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6

信仰就是这样,其他的宗教讲信仰,佛教同样也讲信仰。但是我们的信仰首先不提倡盲目地信仰,而是让你去了解这些知识,在了解知识的同时,你自己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信心,这叫做理性的信心,这在皈依之前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不认为佛教有足够的能力帮助我们脱离轮回,你就不会去皈依它。只有当你坚定不移地相信,唯有佛法才有办法断除轮回的根源,其他世间的学问以及外道都没有这个能力的时候,如果想解脱,你就会心甘情愿地皈依。  要皈依,就应该知道“皈依”这两个字的究竟含义。汉地的居士中有一种看法,众所周知,受皈依戒的时候会举行比较隆重的仪式,凡是参加皈依法会的人都可以取一个法名,发一个皈依证,大家都认为自己有了这个证件以后,就是佛教徒了,从此以后就自称为皈依佛门的居士。  但这是不一定的,因为皈依这两个字的真实含义,并不在于法会隆不隆重,给你取不取法名,也不在于发不发皈依证,而在于自己心坎深处的一种誓言和决心。有了这个誓言和决心,则无论有证件、无证件,有法名、无法名都无所谓,这才叫做皈依,从此以后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如果没有这样的决心,即使参加了皈依仪式、有了证件、取了法名也不算皈依。  那是什么样的誓言和决心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三宝,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和僧宝。佛宝是什么呢?就是释迦牟尼佛等三世十方诸佛的化身、报身以及法身。凡是佛都属于佛宝,都是我们的皈依处。  第二就是法宝,无论是大乘的法,还是小乘的法,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只要是佛所说的法,都叫做法宝。法宝可以分为两部分:证法和教法。证法就是戒、定、慧,也就是戒律、禅定和智慧;教法就是三藏的经典。教证二法当中包括了所有的佛法。  第三就是僧众,大小乘的观点稍有不同,从大乘佛教的角度而言,僧宝就是证悟了一地以上的菩萨,比如说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等等,哪怕仅仅是一位菩萨,都叫做僧宝。从小乘的观点来看,僧宝必须是四位比丘以上。无论是否证悟,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团,才叫做僧宝。  作为学佛的人,对佛法不能有偏见及分别心。现在的居士当中有这样的情况:学密的人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认为显宗见解低劣,没有具体的修法等等;而学显宗的个别人,因为不能理解密宗里的一些比较深奥的法,就觉得这不是佛法,认为显宗才是正法,进而在大庭广众中去诽谤密宗,说密宗不是佛说的法。这些做法都不对,都应当杜绝。我们不能有门户之见,应不分大乘小乘、南传北传、藏传汉传,凡是佛法都要一视同仁。  在许多国家,一个城市里设立了各个宗教的中心、寺院、教堂等等,各个宗教之间都能和睦相处,我们佛教徒内部就更不能有这样的争论,同样都是佛法,就绝对不能执着、分别。如果有了分别心,说那个法不好,这个法不好,肯定就犯了谤法罪。谤法罪比五无间罪还严重。所以,绝对不能去毁谤任何一个教派。  那是不是所有教派的法都要修呢?不一定。在所有的佛法当中,我们可以选一种法来进行修持,如果一个人想把八万四千法门都修完,是不可能的。不要说修,仅仅是阅读完八万四千法门的经典,穷其一生也无能为力,所以我们只能从中选择一种修法,能专心致志地修一种法,就等于修所有的法了。  实际的修行和信仰不一样,要信仰所有的佛法,但具体修行的时候就只需修一个法门,这是非常重要的。  僧众也是一样,无论南传、北传的也好,藏传、汉传的也好,凡是佛弟子,凡是修佛法的人,都是我们的道友。凡是四名以上,无论是藏传的四位比丘,还是汉传的四位比丘,凡是修佛法的圣者比丘,只要在四名以上,都是我们的皈依处。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我们的皈依处就是这三个:佛、法、僧。  密宗还讲第四宝。第四宝是什么呢?就是金刚上师。金刚上师既是三宝的综合体,也可以当成第四宝,都不矛盾。  我们在皈依的时候,比如说:我给你们传皈依戒,很多人往往会认为凡是受这个皈依戒的人都是皈依我,其实并非如此。皈依不是皈依一、两个具体的人,而是皈依所有的佛法僧。我只是帮助你们受这个皈依戒而已,所以不能搞错。  三、皈依的本体  皈依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决心。  皈依佛的时候,就要发誓:第一、我从今天起生生世世乃至成佛之间,释迦牟尼佛等佛为我的导师,导师是什么呢?就是引导的我们奔赴解脱的人。我们就要听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他给我们怎么指路,我们就怎么走;第二,就是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其他世间的鬼神、造物主,都不是我们的导师。必须有这两种决心才会有皈依的戒体。我们受居士戒的时候也是一样,如果心里没有发誓不杀生,虽然受居士戒的时候,你也跟其他受戒的人坐在一起,却不能得到居士戒。因为你心里没有发誓,没有下决心从此以后不杀生。同理,皈依也是要从内心深处皈依以后,才算真正的皈依。  皈依法的时候也要发誓:第一、我从今天起乃至成佛之间,生生世世将释迦牟尼佛宣说的法,作为我的道。道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修的法。必须下这样的决心;第二、除了佛法以外,不将其他宗教的法,作为我的道。这两个决心有了以后,就有了皈依法的戒体。  皈依僧众的时候同样也要下决心:第一、我从现在起乃至成佛之间,生生世世将学佛的僧众作为我的道友。  为什么要将僧众作为道友呢?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要走一段既漫长又危险的路,他就应该找一个有能力的朋友结伴而行,这样才能万无一失,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如果他形单影只一人独行,就可能会遇到一些事前意想不到,并且单枪匹马难以应对的灾难。同样,学佛的道路也是布满荆棘、坎坷不平并且遥远漫长的。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我们也需要同伴,那谁是我们的同伴呢?世间的同学、同事、战友、妻子、丈夫、姐妹、父母等等,虽然他们甚至有可能为了我们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但这些跟解脱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们把他们当成道友,他们也不能给我们提供帮助,所以我们的道友不是他们。只有学佛的僧众,才是我们的道友。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让我们顺利地到达彼岸,所以是我们的道友及同伴。  第二、就是除了这些僧众以外,修邪魔外道的法或者是不修法的人,他们虽然也同样是众生,比如家里的亲戚朋友等,虽然不是我们的敌人,但也不能将他们视为我们的道友,要发这样的决心。  归纳起来,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各有两种决心,一共就有六种决心。具有这六种决心,才叫做皈依。  修皈依的时候,要反反复复地锻炼、串习,让自己生起这样的决心。这个方法叫做皈依的修法。有了这样的决心,修法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没有受皈依之前,应当在自己的相续中培养这种决心,这叫做修五加行的皈依。当诚恳精勤地修了很长时间以后,决心就会生起,这时才去受皈依戒。那个时候需不需要皈依的仪式呢?还是需要。如果没有传戒的仪式,仅仅有一个决心,还谈不上是戒体。要将发誓转变为戒律,还需要一个皈依的仪式。但是,没有这样的决心,即使有这个仪式也没有用。有了这样的决心,再举行这样的仪式,就可以得到完整的戒律——皈依戒。  四、皈依的目的  虽然皈依的具体目的千差万别,但归纳而言,就有三种不同的目的。  第一个是下等的发心,即向往这一世能健康、长寿、发财,或害怕下一世堕入地狱、饿鬼、旁生等恶道,希望自己能得到人天的安乐。皈依者所恐惧的,不是整个轮回,而是轮回里的一部分,因此而皈依三宝;  第二个是中等的发心,即小乘阿罗汉的皈依目的。他已经能意识到,整个轮回,从地狱到无色界的三界六道都充满了痛苦,没有可以躲避痛苦的地方,从而厌离整个轮回,希望自己一个人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因此而皈依三宝;  第三个是上等的发心,也即大乘菩萨的皈依目的。大乘菩萨与声缘阿罗汉共同的地方,就是大乘菩萨同样意识到轮回充满了痛苦;不同的是,阿罗汉只希望自己能得解脱,大乘菩萨却抛下自己的利益,而希望其他的众生能够解脱。  阿罗汉不是没有慈悲心,他也有慈悲心,但他的慈悲心是怎样的呢?佛经里有两个恰如其分的比喻,充分地说明了大乘菩萨与声缘阿罗汉慈悲心的差异。阿罗汉的慈悲心,就像没有双手的母亲,当他的儿子被无情的巨浪淹没的时候,她虽然对儿子有很大的慈悲心,但因为她没有双手,所以无能为力,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儿子惨遭不幸。阿罗汉的慈悲心就如同软弱无能的母亲,当他看到众生遭受痛苦折磨的时候,也生起了悲悯之情,但是他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救度他们,只能寻求自己的解脱。  大乘菩萨的慈悲心,却如同勇敢的父亲,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在战场上寡不敌众、命在旦夕的时候,知道如果不去救援,自己的儿子就会被敌人残杀,因此而生起了难以堪忍的慈悲心,所以就披挂上阵,奋不顾身地去拯救儿子。他不但有极大的慈悲心,而且有所向无敌的能力和勇气。大乘菩萨就如同坚强无畏的父亲,他越感觉到轮回的可怕,就越有勇气和决心,不顾私利、毫不犹豫地去度众生。这就是形容大乘菩萨与声缘阿罗汉,在慈悲心方面不同的两个比喻。  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的关键在哪里呢?就在于慈悲心。声闻、缘觉虽然有慈悲心,但是他们的慈悲心深度不够,所以他不去度众生。大乘菩萨的慈悲心,已经达到了视众生为独子,绝不容许自己对众生的苦难视若无睹、袖手旁观,即使粉身碎骨、肝脑涂地,也要拔济众生于水深火热之地的深度,这种义无返顾的决心,已经足够他去度化众生了。所以,大乘菩萨皈依的目的,既不是为得人天的果报,也不是为自己个人的解脱,而是想去帮助众生。  怎样帮助众生呢?不仅仅是在众生饥饿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吃的东西;生病的时候,给予医药与照顾。虽然菩萨们也不排除建立慈善机构等等提供世间帮助的行为,因为这些也是饶益众生的方法,但他清楚地明白,这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要想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只有首先把自己的身心调整好,调整好以后,才有能力去度众生。调整的方法就是修法,修法的基础就是皈依,所以他就皈依三宝。上等的皈依目的就是这样的。  要做到这样的皈依,必须要有一定的慈悲心基础,如果没有慈悲心,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即使口头上说得再冠冕堂皇,内心深处也不会这样想。所以,首先要培养强烈的慈悲心,当慈悲心生起以后,一切所作所为都会为了其他众生,根本没有自私的成分。  有些人会不以为然地认为:自己还是一名凡夫,也同样需要解脱,如果这样发慈悲心,自己又如何解脱呢?  关于此理,佛经中有两个比喻:农夫种庄稼的时候,他的目标就是收获粮食,但在得到粮食的同时,也会得到稻草,而不用专门去种稻草,丰收的时候稻草自然就有了。还有一个比喻,一个人烧柴做饭,当他把饭做好了以后,灰自然就产生了,只要烧火做饭,就会有灰产生,他不用专门去追求灰,自然能够得到。  同样的,如果你的目标真正是为了度化众生,就不用专门去做你自己的事情,在度化众生的同时,你自己的成就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想法,只是为自己的事情而奔波,一心一意为自己打算,结果不但自己不能成就,更不能度众生。  数不胜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佛菩萨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事情,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他的一切目标,都是度化众生,但是却已经成佛了。凡夫从无始以来到今天,经历了无数的生生死死,却一直是在为了自己的事情而辛勤操劳,从没有想过别人的解脱,即使有过一些帮助他人的行为,也不过就是类似社会上的慈善机构所做的那么一点点有限的帮助,根本没有考虑过众生的解脱。这样为自己盘算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从无始以来到今天,始终一无所获。  有些人会满不在乎地说:别人梦寐以求的名誉、地位、财产、眷属,我都已经应有尽有,所以,我并没有徒劳,并不是一无所获。但我们可以静下心来环顾周围的人,当他们命丧黄泉的时候,不论地位多么显赫,财力多么雄厚,也只能两手空空、茕茕孑然地踽踽而去,跟普通的平民百姓没有两样。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他们下一世还得从头开始,以前的这些名誉金钱都没有用,不但没有用,而且,今生他们为了获得这些金钱名誉,必定造下了严重的恶业,后世他们就必将为这些付出惨重的代价。  因为我们是凡夫,无始以来到现在,一直都是这样串习下来的,根本没有什么利益众生的概念,所以现在要放下习以为常的一切执着,而一心一意地去考虑众生的解脱。  当然,想立竿见影地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很难,但是,如果不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克服这一困难,仍然执迷不悟,不想去度众生,不愿意抛弃自私自利的念头,就不可能成佛,不可能成办真实而究竟的自利。假如永远都有机会做人倒是另当别论,但这纯粹是异想天开!要想再次得到万劫不复的人身,犹如蒸沙成饭、磨砖成镜。所以,当我们已经了知我执的过患以后,就一定要珍惜这难得的人身,竭尽全力发菩提心。菩提心非常重要!非常关键!希望你们最好能选择第三种最上等的目标。  即使发一个造作的菩提心,也会受益无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可以从一开始的造作走向不造作!所有的佛菩萨,以及古往今来众多的高僧大德,都是从造作走向不造作的,他们没有学佛之前,都像我们一样,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凡夫。都是从凡夫薄地,走向最巅峰的佛地,没有一个是先天成佛的。所以,我们也不必因此而心灰意冷。高僧大德们不是神仙,都是人,他们可以做到,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到?关键在于能不能够接受,愿不愿意下功夫。我们也清楚,世间的普通工作,一旦不投入,都将一事无成。越投入就会得到越丰厚的回报,就会越成功。同样,如果在菩提心上下功夫,是绝对会成功的。如果想修的时候只是蜻蜓点水般地修一点,不想修的时候就置之不理,肯定永远都修不起来。  如果我们修皈依戒的时候发这样的菩提心,就叫做大乘菩萨的皈依。  以上讲了大乘的皈依与小乘的皈依,在皈依的目的以及皈依处的划分等方面,都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所以我们将皈依列入不共同加行。  五、皈依的具体修法  首先介绍念诵部分:  在修加行期间,每天要念诵加行仪轨。加行仪轨有两种,一种是《大圆满龙钦心髓加行仪轨》,在《普贤上师言教》中,将其依相应内容而断断续续地分到了各个修法当中,这种仪轨相对来说比较广;还有一种是麦彭仁波切所造的《前行念诵仪轨·开显解脱道》,虽然文字比较简略,但包含了所有的内容。居士们平时比较忙碌,念这个仪轨就非常合适。  另外,皈依偈也因为念诵仪轨的不同,而分别有两种,一种是《大圆满龙钦心髓加行仪轨》中的皈依偈:  滚 秋 森 怄 得 夏 匝瓦 森  真实三宝善逝三根本  匝龙特 利 让 云 向 切 森  风脉明点自性菩提心  怄哦让 云 特 吉 杰 阔 拉  本体自性大悲坛城中  向 切 酿 波瓦 德 加 色切  直至菩提果间永皈依  还有一种是《前行念诵仪轨·开显解脱道》中的皈依偈:  那 葵 内 色那 卡 刚瓦耶  安住虚空遍满虚空者  喇嘛耶丹堪 竹 措 南 当  上师本尊空行诸会众  桑 吉秋 当 帕 波 给 登 拉  诸佛正法以及圣众前  达 当 桌 折 给 贝 嘉 色切  我与六道众生敬皈依  这两种皈依偈的实际内容虽然有些差别,但我们都可以选择。最好念诵第一行的藏文,如果不会就念第二行用汉语所标的藏音,实在有困难,也可以读第三行的汉语。无论选择念诵哪种皈依偈,在修皈依期间都要念诵十万遍,十万遍念完以后,还要再念一万作为补充。  然后介绍观想的方法:  观想的时候,我们可以看《普贤上师言教》里附的皈依境图片,但这张图片很小,质量也较差,作为修观想的资料不是十分理想,所以,我们应当请一张大一点的标准皈依境唐卡。  所谓标准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就是指它的尺寸量度必须符合经书的要求。《大藏经》里对画佛像、塑佛像的尺寸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如果不标准,身体四肢以及五官的比例不相称,佛像看起来就不是那么庄严。所以,要请一张非常庄严、非常漂亮的皈依境唐卡,这是第一个标准;  第二、就是要对唐卡进行开光,没有经过开光也不行。这两个条件都具备了以后,就可以称为标准的皈依境唐卡。  将开光后的皈依境唐卡挂在供桌上方,前面供一些简单的供品,然后就坐在佛像前。坐的时候,除了眼睛以外,要依毗卢七法,但这个时候眼睛不是往下看,而要看唐卡,轮流地观察各个佛菩萨像的面部、头、右手、左手、右腿、左腿,以及整个身体,包括身上的服饰。然后再观察周围的环境。观察一段时间以后,即使没有唐卡,心里仍可以观想得很清楚。这是比较简单的观想方法,一般这样就足够了。  如果首先不采用这样的方法,就会观不清楚。所以要将唐卡放在前面,反反复复地看,当感觉能观想得比较清楚的时候,就闭上眼睛,看能不能显现出来,如果还是不行,就睁开眼睛再看唐卡,像这样经过一定时间的反复训练,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观想出来。  当然,我们不能将唐卡看成是一般的平面画,而是要把上面所描绘的内容当成真正的佛、菩萨以及佛的刹土等等,这是观想的前期准备。  正式观想的时候,首先,观想周围环境并不是像我们现在肉眼所见的这样不清净,而是要像《佛说阿弥陀经》里所描述的极乐世界一样,一切都是由金银、琉璃、珠宝等等组成,地面如同玻璃一般平整而有弹性。  在这极为庄严清净的环境中,观想自己前方有一棵如意树——如意树是天界的一种非常殊胜的树。它有前、后、左、右、中一共五根树枝。在中间的树枝上面,观想莲花生大师;前面的树枝上面,观想以释迦牟尼佛为首的三世诸佛;右边的树枝上面,观想以地藏王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等八大菩萨为首的大乘僧众;左边的树枝上,观想以目犍连、舍利子等等为首的小乘僧众;后边的树枝上面,观想为包括大圆满的经典在内的法宝经函。在树枝周围观想各种护法以及其他的一些菩萨,这就是皈依境。皈依境里面包含了三宝,前面是佛宝,左右大小乘的僧众是僧宝,后面的经书是法宝,中间的莲花生大师既可以作为三宝的总体,也可以作为第四宝。  就这样反反复复地观想,直至在你面前没有唐卡的时候,也能观想得比较清楚为止。这是无论皈依,还是其他修法观想的基本方法,也是密宗生起次地最初步的一个修法。这是皈依境观想的修法。  皈依境观想好以后,就在自己的左边观想现世的母亲,右边观想现世的父亲,前面观想损害自己的怨敌或者是非人等等。周围就观想六道一切众生,他们和自己一起皈依三宝。一定要观想这些众生。如果皈依没有与大礼拜一起修,就要观想自己和众生一起合掌,并祈祷三宝:我从现在起乃至成佛之间的世世代代,只求三宝,只修三宝,只靠三宝,以后无论痛苦还是幸福,上天还是入地,只依靠三宝;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唯求三宝加持。将佛作为导师,法作为所修的道,僧众作为道友。就这样诚心诚意地发誓皈依。如果没有任何感觉,只是口头上轻描淡写地发愿,并不算皈依。  这个发誓要反反复复地串习,直至对三宝发起无比的恭敬心和信心。如何发起无比的恭敬心和信心呢?这不仅仅依靠正式的观想,也要与日常的饮食起居相结合,时时刻刻忆念三宝,随处随地祈祷三宝。比如,在平时生病的时候,我们虽然也找医生看病,吃药打针进行治疗,但这些时候也要把药品看成是三宝度化、利益众生的一种方法,而不能认为三宝对自己的病痛无济于事,只有世间的方法才能解决自己的疾患。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就违背了皈依的意义。  当生起强烈信心的时候,心里就会异常激动,眼泪直流,汗毛竖立,要到达这种程度才算真正的信心。  正式修行的时候,就一边观想,一边以猛厉的信心念诵皈依偈。十万遍最好都是以打坐的方式念。平时走路、坐车的时候所念的数量最好不要算在十万里面。因为打坐的时候念的每一句,都是非常认真的,走路的时候念的就没有那么投入。当然,我们也要量力而行,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如果内心有坚定不移的皈依决心,平时走路的时候念的也可计数。当然最要紧的不是念诵,而是刚才讲的六种或者三种决心,必须在这个决心的基础上念十万遍。修皈依的时候,口中不断地念咒,心也要不断地配合,有些时候强调信心,有些时候强调观想,有些时候强调发誓,累的时候也可以稍加休息,尽量不要让杂念生起,在一座里都要这样坚持。一边念诵一边以左手拿着佛珠计数,这是皈依的具体修法。  皈依也可以和大礼拜同时进行,大礼拜完成的时候,皈依也就完成了。但这是比较简单的修法,最好还是分开做。大礼拜可以专门安排在最后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修。在皈依的时候就认认真真地观想、发誓、念诵偈子,这是最佳的修法。  起座的时候,向前面空中的三宝再次发起恭敬心,并观想自皈依境中的佛菩萨身上,发射出无量的光芒,照耀自己及周围的众生,在照射的一刹那,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众生,都融入前面的皈依境。  在后面修上师瑜伽的时候,是观想上师化光融入我们。此时为什么观想自己融入佛菩萨呢?因为最后我们也要成佛,从密宗的观点来看,佛菩萨和我们本身就是一体的。最后我们修成的时候,也要变成一体,所以,当现在佛菩萨发光照射我们与一切众生的时候,一切众生就突然间飞向福田,也就是皈依境,融入到皈依境中的佛菩萨身上,最后自己和三宝融为一体,无二无别。然后再观想皈依境从周边开始慢慢消失,化为光芒,最后佛菩萨、经书等等全部变成一团光融入莲花生大师,莲生大师也变成一团光,这团光越来越小,逐渐消失,融入法界当中,最后一无所有。这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法界。这种情形就象有些时候乌云在天空中消失以后,万里无云、清清朗朗的感觉。  此时,我们要让心静下来,不起任何杂念。既不观想,也不发誓,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之后,心里非常平静,尽量保持这个状态,一分钟,两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都可以。这种修法虽然在现在谈不上是一个具体的修法,但是,如果能将前面的修法作得十分圆满,根基比较好的人,于此同时也有可能开悟。如果暂时没有开悟,就尽量保持这个状态。  这意味着什么呢?有一些佛教常识的人都知道,世界的存在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从空无中生起,经历成、住、坏劫,最后又归于空。就这样无穷循环,周而复始。  同样,佛菩萨虽然住于法界,但为了度化众生,就示现了种种化身,当他们的使命完成以后,仍会消失于法界。这样修的作用,就是要打破我们的一种执着,一种对轮回实有存在的执着。现在通过这种修法,就可以多多少少地了知到:轮回是不存在的,最终一切都将消失于法界。不但轮回不存在,即使我们刚才观想的皈依处,包括诸佛菩萨、中间的莲花生大师等等,也是不离开空性的,所以也不能执着。  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正式修空性,但是,当这种修法修得比较成熟的时候,对证悟法界是有帮助的,所以现在就要这样修。在这个状态当中能保持多久就保持多久,当生起杂念的时候就开始回向,将前面一座当中修皈依的善根回向菩提。  回向的意义,相当于将我们在上一座里所做的善根进行保存。如果不回向,就等于没有保存。如果没有保存,一旦自己生起一念嗔心,或者值遇其他违缘,在这些善根还没有来得及帮助我们,或者只帮助了一两次时,就功亏一篑、前功尽弃。而以菩提心为前提回向的善根,就永远都不会毁掉,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违缘,永远都会帮助我们趋往解脱。  回向的含义,就等于是把善根分给所有的众生。打个比方,比如说有十个人都感觉饥肠辘辘,而只有其中一个人得到了一份食物,他想:我不应该独吞这份食物,而应当与大家分享。我们在一座当中积累的善根,因为是大乘密宗的修法,所以就特别殊胜。我们也应当观想:这个果报我不能一人独享,而应当为了众生能够得到佛的果位而回向。回向的偈子有四句:  给瓦的 意涅德 大  我速以此善  滚 秋 色 波 哲 杰 内  成就三宝尊  卓瓦 戒 江玛 利巴  愿将无余众  得叶萨拉故巴 秀  安置于佛地  再广一点的回向,就是念《普贤行愿品》,念《普贤行愿品》是最好的回向方法。  还有一种非常有用的回向方法,心里观想:三世诸佛菩萨如何回向他们的善根,我也如是回向。这样的回向就是非常圆满的回向。因为佛菩萨已经证悟了空性,已经精通一切法是如幻如梦的,所以他们的回向是最殊胜的无漏回向。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做这样的回向,但这样观想的效果,基本上跟佛菩萨回向的效果一样。这是既简单易行,又极为殊胜的回向。  也可以观想:我愿依靠这个善根,而令一切众生迅速获得佛的果位。这些回向方式都是如法的回向,经书上也是这样宣说的。  行善的时候,不能过分执着于善根。但在我们还未证悟之前,这是没有办法克服的。通过回向,也可以减轻我们的这种执着。  做完回向起座的时候,还应当回头反观,在这一座中做得怎么样,当初刚刚入座的时候,我们曾发心: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坚持把这一座修完。我们做到了没有?就这样反复提醒,反复警戒,然后再起座,这就是皈依的修法。  六、皈依的学处  受了皈依戒以后,就有三条必须放弃的行为,以及三条必须遵守的戒律,总共有六条戒。《普贤上师言教》中讲得比较详细,于此我们只简单地介绍一下。  必须要遵守的三条戒:  第一、要发自内心地恭敬佛。如果你们的环境不允许从行为上恭敬也没有关系,只要内心恭敬就可以。当然,在方便的时候,见到佛像就应当顶礼、合掌等等。还有就是不但要恭敬佛像,包括佛像碎片都应当恭敬。比如说:如果发现在不干净的地方,有一块佛像碎片,就要拿起来先搁在自己的头顶,然后找一个干净地方,恭恭敬敬地将其放在那里;  第二、要发自内心地恭敬法。不论是大乘小乘,凡是佛法都要恭敬,不能毁谤。恭敬法就必须恭敬法本,要将经书放在干净的地方,而不能放在地板上、屁股下面、凳子底下,或者不干净的地方,脚不能在法本上踩跳,不能有任何不恭敬的行为。不但要恭敬法本,哪怕经书上的一个字,也都要像对待佛像的碎片一样恭敬。总而言之,就是要恭敬法本;  第三、要发自内心地恭敬僧众。无论大乘小乘,凡是僧众都要恭敬。不但恭敬僧众,对僧众的衣服,都不能有任何不恭敬的行为。  这就是必须要做到的三条戒。  其次,不允许做的三条戒:  第一、皈依佛以后,不允许皈依世间的鬼神。世间的所谓护法以及外道的一些造物主、万能神等等,都属于世间鬼神的范畴。不能将他们作为我们的依怙,也不能向他们磕头。  第二、皈依法以后,不允许伤害众生。作为一名凡夫,要完全不伤害的确很困难,但是要尽量减少伤害,最起码也不能故意伤害众生的生命。要杜绝随便伤害昆虫,踩死蚂蚁等行为。如果无意或者是有意地伤害了其他众生,就必须忏悔。  很多人对佛法的认识不够,以为佛法就是念咒、磕头、烧香之类形式上的佛事活动。其实,这些都不是佛教的核心。佛教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慈悲和智慧。不伤害众生有两个层次的含义:  一、小乘佛教的不伤害众生,只是单纯地不伤害其他众生。比如:不要去杀人,不要去偷别人的东西等等,但没有提到要去度化众生,这是小乘佛教不伤害众生的含义。  二、大乘佛教却是以不伤害众生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去饶益众生,度化众生,要帮助所有的人从轮回中解脱出去。最关键的就是要告诉他们,怎么去离苦得乐,这就是大乘佛教最关键的核心。当然,从见解上来说,大乘菩萨已经证悟了空性,虽然从空性的角度来说,不存在佛与众生,也不存在慈悲与伤害,但是众生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还一无所知,还需要大乘菩萨的帮助,所以,作为菩萨就有义务去帮助他们,让他明白真理的含义,这是佛教的中心思想。  第三、皈依僧以后,不允许与外道同住。  当然,无论在单位还是家庭,都会遇到很多外道,如果与他们有一些交往,或者仅仅是身体跟他们住在一起,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你已经认为这些外道的法超凡绝伦,修外道的人也让你五体投地,并以此发心而经常接近他们,经常跟他们来往,这种情况就是不允许的。  皈依的六条戒律中没有一条是不可企及的,只要愿意皈依三宝,都能够做到,所以,受皈依戒不应该有什么顾虑。这就是皈依的学处。  皈依的修法已经介绍完毕,如何在修行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就在于自己了。事在人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每个人都能交出一份完美的成绩单。第八章 菩提心的修法  菩提心的修法分三:一、菩提心的重要性;二、菩提心的基础——四无量心的具体修法;三、菩提心的修法。  一、菩提心的重要性  第二个内加行的修法是发菩提心。菩提心的修法说起来十分简单,但做起来却非常不容易,它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放下自私心。但是,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的自私心已经串习得太久太久,这个习气对我们来说是根深蒂固、极其浓厚的。积重难返,想立即将其铲除,自然绝非易事。  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办法就是先修慈悲心。我们为什么那么自私?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没有慈悲心,不为他人着想,一切的一切,只是为自己打算。如果真正生起了比较强烈的慈悲心,菩提心也自然而然会大功告成,没有那么麻烦,没有那么困难。很多修法都是有诀窍的,掌握诀窍以后,就不那么难了。如果没有诀窍,让你当机立断地放下一切自私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利益众生的事业当中,一般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无论有多大的难度,我们一定要去做。  菩提心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因为,无论是修净土宗或禅宗等大乘显宗,还是修密宗,其出发点皆是菩提心,这是它们的共同基础。  比如,念佛的人能否往生极乐世界,也要取决于他的目的。如果往生的目的,只是因为轮回很苦,自己不愿意继续轮转,想到极乐世界去享受,就已经南辕北辙了,因为往生净土也需要四个条件,既然其中的菩提心已经荡然无存,又怎么能够往生呢?  禅宗讲明心见性,为什么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以后要做什么?其实,明心见性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转法轮、度众生。如果没有考虑度化众生,仅仅为了脱自己的生死而希望大彻大悟,就不是大乘佛教的禅宗,只能算是小乘法而已。  所以,一切的大乘法,都需要以菩提心作为基础,密宗当然也需要。没有菩提心,所作所为的因从根本上就已经错了。倘若因地不正,必使果招曲迂,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  真正发起无伪的菩提心,就会不讲任何条件地付出一切。对菩萨的要求就是这样:自发心修学大乘佛法以后,就不允许为自己打算。  有人会反问,我们现在都是普通的凡夫,不为自己打算,自己的事情又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明确地答复:如果你放下自己的事情,一心一意地投入、无条件地付出,那么,自己的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成办,这毫无疑问。对此有很多公案可以证明,历代高僧大德的传记无不是最佳的例证。所以,现在一定要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是所有大乘佛教的基础,不发菩提心就无法修大乘法。无论是大乘法或小乘法,在法的本体上是没有太大差别的。  比如,念一句六字真言“嗡玛呢巴美吽”,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法,或是密法呢?在它的本体——这六个字上面,并没有大乘小乘的差别,那如何来区分大小乘呢?就是要看你的动机,即你为什么要念六字真言。  若是为了得到世间的名誉、财产、健康、长寿等而念观音心咒,这就既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而只是世间法;  如果你念诵的目的是为了解脱,但只是为自己一个人的解脱,没有为其他众生着想,这个六字真言的念诵就是小乘法;  如果你念六字真言时,没有求世间法,而是求解脱;不但是求解脱,而且不是为独善其身,而是为天下一切众生的解脱而念,那么,你所念的这句六字真言就是大乘法;  在这种发心的基础上,若具备了密宗所讲的殊胜见解和修法,如一切法本来清净和生圆次第的修法,以这样的观点和方法去念六字真言,这就是密法。  这样,六字真言便有了从世间法到密法的各个层次差别。六字真言就是这六个音节,其上并没有这些分别,念出来的是同样的发音,但是由于动机、目的不同,就导致各种差别显现于其上。  同样的,在佛像前供一盏灯,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法?若不看动机,就说不清楚。如前所讲,若是为了得到健康长寿等而供灯、烧香、拜佛,就通通和解脱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世间法;如果是为自己的解脱,就是小乘法;如果是为一切众生的解脱,就是大乘法;若再有密宗的智慧和修法,就是密法。  在一盏灯的灯芯、油和供杯上,是分不出大小乘的,在所供奉的佛像上也同样不能区分。如果以菩提心供养阿罗汉,就是大乘法;如果发的是世间的心(健康、长寿、发财、工作顺利),即使供养密宗的普贤王如来等,还是世间法。所以,法本无高下,关键在于发心。由于发心的不同,其结果就有着天壤之别。这相当重要。  许多人曾听闻过密法、接受过灌顶,也经常念佛或坐禅。那么,请回头看一看,当你去接受灌顶时,是出于好奇,还是觉得接受灌顶后,就会有一些前所未有的收获?你是为了脱自己的生死,还是为了一切众生?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念佛也是一样,一心不乱地祈祷阿弥陀佛,为的是什么?心里不起任何杂念的修禅者,你的目的又是什么?请大家都回头反省一下。  或许很多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那么,无论是为自己的解脱,还是为自己的健康长寿,所修的都根本不是大乘法。你自以为得到了灌顶,实际上没有。灌顶的形式本身,肯定是大乘的灌顶,但因为你没有这样的发心,就不能成其为大乘法。如果不是大乘法,小乘的灌顶并不存在,世间法中也没有这样的灌顶,那你得到的是什么呢?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灌顶。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菩提心的重要性。没有菩提心,就不可能修大乘法。  在《慧灯之光(一)》中,曾讲过外道和佛教的差别,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差别,大乘和小乘的差别,希望大家能看看。在这方面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  所有这些问题说明,没有菩提心就无法修大乘法,凡是想修大乘法的人,必须要发菩提心。  二、菩提心的基础——四无量心的具体修法  要发菩提心,首先要修慈悲心,若慈悲心真实不虚,发菩提心也就易如反掌了。  打一个比喻,当一个人的母亲生病的时候,如果他对父母很孝顺,就肯定会把母亲送到医院治疗。这时,他是不会求什么回报的,只是无条件地付出。他不会对母亲提出:若要我送你去医院,你要怎样怎样对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对母亲怀着强烈的慈悲心,所以不求回报,这叫做无条件。菩萨就是这样无条件地付出。  通常世俗人也有一些慈悲心,但他的慈悲是针对父母亲友的,相对陌生人而言,平等的慈悲就难寻难觅。而菩萨的慈悲心就可称之为无缘的慈悲心,也就是无条件、无意识、平等地利益众生——无论跟他有没有关系,无论是经常来往的亲朋好友,或是萍水相逢的陌路之人,他都以平等的慈悲心相待,这叫做无缘的慈悲,也可以叫无条件地付出,这才真正是大乘菩萨的行为。除非你不想修学大乘,那就另当别论,人各有志,你也可以从小乘法起修,最后证得阿罗汉果。但是,只要想学大乘法,即使举步维艰,也必须迎难而上。  我们可以循序渐进,首先培养慈悲心。虽然慈悲心与菩提心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如果具备了慈悲心,就有发起菩提心的希望,所以,我们应该先从慈悲心起修。  若要广修慈悲心,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需要修;如果不愿意太广,就只修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这是中等的修法;有些人的根基不一样,希望更简单,就可以只强调悲心的修法。刚刚开始修慈悲心的人,最好先完整地修习,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为什么称作“无量”的慈悲喜舍呢?因为修慈悲喜舍的功德不可思议,无法衡量,其善根深广难思,故叫做无量心;再则,修慈、悲、喜、舍时,其对境是普天下所有众生,因众生数量无尽,所以也称作无量心。  四无量心在经书里依次是慈悲喜舍,舍心列于最后。但是在修法时,舍无量心却位居第一。因为所谓的舍无量心就是平等的观念。如果没有众生平等的感觉,则修出来的慈心、悲心都将成为片面的慈悲心,是不完整的。所以,首先要修舍无量心。  (一)舍无量心的修法  舍无量心的修法有两个步骤,第一是观想,第二是思维(或叫观察)。  第一、观想  观想的时候,是以人为对境,无须观想本尊、上师等。在自己的右边观想一排人,左边也观想一排人。  右边这一排是现世当中害自己的仇人。如果今生没有仇人,就可以观想经常害自己的一些魔障,如魔或鬼。如果这样观想也感觉困难,就可以想象,在无始以来的流转过程当中,我们肯定有数不清的怨敌,就把他们观想在自己的右边。  左边这排人是现世的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等亲眷,也就是对我有恩的人。  无论是怨敌,或是亲友,他们实际的相貌怎样,就观成怎样。观想就是这么简单。  第二、观察  首先,对右边的怨敌象平时一样发起嗔恨心;对左边的父母亲人生起爱心、贪心。生起贪嗔以后,再回头省察:刚才我于怨生嗔,于亲生贪,而且不只是这一次,长久以来一直如此。但是,这样做有没有道理呢?我应该去观察一下。  具体观察的时候,可以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角度来思维。  首先观察右边的怨敌:他们不论是人或非人,现在虽然是我的仇人,想尽一切办法来伤害我,但是,他们是不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生生世世当中都是这样呢?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他们现在不择手段地加害于我,但在过去世,他们肯定曾经做过我的父母。当其做我父母之时,也和现在的父母一样心疼我、照料我,为了我宁愿舍弃自己的一切。他们对我的恩德是那么深厚,给我带来了那么多利益。  再观察未来的下一世,当我们再次转世投胎,改身易形时,他们也不会永远都是我的仇人。而且,在无有穷尽的来世当中,他们会再次做我父母。再次做我父母时,也会与现世父母完全一样,要为我克服诸多困难,给我带来极大利益,可谓恩德巍巍。  也许无须等到来世,在不久的未来,在这一生的下半辈子,他们也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上半辈子他对我竭力迫害,但是下半辈子我们也有可能成为水乳交融、心心相印的朋友。  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所谓的仇人也是不一定的。我们也曾互为父子兄弟,只是现在回忆不起了。如果这些仇家能够回忆我们互为母子的经历,就绝对不会加害于我。例如:在两人打架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们若能猛然忆起前世母子拳拳、手足情深的情景,所有的仇恨就会瓦解冰消,他们会立即扔掉武器,停止打斗,这是肯定的。使我们相互敌视的罪魁祸首就是无明,正是它,使现世的仇敌无法回忆前世曾为父母亲友的场景,所以,即使现在他们害我,我也不能责怪他们。  这并不是精神上虚幻的寄托或安慰,事实就是这样。什么叫做仇人?什么叫做亲人?我们在轮回中流转,你、我、他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光,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时是仇人,有时是亲人,亲怨都是不一定的。  这样再三思维后,修得比较好时,对仇人的嗔恨心会慢慢淡化,直至最后完全消失。所以,舍无量心的修法极其重要。  之后,再对左边的亲属进行观察,对他们的观察与右边相反。  他们虽然现在是我的父母或者亲属,为我遣除各种违缘,给予各样恩惠,对我恩重如山,但他们是否生生世世都是这样呢?也不是。前世或者前世的前世,在无始以来的六道轮回当中,他们肯定很多次地做过我的仇人,甚至伤害过我的生命,这是必然的。  再看看未来又如何呢?他们会不会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永远做我的亲人呢?结果也是否定的。当我再投生到另一个身体的时候,他们很有可能会成为我的仇人,那时候,就与现在右边的人一样,会千方百计地伤害我,甚至掠夺我的生命。即使在今生,虽然此时我们互相牵挂、情意绵绵,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反目成仇、分道扬镳。这绝非耸人听闻,如果在短期之内不能解脱,而长时漂泊轮回的话,这就是确定无疑的结果。  这一切就像演戏一样,现在这边的人扮演我的仇人,另一边的饰演我的亲属;但是下一辈子也许就会角色互换,演仇人的扮作亲属,演亲属的饰为仇人。现在,因为我们为无明所遮蔽,没有智慧了知以前的事情,对未来的前途也茫然无知,唯一知道的,只是眼前很短暂的时光,但轮回却是极为漫长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能够回忆前世,或以长远的眼光静心观察,我们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所谓的亲人与仇人,根本就是无常的,确实象演戏一样。这就是观察的方法。  这样观察后,我们会开始发现,原来我只是以狭隘的眼光去看一个很短很窄的范围,因此而指定谁是我的敌人、谁是我的亲人,并对敌人生嗔恨心,对亲人生贪欲心。因为这样的错误认识,就产生了这样不正常的贪和嗔。  前世今生不是宗教的教条,不是臆造的神话,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而且,在这样轮转再轮转的过程当中,在我们投生的大多数时候,都是需要父母的。现世的冤亲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我也做过他们的父母;同样,彼此也都做过仇人,只是今天不能回忆而已。  大家应该思索,这一切究竟是事实还是教条?如果你认定这是教条,就请你拿出证据来推翻。可是,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学说,都根本无法推翻它;相反,却会有越来越多极具说服力的、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它。所以,这些都不是教条,不是无中生有的捏造,而是事实。  既然是事实,为什么以前我们却从未察觉到呢?因为我们没有受过佛的教育,自己又不能高瞻远瞩、未卜先知,所以一直都是这样迷茫。现在依靠佛的教育,终于使我们清醒地看到怨亲等都是不定的这个事实。  这既是理论,也是修法。观察以后,一定能有所体会。若不相信,你们可以尝试在一个月或者半个月之内去思维,我敢保证会有感受。那时,你就会确确实实感觉到亲怨就是不一定的,虽然片面的贪心、嗔心仍然存在,但能意识到这是错误的。既然已经意识到错误,你就会慢慢地去改。以上是舍无量心的修法。  这种修法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它有临时和究竟的两种结果,我们万万不能停留在临时的结果上,这是很危险的。有什么样的危险呢?当你这样修了一段时间,体会比较深时,会对仇人没有特殊的嗔恨心,不想去害他;对亲人同样没有亲切感,也不愿意去利益他,亲怨都似乎很平等。但我们需要的不是这样的平等,虽然这是修法要经过的一个阶段,但最终我们要超越它,如果停顿在这里,就会成为继续前进的一大障碍。这叫做无记的舍心。无记的舍心就是不善不恶的平等心,这不是我们的目标,必须要逾越。  但是无记的平等心并非完全不需要。首先要设法将片面的贪心、嗔心降下来,降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就没有了粗大的贪和嗔。然后,要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思维:这些众生虽然对我有利有害,但是,我应该不记前嫌,忽略有害的一面,而只强调众生对我有利的一面,也就是,按照慈无量心修法中知母、念恩、报恩的修法进行思维。这样,我们对所有的众生就能生起平等的慈悲心,这才是四无量心中的舍无量心。舍无量心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非常重要。舍无量心修好以后,可以转入慈无量心的修法。  (二)慈无量心的修法  慈心的本意是什么呢?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这种念头叫做慈心。慈无量心修法也有两个步骤,第一是观想,第二是观察。  现在不用观想两排人,只需观想一个对境:现世的母亲。她的相貌是什么样的,就观想成什么样,如果她已不在人世,就将她生前的模样,观想在自己面前。  然后开始观察这一世的母亲对我有怎样的恩德。这时,要依次作三种重要的思维,也即:知母、念恩、报恩。  第一是知母。生死轮回、前生后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现在我们看不见,但是从无始以来,在如此漫长的轮回中,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都曾经死过成千上万次,也生过成千上万次,每一次生命的流转,大多数都要依靠父母,所以,我们敢肯定,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而且不是一次,而是无数次,这叫做知母。  第二是念恩。我们要忆念他们曾经做我母亲时的恩德。虽然这些恩德是难以度量的,但在此修法里,可以归纳为五种:第一、赐给肉体;第二、赐给生命;第三、赐予财产;第四、赐教世间法。这四种是从世间的角度讲的。第五是从出世间的角度来忆念,今天我们能有机会听法,有机会修行,有机会解脱,这也是仰仗母亲所赐的人身,如果没有这样的人身,这一切都不可能有。母亲的恩德,要从这五个方面去思维。  1、赐给肉体:如果没有父母,则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有今天的这个身体,这是很肯定的。  2、赐给生命:出生以后,如果母亲不养育我们,则每个刚刚落地、嗷嗷待哺的婴儿都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从这方面来看,不但肉体是母亲给的,连生命也是母亲赐予的。  3、赐予财产:我们刚刚降临人间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两手空空,身无分文,吃、穿、用等所有的基本生活用品都是母亲赐给我们的,这是给予财产的恩德。  4、教授世间法:每个人出生时,都不会说话,不会走路,连吃饭都不会。这些人间最基本的知识都来源于母亲,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第一位老师也就是母亲。这就是教世间法的恩德。  这四点的内容虽然不是很多,我们却要反复地思维:小时候,母亲对我是如何地疼爱;她克服了多少困难,辛辛苦苦地打工、干活来养育我……。每个人都可以从实际生活当中,撷取大量有用的修行材料。  我们都明白,天下所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都是极其关爱的,哪怕是毒蛇、老虎等猛兽也不例外。它们虽然可以凶残地杀死其他生命,可是对儿女们依然是舐犊情深、慈爱有加,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既然动物都能如此,人又岂能例外呢?可见父母的深恩厚德是难以尽述的。  大多数人对母亲都有不同程度的慈悲心,通过这些观察,对母亲难以抑制的慈悲心就会源源不断地生起。  第三是报恩。母亲不但现世是我的母亲,对我有这样的恩德,而且在多世累劫当中,她也无数次地做过我母亲。每次做母亲时,都与现在一样,对我有那么多的恩德。她为了养育我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还造了那么多杀生等罪业。一位母亲从怀孕到最后命终之时,在养育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造多少杀盗等业,这是每个人心里都十分清楚的。因果报应,纤毫不爽,她当时为我造业的果报,我没有办法代受,却要让她独自去承担。  若她已不在人世,就很可能已经因为为我造业而堕落到地狱、饿鬼或旁生道中,正为众多剧苦逼迫,备受折磨、度日如年。去救她?还是对她的痛苦熟视无睹?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无能为力,还情有可原;但是,如果我有办法,为什么还不立即行动?这样,想救度母亲的念头就会不由自主地生起来。  怎么去救度她呢?孝敬母亲财物吗?她现在身处何方,我都不知道,又怎能将钱财物品送给她呢?这些是无济于事的。更何况,钱财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能减轻她的痛苦吗?能让她永得安乐吗?不可能!那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修法,通过修法救度她,这才是报答母亲无边恩德的最好方法。如果这个念头很强,就可以为了母亲而将自己的一切弃置不顾了。  前面讲过,若自己的母亲患了重病,孝顺的子女绝对会不顾一切,即使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也要把母亲背到医院治疗。他不会考虑背母亲到那么远的地方所要面临的种种艰难,只会无条件地付出。  同样,如果慈悲心修得好,就会有很大的动力。这种慈悲心会一直鼓励我们,不让我们停滞不前。生起这样的慈悲心后,就能够放下自私的念头,不管自己成佛也好,不成佛也好,都没有关系,始终将母亲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督促自己:我就是要去度她!  这仅是以自己的母亲为对境,我们需要再将对境扩大,转到这一世对我不利不害的普通人。他们曾经也做过我的母亲,在做母亲时,跟现在的母亲完全没有两样,同样赐给我肉体、生命和财产,教我世间法,使我有学法的机会,同样对我有这些利益。  当对普通人修得比较好的时候,再转到对仇人进行观察,将仇人纳为对境,对他们修慈悲心——此人现在虽然这样害我,我却不能责怪他。因为无明,他已经忘却我们曾互为父母的经历,如果他知道曾经发生的一切真相,是绝对不可能害我的,他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他以前做我母亲的时候,同样对我有如上四种恩德。我现在如果不但不能利益他,反而加害他,就是不应该的。  对现在的母亲、亲属、普通人甚至仇人都可以这样去思维。最后起座的时候,要把观想范围再一次扩大:对一个村、一个县、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众生进行观察。最后,对遍天下的一切有情都会产生同样的慈心。  为什么首先以母亲为对境,然后是普通人,再次是仇人,最后是一切众生呢?这是一种诀窍。如果首先对所有的众生观想,而不是按照如上次序,就会导致这样的问题:表面上看来,好像慈心、悲心已经具足了,但实际上,当遇到有人害你的时候,这种不牢固的慈悲心就会倏然消失。所以,要依照次第进行观察。  为什么要首先观想母亲呢?因为对母亲发慈悲心是比较容易的,从易处下手,先对母亲生起慈悲心后,对其他人也就会觉得比较容易了。不能先做最难的,否则你会觉得根本无法对仇人等一切有情生起平等的慈悲,那时你就会失望。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就要依次观修。这样观修以后,即使今后有人害你,你也不会对他有太大的嗔恨心。作为凡夫,有了菩提心以后,也不可能一点儿嗔恨心都没有。但是,相对而言,这种嗔心不会保持很久,也不会很强烈。  这是慈无量心的修法。  (三)悲无量心的修法  悲无量心的本体是愿一切众生脱离痛苦。一心一意祝愿一切众生脱离大大小小所有痛苦的不造作的发心,才是真正的悲无量心。  具体的修法是什么呢?身、口、意的具体要点如前所讲,在观想上师、祈祷上师之后,就开始进行观想和思维。  有关悲无量心的观想有两种观点:  1、修悲无量心的时候,要观想自己母亲现在的相貌,就像修慈无量心时的观想一样。这是一种观点。  2、修悲无量心时,要观想一个正在感受难忍痛苦的众生。比如屠宰厂里待宰的牛羊,或者是自己认为人世间哪种痛苦最惨不忍睹,就将正在承受这种痛苦的众生观想在前面。观想时,不能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像看戏一样地看着他们。而要把自己也观想成这个众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母亲观想成这个众生。  修悲无量心时,按照这两种中的任何一种来观想都可以。  如果观想自己的母亲,就与前面一样。将母亲观想在自己面前,然后修知母;知母修好后,再忆念母亲的恩德;其后,就思维如何才能报答母亲的恩德。知母、念恩、报恩修完以后,接下来就是悲心的修法。  首先,要培养这样的念头:愿现世的母亲脱离一切痛苦,这比较容易。然后观想,我的母亲本来希望自己能享有人天所有的快乐、幸福,不愿感受任何痛苦。虽然她不愿意接受痛苦,但她经常做的却是让自己感受痛苦的业,她的所想与所做是背道而驰的。如果她不愿意痛苦,按理来说,就不应该去造业,但事实恰恰相反,她却不明事理地经常造业,既然造了种种恶业,接踵而来的痛苦就是无法回避的。另一方面,虽然她希望拥有人世间所有的快乐,但是她却没有去做使自己快乐的因——行善。如果不做善事,她就不会得到人天善果。这一切,都是因为无明,正是无明才使她的所作所为颠倒错乱,最终得到的便只能是痛苦的煎熬。  既然母亲正在饱尝痛苦,我们该如何观修呢?就是要完整地修以下四条:  1、发愿:愿我的母亲能够脱离一切痛苦;  2、希求:我非常希望母亲能脱离所有的痛苦;  3、发誓:从现在起,我要为母亲脱离所有这些痛苦而努力。这样发誓后,还应有实际行动。作为大乘菩萨,发了菩提心以后,就要去弘法利生。虽然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差些,有些人强些,但无论能力如何,从现在起,就应该要有这样的想法和实际行动;  4、祈请:在有了发愿、希望和发誓以后,如果没有三宝的加持帮助,仅靠自己的能力也不一定能够实现这些目标,所以,要祈请三宝加持我能够让我的母亲脱离所有痛苦。  这四条不但修悲无量心时需要,而且在修舍无量心、慈无量心以及喜无量心时都需要。  这样发誓后,要不要去实践这誓言呢?当然要,否则就是欺骗所有的佛菩萨,是有罪过的。但实现此誓言也需要过程,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想一下子让所有的众生脱离痛苦,是不可能的。暂时能让一个众生脱离痛苦,就让一个众生脱离痛苦,能度一个就算一个。  总而言之,从现在起一定要有实际的行动,如果没有实际行动,现在的发誓就等于是骗人的谎言。说具体一点,如果碰到路边的残疾人或是真正一无所有、生活窘困的人向你讨钱,你却视而不见,那你的誓言到哪里去了呢?还有,比如你能讲一点儿法,其他人又不懂,请你给他解释一些问题,你并没有其他理由,只是出于私心就拒绝了他,那么,以前你虽然曾经发誓:从现在起为了母亲脱离痛苦而努力,但实际行为却大相径庭。这说明,当时你也许在心里诚恳地这样想过,也许你当时内心根本就没有真正发誓,仅仅是嘴上说说而已。无论是哪种情况,没有实际行动都是不对的。  大乘菩萨发了大悲心后,并不是必须立即脱胎换骨,对自己所有的事情都从此不管,专门去利益众生。如果能这样做当然好,但这也需要一个过程。若能首先自己成佛,再去度化众生也可以。无论怎样,在对现世母亲进行观想时,就要以这四种发心反复修习。  对现世母亲发起这样的心是很容易的。这样修起来以后,再观想一个普通人,对他修悲无量心。首先也是知母,即现在他虽然不是我母亲,但是久远劫以来,他做我母亲的次数也是无量无边的。她与我现世的母亲一样,不愿意接受任何痛苦,却一直在造令自己痛苦的因;她也非常希望快乐,但整天种的无非是使自己不快乐的因。她是这么痛苦、可怜和愚昧,我多么希望她能够脱离这样的痛苦啊!我愿将自己三世所有善根回向给她,使她能脱离这样的痛苦。从现在起,无论有多艰难,我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能令她脱离痛苦的事。在这个过程当中,愿上师三宝加持我,使我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利益。要依次从以上四个方面去观想。  对普通人修完以后,再观想你的仇人,对他们也如是修悲无量心。起座前,把所有的众生观想在面前,对一切有情观修悲无量心。这就是悲无量心的修法。  在这些修心的过程中不能认为,因为经书上这样要求,所以我才这样思维。所谓经书的要求是指:如果你要修菩提心,就应该这样修,顺序就是这样,可是做不做却是自己的事情。不管经书上怎么要求,发菩提心当然要主动,不能被动,发出离心也是如此。所有认为“修法上这样说或是上师说要这样做,所以我才这样做”或者“因为佛告诉我要这样做,我才这样做”的想法,都是不对的。  无论是佛的教言也好,上师的教言也好,若你心里没有真实的体验,就是被动的。我们应该做到,无论佛是否要求我们度众生,我们都愿将度化众生、利乐有情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些人会想,现在我自己都是一个凡夫,又怎么去度众生呢?虽然你现在是一个普通人,连外加行都没有来得及修,但是你可以发愿:我现在虽然没有能力,但是我要努力让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等到有能力的时候,我一定要去度众生。这样的发心是必须要有的。如同一名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什么能力也没有,但是他依然可以有很多未来的计划,如毕业后要怎样去开展自己的事业等等。同样的,我们现在也需要有远大的志向:虽然我现在在修行上没有很大功德,但这些是我能够做到的,做到以后我一定要去度众生,一定要去帮助众生!这样的抱负一定要有!若没有这种发心,所修的菩提心就是无根无蒂、不具生命力的。  (四)喜无量心的修法。  喜是欢喜心,愿一切众生不离开快乐,就叫做喜无量心。修欢喜心的时候,也有观想和思维两个步骤。  观想的时候,也要先将自己的母亲观想在前面,然后对她修知母、念恩和报恩。每一座里一定都要有这三个修法,接下来就修喜无量心。  这时,要将母亲现在所拥有的无论是出世间修行方面的功德,或是世间的种种圆满(如健康、长寿等)作为修行对境,进行如下四种思维而修欢喜心:  第一发愿:愿我母亲生生世世不离开现在的快乐、幸福;  第二希求:希望母亲不离开现有的世出世间种种功德,而且愿她所拥有的一切善妙功德能更加增盛;  第三发誓:从现在起,为了母亲不离开这些世出世间的功德,我要倍加努力。发誓以后,还应将这些誓言付诸实际行动;  第四祈请:愿上师三宝加持,令我能够让母亲不离这些快乐和幸福。  这四个过程都要一一观修。修好以后,再换一个普通人的对境;对普遍人修完后,再换一个自己的仇人。起座前,观想天下所有众生,对他们修喜无量心:愿一切众生永远不离开快乐!  这些修法就是四无量心的修法。实际上,四无量心中的舍心,也应包含慈心和悲心,这种慈悲心没有任何亲怨分别,没有落入片面的泥潭,对一切众生都平等相待,这才是真正的舍无量心。也是菩提心的唯一基础。  没有这样的基础,即使嘴上说得再漂亮:“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实际上也是心口不一、名不副实。有些人只是因为经书上是这样写的,所以才鹦鹉学舌般地跟着念诵,心里却没有丝毫菩提心的影子。我们修发心的时候,发心的偈子要念十万遍,如果你的心里没有配合,光念偈子有什么用呢?没有用。只有心里有这样的决心,口中也如是念诵,才能使发心更坚固、更稳定。所以,我们要真诚地念诵发心偈十万遍。这样念不仅有很大的善根,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巩固我们度化众生的发心。  这样修并不是自我欺骗,而是在明了真相以后,将以前因愚昧而导致的各种错误尽力挽救,改邪归正而已。刚才所讲的都是确凿的事实。以前我们因为盲目无知而没有平等的慈心和悲心,现在恍然大悟以后,就会生起平等的慈悲心。  在修完外加行和皈依以后,一定要下功夫修菩提心。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不是别的地方,而是轮回。即使是轮回中的天堂或者人间,也都是非常可怕的。既然想从这个恐怖的地方逃出去,当然要下一点功夫,想轻轻松松地逃脱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接受这些修法。  放下自私心、生起利他的平等心,这虽然有一定难度,但也不是常人力不能及的。前面讲过,这不是神仙、登地菩萨以及佛才能做的,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像我们这样的人能做的事。很多人去做了,也成功了,他们已经做出了表率,我们只要愿意,做到这一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有些人会想,这些太麻烦了,只要求求福报就行了。为了求福报而信佛当然比不信佛好得多,但这绝对不能解决生死轮回的根本问题。现在讲的都是能让我们解决根本问题的一些修法,所以难度当然会有。每一个人都知道,办企业、上班以及从事一些创造性的工作,也会有难度,但还是要去做。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钱。既然为了钱都愿意这样吃苦、这样努力,那么,为了解脱、为了全体众生的解脱,又怎么能不付出呢?  发菩提心的这些修法,是佛菩萨为大乘佛子指引的必经之路,除非你觉得轮回好,不需要解脱,不做也可以。可是,你现在觉得好不等于以后觉得好,来世转入三恶趣时的境遇更是不堪设想。到那时,好与不好已无力扭转,趁现在有办法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抓住时机。  前面也曾讲过,发出离心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就什么都不能做:不管家庭的事,不管孩子的事,不管单位的事……,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家庭事务、孩子的教育、自己企业的发展等等,可以照样去做,而跟普通人不一样的是什么呢?普通人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发财等世间利益,这些就是他们最崇高的理想;学佛的人一旦发起无伪的出离心,就不会觉得这些是最好的,他们了解还有更崇高的人生意义,虽然这些世间事务暂时要去做,但只是一种临时的谋生手段而已。  现在尽管发了菩提心、出离心,可还是人呀,人要活在这个世上,就要吃、要穿、要生活,这些生存条件当然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佛也没有对在家人要求,自从发出离心的第二刹那起,一切都要放下。但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这些,而是求解脱,这样的观点叫出离心,这是每一个学佛的人应该做到的。佛不会勉强每一个人都要发出离心、菩提心,但是,如果你想解脱,就要接受这些修法;若不肯接受、不这样去想、不这样去做,就无法解脱。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解脱道,若不接受,就等于是拒绝解脱。除此以外,佛也没有告诉我们第二条解脱道。  像菩提心这样伟大的发愿,是只有在佛陀教法下的修行人才可能具备的。其他世间的鬼、神,或是任何一个未修法的凡夫,不但白天没有这样的念头和实际行动,即使连做梦都梦不到。菩提心是非常高尚的一种发心,这一世我们有机会去感受这样的发心,去修习菩提心,实在是千载难逢,应该值得庆幸。所以,外加行修完以后,一定要去体会、去感受这些大乘佛教的精髓。  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就是这些。念咒、磕头、烧香、拜佛是不是大乘佛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衡量的标准取决于有没有这样的发心。所以,四无量心的修法至关重要。  凡是想修大乘法的人,就要这样修,就要有这样的发心。没有这样的心,就放不下自私心;有自私心,就不会为众生付出什么,即使付出,也是有条件的,希望自己能有所回报,这样的付出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我再三讲过,大乘菩萨要付出,而且要无条件地付出,这才叫做无缘大悲,这是很重要的。  总结归纳从外加行到发菩提心的这些修法之后,我们应该明白:有三种心行一定要放弃,若不舍弃,便无法修学大乘佛法,无论念佛、参禅或修密……,都绝对不是大乘行者,亦非小乘行人,这种“修行人”该如何称呼呢?简单地说,只能称为信佛的人,但不是学佛的人。我们讲过,信佛、学佛是两回事。信佛是指,你觉得佛陀很伟大,佛说的是真理,你不反对,自己却不去行持佛法,这叫做一般的信佛。而学佛是指,佛陀怎么做我也一定要这样去做,虽然现在我不能具足佛陀的一切功德,所作所为无法与佛陀一模一样,但是要有这种决心,这才是学佛。那么,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要断除哪三种心行呢?  第一要放弃追求世间圆满的欲望。这种贪欲若不肯放弃,那么烧香、拜佛、念佛、打坐、做功课等,都是为了获得世间的圆满,就根本与解脱无关。贪图这一世的健康长寿或者下一世的人天果报,都叫世间法。  不能贪求世间法,并不是指从今以后不要去工作,不要去发展自己的企业等等,但是,只能将这些当作临时的生存手段。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的人生目的和价值不是这些,而是在轮回里寻求一条非常安全的出路。所以,第一个要放弃的就是贪求世间的念头。  如果你割舍不下,就只能算是修人天福报,与解脱还相差万里。若是这样,不修五加行也可以,只需在自己家中设置佛堂,供养供养佛,或者去庙里烧烧香、拜拜佛。或许你能得到今生的健康长寿以及后世的人天福报。珍宝的人身如今已经获得;难遇的佛法如今已经听闻,却连这么一点蝇头微利都不肯放下,那么,你要等到哪一天才能真正开始走解脱道呢?追求世间圆满的结果,对你来说只能意味着:长劫轮回在所难免,解脱之日遥遥无期。因此,一定要放下贪着尘世之心。  第二要放弃的是自私心。很多人虽然在念佛、磕头,但其目的只是为了自己解脱轮回。比如一些人也在精勤地修五加行,若问他们:“你为什么要修五加行?”很多人都会想:“如果不修五加行,以后我就不能听大圆满或是其他密宗的修法。”“你不能听密法又会如何呢?”“没有机会听大圆满或者大手印的法,我就不能成就。”“你不能成就又怎样呢?”“我不能成就,就会永远待在轮回里,那多苦呀!”他们修五加行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脱离痛苦。若是这样,就说明这种五加行虽然从名称上看是大乘佛法,但实际上却不是,因为他们只是为自己而修,没有考虑其他众生的解脱,所以这不是大乘的修法。因此,第二个要放下的就是自私心。  有人又会提出疑问:如果没有自私心,是否便不用忏悔自己的罪障?从今以后也不必为了清净自己的罪业而修法,金刚萨埵也不用修了?不是这样的,这些修法都需要,修的时候也可以观想清净自己的罪业,但这不是出于自私心。因为要度众生,必须有度众生的能力才行。怎样才能让自己有能力呢?就要先修金刚萨埵的修法,清净自己的罪业;再修曼茶罗的修法,增长自己的资粮。这样把自己的身心调整好了,才能具备度化众生的能力。之所以强化自己的这些修行能力,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将来度众生。因此,我们也不必有这种疑惑。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若菩提心真正生起,其本身就有清净罪业的能力,如五无间、谤法等很严重的罪业,都能因此减少,而普通的杀生、偷盗等十不善业,就可彻底清净。如果不修其他法,仅修菩提心,也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再有其他修法的帮助会更快。所以,第二个要放下的就是自私心。  第三个要放下的是什么呢?等到把加行修完之后,就要去领悟、去感受无我——密宗或者大圆满正行修法中的重点,就是证悟空性的修法,那时,我们要放下我执,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圆满无私地度化众生。第三个要放下的就是我执。在修加行的时候,暂时不必急于修空性,此时的机缘还没有成熟。  修出离心时,要放下世间;修菩提心时,要放下自私;修无我时,要放下我执。这些若不舍弃,所谓的出离心、菩提心就都是空话,不可能生起,所以要把它们放弃。  今后,在修行过程当中,要时刻观察自己有没有进步,如何观察呢?  第一、修外加行时要观察:在没有闻修此加行法时,我们对世间有何看法、有何贪执;修了外加行中人身难得等一系列修法后,对世间又有怎样的看法,如果前后毫无改变,一切还是为了自己世间的健康、长寿、快乐等,便可确认自己的修行没有任何进展、没有任何收获。  第二、修菩提心时,同样要反省:在听闻修持菩提心修法的前后,我的自私心有没有变化?如果修法之前,一切只为自己,对他人的苦乐无动于衷;修法以后,虽然口里天天在念发菩提心的颂词,哪怕念了十万遍,但内心深处还是认为其他人的好坏都无关痛痒,只盼自己能早日得解脱,自己能早日明心见性,自己能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等,仍然没有为众生着想,那就可以确认,虽然听了加行、修了加行,自己却没有任何大乘法的收获。  放下我执,对我们来说还有一定距离。虽然在修加行的过程中,根基好的也有可能明心见性,但对一般人而言,这是比较难的。所以,对这一点暂时还不能要求。  总之,第一要舍弃世间,第二要放弃自私心,但不能产生误会,认为出离心是消极逃避,菩提心也是不能实现的妄想等等。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就会成为修行的障碍。如果如理如法地去修,这些修法与你们的工作家庭没有任何矛盾。在佛住世时,印度的很多国王在治理江山、管理天下的同时,也在发菩提心,根本不相抵触。所以,你们不能以为一旦发了菩提心,就没有办法生活和工作了。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菩提心和出离心,绝不能认为出离心、菩提心可有可无,从而放弃这万劫难遇的修行机会。从无始以来,我们已经历了成千上万次不可思议的生死轮回,直到今天还是一个普通人,再过几十年告别人世时,如果没有加紧修行,只能再次空手归去,除了所造的如山般的黑白业外,其他什么也带不走。所以,在整个生命轮回的过程当中,这一世是非常关键的。无情的事实就是这样,珍不珍惜这个机会,全凭自己作主了!  三、菩提心的修法  四无量心修完后,就要正式修菩提心。  首先,我们要认清菩提心的概念是什么?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在这里就是为一切众生的解脱,自己发誓修此觉悟的智慧。  菩提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对所有众生的无缘慈悲心——大慈大悲。在大悲心生起后,就会自然而然发起想去帮助众生的心。  如果已经有了这样的发心,那么度化众生、帮助他人用什么样的方法最好呢?搞一些慈善机构、帮助人们解除一些现世困苦,当然也是菩萨的行为,但这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要怎么解决呢?以前讲过,最重要的是让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自己去认识轮回的真相、人的特质以及怎样从轮回里找到出路……,也就是,为他们指路最为重要。为了让他们明白这些道理,首先我们自己要有智慧。若想为众生指引一条完整的路,就要自己成佛,成了佛才能有这样的智慧。所以,要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这就是第二个条件。  具备以上两个条件才是真正的世俗菩提心。  我们每次修法之前都要发菩提心: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为了获得佛的果位,所以我听法、所以我受戒、所以我皈依、所以我做功课、所以我去放生等等,这就是大乘菩萨最重视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前提是四无量心。然而,若只有四无量心,对一切众生都非常慈悲,有极其难忍的慈悲心,却没有考虑为一切众生而成佛的话,就缺少了利益他们的方法,两个条件中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就不能称之为菩提心。  另有一些人认为:佛已经断除了所有的障碍和过失,圆满具足了一切功德,很伟大,所以我要成佛。他虽然有成佛的心愿,但没有考虑到众生的解脱。因为缺少第一个条件,这也不是菩提心。只有具足了完整的动机,才能叫做菩提心。  初发菩提心时,因为慈悲心的程度不同,所发的菩提心就有以下三种差别:  第一是国王似的发心,也是最差的一种。世间国王必须自己先登上国王的宝座,之后才能治理天下。同样,自己要首先成佛,成佛以后再度众生的发心,就叫做国王似的发心。  第二是船夫似的发心。船夫总是和船上的乘客一起到达彼岸,他既没有办法先走,也无法令客人先走。有些慈悲心比较强的人也会这样发心:如果我先成佛再度众生,就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利益他们,为了不让众生长劫等待,在众生没有成佛之前,我也不应该自己先成佛,我只能在他们成佛的同时,和他们一起成佛。这就是中等的菩提心。  第三是牧童似的发心。牧童总是将放牧的牛羊驱赶在前面,而自己走在最后。慈悲心极强的人也会将众生的解脱放在首位,视众生的利益高于一切。首先最要紧的,就是让一切众生先成佛,等众生脱离痛苦以后,再考虑自己的成佛。这叫做牧童似的发心,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这三种都是标准的菩提心。但是,由于慈悲心的强度不一样,所以愿力也不一样。  往昔的米拉日巴尊者、无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都修菩提心,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动机,他们才能够排除万难。有一句话叫“为法忘躯”,那些高僧大德为了修法,可以不顾自己的身体,不顾任何艰难险阻。有了这样的菩提心,就能很快成就。大乘佛教最关键的不是别的,就是慈悲心。有了慈悲心,所有修行上的功德都会具足。如果没有慈悲心,却妄想修大乘法,实在是痴人说梦!  我们不能对修菩提心望而却步,继 而 灰心失望地想:“这太难了,我肯定一辈子都做不到!”肯定能够做到,关键在你愿不愿意修。这些修法本来就是为人而设的,不是为佛或登地菩萨而定的。你一旦愿意接受,不需要一辈子用功修持,只需要几个月或半年左右的专心修法,对菩提心就一定会有感受。所以,不要怕修菩提心,修好菩提心后也不要怕修空性。对世间法非常看重的人惧怕出离心;自私心极重的人惧怕菩提心;特别执着的人惧怕空性。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只要肯修行,无论什么样的修法都能适应,最终一定会稳操胜券。  至此,菩提心的初步修法已经讲完,自他平等等其他修法,大家可以参阅《入菩萨行论》。  修加行就是自我锻炼的过程,要亲自去观想、思维、感受。当菩提心真正生起来后,再去受菩萨戒,这样才能够得到菩萨戒。现在有很多人,因为曾经参加过传授菩萨戒的法会,就自诩受了菩萨戒。我要提醒诸位,自己如果没有菩提心,哪有可能得到菩萨戒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先不要急于受戒,而要反反覆覆发菩提心,真正有了为度化一切众生发誓成佛的决心以后,再找到一位善知识,在他面前受菩萨戒,这样才能真正得到菩萨戒。得戒以后,再去学习菩萨的学处,菩萨的戒律。在菩提心修好以前,不要仓促地去受菩萨戒。  目前最重要的是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的修法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不懂的地方可以参阅《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至少要把它的大概内容背下来,并付诸实践,这样就很有希望成就。即使今生没有修起真正的菩提心,也因为有了这样的串习,而在心田里已播下菩提心的种子,这个种子最晚在下一世肯定会成熟,这是有教证的。经书上有记载:这一世发造作菩提心的人,下一世能够度化整个南瞻部洲的众生。他之所以会变成这样的菩萨,原因之一是缘起力,原因之二是菩提心的加持力。所以,现在就要下功夫,不能因为“放下自私心我做不到!”就草率地退却。恒河沙数般的佛菩萨都是从凡夫地开始修行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所以,现在至少要开始修造作的菩提心,这很重要。  至此,已讲完了四个外加行及内加行中皈依和发心的修法。你们在每一个修法完成以后,都应回头比照,看自己的出离心、皈依的决心、无伪的菩提心等等是否已经增上,还要观察自己修法的发心是否具备了不造作的菩提心。若什么进步都没有,跟以前完全一样,那只是数量上的完成,质量上还没有完成,就需要重新修。《普贤上师言教》的作者是华智仁波切,他的弟子当中,没有一个人是没有修过好几次五加行的,都是修了一遍又一遍。我们更不能认为这些修法仅是加行,只需修一遍就万事大吉。加行是需要付出一辈子的精力去修的法,作为一个修行人,终生都不能离开这些修法。只是在修行初期对加行更强调一些,后面会强调其他的一些修法而已,但加行是自始至终都必不可少的。  在修加行期间,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要观想皈依境中的诸佛菩萨、上师、护法都安住于前面虚空中,他们摇动手中法鼓的声音,将我们从梦中惊醒,观想完后,也可念诵其他语加持的仪轨,如果没有,就直接念诵《开显解脱道》(附后)。  念诵的方法是,如果在修人身难得,那就从开始一直念到人身难得修法竟,不要再往下念,然后反反覆覆地思维人身难得。回向之前,将剩下的仪轨念完。这样在一座里,就要念完一遍仪轨。如果早晚各一座,一天就要念两遍。修其余的加行时,仪轨的念诵可依此类推。念诵仪轨时,最好念汉文音译,同时也要知道颂词的意义。所以在念诵前,首先应该明白仪轨的意译,对仪轨的内容了如指掌后,再配合内容一边观想一边念颂,这样才是比较好的方法。第九章 金刚萨埵修法——清静罪障之殊胜道  一、金刚萨埵修法的基础  外加行修法的主要内容,就是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修法。修持这些修法的结果,就是生起出离心。我们曾再三强调过,对于一个修解脱的人来说,首当其冲的就是出离心。  佛教中包含了人天道与解脱道。  所谓人天乘(人天道),就是在皈依并相信因果轮回的基础上,尽量地持戒、行善,以寻求人天的福报,也就是后世或这一世的健康长寿等等。这样修法虽然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却与解脱毫无瓜葛,因为没有考虑到解脱的缘故;  所谓解脱道,包含了大乘法和小乘法。不考虑其他众生,只是为了寻求自己的解脱而去学法、行善、念佛等等,就是小乘法。不考虑自己,只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去受戒、皈依、念咒、修行等等,就叫做大乘佛法。  凡是修解脱道的人,必须要有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就无法与轮回分手。因为,在出离心没有培植出来之前,我们就只有与出离心的违品——贪欲轮回相依相伴。而这个贪欲,就是我们流转轮回的主要因素。有了这样的贪欲心,就会使我们生生世世流转轮回。因此,要脱离轮回,就必须生起出离心。  在出离心的基础上,还需要发菩提心。因为,如果没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佛法,而是小乘佛法。所以,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第二个至关重要的就是菩提心。  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含义与修法,以前已经讲过,此处不必重复,大家可以参照以前的资料进行修学。在出离心与菩提心都已经具备的前提下,就可以修持金刚萨埵的修法。  二、修持金刚萨埵的意义  金刚萨埵修法,属于密宗特有的一种修法,其主要作用是忏悔罪业。虽然该修法还有其他利益,但所有作用中最重要的,就是忏悔罪孽。  在金刚萨埵没有成佛之前,曾经发愿:如果不能使任何持我名号,祈祷我而作忏悔的人罪障清净,我誓不成佛。如今金刚萨埵已经成佛了,所以,如果念诵金刚萨埵心咒或者百字明祈祷金刚萨埵,就一定能清净所有的罪过。  虽然显宗、密宗都有很多种忏悔方式,但金刚萨埵的修法却是最殊胜的。我们都知道,在所有的罪孽当中,从显宗的角度来说,最严重的就是五无间罪;从密宗的角度来说,最严重的就是违犯密乘根本戒。但通过金刚萨埵的修法,就可以令这一切罪业荡然无存。所以在五加行中,就选择了这种首屈一指、不可匹敌的忏罪之方。由此可见,金刚萨埵的修法是非常重要的。  五加行中为什么要讲忏悔的修法呢?因为,我们修五加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修持大圆满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修大圆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归真返璞,彻底证悟空性光明。因为大圆满修法是所有证悟空性的修法中,最方便、最快捷的。为什么要彻底证悟空性光明呢?因为,虽然我们心中的很多粗大罪孽,通过金刚萨埵的修法能够清净,但要铲除最细微的,也就是让我们流转轮回的主要因素,就唯有证悟空性一途。  证悟空性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获得上师的加持;第二是遣除违缘;第三是圆满资粮。获得上师加持的修法,是上师瑜伽的修法;遣除违缘的修法,是金刚萨埵修法;圆满资粮的修法,就是下一个曼茶罗的修法。其中所谓的“违缘”是指什么呢?就是指罪业。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轮回历程,先撇开自己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所积累的无以数计之罪业不谈,仅仅这一世,我们所造罪业的数量之多,也是令人咋舌的。从出生开始,不需要别人教唆,不需要别人动员,每天心中的贪欲、嗔恨、傲慢与嫉妒之念便会层出不穷。而信心、慈悲心之类的善念却是那么的微乎其微、无足挂齿。  请大家反躬自问,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当中,自己究竟作了多少善业多少恶业?答案十分明确。只要是普通凡夫,则绝大多数都是罪业,而善业所占的成分必定是微不足道的。  有的人认为,我每天都在念经、打坐、做功课,应该不会造作什么恶业吧?虽然做功课是一种行善,但有自知之明的人都必须承认,连在做功课的时候,心里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涌现出贪嗔痴的念头。既然打坐的时候都是这样,那么不打坐时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还有,不仅仅是今天的这二十四小时,包括昨天、前天,乃至流落轮回中的每一天,无论不知不觉,还是刻意而为,每个众生都在不停息地造作恶业。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无论我们是否相信因果,但它本身就是一种自然规律。所谓自然规律,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定律,包括外在的自然规律与内在的自然规律。类似烧火即会冒烟之类的规律,叫做外在的自然规律;而内在的自然规律,是指善恶等等的念头、杀盗淫妄等等的恶行,必然会招致相应果报,有因必定有果的结论。  比如说,鸟类或者肉食动物一天可以杀死数目可观的生命,然而在它的一生当中,却不会闪现一个善的念头。如果能以智慧之眼去观察它们来世的结局,就足以让人心惊肉跳。与它们相比,我们人类的结局又会好到哪里呢?令人可悲的是,有些披戴着衣冠的人类甚至是禽兽不如的。  如果再这样日复一日,不要说证悟空性,就是想下一世投生人天道都是极其困难而渺茫的,大多数人在此生所造的诸如杀生、偷盗、妄语等等罪孽,已经足够让自己堕入地狱、旁生道等恶趣。触目惊心的现实,怎能不让人胆寒呢?  天无绝人之路!对因果洞若观火的佛陀,了知到众生的处境,以大慈大悲之心为众生指出了一条忏悔之路。要想削减罪业,获得解脱,只有励力忏悔。而忏悔的方法不是没有,而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看我们自己愿不愿意去忏悔,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忏悔。如果不忏悔,这些罪业就会成为影响我们证悟空性的拦路虎。通过金刚萨埵等忏罪修法,就可以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在通过金刚萨埵修法断除罪孽,借助曼茶罗修法圆满资粮,使证悟空性的条件基本上具备了以后,证悟空性也就是指日可待的事。在机缘成熟的时候,肯定是会证悟空性的。所以,我们要修金刚萨埵修法。  三、四种对治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修持金刚萨埵,需要具备四个先决条件。如果能具备的话,即使再严重的罪过,都可以忏悔清净。因为这些罪孽都是有为法,是依赖于因缘而存在的,是无常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前的高僧大德也曾经说过:罪孽没有其他的好处,但是它有一个优点,就是通过忏悔可以清净。所以,在具备四个条件的情况下,是可以将罪业忏悔清净的。  不仅密宗的经典,在显宗的经典里也提及过这四个条件。因此,无论显宗、密宗的忏悔,都不能离开这四个条件。在不具备这四个条件的情况下观修金刚萨埵,就只能减轻而不能从根本上清净罪孽。这四个条件,也可称之为四种对治力。  (一)依止力  在忏悔罪业的时候,必须依止某一个对境才能进行忏悔,所以叫做依止力。依止力分内外两种,即外在依止力和内在依止力。外在依止力是观想金刚萨埵;内在依止力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大悲心以及对三宝的信心。在这两种依止力中,最重要的是内在依止力。前面我们讲过,一旦生起菩提心,仅仅在一刹那间,就可以清净往昔所造的一切罪孽。所以,菩提心是非常殊胜的。  1、外在依止力  这里的金刚萨埵修法,属于前行阶段,所以对观想的要求还不是很高。按照密宗的正规修法,生起次第一般是修六个月左右。如果在这六个月当中,能够依照经书所指点的方法,努力精进地去做,是完全可以观想得非常清楚的。那么究竟应该怎么观想呢?它是有方法的,不是闭着眼睛空想金刚萨埵的模样,而是要讲究一定的次第,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就是要请一尊金刚萨埵像(唐卡),本来单身金刚萨埵像也可以,但这个修法的要求是双身像,所以我们也应该请双身像。佛像一般可分为普通佛像和观想专用佛像两种。普通佛像除了中间的一尊佛以外,还有很多佛像环绕于四周;观想专用的佛像,就只有中间的佛像,而没有周围的佛像。如果找不到观想专用佛像,也可以用一般的金刚萨埵像代替,但在观想的时候,就只看中间的金刚萨埵的像,而不看其他的佛像。  对佛像有两个要求:第一个要求,就是必须符合《大藏经》中佛像的量度尺寸。因为依照这种尺寸所画出的佛像非常标准,一看就能让人生起信心。如果佛像的比例不符合标准,或者是头部太大,或者是眼睛太大,这样的佛像就不能用于观想;第二个要求,就是必须要给佛像开光。  观想的时候,首先要保证房间内有充足的光线,在昏暗的地方是不能作观想的。然后将佛像挂在供桌上方,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也就是要挂在打坐时眼睛正好对准的位置。然后在佛像的前面供养花、香、水等五供,供品可以简单一些。  在观想初期,每天打坐时只需聚精会神地凝视佛像,有些时候看佛像的脸部,有些时候看佛像上的衣饰,有些时候看佛像手中的金刚铃杵… …,有些时候看整体,有些时候看细节,经过一定时间的熏习以后,即使闭着眼睛也能像睁开眼睛观看佛像时一样清晰,清晰到包括金刚萨埵的眼球都能观想得黑白分明。要达到这样的标准,仅仅一两天浅尝辄止似的观想是不够的,必须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  很多居士反映说,为什么自己老是观想不清楚呢?这都是因为功夫不到家和方法不对的缘故。无始以来,我们所造的罪业是那么地深重,如果想不付出努力,守株待兔般地守候着解脱从天而降,最终必然是一无所获。既然现在有一种方法可以清净这些罪业,即使花一些时间,也是值得的,这样作并不是多此一举。所以,即使在刚开始观想时有一定的困难,但也必须想方设法加以克服。  还有的居士在打坐的时候,时常感觉昏沉困倦,老是想打瞌睡,精神提不起来。遇到这种情况,就可以用凉水洗脸,穿单薄的衣服,坐在光线较强的地方,尽可能地坐在高一点的位置,这样就可以避免昏沉的情况;反之,如果衣服穿得太厚,又坐在光线昏暗、地势较低的地方,就比较容易昏沉,观想的时候也会感觉模糊不清。  用于观想的佛像虽然是唐卡,但我们不能将佛像也观想成像唐卡一样扁平而实有,而是要观想成如同彩虹一般如幻如梦、内外通透的佛之真身。所谓如幻如梦,就像空中的彩虹一样虽然有现象,但却没有实体;或者如梦境一般虽然有山河大地的现象,但实际上却不存在一样。所谓内外通透,就是指没有任何实体性的血肉以及内脏等等。观想的时候,就应当观想这样的金刚萨埵。  具体观想时,首先观想一根四指或一肘长的花茎悬浮于自己(自己跟平时一样,无须观想其他相貌)头顶,并正对着头顶中部的梵顶穴。在花茎上方头顶一肘处,盛开着一朵白色的千瓣莲花。莲花的花蕊处是白色月轮,在月轮之上,是白色的吽()字。猛烈祈祷上师,之后观想于一瞬间吽字变为自己的根本上师,形象为圆满报身装饰的本师金刚萨埵佛父佛母。金刚萨埵主尊面朝观想者前方,以金刚跏趺坐式端坐于月轮之上。  佛像中的佛母,代表着空性;而金刚萨埵佛父,则代表现象。所谓现象,就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中观派认为:一切法都不是实有而是如幻如梦、是空性的。一切现象虽然从我们的角度而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实际上却离不开中观所讲的空性。这就是空性和现象的双运,在中观里也叫做现空无别。所有密宗双运像中佛父佛母所代表的含义都是这样的,并不包含被某些人所强加的意义。  至于金刚萨埵佛像所穿戴的衣服装饰,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讲得比较清楚,此处就无须赘言。以上观想过程,就叫做外在依止力。  2、内在依止力  观想清楚以后,就要从心灵深处对金刚萨埵生出无比强烈的信心,并虔诚地祈祷金刚萨埵主尊,加持自己能够清净从无始以来所积累的罪过。在有些加行引导中,首先观想的金刚萨埵,是显得不太开心的金刚萨埵相貌。为什么要这样观想呢?因为我们现在还有很多罪孽没有清净,在这些罪孽清净完毕以后,我们再观想的佛像就是比较开心的相貌,这其中也有一点缘起,因为诸法都离不开缘起之网,通过这样的观想来制造一种好的缘起,是会有一定益处的。  在生起信心的同时,我们还要想到:即使清净罪业,也不能只考虑自己一个人的罪孽,要为了普天下的所有众生能够清净罪孽而祈祷金刚萨埵。也就是说,要发菩提心。这就是内在的依止力。  3、念诵内容  内外两种依止力具备了以后,就一边观想,一边念诵:  阿 大 涅踏玛 学喔热  啊 于我庸俗头顶上  班 嗄 达沃 旦 戒 为  白莲月垫之中央  吽累喇嘛多吉森  吽成金刚萨埵师  嘎 萨 龙 秀 作 波革  皎洁受用圆满身  多吉这 怎 宁 玛 彻  双运慢母持铃杵  秋 拉 加 索 的巴炯  祈净罪障皈依您  以上就是内外两种依止力的修法,接下来就要修第二个条件。  (二)破恶力  破恶力也可称之为厌患力,其含义是什么呢?就是对自己以前所造的罪孽,生出非常强烈的后悔心。以前,我们在有意无意之间,已经造了很多罪孽。其中有些是在愚昧无知的情况下造的,有些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造的,有些是在明知故犯的情况下造的。无论如何,现在我们都必须要生出追悔之心。如果不后悔,认为以后还可以继续重操旧业、为非作歹,那么,其罪孽就只能减轻而不能完全清净。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  后悔心是什么样的呢?以杀生为例,如果对自己的杀生之罪,能真诚地生起追悔之心,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做法是错误的,并对这些罪恶生起强烈的恐惧感,就可称之为后悔心。就像服下某种剧毒,虽然现在毒药还没有发作,但迟早是会发作的。在我们发现自己已经吞下这种毒药以后,就肯定会感到惊恐不安一样。我们对自己所造的罪业也应该有恐惧感,而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如果能有后悔之心,就能破坏一切所造之罪。无论密宗还是显宗,无论是金刚萨埵修法还是其他的忏罪修法,忏悔时都必须要具备这一点,这是第二个条件。  (三)恢复力  所谓恢复力,就是发誓不再造作类似罪业的决心。如果认为:虽然我杀了生,但通过忏悔也可以清净,所以我还可以再去杀生;并因此而没有发誓“从今往后纵遇命难也不杀生”的话,就只能减轻而不能清净罪业。只有具备从此不再造作类似罪过的决心,才可以彻底地清净罪业。这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如果一个人能发誓从今以后不再杀生,那么这个人就基本上可以清净从无始以来直至现在所犯的杀生之罪。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具备其他三个条件,就可以让沉重如山的罪障彻底烟消云散。  在暂时不能完全断除杀生的情况下,针对个别众生,我们也可以发誓。比如发誓从此以后不杀鱼,不杀猪等等;对于那些我们想杀也杀不到的动物,比如现在已经从地球上绝迹的恐龙,若能发誓不杀,也有相应的功德。因为恐龙是以前存在过的生命,我们曾经也应该杀过,现在能这样发誓,同样也可以清净屠杀恐龙的罪孽;另外,对于很多我们不能接近,也不可能宰杀的生命,比如像老虎、狮子等等,也可以发同样的愿。当然,这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我们无权鄙视任何一种生命,所有的众生都应该是慈悲的对境,都应该一视同仁,没有任何众生应该遭受生命被剥夺的命运。作为一名修行人,就更应该发誓彻底断绝杀生行为。  如果不具备发誓的意愿,或者深度不够,那么弥补过失、清净罪业的程度也会有所欠缺,所以,我们应该真心诚意地发愿。如果实在无法发誓彻底放弃杀生之行,那就发誓尽量不做,这样发誓也是有用的。这是第三个条件。  (四)现行力  现行力也称为现行对治力。为了清净罪孽,而作的念咒、磕头、放生、吃斋等等行为,都属于现行对治力。但金刚萨埵修法中的现行对治力,是指观想金刚萨埵并念诵百字明。也就是在金刚萨埵座前发露自己的罪业,毫无保留、无有隐藏地将自己能够想起来的罪过,比如去年十月我杀了一条鱼等等,一一进行忏悔。如果时间地点记得不是很清楚,也可以将自己从无始以来到今天为止所做的一切罪业,在金刚萨埵座前发露忏悔。这样的现行对治力,远远地超越了其他现行对治力的能力。所以,观修念诵百字明的作用是非同寻常的。具体方法如下:  在金刚萨埵观想清楚以后,再观想在金刚萨埵佛父佛母心间,有一轮如同一粒压扁的芥子一般非常微小的月轮。这时,先念一遍百字明,然后把一百个字观想在月轮上面,笔法的粗细如同一根头发的发尖一般细微。为什么要观想得这么细呢?这是一种诀窍。因为观想得越细小,注意力就会越集中,就越不容易散乱;反之,如果观想得很大,虽然观想起来很容易,但注意力就越不容易集中,随时都有可能散乱。所以,虽然金刚萨埵佛像不一定要观想得很小,但其心间的月轮和字务必要观想得很小很小。还有,本来我们所观想的金刚萨埵,其身体是如同彩虹一样内外透明,也即没有内外分别的。但是,这里观想月轮的位置还是要放在如梦如幻的佛像心间,像十五的月亮一样晶莹圆满。  这一百个字都是梵文,其内在含义的略解,附于下面的念诵内容当中。我们可以通过念诵百字明,祈祷金刚萨埵,加持自他能够清净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所造的一切大大小小的罪孽。下面开始念诵:  救 森 扎 布 托 罗 夏  以猛悔心发露忏  寻 恰 卓拉瓦 江 顿  后遇命难守誓言  秋 特 达瓦记 波 荡  于您心间明月上  吽叶 踏 玛 鄂 记 果  吽字周围咒绕旋  第 巴鄂 记 杰 革 为  诵咒加持自相续  呀 因 得 瓦 救 参 内  父母双运交界处  德 则相切 森 戒珍  菩提甘露如云涌  嘎哦 德 达 匝 巴意  降下白如冰片汁  大 荡 刊 森 森 坚戒  我与三界众有情  利 荡 拗 梦 德 爱杰  业及烦恼痛苦因  那 敦 的 这 尼 洞 这  病魔罪障煞气垢  玛利 相 瓦 匝 德 索  无余清净祈加持  下面是观想及念诵百字明:  嗡  “嗡”字为咒语的先导,并有善妙、吉祥之义。  班扎萨埵萨玛雅、嘛呢巴拉雅、  金刚萨埵主尊,请您以及(您的)身口意之甚深密誓言恒时守护、保佑(我们)。  班扎萨埵底诺巴底叉、知桌美巴哇、  金刚萨埵,请您安住于我,并与我无二无别。  色度哟美巴哇、  请以无漏大乐之味[证悟光明的智慧]令我满足。  色布哟美巴哇、  令我增长空乐无二之智慧[证悟光明的智慧]。  阿呢 埵美巴哇、  请爱怜我![即慈悲之义]。  萨尔哇斯德玛美扎雅叉、  请立即赐予我殊胜[清净一切罪业等]及共同之一切成就。  萨尔哇嘎嘛色匝美、则当协央格热、  令我于行持一切事业时心地贤善。  吽、  “吽”字是金刚萨埵的种子咒,及诸佛五种智慧之本体。  哈哈哈哈吙、  四个“哈”字,表示令我现前四种灌顶之智慧。  班嘎万、萨尔哇达他嘎达、班扎嘛麦门杂、  祈请一切出有坏如来,请以三金刚[身口意]之智慧、方便与大悲,于双运之中恒时勿舍弃我。  班扎巴哇、  使我的身口意成为三金刚[佛的身口意]而成佛。  嘛哈萨玛雅萨埵啊。  恒时不离超越三时之大时[没有时间分别的法界]誓言大勇识[金刚萨埵],请令我成就一切如来于无生界中平等味之一体智慧。  (金刚萨埵佛父的后方)  (金刚萨埵佛父的前方)  在没有观想之前,应该尽力观看这一百个藏文字母,在基本熟悉之后,再一边念诵,一边观想:中间是金刚萨埵的种子咒——白色吽()字,从月轮中间吽()字的位置向主尊前方画一条竖线,在竖线的四分之一处,就是100个字母中的第一个字母嗡(),然后就开始顺时针由内到外地逐字观想,最后一个字()也要落在这条竖线的终止位置上。(见图) 月轮上面的字母都是竖立的。因为一百个字比较多,所以要在月轮上转三圈,如果所念咒语的字数较少,就可以根据字数情况减少转绕的圈数。有的修法认为,一百个字母只需在月轮的边缘转一圈就可以了。虽然有些密宗修法所观想的字会转动,但在这个修法中所观想的字是不动的。字母之间的密度既不能太分散,也不能互相接触,中间稍有一点空间就可以了。  观想好以后,就开始念诵百字明。一边念诵,一边祈祷金刚萨埵,同时观想月轮上的每一个字如同冰雪消融一般地滴下甘露,通过月轮、花根进入自己的头顶。然后观想从无始以来自己所做的杀盗淫妄等等罪障,变成烟尘雾岚的形态;体内的种种病痛,变成腐败的脓血形象;一切魔障变成蜘蛛、青蛙等小含生的形象。观想以上所有一切,被如同洪水般的甘露之流彻底卷走,并从足底、肛门、毛孔等处黑乎乎地排出体外。这时观想自己下方的大地裂开,所有的冤亲债主围绕着死主阎罗王,张着口、伸着手,满心希望地等待着,当流出的脓血等不净物源源不断地流入它们手里、嘴里后,它们都心满意足地合上手嘴,并在心中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此时,大地又重新复合,恢复原貌。  本身罪孽并不是实有的物质,那些与自己有宿债的众生也不可能在地下等候,但我们观想的时候就要这样观想。通过这样观想以后,自己对他众就不再有任何亏欠,一切的宿债都得以清偿,所有的业障也灰飞烟灭,这就是佛的善巧方便。此时,再观想自己的身体也彻底地除残去秽,被奔流而下的甘露冲刷得一干二净,最后成为内外透明的、如同水晶玻璃一般的身体。  接下来,是观想透明身体内的中脉及其四轮。观想中脉四轮,是密宗的一种特殊修法。但因为金刚萨埵修法属于前行修法,所以在这个修法当中,只需简单观想就可以,不用很复杂。具体观想如下:  首先观想身体中央有一中脉,从头顶直至肚脐下的四寸处,粗细如同自己的无名指,不是弯弯曲曲而是很正直的一根脉。中脉观想完以后,再观想从中脉分出犹如伞辐一般的四轮,其中如同花瓣一样的分支叫做脉瓣。脐部幻化轮有六十四脉瓣,瓣端朝上;心间法轮有八脉瓣,瓣端朝下;喉间受用轮有十六脉瓣,瓣端朝上;头顶大乐轮有三十二脉瓣,瓣端朝下。然后再像前面一样明观金刚萨埵降下甘露,自身的中脉四轮以及整个身体,乃至手足指尖,全部充满白色甘露。自他一切众生均由此而获得了四种灌顶,清净了四障。于相续中生起四喜之智慧,并现前化身、报身、法身、自性身之果位。身体内外清净无瑕,没有丝毫罪孽。如此一边观想,一边念诵:  滚 波 大讷莫西 梦 巴意  怙主!我以愚昧无知故  丹 策 累讷 嘎 扬 年  于三昧耶有失犯  喇嘛滚 布 加 作 戒  怙主上师祈救护  作喔多吉怎巴得  亦即主尊金刚持  特 吉亲 布 大 涅坚  具足大悲体性者  卓 沃 作拉大 加 切  众生主尊我皈依  大 荡 森 坚 坛 加戒革颂特匝瓦荡烟拉各丹  发露忏悔身语意所失毁的一切根本支分  策年巴坛加托罗 夏 所,的巴荡这 巴尼 洞  三昧耶,祈求赐予加持一切罪障、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1
正序
倒序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2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3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4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5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6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7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8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9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10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11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12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13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14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15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16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17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18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19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20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21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22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23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24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25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26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27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28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29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30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31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32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33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34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35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36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37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38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39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40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41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慧灯之光
慧灯之光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