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名著】》-18

:P K比,等同。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士民纵姿于内:儒生与游侠刺客在国内放纵姿肆,违法乱纪。P L言谈者为势于外:纵横家在国外造成势力。P M称:举。称恶:做坏事。殆(dài代):危险。Q D分:从属。从:通“纵”。衡:通“横”。从衡之党:指鼓吹合Q E纵、连横的纵横家。合纵,就是从南到北的楚、齐、韩、赵、魏、燕六个诸侯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西方的强大秦国。连横,就是向西与强秦亲善,求得保护。仇:报复。雠(chóu仇):同“仇”,仇敌。忠:心,思想。Q F持国:保持住国家。Q G事大:事奉、从属于大国。Q H实:指实利。委:交给,奉献。举图而委:把地图呈献于大国,Q I即割让国土。效:献。玺(xǐ喜):官印。小:指六国。失天下:失掉天下人心。Q J敌大:与秦为敌。Q K疏:疏忽。Q L拔:被攻破。Q M以外权:依靠外国的权势。士官于内:在国内取得官位。R D218012中国哲学名著选读以内重:利用国内的权力。求利于外:在国外谋取私利。R E封土厚禄至:指人臣的封地和厚禄已达到极顶。R F以权长重:凭借权势长期居重位。以富退处:依靠财富退隐享R G乐。矢曾(zéng曾):短箭。缴(zhuó茁):系在箭杆上的绳子。矢曾R H缴:捕鸟的器具。矢曾缴之说:指猎取功名富贵、投机取巧的虚言浮辞。侥幸其后:侥幸获得富贵。诛罚不必其后:产生坏的后果不一定施加诛罚。R I这是说,进行外事活动,收效大就可以称王于天下,收效小也R J可以安全自保。责:求。这是说,治和强都不能通过外事活动谋求,而须有好R K的内政。鄙谚:通俗的谚语。贾(gǔ古):做生意。R L资:凭借,帮助,条件。工:同“功”。多资之易为工:多所凭R M借,即利用多种条件,做事情就容易取得成功。十变:指情况变化十次。希:通“稀”,很少。S D周:指西周君。这时东周王朝已分为西周、东周两个小国。周S E去秦为从:西周背离秦国加入合纵阵营。期(jī基)年:周年。举:攻陷,攻破。这是说,卫国原来附于魏国,后又背离魏与秦国连横。S F严:加紧,认真地。致其民死:使其民拼命。S G这是说,别的国家夺取了他们的土地,所得到的利益很小,而S H攻打他们的都城,所付出的伤亡却很大。顿:困顿。裁:制。弊:疲惫。裁其弊:乘其疲惫之机加以制S I裁。道:实行。S J振:挽救。S K219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12政:通“正”。政计:正常的打算。如:而。辟:同“避”。S L为之:如同说“使之”。S M汗马之劳:指为国家作战的劳苦。T D私门:指有权有势的豪门大族。完:具备。解舍:解除,指免T E除兵役。完解舍:具备免役的条件。袭:因袭,依附。当涂者:执政掌权的人。T F公民:指为公家出力的人。T G以:因力。趣:同“趋”,趋向,从事。本务:指农业生产。外:T H疏远。末作:指工商。近习:君主左右亲近的人。请行:意思是请托,行贿。T I奸财:非法得到的财物。货贾(gǔ古):经商,贩卖。T J耿介之士:规规矩矩的人。T K学者:指儒家和墨家学者。籍:同“藉”,凭借。T L盛容服:讲究容貌服饰。饰辩说:修饰巧辩邪说。T M贰人主之心:动摇君主实行法制的信心。U D为:通“伪”。为设诈称:虚构欺诈,诡称古事。遗:弃。U E带剑者:指游侠刺客。徒属:门徒同伙。五官:指司徒、司马、U F司空、司士、司寇等五种官职。禁:禁令。患:害怕。御:驾车,指驾兵车作战。患御者:指逃避兵役的U G人。重人:掌握大权的人。谒:请求。这是说,尽量行使贿赂请托U H有重大权势的人。窳(yǔ羽):败坏,不坚固。苦窳之器:粗劣的器具。沸靡:奢U I侈。蓄积:囤积居奇。侔:同“牟”,侵取之义。U J蠹(dù杜):蛀虫。U K220212中国哲学名著选读简析A B“五蠹”是指学者(儒生)、带剑者(游侠刺客)、言谈者(纵横家)、患御者(逃避服兵役的人)和商工之民(投机营利的工商业者)五种人,韩非认为他们不事耕战,是五种社会蠹虫,应予铲除。全文可分三段,第一段,从“上古之世”至“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这段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历史是不断进化、发展的,其发展分为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时代。上古时代是人少兽多,人民食生,需要解决如何使人民避免禽兽、疾病伤害的问题。圣人“有巢氏”教导人民构木为巢,躲避禽兽的伤害:“燧人氏”教导人民钻木取火,改善饮食,避免疾病。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禹疏通河道,带领人民治水。近古之世,夏桀、商纣残虐人民,商汤、周武王起兵讨伐这两个暴君。这些论述表明,韩非已认识到这三个时代各有其时代特点,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并由此得出重要论断:“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这是韩非历史观上的重要辩证法观点。2。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从不争到争的发展过程,而引起争夺的原因是生活资料的增长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财富和人口的多少是社会制度、道德面貌各不相同的根源。韩非认为,古时“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后来“人民众而财货寡”,财物不够分配,所以发生争夺。要使民不争,国不乱,必须考虑财富多少,供养厚薄,把它作为制定政策的根据,作到“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这说明韩非已观察到一22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12些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关系,看到了物质利益对政治、道德的影响,并试图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解释社会的发展,这比君权神授的观念前进了一大步。但他对社会发展状况的描绘有的不符合事实,上古没有争夺不是因为财多,而是由于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发生阶级分化。3。时代不同,事情也不同,政策、措施应随着事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要研究当世的问题,根据现实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并采取与政策相适合的措施。这就是韩非所提出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精辟论点的涵义。他反对遵行古法,墨守成规,嘲笑了“法先王”等颂古非今的保守派和历史循环论。这些思想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某些实际和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客观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的。他还把历史的发展分为“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样分虽然不符合事实,但是他已认识到了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过程,强调历史发展变化,这是历史进化论,是有合理之处的。他所说的“当今争于气力”,是战国争雄实力竞赛的反映。他认为,在列国相争的今天,没有气力就不能自存,仁义道德只能行于古,而不能行于今。当今必须以法制代替儒家的仁义。第二段,从“古今异俗”至“则私行立而公利灭矣”。在这段,韩非以上段所阐述的进化的历史观为理论根据,进一步论述了他的法治主张,批判了儒墨两家的仁义礼治观点。具体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法治的必要性。对此,韩非是从以下几方面论述的:1。从理论与现实情况来说,古今有不同的社会习俗,新222412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旧时代有不同的政治措施。如果还想用过去的仁政、王道来治理当今的“急世之民”,不可能治理好,因为只靠仁爱的感情,是不能感化人民的。2。从人的本性来说,韩非认为人性是恶的,世界上“贵仁者寡,能怀义者难”,人性皆趋利自为。因此,靠人民自修为善是不可能的,必须靠赏罚的威势才足以使人民不为非,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行动。3。从仁治与法治的社会效果来看,仁治不如法治有效。韩非认为,人性既然是自私的,用仁治违背了人情的好恶,不足以打动人心,它没有以利害矫正人性的效力。他以“不才之子”为例对此作了论证,并据此得出论断:“民故骄于爱,听于威矣。”权衡爱与刑的实际效果,只有严刑才是治民之道。4。从国家、人民的长远利益来看,只有法治才能维护国家与人民的长远利益。所谓法治就是要用刑罚对犯法者进行制裁,这种制裁是要凭借君主的权威强制执行,当刑者不可不刑,这样可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从长远来看是有利的。否则,会使犯法者逍遥法外,对国家和人民会带来更大的破坏。二、如何实行法治。对此韩非主张首先要制定厚赏重罚的法律条文,对有功者要给予很多奖赏,使他得到利益;对犯罪者要加重惩罚,使人民畏惧,不敢再犯罪。而且所制定的法令条文要“一而固”,即相互间不可有矛盾,要有逻辑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使民不知所从。还要“使民知之”,人民了解法令条文后,才能依法而行,使法令产生普遍的强制性与客观的权威性。其次,在执行上,要信赏必罚。即赏罚完全按照所制定的法令条文来衡量,凡有利于君22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12主、国家,而且合乎法令的,必须赏;反之,必须罚。法令是决定赏罚轻重的唯一标准与最高原则,不容许有无功的受赏,有罪的得不到惩罚的事情发生。除此之外,还必须要“乘势”。韩非所讲的“势”,是君主的重权尊位形成的威势,是控制臣民的凭借力量。他很强调“势”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加强君势,君主才能执行赏罚,掌握生杀之权,发挥君权对臣民的强制力量,才能迫使人民循法而行,臣吏依法而治。因此,“势”是实行法治的必要条件。韩非上述主张是针对当时社会弊病提出来的。当时君主治国不得其法,自陷入赏罚与毁誉的矛盾之中,直接助长了儒侠、言谈者等社会之“蠹”的气势,削弱了农战的根基。所以在下段,韩非集中对君主尊礼儒侠,而且厚其养,高其行的谬误进行了抨击。第三段,从“儒以文乱法”至“亦勿怪矣”。韩非强调严刑峻法,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政,富国强兵。而富国强兵的根基惟在农战,因此,凡是不利于法治,违背农战的,都是韩非所否定的对象。在本段他列举了儒家、墨家、纵横家、游侠、“近习之”人、“商工之民”,认为他们都是无用之学,或愚诬之学与不正当之行,通称为国家的“五蠹”,都在排除之列。对“五蠹”以礼相待,不知立法、守法、用法的君主,也是他批判的对象。在批判过程中,阐述了他如下的政治主张:1。必须“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术”,是君主根据法律控制官僚的手段。韩非认为,君主如果无“术”,就不能控制众臣,君主的统治权(“势”)就不会巩固,法律224612中国哲学名著选读也不能推行,国家也不能趋于治强。英明的君主治国法则,是专一使用法治而不要求有智能的人才,坚决使用术治而不一心追求诚实的人士。这样,法纪不会败坏,官吏也行不得奸邪欺诈。韩非强调“法”,又强调“术”,把“抱法”、“行术”看作“处势”的重要手段;并要求把“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相辅以为用,才能更好地实行地主阶级专政。这是韩非政治思想的本质。2。强调功利实效,主张对人臣的言行要从功用上加以考察。韩非认为,对于人的言论不能只看它是否动听,而是看它是否切合实际。对于人的品行不能只看他是否有好的名声,而是看他工作的实际效果。英明的君主是使用人们的力量而不听他们的言论,奖励他们的功劳而坚决禁止那些无用的空谈,这样人们就能竭尽全力为君主办事。3。妥善运用人性恶(好利)的特点,实行赏罚两手政策。韩非认为天下人好利,但他对此不但不主张加以限制,反而把它看作赏罚劝禁、以法治民的基本凭借。荀子主张对人们的恶性要“化性起伪”加以限制,韩非则主张要适当助长,妥善运用,使臣民不知不觉地为君主卖力。他说,尽管“耕之用力也劳”,“战之为事也危”,但这可以获得富贵之利,避贫贱之害,因此人们尽力而为。君主如能把握人们趋利避害的心情,赏功罚罪,以利害驱使人民,臣民都会听从君主的指挥,就不会出现脑力劳动者多,体力劳动者少的情况。4。反对纵横捭阖的外事活动,主张修明内政。他从外交得失,内政的公私之利,分析了实行纵横外交之术只有失无得,只能使私利立,国利削,主上卑,人臣尊。又从实行纵22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12横结果使周、卫两国灭亡的事实,论证了要使国家达到治强,不能通过纵横捭阖的外事活动去谋求,只能通过修明内政来达到。修明内政的根本在于法禁。法禁严明,官吏就能尽其力治理;赏罚得当,人民就能努力耕战。这样,在内政上可达到治强,在外事上则能成就霸王之业。5。减少商工人数,降低他们的地位。韩非把“商工之民”也列为一蠹,与当时社会状况有关。当时是农业社会,主要商品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农产品一旦成为商品,经商人一操纵,则对生产者及消费者都会产生一定的剥削,商人由此取得利润。因此韩非认为这些人是靠流动奔走谋生者,不是从事农战的人,对国家没有多大贡献。所以他主张减少“商工游食之民”的人数,降低他们的社会地位,否则会破坏治国的根本大计,造成兵弱、国贫的局面。总观韩非在《五蠹》中所阐述的法治思想,他只强调法的必然实效,政治秩序的完成,根本无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分尊严,以及获得一点自由的自然要求。其法的内容,只在“夫妇所明知者”,而去其“上智之论”,使上智上德之行都整齐划一于一般或低水平之上。同时,他由否定仁义道德的价值,片面强调财富和权势的作用,把赏罚推到了极端,导致了后来秦王朝对人民群众极端残酷的统治。这反映了韩非所提出的严刑重罚的法治主张镇压人民的反动本质。226812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淮南子》作者及作品简介A B《淮南子》的作者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集体创作的。刘安(公元前179—前12),汉高祖刘邦的少子淮南王厉王刘长的儿子,沛郡丰(今江苏省丰县)人。刘长谋反死后,被汉文帝封为淮南王。是西汉哲学家、文学家。刘安好读书鼓琴,有文才。他广揽天下人才,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议政、著书,因此引起朝廷的忌妒,并加罪于他。在朝廷紧逼攻势面前,他由恐惧忧虑到萌生异图,为了自保,制定了对抗的计划。后来因谋反事被发现而自杀。《淮南子》又叫《淮南鸿烈》。“鸿”的意思是广大,“烈”是光明之意,作者用“鸿烈”标明此书包括广大而光明的道理。它确实是一部集体创作的划时代的重要理论巨著,是汉初学术思潮的产物,反映了汉初的时代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西汉文景之世,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起主导作用的统治术是黄老的清静无为。在黄老之学风行的情况下,社会上逐渐形成了融合道、儒、阴阳、法等学派的综合性的学术思潮道家思潮。儒家这时正向经学转化,势力也逐渐增大,但不如道家势力大。《淮南子》成书前,学术界主要表现227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12为儒与道两个主要思潮互相斗争,又互相渗透的势态。同时,淮南封国古属楚地,楚文化受老庄之学影响较大,多倾向于歌颂自然,探求宇宙奥秘等。《淮南子》一书,正是在老庄哲学的基础上,揉合了儒、法、阴阳、墨各家的思想而形成的,中心内容倾向于先秦道家。在哲学上,它的主流是唯物主义,也有不少唯心主义神秘因素。《淮南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内21篇,外33篇。颜师古注:“《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篇21篇。这里选的《原道训》属内篇。其注本有汉代高诱注本和许慎注本,高诱注本尚存。清代孙冯翼征引各家注本辑《许慎淮南子注》一卷。近代刘文典作《淮南子集解》,集诸家的精华,很有参考价值。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了点校本。这里的选文,依据此书。原道训(节选)原文A B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①,高不可际②,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③。原流泉氵孛④,冲而徐盈⑤;混混滑滑⑥,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⑦,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⑧。舒之巾冥于六合⑨,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CD,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CE,纮宇宙而228022中国哲学名著选读章三光CF.甚淖而氵哥CG,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泰古二皇CH,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行喙息,蠉飞蝡动CI,待而后生,莫之知德CJ;待之后死,莫之能怨。得以利者不能誉,用而败者不能非。收聚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授而不益贫。旋县而不可究,纤微而不可勤CK.累之而不高,堕之而不下,益之而不众,损之而不寡,斲之而不薄CL,杀之而不残,凿之而不深,填之而不浅。忽兮怳兮,不可为象兮CM;怳兮忽兮,用不屈兮ND;幽兮冥兮,应无形兮NE;遂兮洞兮,不虚动兮NF.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俯仰兮NG.注释A B①廓:张。柝(tuò拓):开。八极:指四方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极点。廓四方,柝八极:意思是说扩张四面开拓八方。②高不可际:高到没有边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8
正序
倒序
《【中国哲学名著】》
《【中国哲学名著】》-2
《【中国哲学名著】》-3
《【中国哲学名著】》-4
《【中国哲学名著】》-5
《【中国哲学名著】》-6
《【中国哲学名著】》-7
《【中国哲学名著】》-8
《【中国哲学名著】》-9
《【中国哲学名著】》-10
《【中国哲学名著】》-11
《【中国哲学名著】》-12
《【中国哲学名著】》-13
《【中国哲学名著】》-14
《【中国哲学名著】》-15
《【中国哲学名著】》-16
《【中国哲学名著】》-17
《【中国哲学名著】》-18
《【中国哲学名著】》-19
《【中国哲学名著】》-20
《【中国哲学名著】》-21
《【中国哲学名著】》-22
《【中国哲学名著】》-23
《【中国哲学名著】》-24
《【中国哲学名著】》-25
《【中国哲学名著】》-26
《【中国哲学名著】》-27
《【中国哲学名著】》-28
《【中国哲学名著】》-29
《【中国哲学名著】》-30
《【中国哲学名著】》-31
《【中国哲学名著】》-32
《【中国哲学名著】》-33
《【中国哲学名著】》-34
《【中国哲学名著】》-35
《【中国哲学名著】》-36
《【中国哲学名著】》-37
《【中国哲学名著】》-38
《【中国哲学名著】》-39
《【中国哲学名著】》-40
《【中国哲学名著】》-41
《【中国哲学名著】》-42
《【中国哲学名著】》-43
《【中国哲学名著】》-44
《【中国哲学名著】》-45
《【中国哲学名著】》-46
《【中国哲学名著】》-47
《【中国哲学名著】》-4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