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4

这种说法也许过于夸张,但齐桓公伐楚,似乎证明了战争的 不合道义。齐桓公寻找的借口一望而知是站不住脚的,无法掩盖 住恃强凌弱的本来面目,继而赤裸裸地以武力相威胁。这一典型 事例足以让人相信那时大多数战争的非正义性质,相信强者为王 的竞争逻辑。  不过,这场战争之所以载入史册,引起人们的兴趣,并不是 谁是谁非、谁代表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而是在一个“无法无 天”、凭强力攫取利益的时代之中,弱者如何凭借智慧保护自己的 技巧,以及在强大的武力面前不甘称臣的精神。  内在的智慧,通过巧妙的外交辞令表达出来,不费一兵一卒,以智慧的力量使敌手心理上先行崩溃,从而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即使是撇开利益之争一类背景,单是那些外交辞令本身,也足以 让人赞赏和惊叹不已:一来一往,针锋相对,表面显得谦恭、温 和、礼让,言辞又让人听起来不刺耳,而内在的凛然正气,却透 过温和的表面使放手胆战心惊。  可以说,咱们的祖先在这方面发展出了一整套曾在世界上无 人可比拟的智谋,使他们在战争艺术和战争谋咯方面处于世界上 的领先地位,至今仍让我们向往不己。  智谋本身是中性的,是一种手段和技巧,可以用于各种目的 和各种场合。弱者可以凭借它来保护自己,强者可以凭借它来巧 取豪夺,阴谋家也可以凭借它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实际 上,我们也看到了不少把智谋用于各种目的和场合的实例,从宫 廷政变,到坑蒙拐骗,从高层次,到低层次,应有尽有。  由此让我们想到,咱们国人热心并擅长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争斗。我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过多地用在 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之上,而不是用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 更多的人造福之上。这是否同我们的谋略自古以来就特别发达有 关系呢?  ------------------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年、五年)  ——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  【原文】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1)。公曰(2): “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3)。”对曰:“宫之奇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不为道(4),入自颠柃(5),伐溟三门(6)。冀之既病(7),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 于逆旅(8),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9)”虞公许之, 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 会虞师,伐虢(10),灭下阳(11)。(以上僖公二年)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12)。 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13),寇不可玩(14)。一之谓甚(15)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16), 其虞、虢之谓也。”公曰: “晋,吾宗也(17),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19),是以不嗣(20)。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21);为文王卿士(22), 勋在王室,藏于盟府(23),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24),神必据我(25)。”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26): ‘皇天无亲(27),惟德是辅(28)。’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29)。’又曰: ‘民不易物,惟德繁物(30)。’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 冯依(31),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32),神其吐之乎(33)?” 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34),曰:“虞不腊矣(35)。在此行也, 晋不更举矣(36)。”  冬,十二月丙于朔(37)。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38)。师还,馆于 虞(39),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40),而修 虞祀(41),且归其职贡于王(42)。  【注释】  (1)晋:诸侯国名,姬姓,在今山西西南部。旬息:晋国大夫。屈:晋回 邑名。乘:这里指良马。垂棘:地名,出产美玉。虞:诸候国名,姬姓,在 今山西平陆东北。虢(guo):诸候国名,姬姓,在今山西平陆南。假道:借 路。 (2)公:指晋献公。(3)宫之奇:虞国的贤臣。存:在。(4)冀: 诸候国名,在今山西河津东北。不道:无道。(5)颠柃(ling):地名,在 今山西平陆北。(6)溟(ming):虞国邑名,在今山西平陆东北。三门:三 面城门。(7)病:受损。(8)保:同“堡”,意思是修筑堡垒。逆旅:客 舍。(9)请罪:问罪。(10)里克:晋国大夫。(11)下阳:虢国邑名,在 今山西平陆南。(12)表:屏障。 (13)启:启发。这里的意思是助长。(14)玩:轻视。 (15)甚:过分。 (16)辅:面颊。车:牙床骨。(17)宗: 指祖先。 (18)大伯:周太王的长子。虞仲:周太王的次子。昭:宗庙里左 边的位次。 (19)从:依从。 (20)嗣:继承。(21)穆:宗庙里右边的位 次。(22)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 (23)盟府:主管盟书的官府。(24)享祀:指祭祀。丰:丰盛。繁:同“洁”。(25)据:依附,这里指保佑。 (26)《周书》:已经失传。(27)皇天:上天。无亲:不分亲疏。(28)辅: 辅佐。 (29)黍稷:泛指五谷。馨:香。明德:光明德行。(30)繁(yin): 是, (31)冯:同“凭”,依附。(32)荐:献。 (33)吐:意思是不享用祭 品。 (34)以:率领。 (35)腊:年终的大祭,即腊祭。(36)更:再。举: 举兵。 (37)朔:每月初一。 (38)虢公丑:虢国国君,名丑。(39)馆:住 宿。 (40)膳(yin):陪嫁的人或物。秦穆姬:晋献公的女儿,秦穆公的夫 人。 (41)修虞祀:不废弃虞国的祭祀。(42)职贡:赋税和劳役。  【译文】  晋国大夫旬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良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去向 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晋献公说:“这些东西是我的宝物啊” 荀息回答说:“如果能向虞国借到路,这些东西就像放在国外库房 里一样。”晋献公说:“宫之奇还在虞国。”荀息回答说:“宫之奇 为人懦弱,不能够坚决进谏。况且他从小同虞君一起长大,虞君 阻他亲近。即使他进谏,虞君也不会听从”于是,晋献公派荀息 去虞国借路,说:“冀国无道,从颠柃入侵,攻打虞国溟邑的三面 城门。冀国已经被削弱,这也是为了君王的缘故。现在虢国无道, 在客舍里修筑堡垒,以侵袭敝国的南部边邑。我们敢请贵国借路, 以便向虢国问罪。”虞公同意了,并且请求让自己先去讨伐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君,虞君不听,于是起兵伐虢。这年夏天,晋国大 夫里克、荀息领兵会同虞军攻打虢国,灭掉了下阳。  ......  “晋献公再次向虞周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 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 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 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 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虞 公说:“晋国是我们的同宗,怎么会谋害我们?”宫之奇回答说: “太伯和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不从父命,因此没有继承周朝 的王位。虢仲和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当过文王的执政大臣,对 周王室立下过功勋,记载他们功绩的盟书在盟府里保存着,晋国 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能有什么爱惜?再说晋国爱虞国,这种 爱比桓叔和庄伯的后人对晋国更亲近吗?桓叔和庄伯的后人有什 么罪过,而晋献公把他们都杀掉了,不就是因为他感到他们是一 种威胁吗?至亲的人因为恃宠而威胁到献公,而且还要把他们杀 掉,何况一个国家对他的威胁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洁净, 神明一定会保枯我。”宫之奇说:“我听说过,鬼神不随便亲近哪 个人,只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对人不分亲 疏,只帮助有德行的人。’还说:‘五谷祭品不算芳香,只有美德 会芳香四溢。’《周书》上又说:‘人们的祭品没有什么不同,只有 有美德的人的祭品神才会享用。’照《周书》这么说,君主没有德 行,民众就不会和睦,神明也不会享用他的祭品。神明所依凭的, 在于人的德行。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用他的美德向神明进献祭 品,难道神明会不享用吗?”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答应了 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并说: “虞国不能举行年终的腊祭了。这一次虞国就灭亡了,晋国用不着 再发兵了。”  ......  冬季的十二月初一,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丑逃到京师.晋军返回途中在虞国驻扎,趁机袭击了虞国,把它灭掉了。晋军抓 住了虞公和大夫井伯,把他们作为晋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但 没有废除虞国的祭祀,并把虞国的贡物归于周王室。  【读解】  晋献公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成功,要归功于他的心狠手毒:一 方面以本国宝物作诱饵,诱敌手上钩;一方面六亲不认,不顾同 宗亲情,唯利是图。于是,不惜以阴谋诡计骗取虞国信任,将两 国逐个吞食。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晋献公实实在在地照这样去做了,并且得到了回报,实际上什么 都没有损失。  但是,攻城掠地的成功,却以不顾礼义廉耻为代价,得到了 实际利益和好处,而因此失去了人心和道义。对于重视民心和道 义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得不偿失;对于寡廉鲜耻的人来说,失去 的无所谓,得到的才是实在的。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决 定取舍的。  如此说来,对于寡廉鲜耻、心狠手毒之徒不应当以仁义道德 之心去对待,最好是以强硬的态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虞国的灭亡,就灭在太相信同宗亲情,对不义之徒抱着不切 实际的幻想,以为对方跟自己是一类人,以一种近乎于农夫的心肠, 去对待凶狠的毒蛇。如果说这也是一场悲剧的话,那么则是 由自己推波助澜、助纣为虐而导致的。如果灭亡的结果是自己一 时糊涂、认识不清,被披着羊皮的狼蒙蔽了,尚还可以寄予一点 同情,然而有贤臣坦诚相谏,苦口婆心地开导,在这种情况下仍 然执迷不悟,固执己见,则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一点同情。  曾经是作威作福的国君,一朝变成随他人之女陪嫁的奴隶,这种天上、地下的巨变,不能不使人感叹。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天 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历史是不应当忘记的,读史可以使人明鉴,使人清醒。即使 弱小而无法与强暴抗衡,那么弱小者之间的彼此照应、鼓励。安慰、 同病相怜、支持,也可以让人在风雨之中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正所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些从惨痛的历史中总结出来 的教训,完全可以说是千古不易的。就连平民百姓都懂得,听人 劝得一半。欺人太甚的事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即使无 法奋起抗争,最起码是可以想法避开的。既不听劝,又不抗争,的确算是病人膏盲,不可救药了。  ------------------  晋国骊姬之乱(僖公四、五,六年)  ——最能适应者为强者  【原文】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1),卜之(2),不吉;筮之(3),吉。公 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4),不如从长。且其繇曰(5):“专 之渝(6),攘公之羭(7)。一薰一莸(8),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 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9)。姬谓大子曰(10):“君梦齐姜(11), 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12),归胙于公(13)。公田,姬置诸宫六日。 公至,毒而献之(14)。公祭之地,地坟(15);与犬,犬毙;与小臣(16),小 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17)。”大子奔新城(18)。公杀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19),君必辩焉(20)。”大子日:“君非姬氏,居不 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 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21),人准纳我(22)?” 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23)。  姬遂谮二公于曰(24):“皆知之。”重耳奔蒲(25),夷吾奔屈(26).  (以上僖公四年)  初,晋侯使土为二公子筑蒲与屈(27),不慎,置薪焉。夷吾诉 之。公使让之。士为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28),忧必仇 焉(29)。无戎而城,仇必保焉(30)。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31), 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诗》云:‘怀德 惟宁,宗子惟城(32)。’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 焉(33),焉用慎?”退而赋日:“狐裘尨茸(34),一国三公,吾谁适从(35)?”  及难(36),公使寺人披伐蒲(37)。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38)。”乃徇 曰(39):“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祛(40),遂出奔翟(41)。  (以上僖公五年)  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42)。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将奔狄, 卻芮曰(43):“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44)。粱近秦而幸焉(45)。”乃之粱。  (以上僖公六年)  【注释】  ①骊姬:晋献公的宠妃。②卜:用龟甲占卜。③筮:用蓍草占 卜。④短:指不灵验。长:指灵验。(5) 繇(zhou):记录占卜结果的 兆辞。(6)专之:指专宠骊姬。渝:变。(7)攘:夺去。羭(yu):公羊。 这里暗指太子申生。(8)薰:香草。莸(you):臭草。(9)中大夫:晋 国官名,指里克。成谋:定好计,有预谋。(10)大子:太子,指申生。 (11)齐姜:申生的亡母。(12)曲沃:晋国的旧都,在山西闻喜县东。 (13)胙(zuo):祭祀时用的酒肉。(14)毒:投毒,放毒药。(15)祭之地: 用酒祭地。坟:土堆。(16)小臣:在宫中服役的小官。(17)贼:谋害。 (18)新城:指曲沃。(19)辞:申辩,辩解。(20)辩:辩白,追究是非。 (21)被:蒙受,带着。此名:指杀父的罪名。(22)人谁:谁人。纳:收容, (23)缢:吊死,(24)谮(zen):诬陷,中伤。二公子:指重耳和夷吾。 (25)重耳:晋献公的次子,申生的异母弟,后为晋文公。蒲:重耳的采邑,在 今山西限县西北。(26)夷吾:晋献公之子,申生的异母弟,后为晋惠公。屈: 夷吾的采邑,在今山西吉县。(27)士为:晋国大夫。(28)戚:忧 愁,悲伤。(29)仇:怨。 (30)仇:仇敌。保:守,(31)守官:在职的 官员。废命:不接受君命。(32)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板》。怀德:心 存德行,不忘修德。宗子:周姓子弟。(33)寻师:用兵。(34)狐裘:大 夫的服饰,尨茸(meng rong):蓬松杂乱的样子。(35)适:跟从。(36) 及难:等到灾祸发生。(37)寺人:阉人。披:人名。(38)校:违抗。 (39)徇:遍告,布告。(40)祛(qu):袖口。(41)翟:同“狄”,古时中 国北方的少数民族。(42)贾华:晋国大夫。(43)卻芮(xi rui):晋国大夫。 (44)之:去,往。梁:诸侯国名,嬴姓,在今陕西韩城县南。 (45)秦:诸侯国名,嬴姓,在今陕西凤翔县。幸:宠信。  【译文】  当初,晋献公想把骊姬立为夫人,便用龟甲来占卜,结果不 言利;然后用蓍草占卜,结果吉利。晋献公说:“照占筮的结果办。” 卜人说:“占筮不灵验,龟卜很灵,不如照灵验的办。再说卜筮的 兆辞说:‘专宠过分会生变乱,会夺去您的所爱。香草和臭草放在 一起,过了十年还会有臭味。’一定不能这么做。”晋献公不听卜 人的话,把骊姬立为夫人。骊姬生了奚齐,她随嫁的妹妹生了卓子。  到了快要把奚齐立为太子时,骊姬早已和中大夫有了预谋。骊 姬对太子申生说:“国君梦见了你母亲齐姜,你一定要赶快去祭祀 她。”太子到了曲沃去祭祝,把祭祝的酒肉带回来献给晋献公。晋 献公在外打猎,骊姬把祭祀的酒肉在宫中放了六天。晋献公打猎 回来,骊姬在酒肉中下了毒药献给献公。晋献公洒酒祭地,地上 的土凸起成堆;拿肉给狗吃,狗被毒死;给官中小臣吃,小臣也 死了。骊姬哭着说:“是太子想谋害您。”太子逃到了新城,晋献 公杀了太子的师傅杜原款。  有人对太子说:“您要申辩。国君一定会辩明是非。”太子说: “君王如果没有了骊姬,会睡不安,吃不饱。我一申辩,骊姬必定 会有罪。君王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乐。”那人说:“您想出走吗?” 太子说:“君土还没有明察骊姬的罪过,我带着杀父的罪名出走, 谁会接纳我呢?”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申生在新城上吊自尽。  骊姬接着又诬陷重耳和夷吾两个公于说:“他们都知道申生的 阴谋。”于是,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  当初,晋献公派大夫士为为重耳和夷吾修筑蒲城和屈城,不 小心,在城墙里放进了柴草。夷吾把这件事告诉了献公。晋献公反人责备了士芬。士芬叩头回答说:“臣下听说,没有丧事而悲伤, 忧愁必定变为仇怨。没有战事而筑城,仇敌必定来占领。既然仇 敌会来占领,又何必那么谨慎呢?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这是不 敬,加固仇敌的城池,这是不忠。失去了恭敬和忠诚,拿什么来 事奉国君呢?《诗》说:‘心怀德行就是安宁,同宗子弟就是坚城。’ 国君如果能修德行并巩国宗子的地位,有什么城池比得上呢?三 年之后就要用兵,哪里用得着那么谨慎?”士芬退下来后作了首诗 说:“狐皮袍于毛蓬松,一个国家有三公,我该跟从哪一个?”  到灾祸发生时,晋献公派寺人披去攻打蒲城。重耳说:“君父 的命令不能违抗。”于是他通告众人说:“违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 仇敌。”重耳翻墙逃走,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于是逃亡到 了狄国。  ......  鲁僖公六年的春天,晋献公派贾华去攻打屈城。夷吾坚守不 住,与屈人订立盟约后出走。夷吾准备逃往狄国,卻芮说:“你在 重耳之后逃到狄国去,这证明了你有罪,不如去梁国。梁国靠近 秦国,而且得到秦国的信任。”于是夷吾去了粱国。  【读 解】  太子申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是骊姬阴谋诡计的牺牲品,同 时也是他所信奉的观念的牺牲品:既已知道罪魁祸手是谁,却 为父亲的“幸福”而不愿揭露;出逃本可以成为一条出路,却以 自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这种悲剧性的人物多半只能在古代注重孝慈、仁义的氛围中 才能找到,他们把自己所信奉的道德准则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宁 可自己含冤而亡,也不让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损于应当忠孝的对象。 站在他们的立场之上,绝对不可能想到以牙还牙、以恶报恶,剩 下的就只有以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  这样的行为虽然在今日不足以仿效,但其精神恐怕不应当过时;危难时刻想着他人,甘愿为他人作出牺牲。当然,这其中有 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所付出的牺牲,应当是有价值的,像中生 为之牺牲的对象,在我们看来肯定是不值得的。实际上,他还可 以有更好的选择,完全可以既避过陷害,使搞阴谋者得到应有的 惩罚,又以此来表明对父王的忠诚。  申生的悲剧使我们再次领悟到,心地过分善良纯洁,在一个 充满邪恶的世界之中,往往会成为邪恶的祭品。恶的力量无害,这 尚可以理解;而当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了恶在向我们进攻时,是不 应当向它让步和妥协的。有时候,可以正面地、理直气壮地、大 胆地反抗恶,有时候则可以凭智慧设法躲开恶,申生的两个兄弟 ——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正是这样做的。  他们两人比申生聪明的地方,在于明知自己没有过错,就完 全没有必要代人受过,没有必要去做替罪羊,更没有必要自动成 为阴谋诡计的牺牲品。既然父王的命令不能违抗,逃跑总是可以 的。再说,他们俩固执己见,也未执迷不悟,听从了别人善意 的劝告,在灾祸临头时注意保护自己。  公子重耳日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自然同他善 于随机应变,不固守陈腐之见有很大关系。这使我们想到一条最 实际的生存法则:适者生存。  为理想、真理、道义献身,固然可敬、高尚,值得赞颂。在 没有理想、真理、道义可以献身之时,保存自己,认清身处的环 境,从中得到自己应当得到的东西,的确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 在人们为了现实利益而互相倾轧、勾心斗角的春秋时代,很难说 有什么值得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在混乱纷争之中如何保护自己, 是人们首要关心的问题。“霸王”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大概正是认 清了时势,并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时势,从而成为强者。  强者不仅仅是善于适应环境,善于保存自己,同时也善于竞争,善于把握进取和退守的时机,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不放过 任何一次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这个法则,不仅在春秋诸霸的纷 争中得到了证明,恐怕也应当说是由社会本身的发展所决定了的,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中的人都是如此。  ------------------  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  ——磨难是一笔财富  【原文】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1)。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2),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3), 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 司空季子(4)。  狄人伐唐咎如(5),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于取季隗,生伯俦、叔刘(6)以叔隗妻赵衰(7),生盾。将适齐(8),渭季隗曰: “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9)。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10)。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11),乞食于野人(12),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13)。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 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14),以告姜氏(15)。姜氏杀之,而谓公 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 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 遣之(16)。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17),曹共公闻其骈胁(18),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19)僖负羁之妻曰(20):“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候而诛无礼,曹其首也。于盍蚤自贰焉(21)”乃馈盘飨,置壁焉(22)。公子受飨反璧。  及宋(23),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24):“臣闻大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25),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26),而天不靖晋国(27),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28),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齐(29),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30),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 者(31),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32),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33)。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34),右属藁踺(35),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36)。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37),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38),其将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 秦。  秦伯纳女五人(39),怀嬴与焉(40)。奉匾沃盥(41),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公子惧,降服而囚(42)。  他日,公享之(43),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44),请使衰从。”公 子赋《河水》,公赋《六月》(45)。赵衰曰:“重耳拜赐!”  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注释】  (1)及于难:遇到危难。(2)保:依仗,依靠。(3)校(jiao):同 “较”,较量。(4)狐偃:重耳的舅父,又称子犯,舅犯。赵衰:晋国大夫, 字子余,重耳的主要谋士。颠颉:晋国大夫。魏武子:魏诌(chou),晋国大 夫 。司空季子:名胥臣,晋国大夫。(5)唐咎(qianggao)如:部族名,狄 族的别种,隗姓。(6)俦:读chou。(7)妻:嫁给。(8)适:去,往。 (9)就木:进棺材。(10)处狄:住在狄国。(11)五鹿:卫国地名,在 今河南濮阳县南。(12)野人,指农夫。(13)乘:古时用四匹马驾一乘车, 二十乘即八十匹马。(14)蚕妾:养蚕的女奴。(15)姜氏:重耳在齐国娶 的妻子。齐是姜姓国,所以称姜氏。(16)遣:送。(17)曹:诸侯国名,姬 姓,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南。(18)骈(pian):并排。胁:胸部的两侧。 (19)薄:逼近。(20)僖负羁:曹国大夫。(21)蚤:同“早”。贰:不一致。(22)盘飨(sun):一盘饭。置壁焉:将宝玉藏在饭中。(23)宋:诸侯国 名,子姓,在今河南商丘。(24)叔詹:郑国大夫。(25)姬出:姬姓父母 所生,因重耳父母都姓姬。(26)离:同“罹”(li),遭受。(27)靖:安定。(28)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29)齐(chai):类,等。(30)楚子:指楚成王,飨(xiang):设酒宴款待。(31)波及:流散到。(32)治兵:演练军队。(33)辟:同“避”。舍:古时行军走三十里就休息,所以一舍为三 十里。(34)弭:弓梢。(35)属(zhu):佩带。藁:箭袋。踺: (jian):弓套。(36)子玉:楚国令尹。(37)晋侯:指晋惠公夷吾。(38) 后衰:衰落得最迟。(39)秦伯:指秦穆公。纳女五人:送给重耳五个女子 为姬妾。(40)怀嬴:秦穆公的女儿。(41)奉:同“捧”。匾(yi):洗手 注水的用具。沃:淋水。盥,洗手。(42)降服:解去衣冠。(43)享:用 酒食宴请。(44)文:言辞的文彩,指擅长辞令。(45)《河水》:诗名,已 失传,《六月》:《诗·小雅》中的一篇。  【译文】  晋国的公子重耳遭受危难的时候,晋国军队到蒲城去讨伐他。 蒲城人打算抵抗,重耳不同意,说:“我依靠君父的命令享有养生 的俸禄,得到所属百性的拥护。有了百姓拥护就同君父较量起来, 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走吧!”于是重耳逃到了狄国。 同他一块儿出逃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和司空季子。  狄国人攻打一个叫唐咎如的部落,俘获了君长的两个女儿叔隗和季隗,把她们送给了公子重耳。重耳娶了季魄,生下伯俦和 叔刘。他把叔隗给了赵衰做妻子,生下赵盾。重耳想到齐国去,对 季魄说:“等我二十五年,我不回来,你再改嫁。”季隗回答说: “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改嫁,就该进棺材了。还是让 我等您吧。”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才离开。  重耳经过卫国,卫文公子不依礼待他。重耳走到五鹿,向乡 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了他一块泥土。重耳大怒,想用鞭子抽他。 狐偃说:“这是上大的恩赐。重耳叩头表示感谢,把泥块接过来 放到了车上。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给他娶了个妻子,还给了他八十匹马。 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但随行的人认为不应这样呆下去,想去别的地方,便在桑树下商量这件事。有个养蚕的女奴正在桑树上, 回去把听到的话报告了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 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你走吧,怀恋妻子和 安于现状,会毁坏你的功名。”重耳不肯走。姜氏与狐偃商量,用 酒把重耳灌醉,然后把他送出了齐国,重耳酒醒之后,拿起戈就 去追击狐偃。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长得连在一起,想看看他 的裸体。重耳洗澡时,曹共公走近了去看他的肋骨。曹国大夫僖 负羁的妻子对她丈夫说:“我看晋国公子的随从人员,都定以担当 治国的大任。如果让他们辅佐公子,公子一定能回到晋国当国君。 回到晋国当国君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中称霸而讨伐 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是头一个。你为什么不趁早向他表 示自己对他与曹君不同呢?”于是僖负羁就给重耳送去了一盘饭, 在饭中藏了一块宝玉。重耳接受了饭食,将宝玉退还了。  到了宋国,宋襄公送给了重耳二十辆马车。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依礼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 “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人是赶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 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同 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 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国 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 吧,这是第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这 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 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 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 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 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 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 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 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 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 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楚国 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 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 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 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 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 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秦穆公把五个女子送给重耳作姬妾,秦穆公的女儿怀嬴也在其中,有一次,怀嬴捧着盛水的器具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便挥 手让怀嬴走开。怀赢生气地说:“秦国和晋国是同等的,你为什么 瞧不起我?”公子重耳害怕了,脱去衣服把自己关起来表示谢罪。  又有一天,秦穆公宴请重耳。狐偃说:“我比不上赵衰那样擅长辞令,让赵衰陪你去吧。”在宴会上,公子重耳作了一首《河 水》诗,秦穆公作了《六月》这首诗。赵衰说:“重耳拜谢君王恩 赐!”公子重耳走下台阶,拜谢,叩头。秦穆公也走下一级台阶表示不敢接受叩谢的大礼。赵衰说:“君王提出要重耳担当辅佐周 天子使命,重耳怎么敢不拜谢?”  【读解】  先贤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历经磨难,才具有担当大任的资历。重耳的经历证明这一说法是 有充分的生活根据的。  重耳由一个贪图享乐、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哥儿,到后来成为春秋时代显赫一时的霸主,几乎可以说全凭了他在国外流亡19 年的经历中所遭受的磨难。当初大祸临头时的出逃,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流亡中的屈辱、困苦、安乐的体验,使他明白了身在宫廷、耽于逸乐所不可能明白的人生真谛,在身、心两方面受到陶冶和磨炼。  人们注意到的,往往是开头和结果,从外出逃亡的灾祸,到 成为霸王的荣耀显赫,让人感叹的是命运的沧海桑田的巨变,这 似乎在证明着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这对立两 端戏剧性的变化,给人的命运无常的幻觉,以及人不能把握自己 的命运的感慨。  然而,我们却忽视了过程这个巨大的环节。过程是漫长的,实实在在的,局外人可以从旁说大话,评头品足,而过程之中的冷暖甘苦,酸甜苦辣,欢乐忧伤,寂寞仿惶,唯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唯有当事人才有深入骨髓。刻骨铭心的体验。旁观者可以理解,却没有体验,而理解和体验则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两桩事情。无 论从哪种意义上都不可能等量齐观。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生活本身是一个不断流变的过程,重 要的是过程本身,人生的意义也在过程之中,而结果则是次要的。 变化是绝对的,稳定则是相对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浩瀚 天空之中没有不落的太阳。  坎坷、折磨、挫折、不幸、苦难、痛苦、狐独、绝望、屈辱、 失败、恐俱等等,全都构成了过程的内容;没有它们,也就没有 了过程;没有它们,也不会有开始和结果。结果是在过程之中出 现的,而不是在过程之外。  人们完全可以通过主动的选择或被动的接受,来有意识地为 某一结果而奋斗。奋斗就是过程,结果是心中的志向和目标。奋 斗总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而不是不知不觉的。在奋斗的过程之 中经不起折磨,受不了坎坷,吃不了苦头,忍不住痛苦,耐不 住寂寞,沉溺于安乐,迷恋于幻想,都不可能达到目标,不可能 实现自己的理想。  经受过磨难的人,不仅仅懂得生活的真谛以及应当珍惜什么, 而且也懂得为了获取成功,应该怎么去做,懂得如何地主动适应 和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境,不使自己被情境所左右。  在这个过程之中,忍耐是两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字眼儿。在这方面,先贤们做出过不少示范。比如孔子,他说过“小不忍,则 乱大谋”。他自己为了恢复周代的礼仪制度,不惜“克己”,力求 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自己所信奉的理想。比如韩信,他在微贱之时,能够忍受淮阴少年的“胯下之辱”。比如公子重耳,在向农夫讨食时得到的却是土块,能够收鞭息怒,将土块当宝物收起。  真正的强者并不一定体现在表面上。真实情况往往是,外表上装模作样,恃才逞强,处处锋芒毕露,时时刻刻咄咄逼人,未必是真的强者,未必能成就大业。能忍受一时的屈辱,是气度博 大、胸襟开阔的表现,这才是能成就大业必须具备的品质。俗话 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展喜犒齐师(僖公二十六年)  ——依靠智慧和实力才能无畏  【原文】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  公使展喜犒师(1),使受命于展禽(2)。齐侯未人竟(3),展喜从之, 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4),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5)”齐侯 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 县磐(6),野无青草(7),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 大公股肱周室(8),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 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9),大师职之(10)。桓公是以纠合诸候,而谋 其不协,弥缝其阙(11),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12)。及君即位,诸侯 之望曰:‘其率桓之功(13)!’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14),曰:‘岂其嗣世 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齐 侯乃还。  【注释】  (1)公:指鲁僖公。展喜:鲁国大夫。(2)受命:请教。展禽:鲁国大 夫,又称柳下惠。 (3)齐侯:齐孝公,齐桓公之子。竟:同“境”。(4)玉趾: 表示礼节的套话,意思是贵足、亲劳大驾。(5)执事:左右办事的官员,用 作对方的敬称。(6)县:同“悬”。磐:石制打击乐器。(7)野无青草: 指旱情严重。 (8)大公:太公,齐国始祖姜尚,又称姜大公。股肱 (gong):大腿和手臂。这里的意思是辅佐。(9)载:盟约也叫载书,简称 为载。(10)大师:太师,当为太史,主管盟誓的官。职:掌管。(11)弥 缝:填满缝隙。这里的意思是补救。(12)昭:发扬光大。旧职:指大公的 旧职。 (13)率:遵循。桓:指齐桓公。(14)保聚:保城聚众。  【译文】  夏天,齐孝公领兵攻打我国北部边境。……  鲁傅公派遣展喜去犒劳齐国军队,让他先向展禽请教犒赏时 的辞令。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就出境去跟着齐孝公, 对他说:“我们国君听说您亲劳大驾,将要屈尊光临敝国,特派臣 下来犒劳您的侍从们。”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 “平民百姓害怕,君子大人不害怕。”齐孝公说:“百姓家中空空荡 荡像挂起来的磐,田野里光秃秃地连青草都没有,你们凭借什么 不害怕?”展喜回答说:“凭借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和齐太公辅 佐周王室,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劳他们,还赐给他们盟约,盟 约上说:‘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不要互相残害!’这个盟约保存在盟 府里,由太史掌管着。齐桓公因此集合诸侯,商讨解决他们的纠 纷,弥补他们的过失,救助他们的灾难,这是为了发扬光大齐大 公的旧职。等到您当上国君,诸侯们都盼望着说:‘他会继承桓公 的功业!’我们敝国因此不敢保城聚众,人们会说:‘难道他继承 桓公之位才九年,就丢弃使命、放弃职责吗?他怎么对先君交待 呢?君王一定不会这样做的。’人们凭借这一点就不害怕。”于是 齐孝公就领兵回国了。  【读解】  面对入侵的大兵压境,鲁国的政治家们并没有惊慌失措,没有义愤填膺,而是想出了一个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是妙绝的高招:犒赏前来入侵的敌军,并对之以令敌手无言以对的绝妙外交辞令,真能使人拍案叫绝。  其实,鲁国人之所以“有恃无恐”,不仅仅是他们的先君曾有过“和平友好条约”,恐怕更在于他们的自信——自信道义是在自己一边,自信自己拥有对付入侵者的智慧,也自信自己有同敌手对抗的实力。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作后盾,大概也难以用,“一言”让敌手退却,毕竟来者不善,敢于来犯,也就意味看来者不会顾及什么先君之盟。  所谓大义凛然,只有在这种关键时刻才会显现出来,英雄本色也只有在这时才会显现出来。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刀光剑影是一回事,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巧妙应对又是一回事,并不一定非要真刀真枪地厮杀才算得上英雄。  不过,也有一点差别:对于丧失了良知、丧心病狂、歇斯底里的战争贩子来说,再绝妙的外交辞令和应对技巧,都是无济于事的。强盗自有强盗的逻辑,有时甚至连逻辑也不讲。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何曾讲过逻辑?日本人发动卢沟桥事变时,何曾讲过逻辑?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又何曾讲过逻辑?强盗总归是强盗,有时他们可能假惺惺地找借口,有时则赤裸裸地烧杀抢掠。  照这种标准来看,齐孝公这样的人,也还算是天良尚未丧尽, 还没有达到丧心病狂的地步,在无言以对之后还知道退兵。这种好事肯定不多了,大概也只有讲究礼义廉耻的古代才会有。现代社会中,要么是赤裸棵地恃强凌弱,要么是谈判桌上的利益交换。  要真正具有与敌手抗衡的实力,应当软、硬两手兼备,既要在外交场合周旋的智慧和技巧,也要有军事的、国力的、民众的实力作为后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  ——仗越打越精  【原文】  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懿次于城濮(1)。楚师背郄而舍(2),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3):“原田每每(4),舍其旧而新是谋(5)。”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候, 若其不捷,表里山河(6),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 曰:“汉阳诸姬(7),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 梦与楚子搏(8),楚子伏己而嘏其脑(9),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 天,楚伏其罪(10),吾且柔之矣(11)!”  子玉使斗勃请战(12),曰:“请与君之士戏(13),君冯轼而观之,得 臣与寓目焉(14)。”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 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 夫谓二三子(15):戒尔车乘(16),敬尔君事,诘朝将见(17)。”  晋车七百乘,靶、勒、鞅、鞴(18)。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师(19),曰: “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20)。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21),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22),子上将右(23)。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 旆而退之(24),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25),楚师驰之,原轸、郄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26)。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于西,楚左师溃。楚师败 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  晋师三日馆、谷(27),及癸酉而还。甲午,至于衡雍(28),作王宫 于践土(29)。  乡役之三月(30),郑伯如楚致其师(31)。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晋(32)。晋栾枝人盟郑伯。五月丙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丁未,献楚俘于王(33):驷介百乘(34),徒兵千。郑伯傅王(35),用平礼也(36)。己酉,王享醴,命晋侯宥(37)。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候为侯伯(38),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39),彤弓一,彤矢百,舻 弓矢千(40),钜氅一卣(41),虎贲三百人(42)。曰:“王谓叔父(43):‘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44)。’”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45)。”受策以出。出入三觐(46)。  卫候闻楚师败,惧,出奔楚,遂适陈。使元喧奉叔武以受盟(47)。 癸亥,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要言曰(48):“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 渝此盟,明神殛之(49),俾队其师(50),无克祚国(51),及而玄孙,无有老幼。”君子谓是盟也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初,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52),未之服也。先战,梦河神谓己曰: “畀余(53),余赐女盂诸之糜(54)。”弗致也。大心与子西使荣黄谏(55),弗听。荣季曰:“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是粪土也,而可 以济师,将何爱焉?”弗听。出,告二子日:“非神败令尹,令尹 其不勤民,实自败也。”既败,王使谓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 息之老何?”子西。孙伯曰:“得臣将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将 以为戮。’”及连谷而死(56)。  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57)!为吕臣实为令尹(58),民奉己而已,不在民矣(59)。”  【注释】  (1)晋侯:指晋文公重耳。宋公:宋成公,襄公之子。国归父、崔夭:均 为齐国大夫。秦小子懿(yin):秦穆公之子。城濮:卫国地名,在今河南陈 留。 (2)背:背靠着。郄(xi):城濮附近一个险要的丘陵地带。(3)诵:不配乐曲的歌曲。 (4)原田:原野。每每:青草茂盛的样子。 (5)舍其旧:除掉旧草的根子。新是谋:谋新,指开辟新田耕种。(6)表:外。里:内。山:指太行山,河:黄河。 (7)汉阳:汉水北面。 (8)搏:徒手对打,格斗。 (9)伏己:伏在晋文公身上。嘏(gu):吮吸。(10)得天:面朝天,意思是得到天助。伏其罪:面朝地像认罪。 (11)柔之:软化他,意思是使他驯服。 (12)斗勃:楚国大夫。 (13)戏:较量。 (14)得臣:子玉的字。寓目:观看。 (15)大夫:指斗勃。二三子:指楚军将领子玉、子西等人。 (16)戒:准备好。 (17)诘朝:明天早上。 (18)靶(xian):马背上的皮件。勒:马胸部的皮件。鞅(yang):马腹的皮件。鞴(ban):马后的皮件。 (19)有莘(shen):古代国名,在今河南陈留县东北,虚,同“墟”,旧城废址。 (20)陈、蔡:陈、蔡两国军队属于楚军右师。 (21)中军:楚军分为左、中、右三军,中军是最高统帅。 (22):子西:楚国左军统 帅斗宜申的字。(23)子上;楚国右军统帅斗勃的字。(24)旆(pei)装 饰有飘带的大旗,(25)舆曳柴:战车后面拖着树枝。(26)中军公族:晋 文公统率的亲兵。横:拦腰。(27)馆:驻扎,这里指住在楚国军营。谷:吃 粮食,指吃楚军丢弃的军粮。(28)衡雍:郑国地名,在今河南原阳西。 (29)践土:郑国地名,在今河南原阳西南。(30)乡(xiang):不久之前。役:指城濮之战。(31)致其师:将郑国军队交给楚军指挥。(32)子人九:郑 国大夫,姓子人,名九。行成:休战讲和。(33)王:指周襄王。(34)驷 介:四马披甲。 (35)傅:主持礼节仪式。(36)用平礼:用周平王的礼节。 (37)宥:同“侑”,劝酒。(38)严氏、王子虎:周王室的执政大臣。内史:掌管爵禄策命的官。策命:在竹简上写上命令。侯伯:诸侯之长。(39)大 辂(lu)之服:与礼车相配套的服饰仪仗。戎辂之服:乘兵车时的服饰仪仗。 (40)舻(lu):黑色。(41)钜氅(ju chang):用黑黍米和香草酿成的香酒。 卣(you):盛酒的器具。(42)虎贲(ben):勇士。(43)叔父:天子对同 姓诸侯的称呼。这里指晋文公重耳。(44)纠:检举,逖(ti):惩治。慝 (te):坏人。(45)丕:大。显:明。休:美。(46)出入:来回。三觐:进 见了三次。(47)元喧(xuan):卫国大夫。奉:拥戴。叔武:卫成公的弟弟。 (48)要(yao)言:约言,立下誓言。(49)殛(ji):惩罚。(50)俾:使。 队:同“坠”,灭亡。(51)克;能。祚:享有。(52)琼弁:用美玉装饰的 马冠。缨:套在马脖子上的革带。(53)畀(bi):送给。(54)孟诸:宋国 地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糜:同“媚”,水边草地。孟诸之糜:指宋国的土 地。(55)大心:孙伯,子玉的儿子。荣黄:荣季,楚国大夫。(56)连谷: 楚国地名。(57)毒;危害。莫余毒;莫毒余。(58)为吕臣:楚国大夫,在 于玉之后任楚国令尹。(59)奉己:奉养自己。不在民:不为民事着想。  【译文】  夏天四月初三,晋文公、宋成公、齐国大夫国归父、崔夭、秦 国公子小子懿带领军队进驻城濮。楚军背靠着险要的名叫郄的丘 陵扎营,晋文公对此很忧虑。他听到士兵们唱的歌辞说:“原野上 青草多茂盛,除掉旧根播新种。”晋文公心中疑虑。狐偃说:“打 吧!打了胜仗,一定会得到诸侯拥戴。如果打不胜,晋国外有黄 河,内有太行,也必定不会受什么损害。”晋文公说:“楚国从前 对我们的恩惠怎么办呢?”栾枝说:“汉水北面那些姬姓的诸侯国, 全被楚国吞并了。想着过去的小恩小惠,会忘记这个奇耻大辱,不 如同楚国打一仗。”晋大公夜里梦见同楚成王格斗,楚成王把他打 倒,趴在他身上吸他的脑汁,因此有些害怕。狐偃说:“这是吉利 的征兆。我们得到天助,楚王面向地伏罪,我们会使他驯服的。”  子玉派斗勃来挑战,对晋文公说:“我请求同您的士兵们较量 一番,您可以扶着车前的横木观看,我子玉也要奉陪观看。”晋文 公让栾枝回答说:“我们的国君领教了。楚王的恩惠我们不敢忘记, 所以才退到这里,对大夫子玉我们都要退让,又怎么敢抵挡楚君 呢?既然得不到贵国退兵的命令,那就劳您费心转告贵国将领:准 备好你们的战车,认真对待贵君交付的任务,咱们明天早晨战场 上见。”  晋军有七百辆战车,车马装备齐全。晋文公登上古莘旧城 的遗址检阅了军容,说:“年轻的和年长的都很有礼貌,我们可以 用来作战了。”于是晋军砍伐当地树木,作为补充作战的器械。  四月初四,晋军在莘北摆好阵势,下军副将胥臣领兵抵挡限陈、 蔡两国军队。楚国主将子玉用若敖氏的六百兵卒为主力,说:“今 天必定将晋国消灭了!”子西统率楚国左军,斗勃统率楚国右军。 晋将胥臣用虎皮把战马蒙上,首先攻击陈、蔡联军。陈、蔡联军 逃奔,楚国的右军溃败了。晋国上军主将狐毛树起两面大旗假装 撤迟,晋国下军主将栾枝让战车拖着树枝假装逃跑,楚军受骗追 击,原轸和郄溱率领晋军中军精锐兵力向楚军拦腰冲杀。狐毛和 狐偃指挥上军从两边夹击子西,楚国的左军也溃败了。结果楚军 大败。子玉及早收兵不动,所以他的中军没有溃败。  晋军在楚军营地住了三天,吃缴获的军粮,到四月八日才班 师回国。四月二十九日,晋军到达衡雍,在践土为周襄王造了一 座行官。  在城濮之战前的三个月,郑文公曾到楚国去把郑国军队交给 楚国指挥,现在郑文公因为楚军打了败仗而感到害怕,便派子人 九去向晋国求和。晋国的栾枝去郑国与郑文公议盟。五月十一日, 晋文公和郑文公在衡雍订立了盟约。五月十二日,晋文公把楚国 的俘虏献给周襄王,有四马披甲的兵车一百辆,步兵一千人。郑 文公替周襄王主持典礼仪式,用从前周平王接待晋文侯的礼节来 接待晋文公。五月十四日,周襄王用甜酒款待晋文公,并劝晋文 公进酒。周襄王命令尹氏、王子虎和内史叔兴父用策书任命晋文 公为诸侯首领,赏赐给他一辆大辂车和整套服饰仪仗,一辆大戎 车和整套服饰仪仗,红色的弓一把,红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弓 十把,黑色的箭一千支,黑黍米酿造的香酒一卣,勇士三百人,并 说:“周王对叔父说:‘恭敬地服从周王的命令,安抚四方诸侯,监 督惩治坏人。’”晋文公辞让了三次,才接受了王命,说:“重耳再 拜叩首,接受并发扬周天子伟大、光明、美善的命令。”晋文公接 受策书迟出,前后三次朝见了周襄王。  卫成公听到楚军被晋军打败了,很害怕,出逃到楚国,后又 逃到陈国。卫国派元喧辅佐叔武去接受晋国与诸侯的盟约。五月 二十八日,土子虎和诸侯在周王的厅堂订立了盟约,并立下誓辞 说:“各位诸侯都要扶助王室,不能互相残害。如果有人违背盟誓, 圣明的神灵会惩罚他,使他的军队覆灭,不能再享有国家,直到 他的子孙后代,不论年长年幼,都逃不脱惩罚。”君子认为这个盟 约是诚信的,说晋国在这次战役中是依凭德义进行的征讨。  当初,楚国的子玉自己做了一套用美玉装饰的马冠和马秧,还 没有用上。交战之前,子玉梦见河神对自己说:“把它们送给我! 我赏赐给你宋国孟诸的沼泽地。”子玉不肯送给河神。子玉的儿子 大心和楚国大夫子西让荣黄去劝子玉,子玉不听。荣黄说:‘人死 了能对国家有利,也要去死,何况是美玉!它们不过是粪土,如 果可以用来帮助军队得胜,有什么可以吝惜的?”子玉还是不听。 荣黄出来告诉大心和子西说:“不是河神要让令尹打败仗,而是令 尹不肯为民众尽力,实在是自找失败。”楚军战败后,楚王派人对 子玉说:“如果你回楚国来,怎么对申、息两地的父老们交代呢?” 子西和大心对使臣说:“子玉本来想自杀,我们两入拦住他说: “国君还要惩罚你呢。’”子玉到了连谷就自杀了。  晋文公听到于玉自杀的消息,喜形于色他说:“今后没有人危 害我了!楚国的为吕臣当令尹,只知道保全自己,不会为老百姓 着想。  【读解】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代晋国和楚国争夺霸权的一场关键之战, 以晋国取胜而告终,众多的诸候国都卷入了这场两强相争。  这种乱哄哄你方斗罢我登台的局面,不禁使人想到,尽管大 家都在表面上推崇周天子,实际上都是拉大旗作虎皮,打着天子 的旗号,拼命扩展自己的实力,捞取自己的好处。王权早已衰败 到徒有虚名,谁愿意就可以用来谋私利。因此,权威和偶像已经 坍塌了。  同时,神的权威和祖先的权威也坍塌了。在一场决定命运的 大战之前,人们不再祭祝神灵和祖先,所谓的“梦”,不过是一种 虚伪的附会而已,恐怕连做“梦”的人也没有把他们的“梦”当 回事,只把自己的成败得失当回事。  莫非这种状况真像古人说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一合?  合,必须要有一个中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凝聚力,它以 强大的力量把四方八面、形形色色的人等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 绳。这种凝聚力不应当只是精神上的,还应当有实力的威慑。单 纯精神的力量——神灵,祖先,天子等等,在现实中不足以同利 益、私欲想抗衡,信念和现实利益冲突总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精 神力量加上制约和惩罚的措施、手段,以及实力的威慑,才可能 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中心。  分,当中心的凝聚力衰退,中心之外的实力逐渐强大起来之 时,中心便会瓦解,或者有名无实,形成群龙无首的局面,诸侯 割据,军阀混战,便是中心崩溃分化的结果。  分裂时间久了,强者在不断蚕食弱者中日益强大,弱者一个 接一个被蚕食和吞并,然后再凭实力统一起来。可以设想,仅仅 凭实力建立霸权的确可以成功,事实上也有过例证,比如秦始皇, 但是这样做很难持久,很难形成真正稳固的凝聚力。  权威不可能没有,但不应当是形同虚设的。晋文公重耳,可 以称雄一时,最终未能一统天下,这本身也表明他还不具有真正 的权威。不过,他在一定范围内的成功,还是表明他不愧为一代 豪杰,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年轻时的流亡生活的磨炼,为晋文公重耳的称雄作了远铺垫。 城濮之战的获胜,与重耳严政教民,君臣上下团结一心,运用外 交手段拉拢盟国,在战场上讲究战术和谋略等做法有直接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见出,战争到了春秋时代已经变成了一门复杂 的艺术,远古时代的打仗办法已经大大地落后了。战争的环节更 多,涉及的方面更广,对智慧的要求更高,矛盾斗争更加错综复 杂。有勇有谋已不足以取胜,还要善于搞外交,搞“统一战线”, 还要善于笼络民心,保证“后院”不会起火,还要善于把各种不 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总而言之,仗是越打越精了。  在这种情况下,做一个统治者的确不那么容易。对他的要求, 几乎是对一个全才的要求:他必须是个出色的政治家,同时也是 优秀的外交家、军事家、鼓动家、谋咯家,要懂得天文地理,也 要懂得处世为人,礼仪制度,要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来应付各种 繁杂的事情。这种统治者离孔子所理想的统治者相去实在太远,在 这时讲“克己复礼”,是多么不合时宜!  ------------------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  ——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1),且贰于楚也(2)。晋 军函陵(3),秦军汜南(4)。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5):“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6),师必 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力也 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 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7)。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8),君知其难也;焉用 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9),行李之往 来(10),共其乏困(11),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2)。许君焦瑕(13),朝济而夕设版焉(14),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15),又欲肆其西封(16);不阙秦,将焉取之(17)?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泊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18),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说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9)。困人之力 而敝之(20),不仁;矢其所与,不知(21);以乱易整(22),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1)以:因为。其:指郑国。元礼于晋:指晋文公重耳流亡经过郑国时,郑文公未以礼相待。 (2)贰:两属,同时亲附对立的双方。(3)军:驻扎。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4)南:郑国的汜水南面,在今河 南中牟南。 (5)佚之狐:郑国大夫。(6)烛之武:郑国大夫。(7)缒 (zhui):用绳子吊着重物。这里指把烛之武从城墙上吊下去。出:指出郑国 都城。 (8)鄙:边邑。这里指把远地作为边邑。(9)东道主:东方路上 的主人,因郑国在秦国的东边。后世用这个同作“主人”的代称。(10)行 李:使者,外交官员。 (11)共:同“供”,供给。乏困:指资财粮食等物品 不足。 (12)尝:曾经,赐:恩惠。晋君,指晋惠公。(13)焦:晋国邑名,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附近。瑕:晋国邑名,在今河南灵宝东。(14)济:渡河。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设版:指建筑防御工事。(15)封郑:以郑国为疆界。 (16)肆:放肆。这里的意思是极力扩张。 (17)焉:从哪里。 (18)杞 (qi)子、逢(peng)孙、杨孙:三人都是秦国大夫。戍:驻守。(19)微: 要不是。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20)因人:依靠他人。敝:伤害。 (21)所与:指友好国家,盟国。知:同“智”。(22)乱:分裂。易:代替。整:团结一致。  【译文】  鲁僖三十年九月十三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亲近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 驻扎在汜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 国君,敌军一定会撤回去。”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壮的时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现在老了,更做不了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国家危急才来求 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的地方啊!” 于是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郑国人用绳子把烛之武吊出了城。烛之武去见秦穆公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郑 国灭亡了能对您有利,那么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您还值得。可是 越过一个国家而把遥远的郑国作为边邑,您一定知道这样做很困 难;如果这样。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 实力增强了,您的实力就减弱了。如果留下郑国作为东路上的主 人,秦国使臣来来往往,可以供给他们一些短缺的物资,对您也 没有什么害处。再说,您曾经给过晋惠公恩惠。他答应过把焦邑 和瑕邑给您,而他早上一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工事,这事 您是知道的。晋国何曾有过满足的时候?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 了边界,又打算尽力向西扩张边界;那时不损害秦国的利益,它 从哪里去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到好处,还望您考虑 考虑这件事情吧!”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很高兴,就同郑国订立了盟约,并派 大夫杞子、逢孙和杨孙驻守郑国,自己领兵回国了。  晋国大夫狐偃请求进攻秦军。晋文公说:“不能这么做。如果 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靠别人的力量去损 害别人,这是不仁义;失去了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用分裂来代 替团结一致,这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军也离开了郑 国。  【读解】  说客在春秋之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穿梭来往于各国之间,或穿针引线,搭桥过河,或挑拨离问,挖敌方墙角,或施缓兵之计,赢得喘息之机。可以说,缺少了这些用现代词语称为外 交家的角色,春秋舞台所上演的戏剧,必定没有这么惊心动魄,精 彩纷呈,波澜迭宕。有了他们,台前。台后两条战线上真是热闹 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台,演出了古代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一幕。  我们发现,说客或外交家除了有高超的言辞辩才,善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外,往往善于抓住利害关系这个关键,在利害关系上寻找弱点和突破口,从而大获成功。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 说退秦军,不费一兵一卒为郑国解了围,便是一桩典型的范例。  在一个没有权威、各自为利益纷争的时代,利益原则便是行 动的最高原则,精明的说客或外交家必定深谐此道。以利益作为交往原则,关系不可能牢不可破,不可能无懈可击。甚至可以说, 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往往比其它手段更见效。即使在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闯的交往,也首先是从利益原则出发的。这个原则,恐怕比仁义原则更实际,更能长久,尽管仁义原则更值得赞 赏,可是这世上有几个讲仁义的人呢?  讲利益原则,首先要以平等为基础。没有平等,也就在根本上取消了利益。利益必须通过交往实现,一个人不同他人发生联系,就无所谓利益;交往也意味着交换,付出多少,便得到多少, 不付出就无所获。只想获得而不愿付出,就破坏了交换,也没有了平等,也就很难再获取利益。  交换,实质上也是让对方有利可图。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如果秦穆公觉得无利可图,会甘愿罢休吗?所谓挑拨离间,多半也要利用人们觉得有利可图的心理。离开这一点,挑拨挑间是难以成功的。搞阴谋诡计的人也常常利用这一点。“将欲取之,必先予 之”,这也是说用给予好处引人上钩,然后再将其吃掉。  中国传统的谋咯,可以说把利益原则发挥到了极致。除了上面说的之外,还有所谓借刀杀人、过河拆桥、上屋拔梯、赏一安百、欲擒故纵、美人诱惑、坐收渔利、奇货可居、害一利百等等, 都是从不同角度利用或发挥利益原则。可以毫不夸张他说,处世为人的方方面面都与利益原则有千丝万缕的  ------------------  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  ——利令智昏必遭惩罚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1)。出绛(2),柩有声如牛(3)。卜偃使大夫拜(4),曰:“君命大事(5)将有西师过轶我(6),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7):“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8),若潜师以来(9),国可得也(10)。”穆公访诸蹇叔(11)。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12),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13),必有悖心(1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盂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15)。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16)”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17),崤有二陵焉(18)。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19);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 余收尔骨焉(20)!”秦师遂东。  【注释】  (1)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2)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3)柩(jiu):装有尸体的棺材。 (4)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5)大事:指战争。古时 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6)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7)杞子:秦国大夫。 (8)掌:仑理。管,钥匙。 (9)潜:秘密地。 (10)国:国都。 (11)访:询问,征求意见。蹇叔:秦国老臣。 (12)远主:指 郑君。 (13)勤:劳苦。所:处所。无所:一无所得。 (14)悖(bei)心: 违逆之心,反感。 (15)孟明:秦国大夫,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秦国元 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姓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姓白乙 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6)中(zhong)寿:满寿,年寿满了。拱: 两手合抱。 (17)崤(xiao):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18) 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 (19)夏后 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 (20)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 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出 征的队伍,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 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 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 你的尸骨吧!”秦国军队接着向东进发了。  【读解】  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军后 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 而哭,并非事后诸葛亮。  郭偃托言的所谓“君命大事”,不过是个借口,人们根据经验 完全可以作出类似的判断,乘虚而入,乱而取之,是战争中常用 的手法。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不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应 当属于不称职之列。从蹇叔一方看,他作为开国老臣,也具有这 方面的经验:对手并非等闲之辈,不可能在非常时刻没有防备,因此,此时出征无异于自投罗网。  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 识性的错误,违反了“知己知彼”这个作战的基本前提。敌手早 有防备,以逸待劳,必定获胜;劳师远袭,疲惫不堪,没有战斗 力,必定惨败。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掠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 连常识都顾不上,当然是咎由自取。  马有失前蹄的时候,人也有过失的时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 况下所犯的错误,则是不可宽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识性的错误, 更是不可宽恕。  再说,当初秦国曾与晋国一起企图消灭郑国,后来又与郑国 订立盟约。此时不仅置盟约不顾,就连从前的同伙也成了觊觎的 对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不讲任何道义、仁德,这同样应当 遭天遣,遭惩罚。  当人心目中没有权威之时,便没有了戒惧;没有了戒惧,就会私欲急剧膨胀;私欲急剧膨胀便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春秋的诸候混战,的确最充分地使人们争权夺利的心理。手法、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也使命运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东西。弱肉强食是普遍流行的无情法则,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国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区区小国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发起来。  “先知”是没有的;而充满睿智并富有经验者,往往被人们 为是“先知”。  ------------------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  ——光明与黑暗的抗争  【原文】  晋灵公不君①: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 夫胹熊蹯不熟③,杀之,置诸畚(4),使妇人载以过朝⑤。赵盾、士季 见其手(6),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7),则莫之 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8),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 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9)。’夫如是,则能补过 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10)”。又曰:‘衮 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11)。,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12)。” 犹不改。宣子骤谏(13),公患之,使鉏麑贼之(14)。晨往,寝门辟 矣(15),盛服将朝(16)。尚早,坐而假寐(17)。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 敬,民之主也(18)。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19),伏甲(20),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21), 趋登(22),曰:“臣侍君宴,过三爵(23),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 獒焉(24)。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大,虽猛何为!”斗且出。提 弥明死之(25)。  初,宣子田于首山(26),舍于翳桑(27)。见灵辄饿(28),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食之(29),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30)”,未知母 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3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32),置诸 橐以与之(33)。既而与为公介(34),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 日:“翳桑之饿人也。”间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35)。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36): “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37),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38)!《诗》曰: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39)。’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40)。赵宣子,古之良 大夫也,为法受恶(41)。惜也,越竞乃免。”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42)。壬申,朝于武宫(43)。  【注释】  ①晋灵公:晋国国君,名夷皋,文公之孙,襄公之子。不君:不行君道。 ②厚敛:加重征收赋税。雕墙:装饰墙壁。这里指修筑豪华宫室,过着 奢侈的生活。 ③宰夫:国君的何师。胹(er):煮,炖。熊蹯(fan):熊 掌。 ④畚(ben):筐篓一类盛物的器具。⑤载:同“戴”,用头顶着。 (6)赵盾:赵衰之子,晋国正卿。士季:士为之孙,晋国大夫,名会。 (7)不入:不采纳,不接受。(8)三进:向前走了三次。及:到。溜:屋 檐下滴水的地方“。 (9)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荡》。靡:没有什么。初: 开端。鲜:少。克:能够。终:结束。(10)赖:依靠。 (11)这两句诗出 自《诗·大雅·杰民》。衮(gun):天子的礼服,借指天子,这里指周宣王。 阙:过失。仲山甫:周宣王的贤臣。(12)衮:指君位。 (13)骤:多次。 (14)鉏麑(chu ni):晋国力士。贼:刺杀。(15)辟:开着。(16)盛服:穿 戴好上朝的礼服。 (17)假寐:闭目养神,打盹儿。(18)主:主人,靠山。 (19)饮(yin):给人喝。(20)伏:埋伏。甲:披甲的士兵。(21)右:车 右。提弥明:晋国勇士,赵盾的车右。 (22)趋登:快步上殿堂。(23)三 爵:三巡。爵:古时的酒器。 (24)嗾(sou):唤狗的声音。獒(ao):猛犬。(25)死之:为之死。之:指赵盾。(26)田:打猎。首山:首阳山,在今 山西永济东南。 (27)舍,住宿。翳(yi)桑:首山附近的地名。(28)灵 辄:人名,晋国人。 (29)食(si)之:给他东西吃。(30)宦(huan):给 人当奴仆。 (31)遗(wei):送给。(32)箪(dan):盛饭的圆筐。食:饭。 (33)橐(tuo):两头有口的口袋,用时以绳扎紧。(34)与:参加,介:甲 指甲士。 (35)赵穿:晋国大夫,赵盾的堂兄弟。(36)大史:太史,掌纪 国家大事的史官。这里指晋国史官董狐。书:写。(37)竟:同“境”。贼: 弑君的人,指赵穿。 (38)乌呼:感叹词,同“呜呼”,啊。(39)怀:眷恋。 诒:同‘贻”,留下。伊,语气词。(40)良史:好史官。书法:记事的原则. 隐:隐讳,不直写。 (41)恶:指弑君的恶名,(42)逆:迎,公子黑臀:即 晋成公,文公之子,襄公之弟,名黑臀,(43)武宫:晋武公的宗庙,在曲沃。  【译文】  晋灵公不遵守做国君的规则,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 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头顶 着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厨师被 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打算规劝晋灵公,士 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 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 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 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 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 荡》说:‘事情容易有好开端,但很难有个好结局。’如果这样,那 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 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大雅·烝民》又说: ‘天子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 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可是晋灵公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讨 厌,晋灵公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 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 坐着打吨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这种时候还不忘记恭敬 国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 君的命令,这是失信。这两条当中占了一条,还不如去死!”于是, 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 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 “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 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了出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 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虽然凶猛,又有 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 战死了。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 人饿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问为什么,灵辄说:“我给 别人当奴仆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 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 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 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 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 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 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 盾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 “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 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啊!《诗》中 说:‘我心里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忧伤。’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 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 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赵盾派赵穿到成周去迎接晋国公子黑臀,把他立为国君。十月初三,公子黑臀去朝拜了武公庙。  【读解】  不知道是否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历史上的暴君的心理,这 种研究肯定很有意思。在平常人看来,暴君们的言行举止都有些 异乎寻常,按正常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比如,夏桀的宠姬妹喜 爱听裂帛声,建造过“酒池肉林”;商纣王的酷刑“金瓜击顶”、 “炮烙”、“虿盆”、做人的肉羹。活剖孕妇等等。  晋灵公弹射路人、杀厨子游尸的举动,仅仅用一般的残暴、狠是难以说明的,恐怕总有些变态心理,或者歇斯底里症一类的 精神病,才能解释他的怪癖行径。如果真是这样,除了治病、关 进疯人院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让他改邪归正,或者像赵穿那样,将 其杀掉,以免危害更多的人。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致命的痼疾就在于,无论所滑的“天子”多 么愚笨、痴呆,无论多么残暴、缺德,无论多么变态。病入膏育, 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不可弹劾讨伐的,否则,便会犯 下各种“罪行”:欺君,亵读,犯上作乱,直至弑君。而且,这些 罪行都是弥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可以诛灭九族。  至今想起这些,依然让人不寒而粟、切齿痛恨!天子也不过 是吃人饭拉人屎的家伙,说不定智商还很低,凭什么就可以骑在 千万人的头顶上拉屎撒尿,作威作福?他们凭什么就能比百姓聪 明能干。具备当“领袖”的才能,如果说这世上真有什么天才的 话,多半也没有那些享尽人间荣华富贵。骄横得不可一世的“天 子”们的份儿。  虽然有此痼疾,但让人感叹不已的是,无论在那个时代,只 要有昏情残暴的暴政。苛政存在,就有敢于诤言直谏的义士出现, 并有敢于弑君的勇士出现,前者如赵盾,后者如赵穿。他们明知 自己的行为将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甚至还包括以自己亲人 的生命为代价,依然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视死如归。  这些词语,只有用在这些义士、勇士身上才是沉甸甸的、掷 地有声的、名实相符的。  其实,敢于直谏、敢于弑暴君,已远不止是一种一时冲动的 个人行为,更不是宗教信徒的迷狂。它是一种非常清醒的、理智 的选择,是不得不如此的抉择。有时,明知暴君不可理喻,有时 明知自己的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投罗网,如荆柯刺秦临行前 所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是,它们所体 现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正义,即决不向残暴专制、黑暗腐朽屈膝让步的决心。  正如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西西弗斯明知自己推上山的巨石要滚 下来一样,依然坚持不懈地推下去。人类的精神和行动的意义,就 在过程之中显示了出来,结果则是次要的了,甚至并不重要了。  面对残暴和死亡而敢于挺身而出,这种行为表示了一种严正 的抗议,表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翻看历史,这种抗议和精神从 来就没有中断过,就好比光明和黑暗从来都是相随相伴,哪一方 都没有消失过一样。也许,光明和黑暗永远都会这么抗衡下去,直 到人类不再存在。  ------------------  宋及楚平(宣公十四年、十五年)  一尔虞我诈不会绝迹  【原文】  楚子使申舟聘于 (1),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 晋(2),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3),曰:“郑昭、宋聋(4),晋 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5)。 及宋,宋人止之(6)。华元曰(7):“过我而不假道,我也(8)。 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 之。楚子闻之,投袂而起(9),屦及于窒息,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 于蒲胥之市(10)。秋九月,楚子围宋。  (以上宣公十四年)  宋人使乐婴 告急于晋(11),晋侯欲救之(12)。伯宗曰:“不可,古 人有言曰: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 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14)。’川泽纳污,山薮藏疾(15),瑾 瑜匿瑕(16),国君含垢(17),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扬如宋(18),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19),将至矣。”郑人 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 车(20),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21)。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 “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22)!” 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 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 子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 (23),又叮赂乎?臣之许君, 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24)。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25),又 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26),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 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27)!”王不能答。申叔时仆(28),曰:“筑室, 反耕者(29),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人楚师,登子反 之床(30),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31),曰:‘敝邑易子而食(32),析 骸以微。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 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35)。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36)。”  (以上宣公十五年)  【注释】  ①楚子;楚庄王。申舟;楚国大大,名无畏,字子舟,申是他的食邑。聘: 派使节访问。②公子冯(ping):楚国公子。③孟诸:宋国沼泽名, 在今河南商丘东北。孟诸之役:指二十多年前申舟得罪宋昭公的事。恶;得 罪。(4)昭:明事理。聋:不明事理,糊涂。⑤见:引见,这指托 咐。犀:申犀,申舟的儿子。(6)止;扣留。(7)华元:宋国执政大臣。 (8)我:把我们的国土当边邑。(9)投:抨,甩。袂(mei):袖子。 (10)屦(ju):麻做的鞋。及;追上。窒息;从堂到宫门的甬道。寝门:寝宫 (后宫)的门。蒲胥:楚国的市名。(11)乐婴 ;宋国人大。(12)晋侯: 晋景公。(13)伯宗;晋国大夫。(14)高下在心:意思是遇事能屈能伸,心 中有数。(15)薮(sou):草木丛生的湖沼地带。疾:指害人的东西,毒蛇 猛兽。(16)瑾瑜;美玉。匿:隐藏。瑕:玉上的斑点。(17)含垢:含耻 忍辱。(18)解扬:晋国大夫。(19)悉起:全部出发。(20)楼车:设有。 猓望楼的兵车。(21)致:传达。(22)即:接近。即刑:就刑,受刑。 (23)霓(yun):同“陨”,坠落。这里指废弃。(24)禄:福,福分。(25) 考:完成。考死:善终。(26)去:离开。(27)弃言:背弃诺言。(28) 申叔时:楚国大夫。仆;驾车。(29)反;同“返”。反耕者:叫种的人回 来。(30)子反;楚不主帅公子侧。(31)病:困乏,困难。(32)易:交 换。(33):烧火做饭。(34)城下之盟:敌方兵临城 下而被逼签订盟约。(35)平;讲和。(36)无:不。诈:欺诈,欺骗。虞 欺骗。  【译文】  楚庄王派申舟到 国访问,说:“不要向宋国借路。”同时,楚 庄王又公子冯到晋国访问,也不让向郑国借路。申舟因为在孟 诸打猎时得罪了宋国,就对楚庄王说:“郑国是明白的,宋国是糊涂的;去晋国的 使者不会受害,而我却定会被杀。”楚王说:“要是 杀了你,我就攻打宋国。”申舟把儿子申犀托咐给楚王后就出发了。  申舟到了宋国,宋国就把他扣留了。华元说:“经过我国而不向 向我们借路,这是把我们的国土当成了楚国的地边邑。把我国当成 成楚国的边邑,就是亡国。杀了楚国的使臣,楚国一定会攻打我 们。攻打我们也是亡国,反正都是一样亡国。”于是便杀了申舟。 楚庄王听到申舟被杀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身来往外跑,随从 人员追到寝宫甬道上才让他穿上鞋子,追到寝宫门外才让他佩上 剑,追到蒲胥街市才让他坐上车子。这年秋天九月,楚庄王派兵包围了宋国。  ......  宋国人派乐婴 去晋国告急求援,晋景公想援救宋国。伯宗 说:“不行,古人说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上天正在保硝楚 国,不能同它争斗。晋国虽然强盛,怎么能违背天意?俗话说:‘高下在心。’河流湖泊能容纳污秽,山林草莽隐藏著毒虫猛兽,美 隐匿著瑕疵,国君也可以含耻忍辱,也是上天的常规。君王还是 等一等吧。”晋景公便停止了出兵。  晋晋国派解扬到宋国去,叫宋国不要向楚国投降,并说:“晋国 队已全部出发,快要到宋国了。”解扬路过郑国时,郑国人扣住解 扬并把他献给楚国。楚庄王用重礼收买他,让他对宋国人说相反 的话。解扬不答应。楚王再三劝诱,他才答应了。楚王让解扬登 上楼车,叫他对宋人喊话说晋国不来救宋国,解扬借机传达了晋 君要宋人坚守待援的命令。楚庄王要杀解扬,派人对他说:“你既 然已经答应了我,却又违背诺言,是什么原因?这不是我不讲 用,而是你丢弃了它,快去接受你该受的刑罚吧!”解扬回答说:“臣 下听说过,国君能制定正确的命令就叫义,巨子能奉行国君命令 就叫信,信承载著义而推行就叫利。谋划不丢掉利益,以此捍卫 国家,这才是百姓的主人。合乎道义不能有两种诚信,讲求诚信 不能接受两种命令。君王收买臣下,就是不懂“信无二命’的道 理。我接受君命出使,宁可去死也不能背弃使命,难道可以用財 物收买吗?我之所以答应君王,是为了完成我的使命。我死了而 能完成使命,这是我的福分。我们国君有诚信的臣下,臣下又能 完成使命而死,还有什么可求的呢?”楚庄王放了解扬,让他回国。  夏天五月,楚国军队要撤离宋国,申犀在楚庄王的马前叩头 :“无畏明知会死,但不敢背弃君王的命令,现在君王您背弃了房 言。”楚王无法回答。楚臣申叔时正为楚王驾车,他说:“修建 屋,把种田的人叫回来,宋国就一定会听从君王的命令。”楚王 他的话去做了。宋人害怕起来,派华元在夜里潜入楚营,上了子 反的床,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国君派我来把宋国的困难告诉你, 说:“敝国人已经在交换孩子杀了吃,劈开尸骨烧火做饭。即使如 ,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如果撤离我们三十里,宋国就一切听命。’”子反很害怕,就与华元 定了盟誓,并报告了楚庄王。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与楚国讲和。 华元当了人质。盟誓上说:“我不欺你,你不骗我。”  【读解】  成语中的“尔虞我诈”,大概就出自这个故事。尽管宋国和楚 国把“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写进了盟誓之中,给人的感觉却是 “此地无怠三百两”。  在那个乱世之中,谁不欺诈?不欺诈就难以立住脚,难以为 自己谋取利益。大国之间相互欺诈,秦国和晋国不是这样吗?大 国还欺诈小国,秦国欺诈郑国、楚国欺宋国就是例证,就连中、小 国家之间也相互欺诈。真是不欺诈就不成交,就不能攻城掠地。所 谓“春秋无义战”,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各国之间的利益纷争,总 包含著欺诈的成分。  于是,外交手段,外交辞令,结盟修好等等,便成了欺诈的 一种手段。无论说客们的言辞多么好听,都无法让人对其动机确 信不疑。在这种时候,出种耐人寻味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便是“诚信”二字, 而在事实上,人们之间是不讲诚信的。  这使我们联想到一的现实情况:当人们在高喊什 么号的时候,往往正是最缺乏那种东西的时候。春秋时代人们 大讲信义,忠诚,说明那时候最缺乏信义和忠诚。人们在极力呼 唤理想之时,表明正好缺乏理想。在召唤雷锋精神时,说明最缺 乏雷锋精神。  所以,在人们最信誓旦旦的时候,最应该提高警惕,最应该 多一个眼儿,听其言,观其行,切不可被花言巧语搞乱了阵脚、 住了心窍。 其实,骗子手们的唯一法宝,便是信誓旦旦的花言巧语。他 们可以把方的说成圆的,把黑的说成白的,把地上的吹到天上去, 当著你的面夸奖你的缺点是优点,甚至还能指鹿为马。信不信就由你自己了。  他们的脸皮还特别厚,不怕挫折,不怕辩论。他们善于抓住 人们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虚荣心强、自我中心0主义、妒忌胜过 自己的人、羞怯自卑、贪图名利、懒堕怠慢、喜欢别人抬轿子戴 高帽等等弱点,大做文章。一旦得手,就翻脸不认人,或者 比谁跑得更快,也可能倒打一耙,栽赃陷害。因此,他们也特 别无耻,特别狠心,特别阴险。  阴谋家和野心家尤其擅长尔虞我诈,因为他们靠正当手段是 无法获得他们所希望获得的东西的,因为他们的生活准则是没 有准则,有奶便是娘,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可以出卖,什么 都可以做。  善良的人们上当受骗,不能责怪骗子手们,因为没有善良的人们, 骗子手们就矢去了对象,就可能矢业。是善良的人们的善良的 愿望,善良的心地,自身的弱点,为骗子手们的活动、成就 。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果他们彼此相互欺诈,胜负是很难说的,说 不定今天我胜了,明天他又胜了,反正不如对付善良的人们那么 轻而易举,得心应手,手到功成。  那么,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全世界的人全成了骗子手,会 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正如骗子手永远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一样,要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也是不可能的。  ------------------  晋鞌之战(成公二年)  一勇斗须在关键时  【原文】  楚癸酉,师陈于鞌(1)。邴夏御 侯,逢丑父为右②。晋解张御  克,郑丘缓为右(3)。 侯日:“余姑翦灭此而朝食(4)”。不介马而驰 之⑤。 克伤于矢,流血及屨2未尽∧?6),曰:“余病矣(7)!”张侯 曰:“自始合(8),而矢贯余手及肘(9),余折以御,左轮朱殷(10),岂敢 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_ 识之(11)?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此车一人殿之(12),可以集事(13),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 执兵(14),固即死也(15);病未及死,吾子勉之(16)!”左并辔(17),右援枴?鼓(18)。马逸不能止(19),师从之, 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20)。  【注释】  ①师:指 、晋两国军队。羞:同“鞍”, 国地名,在今山东济南西北。 ②邴(bing)夏: 国大夫。 侯: 顷公。逢丑父: 国大夫。右:车 右。③解张:晋国大夫,又称张侯。克:即 献子,晋国大大, 晋军主帅。郑丘缓:晋国大夫,姓郑丘,名缓。(4)姑:暂且。翦灭:消 灭。此;指晋军。朝食;吃早饭。⑤不介马:不给马披甲。驰之:驱马 追击敌人。(6)未绝鼓音:作战时,主帅亲自掌旗鼓,指挥三军,所以  克受伤后仍然击鼓不停。(7)病:负伤。(8)合:交战。(9)贯:射。 穿。肘:胳膊。(10)朱:大红色。殷:深红色。(11)识:知道。(12) 殿:镇守。(13)集事:成事。(14)擐(huan):穿上。兵:武器。(15) 即:就。即死:就死,赴死。(16)勉:努力。(17)并:合在一起。辔 (Pei):马组绳。(18)援:拉过来。枴〉襲):鼓槌。(19)逸:奔跑,狂奔。(20)周:环绕华不注:山名,在今山东济南东北。  【译文】  六月十七日, 国和晋国的军队在鞌摆开了阵势。邴夏为  顷公驾车,逢丑父担任车右。晋国解张为卻克驾车,郑丘缓担任 车右。 顷公说:“我暂且先消灭了这些敌人再吃早饭。” 军没 有给马披甲就驱车进击晋军。卻克被箭射伤,血流到鞋子上,但 他一直没有停止击鼓,并说:“我受伤了!”解张说:“从开始交战, 我的手和胳膊就被箭射穿了,我折断了箭,继续驾车,左边的车 轮因被血染成了深红色,哪里敢说受了伤?您还是忍住吧?”郑丘 缓说:“从开始交战,只要遇到险阻,我一定要下去推车,您哪里 知道这些?可是您却受伤了!”解张说:“我们的旗帜和战鼓是军 队的耳目,军队进攻和后撤都听从旗鼓指挥。这辆战车只要一个 人镇守,就可以成功,怎么能因为负了伤而败坏国君的大事呢?穿 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是去赴死;受伤不到死的地步,您要 奋力而为啊!”解张左手把马 绳全部握在一起,右手拿过鼓槌来 击鼓。战马狂奔不已,晋军跟著主帅的车前进, 军大败,晋军 追击 军,围著华不注山追了三圈。    【读解】  这是 、晋鞌之战中的一个主要场面,胜负只对当事人重要, 对我们则没有什么关系。晋军取胜的关键人物是郑丘缓和解张,如 果没有他俩,主帅卻克恐怕早就退兵了。  作为配角的郑立缓和解张并没有喧冥夺主的企图,他们与主 帅同在一辆战车上,受的伤不比主帅轻,承担的担子不比主帅轻, 而所想到的是作为军队主心骨的旗鼓不能没有,宁可一直战斗到 死,因而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自己的军队以获胜而结束了战 斗。  角色的交换看上去是偶然的,但人物内心境界的对比却是鲜明的:主帅胆怯了,显示了贪生怕死;助手著急了,表现出慷慨 赴死的决心。两军对垒勇者胜。谁先打退堂鼓,也就是先挂出了 不过一死免战牌。既然被绑上了同一战车,最坏的结果不过一死,说不定还会 “勇斗则生”。  这个事例再一次告诉我们,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能见出人物的 内心境界。无论一个人外表如何,身份地位如何,口头上如何说 大话,毕竟这些都是外在的包装,骨子里是什么货色,要在关键 时刻试一试才知道,正如是马是骡,要牵出来溜了之后才会明白 一样。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古人所具有精业精神和献身精神, 比我们要强的多。那时打仗大概还没有工资和奖金,没有勋章和 桂冠,凭的是自觉性。他们在挺身而出的时候,显然没有想到过 抚血金、烈士称号、家属子女待遇等等,真可是不计报酬,不 讲条件,只讲奉献,只讲忠于职守。  ------------------  楚归晋知 (成公三年)  ——国家利益重于个人恩怨  【原文】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①,以求知 ②。于是 l饩涨 五x矣③,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 ,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4),臣不才, 不胜其任,以为俘馘⑤。执事不以 鼓(6),使归即7)君之惠也。 臣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10),其谁敢德?”王日:“子归,何以报我?” 对曰:“臣不任受怨(11),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 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 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12) 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13),死且不朽。若不获命(14),而使嗣宗 职(15),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16),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 竭力致死(17),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 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注释】  ①归;送还。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连尹襄老:连尹是官名,襄老 是人名。②求:索取。知 (zhi yTpg);l饩漯漱I子,在泌之战中被楚 国俘虏。③于是:在这个时候。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4)治戎:治 兵,演习军队。这里的意思是交战。⑤馘(gU0):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 耳(用来报功)。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6) 鼓:取血涂鼓,意思 是处死。①即戮(lu):接受杀戮。(8)惩:戒,克制。忿:怨恨。 (9)宥(y0U);宽恕,原谅。(10)与及:参与其中,相干。(11)任:担当 (12)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13)宗:宗庙。 (14)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15)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 (16)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17)致死:献出生命。  【译文】  晋国人想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归还给楚国,用 来换回知 。这时l饩漱w经担任晋国的中军副帅,所以楚国人答 应了。  楚共王为知 送行说:“您大概很恨我吧?”知 回答说:“两 国兴兵交战,臣下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职务,所以成了你们的俘虏。 您的左右不把我杀掉取血涂鼓,让我回晋国去接受刑罚,这 是君王的恩惠。臣下确实不中用,又敢怨恨谁呢?楚王说:“那么 感谢我吗?”知莹回答说:“两国都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考虑;希望 解除百姓的痛苦,各自抑制自己的怨忿,以求相互谅解。双方释 放囚禁的俘虏,以成全两国的友好关系。两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臣下没有参与这件事,又敢感激谁呢?”楚共王说:‘·您回到晋 拿什么来报答我呢,”知 回答说:“臣下承担不起被人怨恨,君 王也承担不起受人感激。既没有怨恨,也没有恩德,不知道要报 答什么。”楚共王说:“虽然这样,你也一定要把你的想法告诉我。” 知 回答说,“托君王的福,我这个被俘之臣能把这把骨头带回晋 国,就是敞国国君把我杀了,我死了也不朽。如果按照君王的 好意而赦免了我,就把我交给您的外臣l饩满Cl饩卤N向我们国君 请求按家法在宗庙里处死我,我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我们国 君杀戮我的命令,而让臣下继承祖宗的职位,依次序让我承担军 事要职,率 所属军队去治理边疆,即使遇上您的将帅也不敢违礼 回避。我将尽心竭力到献出自己的生命,不会有别的想法,对 晋王尽到为臣之礼,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君王的。”楚共王说:“晋 国是不能同它相争斗的。”于是,楚王隆重地礼待知 ,并把他 放回晋国了。  【读解】  知 不愧为一代辩才,他选取了一个战无不胜的立足点:国 家利益。用国家利益作为盾牌,把楚共三层层进逼的三个问题 回答得滴水不漏,使对手再也无言以对,于无可奈何之中不得不 罢手。知 的防守几乎达到了最佳境界,无懈可击。  如果完全以为知 是灵机一动,随机应变地在玩外交辞令和 技巧,并不完全对。他所打的国家利益的牌,既是一种技巧和策 略,同时也是合乎情理的真实观念。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从 前传统的价值观念已不为人们所信奉,一切注重实№利益,成了 普遍的时代潮流。大概除了像孔子这样的思想家之外,很少有人 关注现实利益之外的东西。即使祖先、神灵,在很多情况之下也 不过是个招牌,一种表面文章,并不具有实质性的内容。  在一切实№利益之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作为一个忠臣 必须烙守的原则,也是他言行举止的归依。如果连这一点也不顾, 那么为臣的基本原则便丧失了。无论人们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他 们在实№中或多或少地要追问自己所作所为的目的性,追问为什 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总要有一个最终的依托。价值、观念、信 仰会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个人也可以在其中作出选择。但 是,国家利益在任何时代都应当是统治集团中的成员必须关注的, 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应当以自己的言行来维护国家利益,实№上,他 们的个人利益、个人命运,也是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利益是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如果抽取了国家利益,们爱 国主义就成了空洞的、抽象的精神,实№上是不会具有吸引力和 感召力的。  国家利益是非常实在的,非常具体的。统治集团中的成员应 当用自己的实№行动来体现,同样,平民百姓也应当自觉维护国 家利益,因为大家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  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  ——有关说客的是与非  【原文】  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1),曰: “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2),申之以盟誓(3),重之以 昏姻(4)。天祸晋国⑤,文公如 ,惠公如秦。无禄(6),献公即世(7)。穆 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8)。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 师(9)。亦悔于厥心(10),用集我文公(11)。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12),跋履山川(13),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 夏、商、周之见而朝诸秦(14),则亦既报旧德矣(15)。郑人怒君之疆埸(16), 我文公帅诸候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17)。诸候 疾之(18),将致命于秦(19)。文公恐惧,绥静诸侯(20),秦师克还无害,则 是我有大造于西也(21)。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22),蔑死我君,寡我襄公(25),迭我 淆地(26),奸绝我好(27),代我保城(26)。殄灭我费滑(27),散离我兄弟(28),挠 乱我同盟(29),倾复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 是以有淆之师。犹愿放罪于穆公(30),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31)。天 诱其衷(32),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33),康、灵即位(34)。康公,我之自出(35),又欲阙翦 我公室(36),倾覆我社稷,帅我螫贼(37),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 令狐之役。康犹不俊(38),入我河曲(39),伐我涑川(40),俘我王官(41),翦 我羁马(42),我以是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43),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44),我君景公引 西望曰(45):‘庶抚我乎(46)!’君亦 不惠称盟(47),利吾有狄难(48),入我河县(49),焚我箕、郜(50),芟夷我农 功(51),虔刘我边垂(52),我以是有辅氏之聚(53)。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 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54):‘吾与女同好弃恶,复 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 之会(55)。君又不祥(56),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57),君之仇谁,而我 昏姻也(58)。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代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 威,而受命于吏(59)。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 是用告我(60)。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61),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 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与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62):‘余虽 与晋出入(63),余唯利是视(64)。’”不谷恶其无成德,则用宣之,以惩 不壹(65)。’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66)。寡人帅以 听命(67),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 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68),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69),其不能以诸候退矣。敢尽布之执事, 俾执事实图利之(70)。”  【注释】  ①晋侯;晋厉公。吕相,晋国大夫,魏骑现依的儿子魏相,因食色在吕,又 称吕相。绝;绝交。②毅力:合力,并力。③申:申明。(4)重: 加重,加深。昏姻:婚姻。秦、晋国有联姻关系。⑤天祸:天降灾祸, 指骊姬之乱。(6)无禄:没有福禄。这里指不幸。(7)即世;去世。 (8)俾:使。用:因为。奉祀;主持祭祀。这里指立为国君。(9)韩之师: 韩地的战争,指秦晋韩原之战。(10)厥:其,指秦穆公。(11)用:因而。 集:成全。(12)躬:亲身。擐:穿上。(13)跋履:跋涉。(14) 胤 (yin):后代。东方诸侯国的国君大多是虞、夏、商、周的后代。(15)旧德: 过去的恩惠。(16)怒:指侵犯。疆场:边疆。(17)询:指商量。擅及郑 盟:擅自与郑人订盟。(18)疾:憎恶,憎恨。(19)致命于秦;与秦国拼 命。(20)绥静:安定,安抚。(21)大造:大功。西:指秦国。(22)不 吊:不善。(23)寡:这里的意思是轻视。(24)迭:同“轶”,越过,指侵 犯。(25)奸绝:断绝。我好:同我友好。(26)保:同“堡”,城堡。 (27)殄(tian)灭;灭绝。费(bi):滑国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附近。费滑即 滑国。(28)散离:拆散。兄弟:指兄弟国家。(29)挠乱;扰乱。同盟:同 盟国家,指郑国和滑国。(30)犹愿:还是希望。(31)即楚:亲近楚国。谋 我:谋算我晋国。(32)诱:开启。衷:内心。(33)穆、襄:秦穆公和晋 襄公。(34)康、灵:秦康公和晋灵公。(35)我之自出:秦康公是穆姬所 生,是晋文公的外甥,所以说“自出”。(36)阙翦:损害,削弱。(37)蟊 (mao)贼:本指吃庄稼的害虫,这里指晋国公于雍。(38)悛(quan):悔改。 (39)河曲:晋国地名,在今山西永济东南。(40)涑(Su)川:水名,在 今山西西南部。(41)俘:劫掠。王官:晋国地名,在今山西闻喜西。 (42)羁马:晋国地名,在今山西永济南。(43)东道;晋国在秦国东边,所以 称“东道”。不通:指两国断绝关系。(44)君;指秦桓公。(45)引:伸长。  :脖子。(46)蔗:大概,或许。抚:抚恤。(47)称盟:举行盟会。 (48)狄难:指晋国同狄人打仗(49)河县:晋国临河的县邑。(50)箕:晋 国地名,在今山西蒲县东北。郜(gdo):晋国地名,在今山西祁县西。 (51)芟( shan):割除。夷:伤害。农功:庄稼。(52)虔刘:杀害,屠杀。边垂:边陲,边境。(53)辅氏:晋国地名,在今陕西大荔东。聚:聚众抗敌。 (54)伯车:秦桓公之子。(55)寡君:指晋历公。(56)不详:不善。 (57)白狄:狄族的一支。及:与。同州:同在古雍州。(58)婚姻;指晋文 公在狄娶季隗。(59)吏:指秦国传令的使臣。(60)是用:因此。(61) 二三其德;三心二薏,反复无常。(62)昭:明。昊:广大。秦三公:秦国 穆公、康公 、共公。楚三王:楚国成王、穆王、庄王。(63)出入:往来。 (64)唯利是视:一心图利,唯利是图。(65)不壹:不专一。(66)昵就:亲近。 (67)帅以听命:率 诸侯来听侯君王的命令。(68)承宁:安定。 (69)不佞:不敏,不才。(70)图:考虑。利之:对秦国有利。  【译文】  夏天四月初五,晋历公派吕相去秦国断交,说:“从前我们 先君献公与穆公相友好, 心合力,用盟誓来明确两国关系,用 用婚姻来加深两国关系。上天降祸晋国,文公逃亡 国,惠公逃亡 秦国。不幸献公去逝,穆公不忘从前的交情,使我们惠公因此 能回晋国主持祭祀。但是秦国又没有完成大的功劳,却同我们发生 了韩原之战。事后穆公心里感到了后悔,因而成全了我们文公 回国为君。这都是穆公的功劳。  “文公亲自戴盔披甲,跋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讨东方诸 候国,虞、夏、商、周的后代都来朝见秦国君王,这就已经报答了 秦国过去的恩德了。郑国人侵扰君王的边疆,我们文公率 诸 侯和秦国一起去包围郑国。秦国大夫不和我们国君商量,擅自同 郑国订立盟约。诸侯都痛恨这种做法,要同秦国拼命。文公 担心秦国受损,说服了诸侯,秦国军队才得以回国而没有受到损害, 这就是我们对秦国有大恩大德之处。  “不幸文公去逝,穆公不坏好意蔑视我们故去的国君, 轻视我们攘公,侵扰我们的淆地,断绝同我国的友好,攻打我们的 城堡,灭绝我们的滑国,离间我们兄弟国家的关系,扰乱我们的盟邦, 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攘公没有忘记秦君以往的功劳,却又害怕国家灭亡,所以才淆地的战斗。我们是希望穆公 宽免我们的罪过,穆公卜同意,反而亲近楚国来算计我们。老 天又眼,楚成王丧了命,穆公因此没有使侵犯我国的图谋得逞。  穆公和攘公去逝,康公和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先君献公的 外甥,却又想损害我们公室,颠覆我们国家,率 公子雍回国争位, 让他扰乱我们的边疆,于是我们才有令狐之站。康公还不肯 悔改,入侵我们的河曲,攻打我们的涑川,劫掠我们的王宫,夺 走我们的羁马,因此我们才有了河曲之站。望东方的不通,正视 因为康公断绝了同我们的友好关系。  “等到君王即位之后,我们景公伸长脖子望著西边说:‘恐怕 要关照我们吧!’但君王还是不肯开恩同我国结为盟好,却乘我们 遇上狄人祸乱之机,入侵我们临河的县邑,焚烧我们的萁、郜两地 ,抢割毁坏我们的庄稼,屠杀我们的边民,因此我们才有辅氏 之站。君王也后悔两国战争蔓延,因而想向先君献公和穆公求福, 派遣伯车来命令我们景公说:‘我们和你们相互友好,抛弃怨恨, 恢复过去的友谊,以追悼从前先君的功绩。’盟誓还没有完成,景公 就去逝了,因此我们国君才有了令狐的盟会。君王有产生了不善之心, 背弃了盟誓。白狄和秦国同处雍州,是君王的仇敌,却 是我们的姻亲。君王赐给我们命令说:‘我们和你们一起攻打狄 人。’我们国君不敢顾念姻亲之好,畏惧君王的威严,接受了君王 使臣攻打狄人的命令。但君王又对狄人表示友好,对狄人说:‘晋国 将要攻打你们。’狄人表面上答应了你们的要求,心里却憎恨你们的做法, 因此告诉了我们。楚国人同样憎恨君王反复无常,也 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叛了令狐的盟约,而来向我们要求结盟。 他们向著皇天上帝、秦国的三位先公和楚国的三位先王宣誓说 :‘我们虽然和晋国有来往,当我们只关注利益。’我讨厌他们反复无常, 把这些事公开,以便惩戒那些用心不专一的人。’诸侯们全都听到了 这些话,因此感到痛心疾首,都来和我亲近。现在我率 诸侯前来听命,完全是为了请求盟好。如果君王肯开恩顾念诸侯们, 哀怜寡人,赐我们缔结盟誓,这就是寡人的心愿,寡人将 安抚诸侯而退走,哪里敢自求祸乱呢?如果君王不施行大恩大德, 寡人不才,恐怕就不能率 诸侯退走了,我谨向全部意思都向 君王德左右执行宣布了,望他们权衡怎样才对秦国有利。”  【读解】  照吕相的说法,秦国及其国君秦桓公真的是十恶不赦了,芑止 断交,就是亡国灭种都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这就是言辞的力量。  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春秋时代的祖先。他们没有象索绪尔、乔 姆期基等人那样发明出一套深奥的语言学理论,没有象福柯那样 专心研究话语同权利的关系,也没有象咱们六朝时期的佛典翻译 家和文学家那样专门研究过语言问题;但他们是天才的运用言语 的人,是天才的演说家和雄辩家。他们凭天赋悟出了言辞懂得力量 说话的艺术和利用言辞的技巧。同时,他们也是天才的心理学家, 凭直觉把人心、人性摸了个透。因此,他们悟出锋利,有含蓄深沉; 指向明确,又无所不包;温文尔雅,却又处处逼人,把言辞的力量 发挥到了及至,无法再淋漓尽致了。  他们达到的效果,是在不经意之中自然而然把白的说成黑的, 方的说成圆的,错的说成对的,反的说成对的,大的说成小的, 小的说成大的,让听者确信不疑,确信说者对了,自己错了, 确信真理和道义在说者手中,而不在自己一方。  他们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达到某一实№目的,在此前提下,最妙 的是不经意和自然而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圈套,等明白 过来以后才大呼上当,他们充分利用了语言的张力,利用了语言 的模糊性,以及语言的开放性和遮蔽功能,再加上逻辑上 偷梁换柱的手法,制造语言的和思维的种种陷阱,让对手无法摆脱 语言的罗网。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说客并非易事。起码的条件是口齿伶俐,巧 舌若簧,天资聪颖,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工于心计。还要受过 良好的教育,有厂泛的阅历,天文地理、世事人情无所不晓,博 古通今。然后要有心得理素质上的优势,知己知彼,胸有成竹,随 机应变,在任何情况下都面不改色心不跳,善于控制喜怒哀乐,让 它们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并且善于抓住对手的弱 点发起猛攻,夺取心理上的制高点。此外,还要借助权势,以某 君主、某实力派人物、某名人为靠山,以此增加话语的含金量和 穿透力,尤其是话语的权威性,居高临下地、游刃有余地进行表 演。  所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古人 早把这一套捉摸透了。聪明的君主深懂决战不止在战场,平时用 酒肉钱物蓄养各色人才,像孟尝君那样养上一群鸡 狗盗之徒,到 关键时刻就派上了用场。如今的一些大款们,也可以学学古人的 这种远见卓识,有余钱时,收养一些特殊人才,到时候就会受益 无穷。不要目光短浅,不要吝惜钱财,不要只盯住眼前一点一滴 的得失。胸有鸿鸿鹄之志者,大可以从古人那里学到不少法宝从 而使自己鹤立鸡群,出类拔萃。  不过,现在似乎是一个不大适合培养说客,或者叫优秀演说 家、辩才的时代。人们都很忙,或者忙于发财,忙于出名,忙于 做官,忙于出国,或者忙于生计,几乎很少有闲暇来培养这种特 殊的艺术才能。再说,现在的人更讲实№,更讲直来直去赤裸裸 地交往,都讨厌能说会道的花言巧语,把这种专利拱手送给了街 头骗子和“厚黑学”家们,让他们在现代化的繁忙之中转空子大 发横财,而上当受骗的人或者不会厚黑,或者不在乎,或者怕麻 烦,几乎不会同街头骗子和厚黑专家计较。  比较一下可以发现,春秋战国时代的说客们水平固然很高,但 他们并非完全没有良心,也并非完全不讲道义。首无,他们绝对 忠于自己的主子。既然主子出血养了他们,主子就成了“有奶便 是娘” 亲娘,即使肝脑涂地,也不会背叛主子。其次,,他们有 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把自己的才华、天赋、技艺、精力,有 时甚至是生命,都用在维护他们所属的国家利益之上。 绝对不会用来谋取一己的私利。这就体现了很高的觉悟和教养,坑蒙 拐骗使用来对付敌人的,而不是用来对付自己人的。对自己人要讲 仁、义、礼、智信;对敌人则在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氛围 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天赋。  两相对比,说客与骗子、厚黑家的本质区别,便以一目了然了。  ------------------  晋楚鄢陵之站(成公十六年)  ——对外扩张治不了政治病  【原文】  六月,晋、楚遇于鄢陵(1)。范文子不欲战。欲至曰:“韩之战, 惠公不振旅(2);萁之役,先轸不反命(3);泌之师,l B不复从(4);皆晋 之耻也!子亦见君子事矣,今我辟楚,又益耻也。”文子曰: “吾先君之亟战也(5),有故。秦、狄、  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今三强服矣,敌,楚而已。惟 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6),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  甲午晦(7),楚晨压晋军而陈。军吏患之。范戤趋进(8),曰:“塞 井夷灶(9),陈于军中,而疏行首(10)。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 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弈书曰:“楚师轻佻(11), 固磊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 至曰: “楚有六间(12),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13)!王卒以旧(14);郑陈而不并不整;蛮军而不陈(15);陈不违晦(16);在陈而加嚣(17)。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 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18),我必克之。”  楚予登巢车,以望晋军(19)。子重使大宰伯州犁待于王后(20)。王 曰:“骋而左右,何也?”曰:“召军吏也。”“皆聚于中军矣。”曰: “合谋也。”“张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21)。”“彻幕矣。”曰: “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曰:“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 “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曰:“听誓也。(22)”“战乎”曰:“未 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战祷也。”伯州犁以公卒告王。 苗贲皇在晋侯之侧(23),亦以王卒告。皆曰:“国士在,且厚(24),不可 当也。”苗贲皇言于晋侯曰:“楚之良(25),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请分 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于王卒(26),必大败之。”公筮之,史曰; “吉。其卦遇《复》(27),曰:‘南国蹴(28),射其元王(29),中厥目。’ 国蹴、王伤,不败何待?”公从之。  【注释】  ①鄢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鄢陵。②范文子:即士燮。不振旅:军 旅不振,意思是战败。③先轸:箕之战中晋军主帅。不反命:不能回国 复君命。(4)泌(bi):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郑州西北。l B:即l L父, 泌之战中晋军主帅。不复从:不能从原路退兵,即战败逃跑。(5)亟 (qi):多次。(6)自:如果。(7)晦: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8)范 戤(gai):范文子士燮的儿子,又称范宣子。趋进:快步向前。(9)塞:填。 夷:平。(10)行首:行道。疏行首:把行列间的通道疏通。(11)轻窕:即 轻佻,指军心轻浮急躁。(12)间:间 ,缺陷。(13)二卿;指子重和子 反。相恶:不和。(14)王卒以旧:楚王的亲兵都用贵族子弟。(15)蛮军: 指楚国带来的南方少数民族军队。(16)违晦:避开晦日。古人认为月末那 天不适宜用兵。(17)嚣:喧哗。(18)犯天忌:指晦日用兵。(19)楚子: 指楚共王。巢车:一种设有潦望楼的兵车,用以望远(20)伯州犁:晋国 大夫伯宗的儿子,伯宗死后他逃到楚国当了太宰。(21)虔:诚。卜:占卜。 (22)听誓:听主帅发布誓师令。(23)苗贲(ben)皇:楚国令尹斗椒的儿 子。(24)国士:国中精选的武士。厚:指人数众多。(25)良:精兵。萃:集中。@《复》:《周易》的卦名。@南国:指楚国。蹴 。窘迫。④元王:元首,指楚共王。  【译文】  夏六月,晋国军队和楚国军队在鄢陵相遇。士燮不想同楚军交战 。欲至曰:“秦、晋韩原之战,惠公未能整军而归;晋、狄萁之 战,主帅先轸不能回来复命;晋、楚泌之战,主帅l L父兵败溃逃。 这些都是晋国的奇耻大辱!你也见过先君这些战事,现在我们躲避 楚军,就有增加了耻辱。士燮说:“我们先君多次作战是有原因的。 秦、狄、 、楚都是强国,如果我们不尽力,子孙 后代就将被削弱。现在秦、狄、 三个强国已经屈服了敌人只 有一个楚国罢了。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国家内部和外部不存在忧患。 如果不是圣人’外部安宁就必定会有内部忧患。为什么不暂时放 过楚国,使晋国对外保持警惕呢?”  六月二十九日,月末的最后一天,楚军一大早就逼近了晋军, 并摆开了阵势。晋军军官感到了害怕。范戤快步走上前来说:“ 把井填上,把灶铲平,在自己军营中摆开阵势,把队伍之间的行道疏通。 晋国和楚国都是天意所归的国家,有什么可担心的?”士燮 听了气得拿起戈赶他出去,并说:“国家的存亡,是天意决定的,小孩子 知道什么?”弈书说:“楚军轻浮急噪,我们坚守营垒等待著, 三天之后楚军一定会撤退。他们退走时我们再出击,必定会取得胜利。” 欲至说:“楚军有六个弱点,我们不要放过机会:他们的两个统帅 彼此不和;楚王的亲兵都是贵族子弟;郑国军队虽然摆出了阵势, 但是军容不整;楚军中的蛮人虽然成军,但不能布成阵势; 布阵不避开月末这天;他们的士兵在阵中很吵闹,遇上交战会更 吵闹。个人只注意自己的退路,没有斗志,贵族子弟也并非精兵, 月末用兵又犯了天忌,我们一定能战胜他们。”  楚共王登上了巢车‘观望晋军的动静。子重派太宰伯州犁在 楚王后面陪著。楚王问道:“晋军正驾著兵车左右奔跑,这是怎么回事?”伯州犁回答说:“是召集军官。”楚王说:“那些人都 到中军集合了。”伯州犁说:“这是在开会商量。”楚王说:“搭起 帐幕了。”伯州犁说:“这是晋军虔诚地向先君卜吉凶。”楚王说: “撤去帐幕了。”伯州犁说:“快要发布命令了。”楚王说:“非常喧 闹,而且尘土飞扬起来了。”伯州犁说:“这是准备填井平灶,摆 开阵势。”楚王说:“都登上了战车,左右两边的人又拿著武器下 车了。”伯州犁说:“这是听取主帅发布誓师令。”楚王问道:“要 开战了吗?”伯州犁回答说:“还不知道。”楚王说:“又上了战车, 左右两边的人又都下来了。”伯州犁说:“这是战前向神祈祷。”伯 州犁把晋侯亲兵的位置告诉了楚共王。苗贲皇在晋厉公身旁,也 把楚共王亲兵的位置告诉了晋厉公。晋厉公左右的将士都说;“楚 国最出色的武士都在中军,而且人数众多,不可抵挡。”苗贲皇对 晋厉公说:“楚国的精锐部队只不过是中军里那些楚王的亲兵罢 了。请分出一些精兵来攻击楚国的左右两军,再集中三军攻打楚 王的亲兵,一定能把它们打得大败。”晋厉公卜筮问吉凶,卜官说: “大吉。得的是个‘复’卦,卦辞说:‘南国窘迫,用箭射它的国 王,射中他的眼睛。’国家窘迫,国君受伤,不打败仗还会有什么 呢?”晋厉公听从了卜官的话。  【读解】  这是一场晋、楚两国为争取小国附庸而进行的战争,最后以 晋军获胜结束。这场战争真正充分证明了“成者为王,败者为 寇”的古训。彼此间的争斗没有什么正义和非正义可言,无非是 为了捞取各自的好处。  使人感兴趣的不是谁胜谁负,而是对立双方在交战过程中的 表演。  士燮所说的“外宁必有内忧”,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只有靠不断 地进行对外战争,才能保证自己国内的安宁。换句话说,如果治 理不好国家内部,就靠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人们的视线和注意力。当国家命运的决策人当到这个地步,可以说已经到了黔驴技穷、 山穷水尽的境地。这样的统治者不下台,还呆在权利位置上赶什么?  认真的想,这实在是一种强盗逻辑,都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 同强国打仗、吞并弱小国家之上。或许,这种强盗逻辑在春秋时代 行得通而在现在则行不通。统治者的主要职责是使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为此可做的事和必须做的事太多了,必须要付出太多 的精力。  再说,内患并不是必然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在根 本上是由统治者自己造成的。如果天下太平,国家富强,人民幸 福,政治清明,统治者廉洁奉公,谁会起来造反?还是《水浒 传》当中那句话说得好: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老百姓盼望的 是过和平安宁的日子,平白无故造什么反?  国家的内乱,要么是政治腐败、治理无方、统治者荒淫无道, 致使民不聊生造成的,要么是由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尔虞 我诈、争权夺利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试图以对外扩张和侵略来 治病,充其量是治表而无法治根,甚至更有可能加重内乱,使毛 病积重难返,直到病入膏育,不可救药。  话虽然这么说,晋军毕竟会打仗,最终获得了鄢陵之战的胜 利。他们所凭借的,不是正气和道义,不过是正确的战略战术罢 了。这同政治腐败、扩张野心膨胀是两回事。他们首先做到了知 己知彼,摸透了楚军的六大弱点,这六个弱点中几乎每一个都是 致命的。比如主帅不和,在两军对垒的残绘战斗中必然会令出两 端,弄得士兵不知所措。比如贵族子弟参战,这些个公子哥儿养 尊处优惯了,趾高气昂,志满意得,却吃不了苦,没有战斗力,成 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样一来,对敌方的弱点了如指掌,因此胸 有成竹,怎能不打胜仗?  ------------------  祁奚举贤(攘公三年)  ——不偏不党的滋味  【原文】  祁奚请老(1),晋侯问嗣焉(2)。称解狐(3)——其仇也。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对曰:“午也可(4)。”于是羊舌职死矣(5),晋侯曰:“孰可以 代之(6)?”对曰:“赤也可(7)。”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8),羊舌赤佐之(9)。 君子谓 祁奚于是能举善矣(10)。称其仇,不为谄(11);立其子,不 为比(12);举其偏,不为党(13)。《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14)。” 其 祁奚 之谓 矣。解狐得举, 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 成,能举善也。夫为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15)。” 祁奚有 焉。  【注释】  (1)祁奚:字黄羊,晋国大臣,三年前任晋国中军尉。请老:告老,请求 退休。(2)晋侯;指晋悼公。嗣:指接替职位的人。(3)称:推举。解 狐:晋国的大臣。(4)午;祁午, 祁奚的儿子。(5)于是:在这个时候。羊舌职:晋国的大臣 当时任中军佐,姓羊舌,名职。(6)孰:谁。(7)赤: 羊舌赤,字伯华,羊舌职的儿子。(8)中军尉:中军的军尉。(9)佐子: 辅佐他,这里这指担当中军佐。(10)于是:在这件事情上。举:推荐。善:指 贤能的人。(11)谄(chan):谄媚,讨好。(12)比:偏袒,偏爱。(13)偏: 指副职,下属。党:勾结。(14)这两句话见于《尚书。洪范》。王道: 理想中的政治。荡荡:平坦广大的样子。这里指公正无私。(15)这两句诗 出自《诗.小雅.裳裳者华》。  【译文】  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悼公向他询问接替他的中军尉职务的人。祁奚推举解狐——而解狐是他的仇人。 晋悼公要立解狐为中军尉,解狐却死了。晋悼公又问他,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任 中军尉。” 正在这个时候羊舌职死了, 晋悼公问 祁奚:“谁可以接替羊舌职的职位?”祁奚回答说:“ 羊舌赤可以。” 于是,晋悼公让祁午做了中军尉,让 羊舌赤辅佐他。  君子认为 祁奚在这件事情上能够推举贤人。推荐他的仇人,而不 谄媚;推立他的儿子,而不偏袒;推举 他的下属,而不是勾结。《尚书。洪范》说:“没有偏袒不结党,王道政治坦荡荡。”这话大概是说的 祁奚 这样的人了。解狐得到举推,祁午得到职位,羊舌赤得到官职;立了一个中军尉的官,而得举、得位、得官 三件好事都成全了,这正是由于他能推举贤人。恐怕只有贤人,才能推举跟自己一样的人。《诗.小雅.裳裳者华》说:“只因为他有仁德,才能推举象他的人。” 祁奚就具有这样的美德。  【读解】  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能做到象 祁奚这样,不管是仇人也好,还是自己的亲属、部下也好只以德行和才能 作为推荐的标准,这样的人古往今来都是少数,确实不多。假如世界上充满了象 祁奚这种坦坦荡荡、不偏不党的君子,世界将会是另一个样子,祁奚也就失去了光彩。正因为稀少,大多数 人做不到,他才成了榜样, 才有了光彩,才让我们称赞。  从人们的愿望来说,总希望 祁奚越多越好,世界也将因此变的越来越美好。但是,希望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 ,有时甚至还会很大。一方面我们不会因为现实不如意而放弃希望;另一方面,我们也不会有了前人榜样 ,心怀希望,从而闭目不看现实。这大概是一个永 的 论,难以解决。  理想与现实比较起来,要虚无飘渺的多,因为我们总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周围生活的真实模样: 人们拉帮结伙,你吹我捧,一方面胆子更大,另一方面手法更新,再加上更新的创造, 比如“炒”,比如人走茶不凉把尾巴留下。当你实实在在地面对这些东西时,能不丧气吗?。  我们总是在失望和丧气中想起一句不老不新的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表面上看起来 这话充满积极乐观的气味,但是一想到玻璃缸里的 金鱼,就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襄公十四年)  ——百姓也可以为国君上课  【原文】  祁师旷侍于晋侯①。晋侯曰:“卫人出其君②,不亦甚乎?”对曰: “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 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 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 神之祀③,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生民而 立之君,使司牧之④,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⑤,使师保之(6),勿 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7),诸侯有卿(8),卿置侧室(9),大夫有贰宗(10), 士有朋友(11),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眼昵(12),以相辅 佐也。善则赏之(13),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14)。自王以下 各有父子兄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15),瞽为诗(16),工诵箴谏(17),大夫 规诲(18)。士传言(19),庶人谤(20),商旅于市(21),百工献艺(22)。故《夏 书》曰(23):‘遒人以木铎徇于路(24),官师相规(25),工执艺事以谏。’正 月孟春(26),于是乎有之(27),谏失常也(28)。大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 肆于民上(29),以从其淫而 天地之性(30)?必不休矣。”  【注释】  ①师旷:晋国乐师。晋候;指晋悼公。②出:驱逐。③匮:缺 乏、(4)司牧:统治,治理。(5)贰:辅佐大臣.(6)师保:本指教 育和辅导天子的师傅,这里的意思是教导保护。(7)公;仅次于天子的经 高爵位.(8)卿:诸侯的执政人臣、(9)侧室:庶子.这里指测室之官。 (10) 大夫:比卿低一等的爵位。贰宗:官名。由大夫的宗室之弟担任。 (11)士:大夫以下、庶民以上的人。朋友指志同道合的人。(12)皂、隶; 都是奴隶中的一个等级。牧:养牛人。圉:养马的人。(13)赏:赞杨。 (14)革:改。(15)史:太史。为书;记录国君的言行。(16)瞽: 古时用盲人作乐师。为诗;作诗讽谏(17)工:乐工。诵:唱或诵 读。箴谏;用来规劝讽谏的文辞。(18)规诲:规劝开导。(19)传言:传话。 (20)谤:公开议论。(21)商旅:商人。于市;指在市场上议论。 (22)百工:各种工匠,手艺人。(23)《夏书》:已失传。以下两句话见于 《古文尚书·胤征》。(24)尊人;行令官,连宣令官。木铎:木舌的 铃。徇: 巡行宣令。(25)官师:官员。(26)孟春:初春。(27)有之:指有遵人 宣令。(28)失常:丢掉常规。(29)肆:放肆,放纵(30)从:同 ”纵”,放纵。     【译文】  师旷岁侍在晋悼公苦怕人身边。晋悼公说;“卫国人驱逐了他们的国 君,这不是太过分了吗?”师旷回答说:“也许是他们的国君确实太过分了。 贤明的国君要奖赏好人而惩罚,抚育百姓像抚育儿女一样;容纳他们像大地一样; 民众侍奉他们的国君,热爱他像热爱父母一样,敬仰他如对日月一样; 崇敬他如对神明一样,畏惧他如对雷霆一样,难道能把他驱逐出去吗?国君是神明的 主祭人,是民众的希望。如果使民众的生计困乏,神明失去祭祀者,老百姓绝望,国家 失去主人,哪里还用得著他?不驱逐他干什么?上天生下百姓并为他们立了国君, 让国君治理他们,不让他们丧失天性。有了国君又替他设置了辅佐的人,让他们教导保护他, 不让他越过法度。所以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设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平民、工匠、 商人、奴仆、养牛人和养马人都有亲近的人,以便互相帮助。善良的就赞扬,有过错则纠正、有患难就救援,有过失就改正。从天子以 下,人们各自有父兄子弟来观察和补救他们行事的得失。太史记 录国君的言行,乐师写作讽谏的歌诗,乐工吟诵规谏的文辞,大 夫规劝开导。士向大夫传话,平民公开议政,商人在市场上议论. 各种工匠呈献技艺。所以《夏书》说:‘宣令官摇著木舌 铃沿路 亘告,官员们进行规劝,工匠呈献技艺当作劝谏。”正月初春,这 时就有了宣令官沿路宣令,这是同为劝谏失去了常观。上天十分 爱护百姓,难道会让一个人在百姓头上任意妄为、放纵淫乱而背 弃天地的本性吗?一定不是这样的。”’  【读解】  师旷的这番议论,是针对卫国百姓驱逐了暴虐无道的卫献公 而发的。卫国百姓驱逐卫献公,可以说是“水可以覆舟”的一个 事例,如果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就可以说是真正的“犯上作乱”了。 是不是也可以说,这是乱世之中的一线光明呢?  儒家思想从来都认为国君、君子比百姓高贵,人生而有高低 贵贱之分、这实№上为少数人在多数人头上作成威作福提共了依据. 师旷所提出的“民贵君轻”,似乎把传统的观念颠倒过来了,强调 以民为本。要为民众著想。  国君从来都被塑造成教师爷的形象,仿佛他就是真理和神明 的代表,化身;只有他给百姓上课的份儿,百姓则是愚不可及的 一群人。卫国同君被逐。说明百姓同样可以给国君上课,教他如 何行使权力。法度不应当只对百姓才有效,同样也应当对国君及 其臣僚有效。只讲国君的高贵,只讲他们才有上课的权力,实№ 上就是把他们划出了法度之外,让他们有超越法度的特权,这就 失去了社会公正的基本前提。  能像师旷那样,在君权神圣、各国君主忙于扩大自己的实力 的时代,敢于当著国君的面主张民贵君轻,的确属于难能可贵。我 们不可能要求他在那个时代提出民主思想,毕竟中国古代的社会、 法律、政治、宗法制度,都不可能成为民主思想的土壤,而只能 产生出专制。个人无法超越时代,正如一个人不可能提著自己的 头发离开地球一样。因此,民贵君轻的思想在春秋,乃至整个传 统的封建社会之中,已算是达到了当时思想的顶峰。在那种特定的氛围中,敢于为民众说话,既 要有思想的高 度,也 要有勇气和无所畏惧的精神。可以想象,或许当时具有 民本思想的人并不少,而能够载入史册者,并不太多。他们或者 缺少勇气和无所畏惧的精神,或者是缺乏发言的权力和机会,或 者是以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在文字记载的历史背后,有太多 被遗漏了的东西。这好比在无边的大海中打鱼,被渔网打起来的 不过如同沧海一粟,更大量的就都成了漏网之鱼。  意见的权力和机会。一个人的思想、 观念要进入历史,要被更多的人所听见,必须借助权力和机会。就 师旷而言,身为宫廷乐师,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机会接近君王、大 史及其他官僚,也就拥有了其他有类似的思想而没有权力的人所 不具有的发言的机会。历史本来就是如此。它不可能让人人都进 入其中,有些人完全可能凭偶然闯了进来。  ------------------  伯州犁问囚(襄公二十六年)  ——一上下其手最可恨  【原文】  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1),闻吴有备而还。遂侵郑。五月, 至于城麇(2)。郑皇颉戌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 子围与之争之(3),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 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4),曰:“夫子为 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5)。”下其手(6),曰:“此子为穿封戌,方 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助遇丁丁。弱焉(7)。”戌怒,抽 戈逐王子围,弗及。楚师以皇颉归。  【注释】  ①楚子:楚康王,名昭,共王之子。雩(yu)娄:越国地名,在今河南 商城东。(2)城麇(jun):郑国地名。(3)皇颉:郑国大夫。穿封戌:人 名楚国方城外的县尹、公子围:楚共王之子,康王之弟。(4)上其手:高 举他的手,指向公子围。(5)贵介:贵宠,尊贵。(6)下其手:下垂他 的手,指向穿封戌。(7)弱:战败。  【译文】  楚康王和秦国人侵袭吴国,到了雩娄,听说吴国有了防备就 退了回去。于是又去侵袭郑国。五月,到了城麇。郑国的皇颉驻 守在城麇,出城与楚军交战,吃了败仗。穿封戌俘虏了皇颉,公 子围同穿封戌争夺起来,于是。请伯州犁评判是非。伯州犁说:“让 我问问这个俘虏吧。”于是就叫俘虏站著。伯州犁问道:‘我们争 夺的,是您这位君子,难道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伯州犁高举著手 说“这一位是王于围,是我们国君尊贵的弟弟、”伯州犁又下垂 著手说;“这个是穿封戌,是方城外的县官。是谁俘虏了您?”俘 虏说;“我遇上王子,打败了。”穿封戌听后大怒,抽子围,没有追上。楚国军队把皇颉带了回去。  【读解】  上下其手”这个成语便出自这个故事,意思是说玩弄手法, 串通作弊。  在为利益发生纷争的场合,当事人的心理、仲裁者的心理,都 是十分微妙的,各人心里都在打著各自的算盘,在算计著对手。当事人发生争执不必说了,而仲裁者则是个关键因素。仲裁者是否 能公正客观,是否为自己的私利打算,直接影响到纷争的结果。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6
正序
倒序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4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5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6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7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8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9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0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1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2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3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4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5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6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7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8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9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0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1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2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3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4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5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6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7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8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9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0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1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2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3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4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5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6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7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8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9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40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41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42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43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44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45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4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四书五经合集
四书五经合集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