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法苑珠林》-21

复何因缘得天眼洞视。复何因缘得天耳彻听。复何因缘知世间死生之事。  佛告太子。由好意燃灯供于佛前。是故得天眼洞视。由喜持伎乐于佛寺前。是故得天耳彻听。由喜定意。是故知世间死生之变。  复何因缘得飞行四禅。复何因缘知前世无数劫来之事。复何因缘得三佛身便般涅槃。  佛告太子。由喜施车马船等与三宝人用。是故得飞行四神足。由常专念诸佛三昧喜行教人。是故得念前世无数劫事。由菩萨得阿惟越致道。是故能断死生之根。得佛道已便般涅槃。  颂曰。  茫茫荒宇  蠢蠢迷昉  居苦谓乐  靡勤靡奖  不遵厥理  空传妄想  外顺情尘  内乖心朗  慈诱返迷  扣诚发爽  灵通吐曜  冥资妙响  归心正觉  津悟福赏  抚之有会  功超由曩      感应缘(略引三验)  ?晋竺长舒  ?宋邢怀明  ?宋王叔达    晋竺长舒者。其先西域人也。世有资货为富人。竺居晋元康中内徙雒阳。长舒奉法精至。尤好诵观世音经。其后邻比失火。长舒家悉草屋。又正下风。自计火已逼近。政复出物所全无几。乃敕家人不得梿物。亦无灌救者。唯至心诵经。有顷火烧其邻屋。与长舒隔篱而风忽自回。火亦际屋而止。于时咸以为灵。里中有轻险少年四五人。共毁笑之云。风偶自转。此复何神。伺晴燥夕当爇其屋。能令不燃者可也。其后天甚旱燥风起亦驶。少年辈密共束炬掷其屋上。三掷三灭。乃大惊惧各走还家。明晨相率诣长舒家。自说昨事稽颡辞谢。长舒答曰。我了无神。政诵念观世音当是威灵所祐。诸君但当洗心信向耳。自是邻里乡党咸敬异焉。  宋邢怀明。河间人。宋大将军参军。尝随南郡太守朱循之北伐。俱见陷没。于是伺候间隙俱得道归。夜行昼伏。已经三日犹惧追捕。乃遣人前觇虏候。既数日不还。一夕将雨阴闇。所遣人将晓忽至。乃惊曰。向遥见火光甚明。故来投之。那得至而反闇。循等怪愕。怀明先奉法。自征后头上常戴观世音经。转读不废。尔夕亦正暗诵。咸疑是经神力。于是常共祈心。遂以得免居于京师。元嘉十七年有沙门。诣怀明云。贫道见此巷中及君家殊有血气。宜移避之。语毕便去。怀明追而目之。出门便没。意甚恶之。经二旬邻人张景秀伤父及杀父妾。怀明以为血气之征。庶得无事。时与刘斌刘敬文。比门连接同在一巷。其年并以刘湛之党。同被诛夷云。  宋王球字叔达。太原人也。为涪陵太守。以元嘉九年于郡失守系在刑狱。着一重锁钉鍱坚固。球先精进。既有囹圄用心尤至。狱中百余人并多饥饿。球每食皆分施之。日自持斋。至心念观世音。夜梦升高座见一沙门。以一卷经与之。题云光明案行品。并诸菩萨名。球得而披读忘第一菩萨名。第二观世音。第三大势至又见一车轮沙门曰。此五道轮也。既觉锁皆断脱。球心知神力弥增专到。因自钉治其锁经。三日而被原宥(右此三验出冥祥记)。    说听篇第十六(此有八部)  ?述意部  ?引证部  ?仪式部  ?简众部  ?渐顿部  ?法施部  ?报恩部  ?利益部      述意部第一    夫师资义重慧学为胜。修以义方多闻为善。故马鸣振将绝之纲。龙树兴大小之辩。慧??昭然清论英出。信可该领名数藻雪旧疑。然学而不说尼父所忧。于义不了释尊所诫。故经曰。法之供养胜诸供养。故外书云。善人是不善人之师不善人是善人之资。受说无违则理超情腑。如说听乖宗则鲜难通会。是以一象既亏则六爻斯坠。一言有失则累劫受殃。故知传法不易受听极难。良由去圣日久微言渐昧。而一说一受固亦难行。恐名利关心垢情难净也。    引证部第二    如中论偈云。  真法及说者  听者难得故  如是则生死  非有边无边    又十地论云。由说听二人不称法故各有两过。一不平说过。二佛不随喜过。故大集经偈云。  若诸众生无法器  如来于彼修舍心  设大方便待时节  为令彼得真解脱    大庄严论偈云。  随闻而得觉  未闻慎勿毁  无量余未闻  谤者成痴业    宝性论偈云。  愚痴及我慢  乐行于小法  谤法及法师  则为诸佛呵  外现如仪相  不识如来教  谤法及法师  则为诸佛呵    今见初学黑白幼童。发足守迷。于文义中生知足想。自恃陵他转加轻侮。故地持论云。随文取义有五种过。一无正信。二退勇猛。三诳众生。四轻法。五谤法。能说之人尚垢自心。况所听之人能生信乎。若净心说法。纵是生死变为涅槃。若染心说。纵是涅槃变为生死。  又涅槃经云。大乘为甘露。亦名为毒药。能消即为甘露。不消即成毒药。如人置毒乳中则能杀人。故宝性论偈。  无知无善识  恶友损正行  蜘蛛落乳中  是乳则为毒    又十轮经云。如刹利旃陀罗等。见有依我法中出家若声闻辟支佛乃至大乘说法法师。诽谤骂辱欺诳正法。而作留难恼乱法师。以是因缘堕阿鼻地狱。若见依我法中而出家者。于此人所数数嗔恚。骂辱我所说法不肯信受。破坏塔寺僧坊堂舍杀害比丘。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灭尽。命欲终时支节皆疼如火焚烧。其人舌根如被系缚。于多日中口不能语。命终之后堕阿鼻地狱。    仪式部第三    如三千威仪云。上高座读经有五事。一当先礼佛。二当礼经法上座。三当先一足蹑阿僧提上正住座。四当还向上座。五先手按座乃却座。已座有五事。一当正法衣安座。二揵稚声绝当先赞偈呗。三当随因缘读。四若有不可意人不得于座上嗔恚。五若有持物施者当排下着前。又问经有五事。一当如法下床问。二不得共座问。三有解不得直当问。四不得持意念外因缘。五设解头面着地作礼反向出户。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法师处师子座有四种法。何等为四。一者欲升高座。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座。二者众有女人应观不净。三者威仪视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怯畏。四者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  复有四法。一于诸众生作饶益想。二于诸众生不生我想。三于诸文字不生法想。四愿诸众生从我闻法。于阿耨菩提而不退转。  复有四法。一不自轻身。二不轻听者。三不轻所说。四不为利养。又文殊师利问经云。文殊师利白佛言。四众于何时中不得作声。或身口木石及诸余声。  佛告文殊师利。于六时中不得作声。礼佛时。听法时。众和合时。乞食时。正食时。大小便时。何故是时不得作声。佛告文殊。于是时中有诸天来。彼诸天等常清净心无染心空心随波罗蜜心观佛法心。以彼声故令心不定。以不定故悉皆还去。以诸天去故诸恶鬼来。作不饶益不安隐事。彼入于此生诸焰患。人民饥饿更相侵犯。是故文殊。应寂静礼佛。佛说祇夜云。  不作身口声  木石余音声  寂静礼佛者  如来所赞叹    又佛本行经云。佛告诸比丘。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请于诸根闇钝及以缺漏戒不具者而说其法。从今以后若请说法。应请妙行具足之人于诸众内胜行成就多解修多罗及解毗尼解摩登伽人。应选择文字分明具足辩才者说法。是等比丘从下座次第差遣为众说法。若一乏者更请第二。第二疲乏应请第三。第三疲乏应请第四。第四疲乏应请第五。乃至若干堪说法者。次第应请为众说法。尔时众人见彼法师辩才具足能演说法。即持香华而散其上。时诸比丘不受其法而生厌离。何以故。以佛断故。出家之人不得将持涂香粖香及诸香鬘。时诸人辈闻见此事毁呰说言。是等比丘。如是供养尚不堪受。况复胜者。时诸比丘以如是事具往白佛。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诸比丘。若有诸白衣檀越。以欢喜心。以吉祥故。持种种香华涂香粖香及诸华鬘散法师上者。应当受之。是白衣诸檀越等。遂将种种资财宝。物及袈裟等供养法师。是诸比丘恐惧惭愧不受彼物。世诸人辈毁呰谈说。是辈沙门诸释子等。若干轻物尚不堪受。况复胜者。尔时诸比丘闻是事已具往白佛。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诸比丘。若有俗人持诸财物及袈裟等奉施法师。为欢喜故我许舍施。若有须者听其受取。若不须者我许送还。  时诸比丘取经中要略义味。而为化说不依次第。于时比丘惭愧恐怖。虑违经律具以白佛。于时佛告诸比丘言。我许随便于诸经中择取要义安比文句为人说法。但取中义莫坏经本。  又佛本行经云。时诸比丘集一堂内。有二比丘复演说法。是故相妨。即造二堂。二堂之内各别说法。犹故相妨。此堂之内将引比丘往诣彼堂。彼堂之处有诸比丘。迭相诱接令诣此堂。往来交杂遂乃乱众。人或去来法事断绝。或有比丘于此法门不喜闻说。时诸比丘具以白佛。佛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不得一堂二人说法。亦复不得二堂相近使声相接以相妨碍。亦复不得彼诣此众此诣彼众。亦复不得憎恶沙门不喜闻说。若憎恶者须如法治之(又四分律亦不许同一堂内二法师说法高座相近并坐而说歌咏声说双声合呗并皆不许余律亦不许法师高座受白衣散花花若着身即须振却)又善见律云。若法师为人讲听者说法。女人听者以扇遮面。慎勿露齿笑。若有笑者驱出。何以故。三藐三佛陀。怜愍众生金口所说。汝等应生惭愧心而听。何以笑之驱出。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三      违法部    如佛藏经云。佛言。舍利弗。当来比丘好读外经。当说法时庄校文辞令众欢乐。恶魔尔时助惑众人障碍善法。若有贪着音声语言巧饰文辞。若复有人好读外道经者。魔皆迷惑令心不安隐。是诸人等为魔所惑。覆障慧眼深贪利养。看诸外书犹如群盲为诳所欺。皆使令堕深坑而死。复次舍利弗。不净说法者。不知如来随宜意趣。自不善解而为人说是人现世得五过失。何等为五。一说法时心怀怖畏恐人难我。二内怀忧怖而外为他说。三是凡夫无有真智。四所说不净但有言辞。五言无次第处处抄撮。是故在众心怀恐怖。如是凡夫无有智慧心无决定但求名闻。疑悔在心而为人说。是故舍利弗。身未证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法堕地狱。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知有此四鸟。云何为四。一或有鸟声好而形丑。谓拘翅罗鸟是也。二或有鸟形好而声丑。谓鸷鸟是也。三或有鸟声丑形亦丑。谓土枭是也。四或有鸟声好形亦好。谓孔雀鸟是也。世间亦有四人当共观知。云何为四。一或有比丘颜貌端正威仪成就。然不能有所讽诵诸法初中后善。是谓此人形好声不好。二或有人声好而形丑。出入行来威仪不成。而好广说精进持戒初中后善义理深邃。是谓此人声好而形丑。三或有人声丑形亦丑。谓有人犯戒不精进。复不多闻。所闻便失。是谓此人声丑形亦丑。四或有人声好形亦好。谓比丘颜貌端正威仪具足。然复精进修行善法多闻不忘。初中后善善能讽诵。是谓此人声好形亦好也。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云。云何为四。一或有云雷而不雨。二或有云雨而不雷。三或有云亦雨亦雷。四或有云不雨不雷。是四种云而像世间四种人。一云何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高声诵习十二部经讽诵不失其义。然不广与人说法。是谓雷而不雨。二云何雨而不雷。或有比丘颜貌端正威仪皆具。然不多闻高声诵习十二部经。复从他受亦不忘失。好与善知识相随。亦好与他人说法。是谓雨而不雷。三云何不雨不雷。或有人颜色不端威仪不具。不修善法亦不多闻。复不与他人说法。是谓此人不雨不雷。四云何亦雨亦雷。或有人颜色端正威仪皆具。好喜学问亦好与他法说。劝进他人令便承受。是谓此人亦雨亦雷。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四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说听篇第十六之二      简众部第五    夫法师升座。先须礼敬三宝自净其心。观时择人具慈悲意。救生利物。然后为说。故报恩经云。听者坐说者立不应为说。若听者求说者过。不应为说。若听者依人不依法。依字不依义。依不了义经不依了义经。依识不依智。并不应为说。何以故。是人不能恭敬诸佛菩萨清净法故。若说尊重于法。听法之人亦生崇敬。至心听受不生轻慢。是名清净说。故阿含经偈云。  听者端心如渴饮  一心入于语义中  闻法踊跃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为说    又五分律云。除其贪心。不自轻心。不轻大众心。慈心喜心利益心不动心。立此等心。乃至宣说一四句偈。令前人如实解者。长夜安乐利益无量。  又涅槃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书写宣说。非时非国不请而说。轻心轻他自叹随处而说。反灭佛法。乃至令无量人死堕地狱。则是众生恶知识也。  又十诵律云。有五种人。问法皆不应为说。一试问。二无疑问。三不为悔所犯故问。四不受语故问。五诘难故问。并不得答。若前人实有好心。不具前意。为欲生善灭恶者。法师随机方便好心为说。若自解未明。或于法有疑者。则不得为说。恐令前人有错传之失。彼此得罪。  又百喻经及毗昙论。问答有四。一有决定答。譬如人问一切有生皆死。此是决定答。二问死者必有生。是应分别答。爱尽者无生。有爱者必有生。是名分别答。三有问人为最胜不。此应反问言。汝问三恶道。为问诸天。若问三恶道。人实为最胜。若问于诸天。人必为不如。如是等义名反问答。四若问十四难。若问世界及众生有边无边有始终无始终。如是等义名置答。论问若论诸外道愚痴自以为智。不闲四论。唯作一分别论。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如法住者。则不得名自他利。如法住者有八智。何等为八。一法智。二义智。三时智。四知足智。五自他智。六众智。七根智。八上下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说具十六事。一时说。二至心说。三次第说。四和合说。五随义说。六喜乐说。七随意说。八不轻众说。九不诃众说。十如法说。十一自他利说。十二不散乱说。十三合义说。十四真正说。十五说已不生憍慢。十六说已不求来世报。如是之人能从他听。从他听时具十六事。一时听。二乐听。三至心听。四恭敬听。五不求过听。六不为论议听。七不为胜听。八听时不轻说者。九听时不轻于法。十听时终不自轻。十一听时远离五盖。十二听时为受持读诵。十三听时为除五欲。十四听时为具信心。十五听时为调众生。十六听时为断闇根。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说能听。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则不得名自利利他。  复次能说法者。复有二种。一者清净。二者不清净。不清净者复有五事。一为利故说。二为报而说。三为胜他说。四为十报说。五疑说。  清净说者。复有五事。一先施食然后说。二为增长三宝故说。三断自他烦恼故说。四为分别邪正故说。五为听者得最胜故说。善男子。不净说法者。名曰垢秽。名为卖法。亦名污辱。亦名错说。亦名失意(清净说者翻前即是)。  又法句喻经云。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虽诵千章  句义不正  不如一要  闻可灭意  虽诵千言  不义何益  不如一义  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又大法炬陀罗尼经云。若受法人欲行咒法令不断者。彼诸法师欲说法时。敛容端坐先诵咒曰。  怛绖他 陀迦那 阿迦男迦那 迦那 迦那 那迦 迦迦那迦 阿迦迦那迦 迦那 迦那 迦那阿迦那 迦迦那 婆鼻杀 帝夜他婆鼻杀 夜他伽伽那 多他婆鼻杀帝 多他摩迦舍 那迦舍 迦迦舍  法师尔时眷属围绕。即得成此加护方便。令彼法师心不动乱说法不断。灭除欲执。令诸罗刹女等。所有听众不为留难。法师所须不为障碍。    渐顿部第六    如百喻经云。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民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远此村去。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有人语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虽闻此言信王语故终不肯舍。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修行正法度于五道向涅槃城。心生疲倦便欲舍离。顿驾生死不能复进。如来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修善进德求度生死。后闻人说无有三乘。故是一乘。以信佛语终不肯舍。如彼村人亦复如是。  又华严经云。佛子。譬如日出光照一切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应先照诸大山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彼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成就无量无边法界智慧日轮。常放无量无碍智慧光明。光照菩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应受化。然后悉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为作未来饶益因缘。如来智慧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乃至邪定。但放大智日光普照一切。佛子。譬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如来智慧日月亦复如是。普照一切无不明了。但众生悕望善根不同。故如来智光种种差别。    法施部第七    如十住毗婆沙论云。若菩萨欲以法施众生者。应如决定王大乘经中称法师功德及说法义戒随顺修学。谓说法者应行四法。何等为四。一者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者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三者得禅定慧。于诸经法随顺无诤。四者不增不损如所说行。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正行善业。为邪见人说一偈法令净信佛。命终生应声天受种种乐。从天还退随业流转。若为财物故与人说法。不以悲心利益众生。而取财物。或用饮酒。或与女人共饮共食。如伎儿法自实求财。如是法施其果甚少。生于天上作智慧鸟。能说偈颂。是则名曰下品法施也。云何名为中品法施耶。为名闻故。为胜他故。为胜余大法师故。为人说法。或以妒心为人说法。如是法施得报亦少。生于天中受中果报。或生人中。是则名曰中品法施也。云何名为上品法施耶。以清净心为欲增长众生智慧。而为说法。不为财利。为令邪见众生等住于正法。如是法施。自利利人无上最胜。乃至涅槃其福不尽。是则名曰上品法施也。  又迦叶经尔时世尊而说偈颂曰。  三千大千界  珍宝满其中  以此用布施  所得功德少  若说一偈法  功德为甚多  三界诸乐具  尽持施一人  不如一偈施  功德为最胜  此功德胜彼  能离诸苦恼  若河沙世界  珍宝满其中  以施诸如来  不如一法施  施宝福虽多  不及一法施  一偈福尚胜  况多难思议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在家之人当行财施。出家之人当行法施。何以故。在家法施不及出家人。以听受法者于在家人信心浅薄故。又在家之人多有财物。出家之人于诸经法读诵通达。为人解说在众无畏。非在家者之所能及。又使听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又欲说法降伏人心不及出家。如偈说曰。  先自修行法  然后教余人  乃可作是言  汝随我所行  身自行不善  安能令彼善  自不得寂灭  何能令人寂    又出家之人。若行财施则妨余善。远离阿练若处。必至聚落与白衣从事。多有言说发起三毒。于六度等心薄。乃至贪着五欲舍戒还俗。故名为死。或能反戒。易起重罪。是名死等。诸烦恼苦患。以是因缘故。于出家者称叹法施。于在家者称叹财施。  又金光明经云。说法者有五种事。一者法施彼我兼利。财施不尔。二者法施。能令众生出于三界。财施者不出欲界。三者法施利益法身。财施之者长养色身。四者法施增长无穷。财施必有竭尽。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只有伏贪心。故知财施不及法也。就法施中自有阶渐。若有所解不用他知。恐他胜己秘而有说。则自未来常不闻法。  又智度论云。若吝惜法则常生边地无佛法处。由吝法故障他慧明。此则不如卖法。他人反胜过此。  又成实论云。若人但能为他说法。是名利他。是人虽不自随法行。为他说故自亦得利。于此惠施门略有三品。下法施者。说布施法不说智慧。中法施者。说于持戒。上法施者。说于智慧。以说智慧。教人观理得断惑智二障出离生死远成菩提涅槃乐果。乃至但能唯说小乘。教化一人令观生空。信解依行虽未得道。亦胜教化一阎浮中所有众生令行十善。以信解人解修圣道。则有出因要得涅槃。  又诸法勇王经云。阎浮提中所有水陆空行众生尽得人身。若有一人教是诸人令其安住五戒十善。所得功德。不如有人教诲一人令得信行。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有四法能退失智慧。菩萨所应远离。何等为四。一不敬法及说法者。二于要法秘匿吝惜。三乐法者为作障碍坏其听心。四怀憍慢自高卑人。复有四法。得其智慧。应常修习。何等为四。一恭敬法及说法者。二如所闻法及所读诵为他人说其心清净不求利养。三知从多闻得智慧故。勤求不息如救头然。四如所闻法受持不忘。贵如说行不贵言说。    报恩部第八    如善恭敬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从他闻一四句偈。或抄或写书之竹帛。所有名字于若干劫。取彼和尚阿阇梨等荷担肩上。或时背负。或以顶戴。常负行者。复将一切音乐之具供养是师。作如是事尚自不能具报师恩。若当来世于师和尚所起不敬心。常说于过我说愚痴。极受多苦。于当来世必堕恶道。是故阿难。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当得如是胜上之法。所谓爱重三宝甚深之法。  又梵网经云。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供养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嗔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优婆塞受持六重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得失意罪。  又大方等陀罗尼经云。佛告阿难。若有父母妻子。不放此人至于道场者。此人应向父母等前烧种种香。长跪合掌应作是言。我今欲至道场哀愍听许亦应种种谏晓随宜说法。亦应三请。若不听者。此人应于舍宅默自思惟诵持经典。  又正法念经云。若人供养说法法师。当知是人即为供养现在世尊。其人如是随所供养。所发愿成就。乃至得阿耨菩提。以能供养说法师故。何以故。以闻法故心得调伏。以调伏故能断无知流转之闇。若离闻法无有一法能调伏心。  又胜思惟经云。不起罪业不起福业不起无动业者。是名供养佛。  又华手经云。若以华香衣食汤药等供养诸佛。不名为真供养。如来坐道场所得微妙法随能修学者。是名真供养。故说偈云。  若以华涂香  衣食及汤药  以此供诸佛  不名为真供  如来坐道场  所得微妙法  若人能修学  是真供养佛    又十住婆沙论云。佛告阿难。天雨香华不名供养恭敬如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心不放逸。亲近修集圣法。是名真供养佛。  又宝云经云。不以财施供养于佛。何以故。如来法身不待财施。唯以法施供养于佛。为具佛道。以法供养为最第一。  又善恭敬经云。佛言。若有比丘。虽复有夏不能闲解如是法句。彼亦应当从他依止。所以者何。自尚不解。况欲与他作依止师。假令耆旧百夏比丘。而不能解沙门秘密之事。不解法律等。亦应说依止。若有比丘从他受法。于彼师边应起尊贵敬重之心。欲受法时。当在师前不得轻笑。不得露齿。不得交足。不得视足。不得动足。不得踔脚。师不发问不得辄言凡有所使勿得违命。勿视师面。离师三肘令坐即坐。勿得违教。于彼师所应起慈心。若有所疑先应咨白。若见师许然后请决。当知一日三时应参进止。若三时间不参进止。是师应当如法治之。若参师不见应持土块或木或草以为记验。若当见师在房室内。是时学者应起至心绕房三匝向师顶礼尔乃方还。若不见师众务皆止不得为也。除大小便。又复弟子于其师所不得粗言。师所呵责不应反报。师坐卧床应先敷拭令无尘污虫蚁之属。若师坐卧。乃至师起。应修诵业。时彼学者。至日东方便到师所。善知时已数往师边咨问所须。我作何事。又复弟子在于师前不得洟唾。若行寺内恭敬师故。勿以袈裟覆于肩髆。不得笼头。天时若热日别三时以扇扇师。三度授水授令洗浴。又复三时应献冷饮师。师所营事应尽身力而营助之。佛告阿难。若将来世有诸比丘。或于师所不起恭敬。说于师僧长短之者。彼人则非是须陀洹。亦非凡夫。彼愚痴人。应如是治。师实有过尚不得说。况当无也。若有比丘。于其师边不恭敬者。我说别有一小地狱。名为??扑。当堕是中。堕彼处已一身四头身体俱然。状如火聚。出大猛焰炽然不息。然已复然。于彼狱处复有诸虫。名曰钩。彼诸毒虫常啖舌根。时彼痴人从彼舍身生畜生中。皆由往昔骂辱于师舌根过故。常食屎尿。舍彼身已虽生人间。常生边地具足恶法。虽得人身皮不似人。不能具足人之形色。常被极贱诽谤陵辱。离佛世尊常无智慧。从彼死已还堕地狱。更得无量无边苦患之法。利益部第九    如正法念经云。说法有十功德多所利益。何等为十。一时处具足。二分别易解。三与法相应。四非为利养。五为调伏心。六随顺说法。七说施有报。八说生死法多诸障碍。九说天退殁。十说有业果。若说法人有此十法。令闻法者得多功德利益安乐乃至涅槃。若闻法功德成就深心。信根清净一向净心信于三宝。诣听法处为闻正法。随举一足皆生梵福。又大菩萨藏经云。于诸菩萨起深爱乐。犹如大师。于正法所起爱乐心。如自己身。于如来所起爱乐心。如自己命。于尊重师起爱乐心。犹如父母。于诸众生起爱乐心。视如一子。于阿遮利耶受教师所起爱乐心。敬如眼目。于诸正行起爱乐心。犹如耳目身首。于波罗蜜起爱敬心。犹如手足。于说法师起爱乐心。如众重宝。所求正法起爱乐心。犹如良药。于能举罪及忆念者起爱乐心。犹如良医。  又僧伽吒经云。尔时一切勇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此法者寿命几劫。佛言。寿命满八十劫。一切勇白佛言。劫以何量。佛言。譬如大城纵广十二由旬高三由旬盛满胡麻。有长寿人过百岁已取一而去。如是城中胡麻悉尽。劫犹不尽。又如大山纵广二十五由旬高十二由旬。有长寿人过一百岁以轻缯帛一往拂之。如是山尽劫犹不尽。是名劫量。时一切勇菩萨白佛言。世尊。一发誓愿尚得如是福德之聚。寿命八十劫。何况于佛法中广修诸行。  又涅槃经云。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何等为四。一亲近善友二专心听法。三系念思惟。四如法修行。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何以故。开法眼故。世有三人。一者无目(譬凡夫人)二者一目(譬声闻人)三者二目(譬诸菩萨)言无目者。常不闻法。一目之人罗暂闻法其心不住。二目之人专心听受如闻而行。以听法故得知世间如是三人。  又法句喻经云。昔佛在舍卫国给孤精舍。为诸天人民说法时。波斯匿王有一寡女。名曰金刚。父母哀愍别为作好舍宅。给五百妓女以娱乐之。众共有一长老青衣。名曰度胜。常行市内买脂粉香华。时见男女无数大众。各赍香华出城诣佛。即问行人。欲何所至。众人答言。佛出于世。三界之尊度脱众生皆得泥洹。度胜闻之心悦意喜。即自念言。今老见佛宿世之福。便分香直持买好华。随众人辈往到佛所作礼却立。散华烧香一心听法已。过市取香。因听法功宿行所追。香气熏闻斤两倍前。嫌其迟晚而共诘之。度胜奉道即如事言。世有圣师三界之尊。击无上法鼓震动三千。往听法者无央数人。实随听法。是以稽迟。金刚之徒闻说世尊法义殊妙非世所闻。悚然心欢而自叹曰。吾等何罪独隔不闻。即报度胜。试为我说之。度胜白曰。身贱口秽不敢便宣。说法之仪先施高座。度胜受敕具宣圣旨。五百侍女皆大欢喜。各脱衣服一领积为高座。度胜洗浴承佛威神如应说法。金刚之等五百侍女。疑结破恶得须陀洹道。说法甚美。不觉失火。一时烧死。即生天上。王将人从来欲救火。见之已然。收拾棺敛葬送毕已。往过佛所。为佛作礼叉手言曰。金刚不幸不觉失火。大小烧尽。适棺敛讫。不审何罪遇此火害。唯愿世尊彰告未闻。佛告大王。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柰。有长者妇。将采女五百人至城外大祠祀。其法难急。他性之人不得到边。无问亲疏。其有来者掷着火中。时世有辟支佛。名曰迦罗处在山中。晨来分卫暮辄还山。迦罗分卫来趣郊祠。长者妇见之忿然嗔恚。共捉迦罗扑着火中。举身燋烂。便现神足飞升虚空。众女惊怖泣泪悔过。长跪举头而自陈曰。女人愚戆不识至真。群迷长慢毁辱神灵。自惟过衅罪恶如山。愿降尊德以消重殃。寻声即下而般泥洹。诸女起塔供养舍利。佛为大王而说偈言。  愚戆作恶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炽然  愚不望处  不谓适苦  临堕厄地  乃知不善    佛告大王。尔时长者妇者。今王女金刚是。五百侍女者今度胜等五百妓女是。罪福追人久无不彰。善恶随人如影随形。说是法时诸来大小即得道迹。  又阿育王经云。昔阿恕伽王使道人说法。时以步障遮诸妇女。使其听法。尔时法师为诸妇女说法。常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有一妇女。分犯王法。发幕向法师前问法师言。如来大觉于菩提树下觉诸法时觉悟施戒耶。更悟余法耶。法师答言。佛觉一切有漏法皆苦。犹若融铁。此苦因从习而生。犹如毒树。修八正道以灭苦习。是女人得闻此语获得须陀洹道。以刀系颈往到王所。而白王言。我今日犯王重法。愿王以法治我。王问言。汝犯何事。答言。我破王禁制至道人所。譬如渴牛不避于死。我实渴于佛法。是以默突听法。王问言。汝听法时颇有所得不。答言。得法见四真谛。解阴入界及以诸大。皆知无我。遂得法眼。王闻是语踊跃欢喜。即为作礼。便唱令言。自今已后不听作障隔。乐听法者听直至法师所对面听法。叹言。奇哉。我宫内乃出人宝。以是因缘。当知听法有大利益。  又杂宝藏经云。尔时般遮罗国。以五百白雁献波斯匿王。王令送着只桓精舍。众僧食时人人乞食。雁见僧众来在前立。佛以一音说法众生各得类解。当时群雁亦解僧语。闻法欢喜。鸣声相和还于池水。后毛羽转长飞至余处。猎师以网都覆杀之。一雁作声诸雁皆和。谓听法时声。乘是善心生忉利天。生天之法。法有三念。一念本所从来。二念定生何处。三念先作何业得来生天。便自思惟。自见宿因更无余善。唯佛僧边听法。作是念已五百天子即时来下在如来边。佛为说法悉得须陀洹。波斯匿王遇到佛所。常见五百雁罗列。佛前。是日不见。便问佛言。此中诸雁向何处去。佛言。欲见诸雁者。先雁飞去他处。为猎师所杀。命终生天。今此五百诸天子等。着好天冠端正殊特者。是今日听法皆得须陀洹。王问佛言。此诸群雁以何业缘堕于畜生。命终生天今日得道。佛言。昔迦叶佛时。五百女人尽共受戒。用心不坚毁所受戒。犯戒因缘堕畜生中作此雁身。以受戒故得值如来闻法获道。以雁身中听法因缘生于天上。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沙门昼夜诵经。有狗伏床下一心听经。不复念食。如是积年。命尽得人形。生舍卫国中作女人。长大见沙门分卫。便走自持饭与沙门欢喜。后作比丘尼。得应真道。  颂曰。  王猷外厘  神道内绥  皇觉正法  斯极宗师  敬承玄教  崇德振辉  师弟说授  芳叶秀滋  四谛感悟  三达熙怡  启境金牒  开训神机  空有齐  玄门洞微  遣于无遣  至道非弥      感应缘(略引九验)  ?宋沙门竺道生  ?宋居士费崇先  ?魏沙门天竺勒那  ?齐沙门释僧范  ?隋沙门释昙延  ?隋沙门释慧远  ?隋沙门释法彦  ?唐沙门释道宗  ?唐沙门释道慧    宋长安龙光寺有竺道生。本姓魏。钜鹿人也。少小出家聪锐神异。年在志学便登法座吐纳宫商。道俗高伏。年至具戒器鉴日深。性度机警神气清穆。初入庐山幽栖七年以求其志。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故钻仰群经斟酌杂论。万里随法不惮疲苦。后与慧睿慧严同游长安。从什公受业。关中僧众咸谓神寤。后还都止青园寺。宋太祖文皇帝深加叹重。后太祖设会。帝亲同众御于地筵。下食良久众咸疑日晚。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钵食。于是一众从之。莫不叹其枢机得衷。后校阅真俗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又着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笼罩旧说妙有渊旨。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与夺之声纷然竞起。又六卷泥洹先至京都。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于时大本未传。孤明先发独见忤众。于是旧学以为邪说。机愤滋甚。遂显大众摈而遣之。生于大众中正容誓曰。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谓于现身即表癞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寿之时据师子座。言竟拂衣而逝。初投吴之虎丘山。旬日之中学徒数百。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龙升于天光影西壁。因改寺名曰龙光。时人叹曰。龙既已去。生必行矣。俄而投迹庐山销影岩岫。山中僧众咸共敬服。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果称阐提悉有佛性。与前所说合若符契。生既获斯经。寻即讲说。以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于庐山精舍升于法座。神色开明德音浚发。论义数番穷理尽妙。观听之众莫不悟悦。法席将毕。忽见麈尾纷然而坠。端坐正容隐几而卒。颜色不异似若入定。道俗嗟骇远近悲洟。于是京邑诸僧内惭自疾追而信服。其神鉴之至征瑞如此乃葬庐山之阜。初睿公及严观同学齐名。故时人评曰。生睿发天真。严观霔流得。慧义彭享进。寇渊于默塞。生及睿公独标天真之目。故以秀出群士矣。初关中僧肇始注维摩。世咸玩味。生乃更发深旨显畅新异。及诸经义疏世皆宝焉。王微以生比郭林宗。乃为之立传。旍其遗德。时人以生推阐提得佛。此语有据。顿悟不受报等时亦宪章。宋太祖尝述生顿悟义。有沙门僧弼等皆设巨难。帝曰。若使逝者可兴。岂为诸君所屈。龙光寺又有沙门宝林。初经长安受学。后祖述生公诸义。时人号曰逝玄。生着涅槃记。及注异宗论檄魔文等。林弟子法宝亦学兼内外。着金刚后心论等。亦祖述生义焉。近代又有释慧生者。亦止龙光寺。蔬食善众经。兼攻草隶。时人以同寺相继。号曰大小二生(右此一验出梁高僧传)。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6
正序
倒序
[释]《法苑珠林》
[释]《法苑珠林》-2
[释]《法苑珠林》-3
[释]《法苑珠林》-4
[释]《法苑珠林》-5
[释]《法苑珠林》-6
[释]《法苑珠林》-7
[释]《法苑珠林》-8
[释]《法苑珠林》-9
[释]《法苑珠林》-10
[释]《法苑珠林》-11
[释]《法苑珠林》-12
[释]《法苑珠林》-13
[释]《法苑珠林》-14
[释]《法苑珠林》-15
[释]《法苑珠林》-16
[释]《法苑珠林》-17
[释]《法苑珠林》-18
[释]《法苑珠林》-19
[释]《法苑珠林》-20
[释]《法苑珠林》-21
[释]《法苑珠林》-22
[释]《法苑珠林》-23
[释]《法苑珠林》-24
[释]《法苑珠林》-25
[释]《法苑珠林》-26
[释]《法苑珠林》-27
[释]《法苑珠林》-28
[释]《法苑珠林》-29
[释]《法苑珠林》-30
[释]《法苑珠林》-31
[释]《法苑珠林》-32
[释]《法苑珠林》-33
[释]《法苑珠林》-34
[释]《法苑珠林》-35
[释]《法苑珠林》-36
[释]《法苑珠林》-37
[释]《法苑珠林》-38
[释]《法苑珠林》-39
[释]《法苑珠林》-40
[释]《法苑珠林》-41
[释]《法苑珠林》-42
[释]《法苑珠林》-43
[释]《法苑珠林》-44
[释]《法苑珠林》-45
[释]《法苑珠林》-46
[释]《法苑珠林》-47
[释]《法苑珠林》-48
[释]《法苑珠林》-49
[释]《法苑珠林》-50
[释]《法苑珠林》-51
[释]《法苑珠林》-52
[释]《法苑珠林》-53
[释]《法苑珠林》-54
[释]《法苑珠林》-55
[释]《法苑珠林》-5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