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各不等。他们要的就是这种味道,说的粗俗一点,这种条件可称为“非野鸡不爱”(或“青楼之恋”)。这类人的爱情似乎总离不开这两个条件,前一种条件满足他的敌对情感,使他能够为了自己所爱的人而去与别的男子争斗;第二种条件则因女人的放荡而带来一种嫉妒情绪。对-- 196291弗洛伊德文集这种男人来说,只有当他们嫉妒的时候,其热情才升腾到沸点,与此同时,对象的价值也就急剧上升,甚至高的无法比拟。他们总是两眼盯着女方的行为,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证据,也要借题发挥,欲火也就随之上升。奇怪的是,他嫉妒的对象从来就不是这个女人的合法占有者(丈夫等),而总是她结交的新朋友,甚至任何引起怀疑的陌生人。在很多时候,他并不想单独占有她,而以三角关系的保持为满足。我自己就碰上这样一个病人,他常为其情妇的放荡偷情而郁郁不乐,后来听说女方要结婚,他不但不反对,还极力支持。在以后若干年里,他对那个丈夫竟然一点也不嫉妒。在另一个典型的例子里,男方对自己初恋对象的丈夫十分嫉妒,一直坚持要女方与其丈夫离婚,但后来便渐渐改变了,他对其情妇的丈夫的态度,也像其他同类男子一样,渐渐习以为常和不以为意了。对以上所描述的,是关于一个女人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成为这些男人的热恋对象。以下要谈的,则是他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恋人,综合起来,也有以下二种情况。一、正常人一般看不起放荡不规的妇女,他们敬重贞洁的女人。然而奇怪的是,这种人的态度却恰恰相反,对他们来说,女人越是轻浮淫荡,就越使他们爱得发狂。同这种女人相爱,往往使他们魂销骨酥,不能自拔。他们觉得,只有这样的女人,才是唯一值得爱的,但一旦爱上之后,又要求她们对自己忠实。这种爱情免不了经受一段奇特的磨折。我们知道,本来,不管哪一种热恋行为,多少都具备一种强迫-- 197性爱与文明。爱情心理学391的性质(Compulsion)①。但这类男人的强迫欲望却又进了一步,当他们爱上自己无法不爱的女人时,这种强迫冲动,就更是无法阻止。他们的恋情的确诚挚热烈,十分专一,但若以为他们一生只有这样一次热恋,那就错了。事实上,这类奇异的爱缘在他们一生中不断出现,每一次几乎都是上一次的翻版。随着这个人生活条件的变化,如迁居或改行,他们的情妇也会易人,到最后,他们的这种经验会愈积愈多。二、在这类人的性格中,最使人惊奇的是那种渴望成为其爱恋对象的拯救者的欲望。他们坚信对方需要他,认为假如没有自己的支持,她们一定会出错,落到凄惨可悲的境地。因此,他觉得自己必须成为她的保护人,而要保护,就得管住她,不让她出去。如果女人的确浪荡惯了,不值得信赖,或者她的生活的确无所依靠、艰难备至,这种保护冲动还情有可原。但问题是,即使在没有上述情况时,他的这种保护冲动仍然十分强烈。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人,平时,他在女人面前总是花言巧语,温存备至,用尽一切巧计加以诱惑,一旦得到一个女子,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说服她对自己“忠诚专一”。现在还是让我们暂时回顾一下这种人的上述种种特征吧:他们所受的女人必须属于别的男子;她们必须是轻浮的,他也需要这种轻浮;他的强烈的嫉妒心,每次都渗入骨髓;尽管信誓旦旦,却又不能保持终生;他对爱恋对象总是具有一①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病症,即一种止不住去做某种事的倾向,在恋爱中,表现一种难以自禁的、或不顾一切的倾向。——译者注-- 198491弗洛伊德文集种特有的“保护”冲动等等。要想从这种种表现中寻觅到一个单一的根源,看来并不容易,但这并不是完全不可能。当我们运用精神分析法对这些人的性生活进行透视时,便可以得到较为令人满意的结果。我们发现,这些男人选择对象的条件和爱恋的奇特方式,其渊源与正常人的爱情大体是相同的,这就是他们幼儿时代对自己母亲的那种眷恋之情的固置①。这种固置可能表现为多种形式,而这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对于正常人来说,他们选择的对象固然还保留着“母体原型”的痕迹(如年轻人对成熟妇女的爱恋),但他们的原欲脱离开母亲的意象还是相当容易的。这类人就不同了,他们的原欲在母亲身上倾注得过久,因而即使越过了青春期,其母亲的特征仍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对爱人的选择——她们之间的相似使我们不难认出这一对象乃是他母亲的替身。对此我们可以用一个有趣的比喻加以说明:婴孩如果生产顺利,他们的头大都是圆的;如果不幸诞生时遇到困难,延续时间过久,他们头部的形状,看上去简直就像是从母亲的骨盆中塑出来的。这类人的爱情条件和爱恋方式的确源自恋母的情感,但仅这样说还不行、我们还必须提出一些合理的证据来。最容易论证的是第一个条件,即“所爱的女人必须属于别的男人”,或“不能缺少被伤害的第三者”。从这点我们即刻可以想到,在一个于家庭环境中长大的男孩子看来,母亲属于父①或译作“停留”。这里是指当发展到应该离开父母而自立时,仍然固着于恋母之情,不能达到心理的成熟。——译者注-- 199性爱与文明。爱情心理学591亲所有,这是使母亲成为母亲的最根本性质。至于这类人在恋爱中表现的那种专一性,即感到他爱的人是他心上独一无二的人,不能被别人取代,这同幼小男孩的观念也有相似之处。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能有一个母亲,同母亲亲近是他求之不得的,也是不能由别人所取代的。如果这类人选择的爱恋对象的确是母亲的替身,那么对另一个矛盾又作何解释呢?这个矛盾就是:他虽然每次总是狂热地爱着一个女子,似乎至死不渝,终身不二,但一生中却总免不了一次次地变换恋人。从其他方面的精神分析中,我们曾发现过这样一个铁定的规律:人的潜意识中对某种独一无二、不能替代的东西的热恋,会表现为一种永无休止的追寻活动。这是因为,替身终归是替身,它永远不能像真身那样满足他的渴求。小孩子在到达一定的年龄之后,会变得极好发问,对这种现象同样应作出这样的解释:他们本想只问那个他们最关切的问题,但这种话却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同样,对那些整天唠叨不休的精神病人,也可以作出如此解释:他们心中承载着某种秘密的重压,极想一吐为快,但无论如何也不肯说出来。至于这种爱情的第二个条件,即选择的对象须具有淫荡的性格。似乎与母亲的意象完全不合或根本就是冲突的,因而不可能有因果关系。在成年男子的内心深处,母亲总是被神化了的,有着贞洁的美德。假如同别人的交谈中自己母亲的这种德行受到些微怀疑,他就感到莫大的耻辱。如果自己也猜忌起来,则感到十分痛苦难堪。母亲与“妓女”间的这种极其鲜明的对照,启发我们去对这两种情结(恋母情结与-- 200691弗洛伊德文集恋淫荡女人的情结)的发展史作深入研究。我们只能从潜意识中去寻找这二者之间的关联。很久以来我们就已经发现,两种在意识(注意:与潜意识不同)中相互排斥的东西,可能在潜意识中正属于一体①。因此我们想到了孩子生活史中的一段,这就是差不多在其青春期到来之前的那一段。这时,他隐约知道了一些成人性生活的真实情况。这种对性生活秘密的了解,一般是通过某些流传于口头的粗俗语言达到的,在这些语言中使用的形容词当然都是恶意的或敌视的(把性生活贬为极低)。这种对成人性生活的了解,与长辈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是极不相容的。那些第一次了解这些事体的小孩,会马上想起自己的父母。多半情况下,他们会这样驳斥说:“你爸爸妈妈才是那样子的,我的父母决不会干这种事。”随着这种“性的启蒙”,他们又进而得悉,世界上有很多女人是靠供人性交来维持生计的,这些人多半都为人唾骂。小男孩大约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会瞧不起她们。一旦他了解到,通过这种女人他自己也可以拥有成人们才有的特权,即进入的性生活领域时,便开始对这些女人怀有一种渴望而又畏惧的感情。其后,他便不再相信,这种人人差不多都有的“丑恶”性行为在他父母身上就没有,于是只能以嘲弄的态度对自己说,既然父母做的事与她们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母亲与妓女之间便没有多大差别了。又加上他此时得到的见闻重新挑动了婴孩时代的印象,那时的欲望和情感于是得以复活。最后,他会在这些新知识的挑动下,再次欲求得到母亲和仇①在《图腾与禁忌》中,弗氏称之为“矛盾情感”。——译者注-- 201性爱与文明。爱情心理学791视妨事的父亲,这就是说,他再次陷入伊底帕斯情结里了。使他耿耿于怀的是,母亲只允许父亲有与她性交的特权,而他就不允许。在他看来,这真是一种不忠的行为。假如这样一种激情不能很快消失,那就只能通过某种方式将它发泄出来。这种方式只能是种种荒唐的幻想——在这种幻想中,母亲的意象总是以奇特的变形形象出现,幻想造成的性刺激迅速增强,最后只能以“自淫行为”为结束。由于恋母和仇父这两种倾向总是同时出现,他就很容易幻想着母亲的不贞。那些在幻想中与母亲有私情的情夫,又总是有着与男孩自己相同的性格,换句话说,就是他在理想中所希望的自己成长为能同父亲匹敌的样子。我在许多地方提到的“家庭浪漫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男孩通过种种奇特的幻想所交织成的一厢情愿的结局。我们一旦了解了儿童这一时期的心智发展状况,对女人的放荡性格为什么成为男人爱恋的条件,就很明白了。这种现象应追溯到恋母情结,追查到这一根源,它的奇特性和自我矛盾性便消除了。很明显,我们所讨论的这一类型的男人,其早年情欲在个体史上留下了难以消除的印象。我们不难发现,他日后所做的一切,正是他青春期之前童年幻想的固置。此外还应看到,青春期中过分的手淫也或多或少促成了这件事情。在清晰的意识看来,“拯救”爱人的冲动与支配着这个人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的幻想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和确定的关系。即便有关系,也是一种松散的关系。这就是说,既然他所爱的人天性放荡、情爱不专一,就很容易使自己陷入窘地,所以他有责任尽自己的能力去保护她。这种帮助就是使她注意-- 202891弗洛伊德文集自己的贞节,不要继续做坏事。但通过对遮蔽性记忆①、幻想及夜梦的研究,我们便了解到,这种解释只是对潜意识动机的一种恰到好处的“合理化处理,(在羞于承认自己某种行为或思想的潜在动机时,便在无意中用其他一些貌似合理的理由来搪塞)。正如一个极成功的“梦的继发性加工过程”②常常可以瞒过我们一样。这种“拯救”的观念,自然也有其原因和特殊的重要性。实际上,它同样来自“恋母情结”,或者更正确地说,来自“双亲情结”。当一个儿童听说自己的生命来自双亲,或者听说是母亲生下了他,他的感恩戴德之情中便会夹杂着一种长大后独立自主的愿望,并期望自己有朝一日能以某种珍贵的礼物回报父母的恩惠。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个小男孩为维护自己的尊严,甚至会说出这样的话:“我并不想从父亲那儿得到什么,他现在给我的东西,将来我一定还给他。”由此他可以编造出种种幻想,如从某些危难中救了父亲一命,大恩得报之后,他便坦然地离开了他,与他断绝了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幻想需经过伪装以后才能进入意识,所以“拯救”的对象往往不是父亲,而变成皇帝、国王或某个大人物,这些幻想往往成为名诗的素材。在“拯①通过对某种症状的精神分析,可以追溯到引起这种症状的某一童年期经验。如一个怕见水的病人,童年也许有溺水的经验。但心理分析分析到这一步时,病人症状仍不见好转,弗洛伊德称这种记忆为“遮蔽记忆”,意思是它掩盖了真正的情欲根源。——译者注②梦分显梦与隐梦。隐梦的梦的原意,不合社会道德规范,为瞒过“超我”的检查作用,就经过乔装打扮改变其形态,即从隐梦化为显梦。这一过程称为“继发性加工过程”。——译者注-- 203性爱与文明。爱情心理学991救“仅仅是针对父亲时,其幻想中包含的意思主要是保持自尊;如果这种拯救是指向母亲,它包含的就主要是一种感恩的柔情。母亲给了他生命,这是不可能用任何别的礼物来报答的,然而只要在潜意识中稍稍变一变”拯救,母亲的含义(这在潜意识中是很容易的,即使在意识中,许多观念不是也有很多歧义吗?),感恩的欲望便可满足了。改变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给她一个孩子,或使她再生一个孩子。当然,这个孩子必须处处像自己。这样一种变化后的含义与原来的含义(“救了母亲的命”)相差并不太远。这种改变看上去还是合理的,因为二者有种种相似之处。母亲给了自己以生命,他报答时又还给她一个生命。而且是一个与自己相似的小孩。做儿子的力求让母亲生一个像他这样的孩子,以示感恩图报,这就是这种“拯救”的本质。在这样的拯救幻想里,他无意中已拿自己代替了父亲,在他期望着“自己做自己的父亲”的时候,他的所有的天性、爱悦、恩情、欲求、自尊、自重和自立等,统统都得到了满足。在这样一种“含义转换”里,就是连“拯救”中的危险意味也不曾失去。因为一个生命的出生本身就是一种危机,这个生命凭借了母亲的受苦而存活下来。所以人们常常说,在整个人生中,出生乃是人生第一危机。事实上,这第一次危机乃是日后人生旅途上遭遇到的各种危机的原型,这一原型经验在人内心深处有着深深的烙印,一再造成我们称之为“焦虑”的情绪表现。人们对这第一次危机有着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所以在苏格兰的一个传说里,由于主人公马克多夫出生时不是从他母亲的阴道中生出来,而是从“她的子宫中直接窜出来”,因而始终不知恐惧为何物。-- 20402弗洛伊德文集古代的详梦家阿特米多鲁斯曾说,同一种梦往往因做梦者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因而要有不同的解释。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按照这种潜意识内思想表达的规律,“救某人一命”的含义同样应依幻想者男女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这就是:使人生个小孩并对其加以抚育(男人)和自己生个小孩(在女人)。这种“拯救”冲动在梦中和幻想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当这种梦或幻想与水有关时,其重要性更为明显。在男人梦中,假如他把一个女人从水中救起、就意味着他使她成为母亲。根据以上的论述,这一点很容易得到说明。而当一个女人梦见从水中救出某个人(一个小孩)时,那就意味着自己是这个孩子的生身母亲、就像摩西神话中法老的女儿一样①。拯救父亲的幻想偶尔也包含着感恩的柔情。在这种情况下它表达的意思就是把父亲置于儿子的地位,或者说,想有一个像父亲的儿子。在所有这些有关“拯救”的观念与双亲情结的关联当中,只有那种想“拯救”自己所爱的女人的冲动,才是我们所讨论的这类人的典型特征。对这样一种通过观察而推演出的理论的过程,我不想在这儿作过多的描述。我在这儿的着眼点,也同讨论“肛门乐欲”一样,只放到那些有着鲜明特色的极端例子中。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只有一二个可观察到的特征,而且常常①见《旧约全书》中“出埃及”第二章。当摩西出生时,正值埃及法老搜杀以色列男婴,其生母遂将婴儿放到河边芦苇丛中,这时正好被法老的女儿看见,收养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为摩西,意思是“我把他从水里拉出来”。-- 205性爱与文明。爱情心理学102是偶发。我们如果不追查其根源,了解它的总体面貌,仅仅从偶然出现的反常现象出发,就无法理出一个清晰的头绪,从而陷入一片朦胧迷茫中。-- 206第二篇 阳萎—情欲生活中最常有的一种退化现象一如果你去问一位从事精神分析的医师,他最常遇到的是什么样的病例,他就会毫不犹豫地说,如果那种十分复杂多样的焦虑症不算在内的话,就数“心理性阳萎”了。这种奇怪的毛病常常发生在性欲很强的男人身上。其主要的表现是,在性行为开始后,性器官不肯合作,但他又能举出例子证明在这之前和这之后,他的性器官本是极为健全的,完全有这种能力,即使在性行为发生时,他那急于纵欲的心理驱动力也不能说不强。患这种毛病的人多半对病的症结略有觉察,发现只有同某些女人做爱时才会如此,和其他人则不会。他觉得自己的男性机能似乎被女方的某种品质抑制住了,有时他还有一种在忍受着这种抑制力的感觉,似乎内心有一种阻力在干扰着意识去行使自己的意向。但他这时仍然弄不清楚这-- 207性爱与文明。爱情心理学302种内在的抗力究竟是什么东西,也弄不清女方身上的哪一种品质激发了这种阻力。假如他在同一个女人身上屡屡失败,他就会按照习俗之见,认定是第一次失败所导致,或者说,每次都要回忆起第一次的失败,这种失败的回忆本身又会带来焦虑和干扰,从而使失败继续下去,那么第一次又为什么会失败呢?这是不是一种偶然的意外呢?对于这种心理性阳萎,许多精神分析学家都发表过研究论文①。这些论文所作出的解释,可以在每一个精神分析学家的治疗实践中得到证明。这种失常的现象明显是由存在于阳萎者内心的某些无意识情结的影响力造成的。具体说来,就是患者无法克服对母亲和姐妹的乱伦性固置。婴儿期经验的痛苦印象偶然被激发,再加上种种其他原因,合在一起之后便使他在女方面前感到“性力”不足。经过详尽的精神分析法研究,那些较严重的心理性阳萎者,常常受下面一种性心理活动的支配:原欲在成长的途中发生滞留,不能到达我们认为正常的地步。这也许就是生病的根源所在(很可能所有神经失常者都是如此)。在一般情况下,凡健康正常的爱情,需依靠两种感情的结合,一是温柔而执着的情,另一种是肉感的欲,然而在这些病例中,这两种感情并没有合流。在这两种感情中,执着的柔情出现较早,它一般起自于儿童最弱的几年里,是在“自卫本能”的基础上形成的。这①如M。期坦恩的《男性机能性阳萎及其治疗》,W。斯坦开尔的《焦虑的形成及其治疗》,弗伦克则的《心理性阳萎的分析与治疗》等等。-- 208402弗洛伊德文集种感情所指向的对象一般是家庭成员或这种儿童的照顾者。从一开始起,这种感情中便有性本能的参与(或者说,它本身乃是色情的一部分),这在一般儿童的早期生活中可以隐约地观察到,在分析成年心理症患者的时候也会揭露出来。这样一种柔情其实代表了婴孩早期的性对象选择。这时,性本能与自我本能同步发展——以其对象为对象和看重他所看重的等等。这样,当“自卫的”肉体需要得到满足时,性本能也同时获得了满足。双亲及保姆对婴孩的“疼爱之情”中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色情意味(如“小孩是性的玩物”),这的确更加重了小儿的色情成分在自我本能中的投注,在它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便无可避免地影响到未来的发展,更何况与此同时还有其它一些有助于指向这同一个目标的其它环境因素。这种婴儿挚爱之情的固置在发展到儿童期时,已吸收了种种色情成分。不过在这一期间,它们还是相当隐蔽的,最起码在表面上还不把性当作目标。在这之后,青春期来临了,强有力的肉感成分遂参与其中,这些情感指向的目标便再也不能隐藏。它们必须顺着早期标定的路走下去,并且以现在那强大得多的原欲投入到婴儿期初次选择的对象上。但差不多与此同时,那防止乱伦的堤防已牢牢确立,消除了他与对象间发生性关系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它便尽可能快地摆脱这些不宜于带来真正满足的对象,到别的地方继续寻找,以建立起合宜的性生活。这次选择的新对象与婴儿期选择的对象不仅在大体形象上仍然相似,而且渐渐地获得了原本属于母亲的那些眷恋的柔情。男人必须离开父母亲(如旧约所-- 209性爱与文明。爱情心理学502说),去与他的妻子相处。这样以来,柔情便与肉感合二而一。沿着这样一条正常健康的道路发展下去,那肉欲之情所具有的强大力量就会赋予爱情对象以天仙般的美好性质(对于性爱对象的过高估计原是男人的常事)。原欲能否正常发展下去,这要由下述两种因素的具体情况而定。第一,假如在现实世界中选择新对象受到某种挫折,或是根本就找不出任何可供选择的适宜对象,就谈不到所谓的“选择新对象”这回事了。第二,对那些他必须最后放弃的婴儿期对象,他究竟迷恋到何种程度,这种程度同儿时的快感投注一般成正比。假如上述二种因素很强大,那么,造成心理症的一般性机制便形成了。这时,原欲便脱离开现实世界,在幻想的创造里沉迷。它会大大强化婴儿期性对象的印象,并且固置于其上。但是,由于防止乱伦的障碍仍然存在着,所以那迷恋这一对象的原欲,就只能在潜意识中活动。这时,那肉感引起的激情只能附着在潜意识内的这种对象形象上,当这种情欲在自淫行为中得到满足,其固置便加强了一层。那寻找外在对象的步骤一旦在现实中触礁,以幻想代替,事情在本质上仍然没有什么不同。这种以自淫为结局的幻想虽然在意识上仍以外在对象为其对象,但这种对象在潜意识里仍然不过是原欲性对象的取代。经过此番取代作用之后,幻想便顺利进入意识。除了这一点之外,这种取代对原欲转向外界方面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这就是说,对一个年轻人来说,他的情欲在潜意识里可能仍然会依附于乱伦的对象,或者说,可能仍固置在乱伦的幻想上。这样一种发展的最终结局,有可能是“彻底的阳-- 210602弗洛伊德文集萎“。患者的性器官也许恰好比较弱,但不管怎样,这种颓弱仍然是次要的因素,它只能使前一种因素更明显,而本身却不是重要的原因。在较为轻度的情况下,则造成我们所谓的心理性阳萎症。肉感的情欲并不是注定非要藏身到眷恋的柔情之中不可,它也可能异常强烈,不受任何阻拦,力争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出路。由于这种人的性行为有着很明显的征兆,所以极易识别。一般说来,它丧失了这种本能中理应包容的巨大精神能量,因此,常常是多变的、易于激动的和笨手笨脚的。虽则如此,却得不到多大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它尽力避开任何柔情蜜意,因而将对象选择严格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虽然肉感方面的欲求依旧活跃,但它只寻求那些不至于激起另一面情感(即柔情,这种情感因为乱伦而受到破坏)的对象。反过来,那些十分值得相爱,能够引发他们敬意的女性,却挑不起他们的肉欲的兴奋。因此,他虽然对这种高雅的性对象十分敬爱和垂怜,但一旦涉及到色情方面,却不免一筹莫展。于是这种人的爱情生活便一分为二,有了两种不同的层面,这就是艺术中常揭示的圣洁的爱情(或精神的、超凡的、柏拉图式的)和尘世的爱情(或兽性的)。对于他们真正爱的人却没有性欲,可以引发性欲的女人,他又不爱。为了不使他们的“肉欲”玷污自己所爱的对象,他们往往去寻找那些不值得他们爱的女人发泄。由于受到“敏感的情结”和“被抑制的东西的恢复”这两大定律的支配,所以如果他在为了满足自己的肉欲而找女人时,偶然找到了一个与他潜意识中埋藏的女人形象有点相似的女人,这个女人的某些特征便引起他对某-- 211性爱与文明。爱情心理学702个女人的(母亲)回忆,在这种情况下,眼前的女人便成为一个必须避免的性对象,与此同时,这种意味着“应加以拒绝”的心理性阳萎便出现了。只要性行为的对象与乱伦对象相像,对这一性对象就会作出过高估价。如果想避免陷入上述痛苦境地,就不得不压低对性对象的估价。一旦性对象被降了格,肉欲便能畅行无阻,性能力得到高度发挥,快感也随之达到高潮。促成这种趋势的还有另一种因素,我们知道,在那些情与欲两种情感不能同时出现的人中,如果让他们像正常人那样去完成其性行为,就毫无兴趣可言。只有那些与正常人恰好相反或错乱的性行为,才会使他们得到满足。然而他们又常常为了讲面子,仍然寻求异性对象,只不过是一些在他们看来是地位很低、价值不大的女人罢了。在前一章中我们曾提到男孩的一个幻想,即把母亲降格为妓女的幻想。其动机现在看来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代表着(至少在幻想中)在爱情的两个源流之间架桥的努力,这就是把母亲的形象降格,以便使她可以成为肉欲的对象。二前面我们一直是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性的问题,这种探讨也许与标题不合,但是,为了使这种探讨深入,这样做还是有必要的。迄今为止,我们已解释了心理性阳萎的原因,认识到那是由于爱情中情与欲两方面不能达到很好的配合所致。我们-- 212802弗洛伊德文集还认识到,这种性抑制乃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在受到孩童早期固置和后来的乱伦堤防的阻碍之后,又在现实中屡受挫折的结果。对这样一种理论,人们可能提出的唯一的,也是最强有力的反对理由就是:它虽然对某些人为什么会染上心理性阳萎作出解释,仍有很多东西使人迷惑。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能躲避它,有些人则不能,既然其中涉及的种种因素,如孩童期的强烈固置、乱伦禁制以及青春期以后若干年内性发展受到的挫折等,几乎是每一个文明人都不可避免的,这种心理性阳萎就应该在文明社会里广泛流行,无一例外。依次而言,有了这种性的抑制表现,并算不上什么病态。要是我们同意“量”的因素对疾病的形成与否有着决定性的力量,上述反对理由就不难驳斥。我们知道,只有其中包含的每一成分达到一定的“量”时,疾病才能显现。当然,虽然用这一点可以驳倒上述反对理由,但我们不想这么做。我们要做的与此恰恰相反。我认为,心理性阳萎要比一般人想的更为普遍,在所有文明人的性生活里,都或多或少地沾染上这样一种病症。假如我们扩大心理性阳萎的含义,那就不仅仅指那些“想从行房事中取乐,其性器官也正常,但就是因为阳萎而不能性交”的表现,它还包含其它一些不太明显的现象,如:有些精神衰竭者,他们虽然能像正常人一样行房事,却从中感不到一点乐趣。上述情况的普遍性同样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对这些病例的精神分析研究表明,其发病病因与我们所说的狭义上的心理性阳萎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与这种精神衰竭的男人相对应的是那些患性冷感的女人。这就是说,这些女人在-- 213性爱与文明。爱情心理学902对爱情的态度上,与男性心理性阳萎者极为相同,在人数上也差不多,虽然其症状不明显①。因此,假如我们把心理性阳萎症的含义扩大,使之包含那些症状不明显的表现,我们就不能否认,现代世界里男人的情爱行为中,大都沾染了浓厚的心理性阳萎的色彩。世界上还没有多少人能把情和欲完美地结合为一体。男人在他所爱的女人面前,其性行为总是受到抑压,只有在面对较低级的性对象时,他才能自如地纵欲。当然,这样一种现象的出现。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如,他不愿向他敬重的女人求得不合惯例的(或反常的)性满足,但是,只有当他全心全意地纵情享乐时,其性欲才会得到完全的满足,然而在他那受过良好教养的妻子面前,他又不敢那样放荡!所以他只有去找那些比较不高贵的性对象,如一个行为放荡的不道德的女人等。只有在这样的女人面前,他才不会产生道德的焦虑,又加上对方对他的生活状况一无所知,就无法对他提出批评。这就是说,虽然他的柔情和思念全都投注到别种女人身上,却只能对这样的女人奉献其全部性能力。我们常常见到,一个社会地位很高的男人,往往去找一个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做其永久的情妇,甚至会娶来做太太,其原因是相同的!只有找一个低级的女人做性对象时,才能达到心理学意义上的完全的性满足。我完全相信,在文明人爱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这一难题,①我承认,女性性冷感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现象,还可以另立一章加以专门阐述。-- 214012弗洛伊德文集其形成原因同心理性阳萎是大体一致的。这就是说,它同样源自于下面两个因素:儿童期的强烈乱伦固置和青春期向外发展(寻找外部性对象)时的受阻。我这样说,语言未免有些不雅,而且有点自相矛盾,但这的确是实情。一个男人,只有当他战胜对女人的敬意,不会为那种同母亲或姊妹乱伦的罪恶感和羞耻感所抑制时,才能真正逍遥自在地爱面前的女人。但事实上,无论是什么样的男人,在一想到这样的事时便要冒冷汗并赶紧对自己的性欲加以约束。在这种人内心深处,性行为乃是一种可耻的和不值得的事情。这种想法的弊病,是不言而喻的。他为什么会发展出这样一种不健康的态度呢?如果他能战胜内在的阻力,就会发现,这种阻力原与少年时代的遭遇有关,当时他的性冲动已达到高峰,但他既不能乱伦,又不能在家庭之外找到满足的性对象。在我们这个文明的世界里,女人同样被“教养”所误,而且会因为前面所描写的男人对她们的那种态度而更厉害一些。一个男人在她面前也许不能表现出丈夫气概,也许在初恋时把她想的比天仙还美,但一旦占有了她,就立即把她看的很低。不管是“过高”,还是“过低”,反正都对他没有好处。至于女人,则通常不太会过高地估计男人,由于这个原故,她们一般不需要降低其性对象的价值。但是由于她们长期被迫躲避性爱,她们的感性欲求只能在幻梦中得到满足,所以造成了另一种严重的后果:在这些年月里,由于色情活动仅以淫乱的意念的形式出现,所以她们已沦为精神上的性无能者,而当现在真正的性活动变为合法时,她们已变成了性冷感者。与此相似,许多已婚女人也在婚后好久一段时间内-- 215性爱与文明。爱情心理学112视这种合法的关系为羞耻,另外一些女人则在发生性关系时表现为性冷感。但是,一旦在这种性关系中混有犯禁的或秘密的成分,就像夏娃摘取禁果,她的性兴奋程度便大大提高。这种由偷情所得到的乐趣,从她丈夫那里是根本无法得到的。在我看来,女人的爱情生活之所以需要犯禁气息,与男人需要降低性对象的身份是一样的,二者都是在社会伦理的令律形成之后,性成熟与性满足之间长期作用之后达到的一种结果,它们都是用来克服由于情与欲结合不良而造成的心理上的“性无能”的。然而同样的原因在男人和女人却有不同的结果,展示出两性之间在性行为上的差异。一般文明社会中的女性在漫长的等待期中都不曾逾越性活动的抑制,所以犯禁的气息便很自然地与性爱混为一体。男人在这段时期中多半是通过降低所选择的性对象水准的方式,来冲破这种禁制,在以后的正式爱情生活中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今天,改革性生活观念的呼声日益增高,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再次提醒读者们,精神分析研究也同其它科学领域的研究一样,是公正无偏的。当它通过患者的病症去探索其病源时,它并没有把假设的理论强加于事实,理论原是在众多事实的基础上推断出来的。假如他发掘出的事物真相有助于社会状况的改进,那是十分理想的。但是,当这样一些立足于改革的作法推行开来之后,会不会矫枉过正,造成更多的牺牲,那就超过了我们现在的预测能力。-- 216212弗洛伊德文集三如上所述,文化教育对爱情生活的限制会促使男人对性对象降格以求。本节我们将暂时离开这个问题,转而探讨一下某些与性本能有关的现象。由于早年不能享受到性爱的滋味,便产生了这样一种恶果:当人们结婚后性欲理应自由发泄时,却又得不到完全的性满足。如果将事情颠倒过来,即一开始就让情欲得到彻底的解放,那又将是什么样子呢?我认为,这样做情况会更糟一些。不难明白,一旦情欲的满足过于容易,它便再无什么价值可言。这就是说,要想使原欲保持较高的兴奋度,某些阻碍是不可少的。历史一次次地告诉我们,每当那种能够阻碍人们获得满足的自然力灭绝时,人们便设法建立某些人为的或习俗的阻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这样一种道理,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群体都是如此。当性欲畅行无阻地得到满足时(比如说,当一个古老文明建立起的禁制被废弃时),爱情便开始变得无价值,人生也变得空虚起来。渐渐地,人们便不得不重新发展出一种反向作用,以便挽救爱情的情感价值。正是根据这个道理,基督教文明中的禁欲倾向才大大提高了爱情的精神价值,这是古代的教徒所不能得到的一种最高贵的爱情。它扎根于苦行僧式的生活中,通过终生与原欲之诱惑作斗争而获得了自己的价值。我们或许会马上想到,这样一种现象不正是我们机体本能中普遍存在的吗?在这里,本能欲望永远随着挫折的增加-- 217性爱与文明。爱情心理学312而高涨,假如有人做这样一种实验:让形形色色的人全都处于相同的饥饿状态,让他们的进食需要渐渐紧迫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之间的一切差异再也不见了,每一个人都唯独受到一种未满足的本能的驱使。但是,假使情况与此相反,即他们所有的本能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情况又怎么样呢?是不是其精神价值会随即跌落下来?对此,我们可以用酒与酒鬼的关系来加以说明。酒不是每次给酒鬼们带来毒害的满足吗(在诗或科学中,人们常拿这种满足比拟爱情)?谁曾听说一个酒鬼会厌倦于永远喝同一种酒而总想到变换酒的种类?相反,越是长时间的喝同一种酒,他对这种酒就愈加亲近。谁曾听说一个酒鬼因喝酒喝多了而发生厌倦,从而被迫迁居到一个禁酒的或酒价昂贵的国家去,以便用这样一种挫折来刺激他那萎缩的快乐?我们肯定未听说过这样的事情。相反,那些像B。柏克林一样的嗜酒之徒,当谈到对酒的感情时,听上去就像是他们得到了最能引起性满足的情妇那样。反过来,为什么人们在爱他的性对象时就做不到这一点?这听上去似乎十分奇怪,但我认为,在本能中必定有些成分最不宜于得到绝对的满足。当我们想到这种本能在自身的发展中所经历的坎坷不平的历程时,就会发现导致这种倾向的两个原因。一、由于性成熟过程中那影响着性对象选择的两大干扰力量的作用,再加上乱伦障碍的设置,这种选择最终得到的,只能是原型对象的替代品。精神分析告诉我们,假如本能欲求的原对象因压抑作用而失去,代之以一连串的替代性对象,这些替代对象中就没有一个能为其带来全然的满足。这样我-- 218412弗洛伊德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