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译着白话文-5

【译文】张仪侍奉秦惠王,惠王死,武王即位。武王的左右近臣乘机毁谤张仪,指责他过去不忠于惠王。祸不单行,齐王这时又派使者前来谴责武王,说他不该重用张仪。张仪听说这些事后,跑来对武王说:「臣有一条计策,虽然并不高明,还望大王裁决。」武王问他:「有何计策?」张仪说:「为国家社稷利害考虑,其最上策莫如山东诸国发生变乱,大王乘势攻城略地,扩充疆土。如今齐王对臣恨之入骨,无论臣走到哪里,他都会不顾一切发兵攻打。所以臣愿意捐弃不肖之身前往魏国,从而挑动齐王出兵攻魏。当齐、魏兵马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大王可乘机侵入韩国三川之地,使秦兵东出函谷畅通无阻,麾兵直逼两周地界,索取天子祭器,然后挟天子,按图籍,君临天下,这可是万世不移的帝王基业啊!」武王称善,于是派出30辆兵车,把张仪送到魏都大梁。齐王果然发兵攻魏。魏王震恐。这时张仪站出来说:「大王不要忧心,臣可令齐国退兵。」于是张仪授计舍人冯喜,把他派往楚国。冯喜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冯喜到齐,处理完齐、楚之间的事务后借机对齐王说:「素来闻说大王恨张仪入骨,可是令臣奇怪的是,大王为何在秦王面前如此抬举张仪呢?」齐王奇怪的问道:「寡人非常憎恨张仪,张仪在哪里,寡人必定攻打哪里,令其无处藏身,先生何故说寡人抬举张仪?」冯喜说:「这正是大王抬举张仪之处。张仪离开秦国之时,曾与武王密谋计议。张仪说:『为大王计,莫如东方战乱大起,秦国便可乘机扩张土地。齐王对臣十分痛恨,无论臣在何处安身,不管山高水远,不管多高的代价,必然引兵来伐。臣愿以身为饵,到魏为臣,使齐王攻魏。当两国兵连祸结之时,大王可乘势攻韩,取三川,出函谷,直逼两周,收取天子祭器,而后挟天子,按图籍,以图王业。』秦王觉得很是不错,就依计而行,用30辆兵车,送张仪到魏。大王果然中了张仪的诡计,为一个张仪而引兵伐魏,此举对内使民众疲弊,对外交恶盟国、广树仇敌于邻邦,使自己陷于不利境地,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张仪更得到秦王的宠信。这就是臣所说的『抬举张仪。』」齐王醒悟,赶忙停止进攻魏国。【评析】张仪不仅谋略深厚而且反应敏捷,对待祸患很快想出了应变对策。张仪为国家利益四处穿梭、施展计谋、活动能量特别巨大,因此树敌很多,国内外几成众矢之的。张仪也深知自己是个是非之身、纷争之源,所以他以自己的特点出发,作为诱发祸端的诱饵,然后让自己的国家乘乱取利,当秦王取得利益之后,必然会对张仪改变看法,自己也就可以脱离祸患、走出阴影了。张仪的计谋不能不让我们叹服。  昭阳为楚伐魏【提要】汉语中的很多成语都出自《战国策》,「画蛇添足」一语就出自此章。《战国策》不仅是口才与谋略宝典,而且也是中国人的文学宝典。【原文】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纒。」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生,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团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译文】楚国大将昭阳率楚军攻打魏国,击杀魏将,大破其军,占领了八座城池,又移师攻打齐国。陈轸充任齐王使者去见昭阳,再拜之后祝贺楚军的胜利,然后站起来问昭阳:「按照楚国的制度,灭敌杀将能封什么官爵禄位?」昭阳答道:「官至上柱国,爵为上执?」。陈轸接着又问:「比这更尊贵的还有什么?」昭阳说:「那只有令尹了。」陈轸就说:「令尹的确是最显贵的官职,但楚王却不可能设两个令尹!我愿意替将军打个比方。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先,把一壶酒赐给门客。门客相顾商议:『这酒,几个人喝不够,一个人享用却有余,让我们各地上画一条蛇,先画成的请饮此酒。』有个门客率先完成,取过酒杯准备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画了起来,并说:『我还可以为蛇添上足呢。』蛇足尚未画完,另一门客的蛇也画好了,于是夺过他手中的酒杯,说『蛇本无脚,你怎能给它硬添上脚呢?』便喝了那酒。而画蛇脚的最终没有喝到酒。如今将军辅佐楚王攻打魏国,破军杀将,夺其八城,兵锋不减之际,又移师向齐,齐人震恐,凭这些,将军足以立身扬名了,而在官位上是不可能再有什么加封的。如果战无不胜却不懂得适可而止,只会招致杀身之祸,该得的官爵将不为将军所有,正如画蛇添足一样!」昭阳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撤兵回国了。【评析】陈轸果然是个厉害人物,用一个成语故事挽救了一个国家。他的口才很是出色,但是谋略更为出色。口才是为他的谋略服务的。陈轸这次先分析了楚国大将昭阳自身的私利,挑明了如果昭阳为自身算计的话,就不应该攻打齐国。而这个私利是与陈轸自己的目标相重迭的昭阳为私利采取行动,那么齐国就得救了。实施这个谋略的根本在于向昭阳讲明过犹不及、不要画蛇添足、而要适可而止的道理。这个道理被陈轸用「画蛇添足」的寓言故事说得一清二楚、淋漓尽致。在论说中运用妙趣横生、意味隽永、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既能使受众易于理解,又增强了我们说话的生动趣味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你不妨平时多多试用。  秦攻赵长平【提要】「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聪明的人会识破他人的圈套,愚蠢的人掉进他人的圈套还不自知。出谋划策时,掌握对方的计谋始终是第一位的。【原文】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译文】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两国起兵救赵。秦王盘算道:「如今齐、楚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寡人退兵未迟;假如他们一盘散沙,则乘势攻之。」这时,赵军粮食告急,派人向齐国借粮,可是齐王不理睬。谋臣周子对齐王说:「大王不如把粮米暂借赵国,让他击退秦兵,如果不加理睬,秦兵就会无所忌惮,不会退去。这样,就正中了秦国的计策,而齐、燕就失策了。而且赵对于燕、齐两国来说,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这正象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日赵国罹难,明日灭亡之祸就会降临到齐、楚身上。因此救援赵国就好比捧着漏瓮、浇灭烧焦的锅一样,实在是十万火急。再说救赵是一种高尚的国际义举,击退秦国,也可以张扬名声,不去显示正义张扬威名,却一味地吝啬粮食,这确实是战略决策的错误啊。」【评析】「唇亡齿寒」,这个成语实际上也是地缘政治学上的经典。地缘上的互相依存、联盟抗暴是各国政治家的共识。所以当今世界地域性组织非常的众多。除了互利互助外,还能共同对付敌国。而如果忽视了地缘上互相之间的利害关系,国家之间、朋友之间不互相帮助,那么你的邻国、亲朋的受损境况,就是明天你的景况。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提要】苏秦,果然是战国时代谋士、说客中出类拔萃的豪杰。他谋划时运筹帷幄、指挥自如,显示出作为领袖的全局眼光和领导能力;游说时他因势利导、威逼利诱、雄辩滔滔,展示了他所向披靡、游刃有余的锋利舌锋。【原文】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苏秦之事,可以请行;可以令楚王亟入下东国;可以益割于楚;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可以为楚王走太子;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可以恶苏秦于薛公;可以为苏秦请封于楚;可以使人说薛公以善苏子;可以使苏子自解于薛公。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因遣之。谓楚王曰:「齐欲奉天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故曰可以使楚亟入地也。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天子其故,使太子谒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故曰可以益割于楚。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故曰可以使楚益入地也。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辞,必听王。然则是王去仇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故曰可以为楚王使太子亟去也。谓太子曰:「夫,?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故曰可以使太子急去也。苏秦使人请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秦也。苏诚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今劝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窃为君疑之。」薛公大怒于苏秦。故曰,可使人恶苏秦于薛公也。又使人谓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苏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苏秦也,割地固约者,又苏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苏秦也;今人恶苏秦于薛公,以其为齐薄而为楚厚也。愿王之知之。」楚王曰。”谨受命。”因封苏秦为武贞君。故曰可以为苏秦请封于楚也。又使景鲤请薛公曰:「君之所以重于天下者,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齐权也。今苏秦天下必辩士也,世与少有。君因不善苏秦,则是围塞天下士,而不利说途也。夫不善君者且奉苏秦,而于君之事殆矣。今苏秦善于楚王,而君不蚤亲,则是身与楚为仇也。故君不如因而亲之,贵而重之,是君有楚也。」薛公因善苏秦。故曰可以为苏秦说薛公以善苏秦。【译文】楚怀王死在秦国时,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田文说:「阁下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呢?」孟尝君说:「不能这样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国另立新君,人质便失去了挟持的价值,反而落得不义之名。」苏秦说:「不对,楚国一旦另立新君,阁下大可以挟太子以逼新主:『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我就为大王杀掉太子这个第一政敌,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国共拥太子为君。』这样下东国之地必能到手。」苏秦的这个计谋有多种好处:他可以请求出使楚国;可以迫使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国;可以继续让楚国多割让土地给齐国;可以假装忠于太子,迫使楚国增加割地的数目;可以替楚王赶走太子;可以假装替太子着想而让他离开齐国;可以藉此事在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趁机取得楚国的封地;也可以令人说动孟尝君,以自己的计策解除孟尝君对自己的戒心。(按:以上都是假设,以下是完成这些假设的实践)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行动,恐怕楚人会另有算计,阁下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尴尬处境。」孟尝君:「先生说得很对,但是我该怎么办?」苏秦回答说:「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一旦得地,阁下便成功了。」孟尝君说:「有劳先生了。」于是派苏秦到楚国完成使命。苏秦至楚,对新立的楚王说:「齐人欲奉太子为王,图谋用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之地。现今事势紧迫,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楚王赶紧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命照办!」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可见苏秦之计能使楚王赶紧割让土地。苏秦回来对孟尝君说:「看楚王诚惶诚恐的样子,还可以多割占些土地。」孟尝君问:「有何办法?」苏秦答道:「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他自会割让更多的土地。」可见苏秦之计可以从楚国继续多割取土地。于是苏秦前去拜见楚太子,对他说:「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留太子。齐国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若能如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太子说:「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让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诺给齐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甚是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还诚惶诚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可见苏秦之计可以使楚王割更多的土地。”苏秦又跑到楚王那里讨好说:「齐人之所以胆敢多割楚地,是因为他们以太子相要挟。如今虽已得到土地,可仍然纠缠不休,这还是有太子作要挟的缘故。臣愿意设法赶走太子,太子一走,齐国再无人质,必然再不敢向大王索要土地。大王趁机与齐达成一致协议,与之结交,齐人定然接受大王的要求。这样一来,既消灭了令大王寝食难安的仇敌,又结交到了强大的齐国。」楚王听了十分高兴,说:「寡人以楚国托付给先生了。」可见苏秦之计可以替楚王早点赶走太子。于是苏秦再次拜见太子,忧心忡忡的说:「现今专制一国的是楚王,太子您不过空具虚名,齐人未必相信太子的许诺,而新楚王业已割地给齐。一旦齐、楚交结,太子就有可能成为其中的牺牲品,请太子早作良策!」太子醒悟:「惟先生之命是从。」于是整治车辆,乘马连夜逃去。可见苏秦之计能尽早打发太子离开齐国。这时苏秦又派人到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劝您扣留太子的苏秦,并非一个心眼替您打算,他实在是为楚国的利益奔忙。他惟恐阁下察觉此事,便通过多割楚地的做法以掩饰形迹。这次劝太子连夜逃奔的也是苏秦,可您并不知晓,我私下里替您怀疑他的用心。」可见苏秦之计可以使人到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苏秦又派人到楚王那里游说:「使孟尝君留太子的是苏秦,奉王而代立楚太子的也是苏秦,割地以达成协议的是苏秦,忠于大王而驱逐太子的仍然是苏秦。现在有人在孟尝君那里大进苏秦的谗言,说他厚楚而薄齐,死心塌地为大王效劳,希望大王能知道这些情况。」楚王说:「寡人知道了。」于是封苏秦为武贞君。可见苏秦之计能为自己受到楚国的封赏。事情还未结束,苏秦通过景鲤向孟尝君进言说:「阁下之所以名重天下,是因为您能延揽天下才识之士,从而左右齐国政局。如今苏秦,乃是天下出类拔萃的辩说之士,当世少有。阁下如果不加接纳,定会闭塞进才之道,也不利于游说策略的开展。万一您的政敌重用苏秦,阁下便会危机丛生。现在苏秦很得楚王的宠信,假如不及早结纳苏秦,就很容易与楚国结怨成仇。因此您不如顺水推舟,与之亲近,令其富贵荣达,阁下便得到楚国的支持。」于是孟尝君与苏秦言归于好。可见苏秦之计可以劝服孟尝君善待自己。【评析】苏秦在齐、楚两国间来回游说、互相借重,几个来回,使自己谋取了巨大的好处。苏秦看起来好象作了个齐、楚两国间传令兵的角色,实际上他传的话都是或威胁、或利诱、或哄抬自身。先期他用祸患威胁使楚国割地、使太子逃亡,后期他用利益、敌对方的器重来使自己在两国中越来越显贵。在这里,其威胁的游说方式和借重敌方哄抬自身的方法很值借鉴。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故胁人以害,使其为避免危亡在即的祸患就可以就范我方的如意盘算。威胁是动用暴力等极端手段前的通牒或者虚张声势,威胁也是施行说理、施恩和其它仁政时必需要同时准备的手段,威胁用得逼真恰当,就可以轻易达成目的。苏秦的过人之处还在于看到楚王诚惶诚恐,就觉得威胁的作用超过了想象的程度,而向对方要求的砝码就继续加重。他这种揣摩对方,控制对方的能力何其毒辣。挟敌方而重自己,因为自己一方不会轻易给你好处,当自己一方从敌方处看到你具有的重要作用,他才会重用、抬举你。苏秦作了大量的谋划工作,使双方都从对方处发现他奇货可居、必须重用,苏秦的谋划和安排使他能够左右逢源、四处渔利。  齐王夫人死【提要】在官场、商场上发展,要学会如何让他人悦纳、赏识自己。而且其中的奥妙,实际上很简单,也很小很细。【原文】齐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薛公欲知王所欲立,乃献七珥,美其一,明日,视美珥所在,劝王立为夫人。【译文】齐王的夫人死了,有七个妃嫔都受到齐王宠爱。薛公田文想探知哪个美人会被立为王后,于是便献上七副玉质耳饰,其中一副特别加工打造,最为美观。第二天,他看到那个最精美的耳饰被哪位戴着,就劝说齐王立之为后。【评析】机灵的人善于通过小事来明察秋毫之末,干大事者不能不留意小节。通过最细致入微的变化,我们可以获取非常有用的信息。不仅要被动观察变化,最宝贵的是我们要会设计变化,再通过对方应对变化的方式,就可探知到他的本质。  孟尝君将入秦【提要】向处优势地位的人进言,一定要采用迂回战术。先顺着他爱听的说,然后不露痕迹的转到要进言的主题上。苏秦就是这样从小故事开始,改变在上位者的想法。【原文】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译文】孟尝君准备西入秦国,劝阻的人极多,但他一概不听。苏秦也想劝他,孟尝君却说:「人世的事情,我都知道了;我所没有听说过的,只有鬼怪之事了。」苏秦说:「臣这次来,确实也不敢谈人间的事,而是专门为讨论鬼的事求您接见。」孟尝君就接见他。苏秦对他说:「臣这次来齐国,路经淄水,听见一个土偶和桃人交谈。桃人对土偶说:『你原是西岸之土,被捏制成人,到八月季节,天降大雨,淄水冲来,你就残而不全了。』土偶说:『你的话不对。我是西岸之土,即使为大水所毁仍是西岸之土。而你是东方桃木雕刻而成,天降大雨,淄水横流,你随波而去,还不知止于何地呢?』现在那秦国关山四塞,状如虎口,而殿下入秦,臣不知道殿下能否安然而出。」孟尝君听了之后就取消了行程。【评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社会上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根据地、要有自己的根,要将属于自己的范围经营好,而且轻易不要离开自己的根据地,否则就象一叶飘萍,没有根基,经不住风浪。要经营和发展人生,在地域的选择上初期一定要固定,要选择自己人际关系比较多、各方面比较适应的地方发展,等有足够实力,在向外拓展不迟。  孟尝君舍人【提要】孟尝君是广聚人才、礼贤下士的「战国四君子」之一,非常有大度有领袖魅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美誉。【原文】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或以问孟尝君曰:「为君舍人而内与夫人相爱,亦甚不义矣,君其杀之。」君曰:「睹貌而相悦者,人之情也,其错之,勿言也。」居期年,君召爱夫人者而谓之曰:「子与文游久矣,大官未可得,小官公又弗欲。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于卫甚重。齐、卫之交恶,卫君甚欲约天下之兵以攻齐。是人谓卫君曰:「孟尝君不知臣不肖,以臣欺君。且臣闻齐、卫先君,刑马压羊,盟曰:『齐、卫后世无相攻伐,有相攻伐者,令其命如此。』今君约天下者兵以攻齐,是足下倍先君盟约而欺孟尝君也。愿君勿以齐为心。君听臣则可;不听臣,若臣不肖也,臣辄以颈血湔足下衿。」卫君乃止。齐人闻之曰:「孟尝君可谓善为事矣,转祸为功。」【译文】孟尝君门客之中,有个人十分爱慕孟尝君的夫人。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并说:「食君之禄,却爱君之夫人,此人也太不够义气了,阁下何不杀了他?」孟尝君说:「悦人之貌,渐生爱心,此亦人之常情,你可不要再提此事啦。」过了一年,孟尝君召来那个爱慕夫人的门客,对他说:「你在我处时日也不算短了,一直未能为先生觅到好职位。小官职先生又会不屑一顾,田文又不敢委屈大才,恰好如今的卫君与田文是布衣之交,田文愿替先生准备车马钱币报效卫君。」这个门客去到卫国以后,很受卫君的看重。后来齐、卫两国关系一度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卫君极想纠集诸侯进攻齐国。这时那个门客站出来对卫君说:「孟尝君不知道臣无德无能,把臣推荐于王。臣曾闻先王之事,过去齐、卫两国君王杀马宰羊,彼此立下盟约:『齐、卫子孙,不得刀兵相向,若违背誓言出兵攻伐的,下场有如此马此羊!』如今大王约集诸侯,准备进攻齐国,正是违背先君盟约,同时也欺骗了孟尝君。臣希望大王息怒,不要再计划伐齐的事了!大王听从臣的劝告也就罢了,如若不听,像臣这样不肖的,也会把自己颈项之血溅在您的衣襟之上!」卫君于是打消了伐齐的念头齐人听到这件事,都赞叹道:「孟尝君真可谓善于待人处事,因此能够转危为安。」【评析】「海纳百川,有容则大」,没有足够的气量和胸怀,是作不成一个领导者的。藏污纳垢、容忍下属的某些欲求和缺陷也即具备容人之量,才能使下属由衷的归附和尊敬你,才能为你卖命。凡是小肚鸡肠、心胸狭窄者,不仅具备不了领导魅力,反而会与下属搞僵关系、反目成仇。该让利的就让利,华人首富李嘉诚一次谈到他的成功之道时说:要使你的合作者得到的比他预想的多,而你自己一定要多分利给合作者。为人的气量决定了李嘉诚成为首富。  孟尝君出行五国【提要】孟尝君拥有的贤名,与他的高风亮节、清明理智的政治作为是分不开的。凡真理都是古老的,在做人和政治上,体恤民情、勤俭朴素、接受言论的监督是古今政治家们遵循的不二法门。而若鱼肉百姓、腐化堕落、箝制言论,必然会造成政治上的败笔。【原文】孟尝君出行五国,至楚,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值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五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絶之义。五国英杰之主,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君今到楚而受床,所为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 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曰:「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译文】孟尝君出巡五国,到达楚国时,楚王要送给他一张用象牙制成的床。郢都一个以登徒为姓氏的人正好当班护送象牙床,可是他不愿意去,于是找到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戌,与他商量此事。那人说:「我是郢人登徒,如今我当班护送象牙床,以献薛公,可是那床价值千金,稍有损坏,即使卖掉了妻室儿女也赔不起。先生不如设法让我免掉这个差使,愿以先人宝剑为报。」公孙戌不假思索,很痛快的答应了。于是公孙戌往见孟尝君,说:「贤公准备接受楚人馈送的象牙床吗?」孟尝君点头言是。公孙戌劝他不要这样做。孟尝君向他询问其中的缘故。公孙戌说:「五国之所以以相印授公,只是因为听说您在齐地有怜恤孤贫的美德,在诸侯中有存亡继絶的美名,五国君主这才以国事委公,这实在是仰慕您的仁义廉洁。况且您在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这样的重礼,巡行至其它小国,又拿什么样的礼物馈赠于您呢?所以臣希望您万不可受人之礼。」孟尝君很爽快的答应了。公孙戌快步退了出去,走到中门,孟尝君起了疑心,把他叫了回来:「先生叫田文勿受象牙床之礼,这固然是一项很好的建议,但为何先生如此乐不可支呢?」公孙戌见隐瞒不得,便婉言辩道:「臣有三大喜事,外加更得一柄宝剑。」孟尝君不解:「先生此话怎讲?」公孙戌说:「贤公门下食客何止百人,却只有臣敢于进谏,此喜之一;谏而能听,此其二;谏而能止君之过,此其三。而为楚送象牙床的登徒,不愿意送床。他曾答应事成之后,送臣一柄先人宝剑。」孟尝君没有恼怒,反有嘉许之色:「先生接受宝剑了没有?」公孙戌说:「未得贤公许可,戌不敢接受馈赠。」孟尝君催促他:「赶快收下!」因为这件事,孟尝君在门扇上写道:「谁能传扬田文名声,而谏止田文犯过,即使私自在外获得珍宝,也可迅速来谏!」【评析】在高位者必须明白,社会的贫富差距是永远存在的,而且大多数民众的生活并不是很好,与权贵们、与自己无法相比。如果自己的生活太过奢华,就会脱离民众、劳民伤财。所以怜恤孤贫、物质生活上只求过的去,不求奢华的品德是领导者保持自己道德影响力、感召力的基本准则。可贵的是公孙戌将此番道理能巧妙的告知孟尝君,既让君子避免了行为的失误,又使自己能有助于朋友,他敢于伸张大义,以正气来谏止权势者的说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提要】坐收渔翁之利者,是最为聪明不过的。我们与他人相争,一定要警惕两败俱伤、渔翁得利。【原文】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译文】齐王想发兵攻打魏国。淳于髡对他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逡则是世上数得着的狡兔。韩子卢追逐东郭逡,接连环山追了三圈,翻山跑了五趟,前面的兔子筋疲力尽,后面的狗也筋疲力尽,大家都跑不动了,各自倒在地上活活累死。有个老农夫看到了,不费吹灰之力捡走了它们。与此相同,要是齐、魏两国相持不下,双方士兵百姓都疲惫不堪,臣担忧秦、楚两个强敌会抄我们后路,以博取农夫之利。」齐王听后很是害怕,就下令休养将士,不再出兵。【评析】除了「鹳蚌相争、渔翁得利」外,这里又出来一个典故:「犬兔相争、农夫得利」。它们都用形象的故事说明了多方斗争中最后一方取胜的真理。多方斗争,一定要善于借力打力,以他人的内耗、相争来消灭与自己为敌者的有生力量,战国时代秦国之能一统天下、元末农民起义中朱元璋之能最后称帝、工农红军之能最后打败国民党军队,实际上都与敌人互相损耗、两败俱伤有着重大关系。淳于髡之能够说服齐王,关键是他善于用寓言故事来把这层道理生动、直接的讲明白。由于典故、寓言形象生动、浅显易懂,所以说服力量强,传播面积广。运用典故最关键的是要将寓言故事用得十分恰当,这样才能发挥典故的启迪作用。我们在说服他人之前,不仅应多联想寓言和典故,而且平时要注意知识积累、故事收集,并应对事件本质有深刻把握,如此才能作模拟。齐策四。五。六  齐人有冯谖【提要】冯谖和孟尝君之间的故事是千古流传的美谈,是古往今来有识之士人人皆知的名篇。二人之间的故事显示了孟尝君睿智大度、善御人才的领袖风度,更显示了冯谖高瞻远瞩、谋略深远的战略家的魅力。【原文】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闻:「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孟尝君出记,闻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沉于国家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瓿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有毁孟尝君于闵王,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译文】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家境贫困,难以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愿意寄食门下。孟尝君问:「先生有什么爱好吗?」冯谖说:「没有。」孟尝君又问:「先生有什么特长吗?」他说:「也没有。」孟尝君笑了笑,接纳了他:「好的。」孟尝君身边的人因为主人不太在意冯谖,就拿粗茶淡饭给他吃。住了不久,冯谖就背靠柱子,弹剑而歌:「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左右把这件事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吩咐说:「给他一般门客待遇,让他吃鱼吧。」住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呀,我们还是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坐。」孟尝君说:「替他配上车,按照车客的待遇。」于是冯谖驾车带剑,向他们的朋友夸耀:「孟尝君尊我为上客。」这样过了一段日子,冯谖复弹其剑,唱道:「长剑呀,咱们回去吧,无以养家。」左右的人都厌恶他,认为他贪得无厌。孟尝君问道:「冯先生有父母吗?」左右答道:「有个老母。」孟尝君资其家用,不使他母亲穷困,而冯谖从此不再唱牢骚歌了。后来,孟尝君出了一通告示,问门下食客:「请问哪一位通晓账务会计,能替我到薛地收债呢?」冯谖署上名字说:「我能。」孟尝君看了很诧异,向左右随从:「这是谁呀?」人们答道:「就是那个唱『长剑呀,我们回去吧』的人。」孟尝君笑道:「他果然有才能,我真对不起他,还未曾见过面呢。」于是请他来相见,道歉说:「田文每日为琐事所烦,心身俱累,被忧愁弄得神昏意乱,而且生来懦弱笨拙,只因政务缠身,而怠慢了先生。好在先生不怪我,先生愿意替我到薛地收债吗?」冯谖说:「愿效微劳。」于是孟尝君替他备好车马行装,让他载着债券契约出发。辞别时,冯谖问:「收完债后,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回答:「先生看着办,买点我家缺少的东西吧。」冯谖赶着马车到薛地,派官吏把该还债的百姓都叫来核对债券,全部核对之后,冯谖站了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名义将债款赏给这些百姓,并烧掉了那些券契文书,百姓感激得欢呼万岁。冯谖又马不停蹄地返回齐国都城临淄,一大早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很奇怪他回来得这么快,穿好衣服接见他说:「收完债了吗?何以回来得这般快捷?」冯谖答道:「都收完了。」「先生替我买了些什么回来?」冯谖说:「殿下曾言『买些家中缺乏的东西』,臣暗想,殿下宫中珠宝堆积,犬马满厩,美女成行。殿下家中所缺少的,惟有仁义了,因此臣自作主张为殿下买了仁义回来。」孟尝君说:「你怎么买仁义的?」冯谖答道:「殿下封地只有小小薛地,不但不好好体恤薛地子民,反而像商人一样在他们身上榨取利益。臣为君计,私自假传殿下的命令,将所有的债款都赐给他们,并焚毁债券,百姓莫不吹呼万岁,这就是臣替殿下买的仁义呀!」孟尝君很不高兴,说:「我知道了,先生退下休息吧。」  一年以后,齐王对孟尝君说:「寡人不敢用先王的旧臣为臣。」孟尝君回到封地薛,还差百里未到,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方纔看到。」冯谖对孟尝君接着进言说:「狡兔三窟,才可得以免死。如今殿下只有一洞穴,尚未能得以高枕无忧,臣愿替殿下再凿两穴。」孟尝君便给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去游说魏国。冯谖西入大梁,对惠王说:「齐国放逐了大臣孟尝君,诸侯谁先得到他,谁就能富国强兵。」于是魏王空出相位,让原来的相国做上将军,派出使节,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孟尝君。冯谖先赶回薛地对孟尝君说:「千斤黄金是极贵重的聘礼,百乘马车是极隆重的使节,咱们齐国该知道这件事了。」魏国使者接连跑了三趟,可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就。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君臣震恐,连忙派遣太傅带着一千斤黄金,两乘四马花车及宝剑一把,外附书信一封向孟尝君道歉说:「都是寡人行为的兆头不吉祥,遭受祖宗降下的神祸,听信谗言,得罪了先生。寡人无德,虽不足以辅佐,但请先生顾念先王宗庙,暂且回国执掌政务。」冯谖劝孟尝君说:「希望殿下索取先王的祭器,立宗庙于薛。」宗庙落成,冯谖回报说:「三窟已就,殿下可安心享乐了。」孟尝君为相几十年,没有纤介之微的祸患,倚靠的正是冯谖的谋划啊!【评析】冯谖具有非凡的才智,但他却抱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心理,从一开始就不断的索要,以检验自己准备辅佐的领导到底是不是一个胸怀宽广、礼贤下士的真正领袖。当他试探后发现孟尝君是一个不势利、非常大度、值得为他出谋划策的领袖时,毅然为孟尝君行了众多好事。我们在辅佐他人前,也要学学冯谖,要试探对方的胸怀和眼光,如果对方斤斤计较、心胸狭窄,那么完全不值得与他合作。冯谖为孟尝君干得第一件好事就是在常人看来愚蠢之极的「千金买义」。说它愚蠢是因为它放弃了诸多眼前的金钱利益。而正是这一点体现了冯谖的战略性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眼光短浅的常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小利,他却以损失眼前的利益换来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常人只能看出多少多少的实物价值,他却评估出了「仁义」二字的巨大无形资产价值,实际上他是最为精明和最会算计的人中之杰。「狡兔三窟」,任何人都要在一定时候想好、安置好自己的退路和后路。冯谖为孟尝君造「三窟」的过程非常有谋略。他善于左右造势、哄抬价值,他深知人性的奥妙,凡人都是失去的才觉得珍贵,凡人都拒絶他人直接推销自己,而如果由第三方推荐或者与第三方竞争人才,那么人们会非常珍重人才。冯谖使魏王珍重、竞争孟尝君,引起了齐王的高度重视,失去的才觉得珍贵了,冯谖遂成大计。  齐宣王见颜斶【提要】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颜?运用辨证思维,说明了贵贱、上下、君臣之间相互依靠、衬托、转化的辨证关系,也运用此思维,说出了自己反朴归真、寻求人的生命的本真意义的思考和实践。他在对话中的语言艺术和所揭示的真理,值得千古流传。【原文】齐宣王见颜?,曰:「前!」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人臣也。王曰『?前』,?亦曰『王前』,可乎」?对曰:「夫?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默然不悦。左右皆曰:「?来,?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知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不备具,而百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对曰:“不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下。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是故无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选而禄焉,非不贵也,然形神不全。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辞去也。?知足矣,归反于朴,则终身不辱也。【译文】齐宣王召见颜?喊道:「颜?你上前。」颜?也叫道:「大王您上前。」齐宣王满脸不悦。左右臣都责备颜?:「大王是一国之君,而你颜?,只是区区一介臣民,大王唤你上前,你也唤大王上前,这样做成何体统?」颜?说:「如果我上前,那是贪慕权势,而大王过来则是谦恭待士。与其让我蒙受趋炎附势的恶名,倒不如让大王获取礼贤下士的美誉。」齐宣王怒形于色,斥道:「究竟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不卑不亢回答说:「自然是士人尊贵,而王者并不尊贵?」齐王问:「这话怎么讲?」答道:「以前秦国征伐齐国,秦王下令:『有敢在柳下惠坟墓周围五十步内打柴的,一概处死,决不宽赦!』又下令:『能取得齐王首级的,封侯万户,赏以千金。』由此看来,活国君的头颅,比不上死贤士的坟墓。」宣王哑口无言,内心极不高兴。左右侍臣都叫道:「颜?,颜?!大王据千乘之国,重视礼乐,四方仁义辩智之士,仰慕大王圣德,莫不争相投奔效劳;四海之内,莫不臣服;万物齐备,百姓心服。而即便是最清高的士人,其身份也不过是普通民众,徒步而行,耕作为生。至于一般士人,则居于鄙陋穷僻之处,以看守门户为生涯,应该说,士的地位是十分低贱的。」颜?驳道:“这话不对。我听说上古大禹之时有上万个诸侯国。什么原因呢?道德淳厚而得力于重用士人。由于尊贤重才,虞舜这个出身于乡村鄙野的农夫,得以成为天子。到商汤之时,诸侯尚存三千,时至今日,只剩下二十四。从这一点上看,难道不是因为政策的得失才造成了天下治乱吗?当诸侯面临亡国灭族的威胁时,即使想成为乡野穷巷的寻常百姓,又怎么能办到呢?所以《易传》中这样讲,身居高位而才德不济,只一味追求虚名的,必然骄奢傲慢,最终招致祸患。无才无德而沽名钓誉的会被削弱;不行仁政却妄求福禄的要遭困厄;没有功劳却接受俸禄的会遭受侮辱,祸患深重。所以说,『居功自傲不能成名,光说不做难以成事』,这些都是针对那些企图侥幸成名,华而不实的人,正因为这样,尧有九个佐官,,舜有七位师友,禹有五位帮手,汤有三大辅臣,自古至今,还未有过凭空成名的人。因此,君主不以多次向别人请教为羞,不以向地位低微的人学习为耻,以此成就道德,扬名后世。唐尧、虞舜、商汤、周文王都是这样的人。所以又有『见微知着』这样的说法。若能上溯事物本源,下通事物流变,睿智而多才,则哪里还有不吉祥的事情发生呢?《老子》上说:『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所以诸侯、君主皆自称为孤、寡或不谷,这大概是他们懂得以贱为本的道理吧。孤、寡指的是生活困窘、地位卑微的人,可是诸侯、君主却用以自称,难道不是屈已尚贤的表现吗?像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周成王重用周公旦,后世都称他们是贤君圣主,这足以证明贤士的尊贵。”宣王叹道:「唉!怎么能够侮慢君子呢?寡人这是自取其辱呀!今天听到君子高论,才明白轻贤慢士是小人行径。希望先生能收寡人为弟子。如果先生与寡人相从交游,食必美味,行必安车,先生的妻子儿女也必然锦衣玉食。」颜听到此话,就要求告辞回家,对宣王说:「美玉产于深山,一经琢磨则破坏天然本色,不是美玉不再宝贵,只是失去了它本真的完美。士大夫生于乡野,经过推荐选用就接受俸禄,这也并不是说不尊贵显达,而是说他们的形神从此难以完全属于自己。臣只希望回到乡下,晚一点进食,即使再差的饭菜也一如吃肉一样津津有味;缓行慢步,完全可以当作坐车;无过无伐,足以自贵;清静无为,自得其乐。纳言决断的,是大王您;秉忠直谏的,则是颜?。臣要说的,主旨已十分明了,望大王予以赐归,让臣安步返回家乡。」于是,再拜而去。刘向赞叹说:「颜的确是知足之人,返朴归真,则终身不辱。」【评析】要使自己的口才能够上一个较高的境界,要使自己的论辩和游说具有逻辑上的强大说服力,就不能不掌握哲学中的辨证思维。这种思维将事物看成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转化,这种依存性决定了互相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颜?就是用这种辨证思维阐述了高贵与低贱、君与臣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孤家、寡人必须以大臣、民众为根本,百姓、贤臣是君王们之所以存在、显贵的根本依据。在现代社会,作为领导者也要认清自己的地位和民众的重要性,那种蔑视人才、轻视民众的人实际上也使自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在论述璞石与美玉、显贵与归隐的关系时,颜?同样也运用辨证思维对社会和人生进行了哲理思考,流露出他对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本真意义的追求,也反映出他「视富贵如浮云」的刚直不阿的知识分子人格。美玉雕琢后失去了璞石的天然、本真和朴实,而人显贵后就要依附于身份、爵位,他就失去了自由和真正的自我,这实际上不是幸运而是可悲,不是显达而是沦落。通过这样全面地、从相反角度来阐释、理解问题,颜的论辩具有了无可置疑的说服力,使我们也不得不对他的人生观由衷钦佩、心向往之。  先生王斗【提要】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虽然不象后世那样森严,大臣对君王可以直言无忌。但在这种良好的语言环境下,说话也是需要技巧的。【原文】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庐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也。」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译文】王斗先生登门造访,求见宣王。宣王吩咐侍者接人。王斗说:「我赶上前去见大王是趋炎附势,而大王主动来见我,则是求贤礼士,不知大王意思怎样?」侍者回报。宣王赶紧说:「先生慢行,寡人亲自来迎接!」于是快步前去迎见王斗入宫。宣王说:「寡人不才,有幸得以事奉先王宗庙,管理社稷,我平时听说先生能直言进谏,无所讳言。」王斗回答说:「大王听错了,我生于乱世,事奉昏君,怎么能直言进谏?」宣王极为不快,不禁忿然作色。过了一会儿,王斗说:「先主桓公,有五样爱好,后来九合诸侯,匡扶周室,周天子赐给封地,承认他为诸侯领袖。现在大王有四种爱好与先主相同。」宣王高兴了,但仍极力谦辞:「寡人才识疏浅,治国安邦还担心力有不及,又怎能有先主的四样爱好?」王斗说:「当然有。先主好马,王也好马;先主好狗,王也好狗;先主好酒,王也好酒;先君好色,王也好色;先主好士,王却不是那样。」宣王勉强说:「当今世上没有优秀的人才,寡人如何喜爱他们?」王斗说:「当世没有骐骥、?耳这样的骏马,卢氏那样的良犬,大王的马匹、猎狗已经够多的了;当世没有毛嫱、西施一类的美女,可大王的后宫俱已充盈。大王只是不喜欢贤士而已,那里是因为当世无贤士?」宣王说:「寡人忧国忧民,心底里就盼望聘得贤士共治齐国。」王斗进一步说:「臣以为大王忧国忧民远不如爱惜一尺绉纱。」宣王问道:「此话怎讲?」回答说:「大王做帽子,不用身边的人而请能工巧匠,原因何在?是因为他们手艺高超,会做帽子。可是现在大王治理齐国,不问才德,非亲不用,故我私下以为在大王心中,国家社稷不若一尺绉纱。」宣王顿悟,谢罪道:「寡人于国有罪。」于是,选拔五位贤士任职,齐国因而大治。【评析】对居于上位的统治者进言,一定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也一定要找到一个可以压倒他的事物来折服他。对于齐宣王而言,九合诸侯的先主齐桓公是他不能不折服的,王斗用先主与宣王作模拟,找到了两者不同之处、也即宣王的不足之处。有齐桓公的光辉形象与功业在那里,宣王能不承认错误、反省和改正自己吗?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提要】赵威后即赵太后,惠文王之妻。她虽然年事已高,但对国家政治的清明有着最朴素的理解,她仅仅从国家对个别人才的褒贬任用上就指出众多治国为人之道。【原文】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于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译文】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于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评析】「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古人早已悟出了民主政治的精髓,一个国家是以人民为尊贵,而非君主、统治者为尊贵的,这是近代人民主权论在远古的先声。「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君主只是为人民所认可的管理者,是「人民的公仆」,中国这种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渊源于先秦战国,对当时的政治家和各国首脑们认识国家的实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矫正了统治者霸权主义的国家观念,清明的领导人应该明白只有以民为贵、以民为主,才能政通人和、长治久安。  齐人见田骈【提要】当面指出他人的缺点是比较伤人面子的事,如何批评他人是一门学问,看看古人是如何采取迂回、模拟的方式指责他人的。【原文】齐王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赀养千锺,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田子辞。”【译文】 有个齐国人去见田骈,说:「听说先生道德高尚,主张不能入仕途为官,一心只求为百姓出力。」田骈问:「你从哪里听来的?」那人答道:「从邻家女处听来。」田骈问:「你说这些是什么意思?」那人说:「邻家之女立志不嫁,年龄还没到三十岁却有子女七个人,说是不嫁吧,却比出嫁更厉害。如今先生不仕,却有俸禄千种,仆役百人,说是不做官,可比做了官还富有呀!」田骈表示惭愧。【评析】在道德至上的中国,清高的言行必然会带来美誉,道德上的作秀充斥官场。于是乎众多善于作秀的政客,鱼目混珠、虚伪的扮起道德完人的角色。其实在政治上最要不得的就是清高和矫情,政治的标准是功利和实效,而清高之人忙于一些虚的东西而损害了实际的效用,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虚伪透顶,影响的是事情的效率和国家的利益。大厦将倾时的晚清清议派标榜民族大义,自命清亮气节,对外国一律排斥,而且敌视对外折冲樽俎、变通妥协,对内变法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革派,结果刚毅等清议派与慈禧太后竟然与义和团结合在一起,固步自封、盲目排外,最终导致旷世外辱、仓皇西逃。他们只能代表历史的落后势力、是文明的倒退,对国家的富强毫无补益。而当时的进步势力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务实派、洋务派,他们认为徐图自强、学习他国、改革开放者是利国利民的当务之急,而那些毫无头脑、标榜节义、自作高尚的清议派,却是政治上幼稚、事功上祸国殃民的倒退落后势力。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2
正序
倒序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2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3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4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5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6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7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8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9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10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11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12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战国策
战国策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