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的科学与不确定的世界-3

一种不可思议的强者生存法则:狼性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狼族拥有非同寻常的特质和超强的生存能力,这让它们在危险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繁衍了百万年。他们有勇敢顽强、吃苦耐劳、敏锐机警、善于捕捉目标的特性,同时也具有集体组织观念、严守纪律的精神,当人类还在为了个人利益各自为战、尔虞我诈之时,它们却始终保持着族群存继的根本——合作、交流、忠诚和坚韧。本书全面展示了狼的生活,让我们在熟知狼族品质的同时,更学会狼的生存智慧和处世哲学。第1节:序言  序言  在一次亲友聚会中,由于长辈们再三提及希望大家要“做好人”的言论,使我不得不向子侄辈们提醒:“方才长辈们说得固然很有道理,但是我还是要说,我并不希望你们这一代按照我们过去所接受的观念与模式去生活。因为现今的时代所要面临的生存竞争将会比以往更激烈、更严酷,若是按照过去定义的‘好人’模式来迎接未来的各种竞争与挑战,你的人生也许会过得不如想象中顺遂。至少,你们不可能成为强者,或者是在物质和精神上成为人们口中富有的人。”  席间有位长辈立即问道:“那么你希望他们成为怎样的人呢?”我笑着说:“起码不是像你们刚刚所教的,要他们像羔羊般温驯、兔子般谨慎、小牛般憨厚,我希望他们能像狼一样……”我的话还没说完,立即引来了一阵哄笑和不以为然的反驳,有些人说我是在鼓励年轻人变成心狠手辣的坏蛋,有些人则戏称我为狼叔叔、狼舅舅,甚至还有人说我往日的“好人”形象已经被此番言论毁于一旦了。  事实上,他们有这样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综观古今中外,豺狼从来就被人所不齿。在许多寓言、经文与现代文学作品中,狼被贴上了丑陋、贪婪、狡诈、残忍等标签,而人们也习惯将大奸大恶之人比拟为狼,例如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等等,代表的都是负面的意涵。然而,豺狼与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一样,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生态地位。可以说,除了人类以外,狼是最聪明、最有智能的动物了。  毋庸置疑,生存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仅仅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是不够的,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战斗,倘若不想被生活及社会竞争所淘汰,就应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位强者而非弱者。而要想成为强者,就应该学习狼的精神:永远保持强者的心态!  狼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对成功的强烈渴望,所以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修炼出对危险和机会的敏锐直觉。同时,狼也非常好学,对于一切没有接触过的东西,都会想尽办法接近、观察,也因此从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它们不仅具有动物本能的智慧,更具有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特殊能力,如敏而好学、快速进化的能力,同时也有严守纪律、讲求速度、善于伪装的特点。常言道“恶虎不斗群狼”,每每大敌当前,狼族都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而它们极强的适应能力也使其能在各种险恶复杂的环境下生存、繁衍并且发展壮大。它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永不言败,所以他们往往屡败屡战……  正如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所说:“狼的许多难以置信的战术很值得我们借鉴。第一,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组织严密,很有章法;第二,在最佳时机出击,保存实力,该出手时就出手,置对方于死地;第三,战斗中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为了胜利不惜葬身沙场,以身殉职;第四,永不言败,哪怕是瞎了一只眼、断了一条腿,狼依然是狼。”  由于狼族拥有非同寻常的特质和超强的生存能力,所以能成为大自然中较为优秀的种族。阅读本书,希望读者能学习狼族的智能,以狼为师,效法狼族勇敢顽强、吃苦耐劳、敏锐机警、善于捕捉目标的特性,同时也学习它们有组织观念、严守纪律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掌握“智慧、勇气与不可思议的生存法则”,成为一位真正的强者。第2节:第一篇 走进狼的世界(1)  第一篇 走进狼的世界  狼在这个星球上的流浪已经超过100万年的时间了,也许你很难想象,在人类繁盛之前,狼曾是这个世界上散布最广的野生动物。  看着身边这个陪着自己走过了百万年的朋友,人们不禁深思,是什么使它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得以生存,而当人类为了个体的利益各自为战、尔虞我诈的时候,它们如何能保持着族群存继的根本──合作、交流、忠诚和坚忍?  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厌恶与恐惧后,人类从狼看似残忍的背后发掘出了狼性中更多可敬、可畏而又可爱的品质,于是一番昭雪之后,人们开始渴望狼,透视狼,努力让自己从那一声声狼嗥中品味那种强者的气质与风范,从一则则关乎狼性的感人故事里审视着自己的生活。  完全可以说世界需要狼,人类需要狼,这一点也不夸张。一切正如阿奎利斯?爱克斯所说:狼,是陆地生物中最高的食物链终结者之一。由于有狼的存在,其他野生动物才得以淘汰老、弱、病、残的不良族群;也因为有狼的威胁存在,其他野生动物才被迫进化得更优秀,狼调节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只能用功不可没来形容。  ■ 人对狼的爱恨交织  狼的本性是凶残的!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无论知识多寡,无论年龄大小,人们对狼的看法就是这样的根深蒂固,它的本性从不会因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而做些许的改变,虽然有时人们会认为这种评价也许有失偏颇。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对狼如此畏惧,甚至是怨恨?对此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在基督教教义中,羔羊代表着基督,而狼通常以羔羊作为猎食对象,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就将狼当成了邪恶、恐怖的象征。  当我们认为一种东西是善的,势必将其对立面看成恶的,这也是人类的不良习惯之一。于是,就因为这种习惯,也可以说是思维定势,狼成为了一种文化的牺牲品──谁让它是羔羊的敌人呢?  除了信仰以及文化这些心理因素外,人类对狼的畏惧还源于一种现实原因:狼与人类需求高度基本相似,彼此在食物和生存空间上存在着持续性的冲突。纵观古今,横看中外,狼也许是与人类发生正面冲突最多的动物之一,它虽然外貌像狗,但人类却无法像驯服狗那样驯服狼。人类与狼的争斗如此频繁,其纠葛如此错综复杂,以至于某种恐惧感始终弥漫于整个历史进程中,也随之创造出许多关于狼的传说来。第3节:第一篇 走进狼的世界(2)  说到狼的传说,首当其冲的就是“狼人”,这是一种从人类对狼的幻想中衍生出来的怪物,知名度与吸血鬼是并驾齐驱。“狼人”的说法历史悠久,希腊圣贤亚里士多德就曾经描述过在黑河岸边有许多男巫,他们拥有将自己变身为狼的能力。古罗马的书籍中也有许多关于人化身成狼形的记载。Finné Jacques是一名专写狼人与吸血鬼的现代小说家,他曾经这样描写过狼人的变身状况:“双眼逐渐向中间靠拢并凹陷下去,牙齿开始变粗、变长、变尖,指甲成了锋利的爪子,头发向全身扩散并变成毛皮,力气大增,嗜血的欲望压过了一切,失去了理性,抛开了所有文化的禁忌……”而在早期欧洲人眼里,“狼人”则是一个拥有魔鬼撒旦般特质的冷血杀手,不论男女老幼都是其捕杀的对象。如果有人被视为“狼人”,他将会遭受到人们最无情、最残酷的折磨,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为止;即使只是被人视为拥有狼的某些特质,也会被众人认为是魔鬼附身,这与欧洲中世纪盛行的魔女猎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对狼的恐惧使狼成为了许多神话以及童话故事中的主角,并以各种形式不断流传。最有名的当数格林童话中的“小红帽”,这篇童话常常被借以警告那些初尝禁果的少女。故事中小女孩与野狼交谈的过程,代表了“小红帽”一步步走向堕落的生命旅途……对许多人来说,狼始终是一种邪恶的象征,代表着引诱人类堕落的恶魔。  人们对狼充满了恐惧和怨恨。  只要出现狼的踪影,就如同出现恶魔一般可怕。与对狼的恐惧相对的,是无以复加的仇恨──对狼的围捕和屠杀。早期欧洲人捕捉到狼以后,往往将狼吊在木桩上,浇上油点上火活活烧死;或者用铁丝将狼口紧紧捆住后将其释放,任其饿死荒野……  不过,复杂的人类对狼的情感不仅仅局限于怨恨,这也多半源于人类情感的丰富。随着对狼的了解的加深,狼的傲人特质开始逐渐征服人类,于是人们由一开始单纯的畏惧和怨恨,逐渐转变成了敬畏甚至是喜爱,进而向它们学习。  狼的傲人特质──猎者般的狡黠、战士般的勇猛为欧洲的贵族所尊崇。于是中世纪饲养野狼曾一度风行于欧洲,许多王公贵族将在宫廷内饲养狼视为统治者显现权势和威严的象征。在美洲,古老的印第安传说曾描述人和狼一开始其实是像家人一般有着亲密关系,直到后来才各奔东西,这也说明印地安人与狼的感情极为深厚,他们对狼的勇气、智慧以及不可思议的狩猎技巧充满了敬畏,他们以身披狼皮的方式,祈祷狼灵附身,以此来继承狼族伟大的技巧与能力……  人类一直在发展,而对于狼,人类可谓爱恨交织,一方面是极端恐惧和仇恨,另一方面却是虔诚的爱和敬仰,这就是人类对狼的复杂感情。第4节:第一篇 走进狼的世界(3)  ■ 我们需要狼  千百万年以来,人类的“屠狼运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无论是作为“羔羊”对狼的恐惧,还是对于生存空间的竞争,人总是以“万物之灵”、“自然主宰”的姿态对待狼,人和狼的战争一直持续着。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在寂寞的宇宙中,人类需要狼。  在草原上,鹿吃草,狼吃鹿,猎人捕杀狼,这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规则。突然有一天,猎人变成了牧人,鹿成了牧人的财产,牧人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于是开始想方设法想要将狼彻底除去,以便让鹿有更安全的生活,为自己创造更高的价值。一时间,草原上,森林里,狼迹罕见,鹿影憧憧,漫山遍野都是鹿吃草的身影,而狼却消失了。  然而,危机很快出现了,没有生命威胁的鹿开始大量繁殖,它们很快就吃光了草原的草,啃光了森林里的植物,没有了食物,鹿也难逃厄运,结局可想而知。  芬斯库格,芬兰的森林,位于瑞典和挪威的边界之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里发生了一件稀奇的事情:  两只孤单的狼远离了它们的传统领地,在陌生的地方重建了一个新的狼群。有人说这些狼一直生活在这里,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狼是从俄罗斯流浪过来的。很多人认为这似乎不太可能:它们怎么会旅行几千公里却一点儿没被发现呢?征途中,它们必须穿过几百座城镇和上百条高速公路……无人可知真相。  事实上是,这两只狼本来是孤单的、单独行动的,直到在寻找伙伴的过程中才彼此发现了对方。不久,在芬兰的这片森林中开始回响起了狼崽的嗥叫声。  后来的狼能够回到它们久别的家园,其实是依靠了另一种动物──驼鹿。  驼鹿是欧洲最大的鹿,有两米多高,依赖啃食积雪下薄薄的草皮生存,同时也吃松枝,或是有营养的树芽。生存在这种深深的积雪中,使它们奔跑起来十分艰难,因此很容易被捕杀。在一段时间里,狼族大量地捕杀驼鹿,导致它们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后来,人类为了自己的种种目的,开始大肆捕杀狼,这些捕猎驼鹿的杀手逐渐消失了,人类成了驼鹿的救星。  不久,没有了狼的威胁,驼鹿的数量急剧增长,食物开始变得短缺。于是驼鹿们为了生存,开始过度地啃食树木,就这样,生态的平衡被打破,草原荒芜,森林惨遭破坏。这时人们在森林中发现了狼,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它们可以解决这里的生态平衡问题。  于是,“聪明”的人类开始了一次大胆的试验。  几十年前,一个寒冷的冬夜,美国苏必利尔湖早已结了厚厚的一层冰,生物学家彼得逊教授带着一只装着4只幼狼的铁笼,驾着雪橇通过冰封的湖面,向洛耶耳岛驶去。他此行目的是为了进行一次生物史上从未有过的试验──把4只幼狼带到洛耶耳岛上,几年后,洛耶耳岛上就会展开一场狼与鹿的大战。第5节:第一篇 走进狼的世界(4)  苏必利尔湖中的洛耶耳岛以驼鹿众多而闻名,但是驼鹿大量繁殖使岛上原本繁盛的花草灌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仅仅10年工夫,洛耶耳岛便灌木稀疏,一片凄凉了。  于是,生物学家们决定进行这次大胆的实验,即依靠四只幼狼来拯救洛耶耳岛上的植被。狼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必然会吃掉大量的驼鹿,而驼鹿减少了,洛耶耳岛才会再现葱茏。  经过几天的艰苦跋涉,彼得逊教授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他把雪橇平稳地停靠在小山脚下,然后把铁笼的门打开,获得自由的四只幼狼就像箭一般冲出,朝岛上跑去……  彼得逊教授仿佛看到了又一个树木成荫的洛耶耳岛。  对于维持一个完整且健全的自然环境而言,狼的存在可以说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在控制大自然中各种动物族群的数量方面来看,狼无疑在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狼群消失了,那么,各类大型草食动物,比如驯鹿、驼鹿、麋鹿等鹿的族群在无外在威胁的环境下将开始毫无无节制地繁衍生息,数量自然是急剧增长。这些大型草食动物为了生存需要数量极为庞大的食物来喂饱自己,从而导致森林与草原由于这些食草族群的过度繁衍而遭到破坏,植被以及树林也随着这些庞大族群的掠食而彻底消失,自然界的平衡也将被打破。当然,狼的存在不仅仅只是维持自然界的平衡,狼所具备的某些狼性也是我们人类所必须具备的,强大的适应力、随时存在的危机意识、珍惜生命的心情、热爱自由的本能、永不言败的坚强、面对危险时的镇定与决绝、浓烈的团体意识、对伴侣的忠诚……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的,无论在生活、工作、学习上都会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所以,我们需要狼,因为它与人类一样,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需要一种平衡,作为猎食者,将那些虚弱、生病、年老和幼小的动物吞入腹中,对于个体来说是残酷的,但对于整体而言却是一种福音──控制了整个族群的数量。  所以,我们需要狼,因为它是人类最直接的竞争者。自然界需要竞争,竞争和捕猎让各个种群加速进化的进程。如果将狼群从自然界彻底消除,恐怖的饥荒与肆虐的疾病将随之而来。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就深谙其中的道理──没有野狼,他们赖以维生的动物将变得越来越虚弱,越来越不健康。  所以,我们需要狼,因为狼是值得人类学习的榜样。人类的进化过程是一个丧失自我的过程,而狼却始终保持着它们的那份珍贵特质,这些特质足以拯救我们的心灵、涤荡我们的灵魂。这个集美丽、高贵、智慧于一身的动物,除了枪炮、毒药以及陷阱,它们足以应付地球上的所有挑战。第6节:第一篇 走进狼的世界(5)  所以,我们需要狼,因为狼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生命之一,属于它们的神秘绝非人类世界所能简单解释与体会。探求这种秘密,是我们需要狼的另外一个原因。  ■ 取狼之道  人类的记忆中对狼可以说有着诸多误解,然而面对人类发展时所遇到的困境,我们不得不用另一种眼光来重新审视我们曾经视之为敌人的狼,撇开之前对它们性格的误解,从另一种角度观察狼,它们的个性、它们的社会结构使我们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互相合作、彼此忠诚、善于沟通的生存环境,并且由此而获得了一种新的启示: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里,除了人类,还存在着拥有智慧的狼群。  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很多国际名牌大企业,纷纷杀入了中国市场,他们以合资、并购的方式,或以设立之下办事处、服务机构等方式,与国内外的其他品牌展开了一场争夺战。  众人皆呼狼来了,一时间国内的大部分企业都阵脚大乱,但是海尔人却在这个时刻显示出了他们非一般的实力:临危不乱,保持头脑冷静,在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众所周知,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是一个胸怀大志,永不停息的人,在16年的创业历程中,他始终强调企业要想立足市场,就必须具备一种狼的精神。张瑞敏曾经说过:“大草原上的生物百态在揭示着一个市场竞争的准则:竞争和变化是常态,谁也无法回避竞争,只能置身其中。其实狼和羊都在为生存拼搏,在拼搏中进化,强者恒强,适者生存。永远是‘有序的非平衡结构’,如果你在竞争中被淘汰掉,不是竞争残酷,而是你不适应竞争。”面对海外企业的大量入侵,他始终坚持“与狼共舞,挑战国际品牌”的看法。  他本人不仅仅是说说而已,一切都按照自己的这个思路来办事。当国外品牌大张旗鼓地进入中国市场时,产品的冲击可以说无处不在,面对这些无论在技术水平上、内部管理上以及周转资金上都实力强大且占有优势的国际同行的竞争,许多著名的中国家电企业纷纷败阵,要么被杀,要么被吞噬,不少国内品牌在市场上彻底的销声匿迹、不见踪影。与此恰恰相反的是,中国家电行业的龙头老大海尔集团却依然稳如泰山,在市场浪潮中犹如联合舰队一般乘风破浪。在经历了“先难后易”,“出口创牌而不单纯创汇”,“三分之一国外品牌纷纷败下阵来”这些事情之后,海尔集团在张瑞敏的领导下,以高质量搞服务,高科技的创新产品开始大步走向世界,昂首进入了西方七个发达国家,打出了响彻世界“海尔中国造”的口号,成为中国家电行业出口产品种类最多,出口数量最大的企业。来看看下面这些辉煌战绩吧:电冰箱,亚洲出口德国第一名;洗衣机,中国出口日本第一名;空调器,中国出口欧盟第一名。第7节:第一篇 走进狼的世界(6)  目前海尔已经在海外128个国家一共注册商标500多个,在美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南斯拉夫、北非、伊朗等地建立起了多个工业园,50多个个工厂和个产品设计中心,在海外发展的经销点更是达到了几百个,产品出口欧盟、中东、东南亚等世界十大经济区域共106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海尔品牌出口创汇2.8亿美元,一跃成为中国外汇出口最多的企业。  在一次座谈会上,张瑞敏总结成功经验时说道:“十年创业使我们有了今天的辉煌,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止步不前就会落后于人,这是自取灭亡的,因此我们还必须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海尔能够如此成功,是因为在张瑞敏的带领下始终坚持着一种狼的精神,这也是许多企业应该掌握的。我们可以从狼的捕猎过程来看,首先确定捕猎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展开行动,经常选择容易得手的猎物,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时保持低调。从整个捕猎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首先是明确自己的目标,不要盲目进攻;其次是不断修正自己的前进轨道,努力让自己不偏离最初的目标;最后就是千万不要给自己定过多的目标,以免精力分散。而企业从中可以学到:市场有限,所以资源有限,因此一定要集中优势资源来打击对手;明确企业的目标及任务,围绕目标及任务来展开工作,不为琐屑的事情来分散有限的精力,力气花在刀刃上。总之,狼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下面几节会细细道来。  ■ 拜狼为师  过去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狼的眼睛能够看到人眼所看不到的世界,甚至有些狼能够预测未来。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有些荒谬。但是要知道每一种动物都是上苍赐予的生命,只要你能够静下心来慢慢融入它们的心扉,仔细倾听它们的心跳,便可以感受到它们跟人类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与智慧,当然,也有着动人的故事。  美洲的印第安部落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鬼狼”的传说:  19世纪的美国西部,成群的的灰狼奔驰在当地的草原上;那里的原住民,也就是印第安人们称它们为“具有激烈性格的Buffalo--hunter‘野牛猎者’”,同时更对其卓越的狩猎能力怀着深深的崇敬与畏惧。然而,这些野狼在来自欧洲的移民者眼中,却犹如恶魔化身一般,它们的每一声狼嚎,都会让这些人胆战心惊。  在1870至1880年间,移民者们开始用掺杂毒药的野牛尸体来毒杀狼群。许多机警的狼也因此倒卧在掺杂着毒药的血水中。然而,其中有一头名叫“大王”的灰狼警戒心极强,从来不上猎人的当,仍然带着妻子“布兰卡”以及他的四十只灰狼部下袭击了大约两千头左右的牛犊,这些狼群神出鬼没地游荡在大草原之上;并像是嘲弄人类一样,不断地破坏人类留下的陷阱,并在陷阱上留下自己的粪便。这头狼的聪明冷静,为它换来了“一千美元,取‘大王’首级”的猎杀令。第8节:第一篇 走进狼的世界(7)  最终它的妻子布兰卡被钢夹陷阱所捕获,并在猎人以两匹马反方向紧拉的绳圈当中,口喷鲜血、痛苦而亡。看到这一幕的大王不顾一切的追逐着布兰卡的尸体一直到被弃置的地点。第二天,大王就掉进了布置在牧场周围的陷阱之中,并甘愿被锁在原地……隔天早晨再去看的时候,大王已经断气了,没有挣扎的痕迹,身上也没有任何伤痕。被感动的猎人将大王的尸体搬进小屋,摆在了布兰卡僵冷的身旁。“大王”的故事,从此成了美国西部大草原上传诵不灭的“鬼狼传说”。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看到狼的什么品质?机智勇猛、预知危险、聪明冷静、感情丰富、忠于爱侣……这些都是人类需要学习的。  还有一个关于山羊与狼的故事:  一天,一头山羊来到了天堂对圣彼得说:“我的头上有一对角,是攻击敌人和保护自己的利器,但为什么我还是被手无寸铁的狼吃掉了呢?”  圣彼得说:“虽然你和狼都是哺乳动物,但你是以草叶为生,而狼是以肉类为生,狼吃羊是其天性决定的。除此之外,就要责怪你们自己了!”  “为什么要怪我们自己?”山羊满腹狐疑。  “这是当然的!你们羊实在太安于现状了。个性不但柔弱,还毫无自我保护意识,虽然有很多羊群,却完全没有群体合力。而狼就和你们不一样,它们不但有敏锐的嗅觉,还有发起攻击时的那种勇往直前的气势,除此之外,它们还有遭遇失败时不屈不挠的态度以及协同对敌的精神,这些都是帮助它们成为强者的最有力的武器。”圣彼得解释道。  “这样的情况能改变吗?”山羊乞求道。  “羊性是无法改变的,狼性自然也无法改变。因为这是上苍的安排。”圣彼得回答说。  其实,这根本不是所谓的上苍的安排,而是自然进化,也可以说是物种进化的结果。  狼之所以能成为狼,从其祖先开始食肉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所以狼一开始就站在了捕食者的位置上。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狼开始慢慢进化出越来越锋利的牙齿与爪子,代代遗传下来更强健的身体。  山羊之所以只能成为山羊,也是从其祖先开始食草的那一刻起决定的。草没有长腿,不会到处逃跑,所以是如此容易获得,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在茂密的森林中,只要低下头来,随时可以填饱自己的肚子。于是羊群开始安于现状, 当危险来临时, 它们所能做的就是拼命地奔跑。只要一看到速度较慢的同伴成为豺狼的口中之食时,其余的羊又会悠闲地停下来开始低头啃草。羊的进化方向不过是比自己祖先跑得更快一些而已,这注定了它们只能充当被追逐者的角色──成为狼捕猎的重要食物。第9节:第一篇 走进狼的世界(8)  狼性和羊性已经无法改变了,可是人性却还在游移之中。以人类为主要角色的社会中,没有食肉和食草之分,表面上看来似乎比大自然要平静很多,可是同类之间的竞争却更加激烈: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捕食者,同时也有可能是被捕食者。权利、金钱、爱情……这些几乎是所有人共同追逐的目标,你所获得的有时必然是他人所丧失的。  一些人生来就像狼一样具有攻击性和竞争性,他们会不择一切手段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位居社会的顶层。而另一些人则生来像山羊一样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样的他们也只能位处社会的底层。当然人与人之间的起起落落,也是充满了戏剧色彩……  上苍对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可以说没有任何偏袒。羊也许无法改变自己的性格,但是人却可以,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与其像羊一样抱怨,倒不如努力向狼学习。  虽然狼族群数目开始急剧地缩减,但狼族仍然克服一切困难,保持着它们的种种优良传统,在自然界顽强地生存着。  也许人类即使身披兽皮也不能获得狼的本性或是技能,但是人类却能了解狼群的生活、可以学习狼的智慧。远古人类以歌词以及神话的方式来向后人传播狼的精神,到了现代,这种精神则通过许多全新的方式被依旧传递着。人们越来越被狼所独有的合作、智慧、忠诚、沟通等美德所吸引,纷纷加入到关于狼族精神的深层探索之中……  ■ 寻找狼一样的对手  加拿大有一位享有盛名的长跑教练,之所以说他享有盛名,是因为他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了多名长跑冠军。感兴趣的人们开始四处打探他成功的秘诀,调查的结果却让所有人都颇感意外。原来成功秘密就在于他有一个神奇的、独一无二的陪练,这个陪练可不是人类,而是一只凶猛的狼。  为了使运动员们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作为每天长跑训练的第一课,这位教练一直要求队员们跑步到训练场,不允许使用任何交通工具。其中有一名运动员的家距离训练场并不远,但他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到场的。教练已经准备放弃这个运动员,劝告他早些改行,不要再练长跑,以免浪费自己有限的时间。  突然有一天,这名队员竟然比其他人早到场了20分钟。教练根据他离家的时间进行了测算,惊奇地发现他的速度已经打破了世界纪录。于是,他向这名队员详细了解当时的情况。原来,在这名队员离家不久经过一段半径差不多5公里的旷野时,他遇到了一只野狼。这只野狼拼命地在后面追他,吓得他在前面拼命地奔跑,直到将野狼远远抛在后面,确认自己已经安全。第10节:第一篇 走进狼的世界(9)  打破世界纪录仅仅是因为一只野狼——因为后面有一个可怕的敌人,为了不让自己丧命,所以开始尽最大的努力向前奔跑,也就是说敌人能将一个人的全部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教练对此颇有所悟。不久,教练就请来了一个驯兽师,这名驯兽师带来了几匹训练的差不多的狼,每到长跑训练的时刻,这名驯兽师就将狼从笼子里放了出来,让他们追赶运动员,结果,为了自己的安全,为了不被狼追上,队员们使出吃奶的力气开始奔跑,最终他们的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与这种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日本的游泳训练。日本游泳比赛成绩曾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那是因为其训练方法有十分独特的地方。一名曾经到过日本游泳训练馆的欧洲教练惊奇地发现,日本人在游泳馆里养着很多鳄鱼。开始他有些弄不明白,百思不得其解,而后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当运动员每次跳下游泳池之后,教练就会将几条鳄鱼放进水中。饥饿难忍的鳄鱼一见到活生生的人自然开始拼命追赶,尽管运动员们都知道鳄鱼的嘴巴已经被紧紧地缠住了,但是看到鳄鱼的凶相,还是会条件反射似的拼命往前游,游泳速度大幅提高。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加拿大人还是日本人,他们都掌握了同样的一个道理:威胁能让人迸发出巨大的潜能,敌人或者竞争对手的存在会让我们创造出连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奇迹。  为自己寻找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不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就拿平时的体育比赛来说吧,通常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有一队轮空,可以直接进入下一轮的比赛,遇到这种情况,队员们除了高兴大概还会为自己不能痛快打一场而感到遗憾,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第二种情况就是双方实力悬殊、差距过大,比赛呈现“一边倒”的状况,观众可不喜欢这种比赛,而队员们对这种比赛也提不起情绪来;第三种就是双方实力相当,比赛打的精彩纷呈,每个队员都要尽全力去应战,观众们也是情绪高涨,而在这样的比赛中队员们也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由此可见,为自己找个强而有力的对手并没有太大的坏处,而这也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当然,如果找个比自己强过太多太多的对手,那就是自不量力的表现了。  也许许多人都把竞争对手视为自己的心腹大患,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最好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事实上,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其实是一种福分、一种造化。因为强劲的对手会让你时刻都有一种危机感,能时刻激发出你的精神以及斗志。说起来很简单,有了对手才有危机感,才会有竞争力;有了对手才不得不奋发图强,不得不革故鼎新,不得不锐意进取,否则,你就会被超过,被吞并,被替代,甚至被淘汰。  正因为有狼的存在,许多动物才得以进化,才会变得更加优秀,同样,在社会的竞技场上,如果能拥有一个像狼一样的竞争对手,你也会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冠军。因为,不努力的话,你有可能会一无所有,因为狼一样的对手是不会对你心慈手软的。第11节:第二篇 重视生命 崇尚自由(1)  第二篇 重视生命 崇尚自由  一面是寒冷的荒原戈壁,一面还要面临人类的捕杀,毫无疑问,狼的生存环境恶劣至极,但也正是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狼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得以战胜对手,延续种族的生存,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它们保持着强烈的危机意识,随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并以此来维系整个狼族的生存与发展。它们从不做无谓的争斗,同时它们也珍惜自己和同伴的生命,为了生命,它们可以牺牲一些人类无法理解的代价,因为它们知道,只有留着性命,一切也才有延续的可能。  在食物和自由之间,一头狼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尽管它们知道臣服将意味着吃喝无忧,尽管它们也知道摇头摆尾可以在人类的居所下安逸生活,但它们很清楚那是以消磨自己的尊严与本性崇尚的自由换来的,所以,人类永远无法像训狗一样从本质上驯服狼,因为它们本身就没有软弱的一面,它们宁可保有自己那份傲骨,也要在山间野地里引亢高唱属于自己的自由之歌。  ■ 时刻保持危机意识  原始森林里,茂密的树木、密集的丛林中间,随时都奔走跳跃着各种野生动物,为我们上演着一幕幕的生存战,它们弱肉强食,忠实演绎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淘汰法则,并用它们的本能一代代延续着大自然的平衡。就在这样的生物循环中,有的野生动物慢慢由繁盛走上灭绝,而有的动物则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智慧生存了下来,狼便是生存下来的种族之一。  生存地域的逐渐减缩,猎人的枪口陷阱,食物的紧张稀缺,其他凶猛动物的捕食残杀……狼的生存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以及挑战。它们的生存之地处处暗藏杀机,一个不留神就有可能成为猎人的枪下的战利品,或者是其他食肉动物的腹中之物。几乎每一只成年狼的身上都有伤疤,甚至是残疾,虽然有些是儿时玩耍时不慎留下的,但更多的则记载着有关生存和死亡的战斗,对它们来说这是勇猛的标识,是敢于冲锋陷阵的表现,这些伤疤一直见证着它们顽强的生命力。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在整个狼群当中,由于自然衰老而死亡的狼只占总数的1%~1.5%。由此可知,狼的生存环境是多么的恶劣,在这种环境中,它们只能也必须保持着强烈的危机意识,以此来维系整个狼族的生存发展。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中,人类同样也需要像狼族一样随时保持强烈的危机意识。第12节:第二篇 重视生命 崇尚自由(2)  古语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可以预知未来,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必须具有危机意识才行,只有在心理上以及行动上都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才能在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时保持冷静,并游刃有余地化解危机。毫无疑问,如果一只狼保持安逸自守的状态,那它随时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非洲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民族,他们从婴儿出生时就被假设赋予了60岁的寿命,以后的生活中逐年递减,一直到只有0岁。他们的习惯就是人生大事都得在这60年之内完成,此后不属于这60年的岁月便用来为自己颐养天年了。这种生命倒计时的方法就意在告诉族人,人生不过是我们从上苍手中借来的一段岁月而已,过一年就得还一岁,直至生命的终止。那年年减少的数字,是在时刻提醒着他们:抓紧现有的每一刻,而不要空留“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叹。  危机也可以说是生存的代名词,只要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中、事业中,甚至是学习中以及娱乐中都时时刻刻都充满着危机。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更是如此,没有危机意识,或者是缺乏危机意识,都会导致国家或企业的衰败,不论其曾经是多么的恢弘、多么的繁荣。小到个人,也会变得萎靡不振。  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其中一人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另一人骂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那人回答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这个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21世纪,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电信、银行、保险、甚至是政府机关,这些我们认为非常稳定、很有保障的企业和机关单位,也同样面临着许多的变数,现在已经没有所谓的“铁饭碗”了,在这里不妨来个反问:当更多的老虎来临时,我们有没有准备好自己的跑鞋呢?  “永远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是海尔总裁张瑞敏的生存观念。“最好的时候,也就是最危险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是私营企业,私营企业是多么脆弱啊”;“我想把三株的体会、经验和教训告诉大家,希望引起大家对危机管理的重视。”这三句话则是三株总裁吴炳新经历了三株生死劫难后最想说的三句话。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多元化社会,任何企业都处于风云莫测的环境中,有可能你今天还繁荣昌盛,明天就失业倒闭。企业无法避免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无论是享誉世界、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还是那些默默无闻、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都难逃危机的侵袭。就拿2008年的经济危机来说吧,华尔街上多家曾经被称为金融巨头、商业大鳄的大型企业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不也一样破产倒闭了吗?今天还开着的证券交易所,第二天不也关门大吉了吗?所以,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刻不容缓。第13节:第二篇 重视生命 崇尚自由(3)  众所周知,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三株公司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一个仅靠30万元起家的民营企业,在短短的4年内净资产就达到了48亿,4年间整整增长了16000倍,资产负债率为零,并且建成了仅次于中国邮政网络的三株营销网络,创造出中国保健品发展史上的“三株神话”。可就是这么一个企图建成“日不落帝国”的生物工程王国,这么一个欲与可口可乐比高低的神话品牌,却因为一场“人命官司”被打击得豪无还手之力,年销售额从80亿狂跌至只有20亿,最后几乎从中国的保健品市场上销声匿迹。  1996年,常德老汉陈伯顺服用三株后去世,随后,当地法院判决三株一审败诉。自此,三株的全国销售额急剧下滑,月销售额从数亿元跌落到不足1000万元。虽然1999年4月三株公司在二审中终于以胜诉的结局胜出,但这却是一个迟到的“胜出”,这个时候的三株公司已经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纵观三株从蓬勃发展到迅速衰落的历程,我们不禁要问,三株神话的破灭难道仅仅就因为一个“常德事件”没处理好吗?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往深处追究,三株日常对风险管理的忽视,缺乏危机意识是其衰败的根本原因。试想,如果三株在日常能加强企业的危机意识,在企业整体管理、质量维护以及市场规范上把好关,提高企业整体对风险的驾御能力,何至于措手不及呢?到最后也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而相比起三株的茫然不知所措,美国的约翰逊公司对“泰诺”中毒事件的处理则显得从容、明智得多。  泰诺是约翰逊公司生产的用于治疗头痛的止痛胶囊,作为约翰逊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年销售额达4.5亿美元。  然而,1982年9月,芝加哥却发生了9人因服用泰诺致死的事件。  “没有比这更伤神的事了”,博克回忆说。当时有3100万瓶泰诺分散在美国各地的药品市场,很难讲它们之中有多少也受到了污染。“这就像一场瘟疫,”该危机事件的负责人科林斯后来说,“你不知道会在哪里结束,我们所拥有的唯一信息就是我们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一时间舆论大哗,94%的人们表示将拒绝服用泰诺,而各大医院、药店也开始拒绝销售泰诺。很多人预测,泰诺将从此走上消亡之路。  然而,面对这一极度危机的局面,公司决策人博克没有放弃泰诺。尽管3100万瓶药的召回不光在物流上是个问题,一亿美元的零售价值对公司也是个不小的损失,但公司还是在全国范围内召回了泰诺。同时,约翰逊公司以积极的态度与媒体沟通,配合美国医药管理局的调查,开始探寻新的产品包装模式,并且向公众公布、演示了泰诺的生产过程。这一系列的有效补救措施让泰诺得到了完全恢复,并且再创佳绩。到1989年,泰诺创造了5亿美元的销售额,并将品牌进一步扩展到了感冒药品以及睡眠药品的范围。第14节:第二篇 重视生命 崇尚自由(4)  从三株公司和约翰逊公司对待危机事件的不同处理方式和结果上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企业如果缺乏危机意识,那么它终究难以逃脱“短寿”的厄运。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在危机时刻调动身边的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企业的潜力,让企业在历经风雨后,依然自由、健康地发展。  狼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保持着一种饥饿感,只要它们遇到了食物,就会主动对其发出进攻,这就是狼的危机意识。危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且不好控制的事物,但我们要知道预防却是主观能动部分,也就是说对付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随时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下一次危机来临时,很快地适应形势,走出自我,走出危机,让自己离成功更进一步。在狼的世界当中,它们为了让自己的生存空间与生存机会更大一些,也为了让自己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得更长久一些。它们就会在这个残酷的环境中,给自己找一个适合栖息地,于是它们会主动向人类以及大自然发起攻击。这个就是决定它们是否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 重视生命的价值  在山坳的草丛之间横卧着一只雌狼,它的左腿被猎人设置的陷阱铁夹夹住了。同伴们在它的身旁来回焦急地走来走去,始终徘徊不肯离去,并不时发出低沉的呻吟声。  这时,不远处传来了汽车的喇叭声,狼群们开始骚动起来。随着汽车的轰鸣声不断地逼近,狼群中的一头雄狼做出了惊人的举动:顺着铁夹边咬断了被困的雌狼的腿。  经历断腿之痛的雌狼发出了惨烈的嗷叫声,在草地上反复打着滚。但是它明白,要想活命,这是唯一的方法。雌狼舔舐着断足上淋漓的鲜血,留恋地看了一眼依旧卡在铁夹中的那截断爪,便用三条腿晃晃悠悠地站了起来,踉跄地随着狼群离开了。那条缺了爪子的残腿随着它的身体左右摇摆着,鲜血洒了整整一地。  狼在误踩猎人设置的捕兽器之后,为了求生会不惜弄断自己的脚从而脱逃。有时在面对敌人的强势攻击时,也会为了整体狼族的延续,会不得不牺牲较为弱小的狼只,而这些弱小的狼为了狼群的存亡也甘愿牺牲。狼从来不做无谓的争斗,它们几位珍惜自己和同伴的生命,因为它们知道,只有有了生命才能有生存的希望。  一位导演为了拍摄野狼生命的最后过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将抓捕来的雌雄两只狼放在一间屋子里,不给它们进食,只是喂水给它们喝。  到了第5天,这对狼已经是奄奄一息,剧组人员们很明白,如果再不喂食,等待它们的只能是死路一条。  然而,就在当晚把食物送进监控室时,剧组人员惊讶地发现,雄狼满嘴的鲜红,显然已经恢复了体力,而它身旁躺着的则是血肉模糊的雌狼。第15节:第二篇 重视生命 崇尚自由(5)  从监控录像上大家能够清楚地看到,雌狼的死是它心甘情愿的选择,那声声呜咽和脖颈间的缠绵都证明了这一点。没有任何的争斗,雌狼闭着眼,静静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因为它知道,比起全部被饿死,只有这样做,才能至少拯救另一半的性命。  面对险境,狼会尽自己的全力去争取生命。古人有句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无论怎样的放弃,都代表着一切现实的结果,当然也包括了梦想与希望的破灭,然而只要抱着希望,哪怕只有一丝,就算是活得十分痛苦、艰难,甚至是绝望,却总存在着一点点的梦想和曙光,尽管它们或许要在遥远的未来才有可能实现,但也一定要抓住不放,因为放弃就什么都没有了,而抓住,则还有可能生存下去。  所谓“赖活着”就是指即便我们对于现实的生活不甚满意,但仍会要求自己继续活着,绝不放弃,哪怕活得很委屈、很卑微、很辛苦,也要逐渐找到自己生活的重心,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行。其实一个人如果抱持着这种态度,即便是处在生活的最低谷时,也能够仰视阳光,因为他已经把对“活着”的要求,降到了最低标准,活着就是最好的。  事实上,当有了“赖活着”这种心态时,在心境上以及境遇上,我们也才能趋于好转和平静,就如同一个人在经历过“死亡之旅”,却由死而生后,人生观亦会随之发生很大的转变,那时的他看待任何事物大概也都充满了全新的观点。  放弃就意味着失败与懦弱,同时也意味着我们不是被自己的对手或是现实的生活打倒,而是自己被自己彻底击败了。如果说人类面对各种自然或者是意外的失意时会感到悲伤,那么此种自我毁灭性的自甘堕落,又怎能不让人唏嘘不已呢?这个时候的你连怨天尤人都不行,要怪也只能怪自己。  亚历山大大帝,历史上第一位征服欧亚大陆的帝王,给希腊世界,甚至是东方世界带来了文化的融合,开辟了一直影响至今的丝绸之路。那么,是什么动力让他创下了如此骄人的丰功伟业呢?  据传说,在亚历山大大帝出征波斯的时候,他没有将所有的财产用来买进种种的军需品以及粮食等物,反而是把他珍爱的财宝和拥有的土地尽数分给了自己的臣下。  群臣之一的庇尔狄迦斯对此深感奇怪,便问亚历山大大帝:  “陛下把东西都给了我们,也不做万全的准备,那么,陛下准备带什么出征打战呢?”  亚历山大回答说:  “我只带一个财宝就够了,那就是‘希望’。”  人生可以说不能没有希望,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希望当中的。假如生活在无望的人生当中,那么一个人只有可能成为败者。只有那些丝毫不计较暂时的得失,并为了心中的希望而坚持努力活下去的人们,才会变得不畏困难,并由此激发出巨大的激情,闪耀出能够洞察世事的睿智之光。第16节:第二篇 重视生命 崇尚自由(6)  台湾棉纸撕画家温鹏弘儿时患了重度脑性麻痹,从小就无法正常地站立行走,从出生一直到14岁以前都过着在地上爬行的生活。一直到14岁以后,他才拥有了第一辆轮椅代步车来帮助自己行走。  虽然失去了很多正常的生理功能,温鹏弘却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也没有自暴自弃,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一定有其价值,只不过现在还没到发光的时候,因此,为了体现出自己生命的价值,他从小就刻苦自学,甚至还想办法克服语言发音的障碍。1992年,他以口试的方式正式通过了小学学历鉴定,那一年的他已满28岁。  他是在30岁时才开始学习棉纸撕画的创作,可想而知,对于一个连行动都不便、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这样的工作是多么的艰难,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反而是凭着爬行了14年的顽强意志,自创了属于自己的温馨工作室,开始专门研究撕画艺术。  14年的爬行经历,造就了他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性格,这也使他最后成为了一名坐在轮椅上的撕画家。  当人们问及他的成功经验时,他曾经这样说道:“不要放弃自己,也不要放弃拟热爱的生命,我辛苦爬行了14年都没有想过要放弃,你们碰到那一点挫折又算什么?既然我可以,那么大家一定也可以。”  永远不放弃生存的希望,就等于点燃了成功的星火,只要继续努力,点点星火定可燎原。而在商业竞争中也是如此,要知道,希望就是致胜的金钥匙。  有个年轻人日夜梦想着能成为微软公司的一员。有一天,他来到微软上海分公司应聘,金发碧眼的“洋”总经理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因为公司最近并没有刊登过任何的招聘广告。见到总经理的疑惑不解,年轻人便开始用不娴熟的英语解释说自己只是碰巧路过这里,就贸贸然地进来了。总经理听懂后颇感新鲜,心想莫非对方真的是个人才?便笑着对他说:“那今天就暂时破例一次吧。”  对于这位“洋”总经理来说,这是他在微软任职以来所经历过的最糟糕的一次面试。年轻人的中专学历与微软所要求的本科学历完全不符,对软件编程也只是略知皮毛,对于总经理提出的许多专业性问题,这个年轻人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根本就回答不上来,面试中双方几次陷入了僵滞的尴尬局面。  面试结束后,总经理显得非常失望,他对年轻人说:“微软公司人才荟萃,从高级管理到专业技术人员,都堪称业界的精英,也就是说微软的大门不是能够轻易叩开的。”  正当总经理想要回绝他时,年轻人说道:“对不起,这次我是因为事先没有准备,所以才会这么糟糕。”总经理认为他只是找个托词想要下台阶,便随口说道:“那好,我给你两个星期时间,等你准备好了再来我这里面试吧。”第17节:第二篇 重视生命 崇尚自由(7)  有了这一丝曙光,年轻人如获至宝。回去后,年轻人立刻去图书馆借了许多关于计算机编程专业的书籍,然后足不出户,开始在家昼夜苦读。  两周之后年轻人又去见这位总经理,总经理大为吃惊,因为他没有想到对方竟然真的会再次前来面试,但他还是想要兑现当初的承诺。于是,第二次面试开始,在面试中,年轻人对总经理提出的各种相关的专业问题基本上已经能应付下来了,不过他仍然没有通过面试,因为他的编程知识与微软所要求的软件工程师的水平相差实在是太悬殊。但在总经理眼里,两周的时间里能有如此大进步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面试结束之后,总经理建议性地问道:“不知你对微软的其他岗位是否有感兴趣,比如说销售部门?”年轻人立刻接受了他的建议,可是对于销售他却一窍不通,于是总经理又给了他一周时间让他去准备。就这样,虽然关上了一扇门,但是又为他开了一扇窗,年轻人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离开微软之后,年轻人去书店买了一些关于营销方面的书籍,又开始埋头苦读一周。一周之后,年轻人虽然在销售方面的知识虽然进步不小,但他仍然没能通过这次的面试。  无奈之下,总经理只能很歉意地摇头,他问年轻人为何偏要应聘微软。  年轻人回答道:“其实我也知道微软录用人时的苛刻条件,我只是想就算不行,那好歹也能积累一定的求职经验,这样的话总是好的。”这惊人的答案顿时让总经理哑然无语,但正是这种连面试的希望都不放弃的精神给这个小伙子带来了好运。  总经理哑然之余,也开始不乏幽默地说:“那我就多给你几次增长这种经验的机会吧。”结果年轻人总共在微软面试了五次,前后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总经理也破天荒地给予了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国小伙子五次机会。  在第五次面试时,年轻人没有回答总经理的任何问题,因为当他第五次跨进总经理的办公室时,总经理已经对他宣布,在第三次面试时他就已经成为了微软的一员了。  看着中方副总经理疑惑不解的样子,洋总经理对他解释说,我发现他接受新东西的速度非常之快,这说明他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质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尽管他没有我们要求的本科文凭,但微软将来的希望就是放在这些年轻人的身上,而且五次应聘他都没有退缩,从这里就可以说明他其实是一个很乐观的人,心理很健康,心态也很积极,哪怕是只有一丝的希望,也绝对不会轻易放弃。不仅如此,他还勇于尝试,敢于接受各种新的挑战,不放过哪怕只是万分之一的机会,这也说明他完全具备强者的素质。要知道,微软需要的不尽仅仅是有知识以及技能的员工,还需要像他这样有着无限勇气以及毅力的人。第18节:第二篇 重视生命 崇尚自由(8)  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之中,成败胜负往往是毫无任何规则可言的,因此不能仅仅因为慑于过程的艰辛而放弃了对结果的争取。因为一旦有了结果,过程也就不再重要了,在现代社会,结果变得尤为重要,只要你达到预期的目的,至于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都不会有人在意,因为,人们通常只会向最后的胜利者献上鲜花,却从来很少、甚至不会向中途的弃权者致敬。所以,也许我们不一定非要成为一个能够打败他人的胜利者,但是也绝对不能放弃成为一个战胜自己的勇者的希望!抓住希望,重视生命,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也必须做到的。  ■ 生命与自由之争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狼饿得已经到皮包骨头的程度了,但是它仍然没办法进行觅食行动。因为有那么多的狗正在对它进行非常严密的监视,这使得它完全没有办法接近羊群,自然也就没办法吃到羊肉。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它碰到了一只很强壮、很体面的大狗,这只狗的毛色极为光亮。原来是它不小心误入森林迷了路。因为之前被狗弄得饮食不太好,所以看见仇人,这只饿狼此时恨不得立刻扑上去,把它撕得粉碎,以泄自己的心头之恨。  但是这只狗从外貌看上去是那样的强壮有力,也就是说,遇到外在的攻击,它的抵抗一定会猛烈无比,贸然攻击很有可能会把自己也搭进去。于是这只狼开始低声下气地去接近那只狗,它开始与那只狗交谈,并且在交谈的过程中大力称赞它长得很丰满,并且说自己非常羡慕它能够不愁吃、不愁喝。狗回答它说:“狼先生,要想和我一样胖并不困难,决定权完全在于你自己,和我一起离开树林吧!这样你一定会过得很好的。想想看,在这里你们的日子过得是多么的凄惨,你们就像乞丐、流氓一样,穷困而又寒酸,在这里,你们的命运就是活活饿死,因为你们现在这样的生活可以说是毫无保障,天下是没有免费的菜饭的,一切要全靠自己用武力去夺来。你跟我走吧,只要你愿意你的命运会就此改变。”  狼回答说:“那我到底应该干些什么呢?”狗说:“几乎什么都不用干,你只要随便赶走那些拿棍子的人以及乞丐就行了,努力去拍家里人的马屁,学会如何讨主人的欢心,这样你就会得到各式各样的残羹剩饭、鸽子骨头或者是鸡骨头,还有那千百次的爱抚。”狼已经在想象那样的快乐了,甚至在想象中一时忍不住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狼在感动的过程中跟着狗踏上了那条它认为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  回家的路上,狼见到狗脖子上的毛已经全部脱光了,它问:“你的脖子是怎么回事?”第19节:第二篇 重视生命 崇尚自由(9)  “没什么大不了的。”  “怎么了?什么叫没什么?”  “这不值得一说,也完全没有说的必要。”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告诉我吧。”  “你看到的也许是我曾经带过颈圈的地方。”狗好像颇不在意地回答,完全不当一回事。  “带颈圈?”狼说,“那你不是就不能自由自在地跑来跑去了?行动也是完全被限制。那多没意思啊。”  “不总是这样的。可即使是这择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可大有关系了。你刚刚说的那些各式各样的残羹剩饭我一概不稀罕,即使是珍宝放在我面前我会不会动它,因为要花那样的代价我宁可不要这些东西。”说完这些话,狼拔腿就往反方向逃了,一转眼间就完全不见了踪影。  “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在食物和自由之间,狼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尽管它们知道臣服就意味着吃喝无忧,尽管它们也知道摇头摆尾可以在人类的居所下过着安逸的生活,但它们宁可保有自己的那份傲骨,在山间野岭之间哼唱自己的自由之歌。�示,在1750年,即大约工业革命开始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大约为280ppm,远远低于在20世纪末观测到的380ppm。今天,在21世纪早期,二氧化碳每年以高于前工业时期0.5%的水平持续攀升。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继续增加,那么到2070年前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达到前工业时期的水平的两倍,也就是增加100%。  南极洲的厚冰保存了过去42000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记录,这样我们能够以真正长期的眼光关注最近的变化。南极洲的冰核显示当前二氧化碳的水平超过在长达约50万年的南极洲记录的任何时期的水平。而且,就像第九章提到的,这一长时期内的温度(就像冰中化学同位素所确定的)与二氧化碳的变化极度相关:二氧化碳浓度高,温度就高;二氧化碳浓度低,温度就低。如果这一相关性保持不变的话,以二氧化碳目前的水平和增长的速度,在本世纪后期高温是不可避免的。  二氧化碳不是浓度增加的唯一温室气体;甲烷的浓度也是前工业时期的水平的两倍;导致臭氧损耗的化学物质——氯氟碳化合物,在20世纪也发挥了重要的温室气体的作用。幸运的是,由于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提出逐渐停止使用氯氟碳化合物产品,大气中这些温室气体的浓度会缓慢降低。    大气微粒    除了来自太阳和温室气体的变化之外,其他因素在气候的变化中也起了作用。与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共同存在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被称为烟雾的微粒和小滴含量的增加。在工业化增长的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烟雾和温室气体含量增多了。然而,烟雾却部分抵消了温室变暧效应,因为它们能在入射的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之前将它反射回空间。与此类似,前面章节讨论的不时发生的火山喷发会释放灰尘和烟雾漂浮到大气中,这些烟雾和灰尘会在一两年内阻挡一些太阳光。    什么是改变气候的重要因素?    导致气候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变化的太阳、增加的温室气体、大气中的烟雾、火山喷发物。这些因素中,我们能指出哪一种因素是导致最近气候变暖的原因?我们充分研究了每一种因素的历史,以便能够分析前工业时期及工业时期它们与地球温度之间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上前工业时期,温室处于稳定的自然水平,工业烟雾的排入量为零。因此我们必须注意用自然因素,如太阳和偶尔的火山喷发,来解释前工业时期气候的波动。小冰期的异常寒冷与长时间极少量的太阳黑子(1645-1715)的巧合,有力地说明了当时太阳的影响。1815年,坦博拉火山喷发之后“没有夏季的年份”证明了大气中火山喷发的烟雾和灰尘的那种虽然短暂但是又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20世纪尤其是下半个世纪温度上升的趋势,不单单是因为自然因素的影响。事实上,仅仅使用自然因素如太阳变化和火山烟雾所得到的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由于火山喷发活动的好转,20世纪下半世纪温度实际上稍有降低。如果不考虑快速加剧的温室效应和伴随工业而来的烟雾因素,对20世纪温度的模拟会显著低于实际观测到的温度。只有加上工业烟雾和由于燃烧化石燃料形成的温室气体的增加这些因素,模拟仿真才能再现现实并与观测到的变暖相吻合。正是在气候模拟的基础上,2001年,IPCC的科学家得出结论:过去50年观测到的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一结论具有多大的不确定性?IPCC评估上述结论是正确的概率在“非常有可能”范围内,即90%-99%的确定性。然而,当温度升高和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这些观测结果被认定是“几乎确定”的事实时,在复杂的计算机模拟中定量两者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的确定性比孤立地考虑单一因素得出结论的确定性要低。仅仅在5年以前,IPCC的态度比较谨慎,他们认为证据之间的均衡仅仅说明了可以察觉的人类对气候的影响,真实的概率是66%-90%,它只是在“很有可能”的范围内。经过其后几年的研究,IPCC对于气候变暖的原因,把握度增加了,不确定性减少了。    这一变化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预测气候变化对未来产生的影响,让我们先撇开重建过去本身的不确定性,进入到预测未来的不确定性任务当中。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预测的不确定性有时是因为不能完全理解系统是如何工作的,有时是因为即使系统模型恰当,却不能预测对系统而言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如何随着时间而发展的。第七章讲到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例子,就说明了由于不知道影响系统的重要因素是如何随时间变化而导致预测的不确定性;虽然相对而言控制系统的方程简单易懂,但是人口统计预测却需要随时修正。  然而,撇开不确定性的问题不说,有时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另一个“谁来关心”的问题,而不是全球气候变暖后果评估的问题。如果变暖带来的结果都是有利的,那么就没有理由关心,也没有必要采取补救行动。因此,一小部分高声“反对”全球变暖的人提出“谁来关心”这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由于目前对过去一个世纪中气候变暖的记录已经是“几乎确定”的事实,以及过去半个世纪气候变暖很可能是由人类活动而引起,因此,怀疑者退却到了第三道防线。他们告诉我们不必担心,全球变暖对我们有利。他们的观点是:天气暧和会延长各地的生长季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生物长得更好更快,再加上温和的冬季,每个人都会很富裕。所有这些听起来很吸引人。然而,在这些表面现象之下,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大大减弱了对这种观点的支持。  植物生长加速本身就是喜忧参半的事情,因为生长对植物而言是无可选择的,野草也会与作物生长并驾齐驱(或者超过?),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力和除草剂来控制野草生长。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物种都受益,因此,占支配地位的物种控制领地就会取代其他物种。而且,植物生长加速需要的不仅仅是二氧化碳,还需要其他的营养物质,特别是氮化合物,当然还有水,才能保证产量增加。为了利用大气中增加的二氧化碳,就需要增加使用其他的肥料,随之而来就会出现江河湖泊水域的水质问题。既然大气变暧必然会在很多地方逐渐导致土壤干旱,那么二氧化碳的营养作用也会因土壤水分流失而大大削弱。植物生长的试验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其他因素控制不变,生物量确实增多,但是营养价值不变,这样营养就会由于生物的增多,分配更加稀疏。  在阿拉斯加北部一处森林里,科学家寻找由于二氧化碳增多而树木加速生长的证据。他们发现的却是因为当地经历气候变暖而出现的森林衰落的景象。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由于邻近地区的高温却减弱了森林的吸收。此外,如果组成森林的主要树种衰退,其他的物种就会趁机侵入占领土地。由于各个物种都寻找机会抢占新的领地,森林将会上演抢座位游戏;然而,正如在抢座位游戏中一样,有些物种会发现根本抢占不到新的空间。因此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在二氧化碳增加的条件下,一切生物原位不动,只是生长加快,这是很幼稚的想法。  后果评估的基础是对升温范围的估计。21世纪研究升温的计算机模型得出的温度升高范围大约为1.5-5.5°C(2.7-9.9°F),这反映出一个相当大范围的不确定性。但是不确定性是关于什么的呢?基本层次上,这个不确定性范围的产生不是由于我们对全球气候系统的科学理解不确定,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全球人口如何增长、地球居民使用什么能源和多少能源的不确定。这些是有关未来社会和经济的不确定性,与第七章讨论的未来社会保障制度需要的不确定性具有相同的特征。  世界各地的大学、气候研究实验室都独立研制了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复杂的计算机模型。假如人口统计学和经济学在这些模型中是相同的,则由这些大量的气候模型得到的有关未来的气候预测结果应当是相似的。这么多研究组织在他们的模型中对于如何表达气候的物理原理和化学原理作出了独立判断,并对气候系统如何发展得出了极为相似的结论,那么我们应当对这些结论有一定的把握。有关未来气候的更大的不确定性不是源于气候科学而是源于社会科学和人类反复无常的行为。  不幸的是,全球升温带来的结果显然并不都是有益的,有些在前面作为升温的间接证据已经提到过。全球升温带来的最普遍的结果就是海平面上升,绝对没有人认为这是有益的。上一世纪海平面上升了约4英寸(10厘米),主要是由于气候变暖和随之而来的海水热膨胀造成的。根据不同的人口及其发展图景预测出的温度上升范围很容易被转化为21世纪海平面可能的变化范围:在现在的基础上再增加8-28英寸(20-70厘米)。但是海平面上升的真正影响可以通过土地被淹没的数量体现出来。在一个稍微倾斜的海岸平原地区,如美国东部海岸和海湾海岸、亚马孙河、刚果、依洛瓦底河的入海口,海平面上升很小也会导致内陆海岸线很大的推移,淹没大片区域。在大多数关于21世纪的图景中,南佛罗里达的大多数地区都面临着被洪水淹没的危险,太平洋的很多居民岛屿也面临同样的命运。海平面上升意味着世界靠海的所有城市要完全改变:纽约、迈阿密、新奥尔良、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东京、布宜诺斯艾利斯等不计其数的城市。修筑堤坝将极其昂贵,并且它们最终也会没有用。在像荷兰这样的小国之外修筑围墙是一回事,绕着整个的大陆建造和维护堤坝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较低大气层变暧的另一结果是大气中水蒸气含量增加了。大气中水蒸气含量增加对气候系统意味着什么,对此引起的争议相当大。如果水蒸气变成更厚更多的云,云层就会将更多的入射太阳光反射到空间,这样可能会减慢或者稳定变暖过程。但是水蒸气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大气中水蒸气增多也可能会加剧由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度上升。大气中水蒸气的这种矛盾行为将如何结束是气候科学中较大的一种不确定性,但是由于它可能向两个方面倾斜,因此不确定性在概率范围内呈平方性降低。  另一方面,大气中水蒸气含量增多也增加了暴雨的可能性——24小时内降雨量超过2英寸(5厘米)都可以称为暴雨。对上个世纪天气文档详细调査显示内陆地区经历暴雨有上升的趋势。2000年北达科他东北部地区12小时内降雨量达1英尺(30厘米),新泽西中北部地区在24小时内降雨量达14英寸(35厘米),大大超过了这些地区的历史记录。  估计出全球平均温度上升和全球大气中水蒸气含量增加的概率很高是一回事,预测出对平均值的偏离如何在全球范围分配却是另外一回事。任何平均值的增加都是由高于平均值的地区和低于平均值的地区共同构成的。结果,即使很有把握估计出全球范围的平均变化,但是预测地区范围的变化,不确定性却要高很多。不同的计算机模型,尽管都支持全球性变化趋势,但就地区变化趋势而言,结论却不一致。在北美五大湖区,有的计算机模型预测五大湖区水位会下降,但也有一些预测会上升。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也讨论了气候系统的意外。当达到改变大西洋热盐环流的某一重要临界值时,气候就有可能突然发生变化,停止向北欧传输热量。或者当格陵兰岛大块的冰帽滑进海洋,海平面就会瞬间上升,就像把冰块扔进一杯水中一样。气候科学家仍然不知道如何确定这些事件的临界值,不确定性依旧不可避免。    如何补救或者适应这一变化?    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一个并非只有科学性的地形如何应对变化的气候?对这一问题的许多方面进行处理会迅速导致科学、经济、政治、宗教等多方面结合。这些相关领域的支持者,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是如何相遇的?他们是如何跨越这些“小山丘和山谷”似的障碍,又是如何在这个新领域彼此对抗的昵?关于这些问题的许多方面可以被描述而且将要描述。  当然,也有坚决的现状拥护者,如那些主张无论气候如何变化我们都不应当予以关注的企业家和政治家。这群全球变暖的反对者就该领域的问题四处散发小传单,规劝任何人甚至所有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照常工作”,即保持现状。他们的观点大家现在也很熟悉:  全球变暖只是一个理论;预测的结果非常不确定!科学家也不是意见一致的;数据会有错误;需要进一步研究。他们釆取经典的恐吓策略,预言会发生可怕的经济后果,告诉人们如果采取措施对付气候变暖,他们将工作效率很低,并且在此过程中经济会遭受损失,人们会失业。正如我刚刚所讲的,有些人会说,气候变化是可以预料的事情,而不是不可控制的。在他们尽力创造的不确定性背后,人们很容易看出他们急迫关心的事情:他们认为为了应对变化的气候被提议的许多变化会给他们造成不利的经济后果。公众,特别是媒体,必须认清这些观点的出发点明显是自私的,应当对它们适当权衡。实际上有很多技术上可行的方法可以减慢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形成。第一种方法是简单的能源节约。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有关“节省的一分钱就是赚得的一分钱”的观点很贴切。节省1千瓦时的电就意味着不需要生产或购买1千瓦时的电能。加利福尼亚的居民釆取他们短期内唯一可行的方法——能源节约,来缓解2001年的电能短缺的危机。节约措施的成功,尤其是其成效的立竿见影,让许多人大为惊讶。  稍微长远一点,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节约能源,如提高我们所用车辆和设备的效率。美国市场上畅销一种高效混合电能汽车,每加仑汽油能胞60英里(每升汽油25公里),不需要给固定电池充电。  高效的鼓风炉和空调、冰箱、洗衣机、干燥机、热水器正成功地推向市场,部分原因在于它们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能源成本的节约量增大。另外,高标准的隔热建筑对于节约能源来说很有潜力。这些措施不需要额外的研究和开发,现在的市场上已经有这些产品,马上可以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层。对股东来说,它们更有利可图,并且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另一类技术补救方法是开发不产生温室气体的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一些能源,像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很久以前大家就知道并在一些地区应用。如今,风能的利用被看成一种技术复兴,利用它可产生大量电力。核能虽不污染大气,但是也有其他的环境障碍需要克服,这些障碍使得它替代化石燃料的过程大大减慢。2001年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人们对现代社会在恐怖主义面前的脆弱性有了新的认识,这为核能的使用带来了必须要克服的进一步障碍:要安全可靠回收来自核能生成过程中产生的裂变废弃物,保护核电站不受内部破坏和外部袭击。而在热岩石离地表较近的地区,地热能更具吸引力。在不远的将来直接用太阳能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发电将大有前途。  缓和温室效应的第三种技术方法是固收温室气体,实际上就是在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之前收集和贮存它们。将二氧化碳送回到地球表面(北海下用于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蓄水池)的试验项目已被证明是相当有前途的方法。另一种试验性的方法是把二氧化碳抽吸到海底,由海水吸收存储。然而有人批评海洋存储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而且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损害。至今,科学家认为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也是一种消除温室气体的方法,即将二氧化碳暂时贮存在生物中。虽然伊甸园的恢复并不像某些人所说是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益处,但是反对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范围森林釆伐,在某些地区再造森林也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然而,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变化正在进行之中。现在地球正对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发生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就像让巨型战舰下海,在下一个50年中,地球也会对我们所造成的变化反应逐渐变慢。无论是自然系统还是社会系统都存在着巨大的惯性。21世纪的前50年里,地球上的人口以及随之而来的需求会继续增长,甚至会超过预期。海洋吸收的巨大热量使得已经发生的变暖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会继续影响全球气候。有关温室气体的《京都议定书》要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使之稍微低于1990年的水平,这也仅仅是减慢了温室气体潜能的增长,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量。已经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存在时间,甚至不算任何新的增加,也应以数十年或数百年来计算。不管喜欢与否,地球上的人类必须对由于20世纪化石燃料使用和人口增长所引起的温室气体增加导致的变化做实际预测。  因此,适应变化只是通向变化的未来的一种途径。对此能够做什么昵?让我指出确实需要注意的一些领域。面对海平面上升的问题,沿海陆地使用的传统方法将会遭到更大的困难,政府对于投资多少公共财产用在保护措施上面临着重大的抉择。洪水泛滥的低洼地区,大量的人被迫迁移,就像战争引起难民的迁移。公众健康活动也不得不进行调整以适应更大范围的热带疾病以及与热相关的健康问题。水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对水的竞争将超过20世纪对能源的竞争。实际上,对淡水的需求可能最终导致太阳能在经济上最具竞争力,因为太阳能是让海水大规模脱盐淡化的主要能量资源。已经增长的淡水价格将超过用来获取和分送淡水的增加的能源成本。面对必然的全球变暖引起的降雨模式和土壤湿度的改变,全球农业的地理也会相应改变,国家和国际水政策将走向前沿,成为政治和经济论坛争论的中心。  世界各国政府对这些问题会发挥什么作用昵?一是减缓导致气候进入新的未知领域的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二是对不可避免的变化使得地球人类做好准备。在各国范围内,有能够对温室气体排放切实施加影响的政府性行动。政府有权釆取更广泛的税收政策,鼓励替代能源的研发,抑制对化石燃料的严重依赖。征收汽油税直接影响车辆燃料的效率,汽油的费用越高,人们就越希望有高效节能的车辆。因为该政策更加严重地影响了部分不太富裕的人,偶尔有人批评对汽油消费直接征税是一种社会倒退。然而,税收法的其他条款弱化了这样的批评。政府有权制定车辆燃油效率的标准,但是在美国出于某种目的不愿运用这种权力。2002年,美国参议院再次有机会强制建立车辆高效燃油效率标准,但是,屈从于生产汽车的那些州的参议员的压力,他们拒绝这么做。  世界各国也有釆取集体合作的机会。尽管就全球环境问题国际间的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有了一个比较突出的成功案例:《蒙特利尔议定书》,它是1987年磋商达成的国际性的协议,要求逐步停止使用氯氟碳化合物产品,停止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协议签署仅仅15年之后,大气中氯氟碳化合物的水平已经稳定下来,不久将开始下降。尽管臭氧洞依然存在,科学家们预期随着氯氟碳化合物浓度下降,臭氧层将逐渐恢复。如果一切按协议进行,那么臭氧的分布在21世纪中期将恢复到氯氟碳化合物破坏前的状态。  由于氯氟碳化合物气体本身是温室气体,它们的消除在减少大气温室气体方面是前进了一小步。《京都议定书》是在1997年签署的关于开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类似的国际公约,由于美国不愿参与而被迫回到缓慢而摇摆不定的初期阶段。由全球气候隐含的另一个真正的国际主题是全球人口问题。我们不应该忘记整个的能源消费是每个人消耗的能源乘以人口的数目。地区性和全球性的人口稳定,是减缓能源消耗增长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它是在争论气候变化时从未谈论的话题。  危机  上面符号是crisis的中文表示,它由两个词组成——“危险”(danger)和“机会”(opportunity)。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气候变化被视为一种危机(crisis),在英语中是困境(predicament)的意思,汉语中却是风险和机会的意思。  如今人们广泛讨论并合理理解了全球变暖的“危险”——可是这个“危险”只是汉语“危机”一词的一半。关于“困境”一词的含义,世界上很多地方趋于一致:人类正改变着他们生存的环境。然而,人们对全球变暖带来的“机会”——汉语“危机”的另一半意思,重视得很少。环境后果促使工业界检查自己的工作,发现能源、水及废物处理的花费可以节约很多。发展可持续能源就是机会,这有希望为开发可持续能源的人们带来丰厚的回报。与20世纪人们可负担起的汽车带来的改变类似,21世纪环境方面将会发生良好的交通模式的改变。一些有远见的工业已经认识到有利于环境的活动和产品为它们提供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我感到,在一些企业、政府以及更广泛的普通公众中,关于气候变化的更明智、更乐观的观点正在慢慢形成。这种观点识别出但并未被与气候变化相联系的不确定性阻碍。新兴的观点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包含风险和机会,气候变化的缓解和补救必涉及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自然,达成像美国布什政府关于能源政策、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战略这样的共识,不时会遇到挫折。但是全球变暖的现实会无情地向前发展,最终将迫使一些决策者放弃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惯例。  有时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人要么是变化的作用者,要么是变化的受害者。尽管我们都是气候变暖的受害者,只有一些最严重的后果才会让人们想到一些补救,如海平面上升迫使人们迁徙。导致巨大变化的人中有许多是那些拒绝承认气候变化或拒绝对此负责的人。最终他们也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成为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他们忙于保持现状,看不到在生活环境中进行的巨大的不经意的人类试验所带来的机会。他们保持现状的需求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让他们抱有偏见,转移了他们利用不确定性带给他们机遇的视线。他们看到玻璃杯是半空的,由于害怕玻璃杯会完全变空结果釆取保守的态度。  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1889-1964,印度开国总理,执政17年。——译者)对政治上的怯懦所作的评论用在此处非常合适,他评论到,“过于谨慎的政策是最危险的。”  看到玻璃杯半满的人也将是变化的成功人士。他们会看到填满杯子的机会。不确定性会激励他们而不会吓倒他们,他们是通过创造未来而预测未来的人。  译后记    近日,我将《不确定的科学与不确定的世界》的第二轮校对稿发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之后,终于如释重负。正式拿到这本书的原著是2004年9月份,至今将近一年。回想起这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不由得让人感慨万千,好久了,自己竟然没逛过一次街,没添过一件新衣服,和许多老朋友未通过一次电话,累的时候经常是晚上没有力气洗脸倒头就睡。为了确保质量和进度,今年春节,我未能回家看父母。即使日夜追赶,临到开学,还是没有做完,这样原本想在2005年3月初就策划好方案、在4月18日全球激光束传递这样很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开幕的物理文化节,只能一拖再拖,最终开幕的时间已经是5月27日。但不管怎么样,这本书的翻译成为我一年来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为此而喜悦、激动、困惑、痛苦、感叹,其中所经历的种种复杂感受只有认真从事过翻译的人才能体味。  有人说,翻译只要外语好就行,比写东西要容易得多,可能我以前也这么认为,但是真正翻译完毕,才知译事远非易事。以前我曾和老师合作翻译过柯瓦雷的《伽利略研究》一书,这也是我有信心承担本书翻译的基础,但本次是独立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总是感觉困难重重。2004年9月份拿到书的原文,其后由于参加了一个不能缺席的培训班,真正动笔翻译的时间是在11月底。由于本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既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地质、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知识,也有经济、教育、媒体、保险、政治、环境等社会科学知识。书中还有大量的名人名言、谚语和广阔的背景知识。所有这些都为翻译增添了不小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制定了周密的翻译计划,无论多么困难,都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对于书中涉及的对我国读者来说比较陌生的许多事件、人物和知识点,为了利于读者理解,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和网站,加了必要的译者注,核准了所有的人名、地名,并对照原文反复作了校正。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好多朋友的帮助,我首先得感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刘兵教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潘涛博士,为我提供了这项愉悦而有意义的工作。要感谢我的男友徐春波和妹妹李晓妮,是他们在学习、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抽空为我查阅文献、输入全部译稿,并对全文的大多数章节进行了初步校对。还要感谢同事李西元、于芳芳和好友曹县芳,帮我校对了作者自我介绍、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十二章的译稿。另外,在翻译方面很有经验的于卉芹副教授、史焱副教授在翻译技巧方面为我作了指点,让我受益匪浅,对此,我感激万分。还有,装甲兵工程学院政教室副主任李清津先生,对书中所涉及的经济学术语的正确译法给予了指点;翻译室王惠仁教授对第十一章有关保险方面给予了详尽分析;外语室朱娜老师为我提供了原文引用的令我困惑的法文的英文解释,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当然,我还应该感谢我的领导杨万利博士和刘家福博士,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不可能去上海开会,也就不可能认识引荐我做翻译的潘涛博士。最后,我非常感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侯慧菊和傅勇,虽然我和他们未曾谋面,但本书的翻译和修改就是通过京沪之间的电子邮件、信件和电话这样的交流方式进行的,他们对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让我非常感动,感谢他们为本书的出版所作的种种努力。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译文肯定还有可商榷之处,期待读者批评指正。  李萍萍  2005年7月于北京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不确定的科学与不确定的世界
不确定的科学与不确定的世界-2
不确定的科学与不确定的世界-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不确定的科学与不确定的世界
不确定的科学与不确定的世界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