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月

心中月如是辛苦1997的农历八月二十三日第三次进关,2000的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圆满出关。连续三次闭关,前后长达七年,在这短短的七年里,犹如一梦,也许别人一听到七年,一定会大吃一惊,万行一定不简单,好伟大。时间的概念在20岁时似乎就已超越了,古人讲:“日如弹指”,在万行看来,就像是年如弹指一样。特别是在这七年的闭关生涯里,俨然就是刹那间,当时护关的人告诉我:“你三年闭关结束了,过两天你就收功吧。”当时我心里想,闭关还没过好瘾,怎么又要出关呢?出关一年,走遍了中国大江南北,也跑遍了东南亚数国。2001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三日,正好是出关一周年,东华山三圣洞开始搞建设了。首先建了“而立楼”一座(当年我正好是30岁),原本计划是不搞建设的,还想回到三圣洞中,享受禅悦,日中一食。没想到东北三省的居士跑来了数十人,这一来给我带来了麻烦,要给大家安排吃住,没有地方,就要搞建设,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从山下挑上来的。在山下建一座“而立楼”,两个月就可以完工,而在山上建,整整搞了五个月才完工。山上的建筑材料,一部分是花钱请工人,另一部分是居士自动发心做义工。1997年闭关的时候体重为75公斤,三年后出关的时候体重为60公斤,出关一年,也即云游一年,体重又恢复到75公斤。2001年的八月二十三,山上开始动工后,三个月下来,体重又降到65公斤。万行做事是一个比较追求完美的人,这种人是最辛苦的人。好多人都说我放不下,“建筑质量要求那么高”,其实万行心里并非是这样想,主要是,建设的钱都是信徒捐的,把质量搞好,也算是对得起信徒,最起码在万行手里搞的建筑,万行还没死就不要出现墙倒屋塌,死后如何也就管不着了。自古都是人易得,而“才”难求,有了人才,方能有一切,当自己亲自做事时,才体会到人才的重要性,人的智能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有的人是只看到目前的一步,有的人是看到三步、四步,甚至五步。如是一步者和五步者的意见永远不一致,“一步者”说:“五步者”的看法不可能出现;“五步者”说:“一步者”的看法不到位,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想必都有这种体会吧!在山顶上做了个可容纳40吨水的池子,全部是人工,20斤一桶,一个人传一个人,一直传到山顶上。头上淋着小雨,衣服和鞋全湿透了,可以想象做这个水池的艰辛程度。20年后来到东华寺三圣洞用水的人,可曾想到当年20几位信徒,汗流满面,湿透衣襟,累不堪言的场面,开山的人总是最艰辛的人。2002年8月23日是东华寺狮子吼闭关中心大喜的日子,从2002年元月份就向政府申请办理闭关中心的土地,截止今日才把闭关中心的土地证拿到手,办完公证书。办土地原本是直接和政府交涉,可是县政府没有钱向农民手里征购土地,这样一来,万行就得和农民直接交涉,当地的土地全部分给农民了,政府没有土地。和农民达成协议以后,才叫县政府出面交涉。镇政府出面做证明人,甲方为石背大队,乙方是万行,丙方是县政府及龙仙镇政府。丙方的任务是负责协调甲乙双方的矛盾。土地办理的当中错综复杂及艰辛,别说有多难,好在是对方需要钱及县政府镇政府大力支持才把事情办成功。上围、下围、新屋三个村庄的村民百分之八十签了字,证明三圣洞周围的土地归闭关中心使用。闭关中心首期工程计划投资两千万人民币,预计五年建成,将面向四众弟子开放,闭关全部免费。为什么万行出关后没有马上建东华寺,而是先创建了中国首座闭关中心(0751――2862395、2867488)。建闭关中心也不是容易的事,首先要征地皮,给当地的农民交涉无数次,才把三圣洞这一片山谷买下来。三圣洞是公元五世纪,印度的智药禅师来东华山时,创建灵鹫寺之前所居住修炼的地方;到公元八世纪六祖惠能又在此洞隐修过,当地的信众都叫该洞为如珠岩、惠能洞。其实这座山看上去就像一个从山上往下冲的一头狮子,单从左边的山看上去是一头狮子,从右边看,还是一头狮子,从中间看更像是一头狮子,把三座山合并起来看只是一个狮子,真的如六祖惠能所讲的那样:“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原本是一身。”狮子吼闭关中心目前在国内尚属首创,在国际上也寥寥无几,闭关中心专为闭关人士免费提供一切,无条件的支持,只要是闭关修炼,来者不拒,无论是哪一种宗教都可以来闭关,一个人一个关房,初步设计90间关房,女众有30间。目前国内外都是对寺庙大兴土木,建成后都是以营利为目的,不像是修行人的场所,出家人应以弘扬佛法为目的,首先加强自身的修炼,进一步明心见性,而后随缘度众生,了却宿缘超三界。闭关中心的宗旨:东华寺是新时期、新时代的新道场,在新道场之内融汇了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之精髓,是现化文明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场所,这里即提倡传统规范严格的修行方式方法,又提倡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思想镜界,这里为修行者提供了禅净密的各种修行方法,也为修行者提供戒定慧修学的机会和条件,但需具备下列前提条件:1. 从国家利益,维护人民利益,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既爱教又要爱国。2.遵守共住规约,念诵规约,闭关规约,一日不作,一日不食。3.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搞个人崇拜团体膜拜,我们顶礼膜拜佛是对佛陀的觉悟与智慧的崇尚与尊敬,佛教只有一位根本老师——释迦牟尼佛。4.不搞脱离社会团体和脱离家庭的行为与活动。5.我们的基本理念,信须深信,行必力行,理事圆融,道在红尘,空有不住,即心是佛的内在超越,才是修行人的理念。6.我们提倡融入红尘,服务社会,欲修天道,先修人道,人道修好,天道自成。7.我们要求做到安份守己,各尽其职,以人为本,借事炼心 。闭关中心是为修行者完成内在历程的场所,也是为社会培养完美人格的基地。释万行2002年9月于广东省翁源县东华寺而立楼如是参禅整个佛法离开“实践”二字便无佛法可言,也无佛法之价值。说食不饱,看饼焉能充饥,了事即归,无言道尽真如。如是参禅禅宗主张顿悟是指接引中根机的人,而上根机的人则明白:不待顿悟,如来智慧功德本来就是具足的,本来就是圆满的,本来就在佛地,如果不承认这点,纵然修三大阿僧祗劫也不会见到佛的影子。有修有证有次第,都是对接引下根机的人而言。能够找到房门的开关,刹那间就打开了,万年的黑暗刹那间就消失了,哪里还有慢慢消失一说呢?所谓:“到家都是亲人,途中总有亲疏”。密宗、禅宗、净土宗……若站在究竟意义上讲,是没有区别的,都是靠心在修行,还没有到家,站在门外就有千差万别了。如果自认为可以修成佛,那么注定你成不了佛,你与佛无缘,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本是佛还成什么佛呢?真是头上按头,成佛与不成佛皆是戏论,乃方便语,佛就是众生,众生本是佛,佛与众生一体不二,有凡有圣皆是妄自分别矣。“分明一片闲田地,过来过去问主公”真是多事。“性命”二字古今都有人争来争去,真是邪见,如果丢掉性,那么命又将在哪里安身呢?如果没有命,性又将在哪里发挥作用呢?道家批判佛家:“只修性来不修命,万劫阴灵难超圣”,佛家批判道家:“只修命来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性命是一种不是东西的东西,但也不是不同的东西,此二者是一不是二,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翻来覆去只是一个东西。你问万行七年闭关证得了什么?万行回答:老朋友再会,故地重游,不往前进,乃是后退。有多少种类型的众生,就有多少种类型法门。人生最痛苦的是,有了理想,而又无法达成。最快乐的人生是没有理想,活在当下。世上什么药都有卖的,就是没有卖后悔药的。超越命运的人,往往是不执着后果的人,后果考虑的越多,越没有办法超越命运。人生应该是以一个参与者的面目出现,而不是以一个旁观者存在。你想成长、成熟吗?那就做一个参与者吧!生活犹如百味调,酸甜苦辣都得来点儿。本来就没有路,你敢冲过去,也就成了一条路。人生没有信仰,犹如没有航向。十全十美的人、事、物、理,永远不存在,还是学会接受现实吧,一帆风顺是狗屁胡说,心想事成更是绝无可能,还是接受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的吧,弯弯曲曲就是人生之路。修行与做人是一样的道理——理清路则明。理清楚不等于就不需要走路了,理清以后正是走路的开始。倘若没有实修,单凭理论永远不可能悟透自性,形而下的可以理悟,形而上的非实修不能悟透。不看心,不坐禅,专心做事心坦然,倘若有事就有事,我心还是安安然,要是把事推两边,是非烦恼永不断。接受它,它消失,推却它,它更大,不取不舍方到家。众生有烦恼皆因放不下,面子放不下,好胜心放不下,发财心放不下,理想之心更放不下……“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惟有孜孜不倦的任劳任怨才谈得上是行菩萨道,欲证得圆满的菩提圣果,唯一的办法便是行愿。三世诸佛如来所成就的路线都是这样——第一是见地,第二是修证,第三是行愿,通过行愿果位才能圆满,悟到的东西,证得的境界,通过行愿后才扎实牢固。能够把三藏十二部经讲得天花乱坠,倘若没有明心见性,仍然是在六道轮回中,更谈不上是善知识,所谓善知识乃过来人也,走进去,再走出来方谓善知识,仅仅走进去,还没有走出来,则不名为善知识,只能说是一个有修行的人而已。何谓参话头?首先明白何谓话头,然后才知道如何参话头。一念不生谓话头,若生一念叫做话尾(这是上根器人参的话头),若上上根器参的话头则又不然,一念相续,永不间断,看住念头,不紧不松,不冷不热,不取不舍,无形无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住它,最后融为一体才是上上话头也。看话头和参话头有何区别?看话头是偏向于定,参话头是偏向于慧,看话头无疑情(也即看住它,把散乱心收摄回来),参话头则带有疑情在用功(“参”带有往里面深研的意思),也即在用心参究一个问题。看话头也即看住它,但没有用心思维,通常是先看话头,抓住话头以后,再参话头。抓不住话头,头脑乱糟糟的,又如何参话头呢?参话头是抛弃头脑,是抛弃文字、语言、形象,用心来参,用定来参,用觉照来参,用空灵来参,慧光一闪,答案出现,清楚明白。如果能提起觉照用功夫的话,那么,平时在吃喝拉撒当中也就是在用功,与吃喝拉撒并行也是在修道,和财色名利打成一片,也即和道同一体。一念不生是定非禅,但不是正定,是邪定,更不用说是能开智慧了。观照心存在才是正定,是正禅。真正的观照又不是在心里自问自答,那是在语言文字上用功,是在形象上用功,是在心意识上用功,皆属外道,抛开心意识才谈得上用功,才能让觉照出现。信要全信,行必真行,信佛无需体验,学佛就是体验佛,信佛只需要信有佛、有地狱、有天堂、有轮回、有报应……就行了,学佛则不然,学佛包含了信佛,信佛不包含学佛,信佛永远成不了佛,学佛将来也做佛,学佛将来必定是佛,学佛当下就是佛,就是佛在做。你愿学佛吗!还是信佛吧,信佛容易,学佛难,学佛的心量,学佛的智慧,学佛的言行,学佛的悲心,学佛的精神……难、难、难。何谓定力?不取不舍,不随不乱,是名为定力。何谓定境?定中出现的现象——也即境界,故名定境。参公案、看话头、念佛都是靠的定力,不被境转也只是靠的定力使然。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的修行人,要想入定,最好的办法就是动中修定,在动中修出来的定,若面临事物时,还有点作用,若在静中修出来的定,一旦出现事物,这点定力早就被事物转进去了,也即进入了定境。定境能让人狂妄,让人散乱,让人发疯,让人傲慢,让人不信因果……明心见性和出现神通及开智慧,靠的都是定力,而不是定境,倘若有了定力做基础,再深入定境,那又另当别论了,怎么论呢?百花丛中过,一点不沾身,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你比别人坐禅坐的时间多,为什么功夫上不去呢?因为你的见地不清楚,理清路才明;因为你的心从来都没有集中过,以散乱的心在坐禅;因为你的信心不够,在用功的过程中,一直都在怀疑自己,怀疑老师,怀疑这个方法;因为你没有长远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你的私心太重,财色名利要得到,佛果更想得到;因为你有点小聪明,懂得的多,反应快,处处都表现的比别人强,从来不愿输给别人;因为你没有慈悲心,从来没有发过大愿,缺少这股动力;因为你见到师父才想到道,不见师父就想到功名利禄、想到儿女、夫妻、好衣服、好家具……修行、做人、做事必须要去体验,当你全心经验她以后,才有资格去论述她,否则你所讲的都是猜测、估计、想像,但绝不是体悟。世界上动荡,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在动荡。世界上混乱,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在混乱。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内在的投影,因为内在有动荡,有混乱,有斗争,才投射到社会上也有这些。真理不仅是在悟道者的身上,没有悟道者的身上也有真理,如果你一旦完全追随某位个人时,也就意味着不再追随真理,真理不该分种族,不该分宗教,真理是属于人类的,也就是为什么万行在著书时,在演讲时,总是在围绕着人在讲,而不是围绕着佛教在讲。要想证悟到终级的真理,或是得到真正的快乐,你必须超越你的宗教信仰,宗教也是有局限性的,只有超出局限性,才能与浩瀚的真理合二为一,得到究竟的解脱。权威是最容易误导子弟的,权威者大名鼎鼎,未必是明明白白。明师者,非大名也,大名者,非明师也,自古难两全,万行也无奈,好在是见怪不怪了。开悟的人讲内在自己的心经,不需要讲释迦牟尼佛讲的话(也即佛经),只有没开悟的人才会死板地讲佛经,动不动就说是佛说的,其实自己没有一点见地,能够在经中找到出处的还不是属于自己的心经,真心经者,在佛经上找不到出处,但又暗合佛经之理。悉达多、耶蘇基督、穆罕默德等圣人能证悟真理,你我他为什么不能自己证悟真理呢?因为你依赖权威,而不自己去经验真理。我是谁并不重要,先要把自己的习气毛病,欲望,妄念这些添加物,给彻底的剥光后,“真我”才能自然显现。要找到矿石宝藏并不难,得先把浮土刨光。什么叫做无我呢?没有主观和客观意识了就达到无我的境界,本来面目也就出现了。主观、客观都是头脑的产品,正是这些添加物才掩盖了我们的本来面目。人往往都是活在——回忆过去、渴望未来、错过现在。圣人的风范,禅者的风范都是不回忆过去,不渴望未来,只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反之都是在消耗心力,在消耗体力,最后变成一个穷光蛋,依靠名师,依靠佛……活在当下,也不执著当下,三际尽空(过去、现在、未来)之时,身心内外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些添加物一旦空寂,宇宙的巨大能量便和你合二为一。三际(过去现在和未来,即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都是头脑制造出来的,包括成功与失败,好与坏,对与错,爱与恨,贫与富……对于一个悟了道的人来讲,头脑在作用,就是本来面目在作用,六根在作用就是本来面目的显现。人生最累的事情就是处理人际关系,人生有许多精力都是消耗在人际关系这方面,中国人更严重。过多的思考问题是最妨碍修行,思考问题会把体内的能量消耗殆尽,参话头、提起觉照、观想……并不会消耗能量。宗教里的修炼人士为何要禁欲,拿火箭发射来比喻,人体就像一座火箭发射架,中脉则是火箭发射的通道,神识也好,灵魂也好,则是上升的火箭弹头。火箭为何会升上天空,因为火箭底部本身带有燃烧的能量,通过一种方法把火箭底部蓄存的能量点燃,并且让它燃烧到一定的程度,即能把火箭头发射到太空。倘若火箭底部没有能量燃烧,没有能量爆炸,或是力度不够,箭头根本无法上升。拿到人体来比喻,体内的精气神则是燃烧的能量,修炼的人纵欲过度,根本无法开顶。体内的精气神充足到一定的程度,而且正在往上升的时候,身体会发烫(往下降则会性欲冲动),头顶会涨的似要裂开,有钟声、鼓声、琴声,有电光、雷鸣,有透视、远视……头顶打开后成为一个通道,睁眼闭眼都是晴空万里,浑然忘我的同一体,但在没开顶以前,彻夜彻夜都是梦,白天也是梦,尽是光影涟涟。当心这个时候别人说你是精神病,若执着不放,真的会变成精神病。欲望永远满足不了,满足了一个欲望,马上又产生一个新的欲望,如此循环,为欲望活着,被欲望驱使着。让别人赏识或认可,只能助长自己的欲望,而失去真我,现代人换了个好听的名词,叫做理想,细分析理想和欲望有什么区别呢?时时刻刻保持内在的觉知对事物清楚明了,而又不对事物加以分别——比较、衡量、算计……事物就是事物,它没有属性,你一旦给它下了定义,就有了好坏、善恶、是非……人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对事物过多的分别造成的。人之所以活的很累,还是因为对事物的分别造成的。人要学会时时刻刻觉知事物,而又不分别事物,这样去生活试试看。对事物觉知,而又不分别事物,就是一种单纯心,只有这种单纯心才能入道。财色名利占据了我们的心,怎么可能生活的不累呢,又怎么可能成为单纯心呢?悟道后可以不迎不拒不相随,但是在未悟道以前仍须思维观,也即正念。如果不是通过思维观,定力则无法生起,也就不可能见到佛性。对于悟道的人来讲,烦恼即是菩提,六根飞舞也即化身的显现,可是未悟的人,烦恼就是烦恼,六根就是六贼。佛门里有些话,简直把人害死了,现在学佛的人总是拿着祖师悟道后的思想往自己身上套,而不是把人家未悟前的话往自己身上套。所以万行不允许弟子看六祖坛经,看完坛经后人人都说六祖讲的好,“无戒可守,无戒可犯,无定可入,无定可出,无需打坐,无需入定,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圆满,本自清静……”,可是六祖未开悟以前老老实实打坐,老老实实修定,老老实实守戒,老老实实躲在东华山一带隐居15年,还吃锅边菜,不敢吃野味(山上的动物)。一个未开悟的人,千万不可学开悟的人的思想行为,否则对自身学佛一点益处都没有。看祖师的语录,要把前后分开来看,未悟前是怎样修的,开悟后又是怎样做的,怎样讲的。一念不生是定非禅,禅是有念才能修,一念不生的结果是什么?可想而知,是无心,无心又怎能观照呢?既无观照,又如何明心呢?“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数重关”。何谓妄心?六根对六尘产生识别就是妄心,消灭妄心,就要关闭六根,六根一旦关闭,妄心息灭则产生定力,有定力,虽分别,也无分别,无分别则有觉知,有觉知,则不被境转。觉知是不是心意识呢?是心意识。佛门里不是讲,“离开心意识来参”吗?无住为离,不觉是住。觉与离皆是妄,既是妄,又何谓道呢?道者,真妄同在,妄息真也无。“真”无能,“妄”有用。讲经说法度众生,真妄并存,并用。妙明真心不是见闻觉知,但也不离见闻觉知,离是断灭,不离是妄,只有顺着见闻觉知,方能证到妙明真心。若言觉知是真心,四大散尽真何在?若言觉知不是真,离开觉知真何来?坐禅、坐禅,禅岂能是坐的呢?禅是参出来的,定才是坐出来的,严格说来,定到一定的程度也无需坐了,也要借助事境上锻炼自己的定力,禅更是要借助人事物理的境缘中参。参禅是有观有照,有觉有知,定是一念不生,无分别,无拣择。往往坐禅的人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怕吵闹的环境,不愿意接触人和事,究其原因,还是不懂何为参禅,实际上,在动中参禅要比在定中参禅容易悟道的多。在定中参禅只有一种味道,而动中参禅,则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悟道的契机(也即因缘)特别多。参话头首先要提起话头,提不起话头又如何参话头呢?有时候提起话头,又未必是参话头,犹如止观,能止未必能观,止是定,观是慧,提起话头,而不参话头,光得定而不能开悟。所谓的放下,是叫你放下世上的功名利禄,而不是放下求道求悟的道心,倘若道心都没有了,还能超三界吗?超三界的就是这颗心。这三天一直闷闷不乐,前天早上有二十分钟,为什么没有听到厨房里的豆浆机的声音,每天早上静坐中没有一次听不到早上打豆浆的声音,可是前天早上万行的真我跑哪里了?真正的入定并非什么也听不到,听不到的定,那是无记,临终时必落畜生道,悟道后的心性并非不需要觉照,更需要用觉照时时刻刻体会真如,这么多年来人在洞中,周围的一切动静听得清楚明白,从未像前天早上那样,二十分钟什么都不知道,这不是件好事,是偏差,是无明出现,是观照跑掉了,入大定的人,犹如一面镜子,万事万物都照的清楚,包括时时刻刻。对于一个闭了七年关的人,竟然出现一次二十分钟什么也没听见,让我好伤心,这种心情没有人能理解,更不用说是体会了。平时在写作,在读书,在谈事,周围发生的一切没有一样听不到,如果万行没修炼还能理解,俗人常常说,我没听见,那是有情可原,因为俗人根本没找到“我”,平时都是头脑在作用,既是头脑,当然有来有去,有生有灭,有睡有醒,有昏有清,可“真我”绝对不存在这些。找到了佛性(也即真我)应该时时刻刻体验他,使用他,提起他,于四威仪中照看他,永不走掉,永不间断,多年来从未断过,从未散失过,可是前天早上打坐为何没听见打豆浆的声音。找到佛性的人何时能放下佛性?达到看佛性随看随在的时候才能小息一会,找到佛性后几十年如一日,从未走掉过,才敢放下。有好几次寺庙里因为土地的问题,把万行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随时看佛性,都是朗朗现前如明月,竟然前天早上有二十分钟什么都不知道,这还了得。生死未了,智慧未开,永远要时时刻刻提起觉知,保住佛性永不间断,按禅宗的境界,三关未彻底破,真如佛性永远不能放下,一直提起觉知看着佛性,待三关通透才能放下觉知不需看着佛性。禅是超越头脑后的产物,而不是头脑的作品,尤其是许多人总爱思考禅,参禅绝不是用头脑思考禅,而是抛弃头脑,用祖师的话讲:“抛开心意识来参”,如果一个人仅仅是看了一些禅学书,根本没有资格来谈禅宗,谈一些禅学还勉强。何谓禅宗?何谓禅学?何谓教?何谓宗?让大家帮万行参一参吧?真如佛性真的不能传吗?“向上一路”真的不能传吗?这两者是一还是二?这两者是一不是二,的确不能传,传后,我佛断子绝孙,所能够传的只是些基本方法和理念,凡所传,凡所说皆非第一义,第一义者需自己去亲见、亲明、亲受用。禅门里的公案和机锋就是祖师对众生的慈悲才善巧设立的无门之门,无法之法。见山是山,是凡夫,见山不是山,是处在参禅的过程中,见山是山,是从功态中走出来彻悟圆满。古人常讲,前十年见山是山,中间十年见山不是山,最后十年又是见山是山。在这里我们换一种讲法:前十年只要是用心,什么都听得见,中间十年,尽管用心也听不见什么,最后十年,即便不用心什么也都听得见。因为前十年用的是头脑,稍微注意下便产生头脑效果,听见声音;中十年是处在功态中,提起觉照,头脑已不复存在,所以外界声音干扰不了觉照(只有头脑才易干扰);后十年已经圆满,身心内外,八万四千毛孔全部变成觉照,变成一个透明体,不存在,用功觉照便出现,不用功,觉照便消失。如果在定中没有觉照,智慧永远不会现前;或者说真如佛性永远不会现前(前十年,中十年必须提起觉照否则便落入无记)。在参禅过程中必须要有念才能参究(在禅宗里叫做疑情,也即提起正念),而且这个念还要相续不断才能参究。明师即是种子又是阳光和甘露,凡是被灌顶的人,已被明师种下了一粒菩提种子,一旦因缘成熟,种子逢上了阳光和甘露就会发芽结果。为什么许多众生听闻佛法后,或见到明师一眼,就会发菩提心,那是因为在前世曾经听闻过佛法,被明师种下过种子。皈依和灌顶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和明师的力量沟通,也即是和历代祖师的力量,包括和佛菩萨的力量沟通,因为在世的明师身上有上一代明师灌过顶,法脉的力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续下来的,犹如每一个众生的身上都有自己的父亲、爷爷的遗传基因是一样的道理。没有经过灌顶,就没有办法和法脉的力量沟通,因为你的阿赖耶识里没有这个记忆(基因)阿赖耶识里没有储存这个信息,就是给你方法修炼,也不会产生效果。灌顶后在你心灵深处,会有历代祖师的信息和力量,师徒俩人犹如两杯水,在灌顶的一刹那,两杯水是彼此融在一起,成为一体,不分彼此。如此一来,虽然是师徒两人,实则是一人。为什么母子之间容易相感应呢?因为彼中有此,此中有彼,或者说,子女是父母亲的化身,经灌顶后的师徒也是如此。常人的神识是随习气停留,生前好淫的人,其思想是停留在生殖器位,那么死后,神识也会从生殖器走出去,将会进入畜生道。生前贪吃的人,其神识多数停留在肚子上,在临终时,神识将会从肚脐上出去,进入饿鬼道。经灌顶时,是把神识唤醒提升到头顶上,是停在头顶上(大根器的人,在灌顶一刹那还会从头顶出去),那么临终时也必然从头顶上出去,将会进入佛国。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讲,皈依和灌顶是至关重要的。总之,参禅悟道靠见地,自了生死没出息。如是明心明心可以解释给你,如果把见性功夫告诉你,只会让你落个不能见性。明心是理上,见性是功夫上,倘若你的功夫还不够,明师即便告诉你,也不能见性,佛性、六根都能见到,六根互通互用,古今有许多自称明心见性的大德,实则多为是明心之师,而少有见性之师,没有通过功夫上的修炼,永远不可能见性。当初六祖惠能见五祖之前,也只是明心而已,并非是大彻大悟的见性功夫,当五祖半夜三更为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才彻见佛性,而后又再三打捞,在东华山一带隐修15年。欲见佛性,唯一的路便是修定力,看话头、持咒、诵经、参禅……都是为修定力打基础。明心是通过善知识的开导,而见性必须通过自身的修炼,佛性是空、也是有,明心是苦空无常,见性是常乐我净,见性重要,明心更重要,倘若心明的不正不透,性也无法达到究竟。解悟和证悟的距离还有十万八千里,尤其是专搞佛学研究的人,各个都成了佛,而实修的人却被人们误认为都是业障深重、都是傻瓜蛋,真是不同的时代,流行不同的风气,这个时代流行吹牛皮,研究几本佛学都成佛了,研究佛学,充其量也只是个知解分子,道的边还没沾上。有些人明心不是修来的,是听来的,是别人给的答案。见性是什么样的情形,也是别人讲给你听的,这种人既不能眼见佛性,又不能亲身体会真如。三界未超,生死不能了。口头理论讲的头头是道,但遇到一个过来人(走实修的路,而不是研究理论的)给他一个公案,或给他一首悟道偈,结果是哑口无言。玩理论的人,充其量只能明心,也即明白果子。见到果子,吃到果子,绝无可能。开始第一步怎么用功?清清楚楚知道你每一个起心动念;第二步,远离一切幻相;第三步,明心;第四步,见性;第五步,先天的根本智与后天的后得智合二为一;第六步,过牢关,超三界,了生死,开山做祖渡众生。整个修炼过程都是通过定力来完成,非定不禅,非禅不能证道,定力不仅是在静中修来,更要学会在动中也能保持定力不失(也即学会在动中修定)。修定力的目的是为了在动中使用定力,定中无需定,有定方有正念,有正念方能证道。都说入道要门是慧,万行说入道要门是定。何谓定,不取境,不舍境方为定,有定不为境转,不为境转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智慧之人嘛!何谓正念?精而不杂为正,醒而不寐为念。意思是说,专修某一法的人,不夹杂,不间断,心眼清醒,而不昏寐,昼夜一如,持续下去。定力为什么修不起来?大家一听到修定力,总以为是在盘腿方为修定,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习气毛病太多,习气多,则烦恼也多,习气烦恼不除,再好的禅定功夫也没用。习气不破,纵然见性,也无法超三界,破除习气,还是要借助习气,而不是躲避习气,躲避是压抑,因缘一成熟还是被习气所转。中下根器的人断习气,是靠躲避习气来断,上根器的人是和习气打成一片来断习气。断除习气烦恼要守戒,守戒方能断习气。超越三界的修行人,无戒可守,无戒可犯,三界内、有戒要守,有戒可犯,三界以内是因果的世界,也即五阴的世界,破五阴(色受想行识)要守戒,之所以有习气烦恼,是因为色身未转变,是被物所转,要转物先守戒,戒清静,习气破。无习气,定力才稳。有定力不再造业,无业力,才不再往返三界。开悟的人会不会发脾气,古来开悟的祖师大德都会发脾气,而且比没开悟的时候发的还要大几十倍,甚至百倍,开悟的人发起脾气来如同狮子吼,百兽闻之皆丧胆,降妖除魔靠的就是这股爆发力,常人闻之,震耳欲聋,妄念顿消,顽固众生闻之,倾刻改变我执。前念发脾气,后念又嘻嘻哈哈,绝没有嗔恨、报复的心存在,柔顺的时候可以骑在他肩上,发起脾气则无坚不摧,怒目金刚正是如此。功德福报何时修来的?悟前修的是福报,悟时修的是功德,悟后是功德福报同时修,并非是悟后什么都具足,而是悟后什么都在修,所以悟后什么都能得,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种种福报都会具足。修行的人最怕做事情,实则是错误的认识,事情来时用心做。事情去时不恋它,用心做,就是禅,禅即一心不乱,专注一事,一心做万事,万事皆成,万心做一事,一事也不成。锄地放在锄尖上,砍柴放在刀刃上,交友放在真诚上,若能常此一往,即是无事道人。开悟见性以后是不是大功告成?见性以后才算走完一半的路程,接着要走的便是继续修定力,通过借助人、事、物、理来修定力,借助定力来断除习气烦恼,生生世世阿赖耶识里储存的习气烦恼非明心见性一刹那能彻底清除。业力也即习气构成,业力牵引,实际是习气牵引。明心见性的人一样会有财色名利的念头出现,不同的是,前念起、后念觉而已。明心见性严格来讲还是属于见道位,下一步才是修道位,最后是证道位。理论是顿悟,事情(功夫)是渐修,修功夫的时候,心不住在色声香味触上,绝不可能入魔境,多数着魔的人都是下意识里喜欢这些才着魔。心理行为改变,功夫绝对能够做上去,换句话讲,之所以没有进步, 唯一的原因就是心理行为没有真正的改变,既然真修行,为什么心理还改变不过来呢,入道要门首先是改变心理行为,其次才是借助某个方法。为什么明心见性以后才是修行的开始,一个高中生考入大学以后,便成了大学生,为什么还要学习四年,甚至更多年,最后才能获得大学文凭,大学在读生和大学毕业生,为什么都叫大学生呢?十年的老教授和刚刚被评上的教授是一样吗?是有区别的。修学静坐的人当进入到一定的程度后,身体逐渐开始发热,甚至发烫,这是因为体内的精力充沛后的正常反应,人体的热能是由精产生,力能是由气产生,光能是由神产生,通过修炼后把体内的精、气、神变成热、力、光。就像冰块遇到高温后逐渐融化变成水,再继续升高温度,则变成水蒸气,远远望去,云雾缭绕,又像一团白光。不解法身,不算悟道,报化非真佛,也非说法者。真说者,处处在,处处说,没悟者处处不见,处处未闻。迷则是八识,悟则如来藏。念无好坏,住即坏,起而无住,念自灭。圣人起念,能破念,凡夫起念,被念转。修而不解,邪见多,解而不修,非真解。妄起生境,境生妄,妄是真心,生妙用。是空非空,乃无住,是相即有,不住空。是空若住,空也有,是有无住,有也空。空有未生用,实为幻中生,若是已生用,实为定中出。妄念息处,是真如。真如起用,需六根。妄自本净,何需灭,若言有灭,是有住。度生者,生者从未生,度死者,死者从未死,那你在度谁?是自己需要,而不是他人需要。究竟需要什么?需要法报化三身。法有理集,报有悟,应化全凭功德修。净土者,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心中净土,实无来去,来去皆非真,本地风光,原不动。不随念转,不被境迁,念起即知,就是禅宗所讲的“觉知”。涅槃的意思是,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不在任何地方,又在任何地方,在也不在,没有特定的形相。时间、空间都是它,说它是什么都可以。美与丑,好与坏都是头脑给强加的,美与丑,好与坏在某个国度,在某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定论,一旦进入内在的源头,一切都是一种存在。有问必答的老师,不是高明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有问必答,学生静虑的功夫永远不会出来。既不能静虑,智慧也就不可能打开。有时候在教学方面需要现金刚面孔,学生才会深思猛醒,也即菩萨心肠,金刚面孔。修行人并不是不能发火,你可以发火,但心要把持住,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发火,知道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否则就是被境转进去。心里妄想纷纷,杂念重重时如何?觉知不断,何惧它!灵明觉知的出现乃至最后的稳固,靠的就是妄想与杂念的磨练。念佛、念经、念咒语,心若在散乱,念破喉咙也枉然。念起、念灭,念念分明,有念也无念。种种善法皆是助行,惟有觉照是正行。青山本不动,白云任去来,念念不停留,念念则自灭。一本《圆觉》通诸法,无奈世人不愿读。《圆觉经》是修行人必读之经,不明圆觉,不知如何修道,不通愣严,不知如何是道。绵绵密密,相续不休是何意?绵是细长意,绵绵,是恒而持久意;密是不疏意;密密,是没有前后,无有间断,是一体,不是二体;相续不休,意为连续不止,行如云,流如水。心是妄,性是空,三藏十二部经皆是对心性的注解。有了分别,对境集起为心,性又是心的根源,心是像,性为体,心性合二为一,又生用,实则体、相、用三者是一,不是三。明妄心,见真性,生死根源顿时空。明者真明,见者真见,明其无形相,见其真性空。体无形相,用之即显。相无定形,动之即是。明心离相,离相见性,见性相空,相空随缘,随缘无我,无我真空,真空寂寂,寂寂不动,不动如如,如如即佛。欲明心性,先明六根与六尘,对境生起,即是心性相见,生起者为性,见到者为心。六根六尘即是心性的投影,不明六根,不见性;不知六尘,不见心。根尘若分离,心性也无用。心性是一,不是二,为明心性方便故,故把心性分为二,心是苗,性为根。无根,也无苗,无苗,不见根,这叫做:顺苗找到根,依根而生苗,根苗原本是一体。性是生命的根源(苗),和光同尘,此灭,又生彼。生灭仅是现象,根(性)从未生灭,万物之母,即是性,逍遥法外,出生入死还是性。性为体,心为相,体相合和,便是用。依用为相, 才显体,体、相、用不需分。不用,不见心(相),更不能见性(体)。处处用,处处见;时时用,时时见。会者,处处会;识者处处识。不会、不识者是理未通;能会,能识者还需用功。心如明镜时,对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看得清清楚楚,既能看见起心动念,也就意味着能守住自己的心,能守住心,也就做得了主。起心动念为影子,心如明镜,无影不镜,无镜不影;心性的关系犹如:镜与影的关系,镜外无影,影外无镜;佛与魔的关系亦复如是。但用言说,皆非实义。心性本自空,何来体相用。说有说空,皆你需用。若能识镜遣影,宇宙万物皆我性之现也。禅宗法门,最适合这个时代修习,密宗仪轨繁多,投入的时间更多,净土宗亦复如是。唯禅宗,至简至易,于日常生活中每件事皆可修禅,一切事物的相用,皆是性的显现,也是六通齐发。禅虽顿悟,更重渐修,今日顿悟,乃昔日渐修;今日渐修,乃明日顿悟。禅是无声之教,重在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若言顿悟,或言慧开,未能生用,皆非悟开。修在事物中,悟在事物中,用在事物中,体现在事物中,乃佛法之精髓也。成功人事,是用事实体现出来,非言语,非智慧,非能干……教不足以论禅,理不足以成功,禅是在用中体现,成功是在落实中干出来的。善读理者,永不通理,更不通事;善读事者,事不圆,理事兼读者,方能透彻圆融。佛门巨匠,是实修实证出来的;谈玄说妙者,只能放在茶余饭后以供众乐。净土弥陀,乃无上禅法,“一心不乱,净念相续”,乃禅之觉照也;净念相续,觉照不失,岂非密宗即生成就吗?禅净密皆是即生了生死,何有贵贱之分?先师所云:“迷时,法转人;悟时,人转法。”是人修法,非法修人也。人邪,修正法,正法也变成邪法;人正,修邪法,邪法也变成正法。分别为著,著即有染,染有生死;无分别者为净,净即无著,无著者,即无佛魔——处无相大定中。无名可为万物。无体可为万体。有名有体,是物非道。佛之一境,非来非去,有来有去者,是妄念所为,心地清净者,自然与佛相应。佛虽现前,实无来去,如天上月,是一,非千万也,心犹水,水清者月自现,千江水清,千江有月,而月实无分身来去。“唯有家里人,方知家中事。若语门外汉,无疑定遭谤。”未能明心,皆是盲修,未能见性,皆是瞎练,明心方可见性,见性方为始修。学佛之人,待明心见性后,方可断尽习气。过去圣贤皆是先悟后修,悟是理,修是事,理是顿悟,事是渐修,累世旧习,非悟能消,皆是依悟起修,依修而证。总之,明者自明,迷者自迷;凡用言语,皆非实义。如是见性进入内在的觉知就能了解肉身是虚幻不实的,百年之内即会消失,同时也感受到第二层意识身,第一层身体有内和外,第二层也是同样。佛祖讲,人有八层意识身,(实际上,远不是如此)每一层身体犹如一堵墙分为两面,穿越时空,也即穿越各个不同的意识层次,惟独第一层身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体,实际上每一层身体,就它本身的时空而言,都是一个实体,比喻第一层肉身,就本身而言是一个实体,就第二层身体而言(也即第二时空)即是虚幻不实,第二层就第三层而言又是虚幻不实……穿越第一个身体,见到第二身体(这个时候你在中间)就会有许多自由,像是晚上做梦一样,可以随便穿越第一层身体所在的时空(也即不受娑婆世界阻碍)静坐或是做梦能够离开身体的,能够出现在你面前的,能够教你学习的都是第二层身体在作用。随着禅定的加深,自然可以进入第二层身体,只要你动个念头就可以离开肉身,因为念头本身单独就可达成,六根作用靠得就是念头。就修行的次第而言,第一层肉身的突破是很困难的,肉身也即物质,肉身想离开物质世界是非常困难的,因物质与物质之间会有强大的吸引力,第二层身体与第一层身体之间就不存在引力,通常身体休息后还在作用的,或打坐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的,就是第二层身体。影响第一层肉身的,比喻接受信息的,或是被暗示的,主要针对的是第二层身体,一旦第二层身体接受到,自然会反应给第一层的肉身。贫穷与富贵,健康与病患,聪慧与迟钝都是第二层身体接受到的信息(多生多世接受的)反应给第一层肉身,这也就是为什么自信的人容易成就(真正的自信同时也是自知),因为自信的人,已经发动了第二层身体的力量来帮助第一层达成。通常所说的改变心态,转变观念指的就是第二层身体,然后再通过第一层身体体现出来。进入第二层身体里面后,第一层身体自然消失,当进入的时候,要把身体空掉全然的进入,当要出去的时候也是全然的希望出去。进入第二层身体,也就见到了第三层身体。第二层身体与第三层身体非常相似,都是透明的玻璃体。第一层身体一直到第五层的身体大小几乎是一样的,因为它们是五根的再现。第六层(意识身)身体大如宇宙,第七层,第八层已经超越了宇宙的大小,已经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可比喻,大的时候包容太虚,小的时候连针尖也容不下。前五层身体的进入犹如机械一样,靠一个固定的方法变化并不大。但是第六层身体已接近灵性的身体(只是接近),要把多生多世修来的力量用上才能超越第六层身体。超越第七层就更困难了,多数修炼人都是停留在第六层上,会误认为是成就者,前六层通常是延伸四面八方,根本不会往上延伸(也即横竖关系)。只有当你达到身心都空掉(也即前六根关闭空掉)才能进入第七层身体,而后灵性的力量才会向上升,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修行的法门要观想力量从头顶上出去的原因,但是要在观想力量从头顶出去之前首先要把前六层的功夫修完方可这样,否则会出现意外,很难处理。前六层的力量都是向下流向,第七层是往上流向,往往在这个层面上会出现问题,过此则无妨。第七层是最大的我执,好坏善恶全部是有第七层在分别审查,超越第七层才算得上是一个圣人,凡夫俗人的气味及特性才逐渐消失,第七层的超越如同佛一样——希有难得。前七层都低于人性,随时有可能变成异类、傍生。进入第七层还不够,走出第六层墙,见到第七层墙,进入第七层墙,走出第七层墙,见到第八层墙。必须要超越七层做圣人才有把握,穿过七层,慈悲、智慧、无我……圣人的品质都会出现,一切都平等无二、无别。七层以前的我,都没有中心,都是被外物所转,用第六层的我执分别一切,与七层的择别,导致一个修行人无法进入灵性层次成为一个完整的圣人。然而超越第七层实非易事,它是一个没有方法超越的时空层,稍一使用方法就加重我执,修行人通常所讲的顺其自然只有达到了第七层才能谈得上“顺其自然” 。你可以通过努力,借助某个方法修完第六层,可是第七层已经超越了所有的方法,古人所讲的:“无法为法,无门为门”指的就是第七层阶段的修行。第八层身体算是终极,它已经超越了因果世界,穷尽了源头,见到了本来,达到了来的源头,去的归所。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需再做什么,无备无用也无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宇宙万有既是存在它里面,又是消失在它里面,此时的觉与不觉都不重要了。修炼的人必须突破三关才算究竟,初关、重关、末后一关。初关要明心,空掉世间的功名利禄,三界的无常要识透,乃至修行的路途也必须明了,了知真如,真心及祖师语录,俗称见地。功夫的成就全靠见地的正确与否,明心的人在理上已全部通透,只是没有验证而已。重关要见性,是踏踏实实的做功夫,是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亲履本地风光,是见到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我”。重关靠的是定力,是实实在在修证,见性以后每天都能和功夫打成一片,天天在三摩地中,山河大地皆是如来,风声鸟鸣皆是法音,昼夜六时皆在受用。末后一关(又称牢关)也即打破生死的牢笼,能生死做主,来去自由,不受业力的牵引,到此方能称得上智慧无碍,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才能接引众生,才应该去外边行菩萨道,锻炼自己的心性。不明心,不见性,又如何锻炼自己的心性呢?别骗自己了。三关必须要证悟,若是解悟,自己一点受用也没有,也即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三关靠的都是定力,没有禅定功夫绝无可能透过三关,初关是明白果子,重关是见到果子,末后一关是摘到果子吃到嘴里,可以分享给众生,可以开山做祖,广施法果。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的修行人多是狂慧,而不是在真修实练中产生的定慧。修道之人若慧多,虽见佛性,而不能了了分明,也不算究竟,定多而慧少的人也无法眼见佛性,只有定慧相等的人,才能无障碍地时时亲睹佛性。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心中月
心中月-2
心中月-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心中月
心中月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