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传别讲》南怀瑾-5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名”的意思,在这时可以说是“用字遣辞”。一个名词、一个小掌故、或者讲道理、理论,引证得很准确。“杂”是很广泛,包罗很广,能照顾全面;“不越”是不会过分,没有超过范围,没有不得体、不离谱,等等。“于稽其类”,引用资料的.正确性,说话要有根据,不能乱讲,在写同类的东西时,似是而非的关键之处,要能辨别,能剖析。这是孔子研究《易经》,及研究文王周公著作的心得。“其衰世之意邪?”孔子的《春秋》言三世,就是太平世、升平世、衰世。衰世就是乱世,就像是我们所处个时代。如果按孔子所定三世的标准,大同世界就是太平盛世,但是很难做到。西洋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孔子的太平盛世,恐怕永远是人类挂在那里的一个目标。所以我经常比它为驴子的红萝卜。一个赶驴车的乡下人,因为驴子不肯走,他便在前面吊一个红萝卜,驴子为了吃那个红萝卜,就只好拚命向前走。但是,这个红萝卜目标很难追求得到。普通历史上的小升平,如果十年二十年没有战争,人民的生活就能获得安定。但是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三十年不变乱的,要想安定很难。十二年是一纪,三十年是一世,这是古代的观念。现在把一百年叫一个世纪,这是西方人的观念翻译过来的。讲到衰世,钱穆先生曾说庄子、老子、《易经》的“三玄之学”是衰世之学。我就讲笑话说:如果三玄之学是衰世之学,那四书五经也可以称为忧患之书了,因为四书五经的学间都是从忧患中来的。钱先生这么讲也有他的根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其衰世之意邪”的道理!但是大家要注意,伟大的哲学家、宗教家都出在乱世。越是乱世,人才越多。乱世的人都是痛苦的,因为痛苦,便要用思想来解决问题。太平时候都是文学家,因为生活优裕,就把精神用到悠闲娱乐方面去了。《红楼梦》的那个时代,就是太平时代的反映。由康熙下半期开始,算是太平了二百多年,那个时候公子少爷,文学家特别多。像袁子才这一班人,都出生在那个时候。所以当时就流行不作无益之事——一天到晚不去跳舞、打麻将、喝酒,如何排遣有涯之生命?人的生命有限啊!如果不做些有意义的事,那个日子怎么打发?活几十年太长啦!实在受不了,人会为发疯的。这种话大家恐怕很难会听见了。我现在想想,那个日子真的很舒服啊!为放暑假了,担心这两个月的暑假,回到家怎么“玩”?怎么过啊?回到家以后,竹床一铺,当着风口睡倒,看看唐人的诗词,翻翻书,很快地下午两三点了!妈妈的下午点心还没有出来,已经对妈妈很不舒服了!妈妈把点心拿来,一尝不对胃口,便不吃啦!妈妈再劝,反正不好吃,一副撒娇的样子。妈妈说:好,我再去做别的……现在想想古人所说的‘旧长如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已休”,过一天好像过一年一样,这种生活情形,几十年来台湾青年差不多感觉到了。大家生长在温室里边,我很担心将来大家怎么办?不做无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所以人家飙车、签大家乐,舞厅“蓬拆”到天亮……可见历史上永远不会出现太千,所以真正领导这个世界的大政治家是很痛苦的。大政治家要在这个世界将乱未乱的时候就导正它、预防它,但还得不到大家的支持。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跟一个家庭一样。我半夜三四点钟起床,看到对面卖豆浆的夫妇,已经起来磨豆浆了。夫妇俩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买了房子,银行里存了钱,到了儿子长大,便不会再这么辛苦了,到了孙子便为“不做无益之事,何以败此辛苦之家”了。一个家庭不会超过三代,那是真的。这个社会,上的家庭,是不是如此呢?知往而察来“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彖断辞,则备矣!筮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易经》告诉了我们过去,懂了历.史,懂了过去,就懂了未来,但也会忽略了一些明显的、大家习知的平常事,所以要“微显阐幽”。因为我们往往把明显的、轻易的,认为了解清楚了,实际上却还没有看清楚。越是明亮的地方,也越有黑暗,可能你找不出来。做情报工作的就要“微显阐幽”,看看有没有间题,因为问题就出在那个没有间题的里头,所以为“微显阐幽”。因为看不见的、黑暗的里头都有东西。“开而当名辨物”,你懂了《易经》以后,每一个卦象都是人生、宇宙、物理,就是生活经验。“当名”,每个卦名都是恰妥的、合理的。我们随便举例如风雷益这一卦。台风来了‘一打雷,台风停了,不是很有益吗?“辨物”则是辨别物理的道理口“正言断辞,则备矣。”告诉我们人生的经验,“正言”是很正确的说法,为真懂了《易经》就可以了。所以我说做社论文章,能做到“正言断辞”,就可以了,“则备矣”,这就是一篇大文章。《易经》的取象,都是我们生活周遭所常知常见的,如龙啊、虎啊、象啊、狐啊、风霜雨露啊等等。“其称名也小”,使你懂得这个道理,因小而知大。“其取类也大”,这是智慧之学,知道一点就知道其他的。常常有些同学怪我,觉得我很多的道理都不肯讲。我说我讲了那么多你都不懂,我还为怎么讲?为我把茶叶蛋、马虎蛋都拿来跟你讲,那还叫做学问吗?学问之道,“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所以有人问什么人可以学禅?释迦牟尼佛说“良马见鞭影而驰”。一匹良马,见马鞭子一扬就跑了,不为说举一反三,挂一漏万是很难做学问的。成功失败两相依“其旨远,其辞文。”我们写文章,真正能写到这样,才算大文章,就成功了。这一点很不容易,我们都做不到。“其旨远”,一篇文章能够留得千古,它的主论没有时代的限制。像宗教的圣典,它没有时间的限制,永运有它的精义。“其辞文”,它的文彩,更充满了文学性。“其言曲而中”,它所讲的话是圆的,但也是真正的、实在的。“中”就是很恰当。“其事肆而隐”,“肆”就是放肆,中间包括得很广,有很多层的道理,你慢慢去看、去读,加上你的人生经验,你会体会得更多。当年一位朋友说我,你十年读书,十年做人,然后才懂得我的话。真的!这位老友并不是瞎说的,我现在还很怀念他他的话很有道理。那个时候自己年轻,读书不多,阅历不够,很多事情都不懂,自己还以为很了不起的样子其实很幼稚,所以那位朋友拍拍我肩膀,说了这几句话。学《易经》是为学一辈子的,有些地方要很久才会懂得。“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这是结论,“贰就是相对的,指阴阳两面,《易经》就是阴阳的两面。“因贰以济民行”这句话里边学问很大、很多,一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有一个大的计划,就会有一个辅助的计划。参谋总长下达一个打胜仗的计划,地区作战指挥官便为有一个打败仗的计划。两个计划分开来做,做好了,再把两个相反的意见合起来,变成一个计划。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因贰”。一个计划下来,万一出了毛病,第二个救急的办法就来了。我看现在的人做事都很主观,认为他的计划绝对百分之百成功。百分之百就糟啦!所以我常常提醒他们要多想想啊!生个孩子要有屁眼的。虽然这个话讲得很难听,但却是实在的。等于我去区公所办事,第一次他说要身份证,带着身份证去了,又说为户口名簿,第三次又说要私章……为什么不一次告诉人家呢?他们多一句话也不肯讲,办的都是些绝后的绝事,你看多可怕。每个人做事都像大街上女孩子穿的鞋子——空前、绝后的样子。你看我们的社会怎么得了!所以大家将来无论做什么事情,做了成功的计划后,还要做一个最坏的辅助计划,懂了这个,就可以懂政治哲学,可以懂领导哲学,也可以懂得写文章了。“因贰以济民行”,“民”就是人们。什么道理呢?有阴必有阳,这也是因果关系,跟宇宙的道理一样。“以明失得之报”,万事有因必有果,有失必有得,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这个里边有“还报”的道理,就是回转来的道理,也就是老子说的“天道好还”。什么叫好还?你付出了些什么,就回转来些什么;你怎么对人,回来的是什么就知道了。你说这个人对自己不好,大概自己付出的也就是这个样子吧!天道好还,本来就是如此。所以一切应该求之于己,反求诸己而已!第七章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者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辩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辩义,巽以行权。忧患意识“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最近大家常常谈到忧患意识的问题,很多人都写文章。我说忧患意识用不着写文章,不必因为方东美先生一提,大家便跟着来喊忧患意识。中国文化对忧患意识的看法,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两句话讲完啦!这就是忧患的道理。中国文化的人生哲学就是这两句话。若没有长远深入的思考,便会有不虞之事发生,所以人生永远都在忧患之中。谈到忧患,我在《失落的一代》一篇文章中早就讲过,为我们大家算八字,我们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忧患。我们要能把自己埋在泥巴里,像打地基一样,为有把自己作基础的精神,后一代才有希望,大楼才能盖得起来。所以我们这一代是奠基础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八字。因此,忧患意识我有什么好讲的?不过,孔子在这.里讲到了这个问题:“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有人考据,认为《易经》不是伏羲啊、黄帝啊作的,而是殷代以后的人作的,所以是夏商的文化,不是远古文化。他们引以为据的,就是这里孔子所讲的“同之兴也,其于中古乎”这句话,大家看是不是?孔于说的没有错呀!我说你们真笨,孔子说的“易之兴也”,并不是说易之作也,《易经》这个文化本来有,哪一个时代很流行、很兴盛呢?“兴”就是很流行、很兴盛。在孔子那个时候来说,中古时代就是殷商革命这个时代,是衰世时代。一般人把这个“兴”字当成了开始,这是很错误的。孔子又说:“作同者,其有忧患乎!”“作同”并不是开始画八卦啊!是指作《易经·系辞》这个文章的。我们手边拿的这本《易经》是文王作的,文王当然是在忧患中作《易经》的,是他坐在牢里作的。文王坐牢并不是普通的坐牢啊!纣王随时都准备杀他。纣王把文王学间最好、道德最高、能力最强、最心爱的大儿子腌成肉酱,作成肉包子送给文王吃,看他学《易经》知不知道那是自己儿子的肉。文王明明知道,但也只有吃,因为不吃纣王便会杀了他。他内心的痛苦,当然是可以想象的。所以孔子在这里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说人生在痛苦中懂得《易经》的道理。子是孔子便提出了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这九个卦来加以解说。成功的妈妈叫失败“者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揲修也;益,德揲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是故履 ,德之基也”,“履”就是走路。刚才我讲到一位同学几十年来没有站起来,没有立脚点,一个人活了一辈子,你问他的人生观是什么,他没有人生观。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要做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想做个大少爷,学那“如果不做无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也是个人生观。做个无聊的人也不错啊!如果你说你要做小偷,也是一个人生观,如果你想做武侠小说里的济贫神偷,也不错啊!你说你为做个郎中,做个赌城高乎,你也总算有个人生观嘛!但是很多人没有人生观,一辈子没有站起来过。所以文学上形容这一类人是“浮沉于世间”,水高了就浮上来,水低了就沉下去,一般人就是这样,在人海中浮沉,没有立脚点。所以孔子说“履,德之基也”,是德的基础。“谦” ,高山在平地下面,“谦”是一切为谦虚,所以“谦”是“德之柄也”,“柄”是把柄。“复” ,就是恢复,回来,“德之本也”,事情为回复到本来来讲。“恒” ,做事情要有恒,“恒”是“德之固也”,所以我们讲有恒为成功之本。“损” ,碰到挫折,碰到损害,碰到失败并没有什么可怕,失败了你就为更求道德的进步,所以是“德之修也”。“益” ,碰到好的自然是益了,益是很宽裕的意思,所以说“德之裕也”。“困” ,碰到困难才会深思,才会用思考,才能激励上进,所以说是“德之辨也”。“井” ,四面不通啦,自己为给自己一个范围。我们常说某个人没有人格。什么叫人格?人有个规格,你为做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为依那个规格去做。任何人都有个标准,如果没有一个风范,没有风格,这个人就完啦。所以“井,德之地也”。“巽” ,“巽”就是顺,顺着这个路走,就是“德之制”也,有制度。这是孔子提出九个卦的忧患意识。无论时代是治世也好、乱世也好,人生必须具备这九个条件。忘记了立足点,不晓得谦退,碰到困难就灰心失望,在损益之间不知道利用。人人都怕失败,不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啊!所以失败的真正名字是成功,成功的妈妈就是失败。“益”,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你光求利益是不行的啊!人生随时为给自己些困苦的,知道创业维艰,也知道守成不易。自己要时常检点,策励自己,约束自己把自己捆绑起来,范围起来,这就是忧患的道理。所谓“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做一件事情也是一样,一开始是“履”,下面便是“谦”、“恒”,以至于“巽”……孔子又解释道:“履,和面至,谦尊而光”,大家会常常着到人家“谦尊而光”的扁额,墓碑上也常看到的这四个字,意思是说这家的主人年龄很大,很有学问,也很谦虚,大家都很尊敬,他便是很有光辉。这就是从《易经》套用来的。“履,和而至”,“履’,就是人生开始的和第一步,“履”就要做到“和”,能够和平,跟大家处得来,才能站起来。人与人之间不能做到和睦,不能与人相处就完了。“谦,尊而光”,你认为少拿一块钱就损掉自己的利益了吗?不知道今天少拿一块,说不定一年以后你会多拿一百万,这是很难讲的。越是谦退,越是尊贵。“复,小而辨于物”,“复”就是回转来,一切回转来要求自己,也就是曾子的反求诸己。怎么回转来?譬如我们抽了这一支烟,这烟还有没有用?它会产生另,一个作用,所以说“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在一切最杂乱的时候,自己不受影响,不起厌恶之心,不中断,不放弃努力,这就是有“恒”。最困苦的时候,也还是一样地继续下去,不变初衷,那就一定会成功了。“损,先难而后易”,如果碰到困难,有了损害,就认为对自己不利,那是不一定的,因为祸福是相依的。“益,长裕而不设”,如果碰到益卦就是长久的好,但好得太久了,反而就会有问题出来。“困,穷而通”,困卦虽然代表了艰困,但这种艰困的环境反而可以砒砺我们上进,走出另外一条通路。“井,居其所而迁”,井就是范围,但范围并不是死的,为晓得变通,变迁,那就是进步。“巽,称而隐”,“巽”者顺也,顺在哪里?在你不知不觉中。那是看不见的,你能做到前面所列举的这些,在你还没有看得见的时候,已经大成功了。这是第二种说明。不择手段前面第一节是讲整个卦用于做人做事,也包括了领导的学问,自修的学问。第二节是分析成功的因素,下而最后是说明九个卦的特性。“履以和似,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似权。”“履以和行”,“履”是走路,如何走路?“履以和行”,做人为能与他人合得来。如果到处与人家合不来,一个人古里古怪的,那可以说没有路子好走了。你跟谁都合不来,你高你去高吧!古怪你去古怪吧!最后吃亏的还是你自己。所以一切要能与人相亲相合,履就是与人相合相处之道,所以说“履以和行”。“谦以制礼”,谦卦的道理是处处讲理,懂得礼貌就是“谦”。“复以自知”,复卦的道理,就是为回转来,研究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失败了不能责备人家,自己为知道失败的原因。“恒以一德”,恒卦就是一,一心不乱,专一而不变的意思。“损以远害”,损本来是很坏的意思,怎么还远害呢?通常说吃亏就是占便宜,多做一点没有关系,因为受了损害之后,就没有事了。“益以兴利”,已经赚了钱,也要付出些。想把握“永远属于我的”这个想法,便非失败不可。“困以寡怨”,自己把自己画一个范围。人都是不情失败者的,你困难了以后,人家以为你已经倒楣了,也不骂你了,算啦!所以怨就少了。“井以辨义”,并是自己先有个范围,有个做人的规范,那就可以辨别义利了。义就是道理。“巽以行权”,懂了这些以后,道德基础有了,便可以懂得权变。我们平常讲的那个马丁·路德所说的“不择任何手段,完成最高道德”,一般人只讲前一句“不择手段”,没有注意到后一句“完成最高道德”。这一篇,就是讲人生最高道德的完成。在我们《易经》文化里边,马丁·路德的这句话需要修正。根据《易经》这里所讲,应该是“选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上边这九个道理就是这个意思。何必不择手段呢?选择手段不是更高明一点吗?现在人都是讲西方文化,认为西方文化很有学问。谁家的孩子坐在门口读英文,哪怕他拿本英文书来玩,人家也认为这家孩子很有出息。如果谁家孩子坐在门口读《易经》的话,那一切就完啦!第八章易之为书也不可远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其人,道不虚行。万变不离其宗易之为书也! 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孔子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易经》这本书的学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不可远”。它无论在任何情形下都会适合我们的人生,也就是说我们随时随地都离不开它的范围。换言之,它都在你的旁边,像宗教家讲的,上帝与你同在,这就是“不可远’,。同时这个意思也是说,《易经》这本书的学问是很浅近、很平凡的,是跟我们日常生活最切近、最有关系的学间,不是远在天边、高不可攀的。所以我们不可向很深远的方面去想,去求。换句话说,也就是禅宗所说的不可以“高推圣境”,不可以把圣人的境界高捧得太过了。因为圣人的境界也是很平同、很通达的。天地间越是了不起的学问,越是平易、平凡,这就是不可“高推圣境”的道理。“为道也屡迁”,你如用呆板的法则学《易经》,那就错了。《易经》这一门学问是活的学问,不是死的学问,也就是宇宙的法则。宇宙的法则没有永恒不变的。所以懂了《易经》的道理,也就懂了宇宙的法则随时在变。这也就是佛学所讲的“无常”。宇宙间的事不可能有‘刻不变的,变就形成了我们平常说的“时与运”的问题。“时与运”在卦里很重要,看一个卦象,变为看时空两者的关系,时空是相对的,随时都在变动。其实也不仅《易经》如此,一切学问都是一样。尤其我们做人做事,为懂得“变动不居”,因为宇宙万物随时间空间而变化,一切现象都在变化。你要识变、适变,因此学《易经》、卜卦、算命,同样没有一个呆板的法则。如果有个呆板的法则,你要求的答案就不对了,你的判断了一定不会准确的。“周流六虚”,“六虚’,就是上古文化中的六合,也就是上下四方。东南西北上下就代表了宇宙间的空间。这个道理就是无处不充满,也就是宗教家所讲的神、上帝无所在,无所不在。宗教家把它穿上宗教的外衣,便成了神。事实上无所在,无所不在充满法界,就是《易经》的“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周是圆的,表示圆满充实。“上下无常,刚柔相同”,上下、一下上是不一定的。比如说山地 是剥卦,反过来地雷 就是复卦厂。站的位置不不,看的角度不同,观点就两样,现象就变啦。“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刚柔”是阴阳,“相易”是变化,阴极阳生,刚极变柔。变来变去,就是:“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所以学《易经》要特别注意,卜卦算命的方法不是死的。孔子告诉我们说“唯变所适”,我们后人把孔子的像画得像个死人的样子,尤其宋朝以后的儒家把孔子讲得令人生厌。其实孔子非常活泼,《孔子家语》上讲的,孔子是“无可无不可”的。“无可无不可”多滑头呀!他的道就是“不可为典要”,没有一个确定的事,时间有变化,空间也有变化。所以学《易经》的要记住下面“唯变所适”这一句话。看向哪个方面变。懂了这个道理,如果你当个领导人,领导一个团体,第一天到职一看,就知道这个单位哪些地方非变不可。“唯变所适”,只有变才能使它进步。这几句话是这篇的结论。“筮出入以度,外内使知俱。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筮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一进一出有一定的法则。你懂了这个就知道宇宙万物随时在变,随地在变。但是变有一定的法则,不是乱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为想到外面去,一定先为站起来,一步一步地走出去,这就是变中一定的法则。所以在变的中间,外卦、内卦、外在、内在都为知道。做人做事当知夭地宇宙随时在变,随时都为戒慎恐惧。譬如说危险,危险就在不危险的里头,但反过来,你看到并不危险,却随时会有问题。所以“为内外使知惧”,知道危险。“又明于忧患与故”,同时要明白《易经》学问的精神,人随时都要注意到忧患。人没有一天是不生病的,如果有一天觉得很健康,便是生病的开始。大意一点就出毛病,人随时都在忧患之中,所以为“明于忧患与故”,明白它的原因,它发生在哪里。“无有师保,如临父母”,《易经》这一门学间,并不是宗教,也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但它又是宗教,又是哲学,又是科学,同佛学的最高处有相通之处。“无有师保”,没有人随时随地可以保护你,也没有人可以指导你,人一切只有靠自己,时时刻刻知道恐惧“忧患”。如临父母,就像随时随地都在父母的身边一样,那样的恭敬,那样的戒慎。实际上我们中华文化的人生哲学,就是这两句话,但不是宗教性的。《易经》的道理没有这些宗教外衣。当然,我们做一个人随时都在忧患中,没有人可以依赖,只有靠自己,“无有师保,如临父母”,这是一个总结。同时也是说明,当一个卦辞用之于卜卦的时候,只有靠自己的智慧来判断这个卦,不需为求菩萨、求神,为靠自己的智慧。“初率其辞而撰其方,既有典常”,关于《易经》的判断事务,不一定用卜卦,而是告诉大家平常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叫做“不可远”。不为以为一定在卜卦的时候才能用到这个法则,我们现在本身就在卦中,乃至一举一动都在卦中。开始这卦一动,“率其辞而揆其方”。研究《易经》对《周易》这本书,一看它的卦辞、象辞、爻辞就可以知方,可以猜测研究它的方向。乍看它是不定的,但它有典常,“既有典常”。千古以来学《易经》的人很多,能不能达到最高的程度、最高的境界?这个不是靠菩萨、求上帝的,就是在你自己。“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这个是在于“人道”、人的力量,你有这个智慧,就搞通了。你如果不是这个人,你学了死板的《易经》也没有用,这道就虚行了,是假的、空搞一场、白搞一场。这是《易经·系辞》下传第八章的大概内容。后面大部分是判断《易经》,当然大部分是用之于人生哲学的。第九章 原始要终以为质也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者与昨,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那。原始要终“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孔子说:“易之为书也,原始为终”,《易经》这一部书,讲的什么卦呀、爻呀、变呀等等,看起来似乎是非常复杂的样子,实际上很简单。所以孔子认为《周易》这一部书所告诉我们的,从开始到最后,就是一个因果。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因果,有开始就有结果。“以为质也”,质就是不虚假,上一章讲“道不虚行”,不是假的。它所指的是人生,是宇宙,可以摸得到,是可以求证,可以研究的。如何来研究?研究的方法是什么呢?“六爻相杂,惟其时物也”,我们如果研究《易经》的一个卦,就要看六爻的变动。六爻的变动是错综复杂的,六爻随时相杂,阴极则阳,阳极则阴,卜面与上面,上面与下面,随时有关联,随时在错综复杂中起变化。那么它的为点呢?“唯其时物也”,是要我们把握时间空间,去应付倒楣的时候。时空把握得好,倒楣不一定是倒楣,把握得不好,幸福也不一定是幸福,“唯其时物也,’!为如何把握这个时间空间,才能转祸为福,转败为功,立子长治久安之地,才是要紧的。“其初难知,其上同知,本末也。”卜卦的时候,开始卜出来一个爻,很难断定这一个卦的发展如何。等到这个卦的六爻完成了,这个卦象也就全部明白了。这也就是说,天下任何事物都是始于微而后至于著。事物的始微是难知的,殆其已著,人人知之,所以说“其初难知,其上易知”,这是本与末的关系。“初辞拟之,卒成之终。”因此《周易》这一部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彖辞等等,“初辞拟之”,“拟’,就是比量,是差不多,没有确定的,讲它是龙啊,讲它是象啊,讲它要发财啊。发财不一定是要赚一千万,少吃亏一点也是发财。这就是比拟之,“初辞拟之,卒成之终”,最后是断它的结果。这是讲卜卦、用卦、断卦的法则。杂物撰德“若夫杂物撰德,辨者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我们卜卦问运气,问疾病,间出行……就是“杂物”。“撰德”就是结果如何?能不能得到等等。“辨是与非”,何谓是?何谓非?一个卦卜下来,如何判断卦的吉凶?这要看内在的变化,不是看外面,中间的四爻很重为。这四爻代表的意义,不仅仅是这四爻的吉凶,也是与全卦都有关联的。这是一个原则,也就是“非其中爻不备”的意思。我们刚才讲过,拿六爻来讲,中间四爻最为重要。开始的第一爻是开始,最后的第六爻是结果,初爻开始是“其初难知”,最后的结果是人人皆知。不过我们要知道,乾永远是天,坤永远是地,所以乾坤两卦的变化不大。其他各卦中爻的变化就多了。譬如我们随便举一个卦来看。我们看睽卦 ,下面是兑,兑为泽,上面是离卦,离为火,就是火泽睽。睽是睽违,如果夫妻两人来问情感,卜到此卦,那恐怕不很妙,说不定会闹婚变。纵不睽离,亦将反目,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出现呢?变化就在中间的四爻,乾卦 的第三爻变,内卦便为兑卦三,第五爻变三,外卦便为离,成为火泽睽。乾为什么变成睽?就是因为巾爻变了。所以说“杂物撰德”,“则非其中爻不备”。我们说错综复杂、交互卦,就是杂卦的道理,它的变化就在于中四爻的变化。什么叫交?什么叫互?我们过去已经讲得很多了,这里不再重复。我们再看睽卦的交互卦。睽卦的第二爻到第四爻互为离卦,三爻到五爻互为坎卦,睽卦的交互卦便成了另一个与原卦截然不同的水火既济卦 了。如果是朋友或夫妇卜到了火泽睽,当然是很不吉利的,今后是吉是凶,就要看它内部的变化了。如果内部变成了水火既济 ,夫妻过了一夜,第一二天雨过天晴,就没有事了,因为它是水火既济,不会离开了。这个道理就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事情,就要看中爻的变化。如果一个公司,一到火泽睽,那当然有问题;如果变成水火既济,那就变成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再好也不过了。同为中爻,内卦中爻与外卦中爻,其变化的影响力也不相同。内卦的影响力量大,外卦的影响力量小。同样地,我们做一个人,你不要问外边客观环境的影响如何,只问你内在身心两方面的变化,就可以知道其余的了。因为自己内心的变化,影响你身心的情绪,当然也影响你今后的遭遇。所以做人也好,做事也好,“非其中爻不备”,要看中间的变化。就卦来说,就是中爻的变化,这是讲中爻交互变化的大概。如果卜卦呢?就要看动爻了,看中爻的变动会怎么样,所以下面孔子说:“噫!亦为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噫”,就是白话文中的感叹词。“亦要”是大概的意思,是一件事情重要之处。“则居可知矣!” 懂了这个原理,可以不要卜卦了,你自己就已经可以知道了。这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讲的善易者不卜。真把《易经》读通了,自己不卜卦,因为天地间的道理你全懂了。这在儒家叫“神而明之”。佛家呢?是“神而通之”。真正的神通是最高的智慧,是自己一开始就知道结果。孔子在这里加重语气说,明白了“存亡吉凶”,就不需为卜卦了,“其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真正有智慧的人,读完了孔子《易经》的彖辞,“则思过半矣”,全部《易经》的道理、学问就搞清楚了。未济的人生“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我们仍看这个水火既济 卦。前面说过,火泽睽可以交互为水火既济,如果把水火既济颠倒过来,就变成火水未济了。《周易》这部书由乾坤两卦开始,最后是以米济作结束。其实,八八六十四卦全部都是未济啊!所以我经常告诉大家说,如果懂了未济,《易经》的全部道理你就懂了。《易经》这一部书是没有结论的。六十四卦最后是未济卦,什么道理呢?因为这个字宙是作不了结论的,人生也没有结论的,历史也永远没有结论。宇宙永远发展下去,没有停止,所以是未济。很多年纪大的朋友常说,还有一年两年,等把这些事了啦就是去也安心啦!我也就跟他开玩笑说,老兄呀,你看看这个世界上,哪一个人是把事情办完了才走的?有没有?大家有没有看见过?永远没有,永远都是“未了”。二十多年前有一位忧时忧世的老兄跳楼自杀了。他自己写了一副挽联。上联说:“国事如是,家事如是,如是是矣”;下联是:“生也不了,死也不了,不了了之”。所以这世界的一切,都是不了了之。《易经》也是这样讲,政治呀,人生呀,都是没有结论的事。如果我们以中爻来说呢?第二爻与第四爻,它们的功能相同,地位却两样。如果我们拿这个卦来看一件事情,先把火水未济上下卦分开,内卦就是坎卦。在坎卦的三个爻卦里,第二爻是居中位,又是阳爻,上面一阴爻,下面一阴爻,阳爻居中间,这是很好的现象。假使一个男的像鲁宾逊漂流到一个孤岛上,有两个小姐也漂到这个孤岛上来,这个男的一定非常吃香。相反地如果是离卦三,这个岛上有一个女人,两个男人,这两个男人就成为这个女人的仆人了,非做她的臣子不可。为什么呢?物以稀为贵,因为她得其中爻,得其中位。现在如果拿六爻来讲呢?火水未济 第四爻是三五爻的中间,也是中爻卦。但是它与二爻不同。什么地方不同呢?位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也不同。所以孔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将来断卦的时候,大家都为注意,二与四功能相同而异位。比方我们拿军阶来讲,一位上将,可以发表他当总司令,另一位上将从总司令调战略顾间。官阶都是上将,位置却不相同,这就是“同功而异位”。两个人官阶相同,但他们的待遇、地位却截然不同了,这就是“其善不同”,遭遇完全不同,所以他们的结果也不一样了。同样是一位公司里的小职员,一位很获上级的赏识,经常派他出国考察;一位却默默无闻,在公司里埋头苦干。这也是“同功异位”的道理。二与四“二多誉、四多惧。”以中爻来讲,第二爻机会好。我们看乾卦的第二爻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能从地上刚刚出来,那种情形多好,所以说“二多誉”。乾卦的第四爻是或跃在渊,等于一条鱼,是要跳上去呢?或是不跳上去呢?比方历史小说描写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不出山呢?不知道。等于你向一个小姐求婚,她点头不点头?不一定。这个时候恐怕你晚.上都睡不着觉了。不像结婚后夫妇吵架那样威风。为知道求人的时候,也不晓得人家肯不肯点头,这就是“或跃在渊”!不一定,大家看看乾卦就可以懂了。“二多誉”,非常好。“四多惧”,这一步要不为踏出来?如果踏出来,后面很好,可以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如果这一步走错了,后面便很不好,所谓一步错,全盘输,所以说“四多惧”,很为难。“二多誉、四多惧”下面,孔子说“近也”。近什么呢?这有很多种说法。有说二爻在一三爻之间,过去是靠近第一爻,未来则靠近最高的第三爻,前后都很相近。四爻也是这样,后退接近三爻,前进接近五爻,到了五爻,差不多已到了顶点,因为到了第六爻,整个卦都为变了。所以说“二多誉、四多惧,近也”。另有说法认为,“近”是指内卦来说的,二爻在内卦之中,所以“近”;四爻在外卦,离内卦很远,不同意近五为惧的说法。第三种说法,也是多数学者一致认同的,就是“近五”为惧。不过我们可以确认的是:二之所以多誉,是因为它得中位,在内卦之中得时又得位,所以多誉;四爻便不同了,虽然四爻与二爻同在六爻的正位上(按六爻正位是初、三、五爻为乾位,二、四、六爻为艮位),也得三五爻之中,但就内外卦来说,四爻是属于外卦之初,所以说“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了。柔与中“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读了《易经》的人,最高明的是孔子,孔子的老师老子也很高明。老子之道是重子用柔、阴柔,阴者柔也,就是柔道,这与后世所谓的阴阳家是不不的。在拳术里边,最高明的是好像没有打你,结果却把你打倒了,那就是柔道。“柔之为道,不利远者”,二、四这两爻是阴的,不像阳刚可以攻击很远。但是我们中国以阴柔之道相处,就永远不会有毛病。为什么呢?“其用柔中也”。用柔要得其中,柔是温的,冷是阳刚的,以柔取中位,没有不成功的。最近台湾学者非常推崇日本德川幕府,都认为它非常成功,德川幕府始终是用柔成功的。如果是打仗,那又不同了,用柔用中,装窝囊,再以大吃小,然后成功了。这就是“其用柔中也”的道理。不过用柔为有耐心,要能等待,如果德川不活到七八十岁,他也看不到成功的,这也是天命。如果丰臣秀吉活到七十岁,那德川的成功连影子也没有。看来一切都有定数,“其用柔中也”是原理、原则。这里我为告诉大家,用阴柔如果没有学对,就会变成阴险了,这点为特别注意。三与五“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三与五,同功而异位。”第三爻、第五爻,上下交互卦。“三多凶”,因为三爻是内卦的最上爻。五爻呢?以六爻卦而论,它仍然在中位,所以“五多功”,是成功的阶段。各位学《易经》要懂得,最重要的是时空的关系,时间不同,空间不同,位置不同,结果也不同。像大家交朋友,你的中学不学,你们是好朋友,尽管打打闹闹没有关系。可是现在他已经当了总司令,你还是少校中校一个,或者他已经当了部长,你还是两毛三的小警官。你不要认为他是你的好朋友,你还过去拍拍他的肩膀,那你就完字下面加一个“蛋”,就完蛋啦!那个肩膀绝不能拍的,这个时候你看到他要鞠躬敬礼了。为什么?“贵贱之等也。”所以历史上做皇帝的杀功臣,那是必然的。一般人没有当过皇帝,不会懂,人到了某一个位置就不同了。像朱元璋当了皇帝,想起他种田的朋友,把他们都找来,文武百官都一跪九叩,群呼万岁。那些老朋友们,如果心中我认为:朱元璋算什么!那时候我还不是踢过他的屁股!现在你再踢踢看,小心你的脑袋会搬家。这就是“贵贱之等也”。不要以为你们曾经是朋友,时位不同了,朋友也不一样了,位置不同,你就不能当朋友看了。所以学了《易经》,也是蛮滑头的。“其柔危,其刚胜邪。”二用阴柔,三五是用阳刚,不能用阴柔。所以《易经》不是绝对用阴柔的,也用阳刚,“变动不居,其为道也屡迁”。那是不一定的,我们刚才说德川幕府用阴柔,它完全用阴柔吗?不一定的,它也用阳刚。用处不同,贵贱不等的原故。所以《易经》搞通了,用得好时,它是帝王之学、领袖之书,用得不好时那也很可怕。这是第九章,重点在研究《易经》各爻的作用及精神。第十章 广大悉备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三才之道各位知道伏羲画的八卦只有三爻,后来为什么变成六爻?孔子在《系传》里讲过:“因而重之”,因为三画卦不够用,所以把它重叠起来以便运用。从这个六便可以看出我们祖宗文化的伟大了。到现在为止,世界科学的发展,一切的应用,不管物理化学等等,还没有超过六位的。老子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讲到先天的三画为止,也是从《易经》出来的。到了文王手里,为了后天的用,所以才“因而重之”,变成了六爻。我们看宇宙的构成,也是三个位数,宇宙构成以后有了万物,它的运用仍然不出六位。“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悔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天地人谓之三才,这是我们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根本。后世的皇帝称天子,皇帝虽然有无上的权威,但他不敢超于天。站在人道的立场,他仍然是人,还是一样为跪下来参拜天地,称为天子,自己当了上天的孩子。这就是三才之道。天地人是宇宙的三才,三样最重要的材料。假使有天地,没有了这个“人”,宇宙便不会热闹得这么有趣味了,也不会有“总统府”、中山楼、世界大战了。这都是人闹出来的,在中华文化中,人的价值与天地并存,可见中华文化把人的地位提得很高。我们过去的文化、教育都从这里来,大家要了解它。“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天地人三才为何兼而两之?因为三才是阴阳相对的,三二得六,所以“兼三才而两之”。“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宇宙间一切都是相对的,同理,天地人三才,因为有阴有阳,有体有用,所以“因而重之”,就变成了六爻。《易经》的卦一定为画六爻,就是这个道理。“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宇宙的法则,天地人随时在变,随地而变,永无停止地在变。不但如此,而且还交互地变,错综地变,因为交互变,所以就有了交,交就是爻,所以古人说,爻者交也。“爻有等,故曰物。”变动中间就分出了等级,有了等级等第,就有个东西在,那就叫做物。物包括物质的物理的等等的一切。“物相杂,故曰文。”万物因为变动不居,故都有相杂,金木水火土,随处相杂。譬如水跟火相杂,水多火就息了,火多水就干了,水与火相杂,产生了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文不当,故吉凶生焉!”人类的文明与文化要永远掌握在人的手中,才是正途。拿《易经》的道理来讲,无论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运用科学的还是人,也就是科学被人类所用。但是现在很可怕了,也很不幸,人已被科学所利用了,这就是《易经》说的“文不当”。“文不当故吉凶生焉!”科学的发展,对人类而言,不是大好,就是不坏。就今天的发展来看,人类的浩劫恐怕快要来了。为什么我们敢这样说?是根据《易经》的道理看到的。第十章是研究《易经》理论的。后世有一派学者,专门用《易经》来研究历史的变化。宋朝邵康节的《皇极经世》这部书,就是专门研究历史哲学的。现在市面流行的《推背图》、《烧饼歌》之类的书很多,过去帝制时代都封锁在皇宫大内,八国联军到北京,这些书才流传到外边。因为这些主要是预言历史变化的,过去是禁止一般民众阅读与研究的。第十一章 易之兴也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故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始终,怕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医世的学问“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耶”第七章谈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优患乎”?这里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孔子研究《易经》认为.《易经》的学问最发达的时候,也就是殷朝末年、周朝革命的时候。最为兴盛是文王坐牢时候的著作,因此才叫《周易》。“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俱以始终。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是故其辞危”,所以它用的辞句都是真话,实实在在的直言。危是直言不阿的意思,当然也含有危险的意思在内,在这里不完全作危险讲。“危者使平" ,正的道理是要求天下太平。“易者使倾”,易就是变动,变动中容易倒下来。不希望他倒下来,便要把它扶持起来。“其道甚大”,所以就历史来讲,这里边包藏的学问非常的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文王研究《易经》所得的结论,也就是这八个字。所谓“百物不废”,就是一切万物之间互相都有一种关系存在。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时时都为谨慎小心,这就叫做戒慎恐惧。宗教家所讲的“戒”,并不是条文,随时小心就是戒,做人要随时在戒慎恐惧中。儒家的学说就在发挥这四个字的道理。“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戒、慎、恐、惧,并不是要我们终日生活在恐怖害怕中。如果那样,这个日子便活不下去了。事实上,也用不着这样。“其要无咎”,自己心中寂然不动,永远是太平的,“此之谓易之道也”。《易经》所告诉我们《易经》的道理,就是这样。这一章的文字很容同懂,很浅易明白。换言之,就是帝王领导学的中心。其中最重为的只有两句话,就是“危者使平,易者使倾”,这就是最高的帝王领导学,使不平的能够平,使要倒的国家社会不要倒。这个中间的道理、学问、方法,“其道甚大”,大太多了。“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为无咎。”这就是处处做到没有毛病,能够做到没有毛病,“其道甚大”,这个中间的学问太大了。所以后人称《易经》的学问是医世之学,道理就在这个地方。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故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样,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故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乾健坤顺“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似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夫乾!天下之至健也。”乾代表天,也就是宇宙的功能。宇宙能够生出万物,是其本来的功能,是无声无相的。给它一个代号,《易经》叫它做“乾”,这就是“天下之至健”,大家都叫它神,或者如来。我们中国《易经》文化不用宗教名词,只用一个逻辑的代号,这个代号叫做“乾”。孔子认为乾卦的德行是“恒易以知险”。什么叫做“德行”呢?“德行”就是道德行为的功能。乾卦的性质,代表了宇宙万物最初的功能,是很平常、很容易的,像是饿了就知道吃,男女结婚就会生出小生命来,一粒种子埋在上里就会发芽、开花、结果……这些都很平常。可是如果你要仔细地去研究,那就太复杂了。乾卦代表的道理,是非常平易的,但是平易之中也有不易的,看似与人无杵,平平常常、了无风波,却不知四面八方已经危机重重了。譬如一颗种子埋在土里,不一定会抽芽,不一定会开花,也不一定会结果,它随时会有意外,会有变化。一旦遭遇变化,有了变故,便一切都完蛋了!这些我们都要知道。因此孔子提示我们,乾卦的道理是“恒易”的,但也是“至险”的。艮卦代表了大地,代表了女性,也代表了柔顺,是“天下之至顺者”。它的性能德行是“恒简”的,说明了宇宙间的道理是很简单的,并不是那么高深幽远,而是人人易知易行的。虽说非常简单,但我们不为忘了,天地的道理越是最简单的,越是难懂,简单到了极致,虽然圣人亦有所不知了。就像研究科学的,或东西方人类的一切学问,包括宗教、哲学、科学的等等,都是围着一个目标在转,就是解决人类身心性命的间题。可是人类的文化到现在为止,无论宗教也好、科学也好,对人类的生命来源问题,始终解决不了。虽然科学家、宗教家都有自己的说法,但都是自说自话,并不能获得大家的公认。又如吃饱饭肚子不饿,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米、麦子是哪里来的?谁也不知道。可见宗教哲学、科学都有无法解开的难题,都有不知道或搞不清楚的一而,这是第一层的道理。第二层的道理,是乾坤两卦在领导上的原则问题。乾卦是“天下之至健也”,当老板、当领袖的人,他的性能是“恒易以知险”。譬如我们有本钱,开个公司非常容易,但是随时都有危险,这些在今天国际经济瞬息万变中,更是看得很明白。乾卦代表老板,坤卦代表干部。坤卦是“天下之至顺也”,所以当部下的,是听命行事。听命也不容易。“恒简以知阻”,看着很简单,但是你为知道,由于公司业务开展,老板的心情,同仁的想法,以及个人在工作中的想法与做法,随时会有险阻艰难摆在面前。《易经》为我们随时注意,所以后世有人讲,《易经》与老庄合起来,是最高的帝王学、领导学,也是最高的谋略学。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人心天心“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懂了《易经》,才懂得领导,才可以做领袖。当领袖并不一定当皇帝,诸凡单位主管、家长、父母,都是领袖。做领袖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能说诸心”,要能使人心服口服,那不是“命令”就可以办到的,为先从自己内心做起。你的一切措施、作为,不能只为自己着想。所以孔子要求领导者要“能研诸侯之虑”,为能知道别人想的是什么。除了天下的诸侯外,我有其他的部属,他下面各级的领导人……都各有思想,各有需为。能够把这些都研判清楚了,然后再综合起来作出决定,那就很妥当、很完善、很简单,就可以“定天下之吉凶,以成天下之亹亹者”,就能完成你伟大的功业。这是孔子赞叹《易经》的伟大与重要,我们必须为懂。当然真懂了《易经》也很倒楣,一个人会永远陷在忧患中,痛苦中,没有什么好处。但是一个真正的领导人,必然是永远在忧虑中的。前面我提到,最近报纸上拚命发表文章,谈忧患意识这一类问题,我说忧患意识是少数人的事,你要一般老百姓都来同忧患是不可能的。像舞厅里,灯光一暗,音乐一响,闭上眼睛婆裟起舞的人,要他们这个时候有忧患意识是办不到的。跳舞喝酒就是寻求欢乐,怎么能要他们去忧患?忧患是舞厅老板们的事,这个月生意好不好,赚钱够不够开支?老板才有忧患意识。老百姓有什么忧患意识?只要活得快乐就行啦!要天下人同一忧患,很难!“者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所以你懂了《易经》的领导原理,知道人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化,“云”就是说话,“为”就是动作,“变化云为”,事实上是四个阶段;“变”是变,“化”是化,“变”是原则,“化”是影响,“云”是说话,“为”是进行。思想领导行为,所以“变化云为,吉事有祥”,一个真正好的领导人,懂了《易经》“变化云为”的原则,就到处有吉祥,万事顺利。“吉事有祥”,好事就有吉祥、有感应。感应是由哪里来的?是上天作主吗?菩萨作主吗?都不是。是由我们人为来的。我们学过《易经》,就知道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由心物交感而来的。中国的政治哲学,人心就是天心。所以《书经》上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帝在哪里?菩萨在哪里?就在人们的心里,大家看得到的,就是天心;大家心里的意见,就是上帝的意见,这就是中国文化。菩萨、上帝就在你的思想里,没有你就没有菩萨、没有上帝。这就是“吉事有祥”的道理。识人的才能“象事知器,占事知来”,《易经》这一门学问,就像一个卦,这个卦有卦理、有卦象,象就是卦的现象,“象事”的意思就是现象,是人事同物理世界的事。过去中国所用的东西,雕一块玉也好,做一个古董也好,都是根据《易经》来的。那些工业设计的哲学,“象事知器”,与制器尚象都是同一道理。抗战时期在重庆住过的人,都知道北碚,那里有个铜盆叫做鸣器,像个洗脸盆一样。这个铜盆放在水里头,倒进去水以后,用手轻轻的一摸,便会发出一种美妙的音乐,非常好听,这就是根据《易经》的原理制作的。当时外国人、本国人去参观的很多,至于什么道理?谁也不知道。这一类奇奇怪怪的东西,在中国《神仙传》里多得很。再如过去的建筑设计,房屋上安装一个兽,那个兽不是现在房子上的这些,现在的都是乱搞。过去为按规矩,放在屋顶的跟放在屋檐的都不一样。这就是“象事知器”,跟古埃及的文明一样,中国这一类的事情非常之多。“占事知来”,算命卜卦就是占事,懂了《易经》,遇到事情一占就看到了未来。平常我们说兆头,兆头就是占事。换句话说,:占也是一种领导学,帝王为懂得领导学,便一定为懂得《易经》,然后所讲的话,所做的事,才能“吉事有祥”。做领导的人,一切行为都为战战兢兢不能做一点坏事。所以做领导的人很麻烦,被领导最好,就像平常所讲的一个人被爱才是最幸福的,爱人是痛苦的,所以为永远被爱。人生最幸福的就是一辈子做儿女、做学生的人,当老师并不舒服。所谓“变化云为,吉事有祥”,就是尽做好事,不能做一点坏事。这就是领导哲学。“象事知器。就是说能认识人,会看相等等。最近谈到一个朋友,他一辈子做事,从不马虎一点,就是写一张便条纸,也没有一笔是马虎的。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器具如何了,这就是“象事知器”。清朝的李鸿章,有一次介绍了三位青年给曾国藩。当时曾正在吃饭,理也没有理,吃了饭便出去散步啦。他的左右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召见这几个人?曾国藩说:这三个人,我已经看过啦,其中一个姓刘的为好好培养,将来是国家的栋梁之才(那个人就是刘铭传);一位很拘谨的可以做军需;另外一位最好请他回家,等他父母百年以后再用,因为他会当烈士的。后来果然如曾国藩所说,这就是“象事知器”。看一个人处理一件事情,就可以知道他的前途,看出他的一生了。所以常常有些人,不必看他办事,只听他讲话,就已经知道他的一生了。“占事知来”,就是知道事情的未来结果。有些人坐立不安,有些人很安详,很从容,这些都是观察一个人为注意的事项。人人都是诸葛亮“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这是《易经》最高的哲学境界,也同帝王领导学有关。天地宇宙的定位,天总归是天,地永远是地,改变不了的,所以说“天地设位”。天地也有缺陷,十地的缺陷由谁来弥补呢?由人来补。天地人谓之三才。得道的圣人,能够以!的智慧和能力,来弥补天地的缺陷,所以说“圣人成能”。换句话说,得道的圣人也善于用“天地”。乾坤两卦的用九用六,就是这个意思。“人谋鬼谋,百姓与能”,人的智慧是看得见的,鬼的智慧是看不见、不可知的。不可知的一面永远是不可知吗?也不一定,“百姓与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会知道。所以一个做领导的人,不管你有多么高的才能,头脑好得跟诸葛亮一样,用尽了心思,所打的主意,正如古人所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因为天下没有一个笨人。人的聪明都差不多,智慧最高的,最聪明人的反应,最快的只有几秒钟,次一点的儿分钟,笨的人到死了他还不知道,那是很笨的啦!一种谋略不管骗人的也好,救人的也好,聪明人当下知道,笨的人也许过一会才知道。后人研究曹操跟诸葛亮的聪明相等,只差几分钟而已。可是“人谋鬼谋”呢?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个个都可以知道,就是“百姓与能”。普通人也可以懂得宇宙,也可以未卜先知。懂了这个道理,就知道我们普通人为什么为研究《易经》了。“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人谋鬼谋”,因为宇宙有不可知的一面,所以求之于八卦。八卦就是八个大的现象,“八卦以象告”,从卦的现象(例如坎代表水,离代表火等),可以找出你的答案。“爻彖以情言”,彖辞与爻辞是用文字来表达吉凶之情的。因为有了爻辞、彖辞,所以“百姓”才能“与能”,一般人才能懂得卦里的情况与未来的发展。“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每一卦爻辞与象辞的内容也都阴阳毕具、刚柔杂陈,加以复杂的变化,在这个中间“吉凶可见矣”!就可以知道吉凶了。爱恶相攻“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人类为什么会信仰宗教?为什么要卜卦去求不可知的一面?为什么八卦每一卦都谈变动?这都是就人类自身利害与需为有关者而讲的,也就是“变动以利言”。而吉凶呢?则是根据人类心理的需为而定。同是一卦,在你看起来是大吉,在我看起来说不定是大凶;在别人看起来是大凶的,在我用起来说不定却是大吉的。所以说吉凶是因个人的需要而定,人们对变动的看法是着眼于利害关系的,“吉凶以情迁”,是看个人心理情绪的需要来讲的。《易经》最后还是回到人文文化上来。什么情况才叫吉与凶呢?“爱恶相攻而吉凶生”。你不喜欢,给我好了,对你是大凶,因为你不喜欢嘛!你厌恶它,而我喜欢它,我们两个爱恶相反,爱恶因矛盾而相攻,古凶由爱恶心理而来。孔子研究《易经》到这里,所得的结论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吉凶,没有绝对的善恶,没有绝对的是非,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一切都是跟着人义文化,跟着人们的需要来的。所以“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肚子饿的时候面包摆在面前就很喜欢,不饿的时候摆在面前便很讨厌;需要的时候,一伸手就拿得到就很高兴,需为而得不到会很痛苦,所以“远近相取而悔吝生”。其道理就是如此。“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情”就是真实的,“伪”是虚情假意的。一个人不要只听一句话“我爱你”便高兴起来,有时候这句话是真的,有时候是假的。“情伪”互相有感应,其实都不能骗人,也骗不厂人的。“情伪”互相感应而发生利害关系,这是孔子研究《易经》的最后的报告,非常重为。“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我们研究《易经》以后,了解了人情世故,《易经》所谓的人生,“近而不相得则凶”。譬如夫妇两人刚结婚好得不得了,那当然是大吉大利了,最怕是“近而不相得”,那便是凶了。所以我也经常告诉大家,打垮自己的人,不是敌人而是你自己或最亲近的人。如果“近而不相得”,就是说越亲近越不能合作,这是最坏的最危险的。因而变成大害,即使不至于大害,但至少也是悔吝,那就很糟糕了。这些都为注意。下边孔子讲看相的道理。相由心生“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一个人将要背叛你的时候,听他讲话的声音就知道了。他的话尽管讲得好听,但语气里头一定有许多歉然,随时都有惭愧之意流露出来。古人说:“心不负人,面无惭色。”他要想背叛你的时候,言行都有亏歉之意,无论如何都掩饰不了的。“中心疑者其辞枝”。这个叫心相,不是面相,不是看鼻子眼睛的,由心而发的,便叫心相。中心有疑惑的人,他讲的话是“枝”,就是不谈正题,说了半天,讲了很多理由,事情结果如何?没有说,永远不作正面回答,这就是“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凡是大英雄大豪杰,成大功的人都不会乱说话的,一个共通的特点,都是“沉默寡言”四个字。话多的人,唧唧喳喳的人,不管他的命多好,也已经被他唧喳完啦!所以成功的人一定是沉默寡言的,很少讲话,要讲话一定简单明了,就是“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粗躁的人话就多啦!十常听他唧唧喳喳半天,不晓得他到底说的是什么,永远没有中心思想。“诬善之人其辞游”。诬陷人家时,他讲的话游移不定,多在两可之间。你问他是真的吗?他会说我听人家这么说的,你说靠不住,他又说不过、但是、恐怕、说不定……一大堆。总之,似是面非,似非面是,欲加人罪而不负责的游移其辞。“失其守者其辞屈”。“失其守者”,就是离开了他的本位,放弃了他的立场,放弃了他的职守。你问他话时,他总是支支吾吾的。“其辞屈”,理不直、气不壮,唯唯诺诺的样子。孔子讲完了《系传》,为什么来一段看相的道理?这几句话同《易经》没有关系,把很多不相干的话夹在一起,所以才使后世对《系传》乃至《十翼》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说是孔子作的,有说是孔子学生记录的,也有人说是后世伪造的……不一而足。我们看了这一段,就可以知道后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疑惑了,这一段到底与《系传》有没有关系呢?恕我卖个关子,大家不妨推敲推敲看。这就是我到今天为止对《系传》讲解的观点,不可以为典要。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
正序
倒序
《易经系传别讲》南怀瑾
《易经系传别讲》南怀瑾-2
《易经系传别讲》南怀瑾-3
《易经系传别讲》南怀瑾-4
《易经系传别讲》南怀瑾-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易经系传别讲
易经系传别讲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