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如得有环境上的支助,则不经亚里士多德逻辑的薰陶的中国科学,其发展之限量为如何也。2、无限与有关原子论问题以上所论全称的空——时连续,必无疑的相当于惠施第一辩证的“大一”,而特称的时间与地位则可以相当于此的“小一”,古代中国思想家常踌躇原子论之门面未入者,此是一所。而此小一,因其小至无内,足可视为原子。并且,因有辩者三十一所论,捶之分半而本质不竭,虽以反原子的方式陈述,而与不可分割的观念相距不远。如下文将论及,墨经中在作几何学点的定义时,至少有两个命题,论及几何学的“原子”经上六一与经下六○。它们的解释均甚难,胡适在所著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发展中谓系反原子的。吾则依循冯与其他之意见,认为此等命题实欲界定几何学之点,是线之不能再切为半者也。就此点,惠施与墨家之间必有不同之意见。然当时若干生动的讨论密切接近干原子论,至少是确实无疑的。倘使辩者三十一是反点或粒之存在,则我人对三个其他辩辞,可获解释,如辩者十九之论辗轮,辩者二十五或列子三之论鸟影,与辩者二十六论镞矢之疾。此等辩辞皆与运动有关,而最后一辞,正与芝诺相似。芝诺的四个辩辞:1、你不能得到赛跑的终点。你不能在有限时间走过无限地点。……2、阿奇里斯从未追及大龟。他须先到大龟启程之所,而其时大龟却已有所进展。……阿奇里斯愈走愈近,却永未跟得上他。----------------------- 页面 141-----------------------141/2343、飞行之箭是静止的。因为倘使每一事物当其占据相当于其自身之空间时系静止的,飞动时又常占据相当于其自身之空间,则它必不能行动。4、一半时间可以等于加倍时间此属成排的动体问题。Brunet.&Mieli 1书在检讨艾拉特Eleatic的辩辞在科学史中的地位时,表示它们事实上是反原子的,或可说是反毕达哥拉斯anti-Pythagorean的行动demarehe的,毕达哥拉斯的空间的分点与时间的刹那,或者更进一步的Leucippian-Democrit-ean的原子,皆为多元的不连续体,为芝诺zeno辩辞攻击的目标。芝诺希冀支持一种一元连续的宇宙。彼谓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须要经过无限的点,那是永不能达到的。他的错误,与原子论者的反驳命题,与此处无关,我人所甚关切者,乃是芝诺之后约一个世纪,墨名两家讨论经过甚为相似之途径。兹只有另一点宜提者,即为鸟影辩证辩者二十五可能有一附带意义。《墨经》经下一六亦载有影之本身永不移动之说,下文引论光学命题时亦可见及;著作以为这应解释为如果光源与物体不移动其地位,影亦必永不移动。人们亦应忆及前引《庄子》所述影与半阴影之谈论,按之,影的显似依附性,系解释为一个独立的有机体的运行,它或是具有自然的周复性,或是对一个共同的主宰原因的呼应。该观念在此可受攻击。3、共相Universals与分类墨名两家之分类理论,见于辩辞的,有数则较小的陈述,二则较大的陈述。辩者十二孔丛子一所论“鸡三足”,是公孙龙书中一段之重述,亦即是于某一动物实有之足,加上全称的一般未知类型之足Xtype of legs ingeneral的观念。辩者二十八“黄马骊牛三”意义亦似此。辩者十四或许意谓犬与羊皆为四足兽。列子五简直复述公孙龙之论白马。辩者二十一列子二,似未有能解者,至冯始知“指”可能是“共相”,于是便很易认识该条文乃共相并不触及知觉,只有物质始能及之之意,且彼等为数无限。若谓丁字尺不是方形,两脚规不能作圆圈辩者二十三,必确实意谓彼等不能制作与共相同样完善的图形参前述墨经经上七十。辩者二十四或系同此意,意谓“凿”之不能围枘也。较大的陈述为惠施五与惠施十。关于“小”与“大”,同与异之辩证,意见颇为歧异。冯认为此项陈述,与常人及哲学家所感觉之差异有关,即是前者观察事物,只就所见彼此之同异为同异,是为小同异;后者观察事物,就此而言一切----------------------- 页面 142-----------------------142/234皆同,就彼而言一切皆异,是为大同异。胡适谓此陈述包括一种观念,是一切外表的不同和变易皆有一基本的重要的一致性。章炳麟见《国故论衡》谓其暴露了一切可能的分类的虚幻。黄方刚在其庄子篇中惠施十事解谓其为含有亚里士多德科学分类分成较大较小类别的观念。在这些说法中,可以肯定的只是其与分类有关,“同异合一”的学说,似为惠施所特有,正如“坚白相离”为公孙龙所特有一样。“汜爱万物,天地一体”惠施十,自然已被认为墨家兼爱学说之形而上学的一面,但无疑的,是不止于此。此一观念,将墨家与道家密切地联系着。人们记得前述道家主张以圣人兼怀万物,无所偏向,道于大自然,周行大小精粗乃至是非贵贱。宇宙中实无真正的巨细可分,人类社会中亦然。黄方刚对此复加上牛顿的万有吸引力见前论引力与拒力。4、心之任务;认识论有数则辩证似在指示心藉“虑”的关联,以达到“”。火不“热”辩者一七,因“热”是由于“心”的活动加于永在一起的许多感觉见前经下四七。目不“见”辩者二,因“见”之全部过程,包括了“心”的活动,把经验关连起来。另一方面,意不心列子一,系指道家认识无意识的心的活动,或指道家信于行为的自律性质。心的作用亦可假定如“荀子三”之所云。5、可能与实在此为很明显的一组,包括毛可能地在卵内辩者十一,荀子五,尾之往昔附着于各个之蛙辩者十六,以及狗之成长为犬辩者二七。若就进化意义言,将“辩者一四”并于此,或者不致过于失当;又荀子二,因介于两国间之国的灭亡,便将使西方之秦与东方之齐毗连;及荀子四,必系指当时对人类及动物的两性移易的知识。8、类似非而是之自然奇迹吾以马之有卵辩者一五属于此组。凡上天吝于睿智的亚里士多德者,亦必不偏爱于惠施与驺衍。即使是认为这是对哺乳类卵细胞之发现作依稀的预示,我人亦不能接受之。然而包里于胎膜之哺乳类早期胎儿,实与卵略似;我人可以承认此一辩证只在提醒我们,一切高等动物的生殖过程大致相似,自然,这或亦可作为进化的解释如辩者十四。其他三种生物学上的自然奇迹,以在弄玩文字。若我人谈的是寿命,龟可较蛇为长辩者二二;倘使谈的是狗之眼而非其毛,可谓白狗黑辩----------------------- 页面 143-----------------------143/234者二九;无母之驹既已获得孤之称谓,当然未尝有母辩者三○,列子六,这些皆系警示,凡欲谈说者,必要正确而详明也。至于辩者一八,著者提议用火山以代回声之通常解释。山陵实在可从地中罅隙发出。古代中国人居于环绕太平洋地震火山地带边缘;活火山彼等可能知之。在列子第四事中,我人得一机械的奇迹。在墨经经下二四,经下五二中,亦有密切相似之事迹,讨论绳索与滑车重量平衡之性质。最后,是几何学上二维的平面two-dimensional plane,因其无厚,故不能堆叠,然能展开千里惠施二。这平面可以假定是作为一数学上的奇观,几乎相同的界说,是可于墨经经上一九中得之。7、一个未分类的辩证似无十分确定意义的唯一辩证是辩者十三,谓楚国首都之足以包涵天下,其意义为何,迄未见有任何可信之解释。德效骞Dubs《荀子》解为,与不可限的空间相比,郢与全中国皆系同等的微小,或是对的。◇5、形式逻辑或辩证逻辑名家类型的辩证,有时见诸类似道家的著述。《列子》书中,有一动人谈话,载一哲人名夏革者,不论是否实有其人,观其对答商汤所提问话,不禁令人兴起康德二律相悖之感。殷汤问于夏革日:“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日:“不知也。”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联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因此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联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革曰:“犹齐州也。”汤曰:“汝奚以实----------------------- 页面 144-----------------------144/234之?”革曰:“朕东行至营,人民犹是也,问营之东,复犹营也。西行至豳,人民犹是也,问豳之西,复犹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极之不异是也。故大小相含,无穷极也。含万物者亦如含天地,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联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卫礼贤R.Wilhelm指出第一第二两问题与康德之第一矛盾律相当,其第三问题与康德之第三律相当。其对无限论之着重,显然属于道家,但其处理的作风,则与名家学派的方法相接近。从前述墨家其后期的与名家论著,可知其对中国科学思想发展的研究具有甚大之重要性。这些思想家企图为自然科学的世界,奠定些基础。最有意义的事,是他们显明的趋向于辩证逻辑,而非亚里士多德逻辑,虽知其所引起的矛盾与动的Kinetic现实,辩辞怪说表达之,于此点,伊等增强道家学说所具特殊趋势,正如后来若干佛家哲学学派,亦增强一切固有的逻辑的趋势一样。在稍后的阶段,我人将研求中国与印欧语言在语言结构上之差异,对于中国与西方逻辑表述之差异,具有若何影响。一般人以为具有主语与谓语的命题,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同异逻辑,在中国语言中,不甚易于表达。表示“存在”being或本体substanceassuch,与其所属的性质之间的区别,亦以为较不明晰,如“是”与“有”两字,表达“存在”之概念,亦不及“为”与“成”字表示“将然”的清晰。在一切中国思想中,关系连之概念或较“实质”为基本。张东荪引用《道德经》中名句以说明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可谓为辩证逻辑中国趋势之表率,或如张氏甚有意义地称为“相关”correatire的逻辑。彼谓,“一个辞之意义,只有由其相对方面而完成”。无论如何,中国思想是永着重于关系;宁愿避免实质的问题与假问题,而不断地逃避一切形而上学。当西人的思想欲问“这主要的是什么?”,中国人的思想,则问“此事的起头,作用,落尾和其他一切事物是‘怎样’关连的,我们对它应‘怎样’应付它?”在同处,我人亦将问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是否因对三段论式逻辑未有明白表述,而受到不利的影响。三段论式的推理在古代中国的典籍中,当然不是不常隐含着的,例如在《公孙龙子》书中,其方式即甚完备。反之,欧洲之亚里士多德学派对于思想的过程,或者限制过严。罗马与拜占庭文化或者因专注于法律与神学,致使过分注重推论与结构而忽略了前提。然在自然科学上,前提永是最重要之部分。无论如何,现代人对于亚里士多德逻辑所下的判断是苛刻----------------------- 页面 145-----------------------145/234的。十七世纪时所有新的或实验的哲学之拥护者,皆攻击中古的scholastic逻辑,如rancisBacon、Jose-phGlanvill、JohmAmoo Komensky、RobertB oyle、ThomasSprat及其他多人,在其著作中,皆有此种言论。WilliamRawley在其所著Bacon传记中写着:“当他在大学为通学生时,年约十岁,他阁下欣然告作者,开始不满亚里士多德哲学——不是由于作家的卑微,因他对他向极推崇,而是由于方法的无结果——因其是一种哲学如他阁下惯常云强于辩论与争论,而未能产生著述,有益于人类的生活。他终世持此看法”。以后,培根不断地陈言亚里士多德逻辑之阻碍多而协助少。在其“大复兴”TheGreatInstauration书之序言中,他写着:“特别专崇逻辑的人,以为对科学的最为确实的助力是可由此获得;他们确已最真实地最卓越地了解,如任人类理智由其一己进展,是不妥的。但这对此症结的补救,则为力过微了,且其本身亦非无弊的。因逻辑虽予以辩论及意见为依据的民事与论辩之艺术甚为适用,然于大自然之论究则不够于精密。在本身不胜任的事,而欲有所贡献,则甚产生及延续错误,实远多于引导至真理之途也。”Thomas Sprat更详细说明:“即此辩论方法本身,仅由一事而推及其他,是不适于智识之传播的。在某些艺术上,其命题间之连系是属必需的,如在数学上一连串的表证,真可从开始的基本定理导来,确是极有用的。但在或然的事物中,总是经过一些进展后,主题已无存了,或是辩论者陷于无关原题旨的枝节了。因为倘使整个锁键中有一个关键松弛,则他们将飘泊远引,不再回到其原题了。简言之,辩论是淬励人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