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平等 诚实 爱国主义 雄心 舒适 正义 勇气 和平 宽容 慷慨 安全 自治 独立 言论自由 竞争 理智 和睦 合作 秩序 创造性 生产性 从价值到价值假设要弄清价值假设,不能局限于单一的价值表格。诚然,你与别人的许多价值或许不约而同。难道不是几乎所有人都向往灵活、合作和诚实?然而 正是因此,任何单独的价值,都绝难成为理解事物的权威指南。那些引导你回答某个规范性问题的观念,其他人却很难苟同。你心中的每个价值几乎无不如此,概莫 能外。 对价值的归属竟会如此悬殊,在面临价值的对立和冲突时济身于争论之中,你便会看得极其鲜明。这对于弄得多数人同时推崇竞争和合作两种价 值方面固然裨益无多,但一旦我们遇到某种规范性选择,例如某人在竞争和合作发生冲突时更有睐于竞争,这一点倒可以使我们的理解更加完整。 作者 对某些价值的偏爱通常隐而不露;然而这些价值,对他的结论以及他选取来论证结论的方式却影响极大。对价值优先地位的这种暗中维护,便构成所谓价值假设(或 称价值判断人认清对冲突的价值或价值系列的支持取向,有助于你增进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会为你提供评价规范性论争的坚实基础。 一旦某位作者对 争论中的规范性问题表明立场,他总会对分人信守的某种公认价值置若罔闻。举例说来,若有人主张对结婚的夫妻发放生育许可证,他必是将集体责任看得比个人责 任更为重要。因此,在寻找价值假设时,你不妨先去找到价值偏好的某种表征。可以问你自己,依照作者的立场,他把哪种价值立为标准,又对哪种价值置若罔闻。 若你成功地发现了某人在一场争论中的价值偏好,你不该指望这个人在面临另一场争论时,采取的是同一种价值优先的立场。人们很难做到无视论题而执着于前后一 致的价值取向。在第十四章中,我们会告诉你人们改变其价值假设的方法。然而现在,你先要认清,人们极少会墨守成规,面对不同的争论,他们倒宁愿随机应变, 不被强梗的价值假设束缚手脚。 价值冲突展示 在了解了典型的价值冲突之后,你会更为迅速地认清,在作者达成某一结论时,他遵循的是怎样的假设。下面列出伦理问题中较为常见的价值冲突,并举出这些价值冲突表现得较为明显的若干争论实例。希望在着手弄清重要的价值假设时.你能将其作为前进的起点。 典型的价值冲突及争论示例 1.忠诚--诚实 1.你是否会把姐姐吸毒的习惯告诉父母? 2.竞争--合作 2.你是否赞同按考试分数进行的分级体系? 3.出版自由--国家安全3.每周召开总统记者招待例会的作法是否明智? 4、平等--个人主义 4.公平就业是否应有种族分配配额? 5、秩序--言论自由 5、我们是否应把观点激进的人送进监狱? 6安全一刺激 6、你是否选择一项危险的职业? 7.慷慨--物质成功 7、是否应该向穷人提供金钱援助? 8、理智--本能 8.在打赌之前,你是否会校实余款? 9、传统--新奇 9、已离婚是否应该易于办到? 在弄清价值的过程中,你每每发现,某些价值对于争论中结论的形成额为重要。若要评价一次争论,不妨设法多找出些价值冲突,以考察你的能力究竟如何。某些争论固然只有一个根本的价值冲突,而别的争论就会有不止一个。 请重看前表中的第7项。很有可能,除慷慨和物质成功之外,别的价值冲突也会影啊你在是否向穷人提供金钱帮助问题上的决定。比如说,下面所有这些价值冲突,都可能构成影响的因素: 1、个人责任--集体责任 2、竞争一合作 3.效率-一社会稳定 象这样寻找所有可能有关的价值假设,你便不至于遗漏争论中重要的方面。然而,你毕竟还无线洞悉,到底是怎样的价值假设,才真正是作者结论的幕后指挥。 查一查作者的背景 我们已经指出,寻找价值假设的一个可行的出发点,是查核作者的写作背景。尽你的可能,寻得作者通常持有的价值偏好。他是富商巨贾、工会会员、共和党官 员,还是医生、公寓的房客?这种人一般会维护怎样的利益?举例说来,一位大型汽车厂的总经理,若是发现推崇效率而非稳定会使他丢掉工作,他便很难再对效率 做什么高度评价。因此.作为一个批判性的读者,你能很快发现价值偏好--只需考察与作者类似的其他人可能的价值假设便可奏效。然而,由于作者属于某个集 团,他便具有该集团的价值假设--这一点绝不是处处灵验。认为某一集团所有成员的思想如出一辙,这一假定实在是错误绝伦。我们曾见过在某项争论中,企业 家、农场主和消防人员都在其内部产生龃龉。考察作者的背景,在理解其价值假设时可能大有裨益--然而,也如其它线索一样,只有谨慎使用.才不至将你引入歧 路。 看一看作者的理由 若要确定一个人的价值假设,有个方法颇为重要,那便是先考察其支持结论的理由,再来确定究竟是怎样的价值偏好,导致这些理由显得更加合乎情理。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事例: 论题:不应该兴建核电站,因为它会污染环境。 这里提及的理由便是核电站的兴建可能导致的结果。显然,作者对环境污染是深恶痛绝的。他为何对此特别给以重视?防止污染,有助于达成何种更为普遍的价 值?可能是环境保护,也可能是返朴归真。然而其他人可能会强调迥然不同的结果,诸如向消费者供应电力。这又是为什么?或许因为后者在心目中对效率更为重 视。这样,若是某人的价值假设认定环境保护比效率更加重要,他自会用论题中提及的理由来支持其结论。 要注意的是,结果的严重程度对价值假设影 响极大。某人重视环境保护甚于效率,可能仅仅在效率对环境造成“重大的”损害时才会如此。另一方面,一个人倾向于自由企业而非经济保障,或许也仅仅由于失 业率尚停留在法定的限度以下。因此,尽管价值假设前后一致,人们也很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全是由于他对于结果的严重程度多有瞩目的缘故。这样,确定价值 假设的一个重要手段便是询问:何以对作者(或演讲人)说来,这一特定的结果(表现为各种理由〕会如此差强人意? 请记住,在考察价值假设时,总免不了要涉及价值偏好。同争论的主题一样,价值假设对于作者的取舍,永远起着校正航向的作用。 类比和反串 许多社会争论有某些共同特征,因此可以互相类比。有时,考察其它社会论争中的类比因素,会帮助我们发现某一争论中的价值偏好。 我们不妨问一下,何以某一争论与其它争论颇为类似?问题的答案自会提供一些线索,有助于揭示重要的价值假设。 政府是否应要求汽车制造商在汽车中装入气囊? 这一争论有哪些重要特征?更普遍地说,这一争论涉及的乃是,一个集体,例如政府,是否可以对人民的生活加以干预,以求帮助他们保护自己。与这种干预情形 相似的包括禁止香烟广告;要求摩托车驾驶员戴头盔,以及禁止拳击。只要承认这些问题有所相似,你便会发现,某些价值对人立场的确立,竟能如此法力无边。谁 若认为政府必得要求汽车装上气囊,他一般也会认为政府应该对香烟广告加以禁止。何以如此?因为他首先尊重的是集体责任和公共安全,而不是个人责任。 试为下面的论证找出类比:报纸和电视记者拒绝透露秘密消息来源是否合乎法律?我们可以联想到的问题是:心理医生是否应被容许拒绝就其患者在谋杀案审判中 提供证词。你自然还能举出其它事例,诸如隐私、公众的知晓权,以及公共安全。总之,要确定价值假设,弄得价值乃是颇为重要的阶段之一。考察价值冲突,还有 一个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反串。你可以询问:某些人何以与作者的立场迎然不同?若是有人主张,我们不应该用猴子进行科学实验,你便可问自己:若是想为使用猴 子进行辩解,我会有何举措?请记住,一旦某人在争论之中明确了立场,他便表现了一种价值偏好。你对这种偏好的知识,可帮你确定,面对他的结论,你应该何去 何从。 搜寻实践下面的例子将有助于你在寻找价值假设时更加得心应手。 国会正在试图通过一项法律。以减少目前儿童电视节目中的商业 性宣传。提案呼吁限制儿童节目中商业广告的数量和类型。然而,那些认为应该是家长而不是国会管理电视的入,却对此大加挞伐。他们认为,只有家长才对孩子收 看电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支持此项提案的人却坚持说,儿童节目有一半时间充斥着商业广告,为保护儿童免受鄙俗露骨的商业注宣传的影响,政府的限制 势在必行。他们要求儿重节目应特别注意其对象的特定需要以及相对的不成熟性,而不要让他们落入商业化的魔掌。这两种立场的结论可以概括如下: 结论;政府不应对儿童电视节目横加管制。 理由;任何此类管制都应归家长施行。 结论:政府应该对儿童首自加以管制。 理由:儿童特别易于受到电视节目中对商业利润孜孜追求的宣传的损害。 反对者的理由在干,管制电视节目的做法应予取消,因为它侵犯了家长管理电视的个人责任。他们相信,这项管制企图凌驾于个人自由取舍的原则之上。因此,政府的管制措施,侵犯了他们各管自家事的个人责任。 价值假设:在这一问题上,个人责任应比集体责任更为重要。 另一方面,支持提案的人则坚持认为,对从如何对儿童更为有益的角度上看,社会(例如政府)提供帮助实为必需之举。他们相信,减少对儿童的商业宣传,在个 人责任方面做出些微牺牲也完全值得。他们觉得,政府推行的集体行动.较之个人的努力,在减少商业性宣传方面肯定更有实效。 价值假设:在这一情形下,集体责任应比个人责任更为重要。在此,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之间的对立,便构成了主要的价值冲突。请记住,规范性问题的结论要求理由和价值假设两者俱备。 理由十价值假设=结论 下面再来看一个例子:学生们应该遵守关于校服、鞋子、头发长短等衣着规定。在此类教育环境下,教师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学好。富贵的时间和精力,绝不应当 浪费在因缺乏严格的衣着规定而引发的纪律问题上。我们先概括一下这段论辩的结构;结论;学生们应该遵守严格的衣着规定。理由;遵守这些校规之后,纪律问题 将会有所减少。你认为在对学位严格的衣着规定所表示的支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价值假设?重新看一下第61页上本章什么是价值这一节中的表格。哪一种价值冲 突会影响某人对学校衣着规定的反应,并促他使用我们在上文中概括过的推理?请解释一下,对总体教育成就的偏爱甚于对个人自我表现的偏爱,会使你怎样对这一 争论做出反应。 弄清价值假设,不仅能使你理解某人何以采取一种特定的观点,同时,它也有助于你认识到,此人如何得出某一结论。我们都在试图互相理解,这一过程常常对认清自己的行为模式大有裨益。 小结 价值假设通常藏而不露,但在推论中却处于核心的地位。在任何一论题里,价值假设都是一种隐含的观念,它表现着相对于其它价值的一种价值偏好。作者的写作背景,某一价值假设对其结论的影响;类似的争论以及反串,都会为我们提供线索,以便在争论中寻得其人的价值假设。 练习 批判性问题:价值冲突和假设是什么? 针对下列观点,先找出能使你赞同或者反对的价值冲突,再来弄清作者心目中价值的优先性。 段落1 在我们的社会里,有些人每年能赚得大笔金钱。运动员、企业家和公司董事,他们的收入常人几乎无法想象。同时。在同一国家里,另一些人却饥寒交迫,更无钱买车。我们不应该容许某些人的收入比平均收入高出百倍有余。 段落2 我们疏于向青年传授婚姻的真谛。真谛在于,婚姻是一种可怕的习惯。它破坏自愿的爱情。激动人心的罗曼蒂克,变成了无味的婚姻。爱河中的赏心乐事,沦落为折磨心灵、束缚手脚的婚姻契约。 段落3 对绝大多数人说来,大学乃是浪费时间和金钱的渊薮。人们根本无需到学校里进行学习。若你钻进大学,不过是想多挣钱,你真是找错了门。在收入超过2500 美元的人中,有一半以上没有大学文凭。你在大学里学得的一切,到工作中不过是一张废纸。最好不去浪费你们挣到的钱,虽然你的好朋友们都想挤进大学。 --参考答案-- 段落1结论:不应该让部分人的收入比平均收入高出百倍有余。理由;贫富之间的鸿沟妨碍某些美国人获得基本必需品。可能引起读者反对的一项价值冲突,存在 于机会平等和条件平等之间。该论证所凭依的原则在于,每个人都获得基本必需品乃是极为重要的事情。高收入现象的存在,限制了金钱向那些需要购买必需品的人 转移,因此,推崇条件平等甚于机会平等的人们会争辩说,尽管类似的机会适用于所有工人,我们还是理应得到财富和服务方面的基本保证。 段落2结论:婚姻不值得提倡。理由:1.一旦结婚,爱情即不再自愿。2,婚姻枯乏无味,絮烦难捱。这里的价值冲突在于安定感和多样性之间。作者显然喜欢多样性甚于安定感。他批评婚姻枯之无味、墨守成约。这一点;那些推崇安定感甚于多样性的人肯定不会同意。 段落3结论:绝大多数年轻人不应去上大学。理由:l.许多收入甚丰的人从未进过大学校门。2.大学里一般并不传授与工作有关的技能。本段的价值假设在 于;物质方面的成就要比学识更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强调的结果与学校之对未来收入的贡献颇有抵触,他认为,人们进入大学,目的仅在于钱;别无它途。若 有人推崇学识甚于积聚金钱.便不会同意本段的推理。 段落4(自测题) 照顾性法案实际上是为种族主义翻版。雇主们优待少数民族本职 者,实际上与那些优待白人的人没什么区别。评价一个人,依据的应该是他的成就、资格和能力。肤色如何,不应在考虑之列。那些最合格的人应得到他们所寻求的 工作。他们精心准备,却没有想到,预先确定雇佣少数民族求职者比例的做法是不公正的。亚伯*林肯说过。“不应依靠削强来扶弱。”照顾性法案正是如此。若是 雇主们被迫在用素质较低的少数民族求职者,少数民族能力低下的形象将长存不消。素质较高、工作勤勉的人得到应得的机会,才是唯一正确的做法。 第六章 怎样发现描述性假设? 从斯塔尔教授那里,你能学到很多东西。他的学生们都对他的授课如醉如痴。 现在,你已弄清价值假设,这是规范性争论中隐含的重要纽”带。 这样,在寻找价值假设时,你便会知晓作者希望世界应该是怎样,换言之,他认为何种观念才最为重要。然而,你尚不知道的是在作者的眼里,这世界究竟怎样, 或者将会变成怎样。他的那些可见的推理,便依赖于这些观念,一如依赖于他的价值一样。这些观念隐而不露,鲜为提及,它们叫做描述性假设。这是论辩之中隐含 的根本纽带。 上面关于斯塔尔教授的论题,便依赖于这种隐含的假设。你能否把它们寻找出来? 本章主要研究寻找描述性假设的方法。 批判性问题;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描述性假设的特征 让我们进一步考察有关斯塔尔教授的论辩。对我们所谓描述性假设的意义,可以更加了然。推理结构如下: 从斯塔尔教授那里,你能拿到很多东西。 理由:他的学生们都对他的课如醉如痴。 诸如此类的推理显然并不完整。我们知道,单靠自身,理由并不能够支持结论;它必须借助某种其它(通常是隐含的)观念与结论联系起来。如果这些观念真正正 确,它们便证明了理由支持结论的根据所在。因此,不管理由的支持作用如何,不管其与结论的关系如何,结论的成立,都依系于我们能否认识到那些在逻辑上将结 论和理由联结为一的隐含观念。如果这些隐含观念是描述性的,便可将其称为描述性的联结假设。下面指出上述论辩中的两个假设: 假设1:学生的评 价,是授课质量的指示器。首先请注意,如果理由正确,同时该项假设也正确,则理由将为结论提供支持。然而,若是学生们狂热地推崇他的讲课并非因为学生们试 图增进知识的价值,而仅仅因为他们追求娱乐的价值,则这一理由则无法真正支持结论。其次,还需要注意,这一假设表现的是事物是怎样,而不是事物应该怎样。 因此,其实这乃是一个描述性假设。 假设2;学到很多,便意味着从课堂上吸收知识。(海绵式思维,是不是?)如果”学到很多”定义为发展思维技 能;则对授课如醉如痴便与此是不相干。可见,只有为学习规定某种特殊的定义,这一理由才会支持我们的结论。要弄清联结假设,便需回答一个问题;”在何种基 础之上,结论才能由这些理由推绎出来?”自然,接下来的一步便是追问;”能让我们接受假设的基础是什么?”如果这一切全都是付诸厥如,你只好认为,理由根 本未对结论提供支支持。 要知道,在上面的论辩里,还有着进一步的隐含假设。举例说来,你必得首先承认,旁人对授课质量的看法与你完全相同,你才好接受这一推理。难道你到一家饭馆吃饭,仅仅因为你的许多朋友在此狼吞虎咽?你岂不想搞清楚,他们为什么这般狼吞虎咽? 请记住:在推理当中,往往包含着纷纭杂多的假设。还需注意的是,在你着手弄清假设时,需要辨认作者需要充做支持结论理由的观念。因为作者常常并不留意他们的假设,他们有意识的信念,与你辨析出的隐含假设会很不一致。 填平鸿沟,重建推理 在寻找假设时,你需做的工作便是填平鸿沟,重建推理。这就是说,你应找出一些观念,是它们使得作者的推理过程”貌似合理”、你或许已经对全部可见的和隐含的论辩形成了明晰的图画,然而,你还需乘胜前进,确定其长处和弱点。 要发现论辩中重要的错误联系,必须做些什么?它要求顽强工作,大胆想象,以及不懈创造。寻找重要的假设,是一件艰难卓绝的事情。你已经了解了两种假设 --价值假设和描述住假设。上一章曾教你发现价值仅设的若干线索。现在,再告诉你另一些线索,它们能帮助你在探究描述性假设时获得成功。 考虑 结论与理由之间的差距。为什么先要去寻找假设?因为你希望能够判断,理由如何为结论提供了支持。这样,便要注意考察作者为理由和结论所做的联结。你可以 问;你如何完成了理由到结论的演绎?你可以问:”如果此项理由正确,需更何种同样的其它观念,才能推出结论?”此外,为便于回答这一问题,你还可以问:” 假设这个(或这些)理由正确,是否有别的途径足以把结论引入歧途?” 考虑差距,对发现价值假设和描述性假设,都会大有裨益。 寻找支持理由的观念。有时理由并未得到明确的支持;然而,理由的合理性,毕竟有赖于观念可以让他人接受到何种程度。下面的例子便是此类: 结论:我们需要对爱滋病教育增拨款项。 理由;一旦如此,它将能大量减少爱滋病病例的数量。 要让这一理由得到接受,需要哪些理所当然的观念?我们要假定; (1)钱款的使用单有实效;换言之,教育必须普及到这个尚未普及到的高风险集团成员; (2)这些成员必须愿意接受教育的内容,并对其做出积极的反应。因此,观念(1)和(2)共同决定着理由的可接受性,并从而决定着结论的可支持性。弄清 作者的观点。有时判断某人假设会变得轻而易举,方法是,设想你正在被人要求为这一结论辩护。若你能够胜任,或许你便接触到了他的本质,而其结论,也便能够 推绎出来。去发现作者的背景吧。不管你面前这结论的所有者是个公司经理、共产党员、工会领袖、拳击迷,还是个法官,去设法扮演他的角色,想象他如何思考, 怎样得出结论。若是一个煤炭公司的经理坚称,露天开采对我们自然环境的美好并无严重损害,他的根本信念或许在于,露天开采对我们的国家大有益处。因此,他 会让美好一词的定义与他的论辩尽量一致,虽则旁人对美好的界定可能导致对露天开采的谴责。 弄清反对作者的观点.若你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演讲 人)尚不足以断定他的假设,不妨反串一个他的对立面。你可以问自己,何以别人不同意这一结论。是怎样的推理导致某人将你正着手评价的结论拒至千里之外?如 果你能够充任某个反对这一结论的角色,你便会在基本结构中更加轻松地将假设辨认出来。承认可能存在着其它获得理由的卓有成效的手段。一般讲来,支持结论的 理由总会争辩说,作者的结论一定是成效斐然。一旦达成同一成效的途径不止一种,联结理由和结论的一个重要假定便是:作者的结论,乃是收到成效的最佳途径。 把这一技巧用于我们的例子。 学校里的许多辅导教师坚持认为,大学新生应该获准自由选课,而无需接受家长和校方的限制。他们指出,这种做法将有助于发展学生们的个人责任。 但是,难道不是有许多途径足以发展个人责任吗?让新生面对势必影响其长远利益的课程盲目做出评判,这样引发的后果,是否会比别的选择要更少费力、更多收 益?举例说来,可以靠要求学生自筹学费的办法来加强个人责任。因此,若是有人主张,应该容许大学新生自由选课,以促进个人责任,这不过是个假设:不存在风 险更小的选择足以达到类似的目的。更多的了解问题。越能了解论题的所有方面,判断假设的工作也越容易。因此,必须尽可能掌握有关此项问题的一切信念。避免 把难以成立的理由当做假设。试图判断假设之初,你会发现你找到的不过是既经说明的理由而已。于是你便想;文章的理由想来并不充分。”满眼看见的尽是些假 设。到底如何,你没有搞清楚。”也可能,你干脆把理由重说一遍,权做假设。要求作者把理由说得更加明确.这一点你并没有做错。诚然你高瞻远瞩,洞见深邃. 然而你所找到的假设,与我们在这两章频频出现的全然是两码事。事实上,你不过是把理由强充做了“假设”。 摇滚音乐问题:试一试你的本事 我们来看一段有关对摇滚音乐的争论。试一试能否找到描述性假设和价值假设。摇滚音乐对大学生的冲击,正对他们的学习产生着恶劣影响。对书籍的热忱,被对 每周摇滚歌星的热狂取而代之。一旦他们沉溺到摇滚音乐激烈喧嚣的声浪之中不能自拔,怎能设想还会去孜孜研读柏拉图以来的鸿篇巨作?这种音乐,如毒品一般, 带给人的是幼稚的、转瞬即逝的眩晕,这一点,书本和教室从来无法提供。此外,同演员一样,学生们被音乐重重包围,对时间的流逝则浑然不觉,学习只好被挤到 了脑后。摇滚音乐还不仅仅是在争夺学生们的精力。事实上,学生们已越来越诉诸摇滚来回答人生和世界的各种问题。社会公认的摇滚歌星,变成了年轻人心目中的 新式英雄。然而,这些歌星提供的解决方案简单无用。今天繁复的疑难困惑,靠五分钟激情是断难谈清讲明的。可尽管如此,学生们仍对那些腰缠万贯的音乐匠人的 只言片语顶礼膜拜,倒是把功课和教授抛到了一边。 结论:摇滚音乐对大学生产生着恶劣的影响。 理由: 1.书籍需要学生们潜心钻研;然而,它们无法与摇滚音乐的通俗易懂、激昂猛烈竞争。 2.摇滚音乐引发的兴趣,使对学习的兴趣相形见拙。 3.学生们热衷于音乐中的简单歌词,却忽视了教授们的复杂观念。 首先必须注意,作者并未给他的理由提供“证据”。因此,它会诱你宣称:“这些理由全是些假设。他对自己的观点一窍不通。”错了!这些并不是假设!请记住:考察未臻完成的理由虽然重要,但这与考察假设并不是一回事--后者乃是论辩之中显然成立的基本观念。 现在,再来看一下究竟能从这段论辩之中找到怎样的描述性假设。你该记得留心结论与理由之间的差距。先来问自己;在何种基础之上可以相信理由确实正确?然 后再问;假定理由确实正确,是否有某些途径将导致结论出现错误?不妨从一个强烈反对摇滚音乐的人的立场出发来看这一问题。我们来看前两条理由。如果激情勃 发与真正的灵感涌现这两者相安无事而非水火不容,则这两条理由便全都站不住脚。或许听几段摇滚音乐,会使学生们身心舒展,从而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更能精神集 中呢。因此,需要提出的一个描述性假设便是:热衷于摇滚音乐,并不能够舒展身心,只能增加学习的负担。同样,若是第二条理由正确,必须有:用干摇滚音乐的 时间,正是占用了孜孜求学的时间(描述性假设)。也许欣赏摇滚音乐的时间,其实不过是学生的”剩余时间”罢了。 下面,再假定前两条理由均为正 确。如果学生们一律潜心苦学,对任何恶劣影响都能不为所动,则摇滚音乐的恶劣影响也便不复存在。因此,前两条理由与结论相关的一条假设便应是:学生们未曾 真正投身学习,以克服摇滚音乐的影响。另一条相关的假设是;常听摇滚音乐的学生,同样愿意从事学术活动。 那么,第三条理由又将如何?只有学生们对待摇滚音乐歌词的态度,与其对待书本提供知识的态度完全相同,这条理由才算成立。没准学生们将这一切视同“儿戏”,一如冲浪竞技之类。因此,便又有了一条重要假设:学生们没有区分摇滚音乐和书本为其提供的东西。 还要指出一点。这篇文章的性质属于规范性,因此,重要的价值假设会做为推理的后盾。作者怎样把价值假设置入了文中?我们可以用反串法加以考察。年轻人收 听摇滚音乐究竟有何裨益?回答了这个问题,便了解了文章的价值偏好。例如,你能否看出对积累知识甚于情感愉悦的偏好,怎样把理由和结论联成了一体? 假设的价值 在找到假设之后,你必得努力断定,这些假设是不是言之有物。你面对评判结论的工作手足无措,只是因为,你把假设放到了推理之中。在交流时,我们都会有所假设;一旦谈话或写作,做些假设乃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假设的性质,影响着我们对推理的联系做出取舍。如果有足够的根据怀疑某一假设的有效性,你自会对这项假设支持的理由或结论表示拒斥。无需羞于反对作者的 观点,只要你认为他的假设漏洞百出。解惑排难,是作者应尽的责任;如果他对这一工作无法胜任,你便有权将他的结论弃置不顾。 关于寻找假设,还 有最后一点要说。在本章中我们并未提及假设如何依靠统计证据在论辩之中修补差距。在用证据支持结论时,我们提出了许多假设;在阅读第七章到第九章时,你会 直接面对这些假设。只有在读完这些之后,你才能感觉到推理和证据中错误的联结竟会数不胜数,令人咋舌。 小结 假设是一种观念。如果正确,它能使我们认清某些理由如何支持着一项结论。有一些线索可帮我们发现确定的假设: 1.考虑结论与理由之间的差距。 2.寻找支持理由的观念。 3.弄清反对作者的观点。 4.承认可能存在着其它获得理由的卓有成效的手段。 5.更多的了解问题。 在找到重要假设后,便可用已掌握的知识对之加以评价。 练习 批判性问题: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对下面三个段落,找出作者重要的假设。别忘了先确定结论和理由。 段落1 尊重人的生命,是正义社会根本的道搞基础。因此,废除死刑乃是社会达至文明漫长道路上重要的阶段之一。目前已有七十多个国家废除了死刑,从而庄严地宣告 了死刑的不合道德性。对社会来讲,死刑显然是得不偿失。然而,许多恼人的事例却足以显示;我们的复仇贪欲常常将仁爱之心压倒挤垮。死刑已无法对未来的杀人 凶手威慑恐吓。有些研究曾经对实行死刑及不实行死刑的社区之中杀人案件的发案率做过比较,结果显示,它们实际上不分高下。其实,我们无需对这些证据惊诧不 已,因为杀人绝不合乎理性,它常常是感情冲动造成的恶果。 段落2 报纸和电视记者拒绝说出秘密消息来源的做法是否合乎 法律?当然如此。因为根本讲来,采访记者和消息来源之间的关系,有似于牧师和忏悔者、律师和委托人、以及医生和患者--所有这些,都要求法律对隐私权做出 保障。除外,如果这一关系不受保护,公众希望获得的消息来源便将干涸枯竭。 段落3 批判性思维的计划必将劳而无功。传 授批判性思维的技能,正如其它具体的技能一样,可以循循指导,却不可把诸多课程辑成课本,并妄自宣称能教会人们一种思维的技能。根本说来,你怎么能够通过 批判性思维的教程,教医生和律师学会批判地思考问题?我们需要的是他们能在一切工作领域中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技能。要教会他们,只能靠指导,只能靠提供大量 实践和校正过的信息资料。 思维并不是这样一种技能,仿佛用不着涉及别人的精神活动,没必要考虑我们的修养,就可以教得清楚,学得明白。不该去 发展批判性思维计划,倒更应肯定,我们的学生在其一切活动之中正实际接受批判性思维的指导。除非教师们都去循循指导,都要求学生思考所学的内容而不是死记 事实,否则批判性思维便将毫无用处。 --参考答塞-- 对下列论辩中的假设,我们只把其中的一些列举出来--也就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些。 段落1 结论:应该废除死刑。 理由: l.废除死刑表现了对人类生命的尊重。 2.许多其它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 3.死刑反映了社会的复仇心态,而不是仁慈思想。 4、死刑并未能够制止凶杀。 论据:a、有些研究曾经对实行死刑及不实行死刑的社区中杀人案件的发案率做过比较,结果显示,实际上不分高下。b.杀人绝不合乎理性。 第一个理由要求的描述性假设是:尊重人的生命,是社会限制剥夺生命的最好表现。如果有人把尊重人的生命定义为以血还血,则死刑便不再有任何不道德可言。 对支持结论的第二个理由,推理必须假设:我们的国家与其它国家在信念、态度和价值方面极为相似。如果别国和我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如,在对待个 人责任和惩罚的态度方面--那些国家对死刑的立场就与我们的讨论是不相干。(作为批判性思想者,我们倒可以问:为什么那些国家不采用死刑?) 第四个理由要求比较各社区之间的杀人案件发案率。因此,若要认定理由正确,便需要假设:社区间的比较产生威慑作用的有效时间内进行。同时,推理的可靠性还要求另一条假设:死刑在那些被比较的社区里得到广泛宣传。 当作者在第四个理由中坚称,死刑未能够制止凶杀,因为杀人绝不合乎理性时,他是在假设。感情冲动是一种剧烈的情绪爆发,它总会给理性的过程带来危害。然而或许,甚至在感情冲动时,潜在的杀人凶手也会对可能的后果有所觉察。 我们为你列出了一些假设,你可以仔细寻找推理中的差距,把其它假设也确定下来。 段落2 结论:报纸和电视记者拒绝说出秘密消息来源的做法合乎法律。 理由:1.采访记者和消息来源之间的关系较为特殊。2.如果这一关系不受保护,消息来源便将干涸枯竭。 作者在这里把采访记者和消息来源之间的关系与其它关系进行了比较。但是,如果律师对委托人、医生对患者尊重隐私的理由,与采访记者和消息来源之间的关系 绝不相同,作者的理由便无法让人接受。举例说来,不同于其它职业,记者需要公布他们得到的消息,这就使得他们对社会上的一些个人产生了社会影响。 第二个理由必需的一个主要假设在于,绝大多数采访记者赖以立言的都是这样的消息,它们本应该秘而不宣,因此,一旦被公开,提供消息的人便会魔影缠身,无法解脱。而且,许多个人必须仍然坚持提供消息,尽管他们会因此遭遇极大的风险。 段落3 结论:批判性思维的计划必将劳而无功。 理由:这种技能最好依照学生们各自的教养对他们进行指导。a、律师和医生都是靠指导学习,不是靠批判性思维的课程。b、传授思维方法,不能脱离教养的实际内容。 我们可以用反串的方法,采取批判性思维授课者的立场,或者干脆就是本书的立场。要使结论得到理由的支持,便需承认,绝大多数批判性思维课程都是依赖授 课,而不是依赖指导,或依赖技能的实践。是否有什么实例支持理由?这可以是用于训练律师和医生思维的程序是否取得了成功。也可能这些职业,都从注重基本技 能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之中获益非浅呢。 整个论证之所凭依的假设在于,就基本技能而言,通过后期指导掌握要领的努力必将一无所获。只有在学生们学 习基本技能的早期阶段,指导工作才会卓有实效。这不过是第一个理由之中包含的“一厢情愿式”假设而已。因为,学生们在所有课程中需要指导,这并不意味着, 他们将得到这一指导。 段落4(自测题) 脑瓜僵硬的人一直力主将饮酒的法定年龄提高到21岁,我想谈一下我的看法。他 们的做法,意味着把更多的少年男女变成违法者。我18岁时喝了啤酒,当时是违法的;但若我知道自己已经18岁,恐怕仍会屡饮不误。我不认为我与其他18岁 的青年有何不同。如果年轻人的年龄,已经足以去黎巴嫩、德国或尼加拉瓜,那么便足以让他们合法喝酒。如果他们的年龄已经足以拥有财产、开车、工作、养育子 女和纳税,又怎么不足以饮酒呢?我们是不是真的放弃了教育?我们是不是真的放弃了教师、牧师和家长,他们理应告诫青年;如何承担成人的责任?难道我们应该 把问题推给警察,还要说:“把这事处理好”吗?作者:qingyue666 回复日期:2008-2-28 3:33:23 第七章怎样评价抽样和衡量标准? 此前,你一直注意的是作者给予你的原始材料,并把它们纳入一个意义明确的总体结构。你学会了把不相干的因素从淘盘之中清除出去,也弄清了如何发现把相关因素联结为一的”隐含线索”-一假设。靠提出批判性问题,便能做到这一切。我们来重温一下这些问题: 1.问题和结论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语的意义模糊不清了? 4、价值冲突和假设是什么? 5.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余下的几章,主要探讨文章是怎样构架起来的。现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结论如何能为人接受?你应着手准备从事评价。请记住;批判性阅读的目的,便在于就 某一问题可能达至不同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价值做出评断。而做出这些评断,将有助你形成理智的个人见解--这便是恰当提问的根本益处。 注意以下类型的陈述,谨慎对待其所宣称的“事实”。 研究显示,食用麦糠可减少患癌症的危险。 婚外恋情在美国极为猖撅。有超过40%的已婚男性承认,他们有婚外的桃色事件。 事实是日本本人造出的汽车质量更好。 大学校园并不是安全岛。研究显示,近三年来校园内的袭击事件增加了10%。 如何对付这些断言?它们是不是合理准确?本章将教你对这类断言提出一个重要问题。 批判性问题:抽样选择是否典型,衡量标准是否有效? “你的证据何在?” 在评价过程开始时,你要在论辩的每一个阶段向作者追问;”你的证据何在?”答案的种类和质量因论题而异,也因人而异。你遇到的证据会五花八门---实际 生活中的事例、研究发现的统计分析、类比或比喻,甚至诉诸权威的力量。而且,你常常发现有些结论简直是毫无根据,信口空谈。只要运用适当,每一种证据都能 看似”言之可信”,它有助于支持作者的断言。如同淘金者细心注视淘盘里的砂砾以发现高质量的金砂,我们也必须仔细察看证据,以确定其质量。我们想要知道的 是,作者宣称支持其断言的证据是否真能如此?因此,在开始评价之时便需追问:证据是否言之可信? 事实上,所有论辩都含有事实断言--亦即对世 界怎样、曾经怎样和将会怎样之类问题的陈述。要对论辩作出评价,首先要确定这些断言是否真实可信。要去追问作者如何论证了他的事实断言--不过这一点将在 下面三章中再做涉及。这些断言;可以是描述性结论,也可以是用以支持描述性或规范性结论的理由。 先来考察描述性结论型的事实断言,然后再考察支持结论的理由型的事实断言。 (1)节食会加强饮食的紊乱。研究人员在对111名参加饮食紊乱改善计划的妇女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妇女中的60%报告说,她们第一次在宴会上暴饮暴食,正是开始决定节食造成的恶果。 你需注意,这里的事实断言是“节食会加强饮食的紊乱”,它是由研究证据支持的描述性结论。在这一段里,我们想问;证据是否能为结论--一个事实断言--提供证明? (2)应把车速限制在每小时55哩。近来的政府统计数字显示,高速驾车简直是在对美国人大肆杀戮。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事实断言是高速驾车正在杀戮美国人。 它作为理由,对一个规范性结论提供支持。在这一段里,我们想问,证据是否能为理由--一个事实断言--提供证明?最常用来支持事实断言的证据是经验证据 --其基础在于人们的观察活动。这些证据,可以粗浅如个人散乱的观察,也可以精密如谨慎条理的研究考察。第七、八、九三章便将集中讨论评价经验证据如何证 明事实断言的方法。作者(和讲演人)为说服我们,常会使用经验证据支持归纳。他们小心翼翼,选出些典型事例,再由此推绎出一个一般性的原则。这样,我们便 要追问;”如何能够证明你的归纳?”而对于这种推理,我们要问的主要问题则应该是。“抽样选择是否典型,衡量标准是否有效?” 科学方法利弊谈 每个人都在不断表述观点。所采取的方式,往往是在仅研究了较小部分事例之后,对较大部分事例进行归纳和陈述。例如,若你只对少数加利福尼亚的游泳者进行 了观察,而你的结论,却涉及到所有加利福尼亚游泳者的素质,这一结论便是个归纳。因此你的陈述:“加利福尼亚的游泳者要比俄勒冈的游泳者更健壮”,便是个 归纳。这类归纳习见习闻,比如: 散步对身体大有好处。 大学只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 导致爱滋病的是某种病毒。 政治家全都是骗子恶棍。 不管你是与朋友谈天,还是拜访当地的机械师,或者阅读《读者文摘》和《时代周刊》,看电视上的广告和答问节目,以及读课本、听讲课,这类归纳都会跑到你的面前。 有哪种证据能证明这些断言?一般讲来,越是依靠科学方法确定证据,对其可靠程度就越会充满信心。至于其原因何在;让我们看一下科学方法及其长处。 选用科学方法作为确定事实的一个重要指南,是因为事件之间的关系复杂难辨,而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观察和理解往往失于全面。 科学方法试图避免我们的观察、直觉和常识中为数众多的固有偏见。 科学方法有哪些特异之处?首先,它以可检验数据的方式寻求信息--这些数据所获取的条件在于,其他人同样可以进行类似的观察,并得到相同的结果。只要问“你的证据何在?”,人们总会求助于这种客观证据。 科学方法的第二大特点是控制外部因素--就是说,它可以尽量减少可能影响归纳精确性的外在因素。实验室中的研究人员通常希望尽可能减少外在因素。不幸的是,社会领域里的控制,往往比物质领域困难百倍,因此,将科学方法运用干研究人类行为真是难上加难。 语言精确是科学方法的第三大特色。我们使用的概念,经常是杂乱含混,模糊不清。科学方法却试图使语言的运用精确一致。 虽然科学方法的特点远多干讨论的这些,我们希望你切记不忘的却只有这几条。概括讲来,最好的证据常常是:可由其他入进行检验,在经过控制的条件下获得, 并且可以精确地表达。不幸的是,将这种研究方法用于分析问题,并不必然意味着科学证据一定是言之可信。科学绝不是无暇白玉,一贯正确,它对于某些问题同样 会束手无策。诚然,说起最为可信的论证,人们想到的总是自尽量最好的来源抽绎出贴切、客观、新鲜的数据,用以支持事实断言;然而,这些研究的证据还是漏洞 百出。 还有,许多问题,特别是关系到人类行为,即使有最为可信的证据,回答起来也只能约略近似,无法精确。人类行为是如此复杂万端,变幻莫测,以至于那些证据只能告诉我们,事件可能会如何发生。可供我们难答问题的证据,不过是无法断言的推测,以及不堪论证重负的权宜之计。 盖然性的阴影 证据总是与归纳相伴而生,如影随形。请看下倒: 尽管城市居民也并非事事心满意足,但他们还是比农村同胞更少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该项调查征询了6700名成年人,他们分别居住于六个社区之中,这些社 区大至3O0万人口的城市,小到不足2500人的城镇。其结果以被征询者的口述为基础,包括失眠、现在和过去的神经崩溃等症状。居住在人口超过五万的城市 中的居民,其所提及的症状要比人口不足五万的城镇中的居民低几乎20%。 我们将该论辩的结构分析如下: 结论:城市居民比农村同胞更少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理由:一项调查显示,居住在人口超过五万的城市中的居民,其所提及的症状要比人口不足五万的城镇中的居民低几乎20%。 首先,这里的结论乃是一项归纳,它涉及的是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总体情况。我们自然无法去研究所有城市和农村的居民,因此只能抽取6700人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并在该抽样的基础之上进行归纳。 其次,支持归纳的证据采取的是统计数字的方式--即一些数字形式的事实,并加以汇集、归类、制表,来表现重要的信息。因而,这里的归纳便是统计式归纳。 第三,所谓“城市居民比农村同胞更少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的归纳,仅仅是盖然性的归纳。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一归纳并不是百试不爽,它无法适用于所有的 情形。举例说来,我们只能说,城市居民平均呈现出更低的发病症状,而不能够说,所有的城市居民较之所有的农村居民都呈现出更低的发病症状。有关人类行为的 归纳,很少能呈这样的形式;“所有A均为B”;反之,绝大部分表现的均是盖然性归纳,形如“多数A为B”,“A的增长趋于与B的增长相关”,或者“A比B 更C”。既然盖然性归纳并非百试不爽,它是否便无可信赖?假若它不能保证在一切场合下均为正确,岂不意味着归纳的正确性必须大打折扣?不,绝非如此!即使 归纳具有盖然性,它仍然能保持正确。诚然,只有在城市居民的症状平均较农村居民为低的意义上,它才是正确的;若是宣称每一个城市居民都是状态极佳;便是荒 唐透顶了。所以,在盖然性归纳里,例外并不能使归纳归于无效,有公例才有例外可言;事实上,例外情况乃是始料所及的事情。一个盖然性归纳并不因其正确而足 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统计家族 每个统计式论辩都包括 1、对象总体--我们要予以归纳的人或事件集群,在上例中,对象总体是城市和农村的居民。 2、抽样--对象总体的子群。我们无法对想要归纳的每一元素进行观察,因此只观察集群中的若干成员--即样本。在本例中,样本包括居住在六个社区中的670Q名成年人。 3、兴趣特征--总体归纳出所关心的内容。在本例中,兴趣特征是心理健康的问题。 再看两个归纳的例子,以进一步说明兴趣特征的意义: 断言1:健身者使用类固醇类药物易于引发精神疾病。---这里的兴趣特征:精神疾病的可能性。 断言2:未婚先孕的少女,其婚姻较婚后怀孕的妇女难以持久。--这里的兴趣特征:婚姻的持久性。 如何判断抽样的代表性? 显然,抽样的性质是极其重要的。它何时才足以跃居到普遍的结论?是在它真正代表对象总体的时候。比如说,若打算对美国的大学学生做出一项归纳,你便不能 仅仅抽取中西部地区大学的学生作样本,因为它不代表对象总体。抽样何时才算具有代表性?它必得在规模、广度和随机性方面达到要求。抽样的规模重要之至。抽 样中的个例越多,便越能符合人意。毫无疑问、若抽样中只有一个或者几个个例,肯定是不敷使用的。因此,要是盖洛普民意测验仅抽取五个人,你一定对测验的结 果大为怀疑,因为这五个人很可能与大多数人截然不同一换言之,他们不具有代表性。然而,若测验抽取的是50OO人、其观点的代表性便会大大改善。若是某则 广告说:”五个医生中有四个推荐阿斯匹林止痛片”。你会感觉如何?肯定会对此大感疑虑:是否他们仅仅征询了五名医生。因此,一定要考察抽样的规模! 此外,还要求抽样的范围较广。何时抽样的广度才算充分?只有抽样包含了对象总体所有的重要特征才行。举例说来,如果仅从中西部大学在校男生中抽样,调查 他们对饮酒的态度,你便只能对中西部大学在校里生的态度进行归纳。然而,若你从全美各地的大学和学院中抽取所有年级的男女在校学生做样本,你便能够对美国 在校学生的总体情况进行归纳。抽样的随机性质同样重要。“随机抽样”一词,或许你并不陌生。盖洛普民意测验和尼尔森评估采用的都是这种方法。抽样如何具有 随机性?这需要你对人和事件的抽样只按概率择取,以免偏见夹杂其间。待抽取集群中的每一个成员,应该有得到选择的相同机会。 比如说,若你想了 解新生对他们在校第一个学期的看法,你就不能只选取你在学生会遇到的头15名新生。为什么呢?去学生会的学生;会与沉湎于图书馆的学生在态度上出入极大, 也会与混迹于联谊会的学生大相径庭。你的抽样便具有偏见,无法反映新生的对象总体。所谓克服偏见,手段之一在于,从学生电话簿上随机找些人名---比如, 可以给电话簿中每15人中的最后一人打电话。你或许知道,尽管研究人员总是从随机抽样开始,他们却往往自带有偏见的样本结束。何以会如此糟糕?因为那些被 测试者一旦被选中,还要决定是否参加测试,这其中已经包含了偏见--尽管他们本是随机选取的对象。举例说,那些接受电话征询的人,自会与拒绝的人差异极 大。 因此,尽管参加者是随机抽取,你的测试却只能归纳那些同意参加者的看法。正因如此:你必须时刻警惕那些选取因素中可能影响参加者回答征询意向的线索。切莫忘记抽样的随意性! 你应该经常迫问:选取的对象是基于随机或概率的抽样,还是某种系统的习惯性偏见的产物? 既然你已经懂得关于抽样需要询问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下面,就来确定一下,下段归纳性论辩的抽样究竟是否适合: 若哪个小家伙在睡觉时也舍不得离开玩具抢,日后是否注定会变成地痞流氓?内布拉斯加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瑟*C拉沃耶和杰拉德*亚当斯坚决指出:绝非如此。 为发现男孩子们对武器的其正了解,调查人员征询了五到十岁不多的73名中班儿童(37名男孩、36名女孩),并对这些儿童进行了语言和人身侵犯行为的测 试。结果发现,枪战游戏与侵犯行为绝非相伴相生。喜欢玩枪的男孩,在人身和语言侵犯行为方面的得分与不喜欢玩枪的孩子不相上下。 本段论辩的结构有如下述: 结论:玩枪并不导致人身侵犯行为。 理由:在进行语言和人身侵犯行为的测试时,喜欢玩枪的男孩。在人身和语言侵犯行为方面的得分与不喜欢玩枪的孩子不相上下。我们来考察抽样的规模、广度和 随机性。测试涉及了73个孩子;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信,测试的结果较为可靠。可是广度如何?抽样选取了男孩,也选取了女孩,年龄范围同样合适;因 此,测试的结果在性别和五到十岁年龄范围方面的归纳上合理可取。然而,抽样仅仅来源于大学社区内的家庭。如果研究人员选取的儿童,不似大学社区一样强烈地 受到和平价值观念的影响,结果也许会大不相同。你是否能够想到其它应予考虑的特征?智力水平呢?没准儿同是玩枪,其在智力较低儿童身上的影响,也会与智力 较高的儿童差异极大呢。随机性又怎样?从上面的陈述中,无法断定这一点。选取这73名儿童,最好应从较大范围的儿童总体中随机抽取。他们是不是最先表示愿 意参加测试的73名志愿者?如果是的话,是什么因素使他们决定志愿参加?可能他们的家庭对孩子的社交能力给予了巨大的信心。若是这样,抽样便不能不包含偏 见。在继续进行之前,你必须要想清楚,抽样为什么会有偏见夹杂其中。 下面概括一下。一旦遇到从取样的证据向更大总体进行归纳的跃居,你该问些 什么了首先该问的就是:抽样的代表性究竟怎样;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从抽样的规模、广度和随机性方面进行确定。请记住;你所能归纳的,只是由反映出来的 对象总体;而你的工作.则是确定抽样究竟反映了哪些重要的特征。 衡量标准问题 在对抽样的代表性提出问题后,你还需 问;如何衡量兴趣特征?证实归纳的证据,总要包含对抽样中人或事物的衡量标准。这里包括得分测试(如往格测试、智商测试等等)。调查表和采访,以及对事件 及行为的直接观察。你必得对这些衡量标准多存疑问,慎加接受。我们来看上节中的例子。首先,重复一遍那段论辩的结论:玩枪并不导致人身侵犯行为。 我们曾对重要的特征大加强调。研究人员如何衡量人身侵犯行为?他们使用的方法便叫做一“测试”。应该追问:这些测试何以对人身侵犯行为做出有效的衡量? 无法设想,只要宣布什么东西测量了事物的特征,它便真的测量了这些特征。影响事物的因素五花八门,这使得多数测试全然不着边际;尽管它们信誓旦旦,结果却 每每才竭技穷。也许在这项研究中,对人身侵犯行为的衡量,不过是植根于教师对孩子们在人为建构的环境之下行动的报告。这样的报告,或许绝不反映儿童在较少 人为建构的环境之下的人身侵犯行为。你永远要问这样的问题:我有什么可倩的理由,足以相信这个衡量标准对事物特征的衡量真正有效? 要回答这个 问题,你须诉诸作者的证据,诉诸你所拥有的任何知识,诉诸你对“显然成立”状态的第六感官。如果回答是一无所获,归纳的质量便只能是弱不禁风。在衡量兴趣 特征时,你需追问;这种衡量标准是否卓有成效?如果有人宣称,其所衡量的恰恰是其所欲衡量的东西,这一点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 层出不穷的偏见 傍晚时分,刚刚吃过晚饭,电话铃声响了:“我们在搞一项民意调查,能请您回答几个问题吗?”若你答道“行啊”那么,你便就此跻身于每年参加这类调查的千百名人员之中一这便是你最常遇到的衡量创举之一。请想一下吧,你多么经常听到这句话。“近期的民意测验显示”! 调查常用以衡量人们的态度和信念。那么.这些衡量原则怎样才能富有成效?这一点很难一概而论。调查结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对其意义进行解释时,你必须格外小心谨慎。下面就来看一下这些影响。 其一,要使调查结果有意义,回答必须要认真诚实。语言的表述,必需反映真实的信念和态度。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人们总要将真情遮盖起来。比如说,他们的 回答往往是他们认为自己应该讲出的东西,而不是反映他们真实信念的东西。他们可能对调查表和问题充满敌意,对问题的思考可能轻浮浅薄。若你参加过这一类调 查,你总会想出其它形形色色的影响因素。近来的调查,已经充分表现出了这些影响因素的惊人作用。1988年初选前,哥广新闻和纽约时报进行的一项民意测验 指出,杰西*杰克逊将会赢得黑人中约50%的选票。但是投票站门前的民意测验却显示,杰克逊足足赢得了91%的黑人选票。分析家们认为,黑人选民不愿将自 己的真正计划透露给调查人员一他们多半是白人。请记住;不能贸然假定,口头的回答足以精确反映真实的态度。 其二,许多问卷的措词含糊不清,足 以引出各色的解释,根本讲来,不同的人回答的实质上是不同的问题!不妨设想一下,对下面这个问题你可以有多少种解释:你的婚姻是否幸福?调查的措词愈模 糊,调查结果的可信程度便愈低。因此,请永远追问;调查中问题的措词究竟如何?一般讲来,问题的措词越具体,不同的人便越能对问题做出相似的解释。 其三,调查包括着许多固有偏见,这使我们对调查的结果更要大打折扣。最重要的偏见有两种。措词偏见和情境偏见。问题中的措词偏见颇为普遍:提问方式的一点微小变化,可能对回答的内容造成重大的影响。我们来看由近期的一项民意测验得出的结论,同时再研究调查中的问题: 某位国会议员把调查表分送给选民。他得到的结果是:92%的选民反对政府资助的儿童保育中心。 我们细看一下调查的问题:你是否认为联邦政府应开办儿童保育中心,以帮助家长养育孩子?请对这个问题好生端详一番。你是不是看出了什么措词偏见?关键在 于“以帮助家长养育孩子”一句。若把这个问题理解成:你是否认为联邦政府应开办儿童保育中心,以帮助那些在工作时无法照顾孩子的家长。回答岂不是会完全不 同?因此,这里的测试原则,全然无法反映出儿童保育中心问题上的真正态度。 再来检查调查数据是否存在偏见。请留意问题的措词! 问题:你是否认为应允许同性恋者教育你无知的孩子? 结论:有75%的人不想让同性恋者教育自己的孩子。 情境对回答问题方式的影响同样十分有力。甚至回答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民意测验中也会差异极大,这取决于提供调查表的方式。以及在调查中安排问题的原 则。近来的两次调查中都出现过这一问题:“你认为一个已婚而又不想再要孩子的妇女一旦怀孕,应否获得合法的堕胎?”在一项调查中,该问题之后便是这样的问 题;“如果一个妇女业已证明其胎儿有生理缺陷,她应否被允许堕胎?”而在另一项调查中,该问题之后没有别的问题。不必吃惊,这两次调查体现的结果一定会大 不相同。你是否看到了情境如何对应答者施加影响? 还有一个重要的情境因素;疲劳。你的调查可能漫长无边,这样,人们回答后面项目的态度,会与前边明显不同---这仅仅因为他们感到疲劳。在评价调查时,无比对情境因素提高警惕。 人们回答调查的方式,会受到诸多未知因素的影响,比如要讨人喜欢,或者想对问题自行解释,如此等等。那么,我们还能否把调查证据视为言之可信?对此,目 前的争论热火朝天。然而,我们认为倒应该回答一个”当然能”。只要小心谨慎,并且不越阻代庖,这一点便可以做到。总会有些调查,不致象其它调查那样声名狼 藉。我们建议,在接受调查的结果之前,不妨对调查的程序细心考察。一旦你对程序的质量充满信心,你便可以着手归纳自己合格的法则---尽管你会发现,其中 的偏见层出不穷。 乞灵经验,充满危险 人们常常会诉诸自己的经验,或者亲朋好友的经验,用以充做支持归纳的证据。作家们的做法也不 过如此。原因之一便是此类经验在我们的记忆中易呼之欲出。然而,依靠这些经验却往往会铸成大错!这是因为,一两次个人的经验,绝非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数次 鲜明生动的经验,才能表明结果可能出现。比如说,你或许知道有几位烟民每天要狂吸三包,却不妨碍他们直活到90高寿。但这些经验却绝未表明,此类结果必定 具有典型性。 必须铭记:有悖于某项归纳的个人经验,绝不能证明归纳错误!因为归纳具有盖然性质,例外情况并不出乎意料。因此,尽管吸烟与肺癌的发病相关,却并不排除许多烟民会侥幸逃脱,另一些人对香烟丝毫不沾,也未必免得了落入肺癌的魔掌。 研究生动的个案,是你必须特别留心的典型事例。研究富于戏剧性的个例,具体鲜明,直观易见,然而这种研究工作,却常会引我们背离本质性的研究证据。举例 说吧,有一位妇人,十年来坐食救济,心宽体胖,情夫成群,子女满堂,---如此等等,描述可谓精细生动。但这些描写却会诱导你忽视最为根本的统计数字-一 享受国家福利救济的人,只有10%能够将救济维持到四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再比如,遇到一场惨不忍睹的车祸,迫使你重估安全带的重要性。你的结论,可能与卫 生局主任办公室提供的统计数字截然相反。 务请谨慎将实例引为证明。虽则这些实例与结论全然吻合,然而,正是这种吻合的现象,会把你愚弄得象傻瓜一般。必须永远问自己:给出的实例是否典型?是否存在铁证如山的相反实例?这实例能否作出别样的解释? 请记住;若你听到谁说“我的经验证明了-----”,或者“我可以将其全盘否认。因为据我的经验......”,你务必对此提高警惕。批判性读者对经验永远怀疑。他将会对此进行批判性分析,来确定是否有适宜的观察方法,能使得经验确切真实,令人信服。 留心草率归纳 如果归纳所凭依的抽样范围狭小,或足以把归纳引入歧途,便叫做草率归纳,该词是指过分急速地跃到结论的现象。草率归纳最为常见的情形,是仅以几个实例作 基础,骤然跃居到涉及“全局”的结论。比如,若某人看到几个女司机技术拙劣.便断言所有的女司机都笨手笨脚,则他犯的毛病,即是草率归纳。虽避免草率归纳 万分重要,却不该把正当的归纳也一并拒之门外。若是足有一打规模、广度和随机性都无可挑剔的研究统计异口同声,说服用某种抗癌药物的人中有25%导致失 明,我们则应认真考虑禁绝该药---虽并非服用该药的所有人均将失明,虽25%的可能性或许并不精确。我们这样做,因为我们多少相信,25%的结论势必接 近真实的情况。 归纳帮你文笔增色 写文章时,你常会为某些人类群体做出各种判断。你试图阐明其偏好,概述其行为。你需要进行归纳。 你该收集的是怎样的证据?回答这一问题,取决于你写作时论题的性质。本章的第一节,便是你发轫的良好地点。首先,你清楚需要有证据。其次,你知道自不同的情形,可以获得质量不同的证据。最后,你必须列举出评价归纳的各色标准,以为运用这些证据提供指南。 因为你绝非总能自行收集系统的证据,因此需小心使用取自他人的证据。你必须对抽样的质量慎加查验,对衡量标准与其自诩成绩的符合程度成竹在胸。读者应能分享你选取证据时的苦心独运。若能表现出你的证据无一不是精心挑选,你的作品便能令人心悦诚服。 小结 本章主要谈的是对归纳的评价。需要强调的是,除非获得了信实的证据,便不应把任何归纳妄自视为正确无误。因此,只要可能,你总该先对一项归纳追问一句:证据何在?我们曾教你一些方法,帮助你判断归纳的经验证据是否言之可信。下面对这些方法做点复习。 1.首先,断定是否有任何证据。 2.若有经验式论据,找出抽样的代表性如何。审核规模、广度和随机性。如果在任何一方面未能胜任,抽样便可能具有偏见,你则可将其归为草本归纳。 3.确定作者是否真的对其自诩衡量清楚的一切进行了衡量。要将衡量标准与待归纳事物的特征慎加比较。 练习 批判性问题:抽样选择是否典型,衡量标准是否有效? 请在以下三段中,对归纳做出评价。 段落1 致编辑的一封信 上星期天,我和几个邻居走访了附近一个儿童聚居村的邻人。在这个聚居村里,住着四个14岁到18岁不等的男孩。那里人人惊恐,家家不安。一位邻居不敢让 三岁的女儿到前院玩。另一位则不敢让女儿打开前门。还有一个与我们谈话的妇女晚上独自在家时惊恐万分,她说聚居村的一个居民前几天跳进后院的篱墙,向她的 后窗窥探。我们看到了那扇窗子,显然一个孩子只有大费力气,才能由此看到里面。这位妇女说,若不是她的邻居喊她,真不敢想象这个人会做出些什么。 人们还告诉我们,这伙男孩在学校也总是寻衅闹事。一个邻居说,上个星期,这帮“家伙”中的一个在本地教堂礼拜时大打出手。这些男孩与我们社区中儿童管理机构收容的儿童年龄相当。因此,社区的成员反对在我们的社区设立此类聚居区,正是要避免这种恶性事件的发生。 段落2 希尔*海特在其1987年出版的著作《女人与爱情》中得出的结论是:女性的特点在于不切实际,屡遭幻灭一而且总会与男人轻率绝交,甚至不惜离婚、私通。 海持提供的数字显示:在结婚满五年以上的女性中,有70%承认存在婚外恋;回答调查的女性,有98%希望与丈夫有更多的“语言亲近”;95%回答说,他们 存在“情感和心理上的烦恼”。在1980年,海特将十万份调查表分送给宗教团体、妇女投票和政治集团、妇女权利组织、职业妇女组织以及商店导购和自选中 心,回收调查表4500份。该调查表共有127项,妇女们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回答。这些问题包括:“你对婚姻关系是否感到幸福?是否感到激动?其 中你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能否设想你将在这种关系之中度过余生?”“你的婚姻关系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你打算如何予以改变?”“在做爱时你是否感到 过压力?在性渴望上呢?为什么?是出于爱情的缘故,还是耽于肉欲?”“你是否遭受过强奸?这对你是否重要?你感觉怎样?告诉过何人?”你是否有或想有婚外 的性关系? 段落3 在多大程度上,养子要比亲手更易因感情和学识上的问题受到伤害?为回答这一问题,人们选取年龄在六 岁到十一岁之间的130个养子和130个亲子做样本,以对心理和学识矫治的方式进行评价。这些矫治措施包括艾申巴赫儿童行为简表中的母亲矫治分级,以及海 因曼电子学校行为分级表中的教师矫治分级。领养家庭由领养赞助组织、领养机构、报纸广告和口头通知,自新泽西,东宾夕法尼亚和纽约地区征集而来。亲生家庭 则是自新泽西中部和北部的五个学校系统,由报纸广告征集而来。结果显示,养子在心理及校内不良行为方面得分较高,但在社交及在校成绩方面得分却较亲子为低 这项结果,虽则对于认为养子发展感情和校内不良行为方面风险更大的立场提供了支持,但要注意的是,切勿对这些数据过分夸大,因为绝大多数养子都能矫治得行 为端正。 --参考答实- 段落1 结论:儿童聚居村在社区里不受欢迎。 理由:1、这类聚居村的邻里惊恐不安。 2、聚居村的孩子在学校总是寻衅闹事。 结论依据的是关于男孩子聚居村的两项归纳。它们的证据是否可信?绝非如此。首先这里有两类抽样偏见。作者选取的只是一个社区;它的经验对绝大多数社区是 否典型?同样,作者选取的只是该社区的部分成员;而且到底多少,我们也不得而知。这些人的回答对该社区的绝大多数成员是否典型?需要使调查充分可靠,必须 对邻人进行随机抽样。显然,这里犯的是抽样无代表性的毛病。 衡量兴趣特征的有效性又如何?惊扰四邻也好,校内寻衅也好,都不过是出自邻里的口 头答复。我们想要知道,提问时的措词方式怎样?是否具有先入的偏见?是不是因为这些邻人的经验生动逼真,他们的回答使自然带有偏见?情境因素对回答有何影 响?例如,是不是正在各色事件纷至沓来时进行了采访?若早采访几个月,或晚来访几个月,邻人的回答能否相同? 段落2 结论:女性在其与男性伴侣的关系中并不幸福。 理由:调查的显示。 首先,我们注意到,归纳的总体是“女性”。这便引发了许多有关抽样代表性的问题。虽然抽样的规模大到足有4500入,但抽取者当中只有4.5%做了回 答,这较社会科学领域内通常的应答者要低许多。同时,这一群体在随机性和广度方面也不够完善。我们得到的是女性的一个有限群体的意见,这些女性要么热心集 体活动,要么正在接受治疗,但是都情愿回答一项冗长的调查。考虑到这些年来,《花花公子》、《名流红皮书》、《家庭主妇杂志》等刊物都曾广泛注意婚外性行 为问题,并且发现,有34%,29%或21%被调查的妇女承认有过不忠行为;这些均与海特70%的结果大相径庭。由此可见,抽样问题往往具有何等重要的意 义。 其次,还可以追问衡量标准的有效性问题。请细看一下问题的措词。不妨考虑你将如何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难道不是有些措词过于含糊(诸如:“在做爱时你是否感到过压力?”难道没有先入的偏见?举例说来,是否有一些措词倾向于“引逗”某些令人悲伤气恼的负面经验? 因此,虽则本段中的归纳确实有证据相伴,我们还是能够深究,看其抽样是否具有优越性,衡量是否合理有效,值得接受。 段落3 结论:养子在发展感情和校内不良行为方面风险更大。 理由:养子在心理及校内不良行为方面得分较高,但在社交及在校成绩方面得分却较亲子低。 这类研究方式,在社会科学之中较为常见。所欲归纳的对象总体,是养子和亲子。抽样的规模诚然不可谓之不大;然而,作者提供的信息,却不足以使我们确定抽 样的广度。虽则抽取了好几个州,但是家庭的规模如何?收入怎样?领养家庭父母的年龄一般多大?或许在抽样时最为重要的问题,便是抽样缺乏随机性。征集程序 既经设定,是否有抽选的因素会促使某些家长志愿参加研究,是否针对领养和亲生家庭,抽选的程序有所不同?或者,由于领养家庭中孩子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些家 庭一般更愿意志愿合作。如果这类抽选因素参与其间,抽样便不能不充满偏见。 分级衡量标准是否有效?家长和教师的分级制度,能否严格反映感情的 矫治?分级一词是不是模糊不清?在制定级别时,家长和教师能不能客观公正?若了解到某个孩子实为养子,这能否影响对这个孩子的级别划分?我们必得对这些量 表的有效性进一步多加了解,才好对作者的结论表示信服。 段落4(自测题) 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现代拳击手易因其运动 项目损伤大脑。研究人员用电话与23名前拳击手取得联系;这些拳击手(1)从25到60岁;(2)目前住在纽约地区;(3非因身体、神经系统及心理方面的 原因退出拳坛;(4)退出拳坛至少在此项调查一年以前;(5)未知有神经系统、心理及身体方面的严重病史;(6)未知有吸毒酗酒或虐待史。有18名前拳击 手志愿参加该项调查。该组包括两名前职业拳击赛冠军,三位重量级职业拳王,以及四位业余拳击赛冠军。只有一位前拳击手当时是个”莽汉”,其他人都防守高 超,是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优秀选手。每位拳击手都要接受神经系统检查,脑部计算机操纵层面X光扫描(脑萎缩的衡量方法之一),脑电图测试和神经系统 测试。研究人员发现,在15名职业拳击手中,有13名至少在两次测试中发现脑部损伤。同时,有3名业余拳击手出现轻度的脑部损伤。因此,作者们指出,脑部 损伤是职业拳击生涯中极易产生的可怕病症。作者:qingyue666 回复日期:2008-2-28 3:34:48 第八章怎样发现竞争性假说? 先来讲一段有趣的故事。 一只经过精心驯养的跳蚤,能一听到 响动,便从盒子里跳出去。研究人员去掉它的第一对爪子,看对它有什么影响。结果,跳蚤照跳不误;研究人员又去掉它的第二对爪子。不用说,跳蚤同样跳了出 去;于是,研究人员索性把跳蚤的最后一对爪子也去掉,这时他看到,跳蚤再也不往外跳了。因此,这位考察家便在本本上写道:“蚤之脚爪,若对除净尽,则不复 得闻声也!” 这故事清楚地表现了使用证据最为常见的目的--找到原因。同时,也表明了应用经验证据证明某物引发另一物时极为普遍的困难--竞 争性因果假说(rivalcausal hypotheses)的问题。上面的那位(假想的)研究人员,对他观察到的现象的原因结出了一种假说。我们敢说,你还会看到更加言之成理的假说,足以解 释跳蚤何以不再跳出盆子。这样,这故事便表明,经验证据能与有关该证据起因的诸多不同的信念并存不停。这些不同的信念,便叫做竞争性因果假说。 虽则竞争性假说难得象故事中那样显而易见,你却仍然常会遇到,尽管某一假说对一事件的解释合情合理,专家们偏要另辟蹊径,重立假说。一般来说,专家们绝 不会为你揭示什么竞争性假说,你只能自己将其归纳出来。这项工作特别有助于你确定:“证据是不是言之可信?”,因为如果有多种合情合理的竞争性假说都能解 释同一事实,这将会削弱我们对作者提出的那个假说的相信程度。当作者以某些事实向你陈述某一假说,并对其进行阐释时,寻找竞争性假说总是能派上用场的。 批判性问题:是否存在竞争性假说? 梵高的故事和竞争性假说的问题 1888年12月23日,星期天晚间。35岁的文森特,梵高割下了他左耳的下半部分。他带着它去一家技院,找到一位叫雷切尔的妓女,把它交给她并要求她“好生保管这东西”。 为了解释这事,作者们提出了五花八门的假说。比如: 1.他刚因两件事而懊恼。其一是他相依为命的兄弟提奥订了婚,其二是他与保罗*高更建立工作及生活关系的努力遭到失败。如此懊恼引发的攻击性冲动先是指向高更,其后,又转向他自己。 2.梵高很同情妓女,把她们视作社会的弃儿。有人认为,他自残身体,正是这种看法的反映。六月份,即他割掉耳朵几个月之前,他写到;‘妓女如同肉店里的肉’,一俟他把自己的身体也当做‘肉店里的肉’,他就发生了角色转换,将自己视同这个妓女,并对她表示同情。” 3.梵高很可能在精神崩溃期间,如在他所蒙受的其它打击中一样,产生了可怕的幻听现象。此后在疗养院时他写到,其他患者同他一样听到奇怪的声响,他推测 这可能起因于耳部的神经病症。因此,在精神错乱时,梵高很可能感到他的耳朵患了病,便将其割了下来,以求中止恼人的声响。 现在,我们暂且不谈梵高,而考察另外一个同样需要解释的事件----一项研究的结果。 一位研究人员报告说,利用放松体操和机能反馈疗法,有助于对头痛送行治疗。研究人员抽选出95名慢性牵张性头痛患者和75名周期性偏头痛患者,教他们放 松头部、颈部和肩部的肌肉,以及用机能反馈疗法对压力和紧张程度加以控制。其结果,前者中有四分之三、后者中有一半人报告说,他们头痛的次数和剧烈程度有 所下降。 在这项研究中,或许研究人员开始使基于这样的假说:放松训练能使头痛减轻。而他发现的事实,自会与该假说不谋而合。然而,我门不妨对 此项结果举出些竞争性假说。参加者受到了高度的暗示,同时,对病情改善的希望亦推波助澜;正如糖丸假药安慰剂在医疗上的影响一样,只要他们认定病情会有好 转,必将引发某些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变化,从而使得参加者感觉转好。 2.参加者有意迎合研究人员;因此,即便不符合事实,他们还是会说感觉较好。 3.多数参加者志愿合作,虽然他们的生活状况蒙受着巨大的压力。在研究过程中,他们会觉到生活压力有所减轻;这种减轻,被错误地视做了症状的缓解。 我们暂时离开实验室,翻一下报纸的体育版,看看有关棒球的若干统计数字: 在1987年赛季里,主要球队本垒打的击球率较之过去五年的平均数字大有增长。为提高球的弹性,棒球制造商们一定拿出了不少点子。 这位体育记者的假说是:如果棒球的弹性更好,本垒打的击球便会增加。然而,我们还是来归纳若干竞争性假说: 1.在1987年赛季里,投球员的素质显著下降,受伤的投球员大大多于往年。 2.在1987年赛季里,天气状况异常;或许空气要比以往更为湿重。若摩擦减小,每次击球的距离自会有所增加。 现在我们来看,从梵高的病例。研究的结果及棒球的统计,我们能得到哪些重要的东西: 第一,多种事实对竞争性假说全面开放。这些事实,既包括临床病例、刑事审判、研究项目、广告统计,也包括体育版上的示意图,飞机失事的结果分析,以及历史上发生过的大小事情。 第二,尽管专家们考察的是同一个事实,但用以解释该事实的假说却迥然不同。 第三,虽然许多解释都能”符合事实”,但总有一些解释,看上去比其它解释更为合情合理。 第四,绝大多数作者只会向你兜售他们偏爱的假说--这假说很可能是无数偏见的俘虏。竞争性假说,必须由批判性读者(或听者)进行归纳。 第五,对竞争性假说的归纳,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假设总是藏而不露。因此,归纳假说的能力各有千秋,莫衷一是。 第六,即便是“科学的”研究人员,也常常疏于提及能解释其结果的其它重要假说。 第七,一项假说的价值,与合理的竞争性假说数目反向相关。 这七点的内涵极其丰富。我们希望,一旦你遇到意在解释事实的某些假说,这七点内容会促你追问:是否有其它假说能解释这些事实?在下面几节里,我们向批判性思维者阐发这些内容的内在含义。 无法逃避的假说怪圈 前面一章谈到了对一种特殊的事实断言--归纳--的评价。在归纳之中,有一种类型尤其重要,那便是对两个特征之间因果关系的断言。举例说来,宣称爱滋病 是由某种病毒引起的,这便提出了一项因果式归纳。研究人员总会先把一些因果式归纳充做假说,来解释某项事实如何在一般情况下发生(诸如,对人类何以感染爱 滋病的解释)。人一旦有许多事实共同抽绎出同一归纳,它便由假说转化为法则。然而,在繁复的人类行为领域里,既经建立的法则有如凤毛鳞角。形同因果式归纳 的许多竞争性假说,比如:“电视上的暴力场面对社会具有不利的影响”、”吸烟会导致癌症”。以及”纪律松驰会造成少年犯罪”之类,都必须视为暂时性的假 说。 许多研究人员都对竞争性假说耿耿于怀,他们挖空心思,极尽机巧,企图逃避竞争性假说。这些机巧往往颇能奏效,而且他们的假说,总可以找到 事实为其辩护。然而,有些研究却无法回避重要的竞争性假说,特别是在研究复杂繁难的人类行为时更是如此。有些常见的竞争性假说合情合理,了解了它们,你会 更易于找到其它竞争性假说。因此,我们来列出其中一些。 1.观察者期望效应。一位研究人员试图表明某种心理疗法的益处。她选取十名刚刚接受过 她所喜欢的疗法的患者,而另有十名接受的疗法她不甚喜欢。然后她来采访这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通过各种不同的机制,诸如提供精心挑选的非语言反馈(即 在听到满意的回答便点头之类),以及用自己偏爱的假说解释模糊不清的回答,她对测试的结果施加了系统的影响。因为她对自己将要发现的结果已经怀有某种信 念,即便她在这两组之间发现了差异,那也只能归功于她根据期望进行采访的方式有所不同,而绝不是患者接受疗法的区别所引发。因此,我们自可以提出一个竞争 性假说--观察者期望效应--来解释结果。只要观察者的期望对结果施加了系统的影响,这影响便可以视为竞争性假说。 观察者期望效应提醒我们,眼见招致轻信。因此,我们必得对那些易被观察者偏见影响的观察结果提高警惕。 2,成熟情况和生活阅历。假设我们要求一组大学新生在阅读本书之前写一篇文章,以测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六个月后在他们读完本书时,再要求他们写一 篇文章。我们发现,在阅读本书之后,他们文章的得分均有提高。这变化,或许便缘自对本书的阅读(一种假说)。然而,同样可能的是,这种变化与六个月来年龄 的增长(大脑的成熟之类)密切相关,这必将对思维的能力有所影响。同时,六个月里,学生们的生活阅历愈益丰富,这同样会对批判性思维的技能作用深长。比如 说,他们可能接触了探讨此类课题的书籍,结交了强调此种技能的教授。只要两次测试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便必须考虑到,阅历和成熟情况,自可以用做解释变化可 能的竞争性假说。 3,偏见性抽样。近期的一项研究认为,教师A的教学方法比教师B高明,因为在同一次期未理解性标准化多项选择考试中,教师A 班级的成绩要比教师B的班级好。我们敢说,你马上就会找出另一些假说,能够把这一结果解释得天衣无缝。我们特别想提醒你的是:或许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用之 前,这两班的学生便在若干重要的方面有所不同。比如说;较早来校报到的学生,可能会比较晚报到的学生在学习上更加积极。 对某些对象总体而言, 若在我们就若干兴趣特征进行比较之前,它们便存在着系统的区别,则偏见性抽样就可以是假说之一。由于这种竞争性假说不断作怪,研究人员力图随机抽取样本以 供比较研究之用。他们假设,这种做法将使人际差异“最终平均”,各个群体“平均讲来”也将较为相似(诸如,相似的动机、相似的知识技能,等等)。只要你试 图对某些群体进行比较,却不对群体的成员随机抽取,你进行的工作,便足以充做竞争性假说的偏见性抽样。 4,参加者期望与迎合心理。想象你参加 了一项研究,治疗学家试图培养你更为自信。此后,他要对作用若干“自信心”衡量题目(如自信人格测验之类)进行评价。你岂不清楚研究人员期望你对测验中的 项目如何回答?你岂不打算对研究人员进行“迎合”?若你对所有问题一律做肯定回答,在人格测验中你自会比实际情形更显自信;结果你的期望与迎合心理使你在 调查中得到高分,却从而忽视了真正自信的培养。 参加研究的人,常刻意揣摩研究人员事先的构想。他们对人家希望他们采取的行为、感觉、思维方式 心领神会。进言之,他们总是对研究人员“大加迎合”。这些因素,对他们的行为影响极大,因此,这实在是一个重要的竞争性假说。需要永远问你自己:在研究程 序之中,是否有某些方面足以诱使参加者按照其认为自己应该行动的方式来行动(或按照自己应该不去行动的方式入而非按照尽量诚实可信的方式来行动。 要注意的是,即便在研究工作之外,期望也对我们在许多方面的行动施加作用。你是否见过这种作用表现在“信仰疗法”中?在催眠术中?在对阿斯匹林疗效的反应中? 5,相关因果影响。发现某种因果要素有一个很大的困难。要把我们心目中的决定性原因(例如,一种数学方法)从其它原因(例如,不同教师的特有性格)中区 别开来,是一项异常烦难的工作。换言之,某些可能的因果影响固然重要,它却与其它一些影响紧密关联。若要找到相关的因果要素,你便可追问:设定原因A,则 是否存在另一要素,能与A同时存在或消失。若这样的要素果真存在,你便有必要考虑其它原因,以充做合理的竞争性假说。 请试在下例中找到相关原因。 一位研究人员希望了解他所在社区的人们喜欢的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他找了些喜欢可口可乐的人,要他们在一杯可口可乐和一杯百事可乐中指出喜好。杯子 上不贴标签,以免商标引发明显的偏见。进而,为蒙蔽视听,研究人员将可口可乐的杯子标志为“Q”,将百事可乐的林子标志为“M”。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人 更喜欢百事可乐,而不是可口可乐。 按照研究人员的假说,是口味的偏好引发了这一差异。除此之外,你是否能想出解释这一结果的竞争性假说?是否 有什么因素,能够与这一取舍之间的喜好因素紧密关联?当然是有的,那便是字母M和Q。人们是否偏爱某个字母甚于另一个?事实上,此后研究人员又做了一次完 全相同的试验,只是两杯中放的都是可口可乐。参加者们青睐的仍是字母M而非Q,因此,合理的竞争性假说是:对字母的偏好,而不是对口味的偏好,足以解释最 终的结果。 这个例子说明,研究人员本该区分相关原因--对口味的偏好和对字母的偏好--但他却未去理会。你觉得这一区分工作应当如何进行? 6,回归效应。请把昨天想象成你有生以来最为扫兴的一天。现在,请预言,一个星期后你将如何。你大概能未卜先知地说“不会那样扫兴”?为什么?因为你承认情绪有着极大的波动;昂扬燥动,常常继之以低沉冷淡--其原因则全是出于偶然的波动! 还有个例子能表现同一规则。若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网球技术时好时坏,那么,在一次糟糕的比赛之后,预计下次的比赛可能怎样?是不是能打得很好?要注意的 是在这两例之中,我们对变化的预料,仅仅把原因委之于偶然的波动。不妨把这一趋向总结如下;若一事件远离了平均取向,则其后的事件将与平均取向更为接近。 我们来考察回归效应如何影响对下述结果的解释;在大型球队棒球赛季开始两周后,报纸公布了十个最高击球平均数。下一个两周里,几个主要击球员都比该平均数 超出了.400。可到赛季结束时,再也没有击球员击球超出.400。 这种回归现象表明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人员选取表现极端的人(要么极高,要么极低),然后加入某些干涉机制,比较前后结果,从而考察这些干涉机制对他们的影响。我们看一项类似的研究。 有些家长对学龄前的孩子束手无策,他们自愿参加了当地的一个六星期”家长培训”计划。家长们在参加该项计划前后,要在一份劣行调查表上为孩子评分,以表明孩子到底给他们带来了多少麻烦。家长们报告说,在参加该计划之后他们遇到的麻烦确实要少于参加之前。 这项研究中,能用以解释结果的竞争性假说真是不可胜数,而其中一个便是回归效应。一般说来,家长只有在烦恼不堪时才会自愿参加计划,其时孩子们正给他们 带来最大的麻烦。但这纯属偶然波动,我们可以预料,六周后孩子会略为听话--尽管家长并未参加过培训时划。我们的几项解释别开生面,想来会对你大有裨益。 诚然,在对研究进行评价时,还会有许多因素需要你警惕。要发现其它的解释,有一个极好的方式,便是暂不瞩目研究人员的假说或结论。这时,你直面事实,勇于 追问:怎样的假说能够对其做出说明?其后,再将你的假说去与作者两相比较,以便明察优劣。 虚幻的联系 人们内心总有一种倾向,要把事件“视为”互相联系,或某一事件必将引起另一件。这是因为我们通常认为,既然特征X(例如,看电视的时间)与特征Y(例如,在校表现)互相联结,那么,X将会引起Y。下面是一些错误百出的论断。 1.实行死刑的州,其犯罪率要比不实行死刑的州为低。因此,死刑能够削弱犯罪。 2.犯罪的少年,较之守法的少年更多出自无父亲的家庭。因此,没有父亲能够引发少年犯罪。 事实上,常常有好几个竞争性假说,能解释X与Y的联结。每一种关系中至少能找到三种竞争性假说。下面的例子便表明了这一点。 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适量饮酒对妇女的心脏有益。”研究人员对1000名护士进行调查,发现那些每星期饮酒3到15次的人,其患心脏病的可能性较每星期饮酒少于3次的人为低。因此,研究人员发现了饮酒量(X)与心脏病(Y)之间的联系。 莫非护士必须增加饮酒?且慢。在开怀痛饮之前,她们该细细考虑下面的几种可能解释。 解释1:X引起Y。(饮酒有助于预防心脏病。) 解释2;Y引起X。(妇女们感到心脏健康,这促使她们增加饮酒。) 解释3;X和Y同受其它因素的影响。(或许性格独立的妇女更愿适县饮酒并加强锻炼。果真如此,则适量饮酒与心脏之间相互联结,仅仅因为它们都与独立性格密切相关。) 请记住:一旦作者指出特征之间的某种联结以支持其假说,你则要追问:是否有其它假说足以解释此种联结? 将因果关系与普通的联结混为一谈,有一种极常见的方式。我们常用下面的推理解释其件特定事实:因为事件A继之以事件B,所以事件A引发事件B。之所以如此推理,乃是因为人们有一种极强的愿望,即相信时间上前后相继的事件一定具有因果联系。 要深入领会这种推理中的缺陷,可以找张今天的报纸,把世界大事列出表格。然后再找张昨天的报纸,照样列出一份表格。你能宣称昨天的事件导致了今天的事 吗?显然不能。许多事件纵然在时间上前后相继,但绝不是互相联结。因此,这件推理便不能不流于谬误。它常被称作post hoc,ergo propter hoc(在此之后,所以原因在此)谬误,或简称做post hoc谬误。下面的例子,便表现了这种推理错误: “哈里*哈瑞坎一定是位出类拔萃的教练。自他调到我们大学,球队的成绩突飞猛进。”(但是,也许在哈里来前,大学已经决定将体育预算增加一倍。) “里根的经济政策真是战果辉煌。自他担任总统以来,通货膨胀率下降到每年只有4%。”(但是,这也许应该归功于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政策。) 你大概会想到,政治家对这种post hoc论辩的伎俩最为着迷,特别是当事件的发展于他们有利时更是如此。 请记住:发现两个事件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绝不能因此证明它们的因果联系。这也许不过是碰巧而已。一旦遇到诸如此类的推理;请永远问你自己:这事件能否用竞争性假说进行解释? 锋芒初试 现在,你已经学到了几种必须提高警惕的竞争性假设。下面,我们在实际研究中把它们寻找出来。 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在幼儿园度过;会引发孩子的紧张不安。在我们的研究中,有464名12到13岁的儿童接受了特异情境测试法的测验,该项测验意在衡量 一岁的婴儿对母亲的依附心理。其结果,有41.5%曾在幼儿园看护的儿童和25.7%曾在家看护的儿童被认为紧张不安,过于依附母亲。 这样一来,莫非将孩子送到幼儿中心的美国母亲必得产生负罪感?毋需如此,且请她们先来考虑一下解释此项结果的竞争性假说。不妨将事实从研究人员的结论中独立出来,同时设问,是否有其它假说足以解释这些事实?下面便是我们找到的若干竞争性假说: 1.偏见性抽样。请注意孩子们并不是从幼儿园看护和在家看护两种情况下随机选取;因此,很可能这两组家庭有系统性的差异存在,并且影响着调查结果。比 如,决定把孩子交由托儿所看护,会与其它许多因素密切相关。那些每周照顾孩子超过20小时的父母,或许别有缘由,让孩子缺乏安全心理。举例说,他们可能更 加神经紧张,从而给孩子增加了不安。还有可能,他们对孩子根本就没有感情。 2.观察者期望效应。如果研究者对幼儿园充满偏见,难道不会影响他们对测验结果的解释?研究人员在根据特异情境测试法评估儿童行为时,是否业已知道这些儿童受到的是何种看护?若不弄清这些,这项观察必将沦为观察者期望效应一厢情愿的产物。 3.混淆因果关系和普通联结。或许正由于孩子在家里表现出不安全依附心理,才促使母亲将孩子送去幼儿园;这时,是不安全依附心理“引发”送去幼儿园,而 绝不是与之相反。我们针对研究人员的观点列出了三种合理的竞争性假说。肯定你还能增加许多。然而,即便仅仅指出这样三点,已经足以使研究人员的结论摇摇欲 坠;不堪一击。 怎样评价因果陈述? 在评价一般性因果陈述时,重要的是理解作者陈述中的内在含义。当某位作者说,“参 加女生联谊会使得大学女生更爱浓妆艳抹”,或“服盐过量和血压升高之间具有因果联系”时,他的确切含义究竟何在?人们用原因一词,指的是带来、引发或作 用。请注意,带来(原因)和共存(关联)的含义差异极大,不容混淆。下面的词语,表明作者乃是力图阐发因果关系: 影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