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名著】》-24

⑥贱有:认为具体事物是卑贱的。⑦外形:忘形,放荡形骸之义。遗制:遗弃一切制度。忽防:忽视防范。⑧众之从上:百姓服从上级统治者。水之居器:是说水在器皿中,它的形态随器皿的形状而变化。⑨兆:一万亿为兆。兆庶:指广大普通百姓。信于所习:信从所习惯的政教。心服其业:安心于他们的职业身份。谓之理然:说道理本来就C D是这样。慎所教:谨慎地对众官及百姓进行教育。班:颁布。C E务:事情。宅:处置。分宅百姓:分别交给百姓去做。四职:指C F士、农、工、商。禀命之者:接受政令的人,指众官及百姓。不肃而安:是说政C G令不必严厉,众官及百姓就能自觉遵守,各安其职。忽然:形容轻视的样子。这是说,即使不注意忘掉了职分贵贱C H的不同,也没有人产生改变职分的想法。三:指三公,即司马、司徒、司空三种职官。据在三之尊:居C I于三公的高位。所隆之情:怀着被人尊敬的心情。敦以为训者:敦促勉励教化C J百姓的人。阶:阶梯,关键。审:谨慎。这是说,涉及政治昏乱或清明的C K关键问题不可不慎重考虑。这是说,欲望太过,可以减损,而不可完全禁绝。C L这是说,事情做得过分可以节制,但不可以说无是贵的。C M讲言之具:谈说辩论的才能。深列:深刻论列,分析。N D294682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形器:指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难检:难以检验证实。N E似象之言足惑:似是而非的言论足以使人迷惑。N F这是说,众人听了虚无之理头昏目眩、信以为真。N G异此心:指与贵无论不同的见解。辞不获济:言辞不能明确表N H达。狎(xiá狭):习。屈于所狎:被原来所熟悉的议论所屈服。诚N I不可盖:确实不能盖过。往弗反:偏执一种议论不知回头。N J薄综世:轻视治理世事。功烈:事功业绩。N K浮游:浮泛不实。埤:又写作“卑”。另一说,读“脾”的音,N L其义为增加。此义不通。经实:经理实际事务。衍其辞:推演贵无的言论。讷(nè)者:语言迟钝,不善讲话N M的人。染:感染。这是说,把谈虚说无叫做“玄妙”。O D这是说,把做官不理政务叫做“雅远”。O E奉身:持身,做人。散其廉操:放弃廉洁操守。O F砥(dǐ底):细的磨刀石。砥砺:磨炼,比喻修身。陵迟:逐渐O G衰败。放者因斯:放荡的人这样下去。悖:违背。吉凶之礼:指冠、婚、O H丧、葬的礼节。容止之表:行动居处即行为的仪表。渎(dú读):轻慢。混漫:混乱漫灭。级:等级。O I裸裎(chéng程):赤身露体。O J不惜:无所顾惜,指不遵守礼法。弘士:放达之士。O K表摭(zhí直):揭露。秽杂:繁多。O L甄举:标出。静一:守静抱一。O M释然:轻松的样子。自夷:自乐,自得。P D损:减损。谦:谦虚。艮:静止。节:节制。损、谦、艮、节P E29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82都是《易经》的卦名。这是说,老子主张静和一(少私寡欲则静则一),合乎《易经》损、谦、艮、节的宗旨。守:持守,主张。本无:以无为本。这是说,老子的静一理论P F主张以无为本。这是说,损、艮等卦之义只是君子之道的一个方面。P G《易》之所以为体:作为《易经》理论主体的东西。这是说,不P H是《易经》的基本理论主张以虚无为本。有所经:有所根据。P I见《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P J有以:有什么原因。P K这是说,人既然产生,就要保全生命。P L这是说,保全生命的关键,就是要顺从人对外物的感受,即满P M足人的物欲。味近:一味追求自己所爱的东西。亏:损害。业:职守,本分。Q D这是说,沉溺于物欲的祸患就会发生。Q E末:指纵欲的行为。本:指保全生命。天理:指生命的自然本Q F性。交:指与外物接触。这是说,与外物接触的活动,是存亡的关Q G键。意思是说,对欲望有节制就可生存,无节制就要死亡。有:指个体生命的存在。非有:指个体生命遭到亏损,甚至死Q G亡。这是说,纵欲求生,反而使自己的生命遭到亏损,甚至死亡。前面的“无”字,指对物欲有所减损。这是说,对物欲有所减Q I损,并不是消灭自己的生命。申纵播之累:说明放纵欲望的害处。Q J绝:绝弃,防止。绝所非之盈谬:防止所反对欲望太盛的谬误。Q K中节:指对欲望的满足要适当。收:结束。流:纵欲。遁:禁Q L29682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欲。过:极端。澄正:清正。这是说,老子教人节制欲望,不放肆,使内心保持清明纯正的状态。这是说,《老子》讲无的目的在于保全个体生命的存在。Q M以为文不足:《老子》十九章:“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这是说,R D用抛弃智慧、仁义、巧利这三条消极的原则作为理论是不够的。这是说,这里所寄托的途径是有所为而发的一偏之辞。R E至理信以无为宗:最高的道理的确是以无为本。当:指至理。R F先贤达识:前世的贤达之士。滞:滞留。非所滞:是说对老庄R G之学非所留心。班固:东汉著名学者,著有《难庄论》。未足折其情:未能驳倒R H庄子的思想。孙卿:即荀子。荀子在《天论》、《解蔽》中对老庄有所批评。扬I R雄在《法言》的《问道》、《君子》篇中,对老庄也有批评。许:赞成。这是说,批评了其中主要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赞成R J了其中某一方面。造化:化生万物。被:及。R K存:存想,主张。佥:都。情:看法,想法。这是说,所想的R L都一样,一种想法由于赞成的人多了,就形成了固定的、流行的看法。经明之业:阐明经典的事业。门肆:门户,门面。遂易门肆:于R M是改变了门户,即由尊崇儒术转变成尊崇老庄之学。頠:裴頠自称。用:因而。矍(jué决)然:惊恐忧惧的样子。S D一时口言:一时随口说出未经深思的话。S E咸见命著文:都要求我写文章。S F擿(tì惕):揭露,揭发。不允之征:不妥当的证据。S G无家之义:指贵无派的理论。夺:驳倒。S G宅:居。宅情:居心。显:指炫耀自己。S I297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82少有仿佛:多少有一点接近真理的地方。崇济先典:推崇阐发S J古代儒家典籍。隅:一端。存:存想。这是说,连道理的一端也未举出,只是S K约略地表示自己的想法罢了。原文A B夫至无者,无以能生①,故始生者,自生也②。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③;生以有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遗者也④。故养既化之有,非无用之所能全也⑤;理既有之众,非无为之所能循也⑥。心非事也,而制事必由于心,然不可以制事以非事,谓心为无也⑦;匠非器也,而制器必须于匠,然不可以制器以非器,谓匠非有也⑧。是以欲收重泉之鳞,非偃息之所能获也⑨;陨高墉之禽,非静拱之所能捷也CD;审投弦饵之用,非无知之所能览也CE.由此而观,济有者皆有也,虚无奚益于已有之群生哉CF?注释A B①至无:绝对的无。无以能生:没有办法生出有来。②自生:自己产生自己,即是说,万有不是由无产生的,而都是自己产生自己。③体有:以有为体。就是以自己的存在为实体。遗:消失,损害。亏:亏损。这是说,自生必然以有为自己的前提,有一旦消失,生命则必然受到亏损。④分:本分。这是说,凡是生长变化的东西,都是以有为自己的298092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本质,虚无不过是有的消失而已。⑤养:资养。既化之有:已经生化的万有。无用:以无为用,即放任不管。全:保全。⑥循:安抚。这是说,管理现有的人民,决不是用无为的办法所能安抚的。⑦心:指人们在从事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时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活动,裴頠頠认为它不是“无”,而是“有”。制事:指生产实践和治理民众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说,心不是事,而做事必然用心,但不能因为做事所用的心本身不是事,就认为心是无。⑧匠:工匠。这是说,工匠不是器,而制器必须有工匠,但不能因为制造器的工匠本身不是器,就认为工匠不存在。⑨重泉之鳞:深水中的鱼。偃息:静卧休息。这是说,想从深水中捞鱼,靠静卧不动是捞不上来的。陨(yǔn允):射落。高墉(yōng庸):高墙。拱:拱手。捷:通C D“接”,意思是迎而射之。这是说,猎取高墙上的鸟,靠拱手静坐是不能奏效的。审:详细知道。览:察。这是说,要详细知道运用弓箭和钓饵C E的技术,不是无知所能明察到的。济:济助,成全。这是说,成全有的都是实有,虚无对于众生C F是没有任何益处的。简析A B《崇有论》世称“文词精富,为世名论”,其批判锋芒直接对准何晏、王弼一派所宣扬的贵无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学说。全文可分三段。第一段,从“夫总混群本”至“斯则圣人为政之由也”。299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92裴頠在这里通过诠释道、理、资、宜、情等概念,阐述了他的以有为本的世界观及强调有为、重名教的社会观。针对王弼解道为无的观点,裴頠把道释为万有,认为无所分别的万有本身,就是最根本的道,道不是虚无,而是天地万物的总体。道并非在具体现象之外,它就寓于特殊的、个别事物之中,离开了个别的具体事物,就没有独立自存的道。道所包含的具体事物可以分成若干种类,各类具体事物又都有其特点,具有不同的形象,它们都是全体道的部分和表现,是与道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这种矛盾运动就是万有的存在形式。运动变化错综复杂,这正是其条理、秩序形成的根源。万有生成的脉络线索可以为人所探寻的,就叫做理。这个理就表现在事物的互相作用和变化之中,它是以有作为存在基础的。而有又只是道的一部分,都有局限性,不能孤立存在,必须有其根据才能存在,所依赖的外在条件就叫做资。但并非所有条件都能适合生存,只有外界的资助条件和本身生存的需要相符合,才能使之生存,这就叫做宜。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条件,就叫做情。这些论述,说明道、理、宜、情都依存于有,从而确立了崇有论的基本理论前提,表现了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世界观。情是指人的情感欲望,由此进而讲到人类社会。裴頠认为,人们一有了知识智慧,尽管各人的职业身分不同,途径各异,但“宝生存宜”,即保全生命的心情是一样的。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那就要有为,就是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资料,通过劳动,来谋取生活所需要的东西。人们对物质的欲求不能断绝,但也不能超过,要作到适当。同时,处300292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在社会中的人又分为贵贱不同的等级,各等级的人又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这些又都需要统治者有为,需要他们去“稽中定务”,使人们对物质的欲求考虑出一个无过无不及的适中原则,确定出努力方向;需要他们去建立政治原则,用封建名教教育人们,使人们都能以仁顺、恭俭、忠信、敬让约束自己,不贪得无厌,不挥霍浪费,从而达到维持生存的目的。裴頠这一思想,是对贵无论者消极无为荒谬主张的否定。而且裴頠把名教看作是“有之所需”,“宝生存宜”之必然,它自身就是一种有。而贵无论者认为名教出于自然,是从虚无中产生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名教的根源上,裴頠与何晏、王弼等人的观点是不同的。第二段,从“若乃淫抗陵肆”至“略示所存而已哉”。裴頠在这段论述了节制欲望的必要性,指出了贵无论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关于根源,裴頠是从两方面分析的。一方面,从社会根源来说,贵无论者看到纵欲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于是提倡贵无之义。另一方面,从思想根源来说,老子的“以无为本”的世界观,“先贤达识”虽有所批判,但都没有批倒老子,因而造成“虚无之言,日以广衍,众家扇起,各列其说”。关于危害,裴頠批判了贵无论对社会道德风俗的危害。他指出,由贵无论所煽起的虚浮旷达之风,使做官的不理政务,做人的不顾廉耻,追求进取的社会风气日益衰败,贵贱长幼等级制度也遭到了破坏。由此,裴頠进一步批判了贵无论对政治的危害。他指出,礼制对人们能起到规范、约束、钳制的作用,能使每个人安于自己的本分,这是有利于维护封建30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92统治秩序的。但是,贵无论者去引导人们遗弃礼制,如果没有礼制,统治者就失去了统治的手段。总之,贵无论的流行已经到了伤风败俗,毁弃名教,危害封建政权的地步。裴頠在时代责任感的驱使下,不得不起来驳斥“无家之义”。第三段,从“夫至无者”至“虚无奚益于已有之群生哉”。这段是从世界观上批判了贵无论的理论基础,阐述了他的“崇有”的本体论及有为而治的思想,与首段相呼应。贵无论的基本命题是“以无为本”,认为有之所以成为有,是因为有无作它的本体。对此,裴頠首先从理论上进行批驳。他指出,绝对的无无法生出有,有之所以始生为有,是它“自生”、“自有”的,是从有的总体道中分化出来的。“自生”之有的本体也就是它自身,即有的总体道,并非另有一个本体无使它成为有。无是相对于有而言的,有是根本,有消失了,不存在了就是无,“生以有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应由有来说明无的现象,绝对的无是不存在的。其次,以具体实例论证了成全有的都是有,都是有为,虚无、无为对于众生是没有任何益处的。裴頠在批判贵无论的过程中,在理论上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他提出无不能生有,“自生必体有”的重要唯物主义命题,这对贵无论唯心主义学说是个打击,具有进步意义。他认为,道不能脱离具体事物,它是万有的总体,是物质世界的基础,从而排除了把金、木、水、火、土或气这些物质特殊形态看作物质世界基础的旧观念,把对物质概念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他认识到了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凭乎外资”,而且认为“济有者皆有也”,这对唯物主义302492中国哲学名著选读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贡献。他提出的“理之所体,所谓有也”的命题,可以说是开宋代“理在事中”之先河。《崇有论》言简意赅,不仅阐发了哲理,概括了一个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世界观,而且指摘了时弊,表现了对门阀士族腐朽生活的不满情绪,这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裴頠对有的性质阐述的还不很明确;对贵无论者提出的问题论证得不太细致充分。在社会问题上,他认为社会上贵贱等级的存在是有根据的,是当然合理的;人们在社会中的命运遭遇是由人们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必然后果。这是他剥削阶级的偏见所决定的。30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92郭象:《庄子注》作者及作品简介A B《庄子注》作者郭象(252—312)。字子玄,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是魏晋时期重要的玄学家。郭象年轻时喜好老庄之学,能言善辩,比较热衷于政事,但不愿做地方上的小官,而愿做朝中大官,所以早年不就州郡辟召。后来受到东海王司马越的常识,请他到朝中做官,他就出任了,做了太傅主簿,“操弄大权”,显赫一时,成了西晋时期门阀士族特权势力及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郭象所生活的永嘉之世,战乱频仍,生民涂炭,一大批名士都死于非命。在这样黑暗的社会里,站在高层次的人们思考探索的中心问题,就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当时玄学的主题。感觉敏锐的知识分子,有的试图走一条超越的道路,强调自然和名教的对立,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有的面对现实,认为自然不离名教,强调必须重视礼法名教等统治权力的现实运用。但不论排斥名教去谈自然,或排斥自然去谈名教,都行不通。在左右为谷的形势下,郭象一方面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对现实抱着一种超越的态度;另一方面又作为一个当权派,对现实抱着一种迎合的态度。这种为人处世表现在玄学上,就是他论证了名教和自然在理论304692中国哲学名著选读上的一致性,超越的玄冥之境不在名教之外,而就在名教之中,这样就统一了名教和自然的矛盾,把玄争理论推向了顶峰。这一玄学思想集中表现在《庄子注》中。《庄子注》是魏晋玄学中的重要哲学著作,其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今本郭象《庄子注》是郭象剽窃向秀的;另一种说法认为郭象在向秀注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现在一般认为,郭象在向秀注的基础上,又发挥出许多与向秀不同的新观点、新思想,因此,今存《庄子注》著作权应该属于郭象。郭象通过注解《庄子》,来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虽名为《庄子注》,实际是郭象所写的哲学创作。这里选的《齐物论注》和《大宗师注》都反映了郭象的重要哲学思想。《庄子注》有《续古逸丛书》、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近代王叔岷的《郭象庄子注校记》可以参阅。这里的选文,依据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第一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本。齐物论注(节选)原文A B[原文]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30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92此天籁也。夫天籁者,岂复别有一物哉?即众窍比竹之属,接乎有生之类,会而共成一天耳①。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②。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③。自生耳,非我生也④。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⑤。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⑥。所以明其自然也,岂苍苍之谓哉!而或者谓天籁役物,[以无言之]使从己也⑦。夫天且不能自有,况能有物哉⑧!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莫适为天⑨,谁主役物乎?故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此天道也。注释A B①比竹:多支竹管并列而成的乐器,如笙竽之类。有生:有生命的东西。这是说,天籁就是地籁、人籁所汇成的总体。②为生:有意识地创造。③块然:指自然。自生:自然地发生、生长。这是说,每种客观事物都自然而然地、无目的地产生和发展着。④我:指个人的意识。非我生:不是根据人的主观意识而产生。⑤自然:自然而然,无物使之然。这是说,人不能生物,物也不能生人,人类和万物一样,都是自然而生。⑥这是说,“天然”的涵义不是有意识而为,只是用天字来表明万物的自然而然。⑦天籁:指天。有人说天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主使万物。⑧有:指一切存在着的事物。“有”是郭象哲学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306892中国哲学名著选读⑨适(dí敌):专属。莫适为天:没有什么专称为天的。出:生,创造。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8
正序
倒序
《【中国哲学名著】》
《【中国哲学名著】》-2
《【中国哲学名著】》-3
《【中国哲学名著】》-4
《【中国哲学名著】》-5
《【中国哲学名著】》-6
《【中国哲学名著】》-7
《【中国哲学名著】》-8
《【中国哲学名著】》-9
《【中国哲学名著】》-10
《【中国哲学名著】》-11
《【中国哲学名著】》-12
《【中国哲学名著】》-13
《【中国哲学名著】》-14
《【中国哲学名著】》-15
《【中国哲学名著】》-16
《【中国哲学名著】》-17
《【中国哲学名著】》-18
《【中国哲学名著】》-19
《【中国哲学名著】》-20
《【中国哲学名著】》-21
《【中国哲学名著】》-22
《【中国哲学名著】》-23
《【中国哲学名著】》-24
《【中国哲学名著】》-25
《【中国哲学名著】》-26
《【中国哲学名著】》-27
《【中国哲学名著】》-28
《【中国哲学名著】》-29
《【中国哲学名著】》-30
《【中国哲学名著】》-31
《【中国哲学名著】》-32
《【中国哲学名著】》-33
《【中国哲学名著】》-34
《【中国哲学名著】》-35
《【中国哲学名著】》-36
《【中国哲学名著】》-37
《【中国哲学名著】》-38
《【中国哲学名著】》-39
《【中国哲学名著】》-40
《【中国哲学名著】》-41
《【中国哲学名著】》-42
《【中国哲学名著】》-43
《【中国哲学名著】》-44
《【中国哲学名著】》-45
《【中国哲学名著】》-46
《【中国哲学名著】》-47
《【中国哲学名著】》-4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