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 才是人生-3

这时,画家从床底下笑嘻嘻地钻出来,说明了其中缘由---由此可知,有些人精通一件事,并不等于精通一切事。会弹拉的不一定会唱,会使刀的不一定会用枪。纵然自己在某一领域卓有建树,但对于其余的事物,也可能“目不识丁”,甚至容易上当受骗。就像天鹅,水和牛奶混在一起时,它有能力辨别出来,饮用时总是将牛奶全部吸出,只留下清水。尽管有如此高明的“技术”,它却竟然会犯低级错误---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误当做美食来享用。每一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对于诸多事物,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对自己懂的东西再精通,也万万不要目中无人、得少为足,而应像大海不厌江河多一样,不断吸取更多的知识,永远不要有满足之时。17、不知道就说不知道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做人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明明不知道,却为了顾及面子,而故弄玄虚、不懂装懂。韩愈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难困惑呢?只要是人,就必定有不知道的事情。对于这些,我们应虚心多向别人请教。智者谦逊好学、甘拜人师,愚者却认为这会暴露自己的无知,把询问当做羞愧之事。其实,只是没有必要的。孔子曾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做人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明明不知道,却为了顾及面子,而故弄玄虚、不懂装懂。丁肇中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一次演讲中,别人给他提了三个问题,他都表示“不知道”:“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这“三问三不知”,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为什么呢?因为按理来讲,丁肇中大可不必说“不知道”。他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或者说一些不沾边的话搪塞过去,但他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这种坦言“不知道”,不但无损于他的科学家形象,反而更凸显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18、不怕你犯错,就怕你掩饰无心犯下的过失,称为“错误”;故意去做的坏事,则称为“罪恶”。“过失没有功德,但能忏悔清净是它的功德。”相反,假如有了过错却故意掩饰、文过饰非,这只会让自己又增加一条罪恶。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不犯错是不可能的,但错了以后,要勇于面对并及时改正,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此一来,过失就会渐渐归于无。所以,有了过失就要忏悔,古人云:“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佛经中也说:“过失没有功德,当能忏悔清净是它的功德。”相反,假如有了过错却故意掩饰、文过饰非,这只会让自己又增加了一条罪恶。无心犯下的过失,称为“错误”;故意去做的坏事,则称为“罪恶”。有些人不是存心做错事,之因考虑不周,为人处世方法欠妥,以致所做的事情不圆满,这种情况叫“错”,而不叫“恶”。犯错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但能正视它、改正它,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孔子曾赞叹颜回:“不迁怒,不二过。”颜回每次犯错,都会深刻反省,并立即改正,同样的错误绝不犯第二次。有些人也想如此,犯了一次错误,就在我面前信誓旦旦:“请再给我一次机会。您看着吧,第二次再犯,我不是人!”但没过多久,他有犯了。这时问他:“你还记得原来的话吗?”他歪着头想想:“嗯---可不可以再给一次机会?”一次次地犯错固然不好,但掩饰错误更不应理。古人云:“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就是掩盖。其实,做人应该光明磊落,如果自己真的错了,就应该不覆不藏,把过失全部说出来,之后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倘若一个人知错能改,让自己总处于善心的状态中,这对身体也很有益。日本有位博士叫江本胜,他自1994年起,以高速摄影技术来观察水的结晶。结果研究发现:“善良、感谢、神圣”等美好讯息,会让水结晶呈现美丽的图案;而“怨恨、痛苦、焦躁”等不良讯息,会让水结晶出现离散丑陋的形状。我们人体的组织结构中,大部分都是水。所以,若能时时改过自新,让自己处在快乐和欢喜之中,身体自然也会长寿延年。19、给内心好好整一下容“与人相处时,随时随地若能多讲禅话、多听禅音、多做禅事、多用禅心,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有智慧的女人,不应该舍近求远,成天追逐外在的装扮,而应当给内心好好整一下容。这样的美,才是最令人视而不厌的。我认识一位居士,她学佛比较虔诚,唯一有个毛病就是极爱打扮。我曾劝她:“你是不是应该把时间用在学佛上?不要太执著外相了。”她摇摇头说:“不行啊,堪布!没有化妆的话,我就像个魔女,而化妆了以后,我会变成天女。”为了化妆打扮,有些人甚至不惜一郑千金。像英国查尔斯王子的王妃卡米拉,每个月的化妆费是4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600多万。光是染头发一项,每个月就要3000英镑,折合人民币45000左右。而现在有些人,就算没有这么多钱,但把全部工资用来买化妆品,可能也会在所不惜。实际上,就算你打扮得再动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但缺乏内涵的话,也不会真正吸引别人。以前就有一个女人,家境非常富裕,美貌无人能及,但她整日里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去请教无德禅师:“我要怎么做,才能赢得别人的喜欢?”无德禅师告诉她:“你与人相处时,随时随地若能多讲禅话、多听禅音、多做禅事、多用禅心,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她问道:“禅话怎么讲呢?”无德禅师回答:“多说让人欢喜的语言,说真实的语言,说谦虚的语言,说利人的语言。”她又问:“禅音怎么听呢?”“禅音就是化一切声音为微妙的声音,把辱骂的声音转为慈悲的声音,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声音。当你面对哭声闹声、粗声丑声都不介意了,那就禅音了。”“那禅事怎么做呢?”“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禅心又是什么呢?”“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女人听后若有所思,以此试着改变自己,终于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喜欢。其实,女人的魅力,是由内散发出来的智慧、慈悲,并不是化妆品、手术刀雕琢出来的精致面孔。假如一个女人拥有天使般的脸庞,却是一副魔鬼般的心肠,那再美也会让人退避三舍。有智慧的女人,不应该舍近求远,成天追逐外在的装扮,而应当内心好好整一下容。这样的美,才是最令人视而不厌的。第三章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被众人恭敬、名利双收时,没必要心生傲慢,因为这个会过去的;穷困潦倒、山穷水尽时,也不必痛苦绝望,因为这个也会过去的。1、永远快乐的保险你买了吗现在,不少人为了安度晚年,都要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那你死后永远快乐的“保险”,不知道买了没有?无论是什么样的聚合,最后都会面临分离,这就是无常的规律。如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聚在一起只是暂时的因缘,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各分东西。诚如古人所言:“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我读过一本叫《哈佛心理课》的书,里面讲了一位在哈佛大学商学院任教九年的的杰教授,他后来离开学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神情悲伤。于是,教授就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IBM公司的总裁汤玛士-华生,原本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一次他旧病复发,医生要求他必须马上住院治疗。华生一听到这个消息,当下毫不犹豫地拒绝道:‘我怎么会有时间呢?IBM可不是一家小公司!每天有多少事情等我去裁决,没有我的话---’‘我们出去走走吧!’医生没有和他多说,亲自开车邀他出去逛逛。不久,他们就来到近郊的一处墓地,只见医生指着一个个坟墓说:‘你我总有一天要永远地躺在这儿。没有了你,你目前的工作还是有人接着做。少了谁,地球都照样转。你死后,公司仍然还会照常运作,不会就此关门大吉。’华生沉默不语。第二天,这位在美国商场上炙手可热的总裁,就向董事会递了辞呈,并住院接受治疗,出院后又过着云游四海的生活。而IBM也没因此而倒下,至今依然是举世闻名的大公司。”杰教授讲了这个故事后,所有的学生也都释然了。可见,无常一旦降临到头上,谁离了谁都可以活,此时没必要悲悲戚戚,坦然接受、勇敢面对才是正途。其实,无常时刻与我们形影不离,每个人一定要有心理准备。甚至哪怕自己再不愿死亡,死亡也迟早会来临。到了那时,就算是最珍爱的身体,也要万般不舍地留在人间,唯有自己一人随业力而前往后世。对于这一点,只不过有些学唯物论的人持一种逃避的态度,不愿意接受也不愿意这样想而已。他们总觉得学佛是在逃避,实际上,不承认后世,对下辈子没有任何打算,才真正是一种逃避。你这一世只有短暂几十年,死了以后多少万年、多少世的快乐和痛苦,都取决于这一生的业力。如此重要的事情,你能轻易忽略吗?佛教最重要的就是要关心后世。然而,现在的大多数人对此没有任何概念,包括一些学佛的人,也把佛教看成是获得今生快乐的捷径、给心理带来安乐的手段,至于最关键的解脱大事,或者生生世世的快乐和痛苦,自己从来也没有考虑过。有时候看这个世间,就像月称论师在《中观四百论大疏》中所说,整个国家的人都发疯了,国王最初是清醒的,但众人看到他与众不同,纷纷指责他是疯子。结果国王也不得不喝下毒水,跟他们一样变成了疯子。对有智慧的人来说,学佛其实并不消极,也不落后。不管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前世后世都的的确确存在。既然它是肯定存在的,我们又岂能没有一个长远打算?现在,不少人为了安度晚年,都要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那你死后永远快乐的“保险”,不知道买了没有?当然,没有这种信仰的人,不想这些也情有可原。可有些人自称已皈依佛门多年,甚至是大乘佛教徒,对此都根本不考虑的话,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了。如今很多人一提到“死”就退避三舍,给他一讲后世有轮回、地狱,他马上就捂着耳朵:“不要讲!不要讲!我害怕,还是快乐点好,我不愿意听这些。”此举无疑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但也由此可见,佛教信仰若想深入到每个人的见解中,确实还存在一段距离。2、什么都想要,会累死你对生活的标准定得太高,不论是手机、穿戴、住处、车子,都喜欢追求心目中的“最好”。如此一来,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不管你是否达到了目的,内心都不会感到满足。现在大部分的人都觉得,快乐建立在洋房轿车、功名利禄上,每天为此而忙碌地奔波,可到头来,快乐的人又有几个呢?曾有一则西方寓言说:有个国王过着锦衣玉食、挥金如土的日子,天下至极的宝物、美色都归他所有,但他仍然不快乐。他不知道怎样才能快乐起来,于是派人找来了御医。御医看了半天,给他开了一个方子说:“你必须在全国找到一个最快乐的人,然后穿上他的衬衫,这样你就快乐了。”国王马上派大臣分头去找,后来终于找到一个快乐得不可救药的人。但是,大臣却向国王禀报说,没办法拿回那件能给他带来快乐的衬衫。国王非常不高兴:“怎么会这样?我是一国之君,为什么连一件衬衫都得不到?”大臣回答:“那个特别快乐的人是个穷光蛋,他从来都是光着膀子的,连一件衬衫都没有---”可见,快乐真的很简单,对生活的要求越少,就会越快乐。现在的社会,人们对生活的标准定得太高,不论是手机、穿戴、住处、车子,都喜欢追求心目中的“最好”。如此一来,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不管你是否达到了目标,内心都不会感到满足。生活的轻松快乐,要从充实内心做起,而不是盲目地攀比、追求。大千世界,万种诱惑,什么都想要,会累死你。该放就放,才会快乐一生。3、感谢无常,让我们少受折磨当你明白名利的无常,一旦失去就不会觉得天崩地裂;当你懂得感情的无常,遇到变故也不会寻死觅活;当你懂得生命的无常,亲人去世也可以坦然面对。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一个是绝对静止的,全部都在运动变化,这就是佛教所谓的“无常”。正因为无常,我们的快乐不可能永远,它可以随时变成痛苦。如《四百论》云:“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凡是无常的法,就一定会坏灭;只要会坏灭,则非真正的快乐。从前,有个公主美丽动人,父王十分疼爱她。她要什么,父王都会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下大雨,王宫院子中的积水溅起许多水泡。公主见了非常喜爱,于是向父王要求:“我要用那水泡穿成花鬘,装饰头发。”国王说:“这是不可能的。”公主就撒起娇来,说得不到便要自杀。国王吓坏了,只得召集全国的巧匠,命令他们给公主制作水泡花鬘。很多年轻的工匠对此无计可施,特别苦恼。这时,一个老工匠说自己有办法。国王非常高兴,就叫公主亲自当“监工”。老匠人对公主说:“我只会穿鬘,不太懂水泡的美丑,请公主自己挑选。选完了之后,我好给你穿成花鬘。”公主便兴致勃勃地去选水泡。结果忙了半天,一个都没拿到。最后,她累得精疲力尽,一转身跑入王宫,向父王说:“水泡虽然很好看,但拿到手中一刻都留不住,我不要了!”可见,把无常的东西,执著为常有,殚精竭虑地想得到,这无疑是一种愚痴之举。世人的痛苦,皆源于各种错误的执著。若能懂得无常之理,对一切不会太执著,痛苦便不会那么强烈了。比如,当你明白名利的无常,一旦失去就不会觉得天崩地裂;当你懂得感情的无常,遇到变故也不会寻死觅活;当你懂得生命的无常,亲人去世也可以坦然面对。从前在佛陀时代,有一个妇女,丈夫抛弃了她,她唯一的孩子又死了。这个妇女痛不欲生,抱着孩子的尸体来到佛陀面前。请求佛陀大发慈悲,无论如何要救活孩子,否则,她也不要活在人世上了。佛陀说:“要救你的孩子并不难,只是你必须向没死过一人的家里讨一粒芥子,把这个给我,我就能救活这孩子。”这个妇女就挨家挨户地找,但没有一家从来没有死过人,最后她终于明白了:人总是要死的,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平等。于是对孩子的死,就没有那么放不下了。古人也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就是无常的规律,任何人均无法超越。若能通达这一点,你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发生任何变化、遭受任何打击,也不会万念俱灰。4、三种活法最快乐“金钱要布施,爱情要奉献,名声要服务于众生,这样才会终生快乐。”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第一个信徒说:“因为我不想死。”第二个信徒说:“因为我想年老时儿孙满堂。”第三个信徒说:“因为我有妻子儿女。”禅师听后,说:“你们都不会快乐的。”三个信徒齐声说:“那我们怎样才能快乐呢?”禅师反问:“你们认为得到什么才会快乐?”第一个信徒说:“我认为有了金钱就会快乐。”第二个信徒说:“有了爱情就会快乐。”第三个信徒说:“有了名声就会快乐。”禅师答:“有这样的想法,你们永远都不会快乐。而且,有了金钱、爱情、名声之后,烦恼还会接蹱而至。”三人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禅师说:“你们先要改变观念:金钱要布施,爱情要奉献,名声要服务于众生,这样才会终生快乐。”从这个小故事中,你明白了些什么?5、越执著,失去越快实际上,很多人追求的幸福,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到头来很容易空欢喜一场。倒不如怀着一种“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心态,在为之努力的同时,对于得到多少,不要过于放在心上,一切随缘!曾有个画家,在白纸上画了一个点,装在相框里,问一些人这是什么意思。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知道这究竟代表什么。其实,它的意义非常深刻:我们若执着于一点,往往会钻进死胡同,忽略周围的很多很多,全然不发现还有大片的空间。比如,当你执著一个人时,除了他以外,本来还有许多事物可带来快乐,但如果你一直牵挂他,得不到他,就觉得失去了整个世界。如此不但会让自己痛苦,也会给对方带来烦恼。就像执著那个小黑点一样,明明旁边的白色空间那么大,哪里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翱翔,却偏把自己困在一个点上,这样的结果,绝不会有幸福可言。美国有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有一次在快下课时,对所有的学生说:“我今天准备做个游戏,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忙?”有一位女士上去了,教授要求她把最爱的二十个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那位女士就把家人亲戚的名字全部写上,数量不够,又把邻居、朋友等都写了下来。写完后,教授让她把不太喜欢的一个名字擦掉,她就把邻居的名字擦掉了。然后,教授要求她继续擦一个、再擦一个---一直擦到最后,只剩下了四个人---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教授还要她再擦两个名字。这时候她有点舍不得,想来想去把父母的名字擦掉了。教授要她再擦掉一个。她想了很久,将孩子的名字擦掉了。这时,教授就问她:“你为什么要这样?父母对你有养育之恩,孩子是你的亲生骨肉,为什么要擦掉他们?”这位女士答道:“父母会在我之前先死,孩子会在我死后单独留下,能陪我共度一生的,只有我的丈夫,所以我对他的执著最大。”教授说:“如果是这样,你执著的范围非常小。在这么小的范围内,你对丈夫如此执著,认为他是属于你的,他的所作所为就会被你控制,觉得没有自由,就像被关在监狱里一样,这样,他反而可能最先离开你。”实际上,很多人追求的幸福,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流失的越快,到头来很容易空欢喜一场。倒不如怀着一种“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心态,在为之努力的同时,对于得到多少,不要过于放在心上,一切随缘!6、万事从调心开始倘若你真懂得一些调心的窍诀,那活在世间上也可以、离开世间也可以,有钱也可以、没钱也可以,身体有病也可以、没病也可以,只要能护持这颗心,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在古印度,国王手下专门有驯服狂象的人。他们通过铁钩、绳索等工具,将狂象训练得十分听话,身体也变得极其调柔。然而,对驯象者来说,能调伏的只是大象的身,而不是大象的心。这方面,佛经中就讲了一则公案:往昔,一位国王有很多头狂象,并专门安排人来驯服它们。有一次,国王准备到森林中打猎,让驯象者给他一头驯服好的大象当坐骑。国王骑着大象来到林中,由于大象嗅到了母象的气味,便开始疯狂地追逐母象。万分紧急之下,国王抓住一颗树才得以脱险。国王非常气愤,回宫后找驯象者算账。驯象者说:“实在对不起,我确实已将象的身体驯服。今天发生这种事,主要是因为它的心没有调伏。”“为何你不调伏它的心?”“这一点我也无能为力,因为调伏众生的心,唯有大慈大悲的佛陀才有能力。我只能驯服大象的身体,它的身体我已调伏,您若不信可亲自一试。”于是,国王派人把大象找回来,在它面前放一个燃烧的铁球,命它用鼻子将铁球卷起。尽管燃烧的铁球烧坏了大象的身体,但它仍乖乖地把铁球卷起来。见此情景,国王终于相信了驯象者的话。身体的驯服,一般人都可以做到。有些人通过训练身体,可以做各种各样的表演,比如杂技、体操,甚至有些动作看起来非常惊人,他们驾驭起来也游刃有余。而对于心的调伏,只有通过修行佛法才能达到。一旦你调伏了自心,把胡思乱想、乱七八糟的心管住了,这才能真正获得自在。因此,佛陀说:“调心极善妙,调心得安乐。”若能调伏自己的心,则是最善妙、最安乐的事情了。这一点不光是口头上说说,更需要实地修持。倘若你真懂得一些调心的窍诀,那活在世间上也可以、离开世间也可以,有钱也可以、没钱也可以,身体有病也可以、没病也可以,只要能护持这颗心,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否则,哪怕你拥有能赐予一切的如意宝,也不一定满足、不一定快乐。那么,我们该怎样调伏自己的心呢?佛教中的禅修非常有效。禅修有许多方法,其中最简单的窍诀就是:先专注盯着一尊佛像,看一会儿再闭目观想;观想不起来了,再看一会儿,在闭目观想---如此不断训练,直至观想得非常明显、清晰。这样做不但可调心养身,缓解生活、工作的压力,还可以开启智慧、消除业障,有诸多殊胜的利益。大家不妨一试!7、一切都会过去被众人恭敬、名利双收时,没必要心生傲慢,因为这个会过去的;穷困潦倒、山穷水尽时,也不必痛苦绝望,因为这个也会过去的。现在的一切,总有一天都会过去,不要让自己活得太计较。古代有位国王做了个梦,梦里有人告诉他,只要记住一句话,这一生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忘怀。他当时特别欢喜,但醒来后就忘了。国王非常伤心,倾尽宫中所有钱财,打造了一个大钻戒,并召集有智慧的大臣说:“你们谁能把这话找回来,我就把这个钻戒赏给谁。”过了两天,一位老臣跟他说:“国王,请把钻戒给我。”国王问:“你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老臣不说话拿过钻戒来,在戒环上刻了一句话,又把钻戒还给国王,扬长而去。国王一看,恍然记起梦中正是这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从此,国王牢牢记住这句箴言,一生中不管遇到什么,都不会特别执著。因为他知道,光荣辉煌、耻辱失败、财富名利---眼前所出现的一切,终究都会过去的。其实我们也应如此,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对于种种得失荣辱,用不着太放在心上。被众人恭敬、名利双收时,没必要心生傲慢,因为这个会过去的;穷困潦倒、山穷水尽时,也不必痛苦绝望,因为这个也会过去的。宠辱不惊、笑看成败,这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8、幸福是怎样炼成的第一、幸福感是暂时的;第二、幸福感是递减的;第三、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幸福感会越大;第四、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第五、幸福是需要感觉的;第六、幸福感的获得,需要有愉悦的心情。幸福是什么呢?古人在造字时,就已告诉我们了答案。“幸”字,上方是“土”,下方是钱的符号“¥”;“福”字,左边是“衣”,右上是“一口”,右下是“田”。也就是说,有地、有钱、有衣、有食,而且全家团团圆圆,这就是幸福。但幸福真的只建立在物质上吗?有人认为:有钱就会带来幸福。但我认识很多有钱人,他们并没有感到快乐。一次,我遇到一位企业家。他40多岁,衣冠楚楚、事业有成,却常流露出忧虑、抑郁、沉重的神情。我问:“除去成本的话,你一个月能赚多少钱?”“1亿没有问题。”“你心里快乐吗?”“还行,但我还想做大。”不久后,在一个小面馆里,我见到一位50来岁的老板娘。当时天色已晚,她关了面馆的门,转身从油腻的围裙兜里掏出一堆小钱来,一张一张仔细、麻利地数着。我问:“你一天能赚多少钱?”“也就一百来块吧。”“未来有什么计划吗?”“我还想做大。”可见,“做大”是好多人的梦想。这种想法虽然无可厚非,但做大了以后,钱赚得多了,反而让自己为欲望所累,不一定会真正幸福。还有人认为:感情可以带来幸福。若找到一个心仪之人,和自己心心相印、相伴一生,就是这辈子最大的快乐。也有人认为:健康可以带来幸福。我就认识一位老人,经常供养僧众、捐赠慈善基金,他这样做没有别的想法,只求家里平平安安、身体健健康康。---综上所述,幸福因人的价值观不同而呈现千差万别之貌。但相同的是,幸福都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满足,都在心上安立。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呢?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都认为,人类应该用理性的方式来寻求幸福,否则,建立在感性上的幸福,只是一时冲动,会转瞬即逝。所以,我们首先理性地认识一下幸福。现代幸福学家认为,幸福具备六个特点:第一、幸福感是暂时的。尽管人人都希望幸福永不褪色,但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能让自己幸福的事物,慢慢习惯了以后,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幸福感也会日益淡化。如此,当你坐在刚装修的新家里,环顾四周会欣喜若狂,但不久,这种感觉会渐渐消失;一个人新婚燕尔之时,认为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多年以后,他不仅感觉婚姻平淡,甚至还可能与爱侣形同陌路。所以,幸福感并不是持久不变的。第二、幸福感是递减的。当你得到渴求的某个东西时,最初觉得特别幸福。但再次获得这个时,幸福感会大不如前。当达到足够多的次数时,幸福感也就变为零了。第三、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幸福感会越大。如果某个东西来之不易,得到时才会激动万分。比如一个人磕长头到拉萨,一路上历尽千难万苦,终于到达目的地时,他会无比幸福、喜极而泣。第四、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你喜欢某一样东西,对它念念不忘,得到时会喜不自禁,但如果你对一件事物没有渴求,它就不会给你带来幸福。试问,不爱糖的人给他糖,他会觉得幸福吗?第五、幸福是需要感觉的。一个人住在简陋的小茅棚里,另一个人住在豪华的别墅中。住茅棚的人非常满足,身心洋溢着幸福;而住别墅的人,虽然生活奢华,却没有心满意足,这就不叫幸福。第六、幸福感的获得,需要有愉悦的心情。如果你的渴求获得了满足,但此时的你,沉浸在对其他事件的悲痛中,仍然难以获得幸福。由此可见,幸福虽然与外在环境有关联,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从内心寻觅。既然幸福在我们心中,它就并不遥远,只待用心去感悟。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把幸福一味寄托在外物上,那即使奔波了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得到,反而让自己与幸福越来越远。毕竟,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佛经中说,纵然天上降下珍宝之雨,纵然世间妙欲被一人独享,贪欲大的人,也不会感到满足。我见过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享有财富与盛名,却依然不断地寻寻觅觅,内心始终没有满足,时常处于焦虑、空虚中,不知幸福为何物。从前也有一位富人,背着金银财宝,到远方去寻找幸福。可他走遍了千山万水,也未能找到幸福。当他沮丧地坐在路旁时,正好遇到一个农夫。富翁说:“我一直在寻找幸福,实在是找不到,怎么办?”农夫擦着汗,放下沉甸甸的柴,说:“放下就是幸福!”富翁顿时醒悟,当天晚上也睡得很香。人生在世,往往有太多的放不下。如果有一颗知足的心,懂得“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即使自己的人生不完美,目标不能完全实现,也会牢牢抓住幸福的翅膀。所以,何时放下了,何时就会满足,何时才会幸福。9、莲藕是佛陀加持过的食物莲藕真是好东西,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吃它,对身体有帮助;学习它的精神,对心又帮助。可谓一举两得!前不久,有人买了几节白嫩的莲藕,放在桌上,勾引着我的食欲。见我很感兴趣,他便将莲藕生长的因缘、功效,一一向我传授。听后方知:莲藕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生吃能清热润肺,凉血行瘀;熟食可健脾开胃,止泻益血,安神健脑,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和这种见多识广的人在一起,真的很愉快。从他那里,我的确学到了不少知识。莲生于污泥而一尘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通”代表其谦逊的品德,“外直”代表其正直的个性,“不蔓不枝”说明其不具分别念、不向外攀缘的特点。所以,莲的根部---莲藕,也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诗人韩愈曾有“冷比霜雪甘比密,一片入口沉疴痊”之赞。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有“与波摇荡,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之语。同时,莲藕还是前辈许多修行人苦行时的食品。《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记载:佛陀在因地时,曾转世为一婆罗门,当他在山上苦修时,主要是事物就是莲藕。莲藕真是好东西,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吃它,对身体有帮助;学习它的精神,对心又帮助。可谓一举两得!世上还有什么食物比它更好呢?今后,我要多吃莲藕,因为它是佛陀曾加持过的食物。第四章 感恩逆境我们来到人间,每个人都有天神保护。中阴法门等密法中讲过:“人的身上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神,如肩神、护神、白护神、黑护神---”1、“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绕远路,走错路的结果,就恰如迷路走入深山,当别人为你的危险焦急惋惜之际,你却采集了一些珍奇的花果,获得了一些罕见的鸟兽。而且你多认了一段路,多锻炼出一分坚强与胆量。”世间上,不管是市井白丁,还是达官贵胄,人人在为所追求的东西拼搏时,都务求一帆风顺,不愿有半点挫折。然而,失败未必一无是处,有句古训说得好:“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高僧弘一法师在《南闽十年之梦影》中曾说:“我的心情是很特别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和不完满,这才使我发大惭愧,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修养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无论什么事情,总希望它失败,失败才会发大惭愧。倘若因成功而得意,那就不得了啦。”我特别喜欢这段文字,这种有悖常人的思维,正说明了法师的谦逊与大智大悟。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讲过一个甚深窍诀:“灭除我执恒自取失败。”朗日塘巴尊者也有“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的教诫,与弘一法师的话相比,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怕失败,敢于失败,真为大丈夫之胆识。关于如何面对失败,世间有不少以辩证眼光看问题的格言,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家罗兰也说:“在人生途中,你每走一步,就必定会得一步的经验。不管这一步是对还是错,对,有对的收获;错,有错的教训。绕远路、走错路的结果,就恰如迷路走入深山,当别人为你的安危焦虑之际,你却采集了一些珍奇的花果,获得了一些罕见的鸟兽。而且你多认了一段路,多锻炼出一分坚强与胆量。”所以,失败并没有什么可怕,若能勇敢地接收它,就会品尝到其中的甘甜。2、学会借力,甩掉逆境一个没有能力、十分软弱的人,仅凭个人力量极难成事,但若找个强而有力的靠山,事情往往容易成功。就如同一滴水,本来非常渺小,但当它汇入了大海,与之融为一体,这滴水就永远不会干涸。从前,山里有个很好的水池,池水清澈透底、甘美香醇,四周果树环绕,一群兔子在这里悠闲地生活。一年夏天特别炎热,几头大象为了躲避烈日的炙烤,东奔西窜,无意中发现了这惬意的水池,便迫不及待地跳进去。池水被搅得浑浊不堪,继而小草伏地、花儿折腰,满目狼藉。兔子们强烈要求象群离开,但蛮横无理的大象,丝毫不把这些软弱的抗议者放在眼里,索性把兔子统统赶走,霸占了水池。兔子愤愤离去,却又不甘心,便聚在一起想办法。其中一只特别聪明的兔子计上心来:它让几只兔子累叠起来,把自己送到水池边一颗大树上。晚上大象又来喝水,忽听空中传来一声怒喝:“站住!不准你们再进水池!”象群有些惊讶,就问谁在说话。那个声音说:“我是月亮派来的使者,天上地下的兔子都是他的眷属。如今你们欺负地上的兔子,月亮非常震怒,命令你们将水池交还兔子,马上离开此地。否则,他今晚就要放出比太阳还要炙热的光,把你们都热死!”大象本来怕热,听说月亮要让它们晚上也得不到清凉,更加害怕起来。大象抬头一看,月亮上果然有个兔子的形象,还有一棵树。接着那声音又响起来:“现在月亮缺了一道口,已经开始收回凉光了。月亮会一天比一天小,最后就开始发热光。”大象再仔细一看,可不得了,月亮真缺了道口子。于是,象群惊慌失措,纷纷求情,愿意马上离开,誓不再犯。那声音又说:“我去回禀月亮,请他明天把缺口补上。”大象为了表示决心,在水池边一刻都不敢停留,全部离开了这片森林。第二天,正好是十五月圆之日,大象们见月亮“恢复”了圆满,个个欢喜不已,从此再也不敢侵犯那个水池了。其实,不仅仅是寓言故事,在历史上,弱者依靠强者而成功的事例,也可谓俯拾即是。昔日,汉高祖初立的太子,为吕后所生之子刘盈。后来,汉高祖因宠爱戚姬,想废掉太子,改立戚姬之子。吕后得知此事,焦虑万分。刘盈也急的坐立不安,但由于自己和母亲没有强大的势力做后盾,也只能唉声叹气。吕后不得已,只好去问张良。张良说:“若太子能把商山四皓请来,皇帝就不敢废他了。”商山四皓,是从秦始皇时期就当隐士的四位老人,不仅学问深、名气大,而且品德高尚。汉高祖几次想请他们出来帮忙治理国家,都遭到拒绝。因为汉高祖在得天下前,对有学识的人不尊重好谩骂、喜粗语,商山四皓认为他不会礼贤下士。得此良策,吕后教刘盈对商山四皓恭敬谦卑,终于把他们请来尊为上宾。汉高祖见此情形,只好告诉戚姬:“太子党羽已成,连朕请不到的商山四皓,都被他请来了,改立太子的事就免谈了。”可见,聪明的人只要善于借力,便可化解危机,成办诸事。3、今日苦乃昨日种“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在这滚滚的红尘俗世中,忍辱柔和是为人处世的一剂良方。如果这个看不惯、那个听不惯,整天活在愤世嫉俗当中,真的特别累!每个人如今所遭遇的一切,都有它特定的因缘,绝不是无缘无故的。我曾在泰国看过一本《法句经》的讲义,里面就有一则公案,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很久以前,一个妇女喂养了一只母鸡,母鸡辛辛苦苦生蛋孵出小鸡后,那个妇女便将小鸡全部吃掉。母鸡为此怀恨在心,并发下恶愿:“这个恶女人,总是吃掉我的孩子,来世我也要吃你的孩子!”因果愿力是不虚的,妇女后来投生成一只大母鸡,那只母鸡投生为猫。因前世的业力,每当大母鸡孵出孩子,猫便去全部将它们吃光。大母鸡同样也生了嗔恨,而发下恶愿:“这个恶猫,总是吃掉我的孩子,来世我也要如此!”这对冤家死后,猫投生为母鹿,大母鸡投生为豹子。母鹿生的小鹿,豹子便会毫不留情地吃掉。轮回的悲剧,不断反复地上演---到了释迦牟尼佛出世时,母鹿因恶愿变成一罗刹女,豹子则投生为女人。罗刹女又去吃女人的孩子,女人惶恐万分地抱着孩子,逃到佛陀前去寻求救护。这对冤家一追一逃,到了佛陀跟前。佛陀慈悲加持,使这对多世的冤家安静了下来,然后给她们说法,令其明白前世的恶缘。依靠佛陀的力量,她们终于了结宿怨,摆脱了继续相残的命运。在轮回中,如此冤冤相报的现象,多得实在无法计数。所以,我们在遇到恶缘时,也应意识到这是自己的恶业现前,不要以怨抱怨、再结新殃,否则,“母鸡与猫”的悲剧就会无休止地上演。很多人的安忍力非常差,不要说别人伤害自己,就是说几句难听的话,自己也会怒火中烧、火冒三丈。其实,我们没必要如此计较。憨山大师曾言:“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在这滚滚的红尘俗世中,忍辱柔和是为人处世的一剂良方。如果这个看不惯、那个听不惯,整天活在愤世嫉俗当中,真的特别累!实际上,人与人之间有一点摩擦,应该早点把它忘得一干二净。即使有些人在公共场合谩骂你、侮辱你、诽谤你,你也要披上安忍的铠甲,“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然,这说起来简单,可事情落到自己头上时,许多人因为“肚子”太小,根本没有办法包容。不像弥勒佛的“大肚”,可以容得下一切。有一副描写弥勒佛的对联非常好,上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是“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大家也应常以此对照自己。在汉地历史上,布袋和尚据说是弥勒佛的化身。当年别人用恶语来骂他,他笑嘻嘻地直叫好;用棍棒来打他,他马上倒下去,省得别人费力气;把口水吐到他脸上,他也不去擦,任口水自然干---我们很多人可不是这样,不要说口水吐到脸上,就连洗脸水倒在自己的鞋上,也是气的要命,当下就口不择言,该说的、不该说的全部说出来了,为一点小事闹得头破血流。这样的话,难道事后不觉得后悔吗?4、忍是世上最难的修行最难行持的苦行是什么?就是当我们面对无缘无故的羞辱、无中生有的诽谤,或有人以百般手段来折磨自己,这时侯还能忍得下来。忍,是人生中最难修的。俗话说:“忍字高来忍字高,忍字头上一把刀。”《入菩萨行论》中也说:“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所有的罪恶中,没有一个像嗔心那么可怕的;所有的苦行中,没有一个像安忍那样难行的。世上有各种各样的苦行,如外道有绝食等无意义苦行,佛教中有守八关斋戒及为了修法的苦行,但比较而言,这些苦都算不得什么,只是身体受些磨难罢了。最难行持的苦行是什么?就是当我们面对无缘无故的羞辱、无中生有的诽谤,或有人以百般手段来折磨自己,这时候还能忍得下来。但即便困难,我们也要依靠众多道理,千方百计地努力修安忍。往昔,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仙人,名叫忍力,他发愿永远不对众生起嗔心。当时有一魔王为了摧毁他的修行,故意幻化出一千人,用恶毒的语言诅咒他,用妄语肆意诽谤他,大庭广众中,用难以启齿的言词羞辱他。当他前往城市时,这些人还把大粪浇在他的头上、衣上、钵里,用扫帚猛击其头---这些人时时处处加害他,但不管别人如何待他,忍力仙人从未怒目相向,也从未想过以牙还牙,甚至连“我到底做错什么”之类的话也没说。他只是暗自发愿:“以此修安忍的功德,回向无上菩提。等我成佛之后,一定要先度化这些人!”作为佛陀的随学者,我们也应以此时时提醒自己。要知道,嗔心与慈悲心直接相违。大乘佛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益众生、帮助众生,可是一旦有了嗔心,不但不愿意利益众生,反而还想伤害他们,此举与大乘教义完全相悖。因此,在所有的罪恶中,再没有比嗔恨心更严重的了。话虽如此,可是一旦逆境现前,真正能做到也不容易。日本的白隐禅师,就以安忍而著称于世。曾有位姑娘与一男子有染,生下一子。姑娘怕虔信佛法的父母谴责,就告诉父母,此事乃白隐禅师所为,因父母对禅师一直尊敬有加,她以为这样做可免父母责难。不明真相的父母,听信了女儿的谎言,抱着刚生下的婴儿扔给禅师,骂道:“你这个败坏佛门的假和尚,以前没看清你的丑恶面目,蒙受你的期骗,没想到你竟做出如此禽兽不如的事。这是你的儿子,拿去吧!”禅师淡淡地说了声:“是这样吗?”就默默地接过孩子。父母更以为没有冤枉禅师,将此事到处传播。不多久,人们都知道了禅师的“丑恶行径”,纷纷白眼相视。禅师抱着柔弱的婴儿,到刚生过孩子的人家乞求奶水。那些人说:“哼!要不是看在孩子可怜的份上,才不会给你呢!”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姑娘的良心备受煎熬。她不想再看到人们对禅师的不公正待遇,终于向父母坦白了一切。父母万分羞愧地来到禅师面前忏悔。禅师听后,仍是那句话:“是这样吗?”试想,假如唤作是我们,会这样淡而化之吗?5、“忍”要经得起考验有些人在修安忍时,过了一段时间,感觉修行不错,好像到了一定的境界,就开始沾沾自喜起来。其实,你没必要高兴过早,有时候,这种境界不一定经得起考验。以前有一位老人,他脾气不太好,为了让自己不生嗔,就在客厅写下“百忍堂”三个大字,以此来提醒自己要安忍。过了不久,他自认为安忍修的不错,对此相当满意,逢人便开始夸耀。一天,有个乞丐为了试探他,故意来到客厅里,假装不知道的问:“这三个字怎么读?”他微笑着回答:“百忍堂。”“噢,百忍堂。”乞丐重复了一遍,然后就出去了。过了一会儿,乞丐又回来问:“实在抱歉,我忘了它叫什么,您可不可以再说一遍?”老人有点不耐烦,没好气地说:“百忍堂。”“好好好,谢谢你。”过一会儿,他又回来,再次问同样的问题。老人特别生气,吼道:“难道三个字都记不住吗?是百忍堂!”乞丐听了,笑笑说:“噢---原来是不忍堂!”可见,安忍是最难修的,别人稍不中意的语言或行为,就能让自己的嗔心一触即发。还有一个故事,也讲了同样的道理:有位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程到宗杲禅师处要求出家。禅师说:“不要着急,慢慢来。”将军祈求道:“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禅师劝他:“慢慢再说吧。”将军没有办法,只好回去。某日,将军起了个大早,跑到寺院里礼佛。宗杲禅师一见他,便问:“将军为何这么早就来拜佛?”将军说:“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禅师开玩笑地回道:“起得这么早,不怕妻偷人?”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7
正序
倒序
苦 才是人生
苦 才是人生-2
苦 才是人生-3
苦 才是人生-4
苦 才是人生-5
苦 才是人生-6
苦 才是人生-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苦,才是人生
苦,才是人生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