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运吸过来--突破现状的吸引力法-3

世界上没有被害者,只有不断释放能量、卷入不幸的能量团的人;然而我们本来就具有创造生活的能力,无论我们想要怎样的生活。但是我们没有发挥这个能力,反而由于对能量流毫无所悉,而困于无知与蒙蔽之中。  想要成为有意识的创造者,原则非常简单,但是路不一定好走,因为我们与概念之间,不但距离遥远,又很生疏。现在的生活乃是感觉——不管是发自于思想的感觉,还是不断涌现的情绪——所造成,而且除了感觉之外无他;然而许多人一开始的时候,可能对这个概念存疑。我们一直都拥有创造生活的能力,不管我们想要怎样的生活;不过许多人对此可能闻之丧胆,甚至根本不愿接受……在一开始的时候。  但是,物理学就是物理学,磁力学就是磁力学,而且物理学和磁力学都告诉我们:“物以类聚”。不管是星云、黑洞,还是在物理空间游走的人类,运作的道理都是“物以类聚”。  其实我们不必独自咀嚼这个道理,因为我们走的这一路程并不孤单。每一个人都是有个具有无穷知识、美丽与力量的亲密伴侣,我们称之为“开拓之自我”,随时与我们相伴,走过这个自然法则的旅程;这个“存在体”永远给我们支持,而它给我们的指引,就像我们前一刻所体会到的情绪一样地实在,而那情绪,即称我们之为“感——觉——”的宝藏,也就是创造一切的神奇精灵。  第三章 不,不是那个——步骤一:找出你不想要  有天我开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一边没怎么专心地听著我最喜欢的尼尔·戴蒙(Meal Diamond)的歌,这时突然感到胃部不适,像是胃里有个大洞,却吹来一股强风似的.事情有点不对劲,而“开拓之自我”正清楚地发出一个信号,要我小心注意自己的感受。不过既然没什么事,我对这个信号也就不以为意。  大错特错!  我任由自己的心思四处乱转,对于再明显也不过的红旗警告却视而不见。然而我那四处乱转的心思,一定是游荡到即将了结的那个贷款案上面了。那时我在经营自己的贷款公司,为想要买房子或整修房子的人,找到利率最好的贷款,然后安排拔款,最后把贷款案结掉。  我们帮这对年轻夫妻做的贷款案本来几乎要结掉了,不过却跑出几个我不知道自己能否解决的棘手问题来。在这么接近终点线的时候碰到这种事情已经够糟了,更麻烦的是,这两个孩子还指望这个贷款案赶快了结,以让他们岌岌可危的财务状况稍有改善。所以呢,我当时百分之百地全神贯注在自己最不乐见的事情上(也就是贷款案落空了),一边又不断冒出红旗警告的感受(有点害怕、有点内疚与大量担忧)而且我还不当它一回事!结束,负面的能量造成的后果立即显现。  接下来我听了一英哩的音乐,然后车上的音响就把“天地一沙鸥”(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录音带卷坏了。继续开了两英哩之后,便陷入四线道的车阵之中,动弹不得。又过了二十分钟,大约只走了一英哩路之后,我的车尾被一个比我更疯狂的人给撞了(还好只伤到保险杆)。然后又过了十分钟,我打翻了咖啡,把原始的贷款文件给弄脏了。等我终于排除万难,打了通电话给出借资金的人之后,对方却跟我说贷款案要取消了。  我反省过自已方才释出什么样的能量之后,对这个结果也不感惊讶了。我对于事情的脉络一清二楚,我真是笨得可以了,而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赶快啊!  怎么一回事?是什么关键,导致我接二连三地碰钉子?是纯粹巧合,倒霉的事情正好凑在一起发生吗?根本不是!真正的起因,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从上托儿所开始,就开始创造自已的生活了,而我们如果全神贯注地想著自己不喜欢什么、不要什么,并衍生无助的感受,那么生活就会越变越糟。  我们大半辈子,都以为自己是在无法控制的外界力量下讨生活。我的意思是说,有多少人会承认自己应该为老板差劲、遇到抢匪、遭公司遣散,或是染上感冒负起责任?众生之中,有多少人不会把自己生活里的难处,怪罪给政府、怪罪给景气、怪罪在家人头上,或怪罪运气不好?当然哪,有的事情,好比说自己打算要做、后来也去做了的事情,责任自然由我们担起来;不过老实说,我们真的愿意为发生在自已身上的每一件事情都负起责任吗?很难耶!  错了就错了  世界上有许多视而不见的人,会指著自家的新轿车对你赌咒说,他们几乎从来就没有想过负面的事情。  这种人会跟你说,他们的生活好得很,而且他们很快乐。然而说这话的人,也会跟你说,这个世界很不公平,到处都是试炼,所以人非得学著去承受打击不可。不过是啰,他们很快乐的啦,多谢你。他们说,虽然他们不是事事皆如愿,可是人生就是这样,我们一定要学著去承受。所以是的,他们已感到很满足。  对于这种事,我只有一句话:“放屁!”  我们不可能一边释出负面能量,不管是什么样、什么程度、多少份量的负面能量,一边还感到快乐。而从有点烦、到寻常的“没什么感觉”、到火冒三丈,都算是负面的能量。在释放负面能量的当头还觉得愉快,在生理上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两种振波南辕北辙,所引发的外部(与内部)结果也恰好相反。  说穿了,这些视而不见的人,就是把自己当作是受害者:其实绝大多数的人偶尔都会这样,把自己的人生,当作是自己无力控制的环境所造成的结果。这个毛病我们都犯过,也许我们现在就是如此:差别只在于每个人对于这个“受害者迷思”信得多、信得少而已。  但是我们何必执迷不悟?事实上,你一旦真正看清人体磁力的运作,就很难假装自己没看到这个重大的证据:我们的生活,其实是我们每天流出的能量所塑造而成的,根本就跟运气、宿命、环境,或是有钱的长辈无关。  数十年来我们一直在找寻问题出在哪里,所以也就一直把精神集中在自己不喜欢、不想要,或者是想要去改变的事情上面,这便难怪我们会把这么多的试炼吸引过来。没有一个人能够持续与能量的来源疏远,同时又能事事如愿的。  这也就是说,老是把自己当作是环境因素之下的受害者,老是集中心思地去想每个人、每件事错在哪里,是绝对无法招来幸福美满的生活;这种做法只会引来更多我们巴不得马上丢掉的事情。  创造生活的秘诀  不管你想要创造什么样的生活,秘诀都只有一个:拿点好的或是坏的感觉(也就是正面的或负面的振波),加上各种程度的情绪以增加磁性,于是被我们吸引过来的东西就出现了,不管这东西是你喜欢的,还是你不喜欢的。我们之前全神贯注的对象,加上我们振动的程度,两者的总和便是我们眼前的生活——其实,打从你出生开始,事情就是这样子。  所以呢,如果我们一直在找寻有无办法可以把周遭所不喜欢的事物扭转过来,甚至于干脆接受这种事物的存在,但是厌恶的感觉依旧,那就等于是持续把精神集中在我们所不想要的事物上面,而且我们多年来皆是如此!  不管我们全神贯注在什么东西上面,只要经过十六秒,振波就会开始反应;一点也不错,只要十六秒钟精纯且集中的思绪(不管是好心情还是坏心情、负面感觉还是正面感觉)振波就跟上了。只要这么短短的时间,我们便会开始振动,频率则与当下的情绪旗鼓相当:这也就是说,如果这样下去的话,我们就会开始把相同的事物吸引过来了。不用说也知道,每个人脑海里都有一大堆已经想过不晓得多少次十六秒的事情,而针对这些无数我们不想要、无法处理、不晓得该怎么办才好,或认为自己只能忍耐下去的事物,所产生的沮丧、紧张与焦虑,也随之而引发振动。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生命中,为何吸引旧事一再发生的原因。真是有魅力啊!  直到现在为止,大家依然是按照老方法来塑造自己的生活,不断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原本还有救的事情上面,结果制造出无止尽的负面压力。  搞清楚,这里讲的不是平常生活里怒气冲天的情况,而是我们无时无刻心里都念著的:“得改一改了,要做得更好才行,一定不能出错,得想个办法”等状况,叫作无言的焦虑。  同样的事情,还有另一种呈现方式,就是:“只好接受这个结果了,一定要忍下来才行,不管我喜不喜欢,反正我莫可奈何”——一样的事情,一样的频率。  这很糟糕!所以我们才要多了解负面情绪为何、负面情绪如何秘密运作、如何找出负面情绪、为什么负面情绪一直跑出来,以及(也许听起来很怪)这一切对于自己生活的掌控有多么重要。  所以,请你不要把谈负面情绪的这一章当作是“负面”的,因为这一章正是让我们愿以偿的秘密零件。  这一切全都是你的  想象一下,把一个小孩子带到你从小到大看过最大、最明亮的玩具城里,然后放开他的手,告诉他说,不管他想要什么都可以自己拿。哇!真是太好了,好得难以想象;不过,我们的宇宙就是一家超大玩具城,我们想要的每一件东西,要不是已经在里面,就是在等著被人创造出来。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实——地——感——觉——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用磁力把它吸引过来。  打个比方吧,例如说,你的神奇玩具城里,可能有个很棒的新工作等著你;除此之外,还有你家隔壁的房子,那房子又豪华,又有各式各样新奇的玩意儿;转角的地方,还有段美好的新恋情(或者再次引燃火花的旧恋情)和热狗!噢,还有你健康强壮的身体。  太好了!但是这些好东西打哪儿来?是天上掉下来,或是守护天使送来吗?不是,这些都要靠你。若要把这些东西拉过来,你只须做一件事,那就是全心全意地以高昂的“美好心情”的振动去发挥吸引力的力量。  陈腐的旧信念  我们到目前为止,所经历的每一件事,竟然与我们自以为是的东西完全无关!难怪许多人无法把这个概念生吞下肚。然而,过去发生的每一件事,以及此刻我们眼前的这一切,的确就是我们过去释出了什么样的能量的结果,才不是所谓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呢!  这一切的一切,并不是某件事、某个“存在体”所导致的,也不是因为你运气好、运气背,更不是因为你亲爱精诚、大公无私、或者虔心修行;当然更与你的家人、政府或者教育背景无关。  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事情,源自于我们全神贯注的焦点:而我们全神贯注的焦点,多半是陈旧的信念——这不是人家硬是灌到我们脑子里的观念,就是我们从小就盲目地信以为真的陈腐原则。这些误把人生托给外在的老旧思想模式,其实真该丢到垃圾桶去了,然而我们还任由它们占据我们的心灵。  百思不得解的神父  多年以前的某个夏天,我曾与一名圣公会的神父交往。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定他就是我一生所爱、用志不渝的男人。他个子高、身材矫健、相貌堂堂,年纪比我大十岁,机智灵敏、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出身于一个可爱的新英格兰地区的家庭,正是我的梦中情人那一型。  佛雷德神父妙语如珠,无论是阐释经文,或是惕励人心的演讲,他都很在行,但是他的教堂总有不少空位子。为了要补救这个尴尬的情况,佛雷德神父会改变讲道的风格,改变音调,改变讲词内容的前后顺序,甚至换个不同的讲桌桌布,但是都无济于事;大家就是不喜欢听他讲道,也不喜欢跟他在一起。  那时我正当无忧无虑的年纪,二十出头,还没想通这辈子要做什么,倒觉得沉浸酒乡的滋味满好的。既然佛雷德神父显然也是喜好杯中物之人,所以我们两个是一拍即合。  但就算是一拍即合,我还是开始感到有点怪怪的;到底是哪里不对劲,我说不上来,不过老是有这种感觉。不管是喝酒、出外或参加聚会,佛雷德似乎无论何时何地,总是像著了迷似地大肆批评教会的人。今晚的矛头指向主教,明晚则针对教会给他的训练不够,经费太少,或是教会对于“杰出”的表现限制重重等,都加以重炮轰击。这类尖酸挖苦的话好像没完没了,而且我也快要被搞得神经兮兮。  我不是心理学科班出身的,但是看也知道这太过火了。最后我终于忍不住问他,他则理直气壮地答道:“我就是这样子;我就是看得出事情哪里不对劲,我有那个能耐。这教堂太久,需要整修,但这又不是我能决定的。我不过是看得出哪里需要改进罢了!”  没过多久,我就发现不止是教堂而已,其实佛雷德对于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抱怨连连;世界乱得不成样子。到处都要修要改,但是该动手的一定不是他。说真的,佛雷德觉得他能够做的太有限了。而据我猜测,著就是他之所以全心全意地要把讲道安排得毫无瑕疵的原因了;至少佛雷德觉得他对讲道是很行的,不管位子多还是少。  但是佛雷德即使口无遮拦,但他却很惧怕居上位者。他的口头禅是:“这我办不到,因为……。”他争取不到加薪,争取不到秘书的名额,教区的经费无法增加,连他要出远门都找不到牧师来代替他讲道;他只会一直强调说,这种事情不会发生的。所以啦,他当然从来不出远门。  可怜的佛雷德,他永远生活在“不想要”的世界中,还以为自己越是把心思集中在这上面,越是去咒骂这些东西,它们就会被赶得远远的。他把自己看做是无助的受害者,只能屈服于更大的力量之下——而那些更大的力量总想乘他还不成气候的时候,把他压下去。现在回想起来,我一下子便看出人们之所以不喜欢跟他接近的原因:虽然他讲道的内容很少反映出他的负面思绪,但是人们直觉地感受到他的能量,所以不喜欢跟他做任何接触。  这又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不过这个例子忠实地呈现出大多数人目前生活的样貌,然而……然而……怎么样?  这类陈腐的旧观念(好比说佛雷德对于在位者与命运所萦心挂怀的)是我们塑造自己生活时最大的障碍,因为每当我们转个念头的时候,这种陈腐的旧观念就冒出来,把我们团团包围。你也晓得的,我的意思是说,当你想要找一份新工作的时候,立刻冒出了这么个强烈的念头:“噢,我办不到的,因为……”  或者在想买新车的时候:“噢,我办不到的,因为……”  或者在想发展新恋情的时候:“噢,不,不,不,我真的办不到,因为……”  这些都是祖先对于“什么该做”、“只是在……的情况下才能……”以及“是与非”等的价值观与守则。  我们笃信的宗教里,也有不少这类过时的观念,直接指出我们除非退出人生的游戏,否则不可能过更好的生活,要不就说:“唯有在苦难之中,我们才有上天堂的希望。”  这些观念根深蒂固,无论是在工作、赚钱或者追求成就各方面,我们都唯它是从。  这些旧观念强迫我们永远要把眼光摆在那些可能出差错的地方(比如说工作、环境、伴侣、政府、课业、子女等,以及最常出错的就是自己身上)并让我们以为我们一定要找个办法把生活中的差错弥补起来,才能继续走下一步。  “这样子不行,一定要改,非改不可:不喜欢这样子,不喜欢那样子,一定要改才行。”  说不定,人间破坏力最大的信念,就是我们的中心思想,认为凡事都是他人的错的这个概念:领导者脑筋转不过来、家人是非不分、上司色迷迷的;我们怪罪每天升起的太阳,还自认为没什么不对,因为世界真的是如此。我们笃定地认为,怪罪别人或别的事情会让我们的心情好过些,所以我们怪罪这,怪罪那,越怪罪越多,根本不晓得这样的负面振动,已经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破坏。  但是我们也有好消息:虽然今天的心理学和咨询专家另有一套讲法,不过,其实我们根本就不用一一挖掘导致我们今天之所以如此的无用垃圾。只要知道几个技巧,并体认到秘诀无他,只要全神贯注在自身的感觉上即可,便可以轻松地学会凌驾于陈腐的旧观念之上,甩开那些长久以来禁锢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活得辛辛苦苦、还一直以为很正常地价值观。  不想要的东西  负面的能量只有一个出处,而且所有的负面能量皆是如此:我们“不想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有时候名为内疚,有时候被称之为恐惧,或谴责,或担忧疑虑;但为了不要落入心理学家的圈套,我们把它们合称为“不想要”的东西。  说起来很难相信,但是这些我们“不想要”的东西,其实盘踞了我们平常大部分的心思,而我们的感觉当然也随之变化;很不想要、不太想要的东西,这个不要、那个不要的东西,现在不要、以前不要、还有以后不要的东西等。这种念头永无止境,通常是无意识地自动就冒了出来,而且都局促得可怕。且看下列:  不想在坏天气的时候开车上班。  不想上班迟到。  不想冒犯老板。  不要再干旱下去了。  不想买那家店的肉,不好吃。  不想变丑。  不要让小孩子受伤了。  不要染上感冒。  不要被公司炒鱿鱼了。  不想排那么长的队伍,等那么久。  不想起床。  不想再接到帐单。  不想离婚。  不想当掉这一科……如此这般……如此这般……如此这般……  好吧,我也承认这些东西里面,有几样不过是一时兴起的念头,不会引发我们内心很多的感觉,因此也没有特别的大坏处。但是其它的东西,表面看来好像无关紧要,其实却大大不然:你若是把心思在那上面多放一下,就会冷不防地遇上意外事件。  更糟的是,我们每个人所面对的世界,就是我们一整天有意识、无意识地释放出“不想要”的能量总和所塑造出来的。而不管你喜不喜欢,我们一天释放出去的意识总和,通常都是负面为多。  就拿来自过去、沾满蜘蛛丝的“要是如何如何就好了”的想法来说:  要是他们不做我父母亲就好了。  要是我有大学学历就好了。  要是我当年没跟这人结婚就好了。  要是我当时接受那个工作就好了。  要是我当初没换车道就好了。  要是如何如何、要是如何如何、要是如何如何……  “要是如何如何就好了”,其实就是“不想要”的过去式。上面的那些想法,就等于“我之前就不太想要这样的父母”、“我之前就不想在没有好学历的情况下找工作”、“我之前就不想要郁郁寡欢的婚姻”、“我之前就不想做这种低薪的工作”、“我当时并不想出车祸,但是我换了车道”等。  此外,生活中还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负面的想要”,然而这些“负面的想要”,根本就是经过伪装的“不想要”:  我要好起来。  我要走出债务的阴影。  我要减肥。  我要戒烟。  我要把我这个糟糕的婚姻救回来。  我希望我的另一半能够找个好一点的工作。  你也许以为避开“不想要”这三个字不说,就算是很积极的,但是你的目标是什么?  再怎么把意念集中在“不想要”的东西上面,也不能让你达成目的;而且既然我们日有所思,事便临头——喂!那么你想的那些东西,不就会找上门来吗?  听到这里,你若是抗议说,你根本就不是负面型的人,我一定第一个举手赞成:感谢老天,还好大多数人都不是佛雷德神父那样的人。大多数人都喜欢尽量享受生活,我们会在看到落日时觉得感动,我们会把钓到的小鱼放回水里,朋友高升时我们为他高兴,孩子讲的笑话不好笑我们照样捧场,星期五晚上我们会开心地出去聚餐,并以自己的成就为荣,该称赞的我们不吝称赞,而且我们会尽量把快乐带入别人与自己的生命之中。  不过,我们却一辈子都在“不想要”的思绪里打滚:不想做这么辛苦的工作、不想看到自己的车子抛锚故障,一天到晚不想要这个、不想要那个,然而这样想,却只会强烈地把自己根本不想要的东西吸引过来。  比方说,你不大喜欢现在的工作、不大喜欢你那辆破车,或是不大喜欢你那个老教人生气的伴侣;而且因为不喜欢,所以你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这些事情。结果,你每多想一次,并且多添上十六秒忿忿不平的感觉,不但会让你讨厌的东西变得更有力量,还会使你更容易就想到这些讨厌的事情,哇!  这个情况,就好比在丛林里开路,这里砍一刀,那里砍一刀,不一会儿就砍出一条往来方便的小径;也就是说,你越是去想,就越会觉得思路无阻,所以就更难把念头转到别处去了。于是在你还浑然不知的时候,你巴不得避开的那些事情,便通通都发生了!  如果你真的很不想让你的新车被人家刮到,就等于在射出一股“刮我的车吧”的振波。  如果你真的很不希望烂人搬进隔壁的空屋,就等于在吸引那些养了恶犬、神经兮兮的家伙进驻,并且长住下来。  如果你真的很不想被钱的事情烦到,那么钱的问题一定会恶化。  如果你真的很不想孤孤单单地过节……好啦,你知道过节的时候会是什么情景了。  无论你在想什么,只要你思绪的振波持续十六秒或十六秒以上,那么事情就会临到你头上来,不管你喜不喜欢都一样。所以当我们在说自己不想要的事情,并且每次一提到就释出十六秒的负面感觉时,你口中说的事情就会成为你的一部分,变成你日常释出振波的一部分。不久,你就开始不断遇上这种事情……你讨厌得要命……放出更多振波……再三地讲……不断抱怨……反复思考……结果造就成振波更为平常强烈的振波,比当初开始想的时候不知大了多少倍:因为,你就是照著自己不想要的意念来振动的。  到了这节骨眼,那东西可离不开你了。不管你怎么为自己抱不平或是担心焦虑,那东西就是不走!而且这种日子过得越多,这种事情想得越多,你的振波也会相对地增加强度,把你最不想要的东西给牢牢抓住。  还不止呢……  问题还不止是这样而已,你还记得那音叉的例子吗?你敲响一根音叉,结果满屋子相同频率的音叉便跟著共鸣;人的思绪也是如此。你越是反复地想某一件事情,就越会把你所想的事情吸引过来,而且还会把外界一切频率相近的事情给扯了过来。  结果是,正当你在烦恼自己没钱把屋顶的破洞修好的时候,却染上了重感冒,或给人开除;你突然收到这些天外飞来的“同频事件”——同频时间跟你“不想要”的东西不尽相同,但是后果却是一样惹人厌恶。只要反复想著某一件事情,就等于在邀请周遭任何同样频率的事物找上门来;只要频率相符,那东西就会飞到你的手上,不管你心思有没有在那东西上面。  难道你以前没注意到,只要走错一步,就步步皆错?这是因为你送出去的振波,恰好跟周遭各式各样的事情具有相同的频率,于是就凑在一起了。你对某事朝思暮想,便会造就一股思绪旋涡,这思绪旋涡汇集了许多你想也没想过的东西,然后越转越大,超著你狂奔而来。  举例来说,你如果一直想著你多么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到头来可能会发生车祸、厨房的水槽堵住、钥匙搞丢了、冰箱故障,而且还砸到自己的脚指头;而这一切都源于单一“不想要”的念头(也就是不想要现在的工作)结果这个念头,却顺便把一大堆更糟糕的事情带了进来。  “不想要”的念头可大可小,但不管大小,只要我们全神贯注地想一个“不想要”的念头,或是想一百个“不想要”的念头,就会散发出一道负面的意念流,而且这道负面的意念流,说什么也不可能吸引到稍微有一点点快乐的东西——不可能的啦,因为频率差太远了!  我们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过活,充其量只能算是过活而已,因为我们刻意疏远了“真我”,也就是自己幸福快乐的真面目,以及我们与生俱来的绝对权利。  这两件事情千真万确:第一,不想要的东西,只要想得够久,那么不是你会把这东西吸引过来,就是这东西会把你吸引过去;第二,在想著“不想要”的东西时,只要你动了一丝一毫地感情,就会自动把其它与你情感相同频率的倒霉事情吸引过来。  与能量的来源同调所以快乐  那么要怎么办?要怎么样才能改变这一切?我们当然不可能一天到晚注意自己做了什么小事情或想了什么小事情。  别担心,没那么难。我们只要向自己的神奇精灵求援,学著去找出释放“这种能量”和“那种能量”有什么不同感觉,并且学著去分辨高昂与低落、好的跟坏的感受,以及什么是没什么感觉和真正的快乐。  且让我们回来,谈谈振波的事情:宇宙的万事万物都会对振波产生反应,因为这是宇宙的法则;而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而言,这就意味著宇宙的万事万物,会对于碰触、气味、颜色、滋味、声音和感受起反应。  尤其是感受。当我们感到畅快、热情、充满爱意或是其它特别的欣喜时,这些感受便转变成某种特定的振波:反过来说,当我们感到焦虑、内疚或痛恨的时候,这些感受也会转变成振波。而且你不要忘记了,为什么其中一种感受会比另外一种感受来得舒服?那是因为令人舒服的那种感受,比较接近我们存在的“根源”,而另外那种就疏远得多。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止是肉眼所见的实体而已,因为我们同时也是庞大的、非实体的“自我”(也就是此时在人体内呈现其本身的“能量之来源”)的延伸。我们的振波若跟这个能量同步调,我们就会觉得很舒服;反之,我们如果觉得低落,那时因为我们的振波,跟这个纯粹且正面的能量不同调。  “不想要”,意味著我们已经不同调了。当我们眼看著某事,嘴上说著:“我不喜欢这个东西”的时候,会发生两件事情:第一,“不想要”的事情根本不可能离去,因为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不想要”的东西上面,而把“不想要”的东西锁在我们的振波里了;第二;我们生出消沉、低落、一事无成,或者是其它任何跟快乐扯不上边的感觉。  所以啦,我们越是与自己的“能量之来源”同调,就会越觉得舒服自在;而我们越是与“能量之来源”不同调,就越是觉得糟糕透顶。换句话说:快乐的感觉,是天生自然的,但这并不是现下许多人的常态:称不上是快乐的感觉,是不自然的,可惜那正是现下许多人的常态。  别把幸福挡在门外  负面情绪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已经生出负面情绪了。然而,如果我们随时释出高频的美好感觉,而非低频的嫌恶感觉,就会沉浸于无尽的兴盛、富裕与成功之中,至于高度的喜悦、强健的体魄等更不在话下,使得负面情绪相形见拙。  所以,这种称之为常态的状况,其实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负面的振波。  负面的振波,不管是哪一种,不管是什么强度,不管是源于什么原因,都意味著我们已经把自己跟生活切分开来了,所以我们仅仅是在过活,而不是在生活,这两个层次大大不同!  负面振波意味著我们已经把“能量之来源”阻绝在外。  负面振波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我们不准自己去想那些会让我们感到快乐的事情。  负面振波来自于以“不想要”的情绪过活;而“不想要”正是负面振波的唯一来源。  负面振波意味著我们关上了自己的玩具店的大门;我们由衷的欲望,却怎么也无法透过“不想要”的缓慢振波而呈现出来。因为,我们由衷的欲望,属于频率截然不同的、也就是“喜悦”那一类的振波,所以它们躲得远远的——除非高频的美好感觉把它们唤回来。  事情就这么简单。“想要”只会跟“内在/拓展之自我”的高频振波同调,与负面的振波差得老远。“想要”的感觉让我们快乐(不管是哪种程度的快乐),所以唯一跟“想要”相称的,就是想要追求喜悦的“原始意图”。我们总不可能指望自己能想著“不想要”的东西,然后却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吧!“不想要”与“想要”,就好比油和水,两者说什么也不会混在一起;同样的,高频和低频,也绝对无法彼此交融。不是高频波盖过低频波,就是低频波盖过高频波,端视当下哪种波比较占上风;即使只是稍微焦虑的感觉,也会把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也就是丰足与幸福,关在门外。  所以基本上来说,我们一直在跟自己作对。这一点很重要,这跟每一件事情,从帐单到小孩子,到老奶奶,到世界局势都有关系,因为从以前到现在,我们一直持续地释出低频的能量,而低频的能量,便把我们为自己,为他人,为世界设想的一切美好之事,通通挡在门外。  负面情绪万岁?  换个角度来看:跟喜悦不同国的情绪,都是负面的,而负面的感觉,源自于匮乏。  你想一想,我们这辈子所有的负面情绪,不管是多么微不足道,或藏得多么隐密,都是因为我们缺乏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起。就拿怪罪他人的这个负面情绪为例子好了,我们会怪罪他人没把我们想要的东西给我们,是因为我们根本就缺乏我们想要的那个东西。  我们会担心失去某人或某物,就是因为害怕自己少了,或缺乏这人、这物。  我们会害怕,是因为我们缺乏安全感。  我们会辩解、找理由,是因为我们缺乏某人(甚至是自己)的认同。  我们会心情低落,是因为我们少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我们想要的东西,也许不过是拥有好心情而已。  我们会觉得焦虑,是因为我们缺乏生产的资源或时间。  所有的负面感受,都源自于匮乏:幸好是这样!  什么意思?  我知道这话听起来怪怪的,但是,你若不先把不想要的东西剔除掉,怎么能找出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办不到的啦!唯有透过“不想要”。才能得知“想要”为何;这也就是说,每一个伤心时刻、每一个丑陋的事件、每一个难过的场面,以及每一个轻微的忧虑,都是你一生的良机。  “不想要”的出现,等于是在呼唤你赶快觉醒,莫再藏匿,换个档位,回到真实的生活来吧!所以呢,不管是你以往有过,或是你现下正在想的负面念头,无论是惊世骇俗的想法、还是再寻常也不过的挂虑,我告诉各位,这些念头通通是可喜可贺的。这些负面想法是你最珍贵的资产,也是你同往天堂福地的跳板。  当然,要我们为忧虑神伤之类的情绪感到高兴,可能一下子不容易适应,这我晓得;但是,嘿,如果你有这类的负面念头(谁不会有啊?),而且坦承无诿,还用心去体会,那么就等于踏出了“刻意创造”(deliberate creating)的第一步,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  第一个步骤:找出你“不想要”的东西。  什么口味都无妨  “不想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遍性的,一种是个人特有的;而普通性的“不想要”,比较普通,也比较容易止住。  普遍性的“不想要”,是这个地球上人人都避之惟恐不及的东西。想是空空如也的银行户头、生病、情海生波、工作不如意、体能渐衰、垂头丧气、屋顶漏水、车子抛锚、遭抢遭窃、被人侮辱、遇上车祸,甚至连温室效应之类也可算在内,这样你就懂了吧?  个人特有的“不想要”,就是生活中那些只会惹我们不快,但他人不见得会讨厌的事情:比如说,一般人想要避开对大众演讲、踩死蜘蛛、帮小孩子补袜子的破洞,或是拖延不止的陪审员职责。个人特有的“不想要”,比大家都有的“不想要”少见,因为我们认为前者不会那么常发生,所以也就比较少见。  以个人特有的“不想要”来举个例子,比方说一天你对上司气得不得了。然后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先到超市买东西,而由于你散发出低频的振波,所以你排队等候的那个柜台,恰巧是个凶巴巴的结帐小姐。有的人根本不把这当一回事,但这一天你碰到了这种人,并且几乎要动怒起来。  你一路开车回家的时候,还想著她的种种不是,你放在她身上的心思,早就超过了十六秒,所以你不但情绪越来越火爆,还随之散发出更强烈的低频波。  吃晚饭时你发起牢骚来,把结帐小姐数落了十六秒以上,彻底地把“不想要”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你把这件事拿来当作跟同事聊天的题材,连中午跟最要好的朋友吃饭,都不忘提起这个奇遇。其实这个时候,你就该低头回避了,因为你先前释出大量且专一的能量,已经聚集成一把回力棒,回头朝你飞过来了。  隔天晚上,你干脆换到原来那家超市的强敌那儿去买东西;等你推著购物车,走向结帐柜台时,你猜发生了什么事情?保证你又碰到一个板著脸孔的小姐,因为你把全副注意力集中于这个你巴不得避开的事情上面,所以反倒把这种事吸引过来了。你也许觉得惊讶,但其实是你自找的!你送出什么样的振波,就得到什么东西,这就是人生的道理。  我有个朋友奇普,对于美食与好餐厅十分讲究,最喜欢带他太太茉莉去前所未见的新奇地方进餐。不久前奇普跟我说起他们夫妻俩去寻幽访胜的故事(奇普正在学习“刻意创造”的过程),差点没把我的肚皮笑破。他俩到了一个缤纷且隐密、临著水边的餐厅用餐,餐厅的气氛很好,桌上烛影飘摇,小提琴的琴音悠悠地回荡著,连侍者都全打上黑领结。  奇普和茉莉落了座,点了酒,但正当他们品味著湖光山色的时候,身后的客人却开始吵架;刚开始只是细碎的低语,然后越吵越大声,到最后,这对情侣争吵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清楚地传到准备轻松用餐的奇普夫妇的耳中。  他俩本打算当作没听到,但是情况恶化得非常迅速,所以两人都没注意到自己的振波正在起什么样的变化。虽然没有中途离去,但是他们的能量不一会儿便随著吵架的情侣一同起伏,其实还不如早走了的好。  奇普动了怒气。他把店东叫来,要求店东请那对情侣静下来。但是太迟了;接下来奇普就著怒火吃完晚餐,而且回家时一路上都在数落东、数落西。到了该睡觉的时候,两人对这顿饭都倒足了胃口;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  奇普夫妇接连下来三次外出用餐时,依序分别遇上了一对互相叫嚣的夫妻、一个嚎啕大哭的孩子,和一个讲话如打雷的醉汉。  最后,他们终于懂了个中的道理。他们太执迷于自己根本不想要的东西,把过多的能量加注于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上面,所以“吸引力法则”便加班工作,把振波相匹配的的环境吸引到他们的生活中。由于奇普夫妇没注意到自己有什么感受,所以等于是任由一小点“不想要”(初次晚餐时的插曲)演变成一场大战。  个人特有的“不想要”,通常没那么严重,至少一开始的时候没那么糟糕。个人特有的“不想要”来自于我们想要体验美好生活的内在欲望;而普通性的“不想要”,则往往是根深蒂固、又因为长期以来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而更加恶化的观念。  但是这都没关系,不管你不想要的东西是普遍、还是个人特有,不管你情绪激动还是和缓,也不管你是反复思量、还是过后就算了;最重要的,是你要懂得去找出你“不想要”的东西的本质,然后做个改变。  也就是说,赶紧把你的心情从消沉转变为快活,而且要快。  等著瞧!  若要展翅飞入事事顺利的境界,只有一个窍门,就是把“不想要”的丢一边,立刻开始想你“想要”的。  但是“想要”和“不想要”,一个不留神就会让人搞混,而且最后往往是“不想要”占了上风,所以我们还是要小心一点才是。  就拿“我不想要染上感冒”这个念头为例。虽然你的用意是身体要好起来,但是你的焦点在哪里?你把注意力集中于不想要的东西上头了,所以你的身体就跟著释放出负面的振波。根据“吸引力法则”,你既给它注意力,就会随之振动,并且赋予它生命——而就这个例子而言,“它”就是“感冒”。  再举个列子,好比说:“我再也不想开这辆破车了。”好啦,你心里想要的是新车,但因为你的注意力集中于旧车上,结果你不但与“不想要”(不想开旧车)同步起舞,更由于你以“不想要”为焦点,所以就引起各种不赏心、不悦目的事情,发生到你那可怜的旧车上啦!而如果你全心全意地想著自己缺钱得紧,既买不起新车、连旧车都修不起等,那么就等著看这些事情像蜜蜂找上花蜜一般地找上你来吧——旧车抛锚了,可是你的帐户干巴巴,没钱修车!  你越是全神贯注地想著:“我不要拿到超速罚单”,就越保证你会发出“不想要”的振波,于是那个躲在大树后头、心里想著;“我要把那个超速的倒霉鬼抓起来”的警察,便应你的邀请而现身。这是因为两边都在做负面的振动,所以就凑在一起了。  如果你想要考试考得好,就千万不能把心念集中在诸如“我千万不能把这场考试搞砸了”之类的想法上头。  你越是强烈地想到:“我不要让我的孩子受到伤害”,你发出的振波就越有可能是意外频传的序曲。  “我绝对不要碰上抢匪小偷。”  “我老的时候绝不要生病。”  “我不想让我的车子抛锚。”  “我不要过现在这种生活。”  “我不要缴这么多税金。”  “我不想犯错。”  “我讨厌战争。”  没错,只要你所有不愿促成的事情都会发生,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上面、并随之振动的话;你若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你“不想要”的事情上面,就等著看那些事物越长越大吧!  不过还有一个情况更加吊诡,那就是嘴上说“想要”、却发出“不想要”的振波。例如:  “我要结束这段恋情。”  “我要找薪水更高的工作。”  “我要把政府赶出我的生活。”  “我要走出债务的阴影。”  “我们一定得停止对雨林的破坏。”  问题是,你的焦点在哪里?在上的每一个例子中,你的注意力都是集中于你不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你想要的东西上面。  如果是你心中碰巧飘过了一个“不想要”的念头,那不要紧;但如果你是热切地把注意力集中于你根本不想要的东西上面(即使你以为你想的是“想要”的东西)那么你“不想要”的东西可能终究会大到把你扑倒。  沐浴春风  说老实说,没有人会停下来,一一检查自己的每一个思绪,到底算是“想要”还是“不想要”;只要五分钟,我们就会脑袋空空了。不,我们当然不会做那种事;因为,我们只要注意思绪会引起什么感觉就好了。  如果你说的话或者你想的事情,让你觉得像是在纯粹的愉悦之中航向天堂,那么这一定是“想要”的思绪(绿旗)。  如果你觉得自己像是一脚踏入湿答答的乌云之中,那么你已经进入“不想要”的境地了(红旗)。其实,只要是称不上如沐春风那般的感觉,就是“不想要”那一国的了。这时,就请你重新思考一下、换个方式讲话、再聚集你注意力的焦点,直到你终于回到如沐春风般的“想要”,并以安全且健康的方式发出振波为止。  这个例子也很好:你对自己说:“我要快乐起来。”没错,你讲的是“想要”,但是这话却是因为无法满足欲望而来的;所以你说这话的时候,心里会有什么感觉?觉得兴奋喜悦吗?(我怀疑!)觉得幸福洋溢吗?(才怪!)  于是你改口说:“我要把我现在享有的快乐,扩展为持续不断、无边无际的喜悦。”这样说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好很多,对不对?  “我要走出债务的阴影。”这句话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不用问也知道。其实你不妨换个方式对自己说:“我要善加运用我的才华,让自己不但能够获得趣味与满足,也同时因而致富;我相信我办得到。”你也可以说:“我要安排更多时间,来找出好玩、新颖又能赚大钱的案子。”或者:“创意源源不绝地涌出来时,让我觉得快活无比。”这跟你说“我要脱离……”之间有著天壤之别。  但是你切莫陷入了文字障里,否则你会焦头烂额。你只要注意自己在说话或想事情的时候有什么感觉,然后尝试用个不同的句法就行了;你一找到能让你觉得舒服且美好的句法,就立刻跟你的“来源”连上线了。  还有,你平常说的话,让你有什么感觉?检查一下吧:“对啊,我也好讨厌他哦,烦死了。”  “噢,我知道,这种事情真可怕。”  “算了吧,不会成的。”  “说的也是,这家伙真是棘手。”  如果你说的话,既没让你笑出来,也没令你感到如沐春风,那么它一定是会引起负面振波的“不想要”。如果你要说的话,没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还是别说算了,不然,也要改个句法。  我们可以做什么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0
正序
倒序
把好运吸过来--突破现状的吸引力法
把好运吸过来--突破现状的吸引力法-2
把好运吸过来--突破现状的吸引力法-3
把好运吸过来--突破现状的吸引力法-4
把好运吸过来--突破现状的吸引力法-5
把好运吸过来--突破现状的吸引力法-6
把好运吸过来--突破现状的吸引力法-7
把好运吸过来--突破现状的吸引力法-8
把好运吸过来--突破现状的吸引力法-9
把好运吸过来--突破现状的吸引力法-10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把好运吸过来-突破现状的吸引力法则
把好运吸过来-突破现状的吸引力法则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