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途径系列之2:解脱之道(全)-3

我现在所说的话,跟大部分人所认为的可以获得快乐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激进的方法,做一点修正是于事无补的。迟早有一天事情一定会颠倒过来的。一旦观察到实相,每件事都会颠倒过来。  第八章 意志力  我们能不能安住在这份不满足感之上,并且彻底地去感觉它,而不试图改变它?它便是你当下的真相,因此你只能学着与它共处。这才是真正的意志力,这跟企图操纵眼前情况的虚假意志力是截然不同的。  今天我们要澄清一个几乎人人都有的误解,它深埋在我们思维方式的根源里。它是对我们生命某一部分的误解,而我们会发现我们对自己这一部分的认知,正好跟真相相反。我们要探讨的就是意志力(will)的品质。  我们已经明白,每当我们企图让某件事发生时,就是在对自然的秩序产生怀疑,你不相信本体会依循它需要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份怀疑最初所以会产生,本是源自于对当下的排斥。在运用我们的基本信赖和真正的意志力时,你必须完全相信,你当下的经验所产生的结果正好是你所需要的,你根本不必思考那个结果会是什么。怀着这份信心去觉察当下内心正在发生的事,你就会明白你的有机体已经在竭尽所能地运作了。但是你的心智并不允许你完全安住于当下,因为你不明白你有与生俱来的智慧--它很清楚你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你不允许它运作。你永远都想指挥它,而这便是我们所谓的意志力。然而每当我们在掌控或指挥自己的时候,就是在阻断自己的自发性。我们无法真的信赖,因而阻断了真正的意志力。  真正的意志力其实就是对当下的经验彻底臣服。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来看,真正的意志力就是彻底放下我们一般所谓的意志力。真正的意志力指的并不是对另一个人臣服,而是对你自己、你的生命、你的经验以及你当下的真相臣服。臣服于当下的真相,并不意味看到这个真相而不在乎它。真正的臣服意味着心甘情愿地与经验共处,包括你所有的情绪反应,不论它们是令人愉悦或挫败的。你总是以稳定的心来面对当下的真相。  还有一种看待意志力的方式:意志力是一种跟自然调和一致的态度。眼前发生的每一件事对我们而言都是自然的。对眼前自然发生的事说"不",就是在制造二元对立。这种虚假的意志力对事情的发展始终有自己的定见,而这只会带来更多的冲突与分裂。  认清当下能释放我们心中虚假的情绪  一旦心甘情愿地安住在当下这一刻,我们就可以看到眼前真正在发生的事。如果我们说:"不,我不想接受这个状态,我想要的是另一个东西。"这个想法就会阻碍当下的经验,使我们无法清楚地看到个中真相。因此真正的意志力在运作时,会加强我们对当下情况的觉察,会让我们拥有更彻底、更完整的观察。我们必须拥有这份完整的观察,才能理解眼前所发生的事。这就是一种自动调节作用,一种情绪上的释放。这份洞见犹如性高潮一般,能释放所有的紧张感,如同婴儿时期母亲释放掉你的饥饿感和痛苦一样。认清当下的真相并且理解它,这个过程能释放掉心中的那些虚假的情绪。不满足、痛苦和冲突,并不是我们自然状态的一部分。一旦能看见和释放掉那些虚假的情绪,它们就会消失不见。这便是一种自动调节作用,而剩下来的东西才是我们的真相。  但通常我们会忙着掩盖住眼前的真相,因此我们永远都在阻止我们这个有机体的自然运作。每当你感到不满足时,你会对自己说什么?你会说:"我不满足是因为我的男友好几天都不跟我做爱了。"然后你又会做什么呢?你会试着增加跟他做爱的次数。假设这个方法不生效,你就可能会去找另一个男友。也许你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认为自己应该有很美妙的性高潮才对,而男友的职责就是为你带来美妙的高潮,男朋友对你而言只是一个活阳具罢了。这便是我们心底深处的想法,因为母亲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得到抚慰。当你觉得难过时,母亲的角色就是要让你觉得舒服一点。如果做不到,她就是一个坏妈妈,而你自然会想找一个更好的妈妈。  从本体涌现的自发活动,完全不需要动用意志力  一旦能臣服于当下的经验,源自于本体的意志力就会释放出来,然后它就会按照应有的方式去运作。如果能彻底感觉自己的不满足,就能认清真相是什么。从表面上看来,你的不满足是源自于男友没跟你做爱,但也可能是其他的理由。如果真的与这份不满足相处,你就会发现你不满意的其实是自己。与这份不满足共处,会揭露出心中的某个坑洞,某种失落感。如果能继续与这份感觉共处,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你无法通过安住在当下而得到满足。谁说只有性高潮能带来满足?那只是你的一种想法罢了。其实你的有机体可以在任何时刻带给你满足。  假如我们企图用意志力--人们一般所谓的意志力--来填补我们的坑洞,那就等于是在阻断自然的调节作用。如果能安住在真相之上,让自己的意志力与真相调和一致,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我们这个有机体完全能提供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那时你想得到满足,满足就会出现;你想有圆满感,圆满就会出现。一旦拥有了真正的满足、圆满和爱,你就会发现原先你认为自己必须拥有的东西,其实是无关紧要的。当我们不再需要填补坑洞时,生命自然会展现出你心中的圆满,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与其不断地追求满足、圆满、快乐和爱,不如反过来让自己产生根本的信赖,然后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会自然呈现出圆满与爱的品质。  真正的人生就是从我们的本体涌现出自发的活动,这里面完全不需要动用到费神的意志力。真正的意志力会让你做出你必须去做的事。如果你必须到店里买个东西或者跟某个人谈一些事,你自然会产生一些动力,你不需要一再地反思。  你们都有过这种经验,好像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只要做出正确的举动就对了。做一个真正的成年人,我们应该有能力为自己以及为别人做出正确的事。  但是我们已经失去了那份自信,那份基本的信赖感,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只有真的把它们展现出来,才能重拾这些品质。这不是你可以从外面取得的东西,你可以借着安住于当下而将其演练出来,你要练习不再排斥当下的真相。  真实的意志力一旦运作起来,自然会展现出你的真我  以充满信心的态度与当下的经验共处,这也是真正的意志力的展现方式之一。其中有一种无有疑惑的自信,这不是头脑制造出来的,而是深信与当下经验共处是一件正确的事。那是一种对自己的信赖,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你不需要对任何事抱持希望,也没有任何欲求,你不再需要从别处去寻找希望,当下这一刻一切都具足了,我们只要让它发生就对了。如果还是不明白这一点,就必须去探索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有机体自然地运作。  我们会看到我们对意志力的探索,将引领我们回归到对真相的观察:真相能使你得到自由。真正的意志力也意味着与真相共处的一种能力,意志力的运作就是为了服务真相的。让真相显现出来是不需要费力的,因为真相就是眼前的事实,你只要停止你那逃避真相的习惯就够了。你总是企图把事情推开,或是企图让不同的事发生,这就是为什么你会阻断真正的意志力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心灵修持的传统都强调放下意志力这件事。你确实必须放下一般人所谓的意志力。你还有别的选择吗?不论你的经验是痛苦的或快乐的,你都可以跟它相处,或许这样就能发现其中更深的真相了。企图改变当下的感觉,就像是在对长满了绿叶的大树说:"不,我喜欢的是黄色的叶子,我要你长出黄色的叶子。"然而眼前的季节是不可能长出黄叶的,这是你无法改变的一件事。你也许可以用油漆把绿叶遮住,但这种遮掩的行为就是我们对真实的感觉所做的手脚。事情的本质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如果我们能了解事情发生的方式就是它应该发生的方式,如果我们能接受这一点,那么每件事都会顺利起来。事实上,它会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完美地运作,就像奇妙的魔法一般。  当然,对人生抱持全然的信心和信赖,知道事情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并不意味你不再采取任何行动了。我并不是说你的人生不能有任何活动、行动和偏好。真实的意志力一旦运作起来,各种的活动和爱好都会是源自于本体的,它们会自然地展现出你的真我。  这种对意志力的观点也许很难被接受,然而真实的情况就是如此,或许时间久了你就会明白了。一旦体会了这个观点,你就有能力活在正向的、充满爱的、甜美的以及喜悦的本然状态里。由于我们的误解,才导致了自我紧缩、阻隔和痛苦的恶性循环。这份误解使得我们无法处在本然状态里。  通常人们运用的意志力,是一种身体上的紧缩感  我们一般所运用的意志力,其实是一种身体上的紧缩感。它会使我们的身体变得僵硬,而我们又会用它来当成行动的跳板。当人们说自己很有意志力时,指的其实是让身体的某个部分变硬,然后由那个硬块来促使他们产生行动力,这个硬块使他们感觉行动有了支撑,使他们不至于跌倒。但如果仔细检视一下那个硬块、那个跳板,你会发现那只是身体的某种紧缩感。你已经学会紧缩身体的某个部分,某个靠近心轮的部分。你让它变得坚硬起来,然后又从那份坚硬感之中产生出行动力。你觉得如果那份坚硬感不存在,你就会变得非常空虚,什么事也不能做了。然而这份紧缩感最后只会封闭住你的心。它会封闭住爱、喜悦以及满足感。错用意志力永远会让我们的心产生对立。  放下错误的意志力可能会令你感到恐惧,觉得自己快要掉进一个空虚的大洞里。然而真正的意志力出现时,你是没有任何恐惧的,也不会觉得空寂是不对劲的。你的心中如果出现了空寂以及真正的意志力,亦即紧缩的倾向不见了,你就会有一种开阔而非恐慌的感觉。  这种情况往往会带给我们一种进退两难的感觉。我们会害怕放掉错误的意志力、坚硬感和僵固感,我们不想彻底失败或不再有任何支撑及依赖对象,也不想失去行动的跳板。为了逃避这种感觉,我们自然会让自己变得坚硬起来,并且会创造出一种错误的意志力,好让自己有一个行动的跳板可以支撑。你总认为必须有某个东西来支撑着你,而这份信念又制造出了对抗真实意志力的阻碍,这种阻碍通常会出现在太阳神经丛的部位。  现在我们已经明白意志力和恐惧是相连的。一旦丧失了基本的自信心,我们真正的意志力就会被阻隔在外,然后又会制造出一种恐惧,以为不运用虚假的意志力就会失去支撑似的。我们会觉得自己脆弱而毫无屏障,脚下的地基好像不见了。我们以为如果放弃虚假的意志力,生命就会崩解。这样的情况会不时地出现,直到你能感觉真正的意志力为止。真正的意志力不会让你觉得自己得到了支撑,你只会觉得恐惧不见了,也不再需要任何支持了。感觉上就像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空间,可以任由你自由自在地体验人生。所有的可能性都在里面,你不需要采取任何刻意的行动,事情会自然地从那个空间里冒出来。  真正的意志力开始运作,你就会体认到自信和信赖感  如果事情能自然地发生,你当然就不再需要挣扎了。你只是存在着、觉察着,而洞见自然会浮现出来。你相信事情自然得到解决,你需要的洞见会像花朵一样地冒出来。这是非常自然的一种过程,而它一定会发生。这份开放度和自由感就是我们内在工作的成果,只要我们能允许真正的意志力自然地运作。  当我们不再需要借由那个硬块作为跳板时,空寂就变成了心中的开阔空间,而我们终生所追求的爱、满足、喜悦和圆满都会自然出现,像泉水一样源源不绝地涌出来。但是我们会制造出心中的硬块,以为必须借着它才能达到圆满,于是这泉水就被封闭住了,然后我们又会问自己:"为什么内在工作无效?我试过这个也试过那个,但仍然不觉得满足。"其实你所谓的内在工作只是在封闭住它罢了。  最后,真正的意志力会以一种了知的形式呈现出来,但这并不意味有某个高等的东西在为你效劳。你只是很清楚地了知我们这个有机体--这股生命力,会以最佳的方式来做它必须做的事。这是对自己的一份真正的自信,你的心将是完全祥和的,绝不会把自己分成两半,然后说:"这一半不够好,我要改善它。"你当然也不再渴望男友能带给你性高潮了。性高潮也许会发生,也许不会,如果发生了,那也只是爱和圆满的自然示现,不会是从需求里所产生的结果。  一旦认清努力和希望都是徒劳无益的,我们就不会再去追求任何东西了,然后彻底的自由就会从单纯的存在之中涌现出来。你以为到这里来可以使你达成各种事情,可是你却被告知必须放弃你的希望。欲望和希望乃是企图用虚假的意志力障蔽住真正的意志力。  因此,真正的意志力就像一块"无有疑惑"的基地,它会使你对事情的运作产生信心。它很难被精确地描述。我的说法可能会被你误解成头脑里的某种观念,而这就是我为什么会用"无有疑惑"的原因。我的意思是,你的内心会有一种感觉和理解,你知道事情自然会顺利地运作。真正的意志力是运用在当下这一刻的,也就是对当下这一刻保持开放。或许你的头脑完全能理解我所说的一切,但你的理解还必须随着时间逐渐演变成"无有疑惑"的了知。那时你连思考都不再需要了,你只是单纯地过日子就够了。  设定目标的练习,可以让你独自面对当下  我们会做某种特别的练习,来帮助我们理解以及释放出这份真正的意志力,我们把这项练习称为"设定目标"。这项练习听起来有点矛盾,因为它似乎是在训练错误的意志力。一开始我们好像是在运用错误的意志力,但其实我们是在运用意志力来跟当下的真相共处。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达成什么,而是要学会安住在当下,看见当下的真相。如果你想了解某个议题,你就必须采取跟这个议题相关的某种行动,这样你才能真的了解它。举例而言,你很想了解为什么你总是企图得到别人的注意,于是你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要不断地观察自己是如何在企图得到别人的注意。或者你可以设定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每天起码有三十分钟的时间不再做任何引人注意的事。这便是设定目标的练习。你会逐渐看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意志力的运作。但是有一段时间你会把真正的意志力和虚假的意志力搞混,这也没什么关系,因为它会制造出一些难题来挑战你。设定目标的练习可以让你独自面对当下的真相,这样你就不会依赖团体的支持了。你在设定目标时必须很精确地说出你准备做什么,多久做一次。精确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你提到的那个胸中的硬块,对我而言就像是用皮带鞭笞一根阴茎,要它到外面去做生意。而且我发现这种情况会让我回家之后跟我先生产生一些问题,就像是两根阴茎之间的战争。我发现我很难在先生面前放下心中的硬块。我们刚刚才发现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事。  阿玛斯:这是一种自我防卫式的意志力。阴茎象征的是一种攻击性,一种坚硬的心态,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意志力。我们以为意志力就是一种攻击性和行动力,然而真正的意志力其实是一种顺受的态度。你运用了错误的意志力来护卫自己,所以你必须了解为什么你会这么做。人们有时会用新月来象征真正的意志力。新月中间有一颗星星,象征着对自己的真我臣服,因此,接纳指的就是臣服于自己的真相。你可以有行动力,但是行动力不需要以自我防卫及坚硬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你觉得必须这么做,你可能已经误解了它。不妨检视一下你的观点,当你产生那种感觉时,请跟它相处一下而不要试图去改变它。想要改变它一定会涉及利用心中的硬块,或是利用那根阴茎来对治自己。现在你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会想到用阴茎这个象征?"  在我们这个文化里,我们通常会把意志力看成是一种男性象征,一种坚强的男子气概。但是从根本上来看,真正的意志力是阴性的。接纳真相或是与实相调和一致,就是意志力与本体真正的关系。  奔流的溪水有根本智慧在引导,这是本体的运作方式  学生:从实际的角度来看,整个商业文化都是奠基于目标、计划以及投射出错误的意志力。当整个社会都处在颠倒状态时,你如何能按照自然的方式运作呢?  阿玛斯:没错,整个社会确实是奠基于这种错误的观点之上的,不过你还是可以接纳这种文化,然后观察一下你自然的本质如何在这种情况里运作。你还是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做你的生意。我们通常的想法是:"事情应该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可是我们要如何从这里走到那里?"但自然的观点就像是一条奔流而下的溪水,因为有一种根本的智慧在引导它,所以它永远会以最轻松的方式来运作。这就是本体的运作方式。如果我们不信赖事情会自然地发展,我们就会以各种方式去操控这条河,结果却把事情弄得越来越困难。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探查自己的反应:"我为什么要操纵这条河?我为什么会做这件事?如果让事情自然发生,它会怎么进展?"  社会确实是在违抗这种自然的走向,因为它是奠基于人格而非本体的。因此你一旦选择去做正确的事,就会感觉周遭的每一个人都在反对你,而且每件事都在出差错。真的,很少有人会赞同你的。这时你会觉得要继续信赖自己是很难的事。外界施加于你身上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因此你必须更加安住在自己的真相上。  学生:儿童期受到环境的挫败而导致意志力的丧失,这跟负面情绪的浮现是否相关?  阿玛斯:是的,它们是同样的东西。负面情绪的浮现就是尚未释放的挫败感。就因为挫败感尚未释放,我们才无法发展出自信心。未释放的挫败感只是生理层面尚未释放的负面能量罢了。它反映出了心智次元已经丧失的自信心。  学生:我觉得就是因为我们逃避真相、逃避当下,所以才必须费力地跟真相共处。  阿玛斯:如果你仔细检视过自己,你会发现你无法安住于当下,是因为你竭尽所能地不想安住于当下。安住于当下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无法做到,就表示你在竭尽所能地运用意志力。不愿看到当下的真相,可能是一种不知不觉的活动,所以一开始确实需要运用一点意志力,才能对治那排斥当下的无意识倾向。我们现在已经明白,如果能坚定而开放地观察当下的真相,以及从这真相之中自然呈现出来的东西,时间久了,真正的意志力就会开始运作。第九章 自我与无我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个自我只是一些身体所累积的紧张能量。你会发现这整座岛的存在只是为了要遮蔽住某个东西,它的存在是为了防止你融入大海中。你以为你是在试图让自己和其他的岛分开,其实你是在让自己和大海——宇宙本身——分隔开来。今天我们要谈的是自我(self)与无我(selflessness)这个主题,并且要阐明它们的真谛。我要说的观点并不是很容易被理解和认清的,就算可以也不很容易被接受或尊崇。如果这个观点无法被接纳、整合及理解,你就会继续抱着旧有的观点过日子。这意味着你的生活还是会维持原状,顶多在某个心理议题上稍加修正罢了。我们要提出的这个观点,可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完全被理解和接纳。我们一般所抱持的观念,通常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的,而我们就是依照这样的观点来过日子的。你对这个“自我观念”是如此的深信不疑,甚至愿意为它牺牲你的生命,然而这个所谓的自我观念到底是什么?你和你所认识的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有一个“我”,而这个“我”有它自己的需求、欲望、希望、计划、权力和偏好。你同时也认为这个“我”需要被支持、满足和慰劳。你认为必须为这个自我谋取一些东西,而完成自我的梦想、欲望和计划便是人生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支持自我、加强自我和扩张自我。每个人都有他的自我领域,就像一座座的孤岛一样,而它永远是跟别人的岛屿分开的。你只关注自己的岛,认为它和别的岛是不同的你对别的岛有没有任何觉知?好像并不多。你对别的岛的觉知通常是带有色彩的,因为你真正关心的只是如何保护和强化自己的岛,所以你对别的岛并没有真正的兴趣。当你想到别的岛屿时,你所想的都是如何从它们那里得到一些东西,或是它们是否挡住了你的视野。你的参考点永远是自我。你的每种感觉、想法、行动、决定、计划或是抱怨,都跟这个自我有关。这是非常普通的一件事,大部分的人从不去思考它,因为所谓的人生就是:每座岛都在尽力为它自己谋福利,至于会变成最好的岛或是最糟的岛,就取决于你为它所作的计划了。有时岛屿跟岛屿之间会发生战争,有时也会建立起友谊。不论是战争或友谊,都是以你自己的观点为主的——端看你从另一个岛能得到什么或不能得到什么,你喜欢它或不喜欢它,它带给你什么感觉,以及你对它的意见是什么。这个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岛屿,有的非常富足、巨大、繁荣而快乐,有的则非常贫穷、狭小而荒芜。有的岛拥有美丽的建筑和蓬勃的发展,有的岛则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来的东西,而且生活得很艰苦。还有的岛屿一直在致力于毁灭自己。但不论它所处的是什么样的情境——繁荣、受苦、致力于成长或发展——它仍旧是一座孤岛,而这就是你对自己所抱持的观点。你觉得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回想一下你的成长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或许你正在做内在工作,你对自己的觉察正在逐日增加,甚至还试图去帮助别人,不过你始终是一座孤岛。你的心充斥着各种独白、对话、想法、感觉、反应、计划、回忆或谴责等等的念头。这里面的风暴跟外界毫无关系,你可曾真的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们考量过?每当我们想到别人的时候,我们考量的不外是对他们的一些好恶。他们身上有些东西是我们不想要的,或者有些东西是我们想要的。我们不是把他们推开,就是想把他们拉到身边,但不论我们做什么,总是忘不了自己。我们很少在看着一个人或是一个东西时不立刻联想到自己。我现在所说的话只是在描述事实而不是在批判。即使当我们做出人道举动,譬如在帮助别人或服务别人时,我们还是会焦虑或担忧我们有没有把事情做对,爱心够不够,有没有帮上忙,而这些全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的考量。你关心别人的程度远不及你关心自己,你其实是在奉爱和服务之名关心自己。你无法客观地观察或是去经验任何事当你想取悦别人的时候,你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想取悦他们。当你为某个人做某件事的时候,你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想做这件事。你会发现你永远是从自己的观点、基于自己的理由而去取悦他们的。如果他们不感激你,你就会觉得失望。你会觉得你的爱或是你的礼物遭到了拒绝。不论你所处的情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你的心都像是乒乓球一样不断地撞来撞去。“我现在舒不舒服?我有没有做对事情?他喜不喜欢我?我是否作出了最佳选择?那个人是否了解我所说的话?”这便是在坚硬的外壳下所发生的事。乒乓,乒乓,乒乓!我们的外表和内心是表里不一的,我们的内心经常有一场乒乓球赛在进行着。不论你的感觉是快乐或痛苦,你基本的观点都是如此。譬如,你看到积雪的远山高高地耸立在那里,但是你真的看过那座山吗?还是透过自我的镜片在看它?你只是单纯地看着它,还是对它生起了一些感觉?也许你很想上山滑雪或是去登山,也许这座山令你觉得自己很渺小或是很巨大。你无法看山就是山,因为你总是把它和自己联想到一块儿了。因此你从未真的看过一座山,从来没有!你看到的多半是山所反映出的你。你看见的是外在的那面镜子所反映出的一座孤岛,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和每件事都是同样的情况。这就是你一贯的运作模式,也是你未来的运作模式,更是所有人的运作模式。然而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无法如实看见任何事物或人的本身,你无法客观地看待他们。你不认识这座山,也不认识你眼前的这个人。真的认识一个人,意味着不带有任何成见地去观察他。你不能从自己的标准或是自己的镜片去看他们,这也意味着你看不到眼前的真相。只有一个方式能真的让你看见那座山,那就是让你自己变成那座山,而不带着对那座山的任何观点。然而你总是从过去的经验所产生的想法和成见来看这座山,所以你反过来让那座山变成了你。同时这也暗示着,你和眼前的实相之间有一层屏障和阻碍。当你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你也许并不觉得很严重:“好,就算我看不见眼前的实相好了。”其实你已经对自己生起了批判和论断。如果你已经生起了这些反应,那不就意味着你又是从同样的观点在看待自己吗?我们现在是在试着觉察这整个情况,并且去了解它,我们并不是在企图改变它。如果你改变它,也只能按照旧有的蓝图来修正它。你防卫着自己的岛,不停地为它添置新东西自我观念暗示着一种局限,一种对自己的经验的约束。换句话说,你被封锁在一座监狱里了!也许你可以用各种东西来娱乐自己,可是你仍然被锁在监狱里。你根本无法离开这座岛,而且也不想离开它。你无法想象离开它会是什么情况!你认为离开了这座岛你就会淹死,因此你总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同样的范围里打转——有时骑脚踏车,有时开车,有时乘热气球,但是从未跨越过这个范围。自我观念也暗示着它跟其他的岛是分开的。如果你的岛是属于自己的,你难道不需要保护它吗?难道不需要维持警戒吗?你永远会害怕不好的事发生在它身上,因此你需要一个强大的军队来保护它,你投注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在国防上。当你没有在防卫它的时候,你也会忙着为自己的岛添置新东西。你的人生只有两个主题:保护与获取。你渴望拥有更多的认可、更多的成就、更多的知识、更多的经验、更多的享乐。你想让自己的岛变得更坚强、更耐久、更富有、更有价值,然后你就更有理由去保护它了。保护和获取的行动都是奠基于下面这个观点的:你是一座独立的岛,而这座岛是需要被强化和永续利用的。大部分的时候你不都是在保护它或累积一些东西吗?即使当你开始追求灵性上的解答时,你也还是不断地在累积灵修经验!累积金钱和累积本体是同样一回事。你的态度还是一成不变:你总是害怕失去你的体悟,而且还想拥有更多。只要你仍然抱持着这样的态度,痛苦和贪欲就会持续下去。如果你不认为有一个自我需要保护,你还会光火吗?让我们仔细地看一看这种态度里面所隐藏的意涵。譬如某件事发生了,而你觉得十分恼火,那么请问使你恼火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你不认为有一个自我需要被保护和支持,你还会光火吗?只有当你觉得受伤、被羞辱或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你才会愤怒。因为有一个人制造出了特定的自我形象以及对自己的某些看法,所以这个自我形象若是遭到了挫败、伤害或羞辱,愤怒就出现了。但假设并没有一个自我在那里制造出一些对自己的看法,那么愤怒还可能出现吗?观察一下你所经验过的任何一种痛苦,譬如嫉妒、愤怒、憎恨或是恐惧,是不是都源自于有一个人受了伤?蒙羞或受辱之类的感觉,是否意味着有一个人的自尊受伤了?挫败感是不是也意味着有一个人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你不但没有如实看着你眼前的实相、它的美、它的宏大及庄严,还受到了非常大的局限。你左思右想、担忧自己不够完美,就像有一个人应该达到完美标准似的。然而你根据的是谁的标准?通常都是自己的!你是不是一直都在想着为自己获取些什么东西?是什么东西决定了你思想的内容?是你的情感还是情绪?是什么东西决定了你生命的内涵?那个促使你作决定的最主要的观念,就是有一个所谓的自我是跟所有人分开的,而且是必须被保护、必须累积一些东西来满足它的需要的。这样它才能存活下去,继续当一座孤岛。随时随刻你都在把自己的经验和这个观念相连。每当你批判自己的经验时,你是不是就在把你的经验和某种观念相连?每当你产生情绪反应时,你是不是就在按照某种观念而产生反应?即使是对痛苦的关切,也都是奠基于自己是座岛屿这个观点之上的。“喔,现在我已经认清,我会痛苦的原因就是我把自己当成孤岛了,而且还认为必须保护这个观点。”然而到底是谁在说话?是谁在受苦?如果仔细检视这整个情况,你会发现我们所谓的自我本是奠基于某种界限和束缚的。我们存在于自我的身份认同和界限里,这便是我们的世界。这个世界从何而来?这个世界以及它的蓝图、概念,计划、梦想和偏好,不就是你过往历史的产物吗?那里面没有任何新的东西,没有一个东西是清新的。你所谓的自我、你的那份界限感或是你的身份感,都跟当下毫无关系,它们都是从过去的历史所产生的反应。自我观念永远源自于匮乏感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自我观念所隐含的意义。这种观念永远是源自于匮乏感。你或许以为自己已经敞开心胸准备去面对一些新的事物,但是你真的办到了吗?自我的视野是孤立而受限的,它不允许任何根本上的改变,也不允许自己去经验新的事物,甚至连存在这件事都不允许。只要我们仍旧把自己的经验和自我相连——即使这个经验是正向的——我们就仍然会有痛苦和挫折。如果你认为真的有一个你在经验一些事情,你就会利用那个经验去加强你的自我,让自己感觉舒服一些。这意味着当你拥有一个愉悦的经验时,你会害怕失去它,或是想重复地体验它。但如果你的经验是痛苦的,你就会排斥它,想要改变它。然后你又会质疑:“那我到底该怎么办?”我们现在必须检查一下这个问题。你问的这个问题和“你”有没有关系?它是不是从你这座岛所产生的反应?如果你觉得自己必须做些什么,那么这个想法是不是源自事情应该变得更好之类的观点?你想让自己的岛变得更舒服、更有秩序一些,但这不就是问题所在吗?我们误以为真的有座岛需要被支持、强化和改善。我们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地看着这整个情况,完整地去觉察它、理解它而不批判它;既不想改变它,也不想让它变成别的模样。我们不需要为任何观点辩驳,也不需要累积知识或得到更新的经验。我们的探索除了想理解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动机。自我就是身体上所累积的紧张能量只要你从自我观念去看这个世界,就无法觉知到实相了。从这个观念所产生的行动往往会助长它自己。只要你还想改变自己.得到根本的转化或是想要开悟,你就是在抱持着自我观念。你以为有一个人会从此改变、开悟或是拥有各种美妙的事物。你希望自己的这座岛能变成天堂——里面有开满芬芳花朵的美丽花园及河流。只要你还认为这座岛是存在的,那么不论它有多美多丰盈,你都注定要遭受恐惧和挫败的折磨。我所说的这一切都还不足以使你相信,你的自我观念就是你痛苦的主因。你必须亲自去观察,看看我说的话是否正确,否则你还是会认为你可以从我刚才所说的话语里得到某些东西——变得更快乐、更有理解力、心胸更开阔。自我观念是非常微细的,它已经深埋在我们的心底,要想摆脱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大部分的时候你并不想摆脱掉它,因为你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了。“如果我没有得到东西,我的需求就不能被满足。这个世界充满着饿狼,如果不警觉一点,我就完蛋了。”另外还有一种更开放、更不受约束而又没有自我感的观点,它不从任何特定的角度而是从整全的视野去看待现实。这件事是有可能办到的。我们确实有可能不把所有的经验跟自我中心相连。人类的经验确实有可能不受这座孤岛的局限,而能够把整个宇宙都看成是自己的世界。我们确实有可能认清那些会造成局限和孤立的信念、误解及不安全感。虽然你认为自己是座岛屿,你还是有可能看见这座岛是你想象出来的。它并不像那座山或是你的身体一样是实存的,也不像本体的存在那么真实。它只是一种心智的建构,一种记忆的组合。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个自我只是一些身体上所累积的紧张能量。你会发现这整座岛的存在原来是为了要遮蔽住某个东西,它的存在其实是为了防止你融入大海。你以为自己是在试图和其他的岛分开,其实你是在让自己和大海——宇宙本身——分隔开来。你可能会发现,自我观念只是一种想要逃避不安全感和恐惧的谋略。你确实有可能体认到实相是什么而不带有任何定见,不论喜不喜欢,你都有可能开放自己的心去经验一切。如果客观地观察眼前这一刻的你,你会看见自己正在对我的话和当下的经验采取某种特定的立场,你正在下论断,也许是喜爱或是排斥。不对自己的经验采取任何立场,不评断自己的经验,确实是可能办到的事。我们可以不带任何反应地去觉知和经验,但是你必须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了解你如何不断地对自己的经验下论断。一旦采取某个立场,便是与生命的活动相对立我们确实有可能看山是山,我们确实有可能不带任何成见地去体验痛苦的感觉——哀伤、嫉妒、受创等等。那将会是一种增强能量的经验,它会使你的心胸开阔。不论你经验的是什么,你的心都能保持祥和。你会发现,每一件事都是一种创造力的展现,也是生命在改变和转化的自然过程。痛苦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我们采取了某个特定的立场。任何一种立场都是僵固的,而且都是跟生命的活动及改变相互对立的。我们确实有可能从空寂之中去彻底经验某个人,完全变成那个人,其中没有任何可以阻碍那份经验的立场。当你没有任何定见时,你就可以没有反应和评断地去看一朵花,并且能完全认识这朵花。这种对事物彻底开放、没有僵固定见的态度,就是实相,其中没有任何排斥、论断和局限。这份开放性能够允许本体以各种方式示现出来。我们确实可以认清自己受苦的原因:永远都在以各种的立场塞满自我。当这种情况产生时,你就无法鲜活地、直接地、单纯地去经验事物了,甚至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是沉重和迟钝的。如果能够放空,身体会因此而变得轻盈,它不再是你经验的一种阻碍。身体就是你在这个物质世界的定位,但是你的经验不需要被它的形状或构造所局限。你基本上只是一个开放和敏锐的个体,它没有任何定见,也没有任何限制,不论是情绪上的、本体的、生理的或是心智上的限制。一旦能允许自己变得如此开放和自由,你就会体认到你只是一股慷慨而充满着爱的能流。源源不绝的爱是被自我观念所阻断的。爱这股活水从不去思考给予或不给予,它只是源源不绝地涌出来。成见就是一种局限,它会障蔽住你的心,如此一来,你的心就无法释放出甜美的汁液了。只要你还以为自己是个独立出来的个体,而且仍然想获取什么以及想保护自己,你就会障蔽住爱。爱能够摧毁所有的阻隔。爱跟你我都无关,爱就是空寂之中的创造活动,爱也是自由的产物。当你的身体和心智不再受制约时,身体和心智就会变得和谐,那时它们所表达的一切都会是充满着爱和富足感的。我们的存在最自然的活动便是爱。从自由之中所展现出来的往往是爱、良善、甜美和满足。如果所有的观点都消失了,完整和真实的爱就会出现。爱一旦出现,获取及自我保护的活动就不见了,这时你的身体会变成接引爱之泉的管道,爱会自然地涌出。这份开放的心胸和从其中所涌出的爱,将会使每一件事都以最佳的方式发生。处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不会有任何想要获取、保留甚至是给予的想法。里面没有任何自他之分。孤岛不见了,剩下的只有爱、空寂和整个宇宙。除了展现出那份爱之外,你什么也不是。当你发现自己有某种观点生起的时候,如果能允许它放松,允许你的心放下,爱就会自然涌现出来。那时你会看见你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你会直接体认到我们都是同一个东西的个别展现,我们都属于同一个东西的一部分。在最根本的层次上,事情的真相就是如此,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界分感只是你所抱持的一种信念,而它会阻断你心中自然涌现出来的爱。任何一个人放下自己的成见时,整个人类都会受惠我们必须认清,企图获得解脱及源源不绝的爱是徒劳无益的事,因为这不是凭着累积或企图心就能达到的状态。你必须了解整个情况,看看你是不是在抱持着想要获取的观念,而且你的观念会阻断爱的活水。一旦停止那份想要获取及自我防卫的活动,解脱和爱就出现了。我们现在已经认清自我的定见会阻碍我们的开放性与解脱,而如实见到实相却会带来自然的秩序。现在我们可以问问题了。学生:人格九型的说法和你刚才所说的孤岛有什么关系?阿玛斯:人格九型只是把孤岛分成不同的类型罢了。学生:这点我了解,但是你刚才说地球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座岛,这样看起来九种类型似乎太少了一点。阿玛斯:地球上有各式各样的人,人格九型只是其中的一种区分方式,但即使是某个特定的类型,其中也还是有不同的差异,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可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基本上所有的人格类型都是从同样的观念出发的——每个人都在护卫自己,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谋福利。一旦认清集中焦点在自己身上或过度关心自己的私人生活,都会阻碍实相的自然秩序,你就会心甘情愿地去爱了。慷慨的心胸是不会受到威胁的,你会看到慷慨才是我们的本质。放下成见是没有损失的,你反而会获益无穷,但是又没有一个自我在那里收获什么。收获是属于大家的,属于全宇宙的。你会因此而感受到自由、喜悦、圆满和快乐。但是这些感觉并不属于你,它们是属于全宇宙的。当任何一个人放下他的成见时,整个人类都会受惠。借由内在工作来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人生,这件事从最究竟的角度来看,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人类及地球。自我的定见,会使地球的某一根经络受阻我们都是一体的,我们都属于同一个网络。你身上的细胞和器官都在分工合作使你这个存有变得和谐,同样地,地球上各式各样的生命也都在共同合作创造出一个基体。个人的健康可以有益于整个地球的人类。这就是为什么你越是开放心胸,就越是能爱和服务众人。开放的心胸能使你认清众生是一体的,在这种境界里已经没有给予的问题了,因为爱的活水会从一个细胞流入另一个细胞,来维持整个有机体的健康。给予的观念总是来自于自我,因为总有一个人在那里给予,而另一个人在那里接受——两者永远是分开的。但爱是一种自然的循环,只有变成这自然循环的一部分,并且让这个循环不受到任何阻碍,我们才会真正快乐。一有自我的定见,并且还想保有这个定见,就等于是在筑堤堵水,这么做会使地球的某一根经络受阻。学生:有时别人会用言语攻击我。我知道保护自己免于受攻击是很重要的事。这种形式的自我防卫和你刚才所说的一切,如何才能相互融通?阿玛斯:护卫自己就等于是在对抗超我,不论外在或内在都一样。超我的目的只是在保有自我观念。超我基本上只会阻碍你看到实相。你通常会运用自我防卫的方式来帮助你客观而无惧地去看事情,可是一旦学会对抗超我和自我防卫,你就不得不相信有一个我可以被保护了。从最根本的角度来看,你真正该保护的是你的开放性、理解及觉知。总有一天我们会认清,理解和觉知才是我们最佳的防卫。如果我们的觉知能够完整而彻底,就没有任何东西需要防卫了。防卫自己等于是在绕道而行。但是尚未认清你根本没有一个自我之前,你必须先拥有自我。在放下自我之前,你必须先拥有它。如果你的自我是四分五裂的,你很难放下它。如果你的自我充满着恐惧、沮丧,或者已经四分五裂到无法处理现实的程度,你自然会竭尽所能地保护它。你不可能开放心胸,因为这意味着你会丧失自己的边界,这真是太恐怖的事了。学会保护自己免于遭受攻击,你确实会变得比较坚强,心胸也比较容易开阔。我们以为去爱会丧失自己,但丧失的其实是自我的疆界能够给予和无私地去爱,就意味着你不再被僵固的观念所捆绑。我指的并不是你从此不再做人了,而是你对所有的经验都抱持开放的态度,不再受到心智建构的捆绑。与自我观念相比,这种想法是非常激进的。我们终生都活在自我观念之中。我们所有的概念、理想和焦虑都是从这个观念发展出来的。我们总认为有一个我需要延续下去,而这个我是奠基于特定的局限之上的。我们既是存在,也是本体。存在不需要任何边界,而且存在和最根本的宇宙能量是没有差别的。在形体上我们跟别人确实有差别,我们各自拥有不同的身体,但是在根本的层次上我们是没有差别的,我们的身体都是那最基本的能量或是根本意识的展现。我们都是同一个大海里的浪花。一旦认清了这一点,你会禁不住地想要去爱。爱不是一种损失,爱只是一种存在。我们通常以为去爱就会丧失自己,其实我们丧失的只是自我的疆界罢了。爱意味着你不再认为自己跟别人是有差别的。学生:如果一个人真的敞开了他的心胸,旁边的人会受到什么影响呢?阿玛斯:那就要看旁边的人是什么情况了。因为爱有一种抹除界限和疆界的倾向,因此旁边的人所抱持的观点及觉知的程度,会决定他们是否能敞开心胸或是继续护卫自己的观点。有时爱会令身边的人感觉受到了威胁,而必须去强化他们的自我防卫。长远来看,爱终究会让身边的人也敞开心胸,但是要让这件事发生,你必须先建立起完整的理解,然后才能创造出一个管道让爱流过来。缺少了理解,一定会有障碍。爱与理解是相互影响的,爱需要靠理解来帮助它消弭所有的障碍。爱是最基本的能源,而理解这个管道则能将它输送到需要它的地方。学生:你对核武器有什么意见?阿玛斯:没有任何定见并不意味你对周遭的事漠不关心,或是对周遭所发生的事采取消极态度。如果你的心真的打开了,那么自发性和积极的行动自然会出现。有人间过一位智者有关核能方面的问题,他回答说,核能既不是正面的,也不是负面的,重点在于我们对它所抱持的态度,以及我们到底是从自我的角度还是从开放的角度来看待它,就像我们对金钱、性、日光或山岳所抱持的态度一样。真正决定它是负面或正面的,其实是我们的观点。核能可以用在最好的途径,也可以用在最糟的目的上,端看那些在利用它的人所抱持的是什么观点。如果我们是从自我的角度来利用它——充满着恐惧和贪婪的自我保护欲望,那么这股能量就会被用在权力斗争和相互毁灭。核能并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出在我们的观点。第十章 爱宇宙之爱是接纳一切事物的,它不会将人格视为一种障碍。从宇宙之爱的角度来看,人格就像是在大海中穿梭的一条鱼。如果这条鱼觉得自己很伟大,那么宇宙之爱就会说:“它喜欢那种重要的感觉也无妨,这又能带来什么改变呢?”今天我们要探索的是一个最容易被滥用的字。每一个人都在误用它,所以我几乎完全不采用它,或者我用它的时候通常都有特定的意义。这个字就是“爱”。如果我们真的知道这个字的意涵,就不会那么常用到它了。我们所以会不断地用它是有理由的,因为我们自以为已经了解它的意思,自以为已经知道什么是爱,因此当我们说“我爱你”时,我们是真的这么认为的。首先让我们来探索一下一般人所谓的爱是什么意思,然后我们才有可能理解和欣赏爱的真谛。我们对爱设定的条件我们通常会在特定的情况之下使用这个字。“爱”指的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我们通常会说我们爱某个人,因此“我爱你”永远有个他者的存在。一般所谓的“爱”总是跟亲密关系或别种类型的关系相连。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爱”是存在于关系之中的,是一种你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感觉。不过我们逐渐会发现,这种假设刚好跟真正的爱是相反的。另外有一个常见的与爱相关的假设,那就是,爱不但有对象,而且有特定对象。你觉得爱自己的孩子、丈夫或妻子是没问题的,可是却无法想象你可以爱每一个人。你不认为自己可以或应该去爱高速公路上的每一个人,你觉得爱是独特的,只能给某个特定的人。在你的心目中,只有你所爱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别人都无足轻重。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么你能够爱的对象就很有限了——只有少数的人、少数的动物,也许是你的猫,可以带给你非常特殊的感觉。就因为他们能带给你特殊的感觉,所以你才爱他们。这意味着你感受到爱的时间很少。只有当你跟某些特定的人相处或想到他们的时候,你才会感觉到爱。因此爱是有特定时间和特定对象的,不像空气一样随时都存在。我们还有更进一步的对爱的假设,其中之一是,只有当某人符合你的要求时,你才能感觉到对他的爱。你对这个人的行为设定了某些条件,如果这些条件没有被满足,你的爱就消失了。我们为爱所设定的第一个条件是,它发生在某个关系里。第二个条件是,爱有特定对象。第三个条件是,只有某些条件被满足了,你跟那个人之间才有爱。然而真相是那个人很少能满足你的条件,因此条件往往限制了你爱的范围。我们关心的是如何得到爱而不是如何去爱我们对爱所定下的假设还有什么?其中之一是:爱是一种情感,一种对某人或某件事的感觉。我们以为爱就像哀伤、愤怒或嫉妒一样,也是一种情绪或情感。我们不但关心自己是否爱对方,同时也关心对方是否爱我们。我们一直都在担忧爱是否能得到回报,或者回报得够不够。我们的爱不但有各式各样的条件,而且通常关心的是如何得到爱而不是如何去爱。这里有个基本要素就是,我们认为爱是在关系之中发生的。里面有一个你,还有一个他人。这种我给你或你给我的爱,就像一个可以抛来抛去的东西似的。如果你认为爱仅仅是如此,那么爱就跟朝着对方的肚皮发射大炮没什么两样了,而你竟然还抱怨对方不感激你的爱。你会发现你并不清楚什么是爱,当你对某个人说“我爱你”时,你真正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和某人热恋,然后告诉他你有多么爱他,就算是真正的爱吗?在这种感觉之中有些什么成分?认真检视一下,你可能会发现你所谓的:“喔,我真是爱你!你实在太好了!”其实是一种需求,你想把对方吃下去,不想让他走开。但这并不意味你心中没有一点爱,而是你所经验到的基本上只是一种需求罢了。当人们说“我爱你”的时候,他们通常经验到的是自己的需要。一个真正有爱心的人,是很少会想到爱这件事的。他很少会四处去广播他的爱,说他的爱有多深或多广等等。你对爱有着各式各样的成见、假设和想法,因此即使你感觉到爱,也不一定是爱。从你口中所道出的“爱”,大部分的时候都不是在表达爱,而是在表达另一种东西。如果爱真的存在,它是不言而喻的,你根本不需要说什么。当爱出现时,“我”就融化了,消失了人们所谓的“我爱你”,其实只是一种广告或商业用语,就像在贩卖一些东西,把钱放在银行生利息一样。你越是告诉伴侣你爱他,他就越是应该爱你,而你的收获就越多——即使现在得不到,未来也会得到。我并不是说当你说“我爱你”时,你的心中没有一点爱,而是即使有爱,你所表达的也是另一个东西。你可能会感受到一些爱,可是你的爱会让你产生出一种需求。当那份需求变得十分巨大时,你就会对那个人说“我爱你”。你可能会觉得你的爱非常强大,但其实只是一股强烈的需求罢了。那可能是一股热切的需要或渴望,在感觉上却是一份强烈的爱。现在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一下“爱”这个字的意思。爱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什么样的感觉?它需要什么样的条件?首先我们要认清的是,你的人格和自我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爱。所谓的“我爱你”通常只是个谎言,因为会说出“我”这个字的人格是无法去爱的,而且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人格就是乏爱的产物,它如何能懂得爱呢?你通常以为人格就是你,就是你所谓的“我”或“自己”。只要你一说出“我”这个字,爱就变成了谎言,因为“我”是不懂得如何去爱的。就因为你不懂得如何去爱,“我”才会出现。因为丧失了爱,“我”才出现的。“我”的存在就代表爱的丧失、扭曲和阻碍,“我”只知道如何满足自己的需求。所谓的“我”,这个独立存在的身份感,只是我们的一种形象。即使这个自我形象知道什么是爱,也不可能成为爱的源头或是具足爱。事实上,当爱出现时,“我”就被爱融化了。“我”会因此而放松下来,消失不见。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我”或“自我”是不懂得爱的,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的则是爱到底是什么。我们通常以为爱就是一种感觉或情感。情感是自我的产物,它总是有特定的对象,也许是人,也许是东西。这个所谓的“我”就是一切感觉的源头。这个“我”能够感受到愤怒、嫉妒、哀伤、好恶、偏爱或论断等等。因为自我无法去爱,而情绪又来自于自我,所以爱不可能是一种情绪。如果爱不是一种情绪,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它是一种思想,还是行动?有人也许会说爱是一种能量,而这股爱的能量是从你的心轮发出来的,就像是一道激光一样进入另一个人的心轮或其他孔道。想认识爱,就必须先认识自己的存在若想认识爱,你首先必须认识自己。我所谓的认识自己,指的并不是认识你的自我,我指的是你必须认识你的存在,而不是你的标签、你的姓名、你多年来所累积的自我形象,或是你对自己所抱持的概念。认识自己,就是去认识那超越感觉和概念的你。真正的你和你过去所发生的历史毫无关系。真正的你也跟你的感觉、思想、你对自己所抱持的意见或是别人对你所抱持的意见无关。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爱,必须先认清这件事。认识自己,指的就是认识你的存在、你的本体。首先你必须知道本体是什么。本体不是一种情绪,你的存在也不是一种想法或概念。本体才是真正的你。有一个问题你必须为自己找到答案,“什么是那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我’,而这个‘我’跟所有的概念或标签都无关?”“我”不知道什么是爱,因为我真正的存在并不是“我”。“我”只是代表身份的一个标签罢了。那斯鲁丁(Nasrudin)称之为你的“气球”。某一天,那斯鲁丁在入睡前和一个朋友聊天。他上床睡觉之前,在自己的大脚趾上绑了一个气球。他的朋友问道:“为什么你睡觉前要在大脚趾上绑个气球?”那斯鲁丁的回答是:“我每天睡觉前都这么做,这样第二天早上起来时,我才知道这是‘我’。”等那斯鲁丁睡着了之后,他的朋友偷偷地把那只气球绑到了自己的脚指头上。第二天早上那斯鲁丁醒来时,发现气球跑到朋友的脚指头上了。他把朋友摇醒之后问道:“如果你是我,我又是谁?”这便是“我”,代表身份的一种标签或是那只气球。自我这个部分并不是你真实的存在,它只是个标签罢了。不过拥有这个标签还是很重要的,否则国税局就查不到你,车管局也找不着你了。你必须有身份证和信用卡才能驾驶汽车。缺少了你的气球、你的标签,事情会变得非常困难。当我谈到认识自己时,我指的是你必须认识自己内在真正的本质,内在的本性,而这便是我们所谓的本体。一旦发现了本体,你就会认清它即是你宇宙性的存在。它不是一种反应,也不是一种情绪,因为情绪只是一种活动,一种补充和释放的模式罢了。不论你是不是在补充或释放,本体都不受影响。这个可以被经验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你。爱是从我们内在绽放出来的一种东西你的存在是非常单纯而完美的,它不被任何事物所染着,它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永远都活在当下。人格则是一种永不停歇的活动,它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永远都在感觉、思想、渴望和渴求某个东西。本体和它是截然不同的。某些人已经体验过自己的本体,某些人还没有。若想认识爱,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知道自己的本体是什么。如果还没经验过自己的本体,你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爱,或者你会把爱跟别的东西混淆。即使曾经感受过爱,你也还是无法将它和情绪分开。即便有人格的介入,也还是可以经验爱或本体,但若是从未尝过本体的滋味,可能就无法分辨真伪了,你会把需求或欲望当成是爱。我并不像其他人那样,主张有人格就不可能有爱,我认为爱与人格是可以并存的,本体与人格也是可以并存的。但若是不知道什么是本体或人格,你就无法看见爱的纯粹元素。当人们谈恋爱时,通常都会感受到一些爱,至少一开始是如此。那份感觉会把心打开,然后又会落入到情绪、反应、梦想或理念之中,而你却认为这些都是爱。爱是从我们内在绽放出来的一种东西。一旦认识了我们的本质,发现了我们的本体,就会看见爱也是本体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的存在示现出来的一种方式。爱的本身就是一种存在。当你经验到爱的时候,爱就是你这个人的存在,它不是你对另一个人的感觉。爱是你存在的某个面向,一旦示现出来,它就变成了爱。爱不是一种思想,也不是情绪、幻想、行动或概念。爱有可能把这些东西带出来,但是它比任何反应都要更根本、更深奥。爱跟本体都是非常真实的东西。你无法拥有爱,因为你就是爱。每当你觉得自己充满爱的时候,里面一定有矛盾的成分,因为那其实是自我在说“我有了本体”,是那张信用卡在说“我是某某人”。当我说“我有爱心”的时候,其实就是处在相反的状态,因为你的存在已经被贴上了标签。当爱出现时,你整个人就是它了。爱不是你拥有了某个东西,也不是可以拿出来送给别人的一种东西。爱是超越我、我的身体、我的感觉、我的思维的。它会借由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表情以及我的行动而展现出来,不过这所有的东西都只是爱的包装罢了。爱与“我”是同一个东西,就像手指不会认为自己拥有手指这份洞见暗示了什么?如果爱就是我们的存在、我们灵魂的精髓,那么只有在某种关系之中才能体认到爱,又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只有在那个特定的关系里才能做自己。如果你说我只能爱某个特定的人,那就等于在说:“只有跟这个人相处,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之下,我才能做我自己。”这种由人格所设定的条件往往会限制住爱,限制住你,而你竟然还说只有在这些条件之下你才能做自己。认清爱是一种存在并不是容易的事,也不是可以通过头脑去理解的事。你只能亲自去品尝它,经验它,变成它。只有当你体验到它的时候,才能了解它的特质是什么。你会发现爱不是一种概念或理想。如果你从未尝过椰子的味道,那么即使有人不断地为你解说,你也不会知道椰子的滋味是什么。亲自品尝过本体的滋味,你自然会认识它。如果没尝过那种滋味,你不可能明白它是什么。假如有人把本体、存在或爱描述成一种神秘的东西,那就表示他从未尝过个中滋味。它其实跟所有的东西一样平常。存在意味着知道自己是谁,而不需要参照其他任何东西。你能感觉并且看见你的身体,所以你知道它是存在的,然而本体的存在却不是这么一回事。本体存在并不是因为你能感觉到它或看见它,它比这些觉受都要更贴近我们。对存在的知晓、存在的感觉以及存在本身都是同一个东西。要想认识一个原子,你必须借由显微镜来观察它的形状和色彩。若想以认识本体的方式来认识一个原子,你就必须变成那个原子,然后才能体认那个原子的感觉是什么。光是看着那个原子是无法认识它的。爱跟“我”是同一个东西,因此并没有一个能够拥有爱的“我”。我并不是说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它们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就像手指不会认为自己拥有手指一样。手指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因此它只会说“我是”。与万物融成一体,你就是你自己的养分爱有好几个面向。当你初尝爱的滋味时,你会感觉它是一种甜美的东西,一种轻盈、柔软而又甜美的滋味。这是对爱的一种最单纯和最直接的体认。那种感觉就像是松软而甜蜜的棉花糖一样融化在你的口里。一旦有了这一层的体会,自我的执著——渴求、需求和偏好就会随之而生,这意味着过去的制约开始影响到你的爱。男人通常不允许自己去感受这一类的爱,因为这种感觉太柔软、太阴性了,他们可能会说:“我不想有这种松松软软的感觉,这样太不像男人了。”这便是我们的文化为爱所带来的限制,好像只有女人才可以有这种感觉似的。当然,这种感觉是不限于男人或女人的。另外还有一种爱,我们称之为融合之爱。它跟人我界限的消失有关,你会经验到你跟环境之间的一种合一感。你的界限好像突然融化了,周围不再有任何屏障。你的感觉会细腻到完全没有任何界分感,这种经验会带来一种满足,一种深层的放松。感觉上你就是你自己的养分,你和那养分是同一个东西。当人们渴望跟另一个人接近时,就会生起这种爱。梦想两个人可以永远在一起:永不分离、合为一体,便是一种对这份爱的渴望和期待。界限全部消失,是爱情关系里最难体会的经验你们都已经观察到,一旦经验了本体的某些面向,就会带出跟这些面向有关的人格议题。譬如爱这个面向会让各种的问题冒出来。融合之爱会让我们意识到紧密与分离之类的问题。体验到那股松软的融合之爱,你就会开始担忧你的爱是否会遭到排斥或者被接纳。但若是对本体有了认识,则会允许自己去经验与某人的融合之爱,你不再觉得必须在他和你之间竖起一道藩篱。如果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以及对方的存在,你就会让这两种存在合而为一。人我之间的界分问题一旦消失,就不再有合一的问题了。融合之爱会创造出没有阻隔的状态,那时你跟任何人、任何事物,甚至跟你的身体、你的环境、你的车或整个宇宙都没有隔阂了。你觉得你就是一切事物的一部分,你和它们融成了一体。你的心就像奶油一样整个融化了,也完全敞开了。这是很深的一个面向,也是你对自己比较深层的一种体悟。你开始真的认识到自己,而不再需要参照你的身体、你的感觉。当你往远方看的时候,你不觉得自己是在看着远方,因为你就是那远方。当你仰望天际看着漂浮的云朵时,你不觉得自己是在看着那些云朵,你和云之间是没有距离的,因为你就是那些云。你是无所不在的。你的界限全都消失了,甚至连界限这样的想法也不见了。在爱情关系之中这是最难体会的一种经验,虽然每个人都说这就是他们最渴望的东西。在爱情关系里,大部分的冲突都跟融合之爱有关,“我到底能跟你多接近?我既不想太接近你,也不想离你太远。”接近和保持距离的议题通常会障碍住融合之爱。可是当你即是你的存在时,就没有什么远近的问题了。你根本不需要为你的空间竖立起任何边界,因为你并没有一个特定的空间。你的边界一直在融解,就像是奶油一般,对方的热情一靠近,它立刻就融解了。圆满热情的“狮子心之爱”首先我们有甜美而松软的爱,接着又发现了融合及满足之爱,然后又会出现第三种类型的爱:热情的、有力的、强烈的、充满着狂喜的爱。你觉得自己好像被狂风扫过一般,所有的念头全都不见了。你觉得自己强而有力,精力充沛、热情而又兴致勃勃。你整个人就像着了火一般,而这熊熊的火焰便是爱。你觉得你充满着至乐与热情,而且欲望、渴求、给予及接收之间已经不再有任何差别。一切的东西都变成了那股热情,我称之为狂喜之爱。这股爱不再有特定对象,它就是你这个人。这才是真正的热情,而不再是一种虚假的情绪了。如果你仍然有热切的渴望和强烈的欲求,就代表你的热情还是从自我出发的。真正的狂喜之爱是一种强烈的生命力。你只是看着生命的存在,而不再想从它那里得到什么。你只是充满热情地去欣赏它、爱它,因为生命和存在都是那么美好。美就是那股热情的一部分,能够激起那股热情的也是美——存在的那股细腻而又明透的美感。每一个人、每一样东西、每一件事情都是美好的。你就是万事万物,你就是本体示现出来的美。越是能看见美,你的热情就越强烈。你热爱生命,渴望去爱生命,你对它的感觉实在太强烈了,我称之为狮子心之爱。你的心充满着勇气和力量,你不再怀疑:“这个人会不会喜欢我?”你没有任何担忧。你的心是那么圆满,里面没有空间可以容纳怀疑或恐惧。你彻底而完整地接纳了所有的生命。爱的所有面向都有一种甜美的品质,不过第三种的爱是比较具有异国风味的,就像石榴一样带着一点酸味。你觉得自己充满着力量和权力,这种爱是强有力的,你的心强烈地与生命一起脉动。这份爱之中有一股肉欲的成分,但并不是一种渴欲,而是对生命的激赏和向往。你觉得自己是完全投入于生活的,就像身上的每一个原子都毫无保留地投入到生活里似的。每样东西都可口极了!你恨不得把整个生命都吃进去,也恨不得把自己和别人都吃进去。每样东西都被你吃了进去,因为活着的滋味实在太好了。当然,人格对这样的事是有意见的。这种类型的爱所带出的人格议题跟恋母情结有关,那是你在孩童时期的一种感觉。女性在孩童时期最渴望的人就是自己的父亲,男性最渴望的则是自己的母亲。你强烈地渴望他们的身体和灵魂。在你的眼里,他们的躯体是这世界上最美、最可口、最肉感的身体。你的无意识携带了这种可口的感觉,因此你一直在等待对的身体出现,那时你就可以重新经验那股强烈的热情。你热切地爱上自己的一些品质,却以为是身外之物我曾经说过爱就是我们存在的本身,不是一种反应或是可以送给别人的东西。你或许会以为除非碰到了对的身体,否则不会有热情的感觉,可是所谓对的身体永远也不会出现。当你真的体验到这份热情时,你会发现你看见的并不是另一个人的身体,而是你自己的存在的圆满及富足。你热切地爱上了自己的这些品质,却以为那是身外之物。从本质上来看,你所渴望的那个身体,那个深埋在早期记忆中的身体,就是你自己。你就是那可口而又肉感的存有,一旦认清了这一点,你就会被自己的热情吞没,你会完全爱上自己的热情。有了这层体悟,你自然会热情地对待每一个人和每一样事物。这时你的爱就不再有特定对象,也不再需要符合任何条件了。它是不受约束,也没有任何限制的。我们早先对爱所抱持的各种观念都是一些障碍。如果把这份狂喜之爱导向一个能引起你肉欲的身体,就是在局限自己:你还抱持着小时候对父母的一种感觉。其实那股肉欲只是我们自己的反射罢了,它也是我们本体的一个面向。这三种本体之爱都跟心轮有关,心轮所显现出来的能量都有爱的成分。慈悲、友爱、温柔、接纳、允许、良善、迎接的态度以及温暖,这些都是爱,但是跟我刚才所谈到的三种爱是不同的。爱也可能示现成喜悦,这也是一种甜美的感觉。喜悦是非常轻松、快乐而又有玩兴的。另外,爱也可能示现成一种圆满感。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心充满着甘露,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存在不但是爱,也是圆满本身,如果你在自己身上体验到一种像甘露一般浓稠而甜美的滋味,那么你本身就是存在的甘露了。你等于是在畅饮自己。圆满感本是爱的一个面向。你并不是经验到了一种圆满感,你就是那圆满本身,一种深刻的满足感。此外,当你经验到本体所示现出来的感恩时,也不是在对任何东西感恩,因为你就是那感恩本身。松软之爱有一种轻松感,它通常有一个喜爱的人或事物;融合之爱则是愿意跟另一个人分享或给予爱;狂喜之爱往往有一种愿意全心全意投入世界的感觉。其他种类的爱,譬如圆满、满足和感恩,则跟关系或另一个人没有任何牵扯。在过去的传统里,老师们通常把本体所有的面向都称为爱。他们会告诉你,一旦认识了自己,你就会明白你便是爱。如果认清本体的每一个面向都具有爱的品质,我们就会理解我们将要讨论的是另一种爱。宇宙之爱能融解掉身份认同和自我中心的倾向爱的所有面向都可以跟人格共存,人格的身份可以被保留下来,除了爱的另一个面向出现时。这个面向的爱就是宇宙之爱、基督之爱或是神圣之爱。当我们的存在示现成宇宙之爱时,人格就消失了。这便是一般的灵修导师所指的爱,他们会告诉你只要自我一出现,爱就不见了。他们所指的便是这种宇宙之爱。“宇宙”这个词意味着它不属于你,它没有个人性。当你感觉到宇宙之爱时,并没有一个我的存在。你必须有宇宙之爱,才能融解掉身份认同和自我中心的倾向。当你体验到宇宙之爱和基督之爱时,你才会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其他几种品质的爱都可以被视为一种成就,因为人格会将它们据为已有。最后你会发现,阻碍住爱的并不是好恶、是否能融入、是否有热情之类的问题,而是自我的存在。你会发现真正的问题是“你”,“你”才是阻碍所在。认清了这一点,就等于了解了基督之爱,那是一种没有对象,源源不绝而又富足的宇宙之爱。它的滋味仍然是甜美的,但是要更开阔一些。我所谓的人格或身份认同到底是什么意思?若想了解障碍是什么,你必须全心全意地渴望活出这份爱。你必须甘愿放下一切事物,包括你的概念、信念、成就、自我形象、你所有的渴求及梦想,这样你才能认识这最开阔的爱。从这个角度来看,亲密关系的议题根本不存在,因为没有一个你,也没有一个我。大部分的人对于宇宙之爱的反应,都会超过其他种类的爱。因为里面既没有一个你也没有一个我,所以跟爱有关的议题都不会出现。人们在这种爱之中会有较多的信赖感以及较少的恐惧。跟这个面向的爱有关的议题便是恐惧。恐惧会让你认为有一个你是需要被保护的,有一个你是需要被强化的。处在宇宙之爱的经验里,并没有一个东西是需要被保护的,也没有一个东西可以被累积。内在和外在之间没有任何藩篱。那份爱就像是大海一般,而你就是它的一部分,是其中的一个小水滴。所谓的“必须去除人格或自我认同才能经验到宇宙之爱”,意思并不是去排斥你的人格。如果你排斥你的人格,那份排斥一定会制造出界分感,然后爱就消失了。宇宙之爱是接纳一切事物的,包括人格在内。它不会把人格看成是一种障碍,而只是把人格看成是存在的一部分。从宇宙之爱的角度来看,人格就像是在大海中穿梭的一条鱼。如果这条鱼觉得自己很伟大,而且比别的鱼重要,那么宇宙之爱就会说:“它喜欢那种重要的感觉也无妨,这又能带来什么改变呢?”心智不了解什么是没有界限的状态。你一向都认为自己和别人是不同的,是有别于其他东西的,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孤立感的情况之下仍然存在。但如果从本体的角度来经验自己,你就会发现本体没有这种界限感,它不是孤立的,感觉上也没有止境,但这并不意味你就不见了,你仍然是你。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
正序
倒序
钻石途径系列之2:解脱之道(全)
钻石途径系列之2:解脱之道(全)-2
钻石途径系列之2:解脱之道(全)-3
钻石途径系列之2:解脱之道(全)-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解脱之道
解脱之道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