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与禅-印顺法师-2

信愿行的总合,是净土法门的要诀!三者具足,即得往生。依他力而往生,这不妨举喻来说∶如美国或某国,为东方人办了几个学校,欢迎我们去留学,可以供给膳宿,甚至可以供给交通工具,他愿意我们去,只要我们肯去。如我们对他没有信心,或自己不发生兴趣,这当然不能去了。假使你有信有愿,愿意去一趟,但还缺少一件,还要彼此同意的证明文件──护照。护照签了字,你就可坐他的飞机到那边去。这如净土行人,在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中,有信、有愿,又 [P103] 加上称念阿弥陀佛的签字手续,自然可以达到净土的目的地。净土法门的三要,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不具足三要而称念弥陀,等於一纸伪造文件,起不到实际作用。  五 念佛  一念∶净土法门,一般都以称名念佛为主,以为称名就是念佛。其实,称名并不等於念佛,念佛可以不称名,而称名也不一定是念佛的。  要知道,念是心念。念为心所法之一,为五别境中的念心所。它的意义是系念,心在某一境界上转,明记不忘,好像我们的心系在某一境界上那样。通常说的忆念,都指系念过去的境界。而此处所指称的念,通於三世,是系念境界而使分明现前。念,是佛法的一种修行方法,如数息观,又名安般念;还有六念门;以及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处,都以念为修法。要得定,就必修此念,由念而後得定。经里说,我们的心,烦动散乱,或此或彼,刹那不住,必须给予一物,使令 [P104] 攀缘依止,然後能渐渐安住。如小狗东跑西撞,若把它拴在木椿上,它转绕一会,自然会停歇下来,就地而卧,心亦如此,若能系念一处,即可由之得定。不但定由此而来,就是修观修慧,也莫不以念为必备条件。故念於佛法中,极为要重。  念有种种,以所念的对象为差别,如念佛、法、僧、四谛等。现说念佛,以佛为所念境界,心在佛境上转,如依此得定,即名为念佛三昧。然念重专切,如不专不切,念便不易现前明了,定即不易成就。要使心不散乱,不向其他路上去,而专集中於一境,修念才有成功的可能。经中喻说∶有人得罪国王,将被杀戮。国王以满满的一碗油,要他拿著从大街上走,如能一滴不使溢出外面,即赦免他的死罪。这人因受了生命的威胁,一心一意顾视著手里的碗。路上有人唱歌跳舞,他不闻不看;有人打架争吵,他也不管;乃至车马奔驰等种种境物,他都无暇一顾,而唯一意护视油碗。他终於将油送到国王指定的目的地,没有泼出一滴,因此得免处死。这如众生陷溺於无常世间,受著生死苦难的逼迫,欲想出离生 [P105] 死,摆脱三界的系缚,即须修念,专心一意的念。不为可贪可爱的五欲境界所转;於可嗔境不起嗔恨;有散乱境现前,心也不为所动。这样专一系念,贪嗔烦动不起,心即归一,寂然而住。於是乎得定发慧,无边功德皆由此而出。反之,若不修念,定心不成,虽读经学教,布施持戒,都不能得到佛法的殊胜功德,不过多获一点知识,多修一些福业而已。  二念佛∶念佛,一般人但知口念,而不晓得除此以外,还有更具深义的念佛。如仅是口称佛名,心不系念,实是不能称为念佛的。真正的念,要心心系念佛境,分明不忘。然佛所显现的境界,在凡夫心境,不出名、相、分别的三类。  依名起念∶这即是一般的称名念佛,是依名句文身起念,如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即是名。而名内有义,依此名句系念於佛──以「南无阿弥陀佛」作念境。这是依名起念,故称名也是念佛。  不过,称念佛名,必须了解佛名所含的意义,如什麽都不知道,或以佛名为冥资等,虽也可成念境,或由此得定,但终不能往生极乐。这算不得念佛的净土 [P106] 法门,因为他不曾了解极乐世界的情形,和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无信无愿,泛泛称名,这与鹦鹉学语,留声机的念佛,实在相差不多。有一故事∶有师徒两个,徒弟极笨,师父教他念佛,他始终念不来,老是问师父怎样念。师父气不过,骂他道∶「你这笨货」!并且把他赶跑。可是他却记住了,到深山里去,一天到晚,念著「你这笨货,你这笨货」。後来师父又去找他,见他将饭锅子反著洗,觉得徒弟已得功夫。便问他这一向修的什麽功,他说就是师父教我的∶「你这笨货」。师父笑道∶「这是我骂你,你怎把它当佛在念」?一经点破,徒弟了解这是骂人的话,所得的小小功力便失去了。心系一境而不加分别,可以生起这种类似的定境,引发某种超常能力。但一加说破,心即起疑,定力也就退失。当然,称名念佛,决不但是如此的,否则何须念佛,随便念桌子板凳,不也是一样吗?须知道,阿弥陀佛是名,而名内包含得佛的依正庄严,佛的慈悲愿力,佛的无边功德。必须深切了解,才能起深切的信愿,从信愿中去称名念佛,求生净土。  依相起念∶这是观想念佛,念阿弥陀佛或其他的佛都可以。或先观佛像,把 [P107] 佛的相好庄严谨记在心,历历分明,然後静坐系念佛相。这种念佛观,也可令心得定。我遇见的念佛的人,就有静坐摄心,一下子佛相立即现前的。但我所遇到的,大都还是模糊的粗相,容易修得。如欲观到佛相庄严,微细明显,如意自在,那就非专修不可了。而且,佛相非但色相,还有大慈大悲,十方,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五分法身,无量无边的胜功德相,在这佛功德上系念观想,大乘为观相所摄,小乘则名为观法身。  依分别起念∶依分别起念,而能了知此佛唯心所现,名唯心念佛。前二种依於名相起念,等到佛相现前,当下了解一切佛相,唯心变现,我不到佛那里去,佛也不到我这里来,自心念佛,自心即是佛。如『大集贤护经』(二)说∶「今此三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自见心。今我从心见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华严经』(四六)也说∶「一切诸佛,随意即见。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无所从来,我无所至,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悉如梦」。佛的相好庄严,功德法身,分分明明,历历可见,是唯(观)心所现的。 [P108] 了解此唯心所现,如梦如幻,即是依(虚妄)分别而起念。佛法以念佛法门,引人由浅入深,依名而观想佛相,佛相现前,进而能了达皆是虚妄分别心之所现。  若更进一层,即到达念佛法身,悟入法性境界。唯识家说法有五种,名、相、分别而外,有正智、如如。无漏的智如,平等不二,是为佛的法身。依唯心观进而体见一切平等不二法性,即是见佛。『维摩诘经』亦说∶「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以明得见阿!B 。『阿!B 佛国经』也如此说。『般舟三昧经』,於见佛後,也有此说。佛是平等空性,观佛即契如性;智如相应,名为念佛。『金刚经』说∶「离一切相,即见如来」,平常称此为实相念佛。念佛而达此阶段,实已断除烦恼,证悟无生法忍了。  由称名而依相,乃至了达一切法空性,一步一步由浅而深,由妄而真,统摄得定慧而并无矛盾。这样的念佛,就近乎自力,与修定慧差不多,故念佛法门也是定慧交修的。但依『般舟三昧经』说∶如见佛现前,了得唯心所现,发愿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可见念佛方便,要求往生净土,要有佛的悲愿力。在四类念佛中 [P109] ,以称名念佛最为简易;一般宏通的净土法门,即著重於此──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和信求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的摄受。  称名念佛,并非仅限於口头的称念。如『阿弥陀佛经』的「执持名号」,玄奘别译,即作「思惟」。由此可见,称名不但是口念,必须内心思惟系念。因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由名号体会到佛的功德,实相,系念思惟,才是念佛。所以称名是重要的,而应不止於口头的唱诵。  上面说的是通泛的说一切念佛,现在别依称名念佛,再加说明。称名念佛的方法,有人总集为「念佛四十法」,即专说念佛的方便。然念佛中最重要的,是三到。净宗大德印光大师也时常说到。三到是∶口念、耳听、心想,三者同时相应。念得清晰明了,毫不含糊,毫不恍惚。称名时,不但泛泛口唱,而且要用自己的耳朵听,听得清清楚楚;心里也要跟著音声起念,明明白白的念。总之,口、耳、心三者必须相应系念,了了分明,如此即易得一心不乱。许多人念佛,不管上殿,做事,甚至与人谈话,嘴吧里似乎还在念佛。心无二用,不免心里恍惚 [P110] ,耳不自听,不能专一。或讲究时间念得长,佛号念得多,但这不一定有多大用处。例如写字,要想写得好,写得有功夫,一定要郑重其事的写,一笔又一笔,笔笔不苟,笔笔功到。虽然写字不多,如能日日常写,总可以写出好字。有人见笔就写,东榻西涂,久而久之,看来非常圆熟,其实毫无功力。也有年青时即写得好字,而到老来却写坏,因为他不再精到,随便挥毫,慢慢变成油滑,再也改不过来。念佛也这样,时间不妨短,佛号不妨少,却必须口耳心三到,专一系念不乱。如果口里尽念,心里散乱、东想西想,连自己也不知在念什麽,那即使一天念上几万声也没有用。所以若要不离念佛,不离日常生活,一定要在成就以後。初学人,叫他走路也好念佛,做事正好念佛,那是接引方便。念佛而要得往生,非专一修习不可。如一面妄想纷飞,一面念佛,一成习惯,通泛不切,悠悠忽忽,再也不易达到一心不乱。要念佛,还是老实些好!  说到称名念佛的音声,可有三种∶一、大声,二、细声,三、默念。在念佛的过程中,三种都可用到。如专轻声念,时间长了容易昏沉,於是把声音提高, [P111] 念响一点,昏沉即除。如专於大声念,又容易动气发火,令心散乱。再换低声念,即能平息下去。音声的轻重,要依实际情况的需要,而作交换调剂,念低念高都没有问题。但专以口念,无论高念或低念,都不能得定。依佛法说,定中唯有意识,眼等前五识皆不起作用,口念闻声,当然说不到定境。念佛的目的,是要达一心不乱,所以又要默念。默念,也称金刚持,即将佛的名号放在心里念,口不出声,虽不作声,自己也听起来却似很响,而且字字清晰,句句了然。这样念,逐渐的心趋一境,外缘顿息,才能得定。  再谈谈念佛的快慢。我们念佛,起初都很慢,到转板的时候便快起来。这很有意思,因为慢念,声音必定要拉长,如∶南─无─阿─弥─陀─佛,每字的距离长,妄想杂念容易插足其间,所以要转快板,急念起来,杂念即不得进。禅堂的跑香也这样,催得很快很急,迫得心只在一点上转,来不及打妄想。不过专是急念也不好,会伤气,气若不顺,分别妄想也就跟著来。如转而为慢念,心力一宽,妄想分别也淡淡的散去。这完全是一种技巧,或缓或急,不时交换调剂,令 [P112] 心渐渐离却两边,归一中道。如骑马,偏左拉右,偏右拉左,不左不右时,则让它顺著路一直走。念佛不是口头念念就算,不在乎声音好听,也不在乎多念久念,总要使心趋向平静,趋向专一,获得一心不乱。  六 一心不乱  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能不能生的重要关键,在一心不乱,这在大小『阿弥陀经』中皆说到。莲池大师有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分别。事一心实可析为净念相续,定心现前二类。众生的内心,最复杂,特别是无始来的烦恼习气,潜伏而不时现起,极难得到内心的一致──不乱。佛法的无边功德,要由定力开发出来。这不净的散乱的心念,就是虚妄分别心,分别即是妄想。这可以包括一切的有漏心,念佛念法,众生位上的一切,都不外乎虚妄分别心。约证悟说,这都是妄想。然约一心不乱说,妄想也大有妙用。在虚妄分别心心所法中,有善心所现前,如对佛法僧的善念;有恶心所的生起,如贪嗔等的烦恼。初学佛的人,要想一下子不 [P113] 分别,不妄想,谈何容易!所以要先用善念对治恶念,以净念而去除染念。念佛就是这种方法之一,一念阿弥陀佛,可以除去各式各样的不净妄念。但在善念净念中,还可以是乱心的。如一刻是佛,一刻又是法,这虽然内心善净,却还是散乱。所以必须要净念,而且要相续,念念等流下去。此时不但恶念不起,即除了阿弥陀佛以外,其他的善念也不生起,念念是佛,等流下去,这叫净念相续,也就是一心不乱的初相。这在修行上,并不太难,这并非得定,而是止成就的前相。然而一般念佛的,散乱小息时,每转现昏昧。其实念念中不离杂念(当然不是大冲动),而自己不知,以为得了一心,最易误事。心在一念上转,不向外境奔驰,一有驰散,马上就以佛念摄回。一念一念,唯此佛念,离掉举,离昏沉,没有杂念渗入,没有间断,明明现前,即是一心不乱。念佛决不在时间的长短,数量的多寡上计较,主要在达到一心不乱。依经说∶念佛有时一日或者七日,一念乃至十念。所以,不论时间长短,如真能万缘放下,唯一弥陀净念,即使是短时相续,也就是一心不乱。这样的净念相续,即取得了往生净土的保证。在这样的 [P114] 净念相续时,每有清净法乐,或闻有香气,或乍现光明等。  定心现前,是更深一层的。定有一定的条件,不是盘腿趺坐就算定。先要系念於止,止成就後,才有定心现前。最低微的未到定,也有浑忘自己的身心境界,只是一片清净光明。念佛得定,名念佛三昧。此时眼等五识不起,唯定中意识现前。称名,观相,也可现见阿弥陀佛。甚至未得净念相续的,在睡梦中也可见阿弥陀佛,这是梦境,不一定可以往生。正定现见阿弥陀佛,可成为往生净土的保证。没有信愿的念佛,也可以得到观佛成就,但不一定往生。(由佛转教,发愿即可生)虽然说佛是大悲普被,无时不在救度,问题即在众生的能不能接受佛恩。众生能使心渐渐归一,心地清净,惑业等重大障碍物去除了,众生的愿,即与佛的愿,可以相感相通,现见弥陀,往生净土。这才显出了慈悲愿力的作用。有一类众生平时不知佛法,为非作歹,到了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的启发,深悔过去的罪恶,能在短时中,一心一意至诚恳切的念几句阿弥陀佛,就可往生净土。这因为一方面受到死的威胁,一方面受到堕落的怖畏,所以信愿的热忱特别深 [P115] 切,能在短时间内,一心不乱,而得往生。  为调和禅净的争执,莲池大师倡理一心说以会通他。中国唐代的净土法门,专重他力,而禅宗是主心外无物,顿息一切分别,所以批评净土法门的有取(净土)有舍(娑婆),有分别念(佛)。其实禅净,各有重心,由於执一概全,才有诤执。若著眼於全体佛教,即用不著冲突。莲池大师所以特提理一心说,作禅净的调和。理一心,即体悟法性平等,无二无别,离一切相,即见如来。这样,禅净便有贯通处。但这是随顺深义而说,若据净土法门的易行道,他增上的特性来说,念佛往生所被的机缘,本是摄护初心。禅净各有特色,不一定在「一心」上圆融会通。净土法门蒙佛摄受,齐事一心的念佛即得。到理一心,这必先要定心成就,然後进一步於定中起观∶佛既不来,我也不去,我身佛身,同是如幻如梦,无非是虚妄分别心所显现。於是超脱名相,远离一切遍计执,而现证法性。如到此地步,有愿的往生极乐,论品位应在上品上生之上。如於极乐世界无往生的特别愿欲,那是不一定生极乐的。要生,那是「十方净土,随愿往生」。 [P116]  七 往生与了生死  往生是约此界的临终,往生极乐世界说。本来死後受生。或由此到彼,往生的力量不一,最一般的是业力。有天的业生天界,有人的业生人间┅┅。六道众生,皆以业力而受生。在这以上的,还有愿力,通力,如没有人间业的天,可以到人间,他来是凭藉神通的力量。下生以後,现有人间的身体,借取欲界的鼻舌识而起用;不过天人的身体光明,物质组合得极为微妙。同样的,我们修得了神通力,也可生到上界。现在的生净土,不是通力,而是愿力。以一心不乱为主因,使心净定,再由众生的愿与阿弥陀佛的愿相摄相引,便得往生净土。论依因感果,净土还不是众生的,然同样的可以享受。如王宫是王家所有,但宫庭里的侍役、下女,一样的可以享受那奇花异草的花圃,画栋雕梁的庄严房屋,山珍海味的饮食,丝弦笙笛的音乐,与王室差不多,但这并不是自力。往生净土也是这样,凭著阿弥陀佛的愿力,一样的享受净土的法乐。 [P117]  今日有些宏扬净土者,说到了生死,以为就是念佛,以念佛为了生死的代名词,这是堵塞了佛法无边法门。其实了生死,岂止念佛一门?而且,了生死与往生,应该是二回事,这中间还有一节的距离。把往生看作了生死,在思想上有点混乱。生死,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生死相续;了生死,不是明了生死,而是说彻底解决了生死,不再在生死中往来轮回。生死是苦果,从烦恼业而来,有烦恼即作业,作业即感苦果,惑业苦三,流转如环。烦恼的根本是我见,或说无明,不达我法性空,执我执法的烦恼是生死的根本,有烦恼可以引起种种善恶业,有业必有果。生死是这麽一回事,要了生死,必破除生死的根本,通达无我性,彻见真实理;我法执不起,烦恼根本便断。烦恼一断,剩有业力,没有烦恼的润泽,慢慢的即失去时效而不起作用,不感生死。了生死,无论在大小乘都是一样,只有浅深的差别,大原则是不会例外的。依此来说,往生净土还没有见真理,断烦恼。烦恼既未断,何得了生死呢?所以往生并不就是了生死,如说他了生死,那是说将来一定可以了,不是现在已经了了。生到净土,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善缘 [P118] 具足,精进修学,展转增上,得不退转,决定可达了生死的目的,只是时间的迟早而已。所以说往生净土能了生死,那是因中说果。如人从十三层高楼跳下,在未落地前,说他跌死,那是说他落地後必定死。在空中时,事实上还没有死,虽还未死,不妨作如此说,因为他死定了。『法华经』的「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与『宝云经』所说∶「一念释迦牟尼佛,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都是因中说果。有此念佛因缘,久久修学,必能了脱。不但这是依一般的往生说,还没有了生死;就是上品上生,也要往生以後,花开见佛,悟无生忍,这才破无明,断除生死根本。故往生与了生死,是截然二事,不能看作同一。这样把往生与了生死的内容,分析清楚,即与一切教理相应。若是过分高推── 往生即了生死,则与无量教理而相违碍。以往生为了生死,对於教理无认识的,尚无所谓;若对佛法有素养的人,听之反起疑惑,反於净土而生障碍。  八 结说要义[P119]  总前面所讲的,关於净土法门有几点要义,需要特别注意。一、是本愿力∶ 众生的能生净土,主要是依仗他力的慈悲本愿。若但依自力,是不够的。念佛的净土宗人,都推庐山慧远大师为初祖,其实远公的念佛,并不重在口念。由北魏的昙鸾,道绰,到唐朝的善导大师,才发展为特重称名的念佛法门。善导大师有『观经四帖疏』,重慈悲愿力,重散心,以为持戒,犯戒,皆可往生。「普度众机,不择善恶」,这话并不错,经上也有十恶五逆可以成佛之说。这一派传到日本,发展为真宗,既然善人恶人皆可往生,念佛不分在家出家,所以索性娶妻食肉,主张弃戒定慧等圣道,而专取本愿。由於专重他力的阿弥陀佛愿力,所以进一步以为,只要信,当下即为阿弥陀佛所摄受。索性平时不要念佛,不需念到一心不乱;以为一信即得往生。这在中国的净土行者,觉得希奇,其实还是遵循中国传去的老路子,只是越走越远,越远越小,钻入牛角的顶尖而已。依佛法本意说,生极乐世界,特重他力。若说连戒等功德都不要了,那净土又何以有三辈九品之分呢?九品的划分,就依圣道为标准。五逆十恶者,生净土也只是下品下生 [P120] 。平素孝敬师长,勤行施戒,修学定慧,悟解空义的,才能生中品以及上品上生。我在『净土新论』中说∶如荒年粮食奇缺,吃糠可以活命,但到了丰年,应该以米麦活命,若是硬要说吃糠为最好,其馀的都不要,这岂不成了狂人!但念一句阿弥陀佛而往生,是为十恶五逆,而临近命终人说的,犹如遇到荒年教人吃糠,是不得已的办法。你既不是十恶五逆的地狱种子,又不是死相现前,平时来学佛念佛,怎麽不随分随力的修集功德?怎麽不在弥陀誓愿的摄受中,勤行圣道?至於说只要信,不念佛而可往生,更是莫明其妙。如掉在海中,只想别人救他,而不伸手拉住救生圈和绳索,试问如何可以登岸?不念佛何以得一心不乱?何以能与佛愿相通?撒除众生自心障碍,与佛愿相应,佛说就是念佛到一心不乱。信弥陀愿力,而不信接受弥陀愿力的方法,真是可笑。放弃自力,不是别的,这只是发展於神教气氛中的神化!  第二、我讲的净土法门,多是依据印度的经论,并不以中国祖师的遗训为圣教量。照著经论的意趣说,不敢抹煞,也不敢强调。所以与一分净土行者,小有 [P121] 差别。如易行道,不是横出三界,容易成佛,而是容易学容易行,办法比较稳当。其实易行道反而难成佛,如弥勒佛;难行道反而易成佛,如释迦佛。所以『阿弥陀经』说∶能於秽土修行一天,胜过净土久久。又如净土的特色在依他力而得往生。然往生并不就是了生死,这在专以念佛为了生死的人看来,不免心生不忍。其实,这并没有贬低净土法门的价值。  第三、虽有三根普被之说,而净土念佛法门,主要在为了初心学人。有类众生,觉得佛法太深广,太难行,以一生的时间修学,教理上还是漫无头绪,悟证既难,而菩萨的难行,更加不能做到。忽忽一生,死到头来,也不知来生究竟如何?对这类心性怯劣的众生,所以有易行道,胜方便的净土法门。如『大乘起信论』说∶「众生初学是法┅┅其心怯弱┅┅娑婆世界┅┅信心难可成就┅┅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这些心志怯劣的众生,不敢担荷如来家业。虽学佛多年,还在愁眉苦脸中过活。有以为佛教没有神教好,因信得救,何等简捷了当?听到三世轮回,便自前途茫茫,觉得一切不能把握,信心发生动摇,容易退堕外道 [P122] 。为摄护这类初心的众生,所以说胜方便的净土法门。这是念佛法门的所被的主要根机。一到净土,即使下品下生也可慢慢向上修学,得到成佛的结果。这是净土法门的妙用,妙在往生必能「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说是佛法中的保险法门,保险不会走错路子。也可说是留学法门,娑婆世界难行苦行,成佛度生,有点不敢自信,生怕途中退失,前功尽弃,生净土就好了。这如本国教育水准低落,设备,仪器,图书都不充足,不及外国学校的好,所以有留学之必要。到外国学,各样条件具足,学业容易成就;学成以後,回来贡献祖国。这如净土的修学一样,修学到悟无生忍以後,然後倒驾慈航,回入娑婆世界,救度众生。小乘专重己利,所以有很多的阿罗汉出现。禅宗专提向上一著,所以也有很多的祖师出现。可是大乘法门,太深太广,不容易为一般所完满信行。印度的大乘既兴,净土法门的简易,就由此而大大的宏扬起来。净土法门的好处,就在简易平常。如说得太高了,怕不是立教的本意吧!(常觉记) [P123]  三、求生天国与往生净土──在菲律宾佛教居士林讲──  生死大事是件不易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只在生死死生之间,力求向上,谋取後世比前生舒服,还不是彻底的解决。要解决生死,有种种方法,往生净土就是一种。所以现在举出求生天国与往生净土来讲。天国,在中国叫天堂,佛教名天界。天是光明的意思,天界就是光明的世界。但依佛法说,天界虽然光明快乐,但不是彻底的光明快乐。中国、印度、西洋人,都有一种类似的观念,就是感觉到人间太苦恼,有种种苦痛、罪恶、困难,想生天上,因为天上没有人世间种种的忧愁苦恼。佛法有这种生天法门,其他宗教同样也有。  生天,确乎也不错,现在举出几件与人间对比,以见出天界好的地方。  一、人间最苦痛的是衣食住行,不但穷人不容易解决,富人还是提心吊胆。 [P124] 天上呢?有顶好的东西吃,顶美丽的衣服穿,顶堂皇的宫殿住,来往自由。我们这个世界,自然界种种不圆满,有水灾、地震、山崩、海啸、台风、久旱等,天国就没有这些灾祸,天上是一个顶富乐平安的地方。  二、我们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苦痛的事情多得很,就是父子夫妻朋友也免不了。常常可以看到欺负、压迫、剥削的事情发生,小的争吵打架∶大的酿成战争,在天上就没有这种种人事的苦痛。依佛法说,在最下的两层天,虽也有战争,但没有人间那麽厉害。  三、人的身体会有病痛,寿命不长,天上没有什麽病,虽然没有长生不老。但是寿命却比人间长得多。  有了以上种种好处,怪不得耶稣教徒以及很多的人,都想生天。好实在好,可是要生天,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并非想去就立刻可以去的。古人说∶「生天要有生天业,未必求仙便得仙」;要有生天的功德才行。以佛法说,起码要两个条件,就是布施与持戒。布施功德大,才会得享受天的福报。持戒精严,道德 [P125] 超过常人,就会生到比人更好的地方。有福报,有过人的德行,生天是毫无疑问的。但要生到高一点的天,要有慈悲心。耶稣教说博爱,佛说慈悲喜舍,使别人离苦得乐,就是这个道理。不过真要生得高的,还要修禅定,这比较不容易。普通耶稣教的祷告,专精的也有相似的定心。如能做到一心不乱,就可以到达这个境界,施戒慈定,名为生天法门。  诸位觉得,佛法说升天,那麽困难,耶稣教却相反,只要信主,就能得救,上生天国了。其实,真正的基督教,要生天也并没有那麽简单。要真正信仰、悔改、祷告,得到重生,心里起了一种离染得净的变化,有了这种经验,自会奉行博爱的精神,而合乎施戒的行为,这才能生天。什麽都不要,信就得救,只是廉价倾销的宣传而已。  佛法虽说天界好,但不劝人生天,因为天不彻底。耶稣教说,生天得永生,永远是快乐和平长寿。佛法说,天国虽然长寿,一万十万百万千万以至万万年,总有一天,福报完了,定力尽了,还是要堕落,不过只是享长期的福罢了,并没 [P126] 有解决生死的问题。佛法是要求能够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净土,是清净的世界,佛法中清净的世界很多,东方药师佛有净琉璃世界,西方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十方诸佛亦各有清净的世界,因为平常都讲阿弥陀佛,大家都懂,所以就专门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与天国,都没有山崩地震种种天灾,物质丰富之极,黄金为地,富丽堂皇。人事方面,非常和好,如兄如弟,如姊如妹,寿命都长得很。净土,不只环境相差不远,连求生的方法,也与求生天国相近。在一般的布施持戒之上,不外信仰、发愿、忏悔、感恩、称名── 称「奉耶稣的名字」或「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心不乱,才能够达到目的。耶稣教说靠耶稣的力量来拯教,而佛教是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来接引。那末,为什麽佛法提倡往生净土而不赞成求生天国呢?这实在有根本不同的地方,佛法是∶  一、平等而非阶级──西方极乐世界,现有观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他们比我们是先知先觉,将来继承阿弥陀佛的佛位。我们生极乐世界後,得到佛与他们 [P127] 的开导,将来可以与他们一样。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到了西方,慢慢修学,都可以成佛。经上说,极乐世界,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往生的也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与佛平等。不像耶稣教天国的阶级性,上帝是至高至上独一无二,升入天堂的绝不可能成为上帝;不能成为耶稣。阶级是世界忧愁苦恼的根源,天国也不能例外,佛法是以平等为基础,才能彻底。  二、进修而非完成──耶稣教说∶生天国就得到永生,是完成了。其实并不究竟,智慧、功德,一切都没有达到圆满(至少是不能像耶稣那样)。这样的永久,可说是永久可惜,永远缺陷的事。生净土就不同了,念佛求生净土,并不是因为净土衣食丰足,无忧无虑,要去享福的,而是要跟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好好地学习。所以生净土时,虽不曾圆满,而能进向於圆满。或者有人要问∶要学习佛法,在这个世界学就好了,何必到西方去呢?这虽然说得对,但这个世界寿命短,环境劣,业障重,天灾人祸多,西方却不然,安乐长寿可以慢慢进修。大家都晓得,极乐世界有上品上生、中品中生、下品下生等九类的分别 [P128] ,有的到那边要修了好久,才得见到阿弥陀佛,有的却一到就见佛悟无生了。这不是说那边有阶级的分别,而只是程度的不同,下品经过多少时间的修持,还是会成为上品的,都是会进向於佛果的。所以生净土不是天国式的以为就此完成,而是到那边去,正好进修。  三、上升而非退堕──经上说∶生极乐世界皆不退转,不像我们这个世界因为病痛烦恼恶因缘的阻挠,修了些时间,就退落下来。好比一个学校办得不好,学生不喜欢读书,影响学业不及格,而至於退学。生净土的,如进好的学校,有好的教师,管教严格,学风优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就是懒惰的学生,一进去也被学校的风气所影响而注意他们的学业,向上求进步一样。学佛的每有一种观念,都怕今生人间修学,假使修而不了生死,後世也许会堕落,将怎麽办呢?往生净土法门,就是为要适应这一般人的需求。只念阿弥陀佛,仗佛的慈悲愿力,就能到净土去再进修。时间虽有长短,生死决定可了,不会退转。天国呢,他们自以为永生,其实生天福报享尽,定力消尽,就要堕落,这是两个世界的最大 [P129] 差别。  假使有异教徒对你说∶主能救你,天国有什麽好处,西方同天堂差不多呀。你可简单地回答他∶好是好,但是差一点。你有阶级,我们是平等。你们慈悲智慧功德将永不圆满,永久不彻底,我们一天一天地学,总可以成佛。你说永生是靠不住,不过是寿命长一点,福报享尽,还是要堕落的,我们是永不退转。这些都是学佛的人应该知道的,信念才会坚定。否则,思想上似是而非的神佛不分,极容易被神教所同化。(明道记) [P131]  四、东方净土发微一 引言 一 讲说的动机  佛教界所熟知的净土,主要是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西方净土。在佛经中,十方都有净土;而与西方弥陀净土相对的,有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琉璃世界──东方净土。关於东方净土,过去曾说过二次。民国四十三年秋,在台北善导寺讲『药师经』,启建药师法会;记录下来的,有『药师经讲记』。民国四十七年夏天,在岷尼拉信愿寺,为性愿老法师祝寿,又讲经一次。有『药师经开题』,发表於『海刊』。去年,在台北慧日讲堂,启建药师法会。对东方净土,又多一层体会。所以,过去虽一再讲说,觉得还有再说的必要。 [P132]  东方净土,不如西方净土的专重於死後往生。不但说到死後往生净土,说到蒙佛力加被,死後消除恶业,生人天而修学大乘;更特别重视了现生的利益安乐。这对於大乘菩萨,利益现实人间的精神,有著很好的启发,故值得一说再说。  还有,解说这个问题的另一动机,是在最近天主教主办的恒毅杂中,有题为∶「从涅盘方面观察佛教原义发明初稿」等文,作者杜而未,听说是人类学(可能神类学)教授。他以为∶涅盘是月亮神话的演化。以为印度婆罗门教的涅盘原义,是依承月亮神话的。以为佛教的涅盘原义,应该也是这样。而且说∶「释迦真正明白涅盘与否,还成问题」。他以这种态度来想像佛教,评论佛教,与人类学有什麽关系?这只是服役於神(神之奴仆)的,神化了的人类学者的杰作!所以举东方净土的意义,以说明佛教涅盘的真实意义,而不是月亮神话的演化。   二 泛说宗教的意义  对於宗教,一般人每每是误解,浅解,故不得不略为解说。宗教(不仅是佛 [P133] 教),各区域,各时代,各民族,有各式各样的宗教;尽管不完全相同,但都有宗教。那麽悠久,那麽广泛,那麽深入人心的宗教,说他是错误,也一定有他的迷谬根源,不容许我们忽视!何况这还是表达出人生的崇高意义,究极归趣呢!过去,曾写过『我的宗教观』,发表在『潮音』月刊。现在,从三点来说∶  一、宗教的(信仰)对象,与人类触对的境界有关;即人类依於触对的境界,想像为信仰的对象。我们生活於世间──器世间,地球上,每天都面对蔚蓝色的天空,光辉出没的太阳与月亮,风雨雷电,山河木石等自然现象;及家庭,部落,国家──社会的组织形态;还有自己身心的活动。日常触对这些,在有意无意中,启发人类的宗教观念。这是说∶我们触对的境界中,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自我的,都觉到有一番力量,限制(控制)一切,不得不如此,而表现出宇宙──自然,社会,自身所有的轨律。如太阳和月亮,天天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四季节令,夏去秋来,都有一定的轨律。人类(社会或自身)的一切。也受有轨范的限定,似乎都不是个人(或大众)的意志、能力所能决定的、改变的 [P134] (其实,从前认为不可能的,不可知的,现在很多成为可知可能了)。这才从自我意识的想像中,觉得有一(或多)大力者,在主宰一切。所说「自我意识的想像」,意思是说∶照著自我意志的主宰性(自由、支配),想像那触对境界,有超越的高高在上,或内在的深深在内,自由自在的(无限或是有限的)支配(或管理)一切者,这是自古以来的拟人的宗教观。  这拟人的宗教对象,究竟是什麽,虽是各说各的,而几乎谁都感到有或一或多的大力存在,主宰一切,轨范一切,使一切都非如此不可。这从外界启发而来的宗教意识,为宗教的一大根源。由於环境不同,注意的对象不同,而宗教的信仰对象,也就不同。如近水的拜水神,住山的拜山神,农村拜土地(社与稷)。印度是热带,毒蛇特别多,所以崇拜蛇神。有的崇拜太阳、月亮、星宿等天体现象;有的比拟社会,而有城隍、祖先的崇敬;还有崇敬山精、木怪、狐狸等。但在人类知识进步的过程中,动物等崇拜,逐渐衰落,因为这都是局部的,过於具体的。而人类之祖,或世界之主(这是影射专制王国的,现在也逐渐衰退嬗变了 [P135] );以及天空现象,便铸成更普遍的大神,而成为更持久的信仰。有以为这都是迷信,太阳,木,石,有什麽可崇拜呢?不知道,这不只是崇拜那事物自身,而是崇拜那一切所以如此,而形成如此的轨律。  二、宗教不仅受有环境的启发,更主要的是内在的宗教意欲。人的自身,受自然的、社会的给与,也就受这些的束缚。有生就有老死,有健康就有疾病,有友爱就有怨敌,有团结就有分散,有喜乐就有忧苦──非依赖这些不可,而这些就成为自己的束缚,不得自在。如有利於人的,引起对外的依赖感,感恩与赞叹,想像而成为善神。反之,如拘束与障碍於人的,即引起畏惧、厌恶,引生对外的超越感,想像对方为恶者。人在层层的束缚中,依赖现实,又不满现实(超现实的自由意志),引发为依赖与超越的宗教情绪。无知蒙昧的想法(偏於依赖的他力),想在信赖天神中,得到离苦得乐,永恒的快乐。不过,在人类知识的进步中,揭开了神力的虚伪面目;知道从自然、社会、自身去求超脱,去寻求解决,而不再是依赖外在的神力。探求一切拘碍,不得自在的根源,发见了根源於自 [P136] 身的愚昧(无明),所引起的思想迷谬,行为错误。因之,宗教的真正意义,是身心清净,智能德性开展,而一切契合於正理。惟有内心的智慧开发,德性高明,能力广大,顺从(依赖)宇宙人生的轨律──真理,才能不受环境的限制和束缚,而超越於现实。这里面,包含了两方面∶一是自身的彻底完善,一是实现理想世界(净土)。这是自我意欲的净化与完成!在神教中,表现为神与天国。不知神是自我意欲的客观化,想像为宇宙的主宰(我的定义,就是主宰)。不知理想国土,要从自身净化中去实现,并非天神所准备的,也非天神所赐与的。人类的知识,不断开发,就逐渐从蒙昧的依赖的宗教,而归於自身净化与超脱的宗教。超脱现实的层层束缚,而达到真平等与自由;约内心说,是智慧、慈悲、能力的圆成,这一理想,在人类内心,不断的鼓动,而成为高尚的宗教倾向。在较高的宗教中,都如此地显示出来。而惟有佛教,才彻底而清晰的表达,不再存有蒙昧的神教气息。不过,说到内心的净化,在一般宗教中,有的重智慧,有的重仁爱;有的重信愿,有的重智证;有的重於内心的净化,有的重视身体的永存∶因 [P137] 而成为各有所重的宗教,片面的不完善的宗教。惟有身心德性的圆满开发,不落於偏颇的,才是最圆满的宗教。  三、环境的启发,内心的向上意欲,还不一定成为宗教;宗教是有赖於特殊的经验。可以说,一切宗教,都有一种特殊经验为支柱的。如说鬼,有些人虽没有见过,但说起来如此的亲切,实由於过去或别人,曾有见鬼的经验。这可能是误会的,也可能是真实的,但凭自己的经验而宣说起来,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也增强了别人的坚信。又如神教徒在祷告或平时,见到耶稣、马利亚等。信佛的,念佛的,见到佛与菩萨;参禅的得到悟入的经验。这些是否正确,并不一定,也许是见绳疑蛇。但经验过了的,无论是与不是,在同样的经验者来说,那是最真实的。这些宗教经验,是邪正浅深不等的。更纯正更圆满的正觉,才能指正浅薄与似是而非的谬误!  总之,宗教是由人类内心的向上意欲,在不同的环境约束下,经各种特殊经验而展开。 [P138]  二 东方净土为天界的净化 一 佛菩萨依德立名  在这一论题中,首先要说明∶宗教一定有崇敬的对象,这不外乎法与人二者。拿高等宗教来说∶法(或称为道)是永恒普遍的最高真理──绝对真理。人(具有人格的)呢?有的是拟人的(有意志的)神,以神为绝对真理的,如以色列人信仰的耶和华,回教的阿兰等。有的是绝对真理(其实是拟人的神)的现化人间(道成肉身),而表现为导人归向於神的身份,如耶稣。这些,都渊源於拟人的神教。佛教是以人(众生)身的向上熏修,而体现绝对真理的(肉身成道)。其中,佛是即人而到达绝对真理的圆满体现;菩萨(声闻圣者等)是部分的体现了真理。所以,佛菩萨的崇仰,好像类似於神或耶稣的崇仰,而实质上完全不同。佛菩萨的崇仰,是以此为理想,为师范,而使自己进向於真理,人人终能达到 [P139] 佛的境地,也就是绝对平等,绝对自由的圣域。  佛教所崇仰的佛菩萨,都是依德立名的。这或约崇高的圣德立名,以表示佛菩萨的性格。如弥勒菩萨,是「慈」;常精进菩萨是永恒的向上努力。或者是取象於自然界,人事界,甚至众生界的某类可尊的胜德,而立佛菩萨的名字。取象於自然界的,如须弥相佛,表示佛德的崇高;雷音王佛,表示佛法音声的感动人心。取象於人事界的,如药王佛,表徵佛能救治众生的烦恼业苦──生死重病;导师菩萨,表示能引导众生,离险恶而到达目的。取象於众生界的,如香象菩萨,狮子吼菩萨等。其中,依天界而立名的,如雷音,电德,日光,月光等,更类似於神教,而实质不同。可以说,这是顺应神教的天界而立名,既能显示天神信仰的究极意义,也能净化神界的迷谬,而表彰佛菩萨的特德。   二 天与觉者  东方净土,是以天界为蓝图的。这是顺应众生的天界信仰,而表现佛菩萨的 [P140] 圣德。印度所说的天,原语为提婆,译义为光明。无论白天晚上,所见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光明,都是从天空照耀下来的。仰首远望,天就是光明体。一般人就从天空的光明,而拟想为神。所以,印度的天,与神的意义相近。提婆(天)是光明喜乐,相对的地下──地狱,就是黑暗苦痛。在佛教中,崇敬的圣者,不是神教徒所想像的神,而是佛、菩萨、声闻等。圣者有无量的清净功德,而特性是觉,慧。断烦恼,证真理,是由般若(慧)的现证,而般若也称为明。与般若相对的,就是无明(黑暗)。如佛陀,意义是觉者。菩萨,是有菩提(觉)分的众生。缘觉与声闻圣者,也是得三菩提(正觉)的。三乘圣者,都是觉者,明者。所觉证的,是法性(也叫真如、空性、法界)。法性是本性清净,由慧光而觉证;也由於清净法性,而显现般若的慧光。所以,真如法性,也称为性天,第一义天。如『涅盘经』五行中的天行,就是圣者正觉的大行。圣者的觉,与天神的明,有著类似性(所以『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等,大菩萨每示现天神)。天的特性是光明,常人就从光明而想像天神。圣者,觉证法性清净(或称心清净性 [P141] 、心光明性)而显现慧光,佛就依世俗天界的现象,扫除神教的拟想,而表徵慧证真理的圣者。  东方净土的佛,名琉璃光佛。琉璃──毗琉璃,译为远山宝,是青色宝。在小世界中间,有最高的须弥山,四面是四宝所成的。南面是毗琉璃宝所成,所以我们──南阎浮提的众生,仰望虚空,见有青色。青天,就是须弥山的琉璃宝光,反射於虚空所致。东方净土,以此世俗共知蔚蓝色的天空,表现佛的德性,而名为毗琉璃光。  每一佛出世,都有二大弟子,助扬佛化。如释迦佛有舍利弗与目犍连;毗卢遮那佛,有文殊与普贤二大士;阿弥陀佛有观世音与大势至菩萨。现在东方净土,琉璃光佛也有二大菩萨──日光遍照、月光遍照,「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这显然是取譬於天空的太阳和月亮。天界的一切光明中,日月是最大的,一向为人类崇拜的对象。佛的左右胁侍,就依此立名,为一切菩萨的上首。在我国丛林中,中秋晚上,都传有礼拜月光遍照菩萨的习俗。日与月的光,对人类来 [P142] 说,特性是不同的。太阳的光明,是热烈的,给人以温暖,生命力的鼓舞;在佛法中,每用日光来表示智慧。月亮的光明,是温柔的,清凉的,使人在黑夜中消除恐怖。尤其是热带,炎热不堪,一到月亮东升,清风徐来,真是能除热恼而得舒畅的。在佛法中,月亮也每用来表示慈悲,安慰众生。这是以天界的日月光辉,表现二大菩萨的德性。  东方净土中,除二大菩萨外。还有八大菩萨,如说∶「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据经上说∶欲生西方净土而还不能决定的,八大菩萨能引导他,使得往生净土。为什麽东方净土,只有八位菩萨,不是七位,也不是九位呢?这应该是取法於天界的。原来以太阳系为中心的行星,有九(从前说八大行星,後又发现了冥王星,故共为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我国所说的五星,也离不了这些。现在,对此世界(地球)而说东方净土,所以除地球不论,还有八大行 [P143] 星於天界运行。换言之,除日月外,还有八大明星,与我们这个世界,关系极为密切。依此,所以除二大菩萨,还有八大菩萨,护持东方净土。「八大菩萨乘空而来」,是怎样明白的说破这一点。  此外,还有十二药叉大将──宫毗罗、伐折罗、迷企罗、安底罗、 !1 罗、珊底罗、因达罗、波夷罗、摩虎罗、真达罗、招杜罗、毗羯罗。每一位药叉大将,又各有七千眷属,共为八万四千。八万四千,表示一切的一切。如一切烦恼是八万四千,一切法门也称八万四千法门。所以从天界来说,八万四千眷属,即一切的小星星、小光明。小星的领导者──十二药叉呢?中国与印度,都有十二辰说,配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西方,名十二宫。在地球绕日旋转的运动中,转动的范围内,名黄道带;黄道带内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十二辰,四方各有三个。不论是西方或印度,都以畜生来称呼这十二。这一世俗的星辰说,在佛法中,就如『大集经』「虚空目分」所说∶有十二位菩萨,在四方的山里修慈、都现畜生相──南方是蛇、马、羊,西方是鸡、猴、犬,北方是猪、鼠、牛,东 [P144] 方是龙、象、狮。这与中国传说的十二生肖,仅狮与虎的差异而已。十二药叉大将,便是取象於黄道带中的十二星;而每一药叉大将,统领七千眷属,共八万四千,无疑为一切小星了。这一切是光明,也就都是菩萨。  东方净土为天界的净化,这是非常明显的。据虚大师说,净土都是天国的净化,而佛法以佛菩萨化导的净土,与神教的拟想,非常不同。   三 圣性的本质及其显现  圣者的特性,是觉(明),所以约光明的天界,来比喻佛菩萨与净土。但约天界来表示圣性,推究到圣性的本质,那决不是有限量的日月星星可比拟,而仅可以无限量的。明净的虚空来比说。在『药师经』中,称佛土为净琉璃世界,称佛为琉璃光佛;这都是约我们现见的苍空来比说的。佛是称法性而现觉者,如如如如智,平等不二(人法不二)。约所证法说(常寂光土),称为净琉璃土。约能证者说(法身),称琉璃光佛。而其实,如智平等的绝待圣性,是超越能所、 [P145] 彼此、数量等概念的。我们坚定的确信,佛所开示的究竟归宿,说为涅盘、法身。无论涅盘或法身,在相对的名言中,是什麽都难以说明的。不得已,只可以虚空界来比说;也就是唯有虚空性,才能多少使我们领会一些。如佛在『阿含经』中,说涅盘为∶「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盘」;「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这是释迦佛开示涅盘的主要句义。如从现实生死的存在(有)与生起(生)来说,那末涅盘是「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如来若有,若无,若亦有亦无,若非有非无後生死,不可记说」。因为,这是契入绝对圣性而超越相对界的。声闻的涅盘,是这样;大乘的法身、涅盘,也是这样。所以『华严经』中说到佛法身,「唯有虚空为譬喻」。  虚空是什麽?姑且不论。一般的看法,虚空是「遍」,不可说在这里那里的,是无所在的;要说在,那就是无所不在。是「自在」,因为是无著无碍的。没有时间性的变化,所以是「常恒」的。没有质量等差别,所以是「无二」的。尤其是,虚空虽有时为云雾等蒙蔽而现昏相,一旦云消雾散,就显出「明净」。其 [P146] 实,在云雾障蔽时,虚空也还是明净的(这就譬说离垢清净与本性清净)。所以,佛典中以此表示法空性(一切法的究竟真性),也以此表示圆满体证(或分证)这最清净法界者──法身。约绝待空性的本来如此,永久如此,普遍如此说,叫做「法性、法住、法界」。约体证这法性而成为绝对真理的体现者说,称为法身。约证入而众苦(不自在)毕竟解脱说,称为涅盘。这是自证方知的;佛也只能随顺众生的心境,方便善巧地指示,引导我们从离执证真中去体现。由於这是超越相对性的(非心量境、非言说所及),所以难以宣说,约虚空界来喻说,也只能多少领会而已。  虚空,不问是实有的,假有的;客观的实在,还是内心的格式,总之、在一般人及神教徒看来,无量无数,广大甚深,高高在上的苍空,为一切光明,或者说一切神圣的依处,一切依此而活动显现出来。在没有显现时,似乎存在於空界的深处,不能说是没有。佛法中,假藉这空界以显示绝对法性,以及圣者证入的涅盘,小乘与大乘,多少有点差别。从无数无量,广大甚深、寂灭来说,大乘与 [P147] 小乘,完全是一样的。小乘从现象界矛盾苦迫的止息消散,表示圣者证入的涅盘,著重於消极的说明。但要说他生死取消了,什麽都没有,那是任何学派所不承认的。只是寂然而止,不再重演生死的流转而已。这样的涅盘,意味著相对的融入於绝对,不再落入时空而矛盾变化。所以,涅盘是常住的、清净的、安乐的,可说是离言的妙有。如以虚空界来比说,好像风息云散,显出了空界的本来明净一样。这仅可以虚空界来拟说,而不能以日,特别是月亮来比说。因为,月是黑白白黑的反复不已,而涅盘是永恒的稣息。  这样的涅盘,仅是契当於小乘阿罗汉的证境,正确而没有圆满。这样的涅盘观,容易引起误解,以为现象的生死界,真实的涅盘界,为截然不同的对立物。这在大乘经论,才充分表达涅盘的圆义。从生死法说,生死的本性,就是涅盘性,所以说∶「一切法中有安乐性」。这就到达了即事而真,真不碍俗的法界观。也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盘的无住涅盘。从法性说(体现法界性的为法身,得无碍自在为涅盘),法性空中,本有无量的清净功德,只为了迷而不能显现。以修 [P148] 而显发这无边功德;圣德以觉(明)为本,也就是显发无边智光,而有难可思议的妙用。如以虚空界来比说,虚空界本来明净,为一切光明本体;从此显现出日月等无边的光明。  依现代的知识来说,星有恒星、行星、卫星,如八大行星与月亮的光明,都从日而来。但古人,是把日月星星的光明,想像为从虚空界而显现,所以空界是「明净」的。比拟於空界的明净,所以称佛为琉璃光。约智慧说,名法界体性智。上来的说明,著重在涅盘唯有虚空可为比喻;或者说,取象於虚空界的明净,而表示佛与涅盘的真义。   四 涅盘与月亮  神类学者杜而未,卖弄民俗学、字源说,认为婆罗门教的涅盘一词,从月亮神话而来。他虽说∶「释迦是否知道,尚成问题」,却一厢情愿,以为佛教的涅盘,也非如此不可。如果不是这样说,那是佛教徒不懂涅盘,还得向杜而未学习 [P149] 。庸俗的神类学者,想以这样的研究,动摇佛教的根本──涅盘,让耶和华来代替佛陀,来宰制中华人心。作为耶和华的奴仆,存这样的野心,原是不足怪的。但我们,并不想作谁的奴隶,所以对神类学者的野心杰作,没有丝毫的同情!  关於语文(依佛法说,文是依音声流变,表达情意或认识而成立;有音声上的文,而後有形色(书写)的文),我们与杜而未的看法,是根本不同的。人类的语文,起初,或是表达情意的,如欢笑、号哭、惊呼、呼召,以及忧喜悲惧所引起的声音。或是指示事务的,如天、地、日、月、明、暗、风、雨、山、河、草、木、鸟、兽、虫、鱼、上、下、父、母、自、他等名称。人类的文化日渐进步,语文也日渐繁复起来。而且是由具体的事物,而到达抽象的关系、法则等。语文的由简而繁,或是依旧有的,引申意义而略为变化;或触对新的事理,而创造新的语文。就是旧有的语文,音声也在随时随地而演化不已(标准语音是人为的、後起的);意义也在变,所以不论古今中外,一字每有不同的意义。在印度,即使是「字界」,也有不同的意义。「字界」与「字缘」相合而成字,由於字 [P150] 界字缘的解说不同,和合而成的字义,解说也可作多样的解说。语文的音义,只是约定俗成,一直在演化中。也就因此,印度的声常论者,想以梵文的音韵,表显宇宙的真相,完全是神学路数!  这里,有一点是必要记得的。应用语文的比较研究,探求一字的原意,只能证明某时某地某字的本义是什麽,不能就此否定演化发展的新意义。这样,即使婆罗门教的涅盘原义,与月亮神话有关,不能就此论定佛教的涅盘,也不过如此。耶稣以完成「上帝」的律法自居;孔子是宪章尧舜文武之道,事实上,也只是「以述为作」,旧瓶装入新酒。这还不能以旧义来论定耶稣或孔子的是否,何况释迦以反婆罗门的立场,而宣告无师自悟呢?释迦说法,当然应用当时的语言与术语;业、轮回、菩提、涅盘,这都是旧有的语文。而释迦不像神类学者那样的卖弄字源说,而是从「空相应缘起」,悟入无常、无我而体现涅盘;涅盘是内自证知的,不是外在的他力信仰。释迦教证的特质在无我;在「知法(即绝对真理、即涅盘)入法」时,「但见於法,不见於我」。这所以彻底否定了神的创造, [P151] 而洗尽神教的愚昧。杜而未漠视这些,竟敢武断地,以为佛教的涅盘也不外乎此,真是荒谬之极!我相信,真正的人类学者与字源说,与神化了的人类学,歪曲伪滥的字源说,并不相同。  上面说过,宗教的崇敬对象,有关於我们触对的境界。人类的语文,起初依指事而引申演化。在佛教,依德立名,无论称为什麽,都不离取象於世俗的事理来诠表「正法」。所以,涅盘的原义,与月亮神话有关或无关,都没有什麽。不过我要说的,大小乘所共的涅盘,「无数无量,广大甚深,寂灭」,不是取象於月亮,月亮那里有「无数无量,广大甚深,寂灭」的德性?取象於世俗的方便假说,佛经是约虚空界以譬说「正法」(法性、空性);体法性而成身的「法身」;契入法性而无碍自在的「涅盘」(涅盘也名无上法)。约大乘从体起用,即事显理(融相归性)来说,约虚空日月为比喻,倒不是没有的,但决不离却空界。如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慧日除诸暗,普明照世间」。经中更多说太阳∶如佛名毗卢遮那,即是「遍照」;有的即称为「大日」。这是以杲日当 [P152] 空的光明遍照,来喻说觉法性而成佛的智光普照。成佛与示现涅盘,也就以日出及日轮潜晖来比喻了。阿弥陀(婆耶)佛,是无量光。『观无量寿经』,以落日为观而生起一切,那是比喻从今生到後生,此土到彼土,意味著那边(净土)的光寿无量。至於月轮,是取象於夜晚的空月皎洁,清凉寂静的境地。以此表达圣者的解脱,也比喻圣者的利益众生,如说∶「如月清凉被众物」。  我想告诉神类学者杜而未∶佛教的涅盘,无论取象於什麽,无论依什麽而演化,主要是自内证知的寂灭,超越相对名相的绝对界。这不是根源於初民的神话,照著人类自己样子所造成的神。这里面,没有主宰(我)的权力欲,与一切神教──多神、一神无关。初民蒙昧意识所造成的,拟人的神,在人类文明进步中,早已宣告消失,无影无踪。当然,杜而未如以为初民蒙昧意识所想像的神最好;或者一心一意,羡慕那不识不知,不知人间有羞耻事(眼目一明亮,知有羞耻,就失去了乐园)的亚当夏娃,那是各人的自由。不过,无论如何,不要为了这个,神经失常,满眼所见无非月亮才好! [P153]  三 东方净土为人间的极致 一 东方的理想国  净土,是佛菩萨的清净土,也是人间的理想国。约智证毕竟空性以明清净,只就佛的自证说;而净土是有社会性的,有众生,有衣食等一切问题。现实人间,是无限的苦迫与缺陷;净土是无限的清净庄严,自由与安乐。在这净土中,一切圆满,经常受佛菩萨的教化庇护。生在此中,一直向上修学,过著光明合理的生活。约佛的真净土说,一切佛土都是一样的。如有什麽不同,那是适应教化的示现不同。那末,东方净土与西方极乐世界,有什麽差别呢?阿弥陀佛,在因中发愿,主要是∶凡愿生我国土的,只要念我名号,决定往生。这著重在摄受众生,使死了的众生,有著光明的前途。琉璃光如来,因中发十二大愿,都是针对现实人间的缺陷而使之净化,积极地表现了理想世界的情况。这对於人间,富有启 [P154] 发性,即人间应依此为理想而使其实现。十二大愿是∶  一、人人平等。一切众生的相好庄严,都与佛一样;这意味著众生与佛的本性不二。净土的众生身相,都是黄金色的,表示了种姓的平等。印度种姓的阶级森严,起初依形色来分别。所以梵语的「种姓」,从色字而来。到现在白种人还歧视有色人种呢!这是人间苦迫的根源之一;所以净土中人人金色,也就是人人平等,没有种族歧视等因素了。  二、佛光普照,人人能成办一切事业。依世间的光明说,如白日临空,才能进行各种的事业。依智光说,没有智慧,什麽都不会,什麽困难都不能解决;有了智慧,才能无事不办。佛以无量智光普照大众,普熏众生而智慧渐长,所以所作事业,没有不成就的。  三、资生物非常充足。在人人平等,智力开展下,无事不成,所以生产丰富,民生安乐。  四、人人安住大乘。在这苦迫的人间,都安住凡夫法。凡夫是为了自己的名 [P155] 利享受而努力;或为了自己,而专修禅定,独善其身。也有安住小乘法的,那是专心於自己的身心解脱,缺少积极为人的悲心。安住大乘法的,被称为火里莲花,是极难得的。但在净土中,都能安住大乘,不离世间,又不著世间。如『维摩诘经』所说,「非凡夫行,非圣贤(指小乘)行,是菩萨行」。菩萨是自他俱利,上求下化的。大家能这样,那当然是极理想的了。  五、戒行清净。净土众生,行为都合於道德,没有杀盗淫妄的种种罪恶。人格健全,德行具足。  六、净土众生,没有六根不具的。个个身心正常,能进修佛法。  七、净土中没有众病的迫切苦。有了病,也不会贫病交加,而是眷属、资具、医药具足。有疗养,有休息,众病自然痊愈了。  八、人人是丈夫相。女人在生理上,苦痛多,障碍重;尤其是一向重男轻女的社会。净土都是大丈夫相,表示没有男女间的不平等。  九、思想正确,意志坚定。净土众生,不受魔网所缠缚,不为外道邪见所欺 [P156] 骗,个个修习大乘正道。  十、众生不受王法所录。古有「政简刑轻」的理想;政治修明到没有犯罪的,有也是很少,社会多麽和平而安乐!净土就是这一理想的实现,不像我们这个世界,多有系闭牢狱,刑戮鞭挞等身心苦恼。  十一、净土中饮食丰足,而又进一步的饱餐法味,身心都有良好的粮食。不像我们这个世界,饥渴逼恼,为了饮食而造恶业。  十二、没有贫无衣服,常受蚊虫寒热逼恼的。不但有衣穿,还有种种正当的娱乐。负责教化的佛菩萨,先使众生的生活不匮乏,再施以佛法的化导,真是「衣食足而後知礼义」。  净土中,不但物质生活够理想,而智慧、道德,又能不断的向佛道而进修。这样的净土,比起中国人所说的大同世界,清净庄严得多了!佛在因中,立下这样的大愿。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广行菩萨道,从自利利他中去完成。这不是往生净土,而是建设净土。这可说是最极理想的社会了! [P157] 二 东方净土与中华政治理想  东方净土,受琉璃光如来、日月遍照菩萨的化导。佛菩萨的光临净土,如虚空明净,日月辉光一样。象徵这国土的清净与光明。中国的政治社会,从来也有这种理想,只是没有佛法所说的具体。古时帝舜作『卿云歌』说∶「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以天像的瑞兆,来象徵国家的治平。民国初年,曾用此为国歌。如赞誉政治的修明(帝王的贤明),每说∶「尧天舜日」,「光天化日」。陈後主的∶「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也是赞美君王的圣明。唐代的武则天,君临天下,自己起个名字叫「 」,也就是日月临空,光照天下,以表示他政治的抱负。我们现在的国旗,还是「青天白日」。所以,青天(琉璃光)与日月辉光,象徵理想的政治社会,实是佛教与中国人的共同愿望。琉璃光如来,发十二大愿(净土的建设计划),已经实现了东方净土,为人间净土的典范。大乘行者,应共同为这伟大理想而努力! [P158]  四 东方净土之辉光此土  现在,再说到东方净土,药师琉璃光佛的光明威德,加被我们这娑婆世界的众生。东方与西方净土,在摄化娑婆众生方面,是不同的。西方净土,从西方落日,生起清净世界,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二菩萨。这如太阳的落山,所以著重摄受众生,作为死後的归宿。西方表示肃杀,像秋冬一到,草木都枯萎凋谢。但这种萎落,常下即是新生机的开始。所以,西方净土是无量光明藏。也是进入光明的开始。往生西方的,亲近佛菩萨,一直向佛道进修。而东方是表示生长,是光明(神圣)的出现处,如易说∶「帝出於震」。东方药师琉璃光佛,是无量清净光明体。除了净土的庄严与净土众生的福乐上进而外。还加被娑婆世界的众生,好像天上的日月,光明照耀到大地来一样。所以东方净土的摄受此土众生,不但死後得安稳。现生也能免除种种灾难危厄。如於佛法没有正见,或破戒的,悭贪嫉妒的,误入外道邪魔歧途的,造作种种恶业的,都可依琉璃光如来的威光加 [P159] 被,而改邪归正,转迷启悟,获得新生。这或者修人天行。或修二乘行,或修菩萨行;求往生西方净土而不能成就的,也能承琉璃光佛的威光,於临命终时,为八大菩萨所摄引而到达西方。东方净土,如天色黎明,百事俱兴。常持『药师经』、药师佛号、药师咒,都能得佛力的加持。所以东方净土,不但为人间的理想国。在现实困迫灾祸的人间,能蒙佛力的救护。这可见东方净土的法门,是如何的广大!  五 东方净土之表徵自心  依天界而表现的东方净土,及佛菩萨威光的加被此土众生,似乎佛与净土是外在的。这当然可以这样说,但还有深刻的意义。一切宗教,都外依境界而启发内在的。人类有平等自由,永恒安乐的理想;有超越现实苦迫的愿望,所以出现种种宗教。但总是拟想为外在的神与神国,而摄引人去归向。佛法所说的佛与净土,是我们的师范,理想世界;但同时,并非向外驰求,而是内在德行的体现, [P160] 能达到与佛一样的究竟圆满。这才是宗教的究极意趣!外教虽有神与天国,但信他学他,最多是进入神国,与神同在。其实,神是神,你是你,你永远是不彻底不平等的被统治者。这不能算是究竟圆满的宗教!  现实不彻底的一切苦迫,净化而到达圆满境地,即是成佛,佛是自心的究竟清净。因此,或说「心即是佛」,或说「唯心净土」。有些误解了,抹煞外在的净土,这是不对的。法性身土虽没有彼此差别,但不能没有其他的净土与诸佛;不能因自心的佛净土,而否认其他的一切。  从自己身心来说,东方净土表徵些什麽呢?众生是愚昧的,颠倒的,没有实在的我法,而执著实我与实法。这不能通达法性──空性,就是无明。有了无明,即生死流转,苦苦不已。这如有了云雾,就不见虚空的真相;虚空是那样的暗昧。到成佛,觉证了法界的清净真相,才不为无明所蔽。如虚空的云消雾散,是那样的明净。觉(慧)证清净法界性──胜义谛,迷了即成世俗谛。梵文中,俗谛含有隐覆的意思,所以说∶「无明覆真故世俗」。这如带上凹凸镜,所见的都 [P161] 不正确一样。依龙树论说∶如悟了无明的实性,无明就是般若(明);如不悟,般若也成为无明。所以即暗昧的虚空为明净的;即迷昧了的众生,如觉了法性清净,究竟圆满,是琉璃光佛。  众生无明为本,而有两大烦恼──爱与见。见是知解的,见解的种种偏执。爱是情感的,对自我及外境,贪恋不舍。所以烦恼有见所断、修所断二类。经说烦恼有五住地∶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无明住地(虚空暗昧)为本依,而有见、爱(如云如雾);见是我见法见,爱是我爱法爱。到了证入清净法性,两大烦恼就转为两大德性。见是如实正见,就是般若,菩提。爱净化而为慈悲。智慧如日光的遍照成事,慈悲如月光的清凉荫物。这就是东方净土中,日光遍照与月光遍照二大菩萨所表徵的德性。  还有八大菩萨,在凡夫位,即有漏八识或八邪道;觉悟时,成无漏八识(或名四智)或八正道。约「八正道行入涅盘」说,表徵八正道的导向寂灭,更为妥贴。又迷於见,著於爱,引起无边的烦恼;这些烦恼(八万四千),如无数星宿 [P162] 的隐没暗淡。空界明净时,无数星宿辉光,那就是觉证清净法界,成就一切(八万四千)功德了!  东方净土的表徵自心,可说是佛法的特色。从众生的本性清净(本性空),而显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无明爱见等一切烦恼的转化,就是佛果的无边功德。如来藏(佛性)法门,特别指出众生心,本具清净德性,智慧光明;所以不仅是心本净性,而且是心光明性。这是直指生死杂染的当下,本有净明;明暗、染净,只是迷悟而已。如风雨之夜,光明不显,只是被乌云遮蔽了。而我们能见黑暗,也还是由於微弱的光;没有光,黑暗也说不上了。这样,暗染不离明净,离愚痴杂染,就没有智慧清净。众生本具明净的可能性,这才自发的,现起求明求净的意欲,也才有成佛的理想与实现。所以,佛法的深义,是以外在的诸佛与净土为增上缘,作为开发自心光明种种功德的典范。而又以自心胜德为因缘,直从自己本身去体现,以达到内外一如,心境不二,生佛无别的境地。总之,若专向外求,而不知直向自身去掘发,如自身有宝而向他求乞,失却佛教的真价值 [P163] ,类如神教的归向於天神求生於天国了。反之,如了解宗教的究极意趣,那末仰望神力与求生天国的神教,病在不能彻底体认自己,如雾里看花,近似而不够真切。如能彻了究竟,才知一切宗教的崇仰──神与天国等,都不外众生本具明净性德的内熏,而表达出来。这所以『楞伽经』列举印度宗教的梵、自在、因陀罗等神,而说世人只知崇拜,而不知道就是佛。  在人智不断进步的现在到将来,拟人的神教,必然的归於消失。真正的宗教 ──佛教,将成为一切人的依怙。(能度·慧理记) [P165]  五、宋译楞伽与达磨禅  达磨大师传来的禅法,演为後代的禅宗,一千多年来,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坚,对於中国佛教,有著无上辉煌的功绩;就是对於中国文化,也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源远流长,对於达磨初传的禅法,特别是与宋译楞伽的关系,大家都多少迷糊了。从前,达观他们,甚至怀疑达磨的楞伽印心。近代,有人以为∶达磨初传的禅法,大体符合瑜伽。後因受菩提流支十卷楞伽的影响,这才与瑜伽唯识学离远了。本文,就想对於达磨初传的禅法,关於宋译楞伽经,略加叙说。   一  据唐道宣的『续高僧传』所说∶「初达磨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僧)可曰∶ 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师後裔。盛习此(楞伽)经。┅┅其经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译」。这是达磨以四卷的宋译楞伽经,印证 [P166] 所传授的心地法门,以及後学的弘传事迹(有『楞伽师资记』)。达磨禅法与楞伽经的关系,实在毫无疑问。  四卷楞伽的译者,求那跋陀罗,是中天竺人,元嘉十二年(西元四三五),从南海到达我国的广州。死於宋明帝泰始四年(四六八),年七十五,可推见他生於三九四年。求那跋陀罗三藏,译出了『胜 经』,『楞伽经』,『相续解脱经』,『法鼓经』,『央掘魔经』,为一典型的真常(唯心)大乘论者。传禅的达磨禅师,禅宗後起的传记,是不尽可信的。依早期的传说,如『洛阳伽蓝记』,『续高僧传』所载,他年约一百五六十岁。「达磨灭化洛滨」,在天平年(西元五三四──)以前。可见达磨约生於西元三七0年顷。『僧传』说∶达磨「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南天竺的达磨,也是从海道来的,也还是刘宋的时代。从年龄来说(达磨略长),从来中国的路线说,来中国的时代说,求那跋陀罗与达磨,是大致相同的。达磨的传授禅法,特地引用求那跋陀罗译的『楞伽经』,可说就是见地相近的明证了。达磨的北度至魏,虽还没有译出十卷『楞伽 [P167] 』。然传说∶达磨受到菩提流支门下的不断毒害。而僧可的弘通达磨禅法,「魏境文学多不齿之」。达磨禅与宋译『楞伽』相应,与菩提流支的十卷『楞伽』,有著隔碍,这应该是了解达磨禅法的关要。後代禅宗所传的术语,有关於『楞伽经』的,也都用四卷而不取十卷,如∶图片宋译∶ 魏译∶如来禅 如来藏禅宗通说通 建立正法相说建立正法相说通自宗通 建立说法相建立如实法相一切佛语心 诸佛说法教心先佛所说 过去诸佛所说   二  『楞伽经』,被瑜伽唯识学者,列为六经之一。当然『楞伽经』到处都有与 [P168] 唯识宗义(与『摄大乘论』更相近)相合的,但根本大义,也许恰恰相反。『楞伽经』总是说∶「如来藏藏识心」,如来藏与阿赖耶──藏识,从相关不离的见地去说明,所以曾被唯识学者,评为∶「楞伽体用未明」。其实,『楞伽』法门是另有见地的,只是与唯识学不同吧了!主要的,『楞伽经』所说的阿赖耶识,有著真妄和合的意义(与『起信论』多少不同),这在宋译『楞伽经』,说得非常明白。如说∶「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自性无垢,毕竟清净」。识藏──阿赖耶识,是如来藏与杂染熏习(业相)的统一。阿赖耶识,由於杂染种习,当然现起根尘器界,因境界风动而现起七转识,似乎虚妄杂染,而自性还是本净的。所以,不能解说为∶如来藏是性净,阿赖耶识是妄染,因为阿赖耶就是真净的。  阿赖耶识的真净,在『楞伽经』的心意意识章中,说到藏识与转识不一不异时说∶「非(阿赖耶)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灭者,藏识则灭」。唐译与宋译同。宋译又有∶「覆彼真识」;「藏识真相」二句。魏译与唐译,都但 [P169] 是阿赖耶识。这可见,梵语的阿赖耶识,求那跋陀罗──宋译是解说为∶覆彼真相之识,藏彼真相之识的。换言之,由於无始来的虚伪恶习所熏,隐覆真净,如来藏也就名为阿赖耶识了。所以阿赖耶识有二义∶自真相,业相。不灭的自真相,就是如来藏,所以『密严经』有∶「我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的颂说。此外,宋译『楞伽』又有∶「合业生相,深入计著」二句,魏译作∶「业体相使缚故」。梵本的『楞伽经』,就作「业与真相」。这可见,经义是说,业相染著真相,随逐而转,可为阿赖耶识有二分的确证。  阿赖耶,译为藏。宋译一再译为∶「覆彼真识」,「藏识真相」,可见著重在覆藏,藏隐,也就摄得真相。从这点去看,如宋译说∶「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三识是∶真识,现识,分别事识;而魏译与唐译,都没有说到真识。又如宋译说(唐译同)∶「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魏译就没有常住的意义。玄奘所译(见『成唯识论』),也只是「恒转」的意思。宋译对於阿赖耶识,特地点出「真识」,「常住」,也就是宋译楞伽的著力处。宋译卷四说∶「此如 [P170] 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净,犹见不净,非诸如来」。这应该联想到∶求那跋陀罗所译的『胜 经』,所说「自性清净心,为客尘所染」一段。自性清净心(如来藏)为客尘所染,从在缠而本性清净说,名为如来藏;从自性清净而现为不净来说,就是识藏。楞伽经处处说「如来藏藏识心」,理由就在於此。  这样看来,『楞伽』的如来藏藏识说,与瑜伽唯识学,不能不说是距离很远的。   三  楞伽法门,一般看作唯心的法门。『楞伽经』到处宣说唯心所现。阿赖耶识的显现一切,「如明镜持诸色像」,「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但佛说唯心所现,不像一般唯心论者。将全部精力去说明怎样的唯心所现。唯心论者,不但是玄奘的唯识系,就是菩提流支的地论系,真谛的摄论系,属於无著世亲的瑜伽学者 [P171] ,都不免著重於建立。而且特重於「依心立境」,「境无心有」的立场。所说的心,又正是虚妄分别的心识。这与『楞伽经』,尤其是宋译『楞伽』,是不相应的。这不是说,『楞伽经』不说唯心所现,没有安立心境,而是说意趣的,重心的不同。著重於唯心所现的安立,是外向的;到极端,徒重於事理的说明精严,而忽略佛说唯心的意趣所在。而『楞伽经』,意趣是内向的;唯心所现,为观察的方便,而著重於导入超越唯心的自觉自证。所以唯心所现,不是法门的宗极。说得最明显的,如说∶「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若说真实者,心即无真实」。「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这可知,大乘法门的唯心所现,还是为愚夫的方便安立,而佛法的第一义,究竟,是自证的真实,是离心意意识的自觉圣智。  唯心所现,不是究竟的真实,宋译是明确的宣示,而魏与唐译每不同。如宋译说∶「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魏译作∶「云何住如实见?谓入 [P172] 自心见诸法故」。唐译作∶「见一切法如实处者,谓能了达唯心所现」。然从上引文而论,宋译是更妥当的。因此,宋译每有唯心非实的教说,而魏译却不同,如宋译说∶「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唯心的异译);魏译作∶「无想定灭尽,亦皆心中无」。宋译说∶「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魏译作∶「能入是唯心,智慧无垢相」。『楞伽』说唯心,而著重於超越唯心,宋译是特重於此,这应是达磨禅的重视宋译『楞伽』的理由吧!  这一浅深的差别,又见於报佛及法佛的不同,如说∶「法依佛(即报佛)说 ∶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这是说∶唯心所现,种种如幻,还是报佛的说法,而不是法佛。又见於宗通及说通,如说∶「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从佛法的一贯性说,这是由浅而深的次第;约修行来说,也就是从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到如来禅的自觉 [P173] 圣智境界。但在别对初学与久行,童蒙与修行者来说,自不妨有直示如来禅的教授。禅观的次第,略列如下∶图片观察义禅──观唯心所现(似义显现),法无我性攀缘如禅──观真如,离我法妄想,空无我性的影像还在如 来 禅──离空无我相,现证如实(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   四  唯心所现的心,梵语质多,就是平常所说的「集起心」。集起心与意及意识,在自觉现证中,是超越泯绝了的。所以佛说唯心所现,要人觉了一切为唯心所现的,不取著於唯心所现,境空心寂而契入於寂静(宋译作「无受」,「无所有」)的如实。所以『解深密经』,以不见阿陀那,不见心,为心意识秘密善巧。而『楞伽经』常说∶「离心意意识」。此外,『楞伽经』更提到∶「大乘诸度门 [P174] ,诸佛心第一」。「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成自性如来藏心」。此心,梵语纥伐耶──旧译作肝栗大。这是「如树木心,非念虑心」。这如树木的中心,最坚实的,与一般所说的「核心」,「心髓」一样。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都是这样的真实心,是不可从思虑分别,或集起心的意义去理解的。这是如,法性,实际,法无我性等异名。由於唯心论的方便安立,摄一切法为集起心──阿赖耶识所幻现,从此去体悟法性的本净,所以说为心性本净。这就是藏识的自真相,或者名真识(识的真实分)。但此真实心,不可作分别觉解想的,也不是唯心所现的心。如以平常的心为主,分作真心,妄心去理解,真实心才被看作灵觉的,或者要从见闻觉知中去体认了! 五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净土与禅-印顺法师
净土与禅-印顺法师-2
净土与禅-印顺法师-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净土与禅
净土与禅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