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9

忠信笃敬走遍天下  【原文】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②之邦,行矣。 官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③,行乎哉?立则见其参④于前也,在 实则见其倚于衡⑤也,夫然后行。”子张书于绅(6)。  【注释】  ①行;这里是“行得通”、“通达”的意思。②蛮貊(mo):蛮,古 称南蛮;貊,古称北狄。蛮貊都是古代对边远地区民族的称呼。③州里: 与蛮貊相对,指本乡本土。④参:相参,显现。⑤衡:车辕前用于 套牛马的横木。③绅:束在腰间并能垂下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通达。孔子说:“说话忠诚守信,行为 笃实严谨,即使到了边远的部族国家,也能够通达。说话不忠诚 守信,行为不笃实严谨,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时 仿佛看见‘忠信笃实’这几个字显现在前面,坐在车中仿佛看见 这几个字在辕前横木上,能够做到这样,便能够处处通达了。”子 张便把孔子的话记在束腰的大带上。  【读解】     孔子的意思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求子张把“忠信笃敬”作 为座右铭‘印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做到了 这一点,就可以“有理走遍天下”,做不到这一点,则“无理寸步 难行。”  在一般情形下,或者说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下,孔子的话当然 是不错的,一个人没有忠信笃敬的品质,就会像一个玩世不恭的 花花公子或所谓“媳皮士”一样,缺乏专注、进取的精神,很可 能一事无成,自然也就无所谓通达了。但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尤 其是处于尔虞我诈的现实之中,一味地忠信笃敬,不多一个心眼, 做到知己知彼,那也是很容易上当受骗,落入他人所设置的圈套 之中的。  所以,我们一方面确实要像子张一样记住圣人的教导,把 “忠信笃敬”这几个字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但另一方面,面对复杂 多变的社会现实,也要多长一个心眼,在忠信笃敬的基础上来一 点通权达变,不要愚忠,不要小信,以免成为.“言必信,行必 果”的“硁硁然小人哉!”(《子路》)  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反映在“忠信笃敬”上的辩证法。  ------------------  有道则仕,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原文】  子曰:“直哉史鱼①则!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 蘧伯玉②!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③。”  【注释】  ①史鱼:卫国大夫史鳅(qiu),字子鱼。②蘧(qu)伯玉:卫国大夫, 名瑷。③卷而怀之:卷,收;怀,藏。卷而怀之即收藏避祸,亦即“舍 之则藏”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好一个刚直的史鱼!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 国家政治黑暗时他还是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国家政 治清明时他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便隐退藏身了。”  【读解】     史鱼和蘧伯王都是卫国的大夫。  史鱼以耿直敢言、公正无私著称。据《韩诗外传》卷七记载, 史鱼曾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贤良的蘧伯王,并多次建议卫灵公罢免 奸臣弥子瑕,但没有被卫灵公采纳。史鱼临死时叫儿子不要在正 堂为自己办丧事,以此来劝谏卫灵公重用蘧伯王,罢免弥子吸。所 以,史鱼又有“生以身谏,死以尸谏”之称,是刚直不阿的典型。  蘧伯玉也以正直著称,但他的性格与做法都与史鱼不一样。用 《韩诗外传》的说法,他是“直己而“不直人”,内直而外宽,严以 律己,宽以待人。所以,政治清明就做官,政治黑暗就赋闲,能 屈能伸,通权达变。  在孔子看来,两人都是贤臣,但蘧伯玉更合于“用之则行,舍 之则藏”的君子之道,所以感叹为“君子哉蘧伯玉!”     由此也可见儒学主张通权达变的一面,并不完全是“知其不 可而为之”。  ------------------  言与不言的利和弊  【原文】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他谈却不和他谈,就会失去有用的人;不可 以和他谈却和他谈,就会说出不该说的话。聪明人既不失去有用 的人,也不说出不该说的话。”  【读解】     “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唐太宗语)  是啊,谈何容易。  说话是一门艺术,不少人一辈子也没搞懂。  一方面,“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子路》)三 寸不烂之舌,敌过百万之师。因此,可以发挥语言作用的时候不 去发挥,是失去机会,失去人。  另一方面,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出言不当,反自伤也。” (《说苑》)因此,要看人说话,不轻易开口。一旦开口,则“言 必看中”(《先进》),说到点子上。既不失。,也不失言。  有道是:  知音说与知音听,  不是知音莫与谈。  ------------------  杀身以成仁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道的,只有牺牲 生命来成就仁道的。”  【读解】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志士仁人杀身以成仁,在历史上铸就了一座又一座永恒的纪 念碑。然而,有谁能考证出奠基于其间的儒教精神及其潜移默化 的道德影响呢?  这应该是一个思想史的课题。  当然,杀身以成仁的“杀”,可以像谭嗣同一样壮烈——“我 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可以如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应作拘泥的理解。  至于说“成仁”不一定非要“杀身”,“杀身”也未必尽是 “成的道德影响呢?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原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 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 交朋友。”  【读解】     工匠做工与思想品德修养从表面上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但实质上却有相通的道理。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注解说:“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友 为助.”  常言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 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品德修养也 是一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 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就会在无形在得到提高。  其实,这也正是《颜渊》篇里曾子说君子“以友辅仁”的道 理。  从另一个角度说,便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选择 交往的对象是非常重要的。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 患。”  【读解】     未雨绸谬,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在中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妇 孺皆知,其道理似乎已不言而喻。  但是,你不难发现,并非人人都能把这个道理贯彻到实际生 活中去。  比如说,银行劝大家储蓄说:“钱莫尽花啊,细水长流,储蓄 起来既生利息又应急,好得很哩!”可A先生B女士却回答:“好 什么啊,今朝有钱今朝花,超前消费还更时髦,只有傻瓜才存钱 贬值让你们去发大财哩!”  保险公司的推销员多半也会遇到同样的回答。  不过,这里似乎也有一条代沟。一般说来,上了年岁的人容 易成为银行或保险公司的俘虏,而年轻新潮的一代大都是A先生 B女士的同志。  其实,A先生B女士们也懂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 只不过是所谓“流洒走一回”或“车到山前自有路”的人生态度 占了上风罢了。  那是不是人越上了年纪越能够接受儒学的思想呢?  ------------------  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  【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这样就不会招人怨恨了。”  【读解】     这实际直就是我们常说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精神。  凡事多作自我批评,这既是儒者的反躬自省功夫,也是我们 今天仍然倡导的思想修养。  当然,要真正做到是非常难的。这正如孔子在《公冶长》篇 里所感叹的那样:“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能 够“躬自厚”的人是很少的,往往倒是“厚”责于人。把一切功 劳归于自己,把一切错误推给别人。  这样一来,怨恨也就随之而起了。  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孔子才语重心长地教诲我们,要我们多 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这样来减少怨恨,造成一个宽松的生活 与工作环境。  说到底,‘潮自厚而薄责于人”从主观方面来说反映一个人的 思想修养,从客观方面来说也是一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因 此,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①,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①如之何:怎么办。连言“如之何”,是反复考虑怎么办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拿他怎么 办了啊!”  【读解】     凡事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遇事多想一想该怎么办才 好,而不应该稀里糊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科学家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问题都提不出来,解 决什么呢?  所以孔子感叹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真不知 拿他怎么办了啊!”这就是要求我们主动提出问题,动脑筋想办法。 用他在《为政》篇里的说法,就是“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这样, 科研这样,我们平时处理日常事务也是这样。  总之,凡事不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人,就连圣人也拿他没救,我 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  不要卖弄小聪明  【原文】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大家整天聚在一起,谈话丝毫不涉及道义,却喜欢 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是难办啊!”  【读解】     我们今天的人尤其容易犯这种毛病。茶楼酒馆、卡拉 OK厅等 娱乐消闲场所一坐就是半天,大家说些天气,说些股票,说些海 湾战争、中东问题,这还算好的。更糟糕的是说些东家长,西家 短,某某领导和某某领导之间有些什么瓜葛,某某男同事与某某 女同事之间又有些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如此等等,不 一而足。没有一句话是上得台盘,见得世面的。这就是孔子所说 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现象,有点近似于我们所说的“清 谈”之风。明末清初,顾亭林就曾经批评当时南方的读书人是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而北方的读书人是“饱食终日,无所用 心。”  言不及义也罢,无所用心也罢,都还只是无聊而已。可偏偏 就是这些人还喜欢卖弄小聪明,大家凑在一起就专门研究张三,研 究李四,耍些小心眼,出些鬼点子整人,今天攻击张三,明天攻 击李四。在这些小聪明方面,这些人真正是天才,添油加醋,捕 风捉影,甚至造谣中伤,无中生有,整起人来一套一套的。  所以,我们切不可轻视了这种小聪明的危害。  ------------------  “名”的情结  【原文】  子曰:“君子疾①没世②而名不称焉。”  【注释】  ①疾:恨。②没(mo)世:死亡。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称颂。”  【读解】     那岂不是说人不出名,终生遗憾了吗?  所谓人生在世,名利二字。  一个“名”字,白了多少少年头,流了多少英雄泪!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这是三闾大夫屈原的恐慌。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  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慰安。  “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  这已把对“名”的追求推向了极端。  至于“功成名就”、“扬名显亲”等,更是铸造着中国读书人 的人格心理。就是孔子自己,如我们在前面已多次谈到的那样, 虽然反复申说“人不知而不愠”之类的话,但也感叹“没有人知道 我啊!”(《宪问》)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也仍然是孔子作 《春秋》也是为了“自见于后世”。(《孔子世家》)说穿了,正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因此,儒学并非不重名,并非不喜欢“令广誉施于身”(孟子语),而只是反对声闻过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罢了。  有道是,追名逐利。世不重名,则人尽趋利。如此说来,追 名倒也并不是坏事。至少可以使我们不生活在一条人人争权夺利 的单行道上吧!  ------------------  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  【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  【读解】     这里的“求”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从积极追求的角度 说,是指凡事都靠自己的意思,那也就是《易经》所说:“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或者如孔子在《子罕》篇里所说:“譬如为山, 械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进 这成败都靠自己。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我们在《国际歌》里面 所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 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另一方面,这里的“求”也包括对自己失败原因的探求。也 就是《中庸》里面所说的:“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 求诸其身。”’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 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仁者如射;射者 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 子·公孙五上》)不怪靶子不正也罢,不怪比自己射手导好的人也罢, 总之都是要求从自身找原因。俗话说得好:“会怪的怪自己,不会 怪的怪别人。”四川方言对那种不会怪自己而只会怪别人的行为更 有生动的讽刺,叫做:“人穷怪屋基,屙屎不出怪茅厕(si)。”话 虽然过于俚俗,但却合于圣人的雅意,那就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原文】  子曰:“君子矜①而不争,群而不党②。”  【注释】  ①矜:庄重自尊。②党:这里指结党营私,搞宗派。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 党营私。”  【读解】     矜而不争是庄重自尊,自己对自己很有信心,但却并不骄傲 自满,所以也就不会去和他人争强斗胜。  群而不党也就是孔子在《为政》篇里所说“君子周而不比,小 人比而不周”的意思。周而不比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 搞宗派,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 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  君子出于公心,小人囿于私利。  出于公心所以能胸怀宽广,纳百川而归于海,搞五湖四海而 不搞拉帮结派。  出于私利所以就心胸狭窄,结党营私而排除异己,搞宗派主 义而不讲道义原则。  君子小人,周比群党不同。  说起来的确如阴阳清楚,昼夜分明,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总是 雾晨黄昏,阴晴不定,难以识别得清楚。  没有别的的办法,只有靠我们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细心观察,提高 识别能力,以免上当受骗。  ------------------  不以言举人,不因人废言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某人的话说得好就推举他,也不因为某 人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论。”  【读解】     因为“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话说得好的人不一定品 德高尚,所以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够只听他说得好便以为一 切都好,轻易地去推举他。  另一方面,一个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好,甚至简直就是个魔  鬼撒旦,但只要他说的话有道理,就应当采纳接受,而不应该以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断然否定。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里说得好:“不管是什么人, 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 人民有好处,一我们就照你的办。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人原来荣耀显赫,如日中天,“咳唾成 珠玉,挥袂出风云。”说出的话都是金玉良言,句句是真理。后来 星移斗转,风流云散,甚至身败名裂,原来所说的一切似乎也都 成了反动言论,成了粪土,批倒批臭,任何人不得再说。阴差阳 错,倒是免费给了那人以专利权。  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因人废言。在圣人看来,不是君子风范。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 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 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读解】     在《里仁》篇里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时,曾子曾 概括“夫子这道,忠恕而已矣。”把“恕道”作为“夫子之道“的 一个重要方面 .  《颜渊》篇里,当仲弓向孔子问什么是仁时,孔子也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仁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仲弓推荐。   在本章中,圣人又再次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 道”作为终身奉行的座右铭推荐给他的高材生子贡。     人们遇事常说:“将心比已。”又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这 实际上正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   问题在于,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恰好是 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让别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巴不 得卖给别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钟爱的东西,就不那么 愿意与别人分享了。所以,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所以 会如此,其基本原因在于凡事都很少为他人着想,而是为自己着想。 说到底不是一个私字在作怪。     其实,我们也看到,在《公冶长》篇里,子贡自己曾经说过: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无加诸人。”这正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意思。当即孔子就说:“子贡啊,这不是你做到了的。” 可这里又要子贡终身这样做。这一方面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很重要,另一方面又说明它的确很难做到,就是连孔门的高 足之一子贡也如此。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是孔门 儒学中的顶上功夫之一,也就是我们在前面(《公冶长》)所说过 的:“‘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青天虽不能上,但心向往之,努力追求不是可以的吧!  ------------------  小不忍则乱大谋  【原文】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惑乱道德。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会打乱 大的计谋。”  【读解】     巧言乱德也就是《学而》篇里所说的“巧言乱色,鲜矣仁。”  小不忍则乱大谋却很有些阴谋哲学的味道,其核心就是一个 “忍”字。  所谓“心字头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祸自消。”所谓“忍得一时 之气,免却百日之忧。”  忍什么?  “忍小忿面就大谋。”(苏轼《留侯论》)  这是忍匹夫之勇,以免莽撞闯祸而败坏大事。  忍小利而图大业。  这是“毋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忍辱负重。  勾践忍不得会稽之耻,怎能卧薪尝胆,兴越灭吴?韩信受不 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阴侯? 甚至也包括忍“妇人之仁。”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是叹?”(陆龟蒙《别离》)  舍不了孩子打不了狼。没有螫手断腕的勇气,儿女情长,成 不了大事业。  好一个忍字功夫了得!  可惜一般人多停留在“忍小忿”的初级层次上,未能深入理 解“忍”字的多层次内涵。  不过,就连楚霸王项羽尚且过不了“妇人之仁”一关。又有 几人能真正参透呢?    ------------------  众恶必察,众好必察  【原文】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考察究竟是为什么;大家都 喜欢他,也一定要考察究竟是为什么。”  【读解】     怕的是这人特行独立,高风亮节而遭人毁谤,如那些“有争 议的干部”。所以应当考察他的工作实绩,而不应仅仅以“众恶 之”为依据。  又怕的是那人党同阿比,虽得众人称赞但实际上并无德行,是 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乡原先生,所以也应仔细考察。   在《子路》篇里,子贡曾问孔子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怎 么样?”孔子说:“还难说。”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怎 么样?”孔子仍然说:“还难说。不如一乡人中的好人喜欢他,坏 人厌恶他。”  这实际上也是“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的意思。 《管子·明法解》)说:“昏乱的君王不考察臣下的实际功劳,众 人说谁好就赏谁;也不审查臣下的罪过,众人说谁坏就处罚谁。这 样的结坚果,往往使奸臣没有功劳却得赏,忠臣没有罪过却受罚。所 以明说法:当官的失去统治,是因为他凭人们的毛病和毁谤来进 行赏罚。”  领导者用人,不可不引以为鉴。      ------------------  有错不改,错上加错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错上加错了。”  【读解】     《韩诗外传》卷三还引了孔子的一句话,凑在一起刚好是从正 反两方面来谈同一个问题—一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而改之,是不过也。 说来也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在于,有了过错怎么 办?正确的态度当然应该像孔子在《学而》篇和《子罕》篇里反 复说过的:“过则匆惮改。”不要怕改正错误。但一般人恰恰就是 不勇于承认错误,也不勇于改正错误。究其心理,一方面是难过 面子关,由于不好意思而文过饰非。另一方面是心存侥幸,以为 人家不会发现自己的错误,结果是欲盖弥彰,在错误的泥坑中越 陷越深,就像那些不能自拔的赌徒或贪污分子一样。  都是糊涂,或者说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  ------------------  与其空想,不如学习  【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结果没有 什么收获,还不如学习。”  【读解】     孔子已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要求学与思并重。这里怎么又说思不如学呢?”   想来,凡事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圣人也不例外。学与思兼 顾当然最好,退而求其次,则与其冥思空想,不如读书学习。  《荀子·劝学》的名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也。”正是孔子语录的转述。  贾谊《新书·修政语》说:学如太阳,思如火。思而不学,好比放弃太阳的光辉而升火照明,可以小见,不可以大知。  聪明人怎么会放弃太阳的光辉呢?  ------------------  君子谋道不谋食  【原文】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①在其中矣;学也,禄在 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  ①馁(nei):饿。  【译文】  孔子说:“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亲自去 耕田种地,难保不饿肚子;努力学道,却可以得到俸禄。所以,君 子只担忧学不到道,不担忧贫穷。”  【读解】     不谋衣食并不是真的不要衣食,而是通过谋道而水到渠成地 获得衣食。  在《子路》篇里,我们已看到学生樊迟去向孔子学耕田种地 而被孔子骂了个狗血淋头。这里又从正面来阐述了“君子谋道不 找食”的道理。  其实,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孔子的话的确是有一定道理 的。以我们今天的情形而论,很多读书人,包括大学教授和搞文 化工作的专家、高级知识分子,就是不如一个拉人力车的或种蔬 茉的菜农收入高,更不用说和做生意的个体户相比了。但我们的 大学教授和专家学者是不是要为了“谋食”而放弃教学和科研去 拉人力车,去种蔬菜,或去做生意呢?这时,我们就用得着“君 子谋进不谋食”这句话了。毕竟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有所从事的 职业的性质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还包含着 一种敬业精神在内。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待遇还存在着一些不合 理的现象,但我们毕竟是君子,所从事的,毕竟是精神文明建设 的高尚事业啊。不合理现象需要得到解决,得到改变,但“君子 忧道不忧贫”,自己的追求还是不能放弃。  这是不是也可以算作对“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 贫”的一种理解呢?  ------------------  得之容易守成难  【原文】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 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 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  孔子说:“靠智慧得到了它,不能靠仁德保持它,虽然得到了, 也一定会失去。靠智慧得到了它,靠仁德保持了它,不能用庄刀 的态度去治理,那老百姓也不会服从。靠智慧得到了它,靠仁槽 保持了它,又能用庄严的态度去治理,但不能用礼法去约束、指 挥百姓,那还是没有达到尽善的地步。”  【读解】     得到的是什么?保持的又是什么?从后文看,应该是指政权.  所谓“创业易,守成难。”靠智慧而取得是容易的,但要保持 就很难了。一般性地保持也还可以做到,要进一步用庄严的态度 去治理,用利法去约束、指挥,那就更难了。因为这已不是消极 被动地守成,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树,是以攻为守了。  智、仁、庄、礼,是四个层次的修养和要求,四个层次做 一到才能达到完善的地步。而一般人是很难都做到的。    其实,不只是从政如此,诸如我们一般性地做事业,做生意,  有这个道理。比如说在我们今天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不少 人抓住了时机,又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优势,一“下海”就 适逢其会,春风得意地“发了一发”,赚了一把。但由于不能“仁 以守之”,贪心不足,该煞车的时候不知道煞车,结果一夜之间又 成为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如此等等,其实都有一个“得”与 “守”的关系在内。  从这些角度来理解,孔子的话就不仅仅局限于行政的范围,而 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事业密切相关了,所以具有普遍的指导意 义。  ------------------  小知与大受  【原文】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 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从小处得到赏识,但却可以成大器;小人 不能成大器,但却可以从小处得到赏识。”  【读解】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又说:“君子 上达。小人下达。”,(《宪问)》)“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子张》)  所有这些论述,都与这里所说的“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有关。都是谈的人的器识的问题。换 句话说,就是提醒我们看人从大处着眼,而不要拘泥于细微末节。 因为真正的君子,一个能咸大器的人,他在细节上不一定有什么 很突出的表现,不一定为人所知,而一个不能成大器的小人,则 很可能在细节上显露出来,为人所赏识。所以,如果以小节看人, 很可能一个真正大智慧的君子还不如一个小聪明的人,那就的 你看走眼了。  所谓“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说到底,还是一个大智 慧与小聪明的问题。知人论世,尤其是领导者知人善任,选拨人 才,不可不注意这方面的大问题。  ------------------  民之于仁,甚于水火  【原文】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 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老百姓对于仁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水 与火,我还看见因跳进去而死了的,却从没有看见过因实践仁德 而死了的。”  【读解】     水与火满足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仁却满足的 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换句话说,水与火满足的是人的动物本 能或人的自然属性,而仁却满足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超出动物本 能的部分,亦即其社会属性。当然,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二 者也不可作完全割裂的划分,这是不言而喻的。  就强调人的精神需求,人的社会属性方面而言,的确可以说 老百姓对仁的需求超过了对水与火的需求。何况,水与火虽然是 人类的基本生活离不开的东西,但火还时常对人类造成危害,不 那么友好,甚至当你不小心落入水里或火之中时,还会要了你的 命.而仁却绝不会危害人类,不会要谁的命。至于说到“杀身成 仁”,那也不是“仁”本身杀人,而为了“仁”而自愿献出自 己的生命。这不能归罪于仁本身。  所以,仁是人类真正的朋友,也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  ------------------  当仁不让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只要是行仁义的事,就是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  【读解】     通权达变的学说。  在《里仁》篇里,孔子曾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无可无不 可,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就行。” 所以,孔子的学生说他是“毋必,毋固。”(《子罕》)不死板, 不固执。  孟子更是赞美说:“该快就快,该慢就慢,该做官就做官,该 辞职就辞职,这就是孔子啊。”“孔子是圣人中最识时务的,是集 大成者!”(《孟子·万章上》)  识时务者为俊杰。  回到“当仁,不让于师”来看。凡事让于师是遵从师道尊严, 当然不错。但是,只要是行仁义的事,也就不能拘泥了。这里又 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方面的意思是说,当自己的意见和老 师的意见发生分歧时,老师错了,自己是对的,这时就不必谦让, 而应该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这也就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 那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仁,不让于师”的另一 个方面意思是说,只要是行仁义的事,就要自靠奋勇,积极主动 上前,而不要谦让于其他的人。比如说大家选举你当人民代表、职 工大会代表什么的,为大家服务,为民众疾呼,有什么可谦让的 呢?  既然连老师都可以不必谦让,其他自然都不在话下。所以我 们今天大都说“当仁不让”而省去“于师”两个字。那意思是说, 只要是行仁义的事,合于仁义,那就什么人都不必让了。  ------------------  贞而不谅  【原文】  子曰:“君子贞①而不谅②。”  【注释】  ①贞:信。贾谊《新书·道术》解释说:“言行抱一谓之贞。”②谅: 信。这里指小信。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守信,但不拘于小信。”  【读解】     换句话说,君子守大信,不守小信。  “贞”就是大信,“谅”就 是小信。  或者用孔子在《子路》篇里的说法:言必信,行必果,硁硁 然小人哉!”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小信,就是“谅”。而孟子说: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离娄下》唯义 所在就是大信,就是“贞”。  总之,还是那个意思,我们既要守信讲信用,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用“义”的原则来进行变通,做一个通权达变的。  ------------------  工作在前,享受在后  【原文】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译文】  孔子说:“侍奉君王,认真工作而把拿俸禄的事放在后面。”  【读解】     事君如此,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也应该如此。总之是 先认真工作,然后再说工资和享受待遇的问题。用我们通常的 说法,叫做“工作在前,享受在后。”  这简直就有一点雷锋精神了吧。 可惜我们今天大都已不是这样的了,没有这样高的风格。我 们今天大都是先谈工作条件和待遇,工资多少,待遇怎么样,年 终有多少奖金,如此等等。铺天盖地的招聘广告也都是说的这些 内容。要是有哪家公司打出“工作在前,享受在后”或“敬其事 而后其食”的招聘广告,能招聘到人才怪,谨防公司的老板还会 被人们认为 神经有毛病哩。  难道真是人心不古了吗?  ------------------  有教无类  【原文】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一视同仁没有区别。”  【读解】     一视同仁没有区别是指教育对象,而不是指教学方法。教学 方法是因材施教,有所区别的。  在《述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自行未修以上,吾未尝无诲 焉。”意思是说,只要是来拜我为师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他的。  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富有如冉有、子贡,贫穷如颜 渊,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卑贱出身如仲弓,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 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弟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孔子不愧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  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读解】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鹤鹊安知鸿鹅之志!” .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 念、学术主张等  。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感叹说:“道 不同,不相为谋。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 长齐列传》)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 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 记·老庄申韩列传》)  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贾谊的《鹏鸟赋》写得好: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夸者死权兮,众庶凭生。”  孔子自己也曾说: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而》)  “从吾所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卡尔·马克思引用过诗人但丁的一句名言,叫做—— “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  不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吗?  ------------------  辞达而己  【原文】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言辞不过达意罢了。”  【读解】     就一般情况说,“辞达而已矣”是针对“巧言令色,鲜矣仁” 而言的。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反对雕琢浮夸的花言巧语, 反对开口就是一大篇的夸夸其谈。  就写文章而言,“辞达而已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的好文章其实就是“辞达而已矣”,而不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这方面的问题,在写作学上研究得很多,而其基本精 神,还是来源于孔子这句精辟的名言。     “辞达而已矣。”我们也就没有必要饶舌了。  ------------------  季氏第十六  本篇多章都不称“子曰”而称“孔子曰”,所以一般认为不是 孔子弟子所记,但本篇内容仍涉及孔子的政治、教育、道德思想 等。全篇原文共14章,本书选12章。  且看侵略者的逻辑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 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③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4)”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⑤有言曰:‘陈力就列(6),不能者止。’危而 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7)矣?且尔言过矣,虎咒(8)出于柙(9), 龟玉毁于椟(10)中,是谁之过与?”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6
正序
倒序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4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5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6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7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8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9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0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1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2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3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4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5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6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7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8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9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0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1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2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3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4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5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6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7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8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29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0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1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2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3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4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5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6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7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8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39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40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41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42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43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44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45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4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四书五经合集
四书五经合集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