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人本哲学(全本)-4

(5)一个人所处的文化背景常常会影响人的自我实现。比如人们常在说怎样才算有男子汉气概,怎样便是没有男子汉气概。同情、善良、温柔等人类天性往往因受到约束而得不到发展,因为整个文化都认为这些品质不是男子汉的标志。(6)我们前面已提到过这么一个事实:科学家们发现,达到了自我实现的人比一般人更灵活,对新事物更敏感,更易接受。由此可以推断,习惯是发展的大敌。大部分人都容易墨守成规。这本身例并不是坏事,因为有些习惯可以帮助我们的头脑全神贯注于某项活动。但肯定还有一些很久以前养成的习惯,一旦形成之后人们就会盲目地遵循它们。这往往便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对于世上某些一成不变的事物来说,习惯是十分有用的,但是当我们要去应付世上一些不断变化和波动着的事物的时候,习惯显然就成了障碍和阻力,它影响我们去适应新的、独特的、从未碰到过的情况……对神经不正常的人来说,是否能抓住熟悉的过去是一件生死他关的事。一般的招神病患者都缺乏健康人对新奇的、尚不为人所切的事物的兴趣,即使有的话,也是处于最低水平上的。”我们在谈到发展为何会失败时,已经暗示了发展的方法。对于处在健康环境下的健康的孩子,只要鼓励他们去探求,给他们以吃一堑长一智的机会,他们就能发展。对于成人也是这样。过分的溺爱和娇生惯养很容易成为发展的障碍。人应该学会自己来作出选择,如果老是由别人来替他决定,他自然就难以发展。马斯洛认为,发展需要付出一定的痛苦和悲哀。我们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或大人去经历这种痛苦但有益的体验。后来,马斯洛又提出了另一个理由说明人何以不能发挥其潜力。他通过对齐普夫博士的研究的总结和自己的观察,发现人本身有一种惰性,也就是齐普夫博士所说的“最少努力原则”。自知之明和自我理解在马斯洛看来是通向自我实现的最重要的途径——这个过程或者受到父母、教师、文化环境的促进,或者受到他们的阻碍。懂得发展过程的专业医师在这方面能提供极大的帮助。当一个人理解了自己,他就会懂得自己最根本的需要和动机是什么,并学会以一种能使它们得到满足的方式去行动。自我理解也可以帮助一个人去理解别人,同别人相处。如果说,全人类最本质的需要都是相同的,那么通过自我理解就可以达到对全人类的理解。勇气、自信和自尊的发展对于人的持续发展是极端重要的。马斯洛通过对布兰代斯学院研究生的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由、不受约束对于有些人的发展是有益的,但对另—些人则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谓的“分野原则”——这个原则要么造就了他们,要么就毁了他们。对于已经健康发展的个人来说,压力和挑战有助于发展;但对那些惶惶不可终日的、软弱的人来说则恰恰相反。因为,只有在挑战没有超过人们能力的限度时,挑战才是有益的。马斯洛这样总结道,“这就是说,我们还必须对纪律的好处、溺爱的坏处、失望的好处、艰苦的好处、挑战的好处等等作进一步的研究。”自我实现的人免不了要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和一定的自我控制。不过这一切都应由他自己给自己规定,这要比由外界强加到他身上好得多s然而,随着人自身的发展,对控制的需要也越来越少,人的行为变得更加自然。正如艺术家刻苦练笔,直到掌握了所有的技巧,他的艺术就成熟到了无拘无束、顺乎自然的境地一样。马斯洛相信绝大多数的宗教和道德哲学都过分强调控制力与意志力,过于忽视自我理解与自发性。例如亚里士多德在建议把人的各种能力按梯级形式排列时,就把理性放在顶层。而马斯洛却认为,对健康的人的主观感觉,我们必须给予更多的承认和尊敬。显而易见,受到别人关爱的人,尤其在孩提时代受到关爱的人,往往更容易健康地发展,而被剥夺了爱的人则往往不能。现在几乎所有的思想学派都赞同这个观点。衣、食、住这些低等需要得到满足并不能保证一个人的发展。“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富裕使一些人发展,而使另一些人停留在‘物质主义’的水平上……也许我们有必要在自我实现者的定义上再加一条,即他不仅是身体健康,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能积极地发挥能力,而且也忠实于一些他正在为之奋斗或摸索着的价值。”弗洛伊德通常蔑视价值观念。对他来说正确的行为就是不受限制的行为——即不受限制地实现动物的生存本能。而行为主义者和绝大多数行为科学家则认为价值观念不属于对人类本性的科学研究范围。对大多数科学家来说,科学与道德相对论是同义的。在健康的环境里,发展是值得的,健全的个人就是为此而发展的。人们越是发展,就越希望更进一步发展。“……一刻不停的发展本身就完全是有益的、令人愉快的。”令马斯格痛心的是,我们现代入的典范已成为一种“四平八稳”的人……除了我们的时代之外,每个时代都有它的英雄典范。我们的文化把圣人、英雄、绅士、骑士、神秘之入都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毫无问题、四平八稳的人,一个值得怀疑的、苍白的替代者。也许很快我们就会把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人作为我们的典范:他的潜力能充分发挥,他的内在本性能自然表露,而不是被扭曲、压抑或得不到承认。第二章、人的潜能和价值 8.高级之人马斯洛由于他提出的令人信服的人类动机理论而闻名世界,这一理论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形成的。他认为,人类动机包括先天的需求层次。需求满足的发展方向是走向自我实现。在马斯洛去世的前几年,他更加相信人类具有高级需求,而以往的哲学和心理学的主流都忽视了这一点。他的这一新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和弗格伊德主义心理学截然不同,通常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三思潮”。马斯洛指出,关于人性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如何看待人性方面发生的极其罕见的而又如此巨大的变化——可能要过一个世纪甚至两三个世纪才发生一次。他说:“当任何新东西突然出现在我的意思里的时候,我首先做的就是同它斗争。从精神分析的方而看,我经历了一种明显的心理对抗,它通常只是一种普遍的恐惧心理。我开始失眠,打冷颐,甚至开始消化不良。但我也感到了一丝骄傲,好像是我在同强大的对手作斗争一样。我慢慢地明白了,在我的意识里,有一些理性的东西正在形成。所以到现在我将近六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如果我开始失眠,消化不良、变得阴郁和严厉,那么这就是一个好现象。我在提出这个新理论的时候还没有足够的勇气来全部接受它包含的东西。它几乎吓坏了我,我对它推翻心理学主流思想意味着什么感到害怕,它激起了骄傲和谦卑、自大和恐惧的两种心理的剧烈冲突。”马斯洛在资料掌握不多的情况下就开始了自己的调查,他试图了解自我实现者的动机。他说,所谓自我实现者,就是在现实中不再被“基本需求”驱动的人,他们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他认为,这种人要比设想的数目多很多。由于自己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他们在世界上具有一种安全感,而不是经常感到焦虑。他们也有一种归属感,感到自己是属于人类大家庭的一员而不是在这个家庭之外。他们拥有良好的爱情生活和感情关系,他们觉得自己值得拥有这份爱情和感情。他们有许多朋友,有自己非常热爱的人。他们的自尊问题处理得很好,他们很自重,没有自卑感,有强烈的自我价值认同感。马斯洛发现,在这些自我实现者中,有相当多的人都具有存在性的价值观,他们忠实于这些价值并努力做到与这些价值保持一致。这些人几乎都非常清楚自己生活的责任感,他们有一种近乎于天职的使命感。事实上,他们都从事着自己喜欢助工作,他们所从事的都不是那种冷酷的、唯利是图的职业。例如,一位接受马斯洛研究的对象是一位实习精神病医生,他报喜欢精神病学。另外一位女士则喜欢做一个大家庭的“大母亲”,就是全心全意地抚养许多孩子,呵护她的侄子、侄女,把照顾这些孩子当成自己的天职。还有一位是完全献身于法律事业的律师。因此,马斯洛指出,一个人具体于什么职业并不是自我实现的关键。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可以是光明磊落的律师,也可以是一个极其尽责的医师。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与一船人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他们的行为是表达永恒的、终极的价值的一个渠道或媒介,这些价值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和正义。例如,有一个人对不公平的事感到愤慨,他会卷起袖子,放下他正在做的事,同不公平的事作斗争。为了战胜它,他会在晚上很晚才睡觉,拼命地工作。正义的实现能够使他获得一种深深的满足感。在同这个人交谈的时候,马斯洛了解到他酷爱法律。他谈起法律来就像是赞美情人,即使为它牺牲也在所不借。同样,另外一个人对音乐也有着同样的感受。还有一个人是搞科学研究的,他觉得探索和发现真理也能够产生类似的感觉。马斯洛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身体力行,始终遵循着自己所认定的终极价值,实际上他们每天都生活在这些价值中,他说,这些人可能是律师、教育者、科学家或只是水果店的老板,但他们实际—k更是智者或圣人。当然,他们的头顶上并没有光环,他们像其他人一样穿着平常的衬衫、裤子和鞋子,戴着平常的帽子。马斯洛承认,以前他一直以为那些神圣的、高尚的,即那些喜欢美和正义的人看起来都应该是超凡脱俗或与众不同的,后来他开始意识到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类似高尚的品质,关键是“他有多少神圣性?”或者“他的神圣性达到了什么程度?”以及“他在多大的程度上害怕这种神圣性?”“他在多大程度上压抑了这种神圣性?”因此,他最后想到了这样一点:在这个屋子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神圣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具有那些富有智慧,喜欢正义,愿意为正义而斗争,以及有时被轻蔑地称为“童子军”或“好事先生”的人的品质。马斯洛说:“从犹太人的传统来说,我所知道的最好的描述词是用来自希伯莱语的‘正直而有道德的人’(Tzaddik)。在我们的文化中,它并不具有任何有害的或令人讨厌的含义”。他指出.一个正直而有道德的人结合了圣人和政治家的最好的特点,是智慧和务实精神的化身。当今社会中,有许多人不愿意把自己当成这样的人。他们宁愿让别人把他们看成是坚强的、冷酷的、强壮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不心软的人。但是马斯洛早已经学会了打破人们对于神圣品质的态度障碍。他可能会对一个看起来意志坚强的商人说:“现在,瞧,只要有人做了好事,我就会称赞他们。那么,你凭什么获取称赞呢?你想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美好的东西呢?”人们在听到如此直言不讳的话的时候通常会脸红。他们真的会脸红,这是马斯格钢道的惟一能使大多数人脸红的办法,而这些人即使是问他们性的问题也不会使他们脸红的。但是当他们被问及他们的高级动机和冲动的时候,他们就很可能脸红。如果一直问下去,坚持说他们乐于与人为善,他们常常就会承认,他们很愿意做这样或那样高尚的事情。马斯洛指出,对于那些在生活中身体力行的人来说,存在性价值实际上已成为他们的标志,用弗格伊德的话说,诸如美、正义、真理等价值已经深植于他们的内心,并被他们完全吸收,变成了他们的血肉,已经完全内在化了。存在性价值已经成了他们自身的一部分,若试图把这些价值从这些个体中去除的话就如同把某个器官从人的身体中摘除一般,这无疑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马斯格的进一步看法是:如果存在性价值既在个人之内又在个人之外,那么它们确切的实质和形态又是什么呢?自我实现的健康的人把存在性价值内在化,这个假设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如果是这样,我们怎么才能帮助更多的人更完全地认同这些价值?如果我们把。“优秀的人”定义为具有积极的存在性价值的人,然后用具体的办法帮助人们去认同这些价值,这样做大概是行得通的。马斯洛把这种方法称为超越性咨询。它是综合了一般咨询医师、心理医生和教育家多种角色的作用的咨询。马斯洛说,假设以实验为基础来看,我们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这些存在性价值是人类的最高动机,即大多数心理成熟,健康发展健全的人都具有这些动机。作为一名超越性顾问,我可以对一个人说;“如果你很幸运,生活对你很好,你所生存的环境优越,能够使你得到你需要的所有的爱和尊重,那么你就会逐渐产生这些高级动机。一旦你觉得自尊、自我价值已经得到了足够的满足,你就会进入又一个动机领域。”马斯洛把这一领域称为“超越性动机”领域。超越性动机不同于基本需求的层次。因为“存在性需求”肯定不是通常所说的“匮乏性需求”。例如,婴儿需要爱,于是你亲吻他,抱紧他,让他依偎着你,再亲吻他,直到他满足为止。精神病学家大卫•利维所称的“代替疗法”,实际上就是对那些没有受到过关怀的人施以温柔的、充满爱意的关怀。很明显,对于存在性价值的需求不同于匮乏性需求。对存在性价值的需求也就是“超越性需求”,它们有特殊的性质。马斯洛所描述的是成长性动机,成长性需求同匮乏性需求有很大差异。首先你决不会厌烦成长,这与基本需求的满足完全不同,基本需求是肯定可以得到满足的。假如你喜欢吃牛排,你可以不断地品尝,一块、两块甚至到第三块时还觉得好吃,但是最终你会明白,过多的牛排会使你感到厌烦。受也是这样,包括肉体爱,甚至用语言表达的爱都是这样。到了某一个限度,你就不再需要更多的肉体上的爱和绵绵情话了,因为你已经感到足够了。但是若将存在性需求作为动机时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你绝对不会说:“我不想再知道任何其理了。”或者“我不想再看到任何正义了。”接着,马斯洛又提出一种假设,他说,如果存在世需求被剥夺很有可能会导致感情方面的疾病,或者如他所说的“超越性病态”。他说,如果有十六种不同的存在性需求,就会有十六种感情上的疾病或超越性病态的存在。马斯洛举例说.如果追求真理的权利长期受到阻碍,就可能引起某种感情上的问题;长久地剥夺接近美和正义等的权利,也会导致某种植神障碍。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存在性价值的内在需求,如果这种存在性需求被剥夺或遭受挫伤,就会引起感情上的问题。那么,有没有一些具体的例子来支持这种理论呢?马斯洛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整个社会的人民被剥夺自由和政治权利的历史就是先例。例如,在纳粹德国就是这样。马斯洛认为,在这些社会里各种病状都出现了,尤其是当前世界还有许多地方没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市民因为害怕坐牢或枪毙不敢公开发表某些言论。在这些社会里,一些感情疾病是会出现的。马斯洛指出,在美国社会中,商业电视的冲击虽然还不至于严重到要摧毁存在性价值的地步,然而也是非常有害的。它将使人类道德沦丧,进而破坏人类的精神世界,尤其对那些没有抵抗能力的儿童毒害作用更大。在他们收看的电视节目中,男主角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商业电视的间歇广告时间,就是这个男主角告诉年轻的观众:“好了,孩子们,现在我想让你们买这种早餐麦片!”或者说:“这就是我想要你们告诉父母要买的玩具!”美国电视就是这样暗中破坏孩子们体验真理的能力的。马斯洛肯定地认为,这种情况会在儿童中导致各种超越性疾病的。马斯洛更以美的存在价值为例,他说,如果美的东西不再存在,每天生活在完全丑恶的社会里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丑恶将对人们的精神产生坏的影响。当然,这些环境所导致的许多心理疾病并不是侵犯了原本末受任何损伤的机体的疾病,也不是那些微不足道的的、容易治愈的疾病,而是超越性疾病.这是全身性疾病,因此,它会影响每个人的身心。例如,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一个无法接触到真理的社会环境里,他就会从感情和身体上都产生一系列时那种生活方式的敌对的反应。或者说,如果有一个年轻人生活在一个完全失去了美的城市的街区里,这里每一样东西部充满了丑恶,这种状况就会在他的感情和身体上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可能只需要微量的精神需求,例如我们的身体需要硒和锌等微量元素一样。但是这种精神需求却是实实在在的,不可缺少的。正如为了健康的需要,我们的食物中要摄入一定量的硒和锌一样。因此,马斯洛建议为了精神健康,我们都要吸收或体验纯正的真理、正义和美。缺少硒、锌或者维生素都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某种疾病,他认为缺乏存在性价值也会导致疾病。马斯洛指出,人类需要生活在公正的社会里,人类在生活中应该体验美,正如我们每个人天生都具有对微量元素的需求一样,我们生来也有体验存在性价值的高级需求。过去,我们已经习惯于相信人类本质上是有无限适应性的,环境需要人们怎么样,人们就会怎么样,但事实证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此,我们必须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自己。几个世纪以来,人类都低估了自己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看每一个新出生的婴儿都有可能成为一位柏拉图。每个孩子都有对美、真理、正义等高级价值的本能需求。如果我们可以接受这个观点,那么主要的问题就不是“创造力是由什么造成的7”“贝多芬是怎样出现的?”而是“为什么在上帝的名下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贝多芬?”这就是现在要解释的问题。人类的潜能丧失到什么地步了?它是怎样被扭曲的?面对普遍的创造性,我们不应该大惊小怪,似乎任何入创造任何东西都是一个奇迹。能接受这个观点的人就可以成为马斯洛所说的“道家式的帮助者”,他们对个人不是进行定型塑造和指导。当然,马斯格并不是说婴儿成长时不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们也需要帮助,否则就无法生活。这将意味着作为父母、教育家、职业顾问等,有意识地为孩子们提供存在性需求,让他们体验美、真理和正义,如同我们细致而周到地给他们维生素帮助,使他们满足生理上对镁、锌和钙的需求一样。这种方法就是马斯格所说的超越性建议,它是指导而不是强迫个人去体验存在性价值。马斯洛说:“我记得我在大学里发现心理学的感受,我过去一直在学习法律、地质学和数学,而心理学是多么独特叼啊!这种感觉,就像是爱上了某人一样。一个人理想的职业就是能够展现他的自我的职业,这是找到自己个性和真正自我的方法,世界上最幸运的人是因为爱而有所得的人,他们被某事吸引而且发现可以做这件事来度过一生。从这个角度来看,有效的超越性鼓舞会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独特的潜能,而且是通过我所说的道家式的、不干预式的方法做的。”马斯洛在对具有高级动机的人进行研究之后归纳出以下一些结论:(1)人类每个个体都具有高级性质,其存在的情况要比我们曾经设想的好得多。例如,实验资料表明,猴子会完成各种指令,而仅仅为了从笼子中观察外面邻近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它们会不顾一切地抓住几秒钟的时间向窗外看。你可以从它们的眼睛中看出匆忙的神色。同样,在实验室里,人们发现猴子喜欢看运动着的东西而不是静止的东西。随着实验室研究的设计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就有可能了解猴子或婴儿喜欢哪些活动、感官体验等等。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类有好奇的本能需求,我们体验新奇事物的动机是天生的。(2)人类心理可以得到改进,而且确实在得到改进。但这并不是说,人类在心理上可以变得完美。除非是在某一很短的时间内才有可能。马斯洛的意思是,人类的心理可以得到改进,重要的是人们应该促进这种改进。有许多关于低等动物(如小白鼠)的实验表明,一个激发性的环境对健康的机体的发育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生活在有适当刺激的环境中,成长中的小白鼠就会息脑萎缩。这种经验主义的原则对人可能更适用。(3)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是可以改善的。而且也确实得到了改善。(4)人类机能的充分激发会产生对生活的热情。马斯洛指出,现在许多年轻人都错误地认为正常人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枯燥、单调和乏味的。许多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时也坚持说因为害怕变得单调乏味而不想治愈他们的精神病。但是,这并不是看待个性发展的正确方法,它只是另一种低估人性的方法。追求存在价值、美德和心理健康,才是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事情。(5)所有的人都有实现其潜力的权利。从原则上说,世界上任何一个新出生的婴儿都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人们也应该帮助他们做到这一点。这种观念肯定会将我们的讨论引人理想人类社会和它对每个成员的责任上。(6)人类共同构成一个单一的种屑。这个陈述看起来相当清楚。因此,从原则上说,我们应该建立一种世界性的政治,这应该是讲得通的。(7)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心理学家都清楚地认识到,所有人都有一些潜在的需求和价值观,如它们被否认、贬低或者不能实现的话,就会导致某种疾病或超越性病态的出现。(8)最后,在经验体系中,极乐是存在的。它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极乐偶尔才能出现,尤其是在高峰体验或者神秘体验中,它们通常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从这个证据我们得出结论,必须改变幸福是一种永远可以得到的意识状态的想法。我们的研究显示:人们总是在寻求层次越来越高的幸福体验,在最令人愉快的高峰体验或神秘体验中,尽管确有真正的幸福感和狂喜,但它们最终会消失,其中的新奇感和感情也会消失。不管我们可以活五百年还是一千年,寻求新的体验总是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放弃一个古老的错误观念,所谓极乐世界就是一种幸福的休闲状态。有大量的事实表明,如果你喜欢钓鱼或者听贝多芬音乐,于是决定隐退,整日沉浸在娱乐中,那么你最终还是会感到痛苦。当然,你在做这些事时也能够体验到真实的幸福,但是你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厌烦。所以从某种意义说,在经历了狂喜与幸福后,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无法逃避的失望。我们应该理解,水无休止地寻求越来越大的快乐是人的天性。第三章 人性能达的境界 前言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需求,渴望体验更高的价值,其实,我们追求更高层次价值及动机的需求是天生的,每个人对美、真相、公正等价值都有本能的需求。作为高级生命个体的人,不应仅仅是达到基本生存的需要,还应创造美好的境界,不断满足人性的需要,并向整个人类展示令人惊讶而又激动万分的前景:人,经过充分的努力和发展,竟然可以达到如此高度。第三章 人性能达的境界 1 生命如何本能通过马斯洛基本需要理论的概述,对本能理论进行重新审议的问题,就更有必要了。因为这不仅是要求区分更基本和不太基本、更健康和不太健康、更自然和不太自然的需要,而且,还因为这样那样的一些基本需要助理论问题已经无法再回避下去了。例如,隐含的对文化相对论的排除的问题,隐含的关于体质给定价值的问题,以及条件反射作用范围的必然缩小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应该无限期地推延下去。有相当数量的其他理论的、临床的和实验的研究都一致指出,本能理论需要重新审议,或者以某种形式恢复它。我们有理由怀疑当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过分强调了人的可塑性、灵活性、适应性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有理由认为人有远比现代心理学所估计的更强的自主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例如,坎农的体内平衡概念,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爱好,或自由选择,或自助餐厅的实验;利维的本能满足实验,以及他评论母亲过分溺爱孩子的著作。许多的观察资料以及大量的心理分析研究发现都支持了上述怀疑。比如:急于给婴儿断奶,对孩子大小便的训练要求过分等,会对孩子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一贯主张循序渐进的教育家、幼儿园工作人员及应用儿童心理学家,在接触儿童的过程中进行的大量的观察,开始倾向于实行一种更宽容的教育方法和制度。此外,还有许许多多学者、专家提供的资料如:罗杰斯的非指示疗法所依据的概念体系。由动力论者、突生进化论者、现代实验胚胎学者,以及像哥尔德斯坦这样的整体论者提供的,大量神经病学和生物学的资料,都涉及到机体在遭受损坏后自发的再调整。所有已有的和正在进行的探讨,都极力坚持认为我们的机体有更强的自我保护、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也比一般认可的更值得信赖。还有各种正在发展中的科学探讨已表明,有必要从理论上假定机体内有某种积极生成或自我实现的倾向。这种生长或自我实现的倾向,曾经由亚里士多德、柏格森和其他许多哲学家以多种模糊形成假定过。而且在精神病学家心理分析家及心理学家中,哥尔德斯坦、兰克、荣格、霍尼、弗洛姆、梅.罗杰斯等也都感到有必要提出这种假设。但对主张重新考察本能理论产生最重要影响的还是心理治疗家的经验,特别是心理分析。在这一领域,对各种事实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这一点是确认无误的。有鉴于此治疗者不得不把更基本的愿望同不太基本的愿望(或需要.或冲动)区别开来。这是因为: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产生病态,而另一些却不会。某些需要的满足会产生健康,另一些却不会。而这些更为基本的需要竟都出乎意料地“顽固”,难以对付,对它们所有的奉承、取代、贿赂和削弱都无济于事,而且没有任何通融的余地,它们只要求恰如其分的内部满足,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尽量满足这种需要。这些需要表现出恰如顽固的、不可削弱的、不能再分析的终极的事实,只能作为既定的事实或不容辩驳的基点。精神病学、心理分析、临床心理学、社会工作或儿童治疗等几乎各个学派,无论它们相互间有怎样的分歧,都假定了某种有关本能或似本能需要的学说o这是种族的特性、素质和遗传,而不是肤浅的易于控制的习惯,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必须考虑。如果必须在这两难抉择中作出任何一种选择,治疗者总是宁肯选择本能来作为基石,而不是选择条件反射或习惯。这当然是不恰当的,因为我们将看到,有另外一些更恰当的可供选择的对象,从中我们可以作出更令人满意的选择。这就是说并非二者必居其一。本能理论,特别是麦克杜格尔和弗涪伊德提出的本能理论,按一船动力论要求看,具有当时末被充分理解、接受的优点:本能论承认以下事实:人是自我促动的,人自己的本性和他所处的环境都有助于决定他的行为;入自己的本性给他提供先决的目的、目标或价值体系;在良好的条件下,为了避免疾病,他所想要的常常就是他所需要的(对他是有益的东西);全人类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生物族类;如果一个人不理解他自己的行为的动机和目标,他的行为就是盲目的;总的来说,机体依赖自身的资源,它经常显现出一种生物性的功能或智能。首先,本能理论家虽有许多甚至可以说顽固的错误,需要反驳,但绝不是本质的或必然的.而且有些错误连批判本能论者的入自己也同时具有。其次,本能理论确有失误,那么有哪些失误呢?最为明显的是语义上和逻辑上的错误。本能论者特意创造一些本能去解释他们不能理解或不能确定其本源的行为,这样做的确很不恰当。不过我们自然加强警揭,不会认为这些本能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存在,不会将名称与事实相混淆,也不必进行无效的三段推论,而且,我们对语义学已有极多的了解了。粗陋的种族中心论、阶级中心论及庸俗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都曾导致早期本能论者的失败。但我们现在已有更多的人种学、社会学和遗传学的知识。显然能够避免这些。由于本能论者当时从种族学的天真行为中转得过于极端,过于彻底,以致这一行动本身造成了一个错误,即文化相对论c这一学说在过去很多年中曾有很大影响,并且得到广泛的认可,但现在却受到广泛的批评。的确,像本能论者以前做过的那样,寻求跨文化的种族的特性,值得重新予以重视。于是,我们必须既避免种族中心主义,又避免极端的文化相对论。二十至三十年代的伯纳德、华生、郭任远等反本能论者,批评本能论“不能根据特定的刺激反应概念来描述本能。”也就是指责本能不符合简单的行为主义理论。但现在,动力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仅仅用刺激反应概念是不能解释任何重要的人类完整品质或完整活动的。而只能引起混淆。典型的例子是.把反射与低等动物本能混为一谈。我们知道,反射是纯粹的动物神经的动作,而低等动物本能则除了运动神经的动作以外,还有先天性冲动、表达性行为、应对性行为、对目的物的追求及感情色彩等特点。即使仅仅从逻辑上看,我们也没有理由一定得把本能划分为完全的本能(各部分都充分发展的本能)与非本能,为什么除了“本能”与“非本能”以外,就不能有残存的本能,不能有似本能的某种还属于行为的东西?不能有程度的不同,不能有不完全的本能呢?不加区别地使用本能这个词代表需要、目的、能力、行为、知觉、表现、价值以及感情的伴随物,有时取其中单独一项的含意,有时代表几项的结合,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其结果就形成了不精确用法的大杂烩,正如马莫尔和伯纳德指出的那样,几乎每一种已知的人类反应,都被某个作者描述为本能。人的许多能力或智能如色觉、发音能力等完全是遗传所决定或由遗传提供可能的,这些基本需要的遗传成分可以看成是简单的意动性缺乏、与任何固有的达到目的的行为无关,就像弗治伊德的本我冲动的盲目、无定向需求一样。满足这些需求的因素似乎也可由某种方式确定为内在固有的。但那些与此有关的行为或能力、认识或感情却不一定是先天的,如追求目的的行为,(竞争行为)就必须经过学习或引导才能获得。第三章 人性能达的境界 1 生命如何本能——本能论者的失误本能沦者的严重失误就在于考虑问题时仅用非此即被的二分法而不是按程度的差距。试问:一整套复杂的反应,怎么能够说要么完全是由遗传决定的,要么完全不是由遗传决定的呢?要知道,任何一个结构,无论怎样简单.不可能是只具有基因的决定因素,即使是孟德尔的甜豌豆也需要空气、水以及养料。更不用说其他任何完整的反应了。谈到这一点,可以说基因本身也需要一个环境,即邻近的基因。在另一极端,同样明显的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完全脱离遗传的影响,因为人也是一个生物族类。这一由遗传决定的事实,是任何人行为、能力、认识等等的前提,也正因为他是人类的一员,他才能做人类所能做的各种事情。而这一人类成员的身份是一个基因问题。所以,就出现了这样一种似乎矛盾的不合情理的现象: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动物的自然性,而在神经病人或“一般病人”那里却表现模糊;那些精神层次最高的、最有智慧的“圣人”身上,那些员有理性的人身上,也明显地表现出自然性或动物性。本能论者的另一个更严重的错误也是由注意动物的本能而引起的。西方文明普遍认为,人类身上的动物性是一种恶的动物性,把我们的动物性看成与狼、老虎、猪、秃鹫或蛇的本性一样,而不是用稍好些或至少温顺些的动物,如鹿、象、狗或猩猩来比较。说我们人类大多数的原始冲动都是邪恶的、贪婪的、自私的、敌意的。神学家把它叫做原罪或魔鬼;弗洛伊德主义者把它叫做“本我”;哲学家、经济学家以及教育家,也用各式各样的名称来称呼它。连达尔文也由于偏爱这种观点,以至只看到动物界的竞争而完全忽视了同样普遍存在的协作,没有注意到克鲁泡特金曾轻而易举地观察到的这一点。应该指出的是,如果必须从动物类推到人的话,我们最好选择那些与我们最接近的动物,如类人猿。既然这些动物是可爱的、令人愉快的。同我们分享许多善良的特性,那么比较心理学是不会支持恶动物性这种说法的。当论及遗传特性不会变化、不可更改的假设时,我们还要注意另一种可能:纵然一种特性最初就被遗传基因所决定,它也仍然可能改变。如果我们在发现过程中运气不错,这种特性也许很容易改变相控制。如果我们假定恋有一个稳定的遗传基因,也没有必要阻止任何人去寻求一种方法来控制它。即使仅根据演绎的理由,我们也有可能证实智商既具有显著的遗传因素,又可以由教育或心理治疗加以改进。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马斯洛指出,在这一点上,我们与本能论者的区别在于,我们相信本能有更大的变异性。认识和理解的需要似乎只对聪明的个体有明显的力量。低能者却似乎并不存在,至少发展不完全。利维已经证明,母性冲动在妇女中的差异是极大的,以致从某些妇女那里很难看到这种冲动。音乐、数学、艺术等方面的特殊天才,很可能具有基因的决定因素,但大多数人却没有这种基因的决定因素。就整个的人类而言.动物的本能永远存在,面动物本能的冲动在一些具体的人身上则会永久性丧失。比方说,在变态人格身上,爱和被爱的需要已经丧失了,而且如我们目前所知,这是一种永久性的丧失,也就是说,这种变态人格是己知的任何精神治疗术医治不好的。我们还有更早的关于奥地利村庄失业者以及苏格兰失业者研究的例子,这些研究的例子表明,长久的失业会严重地损伤心理,以致催残一些需要。对有些人来讲,这些需要甚至在环境已经变好以后仍不能恢复。从纳粹集中营里也获得了类似的材料,或许巴特森和米德关于巴厘岛人的观察是最具说服力的。成年的巴厘岛人不是西方意义上那种讨人喜爱的人,在巴匣岛拍摄的电影表明,婴儿和儿童有对缺乏爱的抱怨和不满,我们由此只能推断出:这种爱的冲动的丧失是一种后天的丧失。在物种阶梯上,我们已发现本能与灵活适应新事物和认知新事物的能力往往互相排斥,这二者中对其中一个发现越多,对另一个可能期待值就越小。这个发现会导致我们产生一个严重的甚至是悲剧性的错误——把人类的本能性冲动与理解力割裂开来了。对于人类来说,本能性冲动和理解力可能都是似本能的;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结果或者隐含的目标可能是同一的、合作的,而不是排斥性的。可惜,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马斯洛说:“我们得到一个论点:认识或理解的冲动也许与归属感和友爱的需要一样,是意动的。”这里有一个词义必须弄清楚:什么是“似本能”,临床心理学家给我们作了拴释,他们认为,只有诸如饥、渴等心理冲动才算是似本能,这样可以做出一个肯定的可能性回答:一些似本能的需要只有人才有,或者由人与动物界中的黑猩猩所共有[如爱的冲动),人类的基本需要是属于似本能。那么本能与理性两者是什么关系呢?被错误认知的本能和理性在一般的本能理性两分法中是相互对抗的。但如按照现代知识来正确地划分,它们就不会被看成是相互对立或对抗的。健康的理性与健康的似本能的冲动的重新定义,在健康人那里并不互相排斥,而是指向同一个方向;但对不健康的人而言,它们可能是互相对立的。当前已获得的所有科学资料指出,保护、宽待、爱、尊重儿童,在精神病学上是合乎需要的。这也正是儿童的本能所希望的。正是在这种非常明确的、在科学上可检验的意义上,我们认定似本能的需要和理性是合作的而非敌对的,它们表面的对抗只是对病人表面的印象。这一拙劣的两分法造成了这样一种混乱后果:只要有任何学习的迹象显露就断言这是非本能的,反过来说,假如有了点遗传影响的证据,就判定这是本能的。既然对于大多数甚至全部冲动、能力或情感来说,证实这两种看法都是那么容易,这样的争论必然永远存在下去。本能论者和反本能论者都是极端主义者。我们当然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马斯洛认为,不重视人种与其他物种的本质区别,却过分强调入与动物相关联的部分,是早期本能论者的严重错误。我们至今还可以在他们的著作里看到达种自信的倾向:在一般动物的意义上来解释和罗列本能,以便使每一种本能都适应于任何一种动物。由于这个原因,任何只在人身上有的而在动物身上没有的冲动都被认为是非本能的。当然,任何在人和其他动物身上发现的冲动或需要都因此被证实为本能的,无须进一步论证。但这并不能否认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使动物中(加黑猩猩)也有如爱的冲动等,还有如信鸽、鲑、猫等,都有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本能,为什么人种就不能有自己独有的本能呢?我们在凭观察寻找本能时,可以看出基本需要中的遗传基础,不过当它明显独立于环境并比全部的环境力量更强大时,才认为它是本能,那么,我们就很可能犯大错误。难道就不会有虽然似本能但仍然较容易受压抑或控制的需要吗?就不会有容易被习惯、暗示、文化压力、内疚等等掩饰、更改、甚至抑制的需要吗?换句话说,为什么就不会有弱本能呢?本能的力量是否不可抗拒?这个问题也是争论的焦点之一。假如我们尊重文化和生物两种因素,并进一步考虑到文化是比似本能的需要更强的力量,那么如果我们要使柔弱、微薄的似本能的需要不被更强、更有力的文化所吞没的话,就应该保护它们,否则它们很可能被吞没,尽管这些似本能的需要在另一种意义上说是强大的,也就是说,它们顽强地坚持要求获得满足,一旦受挫,就会产生严重的病态后果。这个主张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而不是谬论了。对这一论点很有帮助的是一个与一般见解对立的反论。马斯洛认为,揭露、顿悟和深度治疗(包括除催眠治疗和行为治疗之外的所有治疗)从某种意义来说是要揭露、恢复和加强我们那些被削弱了的和失去了的似本能倾向和本能残余、我们那些动物性的自身、我们的主观生物学。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付出积极的、痛苦的、长时间的努力,这种努力需要人一生的斗争、需要有耐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使这样,最终还可能会遭到失败。但是,到底有多少只猫、狗或鸟需要帮助才能知道怎样去做一只猫、一条狗或一只鸟呢?它们由于冲动而发出的声音十分响亮、清晰和明确,而我们的声音却是微弱的、混淆不清和容易被忽略的,因此我们需要帮助才能听到那些声音。所以那种认为本能和社会、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对抗,这个论断是未经证明的,而且是危险的。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证明的那样:事情并非只能如此。只有在恶的个人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才会存在这种对抗。本能理论的缺陷还在于,它忽略了冲动是在一个强度大小不同的层级序列里,而且能动地互相联系。如果孤立地对待每一个冲动,那些纷繁复杂的问题一定得不到解决.反而产生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例如,动机生命在本质上的一元性或整体性会被抹煞而形成罗列动机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此外,价值或者选择原则是使我们决定一个需要比另一个需要更高级、更重要或者更基本的重要尺度。而恰恰是这么一个重要的尺度也被本能理论忽略了。(与整体化相对的)动机生命原素化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后果就是给本能敞开了通向涅槃、死亡、静寂、体内平衡、自满、稳定的大门,原因在于,孤立地看待需要所能做的惟一的事情.就是迫切要求满足,这就是说,要求它自身的湮灭。这里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求是无止境的,一个需要的满足将导致新的需要产生。任何一个需要的满足都将是其他曾被挤到一边的较弱需要的登场亮相。那么到底什么是满足(包括生理上的满足)?怎样去满足?比如孩子喂养定时与可靠,是满足了饥饿的需要吗?为什么收容所里的孩子无论受到多好的照顾,即生活上得到很好的满足,他们仍常常出现病态的发展呢?按照墨菲的疏通作用概念,当一个人要满足生理需要(比如饥饿)时,“需要”的信号不能给予满足,而只有“满足”本身才具有实际意义,这就是说,当你饥饿时,饥饿的信号不是满足,只有满足物——食物,才能解决饥饿。推广开去,在一个相当稳定的环境中你的某一个生理需要的信号特产生像餐铃一样的作用,更为重要的学习是疏通作用,而不仅仅是联系作用。这就是说当需要满足某一个生理需要时应该通过学习:了解哪些东西是适合的满足物,这些满足物中,又由于某种原因,哪些是最令人满意的或最值得选择的。本能论者在人性问题上也作出了错误的解释,他们主张“人性本恶”,认为,精神错乱的人,神经病人,罪犯,低能者或面临绝境而孤注一掷者身上,这种恶的动物本能尤为强烈。因而导出这样的结论:良心、道德,理性,不过是一种后天的面具。似乎把人类定判为非理性的。诅咒人类永远摆脱不了战争,摆脱不了充满分裂和对抗的弱肉强食的状况。他们拒绝与不可回避的命运抗争,他们大多是在无所谓中放弃乐观主义的。有些人甚至非常渴望的抛弃乐观主义。我们以那些迷恋于酒精麻醉的人为例,他们也许是嗜酒如命,也许是被迫应酬,但最后会得到相同的后果。难怪人们发现在许多问题上弗洛伊德与希持勒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难怪一种恶的动物本能论能迫使像桑戴克和麦克社格尔这样的非凡人物转向汉密尔顿主义和反民主的阵营。认清似本能的需要并不是恶的,而是中性的,甚至是有益处的,许多含混模糊的问题就会因此而豁然开朗。举例来说,对孩子的培养将会引发一场教育革命,在培养他们时甚至用不着说一句训斥的话。当我们意识到合理的动物需要时,会促使我们去满足这些需要,使我们更加宽容。在传统的文化里,一个丧失了部分天真但尚未被复杂的成年人彻底同化的儿童,即那些健康的动物性需要尚未被完全剥夺的儿童,总是以他自己创造的每一种方式不断地要求赞许,要求安全、自主、爱等等。复杂的成年人对此类表达此类需要的举动一般会认为,他不过是在卖弄、炫耀。或者以为“他只是想引起我们的注意e”于是,成年人就把孩子狠狠地批评一顿,也就是说,这种动物性需要通常被理解为一道禁令,对孩子的追求不要满足,不要评论,不要赞许,不要喝彩。如果我们能慢慢地将这些对承诺、爱以及赞许的恳求看作为合理的要求,就像孩子对待饥、渴、寒冷或疼痛的需要满足一样,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需要的满足者而不是需要的扼杀者。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和父母都得到了美妙的乐趣,在一起时更愉快,因而也就必然增进相互的爱和理解。这种文化类型可以理解为无限度的、毫无区别的宽容,即通过培养使孩子获得适应外界文化环境的能力和习惯外表,将是必要的。在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这种人为制造的收获不应引起什么特别的麻烦。而对吸毒的需要,习惯的需要,熟悉的需要,则是绝对不能包容放纵的。第三章 人性能达的境界 生命如何本能——荒谬的人生表有人竞荒谬地异想天开地企图把人生的需要列成分解式的表格。对此马斯洛认为,种种情况表明,这种为内驱力或需要制作分解式表格的计划应坚决予以取消,这样的表在理论上是不可靠的,它的效用是很短暂的。因为只要人愿意.一些生理需求的数字可任意增大或缩小。而且,此表决不会包括各种感觉上的快意。马斯格的看法是:首先,它们意味着各种内驱力均等,也就是说,在力量的强度以及出现的可能性上均等。然而从实际情况看这并不正确,因为任何一种欲望在意识中是偶然显现的。而这种偶然性取决于其他更具优越性的欲望是否满足。各种特定的内驱力出现的偶然性有极大的区别。例如:人的食物的需要相对娱乐的需要,性的需要,其内驱力的强度和出现频率就是不等的,当食欲满足时,可能会“偶然地”浮现出“性歇”,而当一个人工作过于繁重,沉迷于工作情境中时很可能就没有“食欲”、“性欲”等的“偶然性浮现”。其次,这样列表意味着这些内驱力中的每一种都与其余的内驱力不相干,似乎是各自为政的独立体,丽事实上它们并不是以任何一种类似的形式相互孤立的。实际上,这些需要虽然相对独立,但绝不是彻底独立的。几乎所有的生理需要,在其得到满足时,同时也对其他种种需要起着疏导作用。比如,一个认为自己饿了的人,实际上也许更多的是在寻求安慰或依赖,而不是蛋白质或维生京。相反,还有可能通过其他活动,如喝水、抽烟等来部分地满足饥饿感。再次,这种以行为为基础制定的一览表,已完全将内驱力的全部动力性质弃置一夯。例如,它们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两方面可能是不同的;一种特定的内驱力实际上可能是几种表达自己欲望的途径,等等。这样列表的荒谬还在于.表中内驱力的排列是按具体特征排列的。连孤立分散的数字的算术和这样的形式也算不上。换句话说,一个人在表内列上多少个内驱力完全取决于他对这些内驱力进行具体深入分析的程度。实际的图景并不是很多木棒依次排列,而是犹如一套木箱,一个大木箱内装三个小木箱,这三个小木箱子又各自装有十个更小的木箱,这十个箱子又分别装有五十个更小的木箱,依次类推。或者可以再作一个比喻,仿佛是对一块组织的剖面进行各种倍数的放大。这样我们谈到某种要求满足或平衡的需要时,可以更明确地说是吃的需要,再具体些,填满肚子的需要直至对蛋白质的需要及某种特定蛋白质的需要等等。我们现在掌握的一览表,大都不加区别地包括进了在不同放大倍数上的需要。由于这种混淆,造成了一些一览表可能包括三种或四种需要,另一些则包括数百种需要。如果我们愿意,可以制成这样一种内驱力一览表,它包括从一至一百万的任何一个数量的内驱力,其多少完全取决于分析的具体程度。我们应该了解到,如果我们试图讨论基本的欲望.就应该将它们清楚地理解为分后不同系列,不同的基本类型或者基本范畴。也就是说,这样一种基本日标的列举应是抽象的分类而不是编成目录的一览表。并且,互不相融的关系似乎i4F常明显地展现在已经公布的内驱力的一览表之间。然而事实上,它们之间不但没有相互的排斥,而且它们的相互重叠甚至使我们几乎不可能完全清楚和严格地把某一内驱力同其他内驱力分开。此外在对内驱力理论的任何评论中还应指出,内驱力概念本身多半出自对生理需要的过分关注。在对待这些需要时,区别刺激物、有动机的行为、目的物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假如我们谈到爱的欲望时。要区分内驱力和目的物却不会那么简单,在这里,内驱力、欲望、目的、主动性似乎都是另外一回事了。第三章 人性能达的境界 2.人性如何丰满存在的持征也就是存在的价值,可以类比为人性丰满者的特征,存在的特征体现在存在的价值上,就如同一切理想心理治疗(道家的不干预)的长远目标;理想人本主义教育的长远目标;某些类型的宗教的长远目标和表现;理想的良好社会和理想的良好环境的特征。人性丰满者究竟具有哪些方面特征呢?首先是真:真实;诚实;坦率;本分;丰富;本质;未掺假的完全。善:性本善;善良;广泛;独一无二。美:洁净。完整:统一;整合;倾向单一;相互联结;组织2构;秩序,不分离;协同;同法则和相结合的倾向。2有多余的也不缺少任何东西。完善:一切都在合适的位子上,无须改善;恰当;是如此;适宜;正当,完全;不可超越;应该。必需:逃脱不掉的;只有与那保持一致,不能有•不同,那样就很好。单纯:专一;纯真且稍有无知心;基本构造;问题的中心;不转弯抹角,仅仅必需的东西。基本构造;问题的中无修饰,没有多余的东西。丰富:分化;复杂:错综:全体:无缺失或隐藏;都在眼前;无所谓重要或不重要;什么都是重点部分,没有非重点;一切顺其自然,简化、抽象、重新安排。不费力:从容镇定、不慌乱、容易、轻轻松松地完成。欢娱:玩笑;欢乐;有趣;高兴;幽默;生气勃勃;不费力。自足:独立性强;需自己,不需别人或工具;突破环境;超越环境;分立;依据自己的法则生活,同一性。公道:公正合理;应该:适宜;成体系的性质;只有;不能脱离;无偏私;不偏袒。秩序:合法则;正确;完善安排。二元超越:承认,坚决,二分、两极、矛盾、矛盾的整合或超越;协同,即对立转化为统一,敌对者转化为相互合作或相互鼓励的伙伴。活泼:过程;生机盎然;自发;自我调整;充分运转;改变着又保持原样;表现自身。独特:独具的色彩;有别于他人的特征;不能类比;新颖;可感受到的特性;就是那样;不像任何别的东西。完成:结束、结局、符合规定;事情宣告结束;格式塔不再改变;目的实现;终点和末端;没有缺失;全体;命运的实现;终止;顶点;圆满封闭;生命还没开始,生命的结束。可以想象,一旦人具有了这些特征该是多么的完美,这就是具有丰满人性的入。那么,人怎样向丰满人性成长呢?马斯洛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我们可以从心理、哲学、教育、精神方面的转移倾向中获得某些好处。这一转移鼓励了对生物基础和体质基础的正确理解。在任何有关同一性或真实自我、成长、揭示疗法、丰满人性或人性萎缩、自我超越或其他任何一类问题的讨论中,都不能不涉及到人的潜在的生物因素和体质因素。简短地说,要帮助一个人向丰满人性运动,不可避免地要通过他对自身同一性等等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自己是什么,作为人类的一员在生物学上、气质上、体质上是怎样的,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愿望、需要.也意识到自己的使命,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的命运是怎样的。可以毫不犹疑地说,对自我觉知至关重要的方面是关于个人自己内部的生物学的现象认识,关于“似本能”的本性、关于个人动物本性和种性的认识。这当然是精神分析要努力做到的事情,就是帮助一个人意识到自身的动物冲动、需要、紧张、抑郁、爱好、焦虑,这也是霍尼在真实自我和虚假自我之间进行区分的目的,这也正是个人对于自己真正是什么的一种主观的意识判断。如果一个人不首先是个人自己的身体、个人自己的体质、个人自己的机能、个人自己的种性,他又能真正是什么呢?这一模式可以一直延伸到个人发展的最高水平,甚至延伸到个人自我超越的水平,对此马斯洛是深信不疑的。马斯洛说:“我完全有理由接受一个人的最高价值的似本能特性,或可称为精神生活或哲学生活的似本能特性。我甚至觉得这种个人发现的价值论也能纳人‘个人似本能性的现象学’范畴,或纳入‘主体的生物学’或‘体验的生物学’等范畴。”这一人性程度或量度的单一连续系统,在理论上和科学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一连续系统不仅包括精神病学家和医师谈论的各种疾病,而且也包括存在主义者、哲学家、宗教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关注的一切问题。不仅如此,我们还能把我们所知的各种健康和各种程度的健康纳入这同一个单一的连续系统,甚至加上自我超越的、神秘融合的“健康以外的健康”,以及未来可能揭示的任伺更高的人性可能性。也就是成为具有丰满人性的人的可能性。对于更整合的人格来说,我们开始能以一种科学的方式认识它了,因为它影响着信息的接收和发出。许多研究表明,当患者在心理治疗中有好转时,他以不同的方式变得更整合了,更“对经验开放”或更有效地理解,并更充分地发挥作用,更忠实地表现。马斯洛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自己的研究探索,但却获得同样的结论,这是一种对相对健康人格的直接探索。这些探索支持整合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支持那个结论,认为健康人更自发,更善于表现,他们做出行为反应更容易、更全面、更忠实;它们支持又一结论,认为健康人能更好地理解(理解自己、他人、和现实的)一切。尽管这不是一种一律的优越性。或者换一个方式进行解释。马斯洛曾公布过一项实验报告,他发现,看可靠的人照片上的面孔拄往比不可靠的观察者所看到的要热情。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仁慈心的投射还是天真的投射,或是更有效的感知和理解?结果如何仍有待未来的研究。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实验,以便能使被观察的面孔具有已知的热情或冷静的水平。然后,我们可以问,那些观察到或归属为更多热情的观察者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或者他们对热情面孔或冷静面孔的判断是正确的还是有误的?他们看到的是他们想要看到的吗?他们是在要求自己喜欢他们的所见吗?在马斯洛看来,这是一种对现象最纯的最有效的观察和理解,尽管这还有待于实验的检验。它是对认识对象的更真切更可靠的认识,因为它最超然、员客观、最少受到观察者的愿望、畏惧和需要的污染。它是非干预的、没有要求的、最能接受的。在存在认知中,二元倾向于溶合,分类倾向于消失,对象被看作是独一无二的。上述观察在自我实现的人身上最容易发现。但马斯洛也曾在他所问过的几乎所有的人中,都得到这种观察和认知的报告,是在他们生活最高潮、最快乐、最完善的时刻做出的。马斯洛的观点认为,这些认识对象变得更个体化、更统一、更整合、更有趣、更丰富多彩、更健康。而且它们是同时发生的,并能从任何一方开始。也就是说,世界变得越完整,人也变得越完整。同样的,人变得越完整,世界也变得越完整。这是一种动力学相互关系,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一个信息的意义显然不只是依赖于它的内容.而且也依赖于人格能够对它做出反应的程度和范围。更“深的”含义只有更“深的”人才能理解。他的个子越南,他能看到的也越多。正如爱默生所说:“我们是什么,我们也只能看到什么。”但马斯洛要附加一句:“我们看到的什么又倾向于使我们相信它是什么和我们是什么。”个人和世界之间的沟通关系是一种相互形成和彼此升降的动力学关系,一种我们称之为“可道的同型”作用。高水平的人才能理解高水平的知识;高水平的环境也倾向于提高人的水平,正如低水平的环境倾向降低人的水平一样。二者之间会相互影响以便使彼此更相似。这些看法也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怎样相互帮助和彼此塑造。第三章 人性能达的境界 3.成为一个人——“自我认识”的陈旧劳伦斯•库比在《教育中被遗忘的人》里曾提出一个观点,认为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就是帮助人成为一个人,尽他的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完全人性的人。什么叫“帮助人成为一个人”?这句话中的后一个“人”字,指的是“具有完全人性的”“他”自己。人,常常自己抑制自己,吓唬自己,或贬低自己,甚至有意无意地丑化自己。长此已往,他自己的人性会被自己扭曲,自己的潜能会被自己扼杀。应该可以发挥的才华得不到完全施展的机会。这就是马斯洛所谓的有心理疾患的人表现出来的自我认识的防御机制。弗洛伊德的一项原理说明:自我的无意识面受到压抑,而真实自我的发现就在于揭露这些无意识的方面所隐含的意思是相信真理能治病。学会破除自己的压抑,理解自己,倾听冲动的声音,揭示胜利的本性,达到真知、灼见和真理——这些就是所需要的一切。要想实现一个“真实的自我”,认清真正的自己,就一定要破除这些压抑,解开这些伽锁,放下心中的疑虑,树立自己的信心。朝着健康成长的方向运动。在这方面,除了自我的“解放”以外,那些心理医生,那些咨询家,是可以结我们助力的。咨询家是何许人呢?他如何能帮助来求助的人朝着成长的方向运动呢?咨询家这里当然是指心理咨询的专家,高明的心理医生,按医学模式的意思,来找咨询家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病的人,他们受伤痛和疾患的烦扰,是来寻求治疗的。对此,马斯洛说,实际上,我们希望咨询家是一位帮助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的人,而不是一位帮助治好一种疾患的人。帮助不是合适的模式,也必须放弃。它使我们把咨询家设想为一位无所不能的专家,他懂得一切并从他高高在上的特权地位走到下界可怜的凡人丛中,这些凡人什么也不值,他们不得不以某种方式接受帮助。咨询家也不可能是一位通常意义上的教师,因为教师的训练和擅长是“外在的学习”,而进入一个可能达到的最佳境界的成长过程却是“内在的学习”。《对真实的挟求》一书的作者布根塔建议我们把咨询或治疗理解为试着帮助人成长到竭尽他们所能可以达到的高度,马斯洛说,这或许比我曾建议的词更好些,我建议的词叫做“心灵教育”。不论我们用哪一个词,我认为我们最终必然达到的概念都将是阿德勒很久很久以前就提出过的一个概念,即他所说的“哥哥”。哥哥是可以而且应该承担责任的人,正如任何一位哥哥对他年幼的弟弟所该做的那样。自然,哥哥懂得要多些,因为他多活丁几岁,但他俩没有什么质的不同,也不是属于另一种推理的范式。聪明而亲爱的哥哥试着促使弟弟进步,并试着使弟弟胜过自己,在弟弟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和“教导无知者”的那种模式当然有很多不同之处!告诉人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诸如训练、塑造或普遍意义上的教导,这些都不是咨询家所关心的,也不赞扬和宣传。咨询家所做的,应该是一种“道家的”启示和启示后的帮助。“道家的”意味着不干预、“任其自然”。道学不是一种放任哲学或疏忽哲学,也不是拒绝给予帮助或关怀。作为这一过程的一种模式,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位医师,如果他是一位技术不错的医师并且也是一个品行不错的人,他决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患者或以任何方式进行宣传,更不想使哪一位患者模仿自己。好的临床医师应该是能帮助求助者弄清并破除那些针对他自己的自我认识的防御机制,恢复并理解自己。那么,这个医师最好应该怎么做呢?马斯洛认为,理想的情况是,医师的相对抽象的参照系统如他曾读过的教科书、他曾上过的学校、他对世界的信念等——这些都绝不要让患者觉察到,尊重这个“小弟弟”的自尊及内在的本性、本质和精华所在。让他达到美好生活境界的最佳途径就是更充分地成为他自己。我们称为“有病”的人是那些尚未成为他们自己的人,是针对人性树立起各式各样神经质的防御机制的人。正如对于玫瑰丛来说,不论是中国人、意大利人,还是法国人或瑞典人,结果都一样。对于那个小弟弟来说,帮助他的人自己是怎样具备这种能力的问题也无关紧要,帮助他的人必须给予的应该是某些和他的身分无关的服务,不论他是瑞典人,还是天主教徒,或伊斯兰教徒,或弗洛伊德的信徒,或其他任何人。这些基本概念包容着、蕴含着而且完全符合弗洛伊德和其他心理动力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世界每天都在变化,在发展,在进步,人类更是向更远大、更完美、更成熟的方向成长发屁,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迫切要求改变自我状态,塑造成全新的人的愿望,而只有能破除那些在自我认识上的防御机制,正确认可自己、恢复“真正的自己”才有希望朝着健康成长的路发展。而作为心理导师,作为咨询家,马斯洛也明确地、充满信心地说:“对成人而言,我们也并非是束手无策的,我们已经有了一些能力和才能,有了方向、使命和职业、主要的任务。假如我们认真看待这一模式,那么既帮助他们,使他们已经具有的更完善,使他们处在潜意识内的东西成为在事实上更充分、更真实、更现实的东西。”第三章 人性能达的境界 3.成为一个人——接受他人自我实现者有许多在表面上可以察觉的、最初似乎是各不相同的、互不相关的个人品质,可以理解为一个单一的更为基本的态度的表现形式或派生物。这个态度就是:相对地不受令人难以抬头的罪恶感、使人严重自卑的羞耻心、以及极为强烈的焦虑的影响。他们能够以一个人在接受自然的特性时所持的那种毫不置疑的态度来接受脆弱、过失、弱点,以及人性的罪恶方面。一个人不会由于水的滑湿,岩石的坚硬或者树的翠绿而抱怨它们。儿童是睁大了眼睛,用毫不挑剔和纯真无邪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他们注意和观察的只是事实是什么,对它并无争论或者要求,自我实现者也是以同样方式看待自己相他人的人性的。当然,这并不同于东方的出世观念,不过出世观念在一些自我实现者那里,特别是在面对疾病和死亡的自我实现者那里也能观察到。已经自我实现的人对现实看得更清楚:他们看见的是人性的本来面目而不是他们希望中的人性。他们的眼睛并不为各种眼镜所累,从而歪曲、改变、或者粉饰所见事实的真象。自我实现者倾向于接受自然的作用而不会因自然的作用不合意而愤愤不平。普通人特别是神经病思者常有的反感、厌恶在自我实现者中间是相对少见的,他们较少挑食、厌恶身体的产物、身体的气味以及功能等等。这就是他们倾向于接受自然产物的表现。自我接受与接受他人是紧密相关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他们没有防御性,没有保护色或者伪装;他们厌恶他人身上的这类做作。假话、诡计、虚伪、装腔作势、面子、玩弄花招,以庸俗手法哗众取宠,这一切在他们身上异常罕见。尊重他人的人格,肯定他人的个性,衷心希望他人能健康成长,这是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个前提,一条原则。在爱情关系中更是如此。这是每个论述过理性或健康爱情这一问题的严肃的思想家所强调的,马斯洛通过对自我实现者的观察,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这些人都为伴侣的胜利感到高兴而不是觉得受到这种胜利的威胁。他们总是以一种意味深长的深刻而基本的方式尊重自己的伴侣。奥佛所特里特说得好:“对一个人的爱意味着对那人的肯定而不是占有,意味着愉快地授予他一种充分表达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性的权利。”弗洛姆对这一问题也有十分感人的论断:“爱情是这样一种自发性的员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所说的并非那种招自己消溶于另一个人中去的爱情,而是那种自发肯定他人的爱情,那种在保存个人的基础之上将个人与另一个人结合起来的爱情。”在这方面,一个最感人的例子就是,一个人对他妻子的成就感到由衷的自豪,即使这些成就超过了他自己的成就。他也同样地兴奋愉悦。另一个例子就是不嫉妒。马所洛说,“我们在健康人那里看到的爱情,是必须用白发的钦慕来描述的。”这是一种不求回报的敬畏和欣喜。我们可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但并不存心想拥有它;我们可以欣赏一株玫瑰但并不想去采摘它;我们可以欣赏一个漂亮的小孩但并不想绑架他;我们可以欣赏一只鸟儿但并不想把它关人笼中。同样,一个人也可以用一种无为的或一无所求的方式钦慕和欣赏另一个人。当然,钦慕和敬畏确实与其他一些将人们互相联系起来的倾向相互协作,它并不是使人们联系的惟一倾向,但的确是这种倾向的一部分,特别是那些不那么沉翅子自我的人。布里克还有这样一段表述:“意念冲动是人的一些倾向。由于这些倾向,关于另一个人的愉快或不愉快的状态的观念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有这些倾向的人将他人的快乐视为自己行为的目的。一旦这些目的得以实现他也可以享受到其中的快乐。”马斯洛说,可以有许多途径,当然是区别于爱情效果本身的途径,可以表现出爱情的这一方面。爱情和算重可以彼此分开,尽管它们常常是相互伴随的。即使是在自我实现的水平上,离开了爱的尊重仍是可能的。马斯洛并没有断言离开算重的爱情是否可能,但他认为这也可以是一种可能性,因为有许多尊敬关系的特征可以由爱情关系的外表特征或性质表现出来。对他人的算重,意味着对他人独立存在的承认,在爱情关系中也不例外。自我实现者不会随便地利用别人、控制别人、忽视别人的愿望,他愿意给予对方以一种基本的、不能降低的尊严.不会无端地侮辱他。这一点不仅适宜于成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适宜于自我实现者与小孩的关系。他完全可能以真正的算重来对待小孩,而大多数人往往都很难做到达一点。弗洛姆在《自为的人》一书中这样定义爱情:“就对像与自己的关系而论,爱情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爱情表现出感动性,意味着关心、算敬、责任和了解,它并不是在披他人感动那种意义上的‘感动’,而是为了所爱的人的成长与幸福所作的积极努力,而当这种积极努力又是植根于爱的能力的。”当这种尊重关系表现在两性之间时,则往往有一种相反的情况,双方好像缺乏算重,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马斯洛举例说,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大量所谓尊重妇女的宣传口号和标志事实上都是过去遗留下来的从不尊重妇女的残余,也可能是无意识地表现了对妇女的极端蔑视。当一位女士进屋时,男人总要特地请入座,帮她挂好外套,给她敬上最好的东西,一切东西部首先让她挑选。从历史和动力学角度看,此刻所表现出的这些文化习惯都隐含着这样一个观点,即女人是弱者,是无力照顾自己的.因而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保护,就像对弱者和低能者的保护一样。总的来说,具有自尊心的女人对这类尊敬的标志常常感到厌恶和反感,因为她们清楚地知道,所有这些都可能具有正好相反的含义。自我实现的男人真正地并且从根本上说倾向于把女人看作伴侣,是与自己相同的完完全全的入而不是把她们看作有弱点的人,是平等的人而并不比自己低一等,并在此基础上算重和喜欢她们。因而从传统意义上看他们显得要从容得多,随便得多,不那么拘泥于礼节、客套。这一点当然很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往往会看到有入指责自我实现的人对妇女缺乏尊敬。清楚地了解自己,也善于接受他人的个性,这样的人,是一定可以在向个性丰满的道路中健康成长的。第三章 人性能达的境界 3.成为一个人——最好的人“入性”一词到底如何定义?马斯洛坦率地承认在理论上和逻辑上都很难把握住。这个定义的每一成分都需要再定义。当我们用它们写作时.就会发现,我们自己是在沿着一个圆圈的边沿走。在这里,我们暂时还不得不承认这种圆圈。马斯洛认为:只有在与人性标准对照时,“好人”才能下确切定义。同样,这个人性标准几乎可以肯定只是个程度的问题,即某些人与另一些人相比是更有人性的。“好人”是最有人性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性具有如此众多的规定性特征,每一特征都是绝对必要的,但某一特征本身在确定人性时又是不充分的。而且,许多这种规定性特征本身也不只是个程度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地、严格地区分开动物和人。马斯洛也发现哈特曼的公式是非常适用的。一个好人的好的程度要看他满足或符合“人”的概念的程度。从某种观点上看,这倒是一种很简单的解决方法,而且是我们一直不知不觉地采用着的一种解决方法。比如第一次做母亲的妇女向大夫:“我的孩子正常吗?”大夫明白她的意思而不深究她的不恰当的用词。动物园管理人员去买老虎,他会寻找“好的”品种——真正有虎性的老虎,即具所有明确规定的虎性并且发展充分的老虎。马斯洛说,当他为实验室购买宿条猴时,他也会只要猴性好的宿条猴.不要那些怪异的或异常的猴。如果他碰上一个没有卷曲尾巴的猴,那么它就不是好的宿条猴,尽管它的某些特性对于一只老虎来说可能是极好的。对于苹果树、蝴蝶来说,同样也是选出“最好的”。分类学家选出新种的“典型样品”,把这个样品存放在博物馆中,成为整个种的范例。选择标准可这样概括:在规定这个种的一切性质上,这是整个种群中最佳样品、是最成熟的、最没有残缺的,最典型的个体。在选择好的雷诺瓦(法国画家)或“最佳鲁宾斯”(法兰德斯画家)时也同样掌握这样的原则。在同样的意义上,我们也可以发掘人类最好的样品.这个人具备适合这个种的一切要素,他应该是具有发展得很好并充分起作用的人的一切能力,而且没有任何一种疾病,特别是没有那种伤害主要规定性的、绝对必要特征的显著疾病的人。这些人可以校当作“员完美的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并不是个十分困难的问题。不过,马斯洛说如果还可能有点必须注意的问题的话,我们首先碰到的是仲裁的文化标准问题,这个文化标准可以压倒和淹没生物心理学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我们要面对驯养问题,也就是说,要面对人工的和受保护的生物问题。在这里,我们必须记住,人在某些方面也可以认为是校驯养的,特别是在我们特意保护的那些人身上更是如此,例如脑损伤的人、年幼的儿童等等。就这个时代的状况看,人的似本能倾向比文化的力量要弱得多,所以,要梳理出入的心理生理学的价值,总是一个困难的任务。有困难也好,没有困难也好,反正完成这个任务是可能的,而且这个任务是十分必要的,甚至是极重要的。马斯格指出,我们研究上的巨大问题是“选择健康者”。实际上,这一点已做得相当好了,就像医生现在能够选出身体健康的有机体那样。在这里,巨大的困难是理论上的,也就是健康的定义和概念化问题。人,都是有追求的。而最大最根本的追求一个实实在在的“我”自己。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实于他自己的本性。除非我们正处在自己最理想的岗位上,否则,就算所有的生存需要都已得到满足,也肯定会有新的欲望和不安迅速发展起来。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难安静。这个“难安静”,就是一个人的“内心的冲动”,正是由于这个潜意识的内驱力,把这个“人”的潜在的才能、智慧、创造力“驱”了出来。也把这个“人”一步步地推上自我实现。成了颇具个性的独特的“这一个”。“自我实现”一词是由哥尔德斯坦提出的。用于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促使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个人,达到他所能够达到的一切目标。采取何种方式来满足这一需要,对于不同人而盲也许是大相径庭的。有的人可能想成为一位理想的母亲,有的人可能想在体育上大显身手,还有的人可能想表现在绘画或创造发明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创造性行为与其他任何行为一样是有多种决定因素的。在具有天赋创造性的人们身上可以看到他们满意与否、幸福与否、是饥饿还是满足等方面内容。而且创造性活动显然是有报偿的,或者是有纯经济效益的,对人生、前途、命运等具有改善作用。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区分基本满足者的艺术与智慧的成果与基本不满足者的艺术与智慧的成果。我们还必须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格外显行为与它的形形色色的动机或目的区分开来。而在这一层次上,个人间的差异就更大了,人的独特个性也就更显露出来了。自我实现需要的明显的出现全、爱和自尊等需要的满足。第三章 人性能达的境界 4. 超然人生之态我们所有的人都有一种改善自身的冲动,希望能更多地发展并运用自己所具有的才能和潜能,以便使自己的一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成功。那么,人究竟怎样做才能变得越来越聪明,自身人性也一步步走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呢?马斯洛的回答很明显,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观察和探索。人性自身就具有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怎样才能完善?我怎样才能幸福?我怎样才能富有成就?当这些价值被剥夺时,机体就告诉我们它需要什么,从而也就告诉我们要珍惜什么。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中有一个需要层次论的独到的基本概念,他认为“人具有高级层次的需要,并且这种需要也是不断发展和成长的。”“完善自己”“自我实现”是一种高层次的基本需要。自我实现的本质特征就是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和创造力,因此下面要讨论的实际上是需要的满足的问题n马斯治强调,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具有不同的性质,而且这样的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必须归入基本的和给定的人性储备中。这一定会在心理学和哲学理论上引起许多革命性后果。因为目前大多数文明同它们的政治、教育、宗教等理论,始终是建立在与这一信念正好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总的看来,它们假定人性原始的以及动物的方面严格地限制在对食物、性之类的生理需要上。追求真理、爱、美的高级冲动,被假定为在内在性质上不同于这些动物性的需要。而且,这些兴趣被假定为相互对抗、排斥,为了优势地位而不断发生冲突。人们是站在高级需要一边而反对低级需要这个角度来看待所有文化及其工具的.所以,文化必然是一种控制因素和阻挠因素,是一种不幸的必需品。高级需要就跟对食物的需要一样,是类似本能的和动物性的,认识到这一点必然具有很多影响。也许,最重要的影响是明白认知和意动的二元分离是错误的,是必须予以澄清的。对知识的需要,对理解的需要,对哲学沉思生活的需要,对理论参照系统的需要,对价值系统的需要,这些本身都是意动的,是我们原始的动物本性的一部分(入是非常特殊的高级动物)。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8
正序
倒序
马斯洛人本哲学(全本)
马斯洛人本哲学(全本)-2
马斯洛人本哲学(全本)-3
马斯洛人本哲学(全本)-4
马斯洛人本哲学(全本)-5
马斯洛人本哲学(全本)-7
马斯洛人本哲学(全本)-8
马斯洛人本哲学(全本)-9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马斯洛人本哲学
马斯洛人本哲学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