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17

真正的修行人是没有老乡观念、没有家乡观念的;有老乡观念、家乡观念,你修了一辈子,最后还回到你老家去吧!如果你活着的时候,对你那一百平方米的房屋执著,死了以后,还做个阴魂不散的“护屋神”,成为一个孤魂野鬼,在空中看守着你那一套小房屋。如果你对你住过的寺庙执著留恋,你死后也变作孤魂,在那个寺庙的上空转来转去,做那个寺庙的护法。要不然就是再投胎,还到那个寺院出家当和尚。一个修行人任何概念都不能有,一有概念,就是你投胎受生的方向!如果现在不能够解脱,你什么时候能够解脱?你到哪里能够解脱?你到现在都不能够放下,什么时候能够放下?为什么净土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西方净土“有则实有,去则实不去”。这是什么意思?既然西方净土实实在在有,为什么又去不了呢?这个问题今天在这里不给你们解答。既然西方净土有,为什么还不能够去?如果你在娑婆世界不能够解脱,那就意味着这个心灵没有解脱,即使是阿弥陀佛把你接到极乐世界去,你还是会以一颗凡夫的心,去破坏极乐世界、扰乱极乐世界,你还是不能够适应极乐世界,还是会堕落下来返回人间,做你的凡夫俗子!就如同你是一个东北人,不能够适应广东炎热的气候,我把你带到广东来,你还是要回去,回到你的东北去住那种你已经适应了的环境。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任何环境都能适应。你如果在这里不能适应,你到哪里都不能适应。因为你有一颗不能适应的心,到哪里都不适应!到了极乐世界更不能适应。极乐世界住满了佛菩萨,一个挨一个的佛菩萨,比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还要多。娑婆世界的地球上有多少人呢?都知道有五十亿人口,你在五十亿人口的地球上都受不了,觉得很烦恼,你到极乐世界去,还不早就变成焦灰了?不早就被自己的烦恼烧焦了?“极乐世界”,你们知道有多少“人”吗?应该讲有多少“佛”了。虽然极乐世界有许多不是究竟的佛,但都已经入佛位了。极乐世界的佛,是用“无量”来计算的,你们说有多少?那个地方你们说热不热闹?在那里能够清静吗?你在你寺庙里面还能保持一个人一个房间,有时候两个人一个房间;你在你家里能够一个人一个房间。你到极乐世界去看一看,我看大家还是不要成佛、不要到极乐世界去了,就在娑婆世界,在你自己的家里,那个两室一厅,你一个人一个房间,吃饭的时候,一张大桌子就坐两个人,如果你是个孤家寡人的话,就一个人,多清静啊!有些人动不动怕麻烦,动不动嫌事情杂、嫌人多,那你还学佛干什么?心不安定啊,干什么、到哪里都不安定。你们是否想过?走遍大江南北都有人,走遍大江南北都有白天黑夜,都会有温度、天气的变化,都要与人接触,都要做事。你是人就得做事!佛每天要度众生、要去替众生背业障,不也是在干活么?你只有在不停地付出当中、不停地检点当中、不停地反省当中,才能够不断地进步!也意味着你在不停地修行。我经常搞不懂一个问题,为什么学佛的人多数都是喜欢清静、清闲?想清静、清闲,你还学什么佛呢?还修什么道呢?学佛是多忙的人!每天在外面做有形有相的工作,还要在自己内心里面做无形无相的工作。不仅要除掉外面的杂草、荆棘,还要除掉内心的杂草、荆棘,昼夜六时都是在不停地忙碌之中!如果你是一个世俗的人,你只要除掉外面的杂草、荆棘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除掉内心的杂草、荆棘。为什么过去的人把修行人称作人天师表?因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一个完美的人,就是我们中国民间所说的“神”,也就是佛了。躲烦恼、怕复杂,还做人干什么呢?即使你变成一棵树,不愿意把自己的根延伸到四面八方,你这棵树也长不大。树的根昼夜六时不停地往四面八方伸,才能够促使自己不断地成长。作为草木都是这样,我们作为人有什么理由不在环境上下功夫呢?我们修行就是应该在环境上面修,你离开了环境、躲避了环境,你怎么修呢?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身上有点钱去买栋别墅,跑到大山里面去承包个果园,躲起来清静,你认为这是修炼吗?一个修行人是修在社会中、修在人群中。你是有烦恼的人,你必须要在烦恼中才能把你的烦恼给断除掉。烦恼不是在清静中断,而是在烦恼中断。修行最高的成就不是戒、定、慧,而是妙用!你没有妙用,你的戒、定、慧都不正确,也都不究竟!如果你修得了究竟的戒、定、慧,为什么没有妙用呢?如果是有妙用,为什么还要躲避环境、喜欢清静呢?东华寺现在是没条件,我想有一天会有这个条件:我计划建一座“千佛堂”,也就是建一栋大楼。每个房间里面安排十个人住,凡是真渴望修行的人,先在这里面住上三个月。每个房间十个人,住三个月,你如果在这个房间里面不能适应,在我面前就甭提修行!你连你身边的十个人都不能适应,都容纳不下,你还想开悟成佛、想度众生,那不是自己骗自己吗?那不叫打妄语吗?如果你适应了十个人的房间,我再给你安排一个人的房间。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要经得起热闹,也经得起孤独寂寞,什么样的环境都能适应。眼不住色,耳不住声,外面的声色怎么能影响你呢?还要往哪里躲呢?你之所以躲避,那说明你“贪”,贪什么呢?贪声、贪色、贪味道,这不正是证明你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吗?可是又想表明自己是个修行人。没有定力,又修不进去,只能硬着头皮,一会儿是个修行人,一会儿又是个凡夫躲起来。为什么没有这个胆量去面对环境呢?中国有句俗话:“少见多怪”。见多了你就不会“怪”了,你“少见”,一定会是“多怪”;“多怪”一定会是 “少见”!你眼睛贪色,说明你见的色少了,天天见色你就不贪了;你天天听到声音,耳朵就不会贪声音了;天天闻到气味,你的鼻根就不会贪到气味上去了。环境你是没有办法躲避的,因为不管你走到哪里,都会出现同样的环境。你必须要学会关掉内心的六根,学会超越,才勉强谈得上是个修行人,进一步才能够入道。在娑婆世界你不适应,到了极乐世界会更不适应;在娑婆世界你放不下,到了极乐世界你更放不下。那里美好的物质、美好的景象,比娑婆世界不知道好多少亿倍!读过《弥陀经》的人都知道,极乐世界是“黄金铺地”,那才真正让你养成贪心、养成执著心哪!今天就讲这么多了,讲多了你们也记不住、也改不了!降伏其心之三(2004年1月5日(十二月十四日))今天晚上明厚给我们讲一讲开示!来了没有?你今天晚上给我们讲吧,虽然你的佛学理论不够广博,但深度是有的。有时候一句话很到位,但还不够博。《圆觉经》、《楞伽经》、《龙树六论》,这三部书你必须要读啊!而且你一定要形成你自己的佛学思想,不要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人家怎么说,你就怎么说!在见地方面你要向孙居士请教,你不要觉得自己是个出家人,在我们这里不论你是出家还是在家,有本事的你坐在前面,没本事的就靠边站!不要拿着“出家人”这个招牌为自己做掩盖。出家佛是悉达多,在家佛是维摩诘!出家人必须要读《维摩诘经》,看看维摩诘是怎么骂和尚的!佛的十大弟子没有一个敢抗衡于维摩诘的,他把佛的十大弟子骂了,佛还赞叹他骂得对!任何时候都是要靠本事的,没有本事你是个比丘又怎么样?你就是个罗汉又怎么样?维摩诘是佛再来!艺不如人,你就得向人家请教。别说是二十一世纪有白衣说法,就是在两千五百年前,白衣就已经开始说法了!出家人又怎么样,你不如白衣那就得靠边站,就得向别人请教。虽然出家人代表僧宝,但佛在《了义经》上说过:只要是这个白衣有法,你就应该把他当佛看。至于这个白衣有没有把你当僧宝看,那是他的问题。你自己没有法、不懂法,又不向有法的白衣请法,不把他当佛看,你就得不到法。至于你把他当佛看,他自己内心有没有认为自己是个佛,那是他的问题。相华呀,《五灯会元》和《宗镜录》这两本书,你必须要看。(相华:《五灯会元》太多了)你不需要完全去研究它,但必须要浏览一遍,凭你目前的功夫,《五灯会元》和《宗镜录》你都看得懂。学佛,首先你在见地上要正确。如果你的见地不正确,别说你上不了路,你就是上了路,也是进入了邪道,离究竟的佛道会越来越远!只有见地正确了,在修证这方面才能得心应手。经上有句话叫做“不重久习,不轻末学”,原话记不太准确了,意思是说不要因为他是学佛很久的人,就把他看得很高;也不要因为他是刚刚学佛,你就把他看得很低。实际上就佛学的见地而言,不存在你学佛时间的长短,也不存在你年纪的大小。你能够悟道了,就悟到了;你没悟道的话,你就是八十岁,你还是悟不到!这是先天的根器带来的,而不是你这一世学到的。你不服气不行,只能说你的眼睛没打开。就像毛泽东作为一位领袖,天生就是干那件事的,来的使命就是来做这件事的。你别人再怎么学习,再怎么模仿,永远也赶不上人家。所以佛教里面讲的根器,就是这个意思。不是你这一世修成的,人家生生世世就是干这一行的!你别看人家这一世不修、不学,只要是一出手就到佛位。我们整天装模做样地又吃斋、又念佛、又打坐,所做的一切离道远着呢!如果我们这一世不好好努力的话,下一世还不如现在这个样子。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修学的一点点智慧,储存在阿赖耶识里面会越来越深。如果你这一世不把它挖出来和它沟通的话。来世再修会更困难!一个修行人,如果不能把前世储存的记忆唤醒、不能够完全和它沟通的话,你想仅仅凭这一世的修学,拿来受用,根本是不可能的。已经晚了!我们之所以现在能受用,都是前世遗留下来的。(问:师父,我们怎么样才能打开阿赖耶识里的智慧呢?)本来“修行”是没什么好说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切,我们都应该很平静地去面对它。只有这样,才谈得上修行。如果不愿意接触事物,你怎么磨练自己的心性呢?怎么锻炼自己的心性呢?如果你把修行的理念理解为是封闭起来可以修成的话,那么过去的祖师大德,就不会把修行程序的第三步列为“行愿”。既然修行功德圆满必须要行愿,那么我们与事隔绝、与人隔绝,这都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自己一个人关闭起来,怎么行愿呢?虽然古人以及现代人都曾经有过短暂地关闭起来,但他们都是为了更长久地、更好地打开,和社会和人群融为一体。现在我们连基本的见地都不明白,就想躲避起来修炼,要以我们目前这种修行的观念去做功夫(也就是去修证)的话,不可能入门的!达摩祖师讲过:修行一个是理入、一个是行入。现在大家连基本的理入都没有达到,又如何从行入下手呢?所谓的“行入”,也就是实实在在地做功夫、修炼,当然它也包含了行愿。你的基本理念不清晰,你怎么行愿呢?事实上你的见地不清晰、理论不明了的话,你不可能行愿的!你所谓的行愿,也是一时的情绪,过上一段时间,你自然会放弃。一个人在见地上真正明了的话,实际上就功夫而言,他已经进去了。它们是一环套一环的,不可能见地只是见地,和事相没有关系!一个见地真正明了的人,他就已经进入了“入流果”。何为“入流果”呢?就是信心、道心已经坚固了,不会退转了,进入到修行的洪流里面去了。就像流水的水势一样,他随着这个水势进去了,想退也退不了了。我们之所以退失菩提心,就是没有见地,人家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跑。今天听人家说净土好 ,就去修净土;明天又听说禅宗好,又去修禅;后天听说止观好,又去修止观。几年下来,一无所获,菩提心自然退失!事实上如果你的见地不清晰的话,你纵然有点小禅定功夫,就你的心态而言,经常会反复,也就是说情绪很容易波动。有时候似乎感觉到自己快成佛了,有时候又感觉到修道太渺茫。只有在你的见地通透了以后,在信心上面才会绝对不动摇,因为见地是修行的根本!在你没有做功夫之前,如果你的见地已经彻底通透了,你修行只要是一迈步,绝对是一步一个脚印、一环扣一环,你想脱落都不会脱落的,想脱落都不可能!就像我们做事情,还没有着手做之前头脑里面就有了很清晰的步骤和轮廓。你只要着手去做,肯定是一环套一环,不会脱节的。你没有见地,你只能是走一步说一步,摸着石头过河。甚至你摸错了自己还不知道!有的人误以为自己修行很高了、走得很远了,实际上还是在原地踏步!当你真的见地通透了以后,就算是释迦牟尼佛来到你的面前,你也不会跟随他跑!大家都知道唐朝无著文喜禅师的故事,他在煮饭的时候文殊菩萨现形于搅粥的铲子上,他抄起勺子就打,说到:“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文殊菩萨马上凌空而起,在空中为他说偈:“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得三大劫,却被老僧嫌。”大家看文喜禅师的定力和境界多高啊!在我们一般人的心目中,佛的形象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个体。有鼻子有眼,说起话来放光动地!这固然是一种佛,他是一种类型的众生心目中的佛。还有一种类型众生心目中的佛不是这个样子。一个真正明了见地的人,他只会踏踏实实面对周围的一切,把周围的一切事情,都用心去面对它、把它做好。因为修行毕竟是多事!为什么说修行是多事呢?如果你不多事的话,就不会修行。“道”本来是无多事的,是因为我们不明白道,才多事!学佛的人多数都是向往神通,什么是神通呢?你能够把每天发生在你身边的事处理好,这就是神通、这就是妙用!相反,每天你身边的事不愿意去做,没心去处理,你纵然能够口吐莲花、脚踏莲花,那也是与修道不相干!所谓的“见地”,无非就是转变观念,你的观念没转变,即使禅定功夫再深,离佛也是不着边际!你以为禅定功夫深就能够解脱,思想不打开、观念不转变、不超越,你怎么解脱呢?思想境界是通过打坐打出来的吗?是通过念经念出来的吗?前天晚上明厚问了一句话:没有得到根本智的人,他的见地到不到位(即究竟不究竟)?这个话题我早就想谈,有时候忘记了,有时候记起来了又没机会谈。几个月前,我们这里来了一位胖和尚,我叫他讲开示,他讲了几次以后,大家都说他讲得很好。他确实有独到的一面。后来呢,有几个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说他已经明心见性了、已经达到佛的境界了!其中有一个人私下里问我:一个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他的佛学见地是不是究竟的?我说自古以来,有两种讲法的人,一种是明心见性以后讲自己内在的心法,根本不需要看经典,他讲的思想自然符合佛的思想。另一种讲法的人,他也没有修行、也没有见地、也没有行愿,他就是一个佛学研究者。譬如说他专门研究某一部经或者某一部论,三、五年下来,他对这部经、这部论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也可以讲经,佛怎么说他就怎么讲,然后再加入自己的一些见地。那么你们说这后一类型的人,他的思想正确不正确?符合不符合佛的思想呢?这一类型的人虽然他也有自己的佛学思想,但他毕竟是以某一部经论作为自己的佛学思想。他自己根本没有修证、没有行愿,佛怎么讲,他就怎么讲,他始终不超越某一部经论的框框。但是一个明心见性的法师或禅师,他信口开河,谈得天昏地暗,不论是左谈、右谈,始终是不离自性,始终不离佛的心法!你别看他谈的一切,经书上找不到依据,但是他的思想、境界,都能够符合佛的思想。你们看那些研究佛学的人,开口就是佛学术语,处处引经据论、死钻专业术语;你再看那些禅师讲开示,从不引经据论,信手拈来,都是一针见血、一步到位!祖师们讲开示从不讲那些名词、名相,什么“八识”啊、“五蕴”啊,都没有。拿祖师的话来讲:这些都是垃圾!都是陈旧的破烂、都是哄小孩子哭的!一辈子钻进名词堆里跳不出来,几十年研究一部经典,你还以为自己收获很大!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个人没有明心见性,就不听他的开示,因为每个学佛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佛学见地、都应该有自己的佛学思想。事实上现在有很多学佛的人,都没有自己的佛学思想,都是人家怎么说,自己也怎么说,甚至还把别人的话给学错了!在古时候也有先明白见地,再去做功夫的一类人。另一类型的人是在做功夫的同时,不断地端正自己的见地、完善自己的见地。事实上功夫和见地是分不开的,就像一个人的左、右脚一样!你只要是迈动了一只脚,另一只脚必然会跟着迈动,不同的是你先迈动哪只脚而已。见地、修证、行愿,这是整个修行的程序。今天不是有几个居士要提问题吗?现在把下面的时间留给你们提问题。问:怎样将假我放下?师:假我本来就妨碍不了你,是你自己多事,不往前走、要停下来,看着两边的假我!如果你一直往前面冲的话,道路两边的假我怎么会干扰得了你呢?你之所以感觉到现在“假我”在干扰你,是因为你不愿意前进!你感觉到头脑里的杂念很难以除掉,是你自己没有用功进去。如果你用功进去了,妄念怎么会干扰你呢?你现在是不愿意用功、不想用功,坐在那里和头脑玩儿游戏,你和它两个斗来斗去。你如果一直用功去了,头脑怎么能够干扰你呢?问:打坐的过程中能不能换腿?师:你需要换就换,不需要换就不换。问:师父,您讲“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宇宙这棵苹果树上掉下来的苹果”,难道我们不在宇宙里边吗?您所指的宇宙的概念是什么?师:我所指的宇宙是一种整体的力量!我们是从整体的力量里面掉下来的个体。从哪里掉到哪里?哪里也不掉!你以为我们说的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真正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说了你们都不学佛了!如果你真的能够浇菜一心一意的话,那么你打坐肯定也能够一心一意。既然打坐能够一心一意,如果你去骂人、去睡觉,也一定能够一心一意!因为你具备了一心一意的能力,你干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一心一意。你不具备一心一意的能力,你干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处在散乱当中!你只要能够通过一个方法达到一心一意,任何一个方法到你手里,你都可以让自己达到一心一意。因为你对佛法认识不到位,所以你就不知道如何用功修行。昨天晚上讲了“为什么学佛的第一步首先是见地要到位、要正确”。如果你是邪知邪见的话,根本就没有办法用功办道!可是你们现在许多学佛的人呢?一上来马上就想有功夫、有境界、想成佛!你连这个学佛的次第都还没有掌握,对佛法还没有认识,你成什么佛呢?往生西方净土,哪里有那么简单的事情!今天晚上给你们一个话题,回去参一参:一个对佛法不了解、不认识的佛教徒,他能不能往生西方净土?也就是说一个没有见地的学佛人,他能不能往生西方净土?我做一个比喻来问你们:如果你们对东华寺不了解、没来过,这条路根本没走过,你们仅仅凭确信有广东翁源 县东华寺这个地方,仅凭虔诚的相信,你们能不能到东华寺来?今天晚上这个问题就谈这么多。刚才我的问题你们应该听懂了,孙居士来回答一下。孙居士:这个“见地”,就相当于我们知道这个“门”的路径。如果你对这个门的路径、方向,也就是你的目的,都不知道的话,即使你到了东华寺的门口,你也不知道,你会以为它在另外的一个方向,你会继续向着另外的、相反的方向走下去!不管你多么虔诚、多么用力,很可能与东华寺失之交臂!就相当于航行在大海上的轮船一样,当你迷失了方向的时候,不管你再怎么加油,再怎么努力去航行,最后你和那个彼岸永远是失之交臂了,就这么简单!所以上师讲“见地是修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非常简单,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相华:经上讲“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师:在你念佛的时候,你的心地自然能够打开,它是指你在念佛的那个同时,你的见地同时能够完成。你只看到他在念佛,没有看到他的见地已经形成。所以不能只看到他在念佛,而忘记他去修行的过程了。孙居士回答得非常正确。佛陀、菩萨、祖师们一再强调,修行的四个步骤:信、解、行、证。你光信不行,要解答它、还要明白它,也就是要有见地。你有了见地,还要去行愿。通过持续不断地行愿,最后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的证果。实际上所谓的信、解、行、证,不外乎禅宗更浓缩了以后的见地、修证、行愿。所以学佛第一步是把“虔信”摆在首位,你有了虔信,你不了解它、不明白它,你是迷信,或者说是一种邪信!只有明白了以后的信才叫做正信。“解”就是明白的意思,就是见地。你的见地明确以后,才去行愿。何为行愿呢?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对境炼心哪!修这颗心、修我们的习气毛病、修福报、修功德,都叫做行愿。功德圆满了、具足了,才能够证果。现在你们的见地到了哪个程度,自己问一问自己。我现在不妨退一步,认可你们的见地都对了、圆满了、属于正见,但是你们的行愿都还不够。况且你们在座的许多人都是邪知邪见。拿禅宗的话来讲,大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与道相违背”,都是歪门邪道!你没有入道就是外道,你的见地不正就是邪道,并不是说装神弄鬼才叫做邪道。见地不清楚,没有用!我不知道你们大家怎么在做功夫、每天怎么在修,你没有见地怎么去修呢?前面黑蒙蒙的一大片,伸手不见五指,你怎么敢走路呢?连一米远的地方都看不见,伸手不见五指,你们说天这么黑,你怎么敢走路呢?在座的有很多人修行十几年了,没有一点见地。你以为你每天在烧香、拜佛,天天诵《金刚经》、《地藏经》,这是在走路、是在修行,这叫做自己哄自己暂时不要哭。你没有见地,我说句让你们灰心的话(这一说又是罪过,让你们灰心,应该鼓励你们才对),你所做的一切,都与道丝毫没有关系!道理很简单,我刚才讲,你眼前一团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你看不见路,怎么走路呢?你说你在走路,我根本不相信!一个没有见地的人,怎么可能在修行呢?怎么去修行呢?你如果真的花上三年的功夫把见地弄清楚了,再去修行的话,一年的时间功夫就上来了,就够了,之所以你们修行这么多年没有入道,就是因为你没有见地。你认为偶尔做了个梦、有感应了、佛放光了、听到声音了,这些就是修道,这些和道不相干!这些叫做境界,和道没有关系。不要急于入三摩地,也不要想着先开智慧!先要弄清见地。你见地弄清楚了,本身就是智慧、就是禅定,当然也包含功夫。实际上所谓的禅定功夫、所谓的智慧、所谓的游戏神通,70%在见地里面就已经完成了,还有30%,不过是重新反复地打捞,再去核实、印证、巩固。70%的功夫在见地里面已经完成了,还有30%要做的功夫,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再去巩固、再去打捞、核实而已。既然你们都没有见地,你们说所做的一切有用吗?你圆满的落脚处,最后圆满落在哪里?还是落在见地上;修行的第一步是什么呢?还是见地;你下手处也是见地,你功夫圆满了以后,也就是通常说的证得了三藐三菩提以后,落在哪里?还是落在见地上。不要急着想出神通、出禅定功夫!……每个人回答得都对 。每个人回答的问题,正说明你自己处在哪一个层次上。也就是说你自己处在哪一个层次上,就在你目前的层次上继续修下去。降伏其心之三(2004年1月7日(十二月十六日))这几天连续几个晚上都讲到修行分三个层次,第一是见地、第二是修证、第三是行愿。这是宗下所讲的三个次第,而教下呢,是讲信、解、行、证。为什么教下要把信摆在第一位,而宗下根本不讲信,直接讲见地、修证、行愿?教下为什么第一讲信、第二讲解、第三是行、第四是证?他们的区别是一个讲信仰,一个不讲信仰。难道禅宗就不讲信仰吗?为什么教下一定要把信摆在第一位,把解摆在第二位呢?“解”也就相当于宗下的“见地”。在这里再讲一下何为宗、何为教,这个话题我曾经讲过两遍,在座的也有许多人听过两遍了,但还是不明白。宗是教的纲领、是教的核心;教是对宗更进一步地阐述和说明。用一句通常话来讲,宗是中心思想、是核心;教呢,是整篇文章、是全过程。现在很多学院里出来的、科班出身的,我们可以把他们叫做是教下出来的;从禅堂里面出来的,我们可以把他们叫做从“宗”下出来的。自古以来就有这么一说:“通宗不通教,开口瞎胡道;通教不通宗,犹如独眼龙”!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必须是教也通、宗也通,才不会落在空上,也不会落在“有” 上。事实上你光研究教,你也不可能通教;你光研究宗,你也不可能通宗。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宗与教必须同时下手、同时迈步,才不会落入一个极端。我们通常说这个人玩儿的是口头禅、是教条的东西,又说某个人是专修功夫的、是在宗上下功夫。事实上过去的祖师大德,没有一个是单学某一样的,都是宗与教同时下手。而我们现在的修行人呢?既没有通宗、也没有把教学通。只有极个别的人善于在教上下功夫,你只要听他一开口,凡是在教上下功夫的,肯定是走极端的。这就好比一个人他没有爬到山顶上,只在山脚下徘徊,他所描述的肯定是一座山的局部。只有他真正爬上山顶以后,只有站在最高的山峰上,他才能够一览群山,把整个山峰看得清清楚楚。往往人们会认为这种人修行很高,这种人修行固然高,但还有一种更高的人,他是爬到山峰上以后,又走了下来。你爬不上去,你的功夫不够;你爬上去了以后,不会下来,你的功夫还没有到家。真正的到家呀,不是走出去,而是走回来!就像一根一百尺高的杆子,你很艰难地爬上去,以为就算胜利了,实际上真正的胜利,是你从一百尺的杆子顶上再下来,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上,这才叫做功德圆满!所谓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是这个意思。而我们现在呢?爬都爬不上去,更不用说从上面再下来了。就宗下来讲,你具备了一颗虔诚的心,与修道丝毫没有关系。事实上你见地不通透,你不可能真正地虔信。所谓的“虔信”,它包含了正信,你既不通达见地,如何会有正信呢?你所谓的正信,都是邪知邪见、歪门邪道!不是说你剃个光脑袋、吃斋念佛、出家了,就是正道。按宗下来讲,没有明心,皆是盲修;没有见性,皆是瞎炼。也可以说你没有明心见性,就是歪门邪门!事实上一个没有见地的人,他认为自己很虔信,如果碰到一个伶牙俐齿的人,三言两语就把他的道心击退掉了。因为你没有见地,听谁说都有理。按过去宗下讲,你没有明心见性,就不能出去参学。你自己没有正知正见,你听谁讲都有道理。听人家说菩萨能够在天上飞,能够入地,你也相信;听人家说菩萨能够口吐莲花、可以呼风唤雨,你也相信。因为你的头脑里面没有一个对菩萨的最基本的概念和认识,只能听别人说。可是现在的人呢?出家不到三天,都到外面去参学!你自己没有修、也没有证,你出去学什么呢?所谓“画龙点睛”,你自己把龙画成功了,让师父给你点一下子,龙就飞了!所谓明师,他不会给你画龙,他是给你点睛的,龙是要靠自己去画的。我们通常说的“请明师指点”,你什么都不懂,明师怎么给你指点呢?过去禅宗里面讲,见地跟师父是一个级别,师父不能给你讲法,不能给你讲道,什么都不给你讲。只有等到你的见地超过师父了,师父才给你讲法、讲道。可是现在恰恰相反,我们现在学佛的人,什么都不懂,到处向明师请教!可是明师一讲,我们根本听不懂,甚至还说明师是邪知邪见!因为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佛、菩萨、明师,都是根据自己的层次(知见)下的定义、定的标准。如果我面对的这个明师,和我心目中的明师不一样,他肯定就不是明师!只有等你成佛了,你才能认识佛;只有等你伟大了,你才能了解何为伟大。通常说君子了解君子,小人了解小人。你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你就了解什么类型的人;你是什么层次的人,你就了解什么层次的人。《圆觉经》上讲,我们之所以不能够了解佛,是因为都是拿这颗凡夫的心去揣摩圣人的心!你既然没有见地,你怎么用功呢?你说你虔诚,你只有虔诚,什么都不懂,你怎么迈步呢?,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教下又在理论方面把“信”摆在第一位呢?它讲得很好,你具备了“信” 以后,接着就要来“解”,解就是明白的意思,你要去探究它,把它弄通、弄透。第三步“行”才是修行哪!你前面的信、解这两个次第不完成的话,你怎么去修、怎么去行呢?这个“行’”不仅仅包含了念经、念佛、打坐,它也包含宗下讲的“行愿”。甚至大家连何为行愿也不了解!你们谁知道何为行愿?谁能够用最简单的一句话给大家阐述出来?(众答:……)你答得不好是你的层次,谁答得好啊?只有佛答得好!我们既然不是佛,就不一定非要达到佛的层次才能开口。(……)你还沾了一点边,最后一句话沾了一点边,前面的一句话根本就牛头不对马嘴!宗下根本不谈信,把信放到一边,一上来就讲见地。为什么宗下他超越了教下的第一层,直接落在教下的第二步——解,一上来就讲见地,见地就相当于教下的解。我讲的你们必须要听进去呀,宗下讲的是“见地、修证、行愿”,教下讲的是“信、解、行、证”。如果你连这个次第在头脑里都没有概念、记不住的话,你修行三大阿僧祗劫与道都不相干!前天晚上我讲过,修行的起步是见地,最后你成功了、圆满了,还是落在见地上。可见见地有多么重要。因为佛法最终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也就是说要能够起用。而见地里面就包含了智慧、包含了妙用。你的见地不究竟,你就不会开智慧,就不能够生妙用。一个迷信的人,怎么可能入正道呢?纵然你眼前放点光、耳朵里听到点声音,你认为这是感应,这只能说是你心目中的修道感应。我们天天都能看到光、天天都能听到声音,结果又怎么样呢?贪、嗔、痴、慢、疑、照样是满满的!事实上你听到的声音越多、见到的光越多,你的“我执”越大。你修行如果不从心态上下手,观念不转变,你是不可能入道的。所谓的“入道”,不是说你看见菩萨了、听到声音了。真正的入道是观念转变了、我执粉碎了!没有我执的人才能入道。我执满满的人,佛菩萨就是来到我们的面前,他也奈何不了我们!岂能和我们沟通呢?“我执”就像一个装满了水的杯子一样,观音菩萨的甘露根本进不来!要想与道相应,就要转变观念。每个人学佛,都要有自己的佛学思想。你没有自己的佛学思想,就说明你没有自己的见地。且不论你的见地究竟与否,既然是学了佛了,修了道了,你就应该有自己的佛学思想。按照佛菩萨的见地来衡量声闻、缘觉、罗汉,全部是外道。声闻、缘觉、罗汉是圣人,这是针对凡夫而言;就佛菩萨来讲,他们又是凡夫。就好比一个万元户,同一个穷光蛋比,他就是富翁;同百万富翁比起来,他又是个穷光蛋。而百万富翁同亿万富翁比起来,他又是一个穷光蛋!所以我说罗汉不能续佛慧命,只能做众生的福田。不要因为我们的见地不究竟就不敢讲、就不敢往里面探索。可以说我们的见地永远不可能究竟!除非你证到三藐三菩提的那一刹那,你的见地才能究竟。你们许多人来到东华寺来朝拜万行,如果说万行修行成就了,那只是你们心目中的万行成就了。甚至你们还说万行开悟了、成佛了,这都是你们心目中的万行。事实上万行心目中的万行是个门外汉,只是有点皮毛的见地而已。万行讲一句不客气的话,但也是一句很真实的话,如果你们说万行对,万行就对;你们说万行错,万行就错,那万行就完蛋了!如果你们说万行修行高,万行就高;你们说万行修行低,万行就低,那万行更完蛋了!不能因为你们对万行评价高、低,万行就高、就低。因为你们都是凡夫,你们没办法给万行下定义。为什么我从来不评价别人,因为我是一个凡夫,我不敢评价别人。别人也不可能因为我的评价,他就成就了或者没成就!在过去,只有一位究竟的明师,才能够评论对方,才能够印证对方。这就相当于我们做成一件东西拿出来评价,让谁评价呢?让行家来评价、让专家来评价!既然我不是专家、也不是行家,那么我根本就没有资格去评价。如果因为你们的评价,万行就跟着对、错,那我还有什么出息呢?如果用你们的标准来衡量万行,那万行更没出息了!因为你们本身就是凡夫,如果万行再依你们来转、依你们来印证,那万行白修了,白出家十几年了!我说的这一句话,可以拿来用在你们每一个人身上。将来你们都会出去云游四海,能够担任一方的师父,同样也会遇到许多人评价你们。如果这个评价你的人说你修行好,你就高兴,说你修行不好,你就烦恼,你跟他一般见识,你还有什么出息呢?那你就跟他一模一样了!一件东西,不要怕人家评论。我们是和尚,认为释迦牟尼佛是圣人,那是我们的认识;而不信佛教、信其他宗教的,还会说释迦牟尼佛是歪门邪道。东西就是东西,摆在这个地方随便别人去评论。不要怕人家看,不要怕人家拿起来翻来覆去地批判它。释迦佛当时有多少人批判他?!即使是现在,我们认为释迦牟尼佛最伟大,而当今世界上的天主教、基督教徒远远超过佛教徒的人数。有许多学佛的人,看到那些不学佛的人,瞧不起人家,说佛是真理的代表,为什么你们不学佛呢?觉得自己学佛了,伟大了、层次高了!这种人叫做邪知邪见!大丈夫各有志向,并不一定走学佛这条路才伟大。任何一条路你只要是敢走,就伟大。你不走,还伟大!前天晚上我问何为见地,你们好多人答不出来。今天有人问我,叫我讲讲何为见地。一个学佛的人,如果不了解何为“见地”的话,我真的不敢相信他是如何用功的!你们说何为见地?你们怎么不回答呢?女众呢?你们答不出来我觉得很丢人!尤其是出家人答不出来,我觉得更丢人!连何为见地都答不出来,学佛的第一步就是学见地,要明确见地。你连见地都不明白,你怎么出去参学呢?(众答:……)所以你们用功就困难,就没办法用功。你们每个人回答得都对呀!每个人的回答,就是你目前的层次。没有“不对”的,每个人回答得都对。罗汉有罗汉的见地、菩萨有菩萨的见地、佛有佛的见地、凡夫有凡夫的见地。不要说别人的不对,都对!我个人的理解,见地就是方向,就是修行的次第、用功的步骤。譬如说你连求道的方向都不知道,用功的步骤都搞不清楚的话,你怎么用功呢?也即是说你对佛法的认识、对修道的认识、对用功的次第明白了,你才敢迈步。这就相当于我们做某件事情之前,头脑里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案,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怎么进去,怎么出来。没有出手,已经知道出手以后是什么样的结果,出现情况以后,怎么样去应付。没有迈步之前,对整条路线就已经很清楚了。我们对于佛学的见地,同这个道理是一模一样的。我还没有修道,可是对修道的整个过程、整个理念,都已经明白了。有了见地,可以说就是知己知彼。哪里像我们现在学佛修道,是走一步、说一步,摸着来走。还没有修道之前,整个修学的理论就已经搞通达了。你只要是一迈步,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一环扣一环,丝毫不差地走进去,再走出来。这就叫做见地。就好比两个人打架,只要一出手,就知道输赢!修道的见地,和这个道理一模一样。高人还没有出手,就知道结果;修道还没有迈步,就已经肯定会成功了。因为我整个的见地都已经很明了了。如果你真的见地明了,你已经获得了70%的功夫了,还有30%需要去核实、去反复地打捞、再去印证一下。事实上我们现在学佛的人,都是把“信仰”摆在第一位。我刚才讲到,你没有见地,你所谓的“信仰”都是迷信,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听说净土好,就去学净土;碰到一个伶牙俐齿的人说禅宗好,把你净土宗的理论全部驳倒掉了,你就马上又去学禅宗;又碰到一个更能讲的,说禅宗不好,密宗好,又把你禅宗的思想理论体系驳倒掉了,你又去学密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你没有见地、仅仅具备了信仰。所以宗下根本不谈信仰,一上来直接就讲见地!只有真正具备了见地以后,才谈得上具有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就是见地;真正的见地,就是真正的信仰。你没有见地,全部都是邪信,也就是通常讲的“邪知邪见”。实际上宗下和教下他们是一体的,只不过是为了让大家容易明白、容易上手,才把宗和教分开来讲。一个真正入了道的人,就没有宗和教的区分。真正通教的人,他也通宗;真正通宗的人,他讲出来的体验就是教。真正通教的人,他就有宗里面的功夫。我想在座的很多人都会做饭,当我们进入厨房要做饭的时候,还没有动手,脑子里面整个做饭的程序、步骤,都已经形成了。并不是说进了厨房,搬个凳子坐在那里,苦思冥想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又该干什么!还没有进厨房,就已经知道进厨房后首先干什么,其次干什么,这就叫做见地。还没有迈步,对整个过程、每个环节在头脑里面就已经清清楚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和理念。只有你具备了这种通透的见地以后,才谈得上修证。也可以说你有了见地,才具备了修与证的资格!你不具备见地,你所谓的在修行,那是自欺欺人。接下来第三步是行愿,为什么第三步才谈到行愿呢?过去丛林里的主持、方丈,必须由开悟的圣人来担任,这样才不会把寺院这一部大车开错方向。寺庙就是一部完整的机器,谁来把握方向呢?方丈和尚!开车的是谁呢?就是当家(监院)和知客师。他两个不用必须知道方向,只要方丈和尚知道方向就行了。按过去丛林里面的规矩,一个丛林里面至少要有“一个半和尚”,也就是说至少要有一个半开悟了的圣人。方丈一定是开悟的人,第二个就是首座和尚,他也必须是入了道的人,也就是说必须是明心见性的人,才能当首座和尚。因为寺庙里的一切都来自十方,做得对与错,完全取决于方丈和尚。你不具备见地,你所谓的行愿全部是在做错事。既然做了错事,你就造下了业障。也可以真实地告诉大家,你们不具备见地,第一你们不能够修行,第二不能够出去行愿。也就是你们平常说的出去做好事度众生。你出去行菩萨道,你的慧眼没有打开,你怎么出去做好事,出去行愿呢?所谓的“行愿”,说通俗一点,就是出去为人民服务,出去普渡众生,做一些自利利他的工作,这就叫做行愿。如果你很幸运的话,你身边有一位明眼人,你听他的去行愿,按照他的行愿去做,你所做的一切就不会背因果、就不会造下新的业障。如果你倒霉的话,你身边的道友、几个领导,慧眼都没有打开,结果都出去行愿,你认为是出去行愿、行菩萨道,做自利利他的工作,实际上是在害别人!说一千道一万,见地是最重要的。没有见地,你既不能够修证,也不能够行愿。佛经上面讲得非常清楚,你没有开悟,没有究竟圆满,出去弘法度众生,只能说你是发心的菩萨。实际上你仅仅谈得上“发心”,哪里称得上是“菩萨”?释迦牟尼佛智慧高,讲得很微妙!给我们套了一顶高帽子,你一发心,就说你是菩萨。等到你修行究竟圆满了以后,才叫做“如来应世”,真正的是佛菩萨度众生!你没有证得圆满去度众生,充其量只是“发心”而已。可是你不知道你的发心是对还是错,本来人家往北走是正确的,你却指引人家往南走,你以为是在帮助人家做好事 ,实际上是在帮人家造业障,同时你自己也落了业障!见地是修行的第一步。就像我们北方人从北方到南方,要到东华寺来,不是说你到了车站,买到了车票,再去了解南方在哪里?广东在哪里?东华寺在哪里?而是当你决定到南方来之前,还没有上路的时候,在屋子里边就已经搞清楚了南方在哪里、广东在哪里、翁源县在哪里。你具备了这些因缘条件以后,才敢迈步,才能够迈步。你只要是条件具备了,你一迈步,肯定是对的。一环扣一环,想错都不会错!这就叫做修行的见地。你具备了这种境界和层次,才谈得上修证,接着才是行愿。我们现在恰恰相反,脑袋里面一塌糊涂,什么都不懂,就开始出去参学、就开始闭关、进山洞修炼了!剩下的时间让你们来提问题。降伏其心之三(2004年1月10日(十二月十九日))中午吃饱了没有啊?(居士:吃饱了,还给我们加了菜呢!)你们学佛是不是很久了?(居士:时间不短了,但是没学好。)要慢慢学,要有些方法啊!我们有很多人都觉得学佛很久了,为什么没感应、没进步呢?实际上是把信佛和学佛给混淆了。现在很多人是在信佛,并没有学佛。你只是信佛,成不了佛,也做不了佛;只有学佛,将来才能够成佛、做佛!信佛,它不包含学佛;而学佛呢,它包含着信佛。学佛是在信佛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台阶,它没有停留在“信”的台阶上。学佛是需要一些方法的,你只是信佛,总停留在“信”的层次是不够的。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初在修行的时候,他也拜了很多位老师,也都是有一些方法的。修行啊,仅仅凭我们有虔诚的信仰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方法,再加上虔诚的信仰、毅力、自己天资的聪慧(也就是根器),这些结合在一起,学佛才会进步,才容易像我们通常说的——开悟!否则的话,你单单凭个信仰,力量根本不够!现在很多学佛的人,以为吃吃斋、念念佛、烧烧香就这样学佛就够了,实际上根本不够!这些只是最初学佛的入门。就像一个读书上学的人,读了很多年还在读一年级,那你就不是一个好学生。我们学佛这么久了,天天还是停留在烧香、拜佛、念经上,那就不对了!如果是刚开始,是对的;如果学了十几年了,还是在搞烧香、拜佛、念经这一套,就不对了!你拜的是佛还好,如果你拜的是精灵鬼怪,就和它们沟通、相应,那么你临终的时候,它们就要对你负责,就把你接引走了。接到哪里去呢?接到精灵鬼怪那个层次里面,去做它们的子民!你拜什么就和什么相应。拜佛就和佛相应,拜精灵鬼怪就和精灵鬼怪相应,道理就这么简单!你们在座的,已经皈依了的人都知道,受皈依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皈依佛竞,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你既然皈依佛了,已经学佛了,就不要再拜那些鬼神、精灵了。你拜了它,就承认把自己交给它了。你既然把自己交给它了,它就要对你负责任,你临命终的时候,它就要把你接引走了,你就去做它们的子民,也成为精灵鬼怪。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就不会去拜这些精灵鬼怪,而是去拜佛。因为整个宇宙的层次里面,虽然有很多不同层次的众生,但是,佛是最高的力量,只要拜佛就行了,其余那些民间的精灵啊、鬼怪的,不必要去拜它。现在为什么很多人有附体呢?就是因为经常拜那些精灵鬼怪。假如他们有很虔诚的心,拜久了,就和精灵鬼怪沟通了。如果真是“神”,还不错!问题还不是神,就是那些精灵鬼怪!神的层次比那些精灵鬼怪要高很多啊!可是我们现在相应的不是神的层次,都是一些精灵!你如果和这个精灵是善缘,它有可能就跟随着你。再严重的话,就附在你身上,利用一些神通啊,说是神通,实际上哪里有什么神通?都是一些鬼通!它附在你身上,你就有了“鬼通”,可以发个小财、出个小名,就是这些而已!因为你生前用了它很多的力量,那么临终的时候,你就要偿还,你就要做它的子孙后代!你什么时候把这个债务偿还完了,你才能脱离它那个层次,再做人。所以说,你没有遇到明师给你指点,你以为自己天天拜的是佛,实际上都偏差了!我们在世间做事都需要老师教,何况学佛呢?怎么不需要老师教呢?你说:我不学佛,我仅仅信佛。你不了解佛,你怎么信佛呢?信佛还需要了解佛,我们现在是学佛,更需要掌握佛!你不掌握佛,怎么学佛呢?你要开车,不会掌握方向盘,你一开车,车就翻了!学佛啊,方向很重要!当你没有搞清楚方向的时候,就不要随便去学。必须要找一位修行过来的人,如果你碰到个一知半解的老师,那么你最好不要马上迈步,先要自己弄清楚。佛门里还有一种现象,喜欢说:“我的法门高,你来学我的法门;他的法门高,你去学他的法门”!现在有很多法门,把我们这些学佛的人,都搞得颠三倒四、迷迷糊糊的!不知道自己究竟学什么好了。实际上你会用、会掌握一种方法,所有的方法你都会用功;你如果这个方法不会用,没有掌握,再好的方法,对你而言也没有用,你也不能掌握。一个法你修通了,所有的法也都修通了。就像开车一样,你学会开“宝马”的车,“奔驰”的车你一样会开。不存在你只会开宝马,而不会开奔驰。一种类型的车你会开了,其余的车你摸一下、熟悉一下,很快就会开了。不管是什么牌子的车,都是要靠我们的手、我们的感觉去开。修行的方法也是这样,你掌握了一个方法,所有的方法也都会了。有的人说净土宗高,有的人说禅宗高,不论哪个法门,都是我们用“心”去修,如果你会使用这个方法,驾驭这个方法,对你而言,这个方法就好;你不会用这个方法,对你来讲,这个方法就不好。对你来讲不好的方法,也许对另外一个人来讲是好的,所以你不能说这个方法不好。对于修行的法门来说,也有个根器、因缘的问题,可能你以前修过某个方法,这一世再修,这个方法就很容易上手。你的心量放宽了,学习任何一种方法都很容易上路!你有一颗佛的慈悲心,能把心量打开,然后进入佛的智慧,再接下来就有佛的神通!学佛的第一步,是要把心量打开,不打开不行。我们通常说佛的心量包虚空、包宇宙!我们哪有那个包虚空、包宇宙的心量啊?!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包容不了,连自己身边的朋友都包容不了,还怎么学佛呢?必须要把心量打开 ,能够包容周围的人。我们可以想一想,佛的心量多大?!各个类型的人,各个层次的众生,他都能包容。在他的眼里真的是没有好、没有坏。就譬如我们看小孩子玩玩具,我们觉得并不好玩,可是对于小孩子来讲,就觉得非常好玩。你如果不让他玩,他就要哭、就要闹!所以聪明的大人,他就不会干涉小孩子的游戏,想玩什么,你就玩什么,不去管你。佛菩萨他不会打乱我们的生活,你自己就按照你的生活习惯去生活。除非等到有一天你醒悟了,他才会告诉你:本来这就是个玩具车子,你怎么现在才醒悟呢?因为当你没有醒悟的时候,他怎么告诉你也没有用。也就是说,作为一位圣人、一尊佛,他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而是让我们自己用心地去玩、去投入、去感受。只有当你用心投入了以后,在你醒悟的时候才会彻底、才会快!我们现在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办法全心投入,如果你做世间上的事情不能够全心投入,当你来学佛的时候,你也不能够全心投入。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来帮助我们修行的,都是来帮助我们做人、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成熟的。而且我们学佛了以后,乃至说你不学佛、你做人,都要能够适应眼前的环境和现状。你不适应眼前的环境和现状,就会被环境和现状淘汰掉!你可能还会抱怨张三、李四,实际上不是张三、李四把你淘汰掉了,是这个大的环境你不适应,被环境淘汰掉了。你说残酷啊、无情啊,这只能说明你自己没开悟!为什么冬天有冬天的花草,夏天有夏天的花草?为什么冬天的花草在夏天不开花,夏天的花草在冬天不开花呢?它不适应这个季节的气候。它只能够在它适应的季节里开花结果。我们做人、修行也是这样,你适应了以后,你就会成长、就会成熟;你不适应,就被这个大的环境给淘汰了,结果你还怨天尤人,不从自己身上找毛病。不要眼睛总是盯着对方、看着外面,一个人要想进步、要想成熟,惟一的办法就是在自己身上找毛病。不要光在别人身上挑剔、找问题,怪这个、怪那个。环境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所谓的“不一样”,是我们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后,再去看环境,它就不一样了。譬如我自己,我来到翁源县,我是这个县的第一个出家人,我把这个佛法带到了翁源县。我来的时候,就只有上面的一个山洞,我闭完关以后,是准备回福建的。县统战部和信徒把我留了下来,要我恢复东华寺。我说:哎呀,要在这个地方恢复东华寺,要消耗我十几年的心血!恢复东华寺,需要好几个亿,我到哪里去偷钱呢?我还没有那个能力、没那个胆量!犹豫了一年多的时间,反复考虑,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来了。之所以留下来,有两个原因:第一,我考虑到自己还年轻,当时是三十岁,花上十年、二十年的世间把东华寺恢复起来,我才四十、五十岁,还是个年轻和尚。还有一个原因是考虑到翁源没有佛法、没有寺庙,是一个空白区。我们作为一个出家人,就应该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哪里没有佛法就把佛法带到哪里去。所以犹豫来犹豫去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来。结果一留,想走也走不掉了。这里因缘成熟了,就在这里扎根了。建寺庙,确实很辛苦、很累,也受了很多冤枉气!但是最后把心静下来想一想,还是付出得少,得到得多。得到了什么?并不是得到了金钱,就是得到一种体验、感受,得到一种道理。这种道理,你没有这样的经历,你不能得到,你感受不到。如果说我不建寺庙,还去读书,或者到外面去讲经说法,得到的可能是另一种感受。但是我通过建寺庙,接触了各个不同层次的人,在和这些不同层次的人接触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有不同的感受。如果我永远处在一种环境、一种形式、一种层次里面,那么我所体验到的只是一种感受。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是让我们去感受它的,你不要去留它,也不要去拒绝它。实际上你也拒绝不了,也留不住。用佛教的观念来讲:一切都是无常,不会长久。譬如说你们这帮朋友来了,我能拒绝得了你们吗?即使我把你们拒绝了,从另外一个地方又来了一部份人,是不是也拒绝不了?反过来,我想留你们,能留得住吗?留一天、两天,时间久了,你们还是要走。因为既然有来,就有去,道理就这么简单!过去寺院里有这么一句话:“铁打的寺庙,流水的僧”,寺庙它是一直不动,而寺庙里的僧人一年就换好几轮!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把心转到我们做人做事方面来观察,你就会发现:你喜欢的事,你也留不了多久;你厌恶的事,你也不需要回避,去赶它走,因为它自然会很快走掉。一切都是无常的!你的心只要不随境转进去,就不会被境牵连。你只需要保持平静的心态,站在旁边去看它,用心去观察它就行了。我不知道讲这些你们听懂了没有?(答:听懂了。)明年这里的房子就会多一点,准备把这十三栋“别墅”全都装修出来,把人工湖也挖出来,那么住房就会多一些。我是从2001年开始着手筹建的,只是跑手续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什么城建局呀、国土局呀、规划局呀……,我本来是从小出家当和尚的,也没跟政府部门打过交道,也不懂得怎么着手去搞。领导和众多居士都支持,都说同意、同意,结果报告打上去以后,就是迟迟不盖章子!“研究、研究,商量、商量”,后来我才明白何为“研究”、何为“商量”!按我原来的想象很简单:这几个部门的章子一天不就盖完了!实际上搞了一年多。打个报告上去,没有反应。然后再打第二遍,可能是研究对了,商量好了,才给你盖了。所以做事,在这个大环境里面,你一个人急、一个人快不行,必须是整个班子、整个集体都快才行。本身我的性格是个急性子,所以筹建东华寺对我的性格磨练了很多。尽管磨练了很多,还是急性格。所以在做事的时候,我经常告诉自己:要慢、要慢,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要看着别人的脸色、环境去做事!本来我不愿意跟人打交道,喜欢一个人把门封起来做自己的事。可是你要出来做事就不行,必须把过去的思想框框打烂掉!你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必须要适应环境。譬如说你们来到东华寺,你想学习佛法,可是这里的条件比较差,你说不适应,那你就被东华寺的环境淘汰了。你说是万行把你淘汰了,那你就冤枉万行了!你如果适应这里的环境和条件,就可以住下来。譬如说再过三年,又是一种新的环境,你来了以后,还是要适应,你不能适应,还是要被环境淘汰掉。人啊,永远是要去适应环境的,而不是环境来适应我们,别想,永远不可能!譬如天气热了,我们就把衣服脱掉一层;天气冷了,就再穿一层。你不能说一年四季就穿一层衣服,让老天爷来适应你,这怎么可能呢?只有我们去适应天气变化、适应老天爷!道理就这么简单。学佛、做人就是这样,永远是我们去适应他,而不是让他来适应我们。我们适应他,我们就生存,就活下来,就可以发展,结果还是他适应了我们。第一步,是我们去适应他,但是最后还是他适应了我们,他为我所用。当我们两个僵持不下的时候,我退步,结果我们两个达成了协议,最后我的理想也达成了。你说是谁适应了谁呢?如果我们两个僵持不下,我就是不让步,结果双方不能达成协议,最后两个人的理想都无法实现,都失败了。我们做人、做事,不能够因为一点点不和、一点点意见不一致,就不交流了,不去做事了!有时候虽然双方有不同的意见、有分歧,但是更多的还是有相同的意见,我们为什么不把那多的、相同的先做完,把那些不合、不同的先放到一边呢?我们不能因为一件小事谈不来,大事情也不做了。譬如我们拜一位师父,或者看一位师父的书,可能会因为师父说的某一句话不符合你的思想、你不喜欢听,就把这位师父全部否认了,把这一本书给扔掉了,把他的整个理论都否认掉了。也许你觉得不中听的这句话,对别人来说恰恰点中了自己的要害,又是至理名言!道理就是这样。我们学佛的人有一个通病:说佛多么伟大、多么了不起!实际上这只是对佛教徒而言,人家基督教徒、天主教徒、道教徒,不说释迦牟尼佛伟大,是不是啊?人家说耶稣、上帝伟大,说太上老君伟大。可见伟大不伟大,都是站在我们自己的立场上、自己的信仰上来讲的。如果抛弃我们信仰的框框和范围,再来看一切都是好的、都是对的!学佛要把过去的成见,就是已经形成的概念,打破掉,跳出来,这样你就解脱了!所谓的没有解脱,不是谁把我们束缚、捆绑起来的,都是我们固有的成见,原来形成的概念把我们套得太深了!譬如说我们佛教里面有一个规矩:和尚不能跟别人握手。我当初落发的时候,我师父就告诉我说:当和尚有许多规矩的,不能够这样,不能够那样,不能握手的!我说我学佛第一步就不遵守这个规矩,所以我这个和尚也握手、也合掌。只要是对方把手伸过来,我绝不会回避,我绝对不会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和尚不能握手!”只要对方把手伸过来,我马上也把手伸过去。你合掌,我也合掌;你伸手,我也伸手。还有一种学佛的人,自己吃素,要求家里的人也都吃素;自己的筷子、碗,不让别人碰,别人碰了以后,就气得要死!这样,你周围的朋友怎么会接受你呢?我不知道,碰了你的碗、碰了你的筷子,你就把我骂一顿!或者嘴上没骂,肚子气得鼓鼓的,心里还在抱怨。带着这种心态来学佛,就学不好,别人也不会跟着你学佛!佛就是替众生消业障的。因为人家不了解佛,只能通过你这个学佛的信徒来了解佛。实际上我们学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代表佛的形象,代表佛的手、佛的口、佛的心!人家不了解佛,只能够通过我们佛教徒来了解佛。譬如说你是我的徒弟,人家不了解万行,要通过他的徒弟来了解万行,如果你这个徒弟了解师父,你讲出去,有可能人家就了解了你的师父;如果你自己不了解师父,人家通过你嘴巴里了解到的这个师父可能是不对的。所以我们学佛,首先要了解佛,如果你了解得不对,就容易引导周围的人误解佛教!好了吧,今天就讲这么多,我也不知道自己讲得对不对?!……问:三界未成的时候,也有很多生命,如果这个生命原来就是三界内形成的,不是在三界外形成的,那他修行有没有可能突破三界呢?究竟有没有生命是在三界内形成的呢?师:我们三界以内的生命力,它也是从三界以外来的。从三界以外来到这个地方,又把三界以内的给带走掉。它互相在这里转,一个力量在转,转到下面是三界以内,再转到上面,就是三界以外,就这样转。所谓的“六道轮回”,就是这样转!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转来转去,这个圆形的东西,就这样转来转去,你想停都停不住!问:那这样我们不知道自己以前是谁,如果它是三界以内形成的,修道也出不了三界,不就白修了吗?还修得了吗?师:修得了,修得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22
正序
倒序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2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3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4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5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6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7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8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9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10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11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12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13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14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15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16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17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18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19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20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21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22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降伏其心
降伏其心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