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故事-10

投子禅师不放过章禅师,以他的话重复道:“虽只是一杯茶,森罗万象都在这里!”稽山章禅师终于无话可说。一杯茶的内容,可以说很不简单,先是培养一棵茶苗,要它成长,不断地灌溉、施肥,所谓阳光、空气、水,可说一棵茶苗集合了宇宙万有的力量才能生长,岂非森罗万象都在一杯茶中?当初佛陀于一毫端中现宝王刹,蜗牛角上藏有大千世界,滴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喝一杯茶的后果,岂不严重吗?无如章禅师虽有见解,但不肯定,唯有投子禅师彻头彻尾,全始全终,认定宇宙就是一杯茶,一杯茶就是宇宙的心。我有你呀佛光禅师领导的传灯寺,跟随他参学的徒众甚多。有一天,佛光禅师开讲禅门真诠以后,徒众甲向禅师禀告道:“老师!生死事大,要了生脱死,唯有念佛往生净土,故弟子想要到灵岩念佛道场去学念佛法门。”禅师听后,非常欢喜地回答说:“很好,你去学净土念佛法门回来,能让此地佛声不断,使我们的道场真正如莲华世界。”佛光禅师和徒众甲的话刚说完,徒众乙即刻起立合掌禀告说:“戒住则法住,佛门没有比戒律再重要的事,老师,所以我想到宝华山学戒堂学律法。”禅师听后,仍然欢喜地回答道:“很好!你学律回来,能让我们道场大家都具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真正成为一个六和僧团,真是太好了。”佛光禅师的话刚说完,徒弟丙亦整衣顶礼说道:“老师!学道莫如能即身成就,弟子思前想后,非常急于到西藏学密去。”禅师淡淡一笑,即刻答道:“很好!密宗讲究即身成佛,你学密回来,影响所及,我们这里一定多人当身成就金刚不坏身。”佛光禅师为甲乙丙弟子这样回答后,在座旁的侍者,很不以为然,因此就非常不满地问道:“老师!您老是当今一代禅师,禅是当初佛陀留下的以心印心的法门,成佛作祖,没有比学道参禅更重要的事,他们甲乙丙等应留下来,在您的座下与您学禅,以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才对,您老怎可鼓励他们走呢?”佛光禅师听后,哈哈大笑说道:“我还有你啊!”青年学者不易专心于一道,总是“此山望见彼山高,到了彼山没柴烧”,不经过一些事故,不会明白道在迩。唐无尽藏比丘尼诗云:“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即至归来无一事,春在枝头已十分!”佛光禅师的一句“我还有你啊”,到底侍者比较能明白禅师的心!个人承担杨岐方会禅师,江西袁州人,原姓冷。少年时代就很机警聪明,在湖南潭州道吾山出家,阅读经典,有过目不忘之誉。他追随慈明禅师很长一段时间,自愿负责监院工作,虽然十年岁月,但未能有所省悟。每次请求参问,慈明禅师总是回答他道:“你的工作繁重,以后再说吧!”后来,有一天,又去参问,慈明禅师说道:“监院以后的儿孙满布天下,急急于悟道,忙什么呢?”有一天,慈明禅师外出,忽然下雨,杨岐在小路上遇到他,就拉住说道:“老师!你今天必须说给我,不说我就不让你回去!”慈明禅师说道:“监院!你如果知道这个事,一切便休!”话刚说完,杨岐耳中忽然如雷轰然一声,心中忽觉灵光一闪,即刻大彻大悟,当时就跪拜在雨地上。汗水、泪水和雨水一齐流下,说道:“至今一切便休!至今一切便休!”有一天,慈明禅师上堂说法,杨岐禅师出众问道:“‘一幽鸟语喃喃,辞云入乱峰’时如何?”慈明禅师说道:“我行荒草里,汝又入深村!”杨岐禅师便又道:“万事虽休,更借一问。”慈明禅师便喝,杨岐禅师赞道:“好喝!”慈明禅师又喝,杨岐禅师也喝,慈明连续地喝了三喝,杨岐便顶礼三拜。杨岐禅师礼拜后,恭谨诚恳地说:“报告老师,这个事,必须是个人才能承担!”慈明禅师听后拂袖便行,他面是冷峻的,心是滚热的,从远处传来一句:“这个事,必须是个人才能承担!”禅宗有五宗七派之说,五宗即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等五宗,加上杨岐、黄龙是为七派。慈明尊者不肯急急为他说破,是希望杨岐禅师养深积厚,再待机缘,但杨岐悟道心切,只有早说:好个杨岐禅师,先说至今一切便休,再说一切必须自己承担,慈明拂袖,意即让其自己承担。杨岐禅师有偈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处认得性,无喜亦无忧。”生活的层面 [ 我的家园 ]通行证 | 帐号: 密码: 注册佛教佛经禅宗密宗净土宗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三论宗律宗素食唐卡词典易学占卜算命道教道教经典全真派正一派 大卖场是类似“淘宝网”的交流平台,免费开设自己的店铺 现在注册开店 当前位置: 禅宗 -> 禅门故事 -> 生活的层面生活的层面天刚破晓,朱友峰居士兴冲冲的抱着一束鲜花及供果,赶到大佛寺想参加寺院的早课,谁知才一踏进大殿,左侧突然跑出一个人,正好与朱友峰撞个满怀,将捧着的水果,撞翻在地,朱友峰看到满地的水果忍不住叫道:“你看!你这么粗气,把我供佛的水果全部撞翻了,你怎么给我一个交待?”这个名叫李南山的人,非常不满的说道:“撞翻已经撞翻,顶多说一声对不起就够了,你干嘛那么凶?”朱友峰非常生气道:“你这是什么态度?自己错了还要怪人!”接着,彼此咒骂,互相指责的声音就此起彼落。广圄禅师此时正好从此经过,就将两人带到一旁,问明原委,开示道:“莽撞的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为。能坦诚的承认自己过失及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广圄禅师说后接着又说道:“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协调的生活层面太多了,如:在社会上,如何与亲族、朋友取得协调;在教养上,如何与师长们取得沟通;在经济上,如何量入为出;在家庭上,如何培养夫妻、亲子的感情;在健康上如何使身体健全;在精神上,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如此才不会辜负我们可贵的生命。想想看,为了一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一片虔诚的心境,值得吗?”李南山先说道:“禅师!我错了,实在太冒失了!”说着便转身向朱友峰道:“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我实在太愚痴了!”朱友峰也由衷的说道:“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该为点小事就发脾气,实在太幼稚了!”广圄禅师的一席话,终于感动了这两位争强好斗之人。禅,有高调,也有低调。比自己优秀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不得见曹山本寂禅师初参洞山良价禅师时,洞山禅师问道:“从什么地方来?”曹山禅师回答道:“西院来。”洞山禅师又问道:“阇黎名什么?”(意思是你大德叫什么名字?)曹山禅师答道:“某甲!”洞山禅师大声道:“说清楚一点!”曹山禅师也大声回答:“不说!”洞山禅师问:“为什么不说?”曹山禅师答:“因为我不名某甲。”洞山禅师满意地称许着,并接受曹山禅师在其座下参学,并时常于个人的禅室中指示他的法要。有一天,曹山禅师向洞山禅师辞行他去,洞山禅师问道:“你要到什么地方去?”曹山答:“不变易处去。”洞山问:“不变易处,岂有去也?”曹山答:“不去亦不变易。”曹山禅师受法后,参学于江湖,众请住于抚州吉水山,改名为曹山,法席越盛,学徒不下千二百人。南平钟陵王,闻其道誉,三请而不应。于是南平钟陵王大怒,便对专使道:“若请不到曹山大师来,就不要来见我。”专使不得已苦苦地对曹山禅师要求道:“禅师!您若不赴王旨,弟子一门便见灰粉。”曹山禅师道:“专使不必忧虑,我有一偈面呈大王,必保无事,偈云:‘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见之犹不顾,郢人何得苦追寻?’”南平钟陵王看偈后,遥望吉水山(曹山)顶礼道:“弟子今生决定不再妄求一见曹山大师。”有的人唯恐他人不知,一直急于廉价出售;有的人唯怕人知,一直隐藏陆沉。如曹山本寂禅师,虽不出山应世,而能影响当道,起恭敬仰慕之心,此亦禅门道风。禅像什么有一位信徒很想学习打坐,但总是不得其门而入,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到寺院去拜访无相禅师,并非常诚恳地说道:“老师!我很笨,自知非参禅法器,但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能否请您告诉我,禅像什么?”无相禅师回答道:“五祖山的法演禅师,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偷,他的儿子对他道:‘爹!您年纪已渐渐大了,找个时间教我偷盗的技术吧!免得以后我没有办法生活。’“做父亲的不好推辞,便答应了。这一天晚上父亲就将儿子带到一富有人家,用***,将衣橱的锁打开,并叫儿子进去,等儿子进去以后,父亲便把橱子锁了,且大叫道:‘有贼!有贼!’转身便走了。“富人家听说有贼,赶紧起来搜查,搜查结果,东西并没有遗失,也没有看到小偷,因此就仍然去睡。这时锁在衣橱的小偷,不晓得父亲什么用意?为什么要把他锁在衣橱内?到底要怎么样才能逃出去呢?于是灵机一动就学老鼠咬衣裳的声音,一会儿,听到房内的夫人叫丫环拿灯来看,并说好像有老鼠咬衣服的声音。丫环刚一开衣橱,这小偷便一跃而出,并将丫环推倒,灯吹灭,竟逃走了。“富人家发觉小偷后,派人追击。追到河边,这小偷急中生智,把一块大石头抛到水里,自己绕道回去,当回去的时候,还听到河边有人说,真可怜,把小偷逼得跳河了。小偷到了家后,看见父亲正在喝酒,便埋怨为什么要将他锁在衣橱里?他父亲只问他怎么出来的?儿子把经过说了一遍,父亲非常高兴道:‘你以后不愁没饭吃了!’像这小偷能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便是禅了!”禅的智能是发自自己的内心,不能老是由人带着走路,如无相禅师所说,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想出办法,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便是禅了!体公老和尚开示录四不是說很舒服,很容易的就把自己所干的事情干好,就是學一個木工、瓦工也不容易呀!我們是出傢人,是修行人,別説是了生死了,就是禪堂裏這些事情,都學會了也不容易,學會也不是一下子就學會,要經過一段時間,腿子不疼了,功夫也好用了,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說坐香腿子疼啊!那比學規矩還難,規矩你要是用點心,那也不難,這個腿子啊,你時間沒到,它就是不行!我以前哪,在幼年,喜歡打坐,十多嵗坐腿子,到二十多嵗的時候,這腿子才不疼,要經過多少年啊!不是說你坐個幾天,它腿子就不疼了,它不會。要鍛煉的腿子不疼也很不容易呀,也要肯鍛煉,也要肯坐,你就是不肯坐,或是疼一點就放下來了,象你這樣十年二十年也不行。要把自己的功夫用的上正軌,它比這坐腿子還難。有人用起功來,三十年五十載還不曉得是不是摸著個正路,在這個用功之間,能有一個很好的知見,得一點見解,得一點受益呀,比學規矩,比練腿子都要難,十年二十年得不到個正知正見,也算是一生要空過!看話頭,念佛,都是一樣,念阿彌陀佛,看話頭都是一萬里,你想少走一步也不行,不是說我是個什麽根基不根基的,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沒有個十年二十年死心塌地的還是不行。看話頭要看到一念不生,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你要是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你看話頭也會開悟,就是在乎你個人。你說誰能夠一竊放下來用功呢?不容易找到這個人哪!我們都是出家人,是不是把自己的一竊放下來,把自己的功夫時時刻刻在那裏用?要找這個人哪,還不容易啊!有一些老修行,他縂是放不下,我以前見過些老參師父,什麽是老參?他規矩也熟,他也會用功,我們才跟他當參學,他的脾氣不曉得怎麽那麽大,你就是規矩熟,會用功,這無名火要放不下,還是不行。功夫要做的纯熟,妄想烦恼就会辗转消失,那就是在这日用之中,要有主宰,应事待物,功夫时时现前,境界现前,不动心,不动念,上殿、过堂、坐香、出坡劳动,这一切时一切处,功夫不能打失,不被这个音声色相所约束,功夫做到这个样子,才算有点受益,这生死到来,可能也有一点把握。要是做功夫一会有,一会没有,烦烦恼恼的,这事那事的,生死到来,那一点也做不了主。了生死要知道什么是生死,你这也放不下,那也丢不开,一天到晚烦烦恼恼,是是非非,一定得知道,这个就是生死!了生死就了这个呀,不是再找一个什么样子来了生死啊,我们都要知道这个,知道这个,要赶快发道心哪,大家在这里要用心用意。《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我们怎能么还是这个样呢?你看我们长的这个苦恼样子,怨谁呢?佛的一切功德我们没有,佛是三十相,八十种好,我们现在一个也没有。佛又说了,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假若说离了妄想执著,自然智、无师智,一切无不现前。这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我们有啊!只是被妄想执著给盖住了。我们的烦恼,我们的无名火,遮盖了我们自性本来的清净,就是执着我啊!执着我对,你是不是对呢?你不要烦恼这个妄想执著呀!不要执著这个妄想执著不好,它是个好朋友,就是把它转过来,返妄归真,转识成智。前面这些善知识,这些老修行,佛法的存在靠他们哪!没有这些善知识,佛法早就不存在了,他们的忍辱心,他们的慈悲心,站住了阵地。我们现在虽然是看几部经,看几本语录,真正叫你用啊,你又用不上,经上讲慈悲,你是不是真正的慈悲?说佛有大力量,大雄大力大慈悲,我们天天在这里念,我们念了是不是用得上?我们有没有大慈悲啊?我们出家人以明心见性为目的,我们现在看的经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经,我们自己的也有三藏十二部,假若是见了性啊,这三藏十二部就是自己的的了,没有见性,这个三藏十二部还是佛说的三藏十二部,见了性,修道结束,得道业亡,一切佛法无不现前,就跟六祖说:何期自性,具足一切法呀!何期自性,转大***!我们只是看到书上这么说,我们是不是能转大***呢?你把它背得滚瓜烂熟,结果你还是在妄想执著之中,怎么能转大***呢?自性能降服一切外道天魔!我们现在对于佛法的认识,都是在书上看的,或是听人说的,我们自性本体是个佛啊!我们是不是见到了,是不是证到了?整天还在那里执著妄想分别,这个就是众生,要体会,要认识。我们最初出家,割爱辞亲,背井离乡,你离开了本乡本土嘛,离开了你的家乡,你不要以为我离开了本土本乡就算出家了,那么我当兵的都算是离开了本乡本土啊,他是不是出家了?这只算是事上出家了。这割爱辞亲,割是割断哪!辞是告辞,向谁告辞啊?向自己的本乡本土,向自己的的亲生父母告辞,告辞出家做什么?出家是什么目的?识心达本,解无为法,这才是出家,那你说你光在事上,你百千万劫也得不到实际。《大乘起信论》把世界上这一切列为两门:生灭门,真如门。我们所看到的,我们所知道的,就连这个经书佛像,也属于生灭,《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既然这一切都属于生灭,那什么是不生不灭呢?你在这一切生灭之中,一念不生,一尘不染,你这当体就是真如门。你要明白了这个呀,这一部大藏经就是你自己的,你要不明白,三藏十二部是三藏十二部,那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你没有个踏实,没有个实际,没有个受用,你就是读尽觉皇万卷书啊,还不够你费了脑筋。佛不是对阿难尊者说明白了嘛,你久远劫以来,善读如来三藏十二部,不如一日一夜修无漏业,就说多闻无功啊!假若多闻要有力量,摩登伽女把你弄去,淫躬抚摸,将毁戒体,危险的很,何须要我说楞严咒,叫文殊把你救出来?无量劫学佛法都不如一日不动一念,当体即是出世法,上哪儿找啊!出世法也是你自己的的,不是外边的,说即心即佛,不就是说的这个嘛,就是千佛万佛出世,还是说的这个!佛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明白了佛性就了了生死,你在那枝叶上、在那妄想执著中搞啊,你搞无量劫,你还是个生灭,你还是个凡夫。我们出家人,以明心见性为目的,三藏十二部是标月指,要因指见月,不能认指为月,《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看,这不是说出来了吗?佛都说出来了呀!我们要善自领会佛意,要踏上真正的修行道路,不要在那枝叶上摸来摸去,你摸吧!佛说阿难,你以生灭心想得到如来的不生不灭境,那是不行的,没用的,在这些地方,你们这年青人出家,要仔细考虑考虑。我们在现在这个时代,应事待物,要善解善用,不然你自己生些烦恼。马上这个春游就来了,今年可能没有往年人多,他还是要来些人,这参观的人,他又不晓得我们和尚里边这个那个的,他到处都要看哪!就跟他说:这里不参观,到外面参观。他离开就算了,在参观人前,可不能说:你滚蛋!可不能这样说呀,这样说就不好了,他已经来了嘛,他是要看看哪,看看又看不坏嘛,关键是自己的正法得往世啊!你弄一肚子烦恼,烦恼你自己弄的,谁给的?一定要好好体会佛祖的言教,忍辱为第一,你要一烦恼,闹起来了,你自己的佛法已经不存在了,并不是佛法不存在了,你自己走上贪嗔痴,自己的末法现前,你说还修什么?要好好放下来!催板。体光老和尚开示录之五现在禅堂还是这个样,一点没有增加,一点没有减少.古来人住禅堂,他好像很容易得点利益,现在我们住禅堂不及古人了,没别的,就是古人的道念他坚固一点,我们现在的道念要差一点,古人用功要认真一点,我们就是没有怎么认真。我们修行,要有一个踏实,有一个真实,要时时刻刻考验这个思想,是不是在道上,二六时中,是不是在道中行,在这个应事待物,一切境缘上,是不是能做得主,什么是主啊?在一切境风下,念头不打失,不被这个境风所约束,能不能这个样子去用功?这样用功就要认真了,就像古人,念念在道,心心不舍,念念都在道中行,心心无不是本地风光,要得佛法的好处,就要向真实中求,有一分真实的用功,就得一分实际的好处,假设是随随便便的,一会用功,一会又没用,没有认真,那得不到个什么实际,虽然是出家多少年了,谈到本分上还是不行!本分上得一分好处都得是实际,不是论嘴巴子,也不是能说能讲,那还是不行,全靠真实,要把自己所爱的戒律守住,自己的所用的法门,要弄一个踏实,不管是参禅还是念佛,要认真,要学古人。马祖他要想发明自己的大事,二十年不说话,印度那边的胁尊者,他虽然是年老出家,八十岁出家,可是他活的年纪大,他活一百八十岁,他从出家那一天就不睡觉。你看,我们是不是跟他们那样认真哪?跟他们那样认真就会得到他们那样的好处。要踏踏实实得一个实际的好处,主要是放下,放下什么呢?就是这一天到晚放不下的事情放下,你有什么放不下,就把你什么放不下的放下,你一天当中起心动念处,你所爱的,你所贪的,你所想的,把这个放不下的放下,这就是实际。古人不是说吗?“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你把你这个妄想执著放下,其实就是真实,再不要另外找了,不是另外再起心动念找一个真实,打一个功夫,放下来就是了!那什么是看破红尘呢?就是一天到晚,眼睛看的,耳朵听的,身上做的,嘴里吃的,眼观耳听的这一切,思想上有染心,有爱心,即是红尘,在这一切时、一切处,没有染,没有爱,这就是出尘,当下即是,莫远求啊!把这一切放下,这个人哪,就算是看破红尘,催板![原创]大智度论读记——四悉檀大智度论读记——四悉檀  《大智度论》卷首大智度初序品中缘起义释论第一中,论述了四悉檀之义:“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中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佛法中有。以世界悉檀故实有。以各各为人悉檀故实有。以对治悉檀故实有。以第一义悉檀故实有。”  什么是悉檀,按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四悉檀义”解释:“悉檀,古释为‘宗’,即对法或对教辨明宗要;有时也解作‘成’,即所说义理无有乖反;有时也解作‘理’,即诸法的理趣。”《法华经玄义》卷一下等解释:“‘悉’的意义是‘遍’,檀的义译是‘施’,四悉檀是‘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所以,四悉檀是指佛所说的一切法,以说法不同,方便与了义而分四种悉檀,以四悉檀之义根本之旨相同,因此义理都不相违背。  世界悉檀是说世界、因缘果报、生死轮回等法,论云:“世界者有法从因缘和合故有。无别性。譬如车辕轴辐辋等和合故有。无别车。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有。无别人。”缘起是佛说重要之法,佛说,世界是由因缘和合而生,无别性,也即不异。世界悉檀是说世界之有,论云:“是故当知有人者。世界悉檀故。非是第一义悉檀。”有是俗谛,空是真谛,中道思想是认为空的同时也认为有,有世界,有众生。论云:“若无世界悉檀者。佛是实语人。云何言我以清净天眼见诸众生随善恶业死此生彼受果报。善业者生天人中。恶业者堕三恶道。”如果世空非有,那么如何说众生,说众生苦,说度众生。论中破斥了认为第一义悉檀是真实的,而其余悉檀非真实的错误观点,论云:“是四悉檀各各有实。如如法性实际世界悉檀故无。第一义悉檀故有。人等亦如是。世界悉檀故有。第一义悉檀故无。所以者何。人五众因缘有故有是人等。譬如乳。色香味触因缘有故有是乳。若乳实无。乳因缘亦应无。今乳因缘实有故。乳亦应有。非如一人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而有假名。如是等相名为世界悉檀。”法由因缘而生,如果不存在法,那么因缘也不存在,这不是佛义。此中说,因缘有故法也有。  各各为人悉檀,是针对不同根性的人的说法,论云:“云何各各为人悉檀者。观人心行而为说法。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如经中所说。杂报业故。杂生世间得杂触杂受。更有破群那经中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佛陀为破人决疑,而以虑人悟性不同,所以对有些人说,世间有杂触杂受,是认为受是有的。但对一些执著触受的人,在破群那经中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认为无法可得,认其空性。这两种说法并不相违,只是为不同人不同因缘而说法。但佛陀说无人得触受,又虑人入断灭恶想中,说有触受而堕入常计中,所以佛陀说有无都不能执著,不能执著空有二边,佛陀说此二经,是为破人常计与断灭的执著。故论云:“以有人疑后世不信罪福。作不善行堕断灭见。欲断彼疑舍彼恶行。欲拔彼断见。是故说杂生世间杂触杂受。是破群那计有我有神。堕计常中。破群那问佛言。大德谁受。若佛说某甲某甲受。便堕计常中。其人我见倍复牢固不可移转。以是故不说有受者触者。如是等相是名各各为人悉檀。”  对治悉檀是针对人执著的不同,因病而施药,执著的不同,所用对治法也不同。因此佛门有八万四千法门,是用来对治不同病症的。论云:“对治悉檀者。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譬如重热腻酢碱药草饮食等。于风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若轻冷甘苦涩药草饮食等。于热病名为药。于余病非药。若轻辛苦涩热药草饮食等。于冷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论中针对人贪嗔痴程度的不同,施治也应不同,如针对贪欲病:“不净观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嗔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观身过失名不净观。若嗔恚人观过失者。则增益嗔恚火故。”对贪欲病应该用不净观思惟,而不能治嗔恚病。针对嗔恚病的对治法应该修慈悲观,论云:“思惟慈心于嗔恚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贪欲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慈心于众生中。求好事观功德。若贪欲人求好事观功德者。则增益贪欲故。”慈悲观虽能治嗔恚病,但不能治贪欲。另外因缘观是对治痴病的,论云:“因缘观法于愚痴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贪欲嗔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先邪观故生邪见。邪见即是愚痴。”又有无常观,这也是对治悉檀,如论说:“复次着常颠倒众生。不知诸法相似相续。有如是人观无常。是对治悉檀。非第一义。何以故。一切诸法自性空故。”  那么最后什么是第一义悉檀,第一义悉檀是佛法根本义,是究竟了义的,如论云:“过一切语言道心行处灭遍无所依不示诸法。诸法实相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是名第一义悉檀。”又有谒云:  语言尽竟 心行亦讫 不生不灭  法如涅槃 说诸行处 名世界法  说不行处 名第一义  一切实一切非实 及一切实亦非实  一切非实非不实 是名诸法之实相  四悉檀除了第一义悉檀,余都可以破,唯有此一义不可破,心行寂灭,语言尽竟,论云:“第一义悉檀者。一切法性一切论议语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别破散。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所行真实法。不可破不可散。上于三悉檀中所不通者。此中皆通。问曰。云何通。答曰。所谓通者。离一切过失。不可变易不可胜。何以故。除第一义悉檀。诸余论议诸余悉檀皆可破故。”  第一义悉檀有两种(录自《法华经玄义》):(1)不可说,是内证的一面,即是诸佛、辟支佛、罗汉明帝得真实法;(2)可说,是教法的一面,一切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不实、一切非实非不实四句,次第以对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四门,都令入实。  上论之四悉檀关系,以中论阐释:(1) 第一义悉檀则离一切过失,不可变易,不可胜。而其余悉檀皆可破,其余悉檀不可通的,第一义悉檀皆可通。(2)不仅第一义悉檀真实,其余悉檀各各有实。(3) 四悉檀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佛法中实有,以世界悉檀故实有,以各各为人悉檀故实有,以对治悉檀故实有,以第一义悉檀故实有。  四悉檀是佛陀以无量智慧以不同因缘,以众生不同根性而所说不同的法,因此对佛陀说法本怀的了解及对四悉檀关系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对佛陀法有更深刻的体悟。本文以《大智度论》为主本,兼阅其它论著,可能有论述不到的地方,请明识人更正。又因对四悉檀义少有曲解,更多在于整理原义,引取傍论,少妄加评论,义理有难释之处,请阅者多加细会,更可参阅原本论著,入微之处。[公告]新官上任从我进佛音开始,《说禅论道》这个版块就存在着。不同的版主,对于这一块的要求也并不相同,所谓禅,所谓道,范围真的很广。但是,不论是修禅也好,念佛也罢,修密也行,最终的目的不外乎是明心见性。在网上这些年,见过不少修禅的大谈空,是我一直比较反感的。回来佛音,来到这个版块,刚好前段时间也到禅宗道场住过一段时间,自己对禅也有了一些新理解。对任何修行人来说,任何法门都离不开戒的护持。所以,我希望《说禅论道》这个版块,以后的帖子是务实的,而不是空谈。另外,手上有一本体公老和尚的开示录,我会逐渐的发到论坛上来;另外有一些MP3的开示录,我也会慢慢的放上来。希望这些东西可以让各位想要参禅,或是说想要真正修行求解脱的人有真实的利益。一个道场需要很多居士的护持,一个网络,也是一个道场,请走进这个版块的朋友多多护持。人生多长世尊問:「各位弟子,你們覺得人生究竟有多長呢?」 年紀最小小師弟搶著說:「我知道,人的一生共有五十年。」「不對!」世尊搖搖手說。資歷最深的大師兄說:「我覺得是四十年。」「三十年!」「不對不對,你們說的都不是正確答案。」「那麼世尊,你說人生到底有多長呢?」世尊先安靜的看著大家,然後說:「人生就在這一呼一吸間呀!我們不能一直活在過去,也不可以夢想未來而忘了現在。要記住及時把握現在。」 再说皈依(原创)皈依有托付和依止的意思,佛教很注重皈依,一般来说,皈依是入佛门的开始,也就是说皈依以后,就是正式佛的弟子,将自己托付给佛了。于是在佛像面前,念念皈依文,或受戒等,当皈依后,内心总感到一种有依靠的感觉,好像从此跟佛结缘,从此皈依佛门。然而这种皈依真的就表示入佛门了吗?肯定不是,在六祖坛经中对这种皈依很明确的说出“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清清楚楚的说“若不见佛,凭何所归?”皈依有两种,一种是自皈依,“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另一中是佛住世,皈依在世佛,皈依在世佛传的法,和皈依在世佛的修行团体,这是对外的皈依,是见佛皈依。以上的两种皈依才是真正的皈依佛,现在是所谓皈依佛门,还不如说皈依“庙门”,将皈依佛演变成了一种形式,实际皈依以后,会永不堕入三恶道的,佛菩萨永远照顾皈依弟子,直至其成佛。在《地藏经》有说,闻地藏菩萨名号,至少生人,这个闻名号,是地藏菩萨在世是的名号,不是涅槃后的名号,闻名号就有如此功德,何况皈依。自性三皈依中,必须是自性常显,也就是顿悟,顿悟后自性常显,这时我们的身、口、意不离自性,将一切托付给自性佛,便是自性皈依。一切皆禅有一位雲水僧聽人傳說無相禪師禪道高妙,想和其辯論禪法,適逢禪師外出,侍者沙彌出來接待,道:「禪師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勞。」雲水僧道:「你年紀太小不行。」 侍者沙彌道:「年齡雖小,智慧不小喔!」雲水僧一聽,覺得還不錯,使用手指比了個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攤開雙手,劃了個大圓圈,雲水僧伸出一根指頭,侍者伸出五根指頭。雲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雲水僧誠惶誠恐地跪了下來,頂禮三拜,掉頭就走。雲水僧心裏想:我用手比了個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問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攤開雙手,劃了個大圈,說有大海那麼大。我又伸出一指問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說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問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說三界就在眼裏。一個侍者尚且這麼高明,不知無相禪師的修行有多深,想想還是走為上策。後來,無相禪師回來,侍者就報告了上述的經過,道:「報告師父!不知為什麼,那位雲水僧知道我俗家是賣餅的,他用手比個小圈圈說,你家的餅只這麼一點大。我即攤開雙手說,有這麼大呢!他伸出一指說,一個一文錢嗎?我伸出五指說五文錢才能買一個。他又伸出三指說,三文錢可以嗎?我想太沒良心了,便比了眼睛,怪他不認識貨,不想,他卻嚇得逃走了!」無相禪師聽後,說道:「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禪也!侍者,你會嗎?」 侍者茫然,不知為對。佛法講究機緣,禪,就是機緣,你懂得,無時不禪,無處不禪,無人不禪,無事不禪。不懂,即使說得天花亂墜,也與禪無關。禪史中有趙州茶,雲門餅之說,此皆禪也,俗語云:講者無心,聽者有意,故無相禪師曰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禪也。人与佛对话(网摘)人与佛对话人:你是谁?佛:你说呢?人:你是佛。佛:那你呢?人:我是人。佛:你是人,也不是人。人:为什么?佛:在你觉悟时,你不是人;在你尚未觉悟时,你是人。人:何为觉悟?佛:认识,认识。人:认识什么?佛:宇宙人生的真相。人: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佛:空。人:什么是空?佛:空为物,为极微之物。人:有什么特征吗?佛:有。大如天无外,小如空无内。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净不垢。人:那它的特性呢?佛:清静无为,虚无自然。人:它的作用是什么?佛:生成万物,决定万物。如水的无色无味,可成多色多味一样;如0为极小数,而成众数之源一样。人:心经中的色与空是什么关系?佛:一相一质。人:怎么说?佛:在相不同为二,在质相同为一。如0为众数之源,在质为0空一样。人:零空图中的“空”是什么含义?佛:提示了万相本质为空。就象人空空而生,短暂的存在又复归空空一样。0空正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所在。人:零空与数0有关吗?佛:当然有。0为极微之数,为自然之数,似无还有,正所谓:空而不空。人:无和有是什么关系?佛:无能生有,也就不虚生实。实有终归还无,还空。人:无与空是什么关系呢?佛:无即是空,空即是无。正所谓:空无,空无。人:何为无?佛:看不见,摸不到,为虚为无,自然也为空。人:这样的话,成佛不是很容易了吗?佛:非也,既难也易。人:为什么呢?佛:难了不会,会了不难。人:能具体一点吗?佛:不认识不了解时,为不会,不会就难。可是认识了解以后就容易了。人:成佛有快慢吗?佛:有。人:为什么?佛:比如,人穿的衣服多,脱的就慢。人:穿的少就快了。佛:聪明。人:为什么有人穿的多,又有人穿的少呢?佛:自然是因果。所谓:自作自受,自造福田,自得福缘。人:如何了却因果?佛:心灭。人:为什么?佛:万事从心而生,自然从心而灭。人:我懂了,多谢了。佛:外了,外了。人:惊讶。佛:我即是你,你即是我,你我一家,本来平等。人:沉默,欢喜---。我对佛教的粗浅认识(仅代表本人当下的认识)  尽管雪友对本人是佛教徒的信心表示置疑,我还以为自己至少在以心向佛以身向佛的路程中迈进着,我并不以自己是否被别人认为是佛教徒或者是用功的佛教徒而自豪或者悲哀,这个“别人”包括但不限于雪友及我们共同的良师益友阿汤。  我对佛教的初识是雪友引进门的,但是真正对佛教有个认识却基本来自于阿汤。  对阿汤的感激在某种程度上超过对佛陀的,因为佛陀证悟了真理,而阿汤是把真理引到我门前的人!  尽管和阿汤在一起的时候,由于本人对佛经不甚了解,只是静听雪友与其的对答。  就是这样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佛教徒的修行过程,实际就是证悟的过程,就是脱去妄念所带来的层层蔽障,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因而放下我执,迈向醒觉之路的过程。  佛法不是我们用来消遣或者用于哲学研究的,打发完时光就把它放回书架,而是可以用来实践的!  并且由于其中个味是常念(不仅指读)常新的,因此可以不断地引导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走得更远,不断地超越我们现实社会中的逻辑和价值观,趋向对真理“空性”实相的理解。  也许是自己的认识有限!以下种种认识均是当下的认识,均不代表我对佛教的最终认识!可能随着对于佛陀真理的体悟,以下的认识随时有可能发生改变!  第一、佛教不是有神论的宗教。因此我不相信有一个全能的制造者,而且我也不认为生命的目的已经或需要被决定和定义;  从这一点出发,就会消除很多人对佛教的“宿命论”的错误认识,因为有很多知道我是佛教徒之后,有素质负责任的人往往会问:那对生活不是消极的看法吗?如何让你保持积极的追求和努力向上的信念?我会回答他说:你对佛教的认识是错误的,佛教并没有说有一个神主宰着这个世界,只是佛陀发现了真理而已,即使世界上没有佛教或者佛陀,他发现的真理依然是存在的,真理不依附因为谁伟大而存在!  “诸事无常”并不是说既然什么都会变化,就坐在那里等死,呵呵,而是让你认识到事物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成的,这样认识问题的方法给我们对事物的发展进行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恰恰是对“宿命论”不认可!  第二、佛教所描述的种种其他的世界并不究竟地存在,只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形象的影射。  由于佛陀真理的证悟,是需要极大的智慧的,是需要完全超越我们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逻辑和各种文化的,再鉴于人类所有的文字对于真理的本来面目的表达都是极其有限的!为了形象地表达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程度,是正确的还是谬误的?正确到什么程度?谬误到什么程度?佛陀及其追随者用各种形象的比喻进行了一一的注解。  比如我们所说的轮回,一般是指人们在“六道”中循环往复,无法往生西天极乐世界的情况,并在六道中受苦。  根据我们每一个人的业力,把我们在下一世或者上一世或者生生世世分别流放到“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牲畜道、饿鬼道、地狱道”。这六道实际我们人类的特征,比如“高傲、好斗、欲望、朦昧、贪婪、痛苦”等等,其实就是我们人类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我们的一生就在这些比较突出的特点中循环往复,不得解脱。  只有真正体悟到佛陀要告诉我们什么的时候,我们才能从所谓的“六道”解脱出来!  同样,西天极乐世界对应着我们解脱出六道痛苦的状态!  第三、对于佛陀的证悟,我们由于有着现成的语言、逻辑、所谓的科学、哲学等等,其实都成为我们对佛陀开示理解的种种障碍,因此佛陀及其追随者设计了各种通向智慧真理的法门,以针有着不同因缘的众生。  当然有些追随者在设计学习方法时,是为了宣传和推广佛陀的证悟。这里面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真实地了解了佛陀的证悟,当然设计出来的法门就有可能是正确的;  而另一种自以为了解却是错误地理解了佛陀的证悟,当然设计出来的法门就有可能是错误的。  当然也有些追随者在设计学习方法时,本身就没有很好地体悟到佛陀的证悟,只是为了其他目的,比如:供养,而设计或者宣扬为其自身目的服务的法门!  所以在选择修行方法的时候或者选择上师的时候,慎重却是不能避免的态度,我们只有这一辈子可以开悟,指望来生再开悟或者几世以后再开悟,是不现实的,我们对于今生的计划都不可能完美,何况百年之后?!寓言哲学家见一位渔夫在海滩上晒太阳便奇怪地问:“你怎么不去捕鱼?”渔夫说:“我已经回来了。”哲学家说:“为什么不多捕一船?”渔夫答:“我们吃喝够用了。”哲学家说:“多捕鱼可以多存钱呀。”渔夫摇头道:“存钱干什么?”哲学家算道:“如果你每天多捕一船鱼,十五年后就会买很多船。”渔夫懒洋洋地说:“那又怎么样?”哲学家认真地说:“那时,你就可以安安稳稳地躺在海边晒太阳了。”渔夫说:“我现在已经安安稳稳地躺在这个海边晒太阳了。昨夜看一轮明月昨夜看《一轮明月》,濮存曦演的弘一老和尚给我很深的震撼,佛教徒有三千威仪,不在外表,不在衣服,不在器用,而在内在人格修持,受戒容易守戒难,惶论持用布施,顶礼弘一律师中土禅宗二祖慧可大师■禅宗二祖,父以无子,祷祈既久,一夕有异光照室,母遂怀妊,故生而名之曰「光」。 ■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善谈老庄,后览佛书,超然自得,依宝静禅师出家,受具于永穆寺。 ■早年周游听讲,遍学大小乘义。参谒达磨祖师时,终夜立于雪中,至天明仍不许入室,师乃以刀自断手臂,表求道之至诚。遂面谒而大悟,达磨乃付予大法并传衣钵。 ■师于北齐天保三年(552)授法予弟子僧璨,其后赴河南邺都,化导四众三十四年,遂韬光混迹,变易仪相,或入酒肆,或过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有人问曰:「师是道人,何故如是?」祖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后至筦城匡救寺盛扬宗风,学者云集,时有辨和沙门,于寺中讲经,其徒多去之而从祖,辨和愤嫉兴谤于邑宰--翟仲侃,侃惑其邪说,加祖以非法,祖怡然委顺,识真者,谓之偿债。 ■时年一百七岁,隋文帝开皇十三年,示寂,唐德宗谥「大祖禅师」。 -------------------------------------------------------------------------- 神光换骨 师年三十二,于香山终日宴坐。又经八载,于寂默中倏见一神人谓曰:「将欲受果,何滞此邪?大道匪遥,汝其南矣!」师知神助,因改名神光。 翌日,觉头痛如刺,其师欲治之。空中有声曰:「此乃换骨,非常痛也。」师遂以见神事白于其师,其师视其顶骨,即如五峰秀出矣。乃曰:「汝相吉祥,当有所证。神令汝南者,斯则少林达磨大士必汝之师也。」 断臂求法 师受教,乃往彼,晨夕参承。达磨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师自思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师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达磨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师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磨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师闻祖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达磨前。 达磨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达磨遂因与易名曰慧可。 慧可安心 师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师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曰:「将心来,与汝安。」 师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 祖曰:「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得髓 达磨祖师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时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 祖曰:「汝得吾皮。」 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门人人人 】佛国,一见更不再见。」 祖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 祖曰:「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 祖曰:「汝得吾髓。」 将罪与忏 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师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师曰:「将罪来,与汝忏。」 士良久曰:「觅罪不可得。」 师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师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师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于光福寺受具,自兹疾渐愈。 璨执侍经二载,师乃告曰:「菩提达磨远自竺干,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于吾,吾今授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 师付衣法已,又曰:「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 璨曰:「师既预知,愿垂示诲。」 师曰:「非吾知也。斯乃达磨传般若多罗悬记云『心中虽吉外头凶』」是也。吾校年代,正在于汝。汝当谛思前言,勿罹世难。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酬之。善去善行,俟时传付。」师付嘱已,即往邺都,随宜说法。也说腊八十五之后是十六,日日是好日。腊八做功德胜往日几倍,那是疯化,十方诸佛多了去了,成佛宝诞也不是一天吧,怎么就腊八做功德要多几倍,疯话无题刹那百劫已过虚空原在一握梦里常喜无梦听我庄严胡说佛魔思古佛自在天魔思天魔他在古佛存古佛不理天魔相天魔欲渡古佛成佛本心魔天自在魔本佛在何来性佛魔自在古佛灭天魔在耶自在心古佛在耶自在性心性自在古佛在天魔自在心性亡古佛耶?天魔耶?自在心性成佛耶成佛自在心魔显为靠心性佛逍遥魔思逍遥已成空...请问修到4禅需要多少时间。如何修到四禅(致光法师)如何修到四禅(致光法师 讲述 明至居士 笔录)  1.初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7
正序
倒序
禅宗故事
禅宗故事-2
禅宗故事-3
禅宗故事-4
禅宗故事-5
禅宗故事-6
禅宗故事-7
禅宗故事-8
禅宗故事-9
禅宗故事-10
禅宗故事-11
禅宗故事-12
禅宗故事-13
禅宗故事-14
禅宗故事-15
禅宗故事-16
禅宗故事-1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禅宗故事
禅宗故事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