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六节课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第十六节课现在讲第二品“忏悔品”,本品可分为总义与论义,总义当中包括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抉择发心”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第二个问题,也即“随发心而行持”。这里又分受戒的方法、护戒的方法、还净的方法三个方面,其中前两个问题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第三个问题:辛三、受戒之仪轨:昨天讲了菩提心的本体如何?有什么样的分类?依靠何种对境于自相续中受持?受戒补特伽罗的身份如何?今天讲如果具足了善知识,同时自己也堪为发菩提心的法器,那应该通过什么仪轨来受持。什么是仪轨呢?大家都知道,世间当中有各种各样的仪式,在举行这些仪式的时候,有他们特殊的一种仪轨,同样,佛教中也有许多的仪轨,有观想的也有念诵的。那么菩萨戒是依靠仪轨来受持,还是非仪轨来受持呢?下面讲这个问题。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没有提及说愿菩提心的仪轨。〗本来广大行派当中,无著菩萨对菩萨戒讲得非常清楚,但并没有提及愿菩提心依靠仪轨而受持。〖法友尊者等也认为愿菩提心并不观待仪轨。〗学习《现观庄严论》时,经常会提到印度非常著名的法友尊者,他在有关大乘论典中,也没有提及愿菩提心是依靠仪轨而得受的。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愿菩提心,是自己心里面的一种誓言,这种誓言不一定依靠仪轨,所以无著菩萨、法友尊者都认为,愿菩提心是大乘修行人自己心里的一种默默发愿,不必安立仪轨。〖阿底峡尊者依次造了愿行菩提心仪轨。〗阿底峡尊者的观点则有所不同,他先造了愿菩提心的仪轨,又造了行菩提心的仪轨,这种认为“愿菩提心需要仪轨”的观点,与我们前译派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比较相同。大家应该记得,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讲过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的仪轨,不同的是,里面的愿、行菩提心的仪轨只有一个,而没有分开,依此可以次第或同时受持两种菩提心。〖本论按照《释论》的观点来讲,是从殊胜补特伽罗的角度同时受愿行菩提心的仪轨。〗根据印度论师《释论》[1]中的观点,愿、行菩提心必须依靠仪轨来受,并且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受。当然,“同一时间”是针对殊胜修行人而言的,如果自己的根基不是特别殊胜,既没有智慧也没有悲心,那不一定能同时受持两种菩提心。对于一般的平凡人而言,应该先受愿菩提心,之后再受行菩提心,这样的次第比较合理。所以,《释论》的观点是从殊胜补特伽罗的角度来解释的。〖那波瓦尊者说:“愿菩提心是发心,行菩提心是菩萨戒。”〗有些人问:“我发了菩提心,是否等于已经受了菩萨戒?”或者“我受过菩萨戒,算不算已经发了菩提心?”对此可以这样回答:按照那波瓦尊者的观点,心中默默发愿叫做发心,不一定是受了菩萨戒,但受持行菩提心的话,那就真正守持了菩萨戒。所以,受菩萨戒是否等于发心?可以说受菩萨戒肯定已经发心了。那么,发了心是不是已经受了菩萨戒呢?这不一定,仅仅发一个愿菩提心,不一定是受菩萨戒,那波瓦尊者是这样认为的。〖并且认为此论宣说了次第或同时受愿行菩提心的两种方法,〗尊者还认为,《入菩萨行论》中讲了钝根与利根两种人,如果根基比较差,就应该先受愿菩提心,再受行菩提心,这是“次第”受持的方法;如果根基比较好,则可以“同时”受持愿、行两种菩提心。这里,无著菩萨将印度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的一些观点讲得非常清楚,分析得相当好。〖慧源尊者等也认为:愿菩提心是发心,行菩提心是菩萨戒。〗这与那波瓦尊者的观点是相同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仅仅是心中发愿,实际行动中任何事情都没有做,虽然是有功德,但与行菩提心比较起来,还不算正式受了菩萨戒。因此,我们只是心中发一个愿,说“我现在已经发愿了,可以开始修行了”,但在实际行动当中,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一点都不做、一点都没有想,只是空口谈着,这种人算不算真正受了菩萨戒呢?不算。口里说得特别漂亮,但实际行动一点都不做,这种人离行持菩萨道还很远呢!我要求大家每天早上修菩提心,如果早上不行的话,你应该看一看,自己每天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假如连半个小时都抽不出来,这恐怕是不可能的。要知道,修行不能忘,仅是心里发愿而没有实际去做,这只相当于愿菩提心,我们必须要在实际行为中做,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我们早上发了愿,白天不管接触什么样的众生,都应该以菩提心来摄持,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众生,也要为众生真正做一点事情。有些人只是心里发愿,口头上说得很好,但实际并没有去做,这恐怕是不对的。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将愿行结合起来,比如说劝学《入菩萨行论》,你每天对别人宣传一下《入菩萨行论》对自己的相续有什么帮助、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别人愿不愿意学习不要紧,只要你在实际行动中真正为众生去做就可以了。或者说,现在通过各种方式推广学习《入菩萨行论》,我们分了一些小组负责将资料、VCD等传播给他人,在此期间你可能会耽误一点时间,牺牲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但这是为众生在做事情!所谓的“救度众生”,不一定是将所有众生马上从轮回苦海中度化出来,作为凡夫人,这还是有很大的困难。我们现在能做的,不仅是心里面想,每天做的事情也应该观察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众生?为众生的话,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别人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这叫做真正的实际行动。大家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应令自己的相续真正有所受益,若能如此,这次传讲《入菩萨行论》才算是有实质性的意义了。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善始善终,尽量不要出现中间夭折、中间断传承的现象。同时也希望你们在报名的时候不要虚报,这样没有任何必要,不仅我这里费很多力量,对你们来讲也没有什么意义。当然,真正愿意学的人,我们会尽力帮助他们,你们也应该到自己的负责人那里报名,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当中,认真完成这一学期的所学内容。要知道,不管学习哪一种学问,没有一种压力就不可能有动力,没有动力就不会有好的效果。除了极个别的人以外,大家最好还是安排一个时间集中讨论,没有集中的话,仅凭个人力量学习是相当困难的。当然,如果有些政府人员不方便,或者有些人的性格跟谁都合不拢,我们也没有办法,除了这些人以外,大家在共同的场合中交流心得,相信学习会有所成效。我们无论学习佛法还是世间知识,只有在团体或人群中才能进步,现在不管哪一个国家,为了培养人才必须依靠学校,其原因也在于此。这次参加学习的人,很多都是寺院的出家人,这样非常好,否则,出家人一点也不闻思,成天享用三宝财产不太好,大家确实需要这样的学习;同时,还有佛学院的道友、大学老师、学生、各行各业的人也都在参加。这些人当中,有的人可能担忧的比较多:我这次学习,会不会被我的上师发现了?会不会被下面的人发现了?会不会被政府部门发现了?因此好多人始终不敢露面,一直藏起来。其实我想,不管是世间还是出世间,我们学习大乘佛法是件好事,用不着那么躲躲藏藏的,这又不是叫你贪污、吃人们的血汗,也不是叫你天天打麻将、干坏事,如果是这样,被单位或别人发现了,觉得你的行为不如法,惩罚你、讥笑你也是应该的,但并不是这样的。我认识很多政府官员,他们不论地位还是智慧,各个方面都非常不错,他们都是开门见山、名正言顺地去学佛法,这样学习以后,不管是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会起到不可思议的作用。毕竟我们学的是慈悲心、爱心、智慧,若能将这种佛教观念与当今世界所提倡的和谐社会、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等结合起来,后者才能真正展现出其甚深内涵。有些人的思想一直停留在五、六十年代,始终不能放开,总认为偷偷摸摸学点东西才有价值。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当今各国在文化交流、经济贸易等方面都有一定开放性的突破,同样,我们在学习大乘佛法的时候,也应该将有些不必要的执著放下,不管是善知识也好,出家人、在家人也好,大家都要想得通,也许最初的时候有人不适应你的言行举止,但逐渐逐渐就会理解的。我们学习《入菩萨行论》,既不与世间的法律、法规、政策冲突,也不与人们的家庭生活、社会理念相违,只是希望大家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完美,如果连这样的佛教精神都不愿意去学,或者特意去克制的话,这个人的精神可能有问题。世间上有很多人喜欢在没意义的事情上想得多、做得也多,有时候看到他们的一些事情,真是觉得特别可怜,本来没什么好担忧的,凭白无故地就开始担心,最后把自己弄得特别痛苦。前段时间有这样一个新闻:有一家两口子,男的想:我如果做生意赚了五百万,这个钱怎么用呢?他心里一直这样盘算,后来对妻子说:“我万一赚了五百万,首先应该办一个公司,找一个很好的秘书,然后给我父母多少多少……”他妻子听后说:“如果你真的赚了五百万,我的家人也要分一部分!”就这样,他们在财产分配上开始吵架,解决不了就闹离婚,最后只有上法庭。法官问他们:“你们到底赚了五百万没有?”他们说还没有。法官就告诉他们:“既然没有,等以后真正有了再说!”后来他们也觉得这件事荒唐可笑,就返回去了。所以,我们有时候做事情,是自己在给自己心里打疙瘩,本来不可能出现的很多担忧,将自己闹得身心不安、特别痛苦,这种现象非常多。我希望学习《入菩萨行论》的大乘行人,尽量每天对众生负责,哪怕做一点点事情也可以。一天当中,我们早上只修半个小时菩提心,其余的时间,除了自己的事情以外,有没有为众生做一点事情?从无始以来到现在,甚至从小到现在,我们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奔波,每天二十四小时基本上都在为自己的家人、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现在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能不能每天为众生做一点事情?当然,所有的时间都去利益众生,除了一些高僧大德和真正具有利他心的人以外,这可能有点困难,但是,我们每天能不能对众生做一点事?这不是口头上说的,而是实际行动中能不能这样去做?如果能的话,这就是所谓的行菩提心。各位论师所讲的不同观点,总的来说,在心和行为两个方面有所差别。〖尽管众说纷纭,但在此只是稍稍加以分析,其实,愿菩提心不是依靠仪轨而生起而且不成为菩萨戒这种情况的的确确也是有的。〗不是由仪轨产生的愿菩提心不成为菩萨戒的现象有没有呢?的的确确是有的。就像心里面想要去拉萨,但实际行动一点也没有一样,没有任何仪轨的发心只可以算是愿菩提心。世间上很多人这样讲:“皈依的仪式不需要,只要心里面想皈依就可以了”、“仪式都是多余的事情,我心中有佛就可以了”、“发菩提心不用什么仪轨,只要我心底善良就可以了”……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呢?虽然心里发愿可以,但这完不完整呢?不完整。这样算不算真正的大乘佛教徒呢?还不算。那什么时候才算呢?举行仪式受了菩萨戒以后,才算真正的大乘佛教徒。我以前遇到一个人,他说:“我不承认佛教的仪轨、仪式,只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承认皈依三宝,但这种仪轨,我从来都不愿意执行。”我对他开玩笑道:“那你成家的时候,结婚的仪式也没有必要了,只要对对方有一种欢喜心就可以了;感情破裂的时候,离婚手续也没有用了,因为这些仪式完全是多余的。”听了之后,他想了一会儿,也没给我正式回答。实际上,这种情况的确有,有些人总觉得佛教的这些仪轨纯属多余,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是多余,那世间上多余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比如说,公司开业时的剪彩仪式,寺院开始修建时的奠基仪式……。当然,这些所谓的仪式,从胜义角度而言是空性,说它是多余也未尝不可,但从世俗角度来说,这些仪式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没有开业仪式,在人们的心中这个公司根本不存在,但是通过举行一种仪式,公司的正规运转就启动了。同样的道理,佛教的仪轨也不是没有意义,只要心底善良就可以了,如果真是如此,就像刚才的回答一样——结婚、离婚也不用办手续了。〖然而,依靠仪轨而生起也不相违,如果依靠仪轨在证得菩提之前具足断除一切所断的心〗前面说了,未以仪轨受持的愿菩提心是存在的,那依靠仪轨产生的愿菩提心有没有呢?也是有的。“乃至获得佛果之前,我再也不害众生,一定要帮助众生”,有了这样一颗心,依靠仪轨受持,那就成了菩萨戒。〖本论中说:“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什么时候你的相续中具足了断除一切恶业的心,那个时候,你的持戒波罗蜜多就已经圆满了。戒的本体实际上就是一种断恶的心,有些有仪轨,有些没有仪轨,依靠仪轨产生的,就像上学报名一样,只有报名手续齐全了,你才能成为这个学校的人,同样的道理,只有依靠仪轨在自相续中真正发了菩提心,从此以后,我们才属于大乘种性的人。如果认为这些仪轨是多余的事情,那我们上学报名、办各种各样的手续也是多余的了,只要心里想我好好读书就可以了。所以,有些人对佛教一无所知,说的话听起来也特别可笑!〖当然,行菩提心绝对属于菩萨戒所摄,不管是次第还是同时受愿行菩提心,都未尝不可。〗作为利根者,同时受愿、行两种菩提心是可以的;作为钝根者,则应次第地先受愿菩提心,然后再受行菩提心。但不管是次第还是同时,这两种受戒方法在经论中都出现过,〖并且不存在以理妨害〗。什么叫做“以理妨害”呢?自己所承认的观点,在道理上不会有任何违害。我们学中观、因明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以理妨害”,比如说“火不是热性的”,这一点不管是从现量(眼、耳、鼻、舌、身明显感知)、比量(推理)哪方面观察,都有理证的妨害,但如果说“火在名言中是热性的”,那就没有以理妨害了。所以,根据理论无法成立的就叫做“以理妨害”,这属于一种佛教术语,大家应该记住。〖本来,受戒的方法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这里按照本论所讲的加行、正行与后行来受。〗受菩萨戒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龙猛菩萨、无著菩萨、阿底峡尊者等的受戒方式,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受戒方式,但这里,则是按照《入菩萨行论》的受戒方式,也就是:加行时,修七支供净除罪业、积累资粮;正行时,依靠仪轨来正式受持;后行时,修持自他欢喜心。上述内容虽然不多,但若想对菩萨行从头到尾全面地了解,这两堂课的内容还是相当关键的。第一个问题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第二个问题,还是用昨天的那个比喻:我们通过各种途径买到了空调,在家中也已经安装上了,之后应该怎么保护呢?没有保护的话,过两天就坏了,花这么多钱是很可惜的。同样,我们相续中有了菩萨戒,为了防止失坏,怎样守护戒律呢?下面就讲这个问题。庚二、护戒方法:〖断除菩萨的一切所断,修学一切学处。〗护戒的方法是什么?该学的要学,该断的一定要断。比如,小乘的别解脱戒当中,如果你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优婆夷戒、优婆塞戒,你的相续中就已经有了出家戒或者居士戒了,这个戒条你必须先要搞清楚,搞清楚以后,还要一一地保护,没有保护的话,虽然你受了戒,但很快的时间内就会毁坏的,所以必须依靠正知正念来护持。这里的“学处”,是指菩萨戒的每一条戒律。别解脱戒的戒律叫做“律仪”,菩萨戒的戒律叫做“学处”,密乘戒的戒律叫做“誓言”,虽然提法各不相同,但实际上都是戒律的意思。这些专用名词,大家还是应该记住。该断除的戒律有哪些呢?〖对于所断,《菩萨地论》中宣说了四种他胜罪,四十五种[2]恶作罪。〗印度的无著论师认为:所有的菩萨戒可以包括在四种他胜罪当中,倘若违犯了四种他胜罪,实际上已经毁犯了菩萨戒。四种他胜罪是什么呢?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说:第一条,以贪心来自赞毁他。这一条是很容易犯的,比如对施主、财产生起贪执,为了防止他人跟自己争,于是说这个上师不好、那个道友不好,但实际上别人没有那么大过失,只是你妄加诽谤而已。第二条,以吝啬心不作财法布施。因为自己特别吝啬,即使遇到了乞丐和可怜众生,也一点都舍不得布施;或者遇到一些真正的法器时,也不传给他们显宗密宗的有关法要,不作法布施。第三条,以嗔恨心损害别人,而且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忏悔。这一条也很容易犯的。比如说第二条,有些道友在街上遇到乞丐,看见第一个给一毛钱,第二个给五分钱,第三个就开始不高兴了,要是几个乞丐一起来,就更不高兴了,边皱眉头边挥手“走走走……,去去去……”。其实,作为发了菩提心或受过菩萨戒的人,如果没有相应地给一点,这是很容易犯菩萨戒的。或者,有些人真正堪为法器,对佛法特别有信心,他来请求传一点简单的法要,你明明知道他是法器,但却不给他传,说:“我没空、我没空,不想讲……”这样的话,也已经犯菩萨戒了。第三条是以嗔恨心损害别人,且不接受忏悔。比如两个人吵架,对方后来觉得自己不对,向你忏悔,如果你根本不接受,这个时候也犯菩萨戒。第四条,以愚昧无知的心舍弃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自己独创一些虚假的法,并宣扬说“我的教法对众生如何如何有利”,这也犯了菩萨戒。上述四条,在《三戒论》中讲得比较清楚,希望大家按照广行派的观点,最起码也要守持这四条戒律。菩萨戒与其他戒律有一点不相同,如果犯了的话,可以重新受持。不过,重新受持的方式,龙猛菩萨与无著菩萨的观点各不相同。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犯了菩萨根本戒之后,可以重新受三次,三次过后不能再受,就像别解脱的某些戒律一样;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违犯菩萨根本堕罪后,可以屡次受持。这四种罪叫做他胜罪,或者叫根本罪。比如小乘的戒律中,比丘有四条他胜罪,比丘尼有八条他胜罪。所谓“他胜”,《别解脱经》中佛告诸比丘,若违犯四种他胜罪中的任何一种,此比丘已彻底败于罪业足下,故称为他胜。若犯了他胜罪,此比丘不能与僧众共住、不能享用僧众的财产,必须摈除。所以,他胜的意思就是,守戒者在与罪业作战的过程中,彻底失败了,已经被罪业战胜了。“四十六种恶作”,我在这里不广说,希望你们看一下《三戒论》或旃札古昧所造的《菩萨戒二十颂》。什么是恶作罪呢?虽然没有犯根本戒,但也造下了轻微的罪业,在心的相续中已经种下了恶业的种子、染上了恶业的习气,这就叫做恶作罪,也是一种专用名词。以上讲了无著菩萨的观点,下面讲龙猛菩萨的观点,这种观点出自于《虚空藏经》。〖《虚空藏经》中所说的十四戒在《学集论》中归纳为偈颂:〗《虚空藏经》讲了十四戒律(《大密善巧方便经》中也有记载),龙猛菩萨在《学集论》中将其归纳为一个偈颂,包括国王易犯的五种定罪、大臣易犯的五种定罪、平凡人易犯的八种罪,总共有十八种罪。首先讲国王易犯的五种定罪:〖“盗夺三宝财,许为他胜罪;〗第一条是抢夺三宝的财物。如果通过不同的途径盗用三宝财产,或者将佛像、佛经等作为买卖物,从中获取钱财自己享用,而不做弘法利生的事业,这就属于夺取三宝的财产。〖舍弃微妙法,佛说第二条;〗第二条是舍法罪,也就是认为佛陀所宣说的佛法不合理,不管是大乘佛法还是小乘佛法,如果将其舍弃,就已经犯了第二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注意,舍大乘的法有舍法罪,舍小乘的法也有舍法罪。现在有些法师、居士自己信仰一个宗派,便对不信仰的宗派信口开河、随意诽谤,比如,说“密宗不是真正的佛法”,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学过密宗,没有学过的话,怎么知道密宗不是真正的佛法?还有些自认为是大乘佛教的修行人,说“南传佛教如何不好,不是纯粹的释迦牟尼佛教法……”,以这种语气开始毁谤佛法,这也是非常大的错误。已经犯了菩萨戒,自己却根本不知道,真是非常可怜!所以,我们必须要先懂得戒条,不知道戒条的话,即使犯了菩萨戒也不知道。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因为这些戒条是很容易犯的。〖于破戒比丘,殴打抢袈裟,关入牢狱中,及令彼还俗,制死为第三;〗这是第三条。也就是对破戒比丘或未破戒比丘,以有意无意的方式殴打、摧残,甚至抢夺他的三衣袈裟,将他关在监狱中、判死刑,甚至逼其还俗,如果是一个受过菩萨戒的人这样做,那他已经犯了菩萨戒。不过,这条对我们来讲不太容易犯,以前“文革”期间虽然有过这种情况,有些受过菩萨戒的人当领导,故意把所有的出家人关在监狱中或者让他们还俗、抢夺他们的袈裟等等,但现在一般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然而,现在有些受了菩萨戒的居士,通过各种方式引诱出家人还俗,这样也犯菩萨戒,这方面一定要注意。现在汉传佛教当中,有些居士对出家人的“恭敬心”不太如法,在这种不如法的心态驱动下,双方由于凡夫习气的成熟,以致出现了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这种做法非常可怕:一方面让别人犯别解脱戒,永远在轮回当中受苦,另一方面自己也犯菩萨戒,还不知道,却认为自己如何如何的了不起。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真正的修法,是密宗的一种方便法”、“这是上师以不可思议的方便来救度我”,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都是自己的分别念,都是自己因贪心增长而犯戒的,犯了戒也不知道,当知道时,后悔也没有办法了。以前石渠有一个出家人,经常梦到去莲花生大师的刹土,莲师给他授记说“如果你将附近的某某女人娶为空行母,将来可以往生清净刹土”,经常得到这样的授记。后来他自己信以为真,于是就还俗了,从此之后,这样的梦就再也没有了。后来俄巴活佛有一次在石渠开法会,举行仪式时,大家都披着出家人的袈裟,只有他穿着非常破烂的在家人的氆氇,在旁边一直哭。俄巴活佛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给自己的修行造成了很大的违缘,以前我一直认为这个梦是真的,但还俗之后,就再也没有这种梦境了。今天我看到出家人的庄严威仪,心里非常痛苦,就忍不住哭出来了……”这种现象是非常多的,以前很多上师也讲过这类的故事:好多人认为自己是在修密法、修双运,把这些也当作一种修法,甚至在梦中或白天的境象中,魔王也以莲花生大师等佛菩萨形象来给你授记,让你真的认为这对修行有帮助,从而舍戒还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从今以后,你什么成就都不会有了,自己的今生来世都完了。所以作为凡夫人,以世间感情来沟通,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千万不要将佛法与世间杂念混为一谈,否则的话,认为这是一种修法,但实际上是自己以分别念蒙蔽自己、自己欺骗自己而已。因此,大家在守持菩萨戒的过程中不得不注意。这是第三条——坏出家人。第四条是〖造五无间罪[3]〗。这条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容易犯的,像未生怨王杀父亲、能乐杀母亲,现在不一定会有。未生怨王杀父的公案,《亲友书》中曾引用过;能乐杀母的公案,在《毗奈耶经》中也有:能乐特别喜欢一个女人,但他的母亲一直不同意,甚至每晚睡在他的门口不让他出去。有一次他特别生气,举起宝剑就杀了母亲,然后跑到女人那里。到了以后他想:我今天为她杀了母亲,如果对她说,她一定会非常高兴的。女人见他神情紧张,就关心地询问原因,他把事情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没想到女人听后特别害怕,心里寻思:这个人连亲生母亲也能杀,对我肯定是不会客气的。这样想后,她说:“你非常了不起、非常不错,你等一下,我出去一会儿。”然后跑到屋顶上大喊:“救命啊!这里来坏人啦!”能乐听后特别害怕,马上跑回母亲尸体的旁边,把宝剑放在那里,自己也站在屋顶上大喊:“救命啊!我的母亲被杀了!”……后来的结果怎么样,佛经中讲得不是很清楚,总而言之,这种情况下杀母亲的也有。还有杀阿罗汉、破和合僧。真正的破和合僧,只有佛陀在世时才会出现,现在不会有。但一般来讲,两个僧团之间不团结,有些人在上师与上师之间说离间语,或在僧人与僧人之间搬弄是非,导致彼此的关系破裂,尤其是有些居士经常喜欢讲一些是是非非,说很多流言蜚语,致使僧团内部很不团结,这种现象基本上也属于造五无间罪。大家一定要注意!实际上,所有的僧团,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所有的出家人都是释迦牟尼佛的追随者,没有必要互相不团结!至于“出佛身血”,由于佛陀已不在人间,真正出佛身血也不会发生,但如果对佛经、佛像不尊重,以嗔恨心来毁坏,这些事情也接近于造五无间罪,这方面也值得注意。第五条是〖持执诸邪见”,这是讲国王五定罪。〗在名言当中,本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前世后世都是存在的,但如果你认为这些都不存在的话,就叫做持邪见。以上讲了国王的五条定罪。国王的势力比较大,经常会惩罚出家人,所以这些戒条是很容易犯的。〖“彼之前四条,复加毁城等,佛说根本罪”,这是讲大臣五定罪。〗这是讲大臣的五条定罪:将国王五条定罪中的“持邪见”改为“毁坏城镇”就可以了。作为大臣,在国王的指使和命令下,经常到城市中搞一些破坏,如果违犯这一条,也是犯了菩萨戒。上述五条是大臣容易犯的戒律。下面讲平凡人易犯的八条戒律。第一条〖“于未修心众,宣说空性法;〗在相续尚未成熟、不定种性的人面前宣讲“空性”,如果对方连皈依都不懂,你就给他讲《中论》、最甚深的大圆满、最甚深的空性见,或者非要给他灌个顶不可。这种情况会不会犯菩萨戒?我经常有这方面的思考,因为对方的根器一点也不成熟,什么叫密宗、什么叫皈依发心都不懂,一来就拿个宝瓶给他灌顶,会不会犯这一条戒律呢?虽然其他经论中没有明文规定,但你们自己可以慢慢想一想。第二条〖令诸佛教徒,退失圆菩提;〗有些佛教徒已经趋入了大乘菩提道,但你对他说:“学大乘是没什么用的,一定要学小乘才好,学大乘非常困难,要在多生累劫当中布施、持戒……,多麻烦哪,还是学小乘吧!”或者“你不要学藏传佛教,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这都会犯菩萨戒。要知道,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如果只念一句佛号就能解决任何问题,佛陀也就不必传八万四千法门了。我在这里也不敢说“所有人都要学密法”,因为有些人适合学大乘,有些人适合学小乘,如果一口咬定“你一定要学哪个法门”,这是非常危险的,会不会犯菩萨戒,自己也值得考虑。第三条〖尽舍别解脱,修行大乘法;〗有些人在小乘当中,如果能够让他转为大乘根基的话,对他宣说一些大乘的功德,让他逐渐趋入大乘佛法,这样也是可以的。但有些人明明是小乘根基,小乘戒律也守得相当好,你对他讲大乘的功德,要求他一定要舍弃小乘戒律、小乘的见修行果,之后趋入大乘,如果这个人真这样做的话,也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不要强迫别人一定要学《入菩萨行论》,如果这个人的根基还没有成熟,你强迫地将他引进来也不一定起作用。学习佛法应该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实在不愿意学就不要强迫,虽然可以对他讲一下这方面的功德,但他原来的宗派、原来的戒律没有必要舍弃。第四条〖执说小乘法,不能断贪等,令他亦持此;〗在一些持执小乘戒律、见解的人面前说:“你不要学小乘,它不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你一定要趋入大乘!”然后,自己舍弃小乘所有的法而受持大乘法,让别人也要舍弃小乘法,这样就是犯了菩萨戒。第五条〖宣扬自功德,为利养恭敬,以语诋毁他;〗自己本来没有任何功德,却在别人面前大肆宣扬,说“我的功德如何如何”,或者以嫉妒心为了获得名闻利养去诋毁别人、说别人的过失。不管人家有没有这种过失,有些出家人或在家人特别喜欢讲,你们一定要注意,造口业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到一些居士团体中,经常能听到很多是是非非,这个居士不好、那个居士不好,除了自己以外全部都是坏人,这样会不会犯菩萨戒?肯定会的,这种语言中自赞毁他的成分是相当多的,所以我们说话一定要注意,这就是第五条。第六条〖谓我深安忍,言说颠倒语;〗自己明明知道没有大彻大悟,却大言不惭地说“我已经开悟了”、“我通达了甚深法性”、“我获得了加行道、一地菩萨、八地菩萨的无生法忍”……,这样信口雌黄地说大妄语、颠倒语,就是犯了第六条。第七条〖惩令惩沙门,三宝财行贿,以及受贿赂;〗通过离间语的挑拨,让有权势的人惩罚沙门,令沙门取三宝的财物进行贿赂。离间者、有权势者、行贿者如果受过菩萨戒,则已经毁犯了学处。第八条〖令舍弃寂止,修者诸受用,施于闻思者。〗让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离开那里,去往大城市,如果没有特殊的必要,这是不合理的。还有,将闻思者的财物供养给修行者,将修行者的财物供给读诵者或闻思者,这样也犯菩萨戒。〖此等根本罪,众生大狱因。”〗这些是平凡人易犯的八条根本罪。〖按照这其中所说,国王与大臣共有十定罪,再加上舍弃愿菩提心,总共有十九种菩萨堕罪。〗《宝积经》中讲:“若加上舍弃行菩提心,共有二十条菩萨罪。”同样,《虚空藏经》、《月藏经》中也都讲道,舍弃行菩提心亦属于堕罪。以上这些道理,是藏传佛教按照印度龙猛菩萨、无著菩萨两大教派的观点而安立的。学菩萨戒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通达,受了菩萨戒以后,我们应该对照自己到底犯了没有。虽然所有的细微学处全部对照比较困难,但可根据龙猛菩萨的十八条戒律、无著菩萨的四条戒律为标准,观察自己到底犯了没有?如果受了菩萨戒,但这方面不观察的话,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大乘行人。至于汉传佛教,如今很多大德主要依靠《梵网经》来传授菩萨戒。《梵网经》曾有一段历史:最初有八百人祈求鸠摩罗什传授菩萨戒,但由于当时没有梵文法本,鸠摩罗什只有通过口述给他们传授,并以此安立了一些菩萨戒条。后来,真谛译师特别想将《梵网经》的大本从印度带过来,没想到一登上南海的船,这艘船就一直往下沉,其余的东西全部拿走也不行,后来只有把《梵网经》放弃,船才浮上水面,可以行驶了。看到这种情景,真谛译师觉得特别遗憾,叹道:“菩萨戒律,汉土无缘,深可悲也!”意思就是说,菩萨戒律与汉地的有情没有因缘,真是非常非常的悲哀!历史上有这种说法——[1]《释论》:也叫《入菩萨行论大疏》。[2]此处藏文为四十五种恶作罪,但实际应该是四十六种,望大家斟酌。[3]五无间罪: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附录第十六节课思考题121、名词解释:以理妨害他胜罪恶作罪五无间罪学处122、按照本论的观点,仅发愿要利益众生,是否就已经得到了菩萨戒?如果不是的话,那在什么情况下才得菩萨戒?123、我们可以同时受愿行菩提心吗?为什么?124、菩萨戒条中,哪些是你最容易犯的?你打算平时怎样护持这些学处?125、犯了菩萨根本戒以后,是否像违犯小乘别解脱戒那样不能恢复?对此,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各有什么观点?126、请写出平凡人容易犯的八条定罪,并作具体解释。127、一个人受了戒但不懂戒条,会有什么后果?请举一实例说明。128、有些人认为:佛教的皈依受戒都是表面形式,有心就好了,这些仪式完全是多余的。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129、我们平时在街上看到乞丐时,作为受了菩萨戒的人,怎样对待才不犯学处?130、大乘菩萨的根本戒有哪四条?请一一解释。131、受了菩萨戒的居士,如果引诱出家人还俗,双方会犯哪些戒律?后果会怎么样?132、如果梦里佛陀显现让你做破戒的事,你会怎样处理?为什么?133、在家居士如果挑拨上师与上师之间、僧团与僧团之间的关系,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你打算今后怎样注意?134、有人说:“小乘是焦芽败种,不要学小乘,应该学大乘。”或“密宗是婆罗门教,不是真正的佛法,应该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说这种话的人,会有什么危险性?对此你应当怎么做?135、菩萨的堕罪共有几条?请具体说明。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七节课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第十七节课《入菩萨行论》第一品已经讲完了,现在是讲第二品的总义部分。昨天讲了如何受菩萨戒以及护戒的方法。在介绍所护持的具体戒条时,提到了汉传佛教的菩萨戒根据《梵网经》来受持,此经的历史有几种说法:一种是真谛法师的历史,昨天已讲过;还有一种是昙无谶的历史。在昙无谶时代,法进等弟子请求昙无谶翻译菩萨戒仪轨,他没有答应;请求传授菩萨戒,他也没有答应。因为他认为这些人不堪为法器。后来弟子们在佛像前陈设各种供品,一心一意地祈祷,到了第八天晚上,他们做了同一个梦:梦中弥勒菩萨亲自传授菩萨戒。第二天,他们对昙无谶讲述了各自的梦境,昙无谶非常高兴,便将梵文的菩萨戒仪轨作了翻译,内容与弥勒菩萨所授的基本相同。从此以后,汉地相当一部分人开始守持此戒条。(鸠摩罗什口传授戒的八百多人,是依据敦煌的一些仪轨来守持菩萨戒的。)汉传佛教的三坛大戒中也有菩萨戒,与藏传佛教的有点不同。汉传佛教中,露罪师、教授师等很多法师通过一些仪式传授菩萨戒,最后给得戒者发放菩萨戒牒。但不管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首先都要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如果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尤其对大乘佛法没有信心、对众生没有悲心、自己也没有发愿受戒,不具足这三条的话,菩萨戒仪轨作得再好,自相续中也得不到戒体。布顿大师在讲《入行论》时曾说:受菩萨戒必须具足三条,第一要对三宝有信心,第二要对众生起悲心,第三是自己愿意受菩萨戒、想度化众生,不具足这三条的话,菩萨戒是根本得不到的。诸位法师或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你们在传授菩萨戒时,应该依照真实的仪轨,这一点相当重要。一般人所造的仪轨没有可靠性,故应依照前辈高僧大德所造的仪轨来受持。假如有些人以前受菩萨戒时不是很如法,那也可以重新受。前面也讲了,菩萨戒与其他戒律有所不同,可以通过三个方式来受:一是在具相的善知识面前受;二是在佛像等三宝所依面前受;三是观想在诸佛菩萨前面受。不管通过哪种方式,我们的相续中一定要有菩提心,这是最重要的。当然,受戒有戒牒作证明是很好的,但有了戒牒是否表示相续中真的有了菩萨戒呢?这也不一定。所以,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首先要观察自己到底有没有菩萨戒?如果真正具足了菩萨戒,那一定要以正知正念经常护持,这一点非常重要。〖《密意庄严论》中所说的这十八条可以归纳在《菩萨地论》所说的四条当中。〗国王易犯的五条、大臣易犯的五条、凡夫人易犯的八条,这十八条可以包括在无著论师《菩萨地论》的四条他胜罪当中。值得注意的是,这十八条中,大臣的前四条与国王的前四条相同,所以从本质上归纳,《虚空藏经》中说:菩萨戒律可以摄为十四条。〖概括而言,一般菩萨戒有断除所断的严禁恶行戒、行持六度的摄集善法戒以及唯一利益众生的饶益有情戒三戒中。〗菩萨戒还可以概括为三条——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条与小乘的戒律有点不同,比如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按照小乘别解脱戒的解释方法,所谓的佛法就是不作恶业、奉行十种善法、调伏自己的相续。而在大乘当中,前二者基本相同,“诸恶莫作”是严禁恶行戒,“众善奉行”是行持六度等摄集善法戒,但调伏自相续的“自净其意”与小乘不同,大乘所提倡的调伏自相续,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而按照小乘观点,只要能够调伏自己、发起出离心从轮回中解脱就足够了。所以,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不作任何恶业,一直念阿弥陀佛、观音心咒、拿着转经轮,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不起贪心、不起嗔心,这样算不算是大乘修行人呢?根本不算,因为相续中的菩提心不具足。所以,大乘菩萨戒还要增加一条“饶益有情戒”,这就是大小乘的差别。〖略而言之,菩萨的学处就是要断除有害自他的一切因素,脚踏实地利己利他。〗在小乘的学处当中,只要不作恶业、不害众生就可以了,《毗奈耶经》中也说:佛陀告诉诸位比丘,你们不要害众生、不要起烦恼、行持善法、尽量调伏自心,这就可以了。而在大乘学处中,断除了损害自他的一切因素后,我们还要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是首位,利益众生是最关键的问题。在座的各位,别人如果问你是大乘修行人还是小乘修行人?很多人可能说:“我肯定是大乘修行人,因为我以前得过什么什么灌顶”、“我是学净土宗的、学禅宗的,怎么不是大乘修行人”……,但是,你们每天是不是将利益众生放在了首位呢?不一定吧!也许每天想的只是“我自己要成就”、“我要好好修行”。所以,大家一定要反观自己:我到底是大乘修行人还是小乘修行人?这方面必须要观察观察。〖成办利益的方式也是依照《菩萨戒二十颂》中所说:“无论于他抑或己,虽是痛苦凡有利,一切利乐皆当为,虽乐不利切莫行。”〗颂词意思是,不管对自己或是他人做一些事情,虽然表面上感觉很痛苦,但只要能够给今生来世带来利乐,那就一定要去做;反之,尽管表面上很快乐,但却能给人们带来痛苦,那就千万不能去做。我们有时候做一些事情,首先要观察对今生来世、对众生有没有利,如果对众生和自己都有利的话,那就一定要去做。比如弘法、放生、闻思修行,这些事情做起来,肯定比什么都不做、天天好吃懒做困难多了,但这对众生有利、对自己也有利,这样的事情就是大乘修行人应该做的。相反,有些事情虽然暂时让人享受快乐,但从究竟来讲,对众生和自己都没有利益,这样的事情能不能做呢?不能做!就像吸鸦片、喝酒、赌博,或者到歌舞厅里混时间,表面上看来很快乐,自己也觉得快乐,但这些对今生来世始终都是不利的,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这样做。你们有些人办公司、办工厂、办企业时,首先应该观察做这些事情会不会造恶业?是不是对众生的生命有害?如果对众生的生命有害、对自己来世也不利,那最好不要做。毕竟世上的行业那么多,难道非要以杀害众生来养活自己吗?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中观庄严论》中也说,就像为风所吹的水泡一样极易破碎,人生短短几十年,造恶业来养活自己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有智慧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后,会对家庭、事业等各方面进行观察,但大多数人由于环境、教育的影响,对今生来世作长远打算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我们应该经常观察:所作所为对自己和众生到底有利还是无利?〖也就是说,如果心存善意、行为善妙,则绝对没有堕罪;〗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最先要看自己的动机是否善妙?行为是否有利益?如果心善、行为也善,所做之事则不会有任何堕罪。比如,以善心放生是否有过失呢?肯定不会有。以恭敬心赞叹佛陀、上师,有没有过失呢?肯定也没有。所以,以善心引发善行,不论是谁都知道不会有任何过失。这是戒律的第一种类型——没有堕罪。〖与之相反,心怀歹意、行为恶劣,可以肯定是堕罪;〗相反,如果心不善、行为也不善,比如以嗔恨心杀人、以贪心行邪淫、以嫉妒心说别人过失等等,这种情况决定有堕罪。这是戒律的第二种类型——有堕罪。〖如果是好心好意,那么即使外表行为显得为非作歹,也只是堕罪的形象;〗如果心很好,但外表的行为不太如法,这算不算是堕罪呢?只属于堕罪的形象,而非真正的堕罪。比如保护被猎人追赶的野兽,打妄语说“这里没有野兽”;有些父母特别吝啬,不愿意布施放生,从他们的钱包里偷偷拿点钱,夹在放生款里,表面上是在偷东西,但因为没有自私自利的心,完全是为了利益他们,所以不构成真正的堕罪,可如果有自私自利的心,后果就由你承担了。经中还有大悲商主为救五百商人而杀人,类似这样的公案非常多,这种行为虽然看来是一种罪业,但实际上也不是真正的堕罪。这是戒律的第三种类型——堕罪的形象。〖相反,如果居心不良,那么即使行为上显得多么道貌岸然,也是无堕的形象。〗如果心一点都不好,但行为却显得非常如法,这样的罪业是相当大的。现在有些居士说“我要弘扬佛法”、“我要印经书”,实际上,印经的钱全部揣在自己腰包,拿来吃羊肉、吃牛肉;还有些上师打着佛教的旗号,说“我要给你们传法、灌顶”、“我这个法是如何如何的殊胜”,但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得一点供养自己享用。这样的传法、印经书,表面上看来功德很大,但其目的不是为了众生,而是为了赚钱、为了养活自己,这种过失是非常大的。这是戒律的第四种类型——无堕的形象。有人可能想:我好心好意作一些恶业应该可以吧,我的心是很纯的。但是“心纯”并非口头上说的,按照正理来观察,真正心很纯的话,绝不会掺杂丝毫自私自利,只要是为了众生,哪怕冒生命危险去偷盗也可以。以前永明延寿禅师挪用国库的钱来放生,结果被发现后判处死刑,刑场上他泰然自若,认为救了那么多的众生,陪上自己性命也值得。此举后来感动了国王,不仅释放他同意出家,最后还将其封为国师。所以,心如果真的很纯,在戒律中身语七业是可以开许的。但意业从来没有开许过,因为如果产生了贪心、嗔心、痴心、邪见,罪业即已形成,就算你给它取一个多好听的名字也没用。所以,没有特殊必要的话,我们的行为还是应当如理如法。过一段时间,我会通过不同的方式给大家授菩萨戒,受戒之后你们应该看看自己对戒律的护持如何。现在无论是藏地还是汉地,都有一种不好的传统:犯了别解脱戒中的杀盗淫妄,寺院就会把他开除,不能与僧众共住,他自己也认为已经犯了根本戒,自愿离开。但是对于大乘的菩萨戒,法师并不调查你到底犯了根本戒没有,自己也不知道是否犯了根本戒。实际上,菩萨戒与别解脱戒没有什么差别,小乘有根本戒,大乘也有根本戒,如果犯了大乘根本戒却没有恢复,这种罪业是超越小乘的。然而,现在很多道场传完菩萨戒后,就再也不管了,你犯了戒没有?你所受的戒条中哪些是根本戒、哪些是支分戒?这些方面几乎没有特别的强调。这次我们学习《入菩萨行论》,不要只是表面形象,而应该在自相续中真正种下菩提的金刚种子,这是多生累劫当中非常难得的。我们早上修皈依也好、修菩提心也好,大家一定要观自己的心。当然,菩提心的具体修法不太懂的话,过段时间我会给大家讲,总的来讲,好多道友修得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我有时候修得不太好,但如果早上不太困的话,我对这半个小时还是很满意的,自己感觉不错,收获也很大,确实体会到口头上说“菩提心”、“利益众生”,与实际修持中好好观想,这两种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作为一个凡夫人,有时候我的分别念特别乱,整个早上都在想:我今天做什么、需要安排些什么……。好像一天要做的事全部在这半个小时内想完了,等到回向的时候,“哦,我到底回向什么善根哪?”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也不能说从来没有。不管怎么样,我想慢慢慢慢调整吧,无始以来这个心一直没有约束过,肯定会有这种情况,道友中可能也有像我这样的人,不过,慢慢串习会好的。这次的《入菩萨行论》,虽然是我在这里讲,但实际上,我的修行等各方面是特别差的,在菩提学会的会员当中,我应该是最差的人。这不是说什么谦虚话,我自己经常这样想!下面讲还净的方法——失坏了菩萨戒之后,应当如何恢复?以比喻来说,就是我买的空调坏了,是维修还是重新买?以下主要讲这个问题。庚三、还净方法:〖《菩萨戒二十颂》中云:“大缚罪当重受戒,中缚三人前忏悔,余罪于一人前忏,有无染污依自心。”〗这里是讲无著菩萨的观点。我们如果犯了菩萨戒,按照毁犯的程度不同,有上、中、下三等之别:上等的罪业相当大,如舍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或者犯了很多戒条,这叫做大缚[1],具有这种大罪业的人需要重新受戒;中等的犯根本戒,要在三个具菩萨戒的人面前忏悔;下等的犯戒,虽没有完全犯但有相当程度的失毁,只要在一人面前忏悔就可以了。“有无染污依自心”,到底有没有染污,犯的是重罪还是轻罪,是他胜罪还是恶作罪?这要凭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心。这里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还净的要求比较严格,必须要有人作为忏悔对境。因为我们在一个人面前忏悔后,如果再次犯了戒,又要去他面前求忏悔,便会觉得不好意思、非常惭愧,以此可约束自己继续放逸。所以,无著菩萨要求一定要在人的面前忏悔还净。〖《学集论》中云:“梦境中住于,虚空藏前忏。”〗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如果犯了菩萨根本戒,以佛像等三宝所依为对境可进行忏悔,具体而言,上、中、下三种根基的忏悔方法不同:上根者可以像《广方经》中讲的那样,自己安住端坐,心入空性等持,以能忏所忏皆不存在的方式忏悔,即安住于本性而忏悔。中根者应在虚空藏菩萨面前忏悔,即观想虚空藏菩萨在面前的虚空中,对他进行祈祷、供养、忏悔,之后在自己的梦境中,虚空藏菩萨将以人等形象指示罪业已得清净。若无此类梦相,自己到黎明时,可告诉黎明:“你在照耀南赡部洲的时候,请转告虚空藏菩萨,我要忏悔罪业,希望能够得以清净。”这样再睡下去,通过虚空藏菩萨的加持,黎明后在梦中也会有上述梦相出现,这是中根者的忏悔方法。听说有些道友早上观想的时候,一会儿就睡着了,醒来时,时间已经过完了,可能就是专门寻找虚空藏菩萨去了(众笑)。下根者的观想能力比较差,安住于空性也很困难,这种人最好的忏罪方法就是依靠四对治力来进行忏悔。〖本论也说:“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总而言之,我们平时应多念《三十五佛忏悔文》、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等,以这种方式忏悔相当重要。以前有些弟子问仲敦巴尊者:“若想菩提心圆满生起、圆满受持,有什么样的方法呢?”尊者回答说:“有两种方法,一是以七支供来积累善根,二是依四对治力来精进忏悔。”这是传承上师们的教言。作为凡夫人,我们不犯菩萨戒是很困难的,阿底峡尊者曾说:“我小乘戒一点也没犯,菩萨戒犯过一点点,密乘戒则犯得特别多。”这些戒条越往上越细、越往上越难守,如果要求每天不舍弃众生、不对众生起嗔心、说话也没有自赞毁他,能做到的凡夫是相当少的。然而,菩萨戒与其他戒律不同,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我们可以每天受持,一旦损毁,通过忏悔能立即恢复,其功德也是相当大。所以,希望大家在这方面要下功夫。戊二(论义)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后行。己一(加行)分二:一、净化自相续;二、为利他而修心。庚一(净化自相续)分八:一、供养;二、顶礼;三、皈依;四、忏罪;五、随喜;六、请转****;七、祈请不涅槃;八、回向福德。辛一(供养)分二:一、总说;二、别说。壬一、总说:为什么叫“总说”呢?因为下面的意幻供养、真实供养、有主物供养、无主物供养,所有供养的对境全部都是三宝,仲敦巴尊者也说:“修七支供的对境最好是三宝。”所以,大家平时修七支供时,首先要有三宝的所依,如佛像、佛经、佛塔,这样不管是忏悔还是供养,功德都是非常大的。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为了受持珍宝菩提心,我今在对境一切善逝、无有分别实无实之垢染的所有妙法以及具有无量无边如海功德的诸位圣者菩萨,〗我们都希望自相续中能生起珍贵难得的菩提心,但无缘无故是不可能得到的,那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在三宝前供养,因为一切如来、不分别有实无实的正法,以及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大乘圣者具有如同大海一般浩瀚无边的功德。以何种方式供养呢?〖也就是三宝面前,以想获得佛果的意乐、为一切有情、供品善妙悦意、三轮清净、无有违品的垢染、回向大菩提这六种方式来供养。〗无著菩萨说作供养必须具足六种条件,这一点,大家平时无论作什么样的供养,都一定要想到。现在许多人供养就是为了家庭、为了工作,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依靠三宝的威力与加持,你们心中的愿望也有如愿以偿的机会,但从长远来看,大乘修行人在供养时最好具足以下六种条件:第一是为了获得佛果而供养。不管供养什么东西,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身体健康,一定要为得佛果而去供养。第二要为利益有情而作供养,不是为了利益自己。噶当派的大德曾说:“以前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凡夫人的行为,现在必须要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所以,改变以前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大多数佛教徒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没有真正发过大乘菩提心,学佛已经很多年了,但每天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自己。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要端正心态,应该为一切有情作供养。第三是供品应该洁净庄严。不能供养有垢染、不清净、脏乱差、腐坏的东西,一定要将最喜欢、最好看、最庄严、最清净的物品陈设在佛像和圣尊面前。第四是三轮清净。所供养的对境、能供养的自己、所供养的物品,这三者均以空性见解摄持,在何者皆不缘的境界中供养。这对凡夫人而言是很困难的,若实在做不到的话,那么就想:一切都是空性的,但世俗中我还是要作如幻的供养。这样也可以。第五是无有违品的垢染。在供养的过程中,最好是以清净心摄持,不要有嗔恨心、贪心、嫉妒心等,如果有人对上师供养,自己觉得不平衡,非要供养个更大的,这种竞争心也不好。还有,不能有吝啬心,我们在布施的时候,给十块钱实在舍不得,拿五块钱也可以,不管怎么样,发心一定要清净。前段时间,有一个乞丐找我要钱,当时我从包里抽出一张,一看是十块钱,心里有点舍不得,暗想“这个有点太多了,最好不要有吝啬心”,然后换一张,竟然拿了一百块钱,自己的吝啬心更大了(众笑)。最后找找找……,终于找到了一点零钱。所以有时候,我们在调整自己心的过程中,出现更大的违缘也不好说。第六是将供养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的大菩提,这一点相当重要。我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作供养,尽量要具备这六种条件。为什么要这样供养呢?为了受持珍贵的菩提心。鉴于此,大家在受菩萨戒之前一定要陈设供品。以前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时也是这样,很多弟子在尊者面前求菩萨戒,尊者说:“你们在三宝所依面前好好陈设供品。”于是这些弟子尽心尽力地摆设了许多供品,但阿底峡尊者并不满意,让他们重新再做,这样反反复复好几次以后,尊者才非常高兴,给他们传了菩萨戒。所以,我们真的要受菩萨戒,为了断除自相续中的吝啬心,一定要先在诸佛菩萨面前作供养。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学院每年六月初四——释迦牟尼佛初转****日都要传授菩萨戒,这个时候,上师要求整个大经堂全部用五彩的绸缎装饰,山上的野花、塑料花、灯、水等各式供品也陈设得非常庄严,规模相当壮观。所以一般来讲,受菩萨戒之前,作一些真实供养或者观想供养是不可缺少的。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随时修供养,比如见到一个悦意可爱的东西,心里观想“供养三宝”,这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修行。以前学院有个法师到成都的春熙路,看到晚上的彩灯特别庄严,于是就念经观想供养,旁边的一些居士见后非常不解,忙问:“上师,你咕噜咕噜在念什么呀?”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看见任何庄严的东西,最先想到的就是供养诸佛菩萨。当然,人的修行是有差别的,有些人虽然道理上已经懂了,但真正遇到一些非常好的事物时,根本想不到供养三宝,反而会想:这么好的东西,要是我的该多好啊!麦彭仁波切曾说:“有智慧的人不管快乐,还是痛苦,都会将其作为修行的助缘;愚者则完全不同,快乐对他的修行没什么帮助,痛苦对他的修行也没什么帮助。”所以,愚者与智者之间确实有很多差别。当然,在家人由于生活压力相当重,每天有许许多多的琐事装在脑袋里,不管到哪个环境中,不可能马上以佛法摄持,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尽管如此,你们以后能不能将生活方式及心态稍微转变一下呢?作为世间人,学佛的时间很少,力量也很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应该用一种强迫的手段,不管自己的分别念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的习惯稍微改变一下。前不久,我们将《净土教言》发放各地,很多地方的人觉得这么一个小本子,还要学一个多月,有什么可学的,进而生起傲慢心。看到这些人的傲慢,我心里有点不高兴,马上就出了四十八个问答题发给大家,也算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吧。看了这些题以后,很多人才纷纷知道“哦,这个小本子中原来有这么多内容”,才感到有一种学的价值。其实,不管《净土教言》也好,《入菩萨行论》也好,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听过好多次了,但现在还在参加辅导,还需要继续听受。你们城市里的人,本来就对佛法学得不是很好,成天又把时间浪费在乱七八糟的吃喝玩乐上,为什么还要如此傲慢呢?如果没有认认真真学的话,不一定学得懂啊!壬二(别说)分六:一、供养无主物;二、供养身体;三、意幻供养;四、发愿供养;五、无上供养;六、赞叹供养。子一(供养无主物)分二:一、真实供养;二、供养彼等之原因。丑一、真实供养: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如《等持王经》中云:“十方世间界中净水、平原中所长之鲜花、珍宝等未属他者所有物皆当供养。”〗世间中清净的水、平原上的鲜花、珍宝等,不属于别人所管,也无有主人的这些财物,全部可以用来供养诸佛菩萨。〖世界上所有争奇斗艳的鲜花、珍贵的果实,应有尽有的各种妙药,品种各异的奇珍异宝,令人舒心悦意具八功德的净水,〗虽然每个颂词后面没有写“供养诸佛菩萨”,但“总说”已将供养的对境讲得很清楚了,就是要供养佛法僧三宝。我们平时见到鲜花都可以供养,比如说杜鹃花、梅花、木兰花,还有藏地的大愿花、怙主花,见到这些花之后,一定要想:这么好看的花,一定要供养诸佛菩萨。以前上师如意宝在夏天时,经常到外面的花园或鲜花遍地的草原上去,念诵仪轨供养诸佛菩萨。我们也要养成这种习惯,平时不管是在屋子里,还是去花园散步,见到这些美丽的花,马上就观想“供养诸佛菩萨”。“珍果”可以解释为珍宝组成的果子,或者平时我们所说的水果,比如梨子、苹果、香蕉、枇杷、芒果。以前有个小孩到别人家去做客,看到佛前供了一些水果,便问:“我特别想吃这个,可不可以给我啊?”主人说:“给你也可以,但这是供养莲花生大师的,你最好先问一下,莲花生大师同意就行。”于是这个小孩问:“莲花生大师,我很想吃这个水果,你可不可以给我?”然后,他压低自己的嗓音,粗声地说:“可—以—”之后就拿下来吃掉了(众笑)。不过,乔美仁波切曾说:供品不能随便吃,可以倒在一个干净的地方。但是,现在汉地在处理供品的问题上争执比较多,扔在垃圾桶里不干净,倒在别人房顶上也不行,若能真正观想这是诸佛菩萨赐给我的,就像会供品一样,那吃这些供品也可以。藏地有些寺院开法会时,有时候也将供品分给大家,大家观想诸佛菩萨说“可—以—”,然后就可以享用了(众笑)。当然,这个问题上,大家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关键是不能以贪心来享用。有些在家人每天都要去买菜,这时候如果看到了很好的水果,马上应该想“供养诸佛菩萨”。同样,星期六、星期天到街上或者公园,如果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鲜花,也应当一一观想供养诸佛菩萨,并发愿:以此功德,希望我相续中的菩提心早日生起。这样一来,你去公园也是有意义的。藏地在夏天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鲜花,有一次我去宗塔草原,看到那里的花真是美得无法形容,于是心里特别快乐,赶紧拿个仪轨念诵,观想将这些花供养诸佛菩萨。所以,平时如果有这种习惯,不管我们到哪里去,肯定都有修行的机会,只不过有时候自己的正知正念不够罢了。“种种诸良药”指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百合、丁香、中药、藏药等,凡是能够治病的,都可以观想供养诸佛菩萨。“世间珍宝物”,如珊瑚、玛瑙、琥珀、金、银,还有铁、铜等等,也都可以供养诸佛菩萨。“悦意澄净水”亦可作为供养。平时我们打水时,首先向诸佛菩萨献新,这也是一种供养。以前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时说:“印度的水特别浑浊,不能供养,但藏地的水特别澄清,仅仅将水作为供养,也可以圆满所有的资粮。”以前法王去印度的时候,那里的水基本上是过滤净化了的,算是比较清净,但像藏地这样澄清的水,是绝对没有的,有时候到了藏地,看到这里的水、蓝天、白云,好多都是自然的供品,心里特别舒服!我们平时供水是最容易的,不用花什么钱,也不像买水果那样要生吝啬心,如果每天早上在佛前供七杯水,然后念一下供养咒,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但功德却是相当大的。为什么藏传佛教中要供七杯水呢?因为释迦牟尼佛降生时在大地上走了七步,为了纪念这个缘起而供水七杯。〖如云:“清凉香轻柔,澄清无有垢,饮时不损喉,饮已不伤腹。”〗所谓“八功德水”,《毗奈耶经》和一些讲义中皆有记载,天界和人间都有八功德水,对此解释的方法有很多。一般来讲,特别清净的人间水,也可称之为八功德水。有哪八种功德呢?“清凉”,喝起来特别清爽,可以消除酷热,具有解毒之功效;“香”,水质甘美香甜,没有任何臭味;“轻”,矿物质含量少,饮后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对身体不会有任何损害;“柔”,水感柔软可口;“澄清”,不浑浊,很清净;“无有垢”,没有任何杂质;“饮时不损喉”,喝完后对嗓子没有伤害;“饮已不伤腹”,喝了以后不会闹肚子、生病。关于“八功德水”,汉传佛教净土宗的《阿弥陀经》中,唐代版本与清代版本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方法。以前我看过一篇专门介绍八功德水的论文,每处功德都讲得特别清楚,但在这里没有必要广说。总之,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如果见到清净的水,山谷里也好,大江大河里也好,马上就要想“供养诸佛菩萨”!——[1]缚:在《俱舍论》中,是烦恼、障碍之意。附录第十七节课思考题136、受戒时必须具备哪三条才能得到菩萨戒?137、有了戒牒,是否就意味着自己已得菩萨戒?138、菩萨戒明明有十八条,为什么《虚空藏经》中只说有十四条?139、“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大小乘分别是怎样解释的?二者的关键差别在哪里?140、我们从来不造恶业,天天拿着转经轮念佛,对众生也不起贪心、嗔心,而且灌过很多殊胜的顶,这样算不算大乘修行人?为什么?141、弘法利生、闻思修行那么辛苦,还不如喝酒、打麻将、上舞厅快乐,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有智慧的人会怎样选择?为什么?142、在家人创办公司选择行业时,是否只要能给自己带来一本万利就行了,至于对众生有害无害,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为什么?143、我们在守持菩萨戒时,什么情况下是堕罪形象、在什么情况下是无堕形象?对此,请以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具体分析。144、有些人经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虽然逼不得以造了一些恶业,但我的心是很好的。”他们这种情况会遭受恶果吗?心好的标准是什么?145、现在有一种不好的传统:犯了小乘的根本戒,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犯了大乘的根本戒,很多人认为只要忏悔一下,重新再受就可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146、早上修菩提心时,你对自己满意吗?实修菩提心和口头上说说有什么差别?请谈一下你的亲身感受。147、如果毁犯了菩萨戒,还净的方法是什么?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各自的观点有什么差别?你如果犯了,会用什么方法还净?148、仲敦巴尊者认为令菩提心圆满生起、圆满受持的方法是什么?知道了这个方法以后,你有什么打算?149、若要生起珍贵的菩提心,在加行阶段首先应当做什么?150、清净的供养必须要具备哪六个条件?你能做到几个?15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随时随地修供养?152、八功德水有哪八种功德?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八节课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第十八节课今天还是讲“无主物供养”。昨天讲了在十方三世诸佛、法宝、僧众面前,供养鲜花、良药、珍宝、净水,下面的颂词是: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巍峨高耸的金山等宝山,远离喧嚣愦闹、舒心悦意的森林,由本身的花朵点缀得无比庄严、累累硕果压垂了枝干的妙树。〗这里的供品是宝山、森林、由花朵点缀的妙树。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7
正序
倒序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2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3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4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5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6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