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袁了凡-了凡四训-5

常熟的徐栻徐凤竹,他的父亲向来很富有。有一次遇到荒年,他父亲先捐出钱来作同乡其他人的表率,然后又分出自家粮食来赈济贫困的人。晚上就听到有鬼在他家门前唱:“千言不骗人,万语不骗人,徐家的秀才,一定做举人。”接连着大声唱,一整夜都不停。这一年,徐栻果然在乡试中了举人。他的父亲因此更加注意积德行善了,勤奋而不敢懈怠,又是修桥,又是修路,又是给僧人施舍食物,又是接济民众,凡是有利他人的事,没有不尽心去做的。后来便又听到有鬼在门前唱:“千言不虚,万语不虚,徐家举人,做到巡抚。”徐栻后来果然做到了两浙巡抚。【点评】江苏常熟的徐栻,字凤竹,他的父亲向来比较富有,遇到荒灾之年,率先减免田租,为同县的人做榜样,同时又分粮食救济穷困的人。古代儒家学说提倡“仁道”,所痛恨的是刻薄成性、唯利是图的“为富不仁”。徐的父亲富有而能兼行慈善,是深合人心的。在夜里,听到有鬼在门外唱道:“千言不骗人,万语不骗人,徐家的秀才,一定做举人。”呼声此起彼伏,整夜不断。这种盛传有鬼怪谶语预测吉凶的行为,当受传统谶纬思想的影响。谶纬思想是古代的一种神学迷信,起于秦代而盛于东汉。“谶”指事前的征验之言,多为假托神灵的隐语和预言。“纬”是与“经”相对而言的,是假托神意解经的书,内容荒诞,较多宣扬神灵怪异。这种思想在历史上多被当作一种权术而加以运用。秦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之前,就曾佯装狐鸣,大呼“大楚兴,陈胜王”。这一年,徐凤竹果然考中了举人。他的父亲因此更加努力地行善积德,并且孜孜不倦,修桥铺路,施斋饭供养僧人。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佛,指佛祖释迦牟尼,也泛指一切佛,是信徒崇拜的对象;法,指佛法,即佛教教义;僧,指继承、宣扬佛教的僧众。僧人是佛教的“三宝”之一,信众皈依佛教,当然就要表现在对僧人的尊敬和供养上。徐凤竹的父亲还接济贫困大众,凡是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他都尽力去做。后来又听到有鬼在门外唱道:“千言不虚,万语不虚,徐家的举人要一直做到都堂。”徐凤竹最终官至两浙巡抚。※※※※※※嘉兴屠康僖公①,初为刑部主事②,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③。后朝审④,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余人,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⑤。公复禀曰:“辇毂之下⑥,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尚书为奏,允其议。时公亦差减刑之列。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上帝赐汝三子,皆衣紫腰金⑦。”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埈⑧,皆显官。【注释】①屠康僖:即屠勋(1446—1516),字符勋,号东湖,卒后赠太保,谥康僖,平湖屠家栅村(今属浙江林埭)人。天性颖敏,少年时已学贯经史,名闻乡里。明成化五年(1469)进士,授工部主事,分管清江浦造运输船。历任刑部员外郎、郎中,南京大理寺寺丞,右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刑部尚书等。善诗文,著有《东湖遗稿》、《太和堂集》等。②主事:官名。汉光禄勋属官有主事。北魏于尚书诸司设置主事令史,即是令史中的首领。隋代诸省各设置主事令史。金、元以后以士人担任。明代废除中书省,六部各设主事,升主事之秩为从六品,与郎中、员外郎正式并列为六部司官,并且在部司中往往掌握实权,外官的知县以内升主事为荣。③堂官:明、清时对中央各衙门长官之称。如各部的尚书、侍郎,各寺的卿官等,因其为殿堂上之官,故称“堂官”。④朝审:明清两代实行的对判处死刑尚未执行的案犯于秋后重新进行审理的制度。《明史·刑法志》:“明英宗天顺三年,令每岁霜降后,三法司同公侯伯令审重囚,谓之朝审。”⑤辇下:指京城。辇,天子的车。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⑥辇毂(gǔ):指天子的车驾。以“辇毂下”借指京城。《宋书·孔琳之传》载奏劾徐羡之文:“羡之内居朝右,外司辇毂,任位隆重,自辟所赡。”⑦衣紫腰金:也作“腰金衣紫”。戴紫绶挂金章。魏晋以后光禄大夫得假金章紫绶,因用以指做高官。腰金,腰佩金印,指为官。欧阳詹《咏德上太原李尚书》:“锵玉半为趋阁吏,腰金皆是走庭流。”白居易《哭从弟》:“一片绿衫消不得,腰金拖紫是何人。”⑧应埙:即屠应埙,字文伯,号九峰,鄞县人。正德二年(1507)举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礼部主事,历任镇江府同知、湖广屯田副使。应坤:即屠应坤,字文厚,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司参政。应埈:即屠应埈,字文升,号渐山,嘉靖五年(1526)进士,初选为庶吉士,后授刑部主事,历任礼部员外郎、翰林院修撰,不久升右春坊右谕德兼侍读,后被牵连而辞官。著有《兰晖堂集》【译文】嘉兴的屠勋先生,最初官为刑部主事,夜里住在牢狱里,仔细询问各个囚犯的情况,知道有一些人是无辜的。屠先生也不把这当作自己的功劳,而是悄悄地把那些人的冤情写下来,送给刑部尚书。后来朝审的时候,刑部尚书便拿他写的东西来审问这些犯人,没有人不心服口服,于是释放了十几位冤枉的人,一时间京城都称颂尚书大人的英明。屠先生又禀报说:“天子脚下,还有很多冤民;天下之大,有成千上万的人民,难道没有被冤枉的吗?应该每五年派一个减刑官,去核实那些冤情并为他们平反。”尚书便将此上奏朝廷,朝廷准奏。当时,屠先生自己也被派去当了减刑官。他梦到有一个神仙告诉他说:“你命中没有儿子,但现在因为你的减刑的提议,与上天的好生之心深深印合,上帝赐给你三个儿子,都官至高位。”当天晚上他的夫人便有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屠应埙、屠应坤、屠应埈三人,都做了高官。【点评】浙江嘉兴有个谥号为“康僖”的屠勋,他起初为刑部的主事,就睡在监狱里,忠于职守,仔细耐心地询问每个囚犯的犯罪情况,探问其中的曲直,因而得知有不少无辜入狱的。查明案情后,他并不将此当作自己的功劳,而是私下把事情的原委呈报给堂官。《道德经》也说,“功成而弗居”。不心生占有、贪功之念,消除了很多争端的祸根。东汉将军冯异谦不居功,为人谦退不伐。其他将士都争着申述自己的战功,而冯异常独自静坐树下,被誉为“大树将军”。将士们对他不居功自傲的精神深表敬佩,都愿意当大树将军的下属。贪图功利者,又常引来杀身之祸。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韩信是中国古代著名将领,自幼刻苦研究兵书,精通兵法。作为将领能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刘邦也曾赞赏他“战必胜,攻必取”。他为汉朝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史称:“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然而他最终却被杀。究其原因,他功高震主,刘邦有逼反之嫌。最重要的是韩信贪图功利,要求封地,甚至以不出兵相要挟,由是引起刘邦的怀疑;等到灭掉西楚后,刘邦即解除他的兵权。韩信不满,反意渐起,终于走上谋反之路。司马迁评论道:“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另外三国时的许攸也是恃功自重而引来杀身之祸。官渡之战中,许攸背叛袁绍投奔曹操后,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烧掉袁绍的粮草,从而使曹操大获全胜。后来曹操夺取冀州,也有许攸的功劳。许攸因此居功自傲,乃至得意忘形,对曹操经常口出戏言,甚至称呼曹操小名,在正式场合也不知有所收敛。曹操终于忍无可忍,下令将许攸杀死。无怪乎《道德经》中有“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说法,劝导人们功业成就后,要做到敛藏锋芒。历史上也不乏功成身退的智慧之士。春秋时期的范蠡,任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终灭吴国。越灭吴后,范蠡以为功高名大,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并认为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于是范蠡不慕权势,辞官归隐,泛舟五湖。汉初大臣张良,辅佐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刘汉政权的建立出谋划策。西汉建立后,受封留侯。晚年托辞身体有病,不问政治,不食五谷,向往成仙,也被视为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典型。后来在朝审的时候,堂官就拣择、选取屠勋所提供资料的要点来审讯那些囚犯,没有一个不心悦诚服的。因此释放了蒙受冤屈的十多个人。当时,京城一带的人们都称赞尚书的明察秋毫。经过此次审讯之后,屠勋就注意到,在天子脚下的京城尚且有如此多蒙受冤屈的人,更何况全国范围的广大区域,山高皇帝远,怎么会没有被冤枉的人呢?屠勋后来就向尚书禀报说,应该每五年派遣一位减刑官,到各个地方核实情况,为有冤屈的予以平反昭雪。尚书认可这个建议,就代为上奏朝廷,并得到了批准。当时屠勋也在所派遣的减刑官的行列之中。有一天,屠勋梦见一个神仙告诉他说:“你命中本来是没有儿子的,但你所提出的减刑的建议,正好与上天爱人的心愿相合,所以上帝就赐给你三个儿子,而且他们都会有高官厚禄。”上天有好生之德。当天晚上,他的夫人就有了身孕,后来生了应埙、应坤、应埈三个儿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直是封建社会孝观念的重要内容。其他两个不孝的行为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所以说,上帝赐予屠勋三个儿子,延续香火,并且他的三个儿子都做了大官,是很大的福报。中国古代实行封建宗法制,同时也盛行官本位思想。个人如果做了官,就可以为自己的宗族和祖先带来荣耀,家族其他成员可以因此得到种种实惠;官做得大了,已经故去的祖先还可以追加各种谥号、美名。所以在中国这种高官厚禄、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①,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②。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③,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匹④,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⑤,系新置,其仆请已之,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⑥?”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⑦:“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⑧,孙柽芳⑨,皆登第⑩,作显官。【注释】①赘(zhuì):入赘,俗称“倒插门”。②二氏:指佛、道两家。唐·韩愈《昌黎集·重答张籍书》:“今夫二氏行乎中土也,盖六百年有余矣。”宋·文天祥《义阳逸叟曾公墓志铭》:“维二氏之蔽于死生兮,小其用于一身。”③橐(tuó):盛东西的袋子。《左传》:“而为箪食与肉,置诸橐而与之。”④匹:古代长度单位。四丈为一匹,或说八丈为一匹。⑤纻(zhù)褶:先秦时的褶是指夹上衣,魏晋起至隋唐有裤褶,是一种胡服。明代的褶则是一种小袖而袖口收缩,斜领、圆领或方领,腰断裁,下摆有密密褶裥的长衣。明·范叔子《云间据目抄》记其郡风俗称:“男人衣服,予弱冠时皆用细练褶,老者上长下短,少者上短下长,自后渐易两平,其式即皂隶所穿冬暖夏凉之服。”⑥裸裎(chéng):赤身露体。⑦伽蓝:佛教寺院中的护法神。佛典原谓有美音、梵音、雷音、师子等十八神护伽蓝,禅宗寺院则供当山土地等为守护神。⑧汴:包汴,字符京,浙江嘉兴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历任参议。⑨柽芳:即包柽芳(1534—1596),字子柳,号端溪,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刑部主事、贵州提学使、吏部郎中等职。⑩登第:科举考试录取时须评定等第,因称应考中式者为登第。相对而言,未中式者谓“不第”或“落第”。【译文】嘉兴的包凭,字信之,他父亲官为池阳太守,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是最小的,入赘到平湖的袁家,与我父亲来往密切。他学问广博、富有才华,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考不上,很喜欢佛、道二家的常说。有一天到东边的泖湖游玩,偶然到一个村子的寺庙中,看到寺里的观音像就露天放着,便拿出行囊,找到十两银子,给了主持的僧人,让他修整一下庙宇。僧人告诉他工程很大而银子太少,无法动工。他又拿了四匹松布,并翻出衣箱里的衣服七件给僧人,其中有一件纻麻的长衫,是新做的,仆人请求他把这件衣服留下来自己用,他说:“只要圣像能安然无恙,我就是赤身露体又有什么关系呢?”僧人落泪说:“施舍银子和衣服、布匹,都还并不是难事;但就这一点赤诚之心,却是非常难得。”后来庙宇修缮完毕,他便拉了我的父亲一同去游玩,夜里便住在寺中。他梦到寺里的伽蓝神来道谢说:“你的儿子当要享受世代的俸禄了。”后来他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考中了进士,也都作了高官。【点评】浙江嘉兴的包凭,字信之。他的父亲是池阳的太守,生有七个儿子。包凭最小,招赘给平湖县的袁家做女婿,和了凡先生的父亲交往频繁,交情深厚。他学问广博,才华出众,但每次考试都不能考中,于是就对佛、道两家的义理学问留心研究。儒、佛、道三教分别在经国、修身和治心方面分工合作,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三教的人生哲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儒家所提倡的积极入世,有时会在现实中遇到挫折,甚至难以实现,那么道家和道教避世法自然的人生理想可以作为一个补充,其提倡的随顺自然常常可以成为调控心境的重要手段。如果入世和避世两者都不可得,那么佛教则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特别是中国佛教提倡的随缘任运、心不执著,可以帮助人以出世的心态来超然处世,化解入世与避世的矛盾对立,不至于为此生此世的不如意而过分地烦恼。正因如此,所以“入则儒法,出则释道”的情形在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中屡见不鲜。有一天,包凭一路向东,到泖湖游玩,偶然到了一个村庄的寺中,看到观音菩萨的塑像在露天中被风吹雨淋。佛典中讲对佛菩萨像要视同真实佛菩萨,恭敬供养。为了让观音菩萨的塑像免于遭受日晒雨淋,他就解开袋子,拿出里面的十两银子,交给住持,让他维修房屋。和尚告诉他维修房屋的工程大,而银子少,是不能够完工的。于是他又拿出四匹松布,又从行李中选出七件衣服交给住持。其中有件夹衣是新做的,他的仆人请他不要再送了。包凭说:“只要观音菩萨的圣像安然无恙,我就是光着身子又有什么关系?”和尚感动得落泪,说道:“布施银子、衣服和布匹,还不是多么困难的事。但这一片赤诚的真心,实在是太难得了。”后来,房屋修缮好了,包凭就拉着了凡先生的老父亲,一同到这座寺中游玩,并住在寺中。包凭梦见伽蓝神来道谢说:“你的孩子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官禄了。”后来,他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中了进士,做了大官。※※※※※※嘉善支立之父①,为刑房吏②。有囚无辜陷重辟③,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其妻泣而听命。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④。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⑤,此则礼之可通者。”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⑥。立生高⑦,高生禄,皆贡为学博⑧。禄生大纶⑨,登第。【注释】①支立:曾任浙江嘉善县令,字可兴,号十竹轩主人。②刑房吏:掌管法律、刑狱事务的官吏。③重辟:重法,重刑。《陈书·孔奂传》:“时左民郎沈炯为飞书所谤,将陷重辟,事连台阁,人怀忧惧,奂廷议理之,竟得明白。”④晚世:近世。⑤箕帚妾:持箕帚的奴婢,比喻地位低下,借作妻妾之称。⑥翰林:翰林院的官名。翰林之名始于唐代,称为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等,他们都非正式官职。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设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竟至号为内相,但也无官职可言。直到辽代始有翰林院之称,元以翰林兼国史院设编修官十员,明代始以翰林院为正式衙门,掌史册制诰文翰之事。其地位日益荣耀。清朝的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起居注,进讲经书、草拟册立、制诰,以大臣充任。孔目:吏员名,亦称孔目官。唐时集贤院有孔目官,地方藩镇也有孔目官,掌文书档案,收贮图书。因事无大小,一孔一目无不综理,故名。宋代秘书诸馆、三司、都转运司、王府等均有孔目或都副孔目,任检点文字之责。诸州亦置孔目,有时设都孔目为其首领,总管狱讼、账目、遣发等事务。金设于司、府等官署,地位较一般吏人优越。元改都孔目为都目,置于诸司。明制惟于翰林院置孔目,秩未入流,为低级事务人员;其余诸司改元都目之名为吏目。清代沿置孔目于翰林院,满、汉各一人,升为品官,秩从九品。⑦高:指支高,嘉善人,曾为南丰训导。⑧学博:唐制,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⑨大纶:支大纶,字心易,嘉靖四十三年(1563)举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由南昌府教授升泉州府推官,谪江西布政使理问,终于奉新县知县,后辞官而归,著有《支子余集》、《支华平集》。【译文】嘉善人支立的父亲曾经当刑房小吏。有个囚犯没有罪却被判了重刑,支父很哀怜他,想让他能活下来。囚犯对妻子说:“支先生想救我的好意,我却惭愧地没有什么可以回报的。明天你请他到家里,你用身体侍奉他,他或者愿意尽力,那么我就可以活下来。”他的妻子哭着听从了这个命令。等到支父到了,这位妻子亲自出来劝酒,并把丈夫的意思全部告诉了支父,支父没有听从。最后支公仍然竭尽全力来为囚犯平反。囚犯出狱后,夫妻两人登门来叩谢说:“先生这样的大恩大德,是近来少见的。现在您没有儿子,我们有个女儿,想送给您当一个小妾,这在礼法上是行得通的。”支父准备了礼物娶了那个女子,生下了支立,支立年轻时便中了科举,官至翰林孔目。支立生下支高,支高生了支禄,他们都曾为学官。支禄生了支大纶,大纶考中了进士。【点评】浙江嘉善支立的父亲,是刑事部门的官吏。有个囚犯无辜被判了重刑,他很哀怜这个囚犯,想为其求得生路。这个囚犯知道后,就告诉他的妻子说:“支公的好意,很惭愧无以为报。明天请他到乡下,你就委身于他吧,如果他肯念在这个情分上,那么我就有活命的机会了。”他的妻子哭着答应了。等到支公到的时候,这个囚犯的妻子就出来劝酒,把她丈夫的意思全部告诉给支公。支公不肯这样做,但还是尽力平反了这个冤案。这个囚犯出狱后,夫妻一起到支公家里磕头致谢道:“像你这样大德的人,近世少有。你没有子嗣,而我有个女儿,愿送给你作为侍奉左右的妾,这在情理上是行得通的。”支公就备了聘礼,把这个囚犯的女儿收纳为妾。在中国古代,纳妾的目的从典律上、理论上说是为了传宗接代。《易经·鼎封》中载:“得妾以其子。”这个妾后来为支公生了儿子支立,刚到二十岁就中了举人,名列第一,职位一直做到翰林院的孔目。支立的儿子支高,支高的儿子支禄,他们都被保荐为学博。支禄的儿子支大纶考中了进士。※※※※※※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①,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②,则自谓行持③,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注释】①端:端正。《商君书·修权》:“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诸葛亮《绝盟好议》:“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②穷理:穷究事物之理。表示道德修养的概念,语出《周易·系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宋代理学家把这一概念和《大学》中“格物致知”合一起来,形成他们“格物穷理”先验论的认识途径。认为穷理是穷尽对事物之理的认识,但“理”主要不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属性,而是指先验的精神本体。这个“理”在接触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时,便把自身分裂为心之理和物之理。“穷理”就是通过一系列繁琐的“格物”程序,不断用物之理来启发、印证心之理,最后达到两者合一的“豁然贯通”境界。“穷理”的目的,按朱熹的说法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也就是对封建纲常伦理的认识和推行,这是立身的根本。“穷理”而后,再加以诚敬专一的持守、涵养,也就是“居敬”工夫,两者结合,互相促进,成为理学家认识和修养的基本途径。③行持:施用。【译文】以上共计十条,所行之事或有不同,但都可归于行善。如果更细地来分说,那么行善也有真的和假的;有直的和曲的;有阴有阳;有对的也有错的;有偏的也有正的;有半的也有满的;有大的也有小的;有难的也有易的:这些都应该深入分辨。行善事却不追究事物的情理,那么自以为自己在修行,却不知道有可能在作孽,这样的话就会枉费苦心,徒劳无益。【点评】以上所说的十则故事,虽然所做的事各不相同,但共同的地方都是存善心。如果再精细说的话,那么做善事,有真的,有假的;有直的,有曲的;有阴的,有阳的;有对的,有错的;有偏的,有正的;有半的,有满的;有大的,有小的;有困难的,有容易的;其中不同要仔细地深加辨别。事物都有一体两面。《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概念也就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所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如果只是做善事而不推究做善事的道理,就自认为自己在行善事,哪知反而却是造孽。白白浪费了一片苦心,并没有任何好处。对于人们所行善事,要详细剖析,全面看待所作所为。通过对于各个方面的深入考察,也就能彰显出什么才是值得推崇的真正的善行。※※※※※※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①,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②。”中峰云:“凡情未涤③,正眼未开④,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中峰令试言。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⑤,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⑥。”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⑦,袭迹者假⑧。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注释】①中峰和尚:元代高僧明本,浙江钱塘人。俗姓孙,字中峰,号幻住道人。元仁宗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②无稽:无从查考,没有根据。黄宗羲《原君》:“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③凡情:凡人的情感欲望。④正眼:正知、正见的眼睛。能够认知正确的见解,也就是远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⑤詈(lì):骂,责骂。《战国策·秦策》:“乃使勇士往詈齐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呼中丞之名而詈之。”⑥廉洁:语出战国晚期屈原的《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王逸注为“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指洁己存耻的道德心理情感和清正自约、不贪财货、不贪禄位的行为。⑦根心:发自内心,自觉自愿。⑧袭迹:注重形迹,沿袭他人的行径,谓取法。《韩非子·孤愤》:“今袭迹齐晋,欲国安存,不可得也。”【译文】什么是真假呢?从前有几位儒生,拜谒中峰和尚,问他说:“佛家说善恶报应,就像影子追随身体一样灵验。现在有一个人很好,但他的子孙却不兴旺;有一个人很坏,但他的家族却十分兴盛:佛家的说法看来是没有根据的。”中峰和尚说:“凡人的情感没有涤荡干净,能认清事物本质的正眼没有打开,就会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这也是常有的事。不去埋怨自己把是非颠倒,却反而埋怨上天的报应有错误吗?”众人都说:“你说的善恶怎么会相反呢?”中峰和尚让他们试着举例来说明。一个人说:“骂人、打人是恶,尊敬、礼遇别人是善。”中峰和尚说:“不一定是这样的。”一个人说:“贪图财物去拿本非自己的东西是恶,清廉有操守是善。”中峰和尚说:“不一定是这样的。”众人都详细地说了各种情状,中峰和尚都说不一定这样。大家便请他解释一下。中峰和尚告诉大家说:“对别人有益,那就是善;对自己有益,那就是恶。如果能有益于别人,那么骂人、打人也是善;如果对自己有益,那么尊敬、礼遇别人也是恶。所以人们去行善,如果有利于他人那就是为公,为公的就是真的;有利于自己的就是为私,为私的就是假的。另外,发自内心的也是真的,沿袭他人的就是假。还有不求任何回报而行善的是真善,为了某种目的而行善的是伪善。像这些道理,都需要自己认真的分辨、考察。”【点评】什么叫做真善、伪善?从前,有几个读书人,参见中峰和尚并质询佛教的善恶报应之理。佛家讲善恶报应,就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十分快捷灵验。这也是与佛教的因果说相联系的。因是能生,果是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这就是所谓的因果之理。佛教讲因果,有世间和出世间两种。所谓世间因果,即“苦”和“集”二谛。苦是果,集是因。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这种苦果,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业因(集),由于业力的牵引,所以感受人生的苦果。所谓出世间因果,即“灭”和“道”二谛。灭(涅)是果,道是因。佛教认为要摆脱人生的痛苦,就要遵照佛陀的教法去修道,断除烦恼;以修道为因,将来证得涅槃(灭)正果。因果报应是佛家的重要学说,一般所说的“报应”,只是偏指做恶事得恶果而言。这几个读书人从看到的社会现实出发,对佛教的善恶报应理论予以诘难。他们举例说,现在有某人行善,他的子孙并不兴旺。某人是做恶的,但他的家庭事业却很发达。由此他们认为佛家善恶报应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无稽之谈。而佛教的善恶报应之说,是与佛教的三世说相匹配的。“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佛教认为,存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经》说:“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可见人们现在所受的祸福,是以前世的善恶为因的;而现在的善恶,又会成为后世的因。中峰和尚不直接为“善恶报应”的理论作辩解,而是论述何为真善、伪善。中峰和尚说:“一般人的世俗情见没有洗涤清净,因此还没有打开正知、正见的眼睛,常常有将真善视为恶,将真恶视为善的情况发生。不怪自己是非颠倒,却反过来埋怨上天的报应有了差错。”佛典认为,人们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就有颠倒妄见。也正应了那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大家迷惑不解,进而问道:“善恶怎么会被弄反呢?”中峰和尚就让他们试着举几个例子。一个人说道:“骂人打人是恶,敬爱人、礼敬人是善。”中峰和尚说:“未必都是这样。”一个人说道:“不择手段地贪爱钱财是恶,操守清白是善。”中峰和尚说:“未必都是这样。”大家纷纷将自己的看法提出来,但中峰和尚都认为未必如此。所以众人就向中峰和尚请教。中峰和尚告诉他们说:“做有益于别人的事,是善;做有益于自己的事,是恶。”春秋末年,剑客要离由伍子胥推荐给吴王,被派去刺杀在卫国避难的公子庆忌。要离为了取得庆忌的信任,行前请吴王杀掉自己妻儿,断己右手,然后假装出逃卫国。到了卫国后,又在庆忌面前大骂吴王,又向庆忌假献破吴之策,与庆忌结为好友。后乘庆忌不备,将其刺死。不知对于剑客要离为了别人,而杀妻断手又要作何评价?只要对别人有益,即使是打人、骂人也是善。“周瑜打黄盖”,为了获得整个战局的胜利,这也可以说是善了。当时曹操率兵八十万,攻打东吴。在强敌压境的形势下,东吴大将黄盖向主帅周瑜献计,愿受皮肉之苦以往曹营诈降,然后伺机实施火攻,击退曹军。周瑜采纳此计。当周瑜召集众将议事时,黄盖故意大讲曹操不可打,要周瑜弃甲倒戈降曹。周瑜佯装大怒,令人把黄盖拖翻杖脊五十,使得曹操对黄盖投降深信不疑。后在东吴和曹操决战时,黄盖以献东吴粮船为名,前往曹营诈降,而实际却指挥装有引火物的船只来到曹营,顺风点燃这些船只,成功地实行了火攻,大败曹操。如果只是对自己有益,那么即使恭敬人、礼敬人,也都是恶。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阴谋篡位,但又恐怕群臣不服,于是在未动手夺权时先试一下自己的威信。他特地叫人牵来一只鹿献给二世,并当着群臣的面“指鹿为马”,大臣们都畏惧赵高,所以有的人不敢作声,有些人为了讨好赵高,便歪曲事实,随声附和说献上的是马。由此看来这些“指鹿为马”的大臣虽然恭敬赵高,但其行径却实实在在的是“恶”。所以,人们做善事,能利益别人的就是出于公心,出于公心就是真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为至公。“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祁黄羊也是大公无私之人。春秋晋平公时,南阳地方缺了个长官,便征求大夫祁黄羊的意见,祁黄羊推荐了解孤。晋平公很惊奇,问他:“解孤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举他?”祁黄羊坦然答道:“大王您问我的是谁可以胜任南阳的长官,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晋平公觉得有理,就委任解孤为南阳长官。解孤到任后,为地方办了不少好事,受到百姓的普遍好评。不久,晋廷要增加一个中军尉,晋平公又请祁黄羊物色,祁黄羊推荐了祁午。晋平公听了就说:“你推举儿子,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答道:“大王问谁可做中军尉,没有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孔子听到了上面两件事后称赞道:“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公无私的美德。历史上无数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等,他们那种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屈不挠,历尽磨难,以身殉国的“公”、“忠”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而只想自己得到利益的就是私,出于私心的就是伪善。而且发自内心、自觉的行善是真善,模仿别人、做表面文章的是伪善。为善而不求任何回报的是真善,为了某种目的而求回报的是伪善。像这些道理,都需要自己认真的分辨、考察。※※※※※※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①,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②。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③。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④,惟从心源隐微处⑤,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注释】①谨愿:谨慎老实,诚实。②狂狷:指志向高远的人与拘谨自守的人。《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说:“如果没有能循规蹈矩的人为友(可教的学生),那么宁愿和行为激进、性格耿直的人交往。行为激进的人勇于进取,性格耿直的人不肯做坏事。”孔子认为这两者各执于一偏,不合乎中庸之道。孟子解释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南宋朱熹又有所发挥,“行,道也。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盖圣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然既不可得……故不若得此狂狷之人,犹可因其志而激励裁抑之,以进于中道”(《四书章句集注》)。认为狂狷者,如得良教,可以成为“中行”之人。③德之贼:道德败坏者。《论语·阳货》:“乡原,德之贼也。”④徇:依从,遵从。柳宗元《封建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⑤心源:佛教名词。以心为万法根源,故曰“心源”。“心”字多义,主要为“集起”义、“本体”义。《菩提心论》说:“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天台宗本“一念三千”,主张“反照心源”,通过“止观”双运,以悟佛性。近代谭嗣同从其泛仁论出发,认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心源非己之源,一切众生之源也”。他试图通过扩张“心力”、“洁治心源”以度众生。【译文】什么是直和曲呢?现在人看到谨慎诚实的人,就一概把他们称为好人并赞赏他们;而像孔子那样的圣人却宁可欣赏狂狷的人。至于那些谨慎诚实的人,虽然周围的人都喜欢他们,但孔子却认为他们是道德的败坏者。这样看来,世人的善恶,分明和孔子的善恶相反。从这一个例子来推测,便可以知道,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取舍,没有不错误的。天地鬼神对善人降下福报、给恶人降下灾祸,都与孔子有相同的是非标准,却与世俗之见不同。凡是想积累善行的人,决不可以只为了让人看到和听到,只有从心灵最深微的地方,默默地洗涤那些不好的东西。若纯粹是济世救人之心,就是直;若稍有一丝哗众取宠的想法,就是曲。若纯是出于爱人之心,就是直;若有一丝愤世嫉俗之意的,就是曲。若纯是出于尊敬别人的心理,就是直;若有一丝玩世不恭的想法,就是曲。这些都应当仔细分辨。【点评】什么叫做直、曲?现在人们看到小心谨慎、敦厚老实的人,大家都称他为善人而肯定他。但是古时的圣贤宁愿欣赏刚强不屈、有原则的人。至于一般看起来谨慎小心的所谓好人,虽然乡里都喜欢他,但由于这种人个性柔弱,欠缺道德的勇气,圣人反而认为他是道德的败坏者。所以世人所说的善恶,分明与圣人完全相反。从这件事上可以推知,世人对事物的种种肯定与否定,没有一件是没有差错的。天地鬼神庇佑善人、报应恶人,他们和圣贤的看法是完全一样的,而不是与世俗的人采取相同的看法。因此,凡是要行善积德的,决不可只靠自己的眼睛所看见、耳朵所听见的来作为判断的依据,而应从内心最隐秘、细微的地方,默默地省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并加以洗涤、净化。纯粹是一颗救济世人的心,这就是端;如果有丝毫讨好世俗的心,那就是曲。纯粹是爱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丝毫愤世嫉俗的心,那就是曲。纯粹是尊敬他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丝毫玩世不恭的心,那就是曲。像这些都应当仔细地加以辨别。※※※※※※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①,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注释】①过咎:过错,错误。敦煌曲子词《十二时》之七:“下床开眼是欺谩,举意用心皆过咎。”【译文】什么是阴和阳呢?凡是行善事却要别人知道,那就是阳善;而行善事不让人知道,那就是阴德。人有阴德,上天会有福报;人有阳善,会享受世间的名声。名声,就是一种福报。不过,名声也是造物主所忌讳的。世上享有盛名却名不副实的人,常常会遭受到意外的横祸;那些没有过错却无辜地背负恶名的人,子孙后代却往往能飞黄腾达。阴、阳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微妙了。【点评】什么叫做阴、阳?凡是做善事而被大家知道的,就是阳善;做善事而别人不知道的,就是阴德。有了阴德,上天会给予报偿的;阳善,则会给人带来好的名声,名声也是一种福泽。但是名声也是造物主所忌讳的。世上那些享有盛名,而实际上名实不相符的人,常常会遭受意想不到的灾祸;那些没有什么过错,却意外无辜地背上恶名的人,他的子孙往往突然地飞黄腾达起来。阴阳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微妙了。阴阳观念,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指元气中相互矛盾的两种基本势力或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观念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形成,其原义为日照的向背。后来词义逐渐丰富,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等阳性特性,以及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等阴性特性,以及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易·系辞》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对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作了哲学意义上的概括。老子以“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命题最先说明了阴阳的普遍性。阴阳观念作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于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数、医学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①,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②。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注释】①臣妾:西周、春秋时对服贱役的奴隶的一种称谓。男性奴隶称为臣,女性奴隶称为妾,合称为臣妾。②黜(chù):贬低。【译文】什么叫是?什么叫非呢?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人如果能从别国诸侯那里把被俘虏过去做奴仆的人赎回来,都可以得到官府的赏金。子贡把被俘虏的人赎回来,却没有接受官府的赏金。孔子听到以后便不高兴地说:“子贡做得不对啊。凡是圣人做事,目的是要去移风易俗,这样好的教化便可以普及给百姓了,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而去行事。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子贡的做法就表示领了赏金就是不廉洁的人,那么谁还愿意去赎人呢?恐怕从今以后,不会再有人向诸侯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人就送他一头牛作为酬谢,子路接受了。孔子高兴地说:“从此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去拯救掉到水里的人了。”从俗人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赏金是高尚的,子路接受一头牛的谢礼是不好的,但孔子却赞赏子路而贬斥子贡。由此可知对于人们所做善事的评价,不是要考虑现在的行事而是要考虑延续的结果;不是要考虑一时的效果而是要考虑永久的影响;不是要考虑自身的毁誉而是要考虑天下的风气。现在的行事虽然是好的,但其延续下来的结果却是害人的,那就是表面看像善事但其实却不是善事;现在的行事虽然看上去是不好的,但其延续的结果却可以帮助别人,那就是表面看似乎不是好事但实际上却是好事。不过,这还只是就其中的一部分来讨论的,其他比如有些事像是不义但其实是有义的,有些事像是无礼但其实是有礼的,有些事像是不诚信但其实是诚信的,有些事像是不慈爱但其实是慈爱的,对这些事情的判断都应当有自己的选择。【点评】什么叫做是、非?在春秋时代,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如果能从别国诸侯那里把被俘过去做臣妾的人赎回来,都可以得到官府的赏金。但是子贡把被俘虏的人赎回来,却没有接受官府的赏金。孔子听到以后,很不高兴地说:“子贡做得不对啊。凡是圣贤的人做任何事情,目的是可以改变不良的风俗,对百姓产生教化的作用,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而去行事。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如果领了赏金就被指责为不廉洁,变成贪财的人,那么谁还愿意去赎人呢?恐怕从今以后,不会再有人向诸侯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人就送他一头牛以作为酬谢,子路接受了。孔子高兴地说:“从此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去拯救掉到水里的人了。”从世俗的眼光看来,子贡不接受赏金是优,而子路接受赠牛是劣。但是孔子却肯定、赞赏子路,而否定、责备子贡。因此可知人们行善,不能只看他当时的行动效果,还要看将来是否会产生弊端;不能只看一时的效应,还要用长久的目光看待;不能只看个人的得失,还要看对天下大众的影响。当时的行为虽好,而它所造成的影响却足以贻害他人,那么看起来好像是善行而其实并非如此;当时的行为虽不好,而它的影响却会为别人带来好处,那么虽然看起来不像是善行而其实已经是了。当然这些只是就一件事来讨论而已。其他情况,比如看似不义的义举,看似不合乎礼数而实际上却合乎礼数的举动,看似不讲信用而实际上却合乎忠信原则的举动,看似缺乏慈爱而实际上却大慈大悲的行为等,都应当加以辨别。※※※〖贼吧Zei8。Com电子书下载:Zm 贼吧电子书〗※※※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①,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②。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③,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④,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注释】①吕文懿(yì)公:明代人吕原,字逢源,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正统进士。除翰林编修,历中允、侍讲学士、左春坊大学士。天顺初改通政司参议兼侍讲,入内阁预机务,进翰林学士。天顺六年(1462)遭母丧,因哀毁过度而卒。赠礼部侍郎,谥文懿。有《吕文懿公全集》。②泰山北斗:泰山高耸,五岳之首;北斗光明,群星之最。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③逾年:过了一年。④公家:泛指官府。杜甫《前出塞》:“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译文】什么是偏、正呢?从前吕原先生刚刚辞去宰相的职位,回到故乡,当时天下人都非常敬仰他,就像对待泰山和北斗星一样。有一个乡下人喝醉酒后辱骂他,吕先生不为所动,并对他的仆人说:“不要和喝醉酒的人计较。”并且关了门来避开他。过了一年,那个人因犯了死罪而被捕入狱。吕先生才懊悔地说:“假使当时稍微与他计较一下,送到官府惩治一番,便可以通过小小的惩罚让他有所戒惧。我当时只想心存仁厚,没想到反而纵容了他的恶习,以至于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这就是以行善之心却做了不善的事的例子。【点评】什么叫做偏、正?有一个好心而做了恶事的例子。从前吕文懿公刚辞掉宰相的职位,回到故乡,因为他为官清廉、公正,所以受到人们的敬爱与尊重,就像对泰山、北极星一样。一位同乡的人喝醉酒后辱骂他,但他不为所动,对他的仆人说:“喝醉酒的人,不要和他计较。”于是关起门来不予理睬。过了一年,那个人因犯了死罪而被捕入狱。吕公才懊悔地说:“假使当时稍微与他计较一下,送到官府惩治,可以通过小小的惩罚而让他有所规诫。我当时只想心存仁厚,没想到反而纵容了他的恶习,以致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所以,对于不良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要防微杜渐,以便防患于未然。※※※※※※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①,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注释】①困辱:使受困窘、屈辱。【译文】还有出于作恶之心却行了善事的例子。例如,有一家很富,在荒年的时候,穷人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在街上抢夺粮食。富人便告到县衙,县里却置之不理,穷人便更加肆无忌惮,于是富人便私下把这些穷人抓起来惩罚,那些抢粮的人才安定下来。要不这样,就可能会酿成大乱。所以做善事是正,做坏事是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那些出于善心却做了坏事的,却是正中的偏;而出于恶心却做了善事的,是偏中的正:这些道理不可不知道。【点评】也有出于恶心而做了善事的。例如,有一家富人,时值荒年,穷人于光天化日之下在街市上强抢粮食。这家富人就告到县衙,县衙置之不理,穷人更加肆无忌惮,于是他便私下叫人把这些抢粮食的人抓起来羞辱、责罚,抢粮的民众才安定下来。如若不然,就要酿成大乱了。所以善事是正,恶事是偏,这个大家都知道。那些以善心而做了恶事的人,是正中偏;那些以恶心而做了善事的人,是偏中正;这些道理不可不知道。※※※※※※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①,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注释】①贯盈:以绳穿钱,穿满了一贯。多指罪大恶极。【译文】什么叫半、满呢?《易经》说:“如果不积累善行,就不能成名;如果不积累恶行,也不会造成杀身之祸。”《尚书》说:“商纣王的罪恶,就像以绳穿钱,穿满了一贯,好像把东西装满了容器一样。”勤奋地去积累,就是满;懈怠而不去积累,就是半。这是半和满的一种说法。【点评】什么叫做半、满?《易经》上说:“如果没有积累善行,就不能够成名;如果不积累恶行,也不会造成杀身之祸。”《尚书》上说:“商纣王的罪恶,就像以绳穿钱,穿满了一贯,好像把东西装满了容器一样。”古代骄奢淫逸的帝王,所以被民众抛弃,就是因为他们日积月累的罪恶罄竹难书。秦始皇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严刑峻法,穷奢极欲,挥霍无度。为了满足其奢侈欲望,建造阿房宫及骊山墓,大兴土木。大规模地巡行全国,使人民的租赋徭役异常繁重。他死后不久,便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二世而亡。隋炀帝在位期间,营建东都洛阳,修建宫殿和西苑。并开掘运河,开辟驿道,常四出巡游,所到之处,恣意靡费挥霍。徭役苛重,穷兵黩武。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后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缢杀于江都。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8
正序
倒序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2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3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4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5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6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7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