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贤文谈人生-3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要求用鲜竹笋做汤方可治愈。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孟宗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家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孟宗后来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是南齐时期的高士,任孱陵县令。庾黔娄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汗流,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就知道,味苦就有治好的希望。” 庾黔娄于是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庾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孝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今安徽滁州市东北)人。朱寿昌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母子俩五十年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后来,朱寿昌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是北宋分宁(今江西)人,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道,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二十四孝故事有其历史局限性,有些故事还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有些孝行则属于愚孝。我们现代人应该积极、辩证地看待这些故事,不要以现代人的观点去要求古人,而是应该汲取其精华,悟出其中的积极意义,不要教条地去学习、克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弘扬孝道美德,践行孝道义务,做一个孝敬长辈的人。如果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长辈都没有孝心,很难使人相信他会对别人有爱心,对事业有忠诚,因此这种人也很难得到社会和他人的信任和认可。  弘扬孝道,重在身教  北魏时,房景伯担任清河郡太守。一天,有个老妇人到官府控告儿子不孝,回家后,房景伯跟母亲崔氏谈起这事,并说准备对那个不孝子治罪。崔氏是一个知书达理、颇有头脑的人,她得知情况后,说道:“普通人家子弟没有受过教育,不知孝道,不必过分责怪他们。这事就交给我来处理好了。”  第二天,崔氏派人将老妇人和儿子接到家里,崔氏对不孝子一句责备的话也没说。崔氏每天同老妇人同床睡眠,一同进餐,让不孝子站在堂下,观看房景伯是怎样侍候两位老人的。不到十天,不孝子羞愧难当,承认自己错了,请求与母亲一起回家。崔氏背后对房景伯说:“这人虽然表面上感到羞愧,内心并没有真正悔改。姑且再让他住些日子。”又过了二十几天,不孝子为房景伯的孝顺深深打动,真正有了悔改的诚意,不断向崔氏磕头,答应一定痛改前非,老妇人也替儿子说情,这时崔氏才同意他们母子回家。后来这个不孝子果然成了乡里远近闻名的孝子。  驰骋职场,需要孝道  我国为什么十分重视孝道,并把孝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呢?“好心情工作坊”创办人、心理学家智然老师说:“孝是一种心理契约,尽管不是用文字书写的,但是铭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当父母生下了我们的时候,就给了我们生命的权利,同时我们也承担了孝的责任。如果不孝就违反了心理契约,就要受到良心和道德的谴责。”智然老师认为:“当今非常流行‘人脉即财脉’的说法。人脉如桥,我们都行走在人脉之桥上;人脉如水,我们似小鱼,鱼儿离不开水。我们都非常重视人脉,但在建立人脉关系的时候,却出现了大量次品、废品,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生命。很多人忽视了人脉质量。名片一大摞,有用的没几张。人脉泡沫的烦恼,正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蔓延。如何提高人脉质量呢?其根本在一个‘孝’字。一般来说,我们的人脉由‘五大人脉圈’(即大家族人脉圈、小家庭人脉圈、公司人脉圈、客户人脉圈、朋友同学人脉圈)构成。核心人脉圈是生我之父母和我生之子女。其他四大人脉圈,都是以此为圆心所画之圆。如果核心人脉圈出现质量问题,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非常同意智然老师的观点,一个对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都没有孝心的人,很难相信他会发自内心对老板尊敬,对事业忠诚。而一般说来,孝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会真诚地尊重老板,忠诚事业。他们会担心因为不敬业或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而丢掉饭碗,没有经济能力来孝敬父母。如此说来,一个“孝”字确实决定着一个人的人脉质量。所以,想提高人脉质量的朋友,应该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开始,由内而外提高自己的人脉质量,从而走向成功的人生。  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在的社会越来越认识到“孝”之于人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强调对“孝”的崇尚和认可,不少企业更是公开把“孝”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条件。  2005年7月,《兰州晚报》刊登了甘肃省一家民营企业的招聘广告,其中的内容是 “高薪诚聘集团公司副总经理1名,45岁以下,本科以上或相当于本科学历的自学成才者。品行端正,孝敬父母……”广告中“孝敬父母”的条件引发了社会的争论,我们暂且不论争论的结果如何,但社会在呼唤人们弘扬孝道是不争的事实。现在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仅希望员工懂外语、懂电脑,而且希望员工有责任感,有孝心。责任感和孝心将是员工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就事业,孝的高层境界  孔子曾说:“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武王、周公他们可以算达到了孝的最高标准了吧!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意志,善于完成先人的事业。”孔子对孝做过许多论述,与弟子们进行过不少的讨论。孔子与曾子讨论孝的问题时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孝道是德的根本,教育是由孝所产生的。一个人的身体,包括头发肌肤都是父母所给的,要十分珍惜,不能随意毁坏伤害,这是孝的最基本要求。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做出成就,扬名于后世,为父母增光,为祖宗添彩,这是孝的最高境界。履行孝道开始于对父母的孝敬,然后为君王和国家做事情,最后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干出一番事业。”  我国有句古话叫“忠孝不能两全”,意思是要正确处理忠与孝之间的关系,如果在可能的情况下,忠于事业和孝敬长辈兼而顾之,如果两者之间出现难以协调的矛盾之时,年轻的时候应以忠于事业为主,如果没有自己的事业,就会违背长辈的意愿,就是不孝。因为没有哪个长辈不希望晚辈能够事业有成的。往大的方面说,是为国争光;往小的方面说,是光宗耀祖。晚辈如果有所成就,长辈的心灵会得到最大的安慰,如果晚辈不争气特别是违法犯罪,甚至被判刑枪毙,则是对长辈最大的打击,也是晚辈最大的不孝。媒体上就有过许多这方面的报道,例如某某高官东窗事发,获罪入狱,老父老母精神紧张,心脏病发作,抢救无效,撒手人寰。  因此,孝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具体的,不管能否天天在父母身边端茶送水、问寒问暖,如果能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出好的业绩,也是对父母尽孝的一种方式。  为母捐肾,孝感中国  古代的“二十四孝”流传千古,今天的田世国为母捐肾的事迹也感动了整个中国,这一举动比起历史上的“二十四孝”毫不逊色。  田世国1965年生于山东枣庄,任职于广州一家律师事务所驻阿联酋事务处。父亲田家平在枣庄市矿务公安处工作,母亲刘玉环是市远大实业公司的一名职工,两位老人均已退休。田世国兄妹共三人,作为家中长子,田世国从懂事时起就事事处处为父母分忧。虽然身在广州,但他心里时常牵挂着父母。在平日里,尤其是逢年过节,他总少不了寄钱寄物,问候父母。  2004年3月26日,田世国得知母亲被确诊为尿毒症,并且已经到了晚期的消息后,当天晚上就往枣庄赶。医生告诉田世国:尿毒症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靠血液透析或换肾来维持生命。而肾移植不仅费用昂贵,而且肾源不好找。田世国留下一笔钱,将母亲托付给弟妹们照料后,重返广州,抓紧时间为母亲寻找肾源。  田世国跑遍了广州的各大医院,都未能找到合适的肾源。对于年过花甲的母亲来说,手术每提早一分钟就多一分成功的希望,多一分生存的可能,但所有医院都是肾源告急。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仍然没有找到肾源,母亲的病情在不断恶化,全身皮肤乌黑,瘦得皮包骨头。由于肾功能衰竭,体内的水分排不出来,母亲滴水不能沾。备受痛苦折磨的母亲曾流露出跳楼轻生的念头。  一天深夜,田世国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后对妻子说:“肾源很难找了,但妈的病不能再拖了,我决定为妈捐肾。”妻子刘华当然知道丈夫捐肾意味着什么,但她理解丈夫的决定。  2004年8月底,田世国选定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给母亲做手术。田世国的肾脏和母亲配型成功。国内知名泌尿外科主任朱同玉教授特别告诉田世国,正常人捐一个肾脏后的生活将会增加一些风险,所以他让田世国慎重抉择。田世国坚定地说:“我一定要救母亲。”  病入膏肓的母亲终于得知自己患的是绝症,她把田世国召唤到病床前说:“听说孩子们要捐肾给我,你们千万不能做糊涂事,我一个将死之人,无论如何不能连累你们。如果你们要捐肾,那我活着比死了还要痛苦!”田世国谎称:“我们兄妹3人的肾都不能配型,即使想捐也捐不成。”见儿子这样说,刘玉环老人这才放下心来。  最后,田世国谎称中山医院已经找到肾源,告诉母亲可以手术。田世国捐肾救母的举动令医院领导深受感动,当听说田世国捐肾必须瞒着母亲时,院方及时调整了床位,将田世国安排在6楼25床,将刘玉环安排在7楼32床。看到医生对田世国进行各项例行体检,同一个病房的病友看出了端倪。于是,田世国把实情告诉了那些病友,并让他们一起保密。田世国考虑到自己捐完肾后,就不能出现在母亲身边了,为了让母亲配合手术,他又谎称有急事要回广州。  手术分两组在两个手术室进行,由朱同玉教授主刀,历时5小时的手术最终获得了圆满成功。田世国苏醒后,得知手术成功,说:“我有母亲了!”田母因这颗年轻健康的肾脏而快速恢复起来,当天与她同时手术的有四例,只有她的状况最好,还抢着要吃要喝,这都得益于亲属供体的作用。  现在,田世国仍然沉浸在用自己的力量救活母亲的那种快乐中。他说,这件事还给他们全家带来了一股独特的凝聚力,而这种值得骄傲的体验,不但挽救了母亲的生命,还将照耀他自己的一生。  读完这则捐肾救母的故事,我们能不为田世国的孝行感动吗?  孝敬长辈,必尽义务  这里主要想强调一个“敬”字。儒家把孝分解为“孝养”和“孝敬”,并对“孝养”和“孝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孝养”主要对长辈在物质上的满足,“孝敬”主要是在精神层面的满足。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父母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已经不是主要问题,精神层面的要求倒显得更加紧迫了。  曾有这样一则颇耐人寻味的公益广告:一个双休日,父母俩老做了许多好吃的,等着几个子女回家吃饭,结果子女们一个个打电话回家说工作忙、学习忙、应酬忙而没有一个回家来陪老人吃饭的,老母亲接完电话一脸茫然和失落,情不自禁地说道:“忙!忙!忙!”话外之声就是,你们的翅膀硬了,只顾忙你们自己的事,而把对父母的感情忙忘了。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孝敬的要求是:孝子如果深爱父母,必定有和气;如果有和气,必定有愉色;如果有愉色,必定有婉容。由内及表,层层显现,因此,只有做到了有婉容、有愉色、有和气、有深爱,才够得上“孝敬”。可见,真正要做到孝敬还是有较大难度的,读者朋友可以按此标准对照一下,看看您对父母的孝敬有没有差距,有多大的差距,如果有,那么赶紧改进。可以先易后难,按照《弟子规》的要求从简单的做起。“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返必面。”意思就是:父母叫你,要赶快答应;父母叫你干活,不要懒惰;父母教训你,要恭敬地聆听;父母责怪你,要顺从而不要顶撞;出门时要告诉父母,回来时要当面向父母问好。就是这些基本的要求,可能不少人都没有认识到或未能做到,因此可以说,孝敬就是从小事和细节做起的,逐渐养成习惯,将会终身受益。 06.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 做人要节俭    注重节俭,顺应自然  率先垂范,形成风气  竹头木屑,有大用场  晏子崇俭,誉载千古  夸奢斗富,必遭败亡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节俭美德,始于习惯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贤文是指由俭朴节约的生活转变成奢华富裕的生活比较容易,而由过惯了奢华富裕的生活变成俭朴节约的日子会比较难。这是古人对治家的经验总结和教训警示。这句贤文旨在教育我们,做人要崇尚节俭的美德。  与节俭相关的格言警句在《增广贤文》中还有一些。如:  传家二字耕与读,防家二字盗与奸,倾家二字淫与赌,守家二字勤与俭。  勤,懿行也,君子敏于德义,世人则借勤以济其贪;俭,美德也,君子节于货财,世人则假俭以饰其吝。  祖宗富贵,自诗书中来,子孙享富贵而贱诗书;祖宗家业,自勤俭中来,子孙得家业而忘勤俭。  厚积不如薄取,滥求不如减用。  老子的《道德经》被世人称为仅次于《圣经》的奇书,老子也被世人尊为智者。《道德经》充满着辩证法,对于世人有洞悉世事人生、厘清乱世浮尘之助益。老子曾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我有三件法宝,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其中“节俭”是老子的“三宝”之一。在此,专门探讨节俭对于做人做事的意义。  注重节俭,顺应自然  我国古人认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的,它们之间相生相克,此消彼长,人类是这些物质的主宰者。人类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更美好,就要遵循自然规律,注意和谐发展。如果违背自然规律,竭泽而渔,浪费资源,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仔细思量,人类的许多罪恶源于不知节俭。有些人本身天分不足、勤劳不够却要贪恋名利,结果是身心疲惫、铤而走险,弄得家破人亡。有些官员为了邀功请赏、粉饰政绩,向大自然强取豪夺,巧立名目地向百姓收取各种税费,弄得环境恶化、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不知节俭而违背自然和社会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例如人们开山造田造成了水土流失;超量采煤造成了矿难频发;超量饮酒导致了脂肪肝增多;过度纵欲导致了阳寿锐减……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不一而足、比比皆是。节俭应该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美德,只有每个人都形成节俭的意识,践行节俭的行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生态的平衡,社会的健康发展。  率先垂范,形成风气  我国古代的许多帝王都非常重视节俭美德,并且以身作则,昭示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昌盛的国家。唐太宗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既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明君。  唐太宗非常注重节俭,深知物力维艰。作为一个新王朝的君主,一般来说都会大兴土木,以显示自己的威严。但唐太宗认为这样会劳民伤财,所以一改以往新君登基大兴土木的风习,仍然住在隋朝时期的旧宫殿里面。在他的带领下,朝廷上下逐渐形成了崇尚节俭的风气,并出现了一大批以节俭闻名的大臣。  唐太宗常常对臣下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剥削百姓来奉养人君,就像割自己身上的肉来食用,肚子虽然饱了,但身子也就毁了,人君虽然富了,但国家也就亡了。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来自于外面,而是由自己造成的。朕常想这个道理,所以不敢奢侈纵欲。”  唐太宗还经常教育太子李治要奉行节俭。比如在吃饭时,太宗会告诫说:“你知道了耕种的艰难,就会常常有饭吃。”在骑马时,太宗又说:“你体会到马的劳逸,不一次耗尽它的体力,就能经常有马骑。”  再来看明太祖朱元璋。这是一位崛起于布衣的皇帝,曾沿街要饭,在当上明朝的开国皇帝后,仍然保持节俭的品德,对贪污腐败严惩不贷。明太祖还带头禁酒,并多次颁布限制酿酒的命令。在他的影响下,后宫的后妃也都十分注意节俭,从不盛装打扮,宫内节俭成为风气,并影响到了全国,对明朝的国力强盛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竹头木屑,有大用场  “竹头木屑”这句成语出自东晋时的陶侃。陶侃为庐江浔阳(今湖北黄梅西南)人,父亲早年亡故,自幼由母亲抚养成人。陶母教子恩威并重。陶侃在县内当小吏,有一次,将公家分的鱼托人带回家孝敬慈母,陶母丝纹未动,将原物封好退回,并写信责备陶侃,要他当官必须洁身自好,不允许公私不分。陶母还告诫陶侃说:“你想这样用公物来取悦于我,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这番教导,对陶侃后来勤劳节俭、为官清廉有很大的影响。  陶侃为官名声甚好,仕途发展较快,历任武冈县令、武昌太守、荆州刺史、广州刺史、侍中、太尉等官职,政绩卓著。特别是他曾作为主帅,指挥平定了苏峻、祖约之乱,有再造晋室之功。陶侃身为大将军时,却极惜物力,被誉为管理有方、勤俭节约的帅才。  一次,陶侃的军队里面造船,他命令将造船时剩余的那些锯末、木片、竹头等都收捡好。当时人们皆不解其意,暗中笑其吝啬。后来,有一年大年初一,那天正好雪后初晴,地面很滑,可官员们又要去衙门聚会,并接受属吏的致贺,这么滑的路面,大家心里都有些发憷。  这时,陶侃就让人把锯末撒在大厅之前,人们行走起来非常安全方便。众人始悟。  还有一次,新任荆州刺史桓温率军入蜀,造船缺钉,无计可施。当众人想到陶侃生前收集的堆积如山的竹头时,便以竹头削钉造船,解决了军中一大难题,众人更加领悟陶侃当初所为。  可见,即使小如竹头木屑这样的器物,只要安排得当,也可以发挥大用处,关键在人们平时要养成节俭的意识和习惯,凡事要从长远来考虑。  晏子崇俭,誉载千古  节俭作为一种美德,如果发生在百姓身上是值得赞赏的;如果发生在名人身上,不仅会得到人们的赞赏,而且会广为流传。比如发生在晏子身上的节俭故事就流传至今。  晏子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而且是一个非常注重节俭的人。晏子虽然官至齐相,地位很高,但他的住房却很破旧,齐景公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十分过意不去,特意为他建造了新居,劝他搬进去住。可是晏子却说:“我的先人一直在这里居住,生活得挺好,我不能因为贪图享受而将好传统丢掉啊!”最后,晏子还是坚持住在破旧的祖屋,而没有搬进豪华的新居。  在生活上,晏子也十分节俭。据说晏子有一件裘皮大衣,居然穿了三十年而没有换过,因此有些官员以此来嘲笑晏子,但是晏子却不以为然。像晏子这样的高官贵族能有这样的精神和作风,其美德确实值得今人好好学习。  夸奢斗富,必遭败亡  在我国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暴发户,不仅不知道节俭,而且倚权仗财,夸奢斗富,以满足自己的畸形心理,这些人因为违背天理人心,终将会受到惩罚。  在我国晋朝时期就有两位这样的暴发户。一个是高官石崇,他搜索民脂民膏,劫掠客商财富,及至富甲天下。当时他自称除天子之家外,他是天下第一富户。另一个是外戚王恺,他倚仗皇室势力,家中也十分富有,他对石崇不服气,两人多次斗富,王恺虽然有武帝的支持,仍然没有取胜。  有一次,王恺将御赐的二尺多高的珊瑚树向石崇炫耀,没料想石崇随手拿起铁石故意将它击碎了,随后又搬出自己家中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树,结果弄得王恺气恼不已。  石崇的巨富和奢侈引起了统治者的不安。八王之乱时,朝廷以结党之罪把他杀了,石家的万贯家财灰飞烟灭,家人散尽,仆役充公。当然,王恺后来也没有得到好下场。  切记!骄奢淫逸、斗富赌气是做人的一大忌讳。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有些人在生活富裕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节俭,而在生活贫困的时候想起了节俭。一般来说,人有一种思维定式和生活习惯,由苦日子转为好日子比较容易适应,而由好日子变成苦日子是难以适应的。因此,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个发生在北宋年间的故事:当时金兵南侵,包围了京城,城内粮食断绝,许多人饥饿难忍。一户财主家也断了粮,他带儿子来到一座寺庙中找吃的,一个和尚把他们领到寺庙后面的一座仓库中,原来里面有一座小山似的米堆。财主恳求和尚给他们一些粮食。和尚说:“你都搬走吧,这本来就是你的,可以物归原主了!”  原来这户财主家以前挥霍浪费,每顿都扔掉许多白米饭。这个和尚化缘时,曾劝过财主,财主却不以为然,说他多管闲事。和尚心想“一丝一缕当思物力维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于是把白米饭从沟里捞出来晾干,日积月累,就有了这座小米山。财主听后,羞愧难当,发誓今后一定要节约粮食,再也不铺张浪费了。  节俭美德,始于习惯  节俭即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习惯。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将会终身受用。有一个工匠手艺很好,做出来的东西不但精巧,而且耐用,所以生意很好,赚的钱也不少。可是工匠好吃、好穿、好玩,因而钱虽然赚得不少,却老是不够用。  工匠的邻居是个大富翁。一天,工匠听人说大富翁原来很穷,后来不知怎么的,钱就渐渐多了起来。工匠便去请教大富翁致富的秘诀。  到了大富翁家,工匠先说明来意,大富翁听了,微微一笑说:“这个嘛,说来话长,却也很简单,你且等一等,让我先把灯熄了,再好好对你说。”说着,顺手就把灯关了。  工匠原来也是个聪明人,一看这个情形,马上便明白了,立刻高高兴兴地站起来,说:“先生,谢谢你,我已经明白了,原来致富之道就在于‘勤俭’二字,是不是?”  这则案例对老子的“三宝”之一的节俭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固然重要,但还要懂得节俭,当用则用,当省则省,才能积蓄财富。  节俭是做人的美德。2000多年前的老子将节俭视为做人的法宝,历史上许多诗人学者也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倡导和讴歌了节俭美德。例如唐朝诗人李绅就有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悯家》(又称《锄禾》)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文的大意是: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还在地里为禾苗锄草,辛劳的汗水滴下来落入泥土中。有谁知道盘中香喷喷的饭,每一粒都饱含着农民的辛苦呢?道出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提醒人们应该珍惜粮食,注重节俭。  这首诗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在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07. 汝唯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唯不伐. . . —— 做人要谦虚    孔老夫子谦虚处事  范仲淹拜一字之师  冯异功高从不自夸  杨修逞能丧性命  自恃才高,博士闹笑话  “汝唯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唯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这句贤文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说如果你不自我吹嘘,天下就没有人与你争高下,没有人与你争功劳。说得更直白些,就是要求我们做人要谦虚。一个人如果放低身段,谦虚为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受益匪浅;相反,一个人如果骄傲自满,自高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必定会遭到失败的惩罚。  谦虚为人,是儒道文化的重要思想内容,更是道家文化的精髓所在,道家文化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就包含了做人要谦虚谨慎、放低身段的深意。在《增广贤文》中,与做人要谦虚有关的内容还有:  贤者不炫己之长,君子不夺人所好。  富贵家,且宽厚,而反忌克,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如何不败。  这些句子都有着丰富的含义,读者朋友不妨仔细琢磨,领会其含义,将会受益一生。  老子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日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不稳;长时间迈开大步想要走得快,反而不能远行。想要自我表现的,反而难得露脸;自以为是的,反而不能显扬自己。自我夸耀的,反而功名难就;自我矜持的,反而难得长久。就道的本质而言,诸如此类的行为不过是残羹赘疣。因为这些行为都令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去做。”  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做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背离了原意,显然不足取,只能称之为“余食赘形”。老子的这番话所透射的智慧,为我们立身行事提供了一面明亮的镜子。  毛泽东主席也教导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对谦虚与骄傲做了高度的概括。  孔老夫子谦虚处事  大千世界,奥妙无穷;人生短暂,能力有限。不要说我们一般人的知识少得可怜,即使是圣人贤者也不可能穷尽宇宙的奥秘。因此,保持谦虚的品德非常重要。谦虚做人,低调处事,会使人避免尴尬,留有余地。圣人孔老夫子在这方面就堪称世人的楷模。我们来看看孔子是如何谦虚处事的。  《列子》中有这样一则《两小儿问日》的故事:有一次,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正争论不休,孔子问他们争论什么?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比较近,而到了中午,太阳就离我们远了。”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的理由是太阳刚出来时大,而到了中午时小,因此他由远者小、近者大得出自己的结论。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出来时凉,中午时热,就由远者凉、近者热得出自己的结论。  当他们请教孔子判定是非时,却难住了大圣人孔子。孔子谦虚地承认自己不能做出判断谁是谁非。可见,学问无止境,即使是圣人也有许多不懂的地方,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因此,任何人都不应该有骄傲自满的理由,“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次,孔子带领众弟子去参观鲁桓公的庙宇,发现了一种叫做“溢满”的容器,这种圆形容器倾斜而不易放平。孔子不解地问守庙人,守庙人说:“这是君王放置在座位右边的一种器具。当它空着的时候就会倾斜,装入一半水时就正立着,灌满了就翻倒过来。”  于是孔子就回头叫一个弟子往容器内灌水,果然是在水灌满的时候容器就翻倒过来了。孔子感慨地说:“不错!哪有满而不翻的道理呢!”针对这种现象,孔子又趁机向弟子们讲述了一番做人的道理,即做人一定要谦虚,不能骄傲自满,要像大地一样低调沉稳,承载万物;像大海一样虚怀若谷,容纳百川。  范仲淹拜一字之师  任何人都有知识的盲区,会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如果能够虚心求教,就能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则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历史名句的范仲淹谦虚求教的故事。  范仲淹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写作中十分严谨和谦虚。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四句是: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写成后,他请李泰伯看。李泰伯读后,一再称赞文章写得好,并建议范仲淹改动一个字,把“德”改为“风”。  范仲淹思考了一番,欣然同意。这一字确实改得很好,因为“风”字表达的范围更宽,而且能与前面的“云山”和“江水”相呼应。范仲淹对这一改动非常满意,后来把李泰伯称为自己的老师。  从这个小故事可见,范仲淹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的名人贤者,除了其学识本领外,与他谦虚处事的品德是分不开的。  冯异功高不自夸  在历史和现实中,有许多建立功勋的人往往喜欢自我夸耀,结果弄得上司产生逆反心理,使得本该受重用的也得不到重用,以至于失去更好的发展机会。而有些智者立下了功劳却非常谦虚,从不自我夸耀,最终却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景仰。  东汉时期有一位叫冯异的将军就是功高不自夸而受人尊敬的人。冯异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将领,随东汉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冯异为人谦虚,从来不当众夸耀自己的功劳。每一次战斗结束后,别的将领都会坐在一起夸耀自己在战斗中的功劳。有人说:“我打仗时总是冲在最前面,从来不怕刀枪!”有人说:“我率兵冲入敌人阵中,几进几出,杀得敌人落花流水。”然后,他们便喝酒取乐。这时,冯异总是悄悄地走开,独自躲到大树底下,从来不自夸。因此,他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人们都称他为“大树将军”。  如果我们今天的人,能够向冯异将军学习一二,我们在人生的征程上就有可能会少摔几个跟头,多获几份成功。  杨修逞能丧性命  有些人确实很聪明,却不知收敛自己,反而处处逞能,自我表现,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三国时期的杨修,就因为聪明且逞能而栽在了曹操手上,弄得性命不保。  杨修是曹操手下的谋士,很有才气,却喜欢显露自己,多次引起曹操的不满。一次,工匠们奉命为曹操修建一座花园。花园建好之后,请曹操驾临观赏,曹操转了一圈之后,一言不发,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随从们面面相觑,不明此意。这时杨修抢先发言了:“这还不明白吗?丞相是嫌门太窄了,因此写了一个‘活’字,‘门’内添‘活’字,不就是‘阔’字吗。把门改阔点,就合丞相之意。”此话传至曹操耳中,曹操既佩服杨修的聪明,又担心杨修的威胁。  还有一次,曹操害怕别人谋害自己,就说自己在梦中喜欢杀人,不让别人在睡觉时接近自己。一天,曹操杀了一个给自己盖被子的侍从,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然是梦中杀人。只有杨修明白曹操的用意,指着死者说:“不是大王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啊!”曹操知道后为此十分厌恶杨修,必欲除之而后快。  后来在一次进退两难的战役中,晚间值勤官向曹操请示当晚的口令,这时曹操正在吃鸡肋,就随口说出“鸡肋”作为当晚的口令。杨修听说曹操传出“鸡肋”的口令,就赶忙告诉好友收拾行李准备撤军。好友就问杨修:“撤军是军中机密,你怎样知道丞相要马上撤军?”杨修说:“这不明摆着吗?这‘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肉。加上军中粮草又不多,还不赶快撤军更待何时?”曹操了解到了这件事情之后,再也不能容忍杨修了,就以扰乱军心为名,将杨修斩首示众。  曹操的心思被杨修一一猜中,这的确不假,但杨修自恃聪明而逞能,结果却引来了杀身之祸,这不能不给世人一些警醒。  自恃才高,博士闹笑话  一个人的学历高,只是证明这个人受过某些专业知识的教育,却无法证明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在许多领域和场合,经验就是一种能力。例如,假设一个北京大学的博士毕业生与一个上海的小学毕业生举行一场比赛,双方来认上海小学毕业生所在小区的路,这场比赛的胜者可能不是北京大学的博士毕业生,而是上海的小学毕业生。  下面这则故事也有类似的意思,说的是一个博士生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所里学历最高的人。有一天,博士生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心想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去了。  博士生非常惊讶,看得连眼镜都快掉下来了,心想所长是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呀!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又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心里只想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了一阵子,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去了对岸的厕所。这下子博士生更是差点昏倒,心想不会吧?难道自己到了一个江湖高手云集的地方?  不久,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都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又太远,这可怎么办?博士生放不下面子,不好意思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心里还想着:“我就不相信他们两位本科生都能过去的水面,我这个堂堂的博士生就过不去!”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立即将他拉了起来,问他为什么要跳水?博士生反问:“为什么你们可以从水上走过去呢?”  两位所长相视一笑,正所长说道:“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博士生除了一脸的尴尬,无话可说。  这个故事也许是虚构的,但它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人要谦虚,学历只能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别人,谦虚做人,就会少走弯路,少受挫折。  文章分享  下面是我1997年5月撰写的本应发表而没有发表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背景:  2004年成立的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今天可谓是国内外瞩目的企业,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成为中国化工行业的“航空母舰”,吸引着众多国际跨国公司的眼球。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组建的基础是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和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  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是凭借一万元借款、一项国家专利技术和七个半共青团员起家的,是在参与国有企业解困、兼并、重组过程中得到飞跃发展的。兼并、重组国有企业则是从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的化工部星火化工厂起步的。  时任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副总裁兼中国蓝星化学清洗总公司总经理的任建新以兴业报国为己任,主动向化工部请缨,承担了化工部星火化工厂的解困任务。1996年11月,任建新总经理以化工部驻星火化工厂改革与管理小组组长的身份,到星火化工厂主持工作,带领全厂3000多名职工开展了第二次创业活动,1997年1月9日,烧碱、甲胺、752、氯甲烷等老装置陆续恢复开车生产。时任化工部部长的顾秀莲于1997年4月12日亲自到厂里视察工作。任建新在星火化工厂半年来的事迹深深感动了顾秀莲部长。顾部长回到北京后,在多种场合宣传任建新的事迹。1997年5月9日,顾部长获悉星火化工厂全国第一套万吨级有机硅装置开车成功后,指示化工部主办的《中国化工》杂志在1997年6月出刊的第六期要大篇幅宣传任建新在星火化工厂改革、管理、解困的事迹。  根据顾部长的指示,《中国化工》杂志社派出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杂志社资深记者朱建华到星火化工厂采访组稿。  任建新总经理到星火化工厂主持工作后多次在会上强调,我们还处于再创业阶段,要多做少说,谦虚做人,低调处事,原则上不接受媒体采访,一是避免分散精力,二是避免负面影响。  朱建华记者到星火化工厂后,任建新总经理对顾部长的关心和支持表示了感谢,但又提到工厂的解困工作只是开了个头,不希望过多地宣传,另外自己的工作日程排得非常满,半年来每晚都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确实抽不出更多的时间来接受记者的采访。  这下朱建华记者“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完成这次采访组稿任务遇到了困难。朱建华毕竟是资深记者,经验丰富、善于应变。他采取的措施:一是请杂志社领导向顾部长汇报,通过顾部长做任建新的工作,请他配合采访工作;二是把采访组稿的任务交给了我。我当时是《中国化工报》的通讯员,与朱建华又是老朋友,他信任我的采访组稿能力。  我作为厂里人事劳动部门的负责人,半年来一直在任总身边工作,亲历了不平凡的日日夜夜,目睹了工厂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任总勤奋敬业、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品德深深地感染着我,自然激起了我这位新闻爱好者的创作激情。当朱建华记者将这项任务交给我的时候,尽管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但我还是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我利用在任总身边工作的有利条件,利用工作空隙对任总进行了采访,同时向任总的秘书等同志了解了蓝星公司的创业历史。  我的采访和写作共用了一周时间,结果有了这篇一万多字的文章。初稿出来后,我传给了朱建华记者,朱建华和杂志社领导看后觉得稿子写得不错,版面都留好了,准备刊发。我同时将初稿传真给了在北京总部的任总。第二天任总给我打来电话说:“这篇稿子确实写得不错。但是这篇稿子千万不能发,如果发了,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任总还说,为了这篇稿子的事,还给顾部长做了汇报,说明了不做宣传为好的理由,得到了顾部长的理解。  然而,我觉得这篇稿件的背后却说明了一个道理——欲成大事者,必须进行自我修炼,养成谦虚的品德。任建新总经理一贯谦虚为人,低调处事。比如在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并购位于法国的世界第二大蛋氨酸生产企业安迪苏公司、澳大利亚第一大乙烯生产企业凯诺斯公司和法国罗地亚有机硅项目的过程中,他一直保持低调,都是在举行了签字仪式之后,国内媒体才进行报道。  下面和读者朋友共同分享这篇报告文学——《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走近任建新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去了解他做人处世的原则和风格,去寻觅中国蓝星公司发展的轨迹,去憧憬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发展的前景。  任 重 道 远  ——记中国昊华化工(集团)公司副总裁  兼中国蓝星化学清洗总公司总经理任建新  文/叶建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题记  是他将一项技术成果发展成为一个产业;  是他用13年时间由7个半人,1万元借款扩展成拥有438家国内分公司,4家海外公司,固定资产超过15亿元,股票上市的大型企业;  是他将一个企业的总部由西北的兰州迁进了共和国的首都北京;  是他用6个月的时间使濒临破产的拥有3000多名职工的化工部星火化工厂摆脱困境,重新燎原;  ……  他的名字叫任建新。  他获得了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员等许多殊荣。  新闻传媒称他是一位传奇式人物,共和国的部长们称他是一位品质优秀的企业家,傲慢的“老外”称他是“世界清洗大王”。  让我们浓缩时空,走近任建新。  一  1958年1月9日,一个幼小的生命在兰州一个普通的商业干部家庭降生,他排行老二。老大叫建国,他叫建新,老三叫建中。不言而喻,他们兄弟的名字寄托着父母建设新中国的夙愿。  迎接任建新的并没有呈现玫瑰花朵般的艳丽色彩。当时正值“天灾人祸”煎熬中国人的岁月,也许是生活艰辛和过早负重的缘故,没有造就他北方大汉高大的身躯。  但父母对他从小灌输的“精忠报国”、“大公无私”、“先做人,后做事”等教诲却铸就了他坚强、高尚的灵魂。  16岁那年,初中一毕业,他就加入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洪流。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任建新永远忘不了,在他即将踏上离家千里的敦煌广阔天地的头天晚上,慈祥的母亲一边为他打点行装,缝补衣衫,一边叮嘱他:“要听毛主席的话,尊重贫下中农,好好干活,有空不要忘了学习文化。”  他的行装里除了“红宝书”之外,还装进了中学的课本。  到农村后,他独具一格的言行引起了同伴的不满,遭到了世俗的妒忌。有一天知青点的9个青年在酒精的作用下将伏案学习的任建新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谁叫你不听哥们的话,打得你鼻青脸肿嘴巴流血活该!  任建新依然是任建新。  他依然白天拼命地干农活,接受再教育,晚上依然在煤油灯下刻苦努力,遨游学海。  对同伴的一次欺负可以谅解,但无休止的挑衅难以忍受。  办法终于有了,毛主席“各个击破”的理论可以实践了。我虽然同时打不过你们9个人,但可以一个一个收拾你们。  他终于找准机会狠狠地逐个收拾了他们一番。碰上这“拼命三郎”,那帮人一个个只得“俯首称臣”。他终于坐上了“老大”的交椅,他们不仅不敢再欺负他了,而且听他发号施令。从此,知青点里读书声取代了划拳声。  二  18岁的任建新随着人流,带着贫下中农的鼓励和敦煌的泥土芳香,回到了父母的身旁。他被招进了化工部化工机械研究院金工车间当上了一名工人。  由农村进入城市,由农民变成工人,他的生活变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0
正序
倒序
品贤文谈人生
品贤文谈人生-2
品贤文谈人生-3
品贤文谈人生-4
品贤文谈人生-5
品贤文谈人生-6
品贤文谈人生-7
品贤文谈人生-8
品贤文谈人生-9
品贤文谈人生-10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品贤文谈人生
品贤文谈人生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