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恭谨地答:“不敢。” “那你为什么还不快发兵救梁呢?” 周亚夫从容不迫地说:“陛下命我率军抗敌,给我的是指挥权,而军队如何调配,则应视战场上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梁国所处的危急情况我是知道的,梁国尚有5万守军,粮草也充足,不出大错,应该再坚持10日,我大军虽然士气高昂,但远道而来,军力疲惫,且敌军强大,不宜决战,故此行行休整,待寻得良机后,再行出击。” 使者不满地说:“难道圣命你都可以置之不理吗?” 周亚夫决然地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请圣上明鉴。” 使者见周亚夫死不出兵,只好回去复命了。 周亚夫拒不出兵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军中,也传到了吴楚叛军将领的耳中,叛军将领以为周亚夫怕死怯战,于是便不再对他严加监视,而是放心地猛攻起梁国来。 周亚夫乘叛军疏于防范的当儿,调动一支精兵切断了叛军的粮道,焚烧了叛军的粮秣,叛军失去了粮草,这才心中恐慌,感到了周亚夫统军的厉害,叛军失去了粮草,不能持久,只能速战速决,于是便调回头来,要与周亚夫的军队战一死战。 此时,周亚夫已经数次调动了敌人,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他深知此时叛军狗急跳墙,要做因兽之斗,于是坚持不与交锋,避不出战,数日之后,使得吴楚叛军欲战不能,欲走不甘,周亚夫便巧妙地利用敌军粮草短缺,军心不稳的弱点,多次派出轻骑兵于夜间对叛军进行袭扰,使得叛军士气低落,斗志尽丧。 周亚夫见决战的时机已到,便命自己的部队造成编制混乱,防御松弛的假象,引诱叛军进攻,吴楚联军的统帅早就急于进攻,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现在忽然看到机会来了,便整顿军马,乘夜间杀了过来,企图一举奠定胜局。 周亚夫知道自己的大宫原本设在营西北,而叛军却虚张声势地向营地东南进攻,肯定是声东击西的之计,于是便不动声色地将精兵埋伏在营西北,而以老弱病残在营东南顽强地进行抵抗,吴楚联军的统帅见营东南烟尘滚滚,两军将士都在全力搏杀,以为周亚夫中计,于是突出奇兵,杀往中军大营里来,谁承想,叛军的行踪犹如飞蛾投火,被周亚夫的伏兵候个正着,一时间万箭齐发,杀声四起,叛军立刻陷入了重围。 叛军原本斗志已丧,再加上粮草不足,浑身乏力,如今又陷入重围,根本无心恋战,只想夺路突围,于是各自求生,队形大乱,有的在阵内互相残杀起来,经一夜激战,吴楚联军遭受到毁灭性的重创,楚王刘濞见大势已去,只好拔剑自杀了。 梁国之围遂解。海威察色擒窃贼 在日常生活中,以逸待劳的方法我们也会经常使用,因为这是十分奏效的一种方法,化学家海威先生就利用这一计策巧妙地捉住了一名珠宝大盗。 事情是这样的:珠宝商考尔太太收藏着一颗珍贵的金伯利黑钻石,价值连城,她逢人便夸,作为招徕生意的法宝。 一天,三位绅士——查尔、艾伦、贝洛慕名来访,考尔太太便把三人迎入收藏室,然后打开匣子,一颗乌黑闪亮,辉煌灿耀的硕大钻石立刻呈现在人们面前。 来客们一边细细观赏着钻石上质地和成色,一边连连赞叹不绝,赏看之后,主人合上百宝箱,用一张涂满浆糊的白色封条封好,然后邀请绅士们到客厅叙谈。 这一天,他们三人的举止谈吐各有特点,但却有一处古怪的巧合——三个人右手指都有点小小的毛病,查尔的食指也许是发炎,涂上紫药水;贝洛的拇指明显是被划破了,搽上了红药水; 艾伦的拇指大概被毒虫咬肿,搽上了碘酒。 谈话的气氛是友即而又热烈的,尽管三位绅士曾先后离席外出小便,但回到客厅后,依旧是谈笑风生。 宾主谈举正浓时,考尔太太的生前好友、化学博士海威来访。 考尔太太再次陪同博士前往珍藏室参观,当她揭开湿漉漉的白色封条,打开箱盖时,突然发现钻石不见了,她只绝望地喊了一声:“上帝呀!”就浑身瘫软地倒了下去。 虽然可以断定,钻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不会飞出屋去,但一颗钻石,实在是太小了,只要人们随意藏在一个地方,也许就会永远找不到,更何况,没有充分的理由,是不能随意搜身的。就是勉强搜身,如果找不到钻石,只能是自取其辱。 海威博士扶着考尔太太来到客厅,把钻石失窃的事向三位绅士说明,然后风趣地说:“尊敬的先生们,这调皮的钻石不会是飞到你们手里了吧?” 三位绅士耸耸肩膀,双手一摊,异口同声地说:“这绝对不可能。” 海威博士一边安慰着考尔太太,一连沉稳地说:“如果各位还想看到这颗钻石的话,就请耐下心来,再等片刻。” 三位绅士不愿担嫌疑,于是便重新入座,加入漫谈的行列。 海威博士借谈笑的当儿,细细观察着每个绅士的表情,神色,乃至一举手、一投足的细微举动。 一刻钟后,海威博士犀利的目光从三人手上一扫而过,然后指着其中的艾伦对考尔太太说:“好了,现在事情已经大白了,盗窃钻石的就是他。” 考尔太太惊讶地问:“你怎么能断定是他呢?” “是啊,你怎么能将这样的罪名随便使用呢?要知道,这会毁坏我的名誉和声望的。”艾伦大声抗议着说。 海威不动声色地指着艾伦已变蓝黑色的拇指,肯定地说:“手指上的颜色已经告诉了我们一切。” 众人都惶惑不解地盯着海威博士。 海威博士说:“刚才,我同各位绅士握手的时候,发现各位的手指上涂有不同颜色,查尔涂是紫药水,贝洛涂的是红药水,艾伦搽的是碘酒,而三位刚刚观赏过这颗钻石后,钻石失踪了,我想,或许是哪一们绅士在跟我们开一个小小的玩笑,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 海威博士环视闻一下众人,接着说:“我觉得要判断是谁在玩这个游戏需要时间,知道吗?中国有一个绝妙的计策,叫作以逸待劳,于是我采用了这个计策,让大家在这儿随便地漫谈片刻。果然,我等到了我需要的结果,奇迹出现了,你们瞧……” 海威站起来,走到艾伦身边,抓住艾伦的手指,高举起来说:“看到了吗?艾伦手指上原来的搽了碘酒,而当碘酒与浆糊接触时,手指便由原来的黄色变成了蓝黑色,这是因为碘酒中的碘与浆糊中淀粉接触而产生的化学反应,我想,当考尔太太已经封好了珍宝箱后,艾伦先生又去接触封条上的浆糊,一定不会只是出于好奇吧?” 艾伦垂头气地低一了头,乘乘地将那颗钻石从已经密藏好的衣扣里取出。 西庇阿布阵战群象 公元前202年秋,迦太基有名的大将汉尼拔率领两万精兵悍将,杀气腾腾地向罗马大将西庇阿的防地逼近,企图一举消灭了罗马的大军。面对着如此凶狂的敌人,西庇阿没有强硬地对抗,而是实行战略退却,主动撤军到既无水源、又无险可守的扎马地区,到达扎马后,西庇精心布了一个奇怪的阵法,准备同汉尼拔进行决战。 汉尼拔随后追杀到扎马后,看到罗马军队布的奇怪的阵法,心里也感到纳闷。 原来,在汉尼拔的大军中,有80头能征惯战,训练有素的大象,在冷兵器的时代,这80头战象踏兵掠阵极具威势,它们刀枪不惧,箭矢不怕,防守再坚固扔阵形也会被它们冲垮,所以,西庇阿布的这个阵法主要是用来对付这80头战象的,可汉尼拔看后,发现罗马军队布的这个阵队与方队之间有很大的间隔,究竟为什么,一时也弄不明白。 汉尼拔也开始列阵了,他将部队分成三线,精锐部队放在后连压阵,骑兵配置在左右两翼,80头战象摆放在第一线部队的正面,他的作战企图是,用战象一举突破对方的正面防御,从而减少第一线冲击部队的阻力,以此鼓舞第二线部队的士气,最后依靠第三线的精兵作最后的冲击。 西庇阿仔细观察了汉尼拔布阵的情况后,采取了以逸待劳,避敌锋锐的计策。为了躲避敌战象的冲击,他也把军队发成三线,将一、二、三线的部队都重叠起来。预留的通道几乎四通八达,以便让战象能够顺畅地从中间通过。同时,他又将骑兵配置在左右两翼,便于随时向敌军两翼实施包围。此外,他还令第一线的步兵携还很多号角,战鼓等器具,准备一旦大象冲过来,便用突发的鼓角声,惊退它们。 战斗终于开始了,汉尼拔首先出动战象进行冲击,当战象接近西欧国家庇阿军前沿时,西庇阿的第一线部队突然鼓角齐鸣,喊声震天。这突如其来的响声,使得战象顿时受惊,有的停滞不前,有的往前乱冲,还有的掉头往回跑,原先整齐、有序的象阵刹时乱了套。 往前乱冲的战象由于西庇阿的军队预先留下许多通道,所以受惊的大象但沿着通道往前跑,非但没有冲乱对方的阵脚,反而听话地穿过阵形,成了人家的俘虏。而掉头乱跑的战象却把汉尼拔军队阵形冲了个稀里哗啦,撞殆踏死者不计其数。 西庇阿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当即命令骑兵从两翼出击,迂回包抄过去,同时又集中三线兵力,形成拳头,向着汉尼拔的正面猛攻过去。 汉尼拔顿时全军大乱,指挥系统失灵,士兵找不到军官,军官找不到部属,左军与右军失去了联系,官兵的斗志一下子就丧失了,而西庇阿的军队乘势掩杀,猛追猛攻。 汉尼拔见大势已去,长叹一声,只能调转马头,落荒而逃。 是役,迦太基人的2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80大象除死伤的30头多有关当局外,都成了罗马人的战利品,而西庇阿统领的罗马军队仅伤亡1500多人,创造了以逸待劳,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 罗马大将西庇阿经此一役英名远播。而原先不可战胜的战争之神汉尼拔则身败名裂,一蹶不振。第五计 趁火打劫 【原文】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文】 敌方出现严重危机,就要乘机出兵夺取胜利,这是从卦象上演出来的计谋。 【按语】 敌方有内优,就抢占他的领土;敌方有外患,就掠夺他的百姓;敌方内忧外患交相并临,就吞并他的国家,比如,越王勾践乘吴国遭受大的自然灾害,螃蟹、稻子都死绝时,策划进攻吴国,后来终于趁吴王夫差北上黄池与各国诸候会盟,其国内空虚之际,进攻吴国,大获全胜。 本计的核心内容:从他人的危急、困境。灾难中取利;攻击处于混乱之中的敌人。 本计计语最早的出处是明代吴承恩所著的章回小说《西游记》中,于是就引出了本计的第一个故事。袈裟引来的横祸 话说唐僧唐玄奘离开大唐国,前往西天取《大乘真经》一天晚上,全和大弟子孙悟空来到一座庙中投宿,庙里上下房间70多间,僧客200余人,其时红火,唐僧等人入内后,庙中老方丈命人敬茶,闲谈间,得知唐僧有一大唐宝物——袈裟,方丈欲开开眼,请唐僧拿出一见,唐僧巩若事端,执意不肯拿,孙悟空看不过,耐不住方丈的苦苦恳求,于是把带来的袈裟拿出来向僧人炫耀,就在解包袱时,只见红光满室,彩气盈庭,瑞气千条,真是件所罕见的宝贝袈裟呀! 方丈一见,顿生歹念,他当即跪到在地,眼中含泪,苦苦哀告着对唐僧说:“我年大体弱,老眼昏花,实在无法欣赏宝物,可否拿到房仔细观赏?” 唐僧一时心软,便允了老方丈的请求。 老方丈将袈裟拿到后房后,越看越越爱,越看越想据为自有,于是就和手下的僧人商议怎样才能把袈裟夺取过来。一个名叫广谋的和尚说:“何不放一把火,将禅堂烧掉,烧得好将他们师徒二人烧死,便是他们逃出来,也说袈裟被火烧在了里面,谅他们也不敢奈何。无非给他们些银两了事。” 方丈觉得此计甚妙,于是就将众僧唤来,用柴草把禅堂圈了个密不透风,悟空此时尚未睡着,听见门外声响,便变成了一只小蜜蜂飞出禅堂,只见四圈大火突丰收,放火的和尚还在手执火把得意地狂笑,悟空一怒之下,一个斤斗翻到南天门,向广目王借了“避火罩”。回去罩住了唐僧白马,然后又念咒,一口气吹将过去,刹时间狂风大作,火势向四周蔓延开来,愈烧愈旺,把个观音院烧得通红,唯有唐僧和白马所在的禅堂得以幸免。 在反转扑来的大火面前,众僧侣抱头乱窜,哭天嚎地,现在成了他们引火烧身,自食其果了。 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场大火惊动了四周山上所有的野兽和鬼怪,观音院正南20里处有一座山,叫黑风山,山中有一洞,叫黑风洞,洞中有一个妖怪,叫黑风怪,它与这方丈素有交情,见院中起火,急忙前去相救,及到入得观中,见到那方丈屋里的灿烂袈裟,认得是佛门之宝,顿时起了贪念,于是便不再救火,拿起那袈裟,趁火打劫,驾起黑云,径直返回它的山洞。 趁火打劫一词即在此现。为红豆汤出让长子权的以扫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雅各正在家里煮红豆汤,以扫打猎回来了,他在山里奔波了一天,又累又饿,便对雅各说:“我饿得肚子咕咕叫,给我些红豆汤喝吧。” 雅各点点头,不露声色地说:“这好说,不过我要把你的长子权利让给我。” 以扫回答说:“你看,我简直快要饿死了,还要长子权干嘛,好吧,我就把长子权让给 你。” 雅各忽地站起来,紧逼着说:“这可不是儿戏话,你要在上帝面前发誓。” 以扫不以为然地说:“好吧,我发誓。” 当以扫发完誓后,雅各便给他一些面包和红豆汤,以扫入吞虎咽地吃完,拍拍屁股,站起来便走了,什么长子不长子的,他早已忘到了脑后。 谁知,正是这一句玩笑话,使得雅各在继承父亲的王位时顶替了以扫,以致使以扫遭遇了一连串非人的磨难。 《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以扫竟这样轻看了长子的权利。” 在我们今天看来,雅各在他兄长打猎归来,筋疲力尽的时候,用一份红豆汤诱使他放弃了长子权,这也是一种趁火打劫的行为,只不过,这种打劫的方式不那么明火执仗罢了。 趁火打劫有两种方式,一是见到火起,趁机去打劫,一种便是自己先去纵火。在人心惊乱地去救火的时候再去打劫,不管趁火也好,还是纵火也好,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打劫。清兵趁乱入中原 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攻陷京都,崇祯皇帝跑到煤山,在一棵老槐树上自缢而死,李自成自称为帝,当时,起义军在京城内到处抄没明朝大臣的宅院,抢掠富贵人家的财宝,搜抓皇亲国戚及其余党,搞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李自成称帝后,将明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抢去,而后又将吴三桂的老父吴骧关押起来,以此胁迫吴三桂投降。 吴三桂乃明朝名将,统领数十万人马镇守边关,抵御满族的入侵,此时接到父亲发来的劝降书,得知李自成已在京称帝,定国号为“顺”自忖大势已去,意欲归降,正在回信官降书之时,逃难的家僮从京城赶来。 吴三桂问:“家里的情形怎样?” 家僮大放悲声地说:“老主人已经被下了大牢。” 吴三桂不以为然地说:“这无妨,我这一封收信过去,老人家立刻就会出狱的。” 吴三桂又淡淡地问:“夫人呢,她现在在何处?” 家僮顿时禁住了哭声,嗫嚅着说不出话来。 三桂一见此情,心中焦躁,厉声喝道:“她究竟怎样,你可照实说来,我不怪你,倘若有半句假话,我定不饶你。” 家僮涕泪横流地说:“是不的们不中用,没能保护好夫人,夫人早已半月前被叛军抢去了,现状押在李自成宫中。” “气死我也!”吴三桂怒发冲冠,拍案而起,“嗖”的一声拔出剑来。“呛啷”将忆案劈下一角。 “夺妻之仇,押父之恨,此仇此恨不报,枉活人世,不杀李自成誓不为人!” 吴三桂将原本已写好的降书撕得粉碎,然后重新铺开纸张,他在给吴骧的信中写道:“父既不能为忠臣,儿安能为孝子?……” 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把国家大业弃置脑后,心里头想的都是如何报一家之私仇了。 他一边操练人马,准备回师讨伐,一边暗地进行部署和谋划,风闻闯王有雄兵40余万,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自己只有10余万大军,兵力单薄,未必是闯军的对手,怎么办? 被仇恨之火煎熬得失去理智的吴三桂,把救助的目光瞄向了昔日的对头,自己领兵为将以来一直与之死战的满清军队。 那时满清顺治帝即位,因年方7岁,一切军机大事皆由摄政王多尔衮做主,多尔衮见中原烽火不断,明王朝与太平军正在火拼,早就想趁火打劫,浑水摸鱼了,只是慑于吴三桂精兵10万镇守边关,因此一直未敢轻举妄动。 这一天,多尔衮听说吴三桂来访,他对中原发生的事情也了解个大概,约摸猜测出吴三桂的来意,心中大喜。立刻传令以嘉宾之礼召见。 多尔衮见吴三桂眉头紧锁,便明知故问地说:“吴将军驾临,不知有何见教?” 吴三桂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横下一条心:宁可落个万世骂名,也要先解心头之恨,于是便直截了当地说:“明清两国,世通修好,当年清国内部自相侵扰,我明朝也曾发兵相助过,今日明朝不幸,盗贼横行,京都不得沦陷,君王边驾,百姓涂炭,此仇此恨,不共戴天,勤王起师,原是我辈本分,怎乃本将兵微寡,难当乌合之众,清国如尚念邻邦之谊,亦应举国发兵,助我一臂之力。” 多尔衮久欲入侵中原,只是苦于边关精兵悍将当道,如今,非但面前的关隘皆除,且自己竟成堂堂正义之师,内心狂喜,但脸上却故现难色,推搪拒绝地说:“贵国内乱,按说应尽邻邦救援之谊,只是我国国小兵弱,恐龙救助不成,于事无补,将来反自受其累,落得千古骂名,此事本军乃力所不及,实难如愿,请将军多多谅解。 吴三桂苦苦哀求着:“贼虽然人数很多,但都是乌合之众,只要贵国肯出兵相助,无不奏凯之理。” 但多尔衮就是不轻易松口。 这样谈谈扯扯。转眼已是半月,多尔衮虽然嘴一直未说出兵,但在暗地里却早已开始秣马厉兵,进行作战的准备了。 待一切都已备妥之后,多尔衮才假惺惺地说:“既然将军连番数次恳求,本帅亦被将军忠心所感动,不管我国有多大困难都以邻国之难为已难,决定出兵相助。 吴三桂闻言大喜,立即回来收拾兵马,与多尔衮的清军合兵一处,浩浩荡荡穿过山海关,向着中原大举杀来。 行至一片石积如山的地方,清军与闯军相遇,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搏杀,战斗结果,闯军大败,清军乘胜追击,几天之间便直捣京都,李自成只好弃城西遁,清兵占据了京都后,完全把当初相助的许诺抛到一边,竟然大大方方当起皇帝来,从此中原大好河山,尽归满人之手。 李自成领导的闯军被平定之后,清军又挥戈向着明朝的官兵杀来,血屠扬州七日,杀得满城老幼无存,再血洗嘉定,将一城男女全部屠戮,明王朝的遗臣或被收买,或被杀害,中原人民罹难之惨,牺牲之多,死伤之重,均为史所罕见。 至此,吴三桂见大罪铸成,悔之晚矣,他也只好为虎全伥,成为清军一个马前卒,当大好河山尽归清兵之后,清王朝怕他谋反,将他超过计划了个平西王,让他偏安一偶,做他的地头蛇去了。 多尔衮给史可法的信中说:“国家之抚定燕京,乃得之于闯贼,非职之明朝也。“ 在我国历史上,这是最为典型的趁火打劫的一例。第六计 声东南西 【原文】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文】 敌人的意志如杂草般混乱,随时都有意料不到的灾祸发生。根据萃封的推算结果,应当从地理方位上迷惑敌人,乘敌人失去控制之机而消灭它。 【按语】 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南西,是古今中外战争中常运用的最易成功的计谋之一。声东而击西,以假象迷惑敌人,使敌方摸不着真实意图而无所防范,则进攻的一方便可稳操胜券。 声东击西的战例颇多,使用的方法也各异其关键就在于攻方的“声东“是否能让防御方完全相信,使其减弱”西面“的防御甚至完全放弃对“西面”的防范,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年韩信进攻魏王豹,魏王豹的军队封锁了黄河当面渡口。韩信便命令扎下大营,在营地内插旗帜,晚上则多点灯笼火把并命军士往来不停,造成汉军准备由此渡河的假象,吸引魏王豹的注意力,暗地里却将主力调往黄河上游秘密渡河,从而给了魏王豹以致命打击。 三国时,魏将钟会要进攻四川,事前却命人造船,此事连司马昭也感到不可理解,问钟会攻打四川何以用船?钟会回答:“先布声势,作伐吴状,吴不敢亡动,蜀也疏于防范。”结果,当钟会进攻时,吴未敢轻举妄动,缺乏准备的蜀军被打得节节败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的8架“蚊式”轻炸机飞到德国首都柏林上空,投放了大量铝箔条,使德军柏林防区所有雷达的荧炮屏上都出现了耀目的亮带,就像庞大的机群要袭击柏林,于是他们急令德国本土许多机场的飞机来保卫柏林,此时,英军真正的大规模轰炸机群却飞到了佩涅明上空,使佩涅明瞬间成为一片火海。 当然,声东击西这一计谋如果运用不好,被对方发现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则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当个的周瑜就曾想用声东击西的办法夺回荆州,而被诸葛亮看穿,结果弄得周瑜狼狈不堪,下不来台。 因此,声东击西如何运用大有学问。“捷足计划”—北非战局的转折点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白热化状态,而轴心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力量在北非战场开始了你死我活的争夺,为了夺取北非战场的主动权,英军元帅蒙哥马利制订了一个代号为“捷足”的秘密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就是在埃及的阿拉曼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消灭德、意在北非的法西斯军队。 1942年10月,蒙哥马利驱车来到杂拉曼北部视察地形,他举起望远镜,但见阿拉曼的周围是一片旷野,沙石坚硬,石头裸露,灌木矮小,任何东西都遮不住。而蒙哥马利的进部队要有15万人和1万辆军车及数万吨战争物资,如此庞大的军队要通过这旷野而又不引起他的对—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的注意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减少进攻时的伤亡,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让隆美尔确信蒙哥马利将从南面发动进攻。 为此,蒙哥马利一方面命令北面准备进攻的部队进行精心伪装,“以敌人最锐利的眼睛和望远镜”都觉察不出来的速度缓缓“向前移动”。一方面,蒙哥马利命人在南部铺设了一条20英里长的新水道,修建了模似泵房,“高架油箱”、“油桶加油站”、“蓄水池”等等,地面上布满假车辆,堆放上大量的“军事物资”,从飞机上往下看,但见这里来来往往的车辆,十分繁忙。 为了进一步欺骗隆美尔,蒙哥马利还巧妙地运用了英国早已掌握的“超级机密”即德国的无线电通讯密码,向德方发出了一些虚伺的情报来源,以吸引隆美尔对阿拉曼南部的注意力。使其对“蒙哥马利将从南端进攻”的看法坚信不移。 1942年10月23日,夜幕悄悄地降临在阿拉曼,这里的夜晚是那样的寂静,除了灌木丛中偶尔传来几声野狗的吠叫声外,整个阿拉曼前线万籁俱寂,鸦雀无声,而当晚又微风习习,皓月当空,给蒙哥马利的进攻部队带来了极其有利的天气条件。21时40分,蒙哥马利一声令下,千百门大炮齐声怒吼。立时划破了阿拉曼的宁静,火光照亮了埃及西部的沙漠,也不过映红了海滨的天空,驻守在阿拉曼的德、意军队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隆美尔离开阿拉曼时,部队交由他的副手施图姆将军指挥。阿拉曼北段强大的密集炮兵君一齐怒吼,令施图姆及其手下的指挥官们大为震惊,而此刻,蒙哥马利的部队在南面也发动了迷惑敌人的佯攻,蒙哥马利使用的声东击西的战术将施图姆搞糊涂了,直到天亮前他仍然弄清那个方向上是蒙哥马利的主攻部队。当他匆匆乘上半履带甲车亲往第一线了解时,遭到英军反坦克炮和机枪的伏击,他从车上掉了下来,诱发了心脏病而死去。 11月5日,隆美尔的大部队在混乱中仓皇撤退,车辆和人员堵塞了阿拉曼到富卜阵地间60英里长的通道,而蒙哥马利的部队则不顾一切进进行围歼堵截,英国空军也对隆美尔的部队进行狂轰滥炸,到了11月7日隆美尔撤到富卡机场时,他指挥的500多辆装甲车只剩了12辆,部队损失了5。9万人,大炮及其他军需物资损失殆尽,尤其他的嫡系部队第21装甲师已溃不成军,成百名高级将领成了蒙哥马利的俘虏,隆美尔在北非彻底失败了。 阿拉曼战役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此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肉馅行动”—盟军登陆西西里岛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当时,盟军在北非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战争的下一个阶段即将推进到法西斯轴心国的本土,然而,从何地作为突破点呢? 1943年5月29日,丘吉尔、马歇尔、艾森豪威尔、亚历山大等西方盟国几个主要人物聚集艾森豪威尔的别墅,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几经磋商,决定把突击点选在西西里岛。 西西里是地中海中最大的岛屿,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400多万,该岛位于亚平宁半岛与北非之间,隔着墨西哥海峡与意大利本土相望,最窄处仅3219米,是意大利南部的重要屏障。而且在这个岛上驻有墨索里尼的9个意大利师和两个德国师,计25万人,并可及时得到500架飞机的支援,防御力量相当强大,如果盟军强行登陆,则必然有较大伤亡。 然而,英国的情报部门通过成功地使用“声东击西”这一计谋,却将德、意法西斯防御西西岛的骨干力量调离了该岛,从而保证了盟军在西西里岛顺利登陆,这个计谋就是著名的“肉馅”行动。 一天,汹涌的海潮猛烈地拍打着西班牙的海岸,从远处压过来的海浪撞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哗啦啦的巨响,劲风、巨浪、海流,将一具“盟军少将”的尸体冲到了西班牙的岸边,西班牙人打捞起家这具尸体一看,身分证明死者的名字叫威廉·马丁,是英国皇家海军少校(代理少校),在盟军联合作战司令部任参谋,西班牙人和德国在西班牙的谍报人员组织发现了个威廉·马丁携带的公文包里有几份绝密文件和作战计划,文件透露,盟军的确在准备进攻西西里,但只不过是一种假象,是为了掩护盟军对撒丁岛和希腊的进攻。 德国在西班牙的席报组织立即向柏林作了报告。 希特勒一开始并不相信,他专门就西西里岛的有关情况同参谋长凯特尔、陆军元帅隆美尔和负责外交事务的纽赖特进行商讨。 但是,“马丁少校”身上及其公文包中的其他“资料”证实了盟军在确有马丁其人及其事,首先,马丁有军人编号“09560”号;其二,有一张银行的透支单和劳埃德银行的催款信其三,“马丁”身上事有一张向邦德街国际珠宝商菲科普斯赊购定婚戒指的账单,说明“马丁”刚铡定婚,其四,“马丁”的身上还带有两封他的未婚妻最近写给他的情真意切的“情书“。通过综合分析,希特勒确信这位“马丁少校“所携带的文件是真的。而“马丁少校”只不过是为生活窘迫自杀或意外事故死亡而已。 正在此时,在意大利撒丁岛的主要城市卡利亚里附近的海岸边,海水又冲来一具尸体,死者身穿英国突击队制服,而他身上的文件证明,他发球一支正在侦察撒丁岛海岸上敌军兵力部署的小部队,于是,希特勒进一步相信了自己的判断。 “感谢上帝。”希特勒自言自语地说:“谁要想欺骗我,是万万不可能的。” 他得意洋洋地戴上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筹划起来,经过一番丈量,计算,他让秘书下达了如下的命令:“我要求所有与地中海防御有关的德国指挥机关迅速地密切合作,利用全部兵力和设备,在所余不多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加强特别危险地区,对撒丁岛和伯罗奔尼撒采取的措施要先于一切。” 根据希特勒的最新指令,纳粹最高统帅部队迅速调整了防御部署,西西里岛上的大部分兵力被调往撒丁岛和希腊,仅仅保留了两个德国师。 其实,这两具尸体 和尸体 所携带的文件,证明材料均是假的,它们只不过是英国情报部门欺骗希特勒而作的借用和编造而已。 1943年7月9日,大批盟军部队按照预定计划,向西西里岛进发,9日上午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但是下午却突然变了天,只见狂风大作,海涛汹涌。登陆艇一会儿被抛上浪尖,一会儿掉进低谷,这既给登陆的盟军造成了困难,也麻痹了敌军,敌从以为在这样的鬼天气里盟军决不会进攻,因而放松了守备,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盟军的登陆部队和空降兵已在西西里南部180公里的地段上实施了登陆和空降。 由于双方力量悬殊较大,盟军登陆后很快就控制了局势,夺取了主动、并按计划向前推进,尽管德、意两方也积极增援,但已是亡羊祉牢,经过38天的激烈战斗,盟军共歼灭德意军队16。5万人,缴获敌机1000余架,盟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仁川登陆—朝鲜战争的转折点 在1945年7月召开的波茨坦会议上,苏美商定,以北纬38%线为两国在朝对日作战区的分界线,到了1948年8月,南朝鲜成立了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政府”美军继续占领南朝鲜,9月,北朝鲜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金日成为内阁首相和国家元首,苏军撤出了北朝鲜,从此朝鲜半岛形成了南北两个朝鲜,而三八线附近则常常矛盾丛生,战火不断。 南北朝鲜的纷争终于酿成了大规模的战争。1950年6月25日,战争正式爆发,在初始阶段,南朝鲜节节失利,北朝鲜一鼓作气攻下了汉城。为此,联合国根据美国的提议,决定对北朝鲜的攻击采取行动。6月29日,驻在日本的美国首脑,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乘飞机到朝鲜视察战场形势后电告华盛顿“南朝鲜的部队已溃不成军,并要求本国政府增派地面部队入朝作战。7月7日,联合国在美国的操纵下,成立了由各国派遣人员组成的“联合国军”,并任命麦克阿瑟为总司令进行指挥。 麦克阿瑟为了击溃北方的进攻,决定在位于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实话登陆作战,他的这个计划一提出,立即遭到有关方面的激烈反对,而且美国陆军参谋长约理事长夫·何林将军和海军作战部长福雷斯特·谢尔曼海军上将亲赴东京,劝阻麦克阿瑟放弃这个计划,其理由是: 一,此时双方正在釜山激战,仁川距朝鲜的釜山战场过远,在仁川登陆既不能及时对釜山战场以有力支援,又因路程过远而在于分散兵力,易被对方各个击破。 二,仁川的地形和水文条件都不适合登陆作战。 三,受到潮汐限制,登陆船舰只能选在大潮高涨时的黄昏接近仁川港,但大潮时间只有9月15日、10月13日、11月2日、3日有限的几天,这么短暂的时间,不利大部队隐蔽登陆。 四,大潮涨落期只有两个小时左右,由于潮差过大,作战的物资器材必须严格限制在两个小时之内全部上岸,否则,船舰将搁浅于敌方岸上火力网控制下的泥沼之中,全部辎重能否在两小时内全部登陆没有把握。 五,仁川港的入口是海拔105米的月尾岛,该岛防御设施坚固,要保障仁川登陆,必须对该岛进行长时间的火力控制。 然而麦克阿瑟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主张,他认为,仁川是临近南朝鲜首都的西涨岸港口,又位于北朝鲜军队的后方150英里,假如在仁川登陆成功,既可使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又切断了北方军队的军需供应和交通线,并能够迅速地攻下汉城,给北方以沉重打击。 为了确保仁川登陆成功,麦克阿瑟使用了一系列迷惑北方军队的手段…— 美军在仁川登陆前,对朝鲜东海岸的三陟和西海岸的镇南浦、达阳岛进行狂轰滥炸,以造成美军将在东海岸登陆作战的假象。 9月13日晨(登陆前两天)美国的“密苏里”号战列舰在数艘驱逐舰的伴随下,突然出现在朝鲜东海岸的三陟海面,对海岸上的各种军事目标进行疯狂的火力袭击,与此同时,英国轻型航空母舰“海伦那”号和美国重巡洋舰“凯旋号”也对平壤外港镇南浦和清川江口的达阳岛进行攻击。 麦克阿瑟还派出部分部队在东边的群山实行佯动登陆。 麦克阿瑟不但在军事上实行“声东击西”的战术方案,还通过各种报纸和广播进行心理战,以增强其军事效果。他故意通过报纸和电台广播透露,10月份以后美国将在朝鲜人民军后方进行登陆作战,而且登陆的地点有可能是仁川。他以“10月份以后”这个时间,掩盖9月15日即登陆的事实,用“登陆点可能是仁川”这一真实企图,给人造成“此地无银三百两”、“卖瓜的不说瓜苦”的假象,让人们判断实际的登陆地点决不会是报纸、电台上说的仁川。 经过一系列准备活动,1950年9月12日,麦克阿瑟在日本的佐世保登上了“麦金利山”号舰艇,悄悄地带着美军陆1师、步7师及李伪军4万余人,300多艘军舰,500多架飞机向仁川而去。9月15日拂晓前强行登陆,上午8时即占领了滩头阵地并向东展开,仁川登陆成功,随后即与在釜山防御的美李军合力攻打汉城,并于9月30日攻下汉城。 这时的麦克阿瑟因为仁川登陆的成功踌躇满志,带领着李军实施了全面的反攻,不久便越过三八线,将战争推进到北朝鲜的土地上,并步步紧逼,全力北进,妄图武力占领整个北朝鲜,甚至狂妄地向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发出通牒,要其无条件投降。 与此同时,美国空军侵入中国东北领空,进行狂轰滥炸,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在此情况下,中国实在是忍无可忍,愤而出兵北朝鲜,击碎了麦克阿瑟的美梦。第七计 无中生有 【原文】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译文】 用假象去欺骗敌人,但并非是弄假到底,而是要巧妙地由虚变实,利用对方已经产生的错觉,假象就能够掩护真象,按照益卦的原理,就是开始时用小的假象,继而用大的假象,最后突然变成真象。 【按语】 没有而装作有,这是一种骗局,骗局不能够长久,否则会被识破,所以没有不能永远没有。从没有变成有,这就是由假变真,由虚变实。假象是不能打败敌人的,从假象变成真象,才能打败敌人 。 比如,唐代令狐潮包围了雍丘(今河南省杞县)城中守将张巡下令扎了1000多个披着黑衣的草人,用绳子拴住,晚上用绳子缒下城去。令狐潮的士兵以为城里出兵偷袭,争先恐后地放箭,结果张巡嫌了几十万支箭。后来,当真的士兵在夜里缒下城去时,令狐潮的士兵都笑了起来,以为又是用草人赚箭,所以长安街不作战斗准备。于是张巡就用5000名敢死队冲杀令狐潮的军营,焚毁了营栅帐幕,一直追杀敌人10余里。 无中生有,本意是指凭空捏造,栽赃陷害,此处用作计名,经过卦象推演,为成一种用虚虚实实之法陷敌于断判失误和行动失误的计谋。 无中生有原来是道家对事物朴素的辩证看法,“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后来才被用来形容本无其事,凭空捏造的做法。三十六计中的无中生有之计犹如一支暗箭,因其使人难于防范而极易中的,使计者轻而易举便可达到自己的目的。 无中生有与实事求是和光明磊磊形成鲜明的对照,为一切正派人所不齿,但在军事、政治和外交斗争中,无中生有则是敌对双方均可使用的一柄双刃剑,舞得好可以达到制对方于死地的目的,舞得不好则会伤了自己,究竟怎样才能舞好这柄剑,过到使剑者的目的,就看舞剑者自己的水平了。一分假档案,苏联元帅命丧九泉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发生的一桩奇特冤案,也是纳粹盖世太保成功地运用无中生有“这一计谋的结果。 1936年,希特勒羽毛渐丰,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欧洲,但北面有一个强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使希特勒不敢轻举妄动。如何削弱苏联的军事实力,扫清独霸世界道路上的障碍,成了德国决策部门尤其是盖世太保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经希特勒批准,盖世太保头子海德里希制定了一个恶毒的计划。 1937年初春的一深夜,纳粹德国的国防部大楼里一片漆黑,除了偶而响起的巡逻哨兵的脚步声外,整座大楼里死气沉沉,毫无半点声息,就在此刻,几名化了装了盖世太保人员偷偷地潜了进来。直奔参谋本部的秘密档案室,经过一番折腾,他们终于找到了代号“R”的特别处的文件,并从中悄悄抽走了当时的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的档案。 图哈切夫斯在是苏联红军著名的统帅之一,在十月革命以及后灰的保卫苏维埃的斗争中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他转战南北,所向披靡,是一名“常胜将军”,被苏联人民誉为“红色的拿破伦”。从1921年起,他就出任军事学院院长,红军总参谋长等要职,1935年,被首批予“苏联元帅”军衔,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恢复和发展自己的国力,曾和德国签约结盟,开始只在经济领域,后来扩大到军事领域,而作为苏联红军主要领导人的图哈切夫斯基曾多次同德国的军事部队及军官有过接触,因而,德国的国防部里也就自然存有图哈切夫斯基的档案,这并不足为怪。然而,图氏哪里知道,一个旨在致他于死地并削弱整个苏联红军的罪恶阴谋由此发端。 1937年4月的一天,盖世太保柏林总部的一个阴森森地地下室里,盖世太保头子海德里希,脸色阴沉地站在桌子旁,向他身边的几位“专家”交代说: “诸位,我手中拿的是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的档案,有关图氏的出身、经历、讲话语气、书写特点、个人特长、爱好等均在其中,我受元首的委托将你们召来,就是希望你们充分运用自己的特长,编造一份有关图氏和他亲信正同德国最高统帅部高级将领进行接触,阴谋推翻斯大林独裁统治的假档案,假计划,以便我们从根本上动摇和削弱苏联统治集团及其庞大的军事力量,顺便说一句,此事关重大,除了要求各位精心编造外,任何人不得透露半点风声,否则格杀菌剂勿论。” 很快,一份有关图氏的、经过德国专家模仿,编造而又无懈可击的假档案搞出来了,档案中有关图氏的笔迹,说话的语气乃至图氏的个人签名都惟妙惟肖,难辨真伪,几天后,案卷送到了希特勒手中,他看后大为赞赏,批示海德里尽快将“炸弹”扔到苏联去。 为了将档案内容透露到苏联去、并让苏联人相信这份编造的档案的确是真的,海德里希颇费了一番心思,他首先让人“无意”地向捷克斯洛伐克驻柏林公使马斯特内透露,德国人正在同苏军中一个反斯大林集团进行接触,柏林在等待着莫斯科政府的更迭,马斯特内得知这一“消息”后,即刻向总统贝奈斯发电作了汇报,而当时的捷克正面临着法西斯德国要侵吞它的苏台德地区,因此,贝奈斯希望苏联能够站在他们一边。为捷克说话,于是,贝奈斯及时将这一重要“情报”告知了苏联驻布拉大使亚历山大罗夫斯基,而这位苏联大使,则又急急忙忙地飞回莫斯科向斯大林作了汇报。 为了使斯大林相信这个“情报”的准确性,海德里希又让在法国的盖世太保散布,纳粹德国的武装力量正与苏联红军达成其种协议,而此事终于“巧妙”地传到了法国总理达拉第的耳中。 在巴黎的一次外交官招待会上,达拉第将苏联驻法大使悄悄拉到一旁,惶恐地问道:“有消息表明莫斯科可能会改变政治方针,纳粹武装力量也同苏联红军达成其种协议,阁下是否能澄清这些令人担心的谎言呢?” 苏联大使波特金闻言大吃惊,但他毕竟是一位老练的外交官,他灵机一动,用向句无关紧要的闲话搪塞了过去。但他心急如焚,10分钟后,他便离开招待会,匆匆返回大使馆,以加急密电向莫斯科报告了他听到的上述情况。 海德里希为了把这出戏推上高潮,他派出自己的心腹、元首卫队头目贝伦斯前往布拉格,与捷克总统的私人代表进行了接触,向其出示了几份图哈切夫斯基的“罪证材料”。贝奈斯总统又立即将此情况通报给斯大林。于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苏联驻柏林大使馆的官员和苏联间谍机关(内务人民委员会)头目中若夫的代表找到了党卫军的门上,用300万卢布“买”走了那份德国专家精心编造的假档案。 1937年6月11日,苏联塔斯报发表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及其他7位高级将领,因犯间谍罪而受到军事法庭审判,所有被告均已被枪决。 图哈切夫斯基这位出色的苏联军事领袖,被纳粹盖世太保无中生有的奸计所杀害,年仅44岁。白登城刘邦智退兵 汉初,匈奴不断南侵,所到之处掠人抢粮,杀牛马烧房屋,成了汉朝在北方的一大心患,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为了剔除心头之患,率大军30万御驾亲征。 当时,匈奴单于冒顿正率领几十万人马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冒顿得知汉高祖亲征,便率领自己的人马悄悄地赶到白登山(位于山西大同市北)设伏。 刘邦及30万大军被困白登山。 刘邦得知中计,大惊,他疾步奔出帐外,登高向下面望去,只见山下旌旗蔽日,刀剑映月,匈奴 兵已将白登山围了个水泄不通,刘邦匆匆回到帐内,下令突围。 然而,汉军向左突,匈奴兵则集中到左边;向右冲,匈奴兵则拥向左边,无论左冲右突,刘邦始终杀不出一条血路。 如是7天,刘邦大军不但人困马乏,战斗力锐减,且带粮草已剩不多,若不能尽快突出重围,刘邦及30万大军必然全军覆没。 刘邦在帐内苦苦思索着破敌之策,他两旁的文武幕僚也在绞尽脑汁地想办法,刘邦的大帐内阴森森,静悄悄,有一种死神就要来临的感觉。 苦思良久,刘邦仍是一筹莫展,不由得仰天长叹,自言自语地说道:“难道朕气数已尽,是天灭我也?” 突然,谋士陈平一步跨前,屈膝半脆,两手抱拳胸前说道:“皇上,臣有一奇想,不知可否?” 刘邦一听有破敌之策,猛地回转身来,弯腰扶起陈平:“快快起来,讲讲你有何奇想?” 陈平站起来,向刘邦俯耳说道:“昨天有探子了我,说冒顿这人喜好女色,身边总离不了美女,偏偏他夫人阉氏是个出了名的醋坛子,两人常常为此反目,所以冒顿每次出兵,阉氏都是随待左右以监督,而且在这件事上,冒顿因有把柄在其夫人手里,对夫人是言听计从,我想……” 刘邦原以为谋士陈平有退敌妙计,及至听完陈平的想法却又踌躇起来,堂堂单于喝令千军万马。在两军对垒的大事上,难道真会受一个女人的左右?刘邦感到希望很小。 此刻,谋士陈平看到刘邦在火烧眉毛的时候举棋不定,便急急向刘邦说道:“皇上,老臣愿亲自出马,保证马到成功,请速速决断!” 刘邦沉吟良久,苦于一进并无其它良策,便答应了陈平。 于是,陈平与一使者在作了精心准备之后,打扮成匈奴兵的模样,悄悄下山,混入匈奴营中,来到了位于营后单于皇后阉氏的帐前。 那位使者轻轻地掀起帐帘一角向里窥望,冒顿不在,只有阉氏一人在对镜理妆,于是,他回身向陈平招了招手,二人掀起帐帘大模大样地走了进去。 阉氏看到两个陌生人闯进帐内,厉声喝问:“什么人?敢私闯我帐?” 陈平弯腰一躬,朗声说道:“请皇后息怒,我等乃汉朝皇帝的使者,特来见单于讲和。” 阉氏一听说汉朝的使者,提高了警惕,说道:“单于不在,你们可能前帐找他。” 陈平又是弯腰一躬,轻声说道:“遵命,只是汉朝皇帝送给阉氏皇后的礼物,须请你亲自过目。”说完,陈平从使者挎着的兜里拿出了黄澄澄、亮晶晶的金银珠宝及一些首饰,头冠等物品。 这些东西一入到阉氏的梳妆台上,只见流金溢彩,灿灿生辉,这对长期生活在漠北的阉氏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她轻轻地拿起来,抚摩着,观赏着。 一旁的陈平察言观色,对阉氏的一举一动仔细揣摩,陈平一生阅人无数,以他丰富的阅历,断定探子所报不假,于是,便恰到好处地说到:“皇后,我们汉朝皇帝听说单于喜欢美人,特地挑选了一些美女,准备送给单于,这幅美人图,是选送给单于先看样子的,请皇后过目看行不行?”陈平边说边从使者手里接过来一幅画轴。 画轴展开,只见画上的女人美艳绝伦,娇嫩无比,双目流盼,风情万种,不要说男人,就是女人见了也顿生亲近之感。 阉氏本来就冒顿喜欢女人既不放心又气愤不过,此刻听了陈平一番话,又亲眼看到这幅美人图,立刻醋意大发,心中暗自思量,怪不得单于每每攻掠中原,原来如此,倘若他真得到这个大美人,今后那还会有我这皇后的位子,此刻,阉氏的脸一会儿青,一会儿白,心中有气,但又不便当汉朝使者的面发作出来,只是将两排银牙咬得紧紧的,两眼睛盯着梳妆台发呆,不再说一句话。 陈平一看阉氏中了他无中生有的计,心中甚喜,但为了把戏演像,陈平轻轻地咳了一声,缓缓将美人图收起,对阉氏说道:“皇后,军情紧急,能否请您让下边的人到前帐去,将单于请来过目礼品,同时禀告其讲和条件?” 阉氏愣了愣神,连忙说到:“不用了,你们将礼品放在这里,暂且回去,我让单于退兵即是。” 陈平老谋深算,欲擒故纵,此刻,他对醋意大发的阉氏激将道:“皇后,军情大事,还是请单于当面来谈的好。” 阉氏银牙一咬,眼睛一瞪:“怎么,不信任我?” 陈平再一躬身,做出一副诚慌诚恐的样子:“岂敢,只是…—”陈平故意拖长了声音引而不发。 “回去告诉你们汉朝皇帝,单于决定退兵!”阉氏斩钉截铁地说。 陈平和使者立起身来,匆匆地答应了个“是”字,便迅疾转身退出帐外,悄悄地溜顺了汉营。 陈平见到刘邦,喜不自禁,大声说道:“托万岁洪福,此计成矣!” 但刘仍半信半疑,一夜翻来覆去。难以成眠,他不知阉氏是否真作得了单于的主,他在心里暗暗为自己祈祷着。 第二天一早,困了一晚的刘邦正迷迷糊糊地假寐,侍从突然报告,冒顿已经撤兵了。 刘邦匆匆穿衣,再次登高而望,果然,冒顿几十万大军已经撤帐远去。第八计 暗渡陈仓 【原文】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文】 故意暴露自己的佯攻动向,利用敌方在此处固守之际,我则偷偷迂回敌彼处袭击,这就是益卦原理的演用。 【按语】 出奇制胜,产生于正常的用兵方法,只有诱使敌人按照正常的用兵原则来判断我方行动企图,才能达到出奇制手的目的,所以,暗渡陈仓,必须有明修栈道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三国时候,魏将邓艾驻守在白水北岸,蜀将姜维派遣谬化防守在白水南岸并安营扎寨,邓艾对诸将说:“姜维突然回军与我对抗,我们兵少,按一般的作战要求,姜维本应不等架桥便过河来攻,然而至今不见动静,估计他是想断我的归路,所以让谬化来牵制我,他自己必然率领主力部队向东袭击洮城(今甘肃岷县西百里)去了。”于是邓艾下令当夜从小路潜回洮城,姜维果然在那里渡河,由于邓艾先到洮域,固守城池,结果洮城未被攻破。 这就是姜维不善于运用暗渡陈仓的策略,而邓艾却识破了他声东击西之计的战例。 “暗渡陈仓”是个典故,说是是楚汉相争时,刘邦被迫进驻汉中,为了防止雍王章邯的侵袭和麻痹项羽,他浇毁了从关中到汉中的栈道,公元前206年,大将韩信将要出兵,先派兵佯作修复栈道,暗中却率军抄小路迂回到陈仓,发起突然袭击,打败了章邯,跟着步步迫进,席卷项羽地盘,最后的九里山一役,直迫项羽自刎乌江。替刘邦打出了汉家江山。明修栈道 陈毅活捉李仙洲 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30余万人在参谋总长陈诚的指挥下,向我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 当时的形势是,陈诚让欧震率率8个整编师20多个旅,从陇海路东端新安镇以北60华里,分左、中、右三路从南面向源程序沂杀来;另一路是“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指挥的3个军9个师,由胶济路的明水,淄博段从北向南面的莱芜、蒙阴进攻,陈诚企图用这30万人马,通过南北夹击,将军消灭在沂蒙山区。 一场恶战迫在眉睫。 临沂。山东解放区首府。 陈毅司令员、粟裕副司令员、谭震林副政委正聚集在司令部的作战室里,面对强敌,一向幽默、诙谐的陈毅司令员站在地图前锁起了眉头,思考着破敌之策,粟裕、谭震林则忙着将各地报来的敌军进犯的位置标在地图上。 敌人正一步步逼近,怎么打? 苦思良久,陈毅司令员终于下了决心。他对粟裕、谭震林和身边的参谋们说:“反动派发来30多万兵马,装备比我们好,更碰硬是要不得的,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打他孤立的一路和二、三等部队,敌人二、三等部队消灭了,有生力量减少了,一等部队也就失掉了依靠,成了弱敌,可任我宰割。”随后,陈毅司令员又与粟裕、谭震林一起研究了具体的作战方案。一是加强对北线之敌李仙洲集团的侦察,窃注视其动向;二是令地方武装迅速在西线运河上架桥。这两道命令,均是迷惑敌人,以造成我准备与敌人在南线进行决战的假象,架桥似乎是为了防备不测而准备的一条退路。 与此同时,陈毅司令员还果断地下令主动放弃临沂,尽管这在当时令许多人想不通,因为临沂毕竟是华东解放区的首府。但事后证明,陈毅的决定是十分英明的,正确的。 敌人在得知我上述动作后,得意忘形,国民党宣传部长彭学沛在南京叫喊:“攻占临沂为国军在鲁南决战的空前大胜。” 参谋总长陈诚亦认为胜券在握,在吹大擂地说:“陈毅残部已无力与国军作战。企图(西渡运河)与刘(作承)、邓(小平)部会合,国军正在追剿中,山东大局指日可定。”因此,陈诚指示北路的李仙洲坚决、快速地向新泰、蒙阴进击,以切断我军的“西退”之路。 其实,陈毅在运河上架桥,只不过是为了迷惑调动敌人,在得知敌人相信后,我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除留下三纵、二纵在南线抗敌外,其余全部回师北上,悄悄地向北边的李仙洲集团扑去。 2月的山东,春寒料峭,迎南吹来的北风中还偶尔夹杂着雪粒,裹打着战士们冻红的面颊,陈毅司令员的坐骑呼出了团团白雾。我军不顾天寒地冻,秘密、迅速地向北急进。 2月20日,我8纵、9纵首先到达何庄地区,何庄之敌竟毫无准备,很快被我歼灭,并切断了能往博山的道路。21日晨,我1纵、4纵、7纵、8纵、9纵5 个纵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莱芜城及其以北地区,李仙洲率领的敌73军和46军成了瓮中之鳖,是日夜,我6纵迅速歼灭了莱芜以北吐丝口的敌12军36师,李仙洲企图逃往济南的后路也被切断了。 至此,国民党上层方才明白我军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急令李仙洲率部往北突围,向济南靠拢,国民党空军总司令周至柔亲自指挥大批飞机对我围困李仙洲的部队进行狂轰滥炸。妄图为李仙洲炸开一条生路,但均未奏效。 2月23日,陈毅、粟裕一声令下,我军从四面发起攻击,将敌迅速切割成数段,打乱了敌人的建制,敌军顿时群龙无首。人马乱窜,不能组织起有效抵抗,经达6小时激战,全歼敌人两个军又一个师,并活捉了敌指挥官李仙洲,从而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盟军登陆诺曼底,二次大战大反攻 1943年11月28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德黑兰会晤,决定于1944年上半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即从欧洲西部登陆,直接对德国作战,当时,在法国西北部有三处比较合适的登陆地区,即康坦丁半岛、诺曼底地区和加来地区,为了选择最佳方案,丘吉尔同艾森豪威尔将军召集三军参谋长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研究,从而制定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行动计划。 为了减少牺牲,盟军指挥部决定运用暗渡陈仓的办法,制造假象,使希特勒错误地判断盟军的登陆地区是加来而不是诺曼底,以确保在诺曼底登陆成功,为此,盟军实施了一系列疑兵之计—。 第一,为了显示盟军将在加来登陆,盟军在东海岸的肯特设置了一个假司令部,发出了大量的电讯,其空中无线电报务量最多于其真司令部的报务量,使希特勒判断盟军的总司令部就设在肯特。 第二,巴顿是美国以勇猛著称的将领,他的英勇善战使德国上下听到巴顿名字,便如同听到瘟神到来一样的可怕。因此,德军统帅部分析,巴顿在哪里出现,哪里就会有大的军事行动。而盟军要在欧洲西部登陆,担任主攻任务的司令官非巴顿莫属,艾森豪威尔将军根据敌统帅部这一心理,故意让巴顿在肯特街头散步、亮相,以让德国间谍向其统帅部报告这一重要“情报”。 第三,英军参谋部用木料、篷布、油漆等等材料,制造了成千上万门假大炮,假坦克和假登陆舟船,并把这些东西“部署”在英国东南部距法国的加来海峡最近处。 第四,盟军在肯特堆放了许多假造的滑翔机,故意派出一些卡车在森林边缘,田野上驶来驶去,以使德国人认为在肯特郡的森林中贮备有大量军用物资供应加来的登陆部队。 第五,盟军经常派出一批秕轰炸机同时对国来和诺曼底两个地区的行军军事目标实行战略轰炸,而有意识地使两地投弹比例为2:1,以让德国人相信加来是登陆地区,而轰炸诺曼底不过是掩人耳目。 第六,时攻前夕,英军派出一大批飞机,在空中撒下不计其数的锡箔片,使行军 从海岸雷达上看来,好像是一支大舰队正从第厄普向东驶出,开往加来。 事实证明,上述疑兵之计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战略目的。 为了弄清盟军的登陆方向,德国统帅部既派出了大量的间谍,也多次派遣飞机飞越项吉利海峡进行空中侦察,但英国政府为了保住“霸王”行动的秘密,防止其间谍搜集并传递情报,明令规定“1944年4月1日以后,自沃信起至康活尔半岛一带的海域及海岸上向内陆延伸16公里的地区为军事禁区;暂时取消外交邮袋特权,用密语通信不予投递;外国驻伦敦外交人员及其家属6月底前一律不得离开英国”等,致使德国间谍一直没有搞到有关“霸王”行动的确切情报。德国的侦察飞机在上空拍了许多照片,内见加来对面的英国多佛尔港附近结集着无数坦克,大炮和军用卡车。犹如百万雄师整装待发。 上述种种,希特勒及德军统帅部判定,盟军的登陆地点选在加来,并根据这一判断在加来部署了23个师,沿海修筑了一道纵深厚感情6公里的坚固防御地事业,希特勒及德国统帅部上当了。 1944年6月5日凌晨,是盟军预定进攻的时刻,然而此时的英吉利海峡狂风大作,恶浪滔天,气候条件恶劣,不利于部队进攻。“霸王”行动总指挥艾森豪威尔将军和许多高级军官们聚集地索斯威克公寓。艾森豪威尔默默地沉思着:是按计划实施进攻还是延期?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炯炯有神的目光环顾了一下之后,斩钉截铁地下达了命令:“出发!” 于是,盟军的千军万马从空中,海上争先恐后地向诺曼底挺进,并克服了恶劣的气候,顺利在诺曼底登陆。 此时,设在巴黎的德军司令部接到了盟军在诺曼底大举进攻的报告,而德国元帅龙德施泰特却认为这不过是盟军声东击西。为了掩护在加来的登陆而已,西线德国海军部队从海岸雷达上看到一支庞大的舰队正向诺曼底开进,当他们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总司令时,总司令的参谋长回答说:“是不是你们的技术员弄错了,也许是一群海鸥吧?”当前线将盟军进攻诺曼底的消息报告希特勒时,这位法西斯头子仍然对自己的错误判断深信不疑,气哼哼地训斥说:“盟军进攻诺曼底,不过是牵制性的佯攻。” 就这样,盟军顺利地突破了希特勒大肆吹嘘的“大西洋壁垒”,并不断扩大对德军的攻势,向纵深发展,向德国的本地进军,从而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第九计 隔岸观火 【原文】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瓷瞧,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文】 敌方内部矛盾趋于激化和表面化,秩序混乱。这时,我方一定要静静等待敌人发生暴乱,等敌方反目成仇,穷凶极恶,势必自取灭亡,这就豫卦的原理,能够顺应时机而行动,就会得到好的结果。 【按语】 敌人内部的倾轧气氛已经暴露出来了,还要逼迫他,就会使敌人抛开内乱而齐心还击。如果远远地避开,他便会自行发生暴乱。 三国时,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被曹操打败了,带领几千名骑兵投奔了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原先一直仗着自己所处的地方远,而不肯服从曹操,待到曹操击败了乌丸的东胡族以后,有人建议曹操立即乘胜远征公孙康,顺便抓住袁氏兄弟。曹操说:“我正要让公孙康杀掉袁尚,袁熙,并把他们的人头送来呢,用不着烦师劳众去远征了。”9月,曹操率领大军从柳城(今辽宁省锦县西北)回来,公孙康立即杀了袁尚、袁熙后把脑袋送来了,诸将很惊讶,向曹操请教。曹操说:“公孙康素来害怕袁氏兄弟吞并他。如果我急于用兵,他们定在合力抗拒;如果放松一下,他们就会自相火并,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有人说:这是兵书中“火攻法”的原理,按:《孙子·火攻篇》前段谈火攻的法则,后段谈审慎用兵的理论,与隔岸观火的意思也是互相吻合的。张伯伦、达拉第绥靖破产引火烧身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他上台以后,为了实现其独霸世界的野心,不顾凡尔赛条约的规定,肆无忌惮地扩军备战,在短短的几年里,法西斯德国的陆、海、空军就成了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庞大的军事力量,但面对欧洲各国的武装力量,他自己对能否称霸世界尚无信心,于是他在精心策划之后,放出了一个“探测性气球”。 1938年3月28日,希特勒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日耳曼人常头目康拉德·汉莱因秘密召到柏林。密令他在捷克闹事,以便借“苏台德”要求自治的幌子出兵捷克,进而达到其称霸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目的。 面对希特勒的挑衅,如果欧洲各国联合起来。希特勒则不敢轻举妄动。然而,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却采取了臭名昭著的缓靖政策。 1938年9月13日,深夜,英国首相民邸内,张伯伦如热锅上的蚂蚁,在办公室的地板上匆匆来回走动着,苦苦思索着对策,良久,他突然奔到办公桌前,从笔筒里拿起笔,在一张电报纸上写道: 柏林。希特勒。 鉴于已局势日益严重,我提议立即前来见你,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 他写完之后,看了一遍,按响了通往秘书房间的电铃,对满脸疲惫的匆匆而来的秘书吩咐道:“特急,马上拍发。” 希特勒接到张伯伦的电报,暗中窃喜,立即回电相邀。 9月15日凌晨,微风习习,年老体衰的张伯伦挟着公文包和他的那把独特的黑伞,登上了飞往德国的飞机,说来可笑,这位70岁高龄的英国首相,在此之前从未坐过飞机。因为一方面,他对飞机能否保证不从空中突然掉下来毫无把握;另一方面,那震耳欲聋的发动机声音也令他受不了,因此,他要么坐轿车,要么乘火车,是从来不敢坐飞机的。而这一次为了尽快见到希特勒,挽救“和平”他战战兢兢地登上了飞机。 经过4个多小时的飞行,张伯伦的专机降落在德国的慕尼黑,又从慕尼黑转乘火车来到了德国西南部的一个小城伯希特斯加登。 伯希特斯加登是个小站,车停稳后张伯伦走了下来,他原以为角热烈的欢迎场面,不料想车站上冷冷清清,既不见希特勒,也没见前来欢迎他这们英国首相的人群,受此冷遇,他心中十分气愤,但毫无办法,无可奈何之中,张伯伦钻进一辆为他准备的敞篷汽车。 敞篷撒下一路尘埃,在连绵蜿蜒的山间公路上颠簸了不知多长时间,将这位气哼哼的首相拉到了希特勒在上萨尔斯堡的山间别墅—“鹰巢”。 希特勒抓住了张伯伦只想“息事宁人”的牺牲他人保全自己的弱点,在张伯伦来到“鹰巢”时,希特勒也只是远远地站在别墅台阶上半腰上以示“欢迎”,不但没有半点热情,且傲气十足。张伯伦在希特勒的房间里刚刚坐定,49岁的留着两撇小胡子的希特勒滔滔不绝地说起他的观点来,他以武力相威胁,边说边手舞足蹈,一副战争狂人的样子,根本没有张伯伦的说话余地。 在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威胁面前,张伯伦既气愤,又担心,气愤的是希特勒目中无人,没有把这位大英帝国的首相摆在应有的位置上,担心的是希特勒真要进攻欧洲,挑起世界大战,于是张伯伦软中有硬地说:“如果元首已决定用武力来解决这个问题甚至根本不想在我们之间讨论一下的话,为什么还要让我来?” 面对张伯伦的问话,希特勒不高兴地翻了翻白眼,接着摸了摸他那两撇黑胡子,虚伪地哼哼两声,表示愿意讨论。 看到然特勒逐渐安静下来,张伯伦说出了他的意见,即他同意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但在他回英国征求英政府意见至两人再次会谈前,德国不采取军事行动,希特勒看到事态正按他的设想进展,便假意应允了。 于是,张伯伦第二天便火速飞返伦敦,并将法国总理达拉第邀去会商,然后,英法两国共同对捷克政府施压,迫使捷克政府痛心在做出了让步。 1938年9月22日,德国莱茵河畔的哥德斯堡,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张伯伦兴高采烈地走下了飞机,因为这一次他和达拉第压捷政府做出了妥协,他以为希特勒一定会非常满意,岂不知事情恰在此时好相反,希特勒看见张伯伦时板着脸说: “很抱歉,由于过去几天形势的发展,我们原先讨论的计划已没有什么用处了。” 说完,希特勒当场交给张伯伦一份备忘录和一张德国要求占领台德的地图。 毫无思想准备的张伯伦听了希特勒的话大惊失色,这位70岁的老人,本来发黄的面孔,此刻涨得通红,他要求希特勒给他时间,以使他同有关国家的政府共同磋商。 张伯伦于9月24日回到伦敦,他先在英国的内阁会议上谈了他的观点,希望英国政府采取妥协态度,接受希特勒的新要求,遭到英内阁的反对;同时,他又将希特勒的最后通牒式的备忘录和允许其占领的地图交给捷克,也遭到了捷政府的断然拒绝。 历史有许多巧合,就在张伯伦走投无路、无法下台的时候,1938年9月24日晚,希特勒给张伯伦发来了一封电报,表示愿意同捷克政府谈判,这正是张伯伦梦寐以求的,他马上复电希特勒、他希望英、法、意几个国家的首脑一起到德国去同希特勒共商关于苏台德地区的移交问题。 1938年9月29日,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了“四巨头”会议,头发花白的张伯伦耷拉着脑袋,法国总理法拉第紧锁双眉,无精打采,又矮又胖、身穿纳粹党制服的墨索里尼在会议上十分活跃,他根据希特勒在前一天发给的的电报内容,提出了一个完全符合“元首”胃口的所谓建议,而张伯伦、达拉第摄于希特勒的淫威,只好忍气吞声相迎合,这个建议,即是后来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这个《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从1938年10月1日起,把捷克的苏台德地区以及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归德国管辖,而且这些地区的军事设施、工业企业、运输工具都完好无损地移交给德国,正是这个《协定》不但大在加强了德国的军事力量,也打开了希特勒进攻欧洲、企图征服整个世界的通道。 张伯伦、达拉第本以为采取缓靖政策,牺牲盟友可以换得和平,也保住了自己的位子,但哪里想到,他们的纵窜和妥协,只是姑息养奸,德国在达到上述目的后,随之出兵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不久又侵占了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越烧越旺。张伯伦很快被内阁赶下了台,连气带病,于一年后死去而法国总理达拉第,随后不久便国破家亡,其本人也被德军俘虏,成了希特勒的“阶下囚”。心怀鬼胎,丘吉尔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的军队以“闪电战”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终于爆发!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一个相当顽固的铁杆反共分子,关于这一点丘吉尔自己也毫不稳讳。他在得悉法西斯军队开妈进攻苏联的时发表的广播讲话中直言不讳:“在过去的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 在丘吉尔的骨子里,他既憎恨纳粹,又仇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他把共产主义视作洪水猛兽,从战争一开始,他就希望苏德之间能互相厮杀,使其两败俱伤,由他坐收渔翁之利,因此,丘吉尔强烈希望苏德尽快开战,但当时英国面临的最大危险是和现实敌人是德意法西斯,而不是苏联,所以,丘吉尔在得悉德意军队已经开始进攻苏联的确切消息后,如释重负,并于当天发表了一篇颇得世界舆论好评的支持俄国的声明。 7月12日,苏英两国政府签订了对德战争采取共同行动的协定。 然而,丘吉尔迟迟不采取具体行动。 1941年和1942年,是苏联红军和希特勒殊死相拼的两年,尽管在1942年苏联基本遏制往了希特勒的“闪电”进攻,但在苏德战场上,苏联红军承受着400多万装备精良的法西斯军队的进攻,为此,苏联红军斯大林元帅多次向英、美两国提出了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借以牵制法西斯军队,减轻苏联战场压力的方案,这个方案,美国总统罗斯宪政是同意的,并派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前往伦敦同英方会商,可丘吉尔支吾搪塞,持消极态度,借口条件不成熟而故意拖延。 其实,丘吉尔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尽可能地借希特勒之手来打击社会主义苏联的力量,正像然腊记者L·杰烈比在他的《丘吉尔秘密》一书中写的那样:“丘吉尔希望苏联在战争中流血牺牲,希望在胜利时苏联已完全筋疲力尽,无法在欧洲和世界起首要作用……丘吉尔企图通过战争削弱苏联,他希望俄国人孤立地同德国人斗,这样,不论战争的结局如何,双方都将财尽力竭。 正因为敦促丘吉尔及早开辟第二战场,一方面减轻苏联的压力,一方面尽快缩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1942年5月,斯大林派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访问伦敦,督促丘吉尔尽快行动,但依然没果。 正直,善良的英国人民却与丘吉尔的相法相反,他们希望自已的国家诚挚地履行对苏联的盟国义务,英国的进步党派和爱国人士,积极要求英政府履行开辟第二战场的诺言,许多城市为此举行了无数次的游行和集会。 慑于国内外的又重压力,1942年7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单独进行了会谈,在丘吉尔的鼓动下,英、美决定1942年不在欧洲登陆,而在进入北非,让苏联继续同希特勒厮杀,同时,丘吉尔还通知本国的有关部门,停止第二战场的准备工作。 丘吉尔坐山观虎斗,又过了一年,1943年开始,苏联的卫国战争已经渡过最困难的阶段,特别是到了夏、秋两季,苏军的攻势节节胜利,正在这样的形势下,1943年11月28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位世人关注的“巨头“在德黑兰的苏联大使馆召开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就是后来历史学家们大书特书的”德黑兰会议“。 苏联驻德黑兰大使馆,石头砌成的围墙内,几幢浅褐色的砖房稀稀疏疏地座落在庭院的绿荫深处,显得十分寂静、幽雅。 下午4时,会议一开始,丘吉尔就向斯大林解释为什么迟迟没有开辟第二战场,他说:“莫洛托先生到伦敦时,我曾告诉他,我们正制订在法国牵制敌人的计划……英美联社两国准备1943年进行一次规模很大的军事行动……我充分了解,这个计划在1942年对于俄国是毫无帮助的……” 从丘吉尔一说话,斯大林就阴沉着脸一声不吭,任凭丘吉尔在那儿喋喋不体地为自己开脱,解释,后来,斯大林实在忍不住了,他直截了当地质瓿道: “据我了解,你们是不能用大量的兵力来开辟第二战场,甚至也不愿用6个师登陆了?” 丘吉尔支支吾吾地回答说:“的确如此,”可接着又解释说“我们不能用6个师登陆,但这样的登陆其实无益,因为它会大大妨碍明年计划实行的巨大战役,战争就战争,不是开玩笑,如果惹起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的灾难,那就不太愚蠢了。” “非常对不起,我的战争观与阁下不同。”斯大林瞪大了眼睛,厉声说道:“不准备冒险,就不能获得胜利,为什么你们这样害怕德军呢?我真不明白。” 斯大林与丘吉尔争执起来。 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时,会议厅内出现了令人尴尬,窒息的沉默,气氛相当紧张,后来,斯大林拿过他的弯形烟斗,慢慢地塞上烟点燃后抽了一大口。再次强调说:“假如你们今年不能在法国登陆,我也无权强求,但我必须说,苏联政府不同意英国首相的论点。 面对斯大林咄咄逼人的攻势,丘吉尔满脸愠色,垂头丧气地抽着他的大雪茄,并吐了团团白烟,这次会议尽管取得了其他一些成果,但关于第二战场问题争执到最后,丘吉尔权衡再三,才勉强同意于第二年五六月份实施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1944年6月6日,盟军庞大的部队终于渡过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始对德国的进攻,从斯大林提出开辟第二战场到诺曼底登陆,经过了漫长的两年,而这两年正是苏联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在反对希特勒法西斯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中、2000多万苏联人死在了德意法西斯军队的铁蹄之下。 如果丘吉尔不采取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的策略,及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不但可以大大缩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而且可以挽救千千万万人的生命。第十计 笑里藏刀 【原文】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文】 使敌人相信我方的“友好诚意“而麻痹松懈,我则借机暗中谋划,积极准备,待机行动,切不要让它发生变化,这就是暗藏杀机,外示和好的谋略。 【按语】 兵法说:“敌人言词谦逊,其实正在加紧战备;没有条约前来媾和的,定是不怀好意。”所以,凡是敌人的花言巧语,都是使用阴谋诡计的表现。 笑里藏刀,原是指那种表面和气、内心阴险的两面派,对此,古人有许多概括,诸如:两面三刀,口蜜腹剑,阳奉阴违等等,在军事谋略上一般是指通过政治,外交的伪装手段,欺骗麻痹对方,以掩盖军事行动,古今中外,在敌对双方的斗争中,这一谋略使用非常普遍,运用这一谋略的人,“笑“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典意求和,有的阿庾奉承,有的故伯孱弱……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藏刀”当然,在同一阵营内部,也有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采取这一手段,孰功孰过,难以概论,但是,在革命阵营内,对自己人搞“笑里藏刀”,无疑是行为为端的小人之举,最终也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唐玄宗的宰相李林甫,在他的“老板”面前,赞不离口,笑不离容,进馋言,排异己,忌贤才,除政敌,可谓“笑”得精彩,“藏刀”藏得高明,为此,后人专门为他造了一个成语叫“口蜜腹剑”也算得是一种“殊荣”吧,不过他的下属也有人精于此道,他的一个得意门生对他如法炮制,最终使他落了个“劈棺惊尸”的下场。越穿献美女 晋公自身难保 在政治斗争中,动用这一计谋比较早的恐怕要数到战国时期的越穿了,越穿为了黜杀荒淫暴虐的国王晋灵公,保全忠臣越盾的性命,就成功地运用这一计谋,他先是痛心疾首,主动要求晋灵公治他们越家和他本人的罪,取得晋灵公的信任,尔后又投其好色,让他支开身边经常给他出坏主意的奸佞小人屠岸贾,去给他选美女:最后,又讨好地向晋灵公献计说:“主公身边的卫士,一个个武艺不强,这怎么能保护主公的安全呢?不如让我为主公精选一批精壮强悍的卫戍士兵,随您左右,这样一来,主公出游玩乐就不用担心有人图谋不轨了。”晋灵公不知是计,连连称好,这样,越穿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晋灵公的性命捏在了自己的手里,越穿即刻挑选200名忠于自己的甲士,经过一番动员和部署后,请晋灵公检阅,晋灵公兴致勃勃,一边检阅,一边饮酒助兴,正当兴起时,只见越穿一个手势,200名甲士同声大喊,刀枪剑戟一起杀将过来,顷刻间,荒淫暴虐的晋灵公成了一堆肉泥,正可谓,笑脸逢越穿得宠,暗藏杀机暴君毙命。希特勒被“女武神”迷住险丧性命 1944年7月20日中午12点44分,从柏林希特勒的元首大本营会议室传来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霎时间,会议室的百十块玻璃全部被震碎,浓密的黄色烟雾覆盖了会议室上空,正在会议室主持军事会议的法西斯德国元首希特勒及其参加会议的24名高级军官,全部被炸弹爆炸的气浪掀翻在地,这是二战后期最惊险的一次谋杀希特勒的行动。 策划和实施这次谋杀行动的不是别人,而是一名积极为希特勒“效力”的37岁的受勋军官,希特勒的柏林陆军部办公室参谋长施滔芬贝格。 1944年夏天,随着盟军诺谩底战役的胜利,希特勒败局已定,德军内部厌战,反战情绪急剧蔓延,变连为希特勒立过汗马功劳的“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也主张早日结束战争,以免无谓牺牲,但希特勒一意孤行,妄图挽回败局,此时,在战争中失去一只眼睛和一根胳膊的施滔芬贝格,利用职务之便,联络了一批渴望早日结束战争的军官,决心谋杀希特勒,并准备接管德国政权。 希特勒生性奸诈多疑,他住的元首山庄,平时戒备森严,岗哨林立,根本无法下手行刺,如何接近希特勒,并能够得到下手的机会谋杀的关键,施滔芬贝格设想了许多办法都无从得手,最后他决定,投其所好,设法接近希特勒,取得信任后,再图谋行刺。 机会终于来了,关在集中营里的千百万外国劳工举行大暴动,希特勒束手无策,很伤脑筋,施滔芬贝格感到这是接近希特勒的极好机会,他连夜制定了一个用以镇压外国劳工的庞大计划纲要,代号“女武神”,并立即报告了希特勒。他相信,为了这个重要的计划,希特勒一定会召见他。 果然不出所料,6月7日,元首山庄来电话,要他立即进见。 “元首万岁!”施滔芬贝格一进门就用他那一只仅有的胳膊向希特勒敬了一个标准的纳粹礼。“请坐。”希特勒蓝灰色的眼睛向他胸前的勋章和那只空袖管蹩了一下,接着说“我的勇士,你对镇压那些蚂蚁似的犹太杂种人什么高见?” “元首阁下,全部计划纲要都在这里,我相信,按我的计划行事,那些外国猪罗一个个都会变得比绵羊还要老实,”施滔芬贝格急忙递上他的“杰作”。 “啊,非常出色,特别出色!”希特勒一边用放大镜看,一连忍不住激动起来。 见此机会,施滔芬贝格立即接上话题说:“元首阁下,这个计划还不太完善,请允许我进一步修改后再向您汇报,关于对那些参加暴动人的处罚办法我还没有完全想好,如果一律枪毙,人数太多,恐怕影响我们的军工生产,还有……” “很好,你尽快修改,必须在一个月拿出详细方案。”希特勒看着这个为他的战争献出一只眼睛和一只胳膊,现在又为他分忧的年轻军官,不禁产生了几分喜欢,临走还很关心地询问了他原来所在部队和受伤情况。 出师顺利,施滔芬贝格加紧了实施谋杀的计划。 一个月后,他再次向希特勒汇报工作,这一次,他的公文包里,除了装着“女武神”计划详细方案外,还有一枚英国制造的大威力定时炸弹。希特勒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再一次肯定了他的方案“特别出色”。他装出受宠若惊的样子,一再谦虚地“请元首指正”,“再进行修改”。正当他准备引爆炸弹时,一个偶然的因素使他放弃了行动,原来,希特勒的两个死党戈林和希姆莱都是十足的战争贩子,希特勒之所以顽固坚持不结束战争,少不了有这两个“铁杆”给他打气,这三个人又常常在一起策划战争阴谋。施滔芬贝格一直想把他们三个同时炸死,以彻底从高层铲除希特勒的主战派势力,但不巧的是另外两人不在场,所以,施滔芬贝格这次没有引爆炸弹,给希特勒留下了一次活命的机会。 半个月后,又来了一次机会,这次是希特勒召见“女武神”计划的全体设计人,可惜由于某种原因会议时间太短,前后仅半小时,他还没有机会打开引信。会议就结束了。 “女武神”计划已经制定完毕,靠此晋见希特勒已没有机会了。但由于制定这个计划取得了希特勒的信任,使施滔芬贝格又有了接近希特勒的机会,7月20日,他被通知参加元首大本营由希特勒主持的军事会议,这次他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先到厕所从事先等候在那里的他的副官手里取回装有炸弹的公文包,然后,对一位副官说:“我的衬衣脏了,你知道元首阁下不愿意看到他的部下仪表不整,请你带我找个地方换换衬衣。”副官把他领到一间舒适的卧室,他从容地打开炸弹引信,然后同一名上校连谈笑着并排走进会议室,门口的卫兵不仅没有检查他的公文包,反而向他这位独臂独眼的军官敬礼。 一进会议室,希特勒正在听取一位军官的汇报,见他进来,看了他一眼,并很客气地回答了他的问候,他立即坐在向希特勒汇报情况的那位军官边上,同时,很自然地把公文包放在了桌子下,并顺势向希特勒一边推了推,炸弹距希特勒最多只有2米,此时距爆炸时间还有5分钟,眼看大功告成,施滔芬贝格强压住内心的紧张和激动,趁希特勒专心听汇报不注意他时,悄悄离开了会议室,按原定路线,顺利撤出了大本营。 5分钟后一声巨响,炸弹按时爆炸,遗憾的是没有炸死希特勒,但他的双腿却被炸伤,原因是那位汇报情况的军官无总中把公文包挪到桌子的另一边,才使希特勒再一次死里逃生。 施滔芬贝格运用投其所好,取其信任,引敌上钩的计谋,一次又一次获得暗杀希特勒的机会,虽然最终因为偶然因素没有达到目的,但这次行动的本身无疑是“笑里藏刀”这一计谋的成功体现。希特勒被炸以后,仍然不相信炸弹是“忠心耿耿”为他“效力”的施滔芬贝格放的,而认为是外国劳工干的,可见这一计谋的威力所在。林彪“万岁”声中黑箭射向毛泽东 在党内政治斗争的历史上,用“笑里藏刀”排斥别人,残害忠良,图谋篡位的,恐怕要数当时的“副统帅”林彪了。 林彪在建国前战功赫赫,1956年,年仅44 岁的林彪被中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亲自受予元帅军衔,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元帅、党中央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但这些远不能满足他的权欲,建国后面对国内开始和平建设的形势,林彪感到,今后不能吃战争饭了,而要改吃政治饭了,只要在政治舞台上观准风向,敢于下赌注,就能得到自己想到的一切。就能到得梦寐以求的最高权力。为此,他托病不去朝鲜指挥抗美援朝战争,而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玩弄权术上,由于他关于钻营,虽然在建国后并不多少突出的建树,基本处于休养状态,但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很快由中央委员进入政治局常委,当了党的副主席,地位一下跃居党内第二号人物,继而成为毛泽东“最最亲密的战友”。在党的九大上,作为“接班人”赫然写入了党章,当时和他地位差不多甚至比他地位高的党内一大批领导同志,有的被他远远地甩在后面,有的遭到残酷迫害,甚至冤死,而他却能青云直上,是什么原因呢? 固然,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处于不正常状态,文革十年,是整个民族的一场悲剧,林彪个人的得志,决不能完全归咎于历史,这是他善于施展一系列阴谋诡计的结果,林彪的一整套权术中,他最得意的,也是最见效的一招,恐怕就是“笑里藏刀”了。 1959年7月13日,庐山,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彭德怀因对“大跃进”提了一份“意见书”坐在了“被告”席上,一贯寡方少语的林彪,接过毛泽东,“他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话题,声嘶力竭地向彭德怀开了火。:“你一贯对毛主席不忠,有二心……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总路线,是自有人类以来没有过的伟大创举……你睁开眼睛看看,世界上哪一个国家,钢铁产量能在一年之中翻番,粮食产量能在一年之中成们增长?”他用谀媚的目光望望毛泽东,接着说:“没有,这种古今中外所没有的奇迹,只有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才能出现……你彭德怀懂个屁,你懂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吗?……中国人民,不全世界人民都承认我们的毛泽东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这次发言中,林彪利用毛泽东对彭德怀生气。火上加油批判彭德不敢当,同时不顾实际,抬高,吹捧毛泽东,一箭双雕,鱼与熊掌兼得。 庐山会议结束后,彭德怀被罢官,毛泽东亲自提议,林彪当上了国防部长。 此后,林彪找到了向上爬的“秘诀”—“步步紧跟”,不顾一切吹捧、神话毛泽东。 在一次军委扩大会上,他带着无限虔诚的口气向大家宣布:“现在的马列主义就是我们的毛泽东思想,它今天在世界上是站立在最高峰。站在时代的顶峰,毛泽东思想是当代最高最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这次会上,他抛出了挖空心思想好的“四个第一”即: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 此后,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公开表扬了林彪,受宠若惊的林彪接着又有了新提法:“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搞好军事工作,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和政治。” 1962年,中央召开了“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以来中央工作的失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都做了检讨,林彪发言,一反大会主调:“大跃进以来的错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现在的困难,恰恰是由于我们的许多事情没有按照毛主席的批示去做而造成的,如果按照毛主席的批示去做,都听毛主席的话,那么困难就会小得多,弯路会绕得小一些。”他看毛泽东面露笑容,接着说:“毛主席的优点是多方面的,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他突出的优点是实际,总是与实际八九不离十。总在实际周围,围绕着实际,不脱离实际,”明明是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脱离实际,造成工作指失误,他偏说毛泽东“突出优点是实际”。最后得出“结论”:“过去工作搞得好的时候,正是毛主席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凡是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尊重,受到干扰,就会出毛病,几十年的历史,就是这个历史”。尔后,他把“毛选”断章取义,编写成了毛主席语录,公开在解放军报刊载,提出人“活学活用”、“立竿见影”、“背警句”。 此后,毛泽东两次赞扬他,说他提出的“四个第一,三八作风”比过去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是个发明创造,是个发现。 频频得到毛泽东的肯定,林彪自然高兴,进一步加速神话毛泽东,他在公开场合,从来不忘拿上“语录本”而且每次都把手指头插在里面,给人一种随时都在学的印象,但善于观察的外国记者发现他的手指头每次插在一个页码上,他上天安门城楼,必须比毛泽东早到一分钟,提前等候,早也不行,晚也不行,他自有一套理论:比毛泽东晚到,就不是“紧跟”有失“亲密战友”的身份,在城楼上站的位置也很讲究,离毛泽东远了不行,远了就不“亲密”了,太近了也不行,容易有喧宾夺主之嫌,为此,他的工作人员要煞费苦心计算和安排,这样,林彪通过对毛泽东的神化,完全取得了毛泽东的信任,在向最高权力顶峰冲刺中,得到了尚方宝剑。全国上下无人不晓林彪是毛泽东“最最亲密的战友”。的荣耀,就连写到党章上的法定“接班人”的头衔他也不满足,他不甘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他要得到的是最高权力,就在他对毛泽东“笑脸相敬”、拼命吹捧、拼命神话的同时,他暗藏的“刀”出鞘了。 发布“第一号通令”显示权力。1969年10月的一天,当人们仍然沉浸在国庆后的欢乐之中时,林彪突然驱车来到空军某部西郊机场,亲自批示值班警卫发布战斗警报,空军司令员吴法宪立即对全各空军基地发布战斗警报,次日,林彪命令参谋部向全军发出“第一号通令”,顷刻间,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全国开始疏散转移人口,仿佛世界大战将要来临,耐人寻味的是,如此大的军事行动,军委主席毛泽东却不知道,原来,这是林彪仿“陈桥兵变”,搞的一幕显示权力的预演。 太子出场,组建“联合舰队”。林彪把自己的儿子林立果安插在空军,在吴法宪的安排下,“一年兵,二年党,三年当了副部长。”很快就成了夺权篡位的“急先锋”。1970年10月,“联合舰队”正式成立,同时在上海准备了一支100人左右的秘密武装,准备杀害毛泽东。 破釜沉舟,折戟沉沙,早在“联合舰队”开始活动之前,林彪曾在庐山会议(1970年8月九届二中全会讨论修改宪法)前后,进行过“文斗”,企图兵不血刃,借设国家主席为名,夺取最高权力,但此计不仅被毛泽东识破,而且把他的“铁杆”号称“天才理论家”的陈伯达作为反党分子抓了起来,他的“四大金刚”黄、吴、李、邱也被批得一败涂地,真是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不过,这下可就打草惊蛇了,林彪感到,靠“文斗”是没有希望了,阴谋已经暴露,不下手,就不知谁先做阶下囚了,“庐山决战是未来斗争的总预演。演习、拉练。”于是“联合舰队”开始实施暗杀计划;1971年9月工7日,毛泽东正在南方视察,一路和附近省、区的党政军负责人谈话,讲“庐山的事情没有完……”林立果向“联合舰队”下达了“一级战备命令”,准备在毛泽东路过上海时,用火焰喷射器或利用毛主席接见当地领导时暗杀,但由于毛泽东巧摆迷魂阵,打乱了部署,没有成功,接着,又策划在国庆节,林彪托病不上台,用直升飞机撞天安门,撞死毛主席,此计因成功可能性太小,没有实施,两次暗杀不成,按照《“571工程”纪要》,林彪准备南逃广州。另立中央。1971年9月12日早晨,周宇驰等一面仓皇收拾东西,一面对北京领受任务的广州军区空军司令部管理处长陈某说:“一同在决定一、二天去广州。首长、主任、副部长、部长、副总长、还有空军的一些人都去广州,还要把上海的一些人也拉到广州,宣布成立新中央……”此时林彪没有想到后院起火,他的女儿林立衡觉察到林彪要逃跑,向有关人员报告了。得知这一消息的周恩来开始追查林彪的飞机,林彪一看阴谋彻底败露,仓皇命令飞机强行起飞,终于落了个折戟沉沙的下场。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原文】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译文】 当战局发展必然会有损失时,要舍得局部的损失,以换取全局的胜利。 【按语】 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损失一部,保全大部,以小的付出,换取大的胜利,既是谋略问题,也是运筹问题,战国时期,齐国的将军田忌、在赛马时采用孙膑的计谋,用下等马对对方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对方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对方的下等马,结果造成一个局部劣势,两个局部优势的书面,最后以二比一取胜。 李代桃僵,出自《乐府诗集·鸡鸣篇》:“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运用在军事上,有丢车保帅之意。 古今中外,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每当局势出现不能求得全部胜利时,当事者往往采取李代桃僵的办法,主动放弃一些小的局部利益,以求得全局或大部的胜利,战国时期,许多小国面临强敌进攻,主动割让城池,进而保全国家,中国工农红军军了保存革命的种子,在蒋介石的几十万大军的武装围剿下,主动撤出用鲜血和生命建立起来的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李代桃僵的成功运用。李代桃僵,不一定作为既定之策,往往作为应变之计,至于以“李”代“桃”是否有价值,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看当事才审时的度势、随机应变的本事了。完子舍身 保全齐国安定 春秋末期,齐国大夫田成子独揽了齐国大权,当时齐国面临内外交困的形势,内部的百姓怨气很大,外部诸候不服,田成子因上台的“名分不正”,所以,对此一直苦无良策。 祸不单行,越国借口说他篡权,出兵攻打齐国,田成子慌了手脚,急忙召集幕僚商量对策,有的说:“越国来犯,实属欺人太甚,我国虽兵力不如越强大,但可以动员全国军民,共同迎敌。”有的说:“时下国内人心浮动,许多臣民还不得及享受到大王的恩惠,如果倾城出动,恐怕难得民心,难以服众。”有的建议:“大王何不效仿他国,割让几个城地给越国。或可免动干戈。”争来争去,田成子都觉得不是破敌良策,他心里琢磨“倾城出动迎敌,不仅耗费国力,而且仅靠一批善战勇士带领老百姓去打仗,不一定能获胜,现在自己地位又不太稳定,闹不好还会出现反戈一击的局面。割让城池也非上策,自己刚刚掌权,就舍城丢地,将来难以建立威望,后患无穷。 正当他苦思冥想时,他的哥哥完子向他献计说:“我请求大王准许我率领一批贤良之臣出城迎敌,迎敌一定要真打,打一定要战败,不仅战败而且一定要全部战死。如此,可退越兵,保全国家。”此言一出,满坐皆惊,田成子不解地问:”“出城交战似可准许,只是交战一定要败,败还一定要死,这我就不明白了,请问何故如此呢?” 完子从容不得回答:“王弟现在占据齐国,老百姓还不了解你的治国本领,没有看到你的政绩,有的私下里议论纷纷。说你是窃国之盗,不一定愿意为你打仗。现在越国来犯,而贤良之中又有不少骁勇之战之臣,认为我们蒙受了耻辱,急于出兵迎战,在我看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齐国已经很令人忧虑了。”“王兄所言极是,可为什么非得你去主动战死才能保全国家呢,难道没有别的办法吗?”田成子面对仁爱而又勇敢的哥哥仍然不得其解。完子说:“越国出兵无非是要在诸候面前抖抖威风,捞个正义的名声,况且,以它一在的实力完全吞并我们还不可能,我带领一批贤良之士兵迎敌,战而败,败而死,这叫以身殉道,越国一看死了大王的兄长,‘教训’我国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而随我战死的那些人也为国尽了孝心,没有战死的也不敢再回到齐国来,这样一来,国内的人心也就稳定了,所以,据我看来,这是唯一的救国之道了。” 田成子边听边流泪,只好听从兄长的建议,哭着为他送别。果然,完子以身殉道,救了齐国。 在这个故事里,完子正是权衡各方面利弊后,果断做出以已死而保国安的决心,李代桃僵,使齐国得以安定。萨达姆化敌为友 90代初期,爆发了一场著名的现代战争—海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取得了胜利。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虽然是多国部队的手败将,但他在战争前后运用的一系列谋略,足以证明他并不是“孬种”,他在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非凡手腕曾多次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手足无措,且看一例: 伊拉克人入侵科威特后,引起了全世界一片谴责声,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十分恼怒,纠集多国部队迅速开进了海湾。在伊拉克南面和伊拉克西面形成了一个强大壁垒,企图迫使萨达姆撤出科威特,同时,全球大多数国家还对伊拉克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 国际社会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反应强烈,是萨达姆始料未及时的,伊拉克面临比想象中在得多的困难。 在入侵科威特前,伊拉克已经和其东部邻国伊朗打了8年胜负未见分哓的苦仗,虽然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两年,两国已经结束战争,但关系仍然十分紧张,战后许多遗留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多国部队进驻海湾,使伊拉克面临腹背受敌的困境,大有灭顶之险,面对这种形势,伊拉克革命委员会内部也有纷争,有的主张不顾一切,抵抗多国部队进攻,同时对宿敌伊朗也不能客气,萨达姆仔细分析了形势,认为“多国部队已是强敌,若伊朗再乘炎打劫,从背后捅上一刀,岂不彻底完蛋?诡计多端的萨达姆很快想出了一个李代桃僵的外交战略。 他对革命委员会的成员说:“当前,多国音阶是最危险的敌人,伊朗和我们毕竟已经休战,如果能集中精力消除多国部队的威胁,那么,将来主宰海湾的还是我们,现在,我们不仅不能和伊朗继续对抗,而且应主动和解,争取伊朗的中立甚至友好,这样,纵然要牺牲一部分国家利益,但可以改变当前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集中主要兵力对付多国部队。” 1990年8月15日,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不到两周时间内,萨达姆开始实施他的外交战略。这天,萨达姆在百忙中突然停下一切活动,给他的宿敌—伊朗总统拉夫桑树贾尼写了一封信,信中讲到:“你所要的一切……都已实现。”这个“一切”是指停火后两国边界的问题、伊拉克撤出所占伊朗领土问题,交换战俘等一直僵持不下的问题。这封信中,萨达姆完全同意了伊朗的要求;第一,关于《阿尔及尔条约》,伊拉克表示重新予以承认,从而收回了“阿拉伯河全部水域属于伊拉克”要求,两伊重新划定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边界,第二,伊拉克无条件从1000多平方公里的伊朗领土撤军,这些土地是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占领伊朗的,第三,伊拉克立即同意无条件交换战俘。 看到这封信,伊朗总统喜出望外,伊朗外长称这是伊朗有史以来所取得的最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