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满径》-14

人必须有放下生命的准备。生命不单如白驹过隙,非常短暂;而且沧桑多变,极不确定。谁也无法知道哪一天、哪一个时辰是他生命的终点。因此,他必须让自己尽早与天父恢复和好,把生活纳入正轨,合乎他所教导的法则。这样,任何时候,无论是早晨,是中午,是晚上,听到那最后的呼召,他可以坦然无惧的去见主面。开头是婚礼,终了是葬礼,其间都是普普通通的日常工作,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命的旋律。这旋律时刻提醒我们:人不是这个世界的居民,只是一个奔向永恒去的旅人。七月 绕道·七月二十一日·绕道我们做事要达到目标,最智慧的方法是走点迂回的道路。多绕几条路,看似费时失事,却是处人处事最好的方法。有的人做事好像关在栏里的狂牛,横冲直撞,任性而为,很容易铸成大错。这也是教会里面常常发生困难的原因。有些明明应该做的事,总有一种惰性在那里,宁可走老路。在这种情形下,教会领袖若想进行改革,而又能成功,最好的办法,不是不顾一切雷厉风行的改;而是先把他的想法像种子一样种在人们的心思,忍耐地等待发芽开花,直到有一天大家把这主意当成了自己的,热热心心的接受了下来。要是当日硬塞进他们的脑袋,一定会受到抵制,无法实行。一件走直路去执行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的事,要是忍忍耐耐地绕个圈子,反而可以如愿以偿。有人告诉我,伦敦的人要开计程车得通过很严格的道路考试,证明他熟悉街道的情况,知道怎样开最近的道路。有位考计程车执照的人,事前把地图读得滚瓜烂熟。他参加考试,问题中有一条是要他指出从某处至某处最快的途径。他照着地图上学来的知识作了答复。他没有通过。原来他指出的那条路虽是最快的途径,可是得把车子开下一条弯弯曲曲的长石级,还得经过一条巷子、窄得只可以让自行车通过。因此人生应该走的途径,不是那些最快最短的,而是最能让工作做好的。走这样的道路常常需要很大的忍耐,常常得绕道,走点迂回曲折的路。一个好的领袖,必须同时具备两种很难得的美质:一是热心,一是忍耐。七月 历史(一)·七月二十日二·历史(一)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过一句话:“历史都是大谎言。”他接着加上了一句:真正有价值的历史不是那些已经过去的、已经作过了许多事的历史,而是我们这一代的人现在自觉地塑造的历史。十七世纪英国政治家克伦威尔也说过一句有关历史的话。他在安排儿子的教育时说:“我要让他学一点历史。”这里提出的是两种对历史的看法,到底哪一种对呢?其实两者都对,全看你用得正不正确。历史可以让人悲观,也可以让人乐观。我们可以引用历史来证明不可以作某一件事,也可以引用历史来证明可以作某一件事。比方说,我们可以引用历史来证明人性是难改变的。我们指出战争、层出不穷的欺骗、勒索、罪案、卖淫,这些由来已久的社会现象;然后说,我们永远没有办法清除这些事,因为人性是改变不了的。可是一位传教士会告诉你一个他在中非主持主日圣餐的故事。两个本来互相敌对的非洲部落,可以坐在一起,和谐无间,彼此相爱地共享圣餐。不到二十年前,这两个部落的年轻人,在他们成人的那一年,一定得依照族里的习俗,去杀对方的人,强掳对方的妇女,烧他们的房舍,毁他们的庄稼。几百年来都如此,早已成为根深蒂固风俗。可是,耶稣基督的大能可以让世仇和好,绕着圣餐桌共享主爱里的交通。历史因此证明了基督的能力可以完成像这样不可能的事。历史让我们可以对人类保持乐观的希望。历史可以给我们希望,也可以给我们失望,全由我们怎样看它来决定。七月 历史(二)·七月二十三日·历史(二)历史可以叫我们怀疑,也可以让我们得到信心。我们可以举两个对历史下的不同定论作例子:一位历史学家说:历史是人类罪恶、愚蠢与错误的记录;可是十九世纪英国历史学家J·A·弗劳德却说:“历史是一个自古到今响彻时间的声音,警告我们:到头来善恶都有报。”前者认为历史只是人类在错误中颠踬的记录;另外一个则说:历史是天父的公义和祂的旨意在世上的施行。这当然是对的,世上有一种道德的秩序,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要是破坏这秩序,必定以灾祸终结。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伟大的真理的。有时候这胜利迟迟不见到来,但是终必出现。历史可以催人睡,也可以叫人醒。一个伟大的过去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作用:它可以成为很大的阻碍。有时候在教会中或者在社区中使用某种方法得到很大的成功,我们常常会认为过去成功了的方法,现在拿来使用,一样可以成功。英国诗人卜林就曾经忠告作家们:“成功了一次的手法,千万不要再用。”事实上也的确是如此。上一代能够成功的事,在下一代不可能同样成功。让我们看历史叫人醒的一面。伟大的历史的伟大作用,不是要我们把过去拿来翻版。而是让我们得到启迪,可以找到适合今天的东西。悲观、乐观;怀疑、信服;催眼、提醒;这一切,历史都可以给我们。选择权操在我们自己手里。七月 合一(一)·七月二十四日·合一(一)我在一个基督教教育夏令班里呆过一个礼拜,那种经验十分迷人而又震荡心弦。最叫我感动的是这个夏令班无意中表现出的几乎完美的合一精神。班里有圣公会、卫理公会、浸信会、公理会、长老会的信徒,还有一位犹太教的女郎。这班里的人来自许多地方,包括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威尔士、以色列。我是无意中得知这些人所属的宗派的。在这里,合一是建基在三件事上:第一件事是大家对真理的热爱。这个班的基本目标是查考圣经。查考圣经是合一的最重要的基础。不管我们的背景是什么,做什么行业,都可以坐下来一道查考圣经,寻求这本天下的大经里头有关我们的教训。对彼此的观点愿意多听一点。在研究圣经的天地里,大家开始碰头。第二件事是大家对敬拜上主的热爱。合一的基础除了查考圣经之外,还有对天父的敬拜。在这里,对神的敬拜的要求不是外加的,或者迫不得已的。参加这个班的一百多人,把自己溶化在一种虔敬的气氛里,建立起灵里的交通。我们一早一晚聚在一道祷告,这种班完全是用祷告的心情来进行的。从敬拜方面来说,合一的希望也是很大的。过去二十年中,遵守仪文的和主张自由祷告的,其间的壁垒已逐渐消除。坚持自由祷告的人固然发现了应用仪文礼节的庄严美丽;而主张遵守仪文的人出发现在既有的仪式上增添一点自发性,也是很有价值的。在对天父的崇拜上,本来各走一端的人,现在互相伸出欢迎的手,大家都已看出彼此有不少值得互相学习的地方。七月 合一(二)·七月二十五日·合一(二)在查经和敬拜之外,夏令班的第三个基础是个人间的交通。我认为最有兴趣的一部分,是我们常常谈论到深夜,切磋琢磨,真像圣经所说:铁磨铁磨出刃来。彼此之间原有的壁垒逐渐消除;天主教徒愿意和新教徒交谈,犹太教徒也愿意和他们所说的“外邦人”交谈。把我们结合在一道的是查经、祷告与交通。但是我们心里都明白,在我们前面还是有一条鸿沟,因为主日我们没有举行圣餐。是什么让我们隔开呢?这条分隔我们的鸿沟无以名之只好叫做教条主义。教条主义至少有下面四个特征:教条主义所敬拜的不是耶稣基督,而是制度。教条主义限制了天父恩典的作为。教条主义是用过去的传统而不是今天的需要来做决定。教条主义眼里的教会是排他性的而不是兼容并蓄的。今天我们已经有了空前好的合一希望。要让这个盼望成为事实,得靠教会里面普通的会友,他们应该可以提供目前所缺乏的具有新眼光的领导。七月 “让我想一想”人家要我们做一件事,而我们说:“让我想一想。”实际上,我们的意思常常是我不想做决定。记得在希腊的历史上,有过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是斯巴达大君阿杰西雷斯的在国家危急的时候招集了他的兵马,准备作战。他派人去向希腊的另一个大君请求协助他共赴国难。那位大君回答说:他要想一想。阿杰西雷斯叫使者告诉他:“让他去想吧!我们决定进军。”所以当我们说:“让我想一想”的时候,我们得十分小心;因为事实上,我们不只是想暂不做决定,而是根本不想做这件事。当我说:“让我想一想”的时候,常常只是把应该作的事搁置了下来。有时候,我们下意识的会有一种错觉,以为只要把一件事谈来谈去,这件事就会不费吹灰之力做成。不错,思考和讲座都是很有用的;可是我们得记住,光是想与说并不等于行动。说了想了之后,一定要用行动来实现,不可以老是停在“让我想一想”的阶段。要是我们不断说:“让我想一想”,事情常常永远完成不了。这种情形不时出现在我们想做一点好事的时候。我们的同情和怜悯心,油然而生,愿意慷慨解囊,可是我们停留在想一想的阶段,这个善念也就消失了。有时候说一句“让我想一想”的确有必要,可是我们应该更积极抓住机会说:“别想了吧!开始干。”七月 宗教(一)有一位在加拿大的朋友,是亲耳听过苏格兰牧师德拉蒙德讲道,而现在仍活在世上的少数人中间的一个。在他写人我的信中,讲了一个关于慕迪和德拉蒙德的故事。这两个人非常不同,可是却能共事许多年。慕迪相当保守,他对信仰的立场在今天几乎可以称之为基要派。德拉蒙德却接受了现代科学对宇宙的看法,赞成对圣经的批判性研究,在信仰观点上十分自由。慕迪的同事和支持者中,有一些人很不信任德拉蒙德,仍不满意慕迪用他做同事。他们认为德拉蒙德的信仰不够正统,很希望慕迪能和他分手。慕迪对这些攻击德拉蒙德的人,不相信他在传福音的事业上可以同事的人,作了如下的答辩:“德拉蒙德是学者,我不是;我如果是就好了。可是我深深知道,我虽不是学者,我有希望和他一同在永生里。”慕迪看得很清楚,神学上有没有造诣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自己。德拉蒙德属什么神学派系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他是信主的人,一个慕迪愿意和他在永生里相处的人。慕迪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篇文章;写文章的人对当时教会奄奄无生气感到十分难过。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做《新教教牧的新题目:圣经里没有爱,神学里没有人,信仰里没有基督》。他认为这是他那个时代正统信仰的适当的写照。七月 宗教(二)·七月二十八日·宗教(二)有信仰而无爱心。有一种也叫做基督教的信仰,十足的正统。但几乎完全没有爱心。这种信仰所最关心的,不是帮助人的需要,而是嗅寻异端。除了自己的以外,对一切都是一个大大的“不”字。他们不能相信除了自己的道路之外,还有其他去到上主那里的途径。只有他们才有权来判断别人信仰的真伪。因为没有爱,爱好真理的人不能从这里得到温暖。神学里没有人。神学而不能够让普通的人了解,还会是有效的神学。基督的救赎是要救一切的人,不只是属于神学家的事。一个人要是发现了福音,他有传扬的义务。宗教里没有基督。这种情形今天仍然存在。有些宗派坚信誓反主义,他们的信仰仿佛建立在反抗的基础上。反抗在本质上是消极的,宗教信仰却是积极的。约翰·卫斯理告诉人:“你可以在任何一座教堂里得救,也可以在任何一座教堂里下地狱。要紧的是主基督在你心里的地位是什么。”正统主义、尚智主义、狭隘的誓反主义都不能够挽救失丧的人。只有在一个人的身上能看见主基督的大爱,这才能把失丧的人救回来。七月 不是“上主的作为”(一)·七月二十九日·不是“上主的作为”(一)一个主要以执教鞭为业的人,当然用不着像牧师一样去作牧养的工作,可是我却得去探访一位母亲,因为她的女儿在一种最惨痛的情况下死去。造成她女儿死亡的那种失事,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发生的。到今天还没有人知道,这件事何以会发生。当局调查的时候,负责调查的高级官员里头,有一位经验很丰富的老手,他说了一句话:“这种失事根本不可能发生,唯一的解释只可以说是:‘上主的作为。’”这真是最可怕、也最亵渎上主的一句话。把芳龄二十四岁的女朗意外的死亡,说成是上主的作为,我们还能相信这样的上主吗?死者的家里人还能向作这种事的上主祷告吗?在我当牧师的那些年月里,要是遇到有哪个信徒的家里有人夭折、遭难,或遇到不幸,我从不能够说,这是上主的旨意。一个孩子、一个少年要是不幸早丧,或有人因意外致死,原因很可能是由于一个人的迷失或判断错误,但决不会是上主的作为。也不会是上主的旨意。事实上,刚好与上主的旨意相反。上主的心会和我们一样难过,因为这不是祂的旨意。要是有人受到可怕的疾病的打击,或者患了不治之症,或有儿童遭汽车辗毙,开车的人也许是醉酒或者不守纪律的司机;或者发生空难、海难,火车或公路上的大灾难,这都不是上主的旨意。这是上主决不愿看见发生的事。这些事的发生决不是上主的意思,而是人为的错误。天父给我们自由的意志,没有了自由的意志,就不会有善,也还会有爱。正因为天父给了人自由的意志,所以人可以做出正好与天父的旨意背道而驰的事。谁都不可以把发生在世上可怕而不幸的事,所做成的巨大的损害,归于上主的旨意,说是祂愿意这些事发生。七月 ·七月二十九日·不是“上主的作为”(一)·七月三十日·不是“上主的作为”(二)主耶稣在世上的时候,祂治好患病的人。祂复活睚鲁的小女儿和拿因城寡妇的儿子。这就很明显的看出,耶稣并没有认为疾病和早亡是天父的旨意。这也可以很明白的看出,祂认为这些都是不合上主的意思。祂来到世上,就是要帮助人类克服这些不幸。遇到不幸的事,我们应该怎么说呢?我们可以说,天父也像我们一样伤心难过,祂愿意分担我们的忧患。我们受苦,祂也痛苦。祂愿意用祂的慈爱来安慰我们的心。我们可以说,全能的上主有能力来补救年轻就丧亡的人,祂有能力补偿遭遇痛苦不幸的人。要是上主是公义的,又是慈爱的,我毫无保留的相信,一定有一个来生。在那个世界里,天父一定会让早夭的生命有机会过着富足的生活。遭遇不幸的人也会在那里得到补偿。我们今生的一切缺陷,在那个永恒的世界都可以得到弥补。我们可以说,基督信仰从来没有勉强解释过人生何以有忧患和痛苦。任何不幸的遭遇里头,总可以找到人的过失、人的错误和人的罪过因素。任何灾难发生的原因,其中总有人的过错。可是即令把这一些因素和原因都放进来,仍旧不能充分解释何以人要受苦。基督信仰对这件事没有轻易的提出解释。我们只能说:“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可是基督信仰的确提供了一种力量,让我们可以有无比的勇气来面对这些事。患难来时抗得住,而且能够胜利的克服它们,甚至可以把苦难化成荣耀的皇冠。七月 次等的地位·七月三十一日·次等的地位在新约里面,我们有一个极其美好的模范,这就是提摩太的母亲友尼基(提后-5)。她愿意隐藏自己,并为这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我们都知道,保罗的助手里面,提摩太是他最亲近的一位。保罗在给腓立比教会的书信里说到提摩太的时候,认为没有别人可以和他相比(腓二22)。保罗不只一次称呼提摩太为他亲爱的、忠心的儿子(林前四17,提前一2,提后一2)。在保罗心目中,提摩太有亲子之情。保罗是在他第二次布道之旅中让提摩太参加工作的。《使徒行传》十六章一至四节里,我们第一次读到有关提摩太与保罗的经文。从那段经文,我们可以相信友尼苦是个寡妇。拉丁文圣经本章第一节里面,称提摩太的母亲为vudua,也有一些希腊本的圣经,在同一节中称她为chera,这两个字都是寡妇的意思。因此第三节谈到他父亲的那一句,可以翻成“犹太人都知道他已故的父亲是希利尼人”。要是友尼基是个寡妇,提摩太又是她唯一的孩子,无疑也是很孝顺的孩子。要她让自己的儿子为了耶稣基督的缘故,与保罗一同翻山涉水,不仅是十分难受的事,也是相当大的牺牲。没有了提摩太,她在家里会更孤单,经济上也会很更拮据。在提摩太后面支持他的,是好母亲友尼基。当日的教会一般说来没有听过她的名字,可是,教会得感谢她让她的儿子来服事主。今天仍然有许多人是因着别人而连带提起的。我们只知道他是某人的丈夫、某人的妻子、某人的姊妹,或者某人的儿子。他们大都能无怨无艾的接受,虽然他的朋友、亲戚、子女等等更出名,取得更大的注意,他们没有丝毫嫉妒、心满意足,屈居次等的地位。这世界的确需要这样的人,教会不能没有这样的人。一个团体没有领袖当然不行,可是有许多像提摩太这样的领袖绝不能成为领袖,要是没有一个在后面支持他的母亲、父亲或者家人。我们感谢天父赐给我们好领袖的时候,千万别忘记同样得感谢那些无怨无艾屈居次要地位的许许多多的人。八月 替换律(一)·八月一日·替换律(一)有人牙痛得很厉害,坐在院子里决定不了是不是要去看牙医。他想应该喝一杯茶、吃一片涂了果酱的面包,他把茶和面包拿到手上,然后咬了一口面包。没有留意到有只黄蜂停在涂有果酱的面包上。他这一咬,激怒了黄蜂,在他的牙龈上重重的叮了一口。他赶快跑进屋,照照镜子,发现牙龈肿得又红又大。他涂了药,又敷上冷手巾,痛才慢慢消失。黄蜂叮的痛消失以后,他突然发现牙痛也没有了。一位医生听了这个故事之后说:“在医学上,以痛止痛是相当平常的事。止痛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用另一种痛来抵消它。”这是替换律一个十分好的例子。著名讲道家安斯华尔特就曾用“替换律”作讲道题目,他所用的经文是《以赛亚书》五十五章十三节:“松树长出代替荆棘。”你要是想整理出一块空地,你把一株尖叶丛生的荆树拔除,你不会让那块地空荡荡的,你会在原地种上一棵好看的松树。你用一物替代另一物。农夫要是有块长满野草的地,他把野草清除以后,不会让土地空置,他会在那儿插秧,让它变成稻田。人生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用美事美物来替代丑恶的东西,这正是耶稣在《路加福音》十一章二十四至二十六节所说的空屋的比喻的意思,恶鬼已经从屋子里赶出去了,屋子里面打扫干净了,可是是空的。于是那恶鬼找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住进空屋里面。把恶鬼赶生以后不让它再回来的办法,是让好的人住进去。生命的规律是不能有空虚,要有替代。八月 替换律(二)·八月二日·替换律(二)替换律也适用在一个人的思虑上。要驱除脑里肮脏的念头。不能仅仅说:“我绝不去想它。”因为越是这样说越会让自己注意到他不愿去想的事。要驱除恶念必须让头脑去想不同的东西,培养新的兴趣,新的思想。单是倒出脑袋里的东西是不够的,一定得利用新的东西来替代。替换律也适用在人生的失望上。人生常常有失望的时候,仅仅接受失望是不够的。一个希望失去了,应该用另一个希望来代替。这也近乎心理学家所说的升华作用。生命里头一件重要的东西没有了,解决的办法是用另外一种东西来替代;把本来用在失去了的事或者得不到的东西上的思想与精力,转用在另外的事物上。不让生命里头出现真空,要让新的兴趣新的活动来填补。替换律也适用于忧伤的心。忘记自己忧伤最有效也是唯一的办法,是用他人的忧伤来代替。只是枯坐在那里,思想前尘往事,悔恨、内疚,只能让忧伤更深,白发徒增。面对这种情况唯一有效的办法,是进入他人的忧伤不幸里。分担他人的苦痛是减轻自己苦痛最好的方法。我们必须记住这个替代律。肯分担别人痛苦时刻的人,自己的苦痛也就忘记了。八月 天父·八月三日·天父我们心目中的天父是怎样的呢?我们用什么态度对待四周的事物呢?我们对生活可以有三种态度:因为天父伟大过于我们,不管生活如何,只有接受它。我们既然改变不了生活,只有加以接受。这是希腊斯多葛派学家的看法。他们认为世上事物的发生都是出自上天的旨意,人因此应该学习无怨无艾地接受一切;不这样做等于把头撞在宇宙的石墙上,非常痛苦,但根本通不过去。所以斯多葛派的人提醒大家:“要是你要的东西得不到,训练自己去要你可以得到的东西。”因为天父比我们智慧,不管生活如何,只有接受它。这种态度当然好一点,但仍不是最好的。我们都知道有一种人十分喜欢替旁人安排生活。他们认为自己知识高超,因此你应该接受他们的指导。不过这一类的人通常都不受欢迎,因为没有人愿意受人家指使。要是我们接受生活,只是因为天父的智慧高过我们,那么天父与我们的关系便是冰冷僵硬的,一点人情味也没有。祂高高坐在那里,以大慈大悲的心肠,为世上安排生活,事无巨细都照祂认为最好的途径来处置。我们变成了一幅大图案里面的一块小碎片,而不是有感情有热血心肠的人。天父当然有明察秋毫的智慧,也有实现祂旨意的权能。祂的智慧和权能都远远超过我们。但是祂更有爱,能体谅我们。在祂眼里,我们不是木头人,任祂摆布,不能抗拒。祂也不是高高在上,制定一切。祂吸引我们,祂信任我们,祂给我们有选择做与不做的自由。要是我们知道世上事事物物都有天父的爱在里头,我们就能够说:“愿祢的旨意完成。”我们这样说,不是无可奈何,而是欢天喜地。八月 衣着(一)·八月四日·衣着(一)我不知道有多少教会今天仍旧愿意定出条例,规定长老参加圣餐的时候,要穿礼服。对这个问题我也提不出答案,因为在我自己的教区里就行不通。我的教友们大都来自工人阶层,不可能实施这样一条规则;而我做牧师的那几年是在大战期内,布料都要配给,根本没法谈这个问题。今天恐怕没有什么教会会定出这样的规矩,不过仍有少数教会,虽无明文规定,大家心照不宣,长老们仍旧穿小礼服,还会打条白色领带,来在圣餐中侍奉。我的故乡苏格兰仍旧保留这种传统。让我把赞成和反对的意见说一说。大家穿得一样,可以消除不同。彼此相像可以消除人与人间的不同,因此也消除了一切竞争。穿上类似制服的衣服,并不是坏事。穿上制服可以表明他是在执行职务,而且不以执行职务为耻。制服表明穿的人负有特别的职责,而且愿意让人家知道他的职务是什么。穿着制服或礼服是一种庄重的表示。我们参加宴会或去到重要的场合,通常都会刻意装扮。要是在上主家里侍奉,岂不更应该注意衣着么?规定长老要穿礼服参加圣餐的理由恐怕就是这么多了。对许多人来说,有这三大理由,已足够要求大家来遵守这样的规条。八月 衣着(二)·八月五日·衣着(二)现在让我们谈谈反对在圣餐礼拜的时候穿礼服的理由。穿礼服,打领结,这种装扮已经古老不堪,和时代脱了节。今天除了在婚礼中谁都不再穿这种礼服。几十年前的确不同。我的父亲是银行经理,他每天都穿礼服上班。现在已难见到这种装饰。今天,在礼拜堂里还要穿这种衣服,普通人看来,只说明教会是一个十足的落伍的地方。这样做会给人一种自鸣高贵的势利感。教会可能有一个时期,是从社会上穿这种衣服的阶层里,找人来做长老执事的。那时候,地主做长老的机会可能比农人多,老板担任长老的机会也大过工人。现在要求长老穿礼服;只不过是当年情景的反映。要是当日的确如此的话,对教会的声誉只是有损无益。今天在教会里实行的任何一件事,要是予人这种势利的印象;应该越快放弃越好。但反对的最大一个理由,倒是十分简单,这就是礼服的价钱实在太贵。我们是不是要规定一个做长老的人,必须在经济上买得起一种服装呢?要是教会中有够资格做出色的长老的人,却因为年轻,赚的钱要付房租、买家俱、养家,没有余力添置礼服,以致做不到长老呢?让我们记住英国诗人蒲柏有名的诗句:人应追求的,是自己的真价值。其他一切,只是破铜烂铁。我们需要的是人本身,至于他穿着什么,只要大方得体,与人的价值,毫无关系。八月 利害冲突(一)·八月六日·利害冲突(一)我是在星期六晚上写这点东西的。那天美国总统肯尼迪刚刚遇刺逝世。像大多数的人一样,对这个人的死,我也同样感到惋惜,虽然我从没有见过他本人。但我要写的不是关于他的死,而是要谈一下教会的在现代人心目中和社会中的地位。我们这里有一份晚报,每逢礼拜六都会拿出一些篇幅来刊登教会新闻和谈论宗教的文章。可是这个礼拜六的晚报,宗教版不见了,肯尼迪遇刺的新闻占据了原来的版面。这也许是一件小事,用不着难过,因为重大的世界新闻应该多占一点篇幅。可是在同一天的报纸里,仍然用了五栏刊登赛马新闻,五栏刊登娱乐消息,有一整版讲妇女问题,其他像经常出现的星相和命运专栏,丝毫未缺,可就没有了宗教新闻。这含意就值得我们重视了。事情是非常明显的,要是报纸中有什么东西可以不要的话,首先遭殃的就是教会新闻和宗教文章。我的新闻工作训练告诉我,有关教会的新闻和文章,都是事先定好,甚至很早就排了字的;所讲的内容可以很不适合所发生的大事。我的新闻工作训练也让我知道,报社可以临时找一个文思敏捷的记者,彻夜把整栏重写,让教会可以对这次举世震惊的暗杀事件表达意见和看法。可是,很明显的,没有谁认为值得这样做,教会怎么个想法,根本不重要。对这样重要的事,居然听不到教会的声音。还有什么事比这个更能让我们看见教会的衰微的呢!八月 利害冲突(二)·八月七日·利害冲突(二)我们其实不必为发生在这份晚报的事而大惊小怪,因为同样的事,也出现在许许多多人的生活中。要是遇到有几个约会,时间上有了冲突,常常先取消的是礼拜堂的聚会和宗教性的活动。信徒会去做礼拜,要是礼拜天刚好有客人来访,或者有人提议礼拜天去远足,赴礼拜的事便自动取消了。我认识一个学者,像他那样的人,现在已经很少了。他属于一个负有相当重要工作的团体,由于团体成员住得很分散,平时很难聚在一道;因此有人建议最好在礼拜天开会。这位学者很温文但很坚定的说:“不可以,我礼拜天要做礼拜。”整个的团体听了以后,居然接受了他的建议,不在礼拜天开会。今天很少人能够诚心诚意的说:“因我活着就是基督。”(腓一21)大多数的人都会像十九世纪墨尔本爵士那样说:“只要信仰不干涉一个人的私生活,有信仰是可以的。”对许多人来说,基督对我们的要求,只要不引起任何麻烦,不干涉到我们的自由,都可以接受。要是和我们的利益冲突,基督要求我们做的事,便放在一边了。因此叫我们难过的,不是一张报纸可以随便不理教会的声音。我们觉得悲痛的,是今天教会里面充满了一种人,不是用信仰来决定生活的方式,而是让自己生活的环境来决定信仰的方式。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有新的生活。在这教会衰微的时刻,必须信徒自己起来,振衰起弊,为教会带来新生。八月 走第一步(一)·八月八日·走第一步(一)一位著名的细菌学家告诉我他的一个女助手的故事。他的实验室有接受三百种牛奶的样品要检验,全是这位小助手的工作。细菌学家担心她负担不起,于是对她说:“是不是太多了,你做不了!”那位女助手却说:“不算多,我可以一件一件的来处理。”你能想出比这更好的办法吗?我这位细菌学家朋友接着引用了一句中国的格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遥远的旅途,是一步步来完成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24
正序
倒序
《花香满径》
《花香满径》-2
《花香满径》-3
《花香满径》-4
《花香满径》-5
《花香满径》-6
《花香满径》-7
《花香满径》-8
《花香满径》-9
《花香满径》-10
《花香满径》-11
《花香满径》-12
《花香满径》-13
《花香满径》-14
《花香满径》-15
《花香满径》-16
《花香满径》-17
《花香满径》-18
《花香满径》-19
《花香满径》-20
《花香满径》-21
《花香满径》-22
《花香满径》-23
《花香满径》-2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花香满径
花香满径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