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月-2

不是说美国经济不景气,就业难吗?    3个月的暑假实习结束,公司老总的信件跟着来,希望明年暑假再来干,希望把本公司作为你毕业后的选择,希望……那时,她才19岁,读大二,然而,人生设计、职业发展的谋略已经学得不错。此刻,她把眼光转向了华尔街。    随后的圣诞长假,她又攻进美林证券投资银行,整个假期“无偿奉献”。当然,这是为了作铺垫,是为了更好地准备下一次出发。    小女生的脑袋已经转开了。    靠着“人生设计”的理念和自己的顽强努力,在这个有4万多学生、数百名国家荣誉学者的大熔炉里大练身手、游刃有余,小女生一直红到当上了亚裔学生会主席联合会的主席,每星期和副校长共进工作餐;在这个白人学生占83%的典型的白人学校里,她入选为全校仅有18人的“未来世界领导者”,照片和个人简介整整一年挂在大学官方的网站上……    我揶揄她,还去不去斯坦福?    她摇头笑答,不去了。    有没有过受歧视的经历?不但从来没碰到过,反而处处被善待,什么好处都得到。    刚到20岁的她,如今已不再是满脑子充满不切实际幻想的小女生。只不过短短3年的时间,获得十多项荣誉和奖励、6份荣誉奖学金。这个世界很“不公平”,金钱总往不缺钱的人手里塞。    全校300多名学生申请花旗集团投资银行的工作,她与绝大多数商学、经济“专业”的学生竞争,成为仅有的两名“幸运儿”之一,以投资银行新聘人员的市场价,年薪6万美元计酬录用,还会有美元的年终奖。投资银行的竞争惨烈,即使在哈佛、斯坦福的申请者中,也只是屈指可数的“百里挑几”。她的成功,令我这个规划师也为之狂喜。她确实是过早地脱颖而出,加入了精英的行列。    我把她的故事展现出来,是为了再次证明,人生是可以设计的,职业路线图是需要好好绘制的。在规范化的社会里,具有科学理性的人生设计,人们完全可以不靠机遇、不需伯乐,按部就班地、可预见性地获得自我认识上的成功。    她的成功,有赖于从小培养起来的优秀素质,没有自幼养成的拼搏精神,就没有她的今天;没有在国内时练就的学习基础,也不会有今天。不过,最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她优秀的学业和非学业上的个人素质,只能使她呆在实验室里,成为不是她的愿望和理想的化学博士;在实验室里消磨时光,无奈地长出一条又一条皱纹,无奈地看着别人成就事业。    如今,她一帆风顺,在青春年少的20岁,昂然走进华尔街。    没有能够快速接受新思维、新概念的她的了不起的父母,她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功。母亲在一个晚上放弃一辈子的博士情结,父亲既没有“名校死结”,也不担心“女生不适”的工程专业影响对她在商业上一展抱负的期许。他们一旦认清形势,就鼓励她在科学的人生职业规划的路上大步前行。    她成功的经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要“跟着感觉走”,不要听半懂不懂的老师和爸爸妈妈瞎掰,更不受世俗的“学位情结”束缚。根据自己的理想、特点,依照社会规范,寻找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图,并且不断地优化。这就是她成功的重要保证。  订好计划,设计人生(1)    面对升学和就业的激烈竞争,人们只能坦然应对,迎接挑战,而不是等待命运的裁决!应当以世界先进的、高标准的教育目标为方向,与孩子一起制订最合理有效的计划和策略。    订计划要从小开始,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也更敢于接受高水平的挑战。    不要为了学校里的几道难题,为孩子的中、高考而绑住他们的手脚。要相信,当您的孩子达到那样高的设计目标时,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到,什么目标达不到呢?    进入21世纪,世界面临着人口增加、就业机会萎缩的严重挑战。面对升学和就业的激烈竞争,人们只能坦然应对,迎接挑战,而不是任由命运摆布。这是新一代人在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下的无奈选择。    在广为社会接受的道德基础上,以世界先进的、高标准的教育思想作指导,与孩子一起制订最合理有效的计划和策略,并且付诸实施,投入到这场竞争中去,才是任何一位父母都可以给您孩子的并且使孩子永远感激您的厚礼!    哈佛、耶鲁、北大、清华也许不是每一个人切合实际的目标,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的选择。但是,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可以帮孩子幻想一下,就如我们当年那样。可以为孩子设想从事艺术、体育等特殊的行业;也可以设想是医生、律师、商业管理这些热门的高薪行业;还可以是从事科学研究、政治活动……世界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人人都当医生律师,这个世界多无趣。有的女孩就是喜欢呆在家里,要的就是为人妻母的感觉,每天在家送迎事业有成的丈夫,里外协助先生的伟大事业,这样的理想也应该被理解。这样的孩子,你不妨把她设计成有良好修养的主妇,同样接受高等教育。为数不少的美国主流社会的家庭主妇中不乏出身名校、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她们可以在社会上扮演不容忽视的“另一半”。显然,她们同样也为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自小设立一个较高的基础教育目标是有益的。美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都是世界超强,顶尖大学的录取机制是高标准的学业与综合素质相结合。虽然中美教育制度很不一样,但中国正朝着与世界接轨的进步的方向快速前进,中国将向美国现行的人才录用机制倾斜。    美国顶尖大学的录取逐渐趋向越来越高的要求。以这些要求为基础,制订广阔坚实、高瞻远瞩的基础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计划,从小设立职业奋斗目标,是对孩子进行人生设计的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使孩子不落后于时代,领先于他人的重要一招。    以我总结的经验,考入美国顶尖大学本科的理想条件是要在高中期间修过如下课程:    七八门以上大学程度的课程,其中包括英美文学、一门以上外语、微积分、物理、化学或者生物。其中数、理、化、生这几门课在AP中是较难的,比经济、心理学等“软”学科需要更强的基础知识。不过,它们也是中国学生比较擅长的,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的。    中国学生参考以上条件,拟定自己的世界级高标准、高目标的计划,一定能跟上21世纪的时代车轮。    订计划,必须是书面的计划。我在女儿上一二年级的时候,让她练数学习题,在习题集上的每个段落,都注上日期,规定每一天的进度,每天做完一定数量的习题后再玩、再看书(看书对她来说也是玩)。这样,从一年级就开始实行的限时完成的制度化习惯,对她今后的学习影响很大。以后,她学习法语、西班牙语,背英语单词等,都设定一个时间进度。她的数学、法语、西班牙语课本上、词典和数学习题集上都记录下具体日期,知道某年某月某日学了第几课,背了哪几十个单词,做了哪几道练习题。这些表明每天学习进度的资料,起着自我监督的作用,也为调整学习计划提供了根据。    养成这个习惯以后,女儿办事很有计划性。从初中开始,她的书包里总是随时带着日历记事本,记满每天必须完成的事情。看到一天天完成的任务,有很大的自我满足感,这就是为什么电子游戏、电脑网络对她完全没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订计划要从小开始,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敢于接受高水平的挑战。在小学阶段,我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在学校功课以外,订出以下课外计划:    每星期至少读一本好的文学书——注意选择优秀文学作品,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讲读后感。    每星期至少写一篇任意命题的作文——读一读孩子写的作文,多讨论,少批评,不要强加家长的思想。    高强度密集型地自学一门以上的外语,越小开始越好——不要以为自己不行,孩子也不行,孩子接受外语的能力强得很。    每年外出旅游一次——最好到与平时生活有较大反差的环境中去看看。    创造机会接触各种文化、生活背景的成年人——成年人多和别人家的孩子说说话、谈谈事,这对孩子的思想成熟有很大帮助。    认真学一种乐器或练习绘画。    坚持参加一项体育运动,定期参加体质锻炼。    有意识地培养交际能力。    参加夏令营或校际活动。    不要被这个计划吓倒,不要以为自己的孩子不适合这个较高的标准。  //  --订好计划,设计人生(2)    每一个人的方向和目标可能不一样,但是,首先要相信,他们刚生出来的时候都是差不多的。如果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他们的父母不一样,父母的思维和观念不一样,父母所施予他们的教育不一样。孩子的成就常常与父母的影响、思想观念和社会环境分不开。    不妨先建立一个高目标,再定一个适当的起点,边实施计划,边观察,进而根据情况调整计划。重要的是,不要低估孩子的潜力。    不要担心孩子因此成了跟不上高考步调的“落伍者”。    不要为了学校里的几道难题,为孩子中考、高考而绑住他们的手脚。也不要为了重点学校、非重点学校而耿耿于怀。要相信当您的孩子达到那样高的设计目标时,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呢?    纵然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而使您的孩子不能留在重点学校,即使有一天,您的孩子对北大、清华或其他名校的分数线无可奈何,还可以出国留学。美国有众多不以分数取人的著名大学,他们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如果北大、清华的门槛太高,还可以找门槛“低”很多的哈佛、耶鲁、斯坦福,还可以拍着桌子喊一声:“北大不要我,我就上哈佛!”“哈佛不要我,还要谁?!”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生小潘,有心无意地考个托福,没想到,成绩还不错,又心血来潮地申请美国大学。这时已过了新年,可选择的顶尖大学不多,只向A&M大学递送了申请,二十多天就接到录取通知。这个公立大学规定第一年不给外国学生奖学金,我拿着他的材料去见本科生导师,很快特批一份奖学金,还减免大部分学费,算下来,一整学年只需5000多美元。    凭什么?凭他满满两页的简历。简历中,突出的不是他的托福成绩,也不是他的高中成绩。    让人一看就忘不了的,是他不同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的特点:曾参加中科院华大基因组的1%人类基因图测序;和其他两位同学发明了一种大规模制备DNA测序模板的新方法;以他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获研究中心最佳论文奖,也获得第十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创新大赛优秀论文一等奖和北京青少年科技论文一等奖;获得过北京高中应用数学论文奖等。他参加北京青少年论坛、北京青年科学家交流项目,在50届和51届国际科学技术大会上提交论文并发言。他的两篇关于癌症与基因的论文发表在《健康时报》上;还有五花八门,内容广泛,涉及股票分析、政治、癌症研究的待发表论文6篇。在他课外自学的大学课程中,有《分子生物学》、《分子克隆》、《现代分子生物学》等5部国内外科学专著。难怪本科生导师只扫一眼简历,就对我笑说:“麻省理工一定也会要他。”    事实上,他是位哪个顶尖大学都抢着要的优秀学生。可惜因为签证没办成,没去成美国。同年,即2002年夏,他考入北京大学。遗憾,他不是“追分族”,分数没够上北大生化专业的线,调配到国际关系专业。他早就立志从事生化科学事业,当个科学家,踏足政坛不是他的理想。一不痛快,动个念头,再送出一份申请,他又轻轻松松地被英国的帝国理工大学录取,办了北大退学,现在正轻松地享受着伦敦的文化氛围。    小潘的父亲是我的朋友,我们时时讨论孩子的培养问题。那时小潘才12岁,正处在可塑时期。他很赞同我的观点,没有把眼光仅仅放在学校的考试分数上。3分5分甚至10分20分是分不出高低的,要把眼光放得更高,看到外面世界的高标准,敢于定出高、大的目标和计划,并付诸实行。可不是,今天的小潘,不怕没有世界顶尖大学向他招手。他的事例说明,以世界高标准的教育观念设计的人才,才是全世界著名大学青睐的对象,这种真正的国际型人才,当然是“走遍天下都不怕”!    除了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名校以外,还有其他美国大学拿着奖学金,满世界地追着优秀学生微笑呢!也许你怀疑机会没有那么多。须知,弹丸之地的香港,1年就有5人进哈佛!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内地,理当成打成打地上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斯坦福。    要与世界先进的教育思维接轨,就要订一个高标准的计划,并且付诸实施!    正如惠普前首席执行官卡莉所说:“现在的变化比世界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快,有些人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有些人不能,就是因为有些人拥抱变革,有些人脱离、逃避变革;有些人是引领变革的,有些人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不思进取的。”    我曾有幸在前总统老布什夫人的办公室里,亲耳聆听老布什总统的高见。当问到“青年人应该如何提高才能适应国际化的进程”时,老总统毫不犹豫地说:“教育是唯一的途径。国际化要求极其丰富的大量的知识。整个世界千变万化,只有广博的知识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世界进入了又一个崭新的时代,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大大地向中国和中国的孩子们敞开。    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准备好了吗?他们有没有资本,能否自信地唱起:“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    我们难道还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只有引领变革,拥抱变革,放眼世界,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国际化的人才,才能在新时代里愉快地生存!  探索人生目标的“捷径”(1)    ——想成为→如何成为→准备好,成为……    只要认真思考和研究,一定不难发现,各种职业都有种种没有预想到的必须具备的素质和知识,都有必要从小就开始进行相关训练。    这些基本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的形成,需要漫长的过程,需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就开始培养。无论哪个专业,哪个职业,要想成为精英,都有其规律性。在这个高度信息化、规范化的社会里,还得老老实实地按科学和自然规律行事,从小开始,进行长期的磨砺,才能造就出高素质的人才,达到顶尖的水平。    让我们记住这个公式,并且竭尽全力去实现它:    想成为→如何成为→准备好,成为……    学法律专业的人就业路子是很宽的,毕业后可以去律师事务所,也可以去投资银行、咨询公司,还可以进政府部门工作。不过,法学院毕业生和法律界是典型的两极分化的,出身于名校或非名校,在大律师事务所或小事务所工作,为私营企业或者为政府部门工作,其地位、前景和收入差别巨大,而且这种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大。名校毕业的,在名律师事务所工作,年起薪就有十几万美元,非名校的可能低到四五万,甚至找不到工作。由此看出,在做出学法律这个计划之前,必须认真地进行自我评估、设计和规划,才能将未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以说,法学院学生的竞争早在上大学前就开始了,要成为一名好律师,最好先上个好大学,接着再上名牌法学院。    法学院要求考生至少大学毕业、具有学士学位,表面上并不要求考生具备工作经验。不过,实际上法学院学生的入学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上,也就是说,一般学生都具有大学毕业以后两三年以上的社会、工作经历,或者接受过研究生教育。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为例,2003年入学的学生中,有18%的学生已经具有硕士、博士学位,2/3不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一般人认为,报考法学院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大学本科的成绩好,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的成绩也占有致命的比重。实际上,除了这两项之外,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也非常重要。具有本科以上的研究生学历、毕业后若干年工作经验和社会经历的“大龄”申请者,比刚毕业的大学生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美国法学院和法律界普遍认为,年龄大、有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的人比较成熟,这是读法学、当律师的基本条件。所以,希望在大学毕业后直接升入法学院的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就必须参加众多含金量高的工作,积累相当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同时,还必须具有优异的法学院入学考试及大学本科成绩,才有与非应届大学毕业生竞争的能力。    法学院的第一年几乎决定了一切。法学院入学考试、大学成绩和社会活动、工作经验决定了可以进入什么样的法学院。    上哪所大学读本科,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进哪所法学院。    可谓一环扣一环,一环都脱不得。    显然,上大学以前具备什么素质,基本上就奠定了可以上哪所法学院,能否成为法律精英。他们的很多素质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这一点,与其他专业在上大学以后,依靠一步一步的努力,最后也能成功很不一样。要走好从事法律职业之路,自小就要开始关注,什么是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技能和个人素质,列出清单,画出路线图,根据它们有目标、有步骤地奋斗。    很多人认为,要当律师,语言很重要,只要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就具备了成为好律师的条件。这一个观点如果不是错误的,至少也是很片面的。这种普遍的偏见可能主要来源于早期的电影。事实上,只具备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不但不能成为律师,甚至不可能考上美国任何一所法学院。    实际上,很多人甚至再也想不出来,除了这两点之外,还有哪些素质和基础知识是作为一个报考法学院的学生和“候补”律师所必须具备的。    这种对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狭隘错误的认识和偏见以    ↓高中的准律师们和教练在法院大楼内    及无知,普遍地存在于人们对其他很多学科和职业的认识上!这就是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招聘单位也到处找不到真正适用的人才的原因。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对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不抱希望。    不少人对种种职业和专业的“专业”认识停留在非常陈旧的水平上,有时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这种认知的结果,导致学校教育偏离社会实践所需要的广阔的知识“基础”,使学生自我陶醉于偏窄的书本“专业”知识——不难想象,其结果是没有人相信他们能够独立工作——包括认知水平也在陈旧的水平上的人自己。    对各种职业人员所应具备的知识基础、个人素质和能力的片面看法,甚至错误的概念广泛存在,就连高级知识分子也不例外。    其实,在美国,只要到书店和图书馆,我们就可以找到大量关于各种职业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的书籍。从中很容易看到,法学院虽然不要求考生的大学是某个特定的专业,不过,表面上看起来与法律无关的历史、政治、英文、哲学等专业都是美国传统认识上比较好的法律“预科”。  探索人生目标的“捷径”(2)    法学院虽然不要求学生入学以前具备专门的法律基础知识,但是,却要求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很强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足够的基础知识,即使进入法学院,学生在要求极其复杂的法学学习上将面临很大的困难。    美国律师协会出版的《ABA法学院官方指南》认为,一个准法学学生必须具备如下的能力:    批判性的阅读能力。能够阅读和分析复杂的文字材料,对复杂问题能够透彻地理解,包括能够理解很复杂的涉及文学、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的文件资料。    写作归纳能力。写作长篇、大量的,清楚和精确的,经得起批评和推敲的文字,能对来源广泛的众多文件进行总结归纳。    有说服力的、精练的口头表达(演讲)能力。    文件检索和研究能力。能够对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分类,并且组织成文件。    对任务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具有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并且由此产生出有效的、能够达到期望的结论。    为社会服务并促进司法的地位。提供诚实、负责、公平的、有质量的服务。    这本指南还要求学生在进入法学院以前具备如下知识:    广泛深入地了解历史,特别是美国历史,以及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对多元社会的影响;了解政治思想和理论与当代美国政治体系、伦理理论和司法原理;了解经济,特别是微观经济原理,以及经济原理与公共政策的相互作用;了解微积分和金融技巧,具备分析金融数据的能力;掌握基本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理论;了解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了解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了解各国之间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关系。    从上面概述的对法学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不难想象,要走好法律学习之路,最好从小开始进行相应的学习和训练。依靠大学四年的学习,不大可能训练出一个具备以上条件的学生。其实,其他很多职业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只要认真思考和研究,一定不难发现,各种职业都有种种没有想到的必须具备的素质和知识,都有从小就开始进行相关训练的必要,而不是到上了大学,或者大学毕业以后,才开始思考,才开始作准备。    进一步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    进行海量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适应今后大量、快速的阅读与写作——因为律师通常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超量的阅读和写作。    具备商业知识和商业头脑,也是成为一个好律师的基本条件——美国80%以上的律师从来不上法庭,不从事诉讼工作,大多数律师从事的是商业经济工作,不懂经济不懂商业的律师不是好律师,甚至根本就不能成为律师。    表演能力和感染力——对于出庭律师来说,除了要有非常清晰的口头表达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表演才能。因为在美国的法庭上,要打动由没有法律知识的平民百姓组成的陪审团,表演才能有时显得十分重要。    思想要成熟,甚至还要早熟——大学毕业直接读法学院的,毕业出来还不到25岁,无论毕业后进律师事务所还是投资银行工作,面对的可能是四五十岁的客户、公司主管。毕业后当法官助理的,要为法官起草文件、法庭裁决书。如果思想不成熟,怎么指点别人,如何让客户信任?如何起草以后将被代代学者、法官和律师引用的法庭裁决书?法学院招生时,并不要求学生有工作经验,但是,实际上,法学院学生的入学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上,就是因为作为律师,必须是阅历丰富、思想成熟的。所以,21岁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报考法学院,自己必须是早熟、老练的。    具备多种语言能力和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也是做一个优秀律师的条件。在美国,外语学习的目标不仅仅只是注重语言本身,而是把语言学习作为切入点,了解各种文化。在现今世界上,每一个大律师事务所都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所,很多大所24小时值班,与世界各地随时保持联系。    很好的身体素质,能够承受大工作量,能够吃苦,也是一个优秀律师的基本素质。很多人忽略了,律师是一种工作繁重的职业,许多律师晚上八九点甚至过了半夜都还在工作。    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才能也是基本的素质。律师的工作不是独立的,常常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合作。    其他方面,比如文学、艺术的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都是文化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只要认真思考和研究,一定不难发现,各种职业都有种种没有想到的必须具备的素质和知识,都有从小就开始进行相关训练的必要。    这些基本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的形成,需要漫长的过程,需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就开始培养。它们是顺利走进顶尖法学院,开启法律学习和研究大门,并且登上宝塔尖的基本条件。    无论哪个专业、哪个职业,要想成为精英,都有其共有的规律性,那种不规划、不设计、不训练而成材成功的人,只是很例外的“天才”,并不形成规律,不能提供统计信息,当然就不能作为学习、模仿和参考的依据,只能作为故事和传奇来消遣。实际上,即使整天被人拿来说事的天才比尔·盖茨,9岁就踏踏实实地读完了百科全书,11岁就学会并且能够编写很复杂的电脑程序。  探索人生目标的“捷径”(3)    对于“天资”平常的孩子,在这个高度信息化、规范化的社会里,还得老老实实地按科学和自然规律行事,从小开始进行长期的磨砺,才能造就出高素质的人才,达到顶尖的水平。    很多家长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对孩子的未来,常常只是凭空“想成为”这个家,那个长,或教授,或总裁董事长,然后希望孩子赚大钱,有大出息。    可惜,他们就是没有深入认真地思考“如何成为”这个问题,没有认真研究要成为理想中的这个“家”、那个“长”和种种高级人才,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如何才能成为那个职业的高级人才,怎样走他们的职业路线。    遗憾的是,有的家长哪怕知道了“如何成为”,但是,他们也没有坚持不懈地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训练和培养,没有让孩子“准备好,成为”理想中的职业人才。    美国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制定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正是规范了“想成为”,“如何成为”,和“准备好,成为……”的全过程。    现在,是改变旧思维,接受新概念的时候了!    让我们记住这个公式,并且竭尽全力去实现它:    想成为→如何成为→准备好,成为……  *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    那是记忆清晰的一天。1986年10月4日,我的同事威廉博士驾车载着我,从得克萨斯A&M大学所在地的大学城驶向休斯敦国际机场,去迎接从中国来美团聚的妻女。一路上,他听我谈到令中国父母头痛的子女教育问题,听说中国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要经过层层选拔考试,大学的升学率非常低,颇感愕然。惊愕之余,他笑着对我说:“你女儿可以从从容容地在这儿上学,你现在大可不必操那份心了。”  小女初到美国    得州大学城是超巨型研究型大学——得克萨斯A&M大学的所在地,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16万人口的小城里有四五万名大学生,8000名研究生中有3000名博士研究生,被《商业周刊》评为全美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和最繁荣的城市之一。老总统布什把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建在这儿,中美高峰会曾在这儿举行。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培育孩子的好地方。    那是记忆清晰的一天。1986年10月4日,我的同事威廉博士驾车载着我,从得克萨斯A&M大学所在地的大学城驶向休斯敦国际机场,去迎接从中国来美团聚的妻女。一路上,他听我谈到令中国父母头痛的子女教育问题,听说中国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要经过层层选拔考试,大学的升学率非常低,颇感愕然。惊愕之余,他笑着对我说:“你女儿可以从从容容地在这儿上学,你现在大可不必操那份心了。”    十几年过去了,他的那席话,现在回想起来,也对,也不对。    飞机到了,我守在出口处,探头在过道的人流中搜寻这对母女。终于,看到妻了,却不见女儿。猛然,一个个儿精瘦、半截儿高的小女孩冲到我面前,猛一站住,一声尖叫后,盯着我,张着一张看起来过大的嘴巴傻笑着。我忙弯下腰,摸着她的小脑袋,抚着她的背,一声声地叫道“倩倩,倩倩”,再把她抱起来,一起走向行李提领处。    快到行李处了,倩倩迅即挣脱我的手,钻进人流,挤到行李传送带前,开始紧张忙碌地辨认行李。不多一会儿,她就从传送带上拖下一个比她还重的皮箱,再转过身去,忙着拖另一个箱子,那活泼紧张的神态实在可爱。    在机场的停车场上,我们登上汽车,就往回大学城的路上赶。    1986年5月,我怀揣100美元,离开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来美国。从香港出发,在休斯敦转机,前往得克萨斯A&M大学所在地的大学城(CollegeStation)。    在大学城住下后没多久,看到《商业周刊》评出了全美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这个小城竟然名列全美第五名。2002年10月的《商业周刊》还把大学城—布赖恩评为美国最繁荣的12个城市之一,就业率全美排名第一,只有2.1%的失业率。    1876年,得克萨斯州农业与机械学院在这个小城诞生,历经近130年的变迁,大学早已从19世纪末期美国以农业向工业转型为主而定位的学校,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有10个学院、100多个专业的超巨型研究型综合大学。1963年正式改名为得克萨斯A&M大学,其中的A、M分别是农业和机械的英文字头缩写,现在只起了代表其历史的符号作用。    该大学不仅有自己的远洋考察轮,还拥有自己的民航机场,每天有20多趟来往于达拉斯和休斯敦的班机在这个机场起落。除了农业和石油工程排全美大学第一、第二外,建筑学院与耶鲁大学一起曾被《建筑与设计年鉴》列于麻省理工和哥伦比亚大学之上,排名全美第十;工学院的排名也高于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等大学,排名全美前十五位。    A&M大学有教职员工1.3万人,4.5万学生中有8000名研究生,其中约有3000名博士生。大学现有捐赠基金35亿美元,是全美排行第九的富有大学,在公立大学中排行第一。根据《美国最佳研究性大学》报告,A&M大学2003年的年度研究总开支为4.07亿美元,高于哈佛大学的3.721亿和耶鲁大学的3.215亿美元。    大学城位于美国十大城市的休斯敦、达拉斯和奥斯汀形成的经济发达的三角地中间,是繁忙的工商业城市之外幽静的地方。从大学城到休斯敦和得州首府奥斯汀,不到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得克萨斯州在近20年成为美国最富有和最有活力的州之一,这也许是在近年经济低迷、就业难的情况下,A&M大学商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排名2003年全美第一(95.96%)的原因之一。    美国第四十一届总统乔治·布什1992年卸任以后,情有独钟地把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设在A&M大学里,并且在这里开办了布什公共管理学院,就是因为看上了这里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温馨的人文环境。总统图书馆的国际会议中心近年来成了活跃的国际政治舞台,多国政要曾来这里演讲。中国庞大的代表团,曾来这里参加为时一周的“中美关系30年”高峰会。    老布什总统来到大学城以后,为大学城居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话题。当这位曾经是轰炸机驾驶员的二战英雄在他80岁高龄时重振雄风,乘飞机从大学城3800米的高空跳伞降落时,无数关心他的居民早早地聚集在总统图书馆前宽阔的草坪上迎接他的凯旋。    大学城人情温暖,有人就是为了追求这个大家庭似的环境而搬来居住。几年前,我们家附近来了一户新邻居,先生原是这所大学毕业的,现在加州硅谷工作,太太带着3个孩子在这里读书。他们在这里买下房子,丈夫隔一星期飞过来团聚一次。他们自愿“两地分居”,据说就是看上大学城这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一个难得的培育孩子的好地方。  一切从头开始    ——5岁,第一天,在美国自己上学    初到美国,见到美国人,怕得直喊“爸爸,美国人!美国人!”来美第三天,第一次上学,我就让5岁的女儿独自乘坐校车去学校——培养独立的好习惯,一切从头开始。    母女俩来美的那天是星期六,休息两天,女儿就可以去上学了。    星期一一大早,我带上太太和女儿去学校报到。女儿当时刚满5岁,不够规定6岁入学的年龄,只能上学前班。在学校,我们见了老师韦恩太太,又把乘坐校车的情况了解清楚后,就离开了学校。学生上学可以乘校车,也可以由家长自己接送。因为停靠的站点多,虽然直开只要10分钟,实际一路上开开停停要走40多分钟。    第二天我们起了个早,学校8点上课,校车7点15分就会来接学生。从头一天晚上开始,女儿就一直处于高度兴奋中。她很高兴就要去上学,上“美国的学”!    但是,到了早上,她对我说:“爸爸,你陪我一块儿去吧。”    我知道,她怕,怕陌生的环境,而且,还怕美国人!    记得刚到的那天,好奇的她走到后门,推开后院的木栅门,正要出去,看到院外有一个美国人,她猛然缩了回来,跑到我面前,指着外面对我说:“爸爸,美国人!美国人!”就再也不想出去了。    我说:“这儿是美国,当然到处都是美国人。有什么好怕的?”    妻对我说:“要不我把她送到学校去,先在那儿陪她一会儿,看看情况怎么样。”    我说:“现在来美国了,一切得从头开始,你还当在国内的那会儿,什么都让你宠着,惯着,管着,没门儿。现在听我的,让她一开始就学着独立吧。从现在就开始,自己乘校车去上学。”    培养独立的好习惯,一切应当从头开始。    不过,话虽那么说,我心里也是放不下。商量的结果,还是让她自己先乘校车去学校,我到学校前等她下车,再陪她到校门口。    上学第一天,我让她自己乘校车去,是想让她有一种开始新生活的感觉,从此就要像其他孩子一样,独立地做事情。从第一天就开始养成好习惯是很重要的,这比以后再纠正要好得多。    校车要绕好几个地点接学生,我骑自行车,比校车先到了很久。把她从校车上接下来,陪她走到校门口,我正要离去,她又一副愁眉苦脸的可怜相,跑回我身边。我没有心软,一路安慰她,再把她送到校门口,让她自己进校门。她终于哭丧着脸,三步一回头,挥动小手,努着小嘴,轻轻地,不敢出大声地说:“再见,再见。”    想着她那一脸苦相,我心里总在嘀咕:“她没事儿吧?”    她上的是半日制的学前班,中午就放学了。没到午饭时间,我迫不及待地回了家。望着窗外,我看到校车在我们公寓附近停下来,她随着别的孩子嘻嘻哈哈地下车,旁若无人地往家里跑。我开了门,她一头扑到我怀里,没完没了地讲学校里的小事儿。    我的心放了下来,没事儿了。    成功了!培养独立的好习惯,一切从头开始。  创造语言“交流”环境    ——爱丽丝漫游仙境    学语言很自然的方法是模仿,儿童学外语可以通过重复模仿以及和交流对象亲密接触的方法。    女儿5岁时,靠一盒《爱丽丝漫游仙境》录像带,每天数遍反复看,数百遍后,影片中的每一句对话、每一段音乐她都能倒背如流,一学期下来就学会了基本的英语。这种看似简单的重复模仿的方法,是最快速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为心理学家所推崇。    妻女来美国前,我买了两件“奢侈品”:一台旧彩色电视机和一部录放机。让她们看电视、学英语,不是当时最重要的事吗?为此,我还买了动画片录像带,其中一盘《爱丽丝漫游仙境》,为初到美国的女儿快速学会纯粹的英语起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作用。    我自己在英文学习上,曾经走过痛苦的弯路。我从初一开始学英语,一看到英语老师就头痛,看到英语课本就畏惧。这个可怕的循环压抑了我很多年。    工作后,那年我们研究所选了十几个人,在外地一个封闭式的环境里强化学习英语。我因为从小畏惧语法理论,就想出了背诵《新概念英语》每篇课文的“笨”方法。我将课文先读几遍,接着,把《新概念英语》录音带放听无数次,一遍遍校正语音、语调,反复跟读,直到背下来。用这样的方法,一天好几个小时,短期内就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一天,我把朗读的课文录在带子上,不动声色地在饭堂里放给学友们听。他们一时竟分不出是原版带还是我朗读的带子。学习结束后,我单独接待了两次外宾,有一次与美国专家在一起工作10天,没有翻译,自己把什么都搞定了。    真是不可思议!困扰了我多年的学英语的阴影,就这么轻易地挥之而去了!    我的这一经验就是“精学一本书、一盒录音(像)带”。    《爱丽丝漫游仙境》是数学家卡尔·刘易斯写的一部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它以梦幻般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孩子的心。故事中的角色充满活力,引人入胜。女儿当时每天只上半天学,回来仅看    这一盒录像带,因为当时只有这个能引起她的兴趣。她每天不厌其    烦,反复地倒着看,一天看数遍。看到兴奋处,跟着影片中的情节,    ↓和爱丽丝“亲密交流”,英语进步快    模仿影片中的语言对话,和着音乐,手舞足蹈,又喊又叫,一会儿跳到沙发上,一会儿跳到地下。刚开始,吃晚饭时,她常使劲回忆学校里为难了她的几句英语,或者是《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的几句对话,让我解释。过了个把月,她就不再问有关英语的问题了。不到一个学期,这个看了几百遍的故事已经滚瓜烂熟,她能够记得整个片子里的对话和音乐,一字不漏地背下对白,每段乐曲也都能唱出来。到后来,她常常只是把电视录放机开着当伴奏,随着影带里的角色一起“与带共舞”。    仅仅一个学期的时间,她靠了一盒录像带,就高效率地学到了基本的英语!    语言心理学研究结果证明,学语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亲密交流”中学习。幼儿学语言是在与大人的日常交流中,通过亲密接触、模仿而学成的。这是最快速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心理学家极力推崇。高倩在和录像带“亲密交流”的实践中,也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这个5岁初到美国时学英语的美好经历,给女儿留下了永远的记忆,以至于她11岁时写的英文书《西方到东方》出版后,有记者采访时问她,以一个一句英语也不会说的新移民,来到这个英语国家,她是如何走过学习语言,直到用英文写作并且出版的道路时,她不假思索地说起的就是这个故事。那位记者第二天就在报纸头版上发了一篇题为《〈爱丝漫游仙境〉影响了少年作家》的报道。    语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模仿是高效率地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我的经验是,在学习外语的初始阶段,最好不要涉猎太多,而是用同一种教材,反复进行模仿,不求多但求熟练,通过不断重复巩固,滚瓜烂熟以后,再扩大到面。这时,学生不仅没有心理障碍,而且信心大增,以后可以学得非常顺畅。  让孩子给大人讲故事    利用孩子的自豪感、自信心,调动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孩子给大人讲故事,比大人给孩子讲故事的效果要好得多。孩子给大人讲故事,精神高度集中,经历了阅读、思考、理解、语言组织和表达的一系列复杂过程,是一种绝妙的综合性训练。    一个学期过去,又一个学期开始,女儿的书包里除了一叠叠的贴画剪纸外,慢慢地多了几本薄薄的书,那是文森太太借给她看的。文森太太的教室里有上百本图书,都是些图文本儿童读物。    从那时开始的很多年里,我们几乎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在饭桌上长时间的交谈,常常一谈一两个小时,甚至两三个小时。每天,她告诉我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而且每次总是以“爸爸,你知道吗”开始的。    到了我们该收拾饭桌的时候,她就从书包里抽出那些图书读了起来。为了刺激她的学习欲望,增强她的自信,一开始,我装作对她的读书能力表示怀疑,或者根本就不信她能读得懂。我总是问她:“你能看懂吗?”    “当然能看懂!”    ↑偶尔对弈    “你是只能看懂一个一个的单词呢,还是真的看明白了整个故事?”    “当然是看懂了整个故事呀。”    “真的吗?”    “真的!”    我打开书,指着其中一篇。    “你能把这个故事说给我听吗?”我问她。    “当然可以。”接着,她就绘声绘色地讲起了书里的故事。    听完她讲的故事,我带着非常夸张的表情,瞪大眼睛,一会儿看看书,一会儿看看她,一会儿再看看书,一会儿又看看她,说:“真不敢相信!你真能看懂?真看懂了!太了不起了!你怎么能看懂呢?谁教你的呢?”    “我自己看懂的,要不要我接着读下一篇,读完了再讲给你听?”    这正是我想听到的。    她看起来颇为得意,只需稍稍花些工夫,就把爸爸给震了。    为了一再地让我“震惊”,她书读得越来越起劲,专门找难的、字数多的书看,看完一本之后,就给我讲故事。    我在多年以后,看到她写的一篇回忆文章,其中讲到,她为我讲故事,每次得到表扬,都受到很大的激励,就想讲得更多更好。她写道:“每次读完一本书,就在家里,苦苦地等着爸爸回来,讲故事给他听。”    可能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对孩子的赞赏能够收到这么好的效果。    我就是这么哄着她,让她给我讲了一篇又一篇的故事。她因“上当受骗”而读书上瘾,从此养成了此后十几年不变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我很幸运,不但没有像许多忙碌的中国家长那样,在承受工作生活的压力之外,还要去找一个又一个故事,自己先读,然后,把孩子拉到桌前,不管他喜欢不喜欢,也不管他是不是打瞌睡,辛辛苦苦讲给孩子听。实际上,那样做,不仅家长太劳累,效果也不一定好。相反的,我偷了懒,还比较轻松地从她那儿“学”到很多,听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故事。在她讲故事的时候,我所做的事很简单,就是瞪大眼睛,微笑,大笑。当然,我也是真正地享受了女儿的故事。听完了故事,我该做的事就是,提问,再提问,赞扬。    多轻松的事儿,家长们为什么要勉为其难,给自己添麻烦呢?每天辛苦工作,下班回来,理当放松放松,抓紧享受人生,为什么还要自找麻烦,再为教育孩子加一次班?    此后,在女儿6岁那年,我给她买了一本厚达750页的《麦克米兰儿童词典》,又给她买了麦克米兰公司出版的《366夜睡前故事》。这本书收集了366个世界著名的故事,有家喻户晓的灰姑娘、睡美人、阿拉丁,还有个中国古代故事叫《皇帝的画眉鸟》。书中的故事,短的两三百个字,长的上千字。借助词典,她天天都认真阅读,把这本两百页的书看完了。在那之后的一两年里,是她给我补课,为我讲述许多我从未听过的故事。而当她正正经经地告诉我,这些故事那么有名,“爸爸你是‘应该’要知道的呀”时,颇让我汗颜。只是,那时的她哪里知道,她爸爸是大有毛病的教育制度下的产品。    她在我所构筑的这种“学术”气氛下,终于认认真真“诲人不倦”地把那300多个故事讲完了。    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女儿读的是英文书,给我讲故事用的是汉语,这中间还经历了一个英译汉的翻译过程。    利用孩子的自豪感,调动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孩子给大人讲故事,比大人给孩子讲故事的效果要好得多。    孩子给大人讲故事,精神高度集中,经历了阅读、思考、理解、语言组织和表达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是一种绝佳的综合性训练。    我曾经让来美读高中,寄住在我家的孩子每天讲一篇《时代周刊》的文章,只不过几个月,他的英文水平就大大提高,与父辈学一二十年英语,拿起《时代周刊》好像看天书相比,确实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家长在“听故事”的整个过程中,只须老老实实地充当一个认真、忠实的听众,好好地享受孩子的故事给您带来的愉悦和知识。提问,表扬,赞美,这就是您该做的。    何乐而不为呢?  为孩子找好书    我们对所看的书必须作认真选择,因为书,就如埃及国王在他的图书馆上所题的那样,是“灵魂之药”。    ——奥利佛·文德尔·荷默斯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心中月
心中月-2
心中月-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心中月
心中月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