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2

首先,王阳明认为教育要顺其自然,千万不可拔苗助长,要根据各人的“良知分限所及”来发展人性和知识才能。“良知” 的发展与人的年龄阶段有着直接的关系,童子有童子的“良知”, 成年人有成人的“良知 ”,老人有老人的“良知”。 王阳明常常将人性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比作树木的生长过程。一个根深叶茂的大树也是先由嫩芽破土而出,长出枝干,叶,开花,结果,经过风吹日晒才长成参天大树。人就像树的生长过程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智力也渐渐地发展。根据身心的发展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比如说对刚上学的小朋友,就要让他们学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否则连着上好几个小时的课,学生们都得睡着不成。现在,有的家长求才心切,望子成龙,平时孩子有做不完的功课,周末放假也难得清闲一下,又被英语,微机各种家教挤得满满的。殊不知王阳明早在四百多年前就曾说过,“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 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若对孩子过度的教育,就像有一桶水全倒在刚破土而出的小嫩芽上,不仅不会促使他生长,反而把它淹死了。我们现在的家长也该听听王阳明的忠告,对孩子有张有弛,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王阳明还认为,“ 良知的发展水平并非完全由生理条件决定。即使相同年龄的两个孩子,身心发育相同,但还是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差异。有的资质好的人,智力水平高一些,表现出来的才能和知识也就超出一般人的智力水平。于是圣人、贤人、常人、愚人的认识能力就各有不同,便有了“生知 ”,“学知 ”,“用知”的区别。所以王阳明说 :“人品,力量,自有阶级,不可踏而能也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千万不要把它忽视了呀!除此之外,每个人心中的“良知”还会受个人的“私欲”和习惯的影响,但不论是谁, 只要经过教育,“良知”都是可以达到的,达到心灵的最高境界。 王阳明曾不无调侃地说:“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既然人因为私欲,习惯等存在个性差异,那么又怎样去教育呢?王阳明说“对症下药”的良方就是因材施教。王阳明的弟子来自于四面八方,出身于不同的阶层,有的是官宦子弟,有的是贫苦百姓,又从事于不同的职业,每个人的性格,志趣,学习的目的都不同。就像他的得意弟子王艮、王畿,从小就自命不凡,长大后势气不减当年,又愿为民除害,安邦治国,要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豪杰志士。王阳明从学生的身上,仿佛看见了自己当年的身影,他时常对王艮、王畿说:“今夫天下之不治,由于士风之衰薄;而士风之衰,由于学术之不明;学术之不明,由于无杰之士当为之倡焉耳 。”王阳明层层分析,劝导学生要耐下心来研究学问,有报国救民的圣人之志,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向良性方向发展。《年谱》中记载了一个很兴趣的小故事,可以充分说明王阳明的因材施教。王阳明的弟子王畿本来是一个自命不凡的狂士,但是对老师却十分尊敬。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王畿穿戴整齐,规规矩矩地坐在恩师的对面,听恩师讲解。因为穿得多,又不敢用扇,汗珠从王畿的脸颊上一点一点流下来,穿的衣服也快被汗渍浸透了。 王阳明自己边扇着扇子, 边对王畿说,“你也用扇吧 !” 王畿毕恭毕敬地回答 :“有恩师在,恩重如山,弟子不敢 。”王阳明不满地批评他说 :“圣人之学,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不是装做道学的模样 。”王阳明提倡学习圣人的才华,而让弟子决不要拘泥于“假道学”的表面形式。还有一次,是嘉靖五年发生的事,钱德洪、黄正之等人进京赶考,沿途宣传王阳明的思想。只见钱德洪往路边一站,双手插腰,便满嘴“孔子云”、“圣人曰”之类的言语。钱德洪原以为一定有许多人围观,来听自己的圣人之道,哪料共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还听了几分钟,摇摇头便走了。钱德洪大为惊奇,猜不出其中的奥秘,只有等返乡询问恩师。王阳明一听,笑着说 :“你们俨然一个圣人去讲学,大家一见圣人来了,吓都吓走了,何况满嘴诗呀曰呀的,有几个人能听懂呢 ?” 几个学生一听,茅塞顿开,原来因材施教, 不仅要针对学习对象不同的理解能力、 知识水平,而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要在内容上、情感上常沟通。在以后的讲学中,众弟子更是有所改进。弟子王艮就一反道学家正经八板的讲学方式,不是装着长袍,拿着经书,踱来踱去地装作高深的样子,而是像贫苦百姓一样穿着粗布衣裳,故意摆出稀奇古怪,荒诞可笑的“愚夫”模样,从老百姓关心的柴米油盐讲起,慢慢深入到为人之道,为国之道。讲到高潮时,还手舞足蹈,笔划开来,逗得围观的百姓哈哈大笑,笑过之后,也感到的确是这个道理。所以王艮的讲学,往往听者云集,很受欢迎,这不也正说明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教育有多么重要吗?因材施教也有许多具体的方法可以遵循。王阳明先后总结出点化法、启发式谈话法、实践法。其中的点化法更是王阳明多次使用,它并不直接讲解具体思想,而在关键时刻“一语道破天机 ”,使受教育者恍然大悟,这样传授的知识,形象深刻,易于被人所接受。正德十年,永康有一个人叫周莹,他曾跟随王阳明的弟子应元忠学习,对王阳明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不远千里去向王阳明请教。一路上舟车劳顿,跋山涉水,冒着酷暑,异常艰辛,还没到目的地,他和仆人又相继病倒,混身的酸痛自不必说,所带的盘缠也所剩无几,仆人劝周莹回去,与其这样艰难行进,不如回去修养,待明年准备充分了再出发。周莹执拗地不肯听,求学的事情怎么能半途而废,就是累死也要赶到。于是,周莹一边卖字画谋生,一边加紧赶路。一年之后,总算历尽千辛万苦,赶来拜见王阳明。谁知王阳明第一句话就是 :“你已学有所成,可以回去了 。”周莹听了这话,丈二摸不着头脑,茫然地说:“弟子千里迢迢赶来拜见师傅, 怎么师傅反而叫弟子回去,是不是嫌弟子天生愚笨 ?” 这时,王阳明才笑着说,既然你千辛万苦而来学圣贤的道理,这早已知行合一了呀! 周莹这才领悟过来, 倒头便拜 :“原来恩师已告诉弟子,学问的奥妙之处 。”王阳明的这一点化,似乎什么道理都未讲,实际上却利用周莹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告诉他“立志为先”的求学途径和“知行合一”认识论的精神实质。这一点化,要比空口说教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顺应人各个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再采用不同的方法针对个人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这样学习就不再是件苦差事,说不定因此会有许许多多的学生喜爱看书,喜欢上学呢!三、怎样用教育兴国?王阳明不仅不知疲倦地教导弟子怎样做人,怎样做学问,而且他把视线投向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希望能通过教育,找到一条励精图治的救国之路。政治上,王阳明认为政治腐败的根源在于朝廷的腐败。他尖锐地指出 :“今之大患,在于为大臣者外托慎重老成之名,而内为固禄希宠之计。忧世者谓之迂狂,进言者目以浮躁,沮抑正大刚正之气,而养成怯懦因循之风 。”皇帝用人不当,在身边养了一些阿谀奉承的小人,他们狐假虎威,为虎作伥,收取不义之财, 拉帮结派,扩大自己的势力, 诬陷、坑害忠义之臣。大权被这些人所垄断,国家怎么能繁荣昌盛呢?那么,可以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来根治腐败呢?王阳明认为,首先要从皇帝自己做起,不要每天“移志于骑射之能,纵观于游心之乐 ”,而不理朝政,大权被宦官窃取,把国家弄得乌烟瘴气。他在奏疏中就曾指责过明武宗 :“陛下在位一十四年,屡经变难,民心骚动,尚尔巡游不已,致宗室谋动干戈。今天下窃皇位者一宁王?天下奸雄岂特在宗室 。”是啊,如果皇帝只知游山玩水,不为天下着想,那么想篡权,做皇帝的人决不止宁王一个,如果群臣都有反心,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王阳明劝皇上以社稷江山为重,先从自己做起,不再到处游玩,然后立国立本,励精图治,重振国威。这样身边的奸臣便不敢轻举妄动,腐败现象也会越来越少。天下也将太平,黎民百姓必将烧香磕头,感谢皇帝的大恩大德。无奈明献宗早已鬼迷心窍,不仅不听王阳明的忠告, 还反认为夺他天下者,只有王阳明一人。 这正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 一方面照样过他花天酒地的生活,一方面不顾百姓死活,到处兴修佛教寺庙,动不动就支取银两数万两。面对早已空空如洗的国库,王阳明十分痛心地指出,由于皇帝提倡佛教,就要使天下“灾害日兴,盗贼日炽 。”为了一个人的爱好得到满足,劳民伤财,其中最受苦的是贫苦老百姓,没有吃穿,必然激起老百姓的反抗,人们不去偷不去抢,又怎么去生活呢?盗贼的增多,也怎能只怪他们自己呢?王阳明早已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千百次地奉劝皇帝。虽然未能奏效,但留给我们后世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领导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能管制别人;贪污历来是万人唾弃之事,只有严厉惩治才能销声匿迹。除此之外,王阳明还提出了一套整顿边务,精兵简政的国防教育思想。每次外出打仗,王阳明总发现边防军队的人不少,但擅长打仗,有雄才韬略的人却寥寥无几。于是, 他向明孝宗上书《陈言边务疏》,提出了关于边防的建议。要想让将士具有韬略统驭之才,王阳明认为就必须改革武举和用人制度,建立新的军事教育制度。善于骑射搏击,富有雄才韬略,这都不是一生下来就具备的,应着重加强后天的学习。可以不完全依照武举来选拔良将,那样会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王公诸侯的子弟和有武学特长的人聚集在一个地方,让全国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人教授他们,白天学习书史骑射,晚上传授用兵谋略。然后每三年比试一次,优胜者才能被委任官职。王阳明的思想的确有“超前”之处,还在盛行选举武状元的明朝,王阳明就要建立军校,只可惜意见未被皇帝采纳,否则我们中国人拥有自己的“西典军校”、“黄埔军校”要比外国人早一千多年呢!要想让边防的士兵都具有很强的战斗力,王阳明提出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他指出“兵贵精不贵多”。 边防废弛的真正原因不是边防军的人数不足,相反是老弱病残的士兵太多了,这些人战时没有战斗力,平时却消耗大量的军用物资。他主张精兵简政,在军中仅选留“精健足用者三分之一”留守边防,其余三分之二撤回内地,从事农业生产,为边防军提供充足的军用物资。这样,边关将士有了竞争心理,刻苦训练,战斗力加强,后方又有充足的军用保证,大大节省了国家的军费开支。真没想到,以理论著世的王阳明还有一个灵活的经济头脑,算起账来,毫不逊色于今天的专业人员。要想让士兵一直英勇杀敌,还要有严明的军纪,鲜明的奖惩。 王阳明曾指出 :“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 。”为什么纪律不能自上而下一一贯彻,就是因为纪律不严明,将领带头不遵守。只有严于律己,将领带头遵守,才能给士兵一个好的榜样,让士兵从心底里佩服你,在战场上心甘情愿听你调遣,即使为国捐躯也毫无怨言。如果一个将领战前临阵脱逃,还指望着士兵英雄无比,这又怎么可能呢?这不由让人想起我们战无不胜,视死如归的人民解放军,爬雪山过草地,朱德、聂荣臻等元帅不说苦,不怕累,还把坐骑让给了病情严重的伤病员;我们的士兵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冲锋陷阵,英勇刚强。 正是有了严明的纪律, 视死如归的将领与士兵, 才有了一次次的胜利与凯旋,这不也说明了王阳明军事教育思想的正确性吗?第六章王阳明在中外历史上的影响王阳明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学家,仕途上的良民,既能在事功中像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屡建战功,又能面对众多弟子,将精辟思想娓娓道来,值得后人的敬佩。他的为人处世,思想学说对后人的影响是非常久远的,从明朝中后期到清代,甚至近现代。深受影响的国家也是遍布大洋内外,从我们的祖国到我们的近邻日本、朝鲜、东南亚,甚至已飘洋过海到了美国和欧洲。王阳明的学说为什么能经久不衰呢?在各国又是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呢?这一定是读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那么下面,我们就看看王阳明学说在中国、日本等国是怎样古为今用的。第一节阳明学说对中国的影响王阳明就像一个力量硕大的“劈山神 ”,一斧子下去,一直束缚人们心灵的封建僵化的伦理观念就开始动摇了。在程朱理学中,人从一生下来起就有明显的等级限制,每个贫苦的老百姓就该逆来顺受,让达官贵人当牛当马来使唤,而且不能有丝毫的怨言,否则你来生来世还要受苦受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受着极其严重的压迫,在精神上也已麻木不仁,不知反抗。可王阳明却不管那一套,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人皆可以为尧舜!“,“个个心中有仲尼 ”,“满街人都是圣人”( 注:尧舜是古代部落的首领,传说是我们的祖先。仲尼,也多代指才华横溢,道德修养高的人,王阳明的这几句话,实际指出人人平等,根本没有地位的差别)。 这就犹如炎夏里一股清凉的风,让老百姓松了一口气,也认识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根本没有必要总是受统治者的压迫。于是,这股清凉之风首先吹拂了明代中后期的政治、学术领域。在政治上,针对当时官场腐败,道德伦丧的现状,有王阳明思想的许多人敢于大胆进言,指责世道的不公。关心政治,建议变革的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洪流,就是连皇帝也不得不畏惧他们三分。尤其是王阳明教导弟子,不去逃避现实,要“知行合一 ”,在事功之中去拯救国家,拯救百姓。所以阳明学派的许多弟子都直接参与政治管理,其中地位最显赫的弟子徐阶竟然当了宰相,他们运用王阳明的思想参与朝政,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弟子祝世禄,在保宁县任知县时,就曾创建了一个很大的书院——环古书院。经常请思想进步的东林党人(东林党人是明朝后期反对朝廷腐朽势力的一支强大力量,他们的“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早已成为名言警句,激励人们关心国事)来讲学,并且公开声明:对于“朝廷得失”和“官府长短”都可以议论评判。这在腐朽的明朝中后期,无疑为社会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让贫苦百姓少受涂炭之苦。然而,到了明朝后期,社会已经腐败到无药可医的地步,王阳明学派也失去了早年的务实、踏实、知行合一的精神,置国家人民于不顾,而空谈天道,空发议论,而遭到士林人士的不耻甚至严厉抨击。这正应验了一句古话 :“过犹不及 。”在学术方面,王阳明的思想更是开一代新学风,跳出了几千年来的条条框框,追求个性的体现,描写最真实的现状。其中有写《牡丹亭》而出名的汤显祖,他在性格上就是狂荡不羁,鄙视功名利禄,而追求个性自由,又颇具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江湖义气;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四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因写怪异荒诞的“三言” ( 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而有名的冯梦龙都深受王阳明的影响,往往沉醉于王阳明的著作中百看不厌。他们的作品从过去那种只写伦理道德、社会地位、功名利禄来维护统治者的统治,从现实生活“大气不敢喘一下”的风格转向描写现实,揭露现实的作品。在他们的作品中,主人翁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豪杰,忠臣节妇,孝子贤孙;那些过去不值一提的手工工场主,形形色色的商贩,市井游民,歹徒无赖也都粉墨登场了。现在看来,我们能读到明朝中后期活泼生动,精彩绝伦的文学作品还要多亏了王阳明在思想上对文人志士的影响。王阳明以及阳明学派的这股清凉之风不仅在明代风靡一时,流传百年,而且越刮越浓,席卷了清朝,乃至我们当代。清朝初期,因为王阳明的学说多与统治者的统治格格不入,便被统治者给冷冻起来,不准流传,而把僵化的程朱理学又加了些修饰,搬上了政治的舞台。到了清朝末年,朝纲不振,国势微弱,再加上帝国主义列强瞪着血红、贪婪的眼睛用铁蹄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从此走上了几十年灾难深重的征程。无数爱国人士从物质文明上失败于西方,进而认识到精神文明也落后于西方,他们抛弃早已过时的程朱理学,又拿起王阳明学说这个强有力的武器。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看到王阳明学说不仅切合当时社会的情况,而且一些思想与西方先进的政治民主精神、提倡重视自然科学的学风不谋而合。于是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时,研究王阳明的思想,信奉王阳明的“致良知” 学说, 甚至用王阳明学说中的“不忍”二字作为独办刊物的名字。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也是精通王阳明学说,早年在湖南时务学堂讲学时就是讲解王阳明的修养论,后又写了《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一书,以发扬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虽然维新变法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们对革命的探索却是大有成效的,没有前人一步步的脚印,又哪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维新变法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又从王阳明身上寻找革命理论的精神食粮。像为革命四处奔波,受国人爱戴的孙中山先生,在接受欧美政治思想的同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给予了重新的认识与检讨,他在“知行合一” 的修身论基础上,总结出了“ 知难行易”论。面对当时救中国的条条荆棘之路,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先要知,要找到一条最适合中国人走的路,再去行。他的“知难行易”论在精神上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融会贯通,以鼓励革命者不断前进。只可惜,由于孙中山先生采取政策的妥协性,推翻清王朝的胜利果实被大军阀袁世凯所篡夺,后来又有老谋深算的蒋介石,重新把人民推入灾难沉重的深渊中。坚毅刚强的中国人并没有停止对真理的探索,对敌人的反抗。前面的同志英勇地倒下了,后来的又大义凛然地跟上来。“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多少仁人志士在这首诗的鼓舞下,义无返顾地奔向革命的战场。有思想的中国人也在努力探索,博古通今,在寻找:中国人到底要走一条什么样的救国之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在少年时期通读过《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等记载王阳明思想、言论的著作,并且逐条地加以批注。从王阳明的思想中, 毛泽东领悟到了“变”的奥秘,“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修改了王阳明过分强调“心主宰一切”的片面性。正是在这博古通今,批判借鉴的基础上,毛主席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信心十足,当机立断,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伴随着天安门上那震彻山谷的声音,“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我们迎来了祖国的朝阳,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丽日晴天。不可否认,王阳明的学说对于革命思想的指导起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就算是在物质生活丰富,人们都在追求高档次精神生活的今天,王阳明的思想仍然可找到英雄用武之地。因材施教的儿童教育,知行合一的学习态度,对待困难的坚强意志,他们都像是航程中闪闪发亮的灯塔,指引着我们走向更高、更远的明天!亲爱的读者朋友,现在你该明白,为什么古人说,一个良将能抵得上十万军队,一本好书能丰富人的智慧。一本好书的作用可大着呢!不信,你试着看一本吧!第二节王阳明在日本一看到题目, 聪慧的读者一定会奇怪: 怎么王阳明还出国留洋过?其实,在明朝交通不便利的条件下,没有火车没有飞机,王阳明又天天忙于平定叛乱,教书育人,更哪有去日本讲学的时间。但是,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在日本传播,并且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其声势决不亚于当年唐玄藏去西天取经,这不正是说明王阳明在日本人心中活了几百年吗?自从唐朝以来,中国就同近邻日本建立了友好的邦交关系,互派使者,互相学习。而日本的文字与中国的汉字有很多类似之处,便是最好的明证。 在明朝正德五年, 日本被派往中国的僧人桂悟了庵(1424— 1514), 非常佩服王阳明的为人以及他的思想。桂悟了庵曾三次专门拜访, 请王阳明讲解学说的奥秘; 桂悟了庵还多次规规矩矩,认真地坐在脚落里听王阳明传道授业,他勤笔不辍, 拼命地记,拼命地听, 有不懂之处又去请教,直到他八十三岁才自感学业有成,拄着拐杖欣然回到日本, 向日本人传播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说。直到死,才放下他心爱的阳明学说。后来日本阳明学派的“开山祖”中江藤树又得其精华,继续讲学,使阳明学在日本从有一席之地到妇幼皆知。王阳明学说开始在日本的流传并非一帆风顺,被官府视为蛇蝎,哪有人敢学啊!但慢慢地,王阳明学说找到了适合它生存、发展,甚至壮大的土壤。日本人的性格就像快刀利刃一般,直话直说,不奉承而是讲求效率,更愿意学习直截了当,简单易学的理论,而王阳明学说正具备了这个特点;日本人更注重事功,学一尺就想用一丈,而王阳明正是把知与行融为一体,即重视知更强调行,可以直接用于社会,产生大的社会效应。日本人研究王阳明,不像中国后来的各家学派,自立门户,水火不相容,有一点鸡毛蒜皮的不同就争论不休,有时反而远离王阳明的精神实旨。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他们不善于理论的精细分析,只要能用,不管是王阳明学说,还是与之相反的程朱理学,都统统拿来用。于是,王阳明的经典著作《传习录》在中国才整理完毕不到一百年,在日本就也正式刊印了。在此之前,《传习录》和《王阳明全书》就早已流传。 还分了许多学派,像以熊译蕃山为代表的事功派,以渊冈山为代表的内省派都开始潜心钻研王阳明的著作。不仅如此, 在日本历史上, 乃至世界历史上都非常著名的明治维新,也深受王阳明学说的影响。这就给我们中国人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国人从古代就并不笨,四大发明历史悠久,文化成果灿烂夺目,这值得我们自信、自豪。可为什么四大发明让外国人造出了手枪大炮,王阳明学说引导日本明治维新,而我们却被说成“东亚病夫”?是不是我们总躺在祖先的成果上睡大觉呢?有沉重就该有觉醒,我们更该保护我们的精神财富, 去发扬去创新, 让古老的学说重新散发青春的活力,这将是有志的青少年朋友将来应该记住、实现的。让我们再来看看王阳明的学说是怎样促进日本维新运动成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在幕府的黑暗统治和英、美、俄入侵日本的双重压迫下,大久保利通等下层武士推翻幕府政权,建立明治政府,从而实施了一系列资本主义的改革,不仅赶走了外国侵略者,还使日本由封建社会顺利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国富民强,走上了繁荣昌盛的道路。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国家政权主要由幕府来掌管。自从1603年德川幕府的建立,结束了日本各国纷争的局面,幕府的将军就成为日本最高统治者,就连天皇也不放在眼里,经常在政治、经济上制约天皇的行动。幕府是最大的封建领主,他又把自己领土以外的土地分给260多个大名(大名相当于我国古代的诸侯)。 大名和将军以下的家臣都叫做武士,武士主要负责保卫工作。而农民则是最主要的剥削对象,他们完全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任何自由,每年除交纳40% — 80% 的收成为年贡外,还要交纳各种苛捐杂税,负担各种劳役。随着幕府统治的深入,对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剥削越来越重,往往辛苦一年的收成还不够交年贡、杂税,人们几乎无法生存下去。下层的武士也是不被当人看,随便打来骂去。 他们心中的怨气在一点点积累,“不在沉默中爆发, 便在沉默中灭亡”。他们在急切地寻找,寻找能让他们反抗成功的思想武器。渐渐地,他们发现阳明学说中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 阳明学说崇尚人人有“良知 ”,“人人可以为尧舜 ”,这无疑为推翻封建等级的围墙提供了依据;王阳明学说提倡的“知行合一”鼓舞人们不仅要知更要行, 正适合反抗中的勇往直前。 日本人在用阳明学说寻找思想的武器,也在潜移默化中,根据日本的国情在改造着阳明学说。阳明学说中最重要的原是“致良知”的修性修养论,而到了日本,占主流的是“知行合一 ”,这正符合日本人注重事功,经济实务,勇往直前的心态。1837年,日本农民和市民联合起义的领导者大盐中斋,他也讲王阳明的“四句教 ”,但他却把一种思想变为号召群众起义的革命口号,使阳明学说由“破心中贼”的武器变成鼓动“山中贼”起义的旗帜,而这恰恰与王阳明镇压农民起义有相反的意思。同时,阳明学说崇尚教育治国,这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的教育者不仅让明治维新的精英具备王阳明的思想,也让这个曾被看作“异端”的思想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农民、医生、市民都对王阳明思想非常了解,甚至了解程度超过了中国人。日本的领导人更是用阳明学说来治理国家,就如明治维新的开国元勋伊藤博文,井上馨都是日本阳明学大师吉田检阴(1830~1859)的得意弟子;还有对阳明学说研究颇有造诣的安冈正笃,从中年起就成为日本各届首相的导师,传授给他们阳明学说治国的思想。日本工商界的领袖,社会精英也毫不示弱,经常邀请安冈正笃去讲学,把阳明学说与日本的经济、政治,企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如今的日本,经济飞速发展,一举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1993年人均国民产值已大大超过美国,它的电子、汽车等高、精、尖生产领域的产品风靡世界,在北京的街头就可以时常看见,本田汽车飞驰而过,商店里松下、东芝电器销路看好。富有的日本人是否把阳明学说扔在一边,不再去管它呢?事实上,1991年国际阳明学学术会议在日本圆满召开;近几年,在哲学、政治学和伦理学方面,日本阳明学的研究成果及其发表论著的数量都已远远超过了中国和欧美。第三节阳明学说对朝鲜、欧美等国的影响当日本成功地进行了“明治维新 ”,它的野心就像打足了气的球迅速膨胀,将贪婪的眼睛盯向了近邻朝鲜。 1876年2月, 日本仗着他们“东方日不落”大国的雄厚物质基础,先进的武器设备,耀武扬威地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除鉴山外,再开元山、 仁川为商埠(通商的口岸),享有领事裁判权。而日本人的野心却远远不止于此,就像他们要蚕食中国一样,一个小小的朝鲜,他们哪儿放在眼里。日本人横冲直撞地开进了朝鲜,与此同时,王阳明学说也小心翼翼地流传到了朝鲜。开始,阳明学说的命运正如朝鲜人民的命运一样多灾多难,四处碰壁。信仰阳明学说的高官李瑶,就曾因为与君王谈论阳明学说的弊与利,招来君王的不满,一怒之下被贬为平民,李瑶再也无法享受荣华富贵,无法利用自己的地位、 影响去宣扬阳明学说, 只好郁郁寡欢地回到家乡开始了隐居生活。不仅如此,朝廷上下的一些官员还专门组织人马,编辑书籍《异端辩正》、《固知记》,称阳明学说为“异端 ”,公开批驳它。这下,文人学士还哪里敢再去研究阳明学说,弄不好就得有杀头之罪!然而,真理终究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它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只会在世道的沧桑中越发熠熠闪光,阳明学说正是如此。随着日本人的进一步侵略,朝鲜人民已经忍无可忍。日本高利贷的发放,大大地降低了农产品的收购价,农民辛辛苦苦一年,丰收的粮食却不够交去年的债;市场上到处都是洋火柴,洋衣服等洋货,小商人的杂货店也纷纷倒闭。人民没有一条活路,逼急了的老百姓纷纷拿起了战斗的武器。1906年洪范图、车善道领导义兵起义。义兵的队伍由一万人迅速扩大到1908年全国240多个郡都有义军英勇杀敌的身影。他们不断袭击日军和日伪机构,使日军无法再轻视人民的力量。而值得一提的是,起义军的将领们都略通阳明学说。李瑶、张淮、崔鸣吉等人虽然丢了官职,仍坚持不懈地向贫苦老百姓宣传阳明学说;阳明学派的泰斗郑齐斗也曾避居江华岛,潜心研究怎样将阳明学说与朝鲜实际相联系,把日本鬼子赶出朝鲜。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呼唤“知行合一 ”,鼓励每一个老百姓都要保家为国,投身到水深火热的杀敌战斗中;他们在战术运用上, 充分利用王阳明“变”的思想,“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采取游击战术,到处破坏交通公路线、铁路线,往往打一枪换个地方,把日军搞个措手不及。只可惜朝鲜义兵的力量分散,武器落后,1910年以后,义军运动逐步消沉下去。可恨的侵略者将朝鲜正式吞并,朝鲜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但是,朝鲜人民并没有失去斗志,他们不屈不挠的继续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的殖民统治。朝鲜和日本都是在国家危难,被外人侵略的时候,凭借一双慧眼发现阳明学说有许许多多可取之处,然后充分运用这块法宝,找到了克敌制胜的好办法。阳明学说在受压迫的国家里“英雄找到了用武之地 ”,那么,在欧美这些科技发达的国家里,是备受冷落,还是依然广泛流行呢?在美国阳明学说的最初影响,是本世纪初由在南京大学执教的传教士弗胄德里克·古德里奇·亨克开始提倡而引起的。他将自己对王阳明的研究写成论文《王阳明的生平与哲学》, 后来再加上他翻译的《王阳明年谱》、 《传习录》和《大学词》, 这些合辑为《王阳明哲学》。 1916年在芝加哥出版,成为阳明著作中最早的英译本。大家想想,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正是高鼻子、蓝眼睛的欧美人在中国毫无忌惮,胡作非为的时候,而王阳明的学说却能在欧美备受青睐,出版发行,受到欧美人的瞩目,让他们重新对中国哲学思想刮目相看,这是多么来之不易啊!由此也可以看出,阳明学说自身的魅力有多么大!而阳明学说在欧美的风靡一时,先开始却有些阴差阳错。欧美人特别喜爱中国的禅学,认为它无比奇妙,在简单的一句话、一幅图后面都有浅显易懂,能让人大彻大悟的哲理,所以,他们一看到王阳明的著作,就误以为这是禅学的精典,都如饥似渴地读开了。越读越怀疑,这怎么没有禅学的思想呢?越读越放不下,王阳明的理论思想太有独到之处了,决不亚于禅学的精彩。就这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研究王阳明哲学的风气越来越浓,人也越来越多。欧美的学者们一会儿发现王阳明的哲学与西方大哲学家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人的主观唯心主义有类似之处;一会儿又发现王阳明的道德论与大哲学家叔本华、贝克莱、康德、黑格尔的道德论很接近。他们大为惊叹,真没想到早在十七世纪,中国的王阳明竟然具有这么完善成熟的思想。于是,王阳明便一举挤身进入世界哲学史著名哲学家的行列。要是王阳明地下有知,他该有多么高兴啊!在几千年后,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谁说我们中国人软弱无能,在过去、现在、未来、我们都完全有能力向世人证明:龙的传人更具龙的精神!王阳明正是在用充实的知识,独到的见解在向世人证明中国人的能力。他的学说虽然也是历尽磨难,在异国他乡受到冷落与诽谤,但是,时间最终证明了它的价值,被世人所接受,更被世人所赞扬,这是真理的魅力,更是对王阳明一生的肯定!尾 声在匆匆之间,王阳明聪明勤奋的少年,历尽苦难的青年,屡建事功、创立学说的中年,鞠躬尽瘁、为国效忠的晚年??便同读者一一见面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将会和我一样,随着王阳明命运的升浮,同他一起高兴、欢呼、苦痛、悲伤。是的,我们赞叹王阳明为中国,为世界所做的贡献。身为中国人,我们为我们的伟大哲人感到自豪,可也请大家仔细想想,除了他的学问与事功,深深吸引我们的还有什么?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首先,我认为是人格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才华、有学问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不一定都能让人们称赞敬佩,有的人甚至因为曾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遭到世人的唾弃。陷害岳飞的卖国贼秦桧,仅因一妾之仇而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都是“进士”出身,他们读的诗书不比王阳明少,受的教育也不比王阳明差,论才华、能力也不比王阳明弱。然而,他们的潜力没有用到救民报国之中,为了满足个人地位的高贵,恩怨的报复而遗臭万年,遭到世人的不耻。人格的完善,是个非常古老,却又时时刻刻耐人寻味的话题。有的时候为了它,不仅要苦心钻研,甚至要丧失自己的利益,有时连生命也不能顾及。王阳明不就是屡次遭人陷害,最终又身死杀场吗?还有古人不食嗟来之食而饿死,著名的朱自清教授宁肯饿死,也坚决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这才是中国人民的骨气。有了这个骨气,就算前方有多么大的风浪,有多少人阻止我们的道路,我们都可以从容不迫地去处理,有什么样的困难克服不了呢? 只有人格的完善, 才能像文天祥一样,大义凛然地面对敌人,面对死亡,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当然,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并不一定都能遇到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人格的魅力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也能体现。像阿里的好书记孔繁森,一心扑在人民身上,任劳任怨,只因身为父母官,造福百姓是自己的责任;掏粪工时传祥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什么工作都得有人干,既然党让我来掏粪,我就要把它干好??多么纯朴的语言,多么宽厚的胸怀,他们并没有做出什么丰功伟绩,他们只是踏踏实实,尽职尽责,在各自的岗位散发着星星的光彩,高尚的人格受到大家的称赞。他们所得的回报也并非金银财宝,高官厚禄,而是一种心灵的宽慰,一种只有付出才能体会到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受到人民群众打心眼儿里的爱戴。而作为积累知识,培养个性最为关键的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朋友也一定要注重自身人格的培养。一方面博览群书,去看看英雄人物,伟人是如何培养良好的品质;另一方面从小事做起,上车为老人让坐,不在公共场所打架斗殴,在家帮父母干家务,上学时勤奋学习??这些事看起来都很小,要每一件都做好却并不容易, 正如大家所说, 你一天不犯错误容易,一辈子不犯就难了!所以,青少年朋友应时时监督自己,多用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如果你真能不断要求自己进步, 也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 心里该多高兴啊!其次,王阳明吸引我们的是克服困难的精神。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让我们居住在人烟稀少,条件异常艰苦的龙场,我们能像王阳明一样苦中取乐,潜心研究,而为日后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吗?恐怕能不能生存下去都是问题呢!面对众人的暗害,是不是还能像王阳明一样从容不迫,应付自如?说不定早已成了缩头乌龟,向别人投降了呢!这就是困难,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遍布鲜花与掌声,它更是一条充满荆棘与沼泽的道路,我们不可能再遇到同王阳明一模一样的困难,但这并不能否认困难装扮成不同的模样,悄无声息地向我们袭来。学习上的落后,工作上的不顺利,生活上的苦难,有些人还会在偶然之间,被飞来的天灾人祸打趴下。那么,怎样才能克服困难呢?尤其是在物质生活丰富,吃穿不愁的今天。对于广大的青少年朋友,应该学习王阳明坚韧不拔的精神,学会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一般人看见困难,往往被它庞大的外貌,凶猛的来势弄糟了,反而急得不知所措。就像每一个人都关心的高考,在考试之前,有的同学就开始担忧开了,要是考不上怎么办,这些年的功夫不是白费了?越想越愁,反而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有的同学因为高考没考上,便垂头丧气,对生活丧失了信心。其实,这两种表现都是面对困难不正确的态度,应该在心理上先认识到,高考只是个人的能力的一次检验,只要有实力, 还怕别人来考你吗?“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辛勤的劳动也一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就是万一因为失误而落榜,也不必垂头丧气,这只能说明你在学习方法、态度上有差距,更需要你仔细总结,从头开始。更何况落榜并不一定全是坏事,它能让你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困难,而培养刚毅不拔的精神,等到下次风浪再来的时候,别人没有经验惊慌失措,而你就可以驾着自己的小舟自由航行了。特别是在今天,青少年朋友从小就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呵护之下,幸福成长。他们对你们照顾周到,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 拿在手里怕掉了”。青少年朋友更是很少品尝苦难的滋味,这就更需要同学们能从王阳明身上多学习他为人处世,克服困难的方法,而不是误以为生活的舒适才是人生的真正含义,要有不怕困难,敢于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王阳明传》一书就要在读者朋友的关心与照顾之下落下帷幕。衷心希望广大读者能从王阳明身上找到自己可用之处,充满信心地走向下一个丽日晴天!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2
正序
倒序
王阳明
王阳明-2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王阳明
王阳明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