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佛缘-4

太子李弘与母后的关系的确有些紧张,因为在腐儒顽愚的儒家经师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李弘,对崇信佛教的母后过于残酷的做法多有不满,但生性懦弱内向的性格,使他把这些不满完全隐藏在内心,从不表露出来。天后武则天对自己在感业寺生下的这个儿子,一直比较满意,她也能或多或少地觉察到长大后的太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些不满,但她并不在意,她企盼太子能真正长成一个有资格接班的人,她对太子还是充满了希望的。因为这是一个母亲的本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太子能顺利登基吗?这一想法与天后武则天想做人间弥勒并不矛盾。想成为弥勒佛的化身,拯救天下众生,只是她长期崇信佛教而悟出的人生目的与生命的意义,她由才人而为尼姑,由尼姑而为昭仪,由昭仪而为皇后,由皇后而为天后,这一切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她领悟到的人生目的与生命意义。但是,弥勒佛只能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是她长期宫廷生活和参与朝政争斗的精神动力。而且越是有所建树,有所作为,她就越觉得自己就是弥勒佛的化身,就是人间的弥勒佛了。但在现实中,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更大的企望。被称为天后之后,她觉得现实中的自己已经登上了生命发展的最高峰,已经做到了有史以来一个皇后所能做到和享有的一切了。所以,理想中的弥勒佛和现实中的天后,尽管还有很大差距,但武则天已经觉得二者已相差无几了,她必须顺从帝王传位与继位的规则,起码在这个时候,她还是这样认为的。当然,她对太子李弘,这个自己在感业寺生下的长子,也有不满意的地方。记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时,她与高宗皇帝驾幸洛阳,留太子李弘在京师长安监国处理朝政。一天,李弘到后宫散步,发现了幽禁在后宫的他的两个异母姐姐,即萧淑妃生的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这两个公主都已经是30多岁的老姑娘了,还没有出嫁。太子李弘对此有了自己的看法,因为他耳濡目染了母亲如何残酷的对待废皇后王氏和萧淑妃的,他不满母亲的这种残无人道的做法。为此,他满怀同情地奏请高宗皇帝,允许二位公主姐姐出嫁,免受不公平的待遇。当武后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气愤儿子的书呆子气。幽禁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武后认为是报应,是她们为生母萧淑妃在消孽,是武后与萧淑妃恩怨所结的必然。太子李弘他就不明白这一点,同情也罢,怜悯也罢,这并不是他所能管的事,他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监国处理政事上,根本不可以或不用操心母辈们后宫里的事。武后没有和儿子发生正面冲突,只是觉得这孩子善良有余而狠毒不够,必须再经过磨练才能挑起肩负社稷的重任。两位公主的命运当然也是因缘所定,武后随即就将她们二人嫁给了两位无名的禁军卫士。在那个十恶不赦的贺兰敏之搅乱了太子李弘纳妃的事之后,武后又为儿子找到了新的妃子,这个儿媳便是高门士族出身的禁军大将裴居道的女儿。高宗皇帝和武后本人对这个大家闺秀的儿媳妇非常满意,觉得在配婚生子传宗接代方面再不用为儿子担忧了。但太子与裴妃成婚一年半过去了,裴妃却未能怀孕生子,武后非常着急,命太医全面检查了太子的身体,太医检查的结果使武后更为不安了,他们说太子身体有沉疴旧疾,不但生育有问题,就连生命也难说能维持多久。太子李弘终于死了。但绝不是天后武则天鸩杀的。按史籍资料分析,太子李弘似乎是患了肺痨疾病,遇风寒后又急性发作而永诀人世的。当时,太医们还费了很大的功夫去抢救治疗,但终究无效。太子李弘过早地去世,高宗皇帝和天后武则天都没有预料到,尤其是这位嫡长子没有留下一颗龙种,岂不是要断子绝孙吗?作为母亲,天后武则天悲痛难胜,写下了《一切道经序》,来悼念自己这位早逝的长子,高宗皇帝更采取了一个不平常的举动,他下诏向朝廷宣布,谥李弘为孝敬皇帝,仿佛太子真的当过皇帝似的。如果说太子李弘病逝是因缘所致,天后武则天是根本不赞同的,但她又是很无奈的,只能默默地面对这个现实,把悲痛埋藏在自己的心底,只能“心缠积悼,痛结心慈”,默默地诵经念佛来超度自己的儿子。史载,太子李弘病逝后,高宗皇帝在如此沉重地打击下,身体更是每况愈下。说实话,高宗皇帝已经是心力憔悴难负重任了。他原来把希望寄托在太子李弘身上,想让他磨练一番后,将皇帝位禅让给他,谁知他一病而逝,使自己的希望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突然萌发了一种奇怪的想法,即自己先行退位,使天后武则天摄政,待新太子议立并培养一番后,再还政于太子,使其正式登基即位。这个想法中是否掺和了天后武则天的意见,很难说得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高宗皇帝的这一奇怪的想法中,起码体现了对天后武则天的绝对信任,以及对她为政能力的充分肯定。高宗皇帝破天荒地提出让天后武则天摄政,并将此事正式交付宰相们讨论。这时在相位上的有张文瓘、戴至德、李敬玄、刘仁轨等多人,他们对高宗皇帝要使天后武则天摄政一事都噤若寒蝉,不敢置喙,唯有中书令郝处俊固谏以为不可,他慷慨陈词地对高宗皇帝说:“尝闻《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怪于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说,李唐王朝的天下是高祖太宗皇帝打下的天下,并不是你高宗一个人的天下,你若使天后摄政,就是把天下交给了别人。宰相之外,中书侍郎李义琰也进言呼吁,力劝高宗皇帝“处俊所引经旨,足可依凭,惟圣虑无疑,则苍生幸甚”。这里又明确指出了要顾及天下苍生,不能自作主张。高宗皇帝一向重视外廷意见,看到让天后武则天摄政事遭如此激烈反对,便不再坚持,就此偃旗息鼓了。这件事表面上看并没有引起多大麻烦,而且李义琰因此还被高宗皇帝提升为宰相。但这次流产的事变却种下了天后武则天想做皇帝的心思。她看到了自己做皇帝的可能性,认识到了自己成为弥勒佛的理想和成为人间帝王之间的差距或许不存在,这就要求她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新的机会。这次流产的事变,还无形中使天后武则天形成了一个标准,一个能够君临天下的标准。这个标准到底是什么,她自己一时也说不清楚,但她却从此开始拿这个标准去衡量将可能继位登基的儿子们。她已在内心做好了准备,一旦无人符合这个标准,自己就将作为弥勒佛的化身而君临天下。这也是这次流产事变给予天后武则天的最重要的启示。不久,雍王李贤又被立为太子,即史称的章怀太子。当时后宫繁多如蚁的宫女们都传说李贤不是天后武则天的亲生儿子,而是她姐姐韩国夫人与高宗皇帝偷情的结果。对此,天后武则天也说不清楚。记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则天拖着身孕顶风冒雪随高宗皇帝去谒拜太宗皇帝的昭陵,就在这一天,她生下了一个不足月的儿子,小婴儿生命垂危被急速送回长安救治。当她从昭陵返回长安,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送到了她的怀中。不过,就在这时,她听说胞姐韩国夫人也偷偷生下了一个儿子,但却夭折了。如果调换儿子是事实,天后武则天有可能被蒙在鼓里,或可能佯装不知,因为多一个儿子对当时的武则天来说,就多了一份争夺皇后宝座的资本。高宗皇帝对这个儿子却是宠爱有加,破开荒的刚满月就封了个亲王头衔。在天后武则天的四个儿子当中,李贤天份最高,小小年纪就能诵读《尚书》、《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而且过目不忘,常常让高宗皇帝惊异不已,倍加钟爱。22岁的李贤被立为皇太子后,高宗皇帝和天后武则天也就一门心思地去培养这个儿子,多次命他监国辅政。而李贤本人处事明审,积极有为,不仅言行符合一个储君的道德轨范,而且每次上朝也不觉得那些繁琐礼仪的苦闷和单调,表现出了比坐在自己上方的天皇天后更有耐心。这也就更使高宗皇帝和天后武则天欢喜无比。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天皇天后特褒奖太子李贤,特许他召集一批学者注释校订《后汉书》等。然而,这一特许却成了太子李贤广集政治羽翼的借口,这些羽翼们还敢公然和武后的北门学士对着干。这就违背了天后武则天内心深处的那个能够君临天下的标准。天后武则天慢慢地觉得太子李贤也越来越不顺从自己了,她为了训诫和控制这个儿子,也为了挽救母子感情,命北门学士那帮文人撰写了《少阳正范》和《孝子传》,专门送给太子去读,而且自己还多次亲笔写信规劝儿子。可能是李贤似乎也听到了后宫风传他是韩国夫人的儿子,若有所悟,更加重了他与天后武则天的对立情绪。当他收到《少阳正范》和《孝子传》的时候,便认定天后武则天已将自己视为不孝之子了,开始对母后怀有了戒心。这时,一直崇信佛教的天后武则天,被一个名叫明崇俨的巫师所蒙蔽欺骗。这明崇俨来自洛阳城外的偃师,据说能用所谓气功医治百病,被高宗皇帝引入内宫,还封了个五品的正谏大夫。可能是出于骗子的本能,这明崇俨在掌握太子与母后有隙的情况下,神秘兮兮地向武则天预言她的三个儿子的前程。他认为李贤身为太子,但长了一副不堪帝位的穷相,而英王李显和相王李旦倒是有帝王的贵相。天后武则天当时并未相信这类胡诌。但消息传到太子李贤的耳里,他顿觉忧惧不安,十分痛恨这个明崇俨。几天后,这个明崇俨遇刺身亡,天后武则天便怀疑这是太子指使人所为。也就是在这时,有人告发太子颇好声色,与家奴有同性恋关系。武后由此便使高宗皇帝派员去东宫调查,结果在太子的马厩里发现了几百套盔甲,于是被断定为谋反的证据,加之东宫的宠奴在严刑逼问下承认自己受太子指使杀害了明崇俨。高宗皇帝对太子造反的罪行显然还是半信半疑,准备宽宥他。但天后武则天却认为:“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这样,高宗皇帝被迫于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八月下诏,废太子李贤为庶人,押回长安监禁,太子党羽全部被或杀或贬。不久,李贤又被押往巴州(今湖南岳阳)监管。高宗皇帝去世后,天后武则天便派人去巴州将李贤杀了。此乃后话。废除太子李贤的悲剧症结所在,并不是他是否是天后武则天的亲生儿子,而是他被立为太子后的所做所为,从根本上违背了天后武则天内心形成并把握的那个君临天下的标准。这个标准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君临天下的人,必须是弥勒佛的化身,既要有大慈大悲的心肠,又要有魔鬼蛇蝎般的狠毒;既要能杀人,又要能度人;既要有君临天下的威严,又要有怯懦无能的性格;既要有儿女情长,又要有铁石心肠。说穿了,要既是佛祖,又是魔鬼,是正义与邪恶集于一身的人,是光明与黑暗交织在一起的人。天后武则天作为母亲,无论李贤是否是自己亲生的儿子,但30多年的母子情份,以及付出的养育辛劳,她都觉得对不起这个儿子。她在为儿子的悲惨命运忏悔。但她绝不会对一个皇太子的悲惨结果去忏悔!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八月,高宗皇帝和天后武则天决定立英王李显为皇太子,改元当年为永隆,并大赦天下。这李显初名李哲,也就是当年受玄奘法师戒的那个佛光王,被封为太子后即改名为李显。这李显被立为太子实属幸运,自己也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好象是一只无形的巨手将他推上了太子宝座。他还沉浸在这个意想不到的幸运的喜悦之中。这时,天后武则天已经57岁了。大约从咸亨年间(公元670年至674年)开始,高宗皇帝的身体越来越差,除头晕目眩之外,又患上了风疹病,这就为武后处理朝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为身体有病,且每况愈下,高宗皇帝便不断听信身边人的建议,延请道士为自己治病,并按道士要求开始食服饵药。当时身为皇后的武则天也投其所好,不断召请道士入宫,为高宗皇帝治病。在这种情况下,高宗皇帝本人开始对道教越来越感兴趣,而对佛教则越来越冷淡。他给道教的始祖老子增加了许多显赫的新头衔,命令各州资助建立道观,汇编道教经典,并把道士归于皇家宗正寺的管理之下,正式承认皇室与老子之间虚构的亲缘关系等。这一切,似乎向天下表明高宗皇帝及武后要放弃佛教了。其实不然,这只是一段插曲,一段围绕主旋律的变奏曲。当时的皇后武则天十分明白这段变奏曲出现的意义。除高宗皇帝个人原因之外,客观上这些年对佛教的尊崇,使佛门的高僧大德们忘乎所以了,他们曾几次提出不服从世俗法律、佛门弟子的地位要高于道士、佛教沙门可以接受父母及尊长的礼敬、高僧大德可以不向皇室成员致敬等问题,不但引起了佛、道的激烈冲突,而且还大有目空一切的姿势。这是高宗皇帝及武则天特别不能容忍的。尤其是武则天,作为佛教的忠实信徒,她希望佛门能隆盛发展;但作为一个皇后或政治家,她只是在利用佛教而已,只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所以才促使高宗皇帝去扶植佛教,自己也表现出了归心佛乘的姿态。但是,佛教的发展,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服从朝廷,服从皇帝,更要服从自己的安排,绝不能无原则地发展,更不能目空一切。当年武则天作为才人侍奉太宗皇帝时,太宗皇帝就是这样对待佛教的。因此,武则天认为抬高道教压一压佛教的气势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些都没有影响武则天对佛教的一贯态度。她在压制佛教的同时,还在通过佛教来祈福、树功德、种福田。高宗皇帝及皇室成员也都没有放弃对佛教的尊崇。从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开始,到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年底高宗皇帝去世时,高宗皇帝和武则天为佛教建寺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个期间,他们共在长安和洛阳两地敕命所建的寺院有太原寺(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千福寺(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光宅寺(仪凤二年,公元677年)以及福先寺(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等,其中太原寺是武后为亡母杨氏夫人追福所建,就是在修建这所寺院时,她既超度亡人,又下令贬杀了那个贺兰敏之。而光宅寺的修建,却是因为一段离奇的传说。光宅寺位于长安皇城东宫墙外大明宫南的光宅坊。当时有一个看风水的阴阳先生说,光宅坊有一股吉气,直冲云天。高宗皇帝和武后闻知后,便令人在此地开掘,不久便掘得石函一个,函中存有佛舍利骨万余粒。高宗皇帝和天后顿觉奇异,便命在此地建光宅寺。光宅寺建好后,为了安置石函中的佛骨舍利,天后武则天又命在寺中建七宝台以存放那些舍利。据载,这七宝台甚是宏伟,登上七宝台,长安城尽收眼底,成为当时长安城中的一大景观。传说七宝台底层还存有名画家吴道子的名画,一时观瞻者不可胜数。除两京之外,全国各地大肆兴建寺院也并没有停止,而是愈加兴盛。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五台山寺院的修建。五台山位于并州(今山西)境内,属北岳恒山山系,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方圆数百里。这里层峦叠障,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广,犹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山。其东台称望海峰,南台称绵绣峰,西台称挂月峰,北台称叶斗峰,中台称翠岩峰。五峰的形状,被前人喻为东台如立象,南台如卧马,西台如孔雀舞,北台如共命鸟,中台如雄狮。五台山东、北、中、西四台并列成一弧线,相距较近,唯南台较远。五台山也被称为清凉山,到唐代时已被佛教比附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在晋译佛典《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七《菩萨住处品》中,有“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的记载。为了寻访这一记载的真实性,高宗皇帝曾于龙朔年间(公元661年至663年)派京师长安会昌寺僧人会颐与内侍掌扇张行弘等人,前往五台山“检行圣迹”,并绘制了五台山图记小帐,编写了《述略记》一卷,带回长安,禀报高宗皇帝和武后。武后对文殊菩萨显灵五台山道场的传说十分感兴趣,她在观览五台山图记小帐和《述略记》后,又专门把会颐等人请入后宫,详细询问了五台山的圣迹情况,并表示一定启奏高宗皇帝,使重视五台山的寺院营建。当时的武后留意五台山和文殊菩萨,在一定程度上是她对文殊菩萨的名号和象征性感兴趣。按佛教说法,这文殊菩萨,全名为文殊师利,略称文殊,意为“妙德”或“妙吉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左胁侍者,专司智慧。他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其像多骑狮子,寓意智慧威猛。尊崇文殊菩萨,在当时的武后看来,就是追求智慧,追求威猛,追求锐利果敢,因此她对五台山特别感兴趣。在武后的建议和怂恿下,高宗皇帝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命一位名叫俨的禅师在中台建造了一座寺院;次年,又派玄奘的弟子窥基共五百人前往五台山,在中台又建造了一座寺院。也就是在这一年,并州僧俗信众发现高宗皇帝与武后高度重视五台山寺院的营建,主动集资雕造了一座铁塔,大约有一丈多高,送至五台山,置放于窥基所建寺院中。经过这段时间的营建,五台山作为佛教胜地,初具了规模,奠定了五台山后来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并名扬海内外的基础。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由皇后变为天后的武则天,并未忘记广泛招揽高僧大德的行动。招揽高僧大德的目的,表面上看或是召入宫中供养,或是使其翻译佛典,或是为高宗皇帝、为自己以及诸皇子公主祈福;但在实际上,武则天并不是仅仅把这项活动的目的放在表面上,她是在以招揽高僧大德的形式,为自己集聚社会力量的支持,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咸亨四年(公元673年),武后召万回禅师入宫供养,并以皇后名义赐万回禅师锦绣袈裟一领。这万回禅师在当时甚为神异,传说贞观年间玄奘法师从西域归来时,曾对人们说起自己在天竺(古印度)遇到的一件事。玄奘法师在天竺见有一石藏寺,便虔诚地进去礼拜,但进去之后,只是一间空房,因而问住持该寺的高僧大德到哪里去了,人们告诉他说,这个寺院的住持和尚因缺席法事,被罚到东方去了,那个地方的国名叫震旦,地名叫阌乡,离天竺这里有万回之远。玄奘法师归国后,听说有一神异之人叫万回,又是虢州(今河南卢氏)阌乡人,自幼白痴不语,父母也觉得很不吉利,而且还常常被其他儿童欺侮,也不与之争斗,但他一开口说话便说自己是佛门释子,名叫万回。传说这个万回在出家前,不知寒暑冷暖,见贫不欺,见富不恭,东西狂走,终日不息。大约在十岁左右,其兄被朝廷征召远戍安西(西域,今甘肃、新疆大部地区),去了之后很长时间无有音讯,母亲甚是挂念,经常在家里烧香拜佛,为子祈求平安。万回见母亲如此虔诚,便对母亲说:吾兄极是平安,根本不用您担心。说罢,将母亲供佛的素斋打了个包裹,出门去了。到了晚上,万回手持其兄书写平安的家信回到了家,母亲甚为惊异,不敢相信万回已是去了安西一趟。后来其兄返家,说起这件事,详细叙述了弟弟万回远来安西,兄弟见面并吃了素斋的情况,全家人都感到惊异不止。不久便使万回受戒出家,归依佛门。玄奘法师听说了这个万回的各种传说后,便亲自登门去拜访。这时的万回还没有出家,只对母亲说:快准备素斋,有大和尚来访。母亲还没有准备好,玄奘法师已到家门口了。万回见到玄奘法师后,便随便问起了天竺石藏寺的情况,所问问题犹如亲自到过那里一样,玄奘亦是感到奇异。最早将万回神异的消息传给武后的就是那个道术之士明崇俨,他不止一次地向武后说起万回的神异情况,并十分肯定地说万回是一个神僧。所以,武后才将他召来后宫供养起来。同年,武后在宫中听说洛阳佛授记寺高僧德感和尚仪容瑰丽,学业精赡,便使高宗皇帝将其召入宫中,要以翻经大德的重任使其参加两京佛典译场工作。这德感和尚十分清楚高宗皇帝和武后对自己信任的真正用意,便不遗余力地为两京各大译场服务,亲自组织了多部佛典的翻译,受到了高宗皇帝和武后的高度赞扬。高宗皇帝还特授这位佛门大德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三千户。武后亦作赞称颂他:“河汾之宝,山岳之英,早祛俗累,夙解尘缨。缁门仰德,绀宇驰声。或亚龙树,爰齐马鸣。”其中龙树、马鸣是古印度的佛学大师,他们分别在公元一世纪和三世纪为振兴佛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中可以看出武后对德感和尚的极高评价。上元三年(公元676年),中印度僧人地婆诃罗来唐,次年上表请求译经,并保证按玄奘法师厘定的标准翻译。高宗皇帝和天后武则天对异域和尚有如此弘法热情大加赞赏,不久便亲自在后宫召见这个地婆诃罗,该僧对高宗皇帝和天后能亲自召见自己倍感荣幸,并当场为自己取汉名为日照,寓意身受阳光普照。这就更博得了高宗皇帝和天后的欢心,准其在西京长安太原寺、广福寺和东都洛阳大福先寺设立译场,并先后命道成、薄尘、嘉尚、圆测、灵辩、明恂、怀度和复礼等和尚,参与日照译场的译经活动。日照译场的繁荣景象犹如当年玄奘法师译场一般。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长安大慈恩寺窥基和尚去世,高宗皇帝和天后特下诏命天下各寺院均度五人,为窥基追福。这窥基和尚乃玄奘法师的大弟子,俗姓尉迟,是唐王朝开国大将尉迟敬德的侄子。传说他原并未出家,玄奘法师东归后,见其大有佛缘,便邀其出家,引为自己的上首弟子。窥基在师事玄奘的时间里,一直参加玄奘译场的工作,并深受玄奘赞誉。他还曾与玄奘一起,数次入宫为皇后嫔妃诸皇子祈福作法事,特别是他参与了玄奘法师为佛光王李显的剃度仪式,深得当时的武后赏识。玄奘法师去世后,窥基多年来一直主持译场的工作,成绩蜚然,且继续与皇族及武后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晚年,他闻听武后喜弥勒造像,便发愿为武后造弥勒像一躯。在造像过程中,他每日对像诵菩萨戒一遍,并发愿武后生兜率天。传说像成之时,弥勒佛像通身发光,灿然可观。他奉敕在五台山率五百僧营造寺院时,曾造玉石文殊菩萨像一尊,为表虔诚,造像之时,他用金笔撰写《般若经》。文殊菩萨像落成之时,亦是神光大发。如此看来,这窥基和尚与高宗皇帝及天后武则天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下诏度僧来超度他,自是有其感情成分在里面。从武则天荣升天后开始,高宗皇帝与天后武则天就在这建寺、度僧和招揽高僧大德中,不断深化着他们与佛教的因缘关系,尽管其中曾发生过废立太子等政治大事,但并没有影响到他们从内心对佛教的尊崇。也就是在这十几年中,高宗皇帝的身体更是每况愈下,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十月,高宗皇帝和天后武则天驾幸嵩岳之奉天宫。十一月三日,高宗皇帝突然病情加重,天后武则天急召御医赴奉天宫救治,御医用针刺治理后,高宗皇帝病情稍有缓和。该月下旬,高宗皇帝在天后的呵护下,返回东都洛阳。十二月四日,高宗皇帝又突然间感觉胸中气逆,连骑马都很困难了,急召朝臣百官到寝殿前听敕,改元当年为弘道。当晚,高宗皇帝长逝于洛阳宫贞观殿,终年56岁。高宗皇帝遗诏太子李显于灵柩前即皇帝位,裴炎辅政,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可请天后定夺。几天后,太子李显即皇帝位,称唐中宗,尊天后武则天为皇太后。当时,因为太子李显新立为中宗,居于高宗皇帝之丧,不能立即处理政事,故政事多取决于太后武则天。对于高宗皇帝的死,武则天甚为悲痛。追昔抚今,一幕幕往事都闪现在她的眼前。当自己还是太宗皇帝的才人时,在深宫中孤苦伶仃,寂寞难耐,只好诵经拜佛,就在这时,身为太子的李治向她投去了热情的目光,使她真正享受到了爱情的欢愉;当她被遣送到感业寺为尼,每日青灯黄卷时,又是这个新即位的高宗皇帝向她展开了温暖的胸怀,把她从绝望中带回了金壁辉煌的皇宫;在返回皇宫以后,高宗皇帝又帮她有意无意地击败了众多的对手,包括感情竞争对手和政治竞争对手;还是这个高宗皇帝,在帮她确立皇后地位后,还让她参与朝政,多少大事都征询她的意见,使她在朝臣中乃至普天下民众的心目中,树立了光辉的母仪形象。没有高宗皇帝,自己就不可能当上皇后乃至天后,就不可能获得象今天这样尊崇的地位。皇太后武则天在悲痛中回忆,在回忆中又倍感悲痛。她在悲痛中终于感觉到了自己与高宗皇帝的因缘已尽,她要为这位比自己还要小四岁的亡夫竭尽所能来做几件事。她决定要为高宗皇帝修建一座富丽堂皇的陵墓,来报答数十年来夫妻恩爱的感情。高宗皇帝死于东都洛阳,而高祖皇帝和太宗皇帝都葬于长安北塬。高宗皇帝在东都临死前,曾对侍臣及天后武则天讲:“天地神祇若能延长我一两个月生命,我还能回长安,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实际上是想魂归长安,与列祖列宗同宿于长安北塬。皇太后武则天决定按高宗皇帝遗愿,把他葬于长安。但是,这事却遭到许多臣僚的反对,尤其是新科进士陈子昂,认为关中地狭,又遭荒馑,既不能供送葬千军万马的食宿,又无法征调采石造陵的力役,如果要使大驾长驱西进,势必会造成新的社会危机;而东都富庶,人杰地灵,风景秀丽,嵩邙地运,帝王图迹,纵横左右,是设置陵寝的最佳之地。皇太后武则天亲自召见了陈子昂,称赞他的文章写的好,夸奖他很有才气,但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坚持遵奉高宗皇帝遗愿,使其灵柩西返。同时,皇太后武则天还决定高宗皇帝的陵寝要采用因山成陵的方式建造,这样既高大雄伟,坚固牢靠,又多省力役。在皇太后武则天的坚持和策划下,朝廷卜陵使经过认真比勘,最后选中了渭北的梁山,因梁山位于长安西北的乾字位上,故为高宗皇帝将要营建的陵寝被称为乾陵。准备工作就绪后,皇太后武则天便命吏部尚书韦待价代理宰相,任山陵使,前往梁山监造。韦待价发兵民十万破土动工,经过半年时间,基本完成了乾陵的营建工程。韦待价主持修建的乾陵,重城森然,宫阙林立,肃穆庄严,气派非凡。图纸上报皇太后武则天审览后,完全符合她的心愿。为了给亡夫追福,皇太后武则天命在长安建大献福寺,并准度僧200人,以充该寺。大献福寺是高宗皇帝去世百日后创建的。皇帝去世后建寺追福,在当时并非定制,但为了给亡夫追福,超度他的亡灵,皇太后武则天还是决定要为亡夫创建佛寺一座,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大献福寺选择在长安朱雀门外开化坊中刚继位为帝的李显宅院的西园。这西园原为隋炀帝萧皇后之弟萧瑀的旧宅,隋末战乱被废。高祖皇帝登基后,任萧瑀为尚书左仆射,即将西园归还于他。后萧瑀的儿子萧锐娶太宗皇帝长女襄城公主,太宗皇帝诏命另为驸马与公主修建府第,但襄城公主雅有礼训,恪守妇道,上奏太宗皇帝不愿使朝廷花费钱财另起府第,决定住萧氏西园,太宗皇帝遂改萧氏宅院西园为驸马府。萧锐在太宗皇帝朝,历任太常卿、汾州(今山西汾阳)刺史,但不幸英年早逝。他死后,襄城公主又再嫁左屯卫将军姜行本之子姜简,这萧驸马府第即变成了姜驸马府第。后襄城公主去世,高宗皇帝诏命陪葬太宗皇帝昭陵,萧氏后人即将西园产业收回。20多年后,朝廷出钱将西园从萧氏后人手中购得,作为英王李显的王府。后章怀太子被废,李显立为太子,其府即空置闲待,但被人们传为“潜龙旧宅”,是一块风水宝地。隋唐时期虽无帝王去世建寺追福的制度,但却有此习惯,这自然是当时皇帝与民众大都归心佛乘,佛教盛行于世的结果;同时,当时也有帝王即位后舍宅为佛寺的习惯。就这样,按照皇太后武则天的要求,长安城中少了一座王府,却多了一座皇家寺院,这便是为高宗皇帝追福的大献福寺,后又改称大荐福寺。这大荐福寺的规模相当大,既为帝王旧宅,又改建为皇家佛寺,况且又是为高宗皇帝追福所建,规模自然不会太小。仅就皇太后武则天准度僧200人充寺来看,与当时其他皇家寺院相比,大概差别不会太大。当初高宗皇帝为其母文德皇后追福敕建的大慈恩寺,度僧300人充之,共有十余院,计1897间房;高宗皇帝和武后所建西明寺,有十座院落,殿堂屋舍4000余间,亦度僧300人充之。与之相比较,这大荐福寺的规模定会不小。新建的大荐福寺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寺院,二是塔院,二院隔街相望,甚是华丽辉煌。塔院之塔,即今西安小雁塔。由于大荐福寺是皇太后武则天为亡夫高宗皇帝追福所建这一因缘,该寺后来在长安佛教众多寺院中地位显赫,特别是20年后,唐中宗皇帝李显复位后,敕命进行了整修和扩建,中宗皇帝本人也多次驾幸这个由自己旧宅为亡父追福改建的寺院,还在寺院内慨然赋诗,使百官奉和,从中可见其地位显赫之一斑。大荐福寺从中宗皇帝之后,逐渐成为长安佛教译经的中心译场。此乃后话。高宗皇帝仙逝后,灵榇先殡于洛阳乾元殿之西阶,皇太后武则天及中宗皇帝以下,皆披麻戴孝,按时就位哭祭。次年五月,皇太后武则天欲亲送高宗皇帝灵柩西归,群臣谏阻,乃命刚代兄即帝位的睿宗李旦护柩西返。当高宗皇帝的灵柩在一片哭声中离开东都洛阳时,武则天流泪了,她多么想亲赴关中葬埋亡夫啊!但为了防止政局动荡,她还是把自己的心愿深深地寄托给了佛祖释迦牟尼,寄托给了弥勒佛,寄托给了大卢舍那佛,寄托给了自己的内心深处。她在洛阳宫中召佛门高僧大德为亡夫送行大办法会,她身着缁衣素缟,带头诵《佛说盂兰盆经》,当她诵念到佛弟子目连看到自己死去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如处倒悬,求佛祖救度时,不觉失声恸号起来,在场的高僧大德及百官臣僚亦放声号啕,一片悲痛,惨不忍睹。且说高宗皇帝的灵柩运回长安后,因葬期未至,乃殡高宗皇帝灵柩于太极殿西阶,接受长安官吏的吊唁。到了高宗皇帝殡葬之日,皇太后武则天虽身在洛阳,但心却早已飞到了渭北之梁山乾陵。这时的武则天,“肠与肝而共断,忧与痛而相寻”,亲自撰写了《高宗天皇大帝哀册文》,命放置于高宗皇帝的榇棺之前随葬于陵墓之中。这个哀册文约1200余字,字字句句都浸透了武则天对亡夫的深切怀念和眷恋。她叙述了高宗皇帝的圣德和功绩,用沉痛的语调倾诉了高宗皇帝去世后的复杂政局和自己的悲痛心情,还用遗憾的笔调说明了灵驾西返和自己不能送终的原因。整个哀册文凄怆悲切,读后使人怆然而涕下。就是在这凄怆悲切的日子里,皇太后武则天将亡夫高宗皇帝葬入了乾陵,做了她应该做的一切,如建陵、建寺、度僧、哀悼等。这是一个年过60岁的老妇在极度的悲痛中所做的,为此,她几乎是心力竭尽,一切都是为了了结自己与亡夫数十年恩爱有加的因缘。与此同时,她还要用自己心目中的那个标准来衡量继位的儿子们是否能担负起人间弥勒佛的重任。继位的中宗皇帝李显,乃高宗皇帝第七个儿子,在皇太后武则天所生诸子中排行第三,也就是那个被玄奘法师授戒封号的佛光王。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原皇太子李贤(章怀太子)被废后,李显继立为太子。弘道元年(公元684年)十二月,高宗皇帝驾崩,两天后,李显即位于灵柩前,改元次年为嗣圣元年。中宗皇帝此次在位前后大约四十余天,就被身为皇太后的武则天废黜。关于中宗皇帝此次被废事件,诸史纷纭,莫衷一是。多以为武则天废中宗是为了独揽大权,以便日后改唐为周。其实,中宗被废的直接原因是因为他独断专行,把李唐社稷江山当儿戏。史载中宗皇帝继位后,首先应该居高宗皇帝之丧,政事应由母后武则天临朝处置。但他即位后,把居丧之礼扔到了脑后,一下子就跳了出来,先是册封其妃韦氏为皇后,再要以岳父韦玄贞为宰相,还要给自己乳母的儿子封五品官。当朝宰相裴炎乃高宗皇帝的托孤大臣,他站出来不同意中宗皇帝如此急风火燎的做法,当面与中宗皇帝争辩。气急之下,中宗皇帝大声说道:“我难道不能把天下恭手让给韦玄贞?现在给个宰相有什么不可以的?”裴炎听了这话,非常害怕,便将此事向皇太后武则天作了报告。武则天听了这事后,非常生气,觉得自己的儿子真是太令她失望了。亡夫高宗皇帝的丧葬事宜还未办完,继位的儿子放下这头等大事不管,反而为自己的岳父谋官,拉拢培植自己的亲信,真是不成体统!这样的儿子,能堪任国君吗?能成为人间的弥勒佛吗?武则天在这一连串的问号中,陷入了深思。她首先思考了李唐王朝在高宗皇帝去世后面临的政局。这几年来,周边少数民族反叛骚扰事件频繁发生,内地逢自然灾害使“菽粟不稔”,高宗皇帝去世后使朝局又起动荡。在这种情况下,新君要能够维护大唐帝国的统一版图,稳定政局,战胜自然灾害,恢复和发展生产,同时还要办好高宗皇帝的丧葬事宜。而这个不肖之子,不但不考虑朝廷大事,反而封官许愿,拉拢朝臣,如此下去,就会断送大唐的江山社稷。武则天还认真思考了这个新君儿子的能力。她反复比较觉得,这个儿子论德行才艺,都比不上长子李弘和次子李哲;和他的弟弟豫王李旦相比,也相差甚远。被立为太子,是论资排辈才将他推到了前台。立为太子后的三四年里,高宗皇帝和她自己也多次设法培养,但他依旧是“颇事游畋”,荒于政事。到现在的如此表现,真可谓朽木不可雕也!这时的武则天突然想起了高宗皇帝的遗言,他说:“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听天后处分。”这不表明高宗皇帝不放心李显吗?这也不就是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以弥勒佛的化身降临人间吗?李显的无能和独断,点燃起了武则天在当年高宗皇帝欲使她摄政时种下的君临天下因缘之火。她觉得自己有能力君临天下,有能力成为弥勒佛的化身降临人间。但是,目前她只能让这个希望之火在内心中燃烧,因为她还有一个儿子,如果这个儿子再不能身堪重任的话,那么她就当仁不让了。经与裴炎等人“密谋废立”后,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六日,武则天在洛阳宫乾元殿召集百官议事,中宗皇帝高坐于宝座之上,等待百官的朝拜。这时,裴炎与中书侍郎刘袆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及张虔勖等带兵入殿,宣读了武则天废黜中宗皇帝的诏令,左右侍臣奉诏将中宗皇帝从宝座上拉了下来。中宗皇帝很不服气,质问道:“我有何罪?”武则天回答说:“你想把天下让给韦玄贞,怎么能说无罪?”就这样,中宗皇帝被废为庐陵王,幽禁于别所,后又贬于房州(今湖北均县)。中宗皇帝李显被废当日,武则天又立四子李旦为睿宗,诏命改元当年为文明元年。这睿宗皇帝李旦,少而聪慧,为人也较为随和。对于自己能越过太子位而直接当上皇帝十分惊恐,但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微妙之处。所以,他即位后,即下诏废中宗儿子皇太孙李重照为庶人,把裴玄贞流放到了钦州(今广西钦州),立自己的长子永平郡王李成器为皇太子,之后便投身于亡父高宗皇帝的丧葬事宜中,把政事交给了母后武则天去处理,自己甘心当一个傀儡皇帝。在这一点上,睿宗皇帝李旦是精明的,这是他内心深处经过计算得出的最好的结论。因为他亲眼看见了三个哥哥与母后合作所遭遇的悲惨命运,所以他不能不提防母后,不能不把做皇帝看作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他为自己选择了这种在危险中求生存的方式,即他可以做皇帝,但一定要徒有虚名;要保全性命,就不能参与朝中的任何事,就必须彻底甩开手。这样,才能避免与精明的母后的直接冲突,自己的生命也才能安全。事实证明李旦的选择是正确的。此时的武则天,深感承袭李唐王朝的大业也是非己莫任了。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八月,高宗皇帝的丧事办完之后,她打算让睿宗皇帝临朝理政,试试他的才干,自己依然居后台辅助。但是,睿宗皇帝一再退让,说自己的能力有限,难以应付复杂的政局,请母后继续处理政事。武则天从其中发现了这个儿子的良苦用心,同时也感觉到这个儿子与她心目中的那个标准仍然是相去甚远,既然走到了这一步,武则天认为没有退路了,只有自己来当这个降临天下的弥勒佛了。促使武则天最终下此决心的另一个原因,是她的那些政敌们正在汇集力量,窥视方向,等待时机,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即将来临。说实话,要使自己的这个儿子去应付即将爆发的政治风暴,的确是难为他了。既然是那些政敌由于不满自己长期参与朝政决断大事才要引发争斗,说明这个因缘是因为自己而结下的,那么,还是由自己来了结这一因缘吧!武则天铁心要临朝称制了。她继续认为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安排,是自己一生与佛结缘的必然结果,也是自己一生广行善事、广种福田的最现实和最好的报应。当然,她也明知临朝称制的困难,知道这将会引起怎样的后果。但她却充满了信心,她要用她全部的才能来治理这个天下,使国家富强起来,使民众生活丰泰,来报答高宗皇帝的顾托之重和睿宗皇帝的推戴之诚,也报答佛祖造就自己以弥勒化身拯救众生的因缘。当然,作为一位母亲,她也曾不忍心对儿子们下如此的决心。回想起来,长子李弘的郁闷病逝,次子李贤的被贬杀,三子李显的被废黜外贬,四子李旦今宿于袖手之中,不敢出来挑头。这一切,都是一个母亲的罪过。在这个过程中,武则天曾多次扪心自问过,不止一次地想把对准儿子们的屠刀放下。但是,她又不能这样,这些不堪重任的儿子们,都不能使她满意。或许把他们或贬或杀才能使他们彻底解脱,因为他们都不具备君临天下或作为弥勒佛的化身降临天下的资格。她自己虽然老了,一生复杂的经历和处理朝政的经验却不被一个个儿子看重,他们坐上皇帝宝座或者还未坐上皇帝宝座时,就要抛弃自己的母亲了,这是根本不能允许的。佛经上讲,佛祖释迦牟尼前世曾为一国之大臣,该国国王嫌弃老人,凡人老者均遭遗弃,而这位大臣不忍心自己的老父被遗弃,便在家中掘得一洞藏老父于其中,后这位大臣的父亲为国王解开了无数难题,终使该国国王免遭杀身之祸,这位大臣也因尊奉和孝敬老父而终得成佛。武则天曾把自己比作那位富有智慧的老父,但自己的儿子们都不能和那位成佛的大臣相比。既然这些儿子们都没有立地成佛的根机,那么,何不自己取而代之而立地成佛呢?武则天就是这样从痛苦中解脱了出来,从一个母亲的负罪感中解脱了出来。现在,她真的要做弥勒佛了。文明元年(公元684年)九月六日,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恢复天后尊号,改元当年为光宅元年,并大赦天下,奖励办理高宗皇帝丧葬事宜中的功臣。她在《改元光宅敕文》中说:“精励为政,克己化人。使宗社固北辰之安,区寓致南风之泰。以斯酬眷命,用此报先恩。冀上不负于尊灵,下微申于至恳。”意思是说自己临朝称制,一定要竭尽全力,确保李唐江山社稷永固,这也是遵循高宗皇帝的遗愿并报答他,希望上下一心,把国家治理得更好。尽管是临朝称制,但还是在为李唐的江山社稷服务,只不过是代自己不争气的儿子来充当弥勒佛罢了。无论是名义上的临朝称制,还是实际上的夺权,天后武则天既然被推上了这一步路,她还是要大干一番的。她决定改变政体的外表象征。按她的敕命,将旗帜由红色改为紫饰金色,百官服饰和佩戴标志都进行了改换。百官名称也进行了改易,如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吏部改为天官,户部改为地官,礼部改为春官,兵部改为夏官,刑部改为秋官,工部改为冬官;改门下省为鸾台,侍中为纳言;改中书省为凤阁,中书令为内史;改太常为司礼,鸿胪为司宾,宗正为司属,光禄为司膳,太府为司府,太仆为司仆,卫尉为司卫,大理为司刑。同时,还改东都为神都,改洛阳宫为太初宫。这些改革,其实并无多少实际意义,只不过是天后武则天代儿子行政准备从头开始的前奏曲,表明了她想大干一番的雄心。可是,仅仅就是这一些形式上的改革,也使李唐宗室和一些官僚士族瞠目结舌,大惊失色。在他们看来,中宗皇帝或睿宗皇帝在居丧期间,被尊为皇太后的武则天代理朝政就已经不合适了,但还能勉强说得过去;如今高宗皇帝已安然入土,这个长期参与朝政的老妇人就应该把朝政归还给睿宗皇帝,从而退出政坛,安心去当皇太后。然而,她不但没有归政于睿宗皇帝,反而改变先皇遗规,另行其事,分明是包藏祸心!不但这些人对天后武则天不满,就连原来支持她临朝称制废黜中宗皇帝的裴炎,也走向了她的对立面。这是天后武则天早就预料到了的,她已经做好了应战一切的准备。她想经过即将发生的政治风波来检验自己的选择,来使自己再一次经受复杂政局及各种矛盾斗争的洗礼与考验。她没有想到退却,也没有胆怯,更没有放弃,她要坚持下去,坚持下去而成就一种功德,来应验一种誓愿,来使自己真正成为应世的弥勒佛,她要放开胆子走下去,要把理想转变为现实。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九月,也就是天后武则天宣布临朝称制几天之后,她的侄子周国公武承嗣上书,请天后武则天追封其祖,立武氏七庙。按照传统礼制,只有皇帝天子才能立七庙,而天后武则天虽独揽大权,但毕竟只是临朝称制,皇帝还是睿宗。在这种情况下,立武氏七庙是不合适的,因此天后武则天没有采纳周国公武承嗣的建议。但她又认为,自己贵为天后,已临朝称制,就应当提高自己祖先的地位,所以决定追封自己七世祖以下的列祖列宗为王。这件事被裴炎知道后,他马上表示反对,并用十分强硬的口气对天后武则天说:“太后母临天下,当示以至公,不可私于所亲。独不见吕氏所败乎?”裴炎这里所说的吕氏,是指西汉高祖皇帝刘邦的皇后吕雉,她在刘邦去世后,协助汉惠帝登基,并掌握实际政权,滥杀功臣。惠帝死后,她便临朝称制,并分封她的吕姓子侄们为王侯。她死后,诸吕拟发动反叛,为太尉周勃等平定,吕氏落了个满门抄斩的下场。裴炎用吕后来警示天后武则天,而武则天却不以为然,因为她认为:“吕氏以权委生者,故及于败。吾今追尊王者,何伤乎?”她的这一认识也不无道理。吕后将汉朝大权给了现存者,所以才引致败亡;而自己是在追尊已逝去的人,难道会有什么伤害吗?天后武则天没有理会裴炎的警示,正式下诏追封自己的祖先们为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天后武则天想通过这件事来检验一下自己要成为名符其实的人间弥勒佛的功德是否已经圆满。这一事件成了激化矛盾的催化剂。部分宗室成员和李唐旧臣不胜愤慨,他们开始暗中联络,准备反击。就在这时,徐敬业等在扬州起兵,打出了反武的旗号。这徐敬业乃当年支持武则天当皇后的李勣(原名徐世勣)的孙子,虽然他爷爷已经死了十多年了,但创下的门荫荣誉足够使徐敬业凭恃特权稳升高官。但徐敬业一直没有被高宗皇帝和天后武则天重用,长期被贬官在地方基层。这时,他出面联络了一批心怀不满仕途不顺的官吏,占据扬州,借口恢复被废黜的李贤的帝位,打出了反武的大旗。其实,这时的李贤已被武则天派人秘密的杀死了,徐敬业等人找来一个貌似李贤的人蒙哄众人,十几天时间便吸引召集了一支十余万人的军队,宣布要北上进军。为了师出有名,徐敬业等人特请官运不济的著文好手骆宾王写了一篇《为徐敬业传檄天下文》,后被称作《讨武曌檄》,传送天下。这篇檄文写的非常出色,文采飞扬,多为时人传诵。其曰: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嫠帝后,识夏廷之遽衰。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胤,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桓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糜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傥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究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这篇檄文在历数天后武则天罪行的基础上,叙述了徐敬业起兵的目的和取胜的把握,又用煽动性的口气要求人们起来响应。全篇一气呵成,言简意赅,脍炙人口,被后世传为佳作。据说天后武则天在看到这篇檄文后,不但没有发作,反而把作者骆宾王大加赞赏一番,并指责朝臣们竟让这样有才华的人流落在外,没有得到重用。由于少年时代曾随父武士彟在扬州生活过几年,天后武则天对扬州的战略地位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她绝对不能任徐敬业之流在扬州胡作非为。就在徐敬业等人在扬州为进军洛阳还是进军金陵(今江苏南京)举棋不定时,天后武则天从各地调集30万大军直奔扬州而来。仅仅49天,徐敬业等人的十万大军就烟消云散了,传说除极少数人化装逃往海外,剩下的头目大部分被捕杀殆尽。其中徐敬业、骆宾王被杀后,首级被送往神都洛阳。传说天后武则天对骆宾王的死,甚是惋惜了一番。天后武则天终于度过了临朝称制后最大的一场危机。在她于神都洛阳太极宫中听到扬州叛乱被平定的消息后,突然觉得自己已经是弥勒佛了。走到这一步的天后武则天,以弥勒佛的化身正式出现,已经是早晚间的事了。第六章为私欲重修白马寺,谶语与符瑞,《大云经》的因缘,僧俗大劝进的闹剧,圣神皇帝登基,徐敬业既平,天后武则天于次年正月初一日颁诏大赦天下,并改元当年为垂拱元年。自高宗皇帝仙逝之后,武则天一直没有从对亡夫的思念中解脱出来。她特别留恋与高宗皇帝一起处理朝政的那些日子,那个时候,她虽说是参与朝政,有些大事也完全是按照她的意见办,但她并未感觉到有压力,因为高宗皇帝毕竟还能作为靠山。而现在呢?几经废立太子的折腾,只给自己留下了个不敢出头露面的李旦,尽管名义上这个小儿子还是堂堂正正的李唐王朝的睿宗皇帝,但他怯懦胆小甘当傀儡,把一切事情都压在了自己的肩头,自己目前劳神费心的一切又都是为了什么呢?就是在这种疑惑和不安中,天后武则天不断在坚定自己的信心。但是,她还是要把对亡夫的思念之情充分表达出来。她决定打破帝王陵寝前不立功德碑的习惯,亲自撰写了《乾陵述圣记》一文,使人雕刻于碑石之上,立于高宗皇帝的陵墓前。这《述圣记》碑被安置立于乾陵陵园朱雀门外司马道西侧,用七块巨大石料扣接而成,故又称为七节碑。据载,该碑所刻《述圣记》洋洋五千言,可能是武则天一生撰写最长的一篇文章了。她把对亡夫的思念之情都倾注在了这些文字之中。可惜该碑已大部无法辨认,其详情尚难获知。到了这个时候,才使她在充实忙碌之后,有暇顾及到自己的后宫生活,也才在寂寞清冷的寝殿内感到了某种失意。她终于发现,高宗皇帝的离去给她造成了一种怎样的空白,独守空房,终夜一个人躺在空荡荡的大床上。这时,虽然她已年过60,但良好的饮食和优越的环境,以及不间断地保养,使她看上去依然风韵犹存,双目中依然流动着那种风情万种的光彩。她又要忍耐那种没有欢愉没有激情的日子了,而且这种日子还不知要延续多长时间。她也曾想诵经念佛,想在香烟缭绕中面对佛祖来抚平内心的激荡,但这根本不可能了。她再也无法做到当初在感业寺青灯黄卷中定心如镜了,因为她是过来人,享受和领悟过一个女人最激情的过程,她的确无法使自己安心入定,跳出情欲的折磨。她开始烦躁不安,眼睛中时常闪现着激情与渴望,希望有人能理解自己内心的企望。是千金公主最先发现了临朝称制的天后武则天的真正需要的。这千金公主是高祖皇帝最小的女儿,也是太宗皇帝最小的妹妹,她曾两度守寡,两位先后死去的丈夫都是因无法满足她的床第之欢而疲惫丧命的。她虽然守寡了,但仍继续寻找着男人的爱抚,在与男人的交欢上孜孜以求更大的刺激。有人说这是千金公主躲避武则天临朝称制而寻求解脱的一种方式,她的放肆是逃避现实的惟一的方法。出于对情欲的需要,千金公主在洛阳西市的街头上,发现了一个名叫冯小宝的市井混混。当时,她正乘车穿行街头,看见一个身材高大,眉目英俊,赤身裸体,肌肉强健正在挥棍舞棒的男人。凭着对男人的经验,千金公主一眼就断定这是一个可以使女人迷醉的男人。不久,千金公主便将这个冯小宝召至府内,与自己开始姘居。这冯小宝乃京畿户县(今陕西户县)人,自幼父母双亡,流落街头后结识了一帮市井无赖,也学得几手拳脚,长年往来于两京之间,靠卖艺或做江湖郎中为生。被千金公主引入府中姘居后,他也的确有些能耐,特别是在床第之上奉承女性,花样百出,使女人非常迷恋。千金公主饱尝了冯小宝给自己带来的欢愉之后,发现天后武则天也耐不住寂寞了,便决定将冯小宝献给武则天。经过试探和推心置腹的推荐,天后武则天欣然接受了这位辈分比自己大的长公主的礼物。当然,她想先试一试,因为她又想起了高宗皇帝,的确不知道与一个陌生的年轻男人同床如何开始才好。这天夜里,跑江湖的冯小宝在吃饱喝足并沐浴之后,奉召从千金公主的府第赶往太初宫天后武则天的寝宫。他知道自己这是去干什么,开始还满怀信心,但当他真正走进昏暗的大殿时,竟蓦然产生了一种英勇就义的感觉,因为他不能保证自己真的能把这位年纪相当于自己母亲的女人侍候好,但这时已是没有任何退路了。昏暗中有一股清香,一位并不显得太老的女人在向他招手,冯小宝慢慢向她走了过去。这是一个华贵的女人,在昏暗的灯光中显得有些妩媚,瞪着美丽梦幻般的大眼睛,眼睛里闪现出一种无限的柔情,一种企盼,一种渴望。冯小宝在这个女人的支配下,慢慢地走到了她的身边,而她却用一双纤细的手按住了冯小宝的肩,只说了一句话:“把我抱到床上。”冯小宝没有犹豫,用结实有力的双臂搂紧这个女人,把她抱了起来,轻轻地放在了大床上。她脸色绯红,呼吸急促,等待冯小宝的下一步行动。这冯小宝不愧是床第老手,他轻轻地解开了这个女人的衣裙,用手抚摸着她的胴体,然后。天后武则天享受了一夜风流。从此之后,几乎每个夜晚,这个充满男性魅力的冯小宝都要到后宫来同天后武则天作伴。这种床第之欢,使冯小宝成为了天后武则天不能离开的人了,她并没有把冯小宝这个男人当作工具,她觉得肌肤之亲使自己又充满了活力,因为在其中她有一种幸福感,这是一种非常纯粹的不夹杂任何争斗的幸福感,是她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的。但是,尽管自己手中握有实权,但总不能让这个冯小宝长期隐匿在千金公主的府第中,每天偷偷摸摸地进宫来与自己私会。天后武则天想为这个强健的男人找一个正当的位置,以使他进出宫中方便一些。一开始,她想在朝廷中给这个男人封个一官半职,但这行不通,一个朝廷命官从南衙直接进入北衙后宫,没有命令是根本不行的,况时间长了,他能不以此自恃,横行朝廷吗?想来想去,她终于为这个男人选择了一条落发为僧的路子。在当时,出家人进出宫禁是很方便的,只要后宫嫔妃一声招呼,便可自由出入,有些高僧大德还被请入后宫,设立内道场弘法,一直可以住在后宫。这是一个恰当的借口和理由。为了实现这一计划,天后武则天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十一月命重修东都洛阳的白马寺,并使冯小宝落发为该寺住持去具体负责。为了使这一计划更能掩人耳目和提高冯小宝的身价,她命冯小宝更名薛怀义,设为自己爱女太平公主驸马薛绍的本家,且为驸马之叔。这样,薛怀义既为僧人,又出自名门与驸马有血亲关系,出入后宫就更为方便了。天后武则天重修白马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与安排男妾有关,但从她本人崇信佛教这一点上来看,重修白马寺亦体现了她对佛教的重视和青睐。特别是她能把重视和青睐的重点放在白马寺,而且是在自己临朝称制开始之时,更说明了这一点。因为白马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寺,重视白马寺等于向天下佛教信徒表明此时天后武则天对佛教的基本态度。关于白马寺的修建,诸史将它与佛教传入中国相提并论。史载,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至75年),一天晚上,汉明帝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个神人,身高二丈,浑身笼罩着金光,头顶上有一光环,绰约飘渺,飞来皇宫大殿前。明帝见此神人,心意欣然,十分欢喜。俄而醒来,不觉恋意未尽。次日,他就此梦中神人询问群臣:“此为何方神人?”当时有一名叫蔡愔的人,见多识广,他回答说:“听说天竺(古印度)有一得道的人,被人们尊称为佛,能轻举飞身,陛下所梦即是此神。”汉明帝听后,方知其详,随即派一个名叫张骞的使者和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2人,西去寻访佛法。传说这些人西去经36国,来到大月氏(在今中亚阿姆河流域),遇到两个西方僧人,一个叫迦叶摩腾,一个叫竺法兰,张骞等人延请二僧,并抄写了一些佛经,用白马驮负,回归汉朝。二胡僧同张骞等人回到汉朝后,受到了汉明帝的热烈欢迎。根据胡僧的指点,汉明帝使宫中画工摹画了释迦牟尼佛像,摹画之像与汉明帝所梦神人几乎一模一样。于是,明帝使画工再摹画数幅,置于诸宫中供养。接着,汉明帝又请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二胡僧将带回的佛经翻译为汉文。为了译经方便,汉明帝便使人于洛阳雍门外修建佛寺一座,使二胡僧居其中译经。因经文是白马驮负而来,故将该寺取名为白马寺。关于白马寺名称的由来,另还有不少说法。其一是说西域某国国王,曾多次毁寺灭佛,当时有一招提佛寺正处于即将毁坏之际,夜里忽有一匹白马绕寺塔悲鸣,这位国王听后,顿生悲慈,停止了毁寺灭佛行动,并将该寺改名为白马寺,此后凡所建佛寺均以白马寺为名。其二是说汉明帝夜梦神人遣使求法后,就开始了兴建佛寺活动,最初建立的佛寺取名为招提寺,后世有帝王欲毁寺灭佛,因夜梦白马绕塔悲鸣而打消了念头,并将该招提寺改名为白马寺。这些史实和传说,对于从小受佛教熏陶并崇信佛教的天后武则天来说,自然是十分清楚的,她因私情而安置薛怀义,但使薛怀义主持白马寺的重修工程,恐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向天下表明她本人对佛教的重视,因为白马寺在佛门数以万计的寺院中的地位,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天后武则天现在有暇顾及佛教了。身为白马寺主的薛怀义频繁在后宫出现,无论怎样企图遮人耳目,不久便成了公开的秘密,朝臣百官都知道这个和尚到后宫去干什么去了。尽管这纯属皇太后武则天宫闱中的隐私,朝臣百官们无权过问,但这个自称天后的花甲女人,毕竟是每日临朝称制的人,她的如此行径自然会引起朝臣百官心理微妙的变化。很快,在对待薛怀义的问题上,朝臣们分为两派。一些想极力讨好天后武则天的人,开始对薛怀义竭尽溜须拍马之能事,他们当面奉承,背后夸奖,甚至亲自为薛怀义牵马,仿佛这个隐身于佛门的人已经成了太上皇。而另一些大臣,则对薛怀义这种人嗤之以鼻,他们不得已的时候,表面上也可能对这个和尚卑躬屈膝,但骨子里却非常看不起他,认为他只不过是靠伟岸的性器官获得显赫的位置而已,他们觉得与这种男妓是羞与为伍的。薛怀义在得到天后武则天宠幸的同时,的确也不断遭受着那些朝臣们的白眼,这使很有男子阳刚之气的薛怀义颇为难受,他觉得如果这是在江湖上或市井中,一定要把这些人一个个地撕烂,但现在他也只能忍受。在不断遭受白眼的一段时间后,薛怀义实在忍不住了,他变得狂躁、暴虐,他在出入宫禁时骑着御马,由十几个宦官侍候左右,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只要有谁妨碍了他,他就会如疯狗一样扑上去,把那人打得遍体鳞伤,然后扬长而去。特别是遇见道士,由于不是同道中人,更是故意殴打,最后竟将对方的头发剃光才肯罢休。薛怀义如此放肆了一段时间后,看见并无人敢来管自己,以后就更加肆无忌惮了。而身在后宫的天后武则天并非不知道这个秃头无赖的行径,但当她一旦被这个男人紧紧搂在怀里时,便把原来想好责备他的话语忘得一干二净,她在这个秃头男人的温存中默认了他的所做所为。薛怀义由此更是趾高气扬了。白马寺的重修工程在他的监管下,进展也的确顺利,因为参加施工被征召来的民工都害怕这个佛门的凶煞恶神,他们在薛怀义高扬的皮鞭下卖力地干活,无奈之中,权把参加白马寺的施工作为到佛家所谓的地狱里走了一番。朝廷中那些溜须拍马的官员们,谄媚地称薛怀义为薛师,若见他乘马过来,都匍匐在地,爬到他的马前向他请安,就连天后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之流也都像家奴一样,听薛师的支配,为薛师牵马拉缰。可是,这薛怀义根本没有把这些人放在眼里。不仅如此,薛怀义利用白马寺度僧的机会,把自己原来混迹街头的那帮弟兄们,全都招揽进了白马寺,命他们都剃光头,出家当和尚。这帮人本来就缺乏遁入佛门的根机,不但不诵经拜佛,而且溜出山门到处惹事生非,触犯法律,还没有人敢说一句话。当朝的右台御史冯思勖实在看不下去了,几次都把这帮凶和尚捉来问罪,无奈有薛怀义庇护,都没有能够惩治,反而使薛怀义怀恨在心。一天,薛怀义在路上与冯思勖相遇,他二话没说便令随从将冯思勖抓住,打了个半死。在薛怀义如此嚣张的气势下,多数朝臣都是敢怒不敢言,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得罪了这个和尚,就等于得罪了天后武则天,而且他们都领教过这个60多岁女人一生的残酷与心狠手辣,他们怕由此而祸及全家,祸及子孙后代。但是,当时也确有人不信邪,他便是刚刚就任宰相的苏良嗣。一天,薛怀义乘马耀武扬威地从太初宫的正门进入,迎面碰上这个苏良嗣,按朝中礼仪,只有朝廷命官才可从正门出入,而且下属遇到上司应该恭敬让路。薛怀义已经霸道惯了,不但不给当朝宰相让路,反而昂首挺胸径直向前,把苏良嗣挤到了路边。苏良嗣见如此横行霸道,不觉怒火中烧,命手下人把薛怀义从马上拉了下来,一连打了十几个耳光,直打得薛怀义抱头鼠窜,狼狈不堪。晚上进宫之后,薛怀义即向天后武则天告枕头状。天后武则天一开始很愤怒,很为薛怀义抱不平,她甚至想要罢了苏良嗣的宰相;但她很快又变得平静了,因为她本人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在高宗皇帝在世时,私生活一直很检点,经常为朝臣所称颂;而现在,自己却陷入了对面首着迷的程度,朝中大臣也多次隐晦地劝谏过自己,而自己也多次在愤慨的大臣面前竭力为薛怀义的怪癖行为开脱。在开脱时她总是说这个薛亲家,即太平公主驸马的叔叔,也就是佛门的薛大师,是秉承自己的旨意出入宫禁的,他是替自己主持重修白马寺,而且还要他在宫禁中举办法会,所以请朝臣们不要想到别处;当然这个薛大师行为有些怪癖,还请大家多多谅解。一个临朝称制的皇太后,能如此低三下四地乞求朝臣百官不要与薛师过不去,大家心里自然也明白了其中的微妙之处。对于这次薛怀义挨打的事,天后武则天拿出了一种息事宁人的态度,因为她知道自己的行为有短。她对薛怀义说:“你以后可从太初宫的北门出入,南门里南衙是朝廷办公的地方,不要再轻易从那里出入了。”对此,薛怀义亦是无可奈何。白马寺重修工程终于完成了。为了兑现自己重修白马寺尊崇佛教的诺言,也可能是为了讨得薛怀义的欢心,使他能在床第之上更加效犬马之力,天后武则天决定亲自去整修一新的白马寺摘额开光。这天,整修一新的白马寺梵呗齐鸣,钟鼓震响,寺主薛怀义率众僧躬身立于寺前道路两旁,迎请天后武则天的大驾光临。天后武则天在朝臣的陪同下,身上散发着袅袅清香,来到了白马寺。白马寺内气氛顿时隆重起来,天后亲临白马寺使佛门僧众更加坚信佛教在天后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寺主薛怀义始终陪着天后武则天在各个殿堂内穿行,但他们二人在此不能有半点非分的举动。她偶尔会看一眼身边的这个光头男人,她突然间觉得这个伟岸的男人剃了光头穿上袈裟真有点不伦不类。他双手合十,一路垂着刚剃过的光头,一副目不邪视心无旁鹜的样子,嘴里还不停地念着阿弥陀佛,仿佛拒尘世于千里之外了。天后武则天非常清楚这个虚伪装蒜假戏真作的男人的内心。她想自己一旦需要,就会立刻把这个属于自己的男人召进后宫,剥掉他这身道貌岸然的伪装。天后武则天在白马寺伽蓝院的大堂中,端坐在佛祖释迦牟尼的像前,接受白马寺僧人的礼敬。在这种肃穆庄严的气氛中,天后武则天十分动情地表述了自己身为皇太后对当今佛教的态度。她先从自己与佛教的种种因缘谈起,出人意料地回忆起了自己当初在后宫冷落时供佛诵经的情景,诉说了自己当初在感业寺披剃后与佛教的因缘,历数了自己再度入宫后数十年极力扶持佛教的每一件事情。天后武则天就这样用平缓的语调讲述着自己与佛教的一切因缘,这种平缓的语调中浸透着一种情感,一种威严。座下的全部僧众,包括寺主薛怀义在内,都被天后武则天对佛教的认识和对佛教的情感所震服,他们首先感觉到的是自己虽身披袈裟,却十分无知;自己虽是佛门中人,却对佛教没有感情,比起座上的天后武则天来,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啊!他们在肃立聆听中,突然间感到座上的这个女人,再不是什么天后了,而是一尊弥勒佛!这也正是天后武则天此时叙述自己与佛教种种因缘的目的。天后武则天在白马寺的一番慷慨陈词,绝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兴致所至,而是别有用心,她要通过在这座千年古刹中的演说,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心境,要通过以薛怀义为首的白马寺僧众,向天下僧众传递一种信息,这便是天后武则天即是佛,即是弥勒转世。天后武则天在众僧的礼送下,被浩浩荡荡的马队车驾簇拥着,离开了白马寺。薛怀义不失时机地命众僧敲响了钟,为这位尊崇佛教的转世弥勒送行。当晚,在薛怀义和众弟子们沉浸于对天后武则天几近下流的评头论足中时,突然后宫派来专使,宣薛怀义前往后宫觐见天后。薛怀义得意忘形地几乎跳了起来……。天后武则天正式开始捉摸怎样利用佛教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如前所述,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中,天竺沙门地婆诃罗来长安,上表请求翻译佛经,高宗皇帝和武后准其所请,使设立译馆译经,并诏其译馆规模、程式等完全按玄奘法师译馆体例设置。至天后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地婆诃罗共译出佛经18部,深受天后武则天的赏识。这地婆诃罗为了适应传法和译经的需要,将名改为日照,僧俗尊称其为日照大师。也就是在这一年,日照大师在译经时,不幸圆寂,享年75岁。此事报奏天后武则天后,她十分重视,并下敕厚礼安葬,还以自己的名义施舍绢千匹,以充殡礼。有天后的敕命及施舍,使得日照大师的葬礼异常隆重。史载,会葬当日,从神都洛阳到龙门山阙,数万人跪送日照,号恸之声震天动地。这在表面上看,是为一个有成就的异国和尚举行葬礼,但在实际上,却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崇佛运动,始作俑者就是天后武则天。这日照和尚被葬于龙门香山后,诸大臣又上奏天后武则天,请求为他建寺开龛,天后武则天欣然准奏,命朝廷于香山建香山寺,造佛像七龛,为这场崇佛运动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除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崇佛运动外,天后武则天看重异国和尚,特别是那些从事佛经翻译的异国和尚,还有更为深刻的用心。这深刻的用心,对于天后武则天来说,也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意识,她自己也一下子无法说清楚,全凭感觉。她感觉到这些从事译经的异国和尚,对实现自己的目的一定会有帮助。究竟是什么样的帮助,天后武则天也无法搞清楚,无法弄明白,只是一种潜意识的感觉。因此,礼敬从事译经工作的异国和尚,就成了天后武则天当时十分重视的一件事。也就是在日照大师圆寂的这一年,她又想起了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3年)来华的南天竺僧人达摩流支,不知他现在在何处,命人查寻。不久,查寻报告说达摩流支现在西京长安,天后武则天忙差人将他延请至神都洛阳,并亲自接见。达摩流支见自己受到天后武则天的如此礼遇,便将名改为菩提流志,意为觉爱,领受天后武则天的旨意,于神都洛阳佛授记寺设立译馆,继续进行佛经的翻译工作。这菩提流志的译经,后来的确为天后武则天实现自己的目的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天后武则天已经下了长期称制的决心。这个决心是逐渐形成的。是在她长期参与朝政并取得较大成效,诸子又无能力来承担江山社稷的情况下,才使她终于暗暗下了这个决心。既然下了这个决心,就要成佛了,就要有所行动了,就要为实现这个决心去努力了。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正月,天后武则天敕命在神都洛阳兴建高祖、太宗和高宗皇帝的宗庙,并命按照西京长安的太庙一样四时祭祀这三位李姓皇帝,对李姓先帝表现出了极大的尊崇。不难看出,这不是天后武则天的真正目的,这只是一项大的举动的序幕,只是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一个姿态,其背后则有更重大的举动。二月,天后武则天下敕,命拆毁神都洛阳的乾元殿,修建明堂,并使薛怀义监理修建事宜。明堂,相传为周代的周公所创,是古代帝王布政、祭祀、大享、朝会的地方。周代之后,汉魏六朝的统治者,多曾设建过明堂。至于明堂的形制,诸说纷纭,并无定论,因而各代所造差异很大。隋文帝开皇年间,将作大匠宇文恺受命考据明堂形制,他依据古籍《月令》的记载,造出明堂的木模型。隋文帝想按此模型修建明堂,却受到了朝中诸多腐儒的推究考据,他们一致认为,宇文恺的模型非儒家定制,最后只好停建。李唐王朝立国后,至太宗皇帝贞观年间,雄才大略的太宗皇帝欲修明堂,令儒官议明堂制度,但各人说法不同,很难做出定论,也只好作罢。高宗皇帝永徽、乾封之际,曾两次发动群儒议明堂制度,并且改元总章,设置了明堂县,以示必建,但议者纷纭,直到高宗皇帝去世,也未能启动修建工程。到了这时,天后武则天认为,修建明堂十分必要,可以赞五神、申宗祀、扬国威、顺物理,可以使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早在高宗皇帝在世时,她就上表请立明堂。现在,她决心要按自己的意愿修建明堂。这既是完成李唐王朝先帝们的夙愿,也是为自己长期称制建立物质基础。鉴于前世欲立明堂而诸儒议论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况,天后武则天没有将此事交于群儒讨论,而是独与北门学士商议其制,并议定了明堂的形制及位置。群儒们得知天后武则天要修建明堂,便纷纷上表,大谈明堂的位置和形制,比较集中的意见便是明堂要建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而天后武则天认为那个地方离皇宫太远,以不利于在那里安排和处理政事等为借口,便按照自己的设想,下令将隋洛阳宫中的乾元殿拆毁,在其地基上修建明堂。乾元殿是隋洛阳宫的正殿,与皇宫相毗邻,便于召集百官处理政事;同时,拆毁乾元殿,在一定意义上又是对亡隋的彻底摒弃,也能平息诸儒们的纷纭议论。甘愿为天后武则天效犬马之劳的薛怀义和尚,深知这个老女人修建明堂的目的,她要在这里祭祀天地,供奉祖先,发号施令,长期执政。所以,薛怀义不几日便调征了数万人开始了明堂的修建工程。就在这时,天后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按照自己对姑母崇佛礼僧及修建明堂一系列活动和安排的理解,满怀信心地感觉到自己看出了这位姑母的心事。于是,他便亲自导演了一出“洛出书”的喜剧。他先使人在一块白色的卵石上刻了“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大字,以碎紫石和药填充,使变得古雅别致,如天外之物,然后放入洛河边的一个小潭之中。几天之后,武承嗣便派雍州人唐同泰从小潭中捞出这块石头,献于朝廷,宣称发现了所谓的“洛书”。关于“洛书”的典故,出于《周易·系辞》,原文为“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意谓古代黄河中曾发现过图符,洛水中曾发现过文书,其内容是应该遵循的规范。后人对所谓“河图”、“洛书”的理解多有不同,但都把“河出图”“洛出书”当作帝王德高功大、治国有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或征兆,是上天对帝王功德的肯定,是上天对帝王统治的具体要求。唐同泰宣称这块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字的石头得之于洛水,无疑等于向朝野宣告,天后武则天临朝以来,励精图治,天下太平,四夷宾服,以致上天降瑞,出现了洛书自现的奇迹,而且上面的文字又明确要求天后武则天永远当政,才能使帝业永昌。毫无疑问,武承嗣导演的这出喜剧,迎合了天后武则天的内心世界,她高兴极了,打心眼里称赞自己这位从来无所作为的侄子的这次举动,觉得关键时刻,傻头傻脑的侄子却做出了惊人之举,真是人不可貌相啊!她一方面指使心腹在朝廷中大造舆论,迫使许多朝臣纷纷上表祝贺,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普遍赞誉之声。另一方面,天后武则天特命这块石头为宝图,把发现者唐同泰任命为游击将军,使其一下子从平民擢升为从五品的朝廷命官。不久,天后武则天又下诏称,她打算择定吉日,亲自去洛水,向洛水之神叩谢,并在那个时候亲自接受所谓的宝图。拜受洛神宝图后,她还要亲自到新修好的明堂去朝见群臣,接受群臣的祝贺;届时,全国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和四夷酋长们,都要在自己拜洛前十日集结于神都洛阳,陪同她一块去洛水拜受,共登明堂。上述安排,实际上是天后武则天为自己设定的一个初步的行动方案,即真正、正式临朝称制的方案。向天下诏示这个方案,等于拉开了行动的序幕。到了这时,她已经决定要上演一出正剧了。不久,她为自己加尊号称为“圣母神皇”,并制作了三枚玺印。过了几天,她又下诏,更命所谓宝图为“天授圣图”、洛水为“永昌洛水”,封洛水之神为“显圣侯”、那个捞起石头的小潭为“圣图泉”,并在泉边设置了永昌县,同时改嵩山为“神岳”,封嵩山之神为“天中王”。她还在诏命中禁止人民到洛水中捕鱼和到嵩山上砍柴,违者定斩不赦。可以发现,天后武则天是在这一类封号的文字游戏中,来强化天授、神授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从天后到圣母神皇,只是一个缓冲,只是一种实现既定目标的试探,其中并没有要废掉那个形同虚设的睿宗皇帝李旦,也没有表明自己已经是皇帝了。但这种缓冲和试探对天后武则天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她想通过这种缓冲和试探,来使朝臣和民众去慢慢接受为天命所驱使的她将要登基的现实,她觉得唯有这样,才是稳妥的。此刻的天后或圣母神皇,一举手,一投足,都异常谨慎。尽管她此刻想登基称帝的欲望是那样的强烈,但越是在这样的时刻,她告诫自己越要沉得住气,那张本来就虚设的帘幕,很快就要完全揭开或完全丢弃了。圣母神皇武则天的缓冲和试探是有一定道理的。她的所做所为,引起了李唐宗室的极为不满,他们认为武则天那样做,必然会使武氏更加得势,使李氏日益削弱,这样下去,不仅大唐的江山社稷难以保全,就连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会受到损害。因此,他们暗中串通,密有匡复之志,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越王父子的反叛。越王李贞是太宗皇帝的第八个儿子,系燕妃所生,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封汉王,两年后授徐州都督,后又迁封越王。史载,越王李贞少善骑射,颇涉文史,兼有吏干,在宗室中享有美名,被称为材王。但其为人奸诈,有才无德,朝臣和宗室诸王均敬而远之。这李贞对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就大为不满,特别是他一直认为天后将儿子们一一贬杀,就是有代唐之心的表现。所以,他串通宗室诸王,曾经计谋起兵反正。天后武则天对宗室诸王,特别是越王李贞的所作所为,一直了如指掌,她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方针,挫败了他们的反叛。高宗皇帝新丧之后,他们又串通起来,但半路杀出个徐敬业,而他们又认为徐敬业别有用心,就没有冒然行动。到了天后武则天建明堂、收符瑞,即将拜受洛图时,就再也沉不住气了,便加紧联络,调动军队,决心要大动干戈,将这个所谓的圣母神皇赶下台去。由于宗室诸王间本身就存在相互矛盾,起兵的时机又未掌握好,使圣母神皇武则天很快就平息了起兵的诸王,琅邪王李冲、越王李贞父子等均被杀头问罪,剩下的宗室诸王再没有人敢起来反叛了。圣母神皇通过缓冲和试探,为自己称帝和登基翦除了障碍。圣母神皇武则天沉浸在目标正在顺利实现的喜悦之中。就在这时,开工九个多月的明堂,在薛怀义十分用心的监修下,也已经完工了。圣母神皇好生喜欢,亲自检阅了这个意义非凡的宏大建筑。明堂的建筑格局及形制,完全是按照圣母神皇武则天的旨意设计修建的,“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它的最下边是以生铁浇铸成的“辟雍”,也就是圆形的环绕水沟,是明堂的排水系统,辟雍以石雕栏杆围绕,也起到了装饰作用。明堂的第一层是正方形,象征着春、夏、秋、冬四时,用青、红、白、黑四种颜色装饰,使色调上体现了热烈、安静、开阔、庄严的气氛,四面都开有窗户,便于通风采光。第二层是正12边形,象征着每天的12时辰,这一层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显得宏伟气派。第三层是二十四面棱柱体,上覆圆顶,象征着一年之中的24节气,其主体是木构建筑,但在圆顶之中安置了一只高一丈的铁凤凰,这只铁凤凰被包以纯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大概是直接作为圣母神皇将要登基称帝的象征而安置的。圣母神皇武则天非常满意这个宏伟富丽的建筑,所以又把明堂称为万象神宫。她要把这个万象神宫作为中枢施政的地方,要让普天之下,特别是李唐宗室的子孙们都明白,只有她武则天才能有超越别人的魄力与勇气,只有她才值得普天之下人们的景仰。当然,圣母神皇武则天也十分感谢这个为自己效犬马之劳的薛怀义和尚。为了表彰这个和尚的功劳,圣母神皇诏封薛怀义为左威卫大将军,拜为梁国公。一个缁衣素缟的和尚,成了朝廷正三品的命官,并享受从一品的俸禄,是不是令人感到滑稽可笑呢?当然,这是从一般情况而言的。若从圣母神皇武则天与薛怀义的宫闱隐私来说,这又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消除了反叛,建好了明堂,圣母神皇武则天正一步步地走向女皇的宝座。为了证明她这样做是符合天意的,在一切准备就绪以后,圣母神皇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十二月,在神都洛阳举行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拜受洛图的活动。拜受洛图的礼仪非常复杂,每一项礼仪,每一个环节,都要禀告圣母神皇武则天。而她本人亲撰《大享拜洛乐》十四章,使乐工谱曲,以便在典礼时奏唱;侍臣们在圣母神皇的诏命下,筑拜洛坛于圣图泉之北;有司按圣母神皇的旨意,详定了拜受的礼仪规范。十二月二十五日,雪后天晴,神都洛阳显得异常热闹,圣母神皇武则天率皇嗣、太子、文武百官及蛮夷酋长向拜洛坛进发。一时间,洛河两岸挤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的百姓,人们都知道这是一个非凡的日子,都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场盛大活动的主角。圣母神皇武则天端坐在辇车之上,在众侍臣的簇拥下,不断向两旁的百姓挥手致意,百姓群中有一些人无意地高喊“万岁,万岁,万万岁”,使圣母神皇武则天更是神采飞扬,欢喜无比。拜受洛图的队伍威武雄壮,浩浩荡荡,惊天动地,很快就来到了拜洛坛下。圣母神皇武则天率群臣百官来到拜洛坛下后,文武百官和大驾仪仗各依方位而立,鱼鱼雅雅,好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这时,丝竹声起,太常高声歌唱《大享拜洛乐》前三章,歌声刚落,武则天便离开御位,缓步向拜洛坛走去。在又起的歌声中,圣母神皇登上了拜洛坛,极目四望,嵩山北邙,银装素裹,隐约可见,洛河如带,缓缓东流;拜洛坛下,旌旗招展,人山人海,一派使人欢心鼓舞的景象。还没有来得及继续欣赏这壮美的景色,武则天便随着乐章朝拜洛水,然后便进行了授图仪式,双手捧起了那块伪造的圣图石块。在漫长的音乐声中,拜洛仪式缓缓地拉下了帏幕。史载,圣母神皇武则天拜洛还宫后,神都洛阳的老百姓自愿立碑于拜洛坛前,碑文被称为“天授圣图之表”。这说明,老百姓对圣母神皇武则天举行拜洛活动并无异议,而多是赞美之辞;从朝廷来看,多数大臣对这一活动还是支持的,都进呈了热情洋溢的贺表。如果把这些与拜洛活动时的热闹场面联系起来,就不难发现,朝野内外,多数人对圣母神皇武则天的政绩是满意的,对她的长期临朝称制是支持的。所以,拜受洛图活动,仍然是一次有效的民意测验,它的结果表明,圣母神皇可以稳步地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了。越是接近目标,越要谨慎从事,这是圣母神皇武则天当时十分注意的。当人们以为她马上就要黄袍加身时,她却偏偏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时机还不成熟。她又要创造和制造时机了。她要在刚刚竣工的富丽堂皇的明堂举行大享活动。为了使这次大享明堂活动收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她在拜受洛图后不几天,便命将明堂向文武百官和老百姓开放,让他们自由参观。前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无不交口称赞,认为这是圣母神皇的一大奇功,虽然有些奢侈,但也是唐王朝国力强盛的体现。在这样的称颂声中,圣母神皇武则天这才感觉到自己就是王朝的旗帜,决心通过大享明堂而鼎新革故,建立起自己一统天下的新型王朝。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正月初一日,以圣母神皇为主角的大享明堂活动如期举行。活动的整个过程,是那么的隆重肃穆,那么的神圣庄严,表面上看好象是圣母神皇完全出于对神祇的崇拜,但在实质上,这次活动有着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她不仅要在明堂布政维新,而且要在这里登上女皇的宝座。这只是个时间迟早的问题了。正月初三日,圣母神皇武则天在明堂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祝贺;次日,她又在明堂宣布了朝廷今后的施政纲要,并颁发训词,以勉励文武百官;正月初五日,圣母神皇武则天于明堂设宴,召文武百官赴宴,把大享明堂活动推向了高潮。后不久,圣母神皇武则天又在明堂命按礼追尊武氏祖考,并起用武承嗣为宰相,继续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创造条件。一直到这时,圣母神皇武则天在把一切都基本安排好之后,才回过神来向佛教发出了一种明显的信息,她希望佛教在最为关键的时刻能有惊世之举。她仍然以薛怀义的作为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这薛怀义因为监修明堂有功,被封官授爵后,更是趾高气扬。加之,继续不时出入后宫,与圣母神皇同榻而卧,使这个老女人在床第上神魂颠倒,薛怀义更觉得不可一世。薛怀义的平步青云,虽然缘于一个契机,但自然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和才能,也离不开这个老女人的苦心栽培。在大享明堂的那几天里,每天晚上圣母神皇武则天都要召薛怀义入侍。薛怀义在这种情况下,每每要认真地服侍好这个圣母神皇,他十分卖力,几乎是殚精竭力。但是,这几天的床第之上,圣母神皇武则天的用心似乎并不在情欲,没有激情和渴望,更不像往常那样显得如饥似渴,那样不知满足。这让薛怀义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措了。他在内心中反复思忖,想找到准确的答案,但他做不到,因为他的阅历,他的根基,只能顺应这位老女人性欲的渴求,根本无法猜出这位老女人内心的其他想法,特别是和朝政有关的君国大事。薛怀义只能等圣母神皇武则天的吩咐了。这时的圣母神皇武则天,的确有些想法要对薛怀义说,但她又欲言又止。她不是怀疑薛怀义的忠诚,而是不放心这个看似道貌岸然而缺少心眼的市井混混的粗鲁和张扬,在某种程度上是担心这个和尚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几天来,她反复思考,在薛怀义宽大胸怀的拥抱中思考。她曾经想暗示这个和尚该做什么事,但她又知道,他根本不可能明白她暗示的用意。想来想去,圣母神皇决定以退为进,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促使这个和尚掀起佛门关键性的举动。这天,圣母神皇武则天下诏称:梁国公、左威卫大将军监造明堂有功,成就很大,为了使明堂这个建筑更为完整,请薛怀义再行在明堂北监修天堂一座,内造大佛一尊,大佛的形制等有关事宜,请神都洛阳的高僧大德们会同薛怀义议定,报奏后修造。这薛怀义领旨后,便急召当时在神都洛阳的诸高僧大德,协商修造大佛事宜。在平时,神都洛阳的高僧大德们一般和薛怀义这样的和尚是不来往的,他们的虔诚,他们的信仰,决定了这些高僧大德根本瞧不起薛怀义,甚至有些高僧大德还暗地联系,准备冒死上奏圣母神皇武则天,请将这个败类逐出佛门。而薛怀义的本性和那种暴发户式的心态,也从来没有将这些高僧大德们放在眼里,在他们面前总是飞扬跋扈。现在,圣母神皇武则天要求薛怀义与神都洛阳的高僧大德们议定天堂的造像,等于向佛门投去了一种信任的信息,尽管薛怀义和那些高僧大德们相互不齿,但为了这种信任,他们还是怀着不同的目的,坐到了一起。他们共同决定造一尊特大的夹纻弥勒佛像,并报奏圣母神皇同意。按照薛怀义和高僧大德们的商定,这尊夹纻弥勒佛像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约高九百尺,一个鼻孔比斗斛还要大,一个小拇指上可以坐下几十个人。为了安放这尊弥勒佛像,天堂被设计成一个比明堂更为宏大的建筑。薛怀义真可谓不辞劳苦,日夜监修,不久这座巨大的建筑便修造完毕。还没有来得及修造弥勒佛像,由于天堂太高,建好后不久便被风刮倒了。薛怀义为此好生恼怒,无奈之下还得再建。重建工程在薛怀义的监理下,日役万人,所需木料全都由江南采伐运送而来,所费以万亿计,基本上耗尽了朝廷的府库之藏,引起了不少臣僚的不满。圣母神皇武则天听说后,也不多追问,任凭薛怀义如此折腾。她要看这薛怀义怎样折腾下去。这薛怀义虽与佛门无缘,不是一个真正的和尚,但却顺着圣母神皇武则天的旨意,能挖空心思地想方设法完成好天堂和大弥勒佛的修造任务,这一点被佛门的那些高僧大德们所认可,因为他们觉得造大弥勒佛和修天堂,无论有多少蕴义,但最直接的还是佛门的弘法大事,是对佛门的张扬和看重,他们开始主动为薛怀义出谋划策,使大弥勒佛和天堂能够顺利建好。当他们听说这一工程的费用无法筹措时,便主动提出大弥勒佛的资费由佛门筹集,他们共同发起了集资活动,不久便筹集到数十亿钱,交于薛怀义,用以修造大弥勒佛。这正是圣母神皇武则天所希望看到的。她看重的不是佛门所出的数十亿钱,而是看重佛门的那种主动,那种把佛教命运与自己的地位联系在一起的主动,这便是她处心积虑想通过薛怀义的行动带动起来的东西,这东西对她非常有用,而且在目前的关键时刻,只有佛门才能为她实现自己的目标铺就道路。圣母神皇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行她所设计好的程序。这一年(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一带)沙门提云般若来到西京长安,听说中土圣母神皇武则天在神都洛阳广揽胡僧,便直奔神都洛阳谒拜圣母神皇,后者见提云般若求谒恳切,便于明堂即行召见。召见中,圣母神皇问提云般若有何要求,这提云般若马上答应愿为圣母神皇翻译佛经,武则天准其所请,令在神都洛阳魏国东寺设立译场,并令当时的高僧德感、慧俨、法明和恒景等参与其事。召见时圣母神皇武则天问该僧,其名字是何意?该僧回答说为天智,武则天听后微微一笑说:“天智天智,应该有无边的智慧啊!”提云般若听后,觉得其中有许多微妙之处,不便再行追问,便退了出来。等到在魏国东寺安置后,这提云般若就此事问法明和尚,法明和尚听后笑而不答,给提云般若留下了一个猜不透的哑谜。不久,突厥犯边,圣母神皇急召文武百官于明堂,商议平息突厥边患事宜。对于这次突厥犯边的原因,群臣心里都十分明白,圣母神皇武则天比别人更明白。主要是因为这几年里,特别是高宗皇帝仙逝以后,李唐王朝几经废立太子和更换皇帝,国势大减,所以使突厥觉得有机可乘;加之武则天从天后到皇太后,从皇太后再到天后,再到圣母神皇,其间有徐敬业、李贞等的反叛,也使突厥形成了中原不稳的认识,认为有了挺进中原的机会。但是,他们不曾认识到,尽管在这种更换废立的多事之年,中原王朝的政治统治仍然是非常牢固的,他们被假象或表面现象所迷惑,以致妄起兵端,进犯中原。面对突厥犯边,群臣的意见基本一致,都主张发重兵予以回击。圣母神皇武则天采纳群臣意见,决定发兵回击。但她却任命薛怀义为新平军大总管,指挥军队北上讨伐突厥。这一决定,多少出乎群臣们的预料,他们觉得用一个无能的花和尚去承担军国大事,简直是开玩笑,但屈于惧怕圣母神皇的威严,谁也没有敢站出来反对。薛怀义率军北上,抵达紫河(今内蒙古南部黄河支流浑河),没有见到突厥军队,便在单于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刻立石碑留念,记载了这次出征的情况,然后回军南下。薛怀义回到神都洛阳后,圣母神皇亲自出面为其接风洗尘。为表彰薛怀义出征的功劳,圣母神皇为其加爵为辅国大将军,晋升为右卫大将军,改封鄂国公、柱国,并赐帛二千段。圣母神皇武则天对薛怀义的这次彰扬,并不是出于他是自己的面首这一私情,而是大有别的用意,是给佛门看的,希望佛门拿出惊世之举。因为这是圣母神皇这一二年来对佛教张扬的用心所在。到了这时,薛怀义也终于悟出了最近圣母神皇武则天对自己倍加赏识的原因。薛怀义感觉到,圣母神皇通过拜受洛图、大享明堂、布政维新等一系列活动,根本目的是想当女皇,想成为人间的弥勒佛。她一直给佛门和自己寻找机会,目的无非是要佛门和自己拿出当女皇的充分证据来。因为圣母神皇拜受的宝图,只是说“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并没有说圣母神皇可以改朝换代,代唐自立。如果没有充分的根据,贸然改朝换代,必然会是名不正言不顺,必然会被人们认为是窃国大盗。因此,寻找根据是圣母神皇武则天给予自己和佛门的希望。那么,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女子称帝的证据呢?这薛怀义召集了一帮人,进行了反复地考证和研究。这帮人中,既有佛教沙门,也有文人儒士;既有薛怀义的心腹知己,也有想在政治上投机取巧的闲散之人。他们了解到,在唐王朝疆域的西边,就有一个女国,其地约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以女性为国王,这女国王经常居住在较高的楼上,有侍女数百人,且五日一听政,处理政事。在唐王朝的南面,有一林邑国,其王范头利死后,几经内乱,该国老百姓即立范头利女儿为国王。在唐王朝的东面,有新罗国,其王真平死后,国人亦立真平之女善德为王。上述种种情况,尽管是确实的存在,但这些国家都是一些小国,其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与大唐王朝亦有差异。所以,这些情况,只能作为舆论去宣传一下,不能成为圣母神皇当女皇的根据。薛怀义等人又在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典籍中去寻找根据,又是空劳一番。因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思想,一直主张男尊女卑,一直是重男轻女,其中根本没有女子可以称王称帝的记载,相反却有很多不许妇女参预政治的诫律。这帮人在无奈之中,又突然想起了佛经,他们想在佛经中找出圣母神皇武则天可以称帝的依据。为了广泛发动,薛怀义不辞劳苦,几天内走遍了神都洛阳的梵刹寺院,恳请一些精通经文的高僧大德提供线索。同时,薛怀义利用晚上入侍圣母神皇武则天的机会,不时地报告他正在办理的事情的进展情况,受到了那个老女人的极度称赞和百般温存,薛怀义由此更是信心十足不辞劳苦地东奔西走。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天,薛怀义接到报告说,魏国东寺天智(提云般若)译场的僧众们,找到了女人可以称帝的依据。薛怀义便急匆匆地赶往那里。原来,参与该译场工作的法明和尚在整理佛经译本时,在北凉昙无谶所译的《方等大云经》中,发现了两段关于女人当国王的经文。这《方等大云经》,在唐以前就译成了汉文,各种佛经目录著录有两个译本:一个是前秦竺佛念的译本,称为《大方等无相经》,亦称《大云经》,这一译本至唐代已不存。另一译本即北凉昙无谶的译本,亦称《大方等无相经》、《大云无相经》、《大云密藏经》,一直流传至唐代。魏国东寺译场的法明和尚所指的就是这个译本。该《经》中关于女人当国王的经文,一是出自卷四《大云初分如来涅槃健度第三十六》。具体内容为:宣说如是大云经典,时彼城中有王名曰大精进龙王,王有夫人名曰护法。……尔时佛告净光天女:“且待须臾,我今先当说汝因缘。”是时净光天女闻说己,即生惭愧,低头伏地。佛即赞言:“善哉!善哉!夫惭愧者,即是众生善法衣服。天女,时王夫人即是汝身,是汝于彼佛暂得一闻大涅槃经,以是因缘,今得天身,值我出世,复闻深义,舍是天形,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所统领处四分之一,得大自在,受持五戒,作优婆夷,教化所属城邑聚落男子女人大小。受持五戒,守护正法,摧伏外道诸邪异见。汝于尔时,实是菩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是时王者。”这段经文的意思,是佛祖对一位名叫净光的天女说其前世后世因缘,指出大精进龙王的夫人护法,即是净光天女的前世,因其维护佛法,得成正果,以女身当王国土。这是佛祖的旨意,也是护法夫人在前世佛那里得到的涅槃智慧所致。由于有这种因缘,才得以领受天女之身;到了佛祖释迦牟尼出世,又学到了很多佛法奥义,这才具备了以女身当王国土的条件。这个国土将有转轮王所统的四分之一大,具体来说,即要领有南阎浮提州,在那里以女身称王。在称王之前,还要先受五戒,成为优婆夷(女居士),要教化所属人民笃信佛法,摧伏外道邪见,到了那时,净光尽管是女身,但已是菩萨,可以称王了。另一段经文,在该《经》卷六《大云初分增长健度第三十七之余》,说的是南天竺有一叫无明的小国,其都城叫熟谷,国王叫等乘,国王女儿叫增长,全国笃信佛法。这个国家的生产较为发达,五谷丰登,人口繁盛。但天有不测风云,这等乘国王突然逝世,一时国中无主,民众拥戴其女增长即位。佛祖释迦牟尼对净光天女说,这增长女王就是你身,因你数世轮回中得到了最上乘的根机,故使你以女身王国土。“女既承正,威伏天下,阎浮提中所有国土,悉来承奉,无违拒者。女王自在,摧伏邪见,为欲供养佛舍利,故遍浮图起七宝塔,斋持杂彩上妙幡盖,旃擅妙香周遍供养。见有护法持净戒者供养恭敬,见有破戒毁正法者呵责毁辱令灭无余。”同时,该女王还率全国民众都能按佛教要求修持波罗蜜多,即布施、持戒、禅定、精进等,还能拯济贫穷,教导无量一切众生。薛怀义马上将这一发现上报了圣母神皇武则天,后者闻报后甚是喜悦,觉得佛门僧众终于走到了这关键的一步,这一发现,无疑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圣母神皇武则天在喜悦中思忖,觉得这就是机缘,这就是佛法,这也是佛祖的安排。她终于可以以弥勒临世自居了,终于可以成佛了,终于可以以女身王国土了。当天晚上,在与薛怀义的尽情欢愉中,她突然又感到力不从心了。这种力不从心,她并不是指床第之上或宫闱之内,而是觉得自己多年参与朝政,乃至临朝称制,使自己几乎殚精竭虑;为了实现目的,自己近十多年来所经历的风雨历程,耗费了多少精力,心力憔悴的程度和感受是任何人都无法体会的。现在终于得到了机缘,但自己已经是年近70的老人了,还能有多长时间,结果会是怎样,这些问题涌上心头时,能不觉得力不从心吗?但是,圣母神皇武则天并没有被这种心绪所缠绕,她毕竟是一位非凡的女性。她觉得既然启动了通达目的的航程,就绝不能停止,一定要走下去,一定要到达理想的彼岸。她的思绪又转了回来,她要薛怀义和魏国东寺的僧众们把这篇文章做好,并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番。薛怀义领受圣母神皇武则天的旨意后,来到魏国东寺,召集法明和尚等人,在肯定众僧发现《大云经》两段经文成绩的同时,向众僧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北凉之时译出的《大云经》,能在现在拿出来说服信众和天下民众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并不是毫无意义,因为用旧译佛经来证明圣母神皇武则天以女身王国土是符合佛祖的旨意,肯定会引起人们对此事的追溯和附合,人们可能要把历史上的个别情况与此相比附,或把大唐之外一些国家的情况说成是应验。所以,怎样才能使这两段经文体现出当代的意义,十分迫切地摆在了这些僧众们面前。法明和尚建议马上找来梵本,再行重译,将女身当王国土的事迹译得更直接了当。但此举不可行,因为天智所携梵本中没有《大云经》。倒是这天智胡僧出了一个主意,他建议将旧译重新整理,按他记忆中的梵本大意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再按中土的一贯做法,在整理后的经文中夹上注疏,以经夹疏,经疏混为一体,然后再说明疏的权威性,就成了一个较有说服力和完整的《大云经》了。以薛怀义、法明为首的十来个和尚,马上觉得此举可行,即刻开始了这项事关圣母神皇武则天问鼎社稷的重大工作。关于《大云经》的来龙去脉,诸史纷纭,没有比较一致的说法。有些史籍直接指出,《大云经》是一班和尚伪造的,其直接目的是为武周革命服务,这种认识为历代学者所接受。但实际是《大云经》先出,法明等和尚所出《大云经》是经疏合编的整理本,他们在注疏中又加重了女身当王国土的内容,并且不失时机地又加进了一些女王扶植佛教的内容,希望佛教能在此事中得到些好处。如在他们整理出的《大云经》中,有这样的内容:“经云:‘女既承正,威伏天下,所有国土,悉来承奉,无拒违者。’此明当今大臣及百姓等,尽忠赤者,即得子孙昌炽,……如有背叛作逆者,纵使国家不诛,上天降罚并自灭。”这已经不是劝人为善的慈悲面孔了,而是杀气腾腾的帮凶模样了。这群和尚告诫人们,女王要威伏天下,俯首听命的就能子孙昌盛,安居乐业;敢于违抗的,不仅朝廷要问罪,佛祖也要降下罪来,使之自行灭亡。又如:“经曰:‘即以女身,当王国土。’今神皇王南阎浮提一天下也。”经这班和尚这样一疏解,佛经里的女王,不就是指当今圣母神皇武则天吗?一切准备就绪后,这班和尚开始将这部经疏夹杂的《大云经》,正式进献给圣母神皇武则天,他们在上《大云经》表中,更直接明了地说:圣母神皇就是弥勒佛下生人间,应该取代唐王朝而当阎浮提州的国主,希望圣母神皇尽快颁诏制于天下,完成革故鼎新的历史使命。该表一上,马上引起了朝臣的纷纷响应,他们纷纷请回《大云经》,并不断上表要求改制,其中最为活跃的是御史郭弘霸,他自撰表章一份,称圣母神皇武则天是弥勒佛化身,并在朝廷中请诸臣联署,得到了不少朝臣的响应。一时间,大唐朝野内外,刮起了改制的旋风,万众都在景仰着圣母神皇武则天,都在注视这个非凡女人的态度。魏国东寺的和尚们在薛怀义的组织下,巧妙的将旧译佛经重新整理一番,加上注释后,与现实的政治生活联系在了一起,重点突出了圣母神皇受命于佛祖这个主题,使武则天非常满意。但是,她毕竟是经过风风雨雨的非凡女性,没有急于求成,没有显得十分迫切,而是在薛怀义和法明等和尚表上《大云经》后,只做了两件事,两件继续制造舆论和暗示天下的事。一是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七月,在接到群僧上的《大云经》表后,马上下诏,将这部旧译新作的《大云经》颁行天下,于是该《经》便像雪片一样,从神都洛阳飞向四面八方。为了满足颁行该《经》的需要,神都洛阳城中的善男信女们和佛门僧众,都主动上表请求抄写该《经》,以便流传。一时间洛阳纸贵,纸肆店铺罄其所存上市,仍满足不了抄写该《经》的需求。与此同时,圣母神皇还下诏令天下诸州各建大云寺一所,以藏《大云经》,使高僧大德升座讲解,并准各大云寺度僧数十不等,总度僧计上千人。当时,中原地区修建大云寺,边远地区也修建大云寺,朝廷统治所及的地方都在修建大云寺,全国各地修建大云寺一时成风。史载,东起渤海,西止葱岭,南抵交趾(今越南),北迄大漠,都有大云寺和《大云经》的踪迹。圣母神皇受命无不是人们谈论的主要话题,人们得出的结论是,既然佛祖旨意如此,怎么也不能违抗。总之,全国上下充满了对圣母神皇武则天的颂扬之声。二是圣母神皇武则天即刻褒奖了表上旧经新作《大云经》的十个和尚,法明、云宣等僧众被赐爵县公,赐紫色袈裟一领。给和尚赐爵,古已有之,而给和尚赐紫袈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首创。圣母神皇武则天如此褒奖这班和尚,无非是对他们功劳的肯定,同时还暗示着佛门要进一步采取行动。办完这件事后,圣母神皇武则天并没有再采取大的行动,而是显得平淡恬然,好象再没有什么祈求了。其实,这位一心想当女皇的圣母神皇,仍然在等待时机,仍然在试探,仍然在冷静观察。到了该年九月,《大云经》颁行天下已有两个多月了,未曾发现有人公开反对,全国到处仍然是一片对圣母神皇的颂扬之声。这充分说明,圣母神皇武则天代唐自立的时刻已经到来。但是,在这之前,仍然需要有人像那班和尚那样,站出来制造舆论,站出来为民请愿,站出来把自己推向皇帝的宝座。她仍然在等待。到了这时,圣母神皇的支持者们也似乎感觉到现在是公开站出来的时候了。这似乎看起来是一场闹剧。九月初三,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900余人叩宫门上表,表中大谈圣母神皇武则天的种种符瑞,包括洛图及《大云经》所指,请求改皇帝为武姓,改唐朝为周朝。这道上表中请改皇帝为武姓,即是说请圣母神皇武则天做皇帝;改唐朝为周朝,源于傅游艺等一班人对姓氏的溯源考证。按古史记载,武氏出自姬姓,姬姓乃周王朝的建立者,传至周平王时,其最小的儿子生下时,手掌中就有一个武字,故平王赐其姓武。傅游艺等人考证圣母神皇武则天之武,其先祖即周平王的那个最小的儿子,圣母神皇武则天即是周氏的苗裔,故请改唐为周。另外,圣母神皇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在高宗皇帝显庆年间,曾被追赠为周国公,这也是改唐为周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傅游艺等人的劝进请愿,是颇费了一番心机的。且说圣母神皇武则天接到这个劝进请愿的上表后,并没有答应他们的所请,只是把傅游艺从侍御史提升为给事中,即把他的官阶从从六品提升到正五品。这一做法表明,圣母神皇武则天所谓不诺所请是假,她在暗示要搞大型的劝进。因为只有九百余人的劝进,她自是不敢贸然答应。这傅游艺也是个明白人,在受宠若惊之余,更加起劲卖力地导演起了一场更大的劝进的闹剧。为了进一步加大劝进的人数,他到处串通,甚至不惜裹胁群臣,还散布说有一大群凤凰夜里曾落在了圣母神皇的寝宫之上,一只红色的朱雀飞入朝堂,这些都是祥瑞和征兆,要群臣百姓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劝进活动。于是,三天之后,导演劝进闹剧的傅游艺又活动了百官及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佛教沙门等共六万余人,上表请改武氏为皇帝。这次劝进活动如此声势浩大,圣母神皇武则天暗中欢喜,她特别赏识这个傅游艺的组织才能,同时也欣赏佛教沙门积极参与其中,按照自己对佛门的希望而积极行动。当时,劝进请愿的人排山倒海,三呼之声铺天盖地,终日不散。圣母神皇武则天这时却在寝宫里与御医沈南璆不紧不慢地下棋。表面上虽是在下棋,而且是不紧不慢,但内心里这个想当皇帝的女人却十分烦躁。这种烦躁是一种急切心理造成的,几天来一直如此。在这种心情中,圣母神皇武则天实在无法一个人独处,所以才召来了自己的新宠,也就是御医沈南璆。人们不禁要问,圣母神皇武则天此时为什么不召薛怀义呢?原因十分简单,这便是这个想当皇帝的女人认为花和尚薛怀义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自己再也不需要他了。这个市井混混,这个佛门败类,这个只有性欲而没有人情的面首,此时已被彻底抛弃了。但是现在,圣母神皇武则天并没有时间和心思去怜惜花和尚薛怀义的不齿下场,她在与沈南璆的对羿中,仍然在等待着什么。圣母神皇武则天在等待中,又回味起了宫门外数万人的上表。这个上表的言辞、语调及内容,可以说是她本人一生最为欣赏的,特别是表中的文字优美,措辞得体,使她这个当事人读后赞叹不已。表中写道:臣闻圣人则天以王,顺人以昌。今天命陛下为主,人以陛下为母。天之丕律,元命也;人之大猷,定数也。陛下不应天,不顺人,独高谦让之道,无所宪法,臣等何所仰则?……天意如彼,人诚如此,陛下何可辞之?……陛下若遂辞之,是推天而绝人,将何以训?这里既是天命,又是人意,好象不是圣母神皇武则天去主动要求的,而是天命人意强加给她的,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可是,圣母神皇武则天仍然在等待。在这场如此轰轰烈烈的劝进请愿活动中,最为尴尬难堪的,便是只让名字放在皇帝位上的那个睿宗李旦了。但这时他反倒不惶惑了。他既然在继位之后的这段时间里,能密切与母亲合作,此刻他也就十分明智地选择了禅让这种方式。按照古制,他在宫门外数万人一浪高过一浪的劝进请愿声中,接连三次以在位皇帝诏书的形式,提出将李姓的皇位让给武姓的母后。这三份诏书,都是由他亲自起草书写的,可能是他自继位以来唯一的一次,或可能是最后一次亲自拟定诏书了。在这三道诏书中,他词句恳切,态度明确,语气坚定,希望母后能体察自己的心情,顺应天命民意,即刻登上皇帝的宝座。其实睿宗皇帝所做的一切,对自己来说,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他只能顺乎潮流,感觉到心里也并不是十分难受,因为自己无须再担那个天子的虚名了。圣母神皇在寝宫内收到睿宗皇帝三道禅让的诏书后,不觉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声叹气中,并不包含惋惜和失望,而是出于母亲本能的一声叹息。她非常清楚,自己的功德已经圆满了,可以降临人间了,但自己又失去了一切,失去了一个母亲应该拥有的一切。这是希望与失望并存的一叹。也是成功之余非常无奈的一叹。九月九日,是天高气爽的重阳佳节。这一天,67岁的圣母神皇武则天要正式登基了。登基典礼被安排在了神都洛阳的则天楼。清晨,天空晴朗,万里无云。在万众的欢呼声中,圣母神皇武则天登上了则天楼。她用激昂的声音向万民宣布,自己现在正式登基,成为了圣神皇帝,建立大周王朝,并改元天授。这个结果,在她看来是非常简单的,但从圣母神皇到圣神皇帝一字之差的过程,又是相当复杂漫长的。这些都表明,李唐王朝已经不复存在了,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将被载入史册。这个结果,被诸史称为武周革命。圣神皇帝武则天离开了则天楼,在朝臣们的簇拥下,气宇轩昂地回到了明堂。她显得极度的兴奋,兴奋使她的行为动作变得有些僵持。跨进明堂的政务大殿后,她不知所措地停了下来,向前端详着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宝座。就在自己感觉到有些迟疑的一瞬,她又恢复了自信,恢复了常态,当着众朝臣的面,缓缓地走向那庄严的皇帝宝座。她觉得,这就是自己多年来孜孜不倦所寻求的尊严,包括自己头戴的那顶皇冠,一切都是尊严。大周王朝的圣神皇帝终于威严地坐到了皇帝的宝座之上,殿下的两班文武大臣们在内侍的喝唱中,哗的跪倒一片,在隆重的晋见礼仪中,他们齐呼三声万岁,万岁,万万岁。听到的和看到的,使圣神皇帝武则天感觉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欢乐。从此之后,一切都会是这样的,一切都会像这样透明清澈,再也不必挖空心思地遮遮掩掩,更不用装腔作势地垂帘听政。自己就是皇帝,堂堂的大周王朝就是自己的了。朝贺的人一班接着一班。文武朝臣之后是宗室国戚,之后又是藩国和四夷的代表,之后还有僧道女冠,……朝贺整整持续了一个上午。就在僧道女冠朝贺时,大周王朝的圣神皇帝忽然间精神抖擞了起来,眼光中有了一种异样的亲切。看着殿下的和尚道士合十打揖的躬敬之礼,她真想当场进一步夸奖佛门和尚一番,无奈在那种场合是要有所顾忌的,她也只好作罢。但是,她还是打心眼里感谢佛门释子们的功劳,“武周革命,释子功高”,这八个字不知怎么就涌进了脑际,她真想说出来,但还是忍住了,她要在适当的场合,一定要表露出刚才脑际中浮现出的这八个大字。一个上午的朝贺,使司礼官几乎喊破了嗓门,参加朝贺的人都觉得非常疲倦。但是,大周王朝的圣神皇帝武则天却并没有感到累,反倒表现出难得的轻松和得意。这种轻松和得意,一直延续到朝贺结束,旁边的侍女要扶她起来的时候。这时,她还没有要离开皇帝宝座的思想准备,侍女一扶,她本能地挣扎了一下,很快就明白朝贺已经结束,是该回宫的时候了。她站了起来,回头又望了望自己刚刚坐过的宝座,又望了望殿下的群臣,环视了儿子李旦、女儿太平公主,以及自己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他们,内心又涌出了一种感想。因为从今以后,自己终于得以不再能以母亲或长辈的身份与他们讲话了,自己已经成为了“朕”。她开始举步,要离开政务大殿了,无意中她听见自己说了一句声音宏亮的话:“朕有些累了。”整个大殿内回响着这一句话,没有人敢来回应,然后是鸦雀无声般的寂静。大周王朝的圣神皇帝头也不回,离开了政务大殿。回到寝宫后,她才感到自己的确有些累了。这种累所表现的不是身体的疲倦,也不是精力难以集中,而是对自己生命历程总结的结论。她在小憩中想起了自己生命中曾经出现过或发生过的许多意味深长的往事,这时,她难免会心潮起伏,感慨万端。她想起了自己从媚娘到才人,从才人到尼姑,从尼姑到昭仪,从昭仪到宸妃,从宸妃到皇后,从皇后到天后,再到圣母神皇,乃至到如今的圣神皇帝的整个过程。她想起了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选入宫中为才人的,当年又是怎样被幸召与太宗皇帝同榻而卧,怎样在钻心的疼痛中离开太宗皇帝那张硕大的龙床,特别是被抛置于掖庭后宫中的冷落,和自己诵经拜佛的生活,给她的印象最为深刻。她发现,就是在那个时候,佛教给了自己心灵的慰藉,让自己在心灵深处燃起了一盏明灯,一直伴随着自己走到了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她又觉得是佛法支撑着自己的一生,是佛法在成全自己。她无法清楚地回忆起自己与当时的太子李治一见倾心的细节,但她却非常满意由这一见倾心引起的一切后果。感业寺为尼,每日青灯黄卷古佛,由于一见倾心,才使懦弱的李治能在登基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来与自己私会,也使自己能够鼓起勇气在感业寺为李治生下一个龙子;由于一见倾心,使高宗皇帝李治顶住多方压力,把自己又接回了后宫;由于一见倾心,在自己与王皇后、萧淑妃的夺床争斗中,高宗皇帝李治总是站在自己的一边。现在回想起来,大周王朝的圣神皇帝,依然觉得似乎一切都是因缘造就,是佛祖的刻意安排。因为在最寂寞时刻诵经拜佛的誓愿,因为自己心中早已点燃的那盏明灯,她再度入宫并荣登皇后宝座后,突然发现这并不是自己真正的目的。在那个当时还不十分明确的目的驱使下,她在皇后宝座上几乎是浴血奋战,为大唐王朝的江山社稷制造了一大批悲鸣不已的阴魂,其中包括自己的姐姐和美丽的外甥女,还有那个专权的国舅爷长孙无忌等。面对这些阴魂,自己用佛法来超度他们,使他们得到了安息。她又想起了自己几个不争气的儿子,早早离去的李弘、李贤,还有被流放他乡的庐陵王李显,以及刚刚禅让出皇帝之位的李旦,他们并不是不孝,也不是不忠,而是无力堪负江山社稷的重任。他们或早逝,或流放,或忍气吞声,一切又都是佛祖的旨意,是佛祖的安排,是他们所做所为的报应。在漫漫的回忆中,大周王朝的女皇突然看到到处是血,鲜红鲜红地在自己眼前流淌,似乎自己的一生就是从这鲜血中趟过来的,在流淌的鲜血中,她又看见了自己本人正在继续与那些阴魂在拼杀,拼杀中又听见一个响亮的声音在喊:不是魔头便是佛祖!她望着眼前的撕杀,听着这响亮的声音,沉浸在了成佛和成魔的双重感觉之中。大周王朝的圣神皇帝突然觉得,自己的功德还未得圆满。展现在自己面前的路似乎仍然是双重的,要么成佛,要么成魔!第七章想入非非的武周造字,佛门首功受荣宠,不得南禅尽显北宗,功德致应《宝雨经》,金狮子说法的机缘,登基并不是终点。功德还未得圆满。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6
正序
倒序
武则天的佛缘
武则天的佛缘-2
武则天的佛缘-3
武则天的佛缘-4
武则天的佛缘-5
武则天的佛缘-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武则天的佛缘
武则天的佛缘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