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远禅师看到了这个景象,立刻阻止了众僧人。他问道:“你们为什么在这里吵闹?” 旁边的僧人说道:“这个屠夫每天杀猪宰牛,双手沾满了血腥与罪孽,怎么能让他玷污佛门的清净呢?”旁边的人也附和道:“是啊,每天晚上,他家里就会传来猪狗牛羊的哀叫声,听得人心烦,让人无法入睡,像他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到这里来呢?” 明远禅师说道:“你们这样说就不对了。他身为屠夫,为了生计被迫屠宰生灵,一定于心不安,有很多罪需要忏悔。佛门为十方善人而开,也为度化十方恶人而开。” 听了禅师的话,屠夫满脸感激,来到禅师面前说:“方丈慈悲,我杀孽太重,于心不安,于是我想要请方丈和各位法师到我家里去。我准备在家里办斋供养各位,以安慰我不安的心。我们全家斋戒沐浴三日,恳请各位光临寒舍,助我完成这个心愿。” 众人听了他的话,都纷纷摇头不止。明远禅师却用微笑化解了他们脸上的不快。他说:“在佛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只要与佛有缘,就会度他,佛门慈悲,不会舍弃任何人。” 菩提心语: 在从善面前,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要以宽容之心来对人,哪怕他是戴罪之人。他的过错可能也是迫不得已,要给他改正的机会。懂得换个角度思考 一位少年正与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争辩。 老人得意洋洋地说:“哈哈!太阳围着我转了八十多年了,我还没有死。今后,它说不定还会围着我转二十年哩。” “不对!是您围着太阳转了八十多年了!”少年说。 “什么?我围着太阳转?胡说八道!我每天搬个小凳子坐在院子里,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明明是我不动,太阳动,你怎么说是我围着它转呢?” “那不是太阳在动,是地球在动。您每天坐在地球上,围着太阳,旋转八万里呢!”少年说。 “你说地球会转?”老人惊奇地问。 “对!它不仅会围着太阳转,而且自己也会转。” “那我怎么没有从地球上跌下去?”老人不服气地说。 “那是因为有地球的引力。” “地球的引力?那它怎么没把月亮、星星引到地球上来?”老人反驳道。 “那是因为地球的引力也是有限的……” “有限的?谁限制了它?天底下难道有人在限制地球?”老人争辩道。 “那是……”少年尽自己所知,向老人解释着,与他争辩着。 最后,老人无话可说,只好叹气道:“唉!活了八十多年,居然被太阳和地球骗了八十多年!” “不!它们没骗您,是您自己把它们看错了。” “可是,我又怎么会看错呢?”老人不解。 “那是因为您站的角度不同。假如您不是站在地球上,而是站在太空的另一个星球上,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少年说。 “说的是呀。”老人若有所思,“世上之人看事情也是如此,只因站的角度不同,往往把一个事物看得天差地别,还以为自己受了它们的欺骗,实际上,错在我们自己呀。” 菩提心语: 同样的事物,因为看的角度不同,所以就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其实,调整自己的观念,才是得到正确答案的关键。宽容能创造生命的美丽 曾经,有个聪慧的小和尚,很有慧根。他的师父是个老和尚,博学多才,把自己的所学全都教给了小和尚,想让他以后继承自己的衣钵。 一天,小和尚下山化缘,被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最终留在了尘世,没有回庙。 留在尘世的二十年中,小和尚得到了很多,功成名就。此时的他,已经人到中年。 一天,当他看着窗外的流水和天上的浮云时,猛然醒悟。终于,他回到庙里,跪在老和尚的面前,请求原谅。 二十年前,小和尚没有回来的时候,老和尚以为他被人拐卖,痛苦万分。 小和尚失踪后,老和尚走遍了大半个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可是今天,小和尚竟然回来了,请自己原谅,老和尚很是愤怒。 老和尚看也不看小和尚,一边采着蘑菇,一边指着胸前的念珠,说道:“我能原谅你,可佛祖会原谅你吗?要我原谅你可以,除非这佛珠上能长蘑菇!”说完,拂袖而去。 佛珠上怎么能长蘑菇?知道师父不能原谅自己,失望的小和尚又回到了尘世…… 第二天,老和尚睡醒了,一睁眼,就看到胸前的念珠,还有整个的木板床上,都长着大大的蘑菇。 老和尚顿然醒悟。这世间有什么不能原谅的呢?最宝贵的,其实是一颗真诚悔改的心呀! 菩提心语: 宽容是一种雅量、文明和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世间万象,没有什么不可以原谅。犯错是难免的,不必计较过往的失误,只要有一颗真诚悔改的心,就足够了。莫因渺小而卑微 有一个小和尚,他觉得自己的地位很卑微,因此,他整天埋怨自己的命运不好,一辈子都是小和尚,被别人看不起。 夏日里的一天,他弯着腰在院子里锄草,因为天气炎热,所以他脸上不停地冒汗,汗珠一滴一滴地流下来。 “可恶的青草,假如没有这些青草,我的院子一定很漂亮,为什么有这些讨厌的青草,来破坏我的院子呢?”小和尚忿忿地嘀咕着。 有一棵刚被拔起的小草,正躺在院子里,它听到小和尚的话,回答说:“你说我们可恶,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也是很有用的。请你听我说一句吧,我们把根伸进土中,等于是耕耘泥土,当我们被拔掉时,泥土就已经是耕过的了。 “下雨时,我们能防止泥土被雨水冲掉;在干旱的时候,我们能阻止强风刮起沙土。我们是替你守卫院子的卫兵,如果没有我们,你根本就不可能享受赏花的乐趣,因为雨水和狂风会冲走种花的泥土……你在看到花儿盛开时,能不能记起我们青草的好处呢?” 小和尚听得呆住了。他没想到,一棵小草竟然不会因为自己的渺小而自卑。 小和尚对小草肃然起敬。他擦去额上的汗珠,然后微笑了。 菩提心语: 不论你认为自己有多不起眼,不论你认为自己有多卑微,有一点你是不能忘记的,那就是你的独特价值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一棵小草都没有因为自己的渺小而自卑,你就更要看重自己的价值了。与其追求绝对真理,不如做好自己 单智禅师的门下有弟子数百人,其中仁惠、香严最为优秀。 有一天,单智禅师正在休息,仁惠冒冒失失地闯进禅室。单智禅师听到有人进来,便转身面壁,不看来人。仁惠禅师说道:“我是您的弟子,老师怎么不看我一眼呢?” 单智禅师听后动了一下,但并没有转身,仁惠禅师只好往门口走去,却被单智禅师叫了回来。 单智禅师道:“刚才我做了一个梦。”仁惠禅师不答声,只是静静地听着。 单智禅师又道:“你替我圆圆看。” 于是,仁惠禅师到外面打了一盆水来,单智禅师迅速地洗过脸。不久,香严禅师也进来了。单智禅师也同样对香严禅师说道:“我刚才做了一个梦,梦见慧寂禅师帮我圆梦,慧寂真是一个有心人。” 香严禅师道:“我在外面,不知道这里的事情。” 单智禅师不放过他,就指着香严禅师道:“既然这样,你也替我圆圆看。” 香严禅师听后,便到外面替单智禅师端了一碗茶来。单智禅师很高兴地说道:“你们两个人的智慧真高。你们的智慧和不简单的作为,简直让人佩服。” 香严禅师和仁惠禅师不约而同地答道:“老师!禅也要分胜负吗?” 单智禅师哈哈大笑:“不错!男儿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这件事过去不久,仁惠禅师收到单智禅师送来的一面镜子,仁惠禅师拿着镜子对门下的弟子问道:“单智禅师送来一面镜子,你们说说看,到底是单智禅师的镜子,还是我仁惠的镜子?如果是仁惠的镜子,为什么又是单智禅师送来的?若说是单智禅师的镜子,为什么又在我仁惠的手里?如果你们答得对,便把镜子留下来,答不出,便把它打破。” 仁惠禅师连说了三遍,没有一个人回答,于是,仁惠禅师便把镜子打破,离座而去。 菩提心语: 将你我之相泯灭,把对待之念去除,就是一个超越的世界。没有谁能说出绝对的真理,太过较真,反而会与真理擦肩而过。行人莫与路为仇 惠南禅师曾经在庐山的归宗寺参禅,后来云游至圆明禅师的道场时,圆明禅师就令他分座接引,指导禅法,这时他的声誉已经名闻八方了。 后来,云峰禅师见到他,就赞叹道:“你虽有超人的智慧,可惜你没有遇到明师的锻炼。圆明虽是云门禅师的法嗣,但是他的禅法与云门禅师并不相同。” 惠南禅师听后不以为然,问道:“为什么不同?” 云峰禅师回答道:“云门如同九转丹砂,能够点铁成金;圆明如同药物汞银,只可以供人赏玩,再加锻炼就会流失。”惠南禅师听后愤怒异常,从此不再理睬云峰禅师。 第二天,云峰禅师向惠南禅师道歉,并对他说道:“云门的气度如同帝王,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你愿意死在他的语句下吗?圆明虽有法则教人,但那是一种死的法则,死的法则能活得了人吗?慈明禅师的手段超越了现代所有的人,你应该去看他。” 后来,惠南禅师在衡岳的福岩寺参访了慈明禅师。慈明禅师说道:“你已经是有名的禅师了,如果有疑问,可以坐下来研究。” 慈明禅师说:“你学云门禅,必定了解他的禅旨,例如放洞山顿棒,是有吃棒的分儿,还是无吃棒的分儿?” 惠南禅师答道:“有吃棒的分儿。” 慈明禅师很庄重地说道:“从早到晚,鹊噪鸦鸣,都应该吃棒了。” 于是,慈明禅师端正地坐着,接受惠南禅师的礼拜。然后又问道:“假如你能领会云门意旨,那么,赵州说‘台山婆子,我为汝勘破了也’,哪里是他勘破婆子的地方?” 惠南禅师被问得冷汗直流,不能回答。第二天,惠南禅师又去参谒。这次,慈明禅师不再客气,一见面就是指骂不已。惠南禅师道:“难道责骂就是我师慈悲的教法吗?” 慈明禅师反问道:“你认为这是责骂吗?”惠南禅师在言下,忽然大悟,就作了一首偈: “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 而今四海明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 菩提心语: 四海明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保持宽容宁静的心,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从中感受到不一样的境界,那就是真正的超脱了。内心的洁净才是真正的洁净 在舍卫国,有一个做清洁工作的妇人,天天打扫街道,十分勤劳。因为长期工作,她的衣服很脏,大家都很讨厌她。每次见到她,人们总是掩着鼻子走过。但佛陀却叫她来听佛法,鼓励她精进。 这样一来,城内的人很不赞成,他们跑来责问道:“佛陀啊!你常说清洁的话,教人做清净的事,可是你为什么要和肮脏的女人谈话呢?难道你不觉得讨厌吗?” 佛陀严肃地看了他一眼,答道:“这妇人保持城市的清洁,对我们贡献极大,而且她谦卑、勤奋,做事负责,你们为什么讨厌她呢?”这时,那妇人已经洗过澡,换了衣服,容光焕发地走出来和大家见面。 佛陀继续说:“你们外表虽然清洁,但是内心骄傲、无礼,心灵污秽。要知道,她外表的肮脏容易洗净,你们内心的肮脏才难于改善呀!” 佛陀的话让人们羞愧不已,他们知道自己错了,从此再也不敢讥笑别人。 菩提心语: 看人要看心,正如佛陀所说,外表的肮脏容易洗净,内心的肮脏才难于改善。要做个内心纯净的人,扫除心灵的污秽,因为,内心的洁净要比外在的干净更重要。一心不乱才能成事 从前有个国王,看到出家人整天只是念佛,很不以为然。 有一天,他问出家人:“你们修行人,只念佛,不刻苦,怎能有成就呢?” 出家人说:“修行不在刻苦不刻苦,而在生死之心切不切。如果生死心切,哪怕整天六根对六尘,也不会影响正念。” “你的话能用事实来说明吗?” 出家人答道:“可以。明天请安排两班宫廷美女,一班在东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叫一个判死刑的犯人,持着盛满了油的罐子,绕街走去,后面跟着拿大刀的力士。如果犯人落下一滴油,就立即斩首。”国王同意照办。 到了第二天,犯人心想:“今天是我的生死关头,不能有丝毫大意。”结果,等到绕街结束,果然没有落下一滴油,于是国王便赦他无罪。 国王问他:“你绕街一周,都看见什么了?”犯人答:“大王,我什么也没看见。”国王大怒说:“你在我的面前,还敢胡说八道,这还得了!”犯人说:“我在生死关头一心顾着油,哪有心思去看歌舞呢?” 国王这才相信。所以,念佛人如果生死心切,就一定能做到“一心不乱”,往生极乐。 菩提心语: 做事全心全意,就不会为无关的事所干扰。如果能全力集中于自己的目标,就能真正地做到“一心不乱”。抛开名利,会有更广阔的天空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一直在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一天,他将两个得意弟子智坚和智远,用绳索吊放于寺院后的悬崖之下,对他俩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悬崖下攀爬上来,谁就将是我的接班人。” 悬崖之下,身体瘦弱的智坚屡爬屡摔,摔得鼻青脸肿,但还在顽强地攀爬。当拼死爬至半壁无处着力之时,不幸摔落崖下,头破血流,气息奄奄。最后,高僧不得不用绳索将他救上来。 而身体强健的智远,在攀爬几次不成功后,便沿着悬崖下的小溪,顺水而下,穿过树林,出了山谷,然后游名山,访高师,一年之后才回到寺中。奇怪的是,高僧不但没有骂他怯懦怕死,将他赶出寺门,反而指定他为接班人。 众僧很是不解,纷纷询问高僧。高僧微笑着解释道:“寺院后的悬崖极其陡峭,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悬崖之下,却有路可寻。如果只为名利所诱,心中就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这时,是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的牢笼之内,徒劳地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则粉身碎骨。” 不久,高僧在安详中圆寂。智远成了这座大寺庙的住持。此后,寺庙内香火鼎盛,僧徒日众。 菩提心语: 抛开名利,让内心清净,这是无上的境界。而很多人放不下名利的诱惑,将自己置于牢笼之内。其实,看淡名利所诱,会拥有更广阔的天空。心灵安定才能得到最大的幸福 圆新禅师和仰山禅师坐在一起谈话。说到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明慧禅师云游到志远禅师那里,志远禅师看到明慧禅师,便把禅杖横过去挡住门。明慧禅师用手敲打了禅杖三下,然后就在禅堂的首座位置坐下。志远禅师见此情形,很不高兴地说道:“凡是行脚云游的学僧,在谒见寺院禅主时,都要按照一定的参学规矩,行宾主之礼,你怎么连这点基本的礼仪都不懂?” 明慧禅师诚恳地答道:“我不知道老禅师您在说什么?我敲打禅杖三下,不是早就跟您行过礼了吗?” 志远禅师听后,更加不悦,刚要开口,明慧禅师就动手用禅杖打志远禅师。 志远禅师若有所悟,但明慧禅师却又忽然说道:“我今天不方便!” 志远禅师顺手一掌打去,说:“我倒很方便!” 奇怪的是,明慧禅师挨了一掌,反而哈哈大笑道:“的确不错!我们今天不方便遇到了方便!” 后来,圆新禅师就问仰山禅师道:“这两位前辈的对话,到底哪一个占了上风?” 仰山禅师回答道:“占上风者上风,居下风者下风!” 此话一出,旁边的座主不以为然地说道:“占上风者未必上风,居下风者也未必下风,上风何在?下风又何在?” 仰山禅师和圆新禅师不约而同地说道:“正如座主所说,无风起浪!” 菩提心语: 上风也好,下风也罢,其实都是内心的作用。如果让自己的心得到平静,那就无所谓有风无风,上风下风了。要想改变世界,必须先改变自己 有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感到不得志,于是就有人向他推荐去找禅师寻求解脱的妙策。 他找到禅师。禅师沉思良久,接着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 这人摇头说:“水哪有什么形状?” 禅师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这人恍然大悟地说:“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禅师还是没有回答,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边的花瓶,这人又说:“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状像花瓶。” 禅师摇头,轻轻提起花瓶,把水轻轻地倒入一个盛满沙土的盆。只见清清的水便一下子溶入沙土,不见了。 看着眼前的情景,这人陷入了沉思。 禅师俯身抓起一把沙土,叹道:“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也是一生!” 这个人对禅师的话咀嚼良久,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想通过水的例子告诉我,社会就像是不同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还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无影无踪,而且一切无法改变!”说完,这人就紧盯着禅师的眼睛,急于得到禅师的肯定。 “是这样。”禅师拈须道,转而又说,“又不是这样!”说完,禅师出门,这人随后。 在屋檐下,禅师蹲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停住。这人把手指伸向刚才禅师的手指所触之地,他感到有一个凹处。他很是不解,不知道这本来平整的石阶上的“小窝”里藏着什么玄机。 禅师说:“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看,这个凹处就是水滴落下长期打击造成的结果。” 此人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像这小小的水滴,能改变坚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 禅师说:“对,这个窝会变成一个洞。” 这个人答:“那么,我找到答案了。” 禅师不语,用微笑和沉默与这个人对话。这人离开了禅师,后来重新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菩提心语: 外在的社会是有规则的,或者说是以固定的形态出现的,但人是可以变化的,可以通过改变自身形态以适应社会。当社会无法改变的时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改变自己。度人先自度是安心的最高境界 有个小和尚学会了入定,可是每当入定不久,就感到有只大蜘蛛钻出来捣乱。没办法,他只得向老和尚请教。 小和尚说:“师父,我每次一入定,就有大蜘蛛出来捣乱,赶也赶不走它。”师父笑着说:“那下次入定时,你就拿支笔在手里,如果大蜘蛛再出来捣乱,你就在它的肚皮上画个圈,看看是哪路妖怪。” 听了老和尚的话,小和尚准备了一支笔。 再一次入定时,大蜘蛛果然又出现了。小和尚见状,毫不客气,拿起笔来就在蜘蛛的肚皮上画了个圈圈作为标志。谁知刚一画好,大蜘蛛就销声匿迹了。没有了大蜘蛛,小和尚就可以安然入定,再无困扰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小和尚出定后,一看才发现,原来画在大蜘蛛肚皮上的那个圈记,就赫然在自己的脐眼周围。 这时,小和尚才悟到,入定时的那个破坏分子大蜘蛛,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源于自身思想上的心猿意马。 菩提心语: 很多时候,所谓的打扰其实并不是来自外界,而是出自自己的内心。如果能安定内心,那就不会受到各种干扰,也就不会感到心烦了。挣脱内心的枷锁 佛陀问一只被囚在笼中的画眉:“你愿意到天堂去生活吗?” 画眉回答说:“为什么要去天堂生活呢?” “天堂里宽敞明亮,不愁吃喝。” “可我现在也很好啊。我吃喝拉撒全由主人包办,风吹不着日晒不着,还能天天听主人说话、唱歌。” “可是你自由吗?” 画眉沉默了。 于是,佛陀把画眉带到了天堂。他把画眉安置在翡翠宫里住下,便忙着处理各种事务去了。 一年后,佛陀突然想起了画眉,便去翡翠宫看它。他问画眉:“啊,我的孩子,你过得还好吗?” 画眉答道:“感谢佛陀,我过得还好。” “那么,你能谈谈在天堂里生活的感受吗?”佛陀真诚地说。 画眉长叹一声,说:“唉,这里什么都好,就是这笼子太大了,怎么飞也飞不到边。” 菩提心语: 要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超脱,就要走出自我封闭的枷锁。不要像这只画眉鸟,即使到了天堂,获得了自由,但也挣脱不了内心的牢笼。修行就是修正错误的观念 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佛印禅师,看到佛印禅师正在打坐,于是就在佛印禅师身边坐下,学着他的样子。大约过了两个时辰,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站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禅功”已经入门了,便忍不住向佛印禅师问道:“禅师,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 佛印禅师看了看苏东坡,赞叹道:“好一尊佛!” 苏东坡听到禅师的赞赏,十分高兴。随后,佛印禅师随口问苏东坡:“你看我的坐姿如何呢?” 苏东坡与佛印关系不错,他们是很好的朋友,平日里总是你来我往地调侃,这个好机会苏东坡怎么会放过呢?于是他就毫不客气地说道:“好一堆牛粪啊!”然后自己就在那里哈哈大笑。 佛印禅师也没有动怒,只是坦然一笑。 苏东坡以为自己赢了这场论禅,于是逢人便说他赢了佛印禅师。他的妹妹苏小妹知道这个消息后,找到苏东坡,说道:“哥哥,赶紧收起你的话吧!你都输了,还好意思说自己赢了。” 苏东坡不解地问道:“明明是我赢了,怎么会输呢?” 苏小妹说:“禅师的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像佛,而你心中有粪,所以看禅师才像牛粪。” 听了妹妹的话,苏东坡惭愧得无地自容。 菩提心语: 心是自己的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内心的想法决定了人的表现。心中有什么,眼里就会看到什么。因此,要修炼自己的内心,做到心无旁骛,坦然处世。无常之中有平常 玄觉禅师从年轻时就开始学习经论,本是一位精通天台止观的秀才居士。后来,因读《般若经》之后,豁然大悟,便出家参禅。六祖惠能大师的弟子玄策禅师,曾忠告永嘉禅师说:“无师自悟是天然外道。” 玄觉禅师听后,反复思考而不能领会,于是决定去参访六祖惠能大师。 玄觉禅师见到六祖惠能大师时,既不参拜,也不问话,只是手执锡杖,在六祖的禅床四周绕行三圈,然后站在六祖的面前,一动也不动。 六祖大师道:“出家人应具有三千威仪和八万细行,大师从何而来,竟然如此怠慢?” 玄觉禅师道:“无常迅速,生死之间只是刹那,哪有时间顾及什么礼仪不礼仪!” 六祖大师道:“既然你担心生死无常,那么,为什么不体认无生,以达成无灭的境地呢?如果是这样,哪里还有时间快慢的存在呢?” 玄觉禅师道:“既然已经真正地体认无生,就已经达到了它的境地,所以早就没有快慢的说法了。” 六祖大师听后,连声称赞。 这时玄觉禅师脱笠整衣,开始正式礼拜,然后就向六祖大师告辞。六祖大师见状问道:“为什么急着回去?” 玄觉禅师道:“自性本来就是不动的,并没有急与缓、来和去的分别!” 六祖大师道:“那么,又有谁知道自己是不动的呢?” 玄觉禅师回答道:“就是自己本身。” 菩提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