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讲记(第八册)-4

分析了地位的高低、损害自他的功过等之后,总而言之,世间所有的安乐,全部是从利他产生,世间中所有的痛苦,都是从利益自己而形成。世间上有大大小小的快乐,比如说遇到欢喜的对境,丰衣足食、样样齐全、所求如愿,乃至夏天有一丝凉风、冬天有一缕阳光,从微不足道的快乐至佛菩萨、声闻缘觉的无漏快乐,肯定是有因有缘,并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那它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我们在漫长的轮回中帮助过众生、利益过众生,从发心方面发了善心,行为上面也真正去做过。以这样的因缘,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快乐,这就像妙药的种子产生妙药的茎叶花果一样,它是一种自然规律。同样,我们所感受的一切痛苦,比如身体的痛苦、心理的创伤、情绪的不安等,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无始以来自己对自己强烈耽著,从这样的因缘里面产生的,就像毒药的种子产生的茎果全是毒药,不可能产生妙药一样。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应当学会正视苦乐,如果今天很快乐,身体没什么病,心里很舒服,吃得也不错,那都是从利益他人的善法而生的。我昨天觉得很快乐,但今天早上头痛,假如我是个很好的修行人,就应该想:“昨天的快乐,是我曾帮助过众生这个因缘产生的,今天头痛牙痛、心里不舒服,全身都有点痛,是我以自私自利心害过众生所导致的。”若能懂得这种因缘,那它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你们学得不一定很多,但是务必要踏实。学一个颂词或一个教义,就要把它牢牢记在心里。以前噶当派有个大德,他记不住《入行论》的所有偈颂,就专门记一个偈颂,一辈子修持的是这个法,给别人弘扬的也是这个法。他对其他法门和其他教言不是特别懂,只懂一个偈颂,后来在他的一生中,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常广大。现在世间熙熙攘攘的众生、来来往往的行人那么多,如果一个人能记住哪怕一个颂词,自己行持,给别人也宣讲,这样的话,功德非常大。当然,记住《入行论》所有的颂词,对其内容通达无障,并且《入行论》不离开你身体,就更不用说了,这是大菩萨的境界。华智仁波切的传记中说,有个弟子想见华智仁波切,但被华智仁波切拒绝了。侍者问他为什么不见,他说:“我又没有特殊的境界,也没什么好看的,见了有什么用呢?”侍者有点怀疑说:“您真的没有任何境界?”华智仁波切笑笑,“不过也有一点。”“是什么?”“《入行论》从来没离开过我身体,这就是我的境界。”在座的道友中,如果不离开《入行论》,经常以这里的教言要求自己、衡量自己,功德应该很大,作用也会非常大。现在东北和南方很多居士传出这样的话:没有学《入行论》或者学得不踏实的个别居士,脾气不好,经常对道友生嗔心,做些不如法的事情,大家都说这是他不听《入行论》的后果。所以,一个人真能学好这部论典的话,性格、行为以及思想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藏传佛教寺院的出家人都觉得,学了这部论典和没有学之间有天壤之别。当然,我口口声声在这里说,有时候扪心自问,的的确确非常惭愧。这里所讲的教言,自己并没有身体力行,不要说诸佛菩萨的境界,就连凡夫人的利他心也没有。但幸运的是,即生遇到这么殊胜的佛法,我在道理上是明白的,如果道理上明白了,我们也是诸佛菩萨的追循者,肯定会精勤努力的。佛陀的所作所为全都是利他,月称论师说:“具智慧世尊,一切身语意,无有为自利,唯行利他众。”对我而言,现在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众生,的确是做不到,但也没有像世间人那样特别地求名求财。只是每天有很多小的分别念,认为自己的事业成功很好,别人的事业和自己的事业比起来,好像更重视自己的事业,有很多自私自利的心。其实这些自私自利的心是痛苦之根,没有断除的话,很难以获得解脱。法王如意宝的《忠言心之明点》讲得非常殊胜[1],跟这里的颂词基本上吻合,中云:“自欲乐生三界苦,利他心生诸善乐,故随人天之导师,应发无上菩提心。”三界的一切痛苦,都是希求自己快乐产生的,暂时和究竟的所有快乐,统统是利他所成的,因此,我们一定要追随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传承上师等圣者的足迹,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且永不退转。前段时间大家刚学了《佛子行》,里面也说:“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你们应该能背诵吧?要背诵啊!今天能背的人举手……不行,过段时间全部要背。)所有的快乐是利他而成,所有的痛苦来源于利益自己,这个一定要深信不疑。大家应该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如果一味地想着自己,根本不管他人,那跟旁生没有什么差别。《格言宝藏论》云:“平时不为他人想,此人行为如牲畜。”平时根本不为别人想,日日夜夜追求自己的吃喝玩乐,这种人跟牦牛没什么差别。牦牛除了吃草喝水以外,帮助别人的想法是没有的。作为一个人,一个修行人,尤其是一个大乘修行人,没有利他心的话,那是值得惭愧的。华智仁波切的教言中说:“没有菩提心摄持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不要说成为大乘,就连佛教也算不上。”从修行的角度讲,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是至高无上的密法,但如果没有利他的菩提心,不要说大乘佛教,就连是不是佛教也很难说。所以修行千万不能变成学术上的研究。我接触过很多信佛的博士、博士生导师,还有专门攻读宗教的博士,他们一直潜心研究藏传佛教到底怎么说的、密宗到底怎么说的,每天拿着电脑笔记本,逢人就问这个原理是什么、来源如何,可是并没有真正的利他心,也没有发愿要成佛度众生。以前法王去美国时,我遇到一些博士,他们一点信心都没有,在释迦牟尼佛的佛像上跨来跨去,但口里说的是密宗大圆满,尤其是生圆次第的脉络是什么样的,风脉明点是什么样的。他们看了很多很多书,也比较懂,有时候甚至超过我们,一个人的身上有多少脉,每个脉的脉轮怎么样形成的,这些过程他们讲得非常不错。但是心里没有信心、没有悲心,只是把佛教当作研究,相当于国外有些人一辈子拿着照相机拍动物,从小到老一直做这样的事。虽然他的对境是密法、是大乘佛教,但没有信心的话,完全与佛教背道而驰。作为凡夫人,尤其是末法时代的凡夫人,尽管根基有一定的限制,可是不管学到什么法,都要想到众生。哪怕是身上感受一点痛苦,也要想到:“这是我无始以来害众生的果报现前,活该!”今生中享受大大小小的安乐,都要想到“这是上师诸佛菩萨的加持”或者“这是我曾经利益众生的果报”。明白了因果道理以后,你生生世世都不会害众生,行为一定会逐渐如理如法的。总之,大家在学习论典的时候,不要变成口头禅,不要成为哲学研究,否则对自己解脱毫无意义。甚至以那种智慧来看待佛教的内在修行时,自己很容易产生邪见,给别人宣说也有极大罪过。丑三、以实例说明: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利他和利己产生苦乐之理,不用花费口舌笔墨作长篇大论,只要以浅显易懂的实例就可以说明。看看世间,自古以来的愚笨众生,一味希求自己的利益,为了吃喝、衣食、感情不断地忙碌,结果不但没有达到目标,反而永远沉溺在三界轮回的苦海中,非常可怜。无始以来是这样,现在仍有无数的凡夫前赴后继,今后还要在轮回中受苦,永无止境。反过来说,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发心要利益众生,从此之后身体力行,确确实实在做。因为这个发心,他生生世世都成为利益众生者,不管是变成什么,国王也好、乞丐也好,或者动物里的鹿王、猴王、骏马,利他心一直没有舍弃过。我们一定要发这个誓言,有了这样坚定的誓言,轮回就可以告一段落。从前在轮回中一直漂泊到现在,现在以这个为界限,这一辈子开始发心,虽然自己是具一切烦恼的凡夫,但心的力量非常强,以后阿赖耶上的种子会苏醒的。华智仁波切说:“宁玛巴一些大德的教言讲过,身语的善根不重要,心的善根最重要。”释尊正因为有了心的善根,哪怕是变成飞禽走兽,善良的本性也不会舍弃,对周围的众生都有一颗善心。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也这样发愿的话,生生世世这种善根都不会退的。从前有善义、恶义两位王子(善义是释尊的因地),善义的心态跟恶义完全不同。还有佛陀曾转生为美丽的九色鹿王,一天它正在恒河边悠闲地散步,突然听到河里传来凄惨的呼救声,一个人就要被激流卷走了。九色鹿王见此,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里,把那人救了上来。那人叫调达,得救后非常感激鹿王的救命之恩,鹿王说:“你不用谢我,如果真想报答我,不要跟别人透露我的行踪,就是对我的一种报恩。”调达当即发誓:“如果我出卖您,就叫我浑身长满烂疮,嘴里散发出恶臭。”后来,国王的王妃梦见九色鹿王,为了得到它,国王重金悬赏求鹿。调达见利忘义,向国王告密,并引人捕捉鹿王。最后正如他所发誓的那样,身上长满了烂疮,嘴里散发着恶臭,国王和眷属都觉得他忘恩负义,非常唾弃他。因此如果内心善良,即使变成了愚昧的动物,善心的本质也不会改变。这些道理,希望大家不要停在口头上,不然的话,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也不要是为了一些纪律,现在有个别听课的人,居士也有,出家人也有,星期六和星期天集中时,就是害怕不去的话,到时候得不到法本,被菩提学会开除了。但去了以后也是三心二意,没有好好地学。这种现象不好。你要去的时候应该先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去,到了那里以后,应该认认真真地听课,所有的内容不懂的话,再怎么笨,一个偈颂也可以弄明白。在座各位一定要注意,听法不要变成像公务员上班一样,到了钟点就拿着包去听课,下课后就回来了。听法应该有种利益众生的心,时时刻刻想到利益众生。这也是大慈大悲佛陀的发心,正因为这样的发心,最后他得到的快乐,是无漏的快乐、如海的快乐。而凡夫人自私自利地希求快乐,结果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在轮回中遭受极大痛苦。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说:“世间求自乐,不乐恒极苦;菩萨勤乐他,二利成上乐。”凡夫人希求自己的快乐,可是不但得不到,反而在轮回中特别痛苦;发了大乘心的菩萨,没有想过自己的快乐,只是精勤地利益众生,最终众生得到很大的帮助,自己也超离轮回,获得了成就。这种现象,从现在领导的行为中也看得出来,有些领导自私自利特别强,一味地贪污,想谋取更高的位置,结果就被单位开除了;有些领导无私地奉献自己,只要有机会利益众生,自己怎么样都可以,最后他的位置越来越高。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利害关系。《宝鬘论》中这方面的教言比较多,利他的功德、害他的危害这两个必须要搞清楚,若能辨明利害的话,自己肯定会利益众生的。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云:“利害出生故,如是分析已,彼等一刹那,岂贪自利益?”倘若懂得了利益众生的功德、伤害众生的过患,菩萨一刹那也不会贪执自利而损害众生,一定会想到哪些对众生最有利。就像有些人搞生意一样,明白什么途径最赚钱、什么方法最亏本后,定会选择一条最好的路。所以大家应该通过闻思,明白大乘佛法的要义和精华。我们对大乘佛教和五部大论,跟现在有些出家人相比,还算是比较精通的,这可能是傲慢心,不太好。在藏地来说,我们不敢说是智者,因为藏地出家人的水平普遍较高,但与汉地有些寺院的出家人比起来,自己真的觉得精通佛理方面还不错,但修行方面的的确确很差。不管是藏地、汉地任何一个修行人,对关键问题还是要掌握。尤其是汉传佛教的出家人,一定要强调闻思。《入行论》讲完五本以后,最近作了一个考试,但考试结果发现,汉地佛学院和出家人在学习经论方面,普遍不是特别令人满意,跟居士比较起来,有时候居士远远超过出家人,都不好意思把成绩公布出来。出家人你舍弃一切世间琐事,整天在寺院里研究佛法,为什么不好好地闻思修行?每天接待,每天开会,每天搞乱七八糟的世间法有什么用呢?相比之下,在家人在处理家庭单位琐事的同时,学得非常好,有时候看起来很感人,他们的有些境界想法相当不错。反而我们出家人,有时候成了佛教的败类一样,连基本的道理都不懂,这样的话,剃光头、穿袈裟对佛法是争光还是有害?大家应该好好想想。汉传佛教的寺院一定要强调闻思,否则在有些在家人面前,自己也会不好意思。包括我们学院的出家人都给我说过,以后出去有点害怕,外面居士学得特别好,很多问题问起来时,不好回答。因为我们这边的精力主要放在比较深的中观、因明上,《入菩萨行论》、《菩提道次第广论》比较好懂,有些道友可能没有专一。结果一出去以后,一大堆居士问这个问题、问那个问题,有些出家人就:“嗯,我不在这里了,明天马上买机票到什么城市去。”为什么去?要跑。真的,出家人还是要闻思,弘法利生者就是出家人,而且出家人有时间、有精力。在家人要忙碌自己的琐事,家里的孩子、许多事情不照顾也不行。现在有些人对自己的家庭很生反感:“我不成家多好啊!这个孩子没生多好啊!我多讨厌我的丈夫和我的孩子啊!”但因缘已经把你系在这上面了,这辈子只有发个善愿,除此之外也没办法。我以前说过,也没有必要非出家不可,但要把学习佛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里讲得很清楚,看看诸佛菩萨怎么做的,我们凡夫人怎么做的,假如还这样继续下去,吃亏的只有自己。癸四(自他不相换之过患)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教诫断除彼因。子一(真实宣说)分三:一、未见之过患;二、可见之过患;三、摄义。丑一、未见之过患(虽然现在看不见果报,但没有修自他交换的过失相当大):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如果不能以自身的安乐,真实相换别人的痛苦,那么不但获得断证圆满的佛果是天方夜谭,在生死轮回中也不会有善趣的快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因的话,果是不可能产生的。那么成佛的唯一因是什么?就是精勤利他的菩提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菩提心才是正等觉的因。《普贤行愿品》云:“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这么一个过程,大家要搞明白。菩提心在成佛的过程中,是唯一的、根本的因,谁的相续中没有大悲心、菩提心,再说自己有如何如何的境界,恐怕也是外道的境界,不是真正的成佛之因。没有好好修自他交换的话,不要说成佛了,甚至在生死轮回中也不会有快乐,为什么?前面也讲了,一切快乐的来源就是利他,如果没有利他心,怎么会获得人天快乐呢?来世虽然现在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但一定要相信这个自然规律,假如没有修利他心,未来的佛果根本得不到。有些人想:“我上师非常了不起,上师一加持,嘣——,我马上就成佛了。”你又不是气球,怎么可能呢?有些人想得太简单了,成佛并不是“嘣——”,马上就开花结果了,它需要一种因缘,没有的话,肯定没办法。当然,你不想利益自己、不想利益他众,就另当别论了,如果要真的利益自他,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菩提心释》云:“未持菩提心,永世不见佛,轮回利自他,亦无其余法。”在茫茫无际的轮回生涯中,想利益自己、利益他众,必须要一颗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修气功或者搞些乱七八糟的功法,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大家要深深了解到菩提心的重要性,这是藏传佛教很多大德最精华的修行。以前我在《旅途脚印》中讲过嘎秋喇嘛,他曾给学院全体僧众灌过顶,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他于2000年圆寂,接近圆寂的前一两天,他给眷属们讲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并说:“我从小到现在,既处过卑地,也居过高位。现在死到临头,一切都没有用处,只有以自他相换的菩提心迎接死亡。”我看过他的传记,确实很感人。在文革期间,准备批斗他时,他就事先发愿:“我今天要为度化一切众生而修忍辱,众生的痛苦由我来代受。”会场上有很多野蛮人对他拳打脚踢时,他不生一丝记恨,尽量安住于空性当中。批斗结束之后,有时间的话,他就默默地念《普贤行愿品》,将一切功德回向给以批斗他的人为主的一切众生。有时候念不完就被拽出去了,他就心里默默地回向:“今天我幸好没有对任何人生嗔心,以此善根回向一切众生。”后来政策开放时他也说过,在那个时候,他的修行应该是很不错的。有些人平时跟道友交往时,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吵得不可开交,这种行为真的非常可笑。要利他的话,必须以生命和身体为代价,并不是讲各种条件、各种原因。藏传佛教的很多大德一辈子就是修自他交换,最后离开人间的时候,也是以此作为自己最主要的修行。不仅是高僧大德,一般的修行人也有这种情况。以前有个觉姆叫华措,法王在世时,她经常打扫我们的经堂。后来她生病了,病得很严重,临死的时候,她一直在发愿:“我今天痛得特别厉害,但愿所有众生的痛苦加在我的身上,以减轻他们的痛苦。”一边这样说,一边离开了人世。法王如意宝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有一次课堂上也说过:“没想到她有这么高的境界,她也不是法师,只是一般的出家人,平时给僧众做点善事而已。”后来法王跟嘎多堪布开玩笑:“你有时候认为女众修行不好、境界不高,你看华措圆寂时怎么样修自他交换的。你作为一个戒律法师,天天传戒,天天讲大乘菩提心,但是你圆寂的时候,会不会也这样修持自他交换?”当时一边是开玩笑,一边也是提醒我们身边的人。有时候自己认为是法师,精通显宗密宗的教法,但连这一点境界都没有的话,确实非常惭愧。所以大家在临死时,或者遇到违缘时,一定不能忘记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菩提心是最根本的修行,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也不能放弃。华智仁波切在竹钦时,有个大磐石,他说:“这个大磐石是我菩提心的纪念品,每当看到它,我就会想起菩提心。”你们也有些乱七八糟的世间纪念品,以前自己最执著的,可以全部扔到大海里,现在唯一的纪念品就是要菩提心的纪念品。菩提心的纪念品依靠什么能提醒你,自己应该想一想。现在的在家人大多数都离不开手机,可不可以把手机当作菩提心的纪念品?出家人的话,每天拿着的包或者什么,都可以当作菩提心的纪念品。反正每天看见这个东西时,就要想到菩提心,想到利益众生。如果能像华智仁波切那样,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可以马上想起菩提心。否则,自己平时认为自己还可以,然而遇到死亡的恐怖或暂时的违缘时,菩提心马上就荡然无存了。我有时候遇到一些难以对治的对境,那个时候菩提心就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过一会儿想起自己发过菩提心,觉得非常惭愧。很多道友可能也有这种感觉。因此,没有修自他交换菩提心的话,获得成就是非常困难的。虽然现在看不见她的果报,但只要尽心地修持,绝对会功不唐捐。丑二、可见之过患:后世且莫论,今生不为仆,雇主不予酬,难成现世利。前面讲了菩提心的后世果报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和利益,那么这个颂词中,暂且不论这些道理,因为这些对现在的世间人讲多了,他们反而生厌烦心,起不到什么作用。世间人只注重眼前的衣食住行,而对后世的深奥道理,因为看不见、听不见,所以他们嗤之以鼻。因此暂时不谈来世果报如何,只是拿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来比喻利他的重要性。有些人没有吃的穿的,就到一些单位去打工,做事情。(仆人不一定非要扫地,其实为别人做事情,就是仆人。我们是众生的仆人,现在的领导、公务员常说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公仆的话,换一种方式为人民服务不太好。)他为什么给别人打工呢?就是为了自己谋求一点利益,不然不会无缘无故给别人做事的。但是仆人要有利他心,这个很重要。作为主人的话,找一些人在下面做事,实际上就是想自己事业成功,要达到这个目的,也应该有利他心。没有利他心会有什么损害呢?如果仆人一味地想着钱,根本不顾主人的事业,那他在工作中很可能偷盗,或者以狡诈的行为来骗取利益,结果一旦被发现,他自己的饭碗也丢了。作为主人的话,有些主人很吝啬,一直想着事情做圆满,却不愿意给别人支付薪水,用轻视的目光来对待他,这样之后,工人不可能愿意为你付出一切,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可能会做些手脚,最后主人的事业也不能成功。从两方面来看,假如主人没有利他心,自己的事业不能圆满;假如仆人没有利他心,自己的温饱不能解决。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利他心的重要性。有时候我去汉地的城市,每到机场就喜欢看书,在那里买书。买书的时候,有一大堆书是讲企业家怎么搞企业、老板怎么对待下属、下属怎么应付老板……其实只讲一个就可以了,就是要互相负责任、互相帮助。如果仆人不仅是赚钱,还要帮助老板,对他负责任,老板也想“下面的人全是依靠我的,我应该尽量帮助他”,彼此都会有圆满的结果。我认识一个人,真的非常好。她办一个厂,并不完全是为了赚钱,而是看到很多下岗的人很可怜,就给他们找一条出路,让他们有饭吃,对他们的工资待遇等方面,也比其他厂的工人高,这样之后效益自然而然增上。她不是一味想赚钱,一方面是帮助别人,一方面也是得一点生活资本。但那些人也毕竟是人,大家都知道:“老板对我们如是慈悲,别的地方没有这么好的待遇,我们应该一心一意地做。”因此即使她不在厂,他们还是很自觉地工作。现在的社会就是缺少利他心,如果没有这颗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快乐。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行善积德、心地善良的人,处处都会有快乐,所以我们对身边的每一个众生,甚至一草一木,都要以利他心来对待。倘若有了利他心,即使修行没有很高的境界,但也是菩萨的行为。以前喜马拉雅山有许多修行人,有个老喇嘛和道友在那里修行了很长时间。老喇嘛打坐的岩石前面有一清澈的湖泊,每天有很多小虫掉进去,老喇嘛一见这种情景,就支撑起衰老的身躯,马上去把这些小生命救起来,放在安全的地方。日复一日,他不断地这样,根本没有修行的时间。老喇嘛天天晃来晃去,终于有一天,他的道友看不下去了。一个年轻人关心地说:“你不要天天救小虫,还是打坐吧,如果你打坐开悟了,就可以度化更多的众生。”还有个年轻人说:“你闭着眼睛,就看不见了。”另有一个人说:“你应该到别的地方去,这样对你修行好一点。”老喇嘛听完他们的劝告后,说:“我已经发菩提心了,实在无法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众生被水淹死。你们说得虽然有道理,但是我想,不救一虫,何以救天下?”这句话真的特别感人,连一个小虫都不救的话,声称要救天下的众生,恐怕是不现实的。不管你闭着眼睛也好,到别处去也罢,或者口口声声说证悟以后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这些都是一种空话。“不救一虫,何以救天下?”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平时在路上看见一只小虫,或者有人找不到路了,问你某某地方在哪里,不要像有些道友那样——“不知道!你自己去找吧!”这样的行为不是特别如法,应该有个温和的态度。当然,指路也要掌握分寸。在我们这里,有些人出家了,家里人来抓他时,跟你打听某某师父在不在,“在在在,你跟着我吧。”这样是很危险的。以前我们这里有人想出家,她丈夫跑过来了、他妻子跑过来了,巧言花语说:“听说他没有钱,我是来送钱的。你看我钱包里装的钱,你可不可以帮我找到他?”有些人就发善心,把他送到门口上,结果把想出家的人拽回去了,那个时候就不是送钱的了。因此,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在学院当中,有些人出家后有一些违缘,这方面我们要看那个人的眼色,是来送钱的还是来抓他的,先研究一下该不该指路。如果无利无害,问你坛城宾馆在哪里,你就可以把他带过去,顺便把行李送上去,但是要找某某道友的话,你一定要问清楚,让他盖手印,开玩笑!总之,做善事和做恶事有很大差别,佛经中云:“从诸善业感安乐,得见无边诸佛土;从不善业感众苦,堕诸恶趣燃烧处。”行持善法能感受快乐,甚至现见诸佛菩萨的微妙境界;行持不善则感召一切不顺,来世堕入恶趣受无量燃烧之苦。这些现象,其实在今世也看得出来。好,今天讲到这里。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1]法王的《忠言心之明点》是《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总集,《大圆满心性休息》所讲的一品,法王如意宝就用一个颂词归纳了。当时在五台山,法王用23分钟就写下来了。思考题754、“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你对这个颂词有什么感触?请以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例说明。755、请以实例剖析:利他与利己所生的苦乐之理。756、如果不修持自他相换,将会有什么过患?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757、有些人认为自己应该先修行,暂时把众生的死活置之不理,等自己成就了以后再度他们。这种想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四十节课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听讲的时候,大家不要忘记发心。做任何一件善事,修加行、放生、闻思等等,最初都要发菩提心,中间专心致志地行持善法,最后要作一个回向。串习了这样的大乘窍诀之后,无论做什么善事,都有非常大的功德。所以大家不要小看“三殊胜”,包括我们这里为僧众、为众生发心的有些道友,刚开始也一定要发心。前两天,我在录像上看到了加拿大菩提学会的考试场面。考试的时候,很多地方设了摄控,看他们的表情,可能不知道自己被录下来了。很多人发完卷子之后,先是大概看了一下,接着是发心,合掌默默念了很长时间,然后就开始答试卷。完了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人闭着眼回向。我当时确实很高兴,因为做一件善事,如果这样有头有尾,那就成了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功德和利益,第一品已经讲过了,大家应该非常清楚。所以共同学习也好,私人修行也罢,三殊胜千万不能忘,假如凡事皆以三殊胜来摄持,功德无法以言语来描述。丑三、摄义:利他能成乐,否则乐尽失,害他令受苦,愚者定遭殃。前面讲了没有修自他交换的过失——今生遭受痛苦,来世也遭受痛苦,从两方面已经叙述了。反过来说,如果修持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利益他众,今生来世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和快乐。一切快乐是从利他而生,倘若从现在开始修自他交换,平时在生活中认认真真去行持,自然会带来许许多多的利益。有些人可能想:“自他交换不能修太多,不然别人的痛苦、病魔出现在我身上,那多可怕呀!我现在还没有这种胆量。”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因为菩提心的本体不会让众生受苦,只要这样修,获得成就非常快,自己身心也不会有痛苦。菩萨修一下自他相换,并不是病人就马上好了,自己马上倒下了。除了极个别的事例外,一般来讲不一定有,但这种力量和成就的作用相当大。如果你能修的话,每天可以按规定的时间修持;如果没有这种条件,那随处随地都可以修。尤其是对菩提心稍有体验的人,不一定非要独自住在寂静的地方禅修,在人群中也可以修的。从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中看,尊者有时候转绕佛塔,有时候跟大家一起,自他交换的菩提心一直在心里修持。所以你们上街买东西也好,上班跟人交往也好,出去逛花园也好,无论在什么场合中,都可以修这样的自他交换。那怎么修呢?外面有那么多芸芸众生,看到他们快乐就随喜,看到他们痛苦就想:“这个人很可怜,愿他的痛苦我来代受。”如果自己身体和心里感到快乐,马上想到:“我吃得特别好,今天真是过年了,多舒服啊!这个快乐不应该消失了,应该回向给众生,让他们也快乐。”古代修行特别好的人,认为痛苦和快乐不能浪费了,应该要用上。怎么用上呢?当我遭受痛苦,甚至有感冒头痛的小苦时,马上想众生无始以来的痛苦让我代受;稍微有点快乐,比如冬天晒太阳很舒服,立即把这种舒服回向给众生。当然,这种心态平时要修,没有修的话,生病了才开始修自他交换,那个时候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不是真的想代众生受苦。现在有些人听说修自他交换可以治病,就把它当作药来对待,平时快乐或痛苦时从来没修过,一旦得了绝症、癌症,就观想一下自他交换,翻开书来修一修。那你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给自己治病,并不是要利益众生,这样的话,干脆不要修了,没有多大意义。大家在快乐舒适的时候,要多串习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功德的来源,只要修的话,华智仁波切也说了,一定会生起菩提心的,这就是一种自然规律。凡夫人无始以来特别自私,因此先应该从理论上学习《入行论》等大乘论典,然后反反复复地下功夫,不然的话,菩提心不可能无缘无故在你相续中生起来。我自己一点都不修,光在这里要求你们也不合理。我从来到学院之后,一直不断地在修菩提心,尽管有时候身体不好、有时候法务繁忙,以各种原因耽误得很多,但始终把修行的重点放在大圆满和菩提心这两方面。以前一直精进地在修,以后也会如此,如果能真正生起菩提心,这在有生之年是最难得的。我对这方面兴趣非常大,也有一定的信心。希望各位在菩提心上也要下一番功夫,平时通过各种方式来修,或以坐禅的方式来安住,心里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或在发心过程中、生活过程中,接触任何外境时,不忘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若能如此,菩提心会逐渐在你相续中生得起来,如果没有这样,那所有的快乐迟早会消失殆尽,生生世世的快乐也不一定获得。世间上有千千万万的愚笨者,不但不修利益他众的慈悲菩提心,反而肆无忌惮地伤害众生,这种行为将给自己带来无量的痛苦。因此我们平时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小心翼翼,不要认为这是小小的罪业,杀死一个蚂蚁没什么,戒律犯一条轻罪没什么,若以这样的态度来行持,获得解脱非常困难。《贤愚经》中说得很清楚:“虽微小罪恶,勿轻谓无伤,余烬虽云小,能烧草山积。”尽管罪业非常小,但不要觉得无所谓,就好比火星虽然微不足道,但却可以焚尽如山般的草堆。在生死轮回中,大家对因果务必要谨慎,不然学佛就已经白学了。现在很多人造恶业好像无所谓,包括有些居士,杀害一些小蚂蚁、小虫,对他来讲一点执著都没有,这种行为非常普遍。如果是学习大乘论典的人,一定要对众生有爱悯心,这样的爱悯心不说能带来生生世世的大安乐,就算暂时对自己也有很大的帮助。古时候有个楚庄王,一次在作战中大获全胜,为了庆功而大宴群臣,王妃们也出席助兴。到了晚上仍未尽兴,楚庄王乃命人点烛夜宴。忽然一阵疾风吹过,宴席上的蜡烛都被吹熄了,趁漆黑一片,有个将军对楚庄王最宠爱的王妃做了一点不如法的行为。(一方面他可能喝醉了,再加上作为凡夫人遇到对境,难免会产生贪心。)王妃受不了他的侮辱,扯下了那人的帽缨,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国王查看谁没有帽缨,以找出刚才无礼之人。那人见此情景,酒也全部醒了,心惊胆战地等待处罚。没想到,楚庄王听完之后,却大声宣布:“寡人今日设宴让大家欢聚,诸位务必要尽欢而散。酒后失态也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请大家全部去掉帽缨,尽兴饮酒。”并传命重新熄灭蜡烛。等众臣都把帽缨取下来后,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后来楚国与他国发生战争,楚庄王带兵迎战时被敌军围困,眼看就要被生擒活捉。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名大将奋不顾身地冲入敌营,过关斩将,勇猛地将国王救了出来。楚庄王对他特别感激,一问之下,得知此人就是当日那没有帽缨的将军。楚庄王一时的忍让宽容,无形中却救了自己一命。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大家学习这部论典时,一定要了解什么才让人最佩服。一个人坑蒙拐骗、杀人抢劫、无恶不作,最后定会自食其果,果报苦不堪言。现在人真的有点愚痴,哪些事情对生生世世有利,哪些事情对今生来世不利,能分析思维的极其罕见。很多人为了快乐而奔波,一直盯着金钱和地位不放,可以说是鼠目寸光。有位上师就曾说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起来,精神文明更值得重视。我作为一个上师,如果唯一追求的就是钱,那在我的花园里、房屋里,不用摆其他东西,堆满钱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如今很多富翁和领导,没有钱时觉得钱很重要,但有了钱以后,照样痛苦。所有痛苦的来源就是自私自利,所有快乐的来源就是利他心,利他心越来越强烈的话,痛苦会逐渐消失的。这些教言在其他书籍中是得不到的,前面说修自他交换是秘密诀,这就是秘密诀的原因。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寂天菩萨《入行论》中自他交换的修法,是文殊菩萨亲自传下来的,这样的教言在印度圣地也非常非常难得,幸运的是,我们现在遇到了这么殊胜的秘密诀,应该从中获得一些利益。有信心的人,即使远在美国、加拿大等异国他乡,也会把《入行论》的词句牢牢记住心里,终生受益;没有信心的人,纵然天天来到我身边,包括讲考班的个别人,因为没有信心、没有重视,这个法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占据你的相续。《入行论》的一字一句都相当难得,用金银财宝也买不到,这些教言对我们生生世世都非常重要。记得《处胎经》里有一个教言,迦叶尊者告诉阿难:“佛所说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漏。”也就是说,迦叶尊者接近圆寂的时候,前往鸡足山,在华首门那里示现圆寂,那个时候他告诉阿难尊者:“佛陀所说的教言,一言一字都相当难得、珍贵无比,你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要令之缺失和遗漏。”传承上师、高僧大德们的这些教言,确实是价值连城,用金刚钻石都买不到,可是现在有些愚笨者并不重视,觉得这些无所谓,这种现象在末法时代非常多。所以我希望各位应该对法有种不共的信心,有了这样的信心后,才会有一定的受益。越有信心,受益越大!子二、教诫断除彼因:世间诸灾害,怖畏及众苦,悉由我执生,此魔我何用?世间上一切灾害、痛苦,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人与非人的恐怖,都是从我执而产生的。人的恐怖包括敌国发动战争,读书时厉害同学的危害,长大之后“恐怖分子”的袭击,(其实给自己制造违缘的人,都可以叫恐怖分子。)而非人的恐怖,包括病魔、鬼神,还有上课时来了一只小狗。刚才来了个小狗,大家都“哇——”,特别害怕。其实小狗又不是老虎,小狗来了、小老鼠来了为什么也害怕呢?就是因为有了我执。如果没有我执,对这些是不会执著的。生老病死,行苦、变苦、苦苦等三大痛苦,以及大大小小的轮回痛苦,譬如地狱有寒热之苦、饿鬼有饥渴之苦、天人有死堕之苦,诸如此类的痛苦不可计数,它的来源是什么?全部是我执产生的。如果没有萨迦耶见——我执和我所执,绝对不会有轮回的痛苦。正因为是如此,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执法,如水车转无自在。”众生首先有了我的执著,其次有了我所的执著,有了我和我所之后,就有了法的执著,以此为缘在三界中像水车一样不停地流转。《入中论自释》中有六种特点来形容水车[1],这些都是由我执所引发的。所以说,一切痛苦危害的来源,就是我执和我所执。烦恼过失与我执也连在一起。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云:“有我则知他,自他中执嗔,此等尽相系,而生诸过失。”意思是说,有了我的执著,势必出现他的执著,有了我和他的执著后,对自方就产生贪执、对他方产生嗔恨,与贪嗔紧密相联而生起了嫉妒傲慢等各种烦恼、生老死病等各种痛苦。世间上最可怕的就是我执,虽然这样的我执不容易断除,但至少应该先从道理上明白。现在许多修行人不知道自己依靠什么因缘在轮回中受苦,而我们已经抓着根了,一定要想尽办法断除我执。华智仁波切说:“所有的修行中应该反观自心,所有的力量应该用于断除我执上面。”作为一个修行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并不重要,现在有些人真的搞不懂什么叫修法,认为头上有光就很了不起,甚至个别上师带弟子整天看虚空,看能不能看到明点。如果我执一点没有减少、对空性一点没有定解,即使说大圆满的明点,对你的相续也不一定有利。因为按照大圆满的说法,众生最初之所以会迷惑,就是心显现各种光和明点,众生却把它执为实有的外境,以至于起心造业,漂泊轮回。所以若没有按无垢光尊者所说的那样,缺少空性见解、没有断我执的闻思、连加行都不修就让弟子看虚空的话,有时候真的很危险。因此大家要系统地学习,不要追求表面事物。有些藏族人买东西只看外表,根本不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那天有个老乡看有件羽绒服很漂亮,35块钱就买下来了,但回去穿一两天就全部烂了。有些人的修行也是这样,表面上修的是大圆满、大威德,似乎很厉害,但因为没有基础,过两天便对佛法生邪见了。所以最可靠的、最保险的就是要修菩提心,有了自他交换菩提心,修行肯定非常稳固,任何时间都不会偏。这里说我执是带来一切痛苦的大魔,我们留着这样的魔有什么用呢?玛吉拉卓在教言中云:“有碍魔与无碍魔,喜乐魔与傲慢魔,此亦属傲慢魔。”所谓的傲慢魔,就是无始以来执著我是存在的。本来不存在功德而认为有功德,这叫做傲慢;“我”通过中观和密法来分析是不存在的,反而认为存在的话,这叫傲慢魔。这种魔在每个众生的相续中都存在。大乘佛法里专门有种“断法”,即依靠般若法门来断除我执,与禅宗依靠《金刚经》来断除执著基本上相同。以断法来断除我执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样修持,认为外面有魔是不合理的。我们平时开玩笑说:“你是魔女,你是魔鬼。”别人可能气得要命。其实不应该生气,只要有我执的话,有我执的女人全是魔女,有我执的男人全是魔鬼。《闻解脱》中常说“三界大魔”,三界大魔就是我执,三界众生被我执大魔紧紧束缚着,没有断除它之前,是不可能获得解脱的。以前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里修行,一天他去外面捡柴火回来,发现魔王化现为五个丑角,坐在他的坐垫上,一个个的眼睛像碗那么大。米拉日巴先是有点害怕,一边发抖一边祈祷本尊,开玩笑!但起不到什么作用。之后他开始念猛咒,不知道念的是什么,“嗡班匝格勒格拉雅吽啪的”,或者“嗡施者威者达那那,思日瓦夏忠那夏雅,东巴雅,吽吽,啪的啪的,索哈”。本来这些咒语威力很大,但是仍没有用处。后来米拉日巴心想:“上师对我直指过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心,心也是光明离戏的,假如执著实有的魔,这些魔是不会遣除的。”于是他安住在本来光明的境界中,勇猛地往山洞里走去。这时候五个丑角眼睛骨碌碌地环视四周,一会儿就消失得无踪无影了。米拉日巴遇到山岩罗刹女时,山岩罗刹女说:“倘若你没有认识心的本性,不仅是我一个魔女,还有不可胜数的魔女;如果认识了心的本性,那我马上会消失的。”魔女自己给米拉日巴讲窍诀,遇到这种魔女,我也不是很害怕。她提醒我好好安住在本性中,那我也听魔女的话,安住在本体当中,一会儿她就消失了。世间人觉得这个地方有魔、那个地方有鬼,特别害怕,但真正最可怕的就是我执。没有我执的话,轮回的苦海当下会干涸,外面这些恐怖的魔也害不了我们。但一般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人,外面有个自相的魔鬼,人和魔是完全分开的。小时候我听过一个阿拉伯的故事:有个人流浪时在海滩上发现一个瓶子,一打开,瓶子里冒出一股气,在空中变成可怕的魔王。魔王发出狂笑,声称要吃掉他。那人特别害怕,怎么哀求都无济于事,于是他灵机一动,说:“你吃我倒是可以,但我有一个疑惑希望你能解答。你的身体那么大,而瓶子这么小,你怎么可能呆在里面呢?”魔鬼说:“你不信的话,我再给你演示一次。”然后慢慢缩小又变成一股气,重新钻进瓶子里。那人立刻冲上去,把瓶盖封上,“我赢了,你永远呆在瓶子里面吧!”魔鬼知道自己上当了,在瓶子里苦苦哀求:“你可不可以把我放了?我保证以后不会害你,还可以满你三个要求。”那人听后就把他放出来了。魔鬼出来后问他有什么要求。第一个,流浪者说:“我现在漂泊了很长时间,没有东西吃,你可不可以给我找吃的?”魔王就变出各种美味佳肴,让他吃个痛快。第二个,他说:“我现在没有钱,你可不可以给我找金银财宝?”魔鬼一化现,就有无数财富堆在他面前。那个人有点贪得无厌:“你这么有能力,第三个要求就是你永远不能离开我,一直呆在我身边。”魔鬼生气地说:“你这个人太过分了!”最后把他吃掉了。我们小时候在学校里,经常讲这些世间故事,知道作为一个人不能太贪了,不然的话,魔鬼也接受不了。很多世间人都认为魔在外面,自己在这里,并不懂得我执实际上是最可怕的魔。因此,米拉日巴说:“我的教法不像其他的教法,所有的理念就是集中精力断除我执。”大家不要认为外面降伏魔鬼、看见什么很重要,现在很多人真的是不懂修行。世间父母稍微有点知识的,觉得孩子读书很重要,因为没有知识寸步难行,同样,我们懂一点佛教的人,看见许多人皈依佛门却不懂什么是大乘佛法、什么是小乘佛法,特别希望让他们懂得佛法的真理。所以,大家应当让众生明白这个道理,尽量断除我执大魔。下面用比喻来说明断除我执的理由:我执未尽舍,苦必不能除,如火未抛弃,不免受灼伤。众生无始以来喜欢自己、爱护自己的执著,一定要彻通过中观、密法、大圆满的修行彻底断除,假如没有断除,不愿修自他交换,那么三界的痛苦绝对不可能消失。现在很多人特别痛苦,就是因为没有断除我执,以我执的束缚捆绑,痛苦不断地增上。《释量论》有句话我非常喜欢,它说:“执我未灭除,彼将受折磨,尔时苦增益,不住自性中。”意思是什么呢?如果没有断除我执,将在生死轮回中不断地受折磨、受煎熬,痛苦越来越增益(增益就是增上的意思),根本不可能安住在心性的自然光明中。很多人不能安住、不能坐禅,原因就是我执没有断,整天胡思乱想,痛苦得不得了。打个比方说,一个人手里拿着火,整个手都在燃烧,即使他痛得大喊大叫,但不愿意放弃火的话,痛苦也不会离开。同样,我执实际上是三界的毒火,在没有远离它之前,痛苦不会无因无缘停息,什么时候断了我执,什么时候才会有无漏的快乐。暂且不说彻底断除,仅对无我有所认识的话,这种功德也不可思议。在所有的修法中,修无我和修菩提心的功德最大,因为它揭示了诸法的实相。《四百论》云:“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见到诸境无我时,三有的种子皆会息灭。《中论》云:“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倘若懂得了无我之理,烦恼的有无都不成立。历史上成千上万的高僧大德通过观察、修持,真正通达了无我的境界,因此大家也不要整天执著外面有实相,尤其是没有闻思过大乘教法的个别人,整天把外境看作魔,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自己有时间的时候,或者在行住坐卧的威仪中,应该多修一点菩提心、多修一点无我,如果没有自我的执著,利他的心很重,不仅生生世世对修行有利,暂时的恐怖痛苦也可以解除。曾有个故事说,某地主有很多田地,村里有些人就想占为己有,打算把这个地主活埋,然后瓜分他的田地。有一天,他们把地主骗到了挖好的坑旁边,地主心地非常善良,他看了看,跟这些人说:“我有个最后的要求,希望你们成全。我们村里某某人特别穷,连脚上穿的鞋都没有,反正我今天要死了,请你们把我这双鞋给他。”说完之后把鞋脱掉,很坦然地下了坑,说:“你们开始埋吧。”那些人你看我、我看你,都不忍心下手,后来纷纷地散了。他以一刹那的善念善行,最终避免了死亡。我觉得这是一种菩萨的行为,凡夫人可能是不行的。那天有个癌症患者说:“我现在得了癌症,每天指标越来越高,但我女儿还小,怎么办啊?”我说:“你多修一点自他交换。”当然我也是比较笨,她从来没有修过自他交换,现在得癌症了让她修,肯定是不成功的。所以她说:“自他交换倒不要紧,但是我特别疼爱我的女儿。”以前快乐时没有修过的人,真正得癌症再修是不可能的。就像有些人从来没有训练过使用武器,到了战场上交给他武器的话,他用都用不来。所以,平时修自他交换菩提心非常关键,否则到时候是用不上的。前面讲了代受痛苦、舍弃自己、自轻他重的功德、不修自他交换的过患四个方面,下面讲第五个摄义。癸五(摄义)分二:一、意乐;二、行为。子一、意乐:如为止自害,及灭他痛苦,舍自尽施他,爱他如爱己。为了制止自己所受的危害,也为了灭除他众的痛苦恐怖,我们应毫不留恋地舍弃自己的身体、善根、财产,施舍予三界的一切众生,爱护别人如同爱惜自己一样。我们以前一直觉得自己很重要,但现在发了菩提心之后,应该换个角度,想到自己拥有的名声、地位、财富等一切,只要能让众生快乐,让他们有种安全感,就尽心尽力地奉献给他。目的是什么呢?让我和一切众生从轮回苦海中得到解脱。众生获得快乐、制止痛苦的唯一妙药,就是我们的菩提心,为了修持菩提心,一定要将自己的福乐全部给众生。做这样的事情,千百万劫也不能生厌烦心。《经庄严论》云:“佛子依胜进,成熟诸众生,为生一善心,千万劫不厌。”作为大乘佛子,依靠超胜的精进心来度化众生、成熟众生,哪怕让一个众生生起善心,千百万劫也不生厌烦心。这样的教言,世间上用金钱是买不到的,假如有信心、有因缘,纵然是圣者的一个教言,生生世世也会收获匪浅。有些道友说:“我已经发心三年了,现在不修行不行了,可不可以退下来?好好地发个菩提心,然后修持善法。”修持善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自己解脱,自己懒惰。古人有一种说法是:“懒惰的人喜欢住在寂静的山。”有些人说要闭关,并不是喜欢修行,就是懒惰。这些人集体学习的话,性格不太好,跟别人合不拢;跟大家共同发心的话,脾气不太好,经常对人发脾气,所以他就发心要闭关,自私自利特别强,就是自己想解脱,成就后在金刚道友面前显示神变降伏他们。这种想法真的不好。如果能利益众生的话,哪怕只有一个人,想办法让他生起一颗善心,我们千百万劫做他的仆人也可以。有些人可能认为:“爱自己不对,爱众生对,但这两个都是执著,为什么一个对、一个不对?在空性中,不是要断除所有的执著吗?”不错,胜义中虽然两种都是执著,但在世俗中一个有价值,一个没有价值。这一点,智作慧论师在《入行论大疏》中讲得比较清楚,他说:“灯光与珠光,误认为珠宝,错觉虽无别,实义则悬殊。”把珠宝的光误认为珠宝、把灯光误认为珠宝,这两种执著都是假的,但其结果,误认灯光为珠宝者一无所得,而误认珠光为珠宝者却能得到珠宝。同样,我们在世俗修持的过程中,爱我是一种邪执,根本得不到菩提,爱众生则可以获得殊胜的菩提心。当然,爱众生并不是像世间人所说的我爱你、你爱我,对个人的一种执著,而是爱所有的众生。依靠这样的菩提心,能得到圆满如来正等觉的果位。所以我们一定要爱众生,对众生比对自己还重视。这样的爱心,一般世间人是没有的。把三界众生当作儿女、当作父母,才可能有一种爱的执著,否则恐怕有一定的困难。以前印度某地有个陋习,人老了就被扔到深山里,让他自生自灭。有个儿子也想把母亲丢掉,就背上母亲到山上去。母亲一路上不停地折树叶,儿子心想:“她是在做记号以便到时候回来,我应该把她送到更远的地方。”于是他继续往深山密林中去。最后他累得筋疲力尽,就把母亲扔在那里,说:“你虽然做了记号,但我把你弄到这么远的地方,你是不可能回去的。”母亲说:“我做记号不是自己想回去,而是害怕你到时候迷路。”同样,我们对于一切众生,乃至关系不好的人、有意无意害自己的人,也应该学这位母亲一样,不管别人做什么,就算他把我弄死了,只要我有一口气在,也会以一颗爱心对待他。学习大乘佛法之后,内心中应该有种不舍众生的善念,无著菩萨说:“心中若舍众有情,得大乘法有何用?”小乘佛法尚且不会害众生,我们害众生就更不用说了,乃至舍弃众生,也不属于大乘佛法。现在很多人对大小乘的关系搞不懂、分不清,学习这部论典之后,应该知道对众生的关爱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像佛陀那样关爱众生,这个人修行肯定很成功。反之,若对众生另眼看待、对佛恭敬有加,那是不合理的。因此,金刚道友内部一定要团结,发了大乘菩提心后,假如与金刚道友不和、对其他众生不善,那不是真正的佛教徒。有时候统计下来,一个城市有几万人皈依佛门、几万人学佛,寺院烧香拜佛的不计其数,大家都觉得很高兴。但真正懂得大乘教义的人,不要说居士当中,包括高僧大德和出家人中也比较少。说实话,我们对里里外外的很多情况比较了解,大家在彼此交谈的过程中,谁懂佛法、谁不懂佛法一目了然,对菩提心有修证的人就更难得了。像我,大乘教法让我说的话,还是会说一些,但如果问我大乘菩提心修出来了没有,我不敢说是修出来了,只能说自己一直在努力,对这方面很有信心。我对你们也有一定的希望,很想你们在短暂的人生对大乘妙法打好基础,在漫长的轮回中有个转折点。以前是顺着六道的河流漂泊,现在遇到善知识之后,在中间打一个句号,应该反转过来,就像《开启修心门扉》中所说,往解脱的方向迈步。只要方向没有迷失,大家必定会得到解脱的!好,今天讲到这里。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1]1、众生由烦恼业索系于生死轮回,如水车由绳子系紧。2、众生依实执分别心推动而流转不息,如水车靠人力及水力推动而旋转。3、众生于轮回中,上至有顶天,下至无间地狱,循环流转,如同水车中水桶上下旋转。4、众生欲生善趣,必须精勤修积资粮方可,然下堕时则很容易,如同水车将水引上来,必须很大的动力,下去时无需费力而自下。5、众生于轮回中各随自业,生无定处,如引水的车环于上中下皆无定处。6、众生在轮回中恒被三根本苦与八分支苦所迫,如同水滚滚而来,不断地冲击水桶。思考题758、如果有人不敢修自他交换,因为害怕别人的痛苦、病魔真的出现在自己身上,那应该如何正确引导他?平时应当怎样修自他交换?759、对自我执著将会产生哪些危害?最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760、什么才是真正的大魔?它在哪里?依你的了解,有哪些方法可以断除它?761、请以比喻说明,断除我执的必要性。762、有些人问:“我本来不存在却生执爱,是一切痛苦之源,那众生本来也是空性,执爱众生岂不也是一样吗?”对此你该如何回答?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四十一节课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继续学习《入行论》的自他交换,这个修法是寂天菩萨传下来的甚深秘诀,大家应该在实际行动中修持。若能如此,相续中肯定会生起菩提心的。此处共有五个问题,四个问题已经讲完了,第五个问题“摄义”分了意乐、行为两方面,意乐讲了一个颂词,现在继续宣说:意汝定当知,吾已全属他,除利有情想,切莫更思余。心识啊心识,你一定要明白:我在发菩提心的当下,就已经将自己的一切给众生了,身口意也好,财产善根也罢,全部是属于众生的。既然如此,你就不应该像以前一样只顾自己,做事情围着自己转。如果还不转变过来,表面上我发了心,实际上却没有想过众生,跟没发菩提心、没出家或者没学佛一样,这是值得惭愧的。学佛并不是口头上跟人辩论,形象上做些善事,而是应该向内观,看内心有没有大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不是偶尔的,而是长期的。以前没有学佛时,思想动态全部是害众生,并不是以利益众生为主,而现在已经学佛了,不仅学佛了,而且学的是大乘佛法,那对自己的要求是不相同的。就像一个世间人,没有参军的时候行为很放松,一旦参加了某个兵团,从此之后就不敢随便了。或者说,孩子没有入学之前一直放任自流,进了学校之后,思想行为上会有重新规范。同样,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要随时观察自己的心,看以前是怎么样的、现在是怎么样的、以后应该怎么样做,方向要搞定,自己对自己有种提醒,时时刻刻想着众生,暂时让他们身心获得快乐,究竟得到圆满正等觉的果位,除了利益众生以外,再也没有别的事情了。《华严经》云:“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就如同工人的任务是做工、农民的任务是耕耘,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利益众生,其他任何事情不重要,要把利益众生放在第一位。现在发菩提心的人比较多,但真正时刻想着众生的有多少?昨天我看院子里有只小猫,它坐在那儿,一直想杀众生。一个小虫飞来了,它张嘴就想吃掉,乌鸦和麻雀在高空中飞来飞去,它也馋得流口水。当时我就想了两点:一、以后千万不要变成这种可怜的众生,如果业力现前变成这样,那一辈子要造多少杀业?二、从反方面来想,倘若像它日日夜夜想害众生那样,我们时时刻刻想帮助众生、利益众生,那真的是非常好。我们学院的有些法师想自己的事情很少,平时跟他交谈的过程中,始终都在想着众生,“可能讲经有利吧”、“放生对众生有利吧”,唯一就是想利益众生。发了菩提心的人若能达到这种境界,即使什么修行都没有,但我觉得也不要紧。《阿难请问经》云:“菩萨具足一法,能守持一切如来胜法。何为一法?不舍一切众生是也。”假如没有“不舍众生”这一点,纵然别人说你是高僧大德,说你是虔诚的居士,有如何如何响亮的名称,其实也没有多大意义。现在有些宗教人士和爱心人士,帮众生解决一些治病问题、上学问题,把这作为究竟目标。但我们不行的,我们不但要考虑众生的暂时安乐,最根本的、最重要的,还不能忘掉成佛这一环节。就像父母光让孩子在学校有吃有穿不行,关键还要考虑什么?就是孩子读书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同样,我们对众生的关心不应该像世间人学雷锋、做好事一样,沉湎在暂时的帮助上,而是要解决他们的生死大事。正如本论所说,我们除了利益众生以外,不要再胡思乱想其余事了。当然,作为凡夫人,刚开始串习得不够,可能对自己的事情会想一点,但不管怎么样,至少道理上应该明白——我是属于众生的,不应该把众生弃之不顾。就像一个姑娘嫁出去了,从此她原来的家就不是她的家了。(以前我母亲刚成家时,第一次从父亲那边回来,家人一直说“你们家怎么样”,当时她特别难受,觉得:“我现在不是这个家的了。”其实也没什么可难受的。)同理,我们以前想:“众生是那边的,我就是我自己。”但现在发完菩提心之后,众生的家就是我的家。看见蚂蚁窝,“我的家就是这里”;看见牛群或山羊,“这是我们牛群,这是我们山羊”。这种概念还是有很大差别。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保护,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惯,但如果对众生也有这样的自我保护,认为众生是属于我的,那么当它遭到危害时,绝对会去帮助而不会害它。所以从现在开始,大家应该把观念改过来,这是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这个窍诀相当深奥,这是真正的正法,大家不要有任何怀疑。不管是哪个上师、哪个人传给你这样的教言,都非常非常的珍贵。我们不仅要道理上明白,而且要身体力行,一点一滴去串习。以前始终把众生抛开,对自我进行保护,但是现在不行了!子二、行为(行为上把众生当作自己的,不应该放弃):不应以他眼,成办自利益,亦莫以眼等,邪恶待众生。我们不应该以他人的眼睛,成办自己的利益,更不能以他人的眼睛等,造作恶业伤害众生。我们发菩提心之时,曾以十方诸佛菩萨作见证,迎请三界轮回的众生为贵宾,在他们面前将自己的身口意全部供养,并发誓道:“从现在开始,不管你打我也好、杀我也好,我全部是属于你的。”大家已经发过这个心,相信每个人都记忆犹新。既然你将自己的身口意给了众生,那么现在的眼根、耳根、鼻根……身根是属于众生的,不是你自己的,不能认为“这是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头、我的手”,而要说“这是众生的眼睛、众生的耳朵”。那么用众生的眼睛来成办自己的利益,以自私自利的心看色法,以自私自利的心听声音,以自私自利的心支使手脚做事情,这合不合理呢?按照世间的规矩,给了别人的东西,未经别人开许不能随随便便用。我给别人一辆摩托车,已经说得清清楚楚摩托车给你,但过一段时间,我没经过主人的允许,就把摩托车“呜——”开走的话,这种行为是说不通的。同样,我们把眼耳鼻舌身为主的身口意供养完了,现在又用别人的东西成办自己的利益,这是根本不合理的。因此,我们的所作所为当以众生为主,以慈悲的目光对待众生。佛经中说:“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我们的眼神也好、语言也好,什么都应该为他人着想。但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是有点困难。我观察自己经常特别惭愧,比如我在说话时,很多事情都会出现一个“我”字,有时候为了保护自己而说话,有时候为了保护自方而说话,真正站在众生的立场上说公正话,确实非常惭愧;心里产生分别念的话,好多也是自我保护、自我赞扬、自我维护,这样的分别念相当多。现在有些人发了心以后,整天浑浑噩噩的,不要说众生的利益,连自己的事情也不管,每天吃饭都没办法,到了中午,看谁的烟囱冒烟,就到谁家去吃饭。(现在牛粪也买不到,可能冒烟的现象比较少吧。)但真正来讲,我们应该把众生的利益放在第一。听说藏地有个喇嘛,大家都说他非常好,我问为什么,他们说他自己念经也好、坐禅也好,不管什么人来求他,他根本不会拒绝,马上说:“好好好,我去办!”我听了之后很感动,这个人是活生生的大菩萨。我们很多人不会这样,开心或者不太忙的时候,发菩提心倒是可以;如果自己特别忙,那不能发菩提心了,满众生愿有很多很多的要求,真正让众生满意是很困难的。既然我们的身体是众生的,就不应以自私自利心做自己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不能以众生的身体来害众生。小乘《别解脱经》中说:“损害他众非沙门。”小乘“沙门四法”尚且不允许害众生,那么学习大乘佛法的人,身口意都已经供养别人了,我的手、我的脚、我的身体全部属于众生,用众生的东西来害众生更不应理。如果你用手来打众生,别人可以说:“这个手不是你的,是我的,你不能打我。”若用眼睛瞪众生,他可以说:“你已经发心了,不要用我的眼睛来瞪我。”听说广东有一家人,一个老头子和一个老太太,他们两个学习比较认真。有时候吵架,那个老头子说:“不要吵,不要吵,你不是发菩提心了吗?”同样,有些人拿石头来打你时,你也不应该还手,因为你的手早就给众生了,用众生的手打众生的话,那是不应该的。我们在言行举止上,理当用慈悲的目光来看众生。法国一行禅师说得好:“谁用慈眼视众生,观世音就出现在他的心中。”很多高僧大德也讲过:“观世音在每个人的脸上或心里都可以出现,他出现的时候,是以慈悲的目光来呈现的,并不是怒目斜视。”有些人平时非常慈悲,心里也肯定很善良;有些人没有理由就对人发脾气瞪眼,也可以看出来他的内心境界。所以我们生生世世应像观世音菩萨那样,以慈悲的目光看待众生,这在现代社会是很有必要的。否则仅仅是学一点世间知识,心里没有爱心悲心的话,以后可能会危害众生、危害整个人类。作为家长,应该以慈悲的目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作为老师,应当用慈眼来看学生的进步;作为各阶层的领导,理应用慈悲的目光、慈悲的心来沟通交流。若能这样,处处都有一种温馨慈爱的气氛,实现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并不需要武力。当然,不害众生、不打众生,完全做到比较困难,但是发了菩提心之后,千万不能故意害众生。假如有人拿木棒打架,那他的菩提心肯定一扫而光。吵架的时候,也不能用别人的口来骂人,因为你的身口意全部是众生的,自己应该提醒自己。华智仁波切有利益众生的九种观察方法——直接或间接对众生有利,对自己也有利,这件事情必须要做;直接间接对众生无利,但对自己有利,发菩提心的人不应该做;对众生有害、对自己有利,也不能做;对自己有害,而对众生有利,那一定要做……诸如此类有九种观察方法。其实我们选择任何一件事情时,都要考虑到对众生有没有害。有害的话,一定要禁止,不能继续下去;如果对众生有利,那作为大菩萨,死了也不要紧,病了也不要紧,无论如何都要去做,把众生的事情作为第一。故当尊有情,己身所有物,见已咸取出,广利诸众生。以上从行为上、心理上作了分析后,总而言之,我们应以众生的利益为主,把众生当作佛陀那样来对待,前面也讲了,“敬佛不敬众,岂有此道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吃的穿的、装饰品、房屋、财富、名声等,应该全部抢下来,不要再把它归为己有,而要将使用权交到众生手里,一点不剩地布施给众生。法王讲这个颂词时说,这样做有时候非常难。确实,我们作为凡夫人,将自己所拥有的全部施给众生,会很不舍得——这个是进口茶杯,那个佛像也很好看,于是统统放在家里,不好的东西才给众生。这是因为我们心里还没有成熟,如果修行到了一定的时候,自己的身体和财产布施给众生的话,就像青菜杂草一样,没有半点执著。但这需要一定的过程,一两天肯定修不出来。大家修菩提心的话,并不是一两天、一两个月就可以了,而是应该长期修持,这样的话,对自我的执著会慢慢减少,利他心会逐渐增上,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就像在学校里读书,一两天肯定不行,起码要十几年、二十几年,完了之后,你的水平是不相同的。有些刚学佛的人,或者是偏僻地方佛教不兴盛的人,认为学佛很简单,一学就要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你不是学了一年多了,还没有成就啊?还不能治病哪?还不能开神通啊?”以前我有个叔叔,我小学读完以后,在中学读了一年,有次我回家看书,他一见就惊讶地说:“你不是读了两三年了吗?还拿不到工资,不能成为干部啊?”因为他是个文盲,不懂现在社会的各种情况。后来我说:“也没有这么简单,我现在初中还没有毕业,不过小学读得比较快一点[1]。”但是他一直不理解。同样,有些偏僻地方的人,觉得学佛可以治病,“怎么你还不能治病哪?”“你已经出家了,还有贪心啊?还有烦恼啊?”许多莫名其妙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这一点也情有可原。但真正的修行,大家还是要花长期的功夫。有时候我想:“我在学院里依靠上师如意宝的加持,将近20年里一边闻思一边修行,虽然大的修证我很惭愧,但在有些方面,还是感觉很殊胜的。”在座有些刚出家或刚来学院的人,心里也应该有个打算——今后长期地依止善知识,长期地学习佛法。外面有些居士觉得:“我已经学了一年之多,《入行论》什么时候结束啊?”这样的想法是不合理的。自己应该长期地学习,即便是坚持一年,也会得到不共的利益。前不久有人跟我说:“我学佛20多年了,这一年的收获最大,我已经懂得了大乘教义,以后该怎么做、该怎么想,基本上有方向了。”总之,修学大乘菩提心的话,要将自己的一切送给众生,《学集论》云:“吾身及受用,三世诸善根,施与诸众生。”阿底峡尊者也说:“我之善心及功德,回向众生愿成佛。”我们的身体、受用、善根等,要全部回向给天边无际的众生,不是愿他们有吃有穿就可以了,而是暂时获得人天的善趣福报,究竟取证无上佛果。大家平时发愿时也要想:“今天我所造的这些善根,愿所有众生获得佛果。”这只是几秒钟的事情,但功德就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样无边无尽。世间人也有舍弃自己的善举,但他们有没有菩提心很难说。记得杜甫说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的发心表面上看真的很伟大,这种词句跟大乘菩提心非常相似,但到底是不是也不好说。舍弃自己的一切,而获得圆满果报,其他宗教也有这样的故事。犹太的《塔木德》,是解释《圣经》的一部经典,它里面就讲道:从前有个犹太国王,他有个美丽聪明的公主,不幸得了严重的绝症,举国上下的良医束手无策。后来国王贴一个公告说:谁能治好公主的病,公主就嫁给这个人。很远的地方有三兄弟,大哥有千里眼[2],他看到公告之后,跟两个弟弟商量,决定去救公主。这两个弟弟也各有所长:二哥有飞毯,小弟有个包治百病的苹果。他们坐在二哥的飞毯上到了皇宫,把苹果给公主吃了,公主的病就马上好了。(这个苹果吃一点点可不可以呢?但可能不行,病得比较严重,要全部吃掉。)然后三兄弟关于公主该嫁给谁争执起来,大哥说:“是我看见了公告,才能赶来救公主,公主应该是我的。”二哥说:“没有飞毯的话,你们不可能来皇宫,公主也会因耽误时间而死去。”小弟小声地说:“我的苹果没有了。”按照犹太国家的法律,一女不能嫁给三个人,包括国王也不例外。公主看见小弟确实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就走到他面前大方地说:“你为我的病付出了一切,现在一无所有,所以我是你的了。”大哥和二哥强烈反对:“不行!绝对不行!”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0
正序
倒序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2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3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4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5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6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7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8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9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10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