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懂一点经典心理学

前言当公交车进站时,等候多时的乘客一拥而上,把狭窄的车门围得密不透风;而在另一处公交站,乘客们自觉排成一队,秩序井然地上车。每当看到此情此景,你都会不由地发出感叹:人的素质咋差这么大呢?可是真的是素质问题吗?如果你懂得心理学定律,就能明白答案并非如此。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强的实用性。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心理支配和指导的。许多现象的背后,都受到心理学的支配,都反映了心理学定律,只不过人们不了解罢了。每个人行为的背后,也往往具有较深层次的心理动机,有时甚至当事人都不知晓。因此,懂得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对我们做人做事都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你是家长,当你掌握了心理学定律,并能活用心理学知识,你就能充分掌握孩子的心理,适时给孩子恰当的关心和指导,对孩子提出积极的期望,使孩子在自信和快乐中健康成长……如果你是员工,当你掌握了心理学定律后,你就能很好地适应自己的角色,充分融入职场生活,积极应对职场竞争,使你能在职业生涯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如果你是领导者,当你掌握了心理学定律后,你就能更好地了解员工的心理和需求,适时调整管理方式,使员工感到备受尊重和关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挖掘其潜能,使之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无论你目前扮演什么角色,无论你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抑或是在休闲娱乐中,你都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学定律是由无数心理学家、成功学家、社会学家经过实践和实验总结出来的,这些智慧结晶可以为我所用,成为我们成功路上的垫脚石,如果不懂得运用,就会错失许多良机。所以说,你是否主动去了解这些心理学定律,关系到你人生的成败和生活的苦乐。或许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过你地球离太阳有多远,却没有告诉你心与心的距离有多近;老师告诉过你原子里有什么,却没有告诉你内心世界有什么;你能熟练地背诵数理化公式,但可能不知道心理学规律……现在,你眼前的这本《每天懂一点经典心理学》就是你的知心朋友,它会告诉你心理定律的无穷奥妙,还会教你轻松运用知识帮助自己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它将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于一个个妙趣横生、饱含人生哲理的故事中,它形象分析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深入浅出地提炼了心理学定律给我们的启示,以指导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趋利避害。当你读完此书,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心理学并非艰涩难懂,并非抽象得难以捉摸,只要细细品读,就能充分掌握。第一章态度定律1态度效应--你有怎样的态度,就有怎样的人生有位动物学家和一位心理学家一起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两间房子的墙壁镶嵌许多镜子,然后把两只猩猩分别关进去。一只猩猩性情温顺,它刚进到房间里时,满脸堆笑,这时它从墙壁的镜子里看到了许多"同伴"对他报以友善的微笑,于是它很快就和这个新的"群体"打成一片。它在房间里嬉戏,和"同伴"和睦相处,关系十分融洽。三天之后,当它被实验人员带出房间时,竟然显得恋恋不舍。另一只猩猩则性格暴烈,它从进入房间的那一瞬间开始,就满脸不悦,于是它从镜子里看到了"同类"对它凶神恶煞,很不友好。很快,它的态度就被"同类"激怒了,于是它与这个新的"群体"进行无休止的追逐和争斗。三天之后,当实验人员打算将它带出房间时,惊讶地发现这只性格暴烈的猩猩已经因气急败坏、心力交瘁而死亡。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态度效应"。有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其实不仅生活如此,别人也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也会对你笑。笑与不笑,取决于你的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你的人际关系,决定家庭教育的效果,决定你的工作业绩,决定你的人生成败。态度效应经常被应用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上。面对成长中的孩子,父母和老师应该给予其真诚的热爱和关心,要经常对孩子报以友善、和蔼可亲的态度。因为大人的态度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大人待孩子友善,孩子才会以成倍友善、和蔼可亲的态度回应。大人友善、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儿童回应的态度可以互相鼓舞,温暖双方的心房,使双方快乐和谐地相处。态度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启示1:待人如待己,真爱成永恒人与人相处时,友善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诚恳地待人,忠厚地待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真心实意,没有半点虚情假意,就容易换来别人的真心相待,也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别人也愿意与我们交往,与我们成为朋友。哪怕是对一个陌生人,只要你充满善意和友爱,对方也会被深深感动,即便你和他没有更多的交往,甚至只有一面之缘,他也可能将你的善意与友爱铭记一生。一个年轻人从贫穷的山村乘车去往大城市,上车之前,他买了一罐饮料。坐在车上,看着窗外的大城市,感觉一切都那么新鲜,突然他想起了自己买的饮料,便拿出来想喝掉,可是他从来没有喝过这种饮料,甚至不知道怎么打开它。只见他翻来覆去地查看,却依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坐在他对面的是一对母子,小男孩的母亲看着他,好像知道他的窘迫。就在这时候,那位母亲拿出一罐饮料,对小男孩说:"你要喝饮料么?"在孩子没有回答之前,母亲就在年轻人的面前轻轻拉下了拉环,饮料打开了。瞬间,年轻人明白了那位母亲的意思,他感激地对她笑了笑,顺利地打开了易拉罐。这件事使年轻人重新找回了自信。十几年过去了,那位母亲的善意举动一直感动着他,也教导他怎样对待别人,要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要尊重那些落难之人。后来他成功了,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他激动地讲述了这个故事,他说他很感谢那位母亲给他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我们能把别人当做自己,用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待别人,我们就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在我们表现善意的同时,我们也能得到别人的善待。如果把"善意"视为一种礼物,它无疑是珍贵的礼物之一,正所谓"礼尚往来",你对我好,我自然对你不薄。这样的生活才会充满更多的欢声笑语,才会少许多哀怨仇恨。相反,如果不能善待别人,而是带着有色眼镜对待别人的不幸,那么就无法给人留下好感,甚至会因此给自己带来无尽的伤痛。有一个自越战归来的士兵,在旧金山给父母打电话,告诉他们:"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请求,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啊!"父母高兴地答道,"我们非常欢迎你的朋友。"儿子显得非常平静,他继续说:"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我那个朋友在战争中受了重伤,少了一只胳臂和一只脚,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你允许他和我们一起生活。""儿子,我对此感到非常抱歉,"父亲在那头犹豫了片刻,"不过,我们或许可以帮他找一个安身之处。"儿子沉默了一下,父亲接着说:"儿子,你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吗?像他这样的残疾人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很大的负担,我们有自己的生活,不能让他这样破坏我们的生活。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把他忘了,他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就在此时,儿子把电话挂断了,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几天后,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得知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表示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这对父母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在警方的带领下来到儿子的尸体旁,只见儿子少了一只胳膊和一只脚。这时他们明白了一切。这个故事中的父母对"别人"的不幸没有足够的同情,更没有施以援手的心态,从父亲的话中,儿子读懂了父母的待人之道,知道自己如果回去和父母一起生活,就会像父亲说的那样"制造负担",或许这就是他感到绝望的原因。确实,无论是对待自己的孩子,还是对待别人,我们都应该尽量保持一视同仁的善意心态。既然是爱人,就应恒爱之,只要对方不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我们都有理由去包容他,去善待他,而不能因为别人有缺陷或是相貌不好而对其存在偏见。启示2:善待工作,就是善待自己态度效应告诉我们,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我们。同样,我们怎样对待工作,我们就会收获怎样的成绩。一个人对工作抱有的态度非常重要,这直接决定了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在工地上,有三个工人在那里砌墙。有人过来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抬头苦笑道:"这还用问,难道你没见我在砌墙吗?那些石头重得要命,我真的累得快不行了……"第二个人面无表情地答道:"我们在盖一栋高楼。不过这份工作可真是不轻松啊……"第三个人笑容满面地答道:"我们在建设一座美丽的城市,我们建造的大楼将成为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我为自己能够参与这个工程感到兴奋和自豪。"十年后,第一个工人依然在砌墙。第二个工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一名工程师。第三个工人当了老板,而且是前两个人的老板。一个人有怎样的工作态度,就有怎样的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因此,善待工作,就是善待自己,因为工作不只是为老板做的,而是为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付出的行动。善待自己,并不是肤浅地让自己吃好穿好,而是要善待自己的心灵,善待自己的生活,善待自己的工作。特别是工作,它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善待工作,那些"创造美好生活""成功"等口号都会变成空谈,毫无意义。其实工作着是一种幸福,因为工作给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学来的知识,我们的责任心、应变力、决断力、与人相处的能力都能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工作能给我们提供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更充实、更有趣、更高尚。如果我们用这样的心态对待工作,那么我们在工作中的表现绝对会令大家眼前一亮。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如果你有智慧,那么请表现出来,如果你缺少智慧,请拿出汗水。"只要你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无论是拿出智慧,还是拿出汗水,你都能赢得领导和同事的尊重,你的人生也会逐渐在这种积极的态度中发生质变。启示3:以爱感化恨,以善感化恶人世间最有威力的武器不是刀枪剑棍,不是威力四射的高科技导弹,而是善良的心灵。一个微笑能化解恩仇,正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一个善意的举动可以感化一个仇视你的人,正所谓"以德报怨,以德服人"。爱和善在发挥作用的时候不会伤害一草一木,它们在悄然间就能消解仇恨,激发爱心。可见,爱和善是最美的武器。很久以前,在一个偏远的村落里,住着一位颇有名气的雕刻师傅。因为他的雕刻技术不错,所以附近村庄的寺庙邀请他去雕刻一尊"菩萨像"。可是去那个村庄要经过一座山头和一片森林,而那座山上经常"闹鬼",平时人们都在白天结伴而行才能平安翻山,如果晚上翻山,那是非常危险的。因此,雕刻师傅的亲人和朋友都劝他等天亮再去,但他不听劝告,说那样会耽误别人约定的时辰,于是他独自连夜翻山。走着走着,天色逐渐暗淡,月亮、星星也探出了头。这时雕刻师傅隐约间发现前面的路上坐着一个穿着破草鞋的女子,看起来非常狼狈。雕刻师傅主动走过去,问她是否需要帮忙。当他得知女子也想去山的那头时,热情地表示愿意背她一程。就这样,师傅背着女子走在洒满月色的山路上。师傅走得汗流浃背后,就停下休息。此时,女子问师傅:"难道你不害怕传说中的女鬼吗?为什么你不快点赶路,还要帮助我这个落难女子呢?""我是想赶路呀!"师傅回答,"可是我不忍心把你一个人留在山上,万一你碰到危险怎么办呢?我背你走,虽然累,但至少彼此有个照应啊!"这时师傅看到身旁有块大木头,就拿出随身携带的雕刻工具开始雕刻,他一边看着女子,一斧一刀地雕刻出"一尊人像"。女子好奇地问:"师傅啊,你在雕什么呢?""我在雕一尊菩萨的像啊!"师傅笑着说:"我觉得你的容貌很慈祥,就像慈善的菩萨,所以就照着你的容貌来雕一尊菩萨。"一旁的女子听了这话,不仅潸然泪下,因为传说中的"恐怖女鬼"就是她。女子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告诉了雕刻师傅,原来她在多年之前经过这座山时被人奸杀,后来她化作女鬼,报复过路人。可是,充满仇恨的女子万万没有想到,竟然有人说她"容貌很慈祥、很像菩萨"。刹那间,女子化为一道光芒消失在山林间。第二天,人们发现雕刻师傅活着到达了邻村,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女鬼"的传说。看完这个故事,你有怎样的感想呢?想一想,只要我们能打开心窗、接纳别人、善待别人,再多的仇恨也会被我们的诚意感化。只要我们心存善念、待人如己,就可以用我们的爱意化解仇恨,用我们的善意感化邪恶。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有一种自我防卫心理,经常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人,时刻提防别人,生怕被人骗了,被人坑了。但即使这样,还是有些防不胜防。于是人人都谨防着被骗、被害,社会气氛也变得紧张不安。如果我们能像"雕刻师傅"那样善待别人,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变得轻松许多。有这样一句话:"当你握紧拳头时,好像抓住了许多东西,其实连空气都没抓到。当你张开双手时,你好像两手空空,但其实全世界都在你的手心。"当我们打开心门,展现出自己善良和友爱的一面,阳光与清新的空气就会进入我们的内心世界,那样我们的心情就会豁然开朗,生活也将不再有那么多的忧虑。2海格力斯效应--冤冤相报何时了海格力斯效应源于古希腊的一则神话故事:在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英雄大力士叫海格力斯。一天,他在回家的途中,看见脚边有个像鼓起的袋子样的东西,很难看,海格力斯带着好奇之心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并成倍成倍地增大,把英雄海格力斯彻底激怒了。他顺手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狠狠砸向那个怪东西。不料,那东西竟膨胀到把路也堵死了。海格力斯奈何不了它,正在纳闷时,一位圣者出现在他的跟前,对他说:"朋友,快别动它了,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便会小如当初;你若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敌对到底。"仇恨是一个会膨胀的袋子,就像海格力斯所遇到的那个袋子一样,开始很小,很不起眼,如果你忽略它,它就等于不存在,那么矛盾和仇恨也就自然而然地化解;如果你与它过不去,仇恨它、报复它,它会加倍地报复你。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两人发生了矛盾,有了摩擦,便心生怨气,互相指责对方,于是矛盾进一步升级,演变成"武力斗争",加深了彼此间的仇恨。于是双方都挖空心思报复对方,结果弄得两败俱伤。"你对我不仁,我就对你不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种不懂宽容的狭隘心理被称为"海格力斯效应"。这是一种人际间或群体间存在的怨怨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海格力斯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启示1:以恨换恨恨无涯,以爱换爱爱无边"以恨换恨恨无涯,以爱换爱爱无边。"这句简短的话诠释了仇恨给人带来的困扰和友善给人带来的快乐,它是对恨意的一次贬斥,对爱心的一种褒扬。它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只有学会与人为善,才会享受到爱和快乐。有个男孩和朋友闹矛盾后,非常郁闷,便跑进山谷,对着幽深的空谷怒吼道:"我恨你!我恨你!"话音刚落,"我恨你!我恨你……"的回声从山谷里连续不断地传来。男孩继续叫道"我恨你,我恨你",山谷里继续传来"我恨你,我恨你"的回声,男孩喊累了,只好沮丧地回到家里,伤心地向母亲哭诉:"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恨我。"母亲问明原委之后,把男孩带到山谷,说:"孩子,现在你对山谷说:'我爱你!'"孩子照母亲说的做了,顷刻间宁静的山谷传来了不绝于耳的"我爱你,我爱你……"于是男孩激动地跳了起来,很快就破涕为笑了。这个故事形象而直观地诠释了一个虽简单却容易被忽视的道理:若要被人爱,定要先爱人;以恨换恨恨无涯,以爱换爱爱无边。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当你把一份关爱传递给别人时,内心也常常存留一份欣慰和感动。而别人得到你的关爱后,同样会回报你关爱,这就是以爱换爱爱无边。如果别人不小心伤害了你,你就耿耿于怀,记恨于心,然后去报复别人,那么别人可能会对你产生恨意,这样一来,你们之间的"恨"就会不断加深。这就叫以恨换恨恨无涯。想要避免这种结局,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学会谦让,学会与人为善。要知道,只有善意才会感动别人,才会换来别人的善待。明朝时期,山东济阳县的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家人给他寄来一封信,说老家盖房子时,为地基划界而与邻居发生争执,希望他凭借达官贵人的威望出面解决这件事。董笃行看完信后,马上挥笔写了一封信,说:"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老家人接到回信后,觉得董笃行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在建房时主动表示让出几尺地面。邻居见他们如此礼让,觉得有些羞愧,于是也表示要让出几尺地面。最后,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建好后,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胡同,当地人称之为"仁义胡同"。"仁义胡同"的出现得益于"以爱换爱"的善行,若没有一方主动礼让,可能双方会继续争执下去,当一方礼让了,宽容了,另一方反倒觉得有失德行,因此也会礼让。这就是说,当彼此多一点礼让,多一点善意时,双方就有了和谐相处的基础。启示2:学会宽容,懂得忍耐人生在世,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难免有摩擦、误解乃至纠葛、恩怨,如果把仇恨的袋子扛在肩上,把仇恨装在心里,生活就如负重登山那般举步维艰,最后,只会让人精疲力竭。这就是海格力斯效应。海格力斯效应认为,当一个人陷入无休无止的烦恼中时,就会错过人生中许多美丽的风景,就会失去真正的快乐,再也没有新的进步。一个喜欢抱怨、充满仇恨的人,会比被他抱怨和仇恨的人活得更不快乐。因此,当我们被人伤害时,尽量不要记恨于心,要学会宽容,学会忍让。不过,忍不是消极、懦弱和退让的表现。只有忘记仇恨,宽宏大量,才能与人和谐相处,才会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才会赢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战国时期,梁国和楚国有共同的边境。边境两边,两国的百姓各自种了一块瓜田。梁国的百姓十分勤劳,经常给瓜田浇水灌溉,他们种的瓜长势很好。楚人懒惰,很少给瓜田浇水,他们种的瓜长势不好。楚国人嫉妒梁国人的瓜藤长得那么好,于是趁天黑偷偷去糟蹋梁人的瓜秧。不久,梁国人发现了这件事,就向当地的县令请求:"请允许我们也去糟蹋楚人的瓜秧。"县令听了这话,生气地说:"仇怨是灾祸的根由。别人嫉妒你、伤害你,你就去报复别人,这是偏激的做法。"随后,县令派人每晚给楚人的瓜藤浇水。楚人早晨到瓜田一看,发现已经浇过水了。就这样,在梁国人的帮助下,楚国人的瓜田长势越来越好。楚国人感到奇怪,便暗中察访,才知道这都是梁国人做的好事,于是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楚王听了这件事,感到惭愧,同时对梁国人暗中的忍让非常钦佩,便派人带着丰厚的礼品向梁国百姓道歉,并请求与梁国交往。后来楚国和梁国关系融洽,百姓之间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宽容和忍让,而不应该斤斤计较。宽容不仅能给别人改正的机会,更能给自己创造快乐。人生应该学会忘记,忘记伤害,忘记仇恨。把仇恨忘记,才会让"仇"者感念其诚,改"仇"为善。蔺相如对赵国来说,可谓功劳显赫,因此非常受赵王的器重。可是,生性刚直粗犷的廉颇对蔺相如很不服气,扬言一定要找个机会羞辱他。蔺相如听说后,不但没有嫉恨和报复,反而有意躲避他,避免发生不愉快。当两人的马车在路上不巧相遇时,蔺相如会让车夫退避以礼让廉颇。蔺相如以如此忍让的宽厚和仁义回敬盛气凌人的廉颇,最终感动了廉颇,使他意识到自己的狭隘和无理取闹。后来,廉颇惭愧难当,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请求蔺相如原谅,最后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忍让是一种气度,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谋略。忍让,可以展现你的胸襟,显露你的气度,增加你的威望,提升你的人格魅力;忍让,可以让你忘记仇恨,可以感化别人的恶行,让你更有人缘,更受欢迎。启示3:要以德报怨,不要以牙还牙《诗经·卫风》中有这样一句话:"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意思是说,你对我好,我对你更好。普通的朋友之间尚且如此,倘若真的宽容大度,对伤害自己的人也能"投以木桃",那对方一定会感激涕零,敬你万分。这就是"以德报怨"所带来的感染力。竞选总统前期,林肯在参议院演讲。当林肯站到演讲台上时,有个参议员站起来傲慢地说:"林肯先生,在你演讲开始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显然,这句话是在羞辱林肯,所有参议员都大笑起来。林肯冷静地说:"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去世了。但我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总统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众人被林肯的宽容和忍让感动了,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接着,林肯转过头去,对那个羞辱他的参议员说:"据我所知,我的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技术。"最后,林肯对在场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无法像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及的。"说到这里,所有的嘲笑都被感化为真诚的掌声。有人认为"宽恕是一种比较文明的责罚"。面对伤害你的人,你不是怒目而视,不是以牙还牙,而是对他更好,用你的善良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包容他。这种温柔的"惩罚"远远强于那种野蛮的报复,也是赢得他人信任的法宝。在宽容待人、以德报怨的同时,你能拉近"敌人"与你的距离,能够以很小的代价换来"敌人"的信赖,并忠心耿耿地甘愿为你付出,成为你可以依靠的人。一代明君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创立盛唐的繁荣局面,和他不计前嫌、以德报怨、惟才是举有着直接的关系。唐朝的李靖,曾被隋炀帝封为郡丞,他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于是向隋炀帝检举揭发。后来李渊灭隋后,把李靖抓了起来,准备将其处死。李世民站出来,为李靖求情。在李世民宽大为怀的仁德的感化下,李靖忠心耿耿辅佐李世民,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徵曾鼓动太子李建成把李世民杀掉,李世民登基后不但没有记旧怨,反而量才重用他,使魏徵非常受感动,于是竭尽全力辅佐李世民,也为唐王朝立下了丰功。对于昔日的"敌人",如果一味打击报复,只会为自己埋下更多的怨恨,树立更多的"敌人"。如果以德报怨,宽容谅解,以友善的态度对待"敌人",不但能够感化"敌人",还能树立自己的威望,使自己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和拥戴。在这个渴求人脉的年代,学会以德报怨,学会宽大为怀,不但可以让自己生活得更快乐,还可以获得更好的人缘,在必要的时候,获得别人的支持和帮助,更好地成就一番事业。3苏东坡效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俗话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在看到自己优点、长处的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才叫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扬长避短,取得好的成绩。有这么一则笑话:在古代,有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县城,在旅馆吃饭的时候,解差被和尚灌醉,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和尚趁机剃光他的头发,然后逃走了。当解差醒来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然而当他一摸自己的光头时,立马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是突然他又感到困惑了:"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很好地反映了诗人苏东坡的那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既包涵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探讨,在自我认识上也是一个美丽的注脚。古往今来,人们想了解但又最难了解的正是自己。一个人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却很难。明明自己就站在这个山中,却偏偏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明明自己就拥有"自我",却偏偏无法透彻地领悟这个"自我"。这种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现象是一种心理效应,被社会心理学称之为"苏东坡效应"。有位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很好地证明了人容易拔高自己,即对自己的优点喜欢夸大,对自己的缺点喜欢缩小。心理学家找来25个人,这25个人彼此之间都是老熟人,因此互相都比较了解。心理学家让他们分别根据爱交际、讲卫生、文雅、粗鲁、幽默、美丽、自大、聪明、势利等9个标准,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进行排名。比如,在文雅这个标准上,最文雅者排第一,其次排第二,以此类推。在粗鲁这个标准上,谁最粗鲁就排第一,其次排第二,以此类推。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和其他的24人进行评价,这样在每一个标准上,每个人都会给自己一个评价,还要给其他24人做出评价。统计结果显示,这25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夸大了自己的优点和演示了自己的缺点。例如,有一个人把自己排在"文雅"的第一位,可是其他24个人给他在文雅上的平均排名却是第二十几名。还有一个人,对自己"爱清洁"这个标准上的排名比其他人给出的平均排名提前了5名。还有一个人在"美丽"这个标准上给自己的排名比大家给出的平均排名提前了6名,而在"势利"、"自大"、"粗鲁"等标准上的排名却比大家给出的平均排名低很多。这个实验表明,很多人对自己的优点的自我评价往往比别人高估,对自己的缺点的评价则常常比别人低估。由此我们明白:人为什么应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因为谦虚可以克服自我美化的倾向,更客观、更公正地评价自己。当然,讲究谦虚谨慎,并不是要求大家随意贬低自己,认为自己不行。"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求的就是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同时,自我评价并非单纯地自己给自己评价,还应在与周围各种各样的人的接触中,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从而总结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以此为素材,把它作为一个客观标准纳入自我评价当中。由此可见,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社会对自己的评价。苏东坡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启示1:最大的劣势是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一个人的最大劣势是什么?有的人可能觉得是出身不好,有的人可能认为是家庭贫穷,有的人可能认为是没有高学历,还有的人可能认为是没有出众的相貌……不错,这些都是一个人在当代社会竞争中的劣势,不过他们既然已成客观事实,我们只能先接受它们。若想彻底改变它们,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唯有客观地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激发进取的信心,从而不断改变这些不良的现状。有个小男孩在父亲的陪伴下,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父亲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梵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也是一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小男孩在父亲的陪伴下去了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父亲又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安徒生是一位伟大的童话作家,可他是一位鞋匠的儿子,他曾经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小男孩叫伊东·布拉格,他的父亲是一位水手,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虽然家境贫穷,但伊东·布拉格凭借努力,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伊东·布拉格在回忆童年时光时说:"那时我家很穷,父母都靠出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轻看卑微。"一个人难以认识自己,有时候是因为受到了客观环境的影响。一个生活在贫穷中的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命运是卑微的,认为自己是永无出头之日的,于是他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这种不良心理又会影响他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这样他就很容易迷失自己。伊东·布拉格的父亲是明智的,他懂得用伟大的成功者来激励孩子,让孩子懂得了"不能因贫穷而自卑"的道理,也让我们明白:人最大的劣势不在客观的物质条件,而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人一旦没有了自知之明,就容易因贫穷而失去自信,丧失进取之心,就容易陷入悲观沮丧的情绪,这才是最可怕的劣势。尼采曾经说过:"贫穷的人没有权利悲观。"因为贫穷可能是与生俱来的,那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就像我们不能选择生命的形式一样,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生命的内容,让生命变得饱满而充实,这就需要首先认清自己的优缺点,以饱满的斗志去积极进取。启示2:通过别人来充分认识自己"认识自我"一直是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一个难题。中国有句成语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腊戴尔波伊神托所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五个醒目大字,这都充分表明认识自己是多么重要。然而认识自我并非单纯靠自己,有时候借助别人来认识自己,往往更为客观、公正。不是有句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旁观者清",通过别人来充分认识自己,就是从他人看我们的眼神、对我们说话的语气、态度中来了解自己言行的对错和自己的社会处境,从而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此来完善自我,达到目标。(1)开放自我,积极与人交往想象一下,一个人离群索居,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就不可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也就很难从自己接触到的那些人身上来认识自己。因此,想要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首先就要开放自己,积极与人交往。与越多的人交往,就越容易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当然,这里的开放自己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自己的隐私自然不能公之于众。同时还有一个地点和对象的问题,比如,你在大街上当众披露个人的隐私,别人一定会认为你有毛病;如果你对喜欢搬弄是非、喜欢闲言碎语的人开放自己,别人可能会把你的事情张扬出去。因此,应该向那些自己信得过的、知道对方情况的朋友开放自己,吐露自己的心声,从对方倾听的态度上来判断他对你的态度和评价。(2)细心观察,通过别人的态度来认识自己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既是虚心的表现,也是充分认识自己的有效途径。这就是说要把别人的态度当做一面心理镜子来认识自己。就像心理学家柯里所说:"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作为镜子,都能照出他面前的人的形象。"别人是亲近你,还是疏远你,别人是肯定你,还是否定你,别人是尊重你,还是怠慢你,很容易从别人对你的态度上反映出来。如果别人对你的态度是亲近,是肯定,是尊重,那么说明你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受到了别人的欢迎,你就应该继续发扬你的优点;如果别人对你的态度是疏远,是否定,是怠慢,那么说明你的某些行为令人讨厌,你就应该尽快改正。当然了,别人的态度只能作为参考,毕竟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看人的标准是不同的,因此要尽可能从多数人的态度上来了解自己,那样才能更全面、更公正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3)与别人相比较认识自己马克思说过,"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在自我认识的形成中经历了一个"社会比较过程"。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结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难免把自己与其他的社会成员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自己的位置和形象。与自己生活圈子内的人相比较,往往会限制自己的视野,使人故步自封,夜郎自大。因此还要常常与历史上的圣哲、英雄、学者相比,与外地的同行相比,这样可以使自己看到"山外有山",发现差距,从而激发向上的力量。启示3:最好的听众是自己,请与之"对话"想要认识自己,就要与自己良好地"对话"。这种对话是在内心深处的拷问和反省,是正与邪的相互抗争,也是自己思想斗争的根本形式。通过"对话"分辨是非,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有个美国牧师叫拉赛尔·康维尔,他以"宝石的土地"为题,在美国巡回演讲,使整个美国卷入了激情的漩涡。据说他的演讲次数达到6000次,其内容如下:从前印度有个叫阿里·哈弗德的富裕农民,为了寻找埋藏宝石的土地,就把自己的家产变卖了,然后外出旅行,寻找宝地,最终因穷困而死。可是,后来有人从他卖出的土地中发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康维尔引用这个真实的故事,并借用大量的实例说明了人们所寻找的,恰恰是自己手中已有的东西,就像寻找一个最忠实的朋友那样。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它就是自己最忠实的朋友,也是最陌生的朋友,既十分熟悉,又常常令人困惑。虽然它是我们"自己手中已有的东西",然而却容易被我们忽视。因此,我们需要学会与"自我"对话,学会反省自己。在这个方面,日本一位专家建议人们:不妨把你的头脑比作你思想的广播电台。这个广播电台有两个频道,不断向你播送信息。一个频道是N,另一个频道是P,请你看一看这两个频道的工作情况吧。比如,白天你的领导把你叫到办公室,和你一起检查了你手头的工作,基本上对你表示肯定,但也提出了几点忠告。晚上回到家里,你自然会回想白天发生的事情,这个时候,如果你把频道调到N,"播音员"会用这样的腔调告诉你:"要当心!你的领导想整你,已经给你敲响了警钟。"可是,如果你把频道调到P,"播音员"会用积极的态度告诉你:"你的领导对你的忠告是正确的,是为了你好,只要你照着去改正,你就能获得更大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你选择哪个频道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而且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长时间把频道调到P或者N,你就越容易被它吸引,你想更改频道就越困难。在你的大脑中,存在的这两个频道被心理学家称之为"主我"和"宾我",你要做的就是不断和"宾我"交流,它是你最忠实的听众。所谓"主我",其实就是"自我"。它是一种主观的想法,即完全依赖于个人情感而产生的想法。而"宾我"则相对客观许多,它能够表现得较为公正客观。这就是苏东坡效应所提醒我们的,即要学会倾听内心中更客观的声音,力求对"自我"认识得全面些,清晰些。4猜疑效应--质疑精神可嘉,猜疑精神可怕质疑精神本是人类特有的探索世界的一大利器,但是过分质疑,就变成了猜疑,就容易杯弓蛇影,这无疑就是一种病态。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因为疑心过重而错杀好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故事的概况是这样的: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到吕伯奢家。由于曹家和吕家是世交,因此吕伯奢见到曹操非常高兴,便吩咐家人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当曹操听到磨刀声和"缚而杀之"一词时,疑心大起,以为吕伯奢的家人要杀他,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把吕伯奢一家杀了。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的复杂情绪体验。猜疑心重的人往往疑心重重,喜欢无中生有。比如,有几个人背着他讲话,他就怀疑他们是在讲他的坏话;别人对他态度冷淡一些,就以为别人对自己有看法。猜疑心重的人对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非常敏感,别人很简单的一句话,他可能琢磨半天,努力挖掘其中的"潜台词",这样很难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情,也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猜疑的人喜欢编造"假想敌",树立一个猜疑的目标,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疑邻偷斧"的寓言:有个人的斧头丢了,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开始观察那个孩子的言谈举止、神态仪容,发现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偷斧子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最后他断定那个贼就是邻居的孩子。可是,不久他在家里找到斧头后,再看那个孩子,发现他一点也不像偷斧贼。猜忌成癖的人,习惯于捕风捉影,喜欢节外生枝,爱说三道四,好挑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自作自受,害人害己。猜疑心是可怕的蛀虫,会吞噬健康的心灵,最终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猜疑心重的人不愿意公开自己的信息,不喜欢与人坦诚交流,他们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真情的流露,他们可能从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进而变得没有自信,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猜疑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启示1:不要冲动,要用理智思考疑心重的人通常很敏感,发现一些征兆便陷入冲动的情绪当中,然后胡思乱想,缩小摄取信息的范围,并且将所有的分析、推理和判断建立在这些只证明自己设想的信息上,这就是典型的循环证明法,当然会以假乱真,从而自圆其说。当怀疑的念头萌生时,应当立即寻找这个念头产生的原因,在没有形成循环思维之前,要积极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而不要轻易为自己的怀疑提出主观的单方面的依据。在出现怀疑迹象时,一定要控制住自己混乱的思想,提醒自己不要想太多,提醒自己别人没有那么坏,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准备怀疑的对象,在毫无客观证据证明自己的怀疑时,请立即停止怀疑。比如,那个多疑的农夫,如果斧子丢了之后能冷静地想一想:斧子会不会是自己砍柴时忘了带回家,或者是掉在回家的路上了?那么可能就不会无端地猜疑邻居的孩子。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猜疑,在被戳穿之后才发现原来是那么可笑,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会觉得一切猜疑都是合情合理的。因此,理智思考是十分必要的。启示2:被误会时,敞开心扉交谈在生活中,被人误会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要有消除误会的能力与方法。当你被人误会时,要尽快想办法消除误会,不然别人对你的误会就容易演变为猜疑,就可能越来越糟糕。所以,如果你有勇气、有诚意的话,最好能同怀疑你的人开诚布公地交谈,以便弄清究竟自己怎么被人误解了,从而使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注意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有位老师发现学生对他有很深的误解,于是他主动找那个学生交谈,想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那个同学给他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作文课上,您讲得津津有味,可是刘毅同学不想听,就偷偷地折纸飞机。作为班长,我不想打扰您讲课的思路,就用手轻轻拍了刘毅一下,提醒他认真听讲,可他根本不听。趁您转过身在黑板上写字时,我就轻声警告刘毅:上课不准做小动作!这时您转身看到我在说话,刘毅似乎也察觉到了,便迅速地将纸飞机扔在我的桌上。您快步来到我的身旁,恶狠狠地批评了我:什么班长,还带头折纸飞机,上课讲话。我轻轻地说:"我没有。"但您不仅不听我解释,还当众恶狠狠地批评我:"你真是讨厌透顶,我要告诉班主任把你这个班长撤掉。"当时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您知道当时我多么难受吗?我真的想知道您是不是对我有成见。学生的一番话让老师陷入了沉思和自责当中,他意识到自己当时的做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于是他诚恳地向学生道歉,恳请他原谅自己。最后,这对师生关系又"破镜重圆"了。当你察觉到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会不会像这位老师那样做呢?主动找对方交谈,搞清楚为什么会被误解:是你说错话了吗?是你做错事了吗?是一个不友好的眼神引起了别人的不满和猜疑吗?如果你能及时问明原因,及时纠正自己不良的言行举止,就能避免今后犯同样的错误。要知道,猜疑往往是心灵闭锁者人为设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开心扉,开诚布公地交谈,才能让深藏在心底的疑虑"曝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进一步了解、信任度的增加、消除隔阂,使矛盾获得最大限度的消除。5斯坦纳定理--在哪里说得越少,在哪里听到的就越多猫妈妈把小猫叫到身边,叮嘱它说:"你已经长大了,不能再靠喝妈妈的奶水生活了,你应该学会独立寻找食物。"小猫充满疑惑地问:"那我应该吃什么食物呢?怎么找到食物呢?"猫妈妈笑着说:"这几天夜里,你躲在隐蔽的地方,比如屋顶,安静地聆听人们的对话,你自然能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第一天晚上,小猫躲在屋顶,听到一个男人对小孩说:"把桌上的鱼和牛奶放进冰箱,免得被馋猫偷吃了。"第二天傍晚,小猫卧在空箱子里,听见一个男人对女人说:"老婆,记得把院子里的小鸡关好,不然的话猫会把小鸡吃掉的。"第三天黄昏,小猫躲在门后的角落,听见一个老板叮嘱伙计:"马上就要下班了,赶紧把肉松、鱼干收好,要是被猫糟蹋了,这些东西就卖不掉了。"那几天小猫心情很好,一回来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妈妈:"亲爱的妈妈,您说的真的很对啊,只要我保持聆听,就能从人们那里知道我该吃什么,以及他们的食物放在哪里。"这个故事阐述的道理就是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纳所提出的:在哪里说得越少,在哪里听到的就越多。后来人们把这个道理称之为斯坦纳定理,即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为了多听,必须少说。费斯诺是英国联合航空的总裁兼总经理,他曾告诫员工:"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倾听的重要性。美国励志大师戴尔·卡耐基也说过这样的话:"在生意场上,做一名好听众远比自己夸夸其谈有用得多。如果你对客户的话感兴趣,并且有急切想听下去的愿望,那么订单通常会不请自到。"可见倾听是一种能力,通过倾听可以很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斯坦纳定理给我们的启示启示1:善于倾听让你受人欢迎上帝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是要我们多听少说。著名励志大师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专心听别人讲话的态度是我们所能给予别人最大的赞美,也是赢得别人欢迎的最佳途径。"由此可见,倾听对别人、对自己都是有好处的。(1)倾听能使他人感到被尊重和欣赏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当他对某事感兴趣时,会充满热情地关注。因此,在别人说话时你认真倾听,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关注,让他知道你对他的话很感兴趣。如此,他就有了被尊重和赏识的感受,哪个人对一个尊重和赏识自己的人没有好感呢?不管是对待亲人和朋友,还是对待上司和下属,倾听都有同样的功效,倾听他人谈话的好处之一是:别人将以热情和感激来回报你的真诚。(2)倾听才能了解别人、提高沟通效率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闲谈趣事,还是在生意场上向人推销商品,有效的说话方式是自己只说1/3的话,把说2/3的话的机会留给别人。在对方说话的时候,你需要做的只是认真倾听,倾听使你了解对方的想法,使你了解对方对你产品的反应,这样就能很好地避免误解,使沟通的效率大大提高。有些人喜欢滔滔不绝地夸夸其谈,不喜欢听别人说话,常常在没有完全了解对方想法的情况下盲目下结论,这样就容易误解别人,出现沟通障碍,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3)多听少说可以保护你的秘密夸夸其谈的人容易说漏嘴,把自己不想说的说了出去,这些话有可能是他们对别人的成见,有可能是他们的私密,一旦说了出去,就可能带来不良的后果。做生意谈判时,有经验的人通常会把自己的底牌藏起来,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在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后,再向对方亮出底牌。这样做往往能取得对自己有利的谈判结果。总的来说,倾听还有很多好处,能让你赢得别人的好感,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倾听并不是单纯的听,倾听是有技巧的,怎样才能取得完美的倾听效果呢?方法一:心怀诚意去听,并集中注意力如果你没有时间或其他一些原因导致你不能倾听别人讲话,最好礼貌地表达歉意。特别是在生意场合,如果你不能倾听客户,请客气地提出来:"对不起,我很想听你说,但是我现在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做,改天我们再谈好吗?"如果你没有诚意,勉强去听,或者假装在听,你就很可能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样子,比如眼睛不自觉地左顾右盼,手不停地摆弄东西,身子不停地晃动,等等。你的举动逃不出说话人的眼睛,说话人会对你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极为不满。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当一个人用漠然的态度应付你的讲话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方法二: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当对方话说一半时,要鼓励他把话说完,这样你才能听懂他全部的意思。有些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能言语零散、混乱,没有什么逻辑性,但只要你保持足够的耐心,就可以把任何一个人说的话理解清楚。当你遇到不能接受的观点,甚至是有些伤人感情的话时,你应该保持冷静,耐心听完别人的话。虽然你不一定同意对方的观点,但是你的耐心倾听能给对方留下好感。方法三:改掉不良的说话习惯随便插话,改变别人的思路和话题,任意评论和表态,把话题拉到自己的事情上来,一心二用做其他事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不良的说话习惯,会严重妨碍倾听和交流。想要取得好的谈话效果,就必须改掉这些坏习惯。方法四:适时做出回应一般来说,倾听需要安静地听,面对说话者,眼睛看着说话人的眼睛或者手势,以理解说话人的身体辅助语言。但如果呆若木鸡般地听别人讲话而没有任何反应,同样不会取得好的倾听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在倾听别人说话的同时,要用简短的语言如"对"、"是的"、"嗯"等或点头、微笑之类的身体语言来回应对方,表示你的理解或共鸣。让说话人知道,你在认真听,并且听懂了。如果有些话你没听懂,不妨要求对方再重复一遍,或解释一下,这样说话的人能把话顺利地说下去。启示2:积极倾听可以化解矛盾倾听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化解矛盾、解决冲突。一家电话公司曾碰到一个很难对付的客户,这位客户对电话公司的服务非常不满,对相关工作人员破口大骂。他怒火中烧,威胁要拆毁电话;他拒绝付某种电信费用,因为他说那是不公正的;他写信给报社,到消费者协会去申诉,到处讲电话公司的坏话……电话公司想尽快解决这一麻烦,于是派人去和那位客户交涉。说是交涉,其实就是想劝服对方不要继续闹下去。尽管被派去的那个人口才很好、思维敏捷,尽管他摆事实讲道理,把对方说得无言以对。但他并没有达到目的,而且那个客户闹得更加厉害。接着,电话公司又派一个调解员去,这个调解员善于倾听客户的意见。当客户怒斥电话公司及相关人员时,他只是静静地听着,说着简短的"是",对客户的遭遇表示同情,让他尽量把不满发泄出来。调解员整整听客户唠叨了3个小时。此后,调解员还上过两次门,继续听他的不满和抱怨。当调解员第四次上门倾听时,客户非常热情地接待他,表示不会继续追究下去,并且撤消了向有关部门的申诉。毫无疑问,这位客户表面上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实际上是想获得一种自重感。因此,当他从第二位调解员那里获得这份自重感后,他的委屈与不满也就消失了。在这里,调解员运用了倾听的技巧,友善地疏导了暴怒客户的不满,使对方感受到了被尊重,并成为了客户的朋友。著名的记者马可逊曾访问过不少名人,他说过:"许多人之所以不能给人留下好印象,是由于他们不注意倾听别人的谈话。这些人只关心自己要说的是什么,却从不打开耳朵听听别人所说的……"其实不只是大人物喜欢被人倾听,每个普通人都需要一个静静聆听自己的听众。某杂志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很多人找医生,并不只是为了看病,他们所要的,有时候不过是个静听者。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倾听在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时候,常常会发挥超乎寻常的作用。它就像润滑剂一样,让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消失,也像疏通机一样,让那颗被不满和愤怒充斥的心顿时顺畅。只要你愿意表现出真诚的倾听态度,你就很难被人际间的沟通烦恼影响,而且你还会成为一个办事高手。启示3:不要自以为是、不听劝告有人说,学会倾听你永远不会吃亏。这句话是多么有道理啊,倾听中你能了解别人的想法,你能获得启发。更为重要的是,有时候别人真诚向你提出劝告和建议时,只要你虚心听取,认真思考,就有可能避免不良的结局。如果你不懂得倾听,而是自以为是,那么就有可能像鹰王那样不幸。在一个大森林里,有一个鹰王和鹰后,它们挑选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橡树,然后在上面筑巢,准备在那里度过一个夏天,以便孵养后代。鼹鼠无意间听到了这个消息,它很清楚那棵大橡树并不安全,于是向鹰王建议:"这棵橡树可不是安全的住所,它的根快要烂光了,随时都有倒掉的危险,你们还是另找一个地方筑巢吧!""嘿,这真是怪事啊!我做事还要你提醒吗?"鹰王不高兴地说,"你们这些躲在洞里的家伙,难道你们的眼睛比鹰王的眼睛还锐利吗?你是什么东西,竟然胆敢跑出干涉鹰王的事情!"鼹鼠一片好心,却遭来了鹰王的唾弃,它伤心极了。鹰王不听劝告,只顾筑巢,并且两天后就把巢筑好了,然后全家搬了进去。不久,鹰后孵出了一窝可爱的小家伙。一天早晨,鹰王早早地出去"打猎",然后带着丰盛的早餐飞回来了。可是它看到的是凄惨的一幕:那棵橡树已经倒掉了,鹰后摔成了重伤,它那些还未学会飞行的小鹰都摔死了。鹰王伤心欲绝,放声哭道:"我真是不幸啊!我真是活该啊!为什么不听鼹鼠的劝告啊!"生活中,有些人总是自以为是、高高在上,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不懂得虚心听取别人的劝告和建议。他们可能不乏才能,不乏总揽大局的雄才大略,但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们总有不懂的方面,也有犯错的时候,如果这时候还自以为是,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结果很可能损失惨重。在蜀汉初期,刘备因急着替两位义弟关羽、张飞报仇,情绪非常冲动,不听诸葛亮的劝告,亲自率军讨伐东吴,可是却被东吴书生陆逊用火攻一举击败,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在一个偏远、封闭的小镇,人们只能听到两个电台。A电台专门播报名人消息,或是热门歌曲排行榜,收听率相当高。B电台专门报道气象新闻,它的听众较少。一天晚上,B电台发出紧急通告,说一个威力惊人的龙卷风将在午夜袭来,提醒大家立即疏散到其他地方。那些收听B电台的人立刻组织起来,有的去找镇长,有的到街上敲锣打鼓,有的打电话给A电台,请求播出龙卷风消息,让大家赶快疏散。可是A电台的负责人说:"本镇从来没有龙卷风,龙卷风的消息是B电台故意捏造的,为的是提高收听率。"结果A电台以现场正在访问名人为由,拒不插播这一条"生死存亡"的消息。结果,小镇被龙卷风夷为平地,镇上大多数人丢了性命。生活中,不听劝告导致的"悲剧"不胜枚举,许多先哲告诫人们不能自以为是、不听劝告。古希腊的一位先哲说过:"傲慢始终与相当数量的愚蠢结伴而行……傲慢一现,谋事必败。"一个人如果太自傲了,就容易藐视一切,变得妄自尊大,谁都瞧不起,当然就不会把别人的劝告放在心上。当别人好心劝告他时,他会固执地坚信自己的想法。这样下去,他只能变成孤家寡人,走向人生的失败。自以为是的人通常确实有着可以自豪的地方,这使人们对他产生一种羡慕之情,还会向他学习。但是,过分地自豪,就变成狂妄自大,那就预示着一种危险,一种潜在的巨大危机。因此,人需要有谦虚纳谏的精神,谦虚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自我反思、总结经验的能力。在工作中,一定要保持谦虚,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像卢梭说的那样:"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出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就越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第二章强者定律6坚信定律--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坚信定律是指,当你对某件事情抱着百分之一万的相信态度时,它最后就会变成事实。这种心理超越了自信,是一种确信的心态。这是一种坚强的信念,在我们面对失败与挫折的时候,信念就犹如心理的平衡器,它能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并能防止我们因坎坷与挫折而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进入误区、盲区。坚信定律给我们的启示启示1:坚定信念,成就梦想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重要的心理"营养素"--坚强的信念,只不过有些人的信念没有被开发出来,或者说被屡次失败击溃了。但是有志者会坚信自己能够成功,坚强的信念会给他们强大的动力。坚信定律认为,当你对某件事情抱着百分之一万的相信态度时,那件事最后就变成了事实。这也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另一种表达。夏洛蒂是英国著名的作家。很小的时候,她就认定自己会成为伟大的作家。中学毕业后,她开始努力向作家道路迈进。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时,父亲却说:"写作这条路太难走了,你还是安心教书吧。"夏洛蒂没有被父亲的话影响,她给当时著名的诗人罗伯特·骚塞写信,经过了两个多月的期待,她终于收到了回信,信里说:"文学领域有很大的风险,你那习惯性的遐想,可能会让你思绪混乱,这个职业对你并不合适。"夏洛蒂依然没有放弃,她坚信自己有文学方面的才华。不管有多少人在文坛上挣扎,她始终坚信自己会脱颖而出。经过不懈的努力,夏洛蒂终于写出了长篇小数《老师》《简·爱》,成为受人欢迎的著名作家。不论境况如何,在我们的生命里,都有一种潜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由信念带来的。如果你满怀信心,积极地想着成功的景象,再通过踏实的努力,那么你就可以把希望变成事实。你既可以攀登人生的高峰,也可以在碌碌无为中悲叹,这两者的不同,仅仅在于你是否有成功的信念,是否坚信自己的能力。站在理想的大门前,弱者会面露胆怯,认为自己没有希望;败者会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觉得命运不公;强者会坚信"有志者事竟成",坚信失败是暂时的,成功早晚会到来。翻开中外史册,因有"志"而成功的人可谓数不胜数。爱迪生一生约有两千项发明,可是他幼年为生活所迫,只读了一年书。他壮志满怀,不向命运屈服,他积极进取,坚信自己能够实现理想。张海迪身患残疾,她曾一度轻生过。但是壮志唤起了她的求生欲,她呼喊起来:我要活,我不能死,我还要为人民做事!于是,她坚强地活下来,并在坚强毅力的支撑下,苦苦耕耘,终有收获。他们都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典范,人活着需要勇气,实现理想需要志气。"志"能够帮你战胜困苦,消化自卑,击垮死神,撑起生命的绿伞。英国前首相威廉·皮特在童年时,就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就一番伟业。在成长过程中,无论他在哪里,无论他做些什么,不管是上学,还是工作,或是娱乐,他内心都在不停地告诉自己:我一定会成就一番伟业。这种信念在他身体的每个细胞中生根发芽,并激励着他锲而不舍、坚忍不拔地迈向人生目标。在这种信念的鼓舞下,皮特充满自信和干劲,为了实现愿望,他不断学习和进取,慢慢地,他便脱颖而出了。22岁那年,皮特就进入了国会;23岁那年,他就当上了财政大臣;25岁那年,他成功荣登英国首相的宝座。凭借着一股坚信自己会成功的信念,威廉·皮特完成了自己的飞跃。坚信是一种力量,催人奋进的力量,发人深省的力量。坚信不是一种空想,不是狂妄,而是需要和行动紧密结合的。有了坚定的信念,有了必胜的信心,行动才会变得更有成效。信心是打开成功之门的第一把钥匙,很多人对理想没有坚定的信念,他们就不可能全力以赴,也就不可能迸发出无穷的潜能。没有坚定的信念,就意味着一开始就把自己打败了。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不相信自己能做到。如果我们敢想敢做,坚信能够做到,其实很多事情并不难。所以,对于那些说你不会成功、你生来就不是成功者的料的闲言碎语,你完全不必理会,你要做的就是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当你想着成功时,你的内心就会因此充满奋斗的力量。启示2:坚定目标,决不轻言放弃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是难以避免的。如果你坚信自己能够成功,那么你就不会畏惧失败。如果你有害怕失败的心态,那你注定是会失败的。如果你有坚信的信念,在你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时,就能坚信目标不轻言放弃。看看那些出类拔萃的为人,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智力超群,而是因为有超强的意志力。1926年8月6日,美国运动员赛特鲁德·埃德尔成功地横渡英吉利海峡。历史上仅有5位男士实现了这一目标,而她是第一位成功的女性,当时她年仅20岁。那天的天气十分恶劣,早上7点05分,埃德尔从法国内兹海角出发,两艘轮船紧随其后,一艘船载着她的亲友,一艘船载满了新闻记者和摄影师。英吉利海峡西南部最宽处达240公里,东北部最窄处的直线距离为338公里。它的距离很长,并且平均水温只有136摄氏度,80%的挑战者都是因为无法忍受刺骨的海水而放弃的。一开始,埃德尔游得比较顺利,亲友们不停地为她呐喊助威。过了一段时间,埃德尔的身体已经发麻了,雾很大,连护送船只都看不见。鲨鱼在她的身旁游弋,狂风掀起的波涛不停地击打着她。为了躲避鲨鱼和海浪,埃德尔在水里挣扎了好几个钟头。鉴于情况十分险恶,亲友们多次劝她放弃,但意志坚强的埃德尔总是反问道:"为什么要放弃?我相信自己能行。"她多次遇到了致命的危险,但都挺过来了。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她最终成功横渡了英吉利海峡。埃德尔的成功,离不开她那坚定的信念。她坚信自己能够成功,百分之一万地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圣经》里说:"坚定不移的信心能够移山。"一个人不怕不成功,就怕他不相信自己能成功。启示3:乐观一点,别把事情想坏了生活中,有些人一旦遇到了挫折和失败,就想:"完了,完了,看样子成功没可能了……"然后他不断联想可能会出现的糟糕局面,陷入了无限的忧虑中。这就叫庸人自扰。事实上,这种人的境况并不那么糟糕,只不过因为对自己没信心,才会表现出悲观的情绪。小韩29岁,原本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但他觉得总是重复着工作,学不到东西,又害怕岁月老去,因此决定申请出国,以便将来获得更好的发展。然而,在国外学习期间,他遇到了困难:环境的不适、语言的障碍、内心的茫然、对学习方向不感兴趣等等,让他感觉度日如年。而且他的专业需要学习6年,他觉得自己的兴趣不是做研究,也不是当老师,6年之后会丧失很多自己想得到的机会。于是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他选择了退学。正是因为这个决定,他感到自己是个失败者。他经常陷入自我怀疑中,认为自己做了傻事,怀疑自己的毅力,怀疑自己对事情的判断力、把握力,担忧自己的未来。于是他变得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信心,打不起精神……很显然,小韩是个杞人忧天、喜欢胡思乱想的人,在他面前,只是存在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罢了,但他却把事情想得很糟糕,使自己变得沮丧、失落。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和不如意的事情时,如果把事情往坏的方面想,就会使结局变得越来越糟糕。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一个高尔夫球手在击球的一刹那,心里有一个"不要把球打进水里"的念头闪过,他的脑海里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真的发生了。一件平常的事情,经过主观上往坏处一想,事情真的有可能变得糟糕。那么如果我们把挫折想象得很坏,结果很可能不会好到哪里去。相反,在挫折降临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把它看得那么严重,我们坚信挫折是暂时的,坚信明天会更好,就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这样我们才能快快乐乐地走向成功。有个年轻人的眼睛不小心被车厢尾部的一个钩子弹回来,扎了一下,导致左眼严重损伤。大家把他送到医院,医生给他做了好几次手术,但仍然无法使他的左眼复明。当大家把坏消息告诉他时,他想到了死。因为他刚离婚不久,现在又瞎了一只眼,他觉得没有哪个女人愿意嫁给自己了。虽然他装上了假眼,但脸部还是僵硬的。更糟糕的是,他失去了开车的工作,因为公司担心他的驾车能力会比失去左眼之前差。一天早上,他在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新闻:一个16岁的女孩脸部、手部和腿部被严重烧伤,但她对生命不放弃,决心重新学走路。在那一刻,年轻人脑海里有一个念头:"你永远不能放弃,因为事情没有你想象得那样糟糕。"他知道自己只是失去了一只眼睛,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于是便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活得更好。不久后,他真的克服了困难。他说:"左眼失明之前我能做的事情,我现在同样能做。女人们好像也挺喜欢我的,没有人看出我有一只假眼,因为假眼挺逼真。虽然没有得到原来的驾驶工作,但我还可以开车……虽然我只剩下一只眼,但我看问题比以前更清楚了。"为何一只眼比以前两只眼看问题清楚了呢?因为他明白了挫折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明白了明天一定会更好。当他对美好的生活有了坚信的态度时,他就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这种心态能够促使他更好地克服困难,走向成功。7跳蚤效应--屡屡碰壁,不知不觉开始放弃"跳蚤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屡屡碰壁,多次受挫后,就会失去追求目标的勇气,从而逐降低自己对成功的渴望。它来源于一个有趣的实验:把跳蚤放在桌子上,一拍桌面,跳蚤会高高跃起。生物学家在跳蚤的上面倒扣一个玻璃盒子,然后再拍桌子,跳蚤高高跃起,却重重碰到了玻璃上。生物学家再次拍桌子,跳蚤高高跃起又碰壁了,于是跳蚤为了避免碰壁,越跳越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生物学家拿掉了玻璃盖子。再拍桌子,跳蚤依然不敢高高跃起,因为它害怕碰壁。从此以后,这只跳蚤再也不能高高跃起了,直至生命结束都是如此。为什么在没有限制了以后,跳蚤也不能高高跃起呢?理由很简单,因为跳蚤已经调节了自己跳跃的高度,而且适应了这种情况,没有勇气去改变。一位心理学家做的一个实验,很能说明为什么会产生"跳蚤效应"。心理学家把一条多日没有进食的小鲨鱼放到鱼缸里,用一块牢固的透明玻璃把渔缸分成两半,在鱼缸的另一边放进几条小鱼。当小鲨鱼看到小鱼后,非常激动,它像箭一样地朝小鱼冲过去,结果重重地撞在了中间的玻璃上。小鲨鱼没有放弃,它不断向小鱼猛扑过去,结果还是碰壁了。它不但吃不到,而且还碰得头破血流,从此就认定自己无法吃到对面的小鱼。过了一段时间,心理学家把中间的玻璃拿开,让小鲨鱼和小鱼在鱼缸里一起生活,这时候心理学家发现即使小鱼在小鲨鱼的嘴边游动,鲨鱼也不敢张嘴吃小鱼,因为它知道,如果它吃小鱼,头就会疼。其实不但跳蚤、小鲨鱼如此,人也一样,在不断遭受挫折之后,自信心会受到重创,同时追求安全、避免受伤的心理越来越强烈,因此就会降低自己的目标。而目标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结果可能会悲哀一生。跳蚤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启示1:不要自我限制,越挫越勇才能把梦想实现有人说挫折是弹簧,你弱它就强。面对挫折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能坚定信念,而是在屡屡受挫之后"知难而退",无异于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了。而一旦自我设限,就会让我们流于平庸。如果我们一直自我设限下去,那么我们将会失去奋斗的目标,永远无法突破自己,因为设限的人生就像拖着沉重的枷锁,即使有再多的潜能也发挥不出来。1952年7月4日清晨,浓雾笼罩着整个加利福尼亚海岸。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34岁的费罗伦丝·柯德威克进入太平洋的海水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去。如果她成功了,她将成为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女性。那天早晨,海面上的雾很大,她连身后的护送船几乎都看不到。时间一个钟头一个钟头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注视着她。刺骨的海水是她在渡海游泳中遇到的最大问题。15个小时过去了,柯德威克被冰冷的海水冻得浑身发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把她拖上船。这时紧随其后的护送船上的母亲和教练告诉她离海岸很近了,鼓励她坚持下去,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能看到浓雾外,什么也看不到。几十分钟之后,人们把她拉上了船。而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当别人告诉她这个事实后,柯德威克沮丧极了。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她告诉记者,真正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两个月之后,柯德威克成功地游过了同一个海峡。她不但是第一位游过卡塔林纳海峡的女性,而且她的速度比男子的记录快了大约两个小时。柯德威克是一位游泳健将,但是当她看不到目标时,同样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坚持的勇气。对于一般人而言,当困难和阻力一点一点地摧毁了坚持到底的信念后,多数人会退缩、放弃。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人都明白自己在人生中应该做些什么,可是当行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受到阻力,特别是屡屡受挫时,他们就动摇了,放弃了对目标的坚持。汤姆·霍普金斯是有名的推销大师,有人问他:"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说:"每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我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马上行动,坚持到底。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会成功!"他表示要坚持到底,因为他不是为了失败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更不相信"命中注定失败"这种丧气话,什么路都可以选择,但就是不能选择"放弃"这条路。每一次受挫都会使你离成功更近一步,每一次失败都将增加下次成功的几率,坚持就有成功的可能。启示2: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跳蚤因为自我设限,由跳蚤变成了"爬虫",小鲨鱼因为自我设限,由肉食动物变成了"素食动物",可见"自我设限"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在一次次受挫之后,人就容易学乖,容易习惯,容易麻木,最后自卑情绪会笼罩渴求成功的心。如果在面对失败时,我们善于分析失败的原因,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就会超越自己。多年以前,在美国的纽约街头,有一位卖氢气球的小贩。每当生意不好时,他就会向天空放飞几只气球。这样可以引来很多玩耍的小朋友的围观,他的生意就会好起来,有的孩子还兴高采烈地从他那里买色彩鲜艳的气球。一天,他在纽约街头放飞气球时,发现在一大群围观的白人小孩子中间,有一位黑人小孩,那个孩子双眼充满疑惑,他目不转睛地仰望着天空。小贩顺着小孩的目光望去,才发现那个孩子在看天空中的黑色气球。黑色,在黑人小孩的心中,代表着肮脏、怯弱、卑劣和下贱。小贩很快就明白了黑人小孩的心思,他走上前去,用手轻轻地拍着黑人小孩的脑袋,微笑着说:"小伙子,黑色气球能不能飞上天,在于它心中有没有想飞的那一口气,如果这口气够足,那它一定能飞上天空!"能不能飞上天,关键不在于气球是什么样的颜色,而在于气球里有没有那口气。如果没有那口气,即使气球再漂亮,也只能成为摆设。因此,我们不能把"气球的颜色"当做放弃目标的借口,而应该敢想敢做。通常那些不敢去追求成功的人,并不是因为没有成功的实力,而是因为他们在内心默认了自己的"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成功是不可能的,我没办法做到。"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有一句话叫"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如果你没有追求成功的野心,肯定无法取得巨大成就。你害怕表现失常,从而导致惨败,害怕周围人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害怕失败后自尊和自信受到打击,于是你蹑手蹑脚行动,畏畏缩缩地思考,在不知不觉间你已经给自己设限了。这样你的潜力怎么可能爆发出来呢?其实只要你有成功的野心,你就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安东尼·罗宾先生在27岁的时候,一年只能赚2万美金,于是他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很高的目标:要在28岁那年赚25万美金。想一想,这是一个多么难以实现的挑战啊!但在他28岁那年,赚的钱远远超过了25万美金,他赚了整整100万美金。他表示,人的潜力是无穷大的,不要局限自己的潜力发挥,更不要怕制定更高标准的要求。很多人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潜力到底有多大,为了安稳起见,制定了过低的目标,而这些低目标成了束缚自己前进的阻碍。因此,我们要学会挖掘自己的宝藏,重新点燃成功的火种,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不妨把目标适当提高一点,每个小目标都提高一点点,那么人生将会提高一大截!时刻都要记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8蘑菇效应--不经风霜考验,难有明媚春天众所周知,蘑菇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接受不到阳光。只有当它长到足够高、足够大的时候,才开始被人关注,可是这时候它自己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蘑菇效应"。"蘑菇效应"形象地诠释了很多人初入职场的经历:很多人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都是做一些不起眼的事情,而且得不到重视。当他默默无闻地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个人能力有了出色的表现,他才会被人关注,并获得重用。如果工作了一段时间,依然表现平平,那么他就很可能被边缘化,甚至被人遗忘。从传统的观念上讲,这种"蘑菇经历"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它是人才"蜕壳羽化"前必须经历的磨练,它可以消除好高骛远之人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使人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面对现实,这样就能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对培养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都很有意义。可是,如果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就会发现"蘑菇效应"有先天不足:对一些真正有才华、有抱负的年轻人来说,"蘑菇经历"很容易耗费他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甚至有可能因长期不受重视(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必要的激励和指导(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而最终意志消沉(自生自灭)。而在管理者眼里,"蘑菇效应"启示他们要学会关注年轻人的成长,既要让新员工有体味"蘑菇经历"的时间,也要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尽快成熟起来,得以担当重任,以防止因过久的"蘑菇经历"而耗费最美好的时光,丧失昂扬的斗志。蘑菇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启示1:找准位置,少走弯路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从幼年到童年,从童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探寻,寻找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及早找准自己的位置,就能少走一些弯路,少做一些无用功,不至于让自己身心疲惫。蘑菇效应启示我们,刚入职场很可能经历磨难和轻视,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随便进入一个公司,随便走入某个岗位,因为如果你所从事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念、不符合自己的志向,即使你历经磨难,也难有出头之日。对于那些刚走入职场的毕业生来说,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是快点走出蘑菇效应的重要一步。小莉大学毕业后,不知道该找什么工作,看到有些同学到网络公司做网络编辑,她也找网络编辑的工作。可是她是个外向型的女孩子,坐在电脑前面,整天到网上搜集资料、上传资料,很不符合她的个性。于是工作了三个月后,小莉换了工作。第二次,小莉找了一个销售工作,因为大家都说她外向、开朗,比较适合与人打交道。起初小莉工作得挺愉快的,可是两个月后,她发现自己对这个工作并不感兴趣,因为她是个直爽的人,在销售的时候太过直率吃了不少亏、丢了不少生意。再说,小莉并不喜欢逢场作戏,说虚伪的话。虽然她有时候会安慰自己:过了一段时间,就会适应这个工作了,现在吃点亏,受些苦,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半年之后,她发现自己从心底里厌倦销售工作,于是再次决定换工作。就这样,小莉在不同的工作之间折腾,耗费了宝贵的时间不说,关键是没有得到有效的磨练。当她找到第三份工作时,她又要从底层做起,又要当"蘑菇"。而她的有些同学,在经历了一年多的专一的"蘑菇生活"后,已经成了公司的中层领导了,前途一片大好。再想想自己,小莉有种莫名的失望。定位不准,会让你平白无故地耗费时光,会让你多走许多弯路,会让你屡次当"蘑菇",会让你感到"永无出头之日"。生活中,有些年轻人厌倦工作,没有激情,没有成长,其实与他们没有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给自己一个定位,实际上是一种选择。在求职的时候,选准公司等于成功了一半。怎样的公司才是好公司,这没有定论。很多人认为公司大、薪水高,就是好公司。实际并非如此,还应综合考虑学习机会、成才环境和发展潜力等因素。有的公司规模不大,但是公司领导善于起用新人,能给你展示能力的舞台,可以避免你遭遇"蘑菇效应"。在这样的公司,新人容易获得成长,容易脱颖而出。因此,如果你不想在阴暗的角落里被埋没太久,不妨选择这样的公司。在给自己定位的时候,需要信心和勇气。父母告诉你的,老师告诉你的,身边的朋友告诉你的,或许是一种定位,但可能不是你自己需要的人生定位。如果你不想一辈子当"蘑菇",那就要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可以听他人的建议,但不为他人所左右,从而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启示2:吃得苦中苦,才能有所成就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才能有所成就。"吃苦受难不一定是坏事,特别是那些刚刚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当一段时间的"蘑菇",能够消除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形形色色的人与事,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人说,吃苦耐劳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走向成功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有道是"苦尽甘来",当你通过勤劳苦干,让自己的能力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时,自然能把握住更多的机遇,走向成功。曾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位企业家之一的李嘉诚,他所取得的成功,离不开吃苦耐劳的精神,离不开当"蘑菇"的经历。李嘉诚幼年丧父,他一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14岁时,李嘉诚本应该在校学习,可是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不得不选择辍学,走上谋职之路。历经千辛万苦,他在港岛西营盘的春茗茶楼找到了一份工作。每天清晨五点左右,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李嘉诚就必须提起精神,爬起来,然后赶到茶楼准备茶水及茶点。他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5个小时,生活对他来说是一种考验和磨练。舅父对李嘉诚疼爱有加,为了让他能够准时上班,送给了他一只小闹钟。他把闹钟调快了10分钟,为的就是最早一个赶到茶楼工作。茶楼的老板非常赞赏李嘉诚吃苦肯干的精神,所以李嘉诚成了茶楼里加薪最快的员工。后来李嘉诚自己创业,并不断走向成功。当有人问及他的成功秘诀时,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演讲之后,有人向69岁的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请教推销的秘诀是什么。原一平当场脱掉了鞋袜,将提问者请上讲台,说:"请你摸摸我的脚板。"提问者照做了,并惊讶地说:"您脚底的老趼好厚呀!"原一平说:"是啊,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李嘉诚讲完这个故事,笑着说:"我没有资格让你来摸我的脚板,但可以告诉你,我的脚板也有很厚的老趼。"这个故事很好地告诉我们,人生中的任何一次成功都不是唾手可得的,如果没有吃苦肯干的精神,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吃苦的过程就是当"蘑菇"的过程,在你吃苦的时候,大多不会被人关注,因为这时候你还没有引人注意的资本,可是当你通过吃苦做出了成绩,就很可能一鸣惊人。现在有些年轻人没有吃苦的精神,倒是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可以说,这几乎成了一些年轻人的一种通病,他们经常抱怨自己的工作,总想找一个既轻松又能赚大钱的工作,结果碌碌无为,空耗了宝贵的年华。不少公司表示,新招来的员工吃不了苦,受不了冷落,没有做"蘑菇"的勇气。有些人工作了几天,甚至工作了几个小时,就拍屁股走人了,没有坚定的意志。有位知名企业家说:"想成为优秀的员工,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现在有些青年员工,刚进入公司时决心很大,激情澎湃,可是一旦发现自己成了"蘑菇",就丧失热情,没有"绝处逢生"的气魄。要知道,任何一种工作都很辛苦,但美好的生活是靠双手去争取的。你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收获,这就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启示3:对待新人,多一点赏识"工作做得再好又有什么用,领导连句表扬都没有。"这句牢骚颇值得管理者们回味。诚然,工作不是做给领导看的,但是如果一个人长期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就可能认为自己的成绩和能力没有被领导认可,这样他就很容易失去信心、失去工作热情。希望别人赏识自己,是人的本性。对于那些爱岗敬业、能力突出的下属,领导者不仅要给予口头表扬,还应该给予物质上的奖励,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对下属的赏识。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有时候,领导者给下属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往往能让下属精神焕发、活力四射,甚至会激励下属创造奇迹。然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些领导者没有慧眼识珠的能力,不把有能力的员工当回事,这就导致那些真正有才华、有抱负的员工,在"蘑菇经历"中耗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甚至有可能使其因不受重视、得不到必要指导和重用而被埋没。因此,领导对年轻的员工的关注和培养,也是年轻员工成长和成才的关键。领导者可以这样做:一方面,给年轻的员工体验"蘑菇经历"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赏识和培养,在工作中多给他们指导和提携,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然后给他们担当重任的机会,让真正优秀的年轻员工早日脱颖而出,以防有才能的员工长时间处于"蘑菇"状态下而被埋没。否则,对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个人成长都是不好的。不懂得赏识下属,习惯于以势压人、居高临下的领导,在下属心目中是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力的;不懂得赏识下属,习惯于冷脸对人、刻板说教的领导,是不会赢得下属的好感的;不懂得赏识下属,习惯于对下属求全责备、吹毛求疵的领导,只会打击下属的信心和积极性。这些不良的领导方式,显然不利于激发下属的潜能和热情,不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这对企业和个人是一种双重损失。因此,身为领导者,有必要认识到赏识下属的重要意义。要知道赏识下属,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只有给下属必要的赏识和指导,下属才愿意在当"蘑菇"的日子里苦中作乐,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有可能在吃苦之后脱颖而出。9犬獒效应--决不退缩,狭路相逢勇者胜在管理学上,有一个很有名的经营理念叫"犬獒效应"。这个效应来源于一个关于藏獒的故事:在古时的藏区,当年幼的藏犬刚长出牙齿并能撕咬时,主人就把它们放到一个没有食物和水的封闭环境里,让它们互相撕咬,最后幸存下来的犬被称为"獒",通常十只藏犬中才能产生一只獒。可见这是一场残酷的竞争,幸存下来的犬之所以变成了獒,是因为有之前的那场激烈"厮杀"。因此,它有理由感谢死去的那九只犬。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同样面临着这些藏犬一样的处境,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需要积极面对竞争。让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困境是造就强者的学校。这就是"犬獒效应"。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挑战和机遇同在,竞争是它的最显著特征。竞争是一种刺激,一种激励,也意味着新的选择和新的机遇。竞争产生动力,竞争提高战斗力,竞争导致优胜劣汰。只有经受竞争的考验,我们才能成为强者。犬獒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启示1:面对竞争,主动迎上去人们常说"竞争与机遇同在",面对竞争,谁积极主动,谁就容易把握主动权,率先抢占先机,实现飞跃式发展。对于个人而言,我们应该谨记狄更斯说过的这句话:"机会不会上门来找你,只有你去找机会。"有一项针对美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的调查,发现他们最欣赏那些主动尝试和挑战新工作的员工。无论做得好不好,这些员工都比那些被动接受上级指令的员工更令人欣赏,因为他们不求安稳、有勇气挑战新事物、积极上进,而且能从尝试中学到东西。可是有些人想过安稳的日子,他们不去主动接受竞争的挑战,不去积极争取。而面对危机时,不懂得积极应对,而是一味等待,结果只能葬送自己的美好前程。有个人不小心掉进了洞穴里,他没有主动寻找出路,而是坐以待毙。在他即将死去的时候,死神告诉他:"原本你有很多出去的机会,但是你没有主动去创造。"那人听了后悔地说:"我只知道等待机会,而没想到去创造机会呀!"对于企业而言,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安于现状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增强竞争意识,主动迎接挑战,才是企业生存发展之道。蒙牛乳业自1999年成立于内蒙古以来,成为中国近几年连续增长最快的民营企业之一,销售额由1999年的4000多万元增长到2003年的50多亿元,可谓"牛气"十足。在蒙牛创建初期,伊利已经成为同城的乳业巨头。即便如此,蒙牛依然选择了主动迎接竞争的考验。在一片"向伊利学习"的口号声中,蒙牛以低姿态进入了乳制品行业,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成为了可以与伊利抗衡的乳业大户。正是主动迎接竞争,才造就了今天的"蒙牛"。市场经济是天然的竞争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竞争才有高效率,竞争才能出效益。如果没有竞争,每个行业都会成为一潭死水,事业就缺乏生机与活力。这个道理已经被无数企业发展所证明。因此,为了保证企业能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许多企业都积极倡导内部竞争,以保证员工队伍随时保持忧患意识和进取的动力。很多企业实行全员竞争上岗,使企业的人才成了富有活力的"流水",有的企业甚至喊出响亮的口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些都是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竞争的表现。社会在发展、在变化,仅靠已有所学的东西难以适应自身和社会的发展,不坚持学习就不能及时吸取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不能适应社会进步,也就难以胜任工作。因此,对于个人而言,我们应该放弃贪图安稳的想法,时刻铭记"不进则退"的道理,保持学习的心态,以保证不断进步。启示2:竞争之前,保持必胜的信念十只藏犬,最先死亡的往往是丧失斗志的犬。在竞争和危机到来之际,信心往往比物质更重要。信心能激发我们竞争的斗志和潜在的能量,增强我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在竞争面前,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一旦失去了必胜的信念,就意味着缴械投降。有个故事说,在明朝年间,有个秀才进京赶考,来到京城后,他在一家旅馆里住下。考试前两天的晚上,他做了两个梦。一个是梦见自己在墙壁上种白菜,另一个梦是在下雨天他既戴斗笠又打伞。秀才觉得这两个梦有些寓意,第二天便去找算命先生解梦。听完秀才的讲述,算命先生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在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还打伞岂不是多此一举吗?"秀才一听,顿时灰心丧气,回到旅馆准备收拾行李回家。店老板觉得奇怪,就问他:"你明天不是要考试吗?怎么今天就回去呢?"秀才就把做梦与解梦的事告诉了店老板,店老板听完笑着说:"我也会解梦的,我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白菜不是高种(中)吗?戴斗笠又打伞不是双保险,有备无患吗?"秀才听了觉得更有道理,于是他精神振奋,信心大增,果然在考试中发挥不错,中了个探花。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心态的重要性。只有相信自己、有必胜信念的人,才能保持积极与乐观的精神状态,在竞争中才能沉着冷静,从容不迫。往往具有自信心的人才能勇敢地接受挑战,才有可能在工作中有所创造,有所贡献。美国成功学奠基人、最伟大的成功励志导师奥里森·马登曾经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如果我们分析一下那些卓越人物的人格品质,就会看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开始做事前,总是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直到胜利!"由此可见,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重要。特别是在竞争面前,充满必胜的信念是强者应有的心态。拿破仑·希尔也说过:"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的差别在于:成功人士有积极的心态而失败人士则运用消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因此,如果你希望获得成功,就要有勇气和自信去面对竞争和困难的挑战,当你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接受挑战时,你就成功了一半。启示3:无论成败,都应感谢竞争对手感谢对手,因为他们是我们成长和成功道路上的一面镜子,让我们随时随地注意提升和完善自己;感谢对手,因为他们给我们压力和鞭策,使我们更进取;感谢对手,因为他们开拓了我们的胸襟,使我们变得从容、淡定、宽广……小雪在广告公司工作,是策划部的最得力干将,深受领导的器重和同事的欢迎。可是有一天,策划部又来了一个美女--小芳,她不但长得漂亮,字也写得漂亮,且创意很独特。在小雪看来,小芳除了自信与潇洒外,还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傲气,这让她觉得受到了威胁:平时小雪负责文案兼策划,公司领导和同事都夸她才华横溢,一人顶两职,这也是小雪最引以为傲的地方。现在,小芳来了,也做策划,还做得那么好。这样下去,小雪很可能被晒成咸鱼干了。小雪预测得不假,终于有一天,总监对小雪和小芳说:"公司接到一笔业务,你们俩每人做一个广告策划,谁做得好,谁就会得到重用,做得不好,自己看着办。"听了这话,小雪立刻感到有压力,她认为小芳肯定会胜利,自己干脆识相点,辞职算了。那天晚上,小雪坐在书桌前,流了一夜的泪,她决定放弃了。第二天早上,阳光非常灿烂,小雪心中那股不服输的尽头又恢复了。她对自己说:"怕什么?不能自己输给自己。我一定要搏一搏!即使输,也要输得光彩!"说干就干,小雪在短短的几天里,竟然做了十几份策划方案。重压之下,她爆发出了超强的竞争力,最终她获胜了,留了下来。感谢竞争对手,一个人,如果没有遇到竞争对手的刺激和威胁,那将是一种遗憾。因为竞争对手会促使你奋发向上,竞争对手会让你愈加顽强拼搏,鞭策你创造奇迹。比斯高公司行政主管唐纳·肯杜尔说过:"在生意上遇到强劲、精明的竞争对手,是用钱都买不到的'好事'。"在他看来,竞争乃是重燃斗志、维持成功的真正力量。如果一个人毫无竞争之志,那将是一种悲哀。打从做生意以来,肯杜尔一直很感激生意竞争对手,他说:"我的生意竞争对手有的比我强,有的比我差;但不论其行与不行,他们虽令我跑得更累,但也让我跑得更快,这足以保障一个企业的生存。"感谢竞争对手,因为正是他们的存在,才使我们有机会变得更强大。在我们迷茫时,对手给我们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在我们得意时,对手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我们成功时,对手告诉我们该应对挑战,如何在胜利的基础上继续前进。竞争对手给了我们无形的压力,也给我们前进的动力。竞争对手是我们的教练,教我们如何在竞争中提升,在较量中升华,教我们如何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创造惊人的成绩。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诅咒竞争对手,而应该对他们满怀感激。10累积定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说到累积定律,我们不由想到荀子写的《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段话历史悠久,广为传诵,它讲的是学习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这就是累积定律,它告诉我们: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并不是一定得做大事,其实没有什么大事可做,要做好的是一些小事。把一件件的小事做好了,累积起来就变成了大事。这就是说,任何大成就或大灾难都是不断累积的结果。就像"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所说的道理一样。累积定律给我们的启示启示1:累积小事,成就大事潜力之行始于足下,如果不一步步地走,怎么可以行走千里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屋子都不愿意去扫,他又怎么能够平定天下呢?所以,千万不要有"一口吃成个大胖子"的浮躁想法,那是不切实际,不利于我们实现目标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远大的理想,但有些人不屑于做小事,没有意识到小事对成就大事的意义,不懂得通过小事来修炼自己的能力。事实上,没有一件大事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需要积累,这是一个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真理。如果说成功是质变,那么成功前的所有付出就是量变,只有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促使质变的发生。因此,当你没有看到质变的发生时,千万不要气馁,这说明你还需要继续积累量变,你要做的就是不断努力,做好该做的每件事情,成功自然会到来。王永庆的成功就是源于从小事做起,并不懈地坚持。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神"的王永庆,小时候因家庭贫寒,被迫辍学。在打工之时,他留心老板经营米店的窍门,学做生意。后来他自己开了一家米店。由于当时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经常混有沙粒、小石头等杂物买卖双方对此见怪不怪,但王永庆则多了一份细心,他每次卖米之前,都会把米里的杂物拣干净,就因为这一举动,他的米店深受顾客的欢迎。王永庆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用心地盘算着顾客的消耗量,把握时间,制定比例,估计顾客的米差不多吃完时,他就主动将米送到顾客家中。这种细致周到的服务精神极好地方便了顾客,使自己的米店生意日渐红火。王永庆就是靠着这种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从眼前的小事做起的精神,解决了顾客一个又一个问题,使小小的米店生意逐渐红火,然后一步一步走上台湾首富之路。事业壮大后,王永庆没有放弃专注细节的精神,他曾说:"我不仅仅做大的决策,而且更注意点点滴滴的管理,生产力会因此提高。"有人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细节与小事永远是成就大事的根本,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王永庆的成功就是"积跬步成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的生动写照。小事或者细节,通常容易被人忽略,就是这些不经意的小事和细节,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思想素质。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以工作精确、细致著称。他写的每个字都十分工整,就像印刷出来的一样。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就把工工整整地书写作为自己成功的开端。我国体育名将周晓兰,在球场上吃得了苦、忍得了痛。凭借坚强的意志力,不断在小事上磨练自己,最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运动员。在我们的生活中,累积定律在各方面都有表现。对于科学家来说,只有不断地实验,不断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才有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对于学生来说,每天记20个单词,一个月就可以记600个单词;对于运动员来说,每天坚持训练,每天进步一点点,慢慢地,就能提升自己的水平,在大赛中获胜……真正的成功者,都是善于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的,或许小事、细节比较繁琐,或者说小事都是鸡毛蒜皮,过于平淡,但这就是工作,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成就大事前的积累。因此,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要善于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做大事的人。启示2:点滴积累,漫长坚持从时间角度来看,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需要累积,需要坚持,成功是一个忍耐的过程,因此,积累是对一个人毅力的考验。王羲之是晋代的大书法家,他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二十年磨练的累积。他水池的水因长年洗笔而变成了黑色,这是他勤奋练笔、坚持不懈的最好见证。积累一分学问,就是充实一分生命;每天看一页书,写一页笔记,就能让你积累丰富的学识。在美国哈佛大学,有这么一条人生哲学是老师必教的--读书求知是积累优势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这句话表明坚持阅读是丰富阅历、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当代美国顶尖的导弹专家享利·布莱顿说过:"地球一直在转,时代不断进步,若想跟上时代,就应不断地读书、求知。"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梦想、愿望、目标,都渴望成为一个成功者。然而,智大才疏往往是成功路上的最大障碍,不少人只看到别人功成名就时的辉煌,而往往忽略了他们成功背后的艰辛努力和不懈坚持。这就导致他们自怨自艾,认为运气不好,命运不公,在抱怨中消极度日。还有一些人心浮气躁,平时不努力,小事看不起,只想坐等机会到来,结果当机会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却不知道如何把握,最终一事无成。这都是因为没有"累积"的意识,没有从点滴做起的精神。当然,懂得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的人,并不一定就能成功。因为累积是对毅力的考验,有些人坚持了一段时间发现成功还未到来就泄气了,于是目标动摇了。其实有时候只要多坚持一会儿,就能使量变发生质变,就能赢来成功。上个世纪70年代世界拳坛英雄辈出,拳王阿里在4年内未登拳台,体重已超过正常体重20多磅,耐力和速度也大不如前,医生表示他已经无法再跨入职业生涯。然而,阿里坚信拳击比赛是一种考验精神力量的运动,因此他决定重返拳台。1975年9月30日,33岁的阿里与拳坛猛将弗雷泽展开第三次较量(前两次一胜一负)。当比赛进行到第14回合时,阿里已经精疲力竭,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但他还是拼命坚持着,不肯放弃。他心里清楚,对方和自己一样疲惫,比赛到这个地步,与其说在比拳头、比气力,不如说在比毅力,谁能多坚持一会儿,谁就能获胜。于是阿里竭力保持坚毅的表情和誓不低头的霸气,双目如电,令弗雷泽不寒而栗,他以为阿里仍然充满战斗力。阿里的教练邓迪敏锐地发现弗雷泽有放弃的念头,于是果断将此信息传递给阿里,鼓励他再坚持一下。阿里精神一振,更加顽强地坚持着。果然,弗雷泽坚持不下去了,他表示"俯首称臣",甘拜下风。裁判当即举起阿里的臂膀,宣布阿里获胜。这时,阿里还未走到台中央便眼前漆黑,双腿无力地跪倒在地。弗雷泽见此情景,如遭雷击,他追悔莫及,他为自己没有多坚持一会儿抱憾终身。人生就是如此,不但要懂得坚持,还应懂得越是在关键时刻,越要多坚持一会儿。有的人走得稍远一点,就累得不行了,虽然他之前坚持走了很远的路,但是没有坚持到最后,最终遗憾地与成功失之交臂。有时候成功与失败存在于一念之间,就像弗雷泽一样,他的失败就在于放弃的念头出现早了一点,如果他再坚持一会儿,最终获胜的就可能是他。累积定律告诉我们,累积是一个坚持的过程,如果在不该放弃的时候放弃,信念轰然倒塌,意志全线崩溃,那么之前的"积累"就前功尽弃了,本来唾手可得的成功便被拱手相让。当我们幡然醒悟时,才发现原来自己与成功只有一厘米、一分钟的距离。丘吉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秘诀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世上所有的成功,都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坚持是一种累积。所以,我们要不断激励自己再坚持一会儿,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意志坚定的强者。启示3:严于律己,绝不踏入堕落的泥潭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经常发生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情。张乘崖认为这是不正常的,下决心整治这种现象。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鬼鬼祟祟地走出来,张乘崖当即喝住小吏,发现他把一文钱藏在了头巾里面。对此小吏支吾半天也无法交待,只好承认是从府库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但小吏不服气,说:"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勃然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聚沙成塔。"为了惩罚这种不良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小错不改,就会慢慢铸成大错。三国诸葛亮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说不能因为小错误、小坏事就去做,否则就会慢慢堕落,最后滑向罪恶的深渊。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他们常常认为做点坏事没什么了不起的,反正也不会给别人造成大损失。正是因为这种不良心理在作怪,才导致他们逐渐养成了做坏事的习惯,到最后遗恨终生。有个孩子在学校里偷了同学一块橡皮,拿回家交给母亲。母亲不但没批评,反而还夸他脑子机灵。第二次孩子偷了一个文具盒,拿回家交给母亲,母亲还没有批评他。慢慢地,孩子长大了,便开始偷更贵重的东西。有一次,他偷东西的时候被当场捉住,被判了刑。法官宣判后,他母亲捶胸痛哭。这时,小偷表示想和母亲说一句话,母亲便马上到他的跟前,儿子一下猛地用力咬住她的耳朵,母亲疼得大骂儿子不孝。儿子却说:"我能有今天,都是你的过错,如果我第一次偷橡皮交给你时,你能批评我一顿,我也不会落到今天这种可悲的结局。"是啊,为人父母,千万要教孩子明辨是非,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都要告诉孩子。当孩子做了坏事,不去批评,反而表扬,那是一种极为愚蠢的做法。不要小看孩子那些微不足道的小差错,稍不注意,也许就是堕落的开始。对于成人而言,想要防止自己滑入堕落的泥潭,就应该严于律己。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其实我们基本上心知肚明。因此,绝对不能明知故犯,为了一点私欲而葬送自己的人格和气节,若是不小心犯了错,做了坏事,要及时反省自己,纠正不良行为。千万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做了这次下次就不做了;也不要觉得反正别人不知道,做了坏事也没什么。因为失之小节,往往是酿成大错的开始,因为一个人良好的素养往往体现在小节上,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11重复定律--在重复中强化,从强化走向成功在心理学上,重复定律认为,任何的行为和思维,只要你不断地重复,它就会不断地加强。在你的潜意识当中,只要你不断重复某些行为,它们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进入你的潜意识,最后变成事实。中国有句话叫"熟能生巧",这里的"巧"其实是不断重复练习的结果。重复定律给我们的启示启示1:重复练习,养成好习惯有个家长对幼儿专家说:"我的孩子就要上小学了,我们最应该注意孩子的什么心理?"专家给出的答案是"重复心理"。专家说,老师为了让学生写好一个字,会要求学生写几十次;为了让学生背下一篇课文,会要求学生一次次地朗诵。这就是重复性练习的意义。然而,孩子喜欢关注新鲜、刺激的事物,不喜欢做重复的事情。当孩子写两三遍时,他们还能做到认真、仔细,而当要求孩子重复20次时,孩子就会敷衍了事了。怎么办呢?这就要求父母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传递心理学上的重复定律。有位母亲下班后,习惯性地打开报纸浏览起来,其中有篇文章引起了她的共鸣。题目是《向孩子传递"重复定律"》。读完这篇文章后,她决定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重复练习。孩子有一件毛背心,共有4粒纽扣,刚开始他只是好奇地看着母亲帮他扣。慢慢地,他想自己来试试,可是怎么弄也扣不上来,于是生气着急,并表示再也不扣了。母亲耐心地教他,把扣扣子的动作分解开来,先让孩子学着扣一粒扣子,过了几天再教他多扣一粒。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母亲还和孩子比赛,看谁扣扣子的速度快。就这样,经过一个月的重复练习,孩子能够熟练地扣好4粒扣子。其他衣服的钮扣他也能扣好。这位母亲说:"记得孩子第一次扣好扣子时,非常兴奋,说'我成功了'。看着他陶醉的样子,我也被感染了……"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主要是通过让孩子重复练习来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重复定律对孩子的成长和好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父母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小事向孩子传递重复定律,比如,要带孩子去公园时,父母可以问孩子:"我们怎么才能到公园?"孩子会回答说:"走呀。"父母可以说:"对呀,就是一步一步地走。"孩子回答"对",父母可以继续说:"一步步地走,迈左脚,再迈右脚,这样不停地重复,我们就能到达公园。"教孩子写字的时候,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想把字写得漂亮些,就需要不断练习,只有重复地写,才能写好。"母亲在切菜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试着切一下,然后问孩子:"你为什么切菜慢,而妈妈切菜快呢?"孩子可能会摇头说不知道,母亲可以告诉孩子,"因为妈妈经常不断地重复切菜,从而由慢到快呀。"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每天懂一点经典心理学
每天懂一点经典心理学-2
每天懂一点经典心理学-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每天懂一点经典心理学
每天懂一点经典心理学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