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思想史-9

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庄子是说蔽于天地之全,而执著一事一物者,不智之极。唯有静观自然,人才能免于恐惧和失望,凡投身自然者必不嫌卑微,不辞痛苦,不避丑恶,不惧恐怖,必将勇往直前,而物莫之伤,故能“乘云气之上”。是放: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如果有人认为我们的说法过份牵强,并非上古道家的原意,且让我们来看一段《淮南子》的文章,写得很朴直,不若庄子之花拳绣腿:“明于性者,天地不能胁也,审于符者,怪物不能惑也,故圣人者,由近知远而万殊为一。”尽管后来道家思想渐渐与法术和迷信相混淆,这个中心思想却始终没有消失。所以公元三世纪的思想家如何晏,钟会诸人认为圣人无情,后来的关尹子可能是一位公元第八世纪的道家所著也说:“心蔽吉凶者,灵鬼摄之,心蔽男女者,淫鬼摄之,心蔽幽忧者,沉鬼摄之,心蔽放逸者,狂鬼摄之,心蔽盟诅者,奇鬼摄之,心蔽药饵者,物鬼摄之。如是之鬼,或以阴为身,或以幽为身,或以风为身,或以气为身,或以土偶为身,或以彩画为身,或以老畜为身,或以败器为身。……为鬼所摄者,或解奇事,或解异事,或解瑞事。其人傲然不曰鬼于躬,惟曰道于躬;久之或死木,或死金,或死绳,或死井。惟圣人能神神,而不神于神,役万物而执其机,可以会之,可以散之,可以御之,日应万物,其心寂然。”儒家近似斯多噶学派,道家类似伊璧鸠鲁学派的说法,由来已久。比较此东西思想的异同时,必须把伊壁鸠鲁Epicureanism的两种派别,予以严格的区分,一派是路癸夏Lucretius严谨的属于原子理论的思想;一派是世俗追求快乐躲避痛苦的唯乐主义。伊壁鸠鲁享乐主义的一派似乎在古中国有例可援,例如孟子所力斥的杨朱和阳生。传统的杨朱思想的解释见于《列子》第七章,理雅各Legge3译----------------------- 页面 45-----------------------45/234了一部分,福克Forke译了全部2。不过冯××认为,这是公元第三世纪末期的人伪托的文字。冯氏根据其他书籍中有关杨朱思想的零零碎碎的资料,认为扬朱是最早的道家之一。杨朱认为保持心里的平静和身体的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他的避世隐居,是完全为了自私的目的。这种思想就叫做全生。全生不是苦行主义。因为全生要求所有机能器官的和谐,故避免纵欲也避免禁欲。他们认为最卑陋最愚昧的行为,莫过于为了个人统治和权力欲的满足,而干预别人的行为。因为杨朱之说对自然不若道家之感趣,我们的主题既然是讨论道家的自然观,杨朱一节就不多说了。杨朱之说与科学发展唯一的关连,是它可能刺激了医药和卫生的发展,不过这一点我们并没有确实的证据。4、为与无为我们上面讨论的都是道家的思想,至于道家的行为是怎样的呢?在前面几页我们看到庄子说:“以恬养知者,生而无以知为也”。为字是用括弧括起来的,因为此字在理雅各Legge所译“生而无以知为也”的译文中没有此字,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正是“为”字的翻译。所有的翻译家和评注家都把“为”字原原本本的译成“行动”action,于是道家最大的口号“无为”就变成了“没有行动”,我相信大部分的汉学家在这一点上都错了。无为在最初原始科学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反自然的行为”,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失败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为了印证这个说法,我们要引用一段《淮南子》的话: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吾以为不然,尝试问之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赡者,未之闻也。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自然之势……。若天以火熯开,以淮灌山,此用己而背自然,故谓之有为。若夫水之用舟,沙之用鸠,泥之用輴,山之用蔂,夏渎而冬陂,因高为田,因下为池,此非吾所谓为之。圣人之从事也,殊体而合于理。----------------------- 页面 46-----------------------46/234如果我们用这个观点,重新去看道家典籍中所有“无为”的文字,我们会发现无为的精神正与道家原始科学的特性相吻合。所以《道德经》又用那一贯文字简洁而字字珠玑的风格说:“无为则无不治”,庄子以无为为名尸,为谋府,为事任,为知主。庄子又说:“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管子说:“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位基督教的先哲Hippo -lytus对魔鬼二字所下的定义,他说“抗拒宇宙万物法则者”即魔鬼。大约在公元300年时郭象注《庄子》说:“无为者,非拱默之谓也,直各任其自为,则性命安矣。”淮南子也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认为个人是具体面微的宇宙,宇宙是扩而充之的个人,所以说:“举事而不顺天者,逆其生者也。”郭象任其自然的思想,在《晋书幸灵公元第四世纪之方士传》中有着略为夸张的表现。幸灵为孩童之时,父令其守牛以防牛群侵犯稻禾,他在疏于防范之余,待稻禾受损之后,又将其重植。父责之,幸灵说牛的天性是吃稻,而稻的天性是生长,所以他只好听其自然,事后尽力弥补而已。逆物之性,徒然使人精疲力竭,劳而无功,所以圣人顺物之情,顺物之情就是模仿天道,因为天地成全万物而未尝有所为。所以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笔者将于后文中说明无为的思想有一个最深远的根源,可能是原始农业社会流行的无政府的意识,因为植物在无人干扰时生长得最好;人民也在没有政府干扰的情形下生活得最好。诸子百家也借用了道家的名词,但各赋以不同的含意。例如法家解释无为是统治者不必有所为,只要授权臣下,或制立法令规章,各种纷争自然解决。汉儒强调无为中不劳而有功的特质。后来无为的观念变俗了,又受到佛家打坐的影响,无为确已变成了避免一切行动的意思,而有名的政治家如公元前193年府中无事的曹参,或公元前134年的汲黯,都以无为而留名青史。固然在很多情形下“听其自然”的方法,比诉诸行动的政策更为成功,但是“无为”二字的误解,终于铸成了人们对“无为”的滥用,更使道家蒙上了千古莫名的耻辱。不过,公元三世纪向秀和郭象的《庄子注》,仍然保存了无为二字的正确解释,所以无为即是万物循其自然的趋势发展,譬如艺术家的“无为”即是追求他的艺----------------------- 页面 47-----------------------47/234术。5、道家的经验主义“为”是为了私人的利益拂逆事物之理强而行之,所以是有所待的,有求于人的;“无为”是听任事物顺应其自然之理而成就之。要做到“无为”就必须取法乎自然,取法自然就要作科学的观察。由是我们在无形之中便接触到了经验主义的线索,这经验主义正是中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上最重要的因素。下面有两篇文章虽然很长,却是不容忽略的。第一篇是《淮南子》,一上来就攻击法家,如参看下文法家一章,更容易了解。今若夫申韩商鞅之为治也,挬拔其根,芜叶其本,而不穷究其所由生。何以至此也?凿五刑,为刻削,乃背道德之本,而争于锥刀之末。斩梓百姓,殚尽太半,而忻忻然常自以为治。是犹抱薪而救火,凿窦而出水。夫井植生。而不容瓮,沟植生条而不容舟,不过三月必死。所以然者何也?皆狂生而无其本者也。河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潦水不泄,养极望,旬月不雨,则涸而枯,泽受瀷而无源者。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是故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换句话说,严刑峻法的法家既背逆人类行为之本,所以必败。凡不重视万事万物之所由生及其自然之天性者,就是缘木求鱼,劳而无功。后羿不反求诸己,却跋涉长途去追求长生不老,实则不老之药就在门前。他应就近审察,不应求之于西王母,故后羿有为而其妻无为;故求万物之所本者,不必求诸人,故引己之火,掘己之井,才是当前之务。第二篇文章,摘录自《吕氏春秋》,是经验主义之最佳写照,也是推崇道家方技对抗当时政治家和诡辩家的最佳说明。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夫草有莘有藟,独食之则杀人,合而食之则益寿。万堇不杀。漆淖水淖,合两淖则为蹇,湿之则益为干。金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燔之则为淖。或湿干,或燔而淖,类固不必可推知也。----------------------- 页面 48-----------------------48/234小方、大方之类也,小马、大马之类也,小智非大智之类也。鲁人有公孙绰者,告人曰:“我能起死人。”人问其故,对曰:“我固能治偏枯,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则可以起死人矣。”物固有可以为小,不可以为大,可以为半,不可以为全者也。相剑者曰:“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韧也,白黄杂,则坚且韧,良剑也。”难者曰:“白所以为不韧也,黄所以为不坚也,黄白杂,则不坚且不韧也。又柔则锩,坚则折,剑折且锩,焉得为利剑?”剑之情未革,而或以为良,或以为恶,说使之也。故有以聪明诉说,则妄说者止,无以聪明听说,则尧桀无别矣。此忠臣之所患也,贤者之所以废也。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日:“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乎大理也。骥骜绿耳两种快马背日而西走,至乎夕,则日在其前矣,目固有不见也。智固有不知也,数固有不及也。不知其说所以然而然,圣人因而兴制,不事心焉。以后我们谈到中国冶金术和土木工程时,一定会想起文中以事实胜过巧辩的剑师和工匠,无论逻辑唯理主义的快马如何奔驰,智有不知数有不及的自然,总是跑在它前面。令小察小智者惶惑不知所措,而使道家的经验主义得以申张。对经验的重视,千古以来成为中国思想的传统。《慎子》一书据说是战国时庄子以前一个不甚有名的哲学家,慎到所著,其实大部分可能是后人伪托可能是汉唐之际的作品。慎子曰:“治水者,茨防决塞,九州四海,相似如一,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也。”又唐代道家的关尹子可能公元八世纪说:“善弓者,师弓不师羿,善舟者,师舟不师奡,----------------------- 页面 49-----------------------49/234善心者,师心不师圣。”又在唐代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说当代最擅长画马的韩干,在年轻时被召至宫中,皇帝给他学费令向最著名的画师学画,谁知他弃画师不顾,而仅要求常至宫中之马厩看马。以后我们谈到道家典籍中屡见不鲜的“技”时,本章75再讨论这个思想。中国文化强调实际的技巧而不空谈,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也可以说这是十三世纪初期中国文化对西方的贡献之一。◇5、变化与对待由于道家洁心研究自然,所以他们经常被变化的问题所困扰,阴阳家和名家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后说明。变、化、反、还、这些字眼不大容易区别,且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4
正序
倒序
中国科学思想史
中国科学思想史-2
中国科学思想史-3
中国科学思想史-4
中国科学思想史-5
中国科学思想史-6
中国科学思想史-7
中国科学思想史-8
中国科学思想史-9
中国科学思想史-10
中国科学思想史-11
中国科学思想史-12
中国科学思想史-13
中国科学思想史-14
中国科学思想史-15
中国科学思想史-16
中国科学思想史-17
中国科学思想史-18
中国科学思想史-19
中国科学思想史-20
中国科学思想史-21
中国科学思想史-22
中国科学思想史-23
中国科学思想史-24
中国科学思想史-25
中国科学思想史-26
中国科学思想史-27
中国科学思想史-28
中国科学思想史-29
中国科学思想史-30
中国科学思想史-31
中国科学思想史-32
中国科学思想史-33
中国科学思想史-34
中国科学思想史-35
中国科学思想史-36
中国科学思想史-37
中国科学思想史-38
中国科学思想史-39
中国科学思想史-40
中国科学思想史-41
中国科学思想史-42
中国科学思想史-43
中国科学思想史-4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中国科学思想史
中国科学思想史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