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东方马车》-8

ETS律师插话:“还有法律……”  梅尔豪森意犹未尽:“新东方难逃其则。我们有我们的原则。我们要维护ETS的完整性。我们的考试受到全球的欢迎。我们在中国碰到这么多问题,我们也希望解决。但是,不把过去的问题解决掉,我们不会谈未来。我们也尽了最大的克制和努力。”  俞敏洪说:“看来,我们两家的着眼点不一样。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谈判解决未来,解决了未来,过去就好解决了,即使时间可能拖得长一点。对我们来说,未来(中国学生考试使用复习资料)不受影响是一个前提。你们的着眼点是先解决过去的问题,过去的问题不解决,未来不谈。你们的立场可以理解。但是,你们坚持这个立场,等于把通向未来的道路封死了。其实,如果不解决未来,就无法解决过去。比如,你们说不解决新东方的问题,就不在中国出版任何资料。可是,不出版任何资料,意味着中国学生依然要用盗版资料,实际上在纵容中国学生使用盗版资料。”  两种立场,截然相反。一种是着眼未来,为中国学生也为了ETS在中国的长远利益着想,在中国正式出版或充分授权复习资料;一种是你新东方不按照我开的天价赔偿,在中国出版或授权使用我的资料,甭想!  徐小平一旁急得插不上嘴。他肚子里憋了一番话,始终没说出来:ETS犯了战略性的错误,第一是不在中国出版复习资料;第二是为了打击新东方,结果却在打击中国学生,引起了公愤,使ETS成为中国学生的头号公敌。你们想通过那封信,让中国学生把新东方整死,没整死,现在你们又想通过罚款把新东方罚死。”  “头号公敌”,“整死”,“罚死”,恨不得就是“敌杀死”了。这些情绪饱满的话幸好没说,说了便是一场辩论,便是翻老账,面对面互相攻击。  华盛顿商业谈判,毕竟不是新东方那种演说家们没完没了地开会。  梅尔豪森讲完后,李森智说,“这样,我们下次再谈。”  李森智见双方充分表述了各自的立场,亮了底牌,再谈下去不会有结果了,宣布散会。  ETS律师可不想这样散伙,他想有一个具体的结果。他建议:“要不然这样,今天是礼拜二,我们礼拜四接着谈?”  李森智不太在乎地说:“好,我们回去商量一下。”  新东方人离开的时候,把手伸向对方,挨个握手,算是真正认识了。  态度强硬的梅尔豪森末了表示了缓和的姿态。  王强跟梅尔豪森握手道别时说:“有机会欢迎来学校看看。”  梅尔豪森说:“其实我挺熟悉中关村的。我女婿在中科院教英语。”  说了半天,新东方这拨人跟他女婿还算是同行。  “那太好了。有什么事情,让他到新东方来找我。”王强说。(未完待续)[ 置 顶 返回目录 ]第四章留学天问41.解构美国签证处( 本章字数:13331 更新时间:2006-10-25 13:37:51)作者:卢跃刚  1995年,徐小平追随俞敏洪从加拿大回国,一个星期后的演讲失败,大病一场,对于能做什么事情毫无感觉。可这一天的功夫,他经历了ETS的惊吓和沮丧,经历了亲自说服学生道歉,经历了学生自杀以及善后处理,按他的说法,“一个星期就走完了从公安局到太平间的人生全过程。”跟学生打交道,处理突发危机,他的口才和应变能力都派上了用场。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俞敏洪鼓励并支持他先进入加拿大移民咨询。  徐小平移民公司租的办公楼,将好能俯瞰北大校园。他就在这里与北大情怀真正告别了,与音乐真正告别了,不经意进入并开辟了新东方一个崭新的然而是魅力无穷的领域,他以之灵性和穿透力迅速进入情况,展开了出国留学、美国签证、加拿大移民咨询。  俞敏洪为了给徐小平腾出施展空间,毫不犹豫地撵走了他在留学、移民咨询领域原来的合作伙伴。  徐小平住在俞敏洪家里,和俞敏洪一家三口,睡的是一套房,点的是一盏灯,吃的是一锅饭。  几个月下来,俞敏洪问:  “感觉怎么样?”  “舌头都讲烂掉了。”  “我的舌头都不知讲烂掉多少次了。”  徐小平的舌头目前还有些娇嫩,缺练,“北大雄风”撂荒了,早就被国外八年失败加苦闷给消磨没了,要想重振雄风,非得练掉几个舌头不可。  “不过,咱们俩的舌头不能烂掉,烂掉了,可是中国一大损失。”俞敏洪开玩笑说。  徐小平投靠俞敏洪,得到了新东方创业平台;俞敏洪得到了徐小平,徐小平创建并主持了新东方咨询处,为新东方学员提供留学咨询服务,壮大了“新东方”品牌。  两张“中国名嘴”开始了“历史性的合作”。  新东方八年,炼就了两把快刀,两把刀锋利无比,俞敏洪一把解构ETS,徐小平一把解构美国大使馆签证处。解构ETS,让ETS的考试在中国学生面前抛筋露骨,体无完肤,大动干戈,把新东方视为全球头号敌人。新东方以一校敌一国。解构美国大使馆签证处,让签证官又气又恼而无可奈何,在中国申请者的雄辩面前盖上“赴美通行证”:美国签证。徐小平可谓以一人敌一国,有徐小平著《美国签证哲学》为证。  学生经过艰苦奋斗,考托福,考GRE,考GMAT,过五关斩六将,欢欢喜喜拿到了美国大学的全奖、四分之三奖、半奖、或自费留学录取通知书,可是许多学生(或申请者)过不了美国大使馆签证处这道“鬼门关”,一一“锯倒”(注:被“拒签”,又称“被锯”),魂断秀水街(注:“秀水街”乃北京使馆区一条著名的商业街,美国大使馆所在地)。“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用徐小平夸张的话来说:“每一个拒签的故事都是一部血泪史。”  先不说“血泪史”,只要看看那些给徐小平发电子邮件求救的署名,咨询的重要性便略见一斑:  一位迷茫的女孩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人  一个痛苦至极的人  一个苦恼的朋友  迷茫女  苦恼万分的人  看不清前途的人  好气又好笑  吃不香睡不着  雨中花朵  望穿秋水  迷途羔羊  需要指路的人  绞尽脑汁的人  求教  无解  忐忑不安  寻梦者  等待者  刀下冤鬼  惊弓之鸟  历尽艰难的人  不幸的锯者  一个无辜又无助的人  喜欢焦虑的人  等待指点的人  一个期待者  外地一草民  即将上战场  GMAT or GRE  ……  由此,徐小平篡改唐诗宋词和流行歌曲并应用于出国留学咨询的能耐大展雄风: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有小平。”(篡改唐诗)  “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把所有的问题自己扛,I—20(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书)不容易,visa(签证)更难,拿不到签证,你决不投降。”(篡改台湾流行歌曲)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红发(美国大使馆签证处某签证官)还是那个红发。如果再去,你却必须是不同的你。”(篡改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主题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美国签证没到手。”(篡改李后主词)  “口语口语,有多少英雄好汉栽在你的牙齿上!”(篡改电影《少林寺》主题歌)  “夫妻双双把加(拿大)还,你读书来我洗碗。”(篡改黄梅戏《天仙配》董永和七仙女对唱。)  徐小平说:“我的签证哲学,可以叫做美国音乐签证哲学。呵呵——用音乐的撞击力办签证。”  这是徐小平式的即兴胡说,倒也概括了徐小平把音乐“炉火纯青”地运用到美国签证咨询的幽默特点。对缓解留学生“拒签”的紧张、绝望心态十分有用。  “未遂音乐家”和出国留学咨询专家被一种“哲学”奇奇怪怪地拧结在一起,于是,一个充满了学生辛酸的“血泪史”的学科——“美国签证哲学”诞生了。  “美国签证”不就是签证吗?不就是跟汤加(太平洋小岛国)、布吉纳发索(非洲小国)一样,一些睡不醒的机器人在护照上盖一个戳走人吗?还他妈的诞生什么鸟“哲学”?美国签证官顶多不过是手持油锯的伐木工,把中国学生一个个“锯倒”罢了。锯和被锯的过程也有哲学?  《美国签证哲学》写好后,徐小平请俞敏洪写序,俞敏洪建议用“美国签证指南”,不戴“哲学”的大帽子,徐小平没有同意。他认为:“指南更像是个技术方法,而我的美国签证哲学更是基于美国文化、哲学、习俗、法律来应对签证的思想方法,虽然里面有技术方法。”  俞敏洪为这部书写序理所当然,除了俞敏洪是新东方校长、俞敏洪在出国备考学生中的威望可以促销外,严格讲,俞敏洪是新东方学校出国留学咨询的开创者,是徐小平出国留学咨询的指引者、鼓励者、支持者和启蒙者。徐小平在他的“自序”里说:“远离国内的朋友整整八年之后,1995年底,我在加拿大的花园城市温哥华见到了北大当年的同事俞敏洪先生。老友重逢,加上温哥华巨大的龙虾和中国城浓郁的绍兴花雕,使得敏洪谈兴大发。他告诉我他的北京新东方学校的传奇故事,我方知过去几年他在北京大弄,创下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在许多令人称奇的成就当中,敏洪告诉我他每年帮助他的学生提供美国签证咨询,帮助许多不幸被拒的朋友们重新获得签证。这个故事,为我回到新东方主持新东方咨询处埋下了契机。”徐小平虽然曾在加拿大一家律师事务所负责移民法工作,比较熟悉加拿大和美国的移民和签证政策、法律、基本原则和精神,但是时间并不长,而且是生存所迫。他说:“我在国内从事的是所谓的艺术,但在国外为了生存不得不像其他天才一样,弃文从商,痛苦地改行做着自己过去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  我们没有机会证明徐小平是音乐天才,虽然他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毕业生,虽然他是北大校园歌曲的组织者和开创者之一,虽然他也有数首流行歌曲问世并在北大和新东方流传,虽然他对此抱有极大的热情、极大的期待,至今已近“知天命”仍贼心不死。但是,我们可以证明他的出国留学咨询是从观摩俞敏洪对新东方学员出国留学咨询开始的。俞敏洪做咨询的时候,徐小平专注地录音,拿回去研究,以他之悟性和八年北美生活,很快领会,很快入戏,而且在两年以后拔高为“哲学”。  他写完《美国签证哲学》后,“仰望星空,居然像康德一样,心中充满无比的敬畏和激动。只是我看见的星空比康德的竟要明亮:这些星星,都是正在美国勤奋求学的新东方学员以及从其他地方赴美深造的青年朋友们。”  像康德一样看星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有过的经历,只能证明看过星星,不能说明就产生了“哲学”。知道“康德”这个名字,模仿康德看星星,甚至读过大量的“康德”(徐小平不可能有这样的耐心和动力,也没有这种思维习惯),谁敢开牙说他懂得并创立了一门“哲学”?何况徐小平出国留学咨询的初始动机并不是探索自己或人类心灵的形而上困惑,而是安身立命,在新东方学校的平台上“前店后厂”:前面是新东方学校出国留学咨询处,后面是移民公司。一方面为新东方学员提供免费咨询服务(曾经收费,后取消),一方面沙里淘金,招揽移民业务以图生存。早期的新东方利益格局“分封割据”自徐小平始,移民公司“东方之星翻译咨询有限公司”股份徐小平和俞敏洪五五对半。但是,五五对半不是一个法律意义的股份,俞敏洪先借款创办,不参与经营,没有分红,实际是徐小平一个人的公司。后来在法律上更改确定为徐小平的私人公司“枫叶东方咨询有限公司”。徐小平创办新东方学校咨询服务处并担任副校长也不拿工资,作为对俞敏洪的报答、补偿。俞敏洪的动机很清楚,一是运用“糖纸理论”,给你提供创业平台,给你提供迅速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同时你为创造新东方学校品牌发挥作用;二是逐渐培育新东方学校的知识、才能互补的团队;三是有人聊天,倾诉,慰藉心灵的孤独。徐小平应该比谁都清楚,在世俗社会里生存,从事商业活动,无论是东方社会,还是西方社会,财富是衡量上个人是否成功的惟一标志,至于说你的成功能否获得人们的尊敬和效仿是另外一回事。免费咨询,是典型的“东方不亮西方亮”商业策略,与俞敏洪一直坚持并形成新东方传统的免费讲座异曲同工。《美国签证哲学》第三编“彻底失败了怎么办?”的第三节,也是本书的最后一节“加拿大移民签证——绕开美国签证的马奇诺防线”,提供了美国签证攻坚战的迂回策略,利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之间的法律关系,绕道加拿大,然后再进入美国留学。相当于打篮球,投不进“美国签证”的篮球筐,徐小平说,先投进我准备的“加拿大移民”篮球筐。而美国签证彻底失败的人不少,一个人好几万人民币手续费,便“抓革命,促生产”了。  在一个追逐财富的动机下产生“哲学”,如果有“哲学”,肯定不是康德终极价值意义上的“哲学”,而是别的什么意义上的“哲学”。商业社会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追逐财富,追逐利润,实现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甚至值得尊重,不仅是伦理意义的尊重,还必须是法律意义的尊重。这是西方社会在近现代崛起和强大的核心,并由此创造出了人类社会崭新的文明。把商业动机生拉活扯做形而上的解释,反而露出了“精神贵族”想追逐财富又左顾右盼、爱钱又怕被人瞧不起、想挣钱又想崇高的破绽。在商言商,没有什么好说的,没有必要自惭形秽,更没有必要拔高,拔高就可能沿着虚伪的道路下滑。商业活动只要尊奉公平交易、保质保量、童叟无欺等商业伦理就足够了。就出国留学咨询、移民签证服务而言,已经功德无量了。  俞敏洪建议“指南”,徐小平坚持“哲学”,一实一虚,反应了“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的内在矛盾,敛财(企业家)与教育(教育家)之间的内在矛盾,以及新东方人知与行之间的内在矛盾。在这里,可以把“矛盾”理解为“困惑”,因困惑而生发的行为夸张、变形、分离。  面对90年代以美国为主要国家的大规模出国留学潮,提供一本比较系统和权威的美国签证咨询十分必要。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托福、GRE分高,被美国一流大学录取,结束了暗无天日的GRE轰炸,等于拿到了美国“麦加”朝圣的通行证。事实上,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赴美国的签证最难,拒签率超过任何一个国家。得到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书,仅仅是获得了与美国大使馆签证处签证官见面的资格,而签证官把每个提出签证申请的留学生都视为潜在和可能的“有移民倾向的人”,一句“移民倾向”便“有杀无类”,“宁肯错杀三千,不使漏网一个”,正如俞敏洪给徐小平《美国签证哲学》“序”中所言,“许多学生的出国之梦在曙光初露时,却在最后一分钟被美国签证官打回永恒的黑暗,这是不公平的。”  但是,有一个严酷的现实,美国的签证是有限额的,申请的人数永远大于限额,拒签不可避免。谁能获得签证呢?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局面,徐小平定了个标准:“仅有托福、GRE不够了,还得有口语,有口语还不够,还得有签证方面的知识,有签证方面的知识还不够,还得有自信和顺畅的交流能力;仅有交流能力依然不够,还得有强大的自尊和维护权利的能力,还得有理解美国文化、懂得签证官心态的能力。最后,上述的一切你都有了,但是长得歪瓜裂枣、显得精神萎靡、一脸颓废无赖的样子也不行。他们要选择的人,是到了美国能够成功能够发展的那种人,而不是可能精神崩溃、跳楼自杀,或者杀了人再自杀那种人。”  其精髓一句话:就是要完成中国人到美国人的角色转换,用美国人的标准对症下药。  美国标准好不好不管它,努力、自信、健康的精神状态是任何民族都需要的。  美国签证官面试中国留学生,多则几分钟,少则一两分钟,“光明”与“黑暗”立马见分晓。很多人数年寒窗苦,顷刻“锯倒”,接下来的就是暗无天日,就是绝望,就是痛苦,就是无穷无尽的惶恐不安。  徐小平的《美国签证哲学》应运而生。  徐小平《美国签证哲学》一共三编,第一编:美国签证范例及范例分析;第二编:签证原则及范例分析;第三编:彻底失败了怎么办?“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有小平”,模仿徐小平,继续篡改电影《红高粱》主题歌,“喝了我的三鞭(编)酒呀,上下通气不咳嗽”。第三编所阐述的“自信、真实、合理、具体”的“四项基本原则”是本书的核心。  从体例来看,《美国签证哲学》其实是典型的美国签证知识和心理咨询,与哲学无关,我问读过此书学生,百分之百不把它当哲学看,而是当“立竿见影”的实战经验看。“哲学?我有病呀,已经焦头烂额了,还有功夫看哲学?《美国签证哲学》不就是跟家里常备的《健康小顾问》一样的书吗,有病赶紧翻出来看看。”很实用,就是为了见美国签证官那关键的一两分钟。  徐小平不要担心因此而掉价,一本哲学书的作用,一定意义上说,远没有《美国签证哲学》的作用大。在现实社会中,有什么书能像《美国签证哲学》这样,今天读完,明天上阵,命运因此改观?没有。不是影响一个两个人的命运,而是一群人的命运,成千上万一代人的命运。新东方在太平洋上为中国出国留学生搭建了两座桥梁,一座是俞敏洪的“红宝书”,一座是徐小平的《美国签证哲学》,这两座桥梁,源源不断地把中国学生送往美国,其结果用徐小平夸张的语言说,“正像一百多年来中国留学史反复证明的那样,这些在美国深造,未来必将回国的海外学子,命中注定,将要为未来做出伟大而杰出的贡献,成为各个领域的中坚和泰斗。”  《美国签证哲学》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案例极其精道的总结,它为一把锁配一把钥匙,这把钥匙不回避问题,又人情味十足,关节处刀刀见血,没有云里雾里的模糊语言。案例叙述、策略设计、理论总结充满了徐小平式的个性化语言,自信,幽默,确定,清晰,到位,可读性很强,即使不到美国留学,如果要了解美国的文化和法律,进行中美文化比较,此书无疑是一个极佳的视点。中国学生或者其他类型的签证申请者走向签证窗口的那一刻,与签证官对话的几分钟,东西方文化、中美两国国体、民族性格和素质等等差异面对面地交汇、碰撞,那种差异的内在张力以及产生的后果如此强烈的显示出来,令人叹为观止。  拒签类型极其复杂:  移民倾向  资金不足  第三者担保  工资太低  亲属在美国  单身未婚  配偶没有全奖(奖学金)  专业不对口  中途退学  英语能力不足  改换专业  名牌学校毕业生去美国无名大学  已经是硕士再去美国读硕士  带配偶去美国  不带配偶去美国  ……  拒签理由纷繁复杂,都紧紧围绕着一条理由——移民倾向。  美国签证官面试过程说起来很简单,签证官提问,申请者回答,几句话后,签证官或者礼貌地说“sorry”,被拒!或者是“————”通过!提问!  回答!  像是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  可是许多人不是“聪明的一休”,一张嘴,就掉进了“美国签证陷阱”。  徐小平有预先判断谁可能掉入陷阱、掉进陷阱后怎么爬出来的能力。  拒签以后继续申请面试,一次、二次、三次……反驳,辩驳,自信、真实、合理、具体“四项基本原则”也是“八字真经”,灵丹妙药。  按照徐小平的说法,只要牢牢记住“八字真经”,无往而不胜。他认为,任何一个申请签证的留学生,都应该获得签证;任何一个遭到拒签的留学生,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在徐小平的逻辑里,美国签证是不打高的,不打矮的,专打那不长眼的。而且,美国签证中含有深刻的悖论,因为签证官很清楚,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成后,十有八九要申请“绿卡”,就像十有八九的留学生要打工挣钱一样。你知道这是一个必将发生的事实,却是你当下无法证明的事实。但是,这是一个与还没有发生的“打工”挣钱一样,是签证官们的“哥德巴赫猜想”。奇怪的是,“自信”还与签证官的工作性质和心理特征有关。徐小平用他夸张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朋友在面试之前,窗口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有人真的用皮鞋砸了窗户,赤着脚被警卫带出去了。这位朋友走向前,说了一句:“你们的工作真不容易!”(You have a tough job!)本来愤怒不堪的签证官不免吃了一惊,抬头感激地看看这位风度高雅的中国公民,心里高呼着“理解万岁”给了他签证。一个女孩,自费读MBA,学校只给了她1/3的学费,加上工作经历不长,申请条件不是很硬。轮到她面试时,前面的申请者与她的签证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签证官身边的美国同事为了调节气氛,说了一句什么笑话,使得这位女签证官神经质地大笑起来。这个女申请者走到窗口,不顾一切地说了一句:“你的笑容真美丽!”(You have a very beautiful smile!)正在纷乱情绪中的签证官也是吓了一跳,抬起头来惊魂未定地说:“OK?”言下之意是:有什么马屁就拍吧,我接受了!(在所有正常情况下,美国女子对别人夸奖她美丽的话一定是热烈地表示感谢。)这个女孩顺利地得到了签证。“这个女孩后来告诉我说,当时她的心态是,反正完了,死猪不怕开水烫,姐们儿豁出去了!如果她当时稍一犹豫,就有可能被签证官一棒子打死,从此改写前途。”  徐小平找到了突破美国签证马奇诺防线的最充分的理由:中国机会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大规模的出国留学潮,出现了改革开放20年来第一次、也是20世纪最大的一次留学生归国潮,这次归国潮是自发的,人数在全部留学生人数的1/3左右,约有十几万人。不是因为爱国,只因为“中国机会”。不过,徐小平在讨论“中国机会”的时候掉换了时空概念,持美国“绿卡”人的“中国机会”和在签证官面前讲“中国机会”的人不是一回事,后者只是个说辞,甚至可以说是获得美国签证并进而获得美国“绿卡”的说辞。如果事先声明是奔着“绿卡”去的,或者被签证官证明你有明显的“绿卡”倾向,那么肯定是拒签。拒签以后,你再如何大谈“中国机会”,不仅毫无疑义,而且十分可笑,典型的阿Q。“中国机会”是个全世界公认的事实,运用起来十分有效,它起码提供了一个以往签证申请者所没有的签证官也无法验证的“将来进行时”。  举两个被拒的例子。一个是在外企工作四五年,自费赴美读MBA的何女士;一个是中国农科院的高专家,全奖美国读博士:两个人连续三次被拒。  提问:你怎么让我相信你会回来?  何女士答:我当然会回来。你看中国发展那么快,机会那么多,所以我一定会回来。  高专家答:我当然会回来。我会回到农科院继续我的研究。把我学到的知识贡献于我的祖国。  徐解:何女士的回答之所以不好,因为她没有一个有力的逻辑。既然中国发展这么快,,那你为什么还要离开?所以你不如不去,所以拒签她等于成全她。同时,国内的机会多,不等于你的机会多,在美国鬼混的人有的是,你怎么证明你不是那种人?  “聪明的一休”徐答:中国发展非常快,机会非常多,但是中国极其需要懂得现代化管理的美式MBA人才,我现在虽然已经非常成功,拿的工资已经不比在美国打工低到哪里去,但是投资几万美元读一个MBA回来,就好比如虎添翼,七八万美元的工作就会任我溜溜地挑……  徐解:高专家“回原单位继续做原来的工作”是一个愚蠢不过的说法。因为去美国读书的目的,就是要发展要前进,要更上一层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出国就是为了不回原单位,至少不回你的“原位”上。既然原单位还这样吸引你,你还不如不走;既然你出国一趟还是回到原地不动,你何不如不去。所以,回原单位的概念是荒唐的。即使你真的回,你也要说出更高层次的意义。  “聪明的一休”徐答:当然我会回来!我搞的是黄河绿化国家课题,世上黄河只有一条,要研究黄河当然要回国!给黄河母亲描绘丹青让他恢复青春,是我不得不回来的伟大事业!(徐自我表扬说:这个回答连爱国主义都具体化了,空洞的概念变成了碧波荡漾的黄河,绝对震撼签证官,他会给你一个多次往返的签证。)  “中国机会”还得会说,不会说也砸锅。  持F1(留学签证申请)的,大多是中国未来的精英,也可算是经过美国教授甄别以后的人才,要不然不会发给全奖、半奖。全奖留学生90%能通过签证,10%可能被刷下来,通过的未必是最好的,刷下来的未必是最坏的。半奖申请者刷下来的比例更大。但是,按徐小平的说法,无论怎样的情况,签证申请者与签证官面试的过程,是一个智力和技术的博弈过程,跟什么“移民倾向”无关,一边说人才有“移民倾向”拒签,一边国会反反复复提出引进人才的法案,这不是矛盾么?徐小平正是抓住了美国签证中的悖论和矛盾并多有斩获,因此使美国签证官十分恼火。  有一个学生去签证,他去美国读一家没有名气的学校,签证官问,他答,问得刁钻,答得雄辩。签证官说,“你讲得不错嘛。好像在哪儿听说过,你是不是看了徐小平的《美国签证哲学》?”学生说:“是的,我看了。”签证官大怒,说,“他有他的哲学,我们有我们的哲学。他的哲学是放屁!”这个学生思忖片刻说:“我不管你的哲学,他的哲学,只要你给我签证,我就再也不读他的哲学了。”签证官一听就乐了,“咣当”给了他签证。  《美国签证哲学》是一本让美国签证官恼火的书,恼火在于徐小平手里握着成千上万的美国签证案例,以签证官为靶子,掰开了,揉碎了,认真研究,仔细品味,反复把玩,按照美国人的规则和禀性跟签证官玩游戏,玩文字游戏,玩语言游戏。他口里的美国签证官就是一种完全被客观化的玩意儿:谁是签证官最可爱的人?是徐小平。谁是最理解签证官的人?是徐小平。说实话,我特别喜欢他们(因为他们的存在给徐小平移民公司带来了利润),我特别理解他们,我理解他们做着一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做着一番不得不杀人的工作,工资那么低,天天听着那种支离破碎又刺耳的英语,面对着一群给了签证就马上把他们忘掉、不给签证一辈子恨他们的人。他们知道整个空气弥漫着对他们的诅咒。而美国人有着喜欢帮助人的本能。中国人说“谢谢你”,你说“没事”,或者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对美国人说“谢谢你”,他会说“这是我的快乐”,那么拒签你就是我不得已而为之的苦难。  ……  乍一看,美国大使馆根据“美国移民及国籍法”关于非移民签证“拒签”条款并不复杂:  第214(b)段您未能表明您在原住地有着确保您计划在美国只作暂时居留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不可分离的亲属关系。  由于您的亲属在非移民签证进入美国后,滞美不归,领事官认为您与在美国的亲属关系比在中国的亲属关系更近。  如果您在美国经商,您必须能够清楚地表明您去美国经商的目的不仅与您在现在公司的职位相称,而且与您公司的商务活动及财务地位相称。不合理的商务计划会使人怀疑您是否还愿回国。  如果您申请留学签证,您必须有足够的理由表明您可以在说英语的学校成功地完成学业,并且这样的学业与您回国后的计划相吻合。  第211(a)(4)您未能证明具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支付您计划在美国停留期间的一切费用。  第211(g)段您未能提供非移民签证所要求的全部证件。  如果您被拒签的理由是211(g),您再来申请签证时,请您带上这张纸和申请费发票,这样,您不需要再交申请费。  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是一般性原则,都是该国家国家性质、基本价值观、文化、伦理、习俗的整体体现,仅从字面(翻译语言)理解一个国家的其立法原则(法理)和法律条文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可能进入误区。法律条款是看得见的,法律精神和文化习俗是看不见的,而正是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决定了你的命运。美国法律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从程序到实体审理是“无罪推定”,在没有被陪审团判定“有罪”之前,当事人都被认为是“清白”的,惟有移民法有着明显的例外,那就是每个签证的申请人都可能是不清白的,当事人申请签证的过程,实际是不断证明自己“清白”的过程,而且是不断按照美国人的法律、价值、思维方法、表达方法证明自己“清白”的过程。这种状况让人不舒服,但是别无二法。  一系列面试陷阱,在徐小平这个“聪明的一休”这里,似乎都不是问题。  比如“婚姻状况”陷阱。本来“婚姻状况”是个高度隐私问题,特别对于美国这样的国家是不该问的,但是作为鉴别“移民倾向”的一个因素又要被提及,签证官在回答的蛛丝马迹中判断把谁踹到陷阱里去。  单身大龄女青年拒签率高。  签证官问:“你结婚了吗?”  “聪明的一休”提供了一大堆回答:  ○我的美国英语老师告诉我到了美国不要问人家工资有多少、结婚没有,合着美国人也爱问这个?  ○先生,这个问题一般是不该问的。  ○这样的问题一般我是不回答的。  ○你真的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我有好几个男朋友,不知道该跟谁结婚。  ○看看我的工资和地位这么高,高处不胜寒。我的单身是中国阴盛阳衰的现实。不过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有点脱胎换骨的提高,到时候娶一个留美博士回国,再发展伟大的未来。  ○我不想把自己附属于某个男人。  ○找不到合适的,随缘吧。  ○同居其实等于结婚,只是怕麻烦没有登记而已。  ○对不起,我对男人不感兴趣,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离婚了,为我庆祝吧,我刚从牢笼里出来!  ○曾经为爱伤透了心,被一个没有福气的男人抛弃了。所以结婚的梦至今没有醒。  ○Why,marriage is a punishment for shoplifters in some countries!(美国著名电影Wayne"s World里面的一句笑话:“为什么要结婚?结婚在某些国家是惩罚小偷的办法。”这个笑话代表了部分美国人对婚姻的调侃)  ○美国法律对未婚F1申请者是否有歧视或限制?  ○结过婚的移民美国的可能性比单身的大,因为两个人的移民倾向比一个人多一倍。  ○有几个已婚者的配偶没有申请过F2(美国探亲申请)?  ○你们是否已经或准备废除F2签证?(否则,限制单身签证申请者就没有意义)  ○稳定压倒一切!分居的婚姻是不稳定的。所以我打算把它放到两三年以后,从美国回来再考虑。那时候的婚姻才是最稳定的婚姻呢,天天蜜月!  ○我可不想把我的配偶扔在国内受孤单!  每一个回答都可能是过关的利器。  签证官提的问题有的相当恶意。比如有一个签证官在面试时问一个北大的学生:“你在美国的教授是中国人吗?”  后来这个学生在徐小平的指导下向签证处主管投诉:  “请问,如果美国教授是中国人的话,是否会受到歧视?”  “绝不可能。”  “不!上次我去签证的时候,那个签证官就问我的教授是不是中国人。”  主管的脸色非常尴尬,立即表态:“这种事情我不能允许再发生。”  种族歧视是美国社会超级敏感的政治问题,别说是签证官,就是总统、执法者稍有不慎露出种族歧视的倾向,被媒体捅出去,就可能遭灭顶之灾,就可能被公众视为臭狗屎。  如果懂得美国历史和国情,在回答黑人签证官上述挑衅性的问题时,你只需要说,“先生,他跟你一样,是个少数民族的美国公民。”或者说,“先生,他是美籍中国人”,或者说,“不,他是美国公民。”  签证官立即会闭嘴,知道你在说什么,意识到你的反驳所涉及问题的严重性。  有些签证问题纯属技术性的。  一位中国分子生物学家、生物学博士获得美国国家健康中心的博士后奖学金,J1签证(学术交流访问签证),因“英语口语不行”两次被拒,来找徐小平时,手里还拿着他的美国博士后导师证明该博士会讲英语的信。徐小平告诉他:嘴巴扛在肩上是用来说英语的,你不用自己的“说”来证明你“会说”,却要用外国教授来证明这一点,这是荒谬的。就像医生不用自己治好的病人来推荐新药,却用实验室的小白鼠来证明疗效一样。  他为这位生物学家准备的药方是:一、报王强的英语口语班;二、起草一份申诉信。  “申诉信”关于口语差劲的解释颇有意趣:“我不否认我的英语口语确实不如我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强(我曾经在英语杂志上发表过论文)。但是,作为一个深深沉浸在人类基因和细胞未知世界里的科学家,我把我的所有的生命都用于寻找许多未被回答的医学问题。是这些难题阻碍着人类活得更健康、更长寿和更幸福。和你们签证官天天和人讲话不一样的是,我醒着的大部分时间是和基因和分子对话(而它们并不讲我们人类的语言)。”“我的英语口语并不激动人心,但是我的研究能力和我的英语阅读及写作能力却激动人心。而我从事的是和人类基因对话的工作,而人类基因在美国和在中国讲得绝对是一模一样的语言。”  我这个天天跟基因和分子对话、可能会对你签证官的健康产生影响的生物学家,怎么可能有跟你签证官一样好的英语口语呢?这种奇奇怪怪的逻辑真能把人给绕进去。亏他想得出来。  一位学阿拉伯语的黄小姐获得美国一个普通大学教育心理学的录取通知书,没有奖学金,几千元学费减免,一年她要花费一万五千美元的学杂费和生活费。  提问:“你是学阿拉伯语的,为什么要去美国读教育心理学?”  回答:“我在学校里教阿拉伯语,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欠缺教育心理学知识,所以为了教好我的阿拉伯语,我要去美国读一个学位……”  结果:拒签。  徐小平对伤心的黄小姐说:你显然是在撒谎,世界上除了阿拉伯沙文主义者,谁也不会花费几万美元和两三年美丽的青春到美国读一个教育心理学硕士,只是为了回到中国这个并不流行阿拉伯语的国家做一个又红又专的阿拉伯语老师。除非你已经娶了一个阿拉伯丈夫,天天吃奶酪,骑着骆驼上床,才会有你所说的那种追求。  分析挖苦完了,当然要支招。  提问!  回答!  “聪明的一休”徐答:我去读美国教育心理学,原因很简单,我不喜欢阿拉伯语!我想改行!我从入学那天起,就想改学其他语种,但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下,改行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只好学到毕业。在工作一年之后,我终于意识到人的兴趣是不能强求的,所以我决定改行。我的爸爸,一个著名的律师也支持我这样做。他希望他可爱的女儿有一个幸福的前途。为什么偏偏选择教育心理学?原因也很简单:我喜欢教书,我喜欢孩子,我还喜欢金钱。在一个我喜欢的行业里工作并赚很多钱,这是我选择这个行业的最高目的,是我职业理想的最高境界。你知道在今日之中国,教育是一个多么赚钱的职业吗?你知道有多少美国学校来中国开展他们的教学业务吗?等我从美国学成归来,自己开一个美国式的语言学校,或英语小学或幼儿园,太赚钱了!  紧紧围绕两条:第一,老子留学有足够多的钱;第二,老子肯定要回国,因为去美国留学的目的是将来回国赚更多的钱。  赤裸裸的美国逻辑。  赤裸裸的美国逻辑?  当然,你只奔了钱去,也会吃闭门羹。  提问: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4
正序
倒序
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东方马车》
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东方马车》-2
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东方马车》-3
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东方马车》-4
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东方马车》-5
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东方马车》-6
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东方马车》-7
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东方马车》-8
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东方马车》-9
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东方马车》-10
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东方马车》-11
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东方马车》-12
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东方马车》-13
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东方马车》-1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东方马车
东方马车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