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佛法-2

“我不会把人扛在我的肩上,带他到最终的目标。没有任何人能把人扛在肩上背到最终目标。基于爱与慈悲,他顶多会说:‘就是这条路,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你也这样做,也这样走,你就能到达最终的目标。’但是每一个人都得自己走,自己走这正道上的每一步路。如果你往前一步,你就接近目标一步;如果往前走一百步,就接近目标一百步;如果走完了全程,就到达了最终的目标。你得自己走这条路。”佛陀说的话再明白不过了——你得自己走这条路。佛家人常说“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做,谁也替代不了。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救世主,没有这样的人,没有这样的神,也没有这样的佛。佛陀不是救世主,而是一名大慈大悲的医者,他倾尽一生的智慧创造了能让芸芸众生脱离轮回苦海、去往极乐净土的良方,并苦口婆心、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地宣讲、传播,告诉你,它“能度一切苦厄,真实不虚”,这就是佛法。他从来不会吹牛说会给你一个极乐世界,但他却告诉你如何到达那片乐土,至于你能不能到达,那要问你自己,因为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我的人生我做主(1)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自胜最贤,故曰人雄,护意调身,自损至终。虽曰尊天,神魔梵释,皆莫能胜,自胜之人。——《法句经?述千品》每个人都一样,从你生下来的那一刹那起,你就注定要回去,这是谁都逃不掉的命运。但是,生与死之间的曲折境遇并不是天定的,更不是算命先生能说了算的。人的一生一半在命运手里,还有一半由自己把握。时时刻刻,命运都与我们一同存在,你在哪里它也会在哪里。你不抢到它的前面,就会被它牵着走。人们常常畏惧命运的不可抗拒,那是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被命运扼住了咽喉。不要敬畏命运的神秘,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更不要因为命运的强势而俯首,因为你的人生还有一半在自己的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命运的手里。佛法主张“诸法因缘而生,空无自性”,讲的是世间万物是因缘而生的,没有根本不变的法则。对于人生来说,人的命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改变。打个比方:一个积德行善的人和一个作恶多端的人同样患病,善人可能只是生病而已,恶人则可能一命呜呼。从古至今,这样的故事流传的很多,且不论它是否真有其人其事,我们认为,这是有道理的。有一位叫阿罗汉的师父,一天在禅定中知道自己疼爱的小徒弟只剩七天的生命,心想:“这么乖巧的孩子怎么只剩下七天的生命呢?真是太不幸了!不可以将真相告诉他,他小小年纪,怎么承受得了这样的打击呢?”第二天,阿罗汉把小沙弥叫到跟前说:“孩子,你有好久没有回家看望父母了,收拾行李回去和父母聚一聚吧!”不知情的小沙弥虽然感觉到师父的异样,但是仍然高高兴兴地拜别了师父回家去了。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过了七天小沙弥还没有回来,虽然是断了烦恼的阿罗汉,也难免为小徒弟的不幸遭遇而怅然伤感。当他心中正在为再也见不到徒弟而郁郁不乐时,小沙弥突然平平安安地回来了。阿罗汉大为惊讶,牵着小沙弥的手上下打量地说:“你怎么好好地回来了?你遇到什么事了吗?”“没有呀!”小沙弥迷惑地摇头回答。“你仔细想想看,有没有看到什么?做过什么?”师父追问。“噢,我想起来了。回家的途中,我经过一个池塘,看到一团蚂蚁被困在水中,我捡了一片叶子,把它们救上了岸。”小沙弥如实地回答,乌黑的眸子散发着喜悦的光芒。师父听了之后,再次入定观看徒弟的命运:这个孩子不但去除了夭寿之相,并且有百年的寿命。小沙弥的一念慈悲,不但救了蚂蚁的性命,也改变自己的命运。人生在世,谁都会经历波折、灾难,内心都会有忧虑、恐慌,但如果善在我们心中,佛在我们心中,命运就不会抛弃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人生就找到了一条光明大路。有的人认为自己罪孽滔天、恶贯满盈,永远无法扭转命运,其实不然。佛教认为,再深重的罪孽也可以减轻。好比一把盐,把它放入一杯水中,当然咸得无法入口;但是如果把它撒在大水缸中,咸味自然减淡。罪孽的食盐无论如何咸涩,只要善缘的清水放多了,仍然可以化咸为淡,因此,深重的罪孽可以借着广植福德而加以改变。我的人生我做主(2)有个和尚外出化斋来到一位施主家,看见对方正用杨枝漱口,并把牛黄涂在前额,头顶戴着贝壳,手拿毗勒果高高举起,然后贴在额上,态度非常地恭敬。和尚看见他这个样子,不解地问道:“你到底在干什么?”施主得意地说:“我要扮吉相。”“扮吉相能得到什么好处呢?”和尚追问道。“这样就能得到巨大的功德,譬如该死的,能得以存活;被捆绑着的,能得以解脱;挨打的,能被宽恕等等,举不胜举。”听到施主如此无知的话,和尚笑道:“如果说扮吉相就能获得这些福利,那真不错。可是请你告诉我,这牛黄是从哪里来的?”“牛黄是从牛的胸腔中取出的。”施主说。“如果涂上这牛黄,就可以得到吉祥和福报,那么,牛为什么反而被人用绳子、链子穿透鼻孔,被迫去拖车,被人骑乘,而且还要忍受鞭策、饥渴和疲劳的煎熬呢?”“牛的确是过着这样的生活。”施主点头表示同意,但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牛自身拥有吉祥的牛黄,却不能解救自己所受的困苦,这又是为什么呢?”和尚见施主仍然迷惑,又进—步开解说,“牛有牛黄,尚且不能解救自己的苦痛,而你只是在额上擦些牛黄,又怎能解救自身的困境呢?”施主听完和尚的教训,觉得有道理,也就默不作声了。和尚又问他:“这种雪白的硬物,又能吹出声音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它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从海里涌出来的贝壳。”施主回答。和尚解释道:“它显然是被海浪遗弃在陆地上,又被烈日炙晒,才窒息而死的。倘若如此,怎能说是吉相呢?你现在只是暂时戴上了贝壳,如何救得了你的不吉呢?”施主一听,连连点头,默默不语。和尚知道自己的话已经打动了对方,是该救他的时候了,便继续说:“你告诉我,世人把它看成是欢喜丸,非常重视的那个东西是什么?”“那是毗勒果啊!”施主说。“毗勒果是树上的果实。人要得到它时,先用石头投掷,毗勒果和树枝就一块儿坠地。因为有果实存在,树枝和叶子才会被打落下来。”“的确如此。”“如此看来,你就算有了它,又有什么吉相可言呢?果实虽然生长在树上,自身却无法守住这棵树。有人投掷要得到它,树枝和树叶同时坠落,又被做成柴薪燃烧而不能自救,怎么又能保护得了人类呢?”听了和尚一番诚恳的话,施主心头的迷惑顿时解开了。他终于明白,这世上根本没有一个外在的可以主宰吉凶的东西。因此,人一定要学会做自己的主人。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失败也掌握在自己手中。人一生的努力,就在于用你手里所拥有的一半去获取命运所掌握的另一半。你愈是努力,你所拥有的那一半就愈大,命运所能支配的那一半就愈小,所以说,我的人生可以由我自己做主。活着,要顺其自然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禅语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界上最大的法则是自然法则,人的法则其实是最小的。所以,顺其自然才是人类的生存之道。药山惟俨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宗大师,他与许多高僧一样,善于从眼前小事物入手,启发弟子们的悟性。有一次,惟俨禅师带着两个弟子道吾和云岩下山,途中惟严禅师指着林中一棵枯木问道:“你们说,是枯萎好呢,还是茂盛好?”道吾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茂盛的好。”惟俨禅师摇摇头道:“繁华终将消失。”这一来,答案似乎已经明确,所以云岩随即转口说:“我看是枯萎的好。”谁知惟俨禅师还是摇了摇头:“枯萎也终将成为过去。”这时,正好有一位小沙弥从对面走来,惟俨禅师便以同样的问题来“考”他,机灵的小沙弥不紧不慢地答道:“枯萎的让它枯萎,茂盛的让它茂盛好了。”惟俨禅师这才颔首赞许道:“小沙弥说得对,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应该听其自然,不要执著,这才是修行的态度。”|福 哇w ww.fval.cn小说|万物的枯荣有其规律,花儿不会因为人们喜爱而常开,月亮也不会因为人们不满而不缺。自然的法则是博大的,也是残酷的,繁荣也好,枯萎也罢,随着时间的流逝,终究是要消失的。《心经》里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这个道理。人生在世,美貌、权力、财富、名誉都不过是过眼烟云,人应该学会顺其自然地活着,越是刻意追求反而会被其所累,迷失了自己。以前在报纸上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先生在听完女歌手的演唱后,来到后台告诉她:“你有演唱的天赋,但照现在情况继续下去,你不会成功。”女歌手很讶异地说:“为什么呀?”老先生说:“不瞒你说,你长有龅牙,所以你在歌唱时一直想要掩饰它,嘴巴不禁要合起来,这时你在台上很不自然。如果你相信我,那我告诉你,龅牙并没有什么不好,相反它正是你的特色。所以,不要顾忌它,只管好好唱歌,你会唱出最美的歌声。”这位女歌手因为这位长辈的指点,在歌唱上脱胎换骨,最终成为成功的歌手。龅牙是天生的,不是你的错误,何必耿耿于怀,让它影响了你在舞台上的发挥呢?人生其实就像一个舞台,也许你天生一副笨嘴笨舌的样子,那是你的本色,何必忧心忡忡;也许你天生一副多情善感的样子,但绝不要违背内心显示你的坚强……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可爱。山鸡披上孔雀的羽毛,不是凤凰;小鸭学着天鹅的嗓子,也永远成不了歌王。无论如何,你都不必让人家一个眼色来动摇信念,试图改变自己。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造物主给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天性,你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把自己的天性发挥到极致。人活着必须顺其自然,依照不同的能力和兴趣,得到不同的成功和成就。我们的社会,潜藏着一种刻板的错误观念,成功就一定要怎样怎样,幸福就必须如何如何,似乎只有达到某个标准的人才算成功幸福。其实,人生不是比赛,幸福和成功也不需要终点。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多在事业上很成功的人,他们的生活未必幸福;在生活上过得愉悦自在的人,未必拥有庞大的事业。只要你能认清这一点,你就会肯定一个事实: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是能接纳自己和肯定自己,让一切顺其自然。追求多元的人生生活是多元的,把握分寸,知所割舍,才算成功的人生。——禅语有一位商人想做很多事情,但既感到力不从心,又感到只做有限的几件事获利不多。因此,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不断困扰着商人,让他总是心情不畅。为了排解心头的苦闷,他找到一名得道高僧请教。高僧闻知商人的困惑后,拿出一个钵盂,让他往里面装石头。装完后,高僧问商人:“还能再装吗?”商人回答说:“不能装了。”高僧于是拿出一些碎石子让他住钵盂里装,结果装进去很多。高僧又问:“这下还能装吗?”商人瞪大眼睛看着高僧:“不能了吧?”高僧笑了笑,又拿出一些细沙让他往钵盂里装,结果,又装进了好多沙子。装完后,高僧问商人:“还能再装吗?”商人这回没有迅速回答,左思右想了半天,肯定地说:“不能再装了。”高僧这回盛了一些水让商人再住钵盂里装,自然又装进了很多。商人大受启发,高高兴兴地拜谢了高僧回去了。第一次拜访僧人后,商人的事业果然蒸蒸日上,火得不得了。可是过了几年,商人又找到高僧,说:“自从您给我开示之后,我的生意就蒸蒸日上了,现在我已经成为行业里最厉害的商人了。可是,我总觉得自己的人生还有很长时间,不能就停在这个位置啊,那样我的后半生不就荒废了吗?”高僧点点头,表示很欣赏他的上进心,然后又拿出那个钵盂。高僧让商人照着上一次见面的样子把钵盂装满,商人很快就把钵盂装满了,先是石头,然后是石子、沙子,最后注入水。这时,高僧乐呵呵地问商人:“还能再装吗?”商人皱皱眉头,他不明白为什么还是同样的问题,就说:“水已经是最细微的东西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填进水的空隙里了。”高僧又问:“还能再装吗?”商人无奈,只好摇摇头。这时,高僧拿起钵盂,将钵盂里的水、沙子、石子、石头全都倒掉,又问商人:“是否还能装?”看着空空如也的钵盂,商人顿悟。很多人都会遇到和商人一样的困扰,自己不是没有愿望、不是没有决心、不是没有能力,但就是很难做出成就,总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人生的成功不只是一面,就好像空间有三维,人生也应该是###的。我们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培养多元的思维,追求多元化的生活和成功,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更加圆满。不要画地自限真正限制、妨碍、埋没自己的,永远只会是你自己。——禅语天地广阔,人不能只想着自己占有一席之地而自寻烦恼。佛光禅师有一次见到克契和尚,问道:“你自从来此学禅,好像岁月匆匆,已有十二个秋冬,你怎么从不向我问道呢?”克契和尚答道:“老禅师每日都很忙,学僧实在不敢打扰。”时光荏苒,一晃又是三年过去了。一天,佛光禅师在路上又遇到克契和尚,又问道:“你在参禅修道上有什么问题吗?怎么不来问我呢?”克契和尚回答道:“老禅师很忙,学僧不敢随便和您讲话!”又过了一年,一天,克契和尚刚好经过佛光禅师禅房外面,禅师便对克契喊道:“你给我过来,我今天有空,到我的禅室谈谈禅道。”克契赶快合掌作礼道:“老禅师很忙,我怎敢随便浪费您老的时间呢?”佛光禅师知道克契过分谦虚,不敢直下承担,再怎样参禅,也是不能开悟,所以又一次遇到克契的时候,佛光禅师问道:“学道坐禅,要不断参究,你为何老是不来问我呢?”克契仍然说道:“老禅师,您很忙,学僧不便打扰!”佛光禅师当下大声喝道:“忙!忙!为谁在忙呢?我也可以为你忙呀!”佛光禅师一句“我也可以为你忙”的话,打入克契和尚的心中,克契言下有所悟。有的人太顾念自己,不顾念别人,一点小事,再三地烦人;有的人太顾念别人,不肯为己,最后失去好多机会。我可以帮忙,你为什么不要我帮忙呢?我为什么不可为你忙呢?人我,不要分得那么清楚!我有一个朋友,事业有成,大家都很羡慕她。有一次她请我吃饭,从她家坐车走了好远的路才找到吃饭的地方。我说,在附近随便吃点不就成了么?她说环境太差了!我说不就吃个饭么,你还欣赏人家环境?她笑了笑说你不懂!她总认为,像她这样的人,非名牌衣服不穿、吃饭非高级餐厅不去……所以她每次出去吃饭都要跑很远的路,买一件衣服还要坐飞机去香港,活得很累!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积习,自觉不自觉地就给自己贴上了标签:以我的身份、地位,就应当这样!其实,这就叫画地自限!天地之间如此广阔,你为什么非要把自己圈在一席之地呢?世界上本来就没有非怎样不可的事情,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给谁都不算过分,世界上最差的东西,给谁都别觉得委屈。心怀广大,自然不会有烦恼!人们常说难得糊涂,忘掉一切,包括身份、学问、财富、年龄甚至性别,都忘了最好,这个时候你才能完全地投入生活,才能放得开,活得洒脱。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冉求,是个多才多艺、很有才能的人。孔子曾说:“冉求这孩子,拥有千户人口的小县城,可以叫他去当个县长;掌握着庞大军队的大夫封地,可以叫他去当个总管。”冉求拜孔子为师,但对孔子的学说并没有学到家。有一次冉求对孔子说:“不是我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的能力不够,学不了。”孔子则一针见血地给他指出:“如果真是能力不够,走到半道就再也走不动了,而现在你却是在原地自己画上界线,不肯向前走啊。”安东尼?罗宾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许多年前,重量级拳王吉姆在例行训练途中看见一个渔夫正将鱼一条条地往上拉。但吉姆注意到,那渔夫总是将大鱼放回去,只留下小鱼。吉姆好奇地上前问那个渔夫为什么只留下小鱼,放掉大鱼。渔夫答道:“老天,我真不愿这么做,但我实在别无选择,因为我只有一个小锅子。”许多时候,当我们遇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机会的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选择逃避:“我才20几岁”、“我能力有限”、“我经验尚浅”、“我学历太低”……其实,根本没有人逼你去做这件事情,可你还是自觉自愿地躲开了。这就是很多人总也做不出成绩的原因。小锅为什么就不能炖大鱼呢?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少了什么,而是我们想得太多了。我们经常会面临很多害怕做不到的事情,因而画地自限,使无限的潜能只能化为有限的成就。其实,每个人都能创造奇迹,只要你敢想敢做,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从梦想照进现实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禅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前两天,一个朋友把自己的QQ和MSN签名都改成了这句话。我想不只是我的朋友,很多人都时不时地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写在案头。所有会说这句话的人几乎都认为自己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虽然他们并不一定知道这句话的来历,因为大部分人知道它都是道听途说,当然也包括我。我读了十几年书,一直到大学毕业,没在一册课本里见过这句话,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还以为是某个文人写的诗。但这并不影响它被人们认知和记忆、使用和传播,这就是经典!说到这首偈,就不得不说说一个人,就是这首偈的作者——慧能。不了解佛教文化的人可能也不会知道慧能是个什么人物。在历史上,慧能被尊为禅宗六祖,是继承了达摩祖师衣钵的最后一位继承人。慧能之后,禅宗的传承开始简化为“传法不传衣”,也就是说到慧能这儿,达摩祖师的衣钵便不再往下传接,而只是传承其法旨。实际上,禅宗传到慧能这一代,禅已经不再是达摩的禅,而演变成了中国的禅,也就是说禅宗发展到到慧能这一代的时候已经真正地“本土化”了,而慧能正是禅宗“本土化”改革的先锋和领袖,所以我们都认为慧能是中国禅宗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式的集大成者。慧能的成功与他“六祖”的身份密不可分,而他这个“六祖”的名号又恰恰是靠篇首的那首偈赢得的。话说当年慧能还是一个毛头小子,有一天,他干活儿的时候听到隔壁的老先生诵读《金刚经》,觉得很有意思,心里产生了求知的渴望。当时禅宗还不是非常普及,懂得佛法的人也不多,于是他决定找当时最有名的禅师五祖弘忍听听课去。慧能不远万里跑到了梅山,见到了传说中的禅宗五祖。见到弘忍禅师后,慧能倒身便拜。弘忍问他:“你是哪里人啊?”慧能答道:“弟子是岭南人。”弘忍禅师又问:“你来我这里干什么啊?”慧能答道:“弟子别无他求,只想成佛。”弘忍禅师说道:“岭南人没有佛性,怎么能成佛呢?”慧能当即回答:“人分南北,佛无南北之分。”这句话着实把德高望重的弘忍禅师镇住了,看着眼前这个毛头小子,弘忍禅师暗自欣喜:这小子有慧根啊,没准儿还是法器呢。但他并没有对这个小伙子表示任何的赞赏,而是假意斥责道:“去,到碓房舂米去!”慧能恭敬地拜了拜大师退出佛堂,开始了在碓房舂米的生活,一干就是八个月。有一天,弘忍禅师讲完课后给所有的弟子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你们各人回房去,凭自己的智慧,写一首偈呈给我看。如果有谁能领悟佛法大意,我就将祖师的衣钵传给他,成为禅宗的第六代祖师。”当时弘忍门下有数百弟子,其中以神秀最为杰出,经常代替弘忍讲经传法。因此,大家都认为,有资格继承祖师衣钵的非神秀莫属。大家推崇神秀,神秀也认为自己是弘忍理所当然的接班人,心中思忖:“别人都不去呈偈,是不敢和我来争。我如果交了这个偈,人家会不会以为我是为了继承衣钵才这样做呢?可是我如果不做首偈呈给师父,又怎么能让他知道我修行的成果呢?”思来想去,最后神秀想到了一个体面的办法,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悄悄地将自己做好的偈写在了寺院的走廊墙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第二天一早,弘忍禅师看见壁上题了一首偈,就把所有的弟子都召集起来训示道:“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随后他把神秀叫到了一旁:“你作此偈,只到门前,尚未入门。凡夫依此偈修行,不致堕落,但要觅无上菩提,此偈仍不行。”神秀一连思考了几日,不得要领。很快,这件事就传到了慧能那里,慧能是个聪明人,当下就明白了神秀的底细,原来也不过如此。夜深人静的时候,慧能学着神秀的样子,也跑到走廊那里,在廊柱上和了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第二天,寺众看见廊上又多了一首偈,都议论纷纷,这件事很快就惊动了方丈弘忍。弘忍禅师看到慧能的偈语,既没有惊讶,更没有表扬,反而用鞋子擦了,说:“亦未见性。”但到了傍晚,他却暗自来到碓房对正忙于舂米的慧能问道:“米熟也未?”慧能会意地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嘣,嘣,嘣”,弘忍用拐杖击了石磨三下,然后竟自出了碓房。当夜三更,慧能如约来到五祖的禅房。师徒二人就在暗室里人不知鬼不觉地会了面。弘忍只给慧能讲解了一部《金刚经》,随后便把祖师的衣钵交给了他,说:“你从今以后是第六代祖师了。”和神秀相比,慧能几乎没有参过什么禅,也没专门去悟过什么道,甚至没有像模像样地上过一次堂课,而且他根本就不是佛门弟子,只是一个处于试用期的打杂人员,但却被传以衣钵,成了六祖。人们说那是因为他有过人的天分,本就是肉身菩萨、天才。我说不是,慧能的成功在于他那种一心向佛的坚定信念——“佛无南北,我就要成佛”;而神秀却被“六祖”这个名号给拖累了,输掉了。跟随五祖修行多年的神秀当时已经年近花甲,经过多年的修行,他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距离成佛不过咫尺之遥,但就在这时他回头一瞥,看到了“六祖”离自己也是近在咫尺,他犹豫了,就是这刹那的犹豫,把他的人生导向了另一个方向。慧能是禀赋过人的天才,神秀是勤奋努力的典范,两个人都很优秀,但很显然慧能比神秀更成功。慧能和神秀的故事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想要成就梦想,光靠天分是不够的,一味地努力也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颗专一不二的心,你的梦想必须是源于一种纯洁高尚的动机,否则,一切努力皆枉然。人生,从设定目标开始成功的秘诀是忠于目标。——禅语一天,上完早课后禅师领着一群小弟子们去插秧。小弟子们都没有插过秧,就学着师父的样子争先恐后地忙活起来,但是他们插的秧苗弯弯曲曲,而禅师插出来的秧苗是一条直线。弟子们大惑不解:“师父,我们都是学着您的样子做的,为什么您插的秧苗都那么整齐,就像绳子量过一样直,您是不是有什么秘诀啊?”禅师笑着说:“秘诀很简单,插秧的时候眼睛盯着一样东西就行了。”弟子们都暗暗点头,马上又忙活起来,可这次插的秧苗,竟然变成了一道弯曲的弧线。“师父,我们照您说的做了,还是不能插成直线。”“你们是按我说的一直盯着一样东西吗?”“是啊,我们一直盯着田边的水牛,那可是一个显眼的大目标啊。”“水牛边吃草边走,你们盯着它插秧,它不停地移动,你们怎么可能插直?要盯紧不动的目标才行。瞧,师父我就是一直盯着那棵大树插秧的。”弟子们按照师父的指点再干一次,果然插出来的秧苗也跟绳子量过一样直了。秧苗能不能插得笔直,不在于你有多大的力气,而是看你有没有找准一个可以让你走得笔直的目标。人生和插秧是一样的道理,人生的路能不能走好,自身的能力是一方面,目标同样不可或缺。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不走错路,少走弯路。跟着太阳走,你就能享受阳光;跟着月亮走,你就能看到星星;跟着北极星走,你就能找到方向。比赛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们询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还是转回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了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极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又回到了起点。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极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了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是的,新的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人生如果没有目标,那么生活也只不过是绕圈圈而已,人生的真正起点应该是设定目标的那一刻。浮生若茶只有在凛冽寒风里颤抖的人,才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同样地,饱尝人生的折磨者,始能领悟到生命的可贵。——禅语一个人喝茶的年头久了,便会悟出许多的人生况味。其实,人生也是一杯茶。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了普济寺,慕名寻到了老僧释圆。年轻人沮丧地对释圆说:“像我这样屡屡失意的人,活着也是苟且,还有什么用呢?”老僧释圆如入定般坐着,静静听着这位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也不搭茬儿,只是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小和尚诺诺着去了。稍顷,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老僧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杯子里,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年轻人面前的茶几上,微微一笑说:“施主,请用些茶。”年轻人俯首看看杯子,只见杯子里微微地袅出几缕水气,那些茶叶静静地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释圆:“贵寺怎么用温水冲茶?”释圆微笑不答,只是示意年轻人说:“施主请用茶吧。”年轻人只好端起杯子,轻轻呷了两口。释圆说:“请问施主,这茶可香?”年轻人又呷了两口,细细品了又品,摇摇头说:“这是什么茶?一点儿茶香也没有呀。”释圆笑笑说:“这是闽浙名茶铁观音啊,怎么会没有茶香?”年轻人听说是上乘的铁观音,又忙端起杯子吹开浮着的茶叶呷了两口,又再三细细品味,还是放下杯子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老僧释圆微微一笑,吩咐小和尚说:“再去膳房烧一壶沸水送过来。”小和尚又诺诺着去了。稍顷,小和尚便提来一壶壶嘴吱吱吐着浓浓白气的沸水,释圆起身,又取了一个杯子,撮了把茶叶放进去,稍稍朝杯子里注些沸水。年轻人俯首去看杯中的茶,只见那些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随着茶叶的沉浮,一丝细微的清香从杯子里溢出来。闻着那清清的茶香,年轻人禁不住去端那杯子,释圆微微一笑说:“施主稍候。”说着便提起水壶朝杯子里又注了一缕沸水。年轻人再俯首看杯子,见那些茶叶翻腾得更加厉害了。同时,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地升腾出杯子,在禅房里轻轻地弥漫着。释圆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水,沁得满屋子津津生香。释圆笑着问道:“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却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说:“一杯用温水冲沏,一杯用沸水冲沏,用水不同吧。”释圆笑笑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用温水沏的茶,茶叶就轻轻地浮在水上,没有沉浮,茶叶怎么会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冲沏了一次又一次,茶叶沉了又浮,浮了又沉,沉沉浮浮,茶叶就释放出了它春雨的清幽、夏阳的炽烈、秋风的醇厚、冬霜的清冽。”茶叶因在沸水中浮沉才能释放出深蕴的清香,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生命的光彩只有经历过沧桑才能彰显出来。浮生若茶,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平平静静生活,就像温水沏的淡茶安稳地悬浮着,永远都无法让人领略到他的真味,而那些饱经沧桑、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沉沉浮浮的人,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酽茶,终将溢出他们生命的脉脉清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青源惟信禅师《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张三丰向张无忌传授一套太极剑法,一路剑法使完,竟无一人喝彩,众人尽皆诧异:“这等慢吞吞、软绵绵的剑法,如何用来对敌过招?”还以为是张真人有意放慢了招式,好让张无忌瞧个明白。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瞧明白了没有?”无忌答道:“看清楚了。”张三丰道:“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答道:“已忘记了一小半。”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
正序
倒序
做人的佛法
做人的佛法-2
做人的佛法-3
做人的佛法-4
做人的佛法-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最朴素智慧的人生哲学:做人的佛法
最朴素智慧的人生哲学:做人的佛法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