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的分析 马赫-4

二  现在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纵横交错的时期。那些经过嬗变的概念显示出一些的确奇异的现象。当某些物理学家努力应用心理学的、逻辑的和数学的方法澄清物理学概念的时候,其他的物理学家则对这种趋向感到不安,而且比哲学家还要更哲学地宣扬陈旧的、哲学家久已抛弃了的形而上学概念。哲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如此自由地在极其广泛的领域内应用能量概念和其他物理学概念,是物理学家在他自己的领域内几乎不敢做的。人们大可这样说:专门的科学部门通常所起的作用已经相互混淆起来了。这个运动的成就可能有其积极的部分和消极的部分,但是无论如何,它的效果不外乎是从中达到概念的更确切的规定,给概念划定更严格的应用范围,对上述领域内应用方法的类似性和不同性给以更明确的说明。   三  这里我们要特别谈的,是最广义的物理学和生物学领域的相互关系。亚里士多德已经区别了作用因和终极因或者目的。物理现象完全为作用因所决定,而生物现象也为目的所决定;这是一个普遍的假说。例如,物体的加速度仅仅能为作用因,为瞬时运动状态——其他重力的、磁的或者电的物体的出现——所决定。到如今我们还不能将特定形式的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展,或者动物的本能活动仅按照作用因做出解释,但是从生物在特殊生活情况之下自我保存的目的方面来看,我们对于这些现象至少是可以部分地了解的。无论人们对于目的概念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在理论上怀着什么样的疑虑,当一个科学领域内的“因果性”考察还没有得到完善的解释时,我们把目的考察这条能说明问题的线索不加利用,这是很背理的。我不知道天蚕在作茧的时候,怎样被包在一种有向外开口的鬃毛门片的茧里,但是我知道正是这样的茧能很好地适应它的保存生命的目的。我远远不能把动物奇异的发展现象和本能活动--这些现象和活动赖马鲁斯(Reimarus)和奥顿列特(Autenrieth)已经作过描述和研究——作“因果性”的了解,但是我可以按照保持生命的目的,在动物的特殊生存条件下了解它们。因此,那些现象是值得注意的,并且和作为永久组成部分的有机体的生活图象互相联系着。只有这样,这些有机体的生活图象才能形成一种统一的、互相联系的整体。赖马鲁斯和奥顿列特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认识到生长现象和本能现象的关系,但只有到了最近,特别是由于萨克斯(Sachs)对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和勒卜关于向地性、向日性和向触性的动物生理学研究,这种关系才真正得到解释,人们才开始对它们作出“因果性”的了解。目的概念对于生物学研究所起作用之大,有其历史上的见证,这是无可争辩的。人们只要想想开普勒对于眼的研究。他认为从眼的目的性来看,即从距离不同而视觉清晰的事实来看,对于眼睛视力调节机能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引起这种调节机能的一些过程,一直到150年之后,才被发现。哈维在研究心脏瓣膜和静脉瓣膜所处的位置的目的何在时,才发现血液循环。   四  尽管某一个事实领域能应用目的论作出完全的解释,但是了解因果性的要求仍要保留下来。对于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科学领域,认为一种根本仅能作“因果性”的了解,另一种根本仅能作目的论的了解,这样的信念是没有什么理由的。物理学的事实复合体是简单的,或者至少在许多情况之下,是可以如此简单地任意(通过实验)构成,以致它们的直接联系就变得显而易见。我们由于和这个科学领域经常打交道,获得了这种联系形式的概念,认为这种概念和事实是普遍地符合的。因此,我们必须从逻辑的必然性出发,期待每个行将发生的具体事实都会和这种概念相符合。但是这里面并不包含有自然的必然性。这就是我们对于“因果性”的认识。另一方面,生物学的事实复合体并不简单,所以它的组成部分的直接联系不能一望而知。所以,如果我们能将这个领域的事实复合体的引人注目的间接联系部分作为联系的整体确定下来,我们就感到满意了。那种只对认识较简单的因果联系训练有素的智力,将缺乏中间环节视为困难;它或者尽可能找出这个中间环节,来克服这种困难,或者假定一种完全新的联系方式,来克服这种困难。只要我们认为科学认识是不完善的和暂时的,同时想到在物理学范围内完全类似的情况是会发生的,那么,上面提出的后一种办法就没有什么必要。古代科学家也没有对于两种科学领域作出严格的区别。例如亚里士多德提出重的物体会寻找自己的位置。希隆认为自然为了节省的目的,就以最短距离和最短时间传导光。这些科学家没有严格地划分物理的东西和生物的东西的界限。但是,由于思想上细微的变化,人们能在完全排除目的概念的条件之下,阐述有关目的论的一切问题。眼能在不同距离中清楚地看到事物,这必须归因于它的折光机构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在那方面呢?心脏瓣膜和静脉瓣膜都是朝一个方向张开,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只有朝向一个方向活动的血液循环才是可能的。这是一个事实吗?近代进化论将这种清醒的思想方法据为自己所有。甚至于在物理学最先进的部分中,我们也见到另一方面的考虑,它和生物科学的这些考虑非常类似。例如稳态振动,在一定状态之下是可能的,即能维持自己的振动,这种研究长期以来已有长足进步。但是,这种振动的方式是怎样产生的,在最近才被新的研究所说明。我们对于光循最短程的运动是以选择有效程来说明的。有时化学家应用的思想方法还更接近于生物学家的思想方法。按照这种看法,各种元素的分解会构成一切可能的化合物。但这样的化合物是不能再分解的:它具有很强的抗力对待新的侵犯,并且能取得胜利而长存下去。因此,我们似乎没有必要假定目的论研究和因果性研究的根本区别,目的论的研究方法简直是一种暂时的研究方法。参看附录6。   五  为了较详细地论证以上的结论,我们想再深入研究各种因果性的概念。那种陈旧的、传统的因果性概念是有点僵死的性质:一剂量的原因产生一剂量的结果。这种因果性概念,说出一种原始的、药剂学的世界观,如同四元素说那样。原因这个词已经明显地指出这点。自然的联系竟然这样简单,使人们在一定场合之下能够指出一个原因和一个结果。所以,我很久以前就企图用数学函数概念代替原因概念,即用现象的相互依存关系,严格地说,用现象特征的相互依存关系来代替原因的概念。这样的函数概念能按照研究事实的需要而任意加以伸缩。这样,过去对原因概念提出的怀疑就完全可以消除了。我们且观察带有重力的质量的关系,作为说明这一点的简单例子。如果质量B朝向质量A而出现,那么接着就产生A针对B的运动。这是一个古老的公式。但是,如果我们对之进行更精细的考察,我们即会见到,质量A,B,C,D…共同确定它们相互之间的加速度,就是说,质量确定了,加速度也同时确定了。从加速度能预知在未来时间内将到达的速度。这样,质量A,B,C,D…在任何时候的位置都会得到确定,但是时间的物理度量又是以空间的测量(例如地球转动)为根据的。因此最后才能将位置的相互依存关系确定下来。由于这个原因,连在这样最简单的情况之下,那个古老的公式都不能把握自然中呈现的多种多样的关系。在其它情况之下,一切物理现象也是为它们的相互依存关系所决定。对于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形式,根本无法事先有所论述,因为这只能通过专门研究来断定。仅当相互联系的要素的集合体被视为独立的变数时,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才会起变化。因此,虽然在世界图象的足够部分给定时,对图象可以用科学规定的方式进行细节补充;但是,整个世界将会起什么变化,这是科学无法告诉我们的。  如果给出一个通过有心力得到完全规定的力学系统,它具有它的位置和速度,则它的组态就可以作为时间函数来确定。人们在初始时间以前和以后的任何时间内认识这个系统的组态,就能向前和向后对这种组态作出预言。这样的事情仅当不出现外来的干扰时,才能发生,就是说,仅当这种力学系统在某个意义上可以看成为一种自身封闭的系统时,才能发生。当然我们不能将任何系统当作和其余世界完全无关的、独立的系统,因为规定时间、因而规定加速度的前提,是对由系统以外的物体(例如行星)经过的路程所确定的参数的依存关系。这种实际的依存关系尽管还不是一切过程对某个物体的位置的直接依存关系,但仍然能保证整个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类似的见解对于任何物理学系统都是有效的,只要人们不把这个系统了解为力学的系统。所有准确地、明晰地认识到的依存关系都是一种相互的同时关系。    让我们用对比的方法来考察通常的因果概念。如果图la中太阳S照向处于一种介质中的物体K,则太阳或者太阳的热是物体K的温度上升的原因,而这种上升是随着太阳对物体K的照射有规律地产生的。另一方面,物体“或者它的温度变化则不能看作太阳温度改变的原因;当然,假如S和K惟独处于直接的交互关系之中的话,是可以这样看的,因而S和K的变化就可以是同时的、相互决定的。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因为在要素S和K中间,还存在着两个中间环节,即介质的要素A和B,它们不仅决定K的改变,同时也决定其它一些要素的改变,而反过来讲,介质要素A和B也为这些其他要素所决定。K和其他无数的要素同样处于交互关系之中,它的反射光仅有无限细微的部分射回到太阳上。我们必须从类似的情况中找到理由,来说明物体K何以向眼网膜投射影象N,引起视觉E,说明这个视觉E何以还能在记忆中保留下来,而记忆并不能恢复网膜影象N或者整个物体K。从这点来看,我认为函数概念比原因概念优越;它的优越性在于追求精确性,而不带有原因概念的不完整性、不确定性和片面性。原因概念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暂时解决困难的方法。我想每个现代的自然科学家必定会感觉到这一点。我这里所指的科学家,是例如那种对穆勒(Mill)关于实验研究方法的论述稍加注意的科学家。只要他应用这些研究方法,他决不能超出最初步的实验结果。人们可以推测空间和时间上相距遥远的东西有函数关系,从现在出发,对遥远的未来或过去作出预言,而且还能侥幸言中。但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愈大,这种论断的根据就愈不可靠。因此,现代物理学凡在力所能及的地方,总是要求注意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这是现代物理学无损于牛顿超距作用理论的伟大而获得的一个很重要的进展。   六  按照以上所说来看,函数概念无论在物理学或生物学范围内都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也能合乎它们的一切要求。对于物理学和生物学在观点方面所呈现的巨大差别,我们无须畏惧。两类相似的物理现象,如摩擦电和伽伐尼电流,初看起来,它们中间差别之大几乎根本不能期待它们归结为同样的基本事实。摩擦电内几乎难于见到,甚至几乎难于发现磁的和化学的现象,然而在伽伐尼电流中,这种现象则有强有力的表现。与此相反,微小的有质动力现象和张力现象,在摩擦电中无须寻找,也容易发现。但这两种科学部门相互补充和相互说明之处之多,则是人所共知的。人们正从事一种科学研究,通过伽伐尼电流揭示摩擦电的化学性质。类似的关系在物理学和生物学之间也屡见不鲜。两者一直包含着同样的基本事实。但是有的方面在物理学中被人注意到,有的在生物学中显现出来。因此不仅物理学从生物学方面得到帮助和阐明,而且反过来说,生物学也从物理学方面得到帮助和阐明。物理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所达到的成就,是任何人不能否认的;但我们同样可以把这样的成就同另一些情况相对比,在这些情况中,生物学能促进新物理事实的发现(例如伽伐尼电流和普菲费尔细胞等)。如果物理学更多地顺从生物学的进展,那么物理学在生物学中所起的作用就更大了。   七  有一种说法,认为动物生长出特殊器官,在以后的生活阶段中才发现这种器官有合乎目的的用途;认为动物能完成不学而知的本能活动,但是它的后一代对这种本能活动才能做到得心应手;认为动物为了应付未来的可能的敌人,就要通过自己的颜色的变化来适应环境。凡是熟悉物理学考察方式的人,如果他进入生物学领域,从事生物学研究,并且听到了这样的说法,他就很容易在实际上做出一个假定,以为这里面有什么非常特殊的因素在起着作用。这种神秘的、未来的超距作用是不能和某种物理关系相提并论的,因为它的产生不是无例外的、精确的,因为许多有机体都为以后的生命发展阶段作准备,但未达到那个阶段,就已经死亡了。人们休想把我们认为不确定的或者不完全确定的东西(例如不确定的过去和未来)看成为能决定的、当前的、摆在眼前的东西。但是,当我们想到世世代代的生命过程周期性地循环的时候,我们会见到将一种特定的生命发展阶段看作一种未来的和超距作用的东西这种见解,是有点任意的,有冒险性的。这种生命发展阶段可以了解为过去的生命过程和留下痕迹的存在过程,这样,我们认为难于理解的事物就大大地减少了。因此,就没有一种能产生结果的可能的未来,而是一种业已无数次发生的过去,它确实产生了结果。  为了用例子说明物理学能有效地参加解决表面上似乎属于生物学的专门问题的研究,我们只须想到实验胚胎学和利用物理化学方法的进化机制研究的巨大发展。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维纳(O.Wiener)关于彩色照相和自然界的颜色适应可能有联系的证明。稳定光波使一种感光的介质形成差层,这样,射入光的颜色就作为干涉色反射回来。除此以外,应用其它的方法,也会形成和照明适应的颜色。有一种感光的物质,它几乎可以接受任何颜色。它受到颜色照明的干扰时,仍会保持照明的颜色,因为它不吸收同样颜色的光线,所以不能再被光继续引起变化。按照浦尔顿(Poulton)的观察,许多蝴蝶蛹的适应色可能就是这样产生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无须离开能达到的目的而去追求有效的方法。我们切实地说:平衡状态是由达到平衡的环境所决定的。   八  “作用因”和“目的”这两个概念从其起源来说,是来自万物有神论的观念。这是人们已经根据古代研究的事实明确地见到的。当然,野蛮人对于他的自发的、他认为很自然的和易于了解的运动没有作过费力的思考。但是,当他感觉到自然界中意外的、奇异的运动时,他会本能地把这种运动和他自己的运动作类比。这样一来,他就觉察到自己的意志和别人的意志的差别。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同意志活动的基本形式的相似性和不同性逐渐地交替着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因而这些概念也就更严格了。有意识的意志活动中的原因和结果恰好是相互融合的。在物理学过程方面,由于它的可计算性和极其简单性,万物有神论日益被排除出去。原因的概念由于它的僵硬形式而逐渐被依存关系概念、函数概念所代替。只有对于那些和万物有神论矛盾较少的有机生命现象,还保持着目的概念和认为有自觉的、有目标的活动这种观点。然而,在不能推想有机体本身有自觉的、有目标的活动的时候,人们就想出另一种飘浮于有机体之上的、追求一定目标的实体(例如,“自然”等等)来指导有机体的活动。  万物有神论(神人同性同形说)本身没有其认识论上的缺点;如果有的话,一切类比法就都会有这样的缺点。万物有神论的缺点仅仅在于缺少应用这个观点的前提或者前提不够充足。产生人类的自然创造了低级进化阶段之间的很多类似的东西,而且无疑地还创造了高级进化阶段之间的很多类似的东西。  在无机物体内,甚至于在有机体内,如果出现任何一个过程,它完全为一时的环境所决定,限制在自己的范围内而无其它结果,那么,我们便几乎不会提出目的概念。例如,某种刺激物能引起光的感觉或者肌肉的收缩。但是,当饥饿的青蛙捉到蚊子,把它吞咽下去和消化掉的时候,我们是会自然地产生目的论思想的。在有机体功能的相互转化中,在它们的联系中,在不为直接物的限制中,在迂回道路的进程中,才存在着目的性。绝大部分世界发展过程,很广阔的空间环境和时间环境的影响,在有机体中显现出来。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对于有机体的了解要比无机体困难得多。只有我们能将这种复合体分解为直接联系的环节的时候,我们才能对有机体的活动得到真正的了解。所以我们仅能把有机体的本性看成为一种暂时的线索。从这一点来说,我读了一些新近出版的生物学著作——例如杜里舒、赖因克(Reinke)和其他人的著作——之后,我的观点更加坚定起来了,尽管它是和这些生物学家的趋向对立的。正象目的论的研究是暂时的一样,连历史的研究也是暂时的,需要用因果性研究加以补充,关于这一点,勒卜的生物学著作和门格尔(K.Menger)的经济学著作已经非常正确地强调指出来了。参看附录7。   九  每种在机体和它的组成部分都服从于物理学规律。因此,逐渐将有机体作为物理对象来研究,并在研究中仅仅使“因果性”的考察发生效用,这是合理的。但是,人们进行这样的研究时,总会遇到有机物的完全特殊的性质,这些性质在迄今见到的物理现象中还无法找到其类似性。这里所指的物理现象是“无生命”的自然界的物理现象。有机体是一种能对外来影响保持其性状——化学组成、温度等等——的系统,这种系统呈现出一种具有相当可观的稳定性的动态平衡状态。由于能量的消耗,有机体能从周围环境中吸取其它的能量,这种其它的能量能补充、甚至于超过那种能量消耗。一种自动取煤、自动燃烧的蒸汽机仅仅是一种低级的、人造的有机体图象。有机体也只有非常小的部分具有这样的性质。它从这些部分中得到更生,就是说,它从中生长和繁殖自己。因此,物理学在能控制有机物之前,还必须从有机体研究本身把很多崭新的见解吸取过来。  生命过程的最好的物理学图象,呈现出一种燃烧过程或者一种能自己蔓延到周围的类似的过程。燃烧维持着自己,产生燃烧的温度,把邻近物体提高到同一温度,从而把这些物体引导到这种过程中去,同化环境,生长、扩充和繁殖自己。动物生命本身仅仅是一种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中产生的燃烧过程。   十  我们试比较我们自己的意志活动和一种在我们自己身上观察到的、令我们自己惊讶的反射运动或动物的反射运动。在后两种情况之下,我们会感觉到一种倾向,就是从物理学方面把整个过程视为由有机体的瞬间状态所决定。我们所谓的意志不是别的,仅是部分自觉的、与预见结果相结合的运动条件的总体。我们分析这些条件,就它们是自觉的东西而论,我们见到的仅是过去的经验的记忆痕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联想)。看来,保持这样的痕迹和它们之间的联想,是初级有机体的基本功能,尽管我们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再可能谈到意识或者记忆系统中的安排问题。  人们如果在赫林的较广泛的意义下,将记忆和联想认为是初级有机体的根本性质,那末,适应现象就可能不难理解了。有利的事情的结合从其发生方面来看,总比凑合的概率的比率更多,而且是永远结合着的。例如在食物面前,饱的感觉和咽吞的运动总是分不开的。个体发育以简略的方式重复了系统发育,这个事实是和下列人所共知的现象相似的:思想偏向于从老路返回,而且类似的思想在类似的条件之下,引起类似的思想。实际上,每个有机体在胚胎期和在后来,都是在很类似的情况下发育的。现在我们的确不知道何种物理的东西和记忆、联想相当。一切想解释这个问题的企图都是勉强的。从这点来看,好象几乎不存在有机的东西和无机的东西的类似性。但是在感官生理学中,心理学和物理学的观察或许能深入到它们相互接触的地方,因而使我们认识到新的事实。这种科学研究将不会产生一种心物二元论,而会产生一种包括有机的东西和无机的东西的科学。这种科学说明了这两个领域内的共同事实。第七章 对空间感觉的进一步研究   一  关于空间视觉的知识在十九世纪期间已经得到了重要的进展,这不仅是因为在积极理解方面取得了收获,而且也因为消除了各个不同的哲学家与物理学家特别自笛卡尔以来在这个领域里积累的偏见,从而才获得了积极的发现所必要的自由气氛。  约翰·缪勒创立了特殊能量说,而且也很明确地主张关于视网膜同位的观念,而这种观念的明显开端也可以追溯到托勒米。缪勒认为视网膜在它自身的活动中能自己感觉自己,他按照他的这个观点,把“视觉空间”看作某种直接给予的东西。我们自己的身体也表现在视野里。一切方向问题只能涉及各部分视野的相互位置。视觉的方向仅仅依存于视网膜感觉部位的安排。一切投影理论和直线视物的问题都消失不见了。但是,对所视距离的估计在缪勒看来却完全还是理智的事情。  惠斯通发明的体视镜能够使人容易相信,不仅投到同一个视网膜部位上的映象,而且投到其他没有太大差异的部位上的映象,也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看作是简单的,而且分别按照体视镜的不同,可以在不同的深度上被看到。这就又引起了对于同位说的怀疑,而促进了深度视觉的心理学解释的出现。这样就产生了布律克(Brucke)的空间视觉连续固定说,而这一学说又被道夫(Dove)用体视镜所作的瞬时透视实验证明为不能成立的。  潘诺慕(Panum)以极有影响的考虑和设想杰出的实验来反对这些学说。他立脚于双眼颉颃的现象和轮廓在此中的突出作用,得到了一个看法,即认为深度视觉以两个视网膜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为基础,深度感觉是一种天生的特殊能量。两个单眼映象、尤其是轮廓在形式、颜色和位置方面越相似,它们便越容易融合为一个由体视镜的差别决定其深度的单眼映象。但象潘诺慕还认为的,与这种深度相符合的是投影直线给定的深度。  赫林最彻底地抛弃了一切旧的偏见。他从这样一个观点出发,即直接给予我们的视觉空间必须与我们通过特殊经验得到的空间概念完全区分开。象他用决定性的实验证明的,我们看一个对象的方向同对象与视网膜之间的联结线的方向,即视线或投影线的方向,是不相同的。与双眼的一对视线相符合的是一个把这对视线的夹角作二等分的视觉方向,而我们必须从双眼联结线的二等分点出发,去设想这个视觉方向。为了排除掉对于几何空间的一切关系,我们可以说:双眼共同看到的广度与高度的安排,与这双眼中间假定存在的单眼将会看到的安排是相同的。如果我们以水平视线和对称会聚来凝神注视玻璃窗上的一个点,我们就会在中央平面看到这个点,但同时我们在这个平面也看到一些在后边离侧面很远的对象。即使眼睛的轴线有轻度发散,我们在体视实验中也看到我们面前的物体,而整个投影方向则不再引至这样的物体,至少不再具有物理学的或生理学的意义。所视距离也不符合投影学说的结果。如果我们在水平视线上通过缪勒的双眼单视界圈作一些垂直线,我们就会觉得这样产生的圆柱体是一个平面。我们不仅看到固定点的映象(“核心点”),而且也看到一切映现到同一(“等当”)部位的点的总和(“核心面”),作为在我们面前有一定距离的平面。这个事实以及许多其他类似的事实都是投影学说完全无法理解的。赫林把空间视觉归结为一条简单的原理。同一(“等当”)视网膜部位具有同一高度与广度量值,对称视网膜部位则具有同一深度量值,它是从视网膜的外边逐渐向内增大的。如果各个单眼映象是由于在颜色、形式和位置方面的相似而融合为一个双眼映象的,那么,双眼映象就得到了各个映象的深度量值的平均值。各个映象的这类平均值一般都占有决定性地位,即使在视觉方向方面也是如此。既然在这里不可能深入讨论赫林给本章建立了可靠基础的、内容丰富的专门著作,所以,作出这些暗示也许就足够了。只不过还应该说明,这位研究家认为须将双眼视为统一的器官,它的协合运动依赖于天生的解剖基础,而这是约翰·缪勒已经指出来的。  生物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一致得出结论,确信关于空间直观只能坚持天性论的观点。刚从蛋壳里钻出的小鸡就显示出已经在空间中确定了方向,啄食引起它注意的一切东西。关于新生的人,我们顶多只能假定他成熟程度很低,而不能假定他另有根本不同的条件。潘诺慕已经指出了这一点。因此,空间直观是天生的。我们是否能用赫尔姆霍茨试过的方式,以发展史或进化史解释空间直观,这是一个另当别论的问题。  系统发育和约翰·缪勒研究过的视网膜同位在从一个动物物种转变为另一个动物物种过程中的变化,也许已经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立脚点。斜视者的病理畸形和在这种场合必须考察的适应现象,展现出了另一个允许研讨的领域。   二  空间感觉与运动过程有联系,这在很久以来就已经不再有争论。意见分歧仅仅在于这种联系应该怎样理解。  如果两个颜色不同的全同映象先后投到同一个视网膜部位,它们则会立即被认为是相同的图形。因此,我们可能首先以为不同的空间感觉是与不同的视网膜部位结合的。但我们却认识到,这些空间感觉并不是不可更改地与一些特定的视网膜部位结合的,因为我们能自由地和随意地转动眼睛,在这里对象的映象虽然在视网膜上有移动,但对象并未改变其位置与图形。    如果我们向前直现,注目于对象O,我们就会觉得一个在最清楚的视觉部位O之下的一定低度映入视网膜上a内的对象A是在一定高度的。如果我们向上看,注目于B,则A仍保持其先前高度。假如映象在视网膜或弧形oa上的位置单独决定空间感觉,A必定会显得更低。我们可把视线提高到A,且超过A,而不使这种关系有某种改变。所以,决定视线随意提高的生理学过程能全部或部分代替高度感觉,与这种感觉相似,简单地说,在代数中可与这种感觉相加。如果我们用手指把眼球轻微推转向上,对象A就会显得按照弧形oa缩小的程度,而在实际上向下沉。当某种别的不自觉过程或不随意过程——例如,绷紧眼肌的活动——使眼球向上转动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按照眼科医生几十年来熟知的经验,直肌麻痹的病人在想抓住右边位置上的东西时,会向右把手伸得太远。即然这类病人要注视右边位置上的东西,就需要比眼睛健康的人有一种更强的意志冲动,所以,向右看的意志决定“右边”的眼睛空间感觉这个想法就是容易理解的。我在前几年就已经用实验的形式提供了这个经验,而这样的实验是每个人都能立刻做的。假定有人尽可能把眼睛向左转,并用两大块相当坚硬的油灰适当压住眼球的右侧。这时,如果他迅速向右看,这就会由于眼睛的球形不精确,而仅仅做得很不完善,并且对象会大幅度向右位移。因此,象我们想概括指出的,向右看的单纯意志给特定视网膜部位的映象提供了更大的向右量值。这个实验起初是令人惊奇的。但象我们很快就能察觉到的,这两个简单的经验事实——眼睛的随意右转并未使对象移动,眼睛被迫的、不随意的左转使对象向右移动——却共同告诉给我们完全相同的东西。我的想向右转而未能右转的眼睛,可以被看作是业已随意转向右方,但又由外力被迫倒转回来的眼睛。詹姆士教授不愿意进行这个实验。我却经常重复这个实验,并且总是看到它得到了确认。这个事实我相信是肯定的,不过,这当然没有对这个看法的正确性作出判定。   三  促成视动的意志或神经支配的活动就是空间感觉本身。这从上述考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得知。如果我们在一个皮肤部位感到发痒或刺痛,这充分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就会立刻用适度的动作抓挠那个部位。同样,一俟一个视网膜映象给我们以足够的刺激,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也会以适度的动作,使眼睛转向这个映象。依据有机组织与长期训练,我们立刻采取了一种神经支配的活动,它恰好足以使我们注目于一个映现在特定视网膜部位上的对象。如果眼睛已经向右转,并且我们开始注意一个在右边或左边更远的新对象,一种新的同样的神经支配过程就在代数方面添加到了已经存在的神经支配过程上。只有在随意度量的神经支配过程上添加异样的、不随意的或外部推动的力量,才出现一种干扰。   四    当我在几年前研究这里讨论的问题时,我注意到一种独特的现象,就我所知,它还未曾被描述过。我们在一间很暗的房子里观察光源A,并接着迅速把视线转向更低的光源B。这时光源A显得向上勾出一条(转瞬即逝的)尾线AA’。光源B当然也有这类行为,但为了避免图中出现混乱,这并没有表示出来。尾线显然是一种后象,它只有在视线移动结束或快要结束时才能被意识到,然而恰恰值得注意的是,它有一些不是符合于新的眼睛部位与神经支配过程,而是符合于先前的眼睛部位与神经支配过程的位置量值。在用霍尔茨起电机进行的实验中,人们也常常注意到类似的现象。如果说人们在把视线向上移动时对电火花感到诧异,那么在电极之上的高处则经常表现出这种火花。如果电火花产生了持续的后象,这自然是在电极之下显示出来的。这些过程相当于天文学家的所谓个人误差,只不过限于视觉领域而已。究竟哪个有机组织决定了这种关系,这个问题须搁置起来,以后再议,但也可能对于阻止眼睛运动中的迷向现象具有某种价值。参看附录9。   五  迄今为止,为了简单起见,我们仅仅把凝神注视的眼睛设想为运动的,而把头部(以及整个身体)设想为静止的。如果我们完全随便转动头部,而不有意看一个视觉对象,对象在这时也依然是静止的。但同肘另一观察者却能注意到,双眼就象毫无摩擦力的惰性质量一样,决没有参加转动。如果有人连续主动地友被动地绕着垂直轴线旋转,这从上边看就是按时针方向旋转,那么,这个过程就更加引人注目了。在这种场合,象布律尔(Breuer)观察到的,张开或闭会的眼睛转动着,大约在身体完全旋转十次时,均匀地采取逆时针方向,同样又经常颤抖地返回顺时针方向。图17表明了这个过程。在OT上,时间绘为横座标,按时针方向画出的旋转角度绘为向上的纵座标,按逆时针方向画出的旋转角度绘为向下的纵座标。曲线OA相当于身体的旋转,OBB相当于眼睛的相对转动,OCC相当于眼睛的绝对转动。经过重复观察,没有任何人会不相信,我们这里涉及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眼睛运动,它是身体的旋转以反射方式从迷路中引起的。一侯(被动的)旋转不再被感觉到,眼睛的运动也就消失了。当然,这种运动是怎样产生的,还有待于研究。一种简单的观念也许会认为,有两个对抗的神经支配器官,身体旋转时均匀地达到它们那里的刺激,被一个又具有均匀的神经支配流的器官作出了应答,而另一个器官则总是在隔一定时间以后,才象盛满水后突然翻倒的雨量计那样,放出神经支配脉冲。对于我们来说,暂且知道事实上存在着这种自动的、补偿的和无意识的眼睛运动,也就足够了。    头部倾斜到一边时发生的眼睛的车轮般补偿转动,是尽人皆知的。纳盖尔(Nagel)已经证明,这种转动达到头部倾斜角的1/10-1/6。近来布律尔和克雷德尔(Kreidl)也在转动装置中做过这样的实验,并且发现:  “象普尔基尼(Purkinie)和马赫说过的,我们能感觉到质量加速的方向。如果这个方向由于增添了一个从侧面影响身体的水平加速度而有改变,就会出现眼睛的车轮般旋转,这种旋转在那种影响存在的时刻是持续存在的,并且达到偏转角的0、5或0.6。在这种情况下知觉到的视觉空间的旋转运动和垂直线段的倾斜位置,依赖于眼睛的现实的、无意识的旋转”。  在这里我还必须提到克卢姆·布朗(Crum Brown)写的两篇论述眼睛补偿运动的论文。  六  缓慢的、无意识的眼睛补偿运动(它没有以震荡的方式留下任何视觉印象),构成了对象在头部旋转时看起来仍能保持其位置——这对确定方向颇为重要——的原因。所以,如果我们按同一个方向转动头部,更换注视的客体,也随意地转动眼睛,我们就必须用随意的神经支配活动额外补偿自动的、不随意的神经支配活动。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神经支配活动,即整个旋转角度好象是单独由眼睛向后移到原处的。由此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我们在旋转时觉得整个视觉空间是一个连续域,而不是一堆视觉场,为什么这时视觉对象依然固定不动。我们在旋转我们自己的身体时看到的东西,我们根据明显的理由,看到在视觉上是运动的。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关于固定空间中我们的运动身体的有实际价值的观念。我们都了解,我们在大街上和建筑物里多次旋转与拐弯,在大车上或封闭的船舱里(甚至在黑暗中)被动地旋转,并未迷失方向。当然,作为我们的出发点的原坐标这时逐渐不知不觉地消逝了,而我们立刻又从我们面前的对象出发,进行估计。我们有时在夜间突然醒过来,感到失去方向,茫然不知所措地寻视窗户、桌子等等,这种特殊情况可能是由于在苏醒以前刚做过一些有关身体运动的梦。  象在身体转动中显示的类似情况,也在一般的身体运动中显示出来。如果我们使头部或整个身体向侧面运动,我们并不会失去我们所注视的对象。当较远的对象经历一种与身体运动方向相同的视差位移,较近的对象经历一种方向相反的视差位移时,原来注视的对象看起来是固定不动的。我们习惯的视差位移被看到了,但并未引起紊乱,而是得到了正确解释。但在普拉梯欧(Plateau)金属线网的单眼反演中,那些按方向和规模而言我们并不习惯的视差运动则会立刻引人注意,并在我们面前表现一种转动了的对象。   七  如果我们转动我们的头部,我们不仅看到我们头上的那个我们自己一般能看到的部分业已转动(按照以前所述,这立刻就可以理解),而且我们也能感觉到我们的头部业已转动。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在触觉领域里存在着完全类似于视觉领域里的关系。如果我们去抓一个对象,触觉就与神经支配过程错综复杂地结合起来。如果我们看这个对象,光觉就取代了触觉。即使不触及对象,各种皮肤感觉一俟加以注意,也总会被预先察知,因此,这些与变化交替的神经支配过程错综联系的皮肤感觉同样提供了关于我们的运动身体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完全符合于通过视觉途径得到的观念。  因此,象我们能够抓要说明的,在主动运动中皮肤感觉不受部位的限制。在我们身体的被动运动中,出现了以反射方式引起的、无意识的、有补偿作用的神经支配活动和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2
正序
倒序
感觉的分析 马赫
感觉的分析 马赫-2
感觉的分析 马赫-3
感觉的分析 马赫-4
感觉的分析 马赫-5
感觉的分析 马赫-6
感觉的分析 马赫-7
感觉的分析 马赫-8
感觉的分析 马赫-9
感觉的分析 马赫-10
感觉的分析 马赫-11
感觉的分析 马赫-12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感觉的分析
感觉的分析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