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15

【此节文中,暗示告诫学人有三。一、今世受人轻贱,是先世重罪所致。 凡遇此事者,应生畏惧心,顺受心。】  这个地方,是从经文当中体会佛的慈悲教诲。这些话可以说是我们一般人,人人都遇到这样的境界;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无始劫以来,所造作的罪业都很深重,特别是从修学大乘经论为人轻贱这一方面,很明显的显示出来。如果对於这个事实真相不能够明了,不能够体会,总免不了会退心,这个事情我们看到很多很多,学佛人退心,遭遇逆缘退心的很多很多。遇到这个境界,对佛法产生疑惑之心也很多,甚至於怨天尤人,佛菩萨不保佑他,这种人我们也常常见到。读到这一段经文,如果我们细心去体会,过失还是在自己这一边,自己业障深重。这种境界,对於真正通达佛理的人来说,不是坏境界,是消业障。实在讲是好事,我们求之不得的事情。所以应该生畏惧心,畏惧就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纵然是认真的受持读诵,过去世的恶业还是那么样的重,还是会现前。这是让我们警惕,从今之后起心动念不敢再造恶业,这才真正体会佛菩萨教诲的意思。  现前的境界要顺受,顺受一时容易,短时期也还可以,有时候是长时期。譬如,这都是我们平常很可能见到的,你自己学佛,天天受持读诵经典,你的家人眷属不学佛,毁谤佛法,甚至於对你轻视,说你迷信,这个很麻烦。外面的人来说,我们避开就好;家里的人,躲都躲不过,天天要在一起,长年累月要受讥讽、冷淡这些言语态度,这个忍受很难,但是一定要忍。从这个地方才真正知道自己业障很重很重,要不然受持读诵应当是被人欢喜赞叹的,怎么会遇到这个境界?常常这样想,我们就能够安心顺受,所谓是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我们处逆境,长时期处逆境也心安,也能生欢喜心,不再计较,一切能随顺,这样消业障消得特别快。  【第二、受轻贱者,若受持读诵此经,夙业可消。应於金刚般若 生皈命心。】  皈命比皈依还要重要。依是依靠,这是一心依靠,以生命来依靠,这是真诚的表现,一心一意依《金刚般若 》的理论方法来修行。实在这一句就是经文里面所说的「信心不逆」,信心不逆就是一心皈命。  【应对轻贱我者,生善知识想。】  轻贱我的这些人,我们对他的态度一定是把他看作佛菩萨,把他看作善知识,我们自己是学生,自己是业障深重之人,这个样子消业灭罪就快了。  【三、人轻贱即应堕之见端。】  读诵大乘,尤其是读诵圆顿经典,依教奉行,还受这些逆缘逆境,自己要知道,这就是来生要堕三恶道的预兆,若不是遇到佛法,必堕恶道。这一桩事我们愈是冷静的去想,冷静的去观察,才晓得佛所讲的是事实,决不是妄言,决不是看到我们处的环境不好,佛说几句好听的话来安慰安慰我们。如果你要这样想法,那你连佛的意思都不明了,不是安慰我们的,是事实真相。  【一切学人,应生勤求忏悔之心。而云当得菩提,犹未得也,应生勇猛精进之心。】  所以在境界里面一定要勤求忏悔,忏除业障。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个人当得菩提,要记住当得,你现在还没得,认真修行,将来会得到的;现在还没有得到,现在应当要生勇猛精进心。  【此经正是忏悔妙门】  在《华严普贤行愿》当中,清凉大师为我们解释忏悔业障,这一段经文里面告诉我们,佛法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无量法门修行的纲领、总纲领,在佛法里面讲总持法门,是什么?就是忏悔。不但我们要忏悔,即使到等觉菩萨位,他还要忏悔。为什么?那么高位的菩萨,他还有什么好忏悔的?他那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业障,必须要忏除,忏除了他才能圆成佛道。怎样忏悔法?《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应无所住」,那就是忏悔;「而生其心」,那就是供养。所以供养、忏悔法,《金刚经》上这两句就显示得圆圆满满。不但圆满包括这两愿,实在诸位细细想一想,普贤的十愿,菩萨的六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包括尽了,所以这个经真正是不可思议的法门。  【《法华》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  《法华经》上世尊教菩萨,这不是教普通人,教高级的菩萨,教给他们修忏悔法,忏悔有事上忏悔、有理上忏悔。这首偈是从理上讲的,是理上忏悔。它的效果无比的殊胜,能灭重罪,能破无明。佛教给菩萨什么方法?端坐念实相。这一句是方法,是不是教我们一天到晚盘腿面壁在那里打坐念实相?不是的。你要是这么看法,完全是依文解义。端坐是什么意思?就是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端正其心。心要是端正,眼耳鼻舌身自然就端正,端是这个意思。端就是正,没有邪思、没有邪念叫端。什么叫邪思、什么叫邪念?要照本经的标准来说,这个经的标准确确实实是《华严》、《法华》的标准,心里头要有念就不端,心里面要有思就不端。实相是什么?实相是真如本性。念实相就是明心见性,跟禅宗明心见性的境界是一桩事情。见性当然灭罪,当然破无明;无明没有破,业障没有消除,你怎么能见得了性?佛教的是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好,究竟彻底;但是凡夫、二乘都用不上。我们当然没有办法,只能够欣赏佛的教诲,事实上我们做不到。做不到,要是真做不到,佛这句话又好像在吊我们胃口一样,跟我们开玩笑!讲的我们做不到,我们听了多难过!他老人家还有补救的方法,让我们也能做到,那是什么方法?就教我们一心称念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虽然不是实相,但是它确确实实跟实相非常接近,用这个方法决定能达到实相,这个法门妙!无上微妙法,就是称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由此可知,真信切愿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就是端坐念实相。  他的心端正,坐的意思是表示不动。我们的觉心不会为世间五欲六尘所动,不会为其他法门所动,这叫端坐。不是一天到晚盘腿面壁,这是一个形容词,是比喻我们的心不动。坐禅,诸位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就解释得很清楚,这个坐就是如如不动的意思。不动心叫坐,不著相叫禅;内不动心,外不著相,这叫坐禅,他老人家这么解释的。不是在禅堂面壁一天坐几支香,不是的。行住坐卧统统是禅,都是坐禅,这是《坛经》上所讲的。所以此地这个坐,跟六祖大师讲的一样。  重罪若霜露,极重的罪业,无量劫所造的阿鼻地狱的罪业,罪业再重,就像霜、就像露水一样,霜跟露,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就蒸发掉了,这是我们常常见到的,我们懂得的。慧日能消除,智慧、般若 智慧开了,再重的罪业就消除了。为什么?诸位要晓得,真心本性里头只有般若 智慧,没有业障,没有重罪。罪业是什么?给诸位说,迷了,般若 就变成重罪业障;觉悟了,重罪业障又变成般若 ,就这么回事情。由此可知,重罪是迷失了自性现的妄相、虚妄相。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本觉就是般若 智慧,本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迷惑、无明,本来没有。所有一切业障重罪,都是从迷惑颠倒里面现的妄相,所以这个东西不是真的,是虚妄的。可是你要记住,只要你还有妄念,这个东西就有。你有妄念就有业因果报,就有六道轮回,就有三恶道等著你去受,这个不可以不晓得。如果我们这个念没有了,最低限度《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真的没有了,那就恭喜你,你的重罪变成般若 智慧。转变,就变成般若 智慧。  【此经之体,即实相也。】  凡是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体。体是什么?体是这个经的依据。现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凡是遇到一桩事,他都要追根究柢,遇到《金刚经》他也会问:释迦牟尼佛依据什么理论说这部经?换句话说,这部经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实在讲不必等现在人问,佛在三千年前就讲清楚了,所有一切大乘经都是依实相。实相是事实真相,这哪里是假的?佛所讲的全都是事实真相。实相就是真如本性,实相就是一真法界,是依这个说的。所以端坐念实相,这个经之体就是实相。  【离相离念,正是观实相。】  端坐念,念跟观的意思是一样。念实相怎么念法?是不是心里常常念著?那就错了。心里常常念著叫打妄想;因为实相没有相,没有相你要去想它,把它想成一个相,你错了。你把它想成一个空,也错了。想成一个相,你落在有相里头;想成空,你落在无相里头。总而言之,你都著了相,著相就错了。实相是空有两边都不著。体是空,作用是有,所以它两边不著。因此,依照这个经上讲的「离相离念」,离相是离四相,离念是离四见,四相四见都不能够执著,这就是观实相。  【亦正是除惑、消业、转报之无上妙法也。此即理忏。】  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虽然是我们做不到,我们要明了知道。高级的那些菩萨,他们修忏悔法跟我们不一样,效果、功德差别很大,真正能够除惑,惑是无明,能破无明,能消业障,能转果报,而且转得非常的快速。在大菩萨讲转果,就是像《普门品》里面观音菩萨三十二应一样,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当给他说什么法门,就给他说什么法门。这都是属於转报。  【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故行六度,即事忏也。】  这个我们可以做得到,这是属於事忏,这个相就粗得多了。可是要有耐心,要有毅力,真正去做,那才叫忏悔。不是每天把经文念几遍就忏悔了,那是假的,那个没用处;要真正去做到,才是忏悔法。随顺众生,经上讲恒顺众生,顺不是偶然的顺,不是短时间的顺,恒顺,长时间的恒顺,纵然是很恶逆的环境,也不生丝毫怨恨之心。我们中国古时候讲到孝道,大家都知道古人都是以舜王做代表。舜王有些什么样特别的行持?这个人实实在在把《普贤行愿品》里面恒顺众生,他做到了。他凡事不怨恨别人,总是能够回过头来自己反省。他的母亲死得早,父亲娶了一个继母,继母生了一个弟弟,继母有私心,疼爱他自己的孩子,对他就非常的刻薄,他能够忍耐。没有想到后母对我不好,没有想到,他没有想到;他只想到自己不会做人,自己没有尽到孝道,他能够回过头来这样想。那个日子,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一般人不能忍受。父亲以后听了他继母的话,也不喜欢他,甚至於多少次想把他害死。可是他那个弟弟很聪明,弟弟对哥哥很尊重,也帮了不少的忙,到最后全家被他感化了。以后尧王知道这桩事情,知道自己国家出了这样的一个贤人,把他请出来,王位让给他,尧王两个女儿嫁给他。能够孝顺父母,就能够尽忠於国家,就能够爱护老百姓。所以忍让那是做到家了,恒顺众生真的他做得很圆满,忍人之不能忍,从来没有丝毫怨天尤人的意念,念头都没有,念念都是改过自新。为什么我得不到父母的欢心?他总是从自己这边想,不想到别人怎么样怪罪他,所以时日长久都被感动。所以要随顺众生,要恒顺众生。  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广修供养里面的法供养,法供养第一个是依教修行供养,佛教给我们随顺众生,我们真做了,这是依教修行供养,这是供养诸佛。第二个意思,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我们随顺怎么不是供养诸佛?一切众生皆是我们现前的善知识,我们与一切众生相处,才能够真正做到断恶修善,才能成就自己圆满功德。你离开一切众生,到哪里修行?所以这个意思很深很深。  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前面讲诸佛,这个地方讲如来,意思不一样。诸佛是从相上讲的,如来是从心性上讲的,如来是性德。为什么要尊重一切众生?承事就是服务,我们现在人讲服务。为什么我们要服务一切众生?开发性德。如果你自己明心见性,你一定跟诸佛菩萨一样,全心全力为法界一切众生去服务。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从来没有一个空过的,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尊重承事,这个服务不是随随便便的,恭恭敬敬、尽心尽力,这叫尊重。不是尽心尽力,随随便便,敷衍敷衍,这个不行,这个不是称性修行。称性起修,性德是真诚、是恭敬,尽心尽力。由此可知,菩萨必须从修德当中才显示出性德。前面这一句,若於众生尊重承事是修德,后面这一句显示你的性德。  若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众生欢喜,为什么佛就欢喜?一个能令众生欢喜的人,不容易!我们现在走到外面,令一切众生讨厌,这哪里生欢喜心,讨厌我们!由此可知,能令一切众生欢喜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的真佛弟子,那不是假的,才能够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人在社会上,不能离开社会单独生存,不能离开人群大众。由此可知,人与人相处这是大学问,中国古代的教育,把这个列在教育里面第一个项目,非常重视。你应当先学做人,然后才学做事,把做事摆在后面。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有先后次第。第一个是德行,德行是做人的大根大本。第二是言语,说话是学问,会说话的人,人家很欢喜,到处得人帮助;不会说话的人,一开口就得罪人,就跟人结冤仇,不共戴天,麻烦大了!所谓口为祸福之门,会说话的人就得福报,不会说话的人就遭灾祸,说话不容易!所以夫子教学,言语列在第二。第三是政事,政事就是办事,就是我们今天讲技术能力,将来你在社会上谋生这个能力。最后才是文学。你看孔老夫子非常重视现实,你的生活过不去了,还谈什么文学!必须你物质生活没有问题,文学是精神生活,先在物质生活上能够有温饱过得去,然后才讲究精神生活,把生活水平往上提升。二千多年前,咱们中国古圣先贤这样教导大众。佛法教人也是如此。  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老师看到现在人都不懂礼,於是他老人家很慈悲,我们同学们也要求,请他老人家在《礼记》里面选了几篇,为我们讲解。老师特别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谈不上学礼了,谈不上。不过学一点有一个好处,什么好处?希望跟社会大众相处,不要叫人讨厌你,我们能达到这个目的,那就算不错了。所以他给我们讲了一点,自己也编了一个小册子,叫《常礼举要》。我们把《常礼举要》也编在我们《净宗同学修行守则》的后面。目的是在哪里?这是最基本的礼节要懂得。不懂得,的确你自己是不知道的,别人讨厌你、不欢喜你、不欢迎你。所以说最基本这个礼节要懂得。这是讲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一切诸佛欢喜。  因为这个道理,佛教菩萨修六度,六度就是事忏。教你修布施,教你修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这个义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守规矩、守法,教你忍辱,教你精进,教你禅定,教你智慧,这都是属於事忏。  【若但读诵而不受持。只能种远因,不能收大效。】  这一条很重要。大概我们一般人,也可能是多数人,学佛只知道读诵,不晓得去照做。因此好处不能说没有,好处不多,只种远因,这一生当中收不到效果,这是真的。不要说其他法门,单以念佛法门来说,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照我们现前一般来看,大概一万个人当中,一万个念佛的人,不念佛的不算,一万个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可能有三个、五个,比例很少。为什么他不能去?他虽然念佛,这个世间舍不得放下,所以他去不了;心里很想去,又挂著这一头又放不下,许许多多人都是这样念佛的。这个世间丝毫放不下,都不能往生,这个要注意到,要彻底放下。放下就是受持,不肯放下、不肯依教奉行,这是只种远因。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修学都是种远因,没有收效果。你要问原因,那个原因大概都是放不下。这一生要好好的想一想,要不要放下,要是不放下,再搞轮回,来生再来,就干的这一套。如果想通了,不再搞轮回了,轮回实在没有意思,彻底放下你就决定往生。  【只能增福,不能开慧。】  受持能够开智慧,读诵不能开智慧,读诵只能够增福。  【只能消轻业,不能灭重罪。】  轻的罪业可以消,重的罪业没用处,你这个力量不够。  【学佛若不从此经入,纵令苦行无数劫,只能成菩萨,不能成佛。】  后头这一段,我们要多多的念几遍,记在心上。这个经怎么入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这是真正受持《金刚般若 》,如果不懂得这个原理原则,无论修学哪个法门,纵然你是无数劫的勤苦修学,你只能成菩萨,不能成佛。诸位要知道,此地的成佛,是指圆教初住菩萨;换句说话,你不依照这个经修,你所成的菩萨是权教菩萨,藏教、通教、别教的菩萨,圆教的菩萨没有你的分。《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江味农居士注解里讲得很详细,诸佛是从圆教初住讲起,天台家所讲的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华严经》上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真佛。圆初住菩萨就有能力在十方法界当中,示现八相成道,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示现佛身。这个地方讲的成佛,就是圆初住以上。再看底下一段,约供佛显:  经【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於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这些话都是真话,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现身说法,这是他过去修行所经历的这些事。「我」是世尊自称。「过去」,小注里面有说明,我们看注解:  【由信位而初住、而成佛,经历时间或延或促,全视其人根器之利钝、功行之勤惰而致不同,岂可拘执。】  释迦牟尼佛无量劫修行才证果,不是三个阿僧只劫,通常讲三大阿僧只劫,佛是方便说,要说再多了,怕人吓住,成佛没指望,算了不要学了,是这个意思。佛虽是方便说,有没有骗我们?没有。我们晓得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圆教初住菩萨开始到成佛,初住以前他没算。就好比现在一般人给你讲,你要拿一个博士学位,得要二、三年的时间,没说错!二、三年就可以拿到。但是硕士、大学、中学、小学没算,那个没算进去。佛给我们讲三大阿僧只劫,就好像你拿博士学位一样,是从圆初住算起的;圆初住以前都不算,那个要算起来,就变成无量阿僧只劫。《华严》上跟我们讲无量阿僧只劫,是把初住以前的时间统统算进去,这就变成无量阿僧只劫。  於然灯佛前,不是讲然灯佛后,因为世尊遇到然灯佛,他已经是八地菩萨,这就是讲八地之前。从初信位到八地以前,他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我们想一想,佛在《无量寿经》上讲阿闍王子,过去生中他们曾经供养四百亿佛,我们一听四百亿佛,吓呆了,这还得了?此地八百四千万亿,后头是那由他,供养四百亿佛跟这个一比,那就小巫见大巫,差太远了。所以我们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不能小看,每个众生都有过去世,乃至於我们今天看到蚊虫蚂蚁,它现在堕到恶道,它前生没有学过佛吗?我们怎么敢说!说不定将来蚂蚁比我们先成佛,我们还落在它后面,这是非常非常可能。它堕在恶道,受这个罪报,如果这个罪报受尽了,再得人身、闻佛法,凭他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缘,也许比我们早成熟。我们知道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对於一切众生不敢轻慢。像这些众生比修行人早成佛的多得很。  时间或延或促,延是延长,时间延长了;促是缩短,他成佛早成佛了,提前成佛。这种情形也很多,以世尊来说,世尊跟弥勒菩萨,这两个就有很大的差别,如果讲历届他们同学来说,弥勒菩萨应该早成佛,释迦牟尼佛是后学,弥勒是学长,结果变成世尊先成佛,他还当补处菩萨来接他的。原因在哪里?世尊勤学,因为勤学功行超过弥勒菩萨。由此可知,发愤精进努力,那个功夫不会白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以完全看一个人根性利钝,以及他的功夫勤惰。他要是很勤奋,他成就就快,他要是懈怠,他成就自然就缓慢。我们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什么时候成佛,也是这么个道理。极乐世界决定没有退转,保证你一生成佛。有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很快就成佛,有人在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住几个大劫,甚至於几十个大劫,这个都不一定的。几十个大劫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来说,是无所谓的,他是无量寿,几个大劫、几个阿僧只劫,对他都是很短的时间,都不是很长的。  【供养,简言之,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供养。】  这是简单说,佛在戒经里面常常讲的,在家的佛弟子,有义务要供养出家的佛弟子。为什么?因为出家的佛弟子,把生产的事业放弃了,於是生活要靠在家的同学来供养。为什么把生产事业放弃?专心修学,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他做这个工作。所以这是在家同学应当要供养的;如果没有这些人发心,佛法在这个世间就要断绝,就不能够传递下去,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可是佛说得很好,这是不是给在家同修增加很多负担?没有。佛说在家同修,对於出家人供养是有限度的,就这四桩事情。要供养他饮食,当年在世这是托钵的制度,所以出家人托钵一定要供养,供养他饮食。要供养他衣服,他的衣服不多,在印度只有三衣一钵。衣服不是要常常供养的,饮食是天天要。衣服穿破了不能穿,再供养他一件,他也不可以有很多衣服。再有是卧具,那个时候的出家人生活非常清苦,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佛陀在世的时候是这样的,并没有房子住。树下一宿,底下也铺垫的东西,我们现在叫具,卧具。可是现在出家人卧具已经不当垫被用,他拿来做拜佛的拜垫用。在我们佛门大典礼的时候,老和尚在当中拜佛展具,其实那个具是从前的卧具,不是铺拜垫的,卧具,用途现在都变了。现在我们还有这个,实在讲是纪念的性质,知道从前生活是那么样的清苦,我们现在过的已经是太舒服了,再不用功、不努力,对不起从前的人,让我们生惭愧心,是这个意思。汤药,这是生病的时候一定要供养医药,这叫四事供养。从前出家人只接受这些。  世尊灭度之后一千年,佛教传到中国,传到中国来之后,我们要晓得,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也就是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跟印度人不一样,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过去这些高僧大德到中国来,他们非常聪明,要度中国人,佛法必须中国化。生活方式完全依照中国人的,我们中国人欢迎,很喜欢,对我们只有便利,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於是我们穿的衣服,穿海青。海青是中国衣服,这不是佛门的,佛门的只有这一件披衣。而且这一件披衣,在我们中国又把它缩小了,只有原来那个衣三分之一大。我们从前用带子系,带子系麻烦,现在用扣环,省事多了。原来那个衣,现在斯里兰卡、泰国小乘佛教还是原来的,它那个衣很大,裹在身上,原来的衣是那样的。我们中国把那个缩小,比它方便多了,中国化。在我们自己的衣,因为我们中国在印度的北方,气候比较寒冷,三衣是决定不能保暖的,所以在我们自己衣服上,披在外面表示一种纪念的意思,衣著还是我们自己的服装。海青是汉朝时候的服装,汉朝时候的,一般读书人,大概是不做粗活的人,穿这个服装,长袍宽袍大袖子,袖子很大。这是中国衣服,这个不是出家人的衣服。  出家人到以后跟在家人衣服上的差别,就是出家人穿的衣服朴素;在家人的一定绣花纹,袖子上、领子上都绣花纹,花纹代表身分。古时候什么样身分人,绣什么样的花纹,便於行礼,在社会上分尊卑高下,便於行礼。从前皇帝也是穿这个服装,他绣的是龙,龙五个爪,五个爪的那个龙是皇帝穿的。四个爪的龙,龙有四个爪,你仔细看,那是亲王,那个地位就降一等。三个爪的,地位就更低。皇族里面虽然都是龙袍,看那个爪多少,阶级从那里分,你们注意看你会看到。文武百官衣服叫章服,图案代表阶级,衣服的颜色也代表身分,代表阶级。出家人穿素服,从前出家人穿黑色的、灰色的,穿灰色、黑色的都没有花纹,是这样的。在以后,佛门里面老和尚主持法会,大家希望庄严一点,就换成黄色的,袈裟就变成红色的,实在讲都不是如法的。如法的袈裟应当是叫杂色衣、染色衣,我们现在讲是深咖啡色,差不多是这样的颜色,它是各种颜色混合起来染色的。像这些常识,我们也要懂得。  现在人有些人提倡,我们出家人应该要换衣服,换成我们普通的衣服。这在理上讲得通,但在事上讲有流弊。出家人都换成在家衣服,跟在家分不开,出家人在外就为非作歹也没有人知道。所以有些老和尚主张出家人衣服还是穿海青好,出去之后,至少他要收敛一点,规矩一点,一眼就被人看出来了,确实有这个好处。我们现在出家人穿的衣服,海青是汉朝的,我们穿的长褂短衫是明朝的服装,这个服装实在讲比现代人穿的服装舒服。现在人穿的服装都是很窄小,绑在身上绑得紧紧的,我们看那个样子都很可怜,好像很苦,衣服穿得宽宽大大的很舒服。这是一点常识,我们在此地顺便说一说。  供养,佛教到中国来之后,生活方式变了,变更了,所以我们的衣服也就多了。也不是托钵了,中国人对於托钵看得很轻,这讨饭的。尤其这些法师从印度来,是国家聘请来的,是国家的宾客,到以后变成皇帝的老师。皇帝的老师出去要饭,那没有一个人不骂这个皇帝,他还能做得成吗?於是乎也要造成宫殿式的房子。皇帝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他的老师,供养老师也要用这种房子来供养,这样佛弟子在中国身分就被提高了,帝王师。中国人,古人对於皇帝是非常尊敬,上行下效,皇帝敬佛,全国老百姓人人都敬佛。所以佛教育在中国比儒家、孔孟教育发展得还要快,效果还要大,这对於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很深。  从前寺院,早期是国家建的,像白马寺是国家建的,中国第一个寺院。为什么称它为寺?这个诸位也必须要知道,你要是明白这一段历史,你就晓得佛教不是宗教。汉朝时候,政府办事的机构,机关名称就叫寺。皇帝下面,直接归皇帝管的办事机关,一共是九个单位,名字都叫寺。寺的长官叫卿,我们听到古人讲的公卿,卿就是寺的长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实在讲也非常之好,诸位要熟读历史,你就晓得,古时候的制度好。它的君权跟相权也分得很清楚,你要说从前皇帝都专制,专制的少,并不是每个皇帝都专制,专制是少数,而且凡是专制后果都不会好。以前皇帝读圣贤书,思想都非常开明,确实顾虑到老百姓,他怕后人骂他是个不好的皇帝,所以君权跟相权分得很清楚。宰相是他任命的,确实有权管理国家的政事。宰相底下办事的机关称部,宰相下头有六个部,部的长官那时候叫尚书,我们现在叫部长,从前不叫部长,叫尚书,尚书就是部长。侍郎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次长、副部长,两个侍郎,左右两个侍郎,就是我们现在好像是两个副部长、两个次长。由此可知,佛教到中国来,成立一个办事的机构就用寺,跟皇帝底下办事的机关平等。它是办事机关,它不是庙,里头不是供神的,不是供大家拜拜的,不是的。当年佛寺主要的工作,第一个是翻译经典,它是一个学术机构。第二个是讲解、教导经典,从前是这样的。这个寺的名称用白马,我们中国人厚道,经书、佛像是白马从印度驮过来的,它的功劳也不小,我们要纪念它,不能忘掉它,所以这个寺的名称就用白马。古人这个心多厚道,连有功劳的畜牲都念念不忘,何况是人!当初白马寺塑造的白马,我相信一定就是原来马的形状,塑造那个形状,纪念它不容易把经书、佛像从印度背到中国来。  因为生活环境不一样,所以供养的方式也就不一样。佛法流传到今天,时代久远,凡是一桩事情传久了,弊病是免不了的,现在的弊病就很多。古时候出家人,你念念古书,是贫僧,出家人、修道人都很清贫,没有一分钱,所以走到什么地方,的的确确都有善心人自动来供养。现在这个社会不相同,出家人在这个社会上都是富翁,富僧,不是贫僧。供养多,僧要是富,麻烦就来了,道心就没有了。佛在三千年前,对於现代这个社会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在经上无数次的提示我们,积财丧道。要是把财看重,名利看重,道心就没有了。在家同修们还能修一点福,他虽然没有道心,他还能修一点福。出家人你修什么?福也修不到,说个不好听的话,就是造业。现在享一点点福,实在讲那个福是假的,积那么多钱财,积那么多产业,存在你妄想之中,这打妄想,实际上一样都不是自己的。你每天还是穿出家的衣服,你总不能做一套金衣服来穿,你也不过就是吃三餐饭而已,怎么样享受还是有限。而造作的罪业,不久就到阎罗王那里去报到,三途苦报,那个时劫之长也是不可思议!为什么好心出家去造罪业,将来要去堕地狱,这不叫愚痴!世间人还有哪一种人比这个更愚痴?我想没有了。在家人想堕地狱不容易,那要造五逆罪才堕地狱,出家人堕地狱太容易太容易了。古人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话说得是有道理,不是随便说的。  现在佛门供养已经成习惯,只要你穿这个衣服就有人来供养。供养怎么办?要懂得转供养;他供养我了,我那头就去了。将来自己不能成就,这是俗话常说: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我转布施了,将来要还,他们替我还,我就不要还了。这个要想通,我们拿到这个,赶紧展转布施,纵然我不了道,将来还债有很多人替我还,我也没事了。这是说世尊在戒经里面讲简单的供养。  【广言之,如《华严》所说之事供养、法供养。】  《华严经》上讲得多了,讲差不多将近有一百种类,讲得非常丰富;就是第六回向章,那一章经里面大概就讲到将近有一百种供养。  【承事者,左右事奉。】  就是服劳役伺候别人,这个地方是讲众生,伺候一切众生,时时刻刻照顾他,时时刻刻帮助他,就是这个意思。  【悉皆,正指无空过言。言历时之久,供佛之勤。】  这是释迦牟尼佛举出自己亲身修持的例子,来告诉我们。他在过去生中遇到这么多的诸佛,都是承事供养,没有一尊佛空过的。说出这个意思,意思在后头,  【为显不及受持此经之张本也】  用这个来做一个基础,来比喻。  经【若复有人,於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於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世尊修这个福报历无量劫,我们看到非常羡慕,我们到哪一生哪一世才能修这么大的福报?佛这么给我们一说,我们觉得不难,我们要想修,真正发心,确实所谓后来居上,后生可畏,我们在后面可以赶过去,那就是一定要依教奉行。我们看注解,  【於后末世】  这一句实在讲正是指我们现代这个时代。  【正当末法,指今世也。】  就是指我们现在。  【谓末世众生,有能受持读诵此经之功德,比我供佛之功德,我则不堪与之相比,算数譬喻皆不能及。】  这个说法,是不是太过分一点?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在安慰我们?我们要这样想法就错了。佛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所谓如语是完全讲的事实真相,没有一丝毫夸张,也没有丝毫隐瞒,事实怎么样就怎么说法,这叫如语。我们要相信佛的话。其中道理很深很深,我们是不明其理,所以产生疑惑。但是要是稍稍通达大乘教义,虽不能够很明白,也能够略知一二。为什么?末法时期众生的根性劣,烦恼情执很重,而社会诱惑的力量,又比古时候不晓得强多少倍。五花八门在这里诱惑,你还能够不动心,你还能够不执著,还肯相信佛讲的这些话,现在人要是听到这些话,这些话太古老了,不适合时宜,应当要淘汰掉,现在人都是这个看法,你还能相信,以为佛的话是真实,这就了不起。这一点就是不可思议的善根福德,又能真正依照经上讲的去做,能够一切放下,为一切众生牺牲奉献,这还得了!大家明不明白?你要是不明白,我告诉你,你过去生中,如果没有供养无量无边诸佛,甚至於你供养的诸佛超过释迦牟尼佛,你今天才有这个善根,善根绝非偶然。这《金刚经》上、《无量寿经》上讲,你不是凡人,既然有这么样深厚的善根,为什么没有成就?前面讲,你懈怠懒惰,你不肯放下。可能你修行在释迦牟尼佛以前,释迦牟尼佛是你后期的,他都成佛了,我们今天还当凡夫。所以听了这个经,能信、能愿、能行,这是无量劫深厚的善根。你明白这些道理,就觉得这不是世尊夸大的话,讲的真的是事实。  【因持经者根器之利钝,功行之深浅,有种种不同。故比较不及之程度,遂有如是之高下不同也。】  这段话是决定不能省的,为什么?因为经上说的,在末世的时候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要跟释迦牟尼佛比,有的人释迦牟尼佛是百分不及一,有的人是千分不及一,有的人是算数譬喻不能及,这里面差别很大。百分不及一,只比释迦牟尼佛多一点点,不太很多。这就是什么?根器利钝,功行深浅。根器利钝是讲过去世,过去世往昔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功行深浅是讲这一生,就是现在这一生勤惰不同,有人勇猛精进,有人就比较懈怠懒散,功行浅深是讲现在的。由於宿根跟现在勤惰不一样,所以比较功德里头浅深差别的程度很大。  【此是第五次较显经功】  前面我们已经看过四次,这个地方是第五次,一次比一次深广;换句话说,经文愈往后,我们说听、修持功夫一定是逐渐在提升。所以愈是后面的比较,一定超过前面。  【这次是说在罪业消灭,当得菩提之后。】  所以世尊只好用自己供佛这个例子,来较量持经的功德。  【意若曰,受持读诵此经,便得除障、便得授记。】  这话是真的。  【岂我昔日未授记前经历无数之劫,值遇无数之佛,但知供养承事之所能及哉。】  供养承事是修福。所以他讲的是在然灯佛前,因为然灯佛才给释迦牟尼佛授记。然灯佛前所供养承事那些诸佛,那些诸佛没给他授记。这个事跟理都为我们显示得很清楚、很明白。末世众生如果你要依照这部经,真正去做、去修持,你就得佛授记;不仅是除障,你就得佛授记;得佛授记,当然比释迦牟尼佛这个福报要大。释迦牟尼佛供养那么多佛,没得佛授记,你在这个时候受持读诵,你就得佛授记,所以从这一点上明显的超越了。  【供养承事所以不及者,的指受持此经。】  这是确确实实、明明白白为我们指示出来,一切菩萨供养承事诸佛,不能跟你相比。为的是什么?因为你受持《金刚般若 波罗蜜》。  【以经中义趣,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果能受持,便是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这个解释愈说愈明显,愈说愈透彻、愈圆满。世尊为我们开示,开示实在讲不容易。一般人常常讲,请你老人家给我们开示开示,这个开示变成口头禅。其实开示不容易,请你给我讲一部经容易,讲开示不容易。讲经,我依照经跟你讲,讲的人、听的人都没有开悟。开示可不同,开示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听的人要悟入;听的人不能悟入,那个开示不叫白开白示!所以开示难,讲经容易!开示要什么人?明心见性之人,他自己没有明心见性,他凭什么开示?佛之知见是什么?《金刚般若 》的知见就是诸佛如来的知见,「应无所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这是佛知佛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得的三心不可得,所得万法当体即空,也不可得,这是佛知佛见。我们是不是真的有?是不是真正把我们轮回的知见确实转过来?一转过来,你就是受持《金刚般若 》,你转过来就是悟入。  诸位要了解,佛法跟世间书籍不一样,一经通一切经通。《金刚经》通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大藏经》,哪一部你没通?你部部都通!你今天为什么经典展开来的时候你看不懂?你没放下,你心不清净。你要是彻底放下,心里面的确一丝不挂,干干净净的,经往前一摆,你这个心光一照,就明了了。大经上所谓「六根门头放光动地」,眼耳鼻舌身都放光,那个经典什么意思也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有不懂的道理!我们自性的光明,为什么放不出来?妄想、分别、执著;这《华严》上说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会学佛法的人,一门深入。修什么?清净心而已。杂修,学得太多、修得太多,顶多你将来在这个世界上得一个佛学博士的头衔,没用!一窍也不通,那是搞佛学的,不是学佛。学佛才能了生死,才能成佛作祖,搞佛学的人不行。  我初学佛的时候,好像刚刚见李老师没多久,很早他就告诉我,他提醒我:你真正发心学佛,古人不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这两个都是佛教里很有名、了不起的大人物,这两个人都是搞佛学,不是学佛,没有成就。这是李老师警告我,就是不能搞佛学,要学佛。一经通一切经通,你能相信吗?因为不相信,怀疑,所以才去涉猎许许多多的经论。其实古人有最好的榜样给我们看,六祖惠能大师,他不认识字,没有听过经,没有闻过法,他凭的什么?心清净。所以在卖柴的时候,柴卖了,钱拿回来了,回家,走到一个旅店窗口,有一个人在里面念《金刚经》。他一听,愈听愈有味道,听出味道出来,站在那里听。念的人还没有懂,他听懂了。於是乎他请教他:你在念什么东西?念得这么好!他就告诉他是《金刚经》,从五祖那里传过来的,他才晓得有这么一回事情。他把他自己听的心得感想,说给念经的人听,念经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你这种人才应当去见五祖,应当到那边求法去!他就动了这个心。到了黄梅,你们《坛经》都念过,五祖给他没讲几句话,就把他打发到槽房里去做苦工。一直到第八个月,五祖才出了一个题目,叫大家作几首偈来给他看看,他要传法。第八个月,他跟五祖八个月没见过面。虽没有见过面,那是心照不宣,五祖也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他也晓得五祖的意思。传法的时候,半夜三更跟他讲《金刚经》,还不是讲大意,哪里是细讲?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不要讲了,全都明了、都通达了。  他没有学过《法华经》,没有听过《法华经》,他能够跟法达禅师讲《法华经》,法达念《法华经》念了十年,念三千多遍。那个经一天念一遍,三千多遍要十年。十年不通,到那个地方,因为礼拜的时候被六祖看到了,他见六祖礼拜,头没有著地。大概心里想六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我受持十年的《法华经》,很了不起,值得骄傲,头没有著地。所以起来的时候,六祖就问他:你一定有值得骄傲的地方!用现代的话说,你一定很值得骄傲,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他就问他。他就说出来:《法华经》念过三千遍。六祖就问他《法华》的大意,答不出来,这个才服了。於是才请六祖开示,真是开示了,不是假的开示。六祖跟他说:「我没听过《法华经》,我不认识字,没听过《法华经》,你念给我听。」他《法华经》从头念起,念到第二品「方便品」,《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说:「不要念了,这个经我全知道了。」给他一讲,法达就开悟了。这个时候再拜,头著地了,佩服得五体投地。《法华》没有念过,他懂!他不是不懂,不但连经懂,论也懂了。《坛经》里面讲的八识,那个讲得多好!真叫言简意赅,讲的话那么简单几句,可是法相宗的东西被他讲尽了。没有一样不通!  所以聪明人从根本修,根本是清净心。你学一样东西,你容易得心清净,容易成就。你学太多、学太杂,就是今天讲的面子好看,我广学多闻,面子很好看,搞名闻利养的走那个路,那是对的。真正修学的,不要名闻利养,问我什么,我什么都不知道。印光老法师你去问他,「我只会念一句阿弥陀佛,我什么都不会!」真正修行人、真正佛菩萨,什么都不会。你再去看看《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善财童子去参访,他合掌给善财说:「我只会这一样,其他我统统都不会。」其实他什么都通,没有一样他不通的。他什么都不会,谦虚!尊敬别人,自谦而尊人。这是修行人,本地风光,就是这样子。丝毫炫耀都没有,老老实实,规规矩矩,这个人有成就,这样的人才能度世。希望人人都老实,人人都规矩,天下太平了,哪里还会有动乱?人人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个社会不得了,天下大乱。好事要做,不要被人家说「某人是好人」,好人就多事。不要人家赞叹你是好人,不要人家赞叹你很能干,你很了不起,那都不是好事情。规规矩矩做个老实人,这样就好!多被人家骂几声,消业障;不要被人赞叹,被人赞叹福报都消掉、报掉了,赞叹是福,福就报掉了,不要被人赞叹。希望人家多责备、多骂几声,这个对自己决定有好处。  所以开示不容易,开示一定要明心见性。现在习惯都是这样讲,如果有人请我们讲开示,我们要合掌恭敬,不敢承当,只能够说给大家讲几句废话。你们一定要找麻烦,我们只好讲几句废话,给大家添一点罗嗦!所以开示之后,是一定悟入。经过开示,《金刚经》就是佛对我们的开示,我们了解经义,依教奉行、信心不逆就是受持。果然信心不逆,悟入虽然不是有太大的悟入,多少会悟入几分,这一定的道理。你这个悟入愈来愈多,年年会增长,月月会增长,所以你的生活就法喜充满,这个快乐就是逐渐逐渐境界一天比一天好。  【所以无数七宝施、身命施、多劫供佛,皆不能及,理在於此。】  道理在此地。这么一说,我们对於佛在经上讲的话可以相信了,真的是有道理。好,今天就讲到此地。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0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五十六面,倒数第四行,注解第五段看起。  【末世众生,斗争坚固,业重福轻,障深慧浅。然而尚有受持读诵者。则正像之世,大有其人可知。特举末世,以示不可轻视众生。此摄受之平等也。】  末法时期斗争坚固,这是我们现代人普遍都看到的,证明世尊在三千年前,所说的预言真的兑现了。本经我们曾经读到佛所讲的五五百年之后,这个说法大乘经里面可以讲很普遍,每五百年是一个大的转变。我们世间人常讲,一般人的命运五年一转运,而五百年运数是大的转变。佛为我们说出末法时期。佛法分为三个时期:所谓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像」是相似,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变化;而末法变质就更大。佛陀灭度之后二千年,就是属於末法时期。依照中国历史的记载,佛灭度到今年已经是三千零二十年;换句话说,末法一万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以现代西方人的讲法,释迦牟尼佛灭度二千五百多年,我们也处在第六个五百年间,佛法变质愈变幅度愈大,斗争是愈来愈坚固,没有一处不斗争。斗争坚固并不是专指我们佛教,整个社会无论哪一个阶层,无不是斗争坚固,佛看得很清楚。  我们想想,为什么现代人犯这些毛病?为什么从前人不犯这个病?过去第一个五百年是「解脱坚固」,解脱是证果,不是简单的;往后有「禅定坚固」;有「多闻坚固」,多闻是讲学;有「塔庙坚固」,大家兴建寺庙,雕塑佛像。像中国敦煌、大同造这些佛像几千尊、几万尊,都属於塔庙坚固。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沦落到斗争坚固?从整个历史上来看,五百年是一个大的阶段,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推究其原因,就是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古时候受持的人多,读诵的人多,讲经说法的人多,大家都明理,所以都能发愤向上。现在人不受持了,也不读诵,也不说法了,天天在干什么?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分别执著,当然斗争坚固。这些道理,我们不能够不明白。所以古人总结一句话说,今天世界为什么这样动乱?一言以蔽之,不读圣贤书之过。圣贤书不念了,这是根源之所在。我们明了根源,要挽救劫运,要自度度他,从哪里下手?唯有从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下手,这个可以度自己,可以利益众生。不要看自己一个人力量很微弱,不尽然,一个人也能发挥巨大不可思议的力量。诸位应当想想,世尊当年示现成佛,在鹿野苑也只度了五个比丘;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起家,不过是一个老师五个学生而已。五个学生就能创教,就能把佛法弘遍全世界。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要有五个人,怎么不能够兴教?世尊能创教,我们有五个人也能续佛慧命,也能够复兴佛教,这在理上讲得通的。事上能不能做到?这五个人果然一条心,都能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行了,就能够兴教。  虽然在这个时代,我们业障习气很重,福报很薄。不要看现在的社会富裕,物质生活享受是古人所不能比,那是另一桩事情;谈到福报,说老实话不如古人。古人一生生活得悠游自在,真的是过人的生活;现在人富有,过的不是人的生活。是什么生活?机器的生活,人都变成机器,自己做不了主宰,不但心随境转,身也被境转,身心都得不到自在。古人可以说他得自在,他能够过自己希望过的日子,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读自己喜欢读的书,那才叫人。现在你喜欢偏偏做不到,一定要受外面境界的影响。所以现在人生活之苦,比古人不晓得要加重多少倍!现在的人身心不安,生活有压力,精神有压力,社会有压力,的确是身心都不安稳,这就是福报没有从前人那么重,古时候人福报重。障深,业障那就不必说了,我们前面讲得太多,我们的烦恼、忧虑、牵挂,不晓得有多少。外面五欲六尘种种的诱惑,我们不要说古时候,想一想二、三十年前跟现在比一比,诱惑的力量增长多少倍,这个是障。没有智慧应付生活环境,怎么不堕落?怎么不被环境所转?  在这么一个环境当中,居然还有受持读诵《金刚般若 》的人,这个不简单,这是佛对我们的赞叹。末法时期有这些人,那么正法、像法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的一定很多很多,大有其人可知。所以过去世众生业障轻、福报大,原因就是受持的人多,读诵的人多,演说的人多。我们要想改良社会风气,要想化斗争坚固,提升到解脱坚固、禅定坚固、多闻坚固,没有别的方法,唯有自己认真努力依教奉行。认真努力的宣传佛教,使这个社会、这个地区,读经闻法的人愈来愈多,这个社会的风气自自然然就转变了。佛在此地特举末法时期,这是教导我们不可以轻视众生,末法时期也有善根福德很深厚的一类众生。在浊恶、五浊恶世,他能够不被环境污染,遇到正法,他能够信受奉行,这个原因我们也很清楚,那是他无量劫的善根宿福,这也是显示出佛度化众生的平等。  【此经最能消除业障】  这是前面说过了。  【末世众生,不可不奉持此经。】  这是江居士特别嘱咐我们。业障是什么,我们必须要知道。「业」是造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障」,障碍我们的清净心,障碍我们的智慧福报。我们的想法、看法、做法、说法错了,错了就产生障碍,智慧不能现前,现前的是烦恼;福德不能现前,现前的是恶报,现这个东西,这叫做业障。业从哪里来的?业从起心动念来的,罪从心起,还得将心忏。如何忏法?心清净,业障就没有了。诸位要记住,你心不清净,你的业障没有办法消除;心清净,业障就没有了,所谓「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清净心生智慧,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 现前,那什么样的罪业也消除了。这部经确确实实是帮助我们修清净心,它的方法妙极了,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好!无住就是放下,就是舍弃。把什么舍弃?把妄想舍弃,把执著舍弃、分别舍弃、忧虑舍弃、牵挂舍弃,你统统都舍掉了,你的业障就没有了。这些统统叫业障,也就是本经教你把业障放下、把业障舍弃,业障就消除,就没有了。末法时期众生业障特别重,特别重就是更要放下、更要舍弃。所以说末世众生不可不奉持此经,奉持此经这个意思也讲过多遍,不是教你拿这个经天天念,天天念有什么用!是要遵照经上的教诲把一切都放下,真正做到心无所住,你的心清净了。而生其心,生什么心?生念阿弥陀佛的心,生利益一切众生之心。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劝导一切众生要放下、要念佛,我们要生这个心。能这样做的就是奉持此经,就是信受奉行受持此经。  【此经为三宝命脉】  佛法的兴衰,换句话说,就在学佛的人,你能不能放下?学佛的人特别是出家人,出家人是在家人的榜样,在家学佛是社会大众的榜样。我们出家人样样都放不下,在家学佛人看到你们出家人放不下,那为什么我要放下?社会没有学佛那些人看到,你们学佛的人都放不下,我何必要放下,所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我们在经一开端,就把这个意思说出来,释迦牟尼佛在生活当中给我们做了示范,给我们做了榜样。不能不懂这个意思,这就是三宝命脉。  【故劝现前当来一切众生,力为弘传,尽未来际,不令断绝。此咐嘱之深长也。】  咐嘱的意思很深很长。力为弘传,要认真努力去弘扬,到处讲经这是弘扬。传是教学,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不能叫它中断。弘传,我们在家出家四众弟子都有责任。世尊当年在世,典型已经建树。弘法不错,是出家人的重要任务,也是首要的事业;否则的话,你出家干什么?修行,在家人一样修行成就,在家人成等觉菩萨、成佛多得是,成佛、成等觉不一定要出家,出家就是要续佛慧命。换句话说,出家人就是这三句话,「力为弘传,尽未来际,不令断绝」,我们是为这个出家。出家要做不到这三句,那就是我们有过失。在家人有这个因缘的,也要发心力为弘传。从世尊那个时候起一直到现代,在家居士建道场、弘法传法,每个时代都有这些长者大德居士出现,他们对於续佛慧命有很大的功劳。像近代,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佛法确确实实是在家居士挽救的。中国出现了杨仁山居士,全心全力的弘传大乘,搜集遗失的经典。他的学生欧阳竟无在南京创办支那内学院,传法,培养弘法人才。你们诸位同修晓得,我们佛门里面太虚大师,太虚大师也是内学院的学生,欧阳竟无居士的学生。居士里面有不少大德都是内学院出身,这是救了中国的佛教。在台湾有李炳南老居士,在泰国有高向如老居士,每个地区都有这些大德,建道场、讲经说法、培养学生。今天我们在此地,李木源大居士他的功德不亚於杨仁山,不亚於李炳南,这都是菩萨化身不是凡人。凡夫人他想不到,他也做不到,这是经里面所说的,应以居士身而为说法,他就现居士身出现,真正做弘传的大业。这些人是真正受佛的嘱咐,续佛慧命,为佛传灯。我们读到这个地方,自己一定要发心效法,要立志、要发愿。请看下面经文:  经【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这一段是「结成经功」,总结《金刚般若 波罗蜜经》的功德不可思议。佛叫著须菩提,凡是经典上称名,都是提醒注意,下面有重要的开示要说。假如一个善男子、善女人,於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这段话正是说的我们大家,我们现在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后末世,佛灭度之后末法时期,就是指的我们这些人,这个地方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叫我们。我们被佛叫了,下面这几句话想想我们做到没有?受持,我们有没有受持、有没有读诵?我相信读诵的人有,大概不少;受持的人可能就少,但是那个功德之大是在受持。如果读诵而不受持,有功德,不能说没有功德,功德小、功德不大,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只是给我们菩提道上种远因而已。正如同我们过去世生生世世当中,我们的确读诵没有认真受持,如果认真受持,现在怎么会坐在这儿听经?早就作佛、作菩萨去了,哪里还当凡夫?喜欢读诵而很难受持。受持是要把它做到,没有办法做到。为什么没有办法做到?舍不得放下,你的钱财舍不得放下,你的产业舍不得放下,你的亲情舍不得放下,舍不得放下的事情太多太多!这就是没有受持。受持就是经上教给我们一切放下,应无所住,我们虽然也生心、也布施,而行布施,可是就是放不下,这就没受持,有读诵没受持。如果这一生还是这个办法,还是不能出三界,依旧要搞六道轮回,不知道到哪一生哪一世,才能够再遇到这样一个法会,这个法会不容易遇到!很难遇到的,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受持。  如果你真的觉悟,真的想不再搞六道轮回,希望我这一生在六道轮回里面是最后身,最后一次,下一次我要再来,一定是菩萨再来,绝对不是生死凡夫。你要是这样的觉悟,那你是真的开悟了,你真的明白。怎么做到?放下就做到。所以这个事情不是求人,求人没有把握,这事情求自己,肯不肯放下。实在有真的放不下的事情,想想佛在经上所说的,三心不可得,能执著的不可得。想想放不下的那些事,那些事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也了不可得;由此可知,你自己牵肠挂肚放不下的,那个事实真相是什么?妄想而已。这是佛在经上常讲可怜悯者,你真的是可怜悯,不是事实。能执著的我、所执著的一切法是事实,那世尊点头,你放不下是应该的,它是事实;哪里晓得你以为的事实全都落了空,佛才讲,可怜可怜,这真可怜!一场空。理透彻了、明白了,叫看破;看破没有放不下的。为什么?知道不过是一场空而已。本经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但人生是个梦,六道也是个梦,十法界也是个梦。什么时候你在梦中觉悟过来,你的问题就解决了。经典里面最重要关键的字眼「受持」,真的要是受持,所得的功德不可思议,诸佛如来都说不尽。佛在此地说『我若具说者』,具是具体说明,大家听了不但怀疑,恐怕心要狂乱,决定不能接受,哪里会有这种事情!其实我们要是这个经从头到此地一直听下来,有前面的基础,我们能够信得过。为什么?受持此经就是称性而修、全修即性,真如自性的功德是一切诸佛都不能够穷尽的,这是事实。我们看底下这个小注:  【此结成前五次较显功德】  较是比较,显是显示。本经到此地,一共是五次较量显示受持读诵的功德不可思议。  【垂诫学人,显示经旨,两种深意。】  垂是上对下,诫就是教诫,教导我们,教学的意思,显示《金刚经》的宗旨义趣有这两种深意。  【狂乱、狐疑,皆垂诫学人语也。】  此句都是教诫我们。  【狂乱指妄谈般若 ,未解真实义也。】  学般若 ,妄谈般若 ,确实有这样的人,不但现代有,自古以来就有。  【惑乱众心,故曰心则狂乱。狐疑,将信将不信之意。亦由未解真实义,不能生起决定信心。】  这是说明佛门里面在家出家,都是因为没有受持只有读诵;换句话说,学习并无心得,所谓是口耳之学,儒家所谓记问之学,道听涂说,这样才发生误会,把经义讲错了,叫人听起来怀疑,狂乱、怀疑。这些现象,它的根源,它的后果,我们都必须清楚的理解。  【世尊此言,是诫行人当知此事本非言说所及,惟证方知。】  般若 确确实实如此,一定要你自己亲证。怎么证法?就是放下。你放下了,你就知道、你就明了了;你要是不放下,一切诸佛给你说,都叫隔靴搔痒,很不容易体会。你放下一分,你就体会到一分;你放下二分,你就体会二分;你愈放得多,你愈体会得多。所以这个事情一定要从放下才能见效,读没用的,研究讨论怎么搞都没用的,这叫真正的佛法。真正佛法,你读遍三藏十二部,读得滚瓜烂熟,从后面可以背到前面,你要不能放下还是没用。佛法你懂不懂?你一点都不懂,你所懂得的是皮毛文字。文字懂不懂?文字还是心则狂乱、狐疑不信,文字也没懂。必须真正做到,亲证境界了,然后听佛讲经的文字,你真的就懂了。这是佛法的难处!给诸位说,所谓难处,也真正是佛法的易处,佛法是不二法门,难易不二。为什么说难?不肯放下就难。念上几百年,背熟三藏十二部,没进去、没懂,这不是难吗?为什么叫易?放下就容易了,真的放下了,一部经没读,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一部经也没读,他什么经都懂,易处!六祖惠能容易,学教的人好难!难易在哪里?肯不肯放下。惟证方知,诸位要晓得,什么叫证?放下就是证。下面教给我们:  【必须一切不著】  不著就放下,一切不执著。  【真修实行】  真修修什么?把那个放不下的把它修掉,修是修正;不肯放下是错误,把它修正过来,我从今天起一切放下。所以真修就是无住,实行就是生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真修就是应无所住,我们的病就是住,处处要住,这个很糟糕。这边的居士林,发心印二千本《金山活佛神异录》,这个小册子是一个同修送给我看,我看了很欢喜,我就发心印。结果李木源居士说我们居士林印,印了二千册,印出来了,可能在外面结缘。诸位同修仔细去看看,金山寺的妙善法师,他那个行持就是真修实行,什么形式都没有,真的是得大自在,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久久方能相应,不可狂也。】  就是一定要一切放下、一切看破,把我们的一些毛病习气统统修正过来,这样才能见到功夫。千万不可狂妄,人一发狂就完了、就错了。世间法里面,孔老夫子曾经有个比喻说,这《论语》上讲的,如果有一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那样,周公是孔老夫子最佩服的人,这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之才之美,「若骄且吝」;假如他犯了两个毛病,一个是骄傲,狂妄就是骄傲,一个是吝啬,吝啬就是执著、悭吝、贪吝。夫子说:「其余则不足观也」,他那个如周公之才之美,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装出来骗人的,不是实在的。真正是实在的,决定没有骄慢,决定没有执著。如果他还有执著,他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实在讲,一般人装模作样,欺骗一般众生容易,欺骗有学问的人不容易。不管你什么大德,他一看你,你还有傲慢的习气,还有分别执著,他对你就是敬而远之。为什么?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没有真实的修行功夫,你没有实德。  【功到便能自知,不必疑也。】  问题是你功夫达不到,你有一分功夫,你就有一分真性;你有二分功夫,你就有二分真性,一点都不骗人。我们看末后这段经文:  经【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经义是指教科书,这份教材不可思议。我们现在讲教材,这教材不可思议。依照这个教材去做,果报不可思议!请看小注,注解:  【「当知」两句,正是规诫狂疑者之词。】  佛说应当要知道。一个是学了一点般若 ,自己以为有智慧了,这个智慧差不多跟佛菩萨一样了,真的生起狂妄之心,这种心态往往就妄谈般若 。妄谈般若 的人多!诸位仔细看看《金刚经》江味农居士的讲义,我们节录节得少,他讲义写得很详细。他说在唐宋的晚年,把般若 讲错的人就很多,那个时候就妄谈般若 ,何况现代!为什么会把般若 讲错?讲错了是什么?讲错了就是恶取空。般若 ,一切都不执著,尤其《金刚经》上这几句话,「则非、是名」,常常被人家误会,这就是犯了很大的毛病。唐宋之后,许多大德不敢讲《般若 经》,就是怕听经的人错会了意思。不要认为吃饭者则非吃饭,是名吃饭,那个问题多了;杀人者则非杀人,是名杀人。你这不是无恶不作了吗?这叫般若 ?妄谈般若 !真的学《金刚经》发生这样误会的人很多很多!拨无因果、无所不为,这将来必堕阿鼻地狱。佛不害人,他自己害自己,他自己错解了佛的意思。所以江居士说般若 一定要讲,但是要讲一定要细讲,决定不能让人有误会。为什么?这个经是三宝命脉,是我们得度的根源。我们能不能往生,实在讲与这个经大有关系。你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界一切业缘要是不能彻底放下,你怎么能往生?放下就是金刚般若 ,《金刚般若 》受持不是指别的,就是叫你一切放下,法相、非法相都不可住,两边不住;教你生心,一心念佛,这是决定得生。《金刚经》的原理原则就像数学的公式一样,佛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可以带进去,都可以让你得到究竟圆满的成就。所以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佛在此地教我们当知。  【果报,指所得功德,即上文荷担如来及当得菩提。】  荷担就是续佛慧命,把弘法利生的担子我们真的担当起来。什么人能够挑起这个担子?受持《金刚般若 》的人有这个能力。无论你学哪一宗,无论你学哪一个法门,只要你真的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是《金刚般若 》,你就能够担起真正弘法利生的担子。无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得要看破,都得要放下,丝毫的分别执著都不能有,这就是继承佛的家业,继承佛的事业。第二,当得菩提,当是将来,不是现在,你将来一定成佛,得菩提就是成佛,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换句话说,这个果报,现在能够继承佛的家业,续佛慧命,将来一定成佛。  【经义,专明离一切诸相,方能证性。】  这是本经的教义。本经教义是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非常简单、非常容易,「要离一切相」,法相要离,非法相也要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离,绝不可以执著。相有没有?有。心里面不能有,心里面有这些相就坏了。叫你离相,不是离外面这些事相、形相,不是!是叫你离心上执著的那个相。心要清净,用心要像一面镜子一样,佛的心、菩萨的心像镜子,不落痕迹,都不著。不但那个相离开的时候,镜子里面没有,镜子不著相;正在面对面照的时候,镜子里面何尝著了相?我们每天早晚都照照镜子,照镜子有没有想到,我今天一天处事待人接物,我的心要跟镜子一样,我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决定没有丝毫染著。这个心就是佛心、真心,就是本性。众生用心,实在讲是照相机的底片,照一下里面就落一个,再照一下又落一个,里面是肮脏、一塌糊涂。  你要不相信,你晚上睡觉会胡作梦,会乱作梦。为什么那个梦那么乱、那么多?就是乱七八糟的影相,在那个时候你控制不住,它现形了。清净心的时候不作梦,就没有梦境。我们中国古人也讲,至人无梦,至人也是儒家讲的圣人。世间的圣贤人,他心清净,他没有染著,所以他睡觉不作梦。从作梦也能够考验自己的功夫。没有学佛的时候,做的梦都是奇奇怪怪的,常常做恶梦,从梦中吓醒过来。学佛念了几年佛之后,恶梦少了,可是梦里面还是乱七八糟,虽然有一点小功夫,功夫不够。再念几年佛,心更清净了,恶梦没有了;虽然有梦,梦的境界很清楚,很安和,这都是好境界,不乱,梦中境界不乱,像日常生活当中有条理、有顺序,不是乱作梦的。这些地方都能够勘验自己修持的功夫。如果常常梦到诵经、拜佛,这好事情。这是什么?你的功夫比较得力,连梦中对於自己修持都没有忘记。清醒的时候念佛,作梦的时候还能念佛,这是好境界。你们将来发心讲经,醒的时候给大家讲经,作梦的时候也在讲经,讲经的习气,我们平常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它确实有这个关系。但是梦中恶的境界不要恐惧,好的境界不要欢喜,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些人做了梦,梦中境界总是念念不忘,还来问我,我说:梦!你还要问,问什么!你还执著这个干什么?连梦都放不下,现前的事情怎么能放下?这个真的叫颠倒。梦中梦到佛来了,也若无其事,凡所有相都是虚妄,若无其事就好,《金刚经》上教给我们的。不要说是梦中见到佛,就是你在打坐定中见到佛,或者你走路看到佛来了,也若无其事,也不要大惊小怪,「我见到佛了,佛给我摩顶,我了不起!」有什么了不起?依旧搞六道轮回。为什么搞六道轮回?你著相。这个要紧!所以要放下,一切都不执著,好的境界不执著,恶的境界也不执著,这就对了。离一切相,一切诸相统统要离,方能证性。性是什么?性就是真心,性就是清净心。  【分分离,便分分证。】  证得圆满就成佛。离,慢慢的离,先练离见思烦恼,从粗重的先练,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先从这儿离。大乘经常常读诵,我们的看法、想法逐渐逐渐正确了,跟佛的看法、佛的想法接近了,我们这个邪、错误的知见就远离了。以前我们确确实实把这个身当作我,把一切万物看作是真实的,这就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现在明白了,知道身相是五蕴和合的假相,知道一切万法缘起性空,确确实实是刹那九百生灭的业因果报相续相,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看破了。这个看法、想法跟佛一样;这一切都放下了,我们跟佛的做法就一样了。看法想法跟佛一样,但是做法跟佛不一样还是不行,不管事,不能解决问题。我们的做法也跟佛一样,佛是一切都放下,他生在帝王之家,一般人迷在名位上,争名夺利,抢著去作皇帝。人家皇帝到手了,不要了,放下,妻子儿女放下,财富放下,产业放下,他做给我们看,他样样放下,最后只剩下三衣一钵,天天到外面去托钵,什么都放下。他不是说叫我们放下,他不放下,那我们不能相信他的话。你说放下好,你为什么不放下?他果然放下,他真得自在。分分离,就是分分放下。一定要真的放下,放下一分就证一分,你就体会到一分,你就领悟到一分。  【皆应离名字】  知道名是假名,不要执著名字相,不要执著言说相。心缘就是妄想,更不能够执著。  【离名字、言说、心缘诸相,微密契入。虚相遣尽,净德自显。】  这是功夫,完全在日常生活里面去做,对於社会所有一切境界恒顺众生,在这里面修随喜功德。随顺一切众生,事上随顺,相上随顺,心里面不随顺;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是这个随顺法。心里面清净,一切放下,那个随顺跟诸位说,是真实智慧的随顺。如果心里面还有执著,还放不下的,那个随顺是情执的随顺,这里面决定生烦恼。如果是充满智慧的随顺,那决定生菩提,它不生烦恼。微密契入,这四个字好!只要这样做法,这才叫依教奉行,这是真正受持《金刚般若 》。  虚相遣尽,虚就是假相、虚妄的,所有一切相都是虚妄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相统统把它离开,没有了,舍尽了,自性里面净德自显。净德就是经上讲的信心清净,清净心现前了。清净心里面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弥陀经》上所讲的,阿弥陀就是自性净德,一切皆是无量。净德自显就是自己真如本性完全透出来,障碍没有了。  【世尊之意若曰】  世尊的意思大概是这个样子,若曰就是大概是这个样子。  【前所谓法即非法者何耶?】  这是一句问话,为什么说法即非法?法是如来所说一切法,为什么说佛所说的一切法即是非法?佛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佛法也不能执著。为什么?佛法是缘生的,佛哪有法可说,佛实在是无法可说。如果真如本性里还有法,那就坏了,你清净心当中又被污染。所以六祖说本来无一物,没有法的。佛不但无有定法可说,佛实在无有法可说。佛既然无有法可说,你还把佛说的这些废话,印成《大藏经》废纸一堆,把这个当宝贝,你就错了,你全错了。《金刚经》上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在此地。  【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故也】  经的真实义,真实义是什么?不能够想。思是想,不可以想的。议是讲解讨论,不可以说的。你能够想的不是经义,你能够说的也不是。所以这个经你要去研究,那不叫冤枉!经怎么可以研究?我过去在讲席当中常常跟大家说,经没意思,如果有意思的话就是死的。死东西它才有意思,经没有意思。所以一百个人讲,有一百种的意思出来;一个人讲,《金刚经》我也讲了不少遍,每遍讲的意思都不一样,它怎么有意思?没有意思,它起作用就无量义;要有个意思,那就是死的,就坐实,就死了。所以经是活活泼泼,经只可以读,不能研究讨论,不能思惟想像。思惟想像是妄想、打妄想;研究讨论是胡说八道。那就是前面讲的,妄谈般若 。不可以思,不可以议,佛居然有思有议,跟我们说了这么一大堆,这是什么?这是如来无住生心。可是在他是生心无住;我们很糟糕,我们生心马上就住,这就坏了,不解如来真实义。如果我们能解如来真实义,我们听了之后,听了之后也无住,那就是所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听经,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就是微密契入。诸位要是这四个字不懂的话,你反覆想想我这个讲法,这就叫微密契入,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两句话的反覆,实在讲,根在哪里?根就是无住生心。无就是无住,应无所住,说听就是生心。诸位要记住,生心无住,无住生心,这样就微密契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说话给别人听,是不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别人说话我们听,是不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要是在讲堂上听经是这样的,离开讲堂真的有说有听,不就又完了?又回到老习气那里去了!一切时、一切处,与一切众生接触,都是这个样子,这才叫真正受持《金刚般若 》,才是真正的微密观照。穿衣吃饭也是如此,吃饭吃而无吃、无吃而吃,我们做不到,我们是真的有吃。金山活佛妙善一吃,别人盛饭送给他吃,供养他很高兴,他也很欢喜,好!你供养他,「来!我来,我吃你一碗」,那个人又添一碗,「行!我吃你一碗」,一个不空过,一下吃了十八碗。这不就撑坏了?旁边乐观法师看他这个样子,「活佛你行吗?」活佛悄悄跟他讲,告诉他:「你是一个研究经的,你懂不懂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要是懂这个道理,再多都是一,不要说十八碗,一百八十碗他也没觉得胀。人家是入这个境界,没有多少!我们是著在多少上,人家多跟少是一,这个很厉害!有一天他也试验,盛饭送给乐观法师吃,吃一会儿,又给他添,连续添,他也吃了十碗;「你觉得怎样?」他也没有觉得什么!可见得都是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个妄念,妄念在作祟,妄念没有了,一多不二、万法一如,这才入了微密契入,这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太厉害了,不肯放下,没有看破不肯放下。《金刚经》之妙,这样少的经文,这么样简单圆满的开示,一点不罗嗦,没有委曲婉转,直截了当告诉我们,真正懂得它的意思,体会它的意思,依教奉行,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这是经义不可思议。  【前所谓佛即非佛】  佛即非佛是讲果报。  【当知果报亦不可思议】  成佛了,凡夫著了成佛的相。佛有没有著成佛的相?没有。佛没有著成佛的相,菩萨也没有著成菩萨的相。如果著了成佛的相,著了成菩萨的相,他还能分身吗?他还能应化吗?不能。所以他这个相没有了;相没有了,才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里想什么相,他就变成什么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我们众生想出来的。凡夫认为这个相是大人之相、是贵相、富贵相,佛就现这个相。佛没有相,所以他能够现相。我们为什么这个面孔不能改变,执著!我这个相就是这样子,不是这个就不是我,这个相就不能改、不能变,道理就在此地。执著,著相!佛在此地教我们离相,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从小乘须陀洹起就离相,可见得离相就是证果。证果是什么意思?证果就是离相,不是别的,证果就是离相,离相就是证果。所以说「佛即非佛」。「当知果报亦不可思议」,这个解释很精简,实在讲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要真正的去体会,要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就是奉持金刚般若 。从来不念《金刚经》一个字,也是圆圆满满奉持金刚般若 。如果你做不到,你每天把《金刚经》念上二十遍,与受持毫不相干,这个要知道。  【总之,是经义趣,是专遣情执。】  遣是离开,是教人离开。这个经的义理归趣,没有别的,是专门叫人把情执放下,也就是叫你离一切相,一切都不能执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所说的一切法,佛所说的一切法,都不可以执著。为什么佛所说的一切法,也不能执著?因为佛所说的一切法,也是因缘生法,也是当体即空,这个要知道。佛在这个经上所讲的,前面曾经详细的说过,在筏喻的那段经文上讲过。佛说法如筏喻者,这是佛在小乘经上常讲的比喻,叫小乘人不能有法执。《金刚经》上也用这个比喻,但是意思深。小乘经上的比喻是过了河就不要船,这个筏就不要了。《金刚经》上,我正在坐上这个船,我也不执著它,这个意思比小乘经上深得多。我们今天要不要用佛法?要用。我用它,我也不执著它。这就高了,这比小乘就高了。小乘是:我现在用它,我要执著它,到我将来过了河,成就了、证果了,我再不要它。诸位想想,他能不能证果?他不能证果。为什么不能证果,他不肯下船。过河,我过了河的时候,我就不要船了,他是牢牢执著这个船,他不下船,他能过得了河吗?他过不了。什么时候他把这个舍掉,他就证果。所以小乘人笨,时间长;大乘人聪明,正在船上正在舍,很快的就渡过了。小乘人一定要见到彼岸才肯舍,大乘人没见就舍,一舍彼岸就到了。舍掉就是彼岸。彼岸是什么?彼岸是舍。这个岸执著,那个岸是舍。我一舍不就到彼岸了!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你不肯舍,那你就是在生死这一岸,舍了就是如来大涅盘的彼岸,一念之间!般若 是诸佛的心髓,是成佛的心要,一点都不错。  【专遣情执,以证空寂之性。】  离开情执,真如本性就现前。去找,到哪里去找真如本性?哪里去找?没这回事情,放下即是。  【果报,即是证得不可缘念之性。】  这个果报是讲佛的果报,无上菩提的果报。无上菩提的果报是什么?就是不可缘念。前面讲了,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就是的,离开了,那个东西就是真如本性。如果你有言说、有名字,还有妄想,这叫障碍,叫业障,障住你的本性,障住你的真心,你的真心本性不能现前,被它障了。由此可知,佛在哪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哪里?无上菩提在哪里?就在面前,真的叫不隔毫端,《华严经》上讲的。念头一转马上就是;转不过来,千里万里,一转过来马上就是。  【直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许少分相应。】  直须,这个词句用得肯定,直接必须要做到言语道断。言语道断,不是没有言语;心行处灭,不是没有心行。如果说没有言语、没有心行,住到空去了,住到非法相去了,这是般若 最难懂的地方。你说离言说,释迦牟尼佛讲了四十九年;你说离名字相,佛经典里面名相特别多,哪个宗教也比不上佛教名相多。又叫我们离,又偏偏要说。所以你一定要懂《金刚经》上那个原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跟我们讲名字、言说、心缘,是生心,里面那一层是无住。生心不碍无住,无住不碍生心。再给你说得清楚一点,无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无住,这才微密契入。你把生心跟无住看作两桩事情,你怎么能入?你入不了门。生心跟无住是一桩事情。言语道断是离名字、离言说;心行处灭是离心缘。跟前面讲的意思完全相同,就是对空有两边都不执著,法相、非法相统统离开。怎么个离法,前面讲得很多很多,后面还要讲,这个地方不再罗嗦了。这样才能少分相应,少分相应就是少分微密契入,你真的得受用。  【心行处灭,不可思也。】  不能够思惟想像。所以真正修道人,不要说是宗门,修净土、学教不例外。诸位要知道,学教不例外,学教也是学清净心,不能执著。但是学教的人,法相不能不懂,所以你要多看、你要多听,多看多听最重要的,你要能契入。如何能够在多看多听里契入?那就是刚才讲,看而无看、听而无听,就契入了。你看,执著名字相,你不能契入;你听,执著言说相,你不会契入。你要一心看、一心听,不要强记。法相名词很多,不要去强记,要多看自然就熟了。强记,里面心缘相,就落在那个里面。只要多看多听,不要去记,不要强记,你这个心清净。在读经、看经、听经里面修清净心,清净心修到了,这些言说也听到了,你不是一举三得吗?你要不会用功,你一样都得不到,就是法相名词,也会把意思搞错,错解如来真实义,搞错了。你要是会的话,三者都得到。我们常讲专心听,经文上常讲谛听、谛听,就是这个意思。他会谛听,三桩事情一时都得到,这个契入。  【言语道断,不可议也。此之谓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这里头真是趣味无穷。  【若不知向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中观照契入,便与经义乖违,哪得果报可证。】  这话是真的,一点都不错。所以为什么古时候修行证果的人很多,现在人没有了。你要说用功,现在人比古人用功,不输给古人,勤劳也不输给古人。而说到一切科技带给我们的方便,更是古人望尘莫及,为什么我们今天成就不如古人?我们是错用了心,错用了功,这是没有办法。大家还要晓得一个事实,科技日新月异,天天讲新东西。我们佛门修证这个老方法可不能换新,一换新就糟了,一定要守旧。旧的行吗?我们那个东西不旧,叫万古常新,没得换的,它永远都新。不必要换第二个样子,万古常新,这个不可思议,经上讲真是不可思议。佛门这个方法,完全就在修一个清净心。方法就是教你一切放下、一切都不执著,这才行。我们学经教,就要这样用心,要听、要复讲。  前天广瑜法师到此地来听你们讲演,出门之后他就告诉我:你们这个方法是谛闲老法师的方法,老方法!老方法训练讲经是讲小座。古时候训练讲经人才,就是从听众当中选出来的。选什么样的人?就是刚才讲的条件,你听而无听、看而无看;无听而听、无看而看,就选这个人,这个人行。训练的方法?老和尚这座经讲完了,明天早晨你来复讲,复小座,你要不要去写笔记?不要。要不要去思惟经义?不要。确确实实不落在第六意识里面,决不用意识心,明天上台你能讲多少就讲多少,用这个方法。老和尚在此地讲一个小时,你能讲一个小时,那一百分,满分;你能讲半个小时,及格了。就可以培养成弘法的法师,不需要准备。现在人学讲经是充分的准备,准备是什么?落在意识里面去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拿这个东西来讲。一切离开那是称性,少分的称性,我们一开始少分,有少分就会多分,有多分就会满分,所以那个修行证果快。现在人不用这个方法,以为这个方法是老方法,要淘汰掉,要用现在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可把人害惨了。我们再看底下这一句,末后这一段:  【不可思议有三意,这是把它总归纳起来。一、言语断,心行灭,经义所明者,明此。】  一部《金刚般若 波罗蜜经》就是说明这个意思。  【果报所得者,得此。】  得的是什么?也得的是这个。  【此本义也】  这是不可思议的本义。本经所说的、所发明的。  【二、回映是经有不可思议功德】  这是前面佛讲的,这部经有不可思议功德。并加释明,再加以解释,藉以收束极显经功一段文也。《金刚般若 波罗蜜经》确确实实不可思议,这个经的功德无量无边,一切诸佛称说不尽。末后这一条:  【三、显是经功德及持经者功德,无上无等,非凡情所能窥,非言语所能道也。】  这句话我们今天在此地听了,可以说没有怀疑,可以接受。如果对这个经稍稍有一点受持少分的话,听到这句话会点头,会同意这个说法是真实的说法,决不是夸张的,决不是虚妄的。这个经实实在在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如来,修行证果成佛的原理原则。无论是哪个法门,大乘小乘一切宗派,包括密宗,决定不能离开这个原则,离开这个原则,他决定是凡夫,决定不能成就。我们可以肯定,他决定是凡夫,为什么?小乘初果须陀洹都不行,初果须陀洹就已经放下少分。大小乘菩萨果位那么多,只是放下多少而已。像我举这个比喻,你们从一层楼上来一样,你们走楼梯,你舍第一层,你就到第二层;舍第二层,你就到第三层,菩萨阶位五十二层就是这个意思。你舍初信,就到二信;舍二信,你就到三信;舍十信,你就到十住;舍十住,你就到十行;你要不肯舍,你就当凡夫。不肯舍,「我在初住不肯舍,我就是初住菩萨」,没那回事情,你不肯舍,马上掉下来当凡夫。不要以为我上了二楼,我不舍我还二楼,不错!这个地方是实在的。佛法这里阶阶都是空的,一不舍一下就滑下去了,没有哪一层可以拦住你,马上就到六道里面去了。没那回事!一定要知道,这个东西真的俗话常讲: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退就退回去了,就退到凡夫地,没有底限的,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这个经的功德、作用,实实在在是无上无等,绝对不是凡情所能够窥测,所能够看到,所能够理解,不是言语能够说得出的。为什么?它要你放下,只有放下,自己才能真正领会到、真正尝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水喝下去,人家问:这水热不热?很热!到底什么热度,他没有尝,他绝对不知道。你们这个地方,有很多人会吃辣椒,辣椒辣不辣?不辣!辣的程度各人不一样,有人会吃的,很辣他吃不辣;那不会吃的,闻到就不得了,就很辣。各人程度不一样,必须自己亲尝才晓得;不是亲尝,人家说。世间的小事都不可思议,何况经义,样样都不可思议!不但指这个经,经上告诉我们,世间事样样都不可思议。如果完全用不可思议,一切法的自性就见到了;落在思议里面,一切法的自性就见不到。所以这个法展开来是一切法,不是这一部经。第三卷就讲到此地。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1  请掀开经本一百六十一面,从第一行看起:  《金刚经》的经文,很明显的分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昨天讲完了,今天我们要讲解后半部。古德有将此经正宗分的经文,分为信解行证四大段,而这四大段在经文里面也非常明显,前半部是讲信解,后半部是讲行证。在没有讲解之前,我们先把前后这两部分不同的地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使我们对於全经的要义能够掌握住,才知道这个经确确实实不可思议。请看经文:  【说明本经前后两大段之不同,前半部经是约境明无住,以彰般若 正智;后半部经是约心明无住,以显般若 理体。】  从这个简单的介绍里面,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本经前后不同之处。虽然佛在本经将修学的要领为我们指示出来,「无住生心」,这句话所含的范围无尽的深广,我们从什么地方下手?先要从外面粗显的执著处,从这里下手,然后才能够显示我们修学的功夫。这就是讲的境界,境界里面有人事环境、有物质环境,这一切都不能住,也都不能执著。不执著就是般若 智慧。「彰」是彰明,跟底下「显」的意思相同。这里面分了五小段:  【第一、前半部是为将发大心修行者说。】  将发是还未发,他想发就是,想发就非常可贵,只要有这么一个意思,诸佛如来就护念就加持,可见得佛菩萨真正慈悲到极处,也证明所谓佛门当中不舍一人的说法,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将发大心,佛菩萨一定把这个法门教导他。由此可知,我们这一次在这个地方举行这个法会,凡是参与这个法会的同修,一定是将发大心者;你要不是将发大心,你怎么会遇到这个法门?佛在上面教给我们:  【如何发心,如何度众。】  那个「如何」是贯下来的。  【如何伏惑】  烦恼、迷惑怎样把它伏住,怎样把它断掉。这个功夫一层比一层深,上半部我们已经听过了,确确实实是讲的这些,这个意义诸位要把它牢牢的记住。如果有人问你《金刚经》讲的是什么?你把这几条说明就很正确,《金刚经》就讲的是这些东西。  【第二是遣粗执】  执著真的是无量无边,无始劫以来,这个习气太深太重,我们要除掉这个习气,一定是先从粗重这一方面来下手。所以:  【遣其於境缘上生分别心遂致住著之病,教之离相。】  这是佛帮助我们,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物质、人事环境都是粗相,我们在这个地方不执著。譬如:在物质上来说,种种物质的享受,我们能够把它看淡,能够把它放下,这就是在境上遣执。缘是感情方面的情执,父子之情、夫妇之情,这个情都很重,这也不能执著,执著就决定脱不了六道轮回。古德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娑婆世界就是六道轮回,怎么来的?情跟爱的执著。念不一不生净土,一就是清净心。念佛,念佛的功夫在清净心,在一心不乱。念到一心,再不夹杂妄念,这就决定得生。如果念佛还夹杂妄念在其中,往生就没有把握,所以念要一。净宗课诵本里面、仪规里面,都教给我们一心称念,那个一心很重要。这是讲的缘上,於物质、人事环境当中,我们不想生分别,它自然生分别;不想打妄想,它自然打妄想,分别妄想执著是无始劫来的习气,这叫做业障。於是起种种执著这个病,佛教我们要离开,要把它认清楚,这些东西全是虚幻不实;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都不是真的,教我们看破、放下。  【令其离相,是遣所执。】  你看它这个重点不一样,虽然也讲到能执这一方面,但是重点是在你所执著的,重点在这里,所执著这一面说得多。这是叫你先把所执著的看破、放下。  【说离一切相,方为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之菩萨,空其住著我法之病,二边不著。】  这才显示自性本具的般若 智慧起作用。彰就是起作用,智慧起了作用,离一切相。什么叫发菩提心?离相就是发菩提心;并不是说离相之外,别有一个菩提心可发,没有!离相叫不执著,不执著那就是菩提心,不执著就是觉悟,执著就是迷惑;换句话说,佛菩萨觉悟。佛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叫觉者,菩萨翻成中国的意思叫觉悟的有情众生,他们觉。什么叫觉?不执著就觉。凡夫不觉,他不觉在哪里?样样执著,执著就不觉,不执著就觉,这个要搞清楚。不执著就是菩提心。绝对不是说,另外还有一个菩提心,没有这回事情,只要一切不执著就行了。真正弘法利生的菩萨一定是二边不著,二边不著就是空有两边,决定没有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还有四相,这个菩萨纵然说能利益众生,绝对不是究竟的利益,不是真实的利益,给予众生一点小利益而已。什么小利益?令一切众生跟佛法结个缘,结缘,这一生能不能得受用?不能,肯定不能。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经义里面发挥,说明一切皆非,一法都不立,这是显般若 正智之独真。】  唯有般若 智慧是真的,一切万事万法都是因缘生法,包括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法,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说明一切皆非,教我们一切不要执著,执著是错了。这是前半部所讲的,所以它的经义有浅有深。  后半部的经义有深无浅,它从心上讲的。心是能执著,万物是我们所执著的,所执著的要离,能执著的也不可以执著,那个执著也是麻烦。换句话说,你要是执著一个能执著的我,依旧不能见性,还是障碍。后半部所讲的:  【是为已发大心修行者说】  《金刚经》从开讲以来,上半部讲完了,我们这边同修告诉我,总共讲了七十次,七十次,我们一次是两个小时,已经讲了一百四十个小时。这一百四十个小时听了之后,应该升级、升等,是已发大心了,我们应该要晋级。  【已经发了大心,最忌讳的就是怕:发心而曰我能发,我发了菩提心,我度众生,我已经伏了烦恼。】  怕这个,这是最忌讳的。为什么?有这么一念,诸位自己细心想一想,还是分别执著,还是老毛病没有能断尽,放下一些,放不下的还不少!必须更要努力,要把这些情执把它舍掉。所以后半部是:  【遣细执,即是於起心动念时便不应住著,教之离念。】  前面是讲相,相是所执著的;这个地方告诉我们,真正修行用功夫了,前面是信解,这个地方是修行,修行从哪里修?起心动念之处,要把那个念放下。所以后半部的确是难懂。起心动念,又要把念放下,念放下不是没有念了吗?这个问题麻烦了。须菩提尊者代我们请教释迦牟尼佛,这就是发起后半部的经文。  【令其离念,是遣能执。】  前面是所执著的,后面是讲能执著的。能执著比所执著的要来得细。  【说无有法发菩提,无有法名菩萨,以及一切法皆是佛法等。】  这是后半部所讲的精华,这是精彩的教义。  【空其住著我法二空之病】  怕的是什么?人空、法空,你又执著空了。我、人不执著了,法也不执著了,又执著空,这又麻烦了;空也不能够执著,两边不著也不能执著,所以这真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譬如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如果心里面还有一个「本来无一物」,他有一物;「本来无一物」也不可以有。六祖心里头是不是有一个「本来无一物」?没有,决定没有。这个意思很深。上一次跟诸位讲的,「说而无说,无说而说」,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说了四十九年,没说一个字。正在说的时候就是无说,不是说完了以后说「无说」,你要那么会,你就不懂佛的意思了。所以说「愿解如来真实义」,真正不容易!你要懂得佛正在说的时候就是无说;说跟无说同时,没有先后,实在讲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听而无听,无听而听,听跟无听也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叫妙法。说了个妙法,你又执著有个妙法,那又坏了。有没有妙法?没有妙法。没有才叫妙,有就不妙了。后半部的经义要这样去体会,这个《金刚经》的味道才其味无穷。你要不从这上体会,完全著文字相就坏了。所以说:  【二边不著也不执著】  心里头真的若无其事,干干净净、明明了了,一切万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智慧开了。  【明一切皆是】  前面讲一切皆非,后半部说一切皆是。不懂佛的意思,看《金刚经》前后矛盾,怎么后面就翻过来说?所以这个经,古人常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第一等聪明智慧的人,他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无法理解?他从文字里面来看的。实际上佛所说的一切法是意在言外,所以不能执著言语,不能执著文字,它意在言外;必须从言语文字去体会它言外之意,那才是真正妙。  【明一切皆是,以明般若 理体之一如。】  后半部讲万法一如,无有一法不如。什么叫如?「如」是一样的,决定没有两样,是一不是二。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理事不二,理就是事,事就是理;乃至於生佛不二,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后半部跟我们讲这些。这个理很深、很难懂,古人用金跟器来做比喻,把金比作体,器比作相,性相一如就是金跟器是一不是二,「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让我们从这个比喻里面体会经义。  【此是万法本体,故一切法莫非实相。】  不会的,佛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会了的,佛讲「凡所有相皆是实相」。我们听了这两句话,不大对劲!这两句话自相矛盾。其实佛说这两句话,虚妄跟实相是一不是二。我们听经听了一百多个钟点,对於这个意思应该要略略能体会到一点。宇宙人生真相是什么?虚妄。所以佛前后讲不矛盾,是讲的一桩事情,用两种名词来讲,两个名词细细看是一个,粗看好像不相干,细看真的它是一个,才知道世尊说法言词的巧妙,所谓是善巧方便。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本来是不能说的,不能说,他有方法把它说出来。让我们从世尊言词、经典文字里面,体会到他所说的真实义。这是前后两个半部不相同的地方。后面我们再看这里一个总结:  【最后结之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全经义趣,尽在里许。】  整部《金刚般若 》就在这两句话里面。不取於相,不取就是不执著。这相有没有?相有,这一个字里面包括法相、非法相。法相里面包括六凡的法相、四圣的法相,乃至於一真法界的法相。非法相里面包括四空天的非法相,包括声闻、缘觉偏真涅盘的非法相,含摄尽了,统统包尽了。都不能取,为什么?全是众生迷执所现的幻相而已。诸佛与大菩萨在这些境界里面,他用什么样的心态?不动,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像《楞严经》上「首楞严大定」。大乘经上常常赞叹,「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就是《金刚经》上这两句话。我们要问,金刚般若 在哪里?就这两句话。你一切法相都不著,那就是般若 智慧。一切法相里面你都不动心,你的那个心就是大圆镜智,遍照法界,这就是圆满菩提,也就是这两句话。这两句话,不但《金刚经》的义趣都在这两句,诸位仔细去想想,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两句也就包括尽了,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一切众生所说的法,也不出这两句,这才知道这个经义真正无有穷尽。  【又前明一切皆非】  前面世尊是那个方式所说的,他用意在哪里?  【令观不变之体】  是从这一方面来说的。一切皆非,一切是讲相。一切相,相不是性,教你离一切相,见性。离是心里头不执著,不是离开外面的境界相,不是这个意思;是离开心里头执著的那个妄相,这样你就见性了。  【后明一切皆是】  这跟前面讲法完全相反。刚才讲了,世尊说法的善巧方便,「一切皆是」跟「一切皆非」,也是一桩事情。「一切皆是」是什么?相就是性。如果这个意思我们一下会不过来,我们还用金跟器来做比喻。器是器皿,我们跟你讲这是镯子、耳环、项炼,告诉你这不是金,这话正不正确?正确。你要是说项炼就是金,项炼有银做的,有其他东西做的,你怎么可以说项炼就是金?所以相不是性,不能把相当作性,那你就搞颠倒了;这对初学的人讲的。入了这个境界,告诉你:金就是项炼,项炼是金做的,你到哪里去找金?手镯也是金的、耳环也是金的,样样都是金的,相原来就是性。这种说法是叫你:  【观随缘之用】  你从用上去看,样样都是;从性上去看,一切皆非,性不是相,相不是性。相是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性相不二,性相一如。  【前,前半部讲的,虽随缘而不变。】  主要是叫你体会不变之性体。  【后半部,虽不变而随缘。】  体明了之后,有体有用,不可能说有体而没有用。有体而不起作用的,那就变成声闻、缘觉,它不起作用,那个不足以为贵,那错误了。佛与大菩萨体用不二,这才自己能享受,自己享受什么?大自在。又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在九法界里面随心应量,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它起作用。前后,你看世尊说法的巧妙,你去观察这个,在《金刚经》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都可以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高等的智慧,这个人高明。  【综上诸说】  综是综合,总起来讲。  【以观全经,全经旨趣了了於心目中矣。】  这一段是一定要把它牢牢记住。前半部没有问题,很清楚了。后半部还没讲,没讲,这把纲领先标示出来,后半部读完之后,再看这一段,那你体会就深了,体会自然不一样。  我们看底下的科题,「约心明无住以显般若 理体」,在这一大段里面又分为两个段落,两个段落就是修和证。「深观无住以进修」,修就是行、修行,这是入了第三个阶段。前面上半部讲过信解,到这个地方修行,最后一个段落这是证果,四分清清楚楚。我们看经文:  经【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段经文,乍看好像是从头来起,好像是另外开头。其实不是的,经文紧接著前面而来的。因此,《金刚经》的版本,自古流传最多。我们晓得,古时候的本子都是手抄本,字抄错、抄漏,或者意思错会,总是难免。於是流通的《金刚经》本子,仔细观察一下,里面出入很大,要不细看,没有什么两样;仔细观察,一个字不同,意思完全不一样。《金刚经》必须仔细的去校勘,江味农居士为我们做了这个工作。我们采取的本子是他校定的本子,他有校勘记,我们印在经本的后面,提供大家做参考。  【此节经文,看似另起,乍看好像另外又是一个起头,实则紧接前文而来。】  我们要细心,它这里头一、两个字颠倒了,意思不相同。  【长老问意是说,我法二执,已与发菩提心时,同时俱生。降则非发心,住则执我法。此正指示行人应向起心动念时用功。长老大慈,代众生再请开示根本方便。】  我们在前面曾经提过,佛教给我们要发菩提心,又要无住。无住就不能发心,这一发心就有住。又要无住又要发心,那怎么个下手法?这的确是问题。其实利根的人在前面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中下根性不行,他有细惑在其中,粗惑他能够破除,细惑他没办法;换句话说,听了以后无从下手。须菩提尊者知道中下根性的人有这个疑惑,有疑惑自己也问不出来,他老人家代我们发问,这是大慈大悲。  【前曰,应云何住】  这个地方,那个话还是这四个字,颠倒了,「云何应住」,这个大大的不相同!一般流通的《金刚经》本子,这个地方也是「应云何住」,那就变成真的是两个开端、两个起头,这可能就是以前抄写的人不小心。他《金刚经》前面念得很熟,这个地方看错了眼,应云何住,他就随便这样写下来了。  【前曰应云何住,是问菩提心应云何安住。】  发了菩提心,这个心应该怎样安住,问的意思是这样的,这么个意思。  【今曰云何应住】  这个意思不一样。  【是问菩提心云何独应住著。若不住於此法,何谓发此心。】  你发菩提心,当然你就住著发菩提心,你要不执著发菩提心的话,那菩提心就没有了,根本就没有,你发什么菩提心?你发菩提心,你总要执著这个菩提心,这是般若 难。你看我们念佛人,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我们就执著。《弥陀经》上教给我们执持名号,就是要执著名号,要执著往生西方这个念头。佛教一切都不能执著,那现在你教我们发菩提心,我们不就执著发菩提心?问的意思在此地。  【住既不可】  前面佛的教诲不能执著。  【降又不得,将奈之何。】  这个麻烦就大了,这真的是大问题。他问的意思,我们要搞清楚,跟前面意思不相同。  【前云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  这是前面世尊所讲的。  【一切相赅摄甚广】  一切相里面当然也包括发菩提心的相。  【发菩提心之相,当亦在内。何既云应离一切相,又云发菩提心耶。】  实在讲,这个事情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说,真的是很大的困惑。有学佛学了一辈子,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天天嘴皮上挂著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都没搞清楚,你发什么菩提心?有人讲解菩提心,讲了几个钟点滔滔不绝,讲完了之后,还是莫名其妙,不晓得什么叫菩提心。我们在这里总算得一点消息,原来离一切相就是菩提心,执著就不是菩提心,一切不执著,一切不执著就是菩提心。你能从这上体会到,后半部就很容易解决了。  【长老此问,又是曲为现前当来,一切粘滞不化者,请求开示耳。】  这一段请法的用意、目的在此。确实有闻法的人,他一面听一面就执著,这也是一般众生的通病。为什么会有这个毛病?所谓食而不化,也就是说,佛讲的意思没有真正体会到,都是在言语上、在名相上,或者在心缘上,出了麻烦,起了疑惑,疑就是障。不但障碍你证果、障碍你解悟,起了这个疑惑,解都不可能,往往把佛的意思错解了,起了误会,所以须菩提这一问非常重要。请看经文:  经【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这一段里面,关键在发心、在生心、在灭度而实无灭度,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词句。我们看小注:  【此正开示教导起心动念时,离相之方便也。】  【如是,指下三句。】  这个如是就是经文里「当生如是心」。如是心是什么心?就是下面三句:「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就是指这三句。  【现其本有曰生,显其本无曰发。】  《金刚经》上「生」跟「发」意思不相同。本来没有,现在发心了,这叫发。本来没有,现在你发了。生不一样,生是你本来有。本来有,被东西障碍不能现前,现在业障消了,它现前了,叫生起。生是本来有的,发是本来无的。  【众生本来同体】  这个前面我们说得多,尽虚空遍法界,情与无情同一体。所以世尊在《华严》里面给我们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初学的人,看到这样的句子不能理解。有情,我们今天讲动物,无情是植物跟矿物。我成佛,说一切有情众生也成佛,这都很难体会;怎么连山河大地、动物、植物也成佛,这怎么讲得通?这里面的意思就深,一定要能真正明了,原来山河大地、一切万物跟我是同体。就好像我们作梦一样,梦里面有很多人、很多物,也有山河大地、也有虚空,确实是同体的。一觉悟,全体觉悟了。不能说是我在梦里面觉悟了,梦里还有那些人,他还没觉悟,哪有这个道理?没这个道理的,确确实实同圆种智。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  【灭度一切众生,乃应尽之天职。】  灭度两个字要紧。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帮助、协助。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要协助一切众生。「灭」是什么?灭烦恼,帮助一切众生灭烦恼,帮助一切众生灭妄想、灭执著、灭六道、十法界的果报,灭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说,众生要没有成佛,你的帮助就没有圆满,灭这一字是成佛。在四谛法里面,诸位晓得,苦集灭道,这个灭就是灭道的那个灭。灭也就是圆满菩提,圆证无上佛果,是这个意思。灭生死、灭无明烦恼,是这个意思。  这是一个觉悟的人他应当做的,是他的义务。譬如我们这个手痒,这个手立刻就帮它搔痒,它还能说「我为什么要帮你?」还能说这些吗?同一体,没有条件好说的。所以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那个慈悲叫无缘大慈,那个缘当条件讲,没有条件的,无条件的;同体大悲,一切万物跟我同一体。我们凡夫迷了,不知道同一体,所以有分别、有执著、有彼此,诸佛菩萨没有彼此,知道是同一体,这叫「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所以说应尽之天职,天是自然的,应当要做的,没有什么条件的。  【若以为我当发此心】  你看我这右手,我发心帮你忙!这个意思就是贡高我慢。  【有矜张之意】  有这个意思在,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著相了。  【故不曰当发而曰当生者,以此。】  「发」跟「生」意思不一样,这个意思就深了,所以后半部唯深无浅。  【说一应字,是遣其著於菩提,破法执也。】  应,应生,应当生,对於菩提也不能执著。所以世尊在说法的时候,往往一桩事情说了许多个名相,这个用意何在?说一个名相就可以,为什么说那么多?就是教给我们名是假名,用不著执著,知道那个意思就对了,不要执在假名、假相上,破我们的执著。这都是他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让我们从这里面体会到,要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才体会到这个意思。  【说一当生,是遣其著於发心,破我执也。】  可见得说个「应」、说个「当生」,他的用意破我法二执。佛门里面许许多多在日常当中的术语,用意无非都是破执的。譬如你这个道场,我们现在一般讲庙,其实讲庙是错误的,庙里面是供养鬼神的,我们佛教道场叫寺,寺院庵堂,这是我们佛教的,没有讲庙的。庙是供神的,供鬼神的那叫庙,现在一般把寺看作庙,这就颠倒,这是搞不清,让人迷惑不清,我们必须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你这个寺里面,我们问住多少众,不问你这里住多少人。为什么不说住多少人?住多少人,著了人相,我相、人相,四相具足,你著了相。住了多少众,破四相,住了多少个众缘和合的那个东西,是这么个意思;众缘和合,四大五蕴众缘和合,破执著的意思。不说你住多少人,住多少众。你一开口:你这里住多少众?人家一听你是内行的;外行的,你这里住多少人?外行的,那是不懂佛法的。佛法处处都是破执著,法相名词用意都是破执。  【发无上正等正觉者】  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发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是彻底觉悟之心。我们皈依的时候,皈依三宝,皈依佛,佛就是觉悟,觉而不迷。你真正发心皈依三宝,你就觉悟了。觉从哪里觉起?没觉悟的时候起心动念为自己,这是凡夫没有觉悟。真正觉悟的人起心动念为众生,他不为自己,这是觉悟。  【须先觉了度众生是应尽之责】  佛在此地教给我们,这是我们决定不能够轻易看过的。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这个人觉悟了。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全心全力去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觉悟了。我要真正受持读诵如来了义的大法,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所以先要晓得,帮助一切众生是我们自己本分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这个人真的觉悟了。而不是「我凭什么帮助他?」这个话是迷人讲的,不是觉悟的人讲的。诸位查遍《大藏经》,哪一个菩萨曾经说过这个话,「我为什么要度他?」从来没有一尊佛、没有一尊菩萨说过这样的话,佛菩萨帮助众生应该的。帮助众生就是帮助他自己,不肯帮助众生就是不肯帮助自己,自他不二。  【且此责终未能尽】  《华严经》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总结的都是这个愿无有穷尽。众生业果、菩萨的愿力都没有穷尽。  【即尽,亦等於未尽。】  即尽是什么?成佛。成佛总尽了吧!等觉菩萨还没尽,成佛总是圆满、尽了。成了佛之后一定倒驾慈航,所以说尽了也等於未尽,这是真的。  【当生如是心】  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劝导我们,要生这样的心。这个心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无始劫以来把自己的真心本性迷失掉了,今天在般若 会上,佛帮我们唤醒,让我们觉悟,一定要发这个心。要不要去度?度,要去度。  【无能度】  不能执著一个我能度,众生是为我所度,你一执著,你就迷了;只管去做,所谓蓦直去做,全心全力的去做,做而无做,这就对了。心地干干净净,没有想到有我,也没有想到有人,可是这个事情从来没有终止,非常积极在那里做。  【无分别、无所谓菩提、无所谓度、并无所谓发心。】  这是真的发了心。这个时候发心跟生心就是一不是二。  【庶与清净觉心相应耳】  这在做的里面清净心现前,清净心起作用。所以,清净心从哪里修?有人学佛,说这个世间太复杂,要去到深山找个幽静地方去修行,那行吗?那是他不懂佛法,佛法的清净心就在红尘里面锻炼出来的。所谓是「即相离相」,离即同时,离相跟即相不是两桩事情,一桩事情,就在这个环境里面清净心现前。不会的,在这个环境里头被污染;会的,就在这个环境里面得清净心。由此可知,染净不二。染净从哪里区别?给诸位说,觉跟迷。迷了就被污染,觉悟了心就清净,可见得与这个境界有没有关系?没关系,关键就在觉迷。这是我们一入佛门,佛就把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教给我们。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佛教导我们修觉正净,觉正净都不离开境缘,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并不离开。换句话说,真正修行、真正想成菩萨、成佛,要不要改变我们现前的生活环境?不需要。就在我们现前生活环境里,就在现在工作环境里,就在现在这个社会当中,你会的就成就了,一觉就成就了。如果说迷,佛菩萨那个环境你还是迷,古时候丛林寺院你到那里面要是迷,那还是不觉。这是说明了修行,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只要心里面有觉、有正、有净,无非道场,都是道场。如果你是迷邪染,真的,再大的寺院丛林,你到那里面去住一辈子,也不是道场。大乘经里面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什么?直心是真心。真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没有妄念,没有妄念那就是道场,所在之处无不是道场。  【本经天然分为信解修证四部分】  江味农居士的科判,就依这四分来分的。  【而不可局其次第】  局是局限,为什么?信里面也有解修证,解里面也有信修证,一个里面都包含其他的三部分,而只是它主要是讲哪一部分,因此不能够局限它的次第,它是活的。  【虽分四,而不可局为四,学者应当体会此意。】  因此,正如世尊在经上多次的教给我们,为人演说乃至四句偈,功德都不可思议。四句偈是任何四句,无论是信分四句,或者解分四句、修分四句、证分四句,不拘!这就是说,它每一分里面都含摄其他分,它的意思是圆满的。所以它确实有四分,但是不能够局限在四分里面,它是圆融的,跟《华严经》的意思一样。《华严经》有次第、有圆融。「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用这两句话来看,《金刚般若 》也是这个意思。再看底下经文:  经【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这一段经文跟前面所说的,在文字上完全相同,一个字也没有更动。我们看这个注子:  【我人众寿四相,虽同於前。】  可是意思不一样。  【而意甚细】  前面这一句话,是说在四大段的第一大段,是信的那一大段,现在这个话,是说在修行这一段里面,所以它这个意思不一样,浅深差别很大,所以它的意思甚细。  【盖已一切不著,但著於上求下化极微细之分别耳。】  差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我们很明显的体会到,前半部是为将要发心的人说的;这个地方是已经发大心,已经在修行的人,是为他们说的。所以说的话一样,意思不一样。确实权教菩萨们,真的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念头,念头纵然再微细,那还是执著,这个念头要不能够舍掉,他就不能见性。所以《金刚经》的境界,是圆教初住以上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你还有上求佛道的心,还有下化众生这个念头,你不能见性;纵然你成佛,你成的是十法界的佛,出不了十法界。必须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出了十法界,出了十法界叫一真法界。《华严经》是一真法界的菩萨境界,不是十法界。十法界是细执,六道凡夫是粗执。舍掉粗执可以脱离六道轮回,出不了十法界;细执破掉之后,这才能出十法界,住一真法界。前后差别在这个地方,我们用这个说法,大家就更容易体会到。前半部教你出六道,后半部教你出十法界,那就证一真法界。  【若微细分别未净,我相病根仍在。】  很微细就是了,但是它确实在。  【虽曰菩萨,名不副实矣。】  所以我们称这些菩萨,叫他做权教菩萨,权教小乘,权教就不是真的菩萨。真的菩萨见性,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那是真的菩萨。在相宗里面所讲,同生性,异生性。破一分无明、见一分真性,叫同生性。因为跟诸佛如来用的是真心,同一个心。如果细惑未破,他还是用八识,八识是妄心,他不是用真心,依旧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的人,可以证得阿罗汉,可以证得辟支佛,不能成为法身大士。因为再往上面去,这个东西没用了,八识心决定不能用,那个是妄心。所以佛法,真正的佛法超越世间法,这个大家要晓得。  我在过去,大概说这个话应该也有三十年了,我在台北主持中国佛教会的大专佛学讲座,那个时候我担任总主讲。有一次我就想到,我们佛门里面也有科学的方法论:因明。五明里面的因明,与世间方法论里面逻辑、辩证法是非常接近的。我想到这个科目,我去请教我的老师,我老师他是学这个东西,我希望他来给我们同学上这个课程。我老师是方东美先生,我向他提出来,他笑笑,他说:这个东西没有用处!这些东西在佛门里面是初级的教学,中级的教学、高级的佛法完全用不上。完全正确,这是个内行人讲的话。为什么?高级佛法不用心意识,你还有什么逻辑、还有什么辩证法?凡是这一类东西,都是要用心意识才行,高级的佛法已经不用心意识。《金刚般若 》不用心意识,所以这些东西完全没用。佛教的因明,教什么?教小乘的、大乘初学的,还没有入门,初学的,叫大乘始教。贤首家讲小始终顿圆,大乘始教,到大乘终教就没用处了,就用不上力,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你不知道,「这个方法好」,坚固的执著;换句话说,你在佛法修持上永远没有方法提升,你只在低的阶位上,不能够再进步。一定要认识清楚。这是佛法真正超越世间法。  这里说,虽曰菩萨而名不副实。这个标准就是法身大士,跟法身大士一比,那他不是真正的菩萨。由此可知,我们要在这上用功夫。这四相怎么断、怎么破?破四相非常重要。四相怎么破法?其实《金刚经》上讲得很透彻,教给我们起心动念想众生,这个方法妙极了。我们把我们的念头大而化之,不要断我执,我执自自然然没有了,这个方法实在妙极了。起心动念都想一切众生,不要为自己著想,《金刚般若 》上教给我们的方法。请看经文:  经【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这一句的经文是个活句,有两种读法。「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这是一个读法,「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两种读法。两种读法它是一个意思,肯定了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看注解,此句有二义,可作两种读法:  【一、法字断句】  「实无有法」,这里是一句,从这个地方断句。  【意谓发正觉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实无有法】  实实在在没有法子发这个心。  【以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究竟清净。】  你还有这个念就不清净,我发无上正等正觉,这一念放在那里就不清净,就错了。  【清净觉中,不染一尘,名为菩提,实无分别心。】  你还有一个等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还有这么多分别执著在里面,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觉。  【故必实无有法】  实无有法,心清净,心里什么也没有,那你是真的发了无上菩提心。你要是有念,不是无上菩提心,清净心中一个妄念都没有,这就叫做无上正等正觉,这才真正发菩提心。我已经发了菩提心,那就迷到家了,他还有我相在,还有我见在,哪里是菩提心?连小乘须陀洹都不如,小乘证得须陀洹果也没有给人讲「我证得须陀洹果」,没有!由此可知,我们每一位在座的同修,你们不是才学佛,过去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善根深厚,佛在这个经上讲得很清楚,都是过去生中已经在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所种善根。为什么今天还落到这种地步?毛病出在哪里?我发了菩提心,我学了般若 ,生生世世干这一套,始终没有把我忘掉,所以搞了无量劫来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是把我们病根找出来了。病根虽然找出来,要想把病根除掉,那还真不容易!想到这个地方,除了带业往生,真的没有第二条路好走。你要不求带业往生,那你就要断根,你就要破四相、破四见,四相破就出六道,四见破才能出十法界。无论修学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这是原理。我们求带业往生,要不要在这里下功夫?要!因为这种情执愈淡,我们往生愈有把握,往生的品位愈高,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的时间提前了,所以这是很有必要。  【第二,无字断句。】  实无,从这里断句。  【意谓,有法发无上正等觉,实无如此事理。】  无论从理上讲、从事上讲都没有,你要以为有一个方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告诉你,无论从事上讲、无论从理上讲,实无,实实在在没有,这跟你讲真话。懂得前面这个意思,这个意思你就明白了。心里确确实实什么都没有,那个心就是菩提心;心里面才有一物,那个心是妄心,妄想、无明、执著。由此可知,佛法修的是什么?我们今天从最简单的地方来体会:清净心。清净心里面不能有一点点东西。几时你清净了,无量无边的法门,包括一切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这是《般若 经》上所说的「般若 无知」。什么是般若 ?无知是般若 。我们今天犯的什么毛病?我们今天犯的是要求知。般若 无知,你偏偏去求知,跟般若 恰恰相反。求知,那个知是什么?邪见、妄想。你还怕你的邪见不够多,还要去求邪见?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经题里面说过,他说:有解无行,行是什么?受持,解是什么?读诵,有解无行,行就是修清净心、修觉正净,没有认真修觉正净,「有解无行,增长邪见」,你学得再多,学得愈多,你的邪知邪见愈多。有行无解,行不行?也不行!「有行无解,增长无明。」所以教下的主张是解行相应。般若 里面就是解行相应,解跟行不能离开的。唯独净土宗可以,有行无解他也能往生,除这个法门之外,找不到第二个法门,这是大家一定要搞清楚的。所以净土之殊胜,净土为一切诸佛如来之赞叹,就是殊胜在此地!其他法门里面,你有行无解,你就堕在无明里头。  【发而无发,乃为真发。】  叫你发心了,真正是无发。可是发而无发的意思很微妙!不发就是真发,那好了,这些芸芸众生都没有发菩提心,他们是不是真的发菩提心?不是的。这个无发是什么念头都没有,那就是菩提心,那是真正发了菩提心;有发菩提心的念头,不是菩提心。有世间名闻利养这个念头,那当然更不是菩提心。「有念则非,无念即是。」无念是无一切妄念。诸位要晓得,发一念菩提心的,还是个妄念;无妄念。发一个成佛的心也是妄念,不是正念。正念是什么?正念就是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般若 智慧,那是正念。正念在哪里?佛在楞严会上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宗门里头常常也用,这是正念。我们眼能见,见是正念;耳能听,听是正念;鼻能嗅、舌能尝都是正念,这就是真正的般若 智慧。眼见的时候,见一切色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没有起一个念头的时候,我们不会说没有起一个念头也就看不见,看得很清楚!起了一念就是无明,我们看到眼前,这是花,很美,无明了。怎么无明?你又起了分别、起了执著。当你见一切色的时候,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动念头,《金刚经》讲「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是我们见性,见到色性,这是真见。交光大师在《楞严经》里面主张「舍识用根」,那就是诸佛如来。诸佛如来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眼见,他眼也见,我们见就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他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们要问:佛,这是什么?佛跟你讲:这是花。他不就有分别了吗?他是依照我们的分别而分别,他自己没有分别,你说这是花,就随缘,恒顺众生,这叫花。他自己有没有分别?没有。他自己如果分别,他是凡夫。这是恒顺众生,随著你们的分别而分别,我不分别。  这不但在佛法里头,我们中国老子,这是道家的;老子《道德经》你翻开来看,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也晓得名字是假的,不是真的。名字是人从分别执著里面建立的,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哪来的名?没有名。你要说这个花,这是红色的、那是黄色的,这都是分别执著。佛为我们说这些经法,都是随顺我们的分别、随顺我们的执著来说的,离开这一切分别执著,佛是一个字也没有说。从佛本人那一方面,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说一个字;从我们这边来讲,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四十九年,从我们这边说的。从佛本人那边说,没有说一个字,这就所谓说而无说。我们的毛病在哪里?我们的毛病是听了佛说都以为真的,这就坏了。如果我们也会了,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马上就成菩萨、成佛, 就快得很,就契入了。我们不会听,佛会说,我们不会听。我们在经典上看,释迦牟尼佛一部经还没有说完,有的人开悟、有的人证果。为什么?那些人会听。他会在哪里?他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所以他开悟,他证果。我们是听佛讲经,字字都落实,这个糟糕了,错在这个地方。  大家要是把这个关键抓住之后,我们的修学,真的是一帆风顺。证果不敢说,开悟真的有指望,彻悟没有把握,小悟、大悟真的是有把握的,是有指望的。如果这个关键你抓不住的话,处处还落实,悟门就被堵塞。所以读经、学教,学多了有用吗?没用。广学多闻是哪些人?已经开悟以后,才广学多闻。开悟以后,成就后得智。你没有开悟之前,三藏十二部经典,恐怕你读一百年,你都不能开悟。如果真正开悟之后,现在这一部《大藏经》,我相信三个月你就全部读完了。他眼一到全明白了,什么意思全明白了。诸位一定要知道,悟后起修。我们现在很多观念错误,以为一定先要广学多闻,错了。实际是四弘誓愿没搞清楚,四弘誓愿第一个叫你「烦恼无尽誓愿断」。修清净心,叫你心里头断烦恼,烦恼断,清净心现前,才广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无边的法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决定一切通达。佛教里修学的方法跟世间不一样,现在我们是学佛的人学世间这个方法,走错路了,永远不会开悟,永远不得利益。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2  请掀开经本一百六十五面,从注解第二段看起,最后一行:  【发而无发,乃为真发。住降在其中矣。须知当生如是心,便是无住而住。『应灭度一切众生』三句,是降伏其心之意。】  从这里看起。世尊在这个地方教给我们发心,发心实在说是相当不容易,菩提心不发就是凡夫,如果真正发了菩提心,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在过去特别是学教的同学们,往往对於发菩提心没搞清楚,经上也说、论上也说,也以为自己发了菩提心,到这个地方才晓得,原来菩提心有这么多条件在里头,若不具足这些条件,那个不叫做发菩提心。如果心里还存著有个发菩提心的念头,这个人没有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现在我们搞清楚,原来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圆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那个真性就叫做菩提心。菩提是觉的意思,真正觉心现前。只要有一念存在,有个「发」这个念头在,就把我们的真心障碍住,妨碍住了,所以那个不叫做发心。确确实实一个妄念都没有了,所以这个地方的发,无发。诸位要晓得,你发,错误了,你不发也错误了,所以一定是发而无发、无发而发,那就是真发。诸位要细细把这个句子多念几遍,你才能体会到这个意思,正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两边不住,中道也没有,这是真心现前的样子。前面须菩提尊者无论是说初学,或者是说老修行,心要安住在哪里,妄想要如何降伏,世尊这一句话把这些问题统统答尽,所以住降在其中矣,都在这一句里面。  须知当生如是心,便是无住而住。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那个心是住而无住、无住而住。我们凡夫的心是有住,落在住里面;四空天人、小乘圣者,他们是住在无住里头;落在有无,总是两边。不像诸佛菩萨,他是住而无住、无住而住,还是两边不立,他们的高明就高明在此地。心发了没有?发了,虽发而若无其事,虽若无其事他真发心。发心的相,我们必须要晓得,发不发从相上看。相是什么?四弘誓愿就是发菩提心的相,他确实有度众生这个意愿,他真的在断烦恼,真的在学法门,不疲不厌,这是相,这个发了。发了怎么无发?他并没有感觉得「我发菩提心」,没有!念念要度一切众生,他并没有想到「我要度一切众生」,没有!念念在断烦恼,他也没有想到「我要断烦恼」,都是若无其事,心里面干干净净、明明了了。而在事相上是不疲不厌,像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讲的「无有疲厌」。诸位从这些地方,你去体会、去领悟,佛菩萨跟凡夫、二乘权教不一样的地方,你就明了了。这个地方一丝一毫都不能差错,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点都不能够差错。「应灭度一切众生」,前面,我们这个本子第一百一十二段,经文一百一十二段,诸位翻过来看:「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就是指这三句,这三句就是降伏其心的意思。  【三事只是一事】  三桩事情只是一桩事情,也就是一桩事情的三面,从三面才把这一桩事情看清楚。  【降伏原为不降之降】  有一个降伏的念头,那怎么能降伏得了?我们想想过去,禅宗二祖慧可大师那个心不安,心为什么不安?妄想多,妄念多。他找达摩祖师安心,安心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云何降伏其心」。我这个妄心如何能把它伏住,跟《金刚经》上讲的是一个意思。达摩祖师很厉害,马上伸出手:「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你把心拿来,我替你降伏!」这一句话是叫他回光返照,慧可大师这一回头找不到心,这是个聪明人,「觅心了不得」,我找心找不到,没有。没有心还有什么安不安?还有什么降不降?真有心这才能降伏,才能降伏。没有!那个想、乱七八糟的念头叫妄想,妄不是真的,你只要觉察它是妄,就没事了,不要把它当真。不必去想它就没有了,这就降了;愈是要降它,可就愈麻烦。  【发心亦复如是,即是无发而发。此皆破我遣执之微妙方法。】  确实是妙,但是要悉心体会,很不容易体会到。我们凡夫心很粗,境界极其微细。经文从上面一直听下来的,比较容易一点,这个意思能够体会到一些;如果前面没有听,一下看到这一句,也是莫名其妙!体会到还不够,要自己能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上,这才管用。所以末后这两句嘱咐我们要「悉心领会」,全心,悉是圆满完全的意思,全心去领会,去领悟、去体会。「方为善用功者」,然后你能够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不知不觉也发了心,那才叫真正会用功。下面一段经文,举果明因: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於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我们看注解:  【此引往事为证。其时证无生法忍,位在八地。】  这是世尊举过去的事情来作证,也就是三转法轮里面示证转,我们一般通俗的讲是现身说法。以自己修行证果做为一个明显的例子,这是他证八地菩萨果位这个事情。  【世尊防闻上说】  防是预防,唯恐有一些人听前面所说发生误会,他没听清楚产生了疑问,产生了误会。  【疑谓发心无法,云何得果。】  前面讲「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心都没有办法,那将来怎么办?怎么能证果?证果一定要有因,没有修因怎么能证果?所以佛在这个地方赶紧补出来。真发,不是假的,是真的。发心不能著发心的相,著发心的相就错了。  【若知得果者,乃是无得而得。】  这才是真正的果。  【则发心者,必应无发而发。】  果是无得就得,这里面为什么说无得就得?因为无上菩提,这句话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你自己本来有的,你得个什么?如果说有得,本来没有我现在得到了,那才叫有得;本来有的,你到哪里去得。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个事实,然后佛讲的这些话,我们才会听得懂。一般人总误会,无上菩提我们没有,好不容易把它修得,这是错误的,不晓得是自家本有的。不但无上菩提是本有的,乃至於世出世间一切法莫非本来具足。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之后,跟五祖提出他的报告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这个本来就是一样都不缺。乃至於现在你所享受的物质环境,金银财宝这些,这是自性里头具足的;若不是自性具足的,这世间怎么会有这些东西?既是自性具足的,你从哪里得?所以佛法教我们明心见性。心性本来有,我们因为迷了,迷叫无明;明心就是无明又明了,就这么回事情,明了!无明的时候你不见性,性在你面前,并没有离开你,在你面前你不认识,这一下觉悟了,无明没有了,这一切觉悟了。觉悟了,这才认识性,才知道世出世间一切万事万法,都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不但具足而且能生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自性生出来的。为什么能生?因为它本来具足。它怎么生的?本来具足的是因,遇到缘它就生了。缘是什么?缘是心想,想什么它就生什么,这不可思议。这是佛在大经上常教给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才晓得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不得了!为什么?想什么,生什么。  因此,世尊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於一切法决定不能执著。为什么不能执著?它是心性生的,心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怎么能执著它,你执著它是错了。因为它能够生一切万法,所以佛教我们念佛,我们想佛就生佛,想菩萨就生菩萨。由这个地方,我们也体会到念佛法门,是真正不可思议的法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怎么成佛的?你明白这个道理,你自然就知道,念佛成佛的。念什么成什么,他念佛他就成佛,他不念佛他成不了佛。念佛成佛,是这么个道理。所以,决定不可以念贪瞋痴!世间人都在念贪瞋痴,贪瞋痴是什么?是三恶道。贪心是饿鬼道,天天念贪将来就到饿鬼道去了,念瞋恚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牲道。所以,决定不要念贪瞋痴,把心里面贪瞋痴的烦恼要把它拔掉。用什么方法?净宗的方法很妙!你真正要把贪瞋痴拿掉,那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个业障是无始劫来的习气,不知不觉的它又起来了。净宗的法门教我们,用阿弥陀佛的名号把它换过来,心里一起念头,阿弥陀佛,转换过来,这个方法非常巧妙。你这个功夫用久了、用熟了,确确实实把这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一句佛号取而代之,那就成功了,你这一生就成佛了。你明白这些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才知道佛讲的「发而无发、得而无得,无得而得、无发而发」,那是真相,这才讲得清楚、讲得明白。  【此事前后两引之,而命意不同有三。】  这一桩事情,就是佛在然灯佛所,承蒙然灯佛给他授记,前面我们看到一次,这个地方又看到一次,这是世尊证八地果位的事情。  【前问於法有所得否,答曰於法实无所得,其意重在得字。】  世尊两次引用这桩事情,事情是一样的事情,可是意思不一样。前面是讲得无生法忍,问有没有所得,用意是在「得」。这个地方这一段所讲的,它的重点在「法」;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所以他这个用意不一样。前面问的法是指无生法忍,这个地方讲的法是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同样是一个法字,所指的不一样。  【因不住法,故今曰圆满证得究竟果法而成如来。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爽。】  佛给他授记,你得无生法忍,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是佛讲的,他自己有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自己要有这个念头,佛也不会给他说了,他自己确确实实没有这个意念,但是他的层次也确实提升到那么高。由此可知,佛在这个经上给我们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圣贤,如果连小乘包括进去,从小乘初果,到大乘圆教等觉菩萨,为什么佛说了这么多的差别相,小乘四果四向,大乘五十一个阶级,其实真正修行人心里面确确实实没有这个执著,也没有这个分别,没有这个念头,这是世尊对凡夫说的,四果四向都是对凡夫说的,凡夫没有证到这个果位。菩萨在无为法里面有浅深不同,浅的,佛就讲位次低,深的,佛就说他的位次高;但是诸位必须要知道,无论是浅是深,修无为法的人心地都清净,都没有染著;也就是我们平常讲,他清净心的纯度不一样,愈是高位的愈纯净,是这么一个意思。这个意思诸位如果稍稍明了一点,然后给你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那个地方的人没有名字,没有姓名、没有名字,那个地方的人,居住的地方也没有街道名称、也没有门牌号码,每个人相貌都长得一样,你会觉得奇怪吗?你要是把这段的文义听懂了,你就觉得不奇怪了。不但不奇怪,我再告诉你一个事实,你要是没有搞清楚,听了会吓一跳!极乐世界也没有四土、也没有三辈、也没有九品,你们想想对不对?如果有这些,他心还能清净吗?他不又搞分别妄想执著了吗?没有!由此可知,四土、三辈、九品是佛对我们讲的。他那个地方是不是有这些事?有,但是那些人心里没有这个执著,没有这个分别。就好比我们这个讲堂在五楼,要爬几十个阶梯上来,你们爬上来,心里有没有记住我走了多少阶梯,恐怕没有。西方极乐世界,住在那里的确是有四土、三辈、九品,你问他,他心里没有这个念头,那叫清净心。人家著重的是清净心,不著重什么品位。不像我们这里人,我一定要上品上生,品位低的还不甘心,这能去得了吗?实在讲,有一些人是用这个方法:品位高,多念!叫你多念,免得你不能往生。其实,坚固的执著,我一定要一心不乱,我一定要上品上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很低,什么原因?心不清净。那个一切都不执著的,根本就没有想到品位的,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反而高。为什么高?跟这里讲的道理相应。理与事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决定不能有分别执著,那就对了,跟经义就相应。  【前问於法有所得否,是举果明因。】  是用果来显因。  【然法字是指无生法忍,故只举八地果,明发心因。】  这是讲前面世尊举的这个例子。这一段里面:  【此中之法,是指无上菩提。】  比无生法忍要圆满得多。  【故应以两重因果释之,於义方圆。】  这个意思才能讲得圆。这是为什么然灯佛要跟释迦牟尼佛授记,道理在此地。八地菩萨距离如来的果地已经相当接近,如果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那个速度相当快速。因果的道理,包含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门,一切法不离因果,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说一如来,即含有不应住法意在矣。】  如来於然灯佛所,这个经上凡是讲如来,都是从性德上说的,性德里面一尘不染,哪有住、不住?说住、不住都错了。底下讲:  【如来是性德之称,觉性圆明,岂有法尘。】  说住是法尘,说不住也是法尘。  【作佛时如此,昔在八地时,其心无法尘也可知。】  不但在八地,就是在初信位上,都已经不执著法尘,对於四相都不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圆教初信位等於小乘的初果。  请看底下一节经文,佛提出这个问题,问一问须菩提尊者,你的意思怎么样?考考须菩提,须菩提很聪明,很有智慧,不辜负世尊的教导。  经【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於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也」,这一句是个活句,不可以把它当作否定词来看,那你就把它搞错了。「不」的意思,用现代话说,「不能这个讲法」,就这么个意思,「不可以这么讲法」。所以它不是否定词,也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所以要懂答覆的意思。《金刚经》里面问答,这样的情形很多。我们看注解:  【不也,这个字是活句,谓非无法非有法也。】  这个意思里面,不能说有法也不能说无法,你要说无法,他有法;你要说有法,他又是无法。这种讲法初听的人,这说的是什么话,到底是有还是无?其实,佛讲的这个才叫真话。我们讲无、讲有,都是妄语,都是妄言,不是真实的。这个话才是真实的,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说非无法,非无就是有,事上就是有;非有法就是无,理上即是无。这个答覆,理事两边都说到了,理事圆融,真正是两边不住,这个答得妙!  【彼时正蒙授记当来作佛,许其将来得证果法之称也,故非无法。】  世尊证八地果位,确确实实是遇到然灯佛。然灯佛讲经说法,菩萨也是每会必到。蒙佛授记,这是事上,事上确实有这个事,所以说非无法。  【然彼时实以证无生法忍,一法不生,而蒙授记,故非有法也。】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27
正序
倒序
金刚经讲义
金刚经讲义-2
金刚经讲义-3
金刚经讲义-4
金刚经讲义-5
金刚经讲义-6
金刚经讲义-7
金刚经讲义-8
金刚经讲义-9
金刚经讲义-10
金刚经讲义-11
金刚经讲义-12
金刚经讲义-13
金刚经讲义-14
金刚经讲义-15
金刚经讲义-16
金刚经讲义-17
金刚经讲义-18
金刚经讲义-19
金刚经讲义-20
金刚经讲义-21
金刚经讲义-22
金刚经讲义-23
金刚经讲义-24
金刚经讲义-25
金刚经讲义-26
金刚经讲义-2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金刚经讲义
金刚经讲义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