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16

如果安逸悠哉,就激发不出创业的斗志。只有在事业成功之后求取淡泊宁静,来过一段修身养性的晚年优闲生活才可取。三一六、修养定静,临变不乱忙处不乱生,须闲处心神养得甭;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译文】事务忙乱不堪时,要想保持冷静态度而本性不乱,必须在平时休身养性培养清晰敏捷的头脑;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不留恋,必须在平日对人生彻悟,看破红尘。【注解】不乱性:指本性不乱。《大学》中有:“好人之所恶,恶人这所好,是谓指人之性。”不动心:指镇定、不慌乱、不畏惧。据《孟子,公孙丑》篇:“我四十不动心。注:‘言四十强而仕,我志气已定,不妄动心有所畏也。”【评语】面对生与死怎样才能做到镇定自若,做到“木乱性,不动心”,关键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更说“吾四十不动心”,他们都能彻悟人生,以天下为已任,以大义为追求。所以当孔子被匡人围困时才发出“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其予何”,而文天祥更在《过零丁洋》诗中咏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名句。从古至今,无数先贤面对生与死,大义凛然,凭借正确的人生观,耿直的正义感,以及良好的品性,而致临变不乱,遇事不慌,镇定自苦。这些人看破红尘,领悟人生不是去消极遁世,老死荒郊,而是积极行道,肩天下重任。三一七、隐无荣辱道无炎凉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译文】一个退隐林泉之中与世隔绝的人,对于红尘俗世的一切是是非非完全忘怀而不存荣辱之别:一个计讲求仁义道德而心存济世救民的人,对于世俗的贫贱富贵人情世故都看得很淡而无厚此薄彼之分。【注解】炎凉:炎是热,凉是冷,以气候的变化来比喻人,清的冷暖。【评语】道家提倡出世,故隐者之所以无荣辱之感,原因在于他们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的是非观念。世俗之人认为荣榜与耻辱的事,在他们看来不过有如镜花水月。儒家提倡入世。在道义路上就要恩怨分明,提倡“人我两忘,恩怨看空”。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因为儒家讲的是世间作为,所以凡事都权衡轻重,而且处处以中庸之道为准。两种世界观决定了对劳辱、恩怨的不同看法。但在传统思想中,两种观念往往融为一体,即既提倡出世不计恩怨,又提倡在人世中行道义不计荣辱,故无所谓炎凉。三一八、除去恼热身心安乐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遣此穷愁,心常居安东窝中。【译文】夏天的暑热根本不必用特殊方式消除,只要消除烦躁不安的情绪,身体犹宛如坐在凉合上一般凉爽;消除贫穷也不必有特殊方法,只要能排除因贫穷而生的愁绪,心境就宛如生活在快乐世界一般幸福。【注解】遣:排除,送走。安乐窝:窝是巢穴。安乐窝指舒适的处所。【评语】人们有“心静自然凉”的经验。夏季炎热是自然现象,人通过心理调节,可以从心理上去热。这也是佛家所提倡的修行工夫,因为一个道行达到炉火纯青的出家人,六根清静四大皆空,对寒暑冷热也毫无感觉,佛家才又有一句“安禅何必须山永,减去心头火亦凉”的名句。至于说到穷不穷木完全是观念问题。孔子称赞颜回不忧愁居陋食答,而以心乐,安贫乐道的操守志向。生活中的贫穷之别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一个修养好、志向高的人却能正视现实,甘于清贫,沉浸于自己追求的乐趣中。情趣不因物困而低下,精神高尚才能使身心愉悦。三一九、贪富亦贫知足安贫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候,权豪自甘乞焉;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貂,编民不让王公。【译文】贪得无厌的人,给他金银还怨恨没有得到珠宝,封他公爵还怨恨没封侯爵,这种人虽然身居豪富权贵人位却等于自甘沦为乞亏;自知满足的人,即使吃粗食野菜也比吃山珍海味还要香甜,穿粗布棉袍也比穿狐袄貉裘还要温暖,这种人虽然说身为平民,但实际上比王公还要高贵。【注解】公:爵位名,古代把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藜:一种可供食用的野草。膏粱:形容菜肴的珍美。据《孟子·告子》篇:“所以不愿人之膏梁之味也。朱注:‘膏,肥肉;梁,美毂。’”狐貂:用狐貂皮所制的衣服。编民:也作编氓,批列于户籍的人民,也就一般平民。据《史记·货殖列传》:“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评语】“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是对贪得无厌之辈的形象比喻。只有少数超凡绝俗的豁达之士。才能领悟知足乐常之理。其实适度的物质财富是必须的、追求功名以求实现抱负也是对的,关键看出发点何在。有一定社会地位是现实生活迫使个人接受的一种要求;追求物质丰富是刺激市场繁荣的动力,对个人而言,决非因为安贫乐道就可以否定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但是一个人为铜臭气包围,把自己变成积累财富的奴隶,或为财富不择手段,为权势投机钻营,把权势当成满足私欲的工具,那么,这种人就会永远贪得无厌,为正人君子所不齿。三二○、隐者高明省事平安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译文】一个喜欢夸用自己名声的人,倒不如避讳自己的名声显得更高明1 一个潜心研究事物的人,倒不如什么也不做,来得更安闲。【注解】矜:夸大、炫耀。【评语】老庄提倡无为,所谓出世哲学;儒家主张进取,倡导入世哲学,二者构成中国古代士大夫一种处世哲学;进则求取功名兼济天下,退则隐居山林修身养性。所谓“隐者高明,省事平安”,就老庄的无为思想是很对的,就儒家的进取思想来说似乎是相矛盾的,对世俗而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作多错,不作少错,不作不错”,对隐者而言本身是不求名,更无所谓虚名了。所以自古就有“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说法,即人的才华不可外露,宜深明韬光养晦之道,才不会招致世俗小人的忌恨。所以,人世出世表面上矛盾。实际上又一致。一个愚钝之人本身无所谓隐,一个修省的人隐居不是在逃脱世俗,不过是在求得一种心理平静而已,故逃名省事以得安闲。三二一、超越喧寂悠然自适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趋荣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唯自得之士,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大。【译文】喜欢宁静的人,看到天上的白云和幽谷的奇石,也能领悟出极深奥的玄理;热衷权势的人,听到清歌,看到妙舞,就会忘掉一切疲劳。只有了悟人生之士,内心既无喧寂也无荣枯,凡事只求适合纯真天性而处于逍遥境界。【注解】玄:指深奥微妙广大无边的哲理。据《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自得:真正彻悟人生,保有自然本性。【评语】出世的人追求的是一种悠然自得的雅趣,凡事都不受任何外物影响,没有喧嚣寂寞的分别,也没有荣华衰枯的差异,他们永远能悠然自适于天地之间。反之如果受环境的改变而动心的人,那就木算是一个真正得道之人。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当年老庄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提出“无为”、“老死不相往来”等主张,是针对当时的环境而言的,以致成为中国文化人的一种精神追求,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作为理想是可以的,但当成现实生活就难行得通,而唐代竟有以隐居为终南捷径的典故。凡事走极端是不可取的。三二二、得道无系静躁无干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译文】一片浮云从群山中腾起、毫无牵拴自由自在飞向天际;皎洁的明月像一面镜子挂在天空,人间的宁静或暄嚣都与之毫无关连。【注解】孤云出岫:陶渊明咏《贫土》诗:“万族各有岫,孤云独无依”。李善注:孤云,喻贫土也。岫,是山中同穴,此作峰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帕,鸟倦飞而知还。”【评语】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们,不可能像孤云朗月一样无牵无挂,必须受人类自己创造的道德、法律、宗教等一切行为规范的约束限制。处在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精神上是公平和自由的,在生存上需要相互帮助,当生存问题得到解决,私有制一出现,社会就开始有了种种矛盾。一些制约、规范为适应人类社会生活而出现。又不断被人们扬弃其不适应的部分。例如不合理的政治制度,如暴政等等。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使人们一无所系了无牵自由自在地生活,于是人们便寻求一种自我内心的平衡与调节,求得内心加流云,如朗月,使人世间的静躁与我无关,借以保持一份悠闲雅致。三二三、浓处味短淡中趣长悠长之趣,不得于酿酽,而得于啜菽饮水;惆恨之怀,不生于枯寂,而是生于品竹调品。故知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译文】能维持久远的趣味,并不是在美酒佳老中得来,而是在粗茶淡饭中得到;悲伤失望的情怀,并非产生在穷愁潦倒中,而是产生于美妙声色的欢乐中,可见美食声色中获得的趣味常常是显得很短,粗茶淡饭中获得趣味才显得纯真。【注解】酿酽:酿,味道醇厚的酒。酽,香味浓厚之茶。酿酽是说具有特别浓厚的滋味。啜寂饮水:啜作吃。菽是豆类的总称。啜菽饮水比喻生活清淡。品竹调丝:欣赏音乐。【评语】贪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这话对也不对。有财富使物质生活过得好些总比贫穷好,但为财富丰厚不择手段贪得无厌而沦为财富的奴隶,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所谓深处味短,淡中趣长,指的是精神上的追求。曾有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说是有人穷,穷得只剩下钱;有人富,富得除了书本一无所有。这是不正常的。追逐金钱达到痴迷状态随之而来的便是精神空虚,而精神富足的人固然在理念世界能够做到真趣盎然,但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是没有体力来体会乐趣的。因此,看待任何事杨都要有辩证的态度。三二四、动静合宜出入无碍水流而境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山高而云不得,悟出有入无之机。【译文】江河水泥不停,但是两浮的人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这样反倒能发现闹中取静的真趣;山峰虽然很高7 却个妨碍白云的浮动,这景观可使人,悟出从有我进入无我灼玄机。【注解】有:指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无:指无我的境界。【评语】动中之静方见静。一个人的本性己定,就不会被爱憎和是非所动,就能保持一种静态。喧处可见寂趣,高山流云中可悟出进入无我之境的玄机,达到”“动静合宜”;“出入无碍”境界。例如《庄子·大宗师》篇就对此种道理有所描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人生在世能达到这种高超境界,就是禅家所说“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三二五、心有系恋便无仙乡山林是胜地,一营恋变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著,欲境是仙都;心有系恋,乐境成苦海矣。【译文】山川秀丽的林泉本来都是名胜地方,可是一旦沾迷留恋,就会把胜景变成庸俗喧嚣的闹区;琴棋书画本来是骚人墨客的一种高雅趣味,可是一产生贪恋念头,就会把风雅变成俗不可耐的市侩。所以一个人只要心地纯洁,丝毫不被外物所感染,即使置身人欲横流之中,也能建立自己内心的仙境;反之一旦迷恋声色物欲,即使置身山间的乐境。也会使精神堕入痛苦深渊。【注解】营恋:营当迷惑解。市朝:市是交易场所,朝是君臣谋划政事之处。此处有庸俗喧嚣之意。【评语】雅俗苦乐并木是事物本身,不是人生而就如此,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感受。所以《维摩经》中才有“心静则佛土也静!”,意思是说俗雅完全出于心的反应,苦与乐、雅与俗都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浸于琴棋书画本为雅事,一沾上金钱买卖,便雅气无存;浪迹山林江河本为乐事,可让俗世的苦恼始终占据脑海,乐又从何而来呢?心态的调整,道德的修养才是能否摆脱凡尘俗也的关键。三二六、卧云弄月绝俗超尘芦花被下,卧雪眼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译文】把芦花当棉披,把雪地当木床,眠于浮云中,就会保全一分宁静的气息;用竹子作酒杯。一边作诗填词一边尽情高歌,这样自然能远远逃开尘世的繁华喧嚣。【注解】芦花被:用芦苇花絮做的被,喻粗劣之被。吟风弄月:此指吟诗填词。万丈红尘:指热闹繁华的地方。佛道两家均称入世为红尘。【评语】“卧云弄月,绝俗超尘”这种充满着雅趣的田园生活是颇为引人的。被举例子最多的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世人看来,陶渊明遗离万丈红尘,像神仙般的隐居生活确实令人羡慕。但是,是否所有的隐者都不愿留其名,或者全都是为了终南捷径,不得而知。真的隐者的确世木多载,为隐而名的人却不少。陶渊明的可贵在得自然之趣,并不是为隐而隐,并不是追求那种不沾人间烟火的表面形式。三二七、俗不及雅淡反胜浓衮冕行中,著一藜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风;渔瞧路上,著一衮衣的朝土,转添许多俗气。故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译文】在冠盖云集的高官显贵之中,如果能出现一位手持藜杖身穿粗布衣裳的雅士,自然就会增加清高风采;在渔父樵夫中,假如加入一个朝服华丽的在官,反而增加很多俗气。所以荣华富贵不如淡泊宁静,红尘俗世不如山野清雅。【注解】衮冕:衮,古代皇帝所穿绣有卷龙的衣服。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等所戴的礼帽。衮冕此处作官位的代称。藜杖:指手杖。王维持有“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朝士:指在朝为官的人。【评语】古有清流与朝官两立的传统,仿佛一为官便为俗,一人林便成清。从形式上来讲在朝在野是不一样的,但决非在朝无雅士,山林无俗辈,这都不是绝对的,而在于人的品性修养如何。从形式而言,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山野之中,布衣之内,猛地来一位衰衣朝土,似有作威作福依势卖弄之嫌,而朝士中猛地站一位渔父樵夫确也显眼。清淡浓俗于此衬托无遗,但这仅是就形式而言,关键还要看其人之品性是高雅还是低俗,朝眼是权力的象征,平民之服却是大众自然的。三二八、身放闲处心在静中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译文】只要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闲的环境中,世间所有荣华富贵与成败得失都无法左右我;只要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静寐的环境中,人间的功名利禄与是是非非就不能欺蒙我。【注解】瞒昧:隐瞒实情。【评语】老子主张“无知无欲”,“为无为,则无不治”,否定一切圣贤愚智。世人常把“无为”挂在嘴边,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一个人处在忙碌之时,置身功名富贵之中,的确需要静下心来修省一番,闲下身子安逸一下。这时如果能达到佛有所谓“六根静净,四大皆空”的境界,就会把人间的荣辱得失,是非利害视同乌有。这利于帮助自我调节,防止陷入功名富贵的迷潭,难以自拔。三二九、不希荣达不畏权势我不希荣,何忧乎利禄之香饵?我不竞进,何畏乎仕宦之危机?【译文】我如果不希望荣华富贵,又何必担心他人用名利作饵来引诱我呢?我如果不和人竞争高低,又何必恐惧在官场中所潜伏的宦海危机呢?【注解】香饵:饵是可以达到诱惑人目的的东西。竞进:与人争夺。【评语】古代官场中四处布满陷阶充满荆棘,因此才有“善泳者死于溺,玩火者必自焚”,“香饵之下必有死鱼”的说法。所以作者劝戒人们为人处事要想不误蹈陷阱误踏荆棘,最好是把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都看成过眼烟云。的确,一个人如果不希冀官场的升迁就自不会去投机钻营,不会去阿决奉承,就会无所畏惧,那权势又奈我何?陷饼对于想图功名者来说才是陷耕,而对于轻名利者则不是陷阱,权势对于小人,对希图荣达者自有一番诱惑。三三○、圣境之下调心养神倘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译文】人如果经常漫步山川林泉岩石之间,就能使凡念渐去)人如果能经常留连在侍词书画的雅境,就会使俗气消失。所以有才德修养的人,虽然不会沉迷于飞鹰走狗而丧失本来志向,但是也需要经常找个机会接近大自然来调剂身心。【注解】倘佯,徘徊闲适貌。夷犹:徘徊留连不进的意思。潜消:消失于无形。玩物丧志:沉迷于玩赏珍奇宝物而丧失了本来志向。《书经·旅獒》篇中:“玩人丧德,玩物丧志。”【评语】有才德有修养的人隐居林泉是为超凡养性,沉浸字画是为寄情抒怀,融汇自然则是为调节身心情悦情绪。有的人建别墅庭园,藏书画古玩,养珍禽异兽,表面看来风雅脱俗,回归目然,但贪念不消,本质不改也只能算是附庸风雅。而沽名钓誉更俗不可耐。人是可以改变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居仑环境的雅俗,也确实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雅俗。一个坐拥产业的人,平日无意中就会读很多书,他的谈吐见解自然也就渐渐不凡。可见人不但要借山林泉石的幽雅环境来培界自己的气质,同时也要用书香气氛充实自己的内在素质才行。在一种高雅脱俗、充满书卷气的环境里,耳儒目染于其中的人,也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三三一、繁华之春不若秋实春日气象繁华,令人心神骀荡;不若秋日云白风清,兰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译文】春天万象更新,大地百花齐放一片繁华一派生机,使人感到精神舒适畅快;但是却不如秋高气爽时的清风拂面,兰桂飘香,水连天天连水水天一色,天朗气清大地辽阔,使人感到精神爽朗,轻快异常。【注解】骀荡:舒放散发。馥:香气。空明:比喻天地晴朗的状态。神骨俱清:指精神和形体都感到舒适畅快。【评语】唐勒刘禹锡有名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清到碧霄。”正好说明了这段文字表达的景象。因为秋天会给我们带来肃杀之气。作者于此并非比较春与秋孰美。夭地万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斤过人对景物的爱憎,也完全是基于心情和观念。春天的清新就好比人的青少年时代,虽然具有青春活力,然而在某些方面却显得下成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万物走向衰亡的开始,万物至此得以成熟。大自然到秋天已度过了那雍容华贵万紫千红的夏季,此时已渐渐显出本来之面目,尤如人到本性显现而达到净沽的境界,秋高气爽,水夭一色,上下空明,人在此中神骨俱清。这也是作者喜秋的原因之一吧。三三二、来去自如融通自在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任坎止;心似既灰之术,何妨刀割香涂?【译文】身体像一艘没有缆绳的孤舟,自由自在地随波逐流尽性而泊,内心就像一棵已经成灰的树木,人间的成败毁誉又有什么关系呢?【注解】不系之舟:指不用绳索缚住的船,比喻自由自在。语出《庄子·列御寇》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评语】心头功名利禄欲望太强,个人荣辱得失计较太多,必然总处在一种忧郁与不满之中。从做人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向往追遥自在的生活,但是,如果仅仅环境能使你追遥自在,而内心却不能排除世俗的杂念,不论任何好的环境也无济于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修养上下工夫,达到“老僧人定”的不动心境界。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就是属于“来去自如,融通自在”的修养工夫,其实做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即人贵自知;不屈于自己的东西不应强求,即人贵自然。这样,才可能有超凡脱俗不计是非恩怨之心,才可能多一份洒脱的气度,增一份人生的真趣,进而达到不动心无所求的自如境界。三三三、欲心邪念虚心正念欲其中者,波沸寒漂,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译文】内心充满欲望,能使平静心湖掀起汹涌波涛,即使住在深山古刹也无法平息;内心毫无欲望,即使在盛夏季节也会感到浑身凉爽,甚至住在闹市也不会察觉喧嚣。【注解】波沸寒潭:指深寒平静的潭水被扬波起浪。【评语】人的精神往往会产生出难以想象的作用,克服难以忍受的困难。精神上能把握定、静、安、虑、得的修养工夫,即使身临大难也不会苟且偷生,一切艰难困苦都不会使他们屈服,故佛教有“行人修德,虽火坑亦是青莲”的说法。有道高僧如法显、玄类,鉴真,为了信仰,为了传教,克服了无数常人难以忍受之难,最终达到目的。他们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来自他们内心的纯静和信念的执着,故不远万里去迫求他们向往的目标。这种精神用之于常人,可钦佩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如变法英雄谭嗣同在危难之时决不苟且,镇定自若,临终还留下千古绝唱。人虽逝矣,精神不死。正由于有崇高的信念支撑着他,才使他面对生死同样心静如止。三三四、富者多忧贵者多险多藏暑厚亡,故知富不如贫乏无虑;高步者疾颠,故知贵不如贱之常安。【译文】财富聚集太多的人,总忧虑自己的财产被人夺去,可见富有不如贫穷那样会使人无忧无虑;身分地位很高的人,忧患自己的宜位被人争走,可见为官不如平民那样逍遥自在。【注解】厚:堆积、增多。高步:指地位尊贵的人,形容走路高视阔步目空一切。疾颠:跌得炔。【评语】一无所有的人了无牵挂,足以潇洒自在。无官一身轻,无财不担心。人生就这么怪,生于治世,无下太平,贵者难尽,情作威作福,富者也难得不义之财;处于乱世,暴富显贵多了,贼盗也多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多藏厚亡,怀肇其罪,财富招祸。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无数人眼巴巴地在看着他的权位,爬得起高踩他的人越多,一旦从金字塔上跌下来,就如掉进无底深渊,爬得越高摔得起重。孔子说:“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人处富贵之中能思贫贱之乐足见其平日修养,但许多人在贪求富贵时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此时不须想贫贱之人之事,想想自己生老病死时只盼望能多活一天,只盼能在白云下散散步的情形,争名求贵,夺财争富之心自然会平息。三三五、人为乏趣天机自然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落笼中便减天趣;不若山间花鸟错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会心。【译文】花栽植在盆中便缺乏自然生机,鸟关进笼中便减少天然情趣;不如山间的野花那样显得艳丽自在,天空野鸟自由飞翔,让人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注解】翱翔,鸟飞的状态。据《淮南子·览冥训》篇:“翱翔四之外。翼一上一下日翱,不摇曰翔。”会心:内心领悟。【评语】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庭苑和盆景为人所称道,但与山林野趣天地间飞翔的乌儿相比,就丧失了大自然的生趣,任由世人摆布。世间万事万物,假如破坏了自然生机,就不会有天然妙趣。以此比之于人,盆中花、笼中鸟则喻意束缚了人的自由。历史上为自由而奋争以至献出生命的人成千上万。因此自由之可珍贵就显得更加明显。人们一般都喜欢小孩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不作假,天真、自然而可爱。故李白高歌“一生好人名山游”,就是因为名山大川如画的美景更能显出自然之趣。三三六、乾坤自在物我两忘帘栊高敞,看青山绿水吞吐云烟,识乾坤之自在:竹树扶疏,任乳燕鸣鸠送迎时序,知物我之两忘。【译文】高卷起窗帘望见烟雾迷蒙着青山绿水,才明白大自然多么追遥自在,窗前花木茂盛翠竹摇曳生姿,乳燕鸣鸿冬去春来凌空飞过,使人理解到物我一体人我两忘。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8
正序
倒序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2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3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4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5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6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7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8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9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10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11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12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13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14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15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16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17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1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