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学三论-3

32.·第三章·(9)所以,我们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即神经症是性变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或是负面表现。由于这种性变态现象广泛存在于所有人身上,所以,我们可以说,性变态是人类性本能中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倾向,人在不断育成熟的过程当中,性行为若要想正常展,必须且只有经过机体的变化和精神的压制。通过这些,我们希望能在儿童身上找到这种事实存在的趋向。我们上面指出过例如羞耻感、厌恶、怜悯、社会所建立起来的道德规范和各种权威力量等,这些都限制着性本能的展方向。如此一来,所有脱离常态的性变异,我们都可以把它看成是整个性展的中断和幼稚病。一方面,性变态虽然有各自不同的形态,但是它们和真实生活的影响力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另一方面,既然这些根本癖性是复杂的混合,那么性本能也就应看成是多种因素的汇集。可是,这些因素在性变态现象中又一一分离,呈现出独立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说性变态一方面是正常展的中断,另一方面是正常本能的分裂。综上所述,幼儿期的各种行动都是造成成年人性本能反应的根源,这多种行动组织合并起来之后,又会形成一个新的单一目的。性变态倾向在神经症患者中占据主流地位,我们明确这点之后,又证实了当这种倾向的主流被阻止后是如何展的,“潜意识作用”是阻挡作用的主要因素,阻碍作用生后这种主流就导向旁道形成了病态的症状。我们现,否定幼儿性本能的存在,并将他们的性表现看作是异常或者少见的,都是非常错误的,是完全脱离实际的。通过研究现,幼儿性活动的根本因素是先天的,当他们还是婴儿在摄取营养的时候就已经享受到了性满足,后来他们不断重复体验这种满足,即通过吮吸手指等动作来实现,从两岁到五岁是这种活动的繁盛期,但是后来,幼儿在其他身体功能不断成长育的同时,性活动并没有得到同步展,而是进入到了一个潜伏期。这期间,性兴奋虽然仍在继续,并不断积累能量,可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性以外的目的,即一方面社会性感的因素不断渗入性认识当中;另一方面,建立起今后用来防止**展的防线,这主要通过潜抑作用和反向作用来实现。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幼儿时代,性本能要向哪方面展的力量就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后,在社会教育下放弃反常性行为,从而走向正规,真正得以完成。在幼儿期的性行为中,有的可能不经过这些而呈现出性活动的形式。除此之外,我们还现了幼儿性兴奋有多种来源,而从快感区的适当兴奋中得到满足是最多也是最主要的来源。其实,快感区不是特定的,任何部位的皮肤或者任何感觉器官都有可能是快感区,只是有些比较敏感,轻微刺激即会通过某种机制兴奋起来。机体的许多活动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性兴奋,特别是那种带有不论痛苦还是快乐的强烈感因素的机体活动,更容易引起性兴奋。因此,在幼儿时代,其性本能还没有和性对象相结合,这时也还没有性对象,那么自体享受就是性兴奋的主要特点。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早在童年时代,生殖区快感就已经有所流露了。它常常通过两种方式表现出来,一种是在适当的感性刺激之下获得满足,这和其他快感区没什么区别;另一种我们还不清楚它的方式,但是通过类似一种特殊渠道联系,同时造成快感区性兴奋的方式来获得满足。目前,我们还不能很好地解释性满足和性刺激域、生殖区和**的其他来源之间的关系。神经症的研究表明,性本能各种成分的聚合,在儿童性生活刚刚萌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最初,口唇快感起着主要作用;在第二个性器官前期,性本能各成分聚合的特征表现为肛门快感和虐待癖的出现;在到达第三期的时候,真正的生殖区参与其中,性生活最后定型。令人惊异的是,在这之后,我们现,在两岁到五岁幼儿期性生活阶段,他们就已经开始选择性对象了,并且所有的心智活动基本上全部参与其中。由此看来,性活动在这一阶段的展对以后形成确权的性体系具有前期准备和先导作用,虽然这时性本能的各成分还没有汇集,性目的也不明确,但这并不妨碍其前期预备。33.·第三章·(10)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潜伏期把人类的性展分成了两个阶段,在我看来,这是人类文明展的必要条件,可这同时也引了一定的神经症倾向。***据我研究,这种现象并没有生在人类的动物近亲中,由此可以推测,人类的这种特点很可能是从人类刚刚起源的史前期出现的。在幼儿期,到底有多少性活动是正常范围内的,将来不会威胁到性生活的展,这我们还不得而知。幼儿的性表现基本上都具有自慰的性质,实验表明,儿童性本能的各种性变态现象,是由于外在的各种影响和诱惑作用下,造成的潜伏期中断或者停止造成的。由此我们得出,所有类似早熟的性活动,都会降低儿童的可塑性。尽管关于幼儿期性生活的知识还存在很多疑点,知识体系尚未完整,但是,之后的研究也需要继续进行,青春期到来后会造成什么样变化这值得我们探索。在我看来,在青春期有两件事是非常关键的:一是一切性兴奋的其他来源都开始服从于要的生殖区;二是开始踏上了寻找性对象的征程。其实在幼儿期,这两件事就有所萌动,前者是通过“前期快感”机制才完成的。这意味着,以前性兴奋和满足差不多都是自体内部的,而现在开始变成了一种预备性动作,即为达到新的性目的——排出性产物而进行的。新的性目的的形成,将会带来巨大的快感,使性兴奋消失。之后,我们对**中男性和女性的分化进行了分析,我们现,女孩必须经过青春期的潜抑作用,扔掉幼儿的男性性特征,逐渐突出其要的生殖区才能变成一个真正的女人。在选择性对象方面,幼儿对父母或者照顾者的依恋决定着其最后的选择倾向,这种力量在幼儿期一直潜伏,而到青春期重新复,但是,已经建立起来的防止**的防线,这使得他们的父母或者照顾者不能成为其性对象,于是,他们就会选择和父母、照顾者相类似的人。最后,我们说明一点,在青春期这个中间阶段,**和精神的展并不是同步进行的,水平也并不一致,直到一天,强烈的**行动震撼了生殖器的神经系统,**功能的身心展两方面才真正合为一体,走上正轨。一、阻止性正常展的因素在性展的漫长过程中,每一步都可能受到阻止或固定。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说过,各种力量在会聚时的任何一点儿差错,都可能会导致性本能的全部崩溃。下面我们要分别评判阻碍展的各种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分析它们到底是如何造成伤害的。对所列举的因素进行一一的评判,这需要一定的不畏艰难的勇气,虽然它们并不都是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依然要做这项工作。二、机体和遗传具有“先天性”的变态机体是我们先要考虑的,一般来说,“先天性”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可现在我们并不能清楚地了解,因为我们只能通过对患者日常的表现去观察和推测这一途径来了解原来的况。综合来看,可能是因为性兴奋的多种来源中有一两种特别强化的原因,才导致了这种变态。可是,这种趋向不均衡的况在正常人身上也是存在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很可能存在一种因素能直接导致这种异常性生活的形成,但这种因素却完全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将这种生活称为“变质性”的生活。我对由遗传而导致的“变质性”非常有感触,因为,在我治疗过的严重歇斯底里症和强迫症的神经症患者中,绝大多数人的父母在婚前有过梅毒史,甚至有的还得过脊髓痨或全身麻痹症,有的则患过病毒。当然,我们先要明白一点,梅毒本身是不会遗传的,我们在那些后来患神经症的孩子身上看不出一点儿有遗传父母的梅毒的征兆,这种病能遗传的唯一特质就是他们变异的机体。我并不是说子女形成神经症体质肯定是由于有患梅毒症的父母,可是,我觉得,这层关系绝非偶然,也不应被我们忽视。由于患者不愿意接受调查,所以一般人并不清楚性变态的遗传况。可我们经常看到,神经症患者和性变态患者常常生活在同一个家庭当中,所以我们对将神经症方面的况应用到性变态况上去的做法是非常自信的。这种病症在男性和女性的分布上也呈现出十分奇特的现象,假如一个家庭当中,有一个或几个男人得了“正面的”性变态症,那么,这个家庭当中的女人肯定会在她先天的性潜抑倾向作用下,变成“负面的”性变态者,即歇斯底里症患者。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断定,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存在于这两种病症之间。34.·第三章·(11)三、后天影响换个角度看,我们也不能同意有些人的看法——当构成性生活的各种体质因素一形成,就立刻决定了性生活的样式。我认为,这种况下,那种种制约着“性”的力量依旧会展,并且每种力量都构成**的分支,其强大和减弱都会产生直接影响,通常最后的结果是由这些后天的影响决定的。那些大体相似的体质最后也可能会出现非常悬殊的结果,这主要是受到下面三种后天因素的影响。(一)压抑作用在展过程中,如果压抑作用深刻制约了这种先天性倾向,尽管这种先天性倾向非常强大,但肯定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由此,兴奋由于在精神上受到了阻碍,虽然仍表现出往常的样子,但是却不能达到最后的结果,那么只能分流,通过病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然,这种不正常是心理上的,从有限的角度来说,其性生活并不会偏离常规的轨道。通过精神分析法,我们已经对这种神经症有了清楚的了解。这种人的性生活开始和性变态患者非常相似,早在幼儿阶段,他们就已经有了性变态行为,有的还持续到成年之后。到青春期,或者稍微晚些时候,因为某种内在原因,压抑作用开始挥作用,于是性行为受到了阻碍,此后,性变态状态便被神经症所取代,可仍然保留着显著的性冲动。这种况可以用一句不恰当的俗语来表达:“年轻的妓女变成了老尼姑。”只是,这里“青春”的时间太短暂了。综上可见,神经症可以取代性变态这一事实让我们看到,神经症是性变态的负面,这和我们上面说到的“在同一个家庭中,性变态和神经症可以同时出现在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身上”的事实是一样的。(二)升华作用升华作用是先天病态倾向展的第二种影响,这种作用可以为强烈的激动找到一个泄口,从而对其他方面起到作用,这样使一种原本具有威胁性的倾向,变成一种能大幅度提高精神工作效率的有效因素。我们从这里可以得到艺术创作的源泉。通过对升华作用全面或部分的分析,对天资聪颖、富有艺术气息的人物性格分析,我们现,高效、性变态和神经症是这种人性格的组成特征,并且这三方面是以不同比例混杂而成的。而反向作用造成的压抑是另一种升华作用的表现,这种压抑在儿童的潜伏期时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在有利的因素下也可以持续一生。这里,我们说一个人的“性格”,大部分是有关性方面的东西,还有幼儿时期就已固定的本能,经过升华而达到的成就,再有就是其他一些用来有效防止无用的反常性冲动的东西。我们的德行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幼儿期的各种奇特的性变态因素,因为这种性变态因素能通过反作用刺激德行的成长。左拉在《生的欢乐》中讲述过一个故事,故事中的小女孩在小时候总希望得到别人的照顾,稍受冷落,就会大脾气,表现出一种近似残酷的行为,可等她长大就大不一样了,她非常快乐无私,能毫不犹豫地为自己所爱的人牺牲全部,包括金钱和对未来的期望。左拉在当时就对人类的天性有非常敏锐的观察。(三)**的释放假如在展中,这种异常的先天性倾向仍然保持其原先的构造关系,那么随着不断长大成熟,它就应该变得更加强化,结果也可想而知,就是反常的性生活。目前,我们还没有得到关于分析异常先天性倾向的合理结果,不过,这里有几个例子和这种解释不谋而合。许多专家认为,性本能天生较弱是这种性变态的固定必须有的必要条件。我认为这种看法太过极端,不过我们换种说法可以更容易地看清事的真相,作为性变态前提的生殖区先天较为脆弱,这是构成性本能的特殊部分,那么造成其他的性生活就不能臣服于它的统治之下,所以它们就各自为政,而不能为生殖功能服务。换句话说就是,青春期本应生的各要素的聚合,在这里由于生殖区的软弱从而导致聚合现象不能生,那么生殖区就被**中其他较强的部分所取代,于是形成了性变态。35.·第三章·(12)四、偶然经验潜抑作用、升华作用和**的释放是性育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后天因素,其他的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目前,我们还不清楚造成前两种作用机制的内在原因。有人认为,潜抑作用和升华作用或许可以看作是先天素质的一部分,或者说,只是这种素质在生活中的表现,并认为“先天体质的自然展是性生活的最终形态”。这种说法不免偏激,因为,我们很容易看到,性的展肯定也会受到其在童年和成年阶段经历的偶然事件的影响。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判断,在人生展中,先天体质和后天偶然因素相比到底哪个更重要。如果仅通过理论判断,我们会认为前者重要,可是医疗实践却总是强调后者的重要意义。对此,我们要认识到,这两者并不是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先天体质需要经过具体经验的刺激才能散出来,而偶然因素也要在先天体质的基础上才会有效果。大多数况下,都是在两者互补的作用下展的,即一种因素减少,那么另一种因素必然增加。当然,除此之外的极端例子也存在,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是绝对的。精神分析学的观点更加注重童年期经验造成的偶然因素,如果根据这个,我们可以将单一的病因体系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气质的(dis-positional),包括天性和偶然经验,二者会合为一种素质;另一种则是确定的(definitive),完全是日后的创伤经验,一切伤害“性”的展,都会引起退化(regression),让人返回到早期的展上面。五、性早熟性早熟在这些因素中是最明显的,它是神经症的原因之一,但是还不算根本原因。幼儿潜伏期的中断、缩短或中止都是早熟的表现,一方面由于性抑制的不完全;另一方面由于生殖系统还没有育好,早熟的性表现总是呈现出反常和错乱的形。这种错乱的倾向可能持续下去,也可能经过潜抑作用成为造成神经症症状的原因;但无论如何,性早熟总会导致性本能在日后更难控制,即使心智能力展得非常高级。另外,它还会增加性本能冲动在精神上的表现。由于性早熟通常和其他智能早熟同步进行,所以就导致一些有能力、高智商、知名度高的天才人物常常表现为性早熟。由于这种性早熟和智能同步,所以前面所出现的那种有致病危险的倾向在这里是完全不用担心的。六、时间因素还有一个问题也非常值得思考,和性早熟一样,其他一些因素还和生的时间早晚有关。我们看到各种本能行动开始出现的时间是有一定顺序的,哪种本能先出现,哪种本能冲动后出现去取代它,哪种本能要经过某种强有力的潜抑作用而被消灭,各自所经历时间的长短,这些都好像在物种生时中就早已确定了一样,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可是,在时间顺序和时间长短方面也同样存在变态现象,而这种变态也会对最终的结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潜抑作用的不可能逆转性,一种倾向和一种与之完全相反的倾向在出现顺序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时序生变化,就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另外,那些极为强烈的本能冲动,通常不能持续很久。例如,同性恋患者在开始和异**往时肯定是有非常强烈的冲动的。那些在童年期表现得非常强烈的感,并不能保证一定可保持到成年人阶段,相反最后很可能消失殆尽,从而由完全相反的倾向取代。由于这可能涉及生物学甚至是历史学的问题,我们现在还不能解释展过程中时间顺序干扰出现的原因,这有待人们继续研究。七、早期印象的顽固性一种精神因素决定了“性”的早期表现对人的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这种精神因素我们暂时还不十分清楚,这能假定其是一种心理观念。在我看来,凡是后来成为神经症患者或者性变态的人,都对早期性印象非常敏感或印象深刻,这是和事实相符合的,因为,同样的早期“性表现”,其他人并没有深刻记忆,所以,他们不会不自禁地不断重复,也不会始终放纵性本能。这种早期经验的持久性很可能取决于造成神经症的一个精神因素,而这个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在这些人心目中,过去的记忆片段远远超过了新近的印象。36.·第三章·(13)通过实验证明,这个因素显然来自心智教育,并且和个人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与之相反,很多人常用“存在当下的可怜人”来形容受教育不高的野蛮人。由于文明和性的展之间存在一种反相关关系(我们现存的社会结构就是反相关关系的一个例子),在低级社会文化形态中,儿童的性生活过程并不重要,但是在高度展的文明社会,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八、固置作用幼儿**得以展,是由上面提到的许多精神因素和某些偶然经验的刺激构成的。偶然经验,尤其是其他孩子或成年人的引诱通常在前者的基础上,形成永远的性异常。幼儿的早期印象是很多后来性生活变态现象和神经症中偏离正常性生活的根源,当然,很多人仍然坚持幼儿在这一时期没有**。体质、性早熟、早期印象的持续增加和外界对性本能的刺激等都是造成这种症状的直接原因。最后补充一点,虽然我们对性生活作了种种探究和分析,但是由于我们对构成**本质的生物学历程完全不知,所以未能构建起一整套包含常态和病态况的系统理论,其中也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1.儿童的性理论(1)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抛弃所有道德约束,假设自己是一种纯粹的思维生物,站在另一个星球来看地球,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况?我认为,这种况下,对地球上的一切我们都会感到惊奇,而人类男性和女性的存在则是最让人着迷的存在。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虽然男性和女性存在非常多的共同点,但由于两性间的差别太过显而易见,即使我们粗略地扫过也会现这些不同。可孩子眼中的两性是什么样的呢?似乎孩子们并没有将这种事实当成出点,因为孩子们从一出生就知道自己有爸爸、有妈妈,这些是非常自然、毋庸置疑的事,这种态度包括对比他大一两岁的姐姐,所以,孩子刚开始对两性间的差别并不那么好奇。所以,儿童的求知欲并不是由现存的事实激的,只有当他现另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时,才会在寻找自我的探索中产生求知欲,例如,当一个小孩在两岁时,他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孩。因此,父母突然不再只关注他,而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个新生儿身上,他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失去父母关怀照顾的感觉十分恐惧,他能感觉到,这个新生儿将会分享他拥有的一切,于是,他将这个刚刚降生的孩子看作是“假想敌”,由此,思维能力开始大大增强。通常,这个年龄稍长的孩子总是表现出一种公然敌对绪,甚至通过一些过激的论来表达他对新生儿的不欢迎态度,例如,说出“让白鹳鸟再把他叼回去吧”这种不高兴的话。在某些况下,还会欺负和“虐待”一下这个躺在摇篮里的小东西。可是,假如父母在他们孩子十来岁的时候才再生一个孩子,这两个孩子之间年龄差距较大,那么这种幼稚的敌对绪就没那么强烈,因为他们非常希望可以有一个陪他玩的对象,这种心理就像他们在其他地方看到玩具一样。由于转移父母关注的新对象出现的刺激,孩子开始思考他认为的人生第一大问题,即孩子究竟是从那里来的?他可能自自语地说:“这个讨厌的小东西从哪里跳出来的?”这是他人生遇到的第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事,这种感觉就像各种神话故事和传奇中出现的谜语那样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对他们来说,这个问题和其他重要问题一样,是迫切需要回答的,就好像他们找到这个问题答案的唯一目的就是阻止今后再次生这样的事。此时,儿童已经可以自由和独立地进行调查研究,思维已不再受制于外部的刺激。如果之前孩子没有受到过任何过分惊吓,那么他们会非常直接地询问父母或者保姆,因为在他们眼中,父母或保姆就像一本百科全书,什么都知道,并且从他们那里寻找答案是最直接也是最便捷的方式。不过,不用想都知道,他们通过这种途径是不可能得到答案的,长辈的回答或许模棱两可,或许责怪孩子不应该问这样的问题,或许就干脆编个故事糊弄过去。德国的父母经常会讲“小孩是鹳鸟从水里叼出来的”。可以相信,百分之八十的孩子是不满足于这种答案的,但是他们不会公然表示,只是将信将疑。我认识一个三岁的男孩,当他从保姆那里得到这个回答之后,他便一个人偷偷爬到一个大湖岸边的城堡上去,他想弄清楚湖底究竟有没有小孩。我认识的另一个孩子也不相信这个故事,他一本正经甚至有点不屑地说:“这件事我比谁都清楚,不是鹳鸟叼来的孩子,而是苍鹭。”语气缓缓的,他非常不信任别人的答案。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确定,孩子们根本就不相信大人认为编得天衣无缝的“鹳鸟说”。有过这样的一次经历,从此,孩子们便再也不相信大人的话了。孩子们隐隐感觉到,大人们对他们隐瞒了一件事的真相,而这件事似乎不能触碰,会犯到禁忌。他们只好自己继续暗中调查,以便解开这个谜团。这件事的生,意味着他们第一次“心理冲突”的经过,在他们的本能中,他们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但是却无缘无故地被成年人拒绝,甚至批评他们过于“顽劣”或“调皮”。由于这种想法和那些成年人否定但他们自己也无法接受的观点正好相反,所以,几乎难以避免这种“心理冲突”。在这之后不久,“心理分裂”随之产生,心理中产生两种理念:一种所谓的“善”的或“好”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思维的停止,最后变成一种具有威力的意识;另一种观念由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总是提供出新的证据,由于新证据的被忽视和被压制,从而变成了无意识,这就导致了那些精神病人解脱不了的重要结。2.儿童的性理论(2)之后,我分析了一个五岁的男孩,得到了一个新的理直气壮的证据,由此,我可以确定:孩子那非常敏锐的眼光是很容易现母亲怀孕后的身体变化的,并且他可以不借助外力就能将母亲逐日见大的肚子和一个新生儿的诞生联系在一起。***当这个男孩三岁半的时候,他的妹妹出生了,等到他四岁零九个月的时候,他竟然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性问题的看法了。对这种早熟的东西,父母不问他一般是不说的,一旦他的回答遭到了否定,便压抑了他对性问题的好奇心,从此就会慢慢遗忘。所以,孩子们对性问题的看法,并不能通过鹳鸟叼来的寓来说明。实际上他们已经独自认识到,孩子是从母亲的身体里长起来的,这得益于孩子们对动物的亲近和对动物性生活的观察,动物的**过程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当然,他们也早就认识到了鹳鸟故事的虚假性,早就不相信了。由此,他们一直用心思考的问题,开始沿着正确的道路逐渐解决的可能性就指日可待了;但是,由于他们自己杜撰出来的某些虚假的性理论,又阻碍了他们的正常展而导致停滞不前。这些虚假的性理论基本上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特点,即虽然很荒谬,但是每种观点中有好像包含着一定的道理,这种感觉就像是大人在思考人类理性难以解决的宇宙问题时迸出的灵感火花一样。实验证明,这些理论中所包含的正确的和重要的成分,在最初就和儿童的各种性本能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就是,这样一些观点是由于性心理结构而产生的,是必然的,并不是随意的心理活动和偶然的印象产生的。所以,现在在这儿分析这些典型的儿童性理论才成为可能,也正是如此,我们才能在所有观察到性生活的儿童中现上述性理论。第一种这样的理论是忽视两性间的差别,这种忽略是儿童独有的注意方式,我们称之为“特殊的原始注意方式”。根据这种方式,他们认为包括女人在内的所有人都具有他身上的**。这在大人看来仅仅是一种正常的性器官,被孩子们认为是性活动的高级特区,是一种供“自身**”的“性”对象。孩子们认为这个性器官非常重要,可是他从来没有想过和他类似的人竟然可能会没有,他的这个观念深深扎在脑海里很难改变,以至影响到他对视觉的信任和判断。例如当一个小男孩看到他小妹妹的生殖器的时候,会自圆其说地反复纠正自己“妹妹并不是缺少什么,只是她的小鸡还小,当她长大了,她的小鸡也会长起来的”。这种认为女性也有**的观点,甚至会持续影响到他成年,例如,在梦中,性兴奋会使他梦到和一个女人交媾,在将女人按倒在床上准备**的那一瞬间,他会现,一个直挺挺的**立在女性的生殖部位。这种梦境一般会突然中断,性兴奋也随之消失。儿童的这种性观念其实和在远古人类时期那些雌雄同体的形象是十分相似的。我们现,一般人对这种雌雄同体的形象并没有多大的抵触绪,可是他们无法容忍这样一个真实的人存在,那将会导致他们的极大恐慌。如果在儿童的头脑中“固定”这种女人也有**的观念,就会导致他今后的生活永远这样认为,性对象身上也有一个**的假想。由此,如果这个男人开始过性生活,他就会将别的男人作为他的性对象,成为同性恋者。这是因为,他的身体和心理特征使他总是将男人看作女人,即使他接触到一个真正的女人,那么他也不能把这个女人当作他的性对象,因为在他看来,这个女人缺少了东西而无法吸引他。实际上,如果他接触到另一类型的童年生活的话,这种生活肯定会让他感到非常厌恶,即一个儿童总是用手拨弄自己的**而获取快感,通过**兴奋来支配身体活动,一旦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现他的这种行为,就会责骂,甚至威胁他要将此割掉。于是,“阉割威胁”会一直影响着这个孩子,并随着孩子的重视而愈加牢固了根基。神话和传奇故事证明了孩子这种感变化,及对阉割相关的害怕。关于这种节的回忆后来只会出现在偶然的场合中,当这种同性恋男子突然亲眼看到女性的生殖器官时,就会想到小时候的“阉割威胁”,并认为这是一种残疾;所以,对同性恋患者来说,女性的生殖器官对他们来说不是快乐的源泉,而是恐惧的深渊。3.儿童的性理论(3)这种特殊反应,并不会随着他了解科学知识的程度而有所改变,因为有些科学认为儿童的上面的假设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即女人同样具有**。解剖学就曾论证,在女人身上,阴蒂是一个和男性**同源的性器官。生理学对女性展过程也作了一点补充,阴蒂作为女性长不大的性器官,儿童时期,其作用和男孩的**是一样的,二者有相同的行为,比如,这里很容易触碰到,也是一个容易兴奋的区域,这种兴奋使小女孩的兴奋蒙上了一层男性色彩。到了青春期,女孩要想展身体的女性特征,那么她必须压抑这种兴奋,扔掉男性的这种**。相反,女人若是顽固地依恋阴蒂的兴奋,就会丧失女性的性机能,或者在交媾时没有快感,或者由于持久压抑,而完全丧失性活动能力,最终形成歇斯底里症。通过上面的事实,我们承认,这种认为女人也有**的儿童性理论里面也确实含有真理的成分。在这一方面,女孩具有和男孩一样的看法这一点是非常容易现的。从开始,她们就对男孩的身体这一特殊的部分——**感到非常好奇,随着慢慢展,这种兴趣就转变成为了一种嫉妒,因为她们没有**,就感到自己是被阉割过了,她们多么希望自己也像男孩一样用**撒尿。“我要是个男孩就好了。”这种愿望表达自内心,其外之意是希望补偿所缺少的东西。对解决孩子们最初提出的问题具有决定性推动作用的是可以从**的勃起中获得的启示,即他们开始会认识到,小孩是从母亲身体里生出来的说法并不准确。“可是,孩子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到底是谁让小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的?这件事难道和爸爸有关?他为什么也经常说肚子里的孩子也是他的?”能想到这里,这个谜团就将要解开,这件事肯定和**有关,因为,每当孩子想到这种事时,他的**也开始兴奋和勃起,由此更加证实了上面的猜测。伴随着兴奋的激起,孩子身上一种模糊的意识也被唤醒,他想要去做出一些动作,有时候是身体强迫性的,他想挤压、摔打甚至捅破什么东西,这让孩子不知所措。假如孩子顺着这一思路,想到妈妈身上的**,爸爸可以把**通过妈妈的**而进入妈妈身体,就可以彻底明白了婴儿是怎么在妈妈身体里创造出来的。但是,这时由于儿童自己一直所持有的性观念,认为女人像男人一样也有**的观念阻碍了这种思路的继续,由此,这个途径到这里就走不通了。于是,过段时间,孩子就将这个问题遗忘了,更无法想到这种理论后来会被肛门性理论所排斥。当然,这些想法和疑问是不会彻底泯灭的,到后来会变成大人思考的许多问题的“原型”,可无论如何,这种初次探索的失败都会对其后来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孩子由于对妈妈有**这一事实并不清楚,这就催生他们产生了第二个儿童的性理论,那就是,婴儿在妈妈的肚子里逐渐长大,到后来要想从肚子里出来,那么只有通过肛门这个途径。所以,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婴儿只能通过肛门,像排泄粪便一样排泄出来。今后,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如果这个问题再次被思考或者被讨论到,那么他们就可能作出这样的解释:妈妈肚子里的婴儿可以让肚脐眼张开,从肚脐眼里生出来;或者就像一个寓故事中所说的老狼生小狼的方式一样,要先把妈妈的肚子划开,然后再把婴儿取出来。孩子们通常在公众场合讲出这种观点,并且在他们的记忆里留下深刻印象,成为意识里思考的一项内容,所以,他们并不觉得这种理论有什么非常奇特的内容。这时,孩子已经完全不记得小时候曾经思考过的那种理论,同时,他们对在托儿所里公开排泄大小便的事也毫无难为的意思。因为,对孩子们来说,说一个人像一团粪便一样被生出来并不是贬低的说法,也不会受到鄙视,他们还未被习俗性的成见所濡染。在他们看来,这种动物性的泄殖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并且觉得自己也是通过这种方式生产来的。4.儿童的性理论(4)根据这种说法,那么并不是只有女人可以生孩子,这是他们的认识。***因为,如果可以通过肛门来生孩子的话,包括男人在内的所有人都可以去完成。由于这个阶段,受唯一活跃的肛门**的影响,我们对一个男孩想象自己将来也会生个孩子的想法无须苛责,这可以说是女性化展变态的倾向。可是,一旦儿童到童年后半段还记得这种泄殖理论,这种况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比较少,那么,关于“孩子从哪里来”的问题,他们就很可能作出另一种解释:一个人若吃了特别的东西,就会生小孩。这种回答听起来像是一个神话故事,和前期的回答已经截然不同。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精神病患者的身上看到些许理论痕迹,例如,一个神经症患者会认为他排泄的粪便是他所生的孩子,并将治疗医生领到墙角观看,高兴地说:“这是我今天生的孩子。”有些孩子可能偶尔会看到父母进行**的场景,由此会出现第三种典型的儿童性理论。孩子们从眼睛里看到的东西,会在脑海里形成一种对性的观念,当然这种观念是非常不系统的。因为,不管他们看到了什么,包括**时的位置、出的声音或者其他**的动作,他们都会认为这是一种施虐行为,即“虐待性**”。他们亲眼看到的景象,在他们看来是强者“欺负”弱者的一种样子,就像儿童游戏中搏斗的场面(这种搏斗的场面,其中夹杂着某种性兴奋)。儿童在这种况下能否悟到,婴儿的出生就是父母之间生的事的必要环节,这我还不能确定。可从总体况来看,孩子们并没有参透这一事件的实质,因为他们还是将这种**活动认为是一种暴力行动。由于孩子看到了这种“施虐”行动,就会导致他们回想起他最初思考孩子来源时**勃起,并想做出某种暴力行动的模糊冲动。当然,由于印象中模糊的父母**场面的激,也可能导致他们现**的秘密,从而形成过早的施虐冲动。尽管孩子们对这种具体场景了解有限,并且也没有将之联想到自己的问题答案,但父母同床共眠的印象肯定会影响他的育展。性理论本应作为儿童的性启蒙,但是由孩子无意间看到的“施虐**”却把他们引入了歧途。这种“**乃施虐”的性理论,所有人都可以从任何一个孩子的身上现这种认识的影子,因为它本身就是性本能中一些天然因素的表现形式。施虐的过程部分地表现出**活动的本质,以及男女双方在**之前的“角斗”,由此,这种施虐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真实的。一般来讲,孩子由于偶然看到了**的场景,从而才形成了这样一种概念,但对这一场面,他只理解其一,其他的部分常常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头雾水。在许多已有孩子的婚姻家庭中,妻子因为害怕再次怀孕,从而经常拒绝丈夫的拥抱和抚摸,但是当床上还未进入梦乡的孩子偷偷看到这一形时,他认为是妈妈在极力躲避这种暴力行为。还有,一些孩子印象中父母常常因为各种事争吵不断,甚至展到武力解决,对这些孩子来说,父母晚上进行这种武力角斗也是非常正常的,这就如同他和他的兄弟姐妹、小伙伴们生气进行武斗时的手段是一样的。由于这些亲身经历,孩子们对性活动是“施虐”行为的认识更加根深蒂固了。假如,在第二天早上醒来,孩子惊讶地现妈妈的床上有血,他从心里更加坚定了,这一定是爸爸妈妈在昨晚又进行了一场虐待和反虐待的斗争,其实,新鲜的血迹对成年人来说是**活动的暂时终止,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人类对“血”的恐怖缘由。因为初次**的标志就是流血的生,可孩子错误的认识,再次使他无法看清事实的真相。“婚配”的本质和内容是孩子提出的另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和“孩子从哪里来的”只是间接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常常取决于孩子对爸爸妈妈婚姻生活的偶然观察,与父母之间的愉快感受是否相一致,所以答案并不唯一。但所有答案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婚姻先要放弃廉耻,然后会带来愉悦的体会和满足感。我们常听到一种说法:“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的身体中撒尿。”对此,还有一种表达稍微清楚和含蓄的说法:“男人将尿撒到女人的尿道中。”有些儿童甚至认为结婚就是“两个人不顾廉耻,互相给对方露出屁股”。5.儿童的性理论(5)孩子对性问题的认识,被我们的一些父母给成功地推迟了。曾经有一个女孩已经十四岁并开始月经,可她对性的认识并不清楚,她自己看书得出一个观点:结婚就是为了混合两个人的血液。于是,考虑到她妹妹还没来月经,她就尝试和另一个来过月经的女孩进行交媾,达到混合两个人血液的目的。儿童这些对婚姻的认识会随着他们的长大而被逐渐淡忘,但是,这些观念可能对很多神经症患者有非常大的影响。对此,我们先可以从孩子们经常玩的游戏中看到,为了模拟结婚,儿童会做出所谓的“婚配”的小动作。长大之后,这种表现猛地看来很莫名其妙,这是因为他们也常常会用孩子的这种表现方式来表达他们想结婚的愿望,例如,偶然会表现出恐惧或其他类似的表。儿童在幼年时代,由于在他本身性本能的作用下产生的几种最重要的性理论我们上面已经分别讨论,我非常清楚,这些材料并不系统,并且也没有和儿童童年生活的其他部分之间建立起系统联系。所以,为了表述准确,我再补充几点,因为即使一个阅历丰富的人也有可能会忽略掉:有人常常说“那个人由于接吻所以怀孕了”。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性理论,这表明他十分强调嘴唇性感区。一般来说,这极有可能是女孩想出来的,这种理论常常成为那些对异性好奇却又在童年受到严重压抑的女孩病的根源。我有一个女病人之所以病,是因为看到了一种“以父代娘”做法,这种做法盛行于少数民族当中,因为对“父权”的疑惑长期存在,而这样做的最终意图就是为了维护“父权”的地位。当一个妈妈生下孩子之后,孩子就有一个奇怪的“叔叔”连续几天待在家里穿睡衣待客,这或许是为了证明孩子的出生是由男女双方共同完成的,所以,孩子出生后,男人就应该理所当然地躺在床上了。孩子们了解到性的知识是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如果一个孩子有很多机会接触到性生活的真实况,或者生长在一种自由的和不受限制的社会环境中,那么他就非常希望将他所知道的真实况告诉别的孩子,以此来显示他长大了,并且比同龄孩子知道得多,有一种特别的优越感。一般来说,孩子们从外界得到的认识多数是正确的,即他们已经知道了**的存在和作用。但由于小伙伴们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夹杂着自己的看法,甚至还有大一点儿的儿童的性见解,这就使得传和事实相脱离,并且很难形成完整的理论,所以,“孩子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也就无从得到答案。因为他现在不知道有精液这个关键性的东西,就和当初不知道**的存在而无法回答问题一样,现在是关于精液的认识,阻碍了他们对生育过程的理解。他们无法想象,男性的生殖器不仅仅能排泄尿液,而且能排出精液。个别况下,在新婚之夜,某些纯洁少女会因为新郎“把尿撒到了她肚子里”而大雷霆。如果孩子们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就懂得这些知识,就很容易激起孩子对性问题的好奇,但此时,他们对性问题的看法已经没有了幼儿时候的痕迹了,因此也不再具有代表性。我认为,儿童后期对性问题的各种探索和思考,没有病理学方面的意义,所以我们无须在这里一一陈述。这种回答的丰富性是和孩子们刚开始接收到的信息密切相关的,意义在于再次唤醒了无意识中的孩子早期对性的兴趣。事实证明,这和孩子后来进行**,或者想和父母脱离关系的举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样看来,老师们所持有的观点就不足为怪了,他们认为,儿童此时接受这方面的信息只能导致他们堕落,对他们是百害而无一利。对于儿童后期对性问题的认识究竟加了什么东西,我们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一个女孩从同学那里听说,女人的身体中被男人种了“蛋”,女人就在身体中来“孵”这个蛋,从而生出孩子。一个男孩也对这种说法有所耳闻,可是让他们颇为费解的是,被阴囊裹住的“睾丸”如何作为“蛋”而经常更换呢?(民间常把睾丸俗称为“蛋”,孩子们从小就有这个观念。)类似这种传闻是无法真正解决孩子们对性生活的怀疑的。大多数女孩认为,一次**会延续很长时间,例如大概一天一夜,并且这一次**,女人就会生下所有的孩子。有人认为,这是孩子们了解到了某种昆虫关于生殖的知识,所以才会这么解释。可是这种看法无从考据,估计这是孩子们自己杜撰出来的说法。还有一些女孩对怀孕的事一无所知,她们认为,只要男人和女人在一起睡觉,第二天就会生出孩子,而不知道生命是要在子宫里孕育的。6.儿童的性理论(6)玛赛尔·普列福斯特还在《女人的信》中将女孩们的这一错误想法改编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儿童青春期,对性问题的各种疑惑其实挺有趣的,可是在这里,我并不打算深入分析,因为,它们和我的研究重点背道而驰。我只想提出,非常有可能的是,这些奇奇怪怪的理论是儿童为了驳斥那些被性压抑和无意识中的古老观念才杜撰出来的。还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那就是当儿童接收到上述信息后的行为表现。大多数孩子,由于在性方面的深刻压抑,导致他们根本听不到也不愿意听到关于性的任何事。对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可以一直持续到很晚。有些孩子他们幼年得到的性知识,只有经过心理医生分析披露之后才现。我认识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顶多不超过十三岁,他在说到关于性的事时,肯定地回答:“你的爸爸和别的女人会干出那种事,可是我父亲绝不会,我敢保证。”这样的回答让我们始料未及。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大会逐渐改变对性问题的好奇心,可是从他们早期的行为中,我们完全可以总结出一个共性的东西,即孩子们非常迫切地想知道父母是如何生出孩子的。1.诗人和白日梦(1)我一直都对诗人(泛指艺术家)这样一群不能用常人眼光来看待的人感到迷惑不解,他们到底是怎样创作出他们的作品的,他们靠什么来把读者吸引住,并且还会引起我们前未有过的各种感的。***在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上,我有点像那个红衣教主,不断地对阿瑞欧斯多提出问题。大多数诗人对我们提出的问题给予无法解释的回复,即使个别诗人勉为其难作出的解释也很难让我们满意。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解释清楚决定诗人对其想象性材料选择的因素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用什么能力创造出这些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包括具有非常观察能力的伟大人物,虽然如此,却一点儿都不影响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热。我们多么希望能够在我们自己或者相类似的人身上,现同诗人创作相类似的想象性活动,假如那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仔细审查这种活动而现诗的创造性想象能力的真实本质。实际上我们也是如此做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家们长期致力于缩小和普通人的差距,他们经常鼓励说,其实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一个诗人的世界,当这个世界只剩下最后一个人的时候,那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这个人是个诗人。我们试图在儿童身上寻找这种想象活动的潜在表现,众所周知,儿童最专心和关注且对他最有吸引力的活动是游戏,就是说,处于游戏状态中的儿童正像展开想象的诗人,他们在游戏中重新布置生活,使周围的一切以他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毋庸置疑,孩子们对环境的理解是真实的,并真正地投入到了游戏当中去,舍得在这里花费心血和投注感;所以,“严肃”并不是真正和游戏相对立或相反的东西,“真实”才是。当然,儿童非常专注地投入游戏,并不是痴迷想象的世界,他只是将现实中可见可触的物体、场景等搬进了他的想象当中。“白日梦”和之相比则不同,它没有游戏和现实的联系,而是纯粹的脱离实际的想象。和儿童在做游戏时相似,诗人对他所创作的虚幻世界是当作真实来对待的。这意味着,他将诗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严格区分开来,但却对诗的世界投入了非常多的真实感。我们从人类的语当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儿童游戏和诗人创造的世界之间的相似性,举例来说,人们常常将某些通过某种方式可以再现的想象性创造物,用语表达为“游戏”(英文中这个词还有戏剧、表演、假扮的含义),它们包含着各种真实或可以接触的事物,语中还将把想象世界表现出来的人叫作“表演者”或者“演员”。可是,很多重要的文学效应就从诗的非现实的想象世界中产生了出来,例如我们现实中见到的许多事物,我们也许不会觉得很美或者令人愉悦,但当它成为诗人笔下的对象时就成了十分美好的事物,让人感到愉快;感也是同样,许多现实中非常痛苦的感,一旦变为文学作品,听者和读者就感觉是一种愉悦。我们对现实和游戏之间的区别还有一种观点,当一个儿童从小孩成长为成年人,他便不再做游戏,并且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只同现实打交道持续几十年,或许某一天,他会突然进入一种游戏和现实没有差别的境界当中,他恍惚中想起儿时是多么认真地做游戏,这时,如果他将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相比较,他就不自禁地想永远进入诗的世界当中,去获得幽默想象的乐趣,而不想再去承担现实生活的重担。只要人长大成人就不再做游戏,可这并不等于放弃从游戏中获得快乐,因为,对一个稍微了解精神生活的人来说,都能感受到放弃曾经享受过的乐趣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实际上,我们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用一种努力去获得这件东西的“代用物”,并没有真正的放弃。所以,当人长大不再做游戏时,他们就创造出一种类似空中楼阁的虚幻东西来代替原先的游戏,我们称之为“白日梦”。我相信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会制造自己的白日梦,并一直继续下去。但是长期以来,这个事实一直被忽视了,很多人并没有充分并且正确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2.诗人和白日梦(2)人的幻觉和儿童游戏相比,更不容易被觉察到。***确实,一般儿童游戏是一个人做的,但即使几个孩子一起做,那么,在他们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个共同的秘密王国专为游戏目的而设。不论成人对儿童的游戏是否感兴趣,儿童都不会隐瞒这些秘密。可是成年人在做白日梦的时候,总是不希望别人知道,他对这些梦感到羞耻。换个角度来看,这是成年人对梦的珍爱,把它们当作隐秘的宝藏,宁肯说出自己的错事,也不想把自己的白日梦告知于人。也许,他认为这种幻想只有他一个人存在,他并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所以,游戏的继续就是白日梦,由于之后的动机目的不同,所以儿童游戏中的具体行为也就和成人的白日梦不甚相同。儿童的特殊愿望决定了儿童游戏的内容,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大都非常迫切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变成大人,这是他们唯一的最大的愿望。于是,他们就在游戏中来实现这种想法,把平常观察到的大人生活通过游戏模仿出来,装扮成大人,在游戏中,他们不需要掩盖自己的愿望。但是成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顾忌,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应该在现实世界中努力争取成功,不应该沉湎于游戏或者是陷于白日梦不能自拔;另一方面,他又必须把很多愿望隐藏起来,以便不形成白日梦,他总是要把这些加以抑制,因为他认为这些东西太幼稚,自己的这些幻想被别人知道会令他非常难堪。可是假如所有人都将白日梦隐藏起来,不为外人道,那么我们是无法了解人类有这种创造幻象的倾向的,科学研究将无法进行。为了探究人类,上帝又给我们开了另一扇窗,世界上还有一些精神病患者,这些代表着“必然性”的女神严峻地向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任务,他们可以原原本本地将自己的经历,不论是痛苦的还是愉快的都说出来,他们不仅对医生讲述各种事,还会向医生述说自己的各种幻觉,当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治疗,这种讲述就是我们了解秘密幻想的最好来源。通过医疗实践,我们知道他们给医生讲述的事,健康人是永远不会说的。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白日梦的特征:先,只要有幻想的人都是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的人,幸福的人无须去幻想,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换句话说,没有得到满足的愿望是造成幻想的动力,每一个愿望的实现都是一个独立的幻想,或者是对不满的现实所进行的改善。由于愿望不同,那么由愿望生出来的幻想,再加上性别、性格、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就风格各异。我们可以将之大致分为两种明显的容易区分的类型,一种是野心欲,即促使做梦者爬上高位的愿望;另一种就是**。对于年轻的女性来说,绝大部分都是由于**促成幻想,她们的野心欲就包含在追求性当中;而对于年轻的男性来说,除了**之外,还有野心欲和利己欲等共同造就了他们的幻想。这两种倾向虽然有区别,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一致性。大多数人的白日梦中,总有一个女人隐藏在梦中的一个小角落,就像许多教堂圣坛画的一个角落有一个不明显的雷神形象一样,这个形象出现在日耳曼的神话当中,做梦者的一切所得都完全被他呈现出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们隐藏自己幻觉的强大动机。对于一个女孩来说,尤其是有着良好教养的女孩,不可能给人呈现出非常强烈的**,只有**小才能符合社会标准,受到赞扬;而对于一个男孩来说,他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他必须学会抑制自己过度的自爱心理,这种心理是由于童年时代备受溺爱培养起来的,现在由于这个社会由众多和他有同样追求的人组成,他必须相当克制那种心理。我们要知道,这些由幻觉冲动形成的各种幻象、空中楼阁、白日梦等都是可以改变的,并不是永远一样,随着实际生活印象的变换,他们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每一个具体的时间标志都是由于一种深刻的新印象造就的。综上,幻想同时间或时代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通常况下,同一个幻想在某一点的时候,总是在三个时期徘徊,这三个时期是我们三个幻想的代表。先,由于现在生的一些事件在某种力量下唤起强烈的愿望,心中的幻想活动是和现在联系着的;其次,这种幻想又会和幼儿时代生的,并使这种愿望得到实现的早期经验相印证;最后,幻想活动就会制造出某种有可能在将来生的事,这种事件代表着这个愿望的实现。这种既包含现在直接引起他的事件,又包含某些过去的回忆,通过“愿望”的主线,过去、现在和未来就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是所谓的白日梦或者叫幻想。3.诗人和白日梦(3)为了形象地表述,我们可以通过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假设一个穷困潦倒、孤苦伶仃的小男孩,正拿着一封推荐信走在去应聘的路上,由于他有愿望,他很容易陷入一个和当前的状况相对应的白日梦中:他到雇主那里,雇主对他非常满意,当场决定录用他;随后,他努力工作,很快出类拔萃成为雇主的左膀右臂,这种况下很容易得到雇主年轻漂亮女儿的赏识和青睐,他们两个结婚,他正式成为了家庭中的一分子;他继续协助岳父做好家庭生意,由于岳父年迈,他成了岳父事业的合理继承人。由此,这个梦幻中重新感受到了他童年时代曾经拥有过的幸福:安全而温暖的家,慈祥能干的父亲,以及曾经让他怦然心动的女孩等。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人的愿望是怎样根据眼前的事,又加上过去的经验,从而为自己设想出了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的。我们有好多东西需要讲解幻想和白日梦,现在,我们只想做概要的简单说明,即假如这些幻想太过丰富或者强大,肯定会造成精神分裂或精神病。这意思是,幻想只是我们现在治疗病人病初状态的方法,但这种现象已经不属于我们心理学的范畴了,而是病理学研究的东西。我们还需要分析一下幻想和梦的关系,通过研究梦,我们知道夜梦和幻想其本质是一样的,“白日梦”这一精辟的语,将幻想中创造的虚幻物的实质道了出来。尽管这样,大多数普通人还是不知道梦的本质,这是因为我们平时不愿透露、羞于透露的愿望,我们总是尽量让其隐藏起来,时间长了就被压抑到了无意识当中而我们浑然不觉,它们只能活跃于夜间。可是,这些被压抑的愿望及各种变形并没有完全消失。科学研究在愿望完全伪装的况下,从意识当中将它们从梦的变形中分辨出来,所以,夜间的梦和白日梦完全一样,也是**实现的一种途径。对白日梦的探析我们暂且先到这里。现在我们讨论一下诗人。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作家是否就等同于一个在白天做梦的人?而诗人创造的作品是否也就等同于白日梦呢?在我看来,它们还是有很多区别的。白日梦是做梦者本人由于本能创造自己的材料,这和诗人和以往的史诗作者、悲剧作者取材于“现成物”是很不一样的。在谈论这个问题时,我选择了一些拥有广泛男女读者群的作家,他们大都是比较随和,不那么自命清高的传奇作家、长篇和短篇小说作者,虽然他们并没有得到批评家的高度赞扬,但依旧很受大众的欢迎。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现他们所创作的作品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作品中都塑造了一个令人同和尊敬的英雄,这个英雄总是用尽作者各种心思去渲染,让读者牵肠挂肚。例如,这个英雄如果在第一章结束的时候受了重伤而且因流血过多失去了知觉,我们会为之揪心,可是当我们翻开第二章的时候,就会惊喜地现,英雄得到了细心的照顾,健康正在逐渐恢复,我们会为之高兴;如果在第一卷结束的时候,主人公突然遇到了一场海上风暴,他搭乘的船也触礁破碎了,那么我们一定会在第二卷的开始现就在这千钧一的时刻,英雄转危为安,得到了搭救,否则,这个故事就无法继续。我们对英雄总是怀着一种安全感,虽然令我们欢喜令我们忧,可在和他一起经历千难万险的过程中,总是有一种安全感伴随左右。这和现实中,一个奋不顾身跳水去救溺水的人,或一个冒着枪林弹雨去炸毁敌人碉堡的英雄一样,故事中的英雄主人公也是如此,这种安全感,用一个非常好的读者的话说就是“我永远都不会有事的”。似乎有一种“刀枪不入”的感觉,但我认为,这种感觉其实是一种“自我陛下”的流露,这个“自我陛下”的变种就是所有白日梦和小说故事中的英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故事,还会有一个漂亮的女子和英雄相爱,这也是其一个重要特征。众所周知,这种节不是现实,可却是组成白日梦的基本成分。另外,故事中所有的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和“英雄”在一条战线的就是好人,反对“英雄”的就是坏人,而不管现实中的种种差异或者喜好。4.诗人和白日梦(4)我们必须承认,虽然很多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已经远远超出了一开始那种无邪的白日梦的限制和水平,可有一点我认为必须坚持,那就是所有的白日梦,无论其走得多远,或者变成哪种,都可以通过各种转换,还原到最初的状态。许多别人说的心理小说,也只包括一个人物,这个人物肯定也是英雄形象,这点给我印象较深,这个人物只不过是通过内心描写来塑造的。创作者进入到了人物的内心深处,并以这个人物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通常来说,这种小说表现的现代作家的倾向,是小说的独特之处。现代作家的倾向,是通过自我分析,将自己分成无数个细小的组成成分,并通过这种方式,将英雄内心的各种对立和冲突倾向“人格化”,也就是他的每一种心理倾向就是一个人物表现。此外,还有一种小说和“白日梦”不同,这种可以叫作“超越中心”或者中心之外的小说。在这之中,这个主人公表面上很冷,对一切都较消极,就像一个陌生人对别人的行动和痛苦无动于衷。这在左拉的小说中可以得到印证。通过对那些不是作家、许多方面异常的人做的心理分析表明:他们的白日梦都有相同的表现,即在白日梦中,“自我”都非常乐于充当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假如说对作家和做白日梦的人的比较,对诗歌创作和白日梦比较是有价值的话,那么这种价值表现为和现实的况相符合。现在让我们用刚才的观点去分析幻想与贯穿幻想的“愿望”之间的关系,用过去、现在、未来这幻想所涉及的三段时间来检验作家们的作品,然后再用这种检查的证据来分析作家本人的生活和他作品间的关系。到现在为止,一些人将这个看得很简单,人们还不能确定到底用什么样的基本观念来看待这种关系。通过各种对白日梦的研究,我们认为,可能是有些作家他自己的真实经验印象深刻,从而让他回忆起了童年的经历之类的事,于是产生了一些愿望,而作品创作是这种愿望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所以,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分辨出最近生的事,也能看出回忆的早年经验。我们完全没必要对这种创作过程的复杂性感到惊讶,因为,事实远远要比概括复杂得多,所以,它只能是人们研究真实创作的一种尝试。通过我的研究,我认为这种方式一定会获得成绩。由于想象力创造的东西,它和白日梦一样,是儿童游戏的继续和替代,所以我一直都在强调作家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还有一种不是通过本能创造,而是对现有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后所生成的作品,这一类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这种作品中,作家往往独立选择材料,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变,也呈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由一个民族的神话、传奇或童话的宝库所形成的材料,实际上是整个民族的心理创作。从神话的种种迹象表明,这可能是全民族的愿望(一个年轻民族的古老的梦)所生成的幻想或者幻想的变形,目前,我们对这研究得还不够多。也许有人认为,本文谈论的白日梦要比作家和诗人多得多,似乎已经背离了题目,我同意这个观点,但是现在这种状况是有可原的,因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现在微乎其微。我现在只是希望通过对幻觉的研究来找出一些启示,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心理学的领域而跨越到了选择文学材料方面。类似作家是通过什么手段唤起读者的感的这些我们根本没有讨论。我认为,从对白日梦的分析到对作家想象性作品会造成什么样的效果的分析,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我过去所提出的,“白日梦”的作者觉得幻觉是低俗的,所以总是设法将之隐藏,而不让人知道。现在我确定,即使他们将之披露给我们,我们也不会很感兴趣,并从中得到愉悦的感受,相反,还会使我们反感或厌恶。可是具有文学天赋的作家,则会让我们从他的“游戏”或“白日梦”中感到快乐。我们目前还不知道作家到底是怎么样创造出这样的效果的。5.诗人和白日梦(5)用某种技巧战胜人们的厌倦感,这是诗或艺术的本质,这种厌倦感和每个个体与他人间的“障碍”密切相关。我认为有两种方式可以克服这种“障碍”:艺术作家用变换或“伪装”的手法将“白日梦”中的“自我核心”特征变弱,变得让人容易接受;第二是他以审美的愉悦来给我们呈现他的幻想,让我们从中获得满足。这种快乐的增加,又可以进一步刺激我们内心深处更多的快乐,我们称之为“额外刺激”或“前快感”。放松和释放我们内心的紧张是文学欣赏的实质,作家们通过既能让我们欣赏到自己的白日梦,又不让我们感到为难和可耻的方法,这就是造成这种效果的原因。我们即将可以进入更加神奇、有趣和复杂的领域,可是现在又需要停下来,暂时先终止这个研究。1.本能的升华(1)大多数人认为,清楚准确的基本概念是建立科学的基础。***可事实却并不这样,因为到现在为止,即使是最精确的一门科学,也很少是从所谓的清晰的基本概念出的。开始先描述现象,随后对之进行分组、归类,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才是科学活动的真正开端。通常,在描述阶段,人们都要用一些非具象的概念来指称眼前的材料,这些概念来源各异,但不只是由于新的经验才命名的。以后,随着材料的加工这些观念会更加重要,并且在更晚一些时候就会成为科学的基本概念。最初,这些观念是有明确的具体内容的,但可能会有某种经验的不确定性。它们只要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并且我们不断和它们指向的观察材料相联系,终究可以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可以从这些材料中推导出抽象概念,但它们并不能因此而占据主要地位,甚至在严格意义上讲,它们还是一种习俗性的东西。尽管如此,我们仍要慎重选择每一种证明材料,即根据它们和经验材料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我们只有确实证明并认识到这种关系之后,才能真正揭开这种关系的神秘面纱,在这之前,都是神秘莫测的。我们要想更加准确地提出它的基本科学概念,必须对这个领域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这些概念在经过完善和补充,并达到逻辑上的前后一致后,才能使人们更加广泛地接受和应用。下面就可以给它们下定义了,可是像物理等其他科学一样,我们下定义时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或者伸缩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科学进步。在这个领域当中,那些基本概念即使已经用定义的形式确定了下来,若是这门科学有了新的进展,那么基本概念也要随之而增加和变化内容。在心理学中,理所当然,“本能”是最为常见可也是依旧不清楚的基本概念。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一概念的内涵,我们现在要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先,我们从生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刺激和反射弧是生理学中的概念,根据它们的解释,如果活的机体组织如神经器官受到一种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那么机体组织就出一种指向外界的行动,通过这一行动使这个机体远离刺激物,逃到这个刺激所不能达到的地方。至于“本能”和“刺激”之间的关系,很多人想当然地将前者归并到后者的大概念当中去,并认为,本能只是对心理的一种刺激,可是,转过来想想,这样把本能等同于心理刺激的做法是不那么准确的。显而易见,不仅是本能可以刺激心灵,其他种种刺激也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并且这些刺激看上去更像是一种生理刺激。例如,一束强光照射到眼睛上时所造成的刺激就不是本能刺激,可是下面的刺激就是本能的:食道上的分泌黏膜因为干渴而变得很干燥时,或是因为胃部饥饿而开始疼痛时。这里我们假设这些内部活动是构成干渴和饥饿这样需要的机体基础。现在我们已经将本能的刺激和作用于我们心理的其他刺激,如生理刺激区别开来了,这是建立在足够的材料基础上的。先,所有来自本能的刺激都是来自机体自身,而不是外部世界,因为这种刺激会引起完全不同的心理效果,而且要想消除这种刺激的话,需要采取一种完全不同的行动。具体一点儿就是,一种外部刺激总是作为一种单一的冲击力出现,这是它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特征,所以也只会引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反射行为,像某种刺激导致的逃避行为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如果这些冲击力重复出现,那么它们的力量确实会越来越大,可实际上,这种只是量的积累,并没有质的改变,因为,若要消除这种刺激的话,还是需要原来的那些条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所有的本能都是一种永久的力量,而不能瞬间消失,如果它的冲击力是来自机体本身,而不是外部的话,那么想通过逃避行为来将其消除的话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用“需要”这个名词来将本能的刺激和别的刺激区别开来。所谓的“满足”就是指能够消除这种“需要”的行为,它也只能通过适当改变内在“刺激源”的方式而达到。2.本能的升华(2)假设有一个还没有找到稳定方向的有机体,孤立无援,这时,如有一种“刺激”正好作用到它的神经组织上,那么这个机体就能非常迅速地作出第一次区别并获得第一个定向。它能区分出内在刺激和外在刺激,将只是通过肌肉逃避活动就能消除的刺激归并到外部刺激当中,同时对不能用肌肉逃避行动消除的刺激,贴上内部刺激的标签,即本能需要的证明。这就是说,生命机体自身的视觉能力有这种区别“内部”和“外部”的特殊功能。由此,我们就通过它的来源——机体内部的刺激,它的表现方式——持续不断地认识了“本能”的本质。从这里,我们可以推导到它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即逃避的方式不能消除这种本能力量。通过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联系到下面的事实,更加有助于我们讨论的深入。除了把某些习俗的东西看作是基本概念用到我们通过经验而获得的材料中之外,我们还运用许多复杂的假设来引导我们探索更多心理现象。假如神经系统是一种消除到达它那里筹集的装置,或者说是将刺激引起的兴奋减小到最低水平的装置,那么神经系统就应该处在一种没有被刺激的状态或者非兴奋状态,假设这个假设中的事实没有任何特殊况,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控制或消除刺激是神经系统的主要任务。这个假设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提出的,是上面所说的许多复杂假设中的一个,并且应用了手段和“目的”相适应的“目的”概念。由此我们看到,当我们使用“本能”这个概念的时候,本以为很简单的生物反射机制就变得非常复杂。外部刺激刺激了机体,机体唯一的任务就是通过肌肉运动使自己避开这种刺激。假如某种运动可以并且最适合达到这种目标,那么时间长了,就会成为遗传的倾向,这种方式并不能消除来自机体内部的本能刺激。所以,神经系统就有了更重要的任务,它被要求做出各种复杂和相互依赖的活动,这些活动要能造成外部世界的变化,使它们可以满足内部刺激(需要)。最重要的是,由于这种刺激总是源源不断,那么本能的刺激(需要)会强迫神经系统放弃避开刺激的最终意图(目的)。由此,我们就可以认为,本能(内在需要)是进步的真正动力,而非外部刺激。正是这种动力,神经系统才得到展,并达到现在如此高的水平。当然,我们也可以推导出,本能根据其自身全部或部分需要,积淀或制造出各种不同的外部刺激形式,在生物的种系生过程中,这些形式反过来又改造了机体本身。假如今后我们又现,不管展到多高水平的心理器官(装置)也都是从属于“快乐原则”的话,或者说是自动在“快乐—痛苦”系列感的制约下,我们就会非常自然地得出另一个假设:这些感反映出了一种支配刺激物的过程,即刺激增加可能会导致痛苦的感,刺激减少可能会导致快乐的感。对此,我们需要谨慎对待,因为这样的假设现在还不能完全确定。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可以一边探讨“快乐”和“痛苦”之间的关系,一边探讨随着“刺激”量的浮动变化会对心理活动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这种探索,我们肯定会现它们之间各种不同的“关系”,并且有些还特别复杂。心理活动如果通过生物学去思考的话,那么“本能”就会成为一个介于精神和物质之间的一个“边缘概念”,它既是来自机体内部(包括精神领域)刺激的代表,同时,由于它和身体之间的联系,又是衡量精神为了**需要应该付出多少精力的标尺。下面,我们先讨论本能的动量、本能的目的、本能的源泉等和本能这个概念相关的一系列名词。所谓本能的动量是指它的动力部分,例如力的大小、需要付出的能量水平等。本能的典型特征是冲动或刺激,这也是本能的本质。事实上,所有的本能都是一种活动,如果说某种本能是一种被动性的本能,那么说明,它的目标是被动性的。一般来说,本能的最终目的都是“满足”,而且只有消除本能中产生刺激的条件才能达到这种“满足”。虽然它们的终极目的是一样的,但是过程、方式却各不相同,所以,有着较近或者处于中间位置的目的的本能,它们可以结合或者相互交换目的。依据经验我们还得知,本能的目的有时会被抑制,此时,它向“满足”前进的每一步,都可能受到抑制,甚至偏离原来的方向。假如是这种况的话,本能不能得到全部满足,但是部分满足还是可以实现的。3.本能的升华(3)本能可以在其中或者通过它达到目的的东西就是所谓的本能的目标。***在和本能有关的所有因素中,本能的目标是最不具有稳定性的,开始它和本能并没有关系,但是由于它非常适合提供“满足”,所以才开始附着于本能上。本能的目标经常变化,或者是一个外部事物,也可能是主体身体的一部分,本能在生命进程中转变几次,那么本能的目标也随之变化。它在本能中的置换作用是目标所起的作用,同一种目标可以同时满足好几种本能的况也可能生。阿德勒将该现象叫作本能的“合流”,然而,我认为“固定”是最能表达本能和目标之间这种密切关系的词,它通常生在本能展的早期,它可以使本能的运动状态结束,并通过激烈抗争,使这种“固定”作用变得坚不可摧。某一组织或身体某一部分的“机体活动”就是本能的源泉,通过这种活动,产生出一种刺激或兴奋,就是心理活动中所说的本能冲动。对于这种活动是属于普通的化学活动还是类似于机械力的释放相当的活动,我们还不得而知。虽然本能的一个特殊并十分重要的特征是源于身体内部,但在心理活动中,我们要想认识它只能通过它的目标这个对象。严格意义上讲,对本能源泉的研究已经不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了,对它作出准确的认识也不是我们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通常况下,我们可以从本能的目的中推导出本能的源泉来。我们可以作出一种假设,区别那些来源于**但是作用到精神上的各种不同的本能的根据是它们的质,而且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方式也有质的不同,这种说法现在还没有确定能成立。我们更倾向于作一个没那么复杂但有效的假设,即各种本能的本质是相同的,但由于伴随本能的兴奋强度不同,所以本能产生的效果各不相同;或者说是因为这种量导致某些功效不同,由于本能的源泉不同,那么不同的本能就会产生出不同的心理效果。在所有事件中,我们只有在后出现的联系中,才可能弄清“本能的质量”真正标示的东西。总共有多少种本能,各自内容又都是什么,我们还不知道。没有人反对我们常说的游戏本能、破坏本能、社会本能等概念不确切,这是因为,人们一方面受制于心理分析的限制,另一方面只考虑了人自身的需要的缘故。可是我们需要继续探讨,是不是还有另一些更基本的本能动机在这样一些致力于一个方面的本能动机后面作为推动力呢?如果有的话,那么是不是只有更基本的动机,才配使用“本能”这个词来形容?生存本能或自我本能和性本能是我们至少可以辨别的两种基本本能,通过生物学研究我们现,和个体的其他功能相比,“性”由于它的内容是产生新的个体——保存并延续种族,其目的已经超出了个体,它和其他功能相比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生物学还进一步证明,关于自我和“**”之间的关系,现在基本上有两种说法,并且表面上都是说得通的。一种看法认为自我是最重要的东西,而**只是它诸多活动中的一种,那么性满足就只是它各种需要的一种;另一种看法认为,个体由于是一种短暂的东西,早晚都会消失,它只能附属于本种族传给它的那种永远不会灭绝的种质(生物学专业名词)上面。在我看来,那种人物性功能和其他身体功能不同的地方是它特殊的化学过程的看法,只不过是艾赫尔为代表的生物学派的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点而已。因为从意识方面对本能研究有着诸多的不可克服的困难,我们现在采取通过心理分析研究心理失调的方式和手段来探索本能,现在我们已经在认识性本能的较确定的性质方面,搜集了很多材料和信息。这种研究方式能像病理分析那样单独观察,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虽然期望在更多领域中获得有利的观察的条件还不具备,但是我们坚信,随着心理分析向其他神经作用范围的推广,我们早晚能现认识“自我本能”的基础。我们将性本能的一般特点归纳如下:它们从各种不同的器官出来,数目众多,在开始都是相互独立的,只有到最后的阶段才成为综合的整体。它们的每一种本能在成为一个综合整体之前,目的都是追求各自的“器官快感”,在综合之后才真正变成大家所熟知的性本能,服从于生殖的功能。性本能刚开始和“生存本能”混在一起,并依靠“生存本能”维持自身,随着时间展,渐渐成为独立的存在而脱离生存本能。在进行对象选择时,它们仍然在生存本能之后,并且其中有的从头到尾都不和自我本能分开,而变成总构成中的**成分。4.本能的升华(4)一般我们很难观察到这些**成分,只有出现病症时才能认识到**成分。***由于它们都具有很高的相互替代能力,所以可随时改变自己的追求目标,这也是它们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它们有能力从事各种活动,并且这些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和它们最初达到目的的方式(升华方式)不同或者完全脱离了。我们可以将这样的活动叫作本能的蜕变形式,也是本能在一生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变态形式。由于性本能是我们最熟悉的,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性本能的蜕变形式。经过试验,一般性本能经过的蜕变过程如下:1。通过颠倒,变成其对立面;2。返回到自身主体;3。抑制;4。升华。现在我们只需要讨论分析前两种问题,因为我并不打算讨论“升华”,而阐述“抑制”问题则需要用一个独立的章节。这里我们需要明白,这里讲的倾向和本能的直线性追求的目标倾向刚好相反,所以,上述蜕变很可能看成是反本能的自卫形式。我们仔细分析通过颠倒而转变为其对立面的活动,现它完全可以分为主动活动转变为被动活动、完全颠倒内容这两种不同的活动,这两种活动的本质也不相同,下面我们予以分别阐述。我们可以从两组相互对立的活动中找到主动向被动的转变:性的施虐欲—性的受虐欲(分别简称为施虐欲和受虐欲),“见色思淫欲”(简称视淫)—裸露欲。这些颠倒是本能目的的颠倒,主动的目的(虐待和视淫)代替被动的目的(喜欢被虐待折磨和喜欢被看),而变爱为恨则是目的颠倒的唯一例子。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本能是如何回转到主体自身的,如受虐欲其实是施虐欲将施虐目标转向主体自身的“自我”,裸露欲其实是将视淫目标转到自身上,喜欢看主体自身和身体。通过深入分析和观察,我们现,受虐者其实是喜欢自己的身体受到虐待,而裸露欲患者则是喜欢暴露自己的身体给人看。所以,这种活动的实质是目标的转化,而目的本身并没有变化。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返回主体自身和从主动转向被动是在同一种活动中生的。我们需要更加细致地研究才能说明这两种活动之间的关系。施虐和受虐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下面步骤来表达:1。通过行使暴力或对他人施加强力就是所谓的施虐,他人是施虐的目标。2。由主体自身的“自我”来替换施虐目标,放弃原来的外在目标,随着向主体自身的返回,本能的目的也从主动变成了被动。3。重新把另一个人作为目标,由于本能在目的方面生了从主动向被动的变化,这另外一个人同时又是开始时的主体,不同的是这时生了从主动向被动的转变。这第三点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受虐,从这个活动中所得到的满足和原来从施虐活动中得到的满足相类似。这个被动的自我通过幻觉使自己回到最初的状态当中,只是现在由自我之外的另一个主体代替了它自身。另外,我们怀疑是否还有别的更为直接的受虐满足,但是那种不同于从施虐中转化来的纯粹的受虐我们到现在并没有碰到过。由此,上面假设中的第二阶段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观察迷狂症患者的施虐冲动,我们会更清楚地现,这种转变只是一种向主体自身的返回,而没有三个阶段那种从被动态度向主动态度的再次转化。这就意味着,这种转变到第二阶段就结束了。自我折磨和自我惩罚都是源于一种虐待欲,而并非受虐狂;其主动的愿望生了变化,但还未变成被动的愿望,而是转变成一种反身的中性愿望。而对施虐欲来说,本能在一个一般性目的之外(或二者结合为一体),还追求一个专门的目的,即不仅要支配和统治目标,同时还要让它痛苦,这更加复杂。通过心理分析我们现,这种施虐在本能对原来目的的追求中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例如,施虐的儿童并不关心这是否造成了痛苦,这并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可是,只要施虐开始转化为受虐,这种痛苦经验就很快被我们当成一种被动的受虐性目的。因为这种和其他不愉快的感受一样,痛苦感可以扩大为兴奋,形成一种愉快的体验,主体宁愿经历痛苦造成的不愉快而达到这种愉快的目的,这点我们可以确信。无论如何,只要疼痛的折磨被看作是一种受虐性目的,就可以被转化成一种施虐的势,从而产生出一种“施加痛苦”的施虐性目的。这种“施加痛苦”的活动由于主体本身和承受痛苦的客体已达成了共识,也可以被主体看作是一种向别人施加痛苦的施虐性愉快。5.本能的升华(5)有一点需要说明,即无论如何,痛苦本身并不是愉快的,随之而来的性兴奋才是真正的快乐。***这点施虐者是很容易达到的,所以,由痛苦造成的这种性快乐是最为基本的受虐目的,同时,它也可以再转化为施虐本能原来的目的。为了系统论述,我这里需要补充一点,即同只是和这种本能相对抗的“反应过程”的必然产物,而不是施虐本能转变的结果。通过对视淫(观看欲)和自我裸露欲(即偷看下流场面欲和**癖)这一组对立面的研究,我们现在产生了另一种不同的,但结果相对简单的结论。和上面一样,我们也将之分成三个阶段:1。“视淫”作为一种活动,直接指向外在物体;2。放弃外在物体,“视淫”本能转向主体自身的某部分,转为被动的,同时为自己确立另一个目的,观看自身;3。形成一个为了被观看而展示自身的新主体。确凿无疑的是,这里和上面一样,视淫欲要先于裸露欲出现,即主动目的先于被动目的出现。但和施虐欲中生的事所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视淫”本能中认出一个比上面的第一阶段更早的阶段。即“视淫”本能活动在刚刚开始活动时它的确有一个目标——主体自己的身体,是一种朝向自身的**;随后,这种本能通过比较才开始从这个目标转向另一个与之类似的身体,才开始上述的第一阶段。因为这个最初始的阶段是以后产生的对立面中两种势的源地,所以这种初始阶段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表来粗略说明这种“视淫”本能。精神官能症的原因原欲固有作用所产生的倾向偶然的(创伤性)经验性的组织(祖先的经验)儿童期的经验因为施虐本能从一开始就指向一个外在的目标,故其是没有这种初始阶段的,所以把这一阶段看成是儿童开始控制自己四肢的阶段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通过对施虐—受虐本能和“视淫”—裸露这两种本能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它们从主动向被动的反向转变,和它们向主体自身的返回,实际上也许就从来没有涉及本能所具备的全部推动力,在某种意义上,虽然它们的变形非常严重,但其较早阶段上的主动倾向和较晚阶段上的被动倾向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将视淫本能做如下描述:它朝向自身的**,它的初始阶段和它的最后的主动或者被动形式等展阶段上的各个时期,都是同时存在、共同展的,这是对它的唯一准确的描述。假如我们从本能的满足机制角度来说,而不是从本能起的活动来说的话,这种同时存在就更加真实,也更加显而易见。对此,我们还可以换一种更加合适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描述。举例来说,每一个本能的“生命”我们都可以将之分成一系列“希望”或“盼望”,它们不是同时出现,但是在它自身存在的这段时间里,却具有相同的本质并保持不变。各个“希望”之间就像连续喷的熔岩一样,所以,我们描绘的那种最早和最开始的“本能喷”实际上就没有经历任何展或成长,而是以一种畸变的形式存在。随后的“希望”也许在刚开始时经历类似从主动向被动的转变这种形式变化,但之后,就一直保持这种新的性质,这样就是在早期层次的基础上新增加一个,并没有进行新旧更替的过程。假如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本能倾向从开始产生到某一特定停顿的全过程,本能一步步展的过程就可以通过我们描述的“希望”依次将之清楚地呈现出来。这说明,就算在本能展的晚期阶段,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其早期形式和它对立面同时存在的状态。对此,鲍勒“矛盾心理”这个词汇是对这一事实最恰当的描述。我们通过对某种本能的展过程和整个展过程中各个中间环节的持久性质进行描述,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这种展过程。经验证明,这种“矛盾心理”的矛盾对立程度会随着个人、群体及种族的不同而不同(反向展程度),因为在原始时代有一点假设是可以确定的,即原始的积极冲动在本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比现代的平均水平要高很多,所以,现在人类本能中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矛盾心理”,这些应该是远古的遗传导致的。6.本能的升华(6)通常意义上,早期的性本能获得是一种“自身—**”的满足,习惯上我们把自我展的这个早期阶段约定俗成地称为“自恋期”,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讨论“自身**”和“自恋”之间的关系。所以导致我们在讨论“视淫”本能的初级阶段时,只要是将主体自己的身体作为视淫对象的,我们就将之称为“自恋”和“自恋的构成”。从此,积极的视淫本能开始脱离自恋期逐步展起来,与之同步进行的是,被动性“视淫”本能开始密切盯住自恋对象;同理,从施虐向受虐的转变也标志着向自恋对象的反转。在以上这两种况中,作为积极主体的自恋和另一个外部自我作了等价交换,如果只考虑施虐本能最开始的自恋阶段的话,我们可以得出:本能自我的自恋机制决定着本能的种种蜕变,包括从它向主体自我的返回,到它经历的从积极性向被动性的反转,始终都带有这一阶段的印记,也许它们代表的是一种自卫性企图,这种自卫活动是通过其他手段激的,处在自我的更高的展水平上。现在,我们只讨论了施虐—受虐和视淫欲—裸露欲这两种本能及对立面,这也是通过“矛盾心理”的形式来说的最广泛的、最有名的性本能。由于现在分析水平还有限,所以其他一些晚期出现的性本能成分,我们并不能用同样的方式来分析。综上,我们可以确定,它们的活动是“自身—**”型的,换句话来说,就是它们的目标和作为它们源泉的器官在通常况下是合二为一的。例如,“视淫”本能的目标在开始时只是主体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不是眼睛本身。在施虐本能中,其器官源泉也许是一种具有活动能力的机体组织,这就决定了它肯定要追求一个其自身之外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也可能是主体自己身体中的某一部分。在“自身—**”本能中,器官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根据费德恩和叶开尔斯的假设,本能的目的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是由器官的形式和功能决定的。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况下看到本能的“内容”向它的对立面转化的过程,这也是唯一的况,就是由爱向恨的转化。爱的目标和恨的目标都是同一个对象,这种“共存”的况是很普遍的,也是人类感生活中“矛盾心理”的一个典型例子。由爱向恨转化的这个例子并不属于我们研究的本能中的某一类,所以它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非常肯定的是,在这两种相反的感之间有一种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很少人会知道“爱”像其他本能一样,也是**本能的一个特殊组成成分。一般来说,“爱”被人们看作是整个**生活的一种表现,可是从这里并没有给我们提供方便,我们仍然不知道在这种对抗中,什么是它最基本的对立。不止一种,应该有三种对立包含在“爱”当中:第一种是“爱—恨”的对立;第二种是“爱—被爱”的对立;第三种则是爱恨合一后和中性状态,即无动于衷状态的对立。其中,爱和被爱的对立,和上面提到的从主动到被动的转化相一致,也和“视淫”本能中的最初形趋同,即“爱自己”,或者说是典型的“自恋”。随后,随着作为客体或主体的自我是否转换为一个外在对象,从而使它产生了爱的主动性目的或“被爱”的被动性目的,“自恋”即和后面一种况联系密切。假如我们能认识到自己作为整体的心理活动要受到主体(自我)—客体(外部世界)、愉快—痛苦、主动—被动这三种对立面的支配,我们就能非常容易地理解“爱”中包含的各种各样的对立。我以前说过,个体存在中早就出现在自我和非自我(外部世界)的对立(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的早期阶段中,比方说,个体对内部刺激无能为力,但对外部刺激则可以通过肌肉活动来消除(驱赶)。这种对立是我们研究面临的一个无法逃避的基本况,总是凌驾于我们所有的思想活动上面。我曾经强调过,愉快—痛苦的对立是根基于一整套感系列的,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行动(意志)。我们不能将主动和被动之间对立混同于自我主体和外部物体之间的对立,只要自我接受外部刺激,那么它和外部世界之间就是被动的关系;如果它对外部刺激作出了反应,那么关系就又变成了主动的。7.本能的升华(7)它的本能强迫它通过一定水平的主动性来应付外部世界,所以,假如我们重点强调物质的本质,即对外部刺激来说,自我主体是被动的,可是这点如果对它自己的本能来说,就是主动的,在后期,主动和被动间的对立与男性和女性的对立结合在一起。***只有上面说的结合生,“男性—女性”间的对立才具有心理学方面的意义。一般我们认为的生物学的事实是,主动性和男性融合,被动性和女性相融合,可是出乎我们习惯意料之外的是,这并不是唯一的永远不变的事实。上述三组对立体在我们的心理中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相互联系,其中有一种可以说是最原始、最基本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最基本的心理状态中,有两种对立体重合在一起。所谓的“自恋”是当心理生活刚刚开始时,自我本能作为自我本身,它可以从自身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同时,我们将这种导致满足的潜力叫作“自身爱”。在这一时期,由于它对获得满足并没有多少概念,所以,通常它对外部世界并不感兴趣;从而,这一时期“自我主体”和快乐的东西、外部世界和中性的东西(那些对它无所谓和让它无动于衷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也是同样的。由此,我们可以说,所谓“爱”就是自我和它的快乐之源联系在了一起,这是我们为“爱”下的定义。从这个定义中,所有包含着“爱”的两极对立中最初的一种就是“自我只爱它自己而对外部世界无动于衷”的现象。要想使自我不需要外部世界,那么自我就只能从它自身获得爱满足得以实现;可是,因为本能有经验,它喜欢从外部世界现“对象”,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很可能它内在本能的刺激只能让它感觉到痛苦。在“快乐原则”的支配下,这时产生了一种新的状态,即只要外部对象是快乐之源,就会呈现给主体,主体的“自我”就会吸收进去,变成弗朗西斯所说的“内向投射”;与此同时,自我也把自身内部导致痛苦的东西投向或归因于外部世界(投射机制)。由此,最初的总是通过一种可信的客观标准来区分内部和外部的“现实—自我”便变成了一种单纯的“快乐—自我”,换句话说就是,变成了一种“自我”,这种“自我”把快乐看得高于一切。对这个“快乐—自我”来说,外部世界分成快乐和异己两部分,它要将快乐的部分吸收进来结合成一体,异己的部分则被它分割出去投射到外部世界当中,成为它的敌对面或者有害物。根据这种新的排列方式,就产生了自我——主体和快乐的重合、外部世界和痛苦的重合这两组重合。当然,在早期时,第二种重合是被看成中性的。这就是说,在开始外部对象侵入自恋阶段时,就产生了恨,这种和爱完全相反的态度。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
正序
倒序
性学三论
性学三论-2
性学三论-3
性学三论-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
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