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译着白话文-2

我愿用历史史实为证加以说明:从前齐国往南击破荆楚,往东战败了宋国,往西征服了秦国,北方更打败了燕国,在中原地带又指挥韩、魏两国的君主。土地广大,兵强马壮,攻城略地,战无不胜,号令天下诸侯,清清的济水和混浊的黄河都是它的天然屏障,巨大的长城足可以作它的防守掩体。齐国是一连五次战胜的强国,可是只战败一次,齐国就没有了,由此可见,用兵作战可以决定万乘大国的生死存亡。我还听说:『斩草要除根,不给祸留下作为,祸才不会存。』从前秦国和楚国作战,秦兵大败楚军,占领了楚国首都郢城,同时又占领了洞庭湖、五都、江南等地,楚王向东逃亡,藏在陈地。在那个时候,只要把握时机攻打楚国,就可以占领楚国的全部土地。而占领了楚国,那里的人民就足够使用,那里的物产就足可以满足物质需要,东面对抗齐、燕两国,中原可以凌架在三晋(指韩、赵、魏三国)之上,如果这样就可以一举而完成霸业,使天下诸侯都来秦廷称臣。然而当时的谋臣不但不肯这样做,反而撤兵和楚人讲和,现在楚已收复了所有失地,重新集合逃散的人民,再度建立起宗庙和社稷之主,他们得以率领天下诸侯往西面来跟秦国对抗。这样,当然秦国就第一次失去了建立霸业的机会。后来其它诸侯国同心一致、联合兵临华阳城下。幸亏大王用诈术击溃了他们,一直进兵到魏都大梁外。当时只要继续围困几十天,就可以占领大梁城。占领大梁,就可以攻下魏国;攻下了魏国,赵、楚的联盟就拆散了,赵国就会处于危难之地。赵国陷入危难之地,楚国就孤立无援。这样秦国东可以威胁齐、燕,中间可以驾驭三晋,如此也可以一举建立霸王功业,使天下诸侯都来朝贺。然而谋臣不但不肯这样做,反而引兵自退、与魏讲和,使魏国有了喘息的机会。如此就第二次失去了建立霸业的机会。前不久穰侯为相,治理秦国,他用一国的军队,却想建立两国才能完成的功业。即使军队在边境外风吹日晒雨淋,人民在国内劳苦疲惫,霸王的功业却始终不能建立,这也就是第三次失去了建立霸业的机会。赵国在诸侯中位居中央,人民五方杂居。赵国民众轻浮而不好治理,以致使国家号令无法贯彻,赏罚毫无信用。赵国的地理位置不利于防守,统治者又不能使人民的潜力全部发挥出来,这一切已是一种亡国的形势了。再加上不体恤民间疾苦,几乎把全国的老百姓都征发到长平战场,去跟韩国争上党。大王以计谋战胜赵国,既而攻克武安。当时赵国君臣彼此不合作,官民也互不信赖,这样邯郸就无法固守,如果秦军攻下邯郸,在河间修正军队,再率领军队往西攻打修武,经过羊肠险塞,降服代和上党。代有36县,上党有27县,不用一副盔甲,不费一兵卒,就都成了秦国所有。代和上党不经过战争就成为秦国土地,赵国的东阳和河外等地不经过战争将反归齐国,中呼池以北之地不经过战争将属于燕国。既然如此,攻下赵国之后,韩国就必然灭亡,韩国灭亡以后,楚、魏就不能独立;楚魏既然不能独立就可一举攻破韩国;韩国既破,就伤害到魏国,然后再挟持楚国往东去削弱齐、燕,挖开白马津的河口来淹魏国。如此一举就可以灭三晋,而六国的合纵联盟也势将瓦解,大王只要拱手在那里等着,天下诸侯就会一个跟着一个来投降,霸王之名号即刻就可以建立。只可惜这一切都是假设,因为谋臣不但不这样做,反而自动退兵跟赵国讲和了。 凭大王的贤明和秦兵的强盛,竟然建立不起天下霸主的基业,而且被既将灭亡的各诸侯国欺凌,这一切都是由于谋臣的愚昧笨拙所导致的。赵国当亡不亡,秦国该称霸又不能称霸,天下人已经看透了秦国谋臣的本领高低,此其一。秦国曾用全国之兵,去攻打赵国的邯郸,不但没有攻下反而被敌人打得丢盔卸甲,将士们又气又怕地败下阵来,天下人已经看透了秦国将士的斗志,此其二。军队退下来以后,都聚集在李下(地名),大王又重新编整努力督促将士们作战,可是并没有取得大胜,就纷纷罢兵撤退,天下人又都看透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此其三。在内看透了秦国的谋臣,在外看透了秦国的将士。由此观之,臣认为天下的合纵力量,难道不是更难对付了。秦国的军队疲劳不堪,人民极端困顿,再加上积蓄用尽、田园荒芜、仓库空虚;而国外诸侯合纵,团结一致,甚为坚固,但愿大王能多加考虑这危机!我又听人说:『战战兢兢,日慎一日。』假如谨慎得法,可以占有全天下。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古代殷纣王做天子,率领天下百万大军,左边的军队还在淇谷饮马,右边军队已到洹水喝水了,竟把淇水和洹水都喝干了。殷纣王是用这么雄壮庞大的大军跟周武王作战,可是武王只率领了3000名穿着简单盔甲的战士,仅仅经过一天战斗就打败了纣王之军,俘虏了殷的全部臣民,拥有了殷的全部的土地,天下竟没有一个人同情纣王。以前智伯率领韩、赵、魏三国的兵众,前往晋阳去攻打赵襄子,智伯掘出晋水河采取水攻,经过三年之久的攻打,当晋阳城快被攻下时,赵襄子用乌龟进行占卜,看看自己国家命运的吉凶,预测双方到底谁败降。赵襄子又使用反间计,派赵国大臣张孟谈,悄悄出城,破坏韩、魏与智伯的盟约,结果争取到韩魏两国的合作,然后合力来攻打智伯,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俘虏了智伯本人。张孟谈于是成为赵襄子的一大功臣。如今秦国的号令严明赏罚分明,再加上地形的优势,天下诸侯没有能比得上的。如果凭这种优势,而与天下诸侯争胜,整个天下就可以被秦征服。臣冒死罪,希望见到大王,谈论秦国的战略以及怎样能够破坏天下的合纵战略及其力量,灭赵亡韩,迫使楚魏称臣,联合齐、燕加盟,建立霸王之业,让天下诸侯都来朝贡。请大王姑且采用我的策略,假如不能一举而瓦解天下合纵,攻不下赵,灭不了韩,魏、楚不称臣,齐、燕不加盟,霸王之业不能建立,天下诸侯不来朝贡,那就请大王砍下我的头,在全国各地轮流示众,以惩戒那些为君主谋划而不尽忠的臣子。”【评析】「世有非常之人,才有非常之功」,诸如苏秦、张仪这样的人都是草民出身,但在贵为一国之主的君主面前没有一丝的畏惧和委琐,他们心中的自信和心灵力量让我们想起来也是万分折服的。人们游说的对象一般都是高于自己或者自己有求于人家的重要人物,有时候甚至要叫你去游说全国闻名的要人和名人,此时的心理和气势非常重要,它几乎决定了你游说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游说时要讲「势」和「气」,有充沛和沉稳的底气,有不卑不亢的气势,方能展开思路大开言路。如果你在作为名人和权势者的受众前面唯唯诺诺、低声下气,受众就决没有心思听你的话了。所以我们游说上级或者重要人物时,一定要心底里与他平起平坐,决不能抬高对方、小看自己。在对显贵说话时一定要以崇高伟论来打动他。《鬼谷子》中说道:「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下。以下求小,以高求大。」因此与那些处于阳势、内心优越和积极的人说话,就要从大处入手,选择崇高的内容道理来谈论,这样才能说服他。与重要的人物谈重要的事一定要事先准备充分,要想着如何安排才能打动受众,谋局排篇、分段总结,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一定要事先仔细的筹划好。张仪的长篇大论层层相扣、循序渐进,显得非常的有条理。其实有条理是说话的基本要求,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受众就不会感到你在杂乱无章的胡说。受众接受、记忆起来也就比较容易,尤其是长篇大论,一定要分几个要点来讲。很多人讲话分三点、二点来讲,效果应该是不错的。张仪的游说气势恢弘、气度非凡,排山倒海之势与反复论证、不证自明的理性力量相融合,产生了令人不能不折服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有了不凡的气势和心态,言说时的说服力就会加强。我们的气势加上我们的理性推论、论证能力,就会产生无可辩驳的信服力。在论说时也要融入感情,更容易打动人,张仪的游说包含感情,通篇充满了对秦国平庸的谋臣们的可气可恨之情,也充满了对秦王有实力却无法实现霸业的惋惜之情,如果有更动情之处,张仪说不定还要落泪。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提要】这是一段在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张仪虽然贵为连横派的领袖,这次却败在同样滔滔雄辩、有理有力的司马错口下。张仪之败败在谋划失误、急于冒进、野心太大上,可以说犯了「左倾」激进主义路线错误。  【原文】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絶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宝鼎,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伦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以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候,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译文】司马错跟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主张秦国应该先去攻打蜀国,可是张仪却反对说:「不如先去攻打韩国。」秦惠王说:「我愿听听你的意见。」张仪回答说:「我们先跟楚、魏两国结盟,然后再出兵到三川、堵住[]辕和缑氏山的通口,挡住屯留的孤道,这样魏国和南阳就断絶了交通,楚军逼进南郑,秦兵再攻打新城、宜阳,这样我们便兵临东西周的城外,惩罚二周的罪过,并且可以进入楚、魏两国。周王知道自己的危急,一定会交出传国之宝。我们据有传国之宝,再按照地图户籍,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又有谁不敢听我们命令呢?这才是霸王之业。至于蜀国,那是一个在西方边远之地,野蛮人当酋长的国家,我们即使劳民伤财发兵前往攻打,也不足以因此而建立霸业;臣常听人说:『争名的人要在朝廷,争利的人要在市场。』现在三川周室,乃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场,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司马错说:“事情并不像张仪所说的那样,据我所知:『要想使国家富强,务必先扩张领土;要想兵强马壮,必须先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一定要先广施仁政。这三件事都做到以后,那么天下自然可以获得。』如今大王地盘小而百姓穷,所以臣渴望大王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因为蜀国是一个偏僻小国,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领,并且像夏桀、商纣一样紊乱,如果用秦国的兵力去攻打蜀国,就好像派狼群去驱逐羊群一样简单。秦国得到蜀国的土地可以扩大版图,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富足百姓;虽是用兵却不伤害一般百姓。并且又让蜀国自动屈服。所以秦虽然灭亡了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是暴虐;即使秦抢走蜀国的一切财富珍宝,诸侯也不会以秦为贪。可是我们只要做伐蜀一件事,就可以名利双收,甚至还可以得到除暴安良的美名。今天如果我们去攻打韩国,就等于是劫持天子了,这是一个千夫所指的恶名,而且也不见得能获得什么利益,反而落得一个不仁不义的坏名。干天下人不愿做的事情,实在是一件危险的事。这其中危险在于: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时齐是韩与周的友邦,周自己知道要失掉九鼎,韩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这样两国必然精诚合作,共同联络齐、赵去解楚、魏之围,两国会自动地把九鼎献给楚,把土地割让给魏,这一切大王是不能制止的,这也就是臣所说的危险所在。因此,攻打韩国是失策,先伐蜀才是万全之计。”秦惠王说:「好的!寡人听你的。」于是秦国就出兵攻打蜀,经过10个月的征讨,终于占领了蜀地,把蜀主的名号改为侯,并且派秦臣陈庄去作蜀的相国。蜀地既已划归秦国的版图,秦国就越发强盛富足,而且更加轻视天下诸侯。  【评析】巩固事业之基础在政治、经济等斗争中居于首要地位。元末朱元璋采纳的「高巩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以及古话「伏久者飞必高」「早秀不如晚成」等格言是各种事业中颠扑不破的真理。虽然看起来一时的目标没有达到,但基础性的行动却为目标的实现积蓄了根本的潜力和能量。伐蜀对秦国崛起和称霸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可以与三国时代「隆中对」相媲美的战略决策。我们作事时,行动要求有计划性,一件一件要逐渐升级,如登台阶,低的台阶是高的台阶的必要铺垫。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办事沉稳的人最忌好高鹜远,心浮意躁。强行实现过高的目的是不可能的,所期望的局面不会由于草率的行动马上就来临,「心想事成」只是神话。在政界、商界经营一定要审时度势,权衡得失,考证行动的现实可操作性。政治就是一门把握可能性的艺术,在一个阶段不能干的事就应该不干。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提要】张仪毕竟是具有远见、富有智慧的人,他预测的事情的未来发展几乎都能与事实吻合。这些都建立在他对事理的正确认知和判断上。  【原文】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王用仪言,取皮氏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犀首战胜威王,魏兵罢弊,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译文】楚国攻打魏国,张仪对秦王说:「您不如帮助魏国,以便强化魏国的势力。假如魏国能战胜,从此就会更加听命于秦,一定送来西河之外的土地;假如魏战败,那魏国就不能守住边塞,大王就可以将魏国夺取过来。」于是秦王就采纳张仪的献策,调派皮氏之军1万人和战车100辆,支援给魏将孙衍。结果魏国战胜了楚威王的军队。得胜的魏军已是疲惫不堪,害怕秦国,就果真把西河之外地方献给秦国。【评析】说服他人的根本还在于打消对方的各种疑虑。要将事情的各种可能性都讲出来,如果各种可能性都是有利于你的观点的,那么对方就不得不对你心悦诚服。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提要】张仪有时扮演的角色很不光彩,他时常喜欢玩弄些阴谋诡计。聪明过分,就显得奸诈,如何对付这些智商很高、富有心计的人物,确有一番学问。看看陈轸(著名辩士,初在秦国作官,后离秦去了楚国)是如何对付张仪对他在背后的诽谤的。【原文】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止之也。【译文】张仪又在秦王前面诽谤陈轸说:「陈轸奔走于楚、秦之间,但现在楚国不见得对秦友好,反而却和陈轸的关系非常亲密。如此看来,陈轸一切举动都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了秦国。况且陈轸又企图背叛秦国而投奔楚国,大王为什么不明察此事呢?」于是秦王就问陈轸说:「我听人说你准备背秦而去楚国,有这回事吗?」陈轸回答说:「有这回事。」秦王有点生气地说:「那么张仪所说的话是真的了?」陈轸回答:「何止张仪知道这件事,就连路人也知道这件事!常言道:『由于孝已(著名孝子,殷高宗之子)孝顺他的父母,因而天下父母都希望孝已做自己的儿子;由于伍子胥忠于他的君王因而天下的君王都希望伍子胥作自己的大臣。卖仆妾时如果能卖到本乡,那就证明是一位好仆妾;被休的妻子如果能改嫁到本乡,那就证明他是一位好妻子。』如果我不忠君爱国,忠诚于秦王,那么楚王又怎么要我做他的大臣呢?忠心耿耿尚且被遗弃、被放逐,我不去楚国又去哪里呢?」秦王感动地说:「贤卿言之有理。」于是就把陈轸挽留下来。【评析】「謡言止于智者」,陈轸没有在秦王面前直接指出张仪是小人,是在造謡,而是迂回曲折的讲了许多民间流传的谚语,以说反语的方式打消了秦王的猜忌,使张仪的谗言不攻自破。如果陈轸一开始就指责张仪,那么效果反而不好,给人一种犯错之后为自己推卸责任、辩护的感觉,倒会加重他人的疑心,而如果先是主动承认谗言是对的,他要去楚国,然后再说出去楚国的复杂缘由来,揭示出与他人所说的谗言的本质不同之处,这样就会消释他人的敌意和误解,并且显示出自己的光明磊落出来。陈轸「欲擒故纵」、先顺着对方的话语展开然后反戈一击的辩解技巧,实在高明,令人折服。  陈轸去楚之秦【提要】这是张仪诋毁陈轸,陈轸在秦王前为自己辩解的另一个版本。这里陈轸又用了「欲擒故纵」的手法,以简单形象、有趣幽默而且带点情色味的故事说明了自己去楚国恰恰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原文】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其长者,长者詈之;?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曰:『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译文】陈轸离开楚国来到秦国,张仪就对秦惠王说:「陈轸身为大王的臣子,竟然经常把秦国的国情泻露给楚国。我不愿跟这样的人同朝共事,希望大王能把他赶出朝廷。如果他要想重回楚国,希望大王杀掉他。」惠王说:「陈轸怎么敢去楚国呢?」秦惠王召见陈轸并询问他说:「寡人愿意尊重贤卿的意见,只要贤卿说出要到哪里,寡人就为你准备车马。」陈轸回答说:「我愿意去楚国!」惠王说:「张仪认为你必然去楚国,而寡人也知道你将去楚国,何况如果你不去楚国,又将在哪里安身呢?」陈轸说:「如此我离开秦国以后,必然故意要去楚国,以顺从大王和张仪的策略和判断,而且可以表明我与楚国的真正关系。楚国有一个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去勾引他年老的妻子,年老的就骂起来明确拒絶;勾引年轻的妻子时,她就欣然顺从了。没有多久,这个拥有两个妻子的男人死了,有个客人问勾引者说:『在这两个寡妇当中,你是娶那个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勾引者回答说:『我娶年老的!』客人问:『年老的曾经骂过你,而年轻的却服从了你,你为什么反倒喜欢年老的呢?』勾引者说:『当他们做别人妻子时,我希望她们接受我的勾引;反之,如果做了我的妻子以后,我就喜欢当初不接受我勾引的那个。』现在楚王是位贤明君主,而宰相昭阳也是一位贤明的大臣。我陈轸身为大王的臣子,如果经常把国事泄露给楚王,那么楚王必定因为上述的道理不收留我,而昭阳也不愿意跟臣同朝共事。我如果离秦去楚完全可以表明我到楚国去不是要帮助他们。」【评析】陈轸的辩解让人忍俊不禁,看来他对男人的自私有着深刻的理解。希望他人的妻子风流放荡,但却一定要叫自己的妻子严守本分。这就是以不同的标准来对待女人,对女人来说当然不平等。人性就是这样,自私自利使人对人对物的取舍标准永远是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正如选择他人的风流妇人可以淫乱,而选择良家妇人作妻子就不担心戴绿帽子一样,选择他国的背叛者可以刺探军情,选择忠臣做大臣可以万事放心。谁不担心一个从敌对者阵营中背叛过来的人会再次背叛呢?所以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叛徒都没有好下场。秦策二  齐助楚攻秦【提要】「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也。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有关国家和个人的重大决策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一步走错,谬以千里。如果没有采纳有关国家存亡的关键大计而导致重大决策失误,那么国破家亡也很正常。楚怀王是战国有名的昏君,正是他,使可以与秦国分庭抗礼的楚国走向了衰落乃至灭亡。【原文】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絶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纐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纐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絶,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絶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絶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絶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絶齐,使者未来,又重絶之。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絶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絶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月:「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絶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计听知覆逆者,唯王驰。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计失而过听,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译文】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曲沃(秦地)。后来秦想要报仇进攻齐国。可是由于齐、楚是友好国家,秦惠王为此甚感忧虑,于是秦惠王就对张仪说:「寡人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贤卿为寡人考虑一下怎么办才好?」张仪说:「请大王为臣准备车马和金钱,让臣去南方游说楚王试试看!」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楚怀王说:「敝国国王最敬重的人莫过于大王了,我做臣子,也莫过于希望给大王你做臣子;敝国所最痛恨的君主莫过于齐国,而臣张仪最不愿侍奉的君主莫过于齐王。现在齐国罪恶,对秦王来说是最严重的,因此秦国才准备发兵征讨齐国,无奈贵国跟齐国缔结有军事攻守同盟,以致使秦王无法好好侍奉大王,同时也不能使臣张仪做大王的忠臣。然而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絶交邦,让臣劝秦王献上方圆600里商、于土地。如此一来,齐就丧失了后援,而必定走向衰弱;齐走向衰弱以后,就必然听从大王号令。由此看来,大王如果能这样做,楚国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而又在西南对秦国施有恩惠,同时更获得了商、于600里的土地,这真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一听,非常高兴,就赶紧在朝宣布:「寡人已经从秦国得到商、于600里肥沃的土地!」群臣听了怀王的宣布,都一致向怀王道贺,惟独客卿陈轸最后晋见,而且根本不向怀王道贺。这时怀王就很诧异的问:「寡人不发一卒,而且没有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600里土地,寡人认为这是一次外交上的重大胜利,朝中文武百官都向寡人道贺,偏只有贤卿一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因为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600里,反而会招来祸患,所以臣才不敢随便向大王道贺。」怀王问:「什么道理呢?」陈轸回答说:「秦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秦国还没把地割给大王,大王就跟齐国断絶邦交,如此就会使楚国陷于孤立状态,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如果先让秦国割让土地,楚国再来跟齐断絶邦交,秦国必不肯这样做;要是楚国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而得不到土地。受了张仪的欺骗,以后大王必然懊悔万分;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将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已经办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再多说,你就等待寡人的吧!」于是怀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宣布跟齐断絶邦交,还没等第一个絶交使者回来,楚王竟急着第二次派人去与齐国絶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赶紧派使者前往齐国游说,秦齐的盟约暗暗缔结成功。果然不出陈轸所料,当楚国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时,张仪为了躲避楚国的索土使臣,竟然装病不上朝,楚怀王说:「张仪以为寡人不愿诚心跟齐国断交吗?」于是楚怀王就派了一名勇士前去齐国骂齐国,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勉强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敝国所以赠送贵国的土地,是这里到那里,方圆总共是6里。」楚国使者很谅讶的说:「臣只听说是600里,却没有听说是6里。」张仪赶紧郑重其事的巧辩说:「我张仪在秦国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怎么能说有600里呢?」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以后,怀王大怒,就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这时陈轸走到楚王面前表示:「现在我可以说话了吗?怀王说:“可以。」于是陈轸就很激动地说:「楚国发兵去攻打秦国,絶对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实在不如趁此机会,不但不向秦国要求商、于600里土地,反而再送给秦一个大都市,目的是跟秦连兵伐齐,如此或许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得回来,这不就等于楚国没有损失吗?大王既然已经跟齐国絶交,现在又去责备秦国的失信,岂不是等于在加强秦、齐两国的邦交吗,这样的话,楚国必受大害!」可惜楚怀王仍然没有采纳陈轸的忠谏,而是照原定计划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组成联合阵线,同时韩国也加入了他的军事同盟,结果楚军被三国联军在杜陵打得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而人民也并非比其它诸侯软弱,但是之所以会弄得几乎要亡国的惨境,就是由于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实良言,而过于听信张仪诡诈游说的缘故。【评析】张仪这次充当了一次国际骗子,把楚怀王骗得既失去了友邦,又丢失了土地。然而国家之间是非道德的,絶不象人与人之间有温良恭谦让,国家之间暴力、诡诈经常使用,一切践踏道德的举动在国家利益这个大前提下获得了正义性。象意大利政治学者马基亚维利,他最先将政治从世俗道德中脱离出来,第一次让世人明白:政治中自有道德,但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情理。我们不能指责张仪,只能怪楚怀王政治上的幼稚和愚昧。 反观张仪之所以能将楚怀王玩弄在股掌之间,说服一国之君就象哄小孩一样,关键在于他已经揣摩到楚怀王的贪欲、眼光、意志及智力的多寡和大小了。楚怀王不知道张仪分化瓦解之计,图谋几句空口的承诺,就自剪羽翼和自弃依靠,而且不听智者的存亡大计,其智力的低下让人吃惊,但是想想巧舌如簧的张仪对他的利诱,就知道原来是利令智昏!愚昧的根源在于心贪,小小的利益就可以把他诱惑得连盟友都出卖了。因此,要想说服对方,先要作好揣摩对方的功夫,然后对症下药、以明显的利益诱惑之,如此就能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始终占主动、控制的地位。另一方面,在他人打算给你明显的利益时,你也一定要好好的分析一下,对方到底要得到什么,其后果意味着什么?  楚絶齐齐举兵伐楚【提要】陈轸的大计在楚国得不到赏识,他也就开始向秦国献计献策了。他的言说充分运用了模拟、暗喻、寓言等形象的修辞手法,无疑是一流的口才。【原文】楚絶齐,齐举兵伐楚。陈轸谓楚王曰:「王不如以地东解于齐,西讲于秦。」楚王使陈轸之秦。秦王谓轸曰:「子秦人也,寡人与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亲国事也,故子弃寡人事楚王。今齐、楚相伐,或谓救之便,或谓救之不便,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陈轸曰:「王独不闻吴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爱之,病,故使人问之,曰:『诚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王不闻管与之说乎?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译文】楚国与齐絶交后,齐发兵攻打楚国。陈轸对楚怀王说::「大王实在不如把土地送给东方的齐国求得谅解,然后再跟西方的秦国建立邦交。」于是楚怀王派陈轸出使秦国。秦惠王对陈轸说:「贤卿本来就是秦国人,而且是寡人的老臣。可惜由于寡人不能识才,对于处理国家大事又欠周详,以致使贤卿离开寡人去给楚王服务。如今齐、楚两国互相攻伐,有的人认为救援有利,有的人认为不救援有利。贤卿为何不在为楚国效忠之余,也为我出一点主意呢?」陈轸说:「大王难道没听说过吴国人到楚国去做官的故事吗?楚王很喜欢这位客卿,可是某次这位客卿生了病,楚王就派人去问候说:『是真生病吗?还是思念吴国呢?』左右侍臣回答说:『不知道他是否怀乡,假如真是怀乡的话,那他就要唱吴歌了。』现在我就准备为大王唱『吴歌』。不知大王有没有听说管与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说有两只老虎,因为争吃人肉而打斗起来,管庄子准备去刺杀这两只虎,可是管与赶忙来制止说:『老虎是贪狠的大虫,人肉是他的最香甜的食物,现在两只老虎为争吃人肉而打斗,小虎必然因斗败而死,大虎也必然因苦斗而伤,你就等着去刺杀那只受伤的大虎吧!这是一举而杀两虎的妙计,不用费杀死一只老虎的辛苦,实际上却能兼得刺杀两只虎的英名。』如今齐、楚两国既然正在苦战,战则双方必有伤亡,那时大王再度救援,既能获得救齐的好处,而又没有伐楚的危险与害处。是否听从我的计谋,预知事情的反复逆顺,那就全看大王自己定夺了。计谋是做事的根本,听从良计是国家存亡的关键。计谋错了,或听从错计,而能保住国家的君王很少。所以说:『计谋要再三反复思虑才不会错误,听从必然事物、本末兼顾才不会迷惑』。」【评析】陈轸用两个故事形象、直接的说明了事理。第一个故事说明了他自己的处境:他虽为楚臣,但在楚国得不到善用,如今来到故乡秦国,向秦王献计献策,恰似生病的人思念故乡时唱家乡的一支歌,如此既表达了思乡之情和感谢秦王的知遇之恩,又对自己以楚臣的身份替秦国谋划作出了委婉地解释,其中的微妙非常丰富,语言不能详尽,而用故事却能十分贴切的讲明一切,意藴深厚,颇耐人寻味。第二个故事说明了秦国可以等到两败俱伤时坐收渔利,直观明白,最具有信服力。在说话、演说时我们要切记多讲一些故事、寓言,将一些深奥的道理直白化,让受众更易于理解,对一些复杂的不能直说的隐情也可以用故事来暗喻。  医扁鹊见秦武王【提要】我们熟知的许多人物都在《战国策》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诸如鲁班、扁鹊、墨子、荆轲等等,不过这里记述的是他们在口才、政治谋略上的事迹和贡献,也很值得人玩味。【原文】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而君一举而亡国矣。」【译文】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建议及早医治,可是左右大臣提出异议:「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很生气,把治病的砭石一丢,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道的人一道讨论,干扰治疗,就凭这,可以了解到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评析】医人和医国虽然不同,但在听取专家意见,不胡乱采纳纷扰的意见上是一致的。我们行事施政时最忌讳不能果断决策,而果断决策的前提就是要听取最合理的各种建议,如果有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建议,那么我们决策起来就比较容易,最可怕的是乱听建议、听一些专业不对口、对问题知之不详的人的胡说八道,那么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专家有专家的资历和优势,他们是花了数十年的工夫在一个问题上研究,他们在这一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可笑的是在我们周围,一旦一个人成名了,他就什么都通了。电影明星就应该演电影,但社会上叫他处理国家大事的有之、搞地产开发的有之、教学育人的有之,可见非理性因素在人们处理问题时影响的确很大。  秦武王谓甘茂曰【提要】古人很早就知道语言的魔力及危险,语言传播事实,但语言也改变和颠倒了事实。擅长口才的人在驾驭语言的同时也深知语言的危险性。看看甘茂是如何运用语言和谋略来消解语言的危险性的。【原文】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覊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译文】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韩国一地名),取周室而代之,你如果能为我实现这一夙愿,我将至死不忘。」甘茂说:「我要求去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甘茂来到魏国,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当大事成功之后,一切功劳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到息壤这个地方迎接甘茂。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其中的原因?甘茂回答说:“要进兵三川,必须先攻下宜阳,宜阳是韩国的大县,是上党和南阳两部间的贸易要道,长期以来,在宜阳积聚了两地的人力和财物,它名义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的军队要经过重重险阻,跋涉千里去攻打宜阳,实在太难了啊!我听说,张仪西并巴、蜀,北取河西,南占上庸,诸侯并不因此就赞扬张仪的能耐,却称颂先王(秦惠王)的贤明。魏文侯派乐羊为将,进攻中山,三年就灭掉了中山。乐羊返回魏国,称道自己的战功。魏文侯拿出整整一箱群臣诽谤乐羊的意见书给他看,乐羊赶紧接受了文侯的批评,心悦诚服地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完全是主君的功劳啊!』我现在只不过是寄居在秦国的人,而秦国权臣樗里疾、公孙衍倚仗和韩国的关系,将来如果在攻打宜阳时对我进行非议,从中作梗,大王必会听从。如果这样,大王就欺骗了盟国魏国,而我又会白白招致韩国相国公仲侈的怨恨。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就连曾参这样贤德的人,他的母亲都对他产生了疑惑和不信任。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参的母亲相信曾参,非议我的将不止三人,我担心大王恐怕会因为我的原因而扔掉梭子啊!”武王坚定地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后来甘茂攻打宜阳,5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在武王面前进甘茂的谗言,武王几乎都要听信了,因而召回甘茂。甘茂到后对武王说:「息壤就在那里!」武王不得不说:「确实有这回事」。这时武王才又坚定信心,动用了全部兵力,继续让甘茂指挥作战,最后终于攻克了宜阳。【评析】所谓「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人类实际上只处在一个由各种传播媒介构成的传播世界中,真实的世界到底是什么,人类无法本质性地确知,人类只能靠各种传播手段和工具来了解事实。所以人的语言和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组成的传播世界对我们了解事实真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象《鬼谷子》一书中所说的:「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众口铄金,言有曲故也。」语言改变、左右和颠覆着我们对人对物的看法,语言真是太危险了,足以颠倒黑白、杀人如麻。古代有识之士看透了语言的这种致命杀伤力,所以费尽心机,施出了众多对付谗言、谎言的谋略。语言世界与真实世界是不同的,语言并不能指称真实。语言只是达到真实世界的手段。禅宗有言:「以手指月,指并非月」,手指头只是认识月亮的手段而非月亮,而人的语言和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当然也不是事实本身。但在一个信息不畅、媒介有限的世界里,媒介就垄断性地决定了事实真相。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我们扩大信息源、主动掌握传播方式,以明事实、正决策。  甘茂亡秦且之齐【提要】人的命运有升有落,在落魄的时候改变命运,不仅要吃苦,而且还要多动脑筋,跑关系、找门路,充分利用自己以前的积累和优势,闯出生机来。我们看看可怜的一代名将甘茂是如何摆脱困境的。【原文】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纑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苏秦伪谓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译文】甘茂自秦国逃出后,准备到齐国去。出了函谷关,遇见苏代(苏秦之兄),说:「您听说江上女子的故事吗?」苏代说:「没听说过。」甘茂说:「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赶走。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的对,就把她留下来了。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苏代说:「好,我将设法让齐国重用您。」于是,苏代先西入关中游说秦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并不是一般人;他在秦国受到惠王、武王、昭王等几朝重用。由崤山、函谷关直至溪谷,秦国的险阻要冲,他无不了如指掌。万一他通过齐国,联合韩、魏,反过来图谋秦国,这就对秦国十分不利。」秦王说:「那可怎么办呢?」苏代说:「您不如多备厚礼,以高位重金聘其回国。他要来了,把他软禁在槐谷,老死在那里,诸侯又凭什么图谋秦国呢」秦王说:「好。」于是,给甘茂以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到秦国去迎接他。甘茂推辞不去。苏代此时又到齐国,对齐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眼下秦王给他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去迎接他。但甘茂却因为感激您齐王的恩德而不去秦国,其实他愿意做大王的臣子,如果不加以挽留他,他一定不会再感激大王。以甘茂之才,如果让他统帅强秦的军队,秦国对齐国来说可就难以对付了。」齐王说:「好。」于是,赐甘茂为上卿,让他留在齐国。【评析】甘茂在函谷关遇见苏代时,穷困低落,作为曾经驰骋疆场的他自比贫寒的无烛女子,确实让人同情和惋惜,但是就是在这样卑下的比喻中,甘茂也露出作人的明智和聪明来:人都喜欢他人的援助,我如今没钱没势,无法用钱财讨人欢心,但我可以以自己的体力、脑力和才能来帮助人,这样人就会对我有好感,才会来帮助我。而如果你既贫穷又非常懒惰、不帮他人,那么你就会遭到众人的嫌弃。曾经有人坐牢三年出来,说监狱里也看有钱没钱,没钱的话会挨饿挨打,此人虽没钱,但三年过得很舒服,原因很简单,他天天算计着如何帮人忙,所以狱友们对他很有好感,给些好处给他,使他能渡过困境。看来就是罪犯也知感恩回报。苏代很会战略谋划,也善于包装他人,使他人奇货可居,他这种造势、整体策划能力非常高超,值得我们学习。另外苏代威胁秦、齐两国甘茂会来攻打,他这种威胁的话锋也收到了奇效。我们在说话时也不能太过斯文,该露锋芒就该露锋芒,除了利益的诱惑,对未来的恐惧也会使受众听命于你。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提要】说话要善于诱导,迂回曲折、拐弯抹角的说话方式由于消除了人的抵抗心理,反而能够说服他人。这种引诱他人自己说出想听到的话语的语言技巧十分高明。【原文】秦宣太后爱魏丑夫。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魏子患之。庸芮为魏子说太后曰:「以死者为有知乎?」太后曰:「无知也。」曰:「若太后之神灵,明知死者之无知矣,何为空以生所爱葬于无知之死人哉!若死者有知,先王积怒之日久矣,太后救过不赡,何暇乃私魏丑夫乎?」太后曰:「善。」乃止。【译文】秦宣太后私通大臣魏丑夫,后来宣太后生病将死,拟下遗命:「如果我死了,一定要魏丑夫为我殉葬。」魏丑夫听说此事,忧虑不堪,幸亏有秦臣庸芮肯为他出面游说宣太后:「太后您认为人死之后,冥冥之中还能知觉人间的事情么?」宣太后说:「人死了当然什么都不会知道了。」庸芮于是说:「像太后这样明智的人,明明知道人死了不会有什么知觉,为什么还要凭白无故的要把自己所爱的人致于死地呢?假如死人还知道什么的话,那么先王早就对太后恨之入骨了。太后赎罪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敢和魏丑夫有私情呢。」宣太后觉得庸芮说的有理,就放弃了魏丑夫为自己殉葬的念头。【评析】对那些权贵之人或长辈,我们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因为处在优势的人为了自己的位置和姿态,不会轻易采纳他人的建议。我们对他们说建议之前要重在考虑一下说话的方式,即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才能使他们接受我们的建议。我们可以设问对方一些最基本的事理,这些设问絶对会得到肯定的答复,当与对方在基本事理上达成一致,取得双方在心理和事理的一致和认同,然后再推演出自己的目的,如此循循善诱方可达到预期的目的。秦策三秦客卿造谓穰侯曰【提要】如何让他人成为你的盟友,如何动员盟友一起对付敌人、同仇敌忾,是我们在商界、政界和其它人际环境经常遇到的事情,高明的战国说客仅凭三寸之舌,就可完成组织盟友、鼓动盟友攻击敌人的不易工作。【原文】 秦客卿造谓穰侯曰:「秦封君以陶,藉君天下数年矣。攻齐之事成,陶为万乘,长小国,率以朝,天下必听,五伯之事也;攻齐不成,陶为邻恤,而莫之据也。故攻齐之于陶也,存亡之机也。君于成之,何不使人谓燕相国曰:『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舜虽贤,不遇尧也不得为天子;汤、武虽贤,不当桀、纣不王;故以舜、汤、武之贤,不遭时,不得帝王。令攻齐,此君之大时也已。因天下之力,伐仇国之齐,报惠王之耻,成昭王之功,除万世之害,此燕之长利,而君之大名也。《书》云,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吴不亡越,越故亡吴;齐不亡燕,燕故亡齐。齐亡于燕,吴亡于越,此除疾不尽也。以非此时也成君之功,除君之害,秦卒有他事而从齐,齐、秦合,其仇君必深矣。挟君之仇以诛于燕,后虽悔之,不可得也矣。君悉燕兵而疾僭之,天下之从君也,若报父子之仇。诚能亡齐,封君于河南,为万乘,达除于中国,南与陶为邻,世世无患。愿君之专志于攻齐而无他虑也。』」【译文】秦国客卿造对秦国相国穰侯魏冉说:“自从秦王把陶邑封给您,至今您在秦国已经掌权好几年了。如果你能攻下齐国的话,您的封地陶邑作万乘大国就指日可待了,这样您可以成为小国之长,小国的领袖,诸侯无不俯首听命,这可以同春秋时代的五霸相比啊!如不攻齐,邻国必然对陶邑虎视耽耽,从此永无宁日。所以进攻齐国,这对陶邑来说,是存亡的关键。您如果想得到成功,为什么不派人去燕国对燕国相国公孙操说:即使是品格、智慧最高超的圣人,他也不能创造时势,时机来了就不能把它放过。虞舜虽贤,如果不遇到唐尧,他们也不会成为天子,商汤、周武王虽贤,如果不是遇到昏君夏桀和商纣,他们也不会称王于天下。所以即使是贤能的虞舜、商汤和周武王,他们如果不遇到时机,也都不可能成为帝王。现在诸侯要进攻齐国,这是您的大好时机啊!凭借诸侯之力,攻打敌对的齐国,既可以报复燕惠王以前的耻辱,又可以完成燕昭王未尽的功业,还可以为燕国除掉万世之害,这是燕国长远的利益所在,也是您建成大名的良好时机。《尚书》上说:『做好事要愈多愈好除祸害要愈彻底愈好。』吴国不乘势灭掉越国,越国反而灭了吴国;齐国不乘势灭掉燕国,燕国反而几乎灭了齐国。齐国几乎被燕国所灭,吴国终于被越国灭掉,这都是因为除害不彻底的缘故。您如果不乘此时机完成您的功业,除掉您的祸害,一旦秦国发生其它的变故,而与齐国联合,您的敌对势力就更加强大了。以这样的仇敌来讨伐燕国,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如果您动员燕国的兵力,马上消灭齐国,诸侯也一定会像父子报仇那样,争先恐后地响应您的行动。如果真正能够灭掉齐国,我们将把黄河以南一带作为您的封地,您将会比作万乘之国,身居中原,四通八达,南与陶邑为邻,永世没有祸患,希望您一心一意地进攻齐国吧,不要有其它什么想法了。”【评析】要想强大,必须要拥有他人的力量和资源,人与人之间如此,国家之间也如此。所以客卿造认为魏冉只有攻下齐国才能使陶邑强大称霸。而对付敌国,一定要寻找盟友,从盟友的自身利益出发,说服他加盟,如此就有了攻克敌国的胜算。客卿造对燕国的说辞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各种意思层次分明、不断迭进,举例、引用、假设等修辞手法层出不穷,是游说中的典范之作。我们说话时也要熟练应用这种层层迭进的游说方法。他的游说可以划分为以下4个段落:1以虞舜、商汤和周武王的案例说明要抓住机会攻齐;2引用《尚书》和假设的情况说明消灭齐国必须彻底;3用假设攻击齐国的情况说明消灭齐国会得到各国援助;4用假设已经消灭齐国的情况说明消灭齐国后的巨大利益。范睢因王稽入秦【提要】范睢是本书的又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口才与谋略在战国纵横家中属于一流。「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是最可恨最可悲的,我们看看范睢是怎样推销自己,从而受到重视,登上历史舞台的。 【原文】范子因王稽入秦,献书昭王曰:“臣闻明主莅正,有功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职焉,能者亦不得蔽隐。使以臣之言为可,则行而益利其道;若将弗行,则久留臣无为也。语曰:『人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则不然,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要不足以待斧钺,岂敢以疑事尝试于王乎?虽以臣为贱而轻辱臣,独不重任臣者,后无反复于王前耶? 臣闻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矣。是何故也?为其凋荣也。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于成败之事,利则行之,害则舍之,疑则少尝之,虽尧、舜、禹、汤复生,弗能改已!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意者,臣愚而不阖于王心耶!抑其言臣者,将贱而不足听耶!非若是也,则臣之志,愿少赐游观之间,望见足下而入之。”书上,秦王说之,因谢王稽,使人持车召之。【译文】范睢得王稽之助来到秦国,他献书昭王说:“臣听说明君主政,有战功的必然得到奖赏,有能力的一定授予官职;功劳大的俸禄多,战功多的爵位高,能治理民众的官位高。没有才能的不会让他任职,有能力的不会被埋没。假如大王认为臣说得在理,就请大王依计试行之,臣自信能有益于治道。如果明知其利而不行其道,那臣即使久留于秦也枉自无用。谚语道:『一般的君王行功论赏,总以好恶而施,而英明的君主却不是这样,总是赏有功而罚有罪。』现在,我的胸膛挡不住杀人用的垫板,我的腰板抵不住利斧,我怎敢拿毫无把握的计策上献给大王呢?臣虽鄙贱不足以闻,大王又难道会认为举荐臣的人(指王稽)胆敢欺诈大王吗?臣听说周之砥卮、宋之结绿、魏之悬黎、楚之和璞,都是为璞所遮的美玉,最初玉工都不能辩别,历经波折最终成为天下名器。既然这样,那么圣王所遗弃的人难道就不能使国家富强吗?臣听说善于治家的,在国内招致人才;善于治国的,更到诸侯国中寻觅良臣。正因为天下有明君贤主,各诸侯国才不可能专有贤士。究其原因,在于昏庸的诸侯们空有眼珠,不能识才,而任人才流动。正如良医能预测生死一样,明主能够洞察事情的成败,有利则为,有害则不为,疑惑不定则尝试而为之。这是尧、禹、汤等圣主也无法改变的通则。至关重要的言语,臣不敢写在这里;而一些肤浅的话语又不值一说。臣内心惴惴不安,也许是臣的愚味无知,使言语不符合大王心意?还是由于推荐臣的人出身鄙贱,大王认定他们的话不足相信?如果不是这些原因,那么我的意思是,希望大王能稍微腾出一点游览观赏的余暇,我将当面进言。”这封自荐的奏书献上后,秦王十分高兴,向王稽表示了荐举贤才的谢意,再派车马去召请范睢。【评析】人一生其实只有一项工作,那就是推销自己。每个人的生存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资源,你要得到资源,就要与对方进行交易销售自己的资源,换来自己想要的资源。凡是有大成就的人,都是人们对他有大需求的人,而人们之能认可他,在于他能销售自己,使自己价值连城、奇货可居。所以人生在世,学会推销自己是第一位的。范睢向秦昭王写的自荐信,先谈论治国的一般道理,再谈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最后在说明自己是真心献计的同时,委婉地要求见面。其实人最怕见面,一见面就具有亲切感、就更容易说服人,一见面好多事就推脱不过。所以一定要争取和要人们见面。这封自荐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达到能够与秦昭王面谈。范睢以他简略而委婉的说辞很容易就达到了这个目的。只要见到了秦王,那么更详细更富有智慧的谋划一定会使秦王折服,会使自己的抱负和愿望得到实现。范睢至秦【提要】范睢在秦王前面开始了类似「隆中对」一样的国家大计的决策和游说。他不同于苏秦、张仪的是,在正式开始宣讲他的谋划前,非常善于摆谱、营造氛围,结果使秦王非常重视他的论说,从一开始就打算认真实践、言听计从。 【原文】范睢至秦,王庭迎,谓范睢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范睢辞让。是日见范睢,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睢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睢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覊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此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睢再拜,秦王亦再拜。范睢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王曰:「愿闻所失计。」睢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可亲,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疏于计矣!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之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地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则天下莫能害。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睢曰:「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范睢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即着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译文】范睢来到秦宫,秦王亲自到大厅迎接。秦王对范睢说:「我很久以来,就该亲自来领受您的教导,正碰上要急于处理义渠国的事务,而我每天又要亲自给太后问安;现在义渠的事已经处理完毕,我这才能够亲自领受您的教导了。我深深感到自己愚蠢胡涂。」于是秦王以正式的宾主礼仪接待了范睢,范睢也表示谦让。这天,凡是见到范睢的人,没有不肃然起敬,另眼相看的。秦王把左右的人支使出去,宫中只剩下他们两人,秦王直起腰腿,跪身请求说:「先生怎么来教导我呢?」范睢只是「啊啊」了两声。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睢还是「啊啊」了两声。就这样一连三次。秦王又拜请说:「先生硬是不教导我了吗?」范睢便恭敬地解释说:“我并不敢这样。我听说,当初吕尚与文王相遇的时候,他只是一个渔夫,在渭河钓鱼而已,那时,他们很陌生。此后,吕尚一进言,就被尊为太师,和文王同车回去,这是因为他谈得很深入的缘故。所以文王终于因吕尚而建立了功业,最后掌握了天下的大权,自己立为帝王。如果文王当时疏远吕尚,不与他深谈,周朝就不可能有天子的圣德,而文王、武王也不可能成就帝王的事业。现在,我只是个旅居在秦国的宾客,与大王比较陌生,但想陈述的又是纠正君王政务的问题,而且还会关涉到君王的骨肉之亲。我本想尽我的愚忠,可又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三次问我,我都没有回答。我并不是有什么畏惧而不敢进言。我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说了,明天可能就会遭到杀身之祸。但是,我并不畏惧,大王真能按照我的计谋去做,我即使身死,也不会以为是祸患;即使流亡,也不会以此为忧虑;即使不得已漆身为癞,披发为狂,也不会以此为耻辱。五帝是天下的圣人,但终究要死;三王是天下的仁人,但终究要死;五霸是天下的贤人,但终究要死;乌获是天下的大力士,但终究要死;孟贲、夏育是天下的勇士,但终究要死。死,是人人不可避免的,这是自然界的必然规律。如果能够稍补益于秦国,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伍子胥当年是躲藏在口袋里逃出昭关的,他晚上出行,白天躲藏,到了凌水,吃不上饭饿着肚皮,双膝跪地,双手爬行,在吴市讨饭度日,但终于帮助阖庐复兴了吴国,使吴王阖庐建立了霸业。如果让我像伍子胥一样能呈献计谋,即使遭到囚禁,终身不再出狱,只要能实现我的计谋,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当初殷韩的箕子,楚国的接舆,漆身为癞,披发为狂,却终究无益于殷、楚。如果使我与箕子、接舆有同样的遭遇,也漆身为癞,只要有益于圣明的君王,这就是我最大的光荣,我又有什么可感到耻辱的呢?我所担心的是,我死了以后,人们见到这样尽忠于大王,终究还是身死,因此人们都会闭口不言、裹足不前,不肯到秦国来。大王对上畏惧太后的威严,对下又迷惑于大臣的虚伪,住在深宫之中,不离宫中侍奉之人之手,终身迷惑胡涂,不能了解坏人坏事。这样,大而言之,则会使得国家遭受灭亡之祸,小而言之,则使得自己处于孤立危境。这就是我所担心害怕的。如果我死了,秦国却治理的很好,这比我活着要好得很多。”秦王跪身说:「先生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呢?秦国是个偏僻边远的国家,我又是一个没有才能的愚人,先生能到卑国来,这是上天让我来烦扰先生,使得先王留下来的功业不至中断。我能接受先生的教导,这是上天要先生扶助先王,不抛弃我。先生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呢?今后事无大小,上至太后,下及大臣,所有一切,都希望先生一一给我教导,千万不要对我有什么疑惑。」范睢因而再次拜谢,秦王也再次回拜。范睢说:「大王的国家,北有甘泉、谷口,南绕泾水和渭水的广大地区,西南有陇山、蜀地,东面有函谷关、崤山;战车有千辆,精兵有百万。拿秦国兵卒的勇敢,车骑的众多,来抵挡诸侯国,就如猛犬追赶跛免一般,轻易就可造成霸王的功业。如今反而闭锁函谷关门,兵卒不敢向山以东诸侯窥视一下,这是秦国穰侯魏冉为秦国谋划不忠实,导致大王的决策失误啊!」秦王说:「愿闻所以失计之处」范睢说:“大王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齐,这不是好的计谋。出兵少了,并不能够损伤齐国;多了,则对秦国有害。臣揣摩大王的计谋,是想本国少出兵,而让韩、魏全部出兵,这就不相宜了。如今明知盟国不可以信任,却越过他们的国土去作战,这可以吗?显然是疏于算计了!从前,齐国攻打楚国,打了大胜仗,攻破了楚国的军队,擒杀了它的将帅,两次拓地千里,但到最后连寸土也没得到,这难道是齐国不想得到土地吗?疆界形势不允许它占有啊!诸侯见齐国士卒疲弊君臣不和睦,起兵来攻打它,齐缗王出走,军队被攻破,遭到天下人的耻笑。落得如此下场,就因为齐伐楚而使韩、魏获得土地壮大起来的缘故。这就是所说的借给强盗兵器而资助小偷粮食啊!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2
正序
倒序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2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3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4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5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6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7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8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9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10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11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12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战国策
战国策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