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名著】》-9

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⑦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⑧;易牙先107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9得我口之所耆者也⑨。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CD,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CE,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CF.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CG,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CH.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CI?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CJ.“(第七章)注释A B①富岁:丰年。赖:同“懒”,懒惰。凶岁:荒年。暴:强暴。②尔:如此。殊:不同。③陷溺:陷入,堕落。这是说,由于环境使他们心情变坏的缘故。④(móu牟)麦:大麦。耰(yōu优):古代农具,这里用作动词,指用耙平土覆盖种子。⑤树:栽种。氵孛然:茂盛的样子。日至:指夏至。⑥硗(qiāo敲):土地硬而瘠薄。不齐:不相等。⑦龙子:古代贤人。屦(jù具):麻鞋。蒉(kuì愧):古时用草编的筐子,是盛土的器具。⑧耆:同“嗜”,嗜好。⑨易牙:春秋时齐国人,擅长调味,是齐桓公的宠臣。这是说,易牙就是首先懂得我们口的共同嗜好的。与人殊:意思是说,与人不同。这里应当说“人与人殊”,原文C D1080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大概省一“人”字。期:期望,希求。C E惟:句首语气词,无义。C F师旷:春秋时晋国人,著名的乐师。C G子都:传说是古代著名的美男子。姣(jiāo交):美丽。C H然:作为动词,认可,指心的爱好。C I刍豢(chúhuàn除患):草食的叫刍,指牛羊;谷食的叫豢,C I指猪狗。原文A B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①。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第十一章)注释A B①放心:失去的本心。求:求得,找回来。原文A B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②。”(第十二章)109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01注释A B①信:同“伸”。②不知类:不懂得轻重。原文A B孟子曰:“拱把之桐梓①,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第十三章)注释A B①拱把:赵岐注说:“拱,合两手也。把,以一手把之也。”这里是说树还小。原文A B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①。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②,养其樲棘③,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④。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11020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⑤?“(第十四章)注释A B①贵贱大小:朱熹《集注》说:“贱而小者,口腹也;贵而大者,心志也。”②场师:园艺家。 梧:梧桐。槚(jiǎ甲):即楸树,木理细密。梧桐、楸树均为好木料。③樲(èr二):酸枣。棘:荆棘。④狼疾:读为“狼藉”,即糊涂透顶。⑤这是说,吃喝的目的难道仅仅是为口腹的那块小地方吗?原文A B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①,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②。”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③。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⑤。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⑥。此为大人而已矣。“(第十五章)注释A B11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01①钧:同“均”。②从:顺从,引申为看重。大体:指“心”。小体:指“耳目”。③官:器官。蔽:蒙蔽。④物交物:前“物”字指耳目,后“物”字指外物。交:接触。引之:是说被外物引向邪路。⑤此:指“心”。⑥立:树立。大:大体。小:小体。原文A B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①,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②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③;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④。“(第十七章)注释A B①赵孟:晋国正卿赵盾,字孟,因而其子孙都称赵孟。②见《诗经。大雅。既醉篇》。③所以,直译为“……的原因”。愿,羡慕。膏粱,肥肉细米。④文绣:指绣花衣裳。简析A B孟子在《告子章句上》中与告子一派辩论了人性,在我国认识史上第一次具体论述了人性问题。孟子在辩论中提出11240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了比较系统的人性善理论,这种理论是他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的哲学基础,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为了便于理解,下面把所选各章划分为三段予以分析。第一段是第一至第四章,从“告子曰”至“然则耆炙亦有外与”。孟子与告子主要辩论了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人性,它的特点是什么?孟子认为,人性就是善,是仁义道德。告子认为,人性就是人的生物本性,“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这些饮食男女的需求没有善不善的区别,和动物差不多。告子是把人的自然属性说成是人的共同本性。孟子不同意告子混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认为犬与牛不同,牛与人也不同,各有各的“性”。“食色”这种自然属性,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本能,不能说明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因此不是人的本性。这一点孟子看法是对的,告子是错的。第二,人性是怎样来的?孟子确认人具有先验的善性。他说水性就下,类似人性本善。告子认为,人的仁义道德观念不是与生具有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后天形成的。告子说,人性可善可恶,与水性可东可西一样,要使水往定向流,要靠人的引导。同样,要使人性变善,也要靠后天来培养。告子强调道德是社会的产物。孟子把道德观念看成完全是主观自生的,忽视了客观事物对道德观念形成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孟子是错的;告子的观点倾向唯物主义。第二段是第六、第七章,即从“公都子曰”至“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在这里对他的性善论作了论证。11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01首先,他从人的生理、心理机能论证了人性本善。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的,人先天就存在着“善”的因素“情”与“才”。人们天生的资质(才)没有什么不同,“善”是人的共性。不论在什么环境下(富岁或凶岁),人有不善(赖与暴),并不是他天生的才资不好,而是因为“陷溺其心”,丧失了“才”。他还认为,人有先天的道德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个心是四种感情,是四“端”,即四个萌芽,它们产生出仁、义、礼、智四德,故人生来就具有善性。其次,他从认识论角度进行逻辑类推,从而推论出人都有普遍的善性。孟子根据人的口、耳、目感官的生理感觉相同,推论出人的意识也相同。他认为人心具有理义,就象人的口、耳、目都具有嗜好、听觉、美感一样,而且圣人和普通人均无例外,只不过圣人先知理义,普通人后知理义罢了。由此,他又从逻辑上提出了“凡同类者举相似”的命题,认为人与人是同类,圣人和一般人也是同类,人人都可以为圣人。孟子通过这种逻辑推理,推论出人的普遍性是性善。由此出发,他又把“理义”规定为“类”本质,即把地主阶级道德提到了普遍性的高度,认为人都具有理性,有道德心,这是人摆脱动物性的主要根据。孟子讲的“类”是离开人的社会现象的抽象,是唯心的,但他提出“类”问题是有价值的,这是人类认识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个环节。第三段,是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章,即从“孟子曰:‘仁,人心也’”至“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上段所论证的人性善,在孟子看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发11460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挥出来,都能使自己的道德发展顺乎人性的本然。为了使人的善性能够保持和发展,使人的思想品德符合封建统治者的要求,孟子从他的性善论出发,在这段提出了唯心主义的修身养性的方法,这是孟子伦理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是根源于人们内心的感情,是内在的道德,是人们安身立事之本,为人处事的出发点。“义”也发源于人们心灵深处,它是人们依仁而行的道德标准,是人行为的必由之途。如果有人失去了“仁”与“义”,就要“求其放心”,即进行思想意识方面的反省,检讨和克除不善的欲念。这是孟子的道德修养论,也是他所说的认识过程。具体如何做呢?1。要“知类”。孟子认为,口腹之欲属于贱而小者,心志属于贵而大者,人们不要以小害大,以贱害贵,即不要为了满足口服之欲而失去“善心”。所以他批评那些“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的人,是“不知类”,是不懂轻重、大小的蠢人。这些“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养小”不“养大”的人,都是小人。要想收回已放之心,由小人变为大人,就要“知类”,自觉去实践仁义,去“养其大”,这就能把“善端”发展成“善德”,从而成为道德修养很高的“大人”。2。要立“大体”,即先把心中固有的“善端”树立起来,端正主观立场,正心、正己,这是根本。他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小者”即“小体”,指耳目等感官。他认为耳目无思考作用,常为外物所蒙蔽,把人引向迷途。心官能思,通过思维明辨,便能克制物欲以存“善心”。因此他11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01主张先立“大体”,这样既可预防感官因“蔽于物”而夺走“善心”,就是已被夺走的“善心”,也能寻找回来。3。要勤于“思”。孟子认为,只有认真思索,才能“知类”、辨“贵”,才能懂得修身保存“善心”、寻回“放心”的道理。他说,有人知道保养小桐梓树,但不知道保养“善心”,这是“弗思”造成的。他认为,人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思维,思维能辨别出什么是真正贵重的东西,思维能寻回“善心”,认识“理义”,因此,能思维的人才能成为君子。那些羡慕“膏粱”、“文绣”,只知道满足本能物质要求的“饮食之人”,不懂得“理义”,缺乏理性思维,就失去了人所自有的价值,因此是小人。孟子把仁义与“膏粱”、“文绣”,即“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认为“义”是善,“利”是恶。贵“义”还是贵“利”是区别善人还是恶人的标准,是“求放心”的关键,因此对此不能不“思”。这种否定物质利益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强调超乎利益之上的“义”,是唯心主义伦理观。但他要求人勤于“思”,要保持人所自有的价值还是可取的。人性的善恶是道德范畴,它的标准是有阶级内容的。上述孟子的性善论是超阶级的抽象的人性论,是唯心主义的。但孟子研究人性不是从天上、从上帝那里去求得解决,而是到人们的心里去寻找道德的起源。这不仅否定了粗陋的宗教迷信观念,而且也包含一些合理因素。人的思维器官和思维能力,是道德意识、道德观念产生的前提条件,人的心理现象与道德现象确实是有联系的,发挥人的自觉的能动性,对于提高人的道德也确实起着重要作用。孟子认识到这一点,应11680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他把这些夸大成唯一的、绝对的东西,从而否定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性作用,这就走上了唯心主义的歧途。117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01庄周:《庄子》作者及作品简介A B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庄子知识广博,文笔汪洋恣肆、恢诡谲奇,是先秦时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及美学大师,是道家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庄子出身于没落贵族,靠织草鞋等劳作维持生活,因家贫曾向监河侯(管理河道的小官)借过粟米。他见魏王时,穿的是补钉加补钉的粗布衣服,草鞋上的带子也是断了再接起来的。但他甘愿过清贫的生活,蔑视功名利禄,所以他仅在蒙地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不久就隐退了。楚威王听说他有才华,用厚金聘礼请他做宰相,他拒绝了,长期过着隐士的生活,表现了对现实消极反抗,不与当权者合作的态度。在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新兴的封建制度已在各国战胜了奴隶制度,阶级矛盾尖锐激烈,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切旧观念、旧思想也都随着动摇起来,生死、祸福、是非等各种矛盾的对立和转化,总是萦回在思想家的头脑中,并随之涌现出前所未有的分化蜕变现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庄子代表这一时期没落贵族的思想情绪,从消极方面反映了这个时期的阶级矛盾和内心苦闷。他因为无所依托,自11801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觉前途无望,失去了为人的信心,因此他悲观厌世,否定一切具体事物的存在和一切事物的真理性。《齐物论》中所反映的玩世不恭的消极颓废的思想及齐万物齐是非的相对主义学说,正是他所代表的没落阶级内心世界的表述。《齐物论》是《庄子》中一篇。《庄子》是由晋人郭象编定的,分为内篇7,外篇15,杂篇11,共33篇。其中有的是庄子自著,有的是弟子整理庄子的讲话记录,有的是庄子后学之作,还有的篇章是其他学派的作品。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作,代表了庄子思想。《齐物论》属于内篇,是庄子一派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充分地反映了庄子哲学的本质和特点,对后代影响很大,是研究庄子哲学思想重要资料之一。《庄子》有多种注释本,其中清人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和王先谦的《庄子集解》,现代人王叔岷的《庄子校释》、曹础基的《庄子浅注》、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可以参阅。这里的选文,依据郭庆藩的《庄子集释》本。齐物论原文A B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②。颜成子游立侍乎前③,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④?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119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1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8
正序
倒序
《【中国哲学名著】》
《【中国哲学名著】》-2
《【中国哲学名著】》-3
《【中国哲学名著】》-4
《【中国哲学名著】》-5
《【中国哲学名著】》-6
《【中国哲学名著】》-7
《【中国哲学名著】》-8
《【中国哲学名著】》-9
《【中国哲学名著】》-10
《【中国哲学名著】》-11
《【中国哲学名著】》-12
《【中国哲学名著】》-13
《【中国哲学名著】》-14
《【中国哲学名著】》-15
《【中国哲学名著】》-16
《【中国哲学名著】》-17
《【中国哲学名著】》-18
《【中国哲学名著】》-19
《【中国哲学名著】》-20
《【中国哲学名著】》-21
《【中国哲学名著】》-22
《【中国哲学名著】》-23
《【中国哲学名著】》-24
《【中国哲学名著】》-25
《【中国哲学名著】》-26
《【中国哲学名著】》-27
《【中国哲学名著】》-28
《【中国哲学名著】》-29
《【中国哲学名著】》-30
《【中国哲学名著】》-31
《【中国哲学名著】》-32
《【中国哲学名著】》-33
《【中国哲学名著】》-34
《【中国哲学名著】》-35
《【中国哲学名著】》-36
《【中国哲学名著】》-37
《【中国哲学名著】》-38
《【中国哲学名著】》-39
《【中国哲学名著】》-40
《【中国哲学名著】》-41
《【中国哲学名著】》-42
《【中国哲学名著】》-43
《【中国哲学名著】》-44
《【中国哲学名著】》-45
《【中国哲学名著】》-46
《【中国哲学名著】》-47
《【中国哲学名著】》-4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