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都干了什么-8

那么,我下面就尝试总结一些我们可以相信的结论。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谈论的哲学离我们的时代越近,就越缺乏权威的结论。在前面讲现代哲学的时候,我就已经掺入了不少个人看法。下面的内容里,我个人的观点就更多了,所以大家只当参考。世界观和认识论首先,我们只能体验到经验世界。这其实是一句废话,我们不能经验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感觉不到的东西。经验外的世界有没有、是什么样,我们当然没法知道。有些理论——比如宗教,比如神秘主义,比如部分追求主观真理的哲学——声称能知道一般人经验之外的世界。因为这些理论描绘的是我们经验不到的世界,所以我们连这些理论是对的还是错的都不知道。这些号称描述了非经验世界的理论,虽然不能够被验证,但是在逻辑上有可能是真的。或许这些学派的修行方法能扩展人类的经验能力,又或者这些学派虽然不能让我们亲自经验到答案,但是它们灌输给我们的答案是真的。比如宗教可以说,存在人类不能主动经验的上帝(上帝处于非经验世界),而且上帝还有能力干涉我们的经验世界(因此上帝的存在对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这说法在逻辑上是可以成立的。可经验的世界又分成客观经验世界和主观经验世界。所谓客观经验世界,我指的是可以让很多人,在同样的标准下对同一个经验进行检验的知识的集合。客观经验必须能经得住多人反复检验,否则就没有了客观标准。而要让人反复检验,必然需要交流,必然要诉诸于语言,也就必然要以理性为载体。所以,客观经验世界就是能用理性描述的世界。我们要提醒自己,理性对世界的描述总是片面的。我们可以用不同种类的理性工具(比如欧式几何和非欧几何),用不同的精度(比如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去研究世界,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固然有这些局限,但客观经验却是我们一切知识中最可靠的。然后是主观经验世界。比如艺术品给个人带来的感受,比如宗教的神秘体验。主观经验也可以用理性去描述,但是效果非常有限。比如,我们可以写出一些文字来描述自己听某首歌时的感受,但是任何文字都没法和亲自体验的感受相比。所以,主观经验是一件很个人的事。世界观  客观经验世界  主观经验世界  非经验世界举例   星球运行规律  听一首歌的感受  形而上学以上说的是世界观,下面说认识论。在世界观里,我把世界分成了三种:客观经验世界、主观经验世界和非经验世界。对于前两个可以经验的世界,我坚持的是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在客观经验世界里,最好的代言人是科学。但也包括做中国菜这种,能经得住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考验的其他知识。在主观经验世界里,选择知识的标准是个人的感受(即经验主义)和个人的喜好(即实用主义)。换句话说,我们选择听哪首歌,当然是选择我们自己觉得好听的那首。如果这歌曲我们没听过,那么无论别人如何用文字向我们描述,这首歌对我们来说都没有意义。同时,我们选择歌曲只根据自己的喜好就行,自己可以完全做主。对于非经验世界,选择知识的标准是信仰。因为理性对于描述主观经验世界和非经验世界的能力有限,所以在后两个世界里,我们可以相信主观真理。当主观真理影响的是主观经验世界的时候(比如宣称可以让我们幸福),那么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主观经验去检验它(试试自己什么感受),按照实用主义去选择(选一个让自己感受舒服的)。当主观真理影响的是非经验世界的时候(比如上帝存在),我们就没有任何手段去检验了,只能选择信仰或者不信。面对非经验世界,我们还有一个选择,就是继续坚持怀疑论,坚持反独断论。那样的结果是,我们会陷入不可知论。对于哲学问题,我们的答案是永远的未知。以上是对我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大致阐述。下面还有一个小问题可以讨论。如果我们相信真理是主观的,探索方式是非理性的,那么我们在探索主观真理的时候,还需要理性吗?我们还能用理性去评论不同学派的主观真理吗?我以为,还是得用理性。追求主观真理的方法是非理性的,并不代表我们学习、研究、讨论这些方法的工具也必须是非理性的。我们举个例子。你想信宗教了,正打算去买本《圣经》呢,这时候楼下二大爷拦住你说,他自己就是神仙,让你信他就行了。那你是选择继续去买《圣经》呢,还是直接信二大爷呢?你肯定选前者,对吧。咱们前面说过,二大爷是不是神这点,是没法验证的,连是否正确的概率都不存在。但即便如此,你仍旧毫不犹豫地选前者,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认为基督教历史悠久、信众众多、影响广泛、教义完备,所以我们“感觉上”基督教要远比二大爷更可信。当然,我们这种选择并不保证百分百正确,二大爷并不是没有可能是对的。但是我们仍旧凭借我们自己的理性,作出了一个可能是错的,但是毫不犹豫的判断。所以实际上,理性在我们评判主观真理的问题上,仍旧起到了作用。再者,即便是坚持主观真理的学派,如果要流传下来,也必须诉诸文字。只要这些文字本身不是纯粹的艺术作品——比如诗歌,比如佛教的偈子——那么就会带有一定的理性成分。比如,禅宗说“不立文字”,但“不立文字”这句话本身,也是文字,也是理性的。每一个学派,总要传递自己的学说、反驳其他学派的学说,这传递和反驳的过程,大都要含有理性成分。但是这并不和非理性的真理观矛盾。我们可以把理性当作承载主观真理的工具,只是在承载的同时会对原意有所歪曲。当然你还可以抬杠说,我认为真理就是必须完全脱离理性、脱离文字的,一个字都不能说。我就想靠自己的非理性的直觉也好、信仰也好去追求真理。你不是说主观真理没有客观标准吗?我就这么相信,你能说我错吗?这么想确实不是错。但是,这容易陷入一个更荒诞的境地(当然,我反驳你用的是理性)。我可以反驳说:猩猩不具备理性,那么你如何知道你自己掌握的真理和猩猩掌握的不同呢?你是否认为一切有简单意识的动物都领悟到了可靠的终极真理呢?非理性的感受有千千万,听贝多芬是一种非理性的感受,听周杰伦又是另一种,如果你完全不依靠理性,你如何在千千万的非理性感受中,区分出哪一个属于终极真理呢?所以我以为,不靠理性去评价各派主观哲学,固然不是错的。但假如真这么做,我们还不如去相信不可知论呢。对于宗教信仰也是这样。经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很容易理解宗教信仰是一件非理性的事。反对用理性去评价宗教的神学家奥托就曾经说,宗教信徒在强调“神迹”的时候,实际上还是在用理性去评价宗教。因为所谓的“神迹”、“奇迹”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我们根据理性认为某些事情不可能发生,这才有了“神迹”的概念。因此对于非理性的宗教信徒来说,是不存在所谓“神迹”的。他这话有道理,但这非理性只能限于宗教信徒。因为宗教对经验以外的问题的回答是非理性的,所以信徒也不必用理性去判断自己的宗教。但我认为对于不相信某一宗教的人,理性工具仍旧是有价值的。我们需要用理性去判断“神迹”是不是存在,以便帮助我们选择自己的非理性信仰。但是我们也得注意,用理性对主观真理的评论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前面说,我们选择相信基督教而不是楼下二大爷,是因为前者历史悠久、信仰者多、影响大。然而,任何宗教都不会说自己的合理性是建立在“影响广泛”的基础上的。仅仅用影响大小来考量、评判宗教理论的真伪,我想很多教派都不会认同。同样,我们不相信“二大爷是神”,这也不是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而是“感觉”。应该信宗教吗?既然真理是主观的,把握主观真理只能靠信仰,那么问题回来了,我们该不该信宗教呢?毕竟宗教和其他哲学流派相比,解决人生问题的性价比最高了。我们说了,虽然我们认为宗教涉及的大部分问题是经验无法验证的,但是在真正皈依之前,我们仍旧可以用理性去考量宗教。当然,这种考量必然会对宗教的教义造成一定的歪曲,并且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先用理性考察一下。首先,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讲,对于个人幸福而言,信仰宗教的好处是非常大的。在精神世界里,信仰宗教让我们损失掉的是探索其他主观真理的可能(但我建议您仍旧在经验世界里保持对科学的信任),与此同时,我们换来的是无比的幸福感、满足感和安全感,是在不依赖于外物的前提下,人类所能拥有的最大的幸福。而且,信仰大部分宗教的成本很低,不需要我们费力研读哲学著作,不需要我们自己思考,所有的疑问都有前辈信徒为你解答。那些历史悠久的教派对绝大部分你能想到的问题,都有了成熟的答案。只要你相信这些答案就很难有困惑。再说,靠我们自己追求主观真理本来就是一件很渺茫的事情,放弃这自由或许不算是很大的损失吧?在这个问题上,数学神童帕斯卡有个概率论挺有意思。帕斯卡在哲学史上,强调非理性比克尔凯郭尔还早。他认为上帝存在不存在的问题不能靠理性来判断,只能诉诸非理性。那么到底该不该信仰上帝呢?帕斯卡想,上帝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那么,如果我们信仰上帝,假如上帝存在呢,我们就会获得巨大的好处;假如上帝不存在呢,我们也不会因此失去什么,最多是搭上一些进教堂的时间,多遵守了一些教会规范而已。反过来,如果我们不信仰上帝,假如上帝存在呢,我们会下地狱,受到巨大的惩罚;假如上帝不存在呢,我们顶多省去了进教堂的时间和精力。几种情况这么一比较,所以还是信仰上帝的好。帕斯卡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有这么个问题——我这么说或许对信仰宗教的朋友有不敬的成分,请您原谅——帕斯卡的时代,他周围只有一种宗教,所以只有上帝存在和不存在这两种情况。而我们今天的世界有众多宗教啊,所以我们这个概率表岂不是要写成假如上帝存在、假如释迦牟尼存在、假如太上老君存在等等复杂的情况了吗?但我想,这事可以这么想:假如我是一个无神论者,那么在生前必然要因为死后将迎来无尽的空虚而感到恐惧,在遇到痛苦折磨的时候,也没有神灵作为我的精神支柱。当然,我们还是可以从宗教之外的地方找到解决这些痛苦的方法。但是在死后呢,假如我的无神论是对的,死后没有不灭的灵魂,那么我迎来的是无尽的空虚,什么都感觉不到。假如我是错的,真的有神灵存在呢?那么很大的可能,我们会作为无神论者受到惩罚。换一种可能,假如我信仰了某个宗教,那么我这一生就可以过得特别平静安乐,不惧怕任何伤痛,临死的时候还相信死后会有更美好的世界。等到真的死亡以后呢,最好的情况是我信奉的那个宗教真的存在,那么我就得到了极大的报偿。假如世界是唯物的,没有神灵呢,那么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但是我生前过得幸福,死后也不会对信仰的破灭感到失望。而最坏的结局,那就是死后发现确实有神灵,但却和我信仰的神灵不同,那么也可能遭到惩罚,但总比无神论者遭到惩罚的概率要小。这样看来,从功利的角度讲,信仰宗教真是一件很棒的事。但我们一直没说到关键的地方。关键是,你得真诚地信仰呀。我们前面这番论述,全部都是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假如我们带着这样的思维去信仰宗教,比如琢磨琢磨,嗯,信这个宗教的好处最多,然后你就参加各种仪式,你就信了。首先对该宗教来说,我想这应该是一种不敬;其次,我觉得不真诚的信仰并不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安慰,大概和一个无神论者从心理医生那里获得的安慰差不多。那个用概率去思考宗教问题的帕斯卡,后来也信仰了宗教。帕斯卡是个极有天分的数学家和科学家,但是24岁以后他身体情况越来越差。30岁时的一天晚上,他乘坐的马车突然失控。就在马车要冲进河里的时候,竟然奇迹般地停住了。帕斯卡认为这是一个神谕,从此扔掉了数学和科学研究,信仰了基督教并投身于神学。换句话说,帕斯卡可以靠理性去判断信仰宗教的优劣,但是最终真正的信仰,却不能靠理性。理性和信仰是不相关的两件事,这是我们用理性去评判信仰最尴尬的地方。如果我们自己原本就信仰宗教,那我们继续信仰就是了,根本用不着在这里讨论;如果我们不信仰,那么像前面那样讨论出再多的内容来也没用。所以我以为,只通过理性的思考,不存在“我‘决定’信仰宗教”这么个结果,只存在“我认为宗教是不可信的”或者“信仰宗教是一件好事,我愿意多了解宗教,我不拒绝它”这么两个选择。也就是说,只能浅浅地讨论信仰,无法真正解决信仰宗教的问题。最后,假设我们并不是为了个人幸福,只是为了追求真理而考虑信仰宗教,那么还有一个小问题。信仰这件事,我以为,由不信到信难,由信再到不信也不容易。所以信仰宗教可能是要牵涉一生的事。怀疑和信仰本身就是相悖的,而且宗教的说服力要比一般的信奉主观真理的哲学要强,那么当我们信仰了宗教之后,还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去质疑信仰并脱身而出呢?所以我觉得单就追求真理而言,信仰宗教和实践中国哲学都是一个成本比较大的尝试,可能要穷尽一生才能知道选择的结果。假如我们对自己追求到的真理不满意,也没有补救的机会了。克尔凯郭尔说人生就是一场冒险,这话用在信仰问题上正合适。对于信仰宗教问题,说到这里已经差不多了。不过既然科学和宗教的矛盾由来已久,那我针对科学和宗教之间的问题,想再多说几句。站在科学的角度,我们会发现宗教一点都不神秘,一切宗教现象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对于人类学,一切宗教都源自原始巫术。原始巫术是所有人类社会都曾有过的共有现象,在主流宗教中也经常可以见到它们的影响。对于社会学,宗教源自社会和个人的种种需要:社会用宗教束缚个人,比用暴力高效得多;个人则可以从宗教信仰中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于心理学,信仰宗教不过是人类共有的心理需要,种种宗教神迹也不过是常见的心理幻觉。在马克思的眼中,宗教只是统治阶级为了阶级利益,用来麻痹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只是谎言。对于文化传播学,宗教的传播完全符合其规律:各派宗教的传播、发展和变化都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分不开。比如我们说过,基督教在罗马时代获胜的原因之一是对教徒一视同仁,因而在奴隶时代获得大量人民的支持。比如佛教在中国最流行的,是念佛号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净土宗,而不是要求人一生苦行的宗派①。换句话说,当今最流行、信众最多的教派,常常是对信徒的行为要求最少、“好处”最多的那派。而我们信仰某个宗教,不信另一个,又常是因为该宗教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力最大,我们亲友中信奉该宗教的人最多。因此信仰何种宗教这种大问题,有可能是由该教派“好处”多寡这一点来决定的,这未免让人觉得有些儿戏。总而言之,宗教的各种特征都没有逃得过科学的描述。当然,与此同时,站在宗教的角度,一切科学奇迹也都可以解释。对基督教来说,那些值得称赞的科学成就是上帝对人类的恩赐,有些科学家之所以拥有常人无法想象的天才头脑,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上帝的眷顾。而那些和教义矛盾的科学结论,比如进化论呢?那是上帝为信众制造的考验而已。而且一切科学理论的最后,还有“正因为荒谬,我才相信”的信条。对佛教来说,解释科学更简单了,一切都是因果。而且尘世种种不值得留恋,科学再发达也就那么回事儿,无关我们的个人修行。所以,只要宗教教义不在经验世界的领域内和科学有明显矛盾的说法(比如认为进化论的证据全部都是伪造的),那么一切科学研究的成果也不会动摇宗教的合理性。两者都是无敌的。我暂时不信宗教,我该做什么?我觉得,第一是不要忽视自己总有一天会死这件事。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要年年想,月月想,天天想。这既是因为死亡是我们终究要面对的事情,也是因为死亡会成为我们思考哲学问题的动力。有时我们会见到这样的感叹:有的人平时忙于生活,突然有一天看到父母老了,意识到人生沧桑,意识到父母有一天要走向人生尽头,然后感叹说,和亲人平淡生活才是人生真谛啊。这时候就看开功利了,就觉得追名逐利没意思了,就领悟人生了,人生观就上层次了。这的确不错。但是大哥,你也总有一天会死的啊。最起码,当你在世俗生活中晕头转向的时候,遗忘自己总有一天会死,总比遗忘父母终有这一天要更难吧(孩子总是白眼狼是吧)。然后,当你意识到自己终会死亡的时候,你可以设身处地去想象父母的处境,而不是像一个旁观者,仅仅出于亲情产生的同情怜悯之心。对于父母的死亡恐惧,你还有可以解脱逃避的港湾,你可以让自己对父母更好点,你可以想象父母去世之后你的感受,想想那时候的蓝天,想想那之后的生活。但要是你自己死了呢?什么东西都没有。这样,你才能和父母感同身受。仅仅从孝顺的角度讲,这也比你以超然世外的状态安慰老去的亲人,说坚强点、生活多美好之类的话更真诚、更体贴。我知道你是真心孝顺,可你如果总是这么不疼不痒地安慰人,我要是你亲人,准反问一句:你来试一试?生活多美好。你说的是你将来还能发财,还能吃喝,还能看电视的生活美好,你说的不是一个将死之人能体验到的美好。从专心和生活搏斗到意识到父母老去,这过程中我们似乎感觉到了生活的真实面目,但这远比不上意识到自己将死所得更多。前者的你不过是一时感叹,转身又回到了日常生活中。只有后者才能让这新领悟的生活形态时时包围着你。时刻想着死亡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恐惧,会在我们娱乐时破坏气氛,但也会带来一些好处。首先,我们会更节约自己的生命,会在进行人生选择的时候看得更远一些,会多考虑将来某一天自己临终时的心情,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得失。其次,死亡的空虚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解脱。在死亡这个最大的恐惧面前,没有什么痛苦能与之相比了。既然人人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点,那生活中还有什么痛苦可怕呢?如果更进一步,你能战胜死亡的恐惧,那你就更无敌了。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按照郭德纲的话说:法律都管不了你了,那你还怕什么?最后,带着这种状态的你,可能会在和朋友纵情娱乐的时候突然落寞轻叹一口气,让朋友觉得你是神经病。但是,当朋友刚从葬礼上回来感叹人生的时候,你也可以笑而不语。怕死还意味着我们要珍惜生命。要珍惜生命的理由是,经验世界不能告诉我们死后还有没有意识。而主观真理,包括宗教对人死后意识是否还存在的结论,是无法验证的,是有可能错的。再者,就算人死后意识还在延续,我们也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情况,会不会就在黑暗中永远飘荡?或者像中国传统观念里,人死后要喝遗忘一切的“孟婆汤”,失掉了全部的记忆,这和意识消失也没什么区别了吧?而且以我们的经验而言,这世上从来没出现任何人死后意识还能复生的确证,因此死亡对我们来说肯定是一个不可逆的事情。即便死后还有意识,我们也不可能回到原先的世界里了。如果死亡确实如唯物主义所说,是意识的永远终结,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切探索世界的机会。我们甚至可以感性地说,那就意味着我们自愿放弃了这世界给我们最大的恩赐,而这恩赐很可能只有这一次,放弃了就没有了。我们在讨论主观真理的时候,连这真理要求的探索时间太长,我们都会觉得这是一次冒险,都需要多考虑考虑再选择。那更何况一旦判断错误,就可能永远没有弥补机会的死亡问题呢?所以我认为,虽然主观真理不限制任何答案,但是保存自己的生命,并且尽量延长生命,当然也包括同样尊重别人的生命,这都是不言而喻正确的。这是我们探索真理的底线之一。除了关注死亡之外,还一个可以做的事是尝试放弃物质享乐。我们说过物质享乐并不重要,给人带来的痛苦未必比享乐少。但是物质享乐是每个人都难以放弃的,也是普通人要花费最大精力应付的事,是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基本上每一个宗教,也都把克制物质欲望当做一项核心要求。所以解决对物质的追求这件事很难又很重要。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不需要去过苦行僧的生活,但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法来改变自己对物质的看法。我们可以找一些自己平时特别喜好,但是从理性上又认为没什么益处的物质享乐,尝试克制一段时间。比如一个月不许吃肉。在克制期间,我们要做的,是不断观察自己的心理反应,观察禁欲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比如,是不是随着时间的延长,禁欲这件事变得麻木了?比如,是不是当我们对粗茶淡饭难以下咽的时候,只要凭着理性命令自己吞咽,这一关就很容易克服了?比如,当我们遇到肉体痛苦的时候,是不是需要什么精神力量的支持?比如,禁欲的痛苦是不是比想象的少?如果你因此觉得禁欲不难,那么你就摆脱掉了部分物质的束缚,未来会更加轻松;如果你觉得禁欲难以做到,那么物质不重要就是一句空话,不能当做思考的前提。当我们有了探索真理的动力,当我们了解了哲学史上主流学派的各种说法,让我们掌握了如何对抗独断论,那么剩下的事情,就是自己探索主观真理了。我们说,对主观真理的把握要靠信仰,理性对真理的评价能力也有限。那是不是就是说,我们可以不去思考学习,用不着自己去追求真理,只要挑一个感觉正确的理论去信仰就够了呢?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必须信仰。信仰是什么?信仰不是买白菜,仅仅对某个理论喜欢、感兴趣我就信它,这不能叫做信仰。主观真理能对我们有巨大的意义,可以指导我们生活,前提是我们必须发自内心认为它是正确的。假如你是一个糊涂蛋这倒好办,随便信一个也就是了。但既然你读这本书都读到了这里,你一定和我一样喜欢思考,喜欢怀疑,不喜欢循规蹈矩。那么,一个理论要是没能经过你充分的思考和怀疑,不是经过你费力追求而来,你就不可能真正信仰,这理论对你来说也就没有用了。所以《西游记》里,唐僧必须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获得真理。再说点别的。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这个问题的消除。”我们在道家、佛家的哲学理论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观点。这个道理体现在生活中,就相当于人小的时候要问“人为什么活着?”大了不问了,不一定是因为知道答案了,而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不需要再问这个问题了。这可以成为我们检验自己工作的标准。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8
正序
倒序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2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3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4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5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6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7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