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都干了什么-7

只说他19岁的时候就想出了正17边形的尺规画法,这方法在他之前,所有的大数学家,包括牛顿在内都没有画出来。当然,我知道,您大概跟我一样,对这什么什么边形没什么概念。正好网上可以搜到画这个正17边形的动画,您自个儿看一下就能感受到了。我的意思是,别说19岁了,就算你我学到29岁,这画法咱学都未必学得会。这个人你大概猜出来了,他叫高斯,人送外号“数学小王子”。高斯一生获得了无数荣誉,而且身居天文台台长,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学术地位都很高。但是他在数学上有一项重大的发现,却因为害怕社会压力一直没有发表,直到他去世以后,人们在书信和笔记中才知道他的发现。到底是什么数学发现,让已经名扬天下的高斯如此恐惧呢?1826年,在俄罗斯的喀山,一位叫罗巴切夫斯基的数学家发表了一篇古怪的演讲。在严肃的学术会议上,他突然谈起什么平行线可以相交、三角形内角之和不为180度等古怪的定理。这正是高斯不敢发表的那些发现。事实证明高斯的谨慎是对的:因为这个发现,罗巴切夫斯基一生遭受了各种压力,攻击和嘲讽接踵而来,晚年的时候连大学职位都被剥夺了。他到底发现了什么呢?罗巴切夫斯基其实没想这么叛逆。我们前面讲欧几里得几何的时候说过,欧式几何里有五条公设,其中第五条公设非常复杂,很多数学家都想通过前四条公设证出第五条来,罗巴切夫斯基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他别的办法不使,非要用归谬法。归谬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先假设第五公设不成立,然后只要能推出不成立的第五公设和其他公设有矛盾,就可以证明第五公设是多余的了。结果罗巴切夫斯基假设第五公设不成立以后,他使劲地证啊证,越证越不对劲儿,为啥所有的结论都和前四个公设不矛盾呢?结果罗巴切夫斯基发现,嘿,竟然把第五公设改了以后,新的第五公设和前四个公设还是相容,这不就形成一个全新的几何体系了吗?而且这个几何体系和欧式几何的各种定理全不一样。这可真是数学界的一大发现,罗巴切夫斯基很激动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结果却换来数学界的一片嘲笑。这是为什么呢?我就问大家一句话,朋友们,你们能想象出平行线相交的情况吗?假如你在上中学数学课的时候,举手问老师说:“老师,为什么平行线不能相交呢?”老师多半会回答说:“大哥呀,平行线的定义就是‘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再捣乱就给我出去!”你看,一般人根本没法想象什么叫“平行线相交”,这话完全是没意义的嘛,罗巴切夫斯基时代的很多数学家也是这样,所以都不理解罗巴切夫斯基的想法。另一个研究非欧几何的黎曼也没从这发现中得到多少好处。黎曼也是个天才型的数学家,受到了高斯的高度评价。但即便如此,黎曼在当上大学教授之前都非常贫苦,有时要到饿肚子的地步。他发明的黎曼几何并没能给他带来太多的财富。因为贫病交加,黎曼39岁就去世了。直到后来相对论的发现,才让非欧几何被学术界普遍接受。但这一接受可不要紧,这可把哲学家给震撼了。在小学数学课上,常常会有孩子这么问老师:“老师,什么叫公理?”我想,大部分老师都会严肃地回答:“大家公认的道理就是公理。”但如果此时你已经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怀疑精神,那么你就应该反问道:那么老师,到底有多少人公认才算是公理呢?我承认有用吗?老师说:废话,你是小孩,你承不承认有个屁用!你又说:那大人承认有用吗?公理应该让全民投票吗?要是全民投票,布鲁诺不还是应该被烧死吗?老师说:只要数学家都承认就可以了。你又说:那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数学家呢?是考试产生吗?是投票产生吗?是根据学历吗?再说,数学家之间也投票吗?哪边人多哪边就正确吗?那会不会是这样的场景啊!某个礼拜天的早晨,剑桥大学数学系里人声鼎沸,如同证券交易所一般。负责接听电话的助教兴奋地大喊:“就差一票啦!就差一票就可以压过牛津那帮孙子啦!”数学教授们赶忙互相询问:“谁?谁还没投票?”只有罗素沉着地说:“快把维特根斯坦叫起来,丫一定在赖床,每次投票都没有他!”呃……老师,是这样的吗?于是老师只能说:你……你给我出去!我们今天知道,老师们这么回答其实是蛮不讲理。公理不是什么公认的道理,公理是硬性规定的。但是在非欧几何出现之前,大部分知识分子对几何公理的看法和咱们的老师差不多。谁能认为平行线还可以相交呢?因而我们前面说,理性主义者相信这世上存在着某种先验的真理,其根据之一就是欧式几何的存在。哲学家们觉得,欧式几何中的图形不存在于任何一个日常物体中,但是却可以概括世间的一切平面形状,这不是表明世间存在着某种超越物质存在的神秘秩序吗?但是非欧几何的出现说明了,欧式几何并没有什么超然的独特性,不过是我们对世界众多描述方式中最易用的一种罢了。因而哲学家们对先验理性存在的信心也就降低了。其实,这远不是数学家第一次摧毁人们对先验理性的信心。比如古希腊哲学家大都相信“整体大于部分”是不言自明的真理(咱们一般人也都相信)。但是数学家在研究无穷大数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自然数包括奇数和偶数,偶数只是自然数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却可以认为偶数和全体自然数一样多!因为每提出一个自然数,都可以将它乘2,找到一个和它对应的偶数。按照这个方法,无论找到多少自然数,我们都能找到一样多的偶数。所以,“整体大于部分”的概念起码在无限大的集合中是有问题的。当然,这似乎只是个数字游戏,跟我们的生活关系不大,那么看看下面这件事。1919年3月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几个月,两支英国队伍登上了停靠在利物浦港的英国军舰。这艘军舰要把两支队伍分别送到非洲海岸附近的一座小岛上,以及巴西热带雨林的一片荒地中。两队人行色匆匆,他们必须在5月29日之前作好一切准备,晚一秒都不行。这是一场带有民族情绪的行动。英国和德国在一战中互为敌国,而这场行动即将证明,到底是英国人牛顿,还是德国人爱因斯坦①在引力问题上的预言更加准确。因为这是英国人的队伍,所以有不少人都暗暗倾向于牛顿。之所以选择5月29日这一天,是因为爱因斯坦的理论有一个古怪的推论。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太阳的引力能够扭曲光线。在白天,我们观测太阳旁边的星星的时候,星星发射到地球的光线不是正好路过太阳吗,这光线就会受到太阳引力的干扰,我们所看到的星星位置会受到影响。而到了晚上没有太阳的时候,我们观测到的星星的位置没受到太阳的影响,就和白天的不同了。但我们都知道,白天是看不到星星的,因为太阳太亮了。只有一种情况除外:日全食。1919年5月29日正是发生日全食的日子。英国人千里迢迢地远征,为的是寻找地球上的最佳观测点。而且为了避免那天观测地正好阴天,因此组织了两支队伍。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爱因斯坦是对的,他预测的数字极为准确,而牛顿是错的。这不是唯一的一次实验,在这之前和之后,科学家们做了无数次实验,都证明了爱因斯坦的正确。牛顿时代被推翻了,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取而代之。相对论得出了很多古怪的结论,出于好奇,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吧,看不懂也没什么关系。首先说狭义相对论,有两个观点。第一,光速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在前进的自行车上打手电筒,发出的光速和我们站着不动打手电筒的光速一样。这就引发有趣的讨论了。假如我是一个武功高手,出手飞快,速度已经超过了光速。那我向你出手的时候你会看到什么呢?因为从我手上发出的光的速度没有我手的速度快,所以你会先挨打,然后才看到我出手。这……不就天下无敌了吗?爱因斯坦说,不行,因为任何物体的移动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再牛的武林高手,即便能突破生理极限也没法突破物理规律的极限,他的拳速至多是接近光速,永远不可能超越光速。第二,就是科普文章里常见的例子,说一个宇宙飞船接近光速,飞船之外的人去看这个飞船,会发现飞船的时间变慢了,长度也缩短了,然而飞船内部的人却没有感觉。准确点说是这样:相对论说的是,两个运动状态不同的观测者(不用非得有一个人接近光速),在看同一个物体的时候,他们看到的这个物体的时间、长短、质量都是不同的。说得详细一点,牛顿时代(也是咱们普通人的概念),时间和空间都是独立的,互相没有关系。但是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互相独立的,得统称为时空。质量和能量也不是互相独立的,统称为质能,这也是核武器的理论基础。牛顿理论相信物体的时间、长度、质量都是绝对的,无论观测者是谁,一米尺子长度就是一米,是不变的。狭义相对论则认为,这些数值都是相对的,观测者不同,同样一个物体的属性就不同。以上是狭义相对论,下面说广义相对论,它解释的是万有引力。在相对论之前人们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但是不知道引力是如何产生的。万有引力能够让两个星球相隔万里还产生作用力,这点连牛顿都不相信。直到广义相对论的出现,人们对于引力才有了一个较为合适的解释。广义相对论意思是说,当空间中存在物质的时候,空间就会受到这个物质的影响而扭曲,质量越大,空间扭曲得越厉害,引力就是这种空间扭曲产生的。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好比我们的空间是一张抻平的床单,当我们往上放一个木球的时候,床单会被压下去,那么木球周围其他更轻的小球就会滚向木球,看上去就好像小球被木球吸引了一样。假如放的是铅球呢,床单会被压得更严重,造成的空间扭曲更大,引力也就更大。相对论对于哲学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打击了人们对先验理性的信心。首先,当初非欧几何出现的时候,人们觉得这就是一种数学游戏,没有实用意义,不像欧式几何那样能反映客观世界。而广义相对论正好用上了非欧几何,这就彻底打破了欧式几何的垄断地位,欧式几何更没什么特别的了。第二,相对论否认了牛顿时代的时空观。过去,时间和空间的独立性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在康德那里就成为了人具有某种先天认识形式的证明。而相对论认为,人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都是错的。那么人们对先验理性的信心要进一步打折扣了。以上这些科学发现,无不让人怀疑先验理性到底存不存在。当年的理性主义者、形而上学家们自信满满地追求绝对真理、先验理性,此时看来,他们的自信就没什么道理了。我们顺便说一下,相对论的发现也正好证明了休谟怀疑论的正确。休谟说,无论我们过去看到多少重复发生的事件,我们也不能确认这事件在未来一定会再次发生。无论太阳升起过多少次,也不能肯定明天太阳一定会再次升起。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他是抬杠。可是在相对论出现之前,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科学实验、天文观测和机械生产,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无数次证明了牛顿力学是正确的。结果呢,有一天,人们发现:哇塞,新的观测数据真的就出现例外了!真的就不符合我们的预测了!这不就是休谟的预言吗?所以,让我们一起膜拜休谟大人吧!四十三、科学说:人的认识能力有局限相对论还有一个衍生的结论:我们对整个宇宙的认识有很大局限。通过发展观测技术,人类有能力看到很远以外的宇宙,比如目前最远大约是120亿光年。但光速是恒定的,120亿光年的意思就是来自那个地方的光得花120亿年才能走到地球。因此我们所看到的120亿光年远的宇宙,只能是它120亿年前的样子。后来它变成什么样,今天什么样,因为它发出的光线还没到地球,我们就不知道了。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知道从有人类以来,这段时间里宇宙的样子,那我们只能观测到几百万光年范围以内的宇宙。而据推断宇宙可能有几百亿光年大,相比之下,我们能观测到的范围就太小了。而且相对论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过光速,所以就算我们采用望远镜之外的手段去观测宇宙,也不可能超过这个极限。所以,无论我们对宇宙的全貌有什么样的设想,这种设想都不可能得到全面的检验。我们对宇宙的了解只能陷在有限的范围内,只要不推翻相对论,这个局限就没法突破。更厉害的发现还在后面。在牛顿的经典物理学里,我们想要了解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知道两个东西:物体的位置和动量。然而物理学家们在研究量子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物理学家观测一个电子,越是精确地确定其位置,就越无法确定它的动量,越是想更精确地测量它的动量,就越测量不到它的位置。这并不是因为科学家的观测技术不行,而是由严格的理论决定的。这个规律叫做“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或者“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也就是说,你大可以想象每一个电子在某个瞬间有固定的位置和动量,但这对于人类是没有意义的。人类永远无法知道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也永远无法精确预测电子的运动,只能大略猜测它的运动趋势。而且,因为我们不能准确预测某个电子下一刻的位置,我们连分辨两个电子的能力都没有。当我们观测两个相同电子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两个电子闪来闪去,我们根本没法知道哪个是哪个。类似的怪事,还有电子的“波粒二象性”。从传统意义上说,电子不可能既是波又是粒子。然而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电子既能显示波的特性,又能显示粒子的特性,关键看科学家们用什么方法去检测它。用一种方式观测就是波,用另一种方式观测就成了粒子。这是一个对物理学冲击非常大的学说。我们说了,科学的成就建立在因果律之上,一个原因产生一个结果。因此才产生了机械论和决定论,因此工程师们才敢在纸上写写画画,不用亲自做一遍就能肯定某个工程设计可行还是不可行,因此牛顿力学才能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然而量子力学说的是什么?在量子级别的世界里,没有决定论,也没有确定的因果律。科学家们对于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只能预测出一个概率,只能说大约、可能在哪。物理学成了一门缺乏确定性的学说。这一下子让整个物理学都变得可疑了。难怪爱因斯坦对这一学说特别反感。在这个问题上,爱因斯坦扮演了顽固派的角色,试图用各种办法来驳倒测不准原理。爱因斯坦说了一句名言:“上帝不掷骰子。”意思是,世界不可能存在真正的随机,一切都是确定的。然而,这回是爱因斯坦错了。经过无数的讨论,今天的科学家们普遍接受了海森堡等人的结论。人们相信,在对量子的认识上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限制,人类永远无法准确地认识量子。霍金因此说:“上帝不但掷骰子,还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去。”说这世界不仅存在随机性,而且人类还无法了解它。这意味着,人类对这世界的认识能力又受到了进一步的限制,而且只要量子力学不被推翻,这限制就永远无法逾越。那种认为“随着不断的发展,科学终究能解释所有事情”的想法,就变得很幼稚了。另外,还有一种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是由逻辑决定的,更是没法逾越的。比如“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影响的”这句话对吗?这句话永远是对的。因为一旦我们找到一个“不影响任何事物的事物”,当我们观测到它的时候,它就开始对我们产生影响了。所以我们永远找不到这样的东西。所以这个命题是永远正确的。再比如,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都有很多宗教信徒号称自己拥有过神秘体验。比如感觉到神灵对自己有所启示,甚至于某种“天人合一”的体验。那么,从科学的角度说,即便我们排除了当事人撒谎、使用迷幻药等原因,科学仍旧不可能承认这种现象,仍旧会认为这些都是幻觉。因为“幻觉”的定义是什么?定义就来自于经验主义:一个东西我说我看见了,其他人都没看见,那就说我产生“幻觉”了。问题是宗教的神秘体验恰恰是属于个人的,因此就算科学能力再强,只要神秘体验不留下其他痕迹(比如神灵出现后融化了地面之类),那么永远都会符合“幻觉”的定义,永远都不会被科学承认。再比如“不存在不能被观测到的事物”、“如何确定我的记忆没被修改过”也属于类似的问题。在这一章里还可以一提的,是弗洛伊德打击了人类对心理学的信心。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潜意识。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给人的影响非常大,甚至会超过理性。虽然弗洛伊德后来受到了很多批评,但是人们普遍认同潜意识对人的影响非常大。而且潜意识是非理性的,那么使用科学方法的心理学,对潜意识的描述也必然有一定的抽象。既然潜意识对人的影响很大,整个心理学的能力也就因此下降了,那种认为哲学可以归为心理学下属学科的想法也就难以成立了。其实,哲学家们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比如休谟认为人类不可能了解因果律。康德认为人类只能认识表象世界,认识不到物自体。逻辑实证主义者则把人类的认识能力局限在符合逻辑实证规则的语言命题内。所以,科学对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给哲学的冲击倒不大,主要是通过科学结论再次佐证了哲学家们的这些结论。顺便一说,我们可以发现,上述几名哲学家的观点都可以用在解释量子的不确定性上。刚才说了,科学家永远没法准确观测一个量子的运动状态。那么在实际的观测效果上,科学家只能承认量子的运动是随机的。因此有人认为量子世界里不存在因果律,这也就验证了休谟的怀疑论。同时,人类永远不能确认一个量子的运动状态这件事说明,康德所说的物自体是存在的。从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看,我们也可以认为,量子的运动状态已经超越了人类语言的描述能力,所以看上去量子的状态是不确定的、缺乏意义的。这个观点下一段还会继续说到。本章的主要内容都说完了,我们再说点量子力学的其他影响。那就是彻底打败了机械论和决定论。这对于坚持人有自由意志的学者来说倒是一件好事。量子的运动状态充满了随机性,那么即便我们的物理能力再强,我们也不可能准确预测一切。或许有人问,量子的随机性是怎么影响现实世界的呢?我们不讨论具体的物理问题,我们可以想象,假如有一个科学家,根据每次观测到的量子的运动状态去控制一台机器,那么这台机器的运动状态自然也是随机的,也是不可预测的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量子世界并不是随机的。我们看到量子世界的种种不确定性,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里的认识经验以及语言,和微观世界的规则是不匹配的。我们的思维根本就不适合表达那个世界的规律。其实量子世界本身存在因果律,只是我们的思维认识不到。但即便这么设想,在我们这个“表象”世界里,量子运动终究是不可预测的。就算背后有因果律,因为我们永远不能理解这种规律,机械论和决定论对于我们也就没有意义了。再说点闲篇儿。量子力学还有一个问题,它和广义相对论是矛盾的。用广义相对论去解释宏观宇宙,用量子力学去解释微观世界,都没什么问题,都有实验佐证。但是这两个理论却对宇宙有着矛盾的解释。这显然有问题,但是科学家们无论是从量子力学还是广义相对论中,都没有找到突破口。科学家们觉得,应该从更高的层次统一这两种理论,比如美国电视剧《生活大爆炸》里的主角Sheldon搞的超弦理论,就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套方案。但是今天科学界还在争论中,还没有一个特别合适的说法。还可以说说爱因斯坦和海森堡。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和原子弹有关,但都不是原子弹真正的发明者。很多人误以为爱因斯坦就是原子弹之父,因为人们根据相对论造出了原子弹。喜欢玩电脑游戏的朋友知道,有一款著名的战争游戏就设计成,玩家只要造了“爱因斯坦”就能开发原子弹。实际上,相对论只是从理论上说明了质能转换是可能的,离原子弹还远着呢!爱因斯坦虽然身在美国,但是对原子弹的开发贡献其实很小。而海森堡则实实在在地开发过原子弹,但是在战争中他站在了纳粹一方。他本来有机会造出原子弹改写历史的,结果由于一些失误,最终失败了。比较好玩的是,二战中的美国人很精,一边打着德国,一边还琢磨着德国的先进科技。美国人专门组织了特种部队,抢在其他盟国之前搜捕德国的著名科学家。结果海森堡等人就是这么被美国抓去的。不过美国也不能强迫人家投靠,打探够了情报就把海森堡放了。之后海森堡就在西德工作,当然也算是为盟国服务了。四十四、科学说:我自己也不靠谱!我们前面说,一些科学发现降低了人们对先验理性存在的信心,还有一些科学发现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些不可逾越的限制。但是,我们怎么能根据这么点结论,就怀疑理性、怀疑科学的方法呢?回想上章的结论,我们承认,人类或许永远没有能力了解几万光年以外的宇宙此时发生了什么,也不可能准确了解一个量子的状态,但是这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啊,我们有科学造的手机和电脑可以用啊。前面还说,潜意识是非理性的,所以用心理学去研究潜意识的时候,必然不能准确反映潜意识的全貌,只能支离破碎地描绘。可欧式几何和牛顿力学不也是这样吗?不也不能准确地描绘自然码?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物体严格符合欧式几何的描述,也不存在牛顿的理想状态,但是我们能说欧式几何和牛顿力学没有价值吗?没错,牛顿力学后来被相对论代替了。我们承认过去对牛顿力学是有点儿过于迷信了。但是相对论能代理牛顿力学,这不正好说明科学是在不断自我完善的吗?当更精确的相对论代理牛顿力学以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是更接近真理了吗?假如我们用类似的方法去研究哲学问题,不也有希望一步步接近真理吗?让我们作一个假设。我们已经知道相对论比牛顿力学更准确了,那么我们假设有一个时空机,把相对论带到了牛顿时代。当牛顿时代的科学家们见到了更准确的相对论的时候,他们会是什么反应呢?有两种情况对吧,一种是当时的观测技术可以观测到两种理论的区别。一种是当时的观测技术有限,区分不出两者。我们不用辩论那时候的观测技术到底怎样,我们把这两种情况都讨论一下好了。第一种情况,观测手段能区分相对论和牛顿力学的区别。你或许说,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假如人类发现观测结果和牛顿的理论不符,为什么还会相信牛顿两个世纪之久?事实上,在1859年法国天文学家就发现,水星的移动和牛顿理论计算出的结果有几十秒的偏差。他们怀疑牛顿了吗?没有。科学家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是由另外一颗没被发现的水星卫星的吸引造成的。他们根据牛顿理论计算出了这颗未知卫星的位置和大小,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但实际上,他们根本观测不到这颗卫星。他们怀疑牛顿了吗?没有。科学家们又提出一堆新理论来解释为什么找不到这颗卫星。比如“水星因发出黄道光的弥漫物质使水星的运动受到阻尼”——别问我,我直接copy来的,我也不知道这是啥意思。我们想,如果相对论来到牛顿时代,完美地解决了水星误差的问题,那它也不过是“未知的卫星”啊、“什么什么阻尼”啊等众多解释中的一种。所有这些假说都能解释实验数据的异常,但其他假说不复杂又没有破坏牛顿理论,而相对论则要向大家宣布你们相信了两个世纪、被无数科学家崇拜的经典理论压根就是错的。你信谁?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假设过一个类似的场景。他说,假如天文学家们观测到一颗星星的运转和牛顿定律计算出来的不符合怎么办?他们不会怀疑牛顿,他们会认为有一颗未知星球干扰了这颗星星的运动。于是他们就计算出这个未知的星球,但是星球太小了,普通望远镜观测不到。于是他们就申请一笔资金,花三年时间去造了台天文望远镜。结果他们没发现那颗星球。他们还是不会怀疑牛顿,会认为是一个宇宙尘埃挡住了未知的星球。于是他们又申请造了一个卫星去发现那个星云。要是没发现星云,他们会认为是宇宙中的磁场干扰了卫星的仪器。要是还没发现磁场,他们就会提出更多的理论……直到人们把这件事整个都忘了为止。这就好像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那种从来不懂得反省的人。他受了穷,就骂是老板吝啬给他钱太少,商人太坏囤积居奇。要是怨不上老板商人,他就骂是政府太坏,或是“社会的错”。要是赶上他还爱国怨不了国家,那还可以骂“一代不如一代了”、“现在年轻人全都堕落了”。要是这些都骂不上,他还可以仰天大骂是老天不公,是命运不济。总之他遇到的所有坏事,都可以从别人身上找出无数理由,从而“严格地论证”出,他自己是不会出错的。你或许还会觉得,这个假设不可靠。科学家们不会就那么傻吧?他们那么聪明,怎么会只知道不断给错误的理论找理由,不知道怀疑整个理论呢?实际上科学家们不仅喜欢找理由,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找理由。想想我们上物理课时做的实验。实验结果是不可能得到理想值的,对吧?老师给我们解释说,这是误差。空气阻力也好,物体表面不够平滑也好,你们的尺子不够精确也好,总之到处都有引起误差的原因。但问题是,科学家就能创造出绝对理想的实验环境吗?他们创造出绝对光滑的物体了吗?他们创造出不受观测干扰的实验了吗?不,他们永远都创造不出来,所有的实验结果、观测数据永远都有误差。科学家有能力减少误差,比如说改进实验技术,更换各种实验条件来对比实验数据,通过多次实验计算误差的分布,看看曲线是不是正常。但是,科学家永远没法真正消除误差,也没法精确地认定数值的某一个部分肯定属于误差——假如能精确认定,也就不存在误差了。再者,科学中不乏上述水星观测这样的例子,它是一个孤单的证据,当时的科学家们没法找到同类例子,也就更没法确定数据的偏差到底是不是属于误差了。所以,实验数据总是给错误容留了空间。而科学家又没有严格的办法去判定每一个错误数据的出现到底是因为实验误差,还是因为理论本身的错误。虽然大部分时候科学家的判断没有错,但是到了水星的那个例子里,显然实验数据已经失去了纠正科学理论的功能了。这个例子也驳斥了另一种科学观。我们前面说过,在面对休谟对归纳法的怀疑时,有一种科学观回答说,虽然归纳法不能得出必然真理,但是随着经验的积累(也就是实验次数的增加),由此归纳出的科学理论在概率上能越来越接近真理,科学是一种概率真理。而波义耳认为增加实验次数并不能增加概率,这里并没有概率可言。于是波义耳提出了另一种科学观,他说,只要是能够证伪的理论,就属于科学理论。比如宗教把任何发生的事情都解释成“神的意志”,这种理论就没法证伪,就不是科学的理论。波义耳的这种科学观念,叫做“证伪主义”。然而,前面的例子说明了,即便在与理论不同的数据面前,科学家们也不一定就会承认理论的错误,他们能找到很多理由,而且可以无穷无尽地找下去。科学家们在面对异常数据的时候,是选择寻找更多的理由还是去质疑理论本身,这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类似的例子并不少。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啥意思大家不用知道了),这在物理学界是一件大事,其冲击效果类似于证明出“能量不守恒”来。两个人因此得到了诺贝尔奖。然而实际上,在27年前,1929年的时候,一些实验就已经出现了支持宇称不守恒的数据。但是科学家们觉得宇称不守恒这事儿太扯了,就认为这些异常的数据只是误差而已。但这并不是科学家们的错。宇宙中确实可能存在未知的星球、存在磁场,它们也确实干扰过数据,以往这样的事情也发生过,几乎每一次,科学家们给异常数据找的理由都挺靠谱的。回到我们的假设,假设牛顿时代的科学家们提前知道相对论了,而且科学家们发现相对论能恰好解释水星位置的误差,那么他们会放弃牛顿吗?我们刚才说了,假如你是科学家,你选择相信哪个呢?一边是一个没听说过的科学新人提出的一套全新的、复杂的新理论,彻底推翻了现有理论,唯一的证据是一组可能由误差产生的异常数据;另一边是一个在两个世纪里被无数人无数次验证的经典理论,外加一颗远离人类一亿公里的一颗小小的尚未被发现的新卫星以及我们对自己天文观测能力不足的谦虚承认。换句话说,为了一个独立出现的异常数据,我们应该推翻一个被验证了成千上万次的成熟理论,用一个更复杂的全新理论取而代之吗?或者你会坚持说,你自己选择不出来,是因为你不够聪明,没有足够的科学素养,看不到这个问题背后蕴涵的“科学含义”,或者是思想不够开放。换句话说,你以为只要改进科学界对新理论的判断方式,让科学界对新理论的包容程度使其更“民主”(但并不存在一个什么“科学委员会”“科学审查机关”之类的东西负责“审查”新的科学理论,所以科学界也没有什么民主不民主的问题),那么这就是一个可以避免的缺点。这个问题先放放,我们接着说刚才的假设。刚才第二个假设……你没忘了那假设吧。我们假设说,假如牛顿时代的人见到了更为正确的相对论,但是当时一切观测手段都无法验证两者的区别,那该怎么办呢?这时候科学家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牛顿了,因为前面我们提到过的“奥卡姆剃刀”。我们说过,衡量理论学说的两个标准,第一位的是准确性,第二位的是简洁性。“奥卡姆剃刀”大致的意思就是,当两个学说都能准确解释同一件事的时候,我们选择更简单的那个。不为什么,就是因为它简单。关于“奥卡姆剃刀”,有一个比较常用的例子,说我们可以假设在车库里有一条我们看不到、摸不到、听不到、用任何科学手段都检测不到的“喷火龙”。这种假设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你不能证明它不存在嘛。那我们为什么要忽视关于这只龙的假说呢?我们可以根据证伪主义,说这条隐身龙是不能被证伪的,所以是不科学的。我们也可以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说这条龙无论存在还是不存在,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那么科学家就认为它不存在,为的是让我们的理论更简洁,同时我们也不会损失任何东西。我们可以把奥卡姆剃刀用在“我们生活在《黑客帝国》的世界里”这个假设上。我们的确可以如此假设我们的世界都是虚拟的,但这假设是否为真对生活的影响没有区别。那么两相比较,否认假设的世界更为简洁,那么我们就选择相信没有虚拟世界,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但是你有没有嗅到一个危险的信号?科学不是追求真理的吗?那么“奥卡姆剃刀”是怎么回事?“奥卡姆剃刀”能证明车库里的隐形龙不存在吗?没有,它只是当做隐形龙不存在。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我们选择科学理论的原则竟然不是哪一个更接近真理,而是哪一个更简洁实用。我们刚才说,无论当初的科学家是否观测到和牛顿力学不符的数据,都不会相信相对论。那你肯定会问:那后来相对论怎么就被承认了呢?相对论被承认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背离牛顿力学而符合相对论的证据越来越多,多到人们觉得宁可选择更复杂的相对论,也比不断给牛顿理论中的错误数据找各种理由要更省事,更简洁。这是什么意思?我们回想一下整个过程,相对论为什么能代替牛顿力学?这并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并不是科学家们在一次大会上拿出各种证据和理论来不停地辩论,最终一方灰头土脸的离开会场,另一方宣布科学理论被改写。这其实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随着反对旧理论支持新理论的证据越来越多,相信旧理论的科学家不断地给那些证据找理由,直到所有的理由堆积在一起比新理论还复杂、还难以让人接受的时候,科学理论就被改写了。那么,你能意识到科学理论互相取代依据的是什么原则了吗?是实用主义!那个市侩的、庸俗的、让我们瞧不起的实用主义,竟然是整个科学的核心?在相对论发现以后,我们发现,所有的牛顿力学都是错的。我们生活的空间是弯曲的,我随便摆放一块橡皮就可以改变空间的弯曲程度。我们坐了一趟汽车,表就和标准时间有了一点点偏差。然而,我们在生活中从来不使用相对论解决问题。人们在制造汽车轮船的时候,用的仍旧是牛顿力学的公式。为什么明明有更准确的理论我们不用,非要用不够准确的呢?原因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牛顿已经足够准确而且更简单。一句话,更实用。再比如,生物体内的分子原子都严格遵守物理定律。那么我们可以把生物看成一个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物体,使用种种物理定律去研究它的规律。然而事实上,我们在研究生物的时候,用的是和物理学完全不同的生物学,是一套全新的定义和理论。我们为什么抛弃掉物理学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在生物学领域另起炉灶呢?这就是因为,当我们把某个器官当作一个整体按照生物学的方法去研究,要比把它当作一个复杂的分子集合体用物理学去研究简单省事得多。虽然物理学研究的结果更精确,但是生物学的方法简单实用,所以我们选择使用生物学。还是因为实用。我们应该好好想想科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了。前面的种种例子都表明了,科学是个只讲究实用与否的工具。我们在筛选科学理论的时候,实用是唯一的标准,哪个好用,我们就用哪个。假如你接受这一点,那么可以听听我个人给科学下的定义:科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理论。说白点就是,科学就是我们在一堆科学假设中,挑出一个能够解释已有的实验和观测数据,而且尽量简单、好用的理论来。这个理论就是最“科学”的。而且,科学也未必不是独断论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关键在“奥卡姆剃刀”原则上。从表面上看,“奥卡姆剃刀”原则是科学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精神的完美体验。“奥卡姆剃刀”原则可以大致翻译成这么个意思:未经证实又未经证伪的理论,我们就当它是不科学的,当它是不存在的。比如那条车库里的隐形龙,既没有证据证明其存在,又没法提出一个实验一经验证就能承认它不存在。所以我们不能接受它。要是接受了它,那岂不是巫婆神汉、种种怪诞学说都可以接受了吗?而且科学使用“奥卡姆剃刀”原则的时候也很严谨,科学并不是说被“奥卡姆剃刀”剃掉的东西就是假的了,只是说我们不知道它是真还是假。这还有问题吗?有。有一个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斯的比喻,原意是来说宗教信仰问题的,我给改造了一下,可以用在咱们讨论的这件事上。说有一个小伙子想要和一个女孩求婚。这个小伙子只想和美若天仙的女孩结婚,但除非结婚,否则他没办法知道这个女孩的相貌,于是小伙子就很纠结。因为女孩的外貌不能被证实啊,按照科学的原则,就得当做这事儿不成立。那么小伙子一直犹豫,也就一直没跟那女孩求婚。小伙子对待女孩子外貌的方法符合“奥卡姆剃刀”原则:女孩的相貌我没法知道,那我就得存疑,我不能证明女孩是一个美若天仙的人,我就不能当她美若天仙,我就一直不能作出结婚的决定,婚事就得一直拖着。但詹姆斯说了,小伙子对结婚犹豫不决,拖着没求婚,这不也是一种选择吗?这不就等于选择了相信“女孩并非貌若天仙”了吗?换句话说,怀疑论者以为自己把所有可疑的东西都悬置起来,不当它是真的,实际上,这就相当于你当它是假的了!所以怀疑论者以为自己是谨慎的,是中立的,但是怀疑论者对可疑的事情采取了不相信的态度,本身还是一种独断的选择。按照詹姆斯的话说,怀疑论者觉得“与其冒险步入谬误,倒不如冒险丧失真理”,这和盲目相信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这事成了这样:我们反对独断论,坚持怀疑主义,结果在我们坚持怀疑主义的同时,又犯下了新的独断论。从逻辑上说,怀疑主义的问题就是那句老话:这怀疑一切的原则本身难道不应该怀疑吗?恰恰是因为怀疑论者没法怀疑这个原则,所以对于不可证实的事物的怀疑,这个行为本身就成了独断论,而我们自己却没有办法再避免这种独断了①。科学真让我们失望啊。当非欧几何出现的时候,人们意识到,欧式几何不过是人们研究世界的一个工具而已,它被人们崇拜并不是因为它揭示了永恒不变的真理,仅仅是因为它是众多几何工具中最好用的一个。今天我们发现,原来科学也只是一个用来描述世界的工具。科学家们并没有一本“科学真理审批手册”,并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序来决定哪个理论更正确。我觉得,科学家更像是一起去市场采购的大妈,望着小贩摊位上各类假说叽叽喳喳,挑挑这个够不够精确,看看那个够不够简洁,最后七嘴八舌商量出一个大伙最接受的理论来。当然也有谈不拢的时候,这时候科学家们就各说各话了,都说自己相信的那个理论最好。直到科学界出现了新的证据,大伙就接着挑,接着吵。一点儿没有追求真理的神圣劲儿!这会让科学很难堪吗?我倒觉得,这会让科学更自在。我们前面说过,按休谟的说法世界上不存在因果律,但另一方面,在一个决定论的世界里,虽然存在因果律我们却无法发现它。那么建立在因果律上的科学就很纠结,好像时刻都可以被驳倒一样。然而当我们接受了“科学并非揭示真理,仅仅是实用工具”的概念以后,我们发现,我们没必要非要先证明有因果律,然后再去研究科学。我们只要当做有因果律就可以了。因果律就是我们的一个假设,错就错了,so what?四十五、实用主义的科学意味着什么假如我们接受了前面的看法,那么,科学还代不代表真理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既然科学是一个描述世界的工具,那么其他的理论,比如宗教、巫术、占星术,它们也是描述世界的工具。难道一个工具能比另一个工具更高贵吗?凭什么科学就敢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只要人家不符合“科学”就说人家荒谬呢?那你科学还不符合我占星术呢,为啥你就不是荒谬的呢?我觉得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假如一个科学家对一个巫师说:“你的巫术是不符合科学道理的,所以你是错的。”我认为,这是学霸的表现,科学家并没有说这话的根据。你可能问了:那么你的意思是我们可以不相信科学了,以后什么神啊鬼啊,随便信信都没有关系了?不,我不这么认为。虽然我们不能把科学当做衡量一切理论的标准,但是我们仍旧有其他标准可以用。我刚才说的,科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理论。这就是我认为我们要坚持的:第一是经验主义,第二是实用主义。换句话说,假如一个巫师认为自己的巫术比科学更好,那么就要举出一些可以被检验的例子来。比如巫师手一比划就能点出火苗,这是用科学解释不了的。你要能当众反复点出火苗,科学就必须低下头,承认你比科学更厉害,科学理论必须修改。但要注意,这种巫术还得有一定的实用性。你不能说你做了一百次实验,只有两次成功了。然后你每次都能给自己找到理由:天气不好啊,自己状态不好啊,周围有邪恶的气场在干扰啊。你可以辩解说,我给自己找的这些理由都符合我自己的理论,科学你根据什么说我找的这些理由没根据?根据就在于实用主义。就算你这些理由都成立,我们也不会认真对待你这个成果。因为你点火不是召之即来的,完全不实用嘛!当然,这么做或许会冤枉一些确实是真的、但又不够实用的巫术。但是,除了这种方法以外,我们想不到更好的方法来区分骗子和非骗子。这正是我们常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或许有人会问:你又凭什么说,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是考察各种理论的标准呢?那我们想,我们选择信不信某个理论是为什么呢?我们为什么需要,比如在民间医术和现代医术之间选择一个更接近真理的呢?因为我们要治病对吧,我们要的是它的实用效果。所以我们关心的是这两个理论哪一个更实用。假如一个懂民间医术的人,他给你看完病说:根据我的某某理论,你的病好啦。你会就这么相信他吗?不会吧。你得在以后的日子里观察自己的身体,看自己的病是不是真的好了。要是没好,你就得找他算账去。所以,我们要选择理论,原则必须是实用主义的,依据必然是经验主义的。所以我以为,拿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去做考察理论的标准,这不是出于科学家的学霸作风,而是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一点,我们回来再看科学:科学坚持经验主义,坚持实用主义,并且完全开放,允许质疑,反对独断论。那么,还有什么研究方法能比科学更好呢?所以我的观点是这样,我们不能说某个理论“不符合科学理论”,就认为它是错的。但假如我们认为“科学方法”指的是“以经验主义为标准,以实用主义为目标,允许质疑,反对独断论”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某个理论的论证过程“不符合科学方法”,所以它是错的。在这件事儿上,我们可以对一个最近很有争议的话题多说几句。那就是中西医之争。显然,以现代西方医学的标准,我们的传统中医有很多地方是“不科学”的。中医的维护者们有一个论点,说:你们西方人凭什么非要用“科学”的标准去看待我们中医?那是你们的标准,不是我们的标准。你强行用自己的标准要求我们,这是一种霸权主义。把科学不言而喻地当做衡量事物的标准,这不也是一种迷信吗?这个观点我同意。没错,现代西医中的种种理论、观点都不是绝对正确的。现代西医仅仅是我们对人体机理的众多解释中的一种,绝不是唯一的,或许的确存在比现代西医更好的理论。特别是对于人体这种极为复杂、经常处于变化中的研究对象,或许中医的确比西医有更大的潜力。这些观点都是没问题的。但是关键一点,我们不能放弃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就是说,如果想证明中医比西医更有效,就必须在大范围内进行治疗试验。目前最好的方式是双盲试验。做完试验一统计,对于某个病症,哪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更好,我们就接受哪种治疗方法。不止是中医,对于五行八卦、占星术、风水测字、养生偏方等和西方科学产生分歧的理论,都必须经得住大范围的效果检验,才能称得上可信。所以我以为,说中医历史上有过多了不起的记载,里面有多少五行八卦之类深奥的哲理,中医能“平衡人体”、更“自然”,这些说辞是不是正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此地,它能更有效地治病,它能确实延长人的寿命。你能实现了就算你本事,你要是不能实现,我们就弃你不用。就像我们说相对论代替牛顿力学的过程那样。爱因斯坦并不是上来说:哥这个理论汲取了古籍精华,从上古希腊文献中破译了欧几里得密码,然后又根据多么多么先进的辩证思想总结出来,上合天道下顺地气,所以哥是对的。科学家们听了肯定会对保安说,把这个神经病给我拉出去,对吧?爱因斯坦不是这样的。相对论刚提出来的时候,科学家们并不信服,而是静静等待实验数据的出现。相对论的胜利来自于观测实验的胜利,是经验的正确证明了理论的正确,而不是相反。中医的支持者有一个辩护,说中医已经流传了这么多年,还有这么多人相信,能说它没有效吗?我认为,这是一个有一定力量的辩护,流传时间越久、越广的理论说明它积累的经验越多、经过的考验越多,的确可以增加它的可信度。但是这个辩护的力度还不够。首先,在现代医学进入中国以前,中国人只有中医,没有其他理论竞争,没的选。其次,今天很多中国人相信中医,不仅因为它有效,还有很多社会因素,就像还有很多人相信宗教,并不代表神迹一定是真的,只能说明宗教有安慰作用一样。所以这是一个不够强的证据,如果放到苛刻的实证主义者那里,根本就不能采信了。所以,在经验主义者看来,最好的办法还是双盲试验。如果我们坚持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标准,那么,一些拒绝大范围双盲试验的理由也就站不住脚了。比如中医的疗效要因病人不同而不同啦、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一样不可同日而语啦、同种疾病在不同人身上的反映不同啦、双盲试验也有可能出错啦、每个人体都是特殊的不能应用统计学啦、我们不需要什么试验反正上一次哪哪哪的谁谁谁看西医花了一万都没看好中医一剂药就看好了啦,等等。这些辩护里,其中一些指出双盲试验的缺点,假如这些缺点可以改进得更好就应该改进(比如中医认为自己的优势在调养,那么就必须把双盲试验的时间延长,甚至追踪病人的一生),要是不能改进,那么双盲试验仍旧是目前检验治疗方案最好的方法,我们只能用它。还有一些辩护把医学指向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这是和经验主义相悖的。还有一些辩护给中医的疗效增加了很多限制,那就等于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实用性。(比如给中医增加了很多条件,条件多到足以让该方案通不过双盲试验。那么,这么严格的条件,病人该怎么克服呢?再比如有人说你们不能看庸医,某某名医那叫一个有效——大哥,病人怎么分辨谁是庸医谁是名医啊?)即便个别案例有效,只要在全体病人中的比例不够高,也没有实用意义。另外还有一些辩护犯了简单的逻辑错误。我们之前已经经过了那么多哲学训练,就不对它们一一细辩了。放到具体例子里是这样的:比如“心脏属火,夏季天热,心脏的压力最大,所以应该多吃属火的食物。红色的食物属火,所以夏季应该多吃胡萝卜、西红柿”这段话,在判断它正误的时候,不应该关注理论本身。假如维护者拿出一堆五行理论来佐证心脏确实属火,这属于空谈,对于不信五行的人来说一点说服力也没有。而反对者呢,说人类心脏属火是无中生有,五行里的“火”谁看得见呢?这就属于学霸了,牛顿的“力”谁又看得见了呢?说白了,如果我们只在理论层面辩论,无非就是用一套理论去否认另一套,不同理论之间只能是鸡同鸭讲。而经验主义的判断方法是,搞一大帮身体情况各异的人来,都让他们在夏天吃红色的食物,然后看他们的心脏状况是不是有所改善。如果有人对结论不服,那咱们就再搞些人,搞得更多一些,各人的体质差别更大一些,更换一些实验条件,再吃,再看结果。经验主义者就可以判断这条理论是不是实用了。有没有科学比不过“非科学”的例子呢?还真有。比如中国菜。看很多国外采风里说,西方人做饭跟做科学实验差不多,跟你学做饭的时候,非要问清楚“少许”葱姜是多少克,“少许”酱油是多少毫升,厨房里连量杯都用上了。可以说,他们的做菜方式是非常符合“科学”标准的——实际上,好吃又便宜又能快速开分店不特别依赖厨师技术还能保持味道不变的西式快餐,就是这么控制质量的。制作菜肴的每一道工序都有近似于科学实验的严格数据来控制。但是我们都知道,外国人照这种方式做出来的中国菜并不好吃。而一个中国人,完全没有“科学”的学习过程,只靠纯经验的积累,练上一两年就可以做出美味的中国菜来。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喜欢吃中国师傅按照这种“非科学”方法做出来的菜,这就证明在做中国菜上,中国烹饪法是优于“科学”烹饪法的。实际上,也并没有科学家跳出来冲着中国厨师说:你的做菜方式是不科学的,所以你的菜再好吃也没用,我不吃!这可以证明:科学并不一定就是解释、改造世界的唯一标准。在做菜这件事上,科学方法就被打败了(其实在快餐业也未必败)。而且我们评价两者孰优孰劣的标准是非常清晰的:立足经验主义的实用主义。中国烹饪法做出来的菜好吃,技巧容易掌握,所以就赢了。那么,假如我们有什么“来自于老祖宗的精华理论”不被科学接受,我们也不用郁闷,我们只需要把这个理论用起来,得到比科学更实用的结果,科学自然会低下头虚心求教。反之天天喊着“天道”“自然”等大话一点说服力也没有。你见过哪个厨师跟顾客说,哥做这饭好不好吃不重要,重要的是哥懂五行八卦吗?这章的最后,我们还需要特别说明一件事。这章讨论的是“什么是科学”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学者们并没有统一的意见,上面的观点只能给大家当个参考。此外,还存在以下一些观点,我们稍微介绍一下。1.实证主义。科学理论必须经过事实验证。这个观点听着有理,但是在休谟那里就走不过去了。比如“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个命题,按照实证主义就不能确认为真,因为你不可能检验所有的乌鸦。2.证伪主义。科学理论必须能提出一个可供验证的事实,假如这个事实一经验证,我们便承认理论是错的。比如“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就是在说“只要你能找到一只白色的乌鸦,就能说明这个论断是错的”。既然我们尚未找到白色的乌鸦,那么到目前为止这个论断就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前面用水星的例子说明了,证伪主义也是有缺点的。3.历史主义。大意是说,科学是怎么发展的呢?是一个“范式”到另一个“范式”的转变。比如牛顿力学开始挺好用,后来出现一些异常的数据,人们就在牛顿力学的框架下,用各种办法去修补牛顿力学。直到修补这事儿越干工程越大,不行了,就出现了相对论。相对论直接把牛顿力学推翻了,用新的范式代替了旧的范式。可以理解,不少人认为这种科学观有点教条了。4.科学是一个能够自洽的理论体系。我们相信一个新理论,是因为这个理论和其他科学领域里的理论、观测相一致。科学内部的个别理论都有可能被推翻,但是整个科学体系是稳固的,是可以信赖的。有的人也相信,可能还存在和我们今天科学体系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体系。5.科学就是科学家之间的一种约定。科学只是科学家们用一种内部语言互相玩的游戏而已。甚至于是一场反宗教的阴谋,这就不值一驳了。用以上几种观点对比我在本文中所认为的,“科学是以经验主义为标准,按照实用主义原则进行选择的工具”,我们可以发现都没有太大的矛盾。首先,所有的理论都相信科学是建立在实验、观测事实的基础之上的。这必然是经验主义的。其次,在对科学理论的选择中,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也不和实用主义有太大的矛盾。四十六、非理性科学能把我们引向真理吗?有的人认为,科学不过就是一个工具,就像欧式几何不代表什么真理一样,科学告诉我们的世界也不代表就是世界的原貌。更何况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还限制了科学的认识能力,科学就更没法揭示真理了。也有人认为,科学理论虽然永远都有可能是错的,但是我们有经验当标准,新的科学理论总能更准确地解释经验,就像相对论代替牛顿力学那样。虽然科学永远无法揭示真理,但是我们能不断接近真理。假如有人反驳说人类本身的认识能力就有局限,科学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未必是世界原本的样子,我们可以反驳说,“世界原本的样子”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概念。我们只关心我们能经验到的世界,我们不能经验到的世界可以用“奥卡姆剃刀”原则剔除掉。而这个我们能经验到的、并随着科学发展让我们能更加精确认识到的世界,就是“世界原本的样子”,就是真理。这似乎只是个文字游戏,我们先不管。来看看,当我们对科学有了新的概念以后,会对我们的哲学研究有什么影响。我们还记得,在之前的讨论中,理性一败再败,很多哲学家都不再相信理性的作用,而科学是我们最后可以信赖的武器。现在我们知道了,科学只是一个符合实用主义的工具,是一个能不断自我发展、越来越好用的工具。那么,我们能把科学方法应用到哲学研究中吗?试试吧。科学是实用主义的,那么,我们在哲学中也用用实用主义,看看哲学问题中有什么实用的要求呢?比如“人生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呃……这完全不是一个有实用要求的问题呀。对于这个问题,什么样的答案叫实用,什么样的答案叫不实用呢?这个算了,记得我们还有个问题:如何追求人生幸福?这倒是一个很实用的要求。我们只需要给“幸福”下个准确的定义,最好再量化一下,然后按照科学研究的方法,不断试验、检测各种理论,选一个最优的就可以了。但是,哥们儿,人天性趋乐避苦。人类发展奋斗这么多年,你以为全体人类在干吗呢?不就是在干这一件事儿吗!不就是通过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原则,尽一切力量把自己的快乐最大化吗!我们在讲经院哲学的时候就说过这事。假如这世上有一件人人都可以实现、成本很小、不受外界干扰、又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方法,你认为有什么理由能阻止这个方法立刻在人类中传播开?你难道认为,某个书本中隐藏着一个既好用又人人能实现的快乐之道,大家伙儿都不知道,就偏偏等着咱们几个聪明人去发现吗?显然更靠谱的结论是:老百姓最常过的生活方式,就是追求快乐的最优解。如果你想让自己更快乐,那就看老百姓都怎么活着的吧,凭着你对快乐的无限欲望,本能地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就行了。这不是什么复杂的哲学理论,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逻辑推理,我们在研究哲学之前就应该想到的。但是你肯定不满意,对吧?假如我们的目的仅仅是让人生过得更快乐,我们的确可以只靠实用主义,也就是科学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科学中研究这个问题的分支叫心理学,心理学能指导我们用心理暗示啊、改变生活习惯啊、做运动或者某种饮食啊,等等方式来改变我们的心情。所以你看西方人特别喜欢看心理医生,生活富裕了,就注意追求这个了。但问题是,你接受吗?当你觉得自己终日辛苦劳作却一无所获,不知道自己一生究竟有何意义的时候,你愿意相信心理医生从他的那本专业书里,查出一个最能安慰你的答案吗?当你质疑人生的时候,心理医生、好莱坞电影、人生小感悟齐声称颂的诸如“活着就是为了所关心的人的幸福”、“活着就是为了实现梦想”、“就是为了超越自己”之类的答案,你愿意就这么接受吗?当我们有一天因为意识到人终有一死而感到空虚绝望,而心理医生安慰你“你不需要关心生死,人生的意义在于活好当下”之类的话,你能接受吗?当一个大学生毕业放弃了优厚的年薪主动到偏远山区支教,你愿意相信他之所以这么选择,只是因为他通过支教获得的道德快感,要比他赚取优厚年薪得到的快乐更多,所以他的选择完全就是一个趋乐避苦的正常行为,而他口中所说的“这样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其实根本是一个不符合逻辑实证主义的伪命题吗?大概你都不会接受吧。心理学可以研究怎么让人更快乐,这当然是一门很棒的学问,我们都很需要它。但是,心理学并不能解决我们所问的哲学问题。心理学并不能告诉我们,这世界有没有终极存在,不能告诉我们人死后还有没有意识,也不能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当心理医生为你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它考虑的并不是这些问题的真假,而是该怎么回答这些问题才能让你的心里更舒服一点,更健康一点。这是标准的实用主义——对你效果好的答案,在医生那里就会当成真理告诉你。但是我们不信。我们天生喜欢怀疑,我们不仅追求自己的快乐,我们还想知道真相。同样的道理,在赐予个人幸福、解答哲学问题这方面,最实用的是信仰宗教,但是在没有有力证据证明神灵存在之前,我们也不信。所以,实用主义的解决方式我们不能接受。那么,我们放弃科学研究中的实用主义,只要经验主义那部分行不行?不行。关键是,我们要回答的那些哲学问题,是没法用经验来检验的。经验主义只能考察个别的、孤立的经验。休谟的怀疑论已经说明了,我们没法从个别的经验归纳出普遍的道理。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并不指向单一的经验。我们不可能做个实验去证实或者证伪这件事。比如,我们怎么能证明某个答案是不是“人生的意义”呢?想来想去,似乎只有一个办法,我们只能拿着这个答案去问每一个人:“你觉得,这是你的人生意义吗?你相信了它是不是就觉得生活充满了力量,再没有苦恼呢?”可这样,这不又变成实用主义了吗?再者,经验主义中的“经验”,指的不是个人的经验,而是能被大多数人验证的经验,就像科学实验的结果必须允许其他科学家重复验证一样。那么显然,在“人生意义”这个问题上,不会形成统一的经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答案。这也是为什么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这类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虽然很舍不得,我们还是放弃科学方法吧。我们再看看哲学自己还有什么办法。先回想一下之前的哲学都发展到哪了。西方现代哲学从叔本华、尼采开始,就有了一股反理性思潮。逻辑实证主义从逻辑的角度证明了,我们用类似科学的方法无法回答哲学问题。而实用主义虽然符合科学的要求,但它对哲学问题的回答我们并不满意。理性的路子走不通,就只有走非理性的路子了。只剩下几个现代哲学我们没研究了。现代哲学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再也没有能够像黑格尔那样一度统治天下的哲学学说。各个学派之间坚持己见,没能形成统一的结论。其次,由于现代哲学的认识论大都诉诸于非理性,因此再也没有像形而上学时代那么严谨的逻辑推理,而大多是一些断言式的结论。因此,我们只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些学派的观念是什么,不详细说了。首先是生命哲学。这是一个和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同时代的学派。生命哲学家之一的柏格森身为犹太人,在二战中受到纳粹的迫害。他在排队等候纳粹对犹太人的登记时感染风寒,引起肺炎发作去世。生命哲学认为,理性对生命认识的错误之处在于:首先,科学对生命的描述是分裂的。比如心理学描写一个人的性格,只能一个个描述他的各种属性,比如脾气好、性格开朗等等。但实际上人是一个整体,这么描写就把人割裂开了。再者,科学对生命的描述是旁观型的。比如说,心理学描述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只能说,这个人是快乐的、痛苦的之类。然而,这种感觉只有人亲自体验到才能知道是什么滋味,文字写得再详细也没有用。然后,生命是时时变化着的,人的头脑中经常会冒出各种新的想法,很多想法不能预测。而且理性是静止的,因此没法用理性来描述生命。既然理性有这么多问题,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柏格森说,我们得用直觉的方法去了解生命。那么该怎么实现这个直觉呢?柏格森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要充分了解对象,比如要抛弃理性的种种概念,但操作性不强,并不是说有一本守则,我们照着一步一步做就可以直觉到答案,所以我们也不介绍了。另外,生命哲学对进化论的理解有一些错误,因此一些论据不大可信。第二个要介绍的是现象学。现象学和生命哲学一样,也是认为用理性去了解世界有种种缺点,也提出了一些怎么了解世界的方法,比较复杂,比如让我们把意识里的经验都放到一边不谈,这样就能只剩下先验自我供我们认识等等,就不详细介绍了。相比现象学,更有名的是它的后继者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有名是因为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也因为代表人物萨特和加缪(不过加缪否认自己是存在主义)。萨特和加缪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喜欢采用文学,而不是学术著作表达他们的思想。这不是偶然,因为存在主义认为真理需要每个人自己感受。就如同你想说明一首音乐的妙处,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播放给别人听一样。萨特和加缪的小说,都非常强调主人公的内心描写。他们是想让读者获得感性的感受,而不是靠旁观的理性去理解存在主义。虽然萨特和加缪本人都很有名,不过可说的故事不多,也就是萨特的私生活比罗素混乱。不过罗素是传统的英国人,是世代贵族,是众人心目中的老派知识分子,他的香艳生活会让我们觉得有些意外。而在二战后活跃的浪漫法国人萨特要是不风流还让人奇怪了呢。关于存在主义,有两点可说。第一个观点,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克尔凯郭尔说,我们光思考形而上学没有用,真理、人生意义是要靠自己活出来的。关键不看我们如何想,关键看我们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选择。因为这些观点,克尔凯郭尔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先驱。近现代存在主义的观点差不多,认为人们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选择决定、创造了自己。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们说过,负责任的前提是人必须有决定自己生活的自由。萨特就强调,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选择自由的。他通过小说说明,即便人们处于极端困境的时候,仍旧有一些选择可选。萨特强调的这种自由,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的。资本主义社会嘛,人们的压力很大,整天在各种责任、欲求和社会规范的逼迫下行事。人们对自己身不由己的做法常常有各种借口,我们今天也常听到:我追逐金钱是因为这是个只认钱不认人的社会呀,我做坏事是因为我不做别人就欺负我呀,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社会逼的呀,等等。所以萨特的观点正好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惊醒的作用,也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不过,萨特的思想也有变化。早年的萨特重视人的自由,强调无论什么环境下人总有选择的自由。后期的萨特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认为人也要受到出身、家庭等生活环境的影响,选择是有限的。存在主义另一个比较有名的观点是,世界是荒谬的。加缪的名篇《西西弗的神话》里讲述了一个希腊神话,说西西弗被众神惩罚,把一个巨石推向山顶。但是石头一到山顶,马上又自己滚下来。西西弗必须再次重复这苦役,一直到永远。这很像是咱们神话传说里砍树的吴刚。加缪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生活的荒谬。就像工人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却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何在一样(马克思也有类似的观点)。但加缪说,西西弗的胜利在于,他意识到了这种荒谬,以乐观的方式对待这种荒谬。虽然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是由于对待处境的方式变了,他也就成为了生活的胜利者。加缪对待荒谬的解决方法,我们可以只作个参考。我觉得值得注意的是他对荒谬生活的比喻。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找到类似的情景。比如我们生于消费时代,很多人把得到某种物质享乐当做了生活目标。每天辛苦工作、忍受痛苦,为的是买一套房子、一辆车。当这些目标实现之后,人自然而然地又会生出新的目标,仍旧需要为了这个目标忍受痛苦。这种处境就很像西西弗,但是有很多人意识不到这种生活的荒谬,为了追求物质不仅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也给自己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而且即便我们意识到生活的荒谬,我们就像西西弗一样,很难彻底改变这种处境。很多人都说钱乃身外之物,谁又能真的放弃一切物质享受呢?四十七、主观真理好了,我们不用再说了。现代哲学并没有黑格尔这种能统一天下的哲学家,所以我没法告诉你,今天有什么现成可以用的哲学结论。我们只能说,当前的哲学家们,大多认为形而上学是走不通的,靠纯理性也回答不了哲学问题。现代哲学家提出的各种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非理性成分,大都需要人们自己去感受体验。那么我们是不是该说,西方哲学发展了这么多年,结果不就是一个笑话吗?一点有用的东西都没有留下嘛。不。我觉得西方哲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限制了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休谟、康德、逻辑实证主义者等等哲学家,给我们划出了一个理性认识的界限。超过这个界限的知识,理性不能正确地把握,硬要用理性去研究,只能得出各种荒诞的结论。这么看来,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就很有道理了。这句话的解释之一是:真正的哲学问题,一旦被说出来,就不是普遍真理了。但是,我们前面说到了理性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哲学答案不能靠理性表达,那么人和人之间就没法对此交流。一个人得到了哲学答案,其他人无法去检验这一答案是不是正确的。因此,非理性的哲学思考,必然会带来答案的主观性。或者说,我们得到的只能是主观真理——你自己说是真理就是真理。当然这不好接受,但是这似乎是我们唯一能得出的结论了。哲学问题的回答只能是主观的这件事,还有另一个理由。还记得我们在讲辩证唯物主义的时候提过一系列类似于“怀疑者不能怀疑自身”之类的争论吧。我们当时说,经验主义者“只有来源于经验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的论断并非来自于经验;康德用来批判理性的工具却没经过自己的批判;黑格尔讲辩证法,但是他的辩证法不是辩证的;马克思说阶级论,但是他不认为自己的理论带有阶级局限;逻辑实证主义用来分析语句的规则,经过自己的分析就变成无意义的了。后来到实用主义的时候,罗素也批评说:实用主义以“是否实用”为标准评价真理,但是“是否实用”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此追问下去,必然会形成无限回溯,得不出结论。中国哲学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老子认为学问没好处,应该把所有的学问都忘了,“绝学无忧”。墨家就反驳说,你老子“教”别人“绝学无忧”,那你这个教的过程不就是在教学问吗?从逻辑上说,你怎么可能“教”别人“不学”呢?我们会发现,这种情况在哲学史上并不是偶然,几乎每一个哲学流派,都面临着自己不能证明自己的窘境。那么,这种“怀疑者不能怀疑自身”的质问只是一种抬杠吗?当我们成为怀疑者的时候,我们把原则制定为“我们可以怀疑一切,除了本原则之外”不就可以了吗?不行。假设一个老百姓说:“所有人说的话都可信,专家教授的话除外。”这话是没问题的,因为说话的人不是“专家教授”,他说的这句话管不了他自己。只要他不是在谈论自己,那么他可以任意发表意见,说什么都行。然而哲学研究的是“什么知识真实可信”,是认识论的问题。按照怀疑精神,任何知识必须先经过确认才是可信的。然而,我们用来确认知识是否可信的方法(也就是各种哲学理论),本身也属于知识的一种,它们在给别的知识提出限制的同时,也就在给自己提出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哲学理论必须自己能证明自己,是自洽的。但是在我们熟悉的哲学理论里,还不存在这样的例子。所以,我们只能接受这样一个结论:对于哲学问题,只可能存在主观真理,不存在客观真理。形而上学的道路是走不通的。那么,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种处境。我们所得到的主观真理必然缺乏一个衡量对错的标准,甚至于其他人连评论都无法评论。结果就是,要么我们陷入不可知论,认为人类就是一个永远都不能认识真理的可怜生物;要么对真理的把握只能靠自己的感觉,觉得什么是真的就相信什么——那么,这不就相当于是信仰了吗?这在哲学史上倒不是稀奇事。把握真理靠信仰,这不仅是克尔凯郭尔的真理观,连形而上学的高手康德也有类似的观点。在康德的理论里,人自己是物自体,但是物自体不能被认识。康德就认为,人自身是不可知的,但可以被信仰把握。自然,一个靠信仰把握的真理是难以避免独断论的。我们研究哲学,从苏格拉底的怀疑开始,最初的原则就是避免独断论,反对宗教信仰的盲目性。我们最终的结果虽然不能说是回到了原点,但是也足以让我们大为泄气。泄气的还不止是我们。粗览艺术史,我们会发现顶级艺术家都很苦闷。作为这世界上最有才华的人类,顶级艺术家思考的问题常常和哲学家一样,都是一些形而上的终极问题。只不过艺术家不用理性探索,而是想通过艺术作品让别人和自己感同身受。但他们为什么都不约而同地苦闷呢?难道他们不都是最聪明的人吗,他们不都是在用毕生的精力追求答案吗?原因只有一个:属于人生的真理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可能被轻易把握,最聪明的人类对这些问题也束手无策。但,正是因为这些艺术家陷于永远无法挣脱的苦闷,而他们又非要倚仗自己过人的天才全力挣扎,所以他们的作品才能深深打动我们。所以世界上才有艺术这东西。但要注意,相信“真理是主观的”,并不是说这世上以后就没有什么道理可以相信,我们愿意信什么就信什么,陷入纯粹的相对主义了。首先,我们所说的“真理是主观的”,仅仅指的是那些经验不可验证的问题。在人类有能力经验的领域里,特别是在客观经验领域,我们还是应该坚持经验主义——它最好的代言人就是科学。在主观经验领域(比如我们对一首歌的感受),理性并不是不能描述(比如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只是非常吃力,对事物原貌的歪曲程度比较大。只有在非经验领域里,才容得主观真理肆意妄为,但涉及的问题并不多,基本上只有我们前面反复提过的几个哲学问题。所以,接受主观真理并不会得出什么荒谬的结论。其次,真理是主观的并不代表我们没有一些固定的方法去追求。比如中国传统哲学中讲“悟”,这就是对主观真理的一种追求方法。这不是随便的“悟”。例如佛教领悟真理就有相对固定的一套方法,比如要灭绝自己的欲望,要多学习佛教文献,多思考,用坐禅等方式改变心理状态,等等。最后得到的真理是主观的,是属于你自己的,你没法用语言来表达出来。但追求真理的方法,还可以部分地用理性表述出来。第三,虽然理性难以表达人们关于主观经验和主观真理的感受,但是我们还有其他手段可以表达,比如艺术。只是因为失去了理性的准确性,艺术家的表达、欣赏者的感受,自然都不会那么准确。我们也不可能用理性去评判,哪个艺术品表达得最准确,或者哪一个艺术品可以当做某个主观真理的代言人。第四,虽然我们不能用客观经验去检验主观真理,但是我们还可以靠主观经验去检验。因为我们追求主观真理总有自己的目的。比如我们为的是自己的幸福,那么当我们拥有一种主观真理之后,我们可以自我感觉是不是从此就没有困惑了,是不是从此就很幸福了。你不满意还可以再去寻找。或者你说我探索真理的目的就是好奇,就是为了求知,真心想知道这世界的真相是怎么回事。那么当你得到一种主观真理以后,你也可以感觉你所找到的真理是不是能让你信服。所以对个人来说,主观真理并不是没有标准可以检验,而且必然是可以检验的。第五,即便没有统一的真理标准,也不意味着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可以——这正是康德担心的。他认为,假如没有上帝,没有不灭的灵魂,人类就会道德沦丧,所以康德才在自己的哲学里给上帝留下了位置。在你自己内心深处,你相信什么样的真理都可以,但是对于你的外在行为,这属于经验领域了,就有科学家的结论,就有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比如,你可以相信人天性就应该自私。你自己这么想没有关系。但是随着你损人利己的事越干越多,首先你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别人敬你远之,还对你恶语相向,假如你做得更厉害,就会被法律惩罚。那些违反常理的行为就算从自私的角度讲也是没好处的。所以即便你相信了一个稀奇古怪的真理,只要我们坚持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被人骂不是好事儿,被法律惩罚不是好事儿,等等,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不会偏离正常人太远①。在这个问题上,我非常喜欢刘瑜先生说的“美好的人性源自美好的制度”。单纯讲道德是一件很无力的事,你管别人内心是怎么想的、他做事的动机是什么呢,你管别人相信什么主观真理呢。对于道德问题,这社会只要有好的规则就够了。四十八、中国哲学说到主观真理,有必要提一下中国哲学。因为我们翻开中国哲学史一看,哇咧,到处都是独断论,除了名家、墨家等少数在整个中国史上属于非主流的学派之外,大部分哲学学派都不喜欢逻辑思辨。哲学著作常常上来就说,天是什么样的,好比什么什么,人性是什么样的,好比什么什么,有时举一两个孤立的例子佐证。说完这些,就直接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了。对于习惯了反复抬杠的咱们来说,实在是太独断了。但是当我们接受了主观真理以后发现,中国哲学这么搞也没什么问题。而且中国哲学在主观真理这方面走得很远,有的学派直接拒斥理性和语言,比如老子的“绝学无忧”,庄子的“得意忘言”,禅宗的“不立文字”,孔子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正好和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些结论很像。再加上我们自己就是中国人,我们对中国哲学的期待就更高了。要全面介绍中国哲学,我还得重新写本儿书,这里只能粗浅地说一下。当然,因为篇幅有限,这里说的肯定是以偏概全了。先大致说一下各个中国哲学学派是如何认识真理的。儒家大致认为,在日常生活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通过做日常的小事来达到天人合一(《中庸》: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道家(不是道教)大致认为,认识自然规律,进而在思想上超过客观事物的局限,进而忘掉一切知识,达到天人合一(《庄子?齐物论》: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佛家(不是佛教)大致认为,禁绝一切欲望,让自己的思想尽量单纯,学习、领悟佛法。有的宗派提倡修行,有的宗派提倡顺应自然的生活,最后的目标是越过世界的外表,看到世界的本质,也就是自己的佛性(所谓“戒、定、慧”三学)。和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中国哲学关注个人,各个学派都对个人的修养有直接的指导,不像西方哲学有黑格尔那样轻视个人的学说。第二,中国哲学对个人的指导容易实践,不要求实践者依赖于外物。举例如下:要成为儒家认为的圣人,并不需要建功立业,你只需要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可以了。你在自己能做的事情上符合了儒家的要求,就可以成为圣人。至于你能不能建功立业、得到世俗的成功,那依赖于外界因素,对你的个人修养没有影响。道家强调顺应自然,出现任何事情都应该坦然接受。其中老子强调清静无为,更是要求人们尽量不去干涉外在世界。你只要顺应自然,顺应自己的天性,那么你就可以自得其乐,实现道家的要求。佛家让人们禁绝欲望,这听上去很难做到。但是反过来想,人类最难满足的就是自己的欲望。如果你认同佛家,认为禁绝欲望是好事,那么当你满足不了欲望的时候,就不会觉得痛苦而应该是欣喜,既然对欲望没有要求,那么这世上也就不会有什么让你不高兴的事了。同样,禁欲也不依赖于外物条件。第三,中国哲学的各个学派有一些相近的观点。比如大都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体的,人应该顺应自然、摒弃欲望,目标都是追求天人合一。第四,我们说真理是主观的,因此我们没法评价每个真理观的优劣,只能自己去体验尝试。那么当代西方哲学各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我们选几个尝试没什么问题。但对中国哲学,就有点问题了。中国哲学大都要求人们用很长的时间,基本上是一生来修行实践。我们不可能只用短短的几年时间去试试儒家,再用几年时间去试试道家。这样做恐怕各个学派都会反对。这种对修行时间的过高要求,也就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哲学的检验难度。最后,想说说个人认为了解中国哲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要注意到中国人喜欢厚古薄今的传统。下面这段观点来自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古代以农业社会为主,人民很少迁徙,所以特别重视传统经验。中国的文化人常常喜欢从古人那里给自己的学说找根据。比如孔子找周文王和周公。墨子为了赛过孔子,就找更早的禹。孟子要胜过墨子,就找更早的尧、舜。道家为了赛过其他人,就找更早的伏羲、神农。诸子百家中,大约只有法家除外。我们还可以补充更多的例子。比如清末的时候,学习西学的知识分子也要从古人那里给自己找根据。比如我们今天讲传统偏方,似乎总觉得越古老的越灵验。但是这会得出一个古怪的推论。很多人相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为眼瞧着西方人的洋枪大炮比我们厉害,我们确实打不过,就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科学技术上不行,但是在思想上、在境界上、在伦理学等等方面,是优于西方人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衡量文化也没个标准,这你说不出话来了吧?然而我们看今天的年轻人,大部分人不喜欢看古籍,不会崇拜《论语》,他们看西方人的电影玩西方人的游戏。如果中学真的比西学更好,怎么学西学的比学中国古籍的人要多得多呢?按照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观点,国学在年轻人身上已经输一仗了。崇尚古籍者大约会解释说:这是年轻的一代堕落了呀!这是因为年轻人光追求实用不重视文化呀!这是世风日下呀!这就说到点上了。厚古薄今说越古越好,换句话呢,就是越现代越差,所以骂世风日下简直成了咱们的传统项目。清末遗老们见自己的孩子剪辫子喊“世风日下”,旧家庭见男女学生自由恋爱喊“世风日下”,革命大妈见喇叭裤喊“世风日下”,80后长大了又管非主流叫“世风日下”,天天这么世风日下来世风日下去,请问什么时候地球该爆炸了啊,各位?鉴于今天地球并没有爆炸的迹象,相反最近一百年中人类的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要远超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我想,不大可能这世界一代比一代更坏吧。相反,人们对下一代事物的摒弃,更可能是出于旧头脑的顽固保守而不是老人的远见卓识。在量子力学的争论中,爱因斯坦都犯过类似的错误呢。第二,中国哲学大都重视宏观理论,轻视具体经验。所谓“名正言顺”,大道理讲好了最重要,个别经验的验证就不重要了。前面介绍的那几个中国学派,都认为最终要追求的是一个至高无上、统领万物的理(这和形而上学家们是一样的),实现这一点的途径,常常是通过摒弃、淡忘客观经验来实现。这种学风造成的结果首先是很唬人。我们一说经验主义,普通人都很好理解,我们一讲唯物主义,学历不高的人也很容易接受。但我们一讲“道”,一讲“太极”,一讲万物之理,普通人就不明白了。偏偏中国哲学还不像西方那样讲究逻辑思辨,直接就上比喻,上格言,所以不管本身内容怎么样,起码外在架子很唬人。其次,这种哲学很容易脱离实践。我们前面说中国哲学关注个人,所关注的是我们如何“修行”,如何改造个人的精神世界,如何让个人领悟终极真理。但是对于世俗生活,对于改造经验世界,中国哲学的指导意义就很小了。当然这不一定是缺点。我们说主观真理是为了寻找形而上的答案,追求终极真理,中国哲学就是直奔这个目标去的,指导生活什么的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中国哲学在客观经验领域的局限①。比如对国学常见的批评是说国学空谈而无用,我以为,指的就是中国哲学在经验领域里的价值不大。再比如最近几年很流行学习国学,喜欢把国学通俗化地再讲一遍。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讲座在讲述中国经典哲学,而不是类似曾国藩这种实干家的思想的时候,在对生活实践的指导上基本讲不出什么新意,无非是教导我们如何遵守传统道德,或者是抄了一些西方学术界早已经成熟的观点,拿过来用古书重新包装一遍——话说这跟清末那些喜欢托古的西学分子有啥区别。也就是说,想要从国学中找点实用的技巧,找点什么成功学啊,什么社交技巧啊,治国之道啊,我觉得没戏。只有在形而上的问题上,在对我们人生的安慰上,国学才能显出一些独特的观点。第三,继续说这个“名正言顺”。我们前面说过,如果我们坚持经验主义,那么我们应该从经验的正确推导出理论的正确,而不是相反,先说自己的理论多么正确,然后再去推导经验。但中国哲学的传统就不是这样,很多人的习惯是,先相信了某种理论,然后就认为该理论可以去指导一切经验问题了。比如说我们有些厚古薄今的人,从古书中翻出中国古人多么重视自然的言论,然后拿今天盛行的环保理念一比,说中国古人多厉害,打早儿就知道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了。你们科学光搞技术,我们中国哲学才是高屋建瓴地指挥你们的导师呢!这样说固然很爽。但我能不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环保重要的呢?科学家并不是从中国古籍翻出一句告诫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话,然后一拍大腿说:“嘿!咱得环保呀!”科学家们是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不环保有种种坏处,这坏处大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到处宣传环保。否则的话,老子还要提倡人回到原始社会呢,还要“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呢。根据这些先哲的教诲,你怎么不扔掉你的电脑,走出你的房屋,住到深山野林里呢?那多自然啊,那得省多少碳排放量啊。为什么你认为用电脑打字是应当的,用塑料袋就是不环保的?为什么你住在水泥建的房子里就觉得是应当的,等有人用一次性筷子你就大叫要环保了呢?这环保和不环保之间的界限划在哪里,是中国古籍告诉你的吗?不是,是科学家告诉你的。所以,固然中国古籍中崇尚自然的学说和今天科学家倡导的环保、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但前者对我们并没有实用的指导意义,指导我们生活的,是一点儿也不神秘、一点儿也不玄妙的科学。我要说的就是,当主观哲学(比如中国古典哲学)涉及到可以经验的领域,也就是科学管辖的领域里的时候,我们要格外的小心。首先,这里不存在什么主观真理,五行八卦和万有引力不过是不同理论各自描述世界的工具而已,怎么描述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经得起经验的检验。在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撞中,几乎在所有客观经验可以检验的领域里,中国古代文化都处于劣势。我们靠《论语》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思考人生,这没问题。但是我们不可能靠《论语》去生产一枚钉子,去做一门大炮。所以重视古籍没有错,但要尽量把古籍的应用范围限制在客观经验不能验证、或者难以有效验证的领域(比如伦理学呀),其他的事儿您就少管点儿吧。四十九、暂时的结论我们已经介绍完全部的西方哲学史了。然而,费力地看了那么多哲学学说之后,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从此参透了世间百相,领悟了最高的真理。我们还是糊里糊涂。今天的哲学并没有肯定地回答我们的哲学问题,只是告诉我们理性的道路走不通。或许用非理性的方法可以找到答案,但是哲学家们也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那么,我们怎么办?就像我们知道物理学还有很多没解决的问题,但并不会就此参与到物理研究中一样。虽然我们知道西方哲学走到了困境里,虽然我们对哲学家们已经取得的成绩非常不满,乃至替他们着急,我们也只能接受现实,在那些不完美的结论里挑挑拣拣,而不是自己去创造一个能解决所有哲学问题的新学派。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8
正序
倒序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2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3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4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5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6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7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