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天然趋向,不但使其易于受教趋善,而且使人类社会有整个趋向善良的展望,此外若干思想家,此处未举其名,则指出人的察赋各异,有的向善,有的趋恶。在这主张纷歧中,可见到在历史上在欧洲及中国的历史里都有许多重大辩论的因----------------------- 页面 12-----------------------12/234素。在西洋史上不同的宗教意见,如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与派来基Pelagius对于人生而有原罪Origial sin之主张与反对,十八世纪之乐观反对宗教哲学之悲观,不同的科学意见,如新拉马克主义Neo一Lamarckianism与孟得耳的遗传学说Mendelian genetics之歧见,在人类生物学上先天的禀赋Nature与教养Nurture之孰为重要问题,这些到今日尚未能解决的重大问题,至少有一个因素久已在古中国讨论。我们需要记得这些争论,在现代之前都对于进化学说没有明确的了解。根据生物进化的理论,与现代的心理学的说法,我们可假定的说,反社会恶的动机与行动是兽性的遗留。有益于社会的好的动力,是人性中倾向合群的特质。告子对于两者都未曾认识,所以不说先天的善恶性,将一切归之于后天的教养;孟子只看到后者,故主张性善。至于看到人性本恶,因而与欧洲宗教思想家所发挥的人之堕落与原始罪孽之说立场有些相似的,则是荀卿的贡献。在说荀卿之前,我还拟指出那第四派的周代哲学家告子、孟子。荀子三派之外所主张的,每个人的禀赋不同,善恶成分各异之说。在中古欧洲也有类似的意见,如圣希而德嘉St.HildegardofBingen1098~1180幻觉中看到,恶鬼与天使分别在装配将出生的人们每个人的性格,有的使他强,有的使他弱,有的给他勇于从善的成分,有的给他趋向邪僻的成分。我并将指出中国的思想家在历史的进展中,虽然没有进化论的帮助,逐渐认识了心理中人兽的成分,使得周代哲学家不同的意见得以融合,只少了时的因素。我们先说荀子。荀卿纪元前约298——238是赵现代山西人,如同其他的周代哲人一样曾游列国。他曾仕楚为兰陵令,以著书及教诲门徒著称。他的哲学里有一个关键的名词,那就是“教养”Nurture因为他相信人性本质是倾向为恶,只有教育——广义的教育——始能改为良善。他的学说却又与克耳文主义Calvinism不同,因为他又相信所有人类都有无穷的能力向善良发展。荀子第二十三篇标题是“性恶”,这篇开章明义便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文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之后,在汉代这几个大问题,继续为人讨论。如怀疑派的学者王充公元27——97,他的意见是:人性不全是善如孟子所言,也不全是恶如荀子所言,但也不----------------------- 页面 13-----------------------13/234是不善不恶如告子所言,或全个人类不是全善便是全恶未名的学派,而是人的生来便赋有混合的善恶倾向。有这样说法,可见科学的讨论在进展中。这个新意见王充说是周代哲学家世硕的贡献。关于世硕这人我们几乎毫无所知,虽有传记他也是孔子弟子之一。世硕主张人性是善恶相参。培养善的则善者增,培养恶的则恶者增。这个说法可回朔到王充的前一代,扬雄公元前53 年至公元18年曾在他的法盲里讨论这问题,他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再一世纪前,董仲舒曾说每人有善质,但无教养则“虽有善质而未能善”。儒家曾不断的努力深入研究此问题。我们只需说及唐代的名儒韩愈762~824。他的原性篇理雅各Legge曾译为英文,他以为人的性可分为三品,上焉者,在任何情况下总是为善;中者可善可恶,视教养与环境;下焉者则为恶不可挽回。他认为孟子所说的是上品人,荀子所说的是“恶焉而已矣”的人这实在是错解了荀子,而扬雄所说的是中品。韩氏的说法不能认为是研究有进步的结论,早就有人作类似的分法,如荀悦的申鉴。作于公元190年。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实:在西方,认为人生便有原始罪孽的奥古斯丁学说Augustinism成为正统派,而反对此说的派来基学说Pelagianism被视为异端。在中国,正相反,孟子成为儒家的正统派,而荀卿被视为异端人物。荀卿之被宋儒贬斥,颇可能是因为如德效赛Dubs所说:“性字在宋时具有世界性的意义Cosmo-logicalsignificance而“伪”字不只是荀子所说的人为,教养,而具有欺骗,乖张,诳言等意义。这个中西的不同,对于中国整个文化具有基本的意义,我们将再说到这点第49。◇5、“灵魂阶梯”的理论我们需要回到荀子的时代,以从事另一线的思想研究。这思想到宋代末期公元十三世纪,与人性问题汇合——就是所谓“灵魂之梯”问题。----------------------- 页面 14-----------------------14/234曾经常解释过亚里士多德采用希腊字,作心灵Psyche解作标准来分别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品,但后来他不得不作论断说,心灵Psyche或性灵s0ul是有等差的。依照从他的著作所产生的学说,而且支配著整个后代的生物学,是这样说:植物plants只具有植物性或生魂vegetativeOrnutritivesoul;动物animals则于此外增赋有动物性或觉魂animalorsensitivesoul;人类则更赋有灵魂ul这几个名词,已不为现代科学所用,是因为试验的进步及所用名词的愈求准确,不需要这样较含糊的名词,而不是因为他们所表示的意义与各种生物的特质不符。著者认为以往尚无人指出,中国也曾经有一个异常相类的说法,若于第一表中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与中国的说法比较:见下页第一表。荀子书中有一段可供比较已列入表中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生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以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第一表“灵魂阶梯”的学说亚里士多德与中国学者说法之比较亚里士多德公元前四世纪植 物原书的希腊字植物生魂动 物 植物生魂 +动物觉魂人 植物生魂 +动物觉魂 +灵魂荀 卿公元前三世纪----------------------- 页面 15-----------------------15/234水 火 气 荀子原文植 物 气+生草木动 物 气+生+知禽兽人 气+生+知+义刘 书公元六世纪植 物 生动 物 主+该王 逵公元十四世纪天 雨露霜雪 气地 土石 气+形植 物 气+形+性动 物 气+形+性+情人 气+形+性+情+义中西学说如此相类似,又引起前已言及的时代先后有无相互影响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生卒年是公元前384~322,荀子的生卒年是公元前305~325,相差不过数十年,而中西交通之“丝路”SilkRoad开关尚在一个半世纪以后,著者认为很难信后者之说是得之于前者,不如,信他是自己的心得;根据相类似的现象,得到,相类似的论断。而且后者之说显露中国思想之特色,认为人之异于一般动植物,乃是“义”,有道德涵意的“义”,而不是西方所标榜的“理智”。后来中国方面有许多类似的说法,但我们认为明朝的生物学家王逵是说得最好的其中之一,他的《蠡海集》大概是公元十四世纪后期的作品,他说:----------------------- 页面 16-----------------------16/234天赋气,气之质无性情,雨、露、霜、雪、无性情者也。地赋形,形之质有性而无情,草、木、土、石、无情者也。天地交,则气形具,气形具,则性情备焉。鸟兽虫鱼,性情备者也。鸟兽虫鱼之涎、涕、汗、泪,得天之气,鸟、兽、虫、鱼、之、羽、毛、鳞、甲,得地之形,岂非其气形具而备性情乎?这似乎是于申论荀子的意思之外,增加了相当多的意见。可注意在第一表中,我们曾于荀子与王逵之间加入刘书公元519~570的说法。他的书“刘子”收入道藏No1018。他用“识”字,显露他受了佛教的影响,因为“识”是十二因缘nidanas之一。自刘书公元六世纪至王逵十四世纪约八百年间,就儒学派普通称“宋儒”对此问题很费了许多心思,程颐采用荀卿与刘书之说,而于人兽之“知”加上“良能”,朱熹有较为复杂的意见,于构成万物之“气”及“现”之外,无生命之物只有“形质臭味”,植物于此外增有“生气”,人与动兽物更增有“血气”及“血气知觉”。在王逵公元十四世纪之后,儒家继续讨论此问题,如薛公元1393~1464疑植物的生命力即是“主宰心”。顾宪成公元1550~1612亦与佛教徒辩论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现在可以审察公元十三世纪后半戴值所主张之综合说法synthesis,人性的构成,显然比正统哲学所想像的复杂的多。戴埴在他那本著作《鼠璞》大概是成书于公元1235年,他认为高尚的,有益于社会的倾向,是人所独具的,而反社会的倾向则是人兽同具的性格部分,他说:“世之论性者二,善恶而已。人往往取孟而避荀。余合二书观之,孟子自天性见,所谓善必指其正大者,欲加持养之功,大学诚其意之谓也。荀卿自气性见,所谓恶必指其缪庚者。欲加修治之功,中庸强哉矫之谓也……!然则孟子之学,澄其清而滓自去;荀子之学,去其滓而水自清,有补于后觉则一”。儒家对于“灵魂阶梯”的讨论,似乎各点都已说到,只尚缺时的因素,那需要生物演化的知识来供给。中国儒者虽尚有其他新意见,可是中国文化迄未能自己发展到人与禽兽演化的知识。至于人性与物性的辨别,戴埴不是唯一的宋儒着重此项分别。黄晞约卒公元1060在他那本《聱隅子歔欷琐微论》里,曾将孟子的性善与草木的顺乎自然不为人害比拟。他说荀子只看到人性的一方面,那是狠----------------------- 页面 17-----------------------17/234如虎狼的一部分,扬雄主张鼓励善的倾向,压制恶的倾向,他认为干涉太多。黄晞似乎采取了老庄的立场,认为任其自然则一切将趋于良善。极早的儒家似乎早已感觉到,应有类似的说法。冯友兰曾提示孟子书中不甚为人注意的两段话,他分别人之大体与小体,大体纯粹是人,小体则有禽兽之成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作于公元前135年曾如此说:今世闇于性言之者不同,胡不试反性之名。………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诘性之质于善之名,能中之与既不能中矣,而尚谓之质善何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