有,非无不是真无,意谓不坏假象,不O E断灭一切。这是说,何必说“非有”,就是没有这个“有”,即一无所有;O F“非无”就是没有那个“无”,即绝对无。顺通事实:与事实相通。即物之情:符合事物的情理。O G物物:第二个物字作动词。这是说,用物的名称加给物,那么O H凡是被称为物的都可以是物。这是说,用物的名称加给非物,那么它虽然有物之名声,实际O I319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13上不是物。履真:达到真。这是说,物不是由于有了物之名就符合于它的O J实;物之名也不是它加给了物它就是真实的。真谛:佛学概念,指最真实的道理,与“俗谛”相对称。这是O K说,佛教的最高真理超越于名称概念之外,难道能说是名称概念所能表达的吗?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8
正序
倒序
《【中国哲学名著】》
《【中国哲学名著】》-2
《【中国哲学名著】》-3
《【中国哲学名著】》-4
《【中国哲学名著】》-5
《【中国哲学名著】》-6
《【中国哲学名著】》-7
《【中国哲学名著】》-8
《【中国哲学名著】》-9
《【中国哲学名著】》-10
《【中国哲学名著】》-11
《【中国哲学名著】》-12
《【中国哲学名著】》-13
《【中国哲学名著】》-14
《【中国哲学名著】》-15
《【中国哲学名著】》-16
《【中国哲学名著】》-17
《【中国哲学名著】》-18
《【中国哲学名著】》-19
《【中国哲学名著】》-20
《【中国哲学名著】》-21
《【中国哲学名著】》-22
《【中国哲学名著】》-23
《【中国哲学名著】》-24
《【中国哲学名著】》-25
《【中国哲学名著】》-26
《【中国哲学名著】》-27
《【中国哲学名著】》-28
《【中国哲学名著】》-29
《【中国哲学名著】》-30
《【中国哲学名著】》-31
《【中国哲学名著】》-32
《【中国哲学名著】》-33
《【中国哲学名著】》-34
《【中国哲学名著】》-35
《【中国哲学名著】》-36
《【中国哲学名著】》-37
《【中国哲学名著】》-38
《【中国哲学名著】》-39
《【中国哲学名著】》-40
《【中国哲学名著】》-41
《【中国哲学名著】》-42
《【中国哲学名著】》-43
《【中国哲学名著】》-44
《【中国哲学名著】》-45
《【中国哲学名著】》-46
《【中国哲学名著】》-47
《【中国哲学名著】》-4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