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啮缺」、「王倪」是上古修道的人物,都被列入《高士传》,称为隐士,道家称作是古代的神仙。他们两个的对话很有意思。啮缺问:你知不知道,天地万物有一个到了最高处基本是相同的,绝对的同一的那个东西?王倪答复:我哪里知道?换一句话说,我不知道。啮缺又问:你为什么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你那个时候你不知道的?王倪说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懂。那么啮缺就问:既然这样,宇宙万物的最高处是无知吗?王倪又说,那我也不知道。我们中国文化有一个成语,叫「一问三不知」,就是出自这里。 他们的对话换一句话:「你懂不懂得道?」「我不知道。」「你怎么不懂得道?知不知道你为什么不懂得道?」「我也不知道?」「那么世界上没有道,没有智能了?」「那我也不知道」,一问三不知。 辩来辩去辩不完 讲到这里,王倪就答话了:「虽然,尝试言之,你虽然这样问,我实在不知道,但是,「尝试言之」,不过呢,我给你讲。「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耶?」「庸讵知」是庄子的文法,创作的一个文章体裁。在中国历代大文豪的文章中,尤其是苏东坡的文章,常常引用庄子的「庸讵知」,不过这三个字也没有什么稀奇,拿现在的白话文翻译过来,就是你哪里知道。「吾所谓知之」,我如果告诉你这些我都知道,那知道这个「知」,「非不知也」,懂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是智能的愚痴,他的愚笨就越厉害。「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那是真正的无知。 「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他说,你哪里知道,我告诉一切都不知道,才是真知道,就等于说,不知道的是真知道,知道的不一定是真知道。讲了半天,这就是禅。我们可以给他一个结论,一个人的智能,一个人的论辩,尽于「知止」最高的智能,最高的学问,尽于「知止」,一切到了最高处,无知。注意啊,我们在座的学佛学道,你认为自己懂得佛法,懂得修道,懂得中国哲学什么的,你所认为知道的,就是你最不知的。所以,你修道不成功,是头脑懂得太多,太聪明就是最笨的人。人有本能的自然的灵感,那个真智能不属于学问,思想、聪明的,所以智辩尽于「知止」,这是我个人的结论,不是定论。再进一步,我们知道,人不外乎知觉和感觉,知觉思想到了最高处,完全宁静,无所不知里头,实在好象无知,那是最高的境界。 现在庄子又把知觉与感觉连起来讲,他说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是答复上面的话。庄子借用王倪的嘴巴往下讲,看起来他在狡辩: 「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 「民湿寝」,「民」就代表一般的人。我们人在水里头,或者睡的地方太潮湿,「腰疾偏死」,慢慢地腰也痛,肩膀也痛,风湿病就来了,结果风湿病还害得你死掉。「鳅然乎哉?」那个泥鳅呢?一天到晚在水里,怎么没有腰痛呢?也没有风湿呢?可见这个感觉不一样。「木处,则惴栗恂惧,」如果把一个人吊在或挂在树上,会害怕掉下来跌死。「猿猴然乎哉?」猴子呢,越爬得高越好,越挂在树顶上越好。你看庄子这个论辩很巧妙,人在湿地上睡久了,会得风湿病,而泥鳅生活在水中没有风湿病。人爬高了怕跌死,而猴子越爬得高越好。 「三者」,人、泥鳅、猴子,「孰知正处?」你说说看,哪个感觉究竟是对的?哪个是正道?知觉感觉都不同,换句话,秉赋的生命功能不同,习惯不同,一切感觉思想就不同。 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 「民食刍豢,」人类吃什么?菜、饭、肉,素的荤的合拢来。「麋鹿食荐,」「麋」是头上没有长角的小鹿,属鹿的一种,「麋鹿」吃草。「蝍蛆甘带,」有一种虫像大蜈蚣,喜欢吃蛇。「甘」就是觉得味道很好。「带」就是蛇。「鸱鸦耆鼠,」空中有种飞鸟,很凶的,叫老鸱,喜欢吃死老鼠。 「四者」,人、麋鹿、蛆、鸱鸦,人喜欢吃菜吃饭;糜鹿喜欢吃草;蛆喜欢吃蛇;鸱鸦喜欢吃臭的死老鼠。四样东西比起来,「孰知正味?」哪个是真正的对呢?这是饮食的不同。 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猿猵狙」,「猿」是猴子的一种,猴子有猿、猴好几种,有猵,有猵狙,等于北方的牛有黄牛、水牛的分别一样。猴子里头有一种猴,同性恋,以「猵狙」为雌。「麋」和「鹿」没有父母、兄弟、姐妹的分别,互相交配。「鱼」与「鳅」做好朋友,甚至于它们互相交配。这是生物的现象。庄子对于生物很了解,常常引用到这些东西。「毛嫱」、「丽姬」是中国古代的两个美人,大家知道她们长得很漂亮。「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鱼看见她们就沉下去了,鸟看见她们就飞走了,山里的野兽看见她们就立即跑掉了。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哪样叫漂亮?哪样叫不漂亮?你以为漂亮的,而别的东西认为不漂亮。庄子骂人家逻辑诡辩,而他的诡辩比别人还厉害。 这些看似不伦不类的比喻,但是拿现在的观念看,都深有科学道理,庄子所引用的每一样东西,如果把专门的资料找来,叫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来研究分析,觉得庄子引用得非常对。总而言之,这里提出了三点:第一,提出感受的不同;第二,提出饮食的不同。其實佛经上也有这种比喻,只是同庄子的说法不同,譬如说水,佛经上比庄子講得还玄一点,我們看到是水,佛经上讲饿鬼看到的不是水,是火,所以饿鬼的口一天到晚都是干的,不敢喝水,即使他喝水,一进到嘴里也会变成火了。这个我們没見过,但有一點我们知道,不会喝酒的人喝一口酒,嘴里烧得要死,酒不能说不是水呀,怎么会发烧呢?还有,佛说我们人吃的饮食,欲界天以上的天人看到臭得不得了,当我们吃最好的饮食,天人都要掩鼻而过,看都不要看,覺得人这个动物,怎么吃这样脏的东西?佛经上说的这些,「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因为天人我们没有办法找来对证,饿鬼也没有办法站出来证明。莊子的这些比喻,拿生物来研究,是有道理的。第三,提出人性好恶的不同。因此庄子辩论的结果,,推翻了春秋战国一般的諸子百家的学说,儒家、墨家讲怎么可以救国,怎么可以救世,怎么可以救人,等于美国人天天讲人道,實际上是搞得世界上不人道,同一个道理。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环境不同,感受就不同,教育环境的不同,思想观念也就不同,自己心理秉性也不同。有色盲的人,用正常眼睛看起来,不知道色盲的正常,还是我们的正常。等于我们到神经病医院,自己傻了,不知道他是神经病,还是我是神经病,搞不清了。神经病四面八方围到你的时候,搞了半天,发現我们是神经,他们是正常,你到了那个环境,分别不清了,但是你要搞清楚。 庄子说,依我看起来,你们天天讲「仁義之端,是非之涂,」辩来辩去,「樊然淆乱」,物质文明越发达,知识越普及,智慧越低落,人类的智慧越低落,文化越衰落。「吾恶能知其辯」,你叫我来辩,我講不出哪里是真理?真理究竟在哪里?他说我不知道,我也懒得来辩。这一段话,是庄子借啮缺问王倪,王倪答复的话说的。说到这里,他们两个又对辩,作这节的结论。 至人的境界 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啮缺说:既然你不知道人世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你不知道利害,「至人」都不知道利害吗?庄子这里提出来一个「至人」,得道的人。我们知道,庄子就人的价值,提出了三个名词,后来的中国文化道家道教经常引用,第一个是《逍遥游》提出的「神人」,第二个在这一节提出的「至人」,后面还要提出「真人」。以庄子的观念,我们现在不是人,因为把人的本钱玩掉了,虽然我们活着,都在玩掉自己的本钱。人的本钱真做到会变成仁人,人变成仁人就超神入化,超出了物质的世界,升华到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我们人活在世间,没有达到人的真正价值,没有做到这个标准,道家叫做行尸走肉。我们是个尸体在走,里头空空洞洞的,没有东西,只是几十斤肉在街上跑就是了。但是人做到了,不是行尸走肉,那叫作做人。有时,同学跟我说笑,老师,你越来越瘦了,我说这是所谓标准的「行尸」,胖一点就是「走肉」。 庄子把「人籁」讲完了,下面由「人籁」又到了「天籁」: 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中国文化里头,生命的价值,庄子在这里讲完了。我们做到了,印度佛教就叫成佛了,中国就是成神人了。 王倪说,你老兄不要问这个问题,当然我们是普通人,「至人神矣!」「至人」是真正到了道的境界,已经达到神化。「大泽焚而不能热」,整个四大海洋,火山爆发,烧起来,庄子在上篇《逍遥游》提过,他觉得温暖,洗个澡,一点都不热。「河汉冱而不能寒」,整个海洋,北极冰山化了,他觉得像吃了冰淇淋,到冷气间里坐坐,凉快凉快,「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整个地球震开裂了,山海动摇,海水干了,他一点没有感觉,也不害怕,觉得是小孩子把泥巴弄坏了。「至人」修养超神入化到了这个程度,庄子这么一写,中国后来道家神仙思想,《封神榜》等都是从这里来。 人做到了这个境界,不要坐飞机,手一招,天上的云就来了,要到哪里就到哪里;太阳、月亮拿来就是摩托车的两个轮子,就骑上了;「而游乎四海之外;」到宇宙外玩玩。「至人」修养到了生死同他毫不相干,他已经不生不死,物质世界的变化与他毫不相干。他当然不懂人世间什么叫是非,什么叫利害,不是不懂,而是人世间的是非,在他看来,犹如小孩子的争吵,跟自己毫不相干,就等于我们看蚂蚁打架,又等于看一群动物在笼子里自己闹,不相干。 《齐物论》这一段,从「人籁」而到达「天籁」,把人的价值提到最高。道在哪里。每个人都有道,可是每个人自己丧失了。真正得了道,修行成功的人,「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上面还有「乘云气,御飞龙。」骑在龙背上玩玩的。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孟浪之言 到这里,庄子又讲了一段故事,这是大家最容易犯的毛病。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瞿鹊子」和「长梧子」都是古代道家《高士传》上的人物。瞿鹊子据说是孔子的学生,这里的「夫子」是孔子。瞿鹊子问长梧子:我听老师讲,得道的人,「不从事于务」,好像对于世俗的事务不需要管。这是我们一般修道人的思想,据我数十年之经验,凡是一有修道观念的人,这个人就废了,就完了。什么原因?第一,学道難,非常难,一般修道人认为「从事於物」会扰乱我的道心,什么也不管,以为不管事才好修道;第二,修道本来是个自私的事,但是一般修道人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私,我要成道,想「乘云气,骑日月,」对不对?你们去研究,这是不是真的道? 瞿鹊子问长梧子:我听老师说,学道的人,不从事于世间的事物,「不就利,不违害,」好的事情不沾边,坏的事情也不管,真正修养到了这个地步很高。绝对的自我主義,在西方文化中叫做真正的自由,个人的自由主义发展到極點。可惜我们一般人没有学到「不就利,不违害,」「不违害」就做不到,有「害」的地方就是要去,那就是《礼记》中讲士大夫知识分子国難当头,见危受命,不怕祸害,我們做不到。「不就利,」修道的人,表面上万事不管,但是如果你传我一个道,对自己有利,我就磕头,你就是叫我龟孙子,我也干,虽然看起来很诚心,实际上做的动机却是「就利」,對不对?佛家讲布施,为别人布施你的精神生命,基督教讲奉獻给大家,只要牺牲一點,对自己有害。就不干!对不對? 真得道的圣人,「不喜求,」不喜欢要求什么;「不缘道,」不标榜自己在修道。大家注意,一般修道的人要求多得很,既要健康,又要长寿,又要發财……带个香蕉到庙子里拜拜,所有要求完了,香蕉带回来自己吃饱,总而言之,统统希求。还要大家看得起我,做起一副修道的样子,装模作样。 「无谓有謂,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你说他有所謂吗?看到他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不知道有什么目的,好象无所谓。你说他无所谓?他在世界上又活得很起劲,但是仔细研究,他虽然生活在人世间,照样做生意,照样骑摩托車,每天六点钟起床,匆匆忙忙地赶,晚上十二点钟才睡,而且忙得不得了,「而游乎尘垢之外」,但是他的心跳出了世俗的尘垢之外。 瞿鹊子说,我给老师那么讲,可老师呢,说我太孟浪,好高骛远,没有资格问這个话。我给老师骂了,但心里不服气,「而我以为妙道之行,」我认为真正得道的人一定是这样,「吾子以为奚若?」你认为怎么样? 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 长梧子说:「你问的问题太大了,不要说你,就是我们老祖宗黄帝,得道的人,「之所听熒也」,你问他,他也会裝作听不懂,不是不知道,而是你问得太高了,不会答复你。「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你的老师孔子哪里会知道。看起来莊子在骂孔子,实际上孔子也是用不知道表示不懂是真懂。 「且女亦大早计,」你太急性了,牛吹得太早了;「见卵而求時夜,」看到鸡蛋,就想到明天早上公鸡会叫了,我会起床了,不要闹钟了;「见弹而求鸮炙。」看见了弹就想到明天我打到野鸭了,明天中午请你吃野味,你只不过子弹在手,还没上山打猎,打不打得到还是问题,所以老师骂你孟浪,不是真的吗? 注意啊,你看这一段,描写千古以来一般修道的人都是这样,打坐三天就想气脉通了,神通来了,再不然明心见性悟道了。有个学生曾经问我,老师啊,我在你這里坐了四个礼拜,一點都没有什么,我说这个楼上本来就没有什么,谁叫你来坐的呀。看到蛋就想到公鸡,看到了子弹就想到野味明天上桌子了,挨老师的骂是当然的。 姑妄言之姑听之 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长梧子接着说:「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亦以妄听之。」你既然乱七八糟地问我,对不起,我乱七八糟地答复你,所以中国文化后来有一句成语「姑妄言之姑听之」,就是出自这里。你们年青人要知道,以前我们读书,写一篇文章,根据出在哪里?典故出在哪里?都要知道。如果不知道,老师就要把手心打肿。《聊斋》里头,王渔洋在书的开头题了一首诗:「姑妄言之姑听之,瓜棚豆架雨如丝,想来厌闻人间语,却话秋坟鬼唱时。」这是骂人的,骂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人,都是鬼。蒲松龄写了《聊斋》给王渔洋看,王渔洋准备出十万元买下稿子,蒲松龄不干,王渔洋知道这一定是个流传剧作,所以就写了这首诗。后来王渔洋依照《聊斋》再写一部,但始终不如蒲松龄之作,而这一首名诗却流传下来了。 这一段讲成道的圣人境界: 「奚旁日月,」「旁」,是临近,可以把太阳月亮拿在手上玩;「挟宇宙,」整个宇宙他可以像拿手巾擦汗一样,扎在身边。真正得道的人能够到达这个境界。 「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以文字讲,这三句话很讨厌。我们知道庄子上面提出有个名称叫做「滑疑」,讲「滑疑之耀」,这里不用「滑疑」了,用「滑涽」,第一个字相同,第二个字不同,所谓「滑」,拿现在的观念就是不定,没有个固定的形态和样子,就是禅宗经常用的一句话,如珠子走盘。我们上面对「滑疑」做的注解是非空非有,引用《楞严经》的「脱粘内伏,耀发明性」来说明它。「滑涽」同「滑疑」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一样,只是「滑」程度深一些。「涽」字就是幽冥那个冥,「滑涽」就是空空洞洞,非常空录,没有呆板,比「滑疑」深一层,等于勉强一个比方,借用佛家的名称「寂灭的境界」。庄子说「为其吻合,」道修到那个境界,「心物一元」,心与物两个渗合,「吻合」为一;「置其滑涽,」已经证到寂灭的境界;「以隶相尊,」我们简单解释是完全平等,拿佛学的《金刚经》来注解是性相平等。到达这个境界,只有借用佛学来解释了,如果只用中国文化的文字来解释,起码要写几千字或万把字才能讲清楚,借用佛学来解释就简单明了。「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就是讲跟天地的精神相合,人和宇宙合一了。到达这个境界,使我们想到一个故事。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刚出世时,就站起来走了七步路,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了两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们听了这两句话,很有一般宗教性的统治性的英雄气概,表面上看,好象是宗教教主自我推崇的话,如果真透过文字的意义,以佛学的意义来讲,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我」字,佛学本来标榜「无我」的,肉体是假借的房子,不是真我的生命,真我的生命暂时在肉体上。比方电能,通过电灯管而发亮,若通过录音机就发声,所以声光是电能发出来作用的现象,可以说,声光它本身不是电,也可以说它就是电,因为它发出作用的现象,电的能量通过声光,用过了就归还本位,就消散了。所以说人是无我,现在人本身是电灯管,好的时候,它发光,若坏了,就不发光,而电能并没有生灭,没有死亡,回到自己生命本来那个地方,你叫它主宰,神都可以,宇宙万物都是这个东西所变化的。这也就是西方哲学所讲的「本体」,此「本体」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大家所共同的体,是大公无私的真我,不是现在私心占有的小我。释迦牟尼佛生下来所讲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什么「我」?就是大家自己这个「我」,「我」是什么?「我」就是心,心就是佛,不是宗教性的迷信,不是统治性的。庄子借长梧子答复瞿鹊子所讲的「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与释迦牟尼佛生下来所讲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同样的意义。 中国文化自古相传,得道的人,把生命的真谛拿到手了,做到圣人的境界有没有?有的,不过瞿鹊子不可能相信,因此长梧子引用一段理由:「众人役役,圣人愚芚,」这个时候是得道的境界,并不是说离开人世间,另外有一个道,他是入世的。「众人」就是一般人,「役役」,第一个「役」是动词,第二个「役」是名词,就是奴役。为什么叫「众人役役」?一般人活在世界上,都是被自己的欲望和身体所奴役,一辈子劳劳碌碌。像天气冷了快穿衣服,热了快脱衣服;饿了要吃,吃了要屙,忙得不得了,大部分的精神生命为身体做了奴隶。这就是「众人」,佛家叫做凡夫。而「圣人」境界不同,表面上看起来很笨,「愚」而「芚」,「芚」不是利钝的钝,「芚」是有生机的,外表笨,自己内在的生命生机充满。他是最高的智慧,他是「葆光」,在「天府」中间,外面看起来「愚」。 到达这个时候:「参万岁而一成纯,」他超越了时间的观念,一万年他看起来就只是一刹那,他活一万年不过活一刹那。「参」是参和的参,如果写成「万岁而一成」,就统一了时间观念,活得很长,「参」者,参通、贯通、中合、融汇。「而一成纯」,到了万跟一一样,空间的大小,时间的长短,他看都是合一的,「吻合」的。就是一个,没有差别,也许活一秒钟等于一万年,活一万年不过一秒钟。因为时间观念完全是人的心理制造的,譬如人高兴,一天觉得很短就过去了,人遭遇痛苦的环境,半个钟头像过了一年。「成纯」,完全是一个纯清绝顶的「吻合」的境界。「参万岁而一成纯」,参通了时空观念这个道理,引用佛学禅宗经常用两句话「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念」就是思想观念,我们想古人到现在,一万年,五千年的历史就在一念之间,这一念,上下古今可以贯彻通,万万年都是唯心所造。 「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这个时候,「心物一元」,身心一体,心物合一了。「万物尽然」,与物相同,人与物统一,同一个本体,不分彼此;「而以是相蕴」。「蕴」,含藏。道在哪里?在心物中,在心身上。「而以是相蕴」,怎么解释呢?借用佛学的解释是无分别,一点分别都没有。修道成功,「心物一元」,人不会被物质奴役,物质世界一切万有,包括在此范畴之内,蕴藏其中。所以得道的人不是做物质的奴隶,万物乃至听他的指挥。因而可以达到「旁日月,挟宇宙」的境界了。 后世道家修神仙之道,修长生不老的方法,都是这个思想下来的。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跟着,庄子补充一个理由: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这就是庄子的文章,后世很多大文豪如苏东坡,都学这一套。让我们看,有许多废话,可以简化一点,但简化为白话文,用白话文写就很麻烦,比这还要多。古文是唱念出来的,白话文的文字是从嘴里讲出来的话。古人晓得语言文字三十年一变,以后时代变了,用白话记录下来的文字,几千年以后看起来不通了,因为那时的语言与现在的文字脱离了关系。中国字典从《康熙字典》到现在,增加到十几万字,但真正常用字不过几百个。认得两千五百至三千字,写文章足够用了。我经常告诉来学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不要走冤枉路,最直捷的方法是先去读「三百千千」,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四本书,努力一点,三个月的时间,对中国文化基本就懂了。三字一句的《三字经》,把一部中国文化的简要的介绍完了。历史、政治、文学、作人、做事等等,都包括在内。尤其是《千字文》,一千个字,认识了这一千个字以后,对中国文化就有基本的概念。中国真正了不起的文人学者,认识了三千个中国字,就了不起了。假如你考我,要我坐下来默写三千个中国字来,我还要花好几天的时间,慢慢地去想。一般脑子里记下来一千多个字的,已经了不起了。有些还要翻翻字典,经常用的不过几百个字。所以《千字文》这本书,只一千个字,把中国文化的哲学、政治、经济等等,都说进去了,而且没有一个字重复的。这本书是梁武帝的时候,一个大臣叫周兴嗣,据说犯了错误,梁武帝要处罚他,要他一夜之间写一千个不同的字,而且要构成一篇文章,如果作不出来就问罪,作得出来就放了他。结果他一日一夜的时间写成了《千字文》,头发都白了。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四个字一句的韵文,从宇宙天文,一直说下来,说到作人做事,所谓「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不要以为《千字文》简单,现代人,能够马上把《千字文》讲得很好的,恐怕不多。有一本书《增广昔时贤文》,是一种民间的格言。过去读旧书的时候,等于一种课外读本,个个都会念,包括作人做事的道理在内。当然里面也有一些要不得的话,如「闭门推出窗前月,吩咐梅花自主张」的作风。但有很好的东西,都收进去了。 讲中国文化,除四书五经以处,不要轻视了这几本小书,更不要轻视那些传奇小说。真说中国文化的流传与影响,这几本小书和一些小说发生的力量最大。四书五经,除了为考功名而外,平常研究起来又麻烦,就很少人去研究。而这几本书,浅近明白,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都表达出来了。 我们中国的历史,自南北朝以迄清代,经过好几次的外族入侵,为什么中华民族始终站得住,外来的民族结果都被我们的文化所同化,就因为文化力量的伟大。有个哈佛大学的教授来问我,全世界的国家亡了就亡了,永远站不起来了,唯有中国经过好几次的大亡国,但永远打不垮,永远站得起来,理由在什么地方?我答复他说,关键在一个很简单的名词「统一」,文化的统一,思想、文字的统一。现代的欧洲,和我们春秋战国的时候一样,交通不统一,经济不统一,言语不统一。我们中国言语,到现在还没有统一过,广东话、福建话,各省各地都有他的方言。但秦汉文化统一以后,不但是整个中国,即使整个亚洲,包括日本、东南亚各国,都是中国文字。所以统一文化非常重要。尤其文字与语言脱开以后,没有时间距离,懂了这种文字,几千年后的人看几千年前的书是一贯的,不过只要花半年、一年时间熟悉文字就会了。过去《水浒传》、《红楼梦》这些白话文,你们青年现在看已变成古文了。关于庄子文学方面的这种写作方法,不多去研究了。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实际上只有两个观念,「予恶乎知」,我怎么样晓得,「说生之非惑邪?」「说」等于悦,一般人贪恋世界不一定是聪明的事。中国文化术语里有一句话「好死不如恶生」,人再好的死掉都不愿意,宁可最坏的活着认为最舒服。人因为贪恋世界,许多人害怕没有钱,害怕没有饭吃,害怕生病,害怕年老,害怕很多很多的问题,最害怕的,就是害怕死,所以人生真到了最后,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死问题。禅宗标榜第一个问题是先「了生死」,父母未生我以前,这个生命究竟在哪里?在没有生我以前究竟有没有?假设我们现在就死,死了以后到哪里去?有没有天堂?有没有极乐世界?生死问题,这是个大问题。现在庄子提出生死问题,他说我哪里知道,「说生之非惑邪?」我们高兴自己活着,这不一定是聪明的道理,活着难道就是对的吗?看起来好象庄子在鼓励我们去死一样。 「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我哪里知道,一般人怕死。「弱丧」,没有胆子,没有勇气。「而不知归者邪?」而不懂活着是住旅馆,死了是回去的道理。这是中国文化的讲法。上古祖宗大禹讲过两句名言:「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是住旅馆,死是回家休息,等于说我们现在醒着坐在这里研究《庄子》,也是住旅馆,晚上回到床上,眼睛一闭真睡着了,是回去休息,生死同白天夜里一样。一篇有名的文章《春夜宴桃李园序》,其中有「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几句,整个宇宙是万物的旅馆,光阴──去年、今年、明年,百代之过客,过了就算了,今年不是去年,去年过去了永远不回头;明年不是今年,更不是去年,永远不回来,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这篇文章是李白所作,从道家思想来的。 一般人对自己生命看得非常重要,怕死,而不晓得回去,庄子说「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这样看来,庄子是不是劝我们早一点死?不然。我们晓得,中国历史上许多忠臣孝子,最有名的文天祥,「视死如归」这是我们文化最有名的四个字,是受道家的影响。历史上有多少忠臣,战死了还站着,尸体绝不倒下来,以致敌人的将领都对他崇拜万分,往往为他立祠建庙。特别是元朝名将董抟霄战死后,伤口流出来的不是血,是白光出来,尸体站立不倒,敌将赶快跪下磕头。满清入关时,很多忠臣战死后尸体不倒,敌人的将领都受中国文化影响,马上叫下面的人点香、点蜡烛,统帅跪下来一拜,尸体就倒下去了。所以我们中国人说:「聪明正直,死而为神。」只要人的品格好,如忠义的人,死了以后就可以为神。我们看见许多庙,大家都去膜拜,里面所供奉的神,就是这一类人所升华的。他们的修养精神,同中国文化庄子道家思想有关,不是佛教来了以后,才把生死问题看到另外一面。 下面庄子讲了一个非常滑稽的笑话,但又是真理。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丽之姬」就是丽姬,「丽」代表地方,也代表漂亮,后来变成她的名字,等于古代的西施一样。 「艾」是地名。「封人」是管边境事务的人。丽姬是封人的女儿。中国古代,男女平等,男子叫男子,女子也叫女子,所以兄弟姊妹之间,对于妹妹可称女弟,对于姐姐可叫女兄。男女搞得不平等是宋以后的事。晋国皇帝选丽姬做妃子,她离家时,痛哭流涕,泪沾衣襟。古代听说皇帝要选妃子,每家都慌了,年满十六岁以上的女孩子赶快出嫁,不然皇帝选走了,一入宫,一辈子见不着父母。所以有「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的诗。「深宫二十年」还是小事情,还有一辈子不出来的。等丽姬到皇帝那里,变成皇后了,家里可以通来住了,这一下多舒服,多富贵,回想当初出来时,怕嫁给皇帝,在家里哭得一蹋糊涂,后来想想,越想当时越觉得当初荒唐、愚蠢、无知。 「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谁又知道死的时候拼命哭,结果死了以后到那一边觉得很舒服,那个时候想起临死时那个哭是多余的。 庄子是这么说的,不过我们没有这个经验,大家等到有经验时,有没有办法通信?有没有办法通电话?我有个朋友六十几了,过去也是带兵作战,前几个月来看我,他说他新发明了一个道理,我问发明了什么道理,他说人家到我们这个年龄,怕到肿瘤医院,他说这个怕什么?上帝给我们一个生命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不给我们这个生命,连得癌症的机会,连死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总算给我们一个死的机会,多可贵呀!这就是很有勇气。 我们人只晓得万物不齐,生与死两个现象是最难齐的。生与死最不同,这是人生命上的一个大转折。庄子这一段讲生与死一样,引用了「丽姬出嫁」的故事,假定死了以后很舒服的话,很后悔。所以,看通了生死,生死齐一,齐一生死,就四个字,把生死解决了。 大梦谁先觉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 这一段文章很明白,就是两个字。「梦」、「觉」,庄子写的文字很美,可以说是对梦的研究。中国文化对梦的研究有很多的资料,医学对梦的研究同心理学大有关系。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古人梦到喝酒,不一定是高兴的事,白天可能倒霉。中国人有句老话:「梦死得生」,梦到坏的,往往白天遭遇得好,不一定梦到好的就好,但是也不一定。「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有人梦到痛苦的事,白天可能有人请你去打猎。梦境跟白天完全两样,但是我们要注意,「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做梦时绝对不晓得自己在做梦,对不对?晓得做梦就醒了。「梦之中又占其梦焉,」年青人经常梦中梦,梦里头觉得看书在做梦,一醒来,三重梦都没有了。「觉而后知其梦也。」醒来以后,觉得做梦,醒后才知道。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我们夜里闭着眼睛睡着了,因为神经没有完全休息,眼睛一张开,哎呀!做了个梦,实际上你的思想、神经没有休息在想。「觉而后知其梦也」,醒来才知做梦。我们白天也在做梦,人们现在的梦是张开眼睛做的,你不相信,现在把眼睛闭起来,前面就看不见了,所以人生就是一个大梦,醒时做白日梦,睡时做黑夜梦,两个梦的现象不同,实际上是一样的,夜里的梦是白天梦里的梦,如此而已。真正什么时候不做梦呢?必须得道,只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大彻大悟大清醒以后,晓得人生是「大梦」。「大觉」两个字是庄子提出来的。唐朝翻译佛学《华严经》称释迦牟尼叫大觉金仙,很多佛经在翻译时用庄子的名词,如「众生」、「大觉」等等。另外,《三国演义》诸葛亮有首名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是道家思想境界的文学。人真悟道了,才晓得人生是个大梦,未悟道前不知道,因为自己不知道自己在梦中。 「而愚者自以为觉,」因为我们没有悟道,不知道现在自己在做白日梦,而「愚者」自以为聪明,说自己是清醒的。「窃窃然」,就是偷偷的,非常自私的,心里面高兴。庄子说我问你,你认为自己很聪明,自己很清醒,你那个「窃窃然知之」的心里:「君乎?」你能不能够知道做主的是谁呀?「牧乎?」你像牧童放牛一样,你鼻子给人家牵了。禅宗祖师很会骂人,骂得多漂亮。谁的鼻子给人家穿了个什么东西牵着走?牛不是鼻子给人家牵着走吗?鼻子给人家牵,给谁牵呢?无主宰,没有人牵你,可你自己被它牵住了,所以我们不晓得自己能够做生命的主宰。「君乎?牧乎?」你被人家牵,你也不知道「固哉!」你好顽固啊!好笨,不懂自己的人生。下面庄子借用瞿鹊子与长梧子的问答,引出孔子的言论。 「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 孔子对学生说?我同你们都在做梦,你以为我在传道,其实都是梦。「予谓女梦,」现在我讲你们在做梦,这一句话「亦梦也」,我自己也在说梦话,也在做梦。 「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 这样讲的道理,是禅道的逻辑,不是正反合的普通逻辑,不是辩证法,也不是印度的因明,道家叫「吊诡」。「吊诡」就是佛家禅宗所谓「机锋」。中国学武的有一句话:「弓在弦上,不得不发」,弓拉满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是「机」。彼此两个机关相对,非常锋利,很快,不可以用思想,来不及用思想。等于战场上,两个人同时子弹射击,你怎么躲避子弹?没得思考,不能用后天的思考,锋利快速无比,就是「机锋」。庄子说的「吊诡」这个东西,若不借用禅宗、佛学来解释,越搞越不懂。 我现在告诉大家,大家都在做梦,以孔子的话讲,我现在给你们讲学传道,也在说梦话,我姑妄言之,汝姑听之,你也是梦中乱听,实际上都没有一个真实的事。这种说法、道理,不是普通的教育,而是机锋的教育,普通人不懂,那么谁懂呢? 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庄子说,现在讲给你们听你们也不懂,只有千万年后,碰到一位大智能的圣人会懂这个道理。「旦暮遇之也。」等于早晚当面看到一样,一点都不稀奇,你看庄子多会写文章,他没有骂人,但把天下人都骂完了,你们统统不懂,只有万年以后高明的人会懂我的话。等于司马迁写完《史记》后,在自序中有「藏之于名山,传之于其人」,这是骂人的话,我写的《史记》,你们不懂,只好藏在山洞里。 「传之于其人」,将来也同庄子所讲的千秋万代后,有聪明的人会懂我的话。 我一辈子喜欢到处买书,我常常给朋友讲,多买一点书,留起来。好几个朋友给我说,买书是好的,可我看不懂,现在的房子买回去没地方放。我说你第二个理由,马马虎虎还成其个理由,第一个理由不成立:你看不懂,书留着,你的孙子都看不懂?你把孙子都看成你这么笨?说不定,你的儿子比你聪明,就看懂了。认为书看不懂,不买书是很笨的。 庄子提到「吊诡」的这一段话,不大使逻辑。东一句,西一句,白天是梦,夜里也是梦,现在也是梦,我说这一句话也是梦,大家都作梦,梦也是梦,最后说这些话不要听,「吊诡」,听了也不懂,这是什么逻辑?但是你说不符合逻辑,又觉得有理。因此,他转过来,又批评了惠子这些讲辩证逻辑的。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 道只能够悟,没有办法用思想去思考,更没有办法用逻辑去推理,也不能从文字去追寻,若以文字推理、思考,离道越来越远,即使用辩证的方法去辩证这个道,你假使胜了我,我没有胜你,这样一来,你真的是对,我真的是错了吗?反过来,假使我胜了你,你不能胜我,难道我真的就对了,你真的就错了吗?「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那世界上或者假定是不对的。「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或者说你我主客观双方都是错。 总而言之,天地间哪一个是对?哪一个是错?天地间的是非没有办法下一个定论。「我与若不能相知也。」结果以我们人类的思想,来判断一个真正的是非,没有办法下断语,因此也可以下个结论,我与你统统是无知。如此说来,一般人认为真正的有学问、聪明,都是「黮闇」。庄子提出一个名词叫「黮闇」,「黮」是暗淡,「闇」是什么?白的里头有黑斑、黑点,有污点。「黮闇」是什么东西?引用佛学的名词就是「无明」。我们现在不能悟道,被自己片片墨黑的乌云盖住了,人类都在「无明」中,但是自己还认为是智能,「吾谁使正之?」到哪里找个有智能的人来纠正我们思想中的错误呢? 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假使一个人的思想跟你一样,既然他的思想跟你一样,他来做评判,已经有偏了,怎么能够「正」呢?假使一个人的思想同我一样,来做评判,也已经有偏了,怎么能够「正」呢?假使一个人的思想同你同我完全不同,既然如此,他来做公正人,他怎么可以确定呢?假使找一个与你我思想一样的做公正人,既然他与你我一样,也就不能做公正人。庄子四面八方都把你兜住了,世界上没有办法找个真理的判断与公正。 「然则我与若俱不能相知也,」我与你以及一般人都不能「相知」,谁都没有真正得道的智能,既然没有真正得道的智能,那么对于普通常识,大家都一样,所以我们要求得真理,到哪里找呢?「而待彼也邪?」我们自己找不到,只有靠另外一个他,是谁?不知道。假使有另外个他,那么这个他是什么呢?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庄子提出一个名称,「天倪」,这个「天」不是宗教的天,不是天主、天神那个天,也不是科学上天体的天,在中国文化代表这个道。所以要研究上古中国文化,碰到几个大问题,一个「道」字,一个「天」字,都有四、五种解释。譬如老子讲的「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或者儒家书里讲的「天」,有时候代表天体,科学自然界的天,有时候代表宗教性的神,等于上帝、神;有时候什么都不代表,就是个代名词,是抽象的。这里所讲的「和之以天倪」,真正达到道的境界,自然空灵,所谓是非两停了,也可以讲是非两泯,无是也无非,亦即是还寂然,就是庄子讲的「天倪」。 「是不是,」你讲「是」,是你主观的成见,不一定是对的,客观的看,你这个主观「不是」。同样的道理,「然不然,」你认为对的,也不一定对,都是主观的性质。假使你客观认为是对的,真下确定「是」,你这个客观也就是主观。任何人讲:我现在讲得很客观,一讲出来,已经主观了。中间是非常恶之辩别,没有办法弄清,都是相对的。「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对与不对,也没有办法确定,无法辩。 讲了半天,庄子的文章等于佛学的四个字:「不可思议」,最高的真理就这四个字。不可以用思想知识去推测,不可用逻辑思辩来断定。诸位年青同学要注意,「不可思议」是一个方法上的说法,但是我们看了这一句话,马上下意识的一个主观错误观念就产生了,当成不能思议,完全错了。这个「不可思议」是讲方法上,并不是一个确定观念,不可思议是不能思议。拿佛学来讲,这叫做「遮法」:这个门这个路子是错的,方法上是用错了的,所以把你遮起来,停止你这个方法。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庄子讲到这里,同佛学理论完全沟通了。所以,用思辩推测形而上道,完全错了。打坐修道的人注意,你们坐着什么都不想,认为我现在坐起来很空,认为我这个就是道,你要晓得你已经犯了一个错误,你那个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知道的,你怎么知道那是道呢?对不对?你认为是道那是你认为的。以佛学中观正见来看,你这个就不是正见,是偏见。因而学佛和研究道是同样的。你说不要逻辑,逻辑非常重要,用逻辑用过了,马上把它推翻。所以庄子接着说: 「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一切人类文化都是从人的思想来,论辩是靠言语文字表达出来,变化的声音变化出来,谓之「化声」。凡是「化声」,都是「相待」,就是相对,不是绝对。「若其不相待,」你要求一个不「相待」,即真正的绝对,必须「和之以天倪」,就是得道。 因为人没有到达道的境界,不能得到「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曼衍」、「穷年」都是庄子的专有名词。因为人不懂这个道理,几千年来,东西方学问思想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乱,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真正的战争是什么?思想战争。严格来讲,二十世纪的思想战争就是唯物同唯心思想的战争,人类文明为什么「曼衍」,越衍变越多,因为不能得道,「所以穷年也」。所以无穷无尽的日子,你去搞学问,越搞越钻牛角尖,千年万年都搞不清楚,找不出真理来。那么,怎样得到「天倪」的境界而得道呢? 「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要真的得道,「忘年」,忘记了时间,「忘义」,忘记了一切理论道理,乃至道家、老子、庄子、佛学都丢开,一切都丢掉。这给我们懒人哲学多好,尤其青年学生不肯学习,不肯写文章,坐起来懒得想,然后把四个字拿出来,我是学庄子修道的,「忘年忘义」,什么都考不出来最好。「振于无竟,」「振」是自己站起,站到什么地方?站到无量无边境界里,「无竟」就是无穷尽。民国初年,一位佛学大师叫欧阳竟无先生,就是「无竟」这个观念来的。所以最后只有一句话,「故寓诸无竟。」就是宇宙万物无穷无尽。 庄子时代,「无竟」这个观念已经有了,佛学来了就无量无边。「无竟」的观念也就是《易经》的道理,譬如《易经》用「乾」「坤」两卦开头,最后以「未济」结束,永远是无穷尽。佛学唯识学讲「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我们的思想像流水一样,黄河之水天上来,永远在流,无穷无尽。当我们看到一个浪头的时候,事实上这个浪头已经过去了,是接上来的另一个新浪头,当在看这新的第二个浪头时,它又已经过去了。佛学告诉我们,任何过程都有四个阶段:生、住、异、灭,我们的思想、感觉、年龄、身体,当一个钟头乃至一分钟前坐在这里的我,与此时坐在这里的我,已经不知道经过多少变化了。所以「今我非故我」,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前一分钟的我了。都过去了,像流水一样,不断地向前去。所谓「江水东流去不回」,历史永远不会回头,时间永远不会回头。人生永远像浪头一样,一波一波地过去了,要想拉回来是做不到了。《论语》中孔子告诉学生:「逝者如斯夫,」流水不断地过去了,永远不回头。年青人听了,不要认为这样很灰心,这是叫你不要留恋在今天,下面有句话:「不舍昼夜」,像流水一样,不管白天夜里,要永远不断地往前涌进。这就是庄子讲的「无竟」的道理。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易经》乾卦的卦辞,乾代表了天,中国文化是用乾代表了天体,现在的名望就是宇宙,「天行健」是永远强健地运行。「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教我们效法宇宙一样生生不息,即如孔子所说「逝者如斯」,要效法水不断前进。也就是《大学》这部书中引用汤之盘铭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道理。因为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所以修道学佛的境界,是不断地前进、扩展、伟大、成就。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天地蜩双翼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景」就是影。「罔两」是什么呢?中国文化有一种讲法即影子。人站在太阳底下有影子,在月光下最易看出来,中秋节快来了,在月光下,尤其在稻田野外有水的地方,看自己的影子,影子外面还有个圈圈。你们看到过没有?(众默然)。自己影子没有看过?!可惜你们诸位青年同学在都市里生长,真可怜,连自己影子都没有看到过。我们在乡下生长的,夜里走路,两边都是稻田,看自己的影子另有一番风味,而且影子外面还有个光圈。「罔两」就是影子外面的光圈,那个影子的影子。 「曩子行,今子止;」「曩」就是过去,刚刚你在走,现在你又止住;「曩子坐,今子起。」刚刚你又坐着,现在又起来。「何其无特操与?」你那么心思不定,一下动,一下坐,像猴子一样,你怎么没有自己特别的中心与主张啊?「罔两」骂「景」这个影子。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景」说:你哪里晓得我的痛苦,我不想坐不想走,可我后面还有个老板。「有待」就是相对的。他要走,我就要跟;他要坐,我就要坐;他要躺下,我就要躺下。「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我再告诉你,我那个老板也是个可怜人,他也做不了主,他后面还有个老板,那个老板就是自己的思想。 「罔两」骂「景」很可怜,「景」说你不要骂我可怜,我有个老板,就是这个肉体,你别看这个老板了不起,他后面还有个老板,就是我们里头有个思想。你看,有三个老板。人一辈子赚钱也好,做生意也好,做官也好,做学问也好,教书也好,画画也好,跳舞也好,反正都不是你搞的,都是另外一个老板在弄。 「吾侍蛇蚹蜩翼邪?」「景」告诉「罔两」,你以为我有什么了不起呀,我还是帮人的,是人家的附属品,我像蛇的肚子下面那个皮,是附在人家的身体上的。据说蛇走得很快,就是靠肚子下面那个皮,粗粗的,有弹性,所以走得快,叫「蛇蚹」。「蜩翼」就是知了,夏天薄薄的翅膀。「蜩翼」、「蛇蚹」是庄子提出的名词,中国文学很多诗词都用到,以后你们看到好的诗词一提到「蜩翼」,上次引用过憨山大师的诗:「天地蜩双翼,乾坤马一毛」,「天地蜩双翼」就是出在这里,「乾坤马一毛」出自《齐物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古代佛门中的高僧大德,儒释道没有不通的,这些大师,对三家学问滚瓜烂熟,因而下笔为文,一出言,一出语,每样东西都非常宝贵。青年同学研究文学,经常担心本钱不够,你说你有思想,你读了《庄子》应该知道,你那个思想都靠不住,免谈了。但是要读懂佛学,儒道和中国文化诸子百家不通,无法入手。 「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景」又讲,天地间生命真的主宰在哪里?他说我也不知道,「恶识所以然?」你真不知道吧?「恶识所以不然?」不一定不知道,世界上有人会知道,你如果有一天大彻大悟了就会知道。一切都是不知道「所以然」,你要是知道了这个「所以然」,知道了「所以然」的后面是什么,你就悟道了。 讲到这里,《齐物论》快要做结论了。文章开头,「南郭子綦隐机而坐,」学生颜成子游问:老师,你今天不对呀,你好象同以前两样。那个时候,南郭子綦入定去了。学生一问,他说:你不懂,这个时候我「无我」了。由这样一个故事开始,然后告诉颜成子游「无我」境界里头发生宇宙万物,「吹万不同」。真正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万物皆齐,没有不齐的,那是进入道的境界。如果忘记了开头,最后这个结论就做不了。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生晓梦迷蝴蝶 庄子自喻。庄子拿自己本身来做结论。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庄子讲从前我做了个梦,梦到不知道有我了,觉得自己是个蝴蝶。像梁山伯祝英台一样,变成蝴蝶了。那个飞呀,就像青年人做的白话诗一样:飞呀,飞得真高兴呀!「栩栩然」,形容飞得飘飘的。「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自己梦到当蝴蝶,真舒服啊!那个时候,不知道我是庄周。「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一下梦醒了,「蘧蘧」是形容,唉呀!我还是庄周。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这一下糟糕了,我搞不清楚了,究竟蝴蝶梦见化成了庄周?还是庄周梦见化成了蝴蝶? 现在不管庄周,想想我们自己,人生活着就是个梦,就是几十斤肉在做梦。梦到变成我了吗?等到我哪一天大醒了那个时候,是我变成肉,还是肉变成我吗?这就不知道了。所以,是蝴蝶梦庄子?还是庄子梦蝴蝶?庄子没有下结论。这个还不说,譬如一个年青人,结了婚,生了孩子,你究竟是由女儿、儿子变成妈妈、爸爸?还是由爸爸、妈妈变成儿子、女儿?这是个问题。庄子前面讲,「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这个梦境很难把握。我们现在活着,生活的历程,前途的好坏,也如梦境一样,不可以把握。这个大梦中间,究竟哪个对?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究竟我是蝴蝶?还是蝴蝶是庄周?这个中间一定有个分界、主宰,道理。 譬如说:「我昨夜做个梦,把我吓死了!」现在想起来很好笑,对不对?大家都清楚,生理上不对了,就会做梦,这一类叫病梦。《黄帝内经》上讲「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焫;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与;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厥气客于心,则梦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游行;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大肠,则梦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聚邑冲衢;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及居地窌苑中;客于股(月直),则梦礼节拜起;客于(月直),则梦溲便。」 你再想,我昨夜里做梦,「把我吓死了!」你看,现在还在说梦话,还是在昨夜的梦中。这是个大问题。那么,不管是昨夜做梦,还是现在在说梦话,昨夜做梦时,你知道不知道在做梦?你们一定说不知道。错了!当做梦时,我们很清楚,晓得红烧肉,也晓得去挟;喜欢吃肥的,一定选那个肥的;梦中喜欢的人,你看到高兴得不得了;你梦中并没有糊涂,对吧?我们现在醒着,是真糊涂,你不要认为我现在不像梦中。那么,试把眼睛一闭,马上前面的东西看不见了,如梦一样,过去了。昨天的事情,今天一想,也过去了,很快地过去了。你今天全部都想起来吧?都糊涂了!所以你白天认为自己清醒的这个主宰,是个大糊涂,梦中认为那个糊里糊涂的并没有糊涂。 生死的道理,生命的道理,应在这里研究。庄子这里点题点得非常清楚。 《齐物论》由无我开始,讲到最后的结论,一句话: 此之谓物化。 中国文化道家的思想,宇宙都是万物在互相变化,宇宙是一个大化学的锅炉,我们不过是锅炉里的化学品而已。我们把青菜、饭、萝卜等装进去,化学出来,变成身上营养成份等,等我们死了以后,肉烂了变成肥料,又变成青菜、萝卜。彼此都在化,化来化去「物化」了。生与死,道家称为「物化」。另一个生命的变化开始了,没有什么可悲的,活着也没有什么可喜的。所以在妇产科前不要送喜帖,殡仪馆前不要送挽联,不过是一个睡觉去了,一个来做梦,如此而已。 我们注意,《逍遥游》是第一篇,怎样能得逍遥?我们普通人很可怜,「众人役役」,被物质所变化,我们只接受物质影响我们的变化,做不了主;得道的人,做了物化之主,才能逍遥。「逍遥」「游」,就是佛学讲的解脱。我经常讲笑话,学佛学个解脱,学道学个逍遥,但学佛学道的人可怕得很,我最怕磕头,他磕头我要跟着他磕,磕了头很局促。学佛学道的人一点都不解脱逍遥,这样不对,那样不合道,你晓得什么叫道?你又没有得道?你说别人说的,别人也没有得道。你看,都在上当。所以学佛学道的人既不解脱,又不逍遥,真可怜,不学还好些,不学还清爽。那么怎么才能逍遥呢?庄子说,要真把握了物化之主,才能逍遥,跟着才能「齐物」。宇宙万物不平等之间「同一」平等,这个「同一」平等是什么呢?形而上的道。《逍遥游》《齐物论》两篇是连着的,不能分。乃至内七篇都是连着的。 悟道以后为什么讲梦?真正悟道的人,「醒梦一如」,白天跟做梦一样,梦跟白天一样。你们学禅念佛打坐做功夫,我只要问两个问题,你们就垮了:你念佛、打坐很定,白天骂你也不生气,做梦时如何?如果做梦还不行,梦中做不了主,你的功夫没有用。偶尔一次,梦中做得了主,瞎猫碰到死老鼠,那不算数。就是梦中做得了主仍不算数,你有没有做到「醒梦一如」?白天跟梦里一样,梦境跟白天一样。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不要谈禅宗,那是讲理论的,这是实际的。做到了「醒梦一如」,还没有「了生死」。真要把握住「物化」才能「了生死」。所以「醒梦一如」是初步的境界,做到了真正「了生死」要「觉梦双清」。「觉」就是悟道。大彻大悟以后,「觉梦双清」几年来接近了达到道的境界。所以偶尔做做功夫,蛮像修道的样子,在梦中完全反复,那是两回事。庄子梦到变蝴蝶,我们梦到变糊涂了,就不对了。所以,年青人不要随便谈禅,什么青蛙「扑通」一声跳进水也是禅。 第三篇 养生主 《庄子》内七篇是连贯的,我个人认为,等于是一篇文章,等于《论语》二十篇是连贯的一样。内七篇所讲的程序,分七个联合体。第一篇《逍遥游》,讲人如何升华而得到解脱;第二篇《齐物论》,解脱以后才能谈齐物,才能使身心内外达到形而上的绝对的「齐一」之道;齐物以后才可以养生,然后第三篇讲《养生主》,人的生命,怎样在现实环境中,使人生很自然,很洒脱,很自在地为人处世。这里面的道理,庄子在后面提出了三个故事来比喻。 先了解《养生主》这个题目。 我们对于生命活着,如何少事故很好、很自然、很幸福,这是主要的课题。我经常跟外国同学讨论,把自己的文化吹高一点,我说西方文化医学只讲卫生,是消极的,卫生是防御性、抵抗性的;中国文化讲养生,是积极的,没有病先养着,首先把生命养好。可惜我们不懂这个道理,活着不晓得养生,自己尽量在消耗,往死亡路上走,这就是庄子在《齐物论》上讲过的一句话:「不亡己待尽」。要想活着是真活着,不等死,就要懂得养生,这就是《养生主》的道理。大家打坐,修道,学佛,不管是大乘佛法还是小乘佛法,以庄子的观念讲,不过是养生而已。立场不同,解释名词就不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生有涯而知无涯 《养生主》前两句话指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说:生命是有限度的,而学问知识是无穷尽的,拿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无穷尽的知识,多危险呀! 你看,真好!不要联考,也不要念书,我要求同学写日记,同学就说:老师你不要骂我了,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下面两句你忘记了?我一点也没有忘记,以有限的生命跟着无穷尽的知识去追,太危险了!记得抗战时,在大后方,碰到一位老年朋友,问他身体好不好?他说很好,因为我很讲卫生,第一就是不看报,他说看到报纸,又气又伤心又烦恼。所以,无知无识是幸福,这个是养生的道理。 但是,我们不要被庄子骗了,既然以有限的生命跟着无穷尽的知识去追,「殆已!」那他自己为什么又写《庄子》?对不对?等于白居易写的一首诗:「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着五千文。」既然不说话是大智能,老子自己又为何写了五千言《道德经》。老子若是碰到白居易,会问得一句话也答不出来。所以,我们不要上庄子的当。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再回转来说,生命有尽,知识学问无尽,以有尽的生命跟在无穷的知识后面追,是很危险的。既然如此,我们拿着一点点知识,就自以为了不起,自己认为是智能,有学问,了不起,是自找麻烦,太危险了! 有许多学禅的同学对我讲:老师啊,你不是说我们学识不够,要我们看书吗,那个六祖连一个大字都不认识嘛?我想,你该不是七祖呢?六祖以前没有六祖,六祖以后也没找到七祖,六祖是六祖,你是你。六祖不能超越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从小到十几岁,世间的学问学遍了,你为什么不学释迦牟尼佛?一定要学六祖呢?就是这个道理。真有道理,道理是什么?学问到了极点,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进得去,跳得出来,然后把一切书本知识丢光,白纸一张,到这个境界,可以养生,可以谈道,可以学禅。所以庄子讲的是对的,学问到了最高处,把所有学问丢光,这是高明人。自己没有学问,本来是一张黑纸,冒充白纸一张,是不对的。 讲养生,中国民间文化归纳出两句话,是从《庄子》里面出来的,不过是消极的,不太好。「知识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但是话说回来,为了养生,这两句话是真正名言。所以知识越高,痛苦越深,学问越多,烦恼越大,这是我们深深体验到的。有时自己看到书,恨不得把它烧掉,就是被书害,但书并未害人。南朝梁武帝读书读呆了,敌兵临境,还要文武诸臣戎服听他讲书。他在投降时,放一把火,把收藏的十四万卷图书烧光了。他说读书几十年,结果还弄得我亡国。你说笨不笨?学问并不害人,要懂这个道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这两句话从表面上看来是反对知识的,因为所知越多,烦恼越多。譬如现在很流行的一本书,明朝理学家洪自诚先生的《菜根谭》,这本书两百多年来不见了,清末民初,有人到日本留学发现了,就把它带回国内,因此《菜根谭》才流行。书中第一条就说「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生。」「涉世」就是处事的经验。「机械」代表心理、机心、办法、烦恼。年青人刚刚踏上社会,人生的经验比较浅一点,像块白布一样,染的颜色不多,比较朴素可爱。慢慢年龄大了,嗜欲多了,(所谓嗜欲不一定是烟酒赌嫖,包括功名富贵都是。)机心的心理,各种鬼主意也越来越多。这个体验就是说,有时候年龄大一点,见识体验得多,是可贵!但是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年龄越大,的确麻烦越大。有些人变得沉默寡言,看起来似乎很沉着,似乎修养非常高,但实际上却是机械更深。因为有话不敢说,说对,得罪人,说不对也得罪人。假使一个心境比较朴实的人,就敢说话了。「故君子与其练达,」我们普通喜欢讲做人要通达,「不如疏狂。」不如有些地方马虎一点。意思大约是如此。 讲到「练达」,就想起《红楼梦》一书,我们小时候偷偷地看,书上的好句子都会背,那时认为《红楼梦》已经黄得不得了,现在看起来清白得不得了。《红楼梦》上有幅名对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一切都洞明,很透彻,是真学问。「练」等于经验很多,对人情世故很通达了,这是大文章。这两句话是人生最高的名言。可以说,一个人一辈子的修养能够做到这两句话,就非常成功,书中的主角贾宝玉,不大肯读书,这位少爷最讨厌这幅对子,换句话说,贾宝玉之所以讨厌这幅对子,就是受了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思想的影响。既然已经说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已经不够洞明世事,不够练达了。真洞明世事,真练达了,连句话都没有,就是既高明,而又到达最平凡。 因此我们又晓得,关于这一类的人生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里是非常特殊的。在西方文化里也有类似的行为,却很少构成这一类的文字,变成系统的哲学思想。但这一类文字,这一类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对于每一个人的影响都很大。 袁才子和郑板桥 比如清朝名士袁牧(字子才)、郑板桥等都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清代才子袁牧在康乾盛世,二三十岁就名满天下,出来做县长,赴任之前,去问老师,乾隆时名臣尹文端辞行请训,老师问他:年纪轻轻去做县长,有些什么准备?他说什么都没有,就是准备了百顶帽子。老师说年轻人怎么搞这一套?袁牧说社会上人人都喜欢戴,有几个像老师这样不要戴的。老师听了也觉得他说得有理。当袁牧出来,同学们问他与老师谈得如何,他说已经送出了一顶。这是袁子才很有名的故事。他做了两任县长,太平盛世做官是很舒服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做两任知县后,不干了,回来当名士,买了《红楼梦》的大观园,改名叫小仓山房。那时,两三百年前,他的房子里已经装上透明红色玻璃,还是进口的,小仓山房在里头,树林、林园之美没得说。 跟袁子才相反的,就是有名的郑板桥。他没有考取功名而是教书的,很可怜。古今中外教书的都一样可怜。郑板桥在教书时,刻薄的主人给吃的稀饭,他形容「鼻风吹动浪悠悠。」鼻子的呼吸使饭碗里的稀饭起波浪,你说有几粒米在里头?所以有名的诗:「命薄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做先生。」他是江苏人,而逃难到扬州来教书,为什么?过节时,债主来要账,账还不起,只好逃避到外省去。他后来考取功名做了官,此人非常有趣,也非常高雅,做了两任知县就不干回家了。他有几句名言,我们可以知道,但不要学,学不好要学坏的,画虎不成反类犬:「聪明难,糊涂也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绝对的聪明,最后通达了,学到绝对的糊涂更难。「放一手,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作人处事,放一手,等于现在请放一马,当下心里就很安祥,但并不像宗教家万事慈悲,来生要得个大福大报。 在中国文学、哲学中,充满了这一类思想教育。历代走这种路线的人太多了。郑板桥、袁子才等等,讲究穿、讲究吃、讲究玩,在康熙、雍正、乾隆一百多年间,差不多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是这一现状,为什么?当时天下实在太平,社会太安定了,安定到人活着不晓得怎么打发这个生命,那么自然合于庄子讲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如果要引用历史上的资料,来说明庄子的这个道理,事例太多了。集中这些资料,可以写一部很厚的专著。 现在我们归结下来,庄子所讲的少知道,少烦恼,知识学问越高,痛苦烦恼越大,尤其生当乱世,知识学问越高的人,所谓忧世、忧国、忧民的心理,随时都有忧烦中,在这种情形之下,才构成了庄子所讲的《养生主》前面这段话。这个时候,人生不经过变乱,乃至说不经过我们这个时代,物质文明发展了,人为了追求物质的文明,自己不能安祥,为生活在奔走,为生存而竞争时,自然感觉到知识越高,欲望越发展,痛苦越大的道理。 为善无近名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等于庄子的格言。庄子这一段话,如果说是教育,我们历代的教育家说不出口,它非常消极,也很逃避,而且对人生处世非常滑头。不过,有它的道理。 「为善无近名,」做善事应该的,做到了没得名气地做善事,别人不晓得你在做善事。「为恶无近刑。」没有一个绝对的善人,每一个人内在的私生活上总有不对的地方,但是做坏事不会达到犯法的边缘,不会达到受打击痛苦失败到极点的边缘。就是说善恶之间恰到好处,你说这人好吗?好不到哪里去,坏吗?也不坏。这两句话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所以有人研究《庄子》,认为道家都是逃避的、消极的。实际上不是这样。 「为善无近名,」中国的文化,不只是《庄子》这么讲,诸子百家都是如此。中国文化讲做好事,有四个字,叫做阴功积德,不知道你们年青人听过没有?我们当年所受的教育,这个道理灌输得很多,做人一辈子要阴功积德。阴是暗,偷偷做好事,别人不知道,这才是阴功,真正的阴功才是真正的积德。为了做好人而做好事,为了让人家去表扬,为了让人家叫我们好人,看到我们做了善事,那就不算善事了。 我经常提到中国有一部书《聊斋志异》,这本讲鬼、讲怪、讲狐狸精的小说,它的宗旨在哪里?很多人不懂。《聊斋志异》第一篇是什么?《考城隍》。故事是有一个读书人,做梦时接到通知,叫他立刻参加考试。他到考场一看,上面坐的主考官是关公。中国人素来对关公尊重得不得了,比包公还可怕。关公发下题目,他就做,卷子里有几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就是说一个人有心地去做好事,表现给别人看,或表现给鬼神看,虽然是好事,也没有什么值得奖励的。又例如有一把刀不好用了,随手丢掉,而不幸伤了人,实在没有存心要伤害他,那么虽然是一件坏事,也不该处罚。关公当场阅卷,拍案叫好,于是命令他马上去做城隍,就是阴间的地方官。这个读书人一想,糟糕!那要死了以后才能做的,只好向关公请求,我妈妈很大年纪了,只有我一个儿子,马上去做城隍,妈妈谁孝养呢?关公一听,好极了,有慈心。命令秘书查寿籍册,看看他妈妈还有几年阳寿,秘书一查,还有九年阳寿。关公说,等你九年,那地方的城隍先请主任秘书代理。这个故事说明「为善无近名」的道理。 「为善无近名」,就是叫你不要逃避,真为善,不求名利,也不要为了因果报应。拿历史的经验来证明,历史上的忠臣、孝子,很多的故事,足以启发我们,他们的人生做法,「为善无近名」的太多了。我常常碰到宗教界的一些朋友,他们觉得自己做了好多善事,磕了好多头,拜了好多佛,念了好多经,天天到教堂做礼拜,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会死掉呢?常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答不出来,只好看看他,没办法答。这种心理就是为善近名。 「为恶无近刑」,更不是鼓励我们去做坏事。孔子的思想,所谓「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矣」,我们常常这样解释,道德的大原则绝对不要超过标准范围,小地方有时可以马虎一点。照我的看法,这样解释完全错了。实际上,孔子是讲道德的大原则绝对不能违反,小地方不是叫你可以违反,「出入可矣」,就是要慎重考虑,「出入」不能做马虎解释,一出一入就值得慎重,做与不做之间,两可之间时,要慎重考虑,这是主张小德都不能违反。透过了文字的了解,就晓得孔子所说的小的过错也不能犯。我们不能随便把孔子的话「出入可矣」。所以古人的注解很多地方也有错误,你不要认为古人一定很高明。了解了孔子的这两句话,我们就知道,「为恶无近刑」也就是「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矣」的意思。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归纳下来,庄子这两句话就是讲人生行为要做到至善。 缘督以为经 庄子这几句话分成两段,有三点: 第一点,一个人养生,把自己身心搞得不烦恼、不痛苦、不忧烦、很安祥、很平凡、很快乐地过一生。有学问、知识、经验,而不被其所困,要能解脱。换句话说,要提得起,放得下。 第二点,人在善恶之间,在人生的行为上,绝对要走至善的路子。不过庄子的文学气氛,两面一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我们往往被文章的气势迷惑了。 第三点,「缘督以为经」。麻烦来了,这一句话严重得很。后来道家神仙之学、炼丹、求长生不老,祛病延年的这一套中国特有的学问,笼统就叫养生之学,修道的人就是走养生之学的路线。养生之学的观念,都取自庄子《养生主》这一篇。我们要知道了解这一点。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特别要提的,养生之学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只有中国文化才有,西方文化没有。西方文化也讲人的生命可以长生,后来演变成西方的宗教,所谓到天堂去,就得永生,那是讲肉体生命死后,精神生命可以得到永生,只有中国文化非常特别,认为肉体生命可以通过某种学问,某种方法修成永恒的存在,叫做长生不死,这就是后来讲的神仙,也就是庄子所讲的「真人」。全世界的文化研究完了,可以说,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很大胆地提出来这么一个假设,假设人的生命通过某种方法去修炼,可以永远地活下去。 那么,修炼的方法呢?看武侠小说看多了,就晓得现在很流行的道家、密宗所讲的气脉之学。人体有气脉,中国医学讲人体有十二经脉,统帅了西医所讲的神经系统、肌肉、细胞许多东西,除此之外,学中医特别要注意,还有奇经八脉。十二经脉都是相对的,人体左右的神经是交叉的,比如左边臂膀很痛或者发酸,左边神经的根据在背脊骨的右边。内在的,连着内藏,和心肝脾肺肾有关连性。左边膀子不舒服,可能是阳明经脉不通,也会造成胃不舒服,或胃上有风湿,这是气的不通;又如右腿不舒服,走路发酸,也是胃不好;不过胃不好的情况不同,因为神经上下交叉、左右交叉,神经组织是很奇特的。十二经脉在中医学上称为六阴六阳,六根阳脉,六根阴脉,统帅了各个神经系统、肌肉、内脏等等。 道家与中医所讲的人体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不是六阴六阳,不是相对的,是独立的,所以叫奇经。如说天上一只鸟在飞,单的,谓之奇。奇经八脉的奇字,不应念成奇怪的奇,应念「支」。奇经八脉的主脉是督脉,就是「缘督以为经」。督脉是什么东西呢?人的身体是一个骨杆,前面两个伸出来是手,上面加上去是头,下面两个叉是脚,人体是以背脊骨为中心的,心肝脾肺肾五藏都挂在背脊骨上,这是人的优点,所以人立着,顶天立地。动物跟人不同,它们的背脊横放着,心肝脾肺肾也横下挂着,所以动物生命在佛学上叫「横生」,也叫「旁生」。人是直的,以督脉为主,督脉最重要,就是背脊神经,背脊骨一直到头脑,称为中枢神经系统,人活着健康时最主要的就靠中枢神经系统。到了前面,舌头以下,连着心肝肺大肠小肠膀胱等,这一系统,在旧书翻译中称自律神经系统。人中风嘴歪了,发抖,可人还活着,就是自律神经出了毛病,不能做主了。 督脉是中枢,那么,督脉是背脊骨的中心吗?这一问题是千古以来道家、密宗、瑜珈术讨论得非常厉害的,现在还在讨论。过去西医不承认有督脉,现在开始承认,所以科学还是要慢慢进步的。我们知道,背脊骨一节一节接拢来,中间是空的,有脊髓。人生病,医生用针管从骨节洞里打进去,把脊髓抽出一点来化验,脊髓是什么?譬如我们吃炖的猪背脊时,里面有白白的,软软的一条,这就是脊髓。脊髓是液体,脊髓中间很细很细的一点,从下一直到后脑,这就是督脉。一般印度瑜珈,或有些道家这样认为。但有些道家、密宗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太粗浅。督脉是背脊骨脊髓的中间的中间,比人的头发丝还细,有一条空的路,一直透到上脑。有这么一个现象而无形,因为脊髓中间是空的。比方香蕉树,看起来是一筒,若一层一层地剥开,最里面是空的。 人老了,背脊弯了,头也低下来了,生命根本的力量不够了,是因为督脉不通了,闭塞了,乃至坏了,所以修道的人讲打坐,最重要的就是打通督脉。 讲到督脉,世上的修炼方法都是名称的不同,道理是一样的,可一般学佛、学密、学道的很可怜,学问不能融汇贯通,被许多宗派的术语名词困惑了,始终在搞术语,搞名词,搞各家经验发生的理论,都在边缘上摸,摸了半天,搞不清了。实际上,不管哪一宗哪一派,古今中外哪一个道,人的身体就是这么个身体,不会是道家的身体与佛家的身体不同,更不会是现在人身体同古人身体变化太大,都是一样。道家的术语,因为中国人的关系,讲起来比较方便,但不要被名词术语困住了,就对了。 道家经常讲到后三关、前三关。督脉有三个部位最要紧,腰部叫尾闾关。女性常腰痛,腰酸,是腰部因生孩子等衰弱了,气脉破碎了,甚至于闭塞了,始终没有恢复,所以腰没有力量。而女性本来腰就没有力量,我常跟大家讲,男人走路跟女人走路不同,男人走路是两个膝盖在走,假使男人年纪大了,膝盖弯得不灵便了,就很讨厌,越年青,膝盖越灵便;女人走路是屁股在走,因为腰在扭,这是气脉的关系,不是骨骼的关系。腰中间一圈叫带脉,非常重要,带脉的气不够,到腰这里就气不足。督脉这一节,男女都一样。大家打坐都勾腰驼背的,坐直一点,要命,腰部都很脆弱。背脊骨两边的穴道是命门,这是生命的根本。所以老年人腰酸背痛,捶腰捶背非常需要。什么叫按摩叫推拿啊?就是痛得没办法了,只好叫人家打,只有挨打才活得痛快。 督脉很通俗很简单地分成三个部位,每一关尾闾穴最难打通。尤其是年青人,打坐练气功,讲修养做功夫,往往到这一关,一百个有五十双垮掉,男女都一样。到这一关,刚刚打坐到精神好起来,气脉还未走通,身体就出毛病,乃至发生遗精,及各种各样的毛病。据我所知,非常普遍,男女都存在,很可惜,我们这个民族因为礼仪的关系,个个有这个病,个个都不敢说。所以许多修道也好,练功夫的也好,尾闾关包括腰部以上,通通没有打通,从而影响肠、胃、肾、膀胱等,百病丛生。如果这一部分绝对健康了,那么人体内藏胃的一半以下,这些病绝对没有了,而且不管男女,身体生理上永远保持很年轻,象童体一样。 第一关通了以后,上来就是夹脊关。夹脊就是背脊骨的两块骨头拉拢来,那里有个窝的地方,这里与肺呼吸系统、肝、脾、胃连带关系很重要。做功夫修养把这一关打通的人,那不同了,他平常坐在那里,很难得弯下腰来,自然很直,你叫他弯腰,他并不舒服。你看年纪大的人,总喜欢弯腰,喜欢把腿跷起来,坐在办公室里,希望靠在椅子上,脚跷到办公桌上去,只要有机会,两条腿总想放高不可。以中医来讲,这是下元亏损。夹脊关不通,前面所讲的中宫、胃气都不充足了,问题多了,各方面的毛病都来了。这是后三关的第二关。 第二关上来,叫玉枕关,就是后脑,许多人打坐修道,做功夫,不管修净土念阿弥陀佛,或者基督教的祷告,乃至道家的修炼功夫,在我的经验上,很少修到这一关的,尤其打通这一关的,非常少见。有人静坐修道到这部位,非常痛苦。拿佛学来讲,童真入道,女性就是当第一次月经还没有来时,男性就是性知识完全未开窍时,此时修道不会有这个毛病。可是不可能,童体不会有这个智能,除非天才的天才。人到十几岁不是童体以后,脑部神经大部分衰坏了,闭塞了,或死亡了。为什么近视眼的视神经老化?就是这里衰老了,退化了,用道家笼统的名词讲,就是玉枕关气脉不通。修道的人修行到此,头痛得不得了,眼睛痛、牙齿痛、耳朵出毛病,各种毛病都来了。加上现代报纸副刊上医学知识,有一点毛病就怀疑是这样是那样,再加上恐癌症,结果找医生,当然找医生并没有错,那么,有没有勇气把自己的生命拿来试验一下,我也不主张随便乱试验,往往经过的境界又退回去了,等于没有用。或者有些修道学佛的修行到此,有眼通,看到这看到那,实际上玉枕关并未通,而是在静坐中,身上的血液、气脉在运转流行,身心气血,二者相互摩擦生电,形成这种现象。如果你认清楚这只是静坐过程必然的阶段而已,再放下一切,不执不着,顺其自然,慢慢身心会一步一步变化,一步一步提升。一般人修行到此,气刺激了视神经,在将通未通之际发生许多怪象,加上心理的牵强附会,看到光或者什么的,自己认为有神通了。轻一点,大神经变成了小神通,小事看得蛮灵,大事就不行了;严重一点的,大神经小神通也没有了,完全神经了。许多人打坐修道疯了,武侠小说所说的走火入魔,就是这个原因。实际上没有火,也没有魔,就是「缘督以为经」。如果玉枕关气脉通了,不管多大的年纪,思想、身体不会疲劳,记忆力不会衰退,也不会耳朵聋、眼睛花,应该说比年青人还行。这就是督脉部分。 讲督脉,讲气脉之学,解释「缘督以为经」,就是说把整个身体背脊骨督脉系统打通。怎么叫「缘」呢?佛学翻译得很好,叫「攀缘」,攀等于人爬楼梯,一节一节慢慢爬上去,「缘」就是沿着这条道路,一节一节向上连锁的关系。所以,「缘督」就是以督脉为主,沿着督脉这条道路,以生命的气化一节节向上爬,保持健康。「以为经」这个「经」,不是奇经八脉的经,这里应作常字解释,督脉中枢神经、背脊骨关联着整个身体的中心,要经常保持使它健康。 刚才讲的自律神经系统都叫任脉,是在身体前面;横的叫带脉,在身体中间,有相而无形的是冲脉,也就是后来密宗、道家所认为的中脉。不过有人辩论,冲脉不是中脉,都为名望辩论得厉害,暂不去管它。反正人体四个脉,加上两手两脚到头脑,上下八个脉非常重要。真正健康的人,打通了,没有缺陷、闭塞、病痛。 然而,庄子只提到督脉的重要,他为什么不讲下去?任脉、带脉不重要吗?因为有一个「缘督以为经」,对于有形的活着的肉体生命,背脊骨到脑中枢神经最重要,是主干。一般人,先要保持以督脉为主,督脉打通了,后面再跟着一路一路来,所以「缘督」,以督脉为基础。如果有些修道、修密宗的认为中脉才最重要,那是后来的说法。怎么讲是后来的说法呢?督脉、任脉不通,中脉没法通,真正中脉通了,奇经八脉当然通。但是到达这个境界,不可能的,几乎不可能。 长生不老,据我的想象,不能说我的经验,多活一下,慢一点老,不是完全不老,可以,绝对做得到,不过要专修。不像一般人学佛修道,地皮要炒,房地产也要有,美钞、黄金多少也要有一点吧,名片上总要印一条官衔,或者不是「长」的,总要来个「员」的。如果一忙这些,想做到「缘督以为经」,奇经八脉打通,修到长生不老,据我所知,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那真是庄子前面讲过的人生的大梦。 青年同学注意,人的欲望,随着年龄、知识、经验在升高,非常可怕,假使一个人的欲望不跟着这些升高,差不多可以修道了,减退更好。许多学佛学道的人,讲起来自己什么都看空了,未必如此,不容易看空啊。这样一来,不能专修,想「缘督以为经」,想长生不老,绝对不可能。人随着欲望的升高,到了皇帝,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唐朝明朝的几个皇帝,要做神仙,人到了权位最高处,还要想另外一个超越,一超越,不都是搞死了吗?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有两个人讲话很影响他,一个是道家的神仙东方朔,东方朔很滑稽,经常搞得汉武帝哭笑不得;一个是汲黯,汲黯当面批评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内在欲望那么大,而外面讲大仁大义,又想修道,成神仙升天,「岂可得乎?」天上能爬得上去吗?历史上讲汲黯很憨,汉武帝的大臣哪个敢说这种话,非杀头不可,只有汲黯,当面这样骂汉武帝,汉武帝一声不响,晓得汲黯好人一个,忠心耿耿,讲的老实话。其实,岂止历史上汉武帝,大概所有学佛修道的都是汉武帝的徒弟,都犯了「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这个毛病。真正做到无欲无求,「缘督以为经」,一句话就成功了。 庄子只讲了「缘督以为经」,下面几句话来了: 「可以保身」,督脉打通时,身体健康长寿是绝对的,没有病;「可以全生,」怎么叫「全生」?一生很幸福、很快乐地活着,全始全终;「可以养亲,」不会死在父母前面,当然可以孝顺父母,照应家庭子女亲人;「可以尽年,」就是生命可以活到真正该死的时候,尽了天年。 许多人死亡,没有尽到天年,在佛学叫横死。按道家说法,人活一万年很普通的。道家有一本书算得很妙,最短命的活一千年也很自然,我们把活一百岁视为高寿,在道家看来是不通的。人有一万年的寿命,为什么人会活得这样短呢?道家有一个会计制度的算法,高兴时哈哈大笑一下,少了半年;发一顿脾气,少了五年到十年;哭了一场,又扣好多年。那一本帐很有趣,我把这本道书找出来,叫个学统计的同学画一画表,扣一扣以后,就只能活几十年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不算「尽年」,真正的「尽年」是规规矩矩活到千年万年,然后不叫死亡,道家有个名词,叫做「登遐」,「登」就是上升,「遐」就是到很高远的另外一个世界去,等于佛家讲往生到其它的佛国。 然后庄子提出三个故事。要特别注意,故事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很简单,可是《庄子》文章的笔法一写,很漂亮。二千多年来,中国文学各方面,引用《庄子》的这些故事,做各种说明的,太多了。如果现在有人用白话,高度的文学手法,再把每个故事描写出来,应该更好。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譆,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杀生的艺术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是给皇帝管厨房的人,「丁」是人名。是什么人的厨师呢?「文惠君」,就是「孟子见梁惠王」的那个梁惠王。庖丁给文惠君杀牛,当然现在有更好的杀牛机器,但杀牛是当时的一种手艺,当时的一种技术。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之所触,」把牛一拉,绳子一拽,手在牛背上一拍,我们普通拍一下很爱护,杀牛的人一拍,牛就倒霉了;「肩之所倚,」绳子一拉,牛鼻子拉歪了,把牛拉转了,肩膀一靠,牛就被靠倒跪下去了,很有功夫的;「足之所履,」脚压在牛身上;「膝之所踦」,膝盖顶住一个穴位,后来我研究,同人的穴位一样,顶得发麻了。庄子一定学过杀牛,至少也观察过杀牛才这么写的。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