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是不同。三身都是非常非断,都有这个意思,也都有这个讲法,这是不异。 【而法身非常非断,与报应非常非断之所以然,则非一。】 确实不一样。 【故说一有种种一,说异有种种异。】 就在诸佛菩萨所证得的三身上来说,一与异确实有种种不同。 【且一中有异,异中有一。】 由此可知,一跟异不是二法,一异如果是二法,那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桩事情是教我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上去观察,但是见要圆,解要圆,面面都观察到了,你见就圆了。见圆,解就圆,这才能圆修圆证。最怕的是你只看到一边,没有看到另外一边,你在这里面生起分别执著,那就错了。所以必须面面皆到,才知道一中有异,异中有一。 【执则皆非,不执则皆是。】 可见得问题就是在分别执著,离开一切分别执著,没有一样不是,法法皆是。如果执著那就错了,法法皆非,不能执著。不能执著其所以然的道理,前面都讲得很多很多。能够执著的三心不可得,你所执著的无论是世法,无论是佛法,都是缘生之法。凡是缘生之法都无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说明了,能执、所执俱不可得。此地为什么讲常与非常,讲一与异,这是怕你有微细的执著,微细的执著还是有妨碍,妨碍你明心见性。这种微细的执著说实在话,对於你要想了生死、永脱轮回,已经没有妨碍了;但是要想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微细的执著有障碍。必须要知道,必须要能把妄想分别断掉。 【当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者则为圆见,如是知者乃是正知。】 这个意思都说过了,有了正知正见,有了圆满的见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就是圆修圆证了。 【明了非常非断之义,则非一非异,其义乃得彻底,解得透彻。即诸法一如,是法平等诸义,亦皆彻底。】 可见这个经的好处,确确实实能帮助我们契入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宗门里面的大彻大悟。我们虽然达不到这个境界,这部经念多了,意思稍稍明白一些,多少它会帮助我们放下一些;能放下一些,念佛功夫就能够得力,带业往生在这一生当中我们才有把握。所以《般若 经》上讲的,非常非断、非一非异、诸法一如、是法平等,这些都是《般若 经》的精义,最精华的部分,最精彩的句子。它的意思、义理无限的深广,要细心去体会,受用不可思议。再看末后这一段: 【扼要之修功】 这是讲到总持法门,我们修行要把总纲领抓住。 【唯在不取相、不灭相】 不取是不执著,不灭也不是有意远离它,都是对「相」说的。相不必执著它,也不必去远离它,为什么?它不碍事! 【而以性为中枢】 修行人要紧的是明心见性,无论修哪个法门,我们念佛也不例外。念佛如果要能得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你一定要参透「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你看看还是以性为中枢。 【岂但相不住,性亦不住。】 前面,法身非常、不住涅盘,是性也不住。不住生死是相不住,不住涅盘是性不住。 【并不住亦不住】 如果还有个「我现在两边都不住了」,还是一个妄想在,两边不住这个念头也不能有。 【通达此理以念佛,便得理一心。】 你要是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参透了,会用了,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你会用这个原则,那好!你念阿弥陀佛是理一心不乱,将来往生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这是真实的上上品往生。从这一节显示,金刚般若 对於念佛法门实在是大有帮助。所以这个经我们要是跟《无量寿经》、《弥陀经》合起来看,利益无量无边。请看底下一段经文,下面这一科,约不受福德结无我: 经【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 佛在本经为我们较量功德,这个地方是第六次,前面我们曾经看过五次。先把前提说出来,假设『菩萨以满』,满是圆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这个境界我们凡夫没有法子思量,真正是不可思议!我们看注解: 【一切法无我,如曰无圣无凡、非一非异之理,亦是法法皆然。】 「一切法无我」是真理,确确实实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法相宗里面发明这个事理,说得非常的详尽,一部《百法明门论》就是为我们说明这一桩事情。我们到底下一节再说,因为它的经文在下面一节。本经前面或者是大乘经上常说:无凡无圣、非一非异,跟这一句这个意思完全贯通,所以它也是涵盖世出世间一切法。 【得无上果者,不废修福,但须不受不著耳。】 这个开示就非常非常重要了。得无上果,我们把这个意思扩大来说,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就是无上果。法身是无上果,证得一分也是证得无上果。从初住菩萨一直到如来果位证得圆满法身,这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如来,这些人修福,对於修福从未间断。不但菩萨修福,佛修福,释迦牟尼佛修福,阿弥陀佛修福,没有一尊佛不修福。佛已经福慧二足尊,福慧都圆满,他还要修福吗?他还修福。我们要不要修福?那不修福行吗?佛在果地上还要修福,可见得修福是菩萨事业里面第一桩大事。修福就是修布施波罗蜜,普贤菩萨广修供养是修福。但是要紧的是修福可不能享受,可不能享福,可不能著相。为什么?享福一定著相,著相才会享福,不能著相,著相就错了。 【又不可闻不废修福而又生贪著也】 贪是烦恼的根源,无量无边的烦恼、生死,乃至於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从贪心里面生出来的。所以贪是根本,六道轮回的根本,一切罪业的根本。修福就怕你有贪心,所以教你不受不著,不受不著断贪烦恼,可以说你无始劫来所有的烦恼从根拔除了。自古以来,无论在家、出家的真正修行人,表现给我们看的,都是修苦行,他不享福。出家人修苦行的很多,在家人修行的,只要诸位稍稍留意,他的物质生活总是比一般人要降一等,甚至於降好几等。 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唐朝的庞居士,这是许多同修们都熟悉的。庞居士生在一个富有的环境当中,全家学佛,全家都证果,我们在《传记》、《语录》里面去看,应当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他把他家里面的财产装在一条船上,船划到大江当中,船底砸个洞让它沉下去,全不要了。不要了,怎么生活?编草鞋。草鞋在新加坡看不到了,中国大陆内地还有,用稻草编,用茅草编,编草鞋。一双草鞋卖几文钱,每天编几双草鞋卖几个钱,能度日那就够了,就很欢喜、很自在。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菩萨示现。教给我们一句话,人家说:你有钱,钱拿去做好事,不好吗?他告诉人说:「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最好,好事不如无事。这就是一定要懂得修福,不能够享福;不能够著修福之相,你一享福一执著,贪心就又起来了。佛教菩萨修布施、修供养,目的何在?把贪的根拔掉。你修布施里面还有著相,还要享福,你这个贪烦恼永远不能拔除,那不是佛的目的,佛教给我们的目的要知道。 【此中,借布施福德,显成不受者之为得无我忍。】 在修布施里面,他能够修福不享福,修福不执著,成就了忍辱波罗蜜,他能忍!能忍才会有进步,才有精进波罗蜜,后面才有禅定,才有般若 智慧,这才像个菩萨,福慧才能成就。 【又借无我功胜,结束前文所言菩萨应通达无我法之义。此节不过引一布施多福,以为下文不受作张本耳。】 主要意思是后面一段,这一段是先说这个菩萨以满恒河沙数世界的七宝布施,举一个例子:修福,诸佛如来菩萨都修福。我们再看底下一段: 经【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这是两个比较,前面这位菩萨是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后面这个菩萨,『若复有人』,这个人是『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就像庞居士一样,庞居士所修的就是这个,得成於忍。这个菩萨所得的功德超过前面满恒河沙七宝布施的菩萨。我们看底下小注,这个意思很深很深。 【一切法无我】 刚才也说过了,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是真正明了通达,那就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如来,那你也有分。 【一部百法明门论所云】 《百法明门论》是天亲菩萨作的,法相唯识宗的经典,也是法相唯识的纲要,也可以说是法相唯识的概论。它的文字不多,是天亲菩萨依据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这是法相宗的一部大论,根本的论典。《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将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大类。天亲菩萨看这部大论对於初学的人有困难,因为他说得太多、太繁琐,不是初学的人能够接受,所以将六百六十法再归纳,归纳为一百法,便利於初学,称之为《百法明门》。百就是,这一百法,诸位要晓得,展开来就是无量无边的世出世间法,把它归纳为一百大类。明是智慧,门是门径,这个题目的意思,你可以从这一百法里面找到一个开悟的门径,从这个门你就可以开悟。这是相宗入门的教科书。这部论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说明一切法无我,将一切法归纳为百法,归纳为一百大类,然后再给我们说明无我。两种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一切法无我。下面这个表解就列得很清楚。这一百法又分为五大类: 【心法八】 我们常讲八识,八识是属於心法,八大类。 【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类】 心所有法就是心法的作用,从它的作用上分为五十一类。 【色法十一】 色法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物质现象、物理现象,都包含在色法里面。心是精神的一部分,色是物质的一部分。还有一类: 【不相应行法】 它有这些事,但是这些事它不是心也不是物,但是它也离不开心物,离开心物,这个法就不存在,可是它确确实实不属於心,也不属於色法,所以单独给它立个名叫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这四大类都叫做「有为法」,《金刚经》末后有一首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懂得有为法是说的什么,就是讲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统统叫有为法。什么叫有为?有生有灭,刹那生灭,有生有灭。合起来这是九十四。后面还有一大类叫做: 【无为法】 无为法有六类。无为法是什么?没有生灭。像虚空,虚空我们没有看过它生灭,所以虚空就列在无为法里面;真如本性没有生灭,所以真如也列在无为法里面。合起来,九十四加六就是百法,把一切法分为一百大类。然后归结到无我。 【人无我】 你看看,人不外乎色、心跟不相应,《金刚经》上讲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当然无我。 【人无我,法也无我。】 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都是属於生灭法,从这个地方得到一个结论:一切法无我。因为无我,所以你不应该受,你受就错了,不但你享受错了,你执著也错了,不可以执著。我们看底下一段,还是解释这个问题。 【此菩萨之大作布施福德而不受,所以称其得成於忍。】 忍,他心是定的,只知道修福修得很快乐,修得很自在,不受福德,不受。我们常讲,随缘而不攀缘,执著跟享受是攀缘,离开,心里面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意念,一切随缘,随缘就自在了。随缘里面没有执著,没有贪受的念头,所以他得成於忍。 【经旨并非不重视福德,惟当不著不受而已。亦实趋重於得忍。】 经意的宗旨,我们要清楚,不是说不重视修福,那你就错了。诸佛菩萨没有不修福的,六度里面第一个就是布施,哪有不修福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开头「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你看前三条都是修福,怎么不修福?《般若 经》里头佛教导我们,修福不可以执著,不能著相。为什么?你著相,你四相具足,你所修的福就变成六道轮回里面有漏的福报,这就搞错了。如果你要享受、要享福,也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不是如来果地上的福慧二足尊,与那个不相干,没交涉了,这是我们要懂得。除这个意思之外,也非常重视得成於忍,这个很重要。忍是修行成败的关键,能忍就成功,不能忍就不能成就。成就与不成就,《金刚经》的标准是以「见性」定做标准;也就是说你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菩萨,以这个为标准。忍是关键!六度里面说,你能够得成於忍,后面才有精进、禅定、般若 ,你才有成就;如果没有忍,你就不能成就,你所修的福在三界六道里面享受,你修的福不会是空的,一定会得福报。 【一切法不外境、行、果。】 前面我们是用《百法明门》来解释一切法无我,法相宗说的。相宗以外的经论,像《华严》、《法华》、《楞严》这些大经,也都讲一切法,但是不像法相宗的分法,法相是弥勒菩萨分析的,他分得非常微细,其他经典没有这么详细。这是一般大乘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不外境、行、果,把它分为三大类。 【境是境界,五蕴、六根、六尘,这都是属於境。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 我们净宗学会的同修,在行门里面我们就订这个五科,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行持当中的守则,我们要遵守的原则。 【果,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无上菩提。】 这是果,这是大乘法。特地从初住说起,与《金刚经》的教义相吻合,初住的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真实的果报,大乘里面常常用这个方法来分。 【无我,谓一切染净诸法,缘生体空。】 染法是六道,净法是四圣,染净包含了十法界,诸位要晓得,十法界里面的佛,还不到初住菩萨,我们这是圆教,圆教初住菩萨破得一品无明、证得一分法身,他住在哪里?他住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诸位要晓得。十法界有没有佛?有,藏教的佛,通教的佛,他们没有破无明,没有证法身。天台家讲藏通别圆,藏佛跟通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别教、圆教,那是一真法界了。所以染净,染是六凡,净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在哪里?当然无我,无我是事实。我们今天的大病,就是坚固的执著有个我,这是大病,这个事情真的是麻烦大了。念念当中有我,还有我所,我所有的,叫我所。我所有的是些什么东西?老实话,不外乎贪瞋痴慢。我贪、我瞋、我痴、我慢,总不外乎这些东西。一天到晚在造罪业,天天干这个事情,念佛不能往生。念佛往生的条件,心净则佛土净。你要把我、我所放下,你的心就清净,这样念佛才能往生;我、我所不放下,不能往生,念佛都不能往生。所以要知道,十法界缘生体空。 【故一切法中本无有我】 佛教给我们无我,正确的,没讲错!佛丝毫没有勉强我们,因为本来无我,你偏偏执著有个我,「我」是什么?「我」也是不相应行法。 【当知所谓我者】 这说明什么是我?我是什么? 【即众生无明不觉】 这个「我」的念头、「我」的执著,从哪里来的?从无明里头来的,从不觉,不觉就是迷。无明,我们说个粗的话,就是糊里糊涂,糊里糊涂、迷惑颠倒里面去建立一个「我」。你要是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我」是什么?我是无明,我是迷惑颠倒。 【於一切法中妄生,妄就是妄想,不是事实,生起了分别执著之见是也,这个就叫我。】 《金刚经》上前面我们念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问你:「我在哪里?」你要是真正体会到三心不可得,我就没有了;我没有了,就恭喜你,你成菩萨,你是法身大士。为什么?你证无我法,这是法身大士。 【而一切法性,本来空寂,那有此物,因其本无,故当除之也。】 本来没有个我,「我」且没有,哪来的「我所」?所以要知道,我们今天种种苦难,你为什么这么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佛经上讲的八苦交煎。你为什么这么苦?就是你迷惑颠倒妄想当中生了一个我,你才受这么多苦难。如果你要是觉悟,本来没有我,事实上也没有我,无论在哪一法里头找,找不到我,你就解脱了,你就自在了,你就永远脱离轮回。就像观世音菩萨在《心经》里面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桩事情,由於我们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佛在经上这样明显的为我们开示,我们听了也点头,也能接受,但是境界转不过来。转不过来是习气太深,转不过来,要转,不转不行。初学的时候勉强的转,用什么方法?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舍,从容易的地方先做起。譬如先舍身外之物,身外之物我不贪,我不据为己有;「我所」,先把我所有的舍掉,先舍我所,然后进一步「我」也放下;我也没有了,那就成功了。所以这是两个大的阶段,要知道怎样去做。 【此二句,上句是解,下句是行。合而观之,是明此菩萨解行成就。】 知一切法无我,是解,得成於忍是行,这一小段经文合起来看,说明这个菩萨解行成就了。 【又上句知是慧,下句忍是定。合之,便是定慧均等。因定慧均等,解行成就。所以所得功德胜前菩萨。】 前面那个菩萨是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菩萨的功德超过前面,前面是在事相上的布施,这个菩萨明心见性,那是那个菩萨不能够跟他相比的。 【忍字,安安不迁。】 不迁就是不动的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不为外面一切环境所诱惑,所以它是定的。两个安,意思是说心安,身也安,身心都不受外境的诱惑,这叫忍。必须功夫做到得成於忍,这叫真功夫。我们常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在你面前你还动不动心?如果还会动心,没用!你没有得到忍。这些东西在面前,如如不动,《金刚经》后面我们还没念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是此地「得成於忍」。得成於忍是什么样子?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是得成於忍。得成於忍就是你定慧均等,定慧均等就破无明。无明烦恼为什么破不了?定慧不均等。定慧均等就破无明,破一品无明你就证一分法身。所以这个功德不是前面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能够相比的。 【方为真实通达,真是菩萨耳。】 真菩萨,《金刚经》前面有标准,四相离了,四见离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全都没有了。我们也很想破四相、断四见,怎么修法?这里好!教给你,你只要得成於忍,四相就破了,四见就断了。得成於忍怎么个修法?你一定要深深的明了,一切法无我,你要真正通达这个事实真相,真正通达一切法无我,你才能放得下。通达一切法无我就是看破;你看不破,你怎么会放得下?必须看破之后,你才真能放下,你才成功。真正放下,那就是外不著相,不取於相;内不动心,如如不动,这是法身大士。所以这是真实通达,真的菩萨,《金刚经》的标准,真菩萨。 【须知解固居行之先】 清凉大师的四分:信解行证,解在行之先。 【然非如法实行,确有经验,何能深解。】 这就说明,解跟行是相辅相成,你能够解得一分,你要不能做到一分,你那个解就不会进步。所以你一定要做到,你做到了,你那个解会进步,又提升了一分,然后你的行也跟著进步。解帮助行,行帮助解,解行是相辅相成的。到底哪一个在先,哪一个在后?不一定。但是最初一定是解在先,行在后;真正起修,不一定哪个先哪个后。所以你真正行,行当中有了经验,有了体会,你的解就更深入、更圆满。 【前云,行由解出,解因行成。】 能够达到圆解,是要真实修行功夫所成就的,你没有真实修行的功夫,你的解就不能够深,不能够圆,深解圆解一定要有真实修行的功夫。从这两句话,「行由解出,解因行成」,显示出它是相辅相成的。 【即通达之真诠】 真诠是真理,我们讲的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你一定要这样的修法,你才真正能通达。 【如是通达,乃得成忍耳。】 得成忍也不是容易,得成於忍是要解行功夫圆满,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里面若无其事,毫不勉强,真的放下。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这是这一个小段的结语,结论。 【此节,正是开示学人,功夫必须做到如此,方能无我。故须释明成忍之所以然。】 把得成於忍所以然的道理,要细细的说明,说明的原因就是要效法菩萨,为什么不受福德,修福德不受福德,归结到最后,就是教我们契入无我法,契入无我法那就是证果。 【凡是菩萨,因其修福不受,方於无我成忍。】 这一句很重要。凡是菩萨没有例外的,从圆教初住一直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没有一个是例外的,每一位都是修福不享福。如果享福,他就不能够得成於忍;因为他修福不享福,所以他得成於忍。因为他得成於忍,所以能够在六道十界应化度生,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我们世间的人求佛菩萨,佛菩萨一定化身在人间,畜生道里面求佛菩萨,佛菩萨要示现畜生身,饿鬼道里面求佛菩萨,佛菩萨要示现饿鬼身。六道三途苦!唯有菩萨得成於忍,他才不在乎,他不享福,他要享福不会到六道里头来,六道里面太苦了!这就是说明他不受福德,在六道里面度化一切众生,修福!所以,不能得成於忍,怎么能做得到? 【因不受故,所作福德尽成无漏之功德。】 这经文上讲的,他的功德超过前面的菩萨,为什么?他不受,不受,福德变成功德;如果受的话,功德就变成福德,功德没有了。功德跟福德不一样,福德不能明心见性,功德可以明心见性,可以见性成佛。下面再把受的定义,做一个简单扼要的解释,什么叫受? 【心有其境,名之曰受。】 你心里面没有放下,诸位要知道,事上放下了,可是心里还挂念著,你还是在受;可见得这个受的意思,必须心里头没有挂碍,没有牵挂,真的舍干净了。 【今曰不受,正明其心空无境也。】 他的心恢复到本性,真心本性里面没有一物,《六祖坛经》里头讲得很好,「本来无一物」。如果有一物,你还在受,你没有做到不受。不受就是本来无一物,心里面干干净净,一丝毫牵挂都没有,古德常讲一丝不挂,用这个来形容心里面干干净净,没有丝毫的牵挂,这个才叫不受。由此可知,不受不是在事相上讲的,相没有妨碍,事事无碍。什么东西有碍?心里头有碍。心里面真放下了,事上就无所谓,才真正能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可见得普贤菩萨这两愿,如果没有得成於忍,做不到!一定要先得成於忍,恒顺、随喜才可以做得到。 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佛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修福不受福德,须菩提哪里不知道?明知故问,代我们问的,为什么菩萨修福不受福德? 【问意要在令大众彻底明了,皆能达於不受之地。】 须菩提问这一句话的意思在此地。 【知此问重要,当於下节开示,加意体会也。】 这一问的确很重要。为什么?我们如果真正明了它的道理,明了它的事实真相,我们才肯发心学习。菩萨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所以理跟事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下面世尊要为我们开示,这些开示非常重要。字字句句不但含义深广,在修学,实在讲修学就是生活,在生活上显示出来的是大用无方,所以我们应当要特别留意。 经【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佛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说明为什么不执著。 【初句言作福德,使知虽不受而应作。】 菩萨绝对不是说不修福,可以说从无间断的修福。我们世间人贪图福报,有的时候修福还会间断。菩萨不贪图福报,修福从来没有间断,为什么?那是性德,真的是开发自性。 【不可因不受之言,误会修福可缓。】 那就错了。 【当知作福德,即是修六度,是从大悲心出。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因於众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云何可缓乎。】 这就是说明,菩萨修福非常积极,特别是《华严经》上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愿愿在结论的时候都告诉我们无有疲厌,从来没有休息,没有感觉到疲倦,没有感觉得厌恶,认真努力不断的在修。什么是修福?六度就是修福,十愿就是修福,我们净宗学会订的五个科目都是修福,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绝对没有说修福可以缓一缓,修慧要紧,殊不知慧在福中。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修福不受福德就是修慧,可见得福跟慧是分不开的。如果修福著相,那就有福没有慧,修福要是享福,有福没有慧。只要不著相、不享福,慧在其中,真的教你开智慧。底下说得好,完全是《华严经》的教义,作福德就是修六度,这是从大悲心出。为什么不享福他会去修福?在一般人讲,我既然不享福,我福也不要修了,这是正理,很合乎逻辑。菩萨为什么这么傻?我们要是用逻辑来看菩萨,菩萨都很傻,不享福,修福,修了福让别人去享福,这不是傻瓜吗?这个里面的意思就非常深,他有大悲心,大慈大悲这个力量在推动他。世间人天天工作,勤苦的在修福,什么力量推动他?名利在推动他,执著享受在推动他。因为他有享受,所以他肯做。菩萨不享受,他为什么肯做?大慈悲的力量。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我们佛门里面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佛法,佛法的根本是大慈大悲。诸佛菩萨怎么证果的?怎么修成的?就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以清净心、平等心,无条件的关怀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是大慈大悲。这里面有条件,那就不行!如果你执著有受,这就是有条件的,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那大悲心就失掉了。所以成佛、证果,大悲心为体。 大悲心从哪里来的?因於众生。离开众生,你这个大悲心从哪里发?引不起来。虽然大悲心是性德,如果没有缘,它生不起来。缘是什么?缘是一切众生,特别是一切苦难的众生。苦难不仅仅限於物质生活的贫乏,物质生活贫乏是苦。物质生活非常富裕,苦不苦?寿命到了还要搞六道三途,这都是苦难众生。换句话说,没有觉悟,依旧迷惑颠倒,都是苦难的众生。所我们不要看错了,有些物质生活非常艰苦的人,我们看到他好可怜。没错!他现在生活是可怜,他来生,来生不一定堕三途,来生可能得人身、生天去享福去了,他这一生是他受的果报。他受这个苦难当中,他造的业少,他妄想少,每天生活已经自顾不暇,还想什么?我们一般凡夫看不出来。富贵人家一天到晚胡思乱想,造作罪业。所以天道很公平,富贵人来生贫贱堕三途,贫贱苦难的人来生富贵、生天,所以风水轮流转。老天爷很公平,不会说你苦,生生世世的苦;你享福,生生世世享福,没这个道理。你仔细一观察,你才晓得每一个人造的业报不一样,苦乐不相同,但是迷惑颠倒是相同的。佛菩萨大慈大悲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一切苦难都是从迷惑颠倒里面生的,唯有迷破了,你才能得到真正的乐。真正的乐一定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你才是得的真乐。菩萨帮助众生,是帮助这个。所以对於六道众生、十法界的圣贤,所示现的都是修福不著不受,这个意思深! 因大悲生菩提心,菩提心是觉心,真正觉悟,彻底觉悟,圆满的觉悟。这个觉悟的心,决定是不著不受,才觉悟!在家、出家的,自古至今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只看到修行很不错的善知识,我们不晓得他是不是佛菩萨再来的,我们没有这个能力,看不出来!但是从理上讲,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示现给我们做榜样,那个数量也很多很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决定是有,示现给我们看的,只是我们不认识而已,但是在佛法上,像这个经上所讲的,解行相应,行解愈深,能够观察得出来。从这个地方才能生起真正觉悟的心,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的。一有执著,一有受的念头,我们马上就迷了。诸佛菩萨确实他已经不迷了,为什么还要做这个示现?这就是大慈大悲,给我们做一个样子。 以近代的善知识来说,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这是两位出家人,他们作福德没间断过,但是他们不执著,他们不受福德。虚老和尚我们不晓得他的究竟,印光大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应化来的,大慈大悲做给我们看的。居士当中,夏莲居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也不是普通人,示现为我们做榜样,也是作福德不著不受。他们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能过的,你要是知道一定会生惭愧心,积功累德从无间断,生活之节俭,是一个很贫苦人家的那种生活。这就是大慈大悲,这个里面真的生菩提心。这是我们只要细心去观察,只要去留意,能体会到。我们向这些善知识学习,决定不错。不要有个念头:「我生活清苦一点,但是也不能过他那么苦!」你有这个念头在,你还是受,你还是没有放下;真正放下,没有念头,没有怨言。「我修福人家享福,我在吃苦头,我为的是什么?」你有这个念头,那你是凡夫,你贪瞋痴慢统统都起来了。没有丝毫怨言!我们没有听说虚云老和尚有过埋怨、印光大师心里有难受,没听说过,他们的一生快快乐乐。所以这一节经文的含义很深很深,一定要很细心的去体会,明了之后,认真学习才得受用。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9 请掀开经本二百四十三面,从注解第二条看起。 【若为求福德,以修六度,是名贪著。则是自利,而非利生。非大悲心,非无上菩提。故不应也。】 这是说明佛教菩萨为什么不能够受福德、不能够执著福德的原因。如果菩萨不修福德,那菩萨就不度众生,不能度众生。如果修福还附带著有条件,那就著了相,像前面所说的四相具足,贪瞋痴慢没有断除,那是凡夫不是菩萨。因此佛叫菩萨修福德,而不著福德相,同时决定不能够享受福德,有贪图享受的念头就错了,这个地方就讲得很清楚。凡夫如果要是说修福没有果报,他决定不干,这是凡夫跟菩萨不相同的地方;凡夫只看到眼前的福报,种善因,得善果,他一定要希求善果。菩萨这一句话适应不适应?给诸位说,更适应,不但适应,圆满的适应。我们晓得善果,最大的善果、最圆满的善果是什么?是明心见性,这是究竟圆满的善果。由此可知,如果我们贪图世间五欲六尘的小善果、小果报,这就把我们究竟圆满的善果障碍掉,不能够得到,不能够现前,这个损失实在讲是太大太大。 由此可知,还是菩萨的眼光深远,他们的眼光大,看得远、看得真,佛的教诫没有错误。这一段话我们要常常把它放在心上,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凡夫,无量劫来我们的烦恼习气非常深重,一不小心就犯了错误。犯了什么错?又搞自利,这个错误很容易犯,不要认为小错误没有大关系,你要是这个想法你就错了,这个小错误有大障碍。近一点讲,障碍你不能出离轮回,障碍你不能念佛往生;从远大的地方看,障碍你明心见性,障碍你见性成佛,可见得这不是小障碍。什么叫自利?什么叫利生?利生当中决定要把自利的念头断掉,自利的行为断掉,这里面就真正得到自利。诸位要晓得,没有自利的心,没有自利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就是自利。如果有丝毫自利的念头在,自利不能利他,不能利他。必须真正利他才能够自利,你的大悲心、大菩提心才能够发得出来。菩提心一发,就是发心住的菩萨,发心住是圆教初住,可见得菩提心不发则已,一发不但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一段我们也就很明显的体会到,是排除我们发大慈悲心、发大菩提心的障碍;要晓得这个心发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东西把它障碍住?现在把这个障碍找出来,原因找出来,只要能够把原因跟障碍消除,大慈悲心、大菩提心自然就发出来。 【作福德,不著空也,大悲也。】 这是修福。修福,我们在讲席里面,很具体的说出修三福、修六和、修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就像盖大楼一样,从地基一直盖到最高的顶层,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这是不著空,这是利益一切众生,大慈悲心。 【不贪著,不著有。】 可见得佛所教给我们的,确确实实是空有两边不住,这是智慧。般若 智慧怎么修法?就是在修福当中不著相,《金刚经》上教给我们「离相离念而修福德」,这就是般若 波罗蜜,这就是福慧双修。福里面有慧,慧里面有福,也就,是 【悲智具足,空有不著,这也叫中道。】 可是诸位同修心里面不要印上一个中道,心里头要是印上一个中道,你就又错了。「是名中道」,佛不得已给我们起个名字这叫中道,中道也不能著。「即是应无所住,行於布施。」前面佛在经上讲得很多,也讲得很详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就是这样一个修学法。 【不著功醇】 醇,我们一般讲功夫深、功夫到家,已经能够做到自自然然,不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自然而然不起心动念,功夫醇这就是真的不受,决定不会落印象。阿赖耶里面落印象,那是受,你受了;要做到不落印象。古人常常用镜子来做比喻,我们每天都会照镜子,早晨起来洗脸要照镜子,晚上睡觉之前也会照照镜子。古大德教给我们,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镜子你照的时候清清楚楚,现的相很明显,它不著相;不但我们离开的时候,镜子里头没有这个相,你们想想看,正在照的时候,这镜子里头何尝有相?常常用这个观想,会开智慧。我们用心要学镜子一样,不但离开的时候没有相,正在照的时候也不著相。绝不可以像照相机的底片一样,一照里面相马上就印上去,那就叫受。不受,镜子不受,照相机的底片受,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 【故不受亦是一切不受】 世间五欲六尘不受,佛法受不受?佛法也不受。佛在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也不受。无上正等正觉受不受?我们这个经读到此地,佛告诉我们这也不能受,真的是一切不受。 【一切不受是平等法界】 平等法界就是心性显露出来。 【本来一切法无我】 平等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没有我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是受,这个念头没有了。会用功的人,古人所讲的聪明伶俐汉,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常讲的上根利智,经上常讲上根利智,宗门里头说聪明伶俐汉,他就从日常生活当中下手,用真功夫,从根本修。从根本修就是修清净心,修清净心就是一切不受,用这种功夫。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待人接物当中,用心像镜子一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事情做得非常圆满,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是上上乘功夫,这不是普通功夫,这是法身大士所修的。所以上根利智的人,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他就能做到。这个道理、事修我们要明了,我们也要认真的学习。如果你会了,受用无穷,一切不受的受用,那是真实的享受,在佛门里面称为三昧,三昧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受,那是真正的享受。一切不受才是真正的享受,才叫做正受。别人生活在十法界里,生活在六道轮回里,你用这种功夫得力,你是生活在一真法界里,你生活在平等法界里,你生活在清净法界里,那怎么会一样?自然不一样。 【如是知,如是行。】 知就是觉悟,要像这样的觉悟,要像这样的修行。 【便是广修一切法,而行所无事。】 广修一切法,换句话说,生活还是照常生活,工作还是照常工作,跟过去没有减少一点点,没减少!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为什么会增加?菩萨要精进。精进就是工作量要增加,不会减少。这就是广修一切法。一切法,前面说过,一般讲的境行果,相宗里面讲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一切法!一法里面就是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虽修,因为他一切不受,所以若无其事,行无所事。因为若无其事,所以他不疲不厌,不像一般人做工作,做久了就厌倦,世间人常讲干一行怨一行,他初干的时候还有兴趣,干了几年,老干这个事情,那就埋怨、就讨厌。菩萨干事情不会埋怨,愈干愈欢喜,为什么?因为他一切不受,纯为利生,没有利己,利己就受,没有利己,纯为利生,这个非常非常要紧。 【久久功醇】 时间久了,功夫醇了,功夫醇我们一般讲功夫到家,《般若 经》上讲的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功夫到家,就是功醇的意思。 【则心若虚空】 这是境界,好境界现前,心不但清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掉,虚空没有界限、没有污染,真心现前。有分别、有妄想、有执著,诸位要知道那是妄心。我们学佛的人,不学佛的人就不谈了,我们学佛的人什么时候真心现前,自己知道,这个不必请教别人,什么时候到心若虚空的时候,真心现前了。再看底下这一句: 【虽一切法炽然行之,不厌不倦。】 一切法,实在讲就是指我们日常生活,生活很繁琐,工作、应酬这里面显示出一切法。炽然行之,很繁琐的事情、拉杂事情一天到晚不中断,一年到头,一生一世,这常说的,没完没了,可是菩萨行不厌不倦,不厌不倦是普贤菩萨,行行愿愿都是无有疲厌。 【而相忘於无何有,是之谓不受。】 注解里头把不受的意思,不受的形相,到此地真的为我们说得很透彻、很明了。如果不说得这么详细、这么透彻,我们把经文含糊笼统念过去,如何能得受用?这个经义如果我们真的明了、真的透彻,这一生受用无穷,我们现前就得大自在,现前就得真正的解脱。工作、生活依旧是积极,绝对没有显示消极的状态,没有!生活得更勤俭,生活得更欢喜,生活得更活泼,这是在生活上表现的积极。工作更认真、更努力、更勤奋,大乘佛法哪有消极?这样的经典,这样的经教,给诸位说,实在是希有难逢,不容易听得到。听明白就要干,我们才不辜负释迦牟尼佛,不辜负祖祖相传的教诲。当中这一句话好,「相忘於无何有」,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在应酬当中,刚才说了,作而无作,无作而作,那你就快乐,你就会不疲不厌。「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就是相忘,相忘於无何有。 【一心清净,一尘不染。】 这是效果,这是成就。 【自然而非强制】 这是自然的,没有一丝毫勉强在里面;我一定要这样做,佛教这样做,我不做不行,这还有点勉强。有一点勉强好不好?不错了,你的功没有醇,但是这个功要继续不断用下去。我们现在是凡夫,是要勉强一点,前面说过,久久功醇;现在不勉强不行,做不到,一定要勉强自己。而且凡是用功的过来人都很清楚,要常常责备自己、勉励自己才行。为什么?在生活当中,一天到晚老毛病、老习气常常犯,说不受又受了,常常犯。常常犯,常常知道自己犯,给诸位说,这就是觉悟;常常犯,自己习惯成自然,不以为是过失,这个人叫迷惑颠倒,他不觉。能够知道自己常常老毛病犯了,常常怎么又受了?怎么又会起心动念,又有分别执著?不要等现行,不要等造作,念头一生马上就觉悟。业障习气重,一觉,妄念它就息掉,就不会继续增长,这叫做用功。 我们念佛人,在妄念起来的时候,阿弥陀佛,把念头马上转成阿弥陀佛,恢复到自己的心地清净无染,念佛人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很好、很殊胜。念佛功夫如何能得力,如何能够在短短期间证得念佛三昧?今天经文讲到这个地方,大家一直听下来的,我跟你讲念佛三昧好讲,平常念佛三昧不好讲。用念佛这个方法,念到一切法不受,念到心地清净无染,那就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要再深了,那就叫一心不乱。功夫的浅深,完全在不受,在不执著、不受。不执著,一切都能不执著,都能放下,这是事一心不乱;到一切法都不受,是理一心不乱,那个境界高。 【恒是而非偶然】 后头两句话好,自然不勉强,没有一丝毫勉强,自自然然不执著,自自然然不受,永恒的不受,不是暂时的。我来打个佛七,我这七天不受,离开佛七场所又受了,那个没用处。所以它不是短时期的,永恒的你就得一心不乱。 【悲智足,定慧等。】 足就是圆满的意思,大慈悲跟大智慧圆满,满足了。定慧均等,定慧等就破无明,定慧不等不能破无明;或者是定多慧少、慧多定少,都没有办法,都不能够破无明,不能证法身;破无明、证法身一定要定慧等。他为什么会等?诸位仔细想想,因为他是平等修,所以他容易等。我们一般人是修慧他就不修福,修福他就不修慧,所以他的福慧不等。你看有一些人在佛门里面很拥护,出钱出力,但是听经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就是修福不修慧。有的人比较清苦,你叫他出点钱,他没钱、没有能力,讲经他天天都来,他修慧没修福。一个是修福不修慧,这个明心见性很困难,这不是等。我们今天在《金刚经》学会什么叫等,这个很了不起。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一切不分别、不执著,就等了;你有分别执著,你就不平不等。所以修慧原来就是修福,修福原来就是修慧,福慧是一次修的,不是两次修的,两次修的就不等,一次修的当然等。诸位听了金刚般若 ,要是这一点没有听懂,没有学会,那你一部《金刚经》叫白听。你会用这个功夫,你的成就是金刚三昧,在念佛人是念佛三昧。你用这个理论来修,修成功之后叫金刚般若 三昧。 【无以名之,名曰得成於忍。】 这种境界,这境界没名字,如何来显示这个境界?我们现在说,如何与人沟通,来说明这个境界?那先要讲个名词,不得已,实在不得已,叫它做得成於忍。得成於忍也不能执著,这是不得已给它起了个假名。名固然没有离实,所以实至名归,名实一如。通达没有问题,不通达又怕在这里面生起妄想分别执著,那就错了,这是《般若 经》难讲之处、难懂之处。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大段,明诸法空相结成法不生。这段文很深、很难体会,所以在讲经文之前,又不能不罗嗦,先把这一段经文的大意做一个介绍,然后读经文就比较容易,这是我们在后半段,往往看到有很深的,意义非常深广的经文,都在经文前面要细细的来介绍。 【向后经文(从这往后),正是点滴归源之处。】 源头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点滴归源之处就是佛法里一般所说返本还源、消归自性;我们如何能够回归到自性,懂得回归自性,那就是诸佛如来,菩萨以下都做不到。这个地方我们讲的诸佛如来,诸位一定要记住,诸佛如来的名号,是从圆教初住菩萨起,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才能够点滴归源;换句话说,点点滴滴他都能够跟自性、跟真心相应。像世尊在本经一开端,为我们示现的著衣持钵,他都能够跟自性相应;没有见性的菩萨做不到。他为什么做不到?没有见性的菩萨,他有受,这是刚刚讲过,他在一切法里面有受,他不是不受;见了性才不受,不受就见性。受,这个享受、接受,受有多寡不同,菩萨、阿罗汉、辟支佛他们受比我们轻,比我们少,我们这个受非常的重,非常的繁多,就是样样都放不下。阿罗汉他已经把三界六道放下,三界六道这里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不受;但是他还有受,还有放不下的,是什么?涅盘他受。前面佛教给我们,不住涅盘、不住生死,他生死不受,涅盘他受,这就不行。唯独明心见性的菩萨,涅盘也不受,生死、涅盘两边都不受,这叫法身大士,《金刚经》上所称的诸佛如来都是讲法身大士。他们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没有一念不归源,没有一行不回归自性,这叫法身大士,这叫诸佛如来,跟经上讲的诸法如义、不一不异、无实无虚完全相应,这就是点滴归源之处。 「故其所含之义」,底下经文里面字字句句的含义,「甚广、甚深、甚细」,字字句句的境界无限的深广,也是无限的微细。「必先加以说明」,这个在没有读经文之前必须要说明,然后我们入了经文才能体会。 【上来所说,千言万语,一言以蔽之曰,无住而已。】 上来,如果从近处讲,就是这部《金刚经》从开端说到此地;从广处讲,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的般若 ,从开端讲到此地,真的是千言万语。世尊二十二年所说的六百卷《大般若 经》,讲的是什么?给诸位说,两个字「无住」而已。前面我们讲不受,不受就是无住,无住就是不受,二十二年就讲这个。为什么用这么长的时间,说了这么多的话?就是因为你不肯不受,你一定要受,才劳累世尊这么辛苦,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一定要把事实真相说清楚:能受、所受俱不可得。你真正明白能受、所受统统不可得,当体即空,你自然肯不受、肯放下。 【当知欲不住相,必须其心不取。不取,正为破我。】 我就是我执。不住相,本经所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大类就包含世出世间一切法相,一切法相总不出这四大类。我们要想离四相,要想不住四相,就是不住一切相,必须其心不取。取是攀缘的意思,心稍稍有一点攀缘,不行!学佛的人,我们一般看很不错、很有修行,世法不攀缘,佛法还攀缘,有些人在想要怎么盖一个道场,有的人在想我们如何去印经流通,做卡带、CD去流通,这不行!心里头有住,都不干净。所以唐朝庞居士告诉我们:好事不如无事。佛又叫我们要做,一切法炽然行之,对的!菩萨行!他虽然做,他心干净,他不染著;我们今天做,心有染著。诸位要晓得,《金刚般若 》是教菩萨,不是教我们的。我们今天听了这个经是学菩萨,做,在做里面学不住、学不受。这就是刚才讲的,我们念念设想都为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为自己,那才行!决定不为自己,别人看不出来,自己清楚。自己是真正在学般若 ,还是拿般若 作幌子来欺骗一切众生,这里面的罪福果报就清清楚楚。如果是真做,恭喜你,纵然不能够明心见性,你也能得三昧正受,这个一定可以得到;如果回向求愿往生净土,你决定得生,果报在这一面。 如果打著般若 的旗号,装模作样、欺骗众生,将来的果报在阿鼻地狱,这个真的是很清楚、很明白。明眼人对这个世间大富大贵决定不羡慕。为什么?看得很清楚,往前走没几步就是天堂、地狱的叉路口,你看他往哪里去?我说没几步,就是没有几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富大贵的人不知道修真实的福报,这一生享福的时候造作罪业,他迷惑颠倒,他并不知道他造的是罪业,他以为他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有很大的贡献,他没有智慧,有真正智慧的人不一样。所以天堂、地狱叉路口就在眼前,自己知道走哪一条道路,前途无限的光明,他怎么不自在、他怎么不开悟?所以学佛顶要紧的是不攀缘,这一点非常重要。 个人的一生自然有因果,我们这个道场,最近这几个月来,《了凡四训》印了好几万册,大家细细去读读,那不就明了了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还愁什么?还要想到明天的生活、明年的生活,我下半辈子的生活,你想那么多干什么?你打妄想!了凡先生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从此以后什么都不想,他心定,他并没有开悟。他是明了人的一生是被命运注定,他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不再打妄想了。我们连这点功夫都没有,一天到晚还在胡思乱想,还在患得患失,不如了凡先生。学了佛之后,应该怎么样?把我们一生生活上的问题,统统交给佛菩萨,由佛菩萨来支配,由佛菩萨来管理,不要再操这个心。什么时候该建一个佛堂,佛菩萨来建,时节因缘到了,这个地方的众生有此必要,佛菩萨就来;无此必要,不来,何必要我们操心?弘法利生,我们做这个有此必要,佛菩萨自然送钱来给你,做得圆圆满满;无此必要,到处化小缘化得好辛苦,做得不圆满,做得叫大家生烦恼,那个不圆满。所以这些事情统统交给佛菩萨,统统交给护法神,你说你有多自在,你有多清净!所以最要紧的,这是我们非常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其心不取」,我们修行真的要在这里下功夫。不取,破我执,破我执的利益太大了。我执破了,一般讲超越六道轮回,证阿罗汉果,小乘是阿罗汉,大乘是菩萨。无量劫来生死轮回牢不可破,今天能够突破,你就想这个功德利益多大,哪里是世间果报能够相比的,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不能比。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你也不过是有漏的福报而已,你能够享几世、享几百世富贵而已,你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这才晓得不取,《金刚经》末后佛教给我们「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才晓得这个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不取,正为破我。」 为的就是这个,破我执。 【证一如平等之一真法界】 这就是入了《金刚经》诸佛如来的境界,不但我执破了,法执也破了。四相里头,我相、人相是我执,众生相、寿者相是法执;我见、人见是我执,众生见、寿者见是法执。所以离相离念,我法二执都空了,这个时候证入一如平等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一如法界,法法皆如,法法皆是,生佛平等,众生跟佛平等,情与无情平等,《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与无情平等,这叫做一真法界。 【即是常住不动之法身,称为如来者是也。】 这个境界我们称它作如来。如来是什么意思?就是此地讲的意思,《金刚经》上讲的「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一段就是解释什么叫诸法如义,以及如何你能够修得诸法一如,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证得平等一如,就是证得法身自性,因为自性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法身是一如的,这就是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这个经是教我们成如来的,是教给我们成佛的。 【总之,全经所说之义,不外「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八个字。】 这八个字在后面,是全经的总结,结在这八个字上。 【此诸法空相一大段经义】 这就是底下一大段的经文,要说明诸法空相。 【乃是融会全经旨趣而究竟彻底以说之者,所谓点滴归源也。故其所说,更圆更妙。】 这是《金刚经》后半部的特色,我们在《讲义》第四卷的开端,江居士把前半部、后半部做一个比较,说得很清楚;前半部的经义有浅有深,后半部的经义唯深无浅,这个意思愈说愈深、愈说愈广、愈说愈细,受用当然是不可思议!这一段是融会前面的旨趣,宗旨、趣向,把它结归到自性上,点滴归源。 【全经皆说无我】 般若 可以说是自始而终都说这个事实,都说这个道理。 【至此则说无我原无】 给你讲无我,无我有没有?无我也没有。 【无我尚无】 佛教给我们无住。 【则无住亦无住】 你要住在无住上就坏了。你心里面还执著一个无我,还有一个无住,你已经就有住,你住在无住上,这就错了;无住也没有。叫你不取,你就执著有个不取,你还是取,你取了一个不取,你的心还是不清净,不取亦不取。 【一且不存,哪有二?边尚且没有,哪有中?】 给你讲中道,是名中道,你不要以为真的有个中道。边都没有,哪来中? 【虽纷纷万有】 这是我们讲宇宙人生森罗万象,摆在我们眼前的非常复杂,尤其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你看到全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地区都是乱成一团,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苦不堪言。新加坡是个福地,住在这个地方的人,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无论在精神、物质上,压力很少。我们走过世界许许多多的地区,你到那个地方你会感觉到没有安全感,住在这个地方至少还有安全感。现在社会非常的安定,治安很好,还有一点安全感。可是人他会打妄想,现在新加坡不错有安全感,再过十年、二十年有没有?这又打了很多问号。妄想多,想前想后,想近想远,天天在打妄想,你说这个生活活得多苦。不知道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虽纷纷万有,有即是无。】 这是事实真相,《金刚经》自始至终也为我们说出,也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念头愈复杂,外面的相就愈复杂,大家果然把心静下来,什么都不想了,给诸位说,天下太平,什么事也没有了。现在这个世间为什么这么乱?诸位不必念很多书,不必要很大的学问,我们中年人细细回顾一下,三十年前的社会。我们中国讲三十年是一世,世界的世是三个十,三十年是一世。三十年前的人比现代人妄想少,没有现代人想得那么多,想得那么远,想得那么复杂,所以那个时候的社会跟今天社会比较,那个时候的社会安定,动乱少、天灾人祸也少。 三十年之后,人心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你们诸位能知道吗?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被电视、广播害了。从前小孩多天真,什么事都不懂,天真活泼,现在两岁的小孩都胡思乱想,为什么?一天到晚看电视,你才晓得整个世界动乱不安的根源在哪里,在电视。这个东西害死人,可是你们还那么喜欢它,这有什么办法!今天说老实话,讲这个世界,我们地球被污染了,要想搞环保,真正能够把环保做得好的,必须把电视统统消灭掉。你们诸位细细想,对佛法能够说是有深一点的体会,细细想,你就知道我讲的话正确,恢复到人心的正常、平静。佛法常讲「依报随著正报转」,我们今天被电视、广播、大众传播的资讯害了。底下说明它的原因。 【何以故,本不生故,是之谓如如,是之谓不动,是之谓不取。】 可见得如如、不动、不取,乃至於前面讲的不受,这个意思的确是甚广、甚深、甚细。我们看到这个经文的字样,只能体会到一点粗浅的意思,极其深微广博的意思,我们体会不到,我们是了解皮毛而已。必须要知道,三心不可得,森罗万象缘起性空,了不可得,然后你才能够体会,佛在这里教给我们,无住、无我、不受的精深博大微妙之义,你才能够体会得到。底下说得好! 【生心不取,即是取了矣。】 我不取,不取早已经取了。 【生心不动,其心早动矣。生心如如,尚何如如之有耶。】 你全都动心了。从这个地方,诸位多少能够体会一点。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大家、劝勉大家,对人、对事、对物要学著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又不废事,就是事相我们还照做,不是说离开人、离开事、离开物,不是的!我们没有离开,天天照样生活,照样工作,修福德。生活、工作、待人是修福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是修智慧。福慧双修,悲智等运,你的成就才是圆满的,才是福慧均等,等就破无明,就证法身。不是教你不做,样样都做,欢欢喜喜的做。 【生心除我,则我见我相俨然也。】 这一段的大意,的确非常重要!我们起个念头,要破我执,诸位想想,我执能破得了吗?决定破不了。所以小乘的修学太难,小乘人著相修;大乘比小乘要快多了,大乘懂得离相、不著相。大乘里面的禅又高明了,禅是真实智慧,禅是般若 而不是禅定。诸位要晓得,禅是修般若 ,你以为禅是修禅定,那就错了。为什么它不叫修般若 ,叫修禅?定跟慧是一起,定里头有慧,慧里头有定,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它是这个意思。《六祖坛经》一打开,第一面里面六祖就开示,先把修学的总纲领提出来,教大家「总净心念摩诃般若 波罗蜜多」,把宗旨马上就现出来了。他修的是什么?摩诃般若 波罗蜜。他修的是般若 智慧;摩诃是大,大般若 智慧。 【此一大段所说,正是极力发挥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至究竟处。】 向下这一段经文,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经文要把这个道理跟事相说清楚、说明白。 【即是引导学人,观照深般若 处。】 世尊说这一段经的目的在此地,帮助我们,希望我们能用得上这个方法。也就是说,在日用平常当中,能够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像观音菩萨《心经》里面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 波罗蜜多时」,这一段就是教给我们这个方法。会用这个方法,你就能够照见五蕴皆空,果然没错,跟科题上相应。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诸法空相,就是诸法不生,这才能度一切苦厄。见思苦、尘沙苦、无明苦,这三样都断掉,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这一段经文修学的结果。 【亦即令一切众生,得大自在处。】 大自在是讲受用,《心经》一开端「观自在」,你会用这个观照的方法,你就自在。宗门里面的观照,功夫也有三等,最初就是用观照,我们要学。什么叫观照?时时刻刻提得起来,佛在经上讲的教训,时时刻刻我们能记住,能够提得起来。照是怎么样?照是比照比照,我的起心动念,我的言语行为,跟佛的教训相应不相应?照就是对照一下,把它拿来对照一下,时时刻刻要对照,一不对照自己就走叉、就走错了,这叫观照。观照功夫成熟就升等,叫照住,到照住的时候就得定,不必像前面时时刻刻拿来对照,不必要了,这个时候心已经平等,也就是说般若 三昧得到了,念佛的人讲念佛三昧得到了,心里面已经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都很微薄,逐渐逐渐淡了,这是照住。功夫再往上提升是「照见」,见是见性,就明心见性,照见,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像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所看到一切现象,是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你看到了,你看到这个真相。看到真相这才了解,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情,真的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照见了。这是观照功夫的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诸位要晓得,跟我们念佛功夫三个层次完全相同,而且观照跟念佛可以配合。念佛第一个功夫叫功夫成片,念佛人功夫成片跟性宗的观照是一个意思,境界是相同的。净宗的事一心不乱,就是照住,得念佛三昧;净宗的理一心不乱,就是照见。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自得心开的境界,是理一心的境界,是性宗照见的境界。我们用的名词不相同,用的方法不相同,宗门跟性宗里面他用观照,用这个方法,微密观照,《楞严经》上所说的;而我们净宗就是用一句佛号,《无量寿经》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这个专念,实在讲比观照方便,而它的成就比观照殊胜。观照的功夫不是不好,很好!若不回向求生净土,纵然他到最高的等级照见,诸位想想也不过是圆教初住、二住菩萨,只能到这个地位。可是净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鞞跋致,七地、八地的菩萨,不能比!所以从果上来讲,净宗方法比它容易,条件比它简单,成就比它高得太多太多了。 即使像江味农居士一生学般若 、研究般若 、弘扬般若 ,他自己还是念佛求生净土。你要问为什么?果报比一比,净土太殊胜。为什么不专修净土经典,去学《金刚经》?《金刚经》对於念佛法门有大帮助,帮助看破、放下;看破、放下说老实话,只要看破一点点,放下一点点,就决定能往生。如果不能看破,不能放下,一天十万声佛号,往生还是靠不住。所以《金刚经》对念佛人帮助太大了,这个道理在此地。近代中国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夏莲居老居士为我们重新会集《无量寿经》;江味农老居士把《金刚经》的经义讲得这么清楚、这么透彻,古来没有过,真正是空前,可能也绝后。往后再有一个像江味农居士这样的人,恐怕也找不到。这对於我们现代,对於今后修学成就的人来讲,这两个人的贡献不可思议!我们再看底下: 【若沾一毫攀缘相、名字相、以及心缘相,便无入处。】 这一句可以说是对我们提出了严重的警告,也是非常强烈的警告。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一开端就告诉我们;他那部书名字叫大乘起信,换句话说,是修学大乘入门的书,学大乘法要从他这一部书学起,第一本教科书。一开端就告诉我们这三桩事情,「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跟此地的意思差不多,相彷佛。这个地方就是没有言说相,它这里有个攀缘相,丝毫不能够有,沾上一点点,大乘你就不得其门而入。念佛人如果沾上一点点就不能往生,不要以为我有信愿行;经上讲信愿行三个条件就能往生,没错!信愿行是方法,这个方法里面要有成绩,你拿不出成绩出来不能往生。成绩是什么?心净则土净。你用信愿行这个方法,是不是修到清净心?果然清净心现前,那当然往生。我们常常在经上,祖师注疏上读过,「一念相应一念佛」,什么叫相应?清净心;换句话说,一念当中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统统没有,那就相应。如果沾上一点点就不相应,那一念就不相应。我们如何从一念相应,渐渐学到念念相应,那你往生就有把握。这个很要紧!千万不要把这三句话等闲视之,那我们就犯了很大的错误。 攀缘相,攀缘跟随缘要辨别得很清楚。诸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表演示现的是随缘,没有一丝毫攀缘。攀缘是什么?我想怎么做是攀缘。随缘是恒顺众生,你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做得有偏差,我告诉你修正一点,这是随缘。我给你修正,你接受很好,你不接受就算了。你接受是如法、正法,得善果;你不接受,我看你造罪业,你将来得恶报。我的责任不能不告诉你,但是我不能够勉强你一定要接受、一定要不接受,我有这个念头,这就攀缘。接受、不接受是你的事情,善果、恶报也是你的事情,与我毫不相干;这是随缘,这个不是攀缘,攀缘跟随缘很大的差别。我们学佛目的何在?这个的确是个大前提。学佛的人很多,你问问他为什么学佛?他不知道。有很多人没地方去,无聊!无聊来学佛也不错,听经也是消遣,打发时间。这个有什么结果?种一点善根而已,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学佛的目的先要订清楚,好像我们要到哪里去,先要把目标订清楚、方向订清楚,这个就有意义。我们念佛的人,我们的目的是往生,我们的方向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条件是必须把这边完全舍弃掉,所以丝毫攀缘的念头都没有。这个世界舍得干干净净,没有一样是自己的,连我也没有,哪里有我所,这才真的叫干干净净。 名字相、心缘相;心缘跟攀缘又不一样。心缘,譬如我们刚才讲,前面讲的文,你有个念头不取,这是心缘相;有个念头我心不动,有个念头我也学如如,这是心缘相。也就是我们常讲意念牵挂,你心里头还有牵挂,极其微细的牵挂都是属於心缘相。必须要叫你心里头毫无牵挂,这是不能不离,不能不放下。如果不能放下,如果不能舍弃,这个现象我们自己能够体会得到。我们学佛学了很多年,为什么不开悟?我们平常也很用功,为什么功夫不得力?障碍的根本就在此地,你没有把这个放下,所以听经不开悟,念佛功夫不能成片,道理在此地。 【行人应先明了理体本来无相】 行人是修行人。《金刚经》上讲的是总原则、总纲领,这个原则、纲领能够贯穿显密宗教、一切法门,我们念佛都不能够例外,都在它原理原则之中。行人就是泛指修行人,无论你是学哪一宗,学哪一种法门,你应当首先明了理体本来无相。理体是真如本性,是一切现相的本性,是一切事的道理,是一切万物的本体。从性上说、从理上、从体上,没有现相,没有相。 【所以应不取相】 应是应当,应该不取相,不取相是正常的,取相就错,取相是不正常。 【时时处处,皆应观照诸法本来无相之理体。】 这是教给我们怎么样观照;换句话说,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用功。千万不要以为,我每天念多少卷经,念多少佛号,念多少遍咒语,每天拜多少佛,这没用的!这是形式、样子,无济於事。真正的功夫要在离相离念,这才是真正功夫。这个地方教给我们怎样离相离念;也就是说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提起观照的功夫。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对人,想一切众生的本性,看到人就想到本性,看到一切万物它的本体,体就是性,性就是体。碰到一些事情,事情很多,从早到晚太多、太繁杂,事有个理。事从哪里来?从理上来的。再想想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没错!理本来没有事,性本来没有相,体本来没有物,体性是空寂的,你能够这样子,在人事物里面去观察,在相上就见性。见相就是见性,见事就是见理,见物就是见体,这个叫用功抓到门路,会用功。这个功夫得力,自然就不著相;功夫用醇,你就得三昧。功夫醇就自然而然,一丝毫勉强都没有了,自自然然不会著相,自自然然不会取相;连不取、不著、不受这个念头都没有,这是你学般若 的功夫真正得力。这也有个名词,叫做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可见得这个修学是圆修。圆修一定是建立在圆解的基础上,圆解在哪里?第一句话说,行人应先明了理体本来无相,这是圆解。 不但外面境界相没有,空的,我们念念思惟那个心相也是空的,也没有,三心不可得。三心是讲我们里面,讲自己,我们能够执著的,能取、能受、能著,那是三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换句话说,你能执著、能取、能攀缘、能受,不可得。你所攀缘、所取、所受的,是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内外俱不可得,这是圆解,你真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相你真的明白了。现相是什么回事?现相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所以,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不空,所以佛教给我们生心,而生其心;万法皆空,佛教给我们不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法才圆融、才自在,不能偏在一边,偏在一边就错了。今天就讲到此地。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00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100 请掀开经本二百四十五面,倒数第六行,从小注第八段看起。 【了义经中,语语能证道,句句可入门。以《弥陀经》言之,如「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两语,固然说有前后,执持是下手处,一心是执持之功效,然若不能体会一心以起修,终亦不能做到执持。然则一心不乱,岂可仅作功效观之乎。】 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大乘了义经典,所谓了义,就是它所说的道理、所说的方法,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在一生当中,修学能达到开悟,能达到见性成佛的效果,这样的经论才称之为了义的经典。除净宗经典之外,像《华严》、《法华》、《楞严》、《楞伽》、《金刚般若 》,都是属於了义的大乘经。这些经典里面,字字句句都能够帮助我们证道,都能够帮助我们入门,这个门就是大乘了义之门,这不是普通的门径。 下面举一个例子说,他不举别的经,举《阿弥陀经》,江味农居士用意就很深,在佛门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人把《弥陀经》看浅了,把净土法门看错了,以为这个法门是老太婆教,以为《弥陀经》里面没有什么道理;殊不知《弥陀经》才是大乘了义经中的精华。经文看起来好像很浅,实际上是其深无比。我们看到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就知道《弥陀经》确确实实是不思议经。这里举出两句,这两句也是《弥陀经》里面最要紧的两句话:「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两句话字字都含无量义,我们就把这两句话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执持,在本经里面讲得多,世尊在这一会里面,教给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重复了很多次,多次的重复当然是非常重要。受持,就是《弥陀经》上的执持。佛教给我们执持的是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念佛的人很多,真正做到这四个字的人不多。为什么?如果真的做到这四个字,底下那一句的效果他会得到,他会得一心不乱。念佛念了一辈子,一心不乱没得到。什么原因?没有执持名号,所以你得不到一心。可见执持不容易!当然这其中第一要紧的事情,还是要明了名号的意义,这是净宗法门里头常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名号有什么功德?就事相上来说,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包括尽了,释迦牟尼四十九年所说的一代时教,就在这一句名号之中,这是我们就事论事,才知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隋唐古大德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做个比较,哪一部经第一?这一比较之后,几乎大家都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第一经。为什么称《华严经》是第一经?这不能说没有道理,《华严经》对於宇宙人生的事理、性相、因果,面面都说到,说得非常完整;清凉大师以四科判经:信、解、行、证,这个教义圆圆满满,确实可以称为第一经。可是再把《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大家公认《无量寿经》第一,这是第一当中的第一。为什么一开端不把《无量寿经》看作第一?要比较之下才称之为第一?这是刚才说过,《华严经》讲得圆满,《无量寿经》跟《弥陀经》讲得没有《华严》那么圆满;面面都讲到,没有。为什么《无量寿经》会把《华严经》比下去?《华严》到最后也成佛了,怎么成佛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成佛。由此可知,《华严》到最后,如果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就成不了佛。由此可知,原来《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总结,是《华严经》的归宿;《华严》是大本,《弥陀经》是小本,大本、小本是一样的。所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归宿、总结,结在这个地方,那当然是第一的第一,没有话说。《无量寿经》我们现在采取的本子,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总共有四十八品,这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想这个大家都知道,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一部《无量寿经》都是讲四十八愿,字字句句没有离开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说的,这是净宗的中心,是净宗的根本。四十八愿哪一愿第一?这是古大德告诉我们的,古大德几乎是公认的,第十八愿第一。第十八愿说的是「十念必生」,这是把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说出来了。由此可知,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要是把它展开来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展开来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再一扩大展开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再一展开就是《大藏经》。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不仅世尊所说,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法界众生演说无量无边的经典,都不出一句阿弥陀佛。我们才认识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真实不可思议,你才肯受持。执持比受持更进一步,执是什么?就是坚固的执著。《金刚般若 》是要把执著打破,我们念佛人要坚固的执著,要牢牢的执著,这就是法门不相同。般若 是讲空,要统统舍掉;我们净宗统统舍掉,阿弥陀佛坚固的抓住。这是跟净宗修学的方法不一样,法门不相同。要把它抓住,决定不放松。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二六时中要净念相继,这才是真正执持。所以你要懂得名号的意义。 刚才这样子较量都是从相上说的,如果我们说得更深一层,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这四个字都是梵语音译,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所以要是用中文译出它的意思,无量觉。无量包括了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没有法子计算的。那真是经上所说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也没法子,也不能知道它的边际。这是自性、性德,六祖惠能大师所谓「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无边一切法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能生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的体、相、德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统统包含了。所以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是我们真如本性的德号。念这个名号能见性,念这个名号能证无上菩提,所以大势至菩萨才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方便,不需要再借任何一个方法来帮助,不需要!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你看看这么简单、这么容易,这样的不可思议。自得心开,心开就是禅宗里面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用这一个。这是它深的意思,它是自性德号。 我们再从因果上来看,那更不可思议!从因果上看,一定要懂得因果的原理。佛在了义经中,像《华严》里面所说的,一切诸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诸法,十法界依正庄严,这里面包括了一真法界,这些境界从哪里来的?经上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因为《华严经》上有「唯识所变」,所以法相唯识宗把《华严经》也算他们主要经典之一,法相宗总共有六部经、十一部论,六经十一论,《华严》是六经之一,就是《华严经》上说的「唯识所变」。佛又常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些要紧的经文句子,它的甚深广博的意义你要是明了,然后你才会真正相信因果。因果里面,既然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就是从心想生,大势至菩萨所依据的就是从心想生。所以我们才知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我们今天一天到晚起心动念,我们念的是什么?给诸位说,念什么就变什么。世间人一天到晚念什么?念钞票、念黄金、念美钞,天天念这些。念这个东西变什么?诸位晓得,念这个是念贪,贪图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他念贪心。念贪,将来变什么?变饿鬼。所以诸位晓得,念黄金、美钞,念五欲六尘,他是念鬼;他念鬼,将来死,他就变成鬼,是这么个道理。一天到晚发脾气,这个人看不顺眼,那个事情看不惯,那是瞋恚,瞋恚是念地狱,将来就变地狱,这不是好事情。所以佛教给我们念佛,十法界里头佛最圆满,我们天天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这就是执持名号。你要不把名号功德利益,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搞透彻,执持两个字相当不容易。 人真的到执持,就是一心念佛,《无量寿经》上讲的「一向专念」,一向就是一心,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其他的统统放下,心里面再也不牵挂,那才叫做执持名号。你这个念法,得一心不乱就很可能,看你功夫的勤惰。功夫勤惰从哪里说?你是不是真的放下,是不是真的彻底放下,放下是功夫。放下,所有一切障碍没有了,把业障放下了。第二层的功夫,你是不是专念?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专想西方极乐世界,果然如此,一心不乱很容易得到,因为你这种念,你已经是一心称念。 由此可知,这两句虽然一个是功夫,一个是效果,效果也是功夫,功夫也是效果,这才符合《金刚经》上所讲的原理,万法一如。如果它是两桩事情,那就不是一如。它确实不违背《金刚经》上最高的原理,一如、非一非异。执持名号跟一心不乱,从相上讲非一,它是两桩事情,一个是功夫,一个是功效。从理上讲,它是一样的,它不异;所谓是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不二,功夫跟效果是一不是二。 但是净宗的下手处就是在执持,执持必须要放下万缘。金刚般若 的确帮我们很大的忙,帮我们看破世界,看破宇宙人生的假相,我们才真正从心里面把它舍弃掉。不但身外之物我再不牵挂,再也不忧虑,再也不去想它,即使这个身体也不想它。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这就是执持名号。这样念佛决定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所谓是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掉。 底下文我们念念就行了,意思都说到。然若不能体会一心以起修,终亦不能做到执持。要想真正做到执持,一定要懂得一心、一向,大经上给我们讲的,一向专念、一心称念,这个才行。由此可知,一心不乱如果仅仅当作功效来看,那还是有偏差,与非一非异、诸法一如的原理就不相应。 【此经句句说理、说修,即无一句不可以贯通全经。】 这个意思,我想每一位同修读诵《金刚经》的经文,多少都能够有一些体会,纵然不能够很深的体会,浅浅的体会我相信一定有。确确实实这个经文字字句句都能够贯彻全经,前面能贯彻到后面,后面也能贯通到前面。 【故随拈一句,皆可从此悟道。】 我们读到后面的经文,会更深刻的体会到前面所讲;读经的时候,读到前面经文也能够领会到经后面的义趣,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悟处。悟有大悟、有小悟,悟有浅深次第不同,这是我们读诵受持真实的受用。再看末后这一段: 【若真伶俐汉】 伶俐汉是禅宗里头常说,即是教下里面所讲的上根利智,根性很利的人。 【得知大乘佛说是法印,便可随拈一句,以印之於事事法法。】 上根利智的人,他们聪明,他们知道怎么修,知道如何用功。我们虽然不是上根利智,但是也应当学习。我们纵然得不到大的利益,可是小的受用是决定可以得到。大乘经,尤其是了义的经,真的字字句句都是法印。法印,在中国人讲,跟中国古人讲没有问题,那个意思很明显。跟现代人、跟现代外国人讲,他们的印象很模糊,不知道这个印是作什么用的?尤其现代,现在在外国我们都签字,都不用印,印没用处,现在印都变成艺术品,变成欣赏的。从前这个印是代表信用,政府机关有公文要告诉老百姓,如果这上面没有印,那就是假的,大家不能接受。必须要把官府的大印盖上,这是正式的文件,是地方长官负责任颁布的,我们要接受、要奉行。 佛有没有印?佛没有印。佛所说的法,就叫做法印,佛讲的原理原则。凡是符合佛所说的原理原则,这是真经,这不是假的。在通常讲,小乘经有三法印,小乘经所说的决定不会违背这三个原则:无我、无常、涅盘,三个原则。大乘经里面叫一法印:实相。实相是什么?事实真相,所有一切大乘经,都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大乘经以实相印,这叫总印。如果要别说,佛在大乘里面字字句句都是法印,字字句句都是真实语,我们不能违背,应当依教奉行。佛法实实在在讲,的确是合情、合理、合法。世尊并没有说,我们在一切经典里面自己可以仔细去观察,佛没有说只有他一个人说的称之为经,别人说的都不行,佛没有这个说法。而且佛很开明,给我们讲佛的经有五种人说,除佛以外,佛的弟子、仙人、诸天、变化人;但是除佛以外,其他人所说的,一定要跟佛说的原理原则相同,佛点头都承认它是佛经,这就讲与法印相合。他讲的大乘法门,确实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虽不是佛说的,佛听了会点头同意,跟佛讲的没有两样。由此可知,佛法是非常开明,今天讲的民主,决没有专制,没有独大。 譬如民国初年以来,印光大师提倡《了凡四训》、提倡《安士全书》。《安士全书》前面一部分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注解。《文昌帝君阴骘文》是道教的,不是佛教。《了凡四训》是一个普通在家居士教训儿子的四篇文章,这不是佛经,印祖一生大力提倡,我们也跟在后面继续提倡。有人就问我,曾经有一位法师来责备我,来找麻烦,他说:你出了家,讲经的法师,你讲佛经就好了,为什么讲外道的经?我说:我什么时候讲外道?他说:你讲的《了凡四训》不是外道?他把《了凡四训》当作外道。我说:你说这个!这我是讲了很多遍,《文昌帝君阴骘文》也讲过,《太上感应篇》也讲过,这都是道教。我说虽然它不是佛经,但是它是佛法法印承认过的。他说:什么法印?我就念给他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说这一首偈算不算法印?他也算很聪明,掉头就跑了,再不说了。你看看这几本书里头,是不是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就对了,跟佛讲的有什么两样?而且讲得更微细,很符合於我们中国人社会环境,所以祖师提倡,不会错!这就是讲大乘法印。 《金刚经》上字字句句都可以做为法印,不只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止,好的句子太多太多!确实随拈一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事事法法里面来印证。譬如我们讲「无住生心」,无住生心是《金刚经》上的总原则、总原理。如果把无住生心四个字做一个方印,那里面就很有味道。你念「无住生心」,你再从下面念到上面,「生心无住」,还可以倒过头回头来念「无住心生」,你念圆圈,「心生无住」,你怎么念,愈念就愈有味道。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工作里面,这叫修菩萨行,存这个心叫修菩萨道,学菩萨行。 【换言之,便是事事法法,都向这法印上理会之,如此方是会用功人。则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易得真实受用也。】 这是确确实实,我们才会得真实的受用。「无住」,不能有一丝毫的执著;「生心」,念念利益一切众生,生这个心。这一段在经文前面说了这么多,为的是底下这一段经文的意思非常深、非常广、非常微细,所以在讲经文之前,做一个整体的介绍,再入经文就容易懂了。如果不是这样详细介绍,这个经文的深义,实在很难看得出来。这一段的大科是要说明「诸法空相」,说明「法不生」。我们看佛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把这个意思为我们说清楚、说明白。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我们先看这一段,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意思?实在讲我们不懂,看不出它的意思来。虽然前面讲得那么多,诸位看这个经文能懂意思吗?若不懂意思,看看科题,这个小标题,这是第一百六十八段,「泯相入体」。怎样泯相?不著相;不著相就见性,体就是性。由此可知,佛原来在这里面举一个例子来说,他举的什么例子?他举名号,举佛号。「约圣号明离去来」,举一个例子。如来这个名号没有来去,你要说如来若来若去,那你根本不懂这个意思。名号如是,法法皆然,哪一法有来去?来去的意思深!八不里头,前面说过,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前面都讲过。你懂得一句,你全都懂了,知道一桩事情「不来不去」,就晓得一切法都不生不灭,一切法都不一不异,你看跟《金刚经》前面讲的意思就通了。可见得这一句话里头,意思真的很深、很广、很细,粗心的人念这一句不懂,不知道佛说什么意思。我们看注解: 【诸法空相,是大乘法印。】 万法皆空,无论从体上说,无论从相上说,无论从作用上说,这个我们前面都说得很多很多。一般初学的,像小乘经上常讲,体讲空,相讲有,作用也讲有,不讲空;可是在大乘了义经上给我们说实话,体、相、作用俱不可得,这才彻底,这才究竟圆满,所以这是大乘法印。 【不来不去等句,莫非法印。】 不来不去,像前面讲的非一非异、无实无虚,都是法印,都是讲的原理原则。 【法印者,一切法皆可以此义印定之谓。】 这是个原理,在数学里面讲这是个公式,它能够涵盖一切,能够包括一切。「此示例」,这一句话是世尊在此地举一个例子说。 【来去等,皆是对待之事相。】 由此可知,凡是相对的事相,都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观察,我们才得到它的真相:不来不去。 【欲证性体】 欲证性体就是你要想明心见性,我们念佛的人,你要想得一心不乱,得一心不乱就是证性,就是明心见性。 【必须超越一切对待】 我们为什么见不了性?为什么得不了一心?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相对的环境里面,相对不是真实的。相对,它相对立了,那诸法就不如;超越相对,法法皆如,那就一如。一如才能见性,相对的是凡夫境界。四相,四相怎么来的?四相是从对待当中产生,先有个我,我的对面就有人,我跟人就对立;我、人是一边,对面就是众生。由此可知,六道里头怎么建立的?从一个相对逐渐逐渐变成无量无边的对立,这是六道的现象。佛的方法很巧妙,教给我们斧底抽薪,从什么地方来突破这么复杂相对的环境?这么复杂它有个根源,那个根源是「我」,把「我」去掉了,再复杂相对的马上就解决了。所以佛教给我们,从我执、法执上下手,这个法子非常妙,非常的高明。所以,必须超越一切对待。 【空其虚相,空其诸法之相,即泯相入体之义。】 相,前面说得很多,相不会灭,相是决定有,但是要知道,相是假相、幻相。为什么说它是假的、是幻的?它会变,它虽然不会灭,它会变;会变就不是真的。佛法里头讲真假,它的定义:真是永远不变,那就叫真的,会变就是假的。我们这个身体的相是假的,它会变,不是一年一年的变,那变得太慢了,你看走了眼;也不是一天一天的变,是刹那刹那在变。所以,哪里有我?不要以为你从家里到这边来,实在讲你家里也没有你,到这里来也没有你,你在哪里?这个幻相刹那刹那在变,刹那相续相,要懂这个道理,要知道事实真相。我们在这里坐一秒钟,一秒钟不知道变了多少,一秒钟太长太长。就以佛的方便说,也不可思议!佛说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个生灭。我们讲一弹指一秒钟弹四次,我们一秒钟已经有两个十万八千次生灭的变化,你说「我」在哪里?确确实实没有我,《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真话!是事实真相。 所以空其虚相,空是不要执著、不要分别,永远不去分别,永远也不要执著,一切事随缘就好。学诸佛菩萨,诸佛菩萨怎么生活?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佛菩萨得大自在、得大解脱,解脱就是自在,他懂得恒顺,懂得随缘。如果我们有分别、有执著,就决定不能随缘,决定不能随顺,必须要把一切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分别执著很难放下,为什么放不下?事实真相没搞清楚。如果真正明了,《金刚经》上这个话也是法印,「三心不可得」,这也是法印,我们也可以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常常想著这句话。三心不可得是无我,我没有了;诸法,诸法空相,相有体空,了不可得;内外俱不可得,我们分别执著放下了,再不做这个傻事情。分别执著是傻事,迷人干这个;觉悟的人没有,觉悟的人再不搞分别执著。所以他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一天到晚法喜充满,快乐自在。 所以空其诸法之相,这个意思深。平常我们讲浅的意思,我们只说,这个我在讲经的时候常讲,只讲什么?把我们心里面想的那个相去掉,没有叫你取外面,把心里头的思、想拿掉;思就是分别,想就是著相。「思」,心里头有个田,划上格子,那是分别,分别就有界限,田字是表示界限,你心里头起了分别。「想」,心里头就有相,想一个人就有人的相,想一个事有事的相,想一个东西,有一个东西的相。把那个田拿掉、相拿掉,就剩下一个心,那个心就干净、就清净,这个意思浅。《金刚经》上半部有深有浅,《金刚经》到下半部这个讲法不行了,这个讲法不彻底。固然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事实上的相呢?事实上的相真的没有,事实上的相是梦幻泡影。可见得《金刚经》后半部的意思真的唯深无浅,后半部的意思深广微细。确确实实没有,确确实实了不可得,这才真正见性了,真正能见性,即相即性。所以后半部经法法皆是,不像前半部法法皆非,后半部是法法皆是,这是泯相入体的精微之义。 【倘著一相,必致愈引愈多,万相纷纭,永永不得清净。】 这是真的,刚才我说出六道里头,六道的现象是无量无边的对立,形成这样复杂的现象。这种复杂的现象,实在讲就是最初著了一个相。佛在经上讲,最初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从这里第一个对立起来。这一个对立起来,马上就起了一个连锁的作用,从一个对立一变就变成无量无边的对立,这个麻烦大了。这就是六道轮回怎么来的,怎么回事,把它的根源观察到。 【读经闻法,不可著文字相,不可著言说相。】 这几句话,大乘经里面时时提示,不断的在提示,为什么佛不厌其烦这么多次的提出?实在讲,就是因为我们凡夫无量劫来,分别执著的习气太深。说实在的话,佛提示一千次、一万次都不多,我们没做到;做到就不必再提了,没做到是时时刻刻要提醒。我们今天读经,哪有不著文字相的道理?我们听经,哪有不著言说相的道理?果然不著,那就好办,你读经会开悟,听经会见性。我们读经不开悟,听经也不见性,什么原因?著文字相,著言说相。这个老毛病、老习气改不掉。听了经,离开讲堂,这个法师还讲得不错,比那个讲得好,那个不如这个,你看看,你不都在分别执著打妄想吗?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屡次的提醒,这是大慈大悲。 【佛所说法,无非令人离相证性,故语言文字皆不可执。】 我们读经、学佛,我们的目的跟佛教给我们的目的不一样。佛教我们目的是希望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而我们学佛的目的,是希望升官发财、家庭平安、健康长寿,目的不相同。佛那个目标究竟圆满,我们这个目标太渺小,太小了。但是我们这个小目标是牢牢的执著,死都不肯放松,所以佛显示这个大的方向目标,我们永远不能够完成,这个道理在此地。佛的确在了义经中苦口婆心为我们开示,希望我们在这里觉悟。真正学佛就是真正取佛所教导的方向目标,我们以见性、以成佛、以往生净土为目标,那你就要真学,一切放下,都不能够执著。 此人全不知性,这就是经文里头说的,若有人言,这是什么人?凡夫之人,就像我们现在。我们要问:如来是什么意思?如来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怎么个讲法?你读了《金刚经》,如来是若来若去若坐若卧,你讲得没错,《金刚经》上说的。这个说法是不解如来所说义。前面经文上讲的,那个意思很正确,「如来者,诸法如义」,那个意思是对的,这个意思就完全错解了。 【此人全不知性,著於名言。】 教你不执著文字相,不执著言说相,他文字相、言说相统统都著了。 【是於佛说之义毫无领会,故曰:不解我所说义。呵斥此人不解,正欲一切人深解空相之义趣也。】 佛责备这个人,菩萨聪明,佛责备这个人,从这个人的反面,就是菩萨应当要学习的,反面就是真正理解佛所说的义趣。再看底下这一段解释,为什么佛说他不解如来所说义。 经【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这是「如来」又一个意思,如来是不来不去、非一非异,跟前面「诸法如义」一个意思,两种说法一个意思。 【如来即是法身,法身常住不动,无所谓去来也,法身遍一切处,亦无需乎去来也。】 佛的十号,成了佛都有十个号。这十个号,如来是第一个号,它排列的次序有关系,如来是排第一号。如果不证得「如」,那就不叫做成佛。「如」是什么?「如」是真如本性,这一点诸位同修要注意到,「如」是讲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法界的本体,现代哲学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些哲学家在人间来讲,是非常聪明的人,哲学是求智慧的。他们在探讨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一切万物从哪里来的?要找它的根源,这个根源就叫本体,找这个东西。所有一切万物,我们今天讲太虚空、空间、时间。过去人家对时间还没有什么观念,现在科学家也探讨时间从哪里来的?空间从哪里来的?的确时间、空间也有起源之处。不是讲时空没有边际,那是讲广大没有边际,其实它还是有源头的。所以时间跟空间也不是真的,它也是个现相,自性变现出来的。我们讲这个时空,是有开头、是有结束的;也就是说,时空都是有生灭的。从什么地方去体会?从作梦,你想想你作梦的时候,你梦中有没有时间、空间?有。梦中确实有时空,哪里能离得开时空!梦里头时空从哪里来的?当然从发梦那个时候出现,那就是时空的起点;什么时候时空灭了?一觉睡醒,时空就灭。时空有生灭,所以它也不是真实的,也是虚妄的,妄想变现出来的。 在百法里面,空间、时间都排在不相应行法里面,有为法。它的名词叫时分、方分。时是时间;方就是方位,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因为空间好像没有什么变化,因此在无为法里头也把它放上,叫虚空无为。你看我们动物、植物、矿物,都有很明显的变化,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有很明显的变化。空间好像没有看到变化,三千年前空间是这样,三千年后空间还是这样,没什么变化,所以也把它放在无为法。但是那个无为法要晓得,无为法六个,只有「真如无为」是真的无为法,其他的五种是相似无为,因为在里面看不到它的生灭,所以就把它放在无为法,但它不是真的无为法。所以我们从梦幻泡影里面去体会到,时空有生灭,禅宗里面讲粉碎虚空,这个话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在我们佛法里面也常说,大家不留意。 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你们听听这个名词,生相无明,生起一切现相,就是这个无明所生起一切现相,这个现相里面就包括时空。如果这一品生相无明断了,时间、空间就结束,时空里面所有一切万事万物也结束了。可是诸佛如来大慈大悲,到那个顶点的时候,现在科学家叫起点,起意的起,科学家把这个定作起点,就是我们佛法里讲的生相无明;等觉菩萨到这个境界,他破不破?他不破,这叫倒驾慈航。他不是没有能力破,他有能力,有能力而不破。不破就是不把这个现象,就好像在作梦一样,他可以醒过来,他不想醒,继续再作梦,作梦干什么?梦里头还有很多人在作梦,帮助那些人,他是可以醒来,他要去帮助那些梦中人,这叫做大慈大悲,广度众生,他有能力。科学家讲的起点,我们佛经里头有,但是这个点我们找不到,凭著科学仪器去探测,那是探不到的,必须要甚深的禅定,才能把宇宙起源的地方找到,等觉菩萨才找到。 「如」是真如,真如遍虚空法界,无处不在,你怎么能说它有来有去?就如同我们现在讲的无线电波,电视台里放出来的频率、电波,涵盖著整个地区,你不能说它有来有去。我这里有个电视机,频道一拨对了,画面马上就现前,你不能说它来;我把它关起来,不能说它去;它没有来去,这是我们的真如本性。诸位要晓得,佛的真如本性尽虚空遍法界,我们的真如本性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今天晚上你们到这个讲堂来听经,你们来了没有?有没有来去?你要说「我有来有去」,就是前面说的糊涂人,「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你从家里到这儿听经,听完再回家,有没有来去?不来不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是真的;你确实没有来,确实没有去。确实没有来,为什么有来去的相?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你有来去这个相,是你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你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就看到真相。真相是什么?没有来去。你在家里是在那个空间里面现相,到这个地方是在此地现相。你在路上走,每一公尺、每一厘米,刹那刹那在那里变;那个相灭了,这个相生了,是这样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哪有来去?由此可知,诸佛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应化,有没有来去?没有。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不迷了,明心见性,能力恢复了,得自在,我们到十方世界去拜佛、去听经、去度化众生,我们有没有来去?没有来去。我们可以现无量无边身,不只《梵网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千百亿化身,千百亿有数量,其实没有数量。哪个地方有感,哪个地方就有应,因为你的法身遍一切处。法身就像无线电波一样遍一切处,哪个地方有电视机一拨就现前。佛在这里举一个例子要晓得,佛如是,我们每个人都如是,没有例外的。这个意思深广、微细,要体会这个意思,这是诸法实相。实相也就是空相,因为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确确实实不来不去;你一定要懂得,法身遍一切处。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非谓毕竟无来去。】 这是从相上讲,相上讲有现有隐,现相我们叫它来,隐没我们叫它去,实在是隐现。而我们凡夫隐现不自在,受业力的支配。什么叫业力?妄想。业是造作,造作的结果叫做业。我们成天想东想西,成天在打妄想,妄想那个结果就叫做业。因为业力在支配,所以佛教给我们生心,生心是什么?我不想别的,我专想佛,想佛,佛的境界就现前。佛门也常说,大乘法里头讲十法界,一法界现,九法界隐。像我们现在人法界,十法界的人法界,这个法界的相现出来,其他九个法界的相都隐、都没有、都不见了,隐藏了。这个法界现前的久暂,时间是急、还是长、还是短,也是业力在做主宰。有功夫的人,不要说是圣人,凡夫;凡夫的功夫,禅定,修得禅定的人,他是定功在主宰,色界天、无色界天,他是定功。定功还是业力,他的业跟我们一般的业不一样,他修定。欲界凡夫是善恶业力在主宰,善业现三善道的境界,恶业现三恶道的境界,这个境界是虚妄的,不是实在的。怎么会变现出来?业力变现出来的。所以它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这是六道里面的真相。我们要晓得、要清楚,是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诸佛菩萨在这里面的应化,是他愿力与众生业力交感而变现出来。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那是怎么回事情?他老人家的愿力,跟我们众生的业力,感应道交显现出来的;也是无来无去,统统都是无来无去。 这个第二段里面说,非谓毕竟无来去,这是从相上讲,众生执著,相现就来了,相不现就灭、就去了,我们有这么一个执著。 【说来亦无处,去亦无处。无所者,无处也。】 经上讲的「无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没有处所。为什么没有处所?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法身,你怎么能够说有处所?就像我们今天打开电视机的频道,画面出现了,你怎么能说它有处所?我打开,来了;关掉,去了。这个来去可以说,但是你说处所,你不能讲。如果有处所就有一定的地方,就这个处所,那个地方那个处所就不行、就不现;它尽虚空遍法界到处都现,它可以同时许许多多地方都出现,没有处所。再有处所就错了,没有处所。 【形容法身本遍一切处,岂更有来处去处乎。】 这是事实真相。绝对不是说,成了佛,是如来果边的事情,这与我们不相干,那就错了,那佛给我们讲这个经干什么?佛举他这个例子来说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样子的;不但每一个人,所有一切众生,连蚊虫蚂蚁也是这样的。蚂蚁,它的业重,造作罪业重,堕了那么个小身,它也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它寿命长短也是受它业力支配,都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相。佛法讲轮回,六道轮回,其实六道轮回这桩事情,释迦牟尼佛没有出生之前,我们晓得古印度就有很多很多的宗教,在释迦牟尼佛之前。他们那些人,因为古印度的宗教都修定,在禅定里面看到六道,所以六道轮回是印度很古老的说法,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是事实。古印度这些宗教家们,对於六道情况了解得很透彻,因为他们的定功能够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实在了不起。他知道六道之当然,不晓得六道之所以然。六道他都看到,情况都了解,六道怎么来的他不知道,六道怎么样超越,他不知道。佛才出现於世,为大家解决这个问题。有不少人想超越六道,但是没有办法。佛出现於世,把六道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了,教给大家超越六道轮回的方法,佛为这个才出现於世间。 现代的西洋人对这桩事情逐渐逐渐接受了,有很多基督教徒,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相信轮回,现在在美国就很多;他怎么相信的?用科学方法证明。在证明的许许多多方法当中,而占绝大多数他们用催眠术。把一个人催眠,然后问他:你回到过去,回到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四十年前,回到前生去,你现在见到什么?他就说出那个状况。你做什么事情?你的生活状况怎么样?这一问,有很多是动物,催眠术因此发现人前生有很多是从动物里头来的,还带著有动物的习气。现在有很多催眠,并不是有意要找前生,不是的。生病,他害这个病,病的时候找了很多医生,很久都医不好,不知道怎么办?用催眠的方法,找到他疾病的来源。真能够找到,帮助医药的治疗,恢复他身心的健康,但是附带的就找到前生去了,把轮回这桩事情证实了。 我过去有一段时间,不长,大概是有一年的时间,我看报纸杂志登的轮回这些事情,我就把它剪下来,现在慢慢就变成一本书,这个将来可以把它印出来,让净宗学会把它印出来,很有趣味,都是真的,都是真实的事情。像现在新加坡这些报纸上,我也常常看到登的有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如果有心人去搜集,我想一、两年就变成一个小册子。这都是事实,让我们多了解宇宙人生那些复杂的业因果报。我们从这些地方,这是事实摆在面前,你不能不相信,坚固我们对佛所讲的信心,才知道佛陀的伟大、佛陀的高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现相,讲得真是无微不至,讲得非常的透彻。所以要晓得,一切法确确实实不来不去。佛说这些话用意在哪里?还是教给我们无住生心。我们做不到,所以愈说愈广、愈说愈深、愈说愈细,叫你彻底明白无住生心是有此必要,那就真干了。你看底下说: 【意即住而无住,无住而住,乃离相之极致,来去与不来去之相俱离矣。】 你必须彻底了解真相,一异、来去这个念头就没有了,统统断掉了,恢复自性真正的清净,佛说的无住生心,你才能做到真实圆满。无住生心里面,功夫浅深差别的距离很大很大。我们前面说过,初初证得,就是初初可以做到无住生心,是圆教初住菩萨;可是从初住到等觉,那个距离太大。佛常常在经上告诉我们,成佛修行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给谁说的?不是给我们说的,是圆教初住菩萨;也就是说,你真正做到无住生心那一天算起,算到三大阿僧只劫,你证到法云地的菩萨。第一个阿僧只劫证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只劫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只劫,从初住菩萨到法云地的菩萨,是这个算法,没有证得初住以前不算。这才晓得无住生心浅深差别很大,不是一样的。我们今天要想学,说实在话学了什么?相似,我们学无住生心是相似位,可能连相似位都做不到;相似位做不到,那是观行位。天台大师讲六即。如果完全做不到,照著经讲我也会讲,讲给大家听,听了很欢喜,完全没有做到,还是造作,还是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名字位,有名无实,有解无行,名字位。有解有行,真的做了,真干了,那叫观行位,所以常讲你提得起观照功夫。这就是前面讲的法印,你能够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时刻刻在你的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去体会,那是观行,你真正在用功,是真照做。做到跟佛菩萨那个境界很接近、很像,但是还没有能证得菩萨的果位,那才叫相似位。相似位是很接近,再往上面去是分证,那就真的是初住菩萨。这是修学的三个阶段、三个层次,我们今天不用这个方法,虽不用这个方法,原理原则相同。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般若 他们的方法观照、照住、照见;照见那就是分证位,这是圆教初住;照住是相似位;观照是观行位,那是真用功,功夫用得上力了。 我们念佛,我们是用念阿弥陀佛这个方法,功夫成片就是般若 里面讲的观照;功夫成片,我们念佛的功夫得力了。事一心不乱就是他们的照住,相似位;理一心不乱就是他们的照见,分证位,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用的方法是念佛,但是念佛,刚才讲过了,你要会念,不会念不行。怎么叫会念?一心称念,那叫会念。你念佛还有二心、还有三心,那个不会念,你怎么念,功夫也不能成片。所以念佛要真正得到念佛的利益,心要干净。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放下,一心一意称念阿弥陀佛,那叫做会念,你才能够得功夫成片,才能够得一心不乱。我们今天念佛,夹杂的太多,觉明妙行菩萨讲得好,念佛最忌讳的是夹杂。我们不但夹杂世间法,没有一样放得下,连佛法也放不下,还夹杂著佛法,你说怎么得了!不怀疑,可能我们同修们都做到,不怀疑了;但是夹杂、间断,这是我们功夫不得力的原因。我们要痛改这个毛病,要真正做到不夹杂、不间断;不间断不是我们口里头念的不间断,心里头意念不间断,不一定在口上。 譬如,这都是事实,老太太心里头常念挂著孙子。她喜欢这个孙子,她并没有一天到晚念著孙子、孙子,没有!没有念,也没有一天到晚去想孙子那个相,没有!但她心上真有,随时随刻提别的事情她不注意,一提到孙子她眼睛就圆了。这说明什么?她心上真有,那叫忆念。我们如果能够像这些老太太,把阿弥陀佛当作孙子就行了。心上真有,说别的她不注意,不放在心上,一提起阿弥陀佛精神就来了,那就是念佛人。你看看,不一定佛号挂在口上,心上真有,这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心上真有,这才行。什么事情摆在面前,这是第一,其他都排在后头,都不重要;这样念佛才能成功,才能够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乱,这才决定能往生。否则的话,有口无心,一面念一面又拉拉杂杂的想,拉拉杂杂的,这个不行,这个没用处。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0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101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四十七面,倒数第四行,请看小注第三段。 【真如者,无可遣,名真。亦无可立,名如。实相者,虽无相,而亦无不相也。所以结之曰,故名如来。名者,假名也。】 这是解释经文「如来者」这一句的含义,真如,尤其是《般若 经》中,自始至终教我们离相,离到无可离了,这个地方「遣」就是离,无可离那就是真的,能够离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能离之心是假的,所离之相也是假的,能离所离都是假的,到离无可离那就是真的,真性是这样显现出来的。佛门里面讲明心见性,性是怎么见到的?一直到离无可离的时候,真心就现前了,那就是真的。真性里面也没有一法可离,为什么?如果建立一法,这一法是虚妄的,你能够建,当然你就能够离,能够离的那就不是真的。所以从无可离,我们叫它做「真」,也无可建立,我们叫它做「如」,这是真如两个字的含义。什么叫实相?实相就是事实真相。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凡是讲到相,我们一定要联想到它有体,它有作用。体、相、用,说一个,里面就包含这三个,体、相、用。体是空寂的,无相。体是空寂的,所以说是无相。可是它的作用,作用有相,作用不是没有相。我们现在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森罗万象,你不能说它没有相,所以叫做无不相。无相无不相,这一句里面诸位一定要懂得,说无相是从体上讲,说无不相,无不相就是有相,是从相上说的,从作用上说的。相虽然是假的,但是它有,有这么一回事情。虽有,它不是真实的,为什么?刹那生灭,了不可得;但是它有。 世尊在经文将要结束的时候,说出「故名如来」,这是如来的意思,在这里又有一番说明。佛是用种种不同的讲法,让我们体会这个义理既深又广,又极其微细。故名,名是假名,也不能执著这个名,如果执著名,我们又错了。在《金刚经》里面,即非是名这个句子我们读得很多,用意就在此地。再看底下这一段, 【念佛人往生,须知弥陀来接,而初未尝来也。往生西方,而亦未尝去也。虽未尝来去,亦何妨现来现去。】 我们先来研究这一句,这在我们修净土的人,尤其是要发心将来希望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问题要清楚。没有问题当然最好,心很清净;如果有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要不是彻底解决,这个疑问会产生障碍。严重的,障碍我们这一生不能往生,那个问题真的就大了;浅一点的,怕因为这个疑问,将来生到西方边地去了。实在讲,能生边地也算不错,不过就是耽误五百年不能见佛闻法而已。实际上西方世界讲的五百年,是我们人间的五百年,因为西方世界没有年月日,是我们人间五百年来算的。既然有这么一个问题,我们要搞清楚,我们往生,阿弥陀佛来迎接,这是真的。无论是三辈九品,下下品往生佛也来接引,还是来接。佛来了没有?在我们看,佛真来了,真的现在我们面前。有一些人临终见佛,佛从天上下降,从云端里面下降,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佛真的来了,来接引他,来带他,他跟他去;大家也看到佛真的往西方那边去,这个在相上有来有去。 可是你要懂得,在理上讲,佛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来、没有去,为什么见到来、见到去?实在讲就跟我们看电视那个画面一样,你来接画面上看到他来了,也看到他去了,始终没有离开那个方框框。这桩事情,就是众生与佛感应道交,它的真相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现代科学家所讲的,佛是从另一个维次的空间,转变成我们现在的三维次空间、四维次空间,我们见到了,这个相见到了。他把往生这个人带去之后,又转变另一个维次的空间,我们见不到了,消失了。这个说法是现代科学家的讲法,不同的空间,这是事实,确有其事。我们晓得,宇宙之间不同空间的维次,应当是无限度的,不只是三维空间、四维空间,现在科学家已经证实,有十一维次的空间。可是我们从理论上来推想,不止,应当是无量无边。这个空间怎么变现的?是众生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如果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那个空间,我们佛法里面叫一真法界。那是真实的,就是一丝毫没有改变,从真如本性里面显现出来的,没有改变过。改变,谁去改变?唯识所变,所以是识变的。识,每一个众生不一样,因此,每一个众生生活的时空也不应该是一样的,这个在理上才能讲得通,事上一定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这里文上说「而初未尝来也」,佛来接,佛有没有来?佛没有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众生在这个时候,心里面起了感应,他要往生。我们念佛,为什么佛不来?临命终人念佛,佛为什么来了?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现在念佛,嘴巴里求往生,心里实在不想去;如果是阿弥陀佛现前,吓死了,那还得了!所以佛不来,这个心跟佛没有感应,只是通通消息而已,不可能有感应的。临命终的那个人,他求生的意念非常恳切,他真要去,他这个世间活了这么多年,看得不耐烦,真的放下了,不想再多住,这个心跟佛的心就能感应到佛现前。由此可知,真的是感应道交,丝毫不爽。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在哪里应?就在他面前应。像我们看电视一样,电视机摆在面前频道一拨,画面就现前。所以缘具足了,佛就现身,是这么回事情。佛接引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实在讲也未尝去,刚才讲了,只是一个空间的转变,空间的转变实在说是念头的转变。我们这个念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头转变了;这个念头是非常的强烈,让这个境界立刻就转换。所以虽然不来不去,事实上就是不来不去,但是我们看到这个现象,表面上这个现象,说他来去也没有说错。只要你真正明白事实真相,佛现相了,来了,佛相消失了,走了,我们也能够这样说。所以,亦何妨现来现去。 佛能现,我们每一个众生都能现,能现不是佛的专利,所有一切众生个个都能现,不过众生所现的不自在。怎么晓得一切众生都会现?我们从一个例子上能够体会到,凡夫之人你睡觉会作梦,不但晚上睡觉会作梦,你要是疲倦了,在那里打个瞌睡都会作梦。你要晓得,梦就是另一个不同的时空,可见得那个境界真的是自己所变现的。我们作梦自己做不了主,不想做它也得要做,不想做恶梦是偏偏要做恶梦,做不了主宰,这就是业障,我们有业障。诸佛菩萨没有业障,所以他现身自在,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他很自在。我们是被业障障碍了自性,也现,现得不自在,不是不现。这些理事如果我们多去想想,细心去思惟经里面的要义,多少也能够体会到一些。底下说, 【何以故,不来不去者,理体也。】 从真如本性,从理上、从体上说,确实没有来去,我们的真心本性、法身遍一切处,尽虚空遍法界,哪有来去? 【有来有去者,事相也。】 说有来有去,是从事上、从相上讲的。但是要知道,理事不二,理跟事是一不是二,性相圆融。凡夫之人,所谓迷惑颠倒,他是把理跟事分开了,性跟相也分开了,不知道理事、性相是一不是二,於是他在一切法里头,他圆不过来,生起妄想分别执著,它还是会变,但是愈变那个境界愈差,愈变那个境界他愈感觉到苦。三界六道的苦境界从哪里来的?就是自己变现出来的,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如果觉悟了,明白这个道理了,他变的境界就很自在,他能够得到乐的受用。所以明了的人得乐,迷惑的人受苦,境界给人苦乐的感受不相同。要晓得, 【理事不二,性相圆融,本无碍也。此等事实真相,今人谓之不同因次之空间转变然也,何去来之有哉。】 这是我刚才讲的,现代的科学家,他们晓得这些现象,确确实实是不同维次的时空的转变。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确实不来不去,就像我们看电视收这个频道一样。我们频道拨对了,这个画面现前,不能说它来;我们把频道关掉,没有了,也不能说它去,真的是不来不去。 【即是来去要在不来不去上体认】 这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相上见性,如何在事上见性,你要会了,就是宗门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那就真的得自在了,真的开智慧了。这是举一个例子,要我们从来去,来去是相,现象,不来不去是理体,我们从相上去体会性体,这样修法会开悟,这是开悟的一个方法、一个门径。 【不来不去,这是理、是性,即在来去中做出。】 性虽然是空寂,但是它不是死的,它是活活泼泼。活活泼泼的性体,从哪里表现?从事相上表现。由此可知,有体有用,这个就对了。 【此是念佛求生之要诀。得此要诀,决定往生,决定见佛。】 特别说给我们念佛人听的,教导我们念佛人,平常要用这个功夫,要在现相当中体会性体,要把性体活活泼泼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生活有乐趣。我们一般人常讲,这个生活有价值、有意义,有价值、有意义就是讲的幸福、快乐、美满。如果生活没有价值、没有意义,那个如果讲幸福、快乐、美满,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像这些地方,我们都应当要细心去体会。修性宗的,这是重要的观行,用功的原则,念佛人也一样用得上。具体而言,我们前面说过多次,如果实在不会用,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行。虽然你还搞不清楚,古人常讲,你老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叫暗合道妙;虽然没清楚,确确实实合乎这个原理原则,没有违背这个原理原则,这是念佛法门不可思议之处,念佛法门第一殊胜之处。 【性相一如,法界平等。一切对待之相,不能离绝待之性而别有。】 佛菩萨、觉悟的人、开智慧的人,为什么他们的心那样的平静?我们凡夫的心有很大的起伏,这个起伏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像波浪一样有起伏;可是觉悟的人,真有功夫、真有学问的人,他这个心的起伏就小了。诸佛菩萨,像本经里面讲的法身大士,他们的心是平的,几几乎乎看不到有起伏,水平!他那个心平。虽然没有达到究竟,如何达到究竟?就如同我们看水一样,我们看海水,在没有风浪的时候,水很平、很静,但是底下它还流动。往深处走,深海里面它还是在流动,上面不动了,下面还在动。这就像法身大士们,表面上平了,里面还有差别,一直到如来的果位,完全平了;再往深处、广处都不动,都达到清净,那叫究竟圆满觉。 我们现在先谈粗显的,「性相一如,法界平等」,他明白一个道理,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他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既然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一切法的性体无二无别,觉悟的人从相上见到性,从事上见到理,自自然然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不再打妄想,不再干这个傻事了。所以他心清净,他心平等。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不平等?我们听经也听了很多,也读得很多,佛讲宇宙人生体、相、作用的大道理,我们也好像懂得,也似乎明白了,可是境界风一动,我们的心马上就起波浪。你要是不相信,你走到门口,遇到一个无缘无故的人骂你几句,你马上就生气了,你的心就动了,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诱惑,禁不起考验。为什么?实在讲,佛讲的这些理,我们听了似乎懂得,没有真正懂得;如果真正懂得的话,你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你的心一定是平静的,绝对不会被外境转动。你要问为什么?道理很简单,都在《金刚经》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还有什么好动心的、动念头的?没有了。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道一切法缘起性空,了不可得。无论是什么境界,再大的变化,他见到如如不动,天翻地覆他看到若无其事,没事!这是真正从相上见到性,从事上见到理。所以这种功夫,大乘佛法里面叫做「性定」,他不是修来的,不是修的定,修的定靠不住,这叫自性本定。就像《楞严经》里面所说的首楞严大定,它是属於自性本定,决定不受虚妄境界的动摇。请看底下这一句, 【绝待之性,亦未尝离对待之相而独存。】 前面一句明白了,这一句好懂了,性跟相一体,事跟理一体,决定不是两桩事情。性不可以离开相而独存,正如同相不能离开性而别有,两个关系是一不是二,是一体之两面。 【是故当於日常一切对待之事相上,虽无妨随缘而行,却不可随缘而转。】 底下这几句话,是我们在生活当中修行的秘诀。如果你要会了,那你的本事可不小了,你的生活就改变了。这个改变不是小的改变,是从凡夫的生活改变成佛菩萨的生活,那得大自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没有一法不是相对的,眼所见的,耳所听的,乃至於你心里面所想的;你所想的有能想、有所想,你见的有能见、有所见,你听的有能听、有所听,全是相对的,全是对待法。这里教给我们用功,如何能在一切对待法里面随缘?底下就是不变,「却不可随缘而转」,就是不变的意思;可以随缘,但是不能变,变就坏了。那个不变是什么不变?要懂!清净、平等心不变,这个东西不能变。我们依这个经义来讲,相可以随缘,事可以随缘,随缘里面不变自性,我们就成功了。实在讲,诸佛菩萨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有什么不一样?他就是这个本事,随缘不变。 这句话,我在讲席里面把它说成四句,随缘不变是教菩萨的,我们要学,我们一定要随缘。随缘里面修什么?修不变;不变,简单的讲,不分别、不执著,学这个。随缘里面学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能够到不起心、不动念,那是高段的。开头下手,从不分别、不执著下手;如果能到不起心、不动念,那你是已经得到三昧了,你已经有相当的功夫了。这个要真干,这叫真修!这不是装模作样的,是真实功夫,这是菩萨行。第二类,再来人,佛与大菩萨倒驾慈航再来的,他们是「不变随缘」,他已经不变了,所以不变随缘是倒驾慈航。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世间,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他是不变随缘,不变功夫到家了。我们现在随缘里头学不变,人家是已经不变随缘了。像印光大师,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的,他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人家也是不变来随缘的。在中国袓师大德里面,有不少人身分暴露的,是古佛再来的,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唐朝的傅大士是在家居士,弥勒菩萨再来的,示现在家人的身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再来的;丰干和尚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些再来的人不变随缘,再来人!还有两种:小乘阿罗汉跟辟支佛,我们叫他做小乘,这种人「不变不随缘」,他不到人间来,不跟你们接触,不变不随缘。另外一类是我们凡夫,「随缘随著变」。所以我把这一句说成四句,我这个讲法你们很好懂!佛菩萨、罗汉、凡夫,到底什么地方不一样,你就明了。一样穿衣,一样吃饭,一样工作,没有两样,就是随缘不变不一样,那个不相同。这个地方教给我们的,好!教给我们随缘不变,这是教菩萨法,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虽无妨随缘而行,却不可随缘而转」,这就是随缘不变。 【缘应了者,得机便了,不与纠缠。】 人与人之间,这举例子给你讲,真的是愈讲愈细。人与人之间凡是有关系的,什么关系?见个面点头笑一笑,这也是关系,这个关系是浅的;关系深的就变成一家人,变成父子家亲眷属。缘很复杂,非常复杂,数不尽,也述不尽。佛为大家讲经说法,只好把复杂的因缘归纳,归纳为四大类,再复杂也不外乎这四大类。这四大类是什么?报恩的。那你们的关系非常好,非常友好。为什么?有恩义在,来报恩的。报怨的,那你们的关系会处得非常不好,冤家聚头,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来了,这是报恩、报怨的。还有两种是讨债、还债的,总不外乎这四类。一家人在一起四种缘,亲戚朋友也是这四种缘,只是这四种缘里头有亲有疏、有近有远。所以你在马路上走路,在外国是常有,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外国人遇到,不认识也跟你打个招呼,点个头,那也是缘。中国人好像没有这个习惯,不认识就是不认识,理也不理会一下,这都是缘。缘该了的,譬如你遇到个讨债的,讨债要还他。我们现前借人家钱,当然到时候要还他,可是有些债是前世的、过去生的,我们不知道。这个钱或者是无缘无故被人拿走了,或者是被人骗去了,或者是某一种环境之下,人家强取了,我们也拿不回来了,统统有缘。就连那个小偷,把你的财物偷去了,也是缘。他为什么不偷隔壁的,偷你的?你要晓得,隔壁那个人不欠他,前世不欠他,他不会去偷他的。他来偷我的,我不学佛我不知道,学了佛才晓得,这个帐了了。他偷去算了,不必去报案,帐到这里就结了,这个好!你要真正懂得,你不懂得不行!总而言之,不是我欠他的,就是他欠我的;我没有欠他,他偷去了,他来生欠我的。来生欠我的怎么样?也一笔勾掉,我也不要了。那到来生我还再去偷他的吗?来生我们到极乐世界作佛,不要了!这就是说,缘应了者,得机便了。这举一个例子,不必再罗嗦了,从这个例子诸位就要能体会到,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所以学佛的人很开心、很自在,这就了了。不与纠缠,一纠缠就没完没了,那个麻烦才大,生生世世在纠缠,这是愚痴,这不是智慧。智慧的人一刀两断,再不搞这个麻烦事情。 【缘应结者,亦无妨结,但不攀缘。】 结缘,特别是佛教菩萨,菩萨要与一切众生结法缘,你不结法缘,你怎么能度众生?缘要结,不妨碍结,但是不要攀缘。什么叫攀缘?我们用最简单、很清楚的话,来给诸位说,结缘里面有感情,就攀缘了,那个不好。结缘里面是智慧、是理智,这个对的。为什么?后头没有麻烦,没有纠缠。有个情在里头就有纠缠,智在里面没有纠缠。所以我们要鼓励学佛的同修,要与一切众生结法缘,把佛法介绍给他,把断恶修善的这些方法介绍给一切众生。介绍就好了,不要去扯关系,介绍就完了,这样就好。前面讲一切随缘,不要去攀缘。这一段好!这一段真的是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佛怎么样过日子,怎么样生活,非常的具体,非常有用。 【二六时中,果能如是勤勤观照,密密勘验,心把得定,脚立得牢,不为相所缚,而泯相入体矣。】 我们看这几句。前面把方法教给我们,要认真去做。二六时中就是讲不间断,古时候的中国,用的时间单位是昼夜十二时,现在一般算命还用中国的老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算命排八字还是照这个,还是用这个。我们中国一时,是现在的两时,现在的两时是我们的一时,我们现在的时间单位叫小时,外国人不称小时,没有小时这个意思,我们中国人称小时,比我们中国原先的时辰小一倍,现在用二十四个时辰。二六就是白天六时、晚上六时,昼夜不间断,功夫要这样做法,现在人用功就很困难。 你看在古时候,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的,佛当年在世,跟释迦牟尼佛学佛的这些人,佛给他们规定,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夜晚十点钟睡觉,两点钟就要起床,就要用功办道。所以他真的可以做到不间断,睡眠的时间少,不是很长,因为睡眠是昏沉,你的功夫中断、间断了。出家人在那个时候睡眠,佛并没有限制,但是绝大多数所谓不倒单,他们不躺下来睡,打坐,睡觉也打坐,坐在那边睡,容易警觉;躺下来睡,会睡得很熟,不容易警觉。古时候用这个方法,勉励自己,希望做到功夫不间断,这是我们所谓的苦行。吃不会吃得很饱,当然也不会吃得很好,睡也睡不好,穿也不会穿得很暖。这种生活方式很有道理,叫你时时刻刻知道作人很苦,赶紧脱离六道轮回,他用意在此地。你吃得太好,穿得太好,一切都很舒服,不想离开六道,这六道还不错!跟你讲西方极乐世界,摇头,我没有见到,我现在这里很不错,不想去!所以佛教弟子们过这种苦行的生活,常常提醒警觉,这真的是大智慧。无量劫来我们在六道里打滚,苦不堪言!诸位要细细想想就知道,太苦了!能有警觉心,想出离六道轮回,这叫真正觉悟。所以佛一切的教导设施,都是帮助人觉悟的。 这是说二六时中,果能如是勤勤观照,密密勘验。这个密密是细心,很细心的去体验,就能晓得自己的功夫了。功夫在哪里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刚才讲的「随缘不变」,在一切随缘里面去学不变。在境缘当中,应当了的,要赶快了;应当结的,可以结。结不能攀缘,结缘里面不能有感情,有感情就是攀缘。结缘最好是结法缘,善、恶缘都不好,恶缘更不能结,结了恶缘将来冤冤相报,结了善缘将来要报恩。总而言之,报恩、报怨都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你还是在搞六道轮回。结什么缘好?结法缘好。法缘就是劝人念佛,劝人求生净土,这个缘好!我们自己希望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如其我一个人去,为什么我不多劝一些人,多带一些人去?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看到你带一大批人来,这个很高兴,这不是一个人,这么多人跟你一道来,这个很有意义,所以是多结法缘。勤勤观照,密密勘验,都是讲前面的功夫。 底下两句话很要紧,我们功夫能不能成就,我们念佛能不能得一心,能不能功夫成片?这两句话关系很大。心要把得定,脚立得牢。心把得定,我们在境界里面绝对不会被外境动摇,我们的心始终就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念佛求生净土,不会为世缘动了心。脚立得牢,是讲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随缘,不会随缘所转,不会为境界所转,也就是我们持戒要清净,戒律清净就是脚跟站得牢,一切如法,如理如法。心把得定,心地清净,不为相转,身心都不会为外面境界所动。正是本经末后,世尊教给须菩提尊者,「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脚立得牢,如如不动,心把得定,这样就能成功。泯相入体,要用在净土宗来说,你就容易得一心不乱,你能够这个修法,你就能得一心不乱。 【此是学人第一著功夫,便是随顺真如,便是直指向上。】 这里头三句,第一句是泛说,无论你是学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你能够运用这个原则原理,这是第一等的功夫。随顺真如是性宗常讲的,这就是随顺真如;直指向上是禅宗里头所讲的,这种修法就是宗门里面「向上一著」,讲的就是这个。由此可知,我们念佛用得上,我们在方法上、形式上,跟宗门教下不一样,但是在精神上,在原理原则上完全相同,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 【果能如是】 你果然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而且这个理论与方法,你都可以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它用在你工作上,对人对事对物,你统统都会用了。 【则任他万相纷乘,自不为其所动。】 这个社会怎么样的复杂,人事甚至於怎么样的混乱,你也不乱,你也不杂,你不为其所动。 【以上皆是从诸法空相起修之方便】 《金刚般若 》到最后,结归在诸法空相,这是说出诸法空相的修法。 【有缘人随修行之,大有受用。】 哪些是有缘?我们都是有缘的。你今天读到这个经,听到这个经,这就是有缘,没有缘的听不到。我们在此地讲经,我们的录相带、录音带流通出去了,将来能够听到磁带也都是有缘的。有缘!你要真听懂了,听明白了,肯照这个样子去做,那就恭喜你,你一定得大受用,你可以改变你的生活,你能够改变你的工作。这个改变不是在形式上的改变,不是叫你在工作上改行,不是的!你还照样生活,还照样工作,改变是你在生活工作里面得乐,你不会得苦,这就是大受用。再看底下这一段,约尘界明离一多: 经【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於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尘是最小的,是物质里头最小的。界是世界,是物相里面最大的。《金刚经》上讲的这个,现代科学研究的重心也是这个。他研究大的,在那里探讨、观察,在探讨研究太空,无量无边的太空,现在科学家在探讨。虚空、太空有没有边际?边际在什么地方?这是讲大的。小的研究微尘,佛法叫微尘,他们在研究原子、电子、基本粒子,现在最新的量子,这是最小的。佛在这一段,就是把一个最大、最小的,来告诉我们如何在观念里面,把一多、大小,这都是相对的,这个东西从哪里来的?还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来的,不是真的,也要把它舍掉。我们看注解: 【此明众缘聚散无常之义】 经文的真正意思在这个地方。这个意思现在科学家懂得,宇宙一切万法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最小的基本粒子聚集而变现出来的,科学里面所谓是方程式,它的组合,组合排列不相同,所以变成原子;原子的组织排列又不相同,这样变成分子;由分子变现出动物、植物、矿物一切万物,这是把物质的根源找到了。其实说到最小的,今天讲到量子,讲到基本粒子,有许多科学家也观察到了,实在讲这个东西就是波动的现象,科学家承认,他们讲基本粒子,或者讲波动,意思都相同。基本粒子就是波动,波动就是他们观察当中所谓的基本粒子。认识这个事实,那就是《金刚经》后面讲的「一合相」,合是组合,同样一个东西,组合不相同,变成种种复杂的现象。相有没有?相没有。相,实在讲就是这个基本粒子的聚散,聚集起来,有了,相现前了;散开来,没有了。聚散无常,所以相是假相不是真相,相是幻有不是真有。这是事实,一定要晓得。这是说众缘聚散无常之义。 【文中重在碎合】 先说把这个世界碾碎,这正是科学家用分裂的方法,最小的物质,一粒微尘,把它分开来,分成小的,然后再分,才发现原子、电子、基本粒子,愈分愈细才发现到,这是碎,用这个方法。「合」是组合,这个基本粒子组合,那就变成世界。所以这两个字意思很深很深,我们现在讲分解,「碎」就是分解,「合」是组合。 【因其可碎可合,足证微尘世界之相,皆是缘生,当体即空。】 世界怎么来的?微尘组合的。它可以组合,它可以分解。所以从基本的物质上来观察,现在在一般上说,过去认为物质最小的是原子,原子不能再分了;以后科学再进步,技术再进步,把原子也给它分裂,这是大家都晓得,把它分作中子、质子。以后认为中子、质子不能再分了。现在中子、质子又可以分,它里面还是三个最小的东西,现在科学名词叫夸克,组合的。夸克将来还能不能再分?科学家现在在一般观念上讲,应该还可以,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这个技术,看看将来技术再进步,大概还可以分。所以才晓得,一切法缘生,因缘生法。缘生之法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是没有自体,所以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说宇宙的现象,所有动物、植物、矿物,小到微尘,大到太虚空,都是因缘生法,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哪一样东西是自己的?你要能了解事实真相,你还会执著吗?你还会打妄想「这是我的,那个东西我要占有它」?那个念头就没有了。这统统叫妄想、妄念,绝非事实。说老实话,身体都不是自己的,身体也是这些基本物质组合而成的,缘聚身体就在,缘散身体就没有了,哪里是真的?连这个身都不可得,《金刚经》前面讲,不但身不可得,心也不可得,心也没有。这是我们讲得更抽象,因为心不是色法,不是物质,心是精神这一部分,也是缘生的,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是缘生的。这才了解原来身心万物都不可得,都是缘聚缘散的假相而已。 【而法性中,本无此物。】 法性是真的,真如本性那是我们自己。佛法归根究柢就是找到自己。这个跟科学不一样,科学在那里探索,到后来没有结论,科学走到最后一场空;我们佛法走到最后,有个真正的自己:真如本性,这个东西不生不灭,禅宗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里面没有这些东西,本无此物。 【故虽不断灭,而不可执著也。】 这些幻相,前面说过,我们觉悟的人、修行的人,应当是任他万相纷纭,自不为其所动,就行了。这就是我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诸佛菩萨如是,我们今天学佛、学菩萨亦如是。所以,一切万相需不需要断?不需要。为什么?假的,当体即空,你要断它干什么?你有个断的念头,错了!不理会它,不执著它,它就没有了,就不相干。要紧的,决定不能执著。能不执著,四相就破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破了。只要有丝毫的执著,谁执著?我,就有我相,有丝毫的执著都不行。诸位一定要记住,有四相就是六道凡夫,有四相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著了相决定不能成就。相不容易断,说老实话,讲是讲得容易,你断断看,我要断,「我」还在,我想断,还在。起心动念它在,不起心不动念它还在,这才知道难! 因为难,诸佛如来大慈大悲,给我们开了一个方便法门,教我们带业往生,不断也能出去。可是诸位要记住,不断也能出离六道轮回,只有这一条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就跟中奖一样,你中了特奖,只有这一条路才走得通,你怎么刚刚好碰上,这不容易!真的比中特奖还要困难。我们今天中了特奖,自己不晓得,那是糊涂,那才叫真可惜!这就是中了特奖,不去对奖,多可惜,太可惜了!我们今天中了特奖,念佛往生就对奖了,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对奖了,这个要晓得。所以最要紧的是不执著,知道事实真相,於一切法都不执著;不但不执著,连分别都不要。一心一意抓住,念阿弥陀佛,一句弥陀念到底。 【当知世界微尘,大小虽殊,无实则一。】 大是世界、太空;小,我们今天讲量子,量子力学是现在讲的最小的。大小不一样,但是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大世界缘生性空;小,小到微尘,小到中子、质子、原子,也是缘生性空。无实则一,无实就是空、性空,体性空这是一。 【世尊说此,是欲人彻底了解世间所有。】 了解这个干什么?叫你放下,叫你不要苦苦的去执著,佛讲经说法目的在此地。 【大至世界,小至微尘,莫非虚妄,当体即空。】 讲到世界,讲到微尘,这里面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包括在其中,这个要知道,要晓得当体即空,要晓得统统都是虚妄。《金刚经》经文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后面偈颂里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后面梦幻泡影四句偈,是整个《金刚般若 》的总结。你要常常念著,常常想著,你自然就会放下,就会看破;放下,烦恼就轻,智慧就长。放下的好处太多,开真实智慧,那真是得大受用。温哥华陈老居士刻了一个印章,就是这四句偈,我们现在把印章放大,印在背心上,我看到很多人穿著,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是好事情。 【不可执著,不必贪恋。】 诸佛菩萨真的是苦口婆心的劝我们,不要执著,不要贪恋。 【一切放下】 佛教给我们,诸位要晓得,他做到了。他要是没有做到,教给我们,我们会不相信。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帝王之家,世间人要求富贵,他是现成的,富贵现成得来的,统统舍弃掉,统统放下。他要不出家,可以继承王位,王位不要了,荣耀不要了,地位不要了,权力不要了。出了家,富贵也不要了,他真放得下,真没有贪恋。出家之后,三衣一钵,每天到外面去乞食,做给我们看,他的生活乐不乐?非常快乐,非常自在;我们世间人看到苦,那个生活是大自在,身心没有丝毫压力。我们看现在这个世间富贵人,他得富贵,享受富贵;你仔细去观察,他付出多大的代价!我看到有一些同修经商,不错!赚钱是不少,太辛苦了!如果这样辛苦,我宁愿不要,这是真的。为什么?得不偿失。一定要把事实真相看清楚,然后听到佛这个话,我们自然会点头,会肯定,不再执著,不再贪恋。 【一切放下,方於实相相应。】 实相是事实真相相应,事实真相相应,你过的生活是真实的生活,正是《无量寿经》上讲的三种真实。「真实之际」就是说的实相相应;「真实慧」,真实的智慧;「真实之利」,我们凡夫讲利益,佛告诉你那才是真实的利益。 【迷人长劫之中,唯造惑业苦耳。】 反过来看,没有觉悟的人,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他们过的生活,无论是富贵,无论是贫贱,总而言之,他们过的生活是迷惑、造业、受报,他们的日子是六道轮回的日子。佛菩萨过的日子,是一真法界的日子,那怎么会相同?完全不相同。佛菩萨那种生活之乐,凡夫不知道。凡夫能看得出来的,那不是普通人,那真正是有学问、有修养,身心清净,观察到佛菩萨这个生活自在、快乐。 过去我出家受戒的时候,我的得戒和尚道源老法师,在戒坛里面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我记得我过去好像也曾经说过,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就出现在他们的家乡,他是江苏苏北人,那个时候他还很年轻,在当小和尚。家乡有这么一个新闻,奇怪的事情。有一个要饭的乞丐,这个乞丐的儿子以后发了财,在这个地方经商很成功。他的老爸爸在外面要饭当乞丐,人家看都看不过,亲戚朋友都责备他、骂他,你不孝,你不是没有,你家里这么富有,怎么可以叫你的父亲到外面去要饭?他也是有口难言,他父亲甘心情愿的,但是为了自己面子,派了很多人到处去找,好不容易把老先生请回来了。请回来之后,给他换了新衣服,不让他出门了,在家里养尊处优,过一个好的生活。大概住不到一个月,老先生看到防范的人比较松了,他又偷偷的跑掉,又去要饭了。后来有人问他:你为什不在家里享福?他说:家里面有什么福享?我这个生活才真享福!每天没有事,游山玩水,走到哪里吃到哪里,走到哪里住到哪里,身上一文也没有。那个社会动乱,到处都是土匪,土匪不会抢乞丐,所以他的天下太平,他的天下没事。这个人了不起,不是普通人,他会找他自己的乐趣,过他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是真正看得破、放得下,有智慧的人,他不做这个事情。老法师告诉我们,讲这一桩事情,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这个人并没有学佛,他有这个智慧,他要过他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不愿意受约束,摆脱繁杂的社会,他连家庭都统统放下了。在我们想像,他这个人这一生没有学佛,过去生中一定是学佛的,一定有很深厚的善根;否则的话,他怎么会想到过这种生活方式。这是真实自在、快乐、幸福、美满,我们世间人怎么看得到?他快乐在哪里?身心没有罣碍,没有一丝毫忧虑,没有一点烦恼,没有一点牵挂,这个才叫真正了不起,世间人不能跟他相比的。世间人迷在长劫之中,干的是惑业苦,迷惑、造业、受果报。我们看这个经文,确确实实如果不细说,这个经文很难看得出来它里面有这么深的意思,真的是深广精微。再看底下一段,世尊叫著须菩提,问他这一句,当然尊者要答覆,下面是尊者答覆的话。 经【甚多,世尊。】 世尊问,把这个世界碾碎为微尘,不要说是大千世界,一个世界就不得了,那个数字他没有办法计算,何况是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甚多,世尊。 经【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众是众多的意思。须菩提尊者很聪明,佛这一问,他就晓得佛的问意所在,这个非常重要。如果问意在哪里都不晓得,你怎么答覆?这就懂得佛的意思。我们看注解, 【问意著重在众字】 「是微尘众,宁为多不」,著重在这个众字,众多的意思。 【微尘是集合之幻相,并非实有。】 这个意思刚才说过,小虽然很小,小到很不容易发现,现在科学这个发现也相当不容易,是因为现代技术进步,特别是光学,比过去二、三十年进步太多太多了,利用这些先进的科学仪器才发现。依照这个发现理论来推测,如果我们科技再进步,可能还会有新的发现。佛经里面讲的微尘,极微之微,讲的邻虚尘,邻虚尘佛就说不能再分了,跟虚空做邻居,佛还是用这个尘。今天已经观察到波动,跟邻虚这个意思就有一点靠近。佛告诉我们,物质是怎么发生的?是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波动的现象,无明是个动相。所以法相经论里头说,「无明不觉生三细」,这是三细相,三细相第一个是「业相」,业相要用现代话来说,极其微弱的波动。从业相再变成「转相」,转还是一个波动,不过波动的幅度比业相要大。从转相就变成「境界相」,境界相就是物质,就可能变成现在所谓的基本粒子,这个东西是这么发生的。如果在佛经理论上讲,为什么波动会变成物质?佛教给我们一个原理,教给我们一个理论的基础:唯识所变。识是什么?分别执著。这个物体,执著变现出来的,它本来没有,是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分别就是波动;执著,把这个波变成了物质。我们用现代科学的观察,再看到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你合起来看,容易明白多了。这是现代的物理学,佛经上全都有,佛在三千前说的,没有这些科学仪器,居然所说的是最进步的科技才发现。我们相信佛的五眼圆明,佛的眼睛比你现在什么样高级的光学还要锐利,他看得很清楚。现在科学家还没有看到转相,还没有看到业相,顶多只看到现相而已,看到这个东西。佛给我们讲的,的确非常之微细。所以要晓得,这个东西是缘生的,缘生的没有自性。 【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不可得,当然就不要再分别,更不需去执著,离开一切分别执著,给诸位说,这个真相你就见到了。你为什么会见到?自性般若 。这个高度的智慧,圆满的能力,佛是五眼圆明,他见到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五眼,我们每一个人都具足圆满的般若 智慧。我们今天的智慧没有了,能力没有了,怎么没有的?佛告诉我们,《华严经》上讲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这是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穿了。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执著。诸位要晓得,妄想就是分别。离开妄想执著,我们本能的智慧能力都恢复,佛能见到,我们也能见到。佛告诉我们,妄想执著离一分,你的智慧能力就透一分;妄想执著离两分,你的智慧能力就得两分,就恢复两分。是不是真的?真的。《金刚经》上就是这么说的,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也就是妄想执著放下一分,他的智慧德能恢复一分;二住菩萨放下两分,他就得两分;到等觉菩萨四十一品无明统统都放下了,他得到的智慧德能是圆满的。这个得也是很勉强说的,他本能恢复,哪来的得?得是从前没有,你才可以说得,他本来有的。所以得也是不得已勉强说的。不能执著真的有得,不能执著真的有智;《心经》上最后告诉我们真话,「无智亦无得」,那个智圆满的,那个德能圆满的,圆满的智慧德能不是得来的,是自性本来有的,现在恢复而已。我们今天讲到这里。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0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