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自己-4

1. 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62. 弗洛依德,梦的解析,作家出版社,19863. K. 卡兹纳,世界的语言,北京出版社,1980(本文登载在《德国医学》2000年第17卷第4期上) 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治疗师如果使用他行医所在地的方言,那么治疗场景就与来访者所处的生活场景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他没有为治疗增加新的设置。没有任何资料显示,设置的数量与治疗的效果有任何本质的联系。前面提到的那些基本的设置是每个治疗师共同拥有的,再增加一些设置,也许更多地与治疗师个人风格有关,而与治疗的原则少有关系。比如在治疗室里是摆几个活生生的盆景还是挂几幅现代派的绘画,完全是治疗师个人的事情;虽然不同的饰物可以使来访者对治疗师产生不同的移情反应,例如从悬挂的现代派绘画联想到治疗师可能是一个开放性格的人,但这样的移情毕竟是中性的,不太可能形成有碍分析的阻抗(Resistance)。但是,由于语言是精神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工具,所以使用方言还是使用普通话,就不仅仅是设置数量上的多少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重要设置内容的变与不变了。在场所、时间和付费标准上的设置,已经足以形成一个规范的治疗场景。如果治疗师再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则会使治疗的场景更加规范一些。由此导致的来访者的移情反应,基本上是正性的。因为几乎所有的人对普通话都有一个共同的移情,就是说普通话意味着正规、严肃甚至高雅。武汉的地方电台和电视台有时会播放一些方言节目。地道的武汉人都认为,武汉话在这些情形下听起来很丑、很“土”。正规的场合必须说普通话,这样的观点已经成为汉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了。心理治疗无疑地就应该是这样一个正规的场合,心理治疗师也应该是这样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如果治疗师使用方言,情形就可能恰好相反。首先,在语言这样一个重要内容之上,没有附加一个设置。其直接的结果是,治疗关系之间少了一个可以缓冲强烈移情的地带。对一般的来访者,这也许不足以构成问题,但对于类似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来访者,则可以是一个问题,因为他们的强烈的或正性或负性的移情可以以他们驾轻就熟的方式毫无阻碍地朝治疗师倾泄,从而造成分析上的阻抗。其次,由于对方言的共通的负性移情,例如认为使用方言意味着不正规、不严肃甚至不高雅等,也可以给治疗师对更重要的移情内容的分析造成困难。第三,好的治疗效果的特征之一是,治疗师以一个更好的超我形象内化到来访者的人格结构之中,显然地,说标准普通话的治疗师比说方言的治疗师的形象要更象一个“好的” 超我一些。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精神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使用普通话比使用方言更有利于形成正情移情,也有利于消除或者减弱强烈的移情性阻抗。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双向作用效果。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帮助理解上面所说的双向作用。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把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变成普通话与英语之间的差异。因为英语是公认的世界语,与之相比,汉语普通话类似于方言。在中国的治疗室里使用英语所产生的正性移情类似于在使用方言的地区使用普通话。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说中国话比说英语会产生更多的负性移情。在这个例子中,来访者是一位二十五岁的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女性,未婚。在十余次的治疗中,我们经常用英语谈及一些事件。相对而言,她比我更喜欢使用英语一些。我直觉地感到,虽然我的英语不及她好,但她还是对我会说一点英语这一点很有好感,也就是说因此产生了正性移情。后来她对我产生了强烈的恋爱性移情,相信这与我会英语有一点关系,虽然关系也绝对不可能太大。在她表达这种强烈的移情时,她是用英语说的:I am falling in love with my doctor。很显然,虽然意思一样,但她使用英语表达跟使用汉语比较,在她和我心理上引起的感受的强度有着极大的差异。英语作为一种有别于日常生活用语的特殊表达方式,为削弱强烈的移情性阻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缓冲带。或者换句话说,她虽然感受得很强烈,但表达得却很“优雅” ,我也可以承受得很“优雅”。 这种“优雅”不仅仅只有形式上的意义,而应该还会使她的情感处于一种安全的、可高可低和可进可退的灵活状态,并且为她后来接受“这种爱情只是一种移情”的分析结果同时又不损害自尊提供了一个机会。后来在把恋爱性移情作为阻抗分析时,英语又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这样一种非自然的、具有特殊设置特点的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分析强烈移情所可能造成的对治疗关系的伤害。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就是治疗师虽然说普通话,但是说得并不标准。这自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负性移情。在几乎所有说方言的地区,都有一些近于恶毒的笑话和故事嘲笑那些普通话说得不标准的人。如果治疗师的普通话说得不标准,由这些笑话和故事而产生的移情就会伤害到治疗关系。此外,来访者可能会由治疗师发音上的错误联想到其治疗过程中可能犯的错误,或者由治疗师讲普通话的任何欠缺联想到其可能具有的人格上的欠缺。这样一来,使用不标准普通话的结果可能比使用方言还要坏得多。所以每个治疗师都应该在语言这个最重要的治疗工具上下一点功夫,以尽可能地避免由于工具缺陷影响到治疗关系和治疗效果。虽然语言是心理治疗的最重要的工具,但它也不过仅仅是工具而已。在任何范围和任何意义上,它的重要性都永远不可能超过治疗师本人的人格结构。治疗师的健全的人格结构和他对精神动力学基本理论的熟练把握,才是形成良好的治疗关系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的关键。对那些精神分析的大师们来说,语言作为工具的重要性甚至都减轻了。何以如此,将是另一篇文章讨论的内容。他 和 他 们曾奇峰经常有一些结婚不久的女性问我:你说我那位是怎么回事,跟我结了婚,我好吃好喝地把他伺候着,他却总忘不了做单身汉时候的那一班狐朋狗友。隔三岔五就要聚在一起,又没有什么正经事,除了喝酒吹牛就是装疯卖傻,我提意见他还跟我发火,在他眼里怎么我连那些臭男人都不如?是不是一结婚他就不那么爱我了?对这样的问题,我总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答说:也许你找了个同性恋丈夫,他喜欢的是男人,没办法才跟你结婚。听了我的回答的女性往往会嘿嘿一笑,认为我是百分之百开玩笑的,因为她们清楚地知道她们的丈夫不是同性恋。但是,我绝对不完全是玩笑。我说的是一个基本事实,就是:从心理发展的过程看,同性恋比异性恋更接近人的心理天性一些。这是因为,人一生下来,在心理上是你我不分、男女不分的。四岁之前,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共生和自恋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只爱自己,和爱跟我们一样的人。我们会认同跟我们一样的人;即使别人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也会从心理上把他们变得跟我们一样,然后再认同。认同之后,我们才会爱他们。这就是同性恋的原始状态。四岁之后,性心理开始萌生,慢慢地我们就知道性别的差异,如果没有什么大的意外,我们的性心理就会发展成跟大多数成年人一样的状态:排斥同性,喜欢异性。所以说,同性之间的相互吸引要早于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或者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是从同性恋状态进化到异性恋状态的。在女人看来,男人们有时候一起做的事完全没有意义,比如上面提到的吃喝玩乐。当然,这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对的。做那些事不仅创造不了经济效益,反而会消耗各自的金钱;花费很多的时间,又没有增加什么文化知识;陪朋友多了,自然就陪家人少了,不利于家中的安定团结;等等。但是,从另外一些方面,尤其是从心理方面看,男人跟男人在一起,对男人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是因为:第一, 男人需要从别的男人身上,获得对自己的性别的认同。“我是男人”这种感觉,是一种需要在一生之中不断加强的心理体验。这种感觉只有一小部分来自跟女人的对比中,绝大部分来自与其他男人的认同中。成天在女人堆里打滚的男人,他也许会很表浅地认为自己是个男人,但时间一长,他的心理就可能被女人化了。这样的例子很多。文学作品中有贾宝玉,他是如此地女性化,以至于演他这个角色要找一个女演员才能够演得神似;还有中国历史上很多继承祖业坐天下的皇帝,“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经常打交道的男人又基本上是太监,所以他们的性格往往刚毅不足而阴柔有余。这样的人治国,后果就可想而知了。男人只有跟男人在一起,才能够互相认同,互相加强男人气概。比如《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也许是金庸小说中最具男人味的男人,他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跟丐帮的兄弟们一起喝酒。第二, 人性中有一种先天的攻击性力量,这种攻击性在男人那里表现得尤为明显。男人如果把攻击性针对女性,这不会被社会规则所认可。在男人跟男人的交往中,如果直接进行攻击,那是一种低级的方式,往往会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如打架)。但是,在男人和男人之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是某种变异的攻击性的表达,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不妨称其为娱乐性攻击。男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通过相互打斗取乐,越好的朋友之间,打斗得就越多,这就是所谓娱乐性攻击----既表达了必须表达的攻击性,又不伤和气、不撕破面子;成年男人之间,这样的娱乐性攻击的例子就更多了:首先是躯体的,两个好朋友很久没见面,见面就互相给几拳头,既是娱乐又是攻击,看他们的高兴劲儿,就知道攻击和被攻击都是男人的一种需要;然后是语言的,一群男人在一起,相互讽刺、挖苦、嘲笑,无所不用其极,越“恶毒”还越热闹、越亲热;在社交场合,男人们比拼喝酒,是最常见的娱乐性攻击的方式,被逼着喝酒的人,明知道对方是想通过把自己灌醉来攻击自己,却就是翻不了脸,反而要陪着笑脸去斗智斗勇。第三, 男人之间也是有温情的。不过这种温情跟男女之间的温情不太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男人更容易受伤。因为社会对男人的要求要多一些、高一些,而且,在他脆弱的时候,表达的途径也不如女人的表达畅通----女人可以表现软弱,用一切可能的方式,男人却不行。在男人受伤的时候,女人给他的温情,就是护理他的伤口,给他安慰。但是,这经常是不够的。而男人给男人的帮助是这样一种感觉:我跟你站在一起,我要把你没搞定的事搞定,我要把欺负你的人打败。虽然他不一定要真的那么做,但那种感觉会传达出去,能够使受到关爱的另一个男人振奋。还有,从更深层说,男人接受另一个男人的关心,会让他隐隐地感到某种程度的父爱。父爱是一种强有力的爱,在强大的父亲的照顾下,会感到无比安全,安全正是脆弱着的男人最需要的东西。第四, 再好的关系的男人之间,也存在着竞争。我们甚至可以说,关系越好,比得就越厉害。这种竞争有时候会很残酷,但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娱乐。这就象两各个好朋友下棋,友谊是一回事,输赢是另外一回事。从小的方面说,这种竞争有利于男人的心智的成长;从大的方面说,这种竞争可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原动力。没有竞争的友谊是不存在的,友谊只不过是竞争的缓冲剂和润滑剂而已。在友谊的平台上的竞争,是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温情的。没有竞争的友谊不会稳定,也有些虚伪。而没有友谊的竞争,就可能是你死我活的拼杀了。当然,男人们在一起,不会象上面提到的那些女性说的那样,不干什么正经事。男人在一起干的最正经的事就是事业。这已经不需要举什么例子了。男人在事业中结成的关系,几乎可以用伟大来形容。我大学时候的一位女同学,在我们已经毕业了十年之后对我说:我现在明白了,男人与男人的友谊,可以比男人和女人的爱情更深厚一些。他说的是我跟她丈夫的关系。我听了以后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一个女人要理解这一点,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和悟性,还需要很博大的气度和胸襟。所谓的“小女人”是看不到这一点的,即使是看到了,也会要死要活地把自己的男人从别的男人那里抢过来,使自己成为自己的男人心中最重要的人。她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这样做只会使自己的男人离自己越来越远。有人说,要了解一个男人,只要看他交什么样的朋友、以及怎样交朋友就可以了。这里所说的朋友,主要是指男性朋友。因为男人跟女性交朋友,他的大部分心思都要花在如何把握分寸上。距离太近太远都可能会出问题。跟男性交朋友,虽然也会考虑距离问题,但花的心思却要少得多。男人的朋友有两种,一种是跟他差不多的,有相似的性格、爱好等等;另一种是可以弥补他的不足的。还有一种分类法,就是看这个男人交的朋友有多少是跟他的利益有关的。只交对自己有用的朋友的男人,可能是很势力的男人,这样的男人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友谊。实际上,现实的利益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生活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应该是精神的,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纯友谊的资源,那一生都会过得十分贫乏和凄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可能比没有女人的爱情更可悲。一个没有男性朋友的男人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他可能会有性别认同的障碍,表现得比较女性化,缺少男性应有的阳刚、坚韧、大气的品性;由于攻击性没有通过娱乐性的途径向外表达,攻击性就会转向自身,形成内向、抑郁、退缩的人格特质;没有从男性那里感受到友谊和温情,他就会把所有男性视为对自己的威胁,从而失去在人际关系中的起码的安全感;而没有友好的竞争活动,直接会使他的生活变得单调和无趣。最后的话是给本文开始时提到的女性说的:你如果爱你的丈夫(或者男朋友),那就一定要给他一点时间,让他跟男人“厮混”在一起。这会使他更像一个男人,也会使他在你给与他的幸福之外,又多一份对他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快乐。2003-1-3 0pt;text-indent:-53.25pt;mso-list: l0 level1 lfo1;tab-stops:list 75.0pt">第三, 男人之间也是有温情的。不过这种温情跟男女之间的温情不太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男人更容易受伤。因为社会对男人的要求要多一些、高一些,而且,在他脆弱的时候,表达的途径也不如女人的表达畅通----女人可以表现软弱,用一切可能的方式,男人却不行。在男人受伤的时候,女人给他的温情,就是护理他的伤口,给他安慰。但是,这经常是不够的。而男人给男人的帮助是这样一种感觉:我跟你站在一起,我要把你没搞定的事搞定,我要把欺负你的人打败。虽然他不一定要真的那么做,但那种感觉会传达出去,能够使受到关爱的另一个男人振奋。还有,从更深层说,男人接受另一个男人的关心,会让他隐隐地感到某种程度的父爱。父爱是一种强有力的爱,在强大的父亲的照顾下,会感到无比安全,安全正是脆弱着的男人最需要的东西。第四, 再好的关系的男人之间,也存在着竞争。我们甚至可以说,关系越好,比得就越厉害。这种竞争有时候会很残酷,但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娱乐。这就象两各个好朋友下棋,友谊是一回事,输赢是另外一回事。从小的方面说,这种竞争有利于男人的心智的成长;从大的方面说,这种竞争可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原动力。没有竞争的友谊是不存在的,友谊只不过是竞争的缓冲剂和润滑剂而已。在友谊的平台上的竞争,是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温情的。没有竞争的友谊不会稳定,也有些虚伪。而没有友谊的竞争,就可能是你死我活的拼杀了。当然,男人们在一起,不会象上面提到的那些女性说的那样,不干什么正经事。男人在一起干的最正经的事就是事业。这已经不需要举什么例子了。男人在事业中结成的关系,几乎可以用伟大来形容。我大学时候的一位女同学,在我们已经毕业了十年之后对我说:我现在明白了,男人与男人的友谊,可以比男人和女人的爱情更深厚一些。他说的是我跟她丈夫的关系。我听了以后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一个女人要理解这一点,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和悟性,还需要很博大的气度和胸襟。所谓的“小女人”是看不到这一点的,即使是看到了,也会要死要活地把自己的男人从别的男人那里抢过来,使自己成为自己的男人心中最重要的人。她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这样做只会使自己的男人离自己越来越远。有人说,要了解一个男人,只要看他交什么样的朋友、以及怎样交朋友就可以了。这里所说的朋友,主要是指男性朋友。因为男人跟女性交朋友,他的大部分心思都要花在如何把握分寸上。距离太近太远都可能会出问题。跟男性交朋友,虽然也会考虑距离问题,但花的心思却要少得多。男人的朋友有两种,一种是跟他差不多的,有相似的性格、爱好等等;另一种是可以弥补他的不足的。还有一种分类法,就是看这个男人交的朋友有多少是跟他的利益有关的。只交对自己有用的朋友的男人,可能是很势力的男人,这样的男人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友谊。实际上,现实的利益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生活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应该是精神的,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纯友谊的资源,那一生都会过得十分贫乏和凄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可能比没有女人的爱情更可悲。一个没有男性朋友的男人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他可能会有性别认同的障碍,表现得比较女性化,缺少男性应有的阳刚、坚韧、大气的品性;由于攻击性没有通过娱乐性的途径向外表达,攻击性就会转向自身,形成内向、抑郁、退缩的人格特质;没有从男性那里感受到友谊和温情,他就会把所有男性视为对自己的威胁,从而失去在人际关系中的起码的安全感;而没有友好的竞争活动,直接会使他的生活变得单调和无趣。最后的话是给本文开始时提到的女性说的:你如果爱你的丈夫(或者男朋友),那就一定要给他一点时间,让他跟男人“厮混”在一起。这会使他更像一个男人,也会使他在你给与他的幸福之外,又多一份对他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快乐。2003-1-3疼 痛 感 与 成 就 感曾奇峰女儿一岁左右的时候,能辨认出家里的几个大的物品,如冰箱、微波炉等。每次她指认对了那些物品时,我们都会用掌声和欢呼声来赞扬她和鼓励她,她也会因此高兴得嘿嘿直笑甚至手舞足蹈。她还能扶着硬物慢慢地走路。学走路肯定是要摔跤的,摔痛了就哭是紧接着的一个必然程序。每当此时,我和她妈总会抱着她百般劝慰,但效果不太好。她总要哭上好几分钟才能慢慢停止。有一次,她又摔跤以后大哭,我抱起她来,突然灵机一动,问她:微波炉呢?她立即停止了哭泣,目光四处寻找,然后抬起手准确地指出了微波炉的所在,同时还发出“嗯、嗯” 的声音,相当于我们说“那里、那里” 。在从我的表情中得到了肯定之后,她得意地笑了,那种和着泪水的灿烂的笑容让我心疼无比也惊喜无比。她是忍着痛来完成任务的!而且,摔倒以后又岂止是疼痛而已!肯定还伴有恐惧、紧张、烦躁等负性情绪。但是,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却不仅可以使她能够忍受住疼痛,还可以使她的心情迅速地变好!我一向认为,疼痛感和成就感相比,前者更为本质一些,因为人首先是生物性的存在,然后才是社会性的存在。但女儿的表现却证明这种看法不一定正确。一岁的孩子还没有学会撒谎,她可以向我们展示更多的人性的真实。由此想到战场上的英雄们,受了重伤还将最后的子弹射向敌人,或者引爆最后一个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对他们而言,完成了任务的成就感的重要性不仅超过了疼痛,而且超过了生命本身。躯体的疼痛可以用成就感来减轻,心灵的痛楚也是如此。劳作和劳作以后的收获,除了物质的以外,还有无法测量的精神的。对很多人来说,后者可能更有价值。当我们烦恼的时候,做一点能很快获得结果的容易的事,并充分享受由此带来的小的成就感,也许是对抗烦恼的一剂良药。有人说,烦恼即人生。如果这句话是对的,如果人们还有可能使人生变得不那么烦恼,那就需要把人生的路从起点到终点用大大小小的成就的果实铺满。因为,对人而言,成就感可以比身体的疼痛感和一切负性情绪都更本质一些。不必怀疑。因为这有一岁的孩子为证。2000/10/1 New Roman"">有一次,她又摔跤以后大哭,我抱起她来,突然灵机一动,问她:微波炉呢?她立即停止了哭泣,目光四处寻找,然后抬起手准确地指出了微波炉的所在,同时还发出“嗯、嗯” 的声音,相当于我们说“那里、那里” 。在从我的表情中得到了肯定之后,她得意地笑了,那种和着泪水的灿烂的笑容让我心疼无比也惊喜无比。她是忍着痛来完成任务的!而且,摔倒以后又岂止是疼痛而已!肯定还伴有恐惧、紧张、烦躁等负性情绪。但是,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却不仅可以使她能够忍受住疼痛,还可以使她的心情迅速地变好!我一向认为,疼痛感和成就感相比,前者更为本质一些,因为人首先是生物性的存在,然后才是社会性的存在。但女儿的表现却证明这种看法不一定正确。一岁的孩子还没有学会撒谎,她可以向我们展示更多的人性的真实。由此想到战场上的英雄们,受了重伤还将最后的子弹射向敌人,或者引爆最后一个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对他们而言,完成了任务的成就感的重要性不仅超过了疼痛,而且超过了生命本身。躯体的疼痛可以用成就感来减轻,心灵的痛楚也是如此。劳作和劳作以后的收获,除了物质的以外,还有无法测量的精神的。对很多人来说,后者可能更有价值。当我们烦恼的时候,做一点能很快获得结果的容易的事,并充分享受由此带来的小的成就感,也许是对抗烦恼的一剂良药。有人说,烦恼即人生。如果这句话是对的,如果人们还有可能使人生变得不那么烦恼,那就需要把人生的路从起点到终点用大大小小的成就的果实铺满。因为,对人而言,成就感可以比身体的疼痛感和一切负性情绪都更本质一些。不必怀疑。因为这有一岁的孩子为证。2000/10/1  外 表 与 内 心武汉中德心理医院 曾奇峰去年春节,一位在南方工作的朋友回武汉时到我家来看我。一见面,我大吃一惊,他竟然把头发染成了金黄色。我简直不敢相信,站在我面前的竟然是打了近二十年交道的老朋友。如果换另外一个人这样做,我吃惊的程度绝对要小得多。他是何许人也?是我在大学时的哲学老师,年龄比我大七岁。我们的关系虽然名义上是师生,实际上这种关系里朋友的成分要多得多。有几年我们几乎是形影不离,共同经历过很多事情,互相之间非常了解。作为哲学老师,十多年以前他是符合我们想象中的哲学老师应该有的形象的。不仅如此,他可能还比我们想象的形象更保守一些。读的都是宗教、哲学和艺术类的严肃书籍,听的全是欧洲古典音乐。而且还有一个很能说明他的风格的例子:有几年时间,他都是穿着最老气的、对襟衫式的棉袄过的冬天,那可是五、六十岁的人才穿的东西,而他那个时候还不到三十岁。这样的一个人,你绝对想象不到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会做出染头发这样前卫的事情出来。我从来都坚信,外面的变化的前提是内心的变化,或者说,如果内心不改变,外表的改变就不可能发生。在后来跟这位朋友的交谈中,也证实了我的这种信念。他是八年以前下海经商的,意气风发的商人的心态,与默默做学问的哲学教师的心态相比,当然是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无法评价染发是对还是错,也不能说哪一种心态要更好一些。不管怎样,一个人改变了自己的心态和外表,只要他自己觉得那样的改变没有什么不好,那我们就该祝贺他,因为这些改变意味着经历和见识的增长,以及对自我的某种突破和超越。这种突破和超越不是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发生的,也不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最近读报,读到一则外表(毛发)与政治和宗教相关的新闻。该新闻说,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倒台后,男人们都剪掉了大胡子,准备开始新的生活。塔利班是原教旨主义者,它规定男人必须留胡须,否则将收到严厉的惩罚甚至监禁。所以阿富汗男人留胡须,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在行为上和信仰上认同塔利班政权的象征。至于内心是不是同样服气,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不过塔利班对个人自由的粗暴干涉,跟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比起来,那简直不算什么。更远的不说,就说清兵入关之后,要求所有汉族男性都留辫子。每个汉族男性都只有两种选择:留辫子,那你的脑袋也还会稳稳当当地留在你的脖子上;不留辫子,你的脑袋也就留不下来了。在这种情形下,外表是什么样子,与你能不能够活下去大有干系。当然那是近四百年以前的事情了。在如今的中国,你随便把自己的头发和胡须弄成什么样子,官方都不会管你。当然也不会完全没有约束。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这种约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自己内心。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所谓自我意象,这一自我意象包括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与这样一个人相适应的外表是什么。另一个约束来自人际关系,也就是周围我们在乎的人对我们的变化的反应。我们举个例子来加以说明。比如一位女中学生,她心里的自我意象是单纯、朴素、自然和充满活力的。与这一自我意象相称的发式等外表形象也应该具有同样的特征。如果有人让她把头发染成金黄色,然后再做一个蓬克式的怪异的发型,估计她肯定不会愿意,因为这与她的自我意象不相符。我们再假如有人巧舌如簧说服了她,她真的去做了那么一个发型,那她在家里和在学校里的麻烦就要接踵而至了。用不了几天她就要慎重考虑,为了头发的颜色和发梢的不同朝向而多那么多并不令人愉快的事儿出来,是不是真的很划算。新的生活的确可以从改变发式开始,但若改变了的生活还不如以前,那还不如再改回去。有的人的外表是几十年一贯制,甚至是终生都不改变的。只要他们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好,那就没有什么关系。无论如何,一个人只能自己对自己的外表负责,就象对自己的内心负责一样。这些不求变化的人中的一部分人很值得一提。据说北京大学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就是几十年不变地穿衣和打扮。我们也许不能说,他们是内心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所以外表也不变。我们猜测可能的原因是,他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把他们的心灵的世界建构得华美而辽阔,以至于无法或者不屑于顾及外表了。佛教认为人的肉体是“臭皮囊”,那毛发和衣着连“臭皮囊”都不如,何必管它们呢?在他们那里,衣着只保留了其最基本的功能:遮羞和保暖;至于对头发和胡子的态度,可能就是遵守八字真言:脏了就洗,长了就剪。这些特立独行的人是特殊的个人经历和特殊的历史条件造就的。现代教育的方针,除了我们一直强调的德智体三方面以外,还应该尤其强调对受教育者的审美教育,以使他们度过更加和谐完美的一生。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所有的男士都边幅不修,或者街上没有一个发式优美、衣着亮丽的女子,那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那还会有多少人留恋尘世的生活。每当想到这一点,便让人对那些在打扮了自己的同时也打扮了整个世界和人生的人油然而生感激之情。不知道是否有人研究过,这些人对人类的心理健康是否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为没有他们,估计抑郁症患者大约会成倍地增长,自杀率也可能会增加许多。前面已经说到,内心改变了,外表才能跟着改变。因为一个人的行为说到底就是他的内心活动的外部呈现。而且,改变了的外表也会对内心产生反作用,促成内心的更大的变化。由此产生积极的良性循环。源于东方思想的森田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就很重视外表的改变,甚至认为外表的改变是内心改变的前提条件。森田治疗会要求患者自己强制自己做一些事情,以使自己的外表和所处的环境显得干净、整洁,行为显得有条理。在内心慢慢地认同这样的外部形象后,混乱的内心也就可能变得宁静了。也举一个例子。我的一位大学同学,聪明绝顶、博览群书,成天就是考虑“本体论”之类的哲学问题。个人生活却一塌糊涂,完全不修边幅,估计那些哲学问题也没怎么想清楚,所以大脑一片混乱,情绪反复无常,经常胡言乱语不知所云,给人的印象就像一个怪物。毕业以后我们各奔东西,十年以后同学聚会再见面,此老兄象完全换了一个人,不仅“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发型衣着相当讲究,言行举止也很得体。我悄悄地问他,“老兄你当年只顾装修里面,怎么想通了把外面也粉饰了一下?”我们之间心有灵犀,我的意思他一听就明白,然后他回答了一句很简单但意味深长的话,“我以前以为外面是别人的,后来不那样认为了。”我不太好问具体的过程是什么样的,但有一点敢肯定,是心灵和外表长时间的良性互动,造就了这样一个内外都和谐的形象。这位同学的经验是否可以给另外一些朋友以某种启示呢?我们知道,有很多聪明而有抱负的年轻人总是会思考诸如“人的本质”、“活着的意义”等问题。他们潜在的动机可能是,希望把那些东西一下子想通,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突然的”改变和完善。这种突然性当然是不会存在的。实际上,抽象地思考那些问题根本没有意义,除非你是靠想那些问题赚钱吃饭的哲学家或理论家。人活着的全部意义,都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或者事件来表达。比如我们对发式衣着的态度,从较深的心理层面来说,就是我们在对“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人应该怎么活着”做出了判断和思考以后所表达的态度。或者说简单一点,一个人的外表是他的内心的反映,所以一个人的外表可以向我们展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活着”是怎么样理解的;同时也可以向他自己展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外表的任何改变,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多引起一些别人的注意,或制造更多的街头风景。这些改变带给我们的全新的自我感受,会导致我们整个人格的震荡。它既是我们内心的改变的结果,也是我们酝酿下一次更大的改变的推动力。我们就这样在成长的和通向完美的道路上行进着,一路上都会有喜悦殷勤陪伴。2001-12-14于德国埃森大学 >这些特立独行的人是特殊的个人经历和特殊的历史条件造就的。现代教育的方针,除了我们一直强调的德智体三方面以外,还应该尤其强调对受教育者的审美教育,以使他们度过更加和谐完美的一生。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所有的男士都边幅不修,或者街上没有一个发式优美、衣着亮丽的女子,那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那还会有多少人留恋尘世的生活。每当想到这一点,便让人对那些在打扮了自己的同时也打扮了整个世界和人生的人油然而生感激之情。不知道是否有人研究过,这些人对人类的心理健康是否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为没有他们,估计抑郁症患者大约会成倍地增长,自杀率也可能会增加许多。前面已经说到,内心改变了,外表才能跟着改变。因为一个人的行为说到底就是他的内心活动的外部呈现。而且,改变了的外表也会对内心产生反作用,促成内心的更大的变化。由此产生积极的良性循环。源于东方思想的森田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就很重视外表的改变,甚至认为外表的改变是内心改变的前提条件。森田治疗会要求患者自己强制自己做一些事情,以使自己的外表和所处的环境显得干净、整洁,行为显得有条理。在内心慢慢地认同这样的外部形象后,混乱的内心也就可能变得宁静了。也举一个例子。我的一位大学同学,聪明绝顶、博览群书,成天就是考虑“本体论”之类的哲学问题。个人生活却一塌糊涂,完全不修边幅,估计那些哲学问题也没怎么想清楚,所以大脑一片混乱,情绪反复无常,经常胡言乱语不知所云,给人的印象就像一个怪物。毕业以后我们各奔东西,十年以后同学聚会再见面,此老兄象完全换了一个人,不仅“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发型衣着相当讲究,言行举止也很得体。我悄悄地问他,“老兄你当年只顾装修里面,怎么想通了把外面也粉饰了一下?”我们之间心有灵犀,我的意思他一听就明白,然后他回答了一句很简单但意味深长的话,“我以前以为外面是别人的,后来不那样认为了。”我不太好问具体的过程是什么样的,但有一点敢肯定,是心灵和外表长时间的良性互动,造就了这样一个内外都和谐的形象。这位同学的经验是否可以给另外一些朋友以某种启示呢?我们知道,有很多聪明而有抱负的年轻人总是会思考诸如“人的本质”、“活着的意义”等问题。他们潜在的动机可能是,希望把那些东西一下子想通,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突然的”改变和完善。这种突然性当然是不会存在的。实际上,抽象地思考那些问题根本没有意义,除非你是靠想那些问题赚钱吃饭的哲学家或理论家。人活着的全部意义,都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或者事件来表达。比如我们对发式衣着的态度,从较深的心理层面来说,就是我们在对“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人应该怎么活着”做出了判断和思考以后所表达的态度。或者说简单一点,一个人的外表是他的内心的反映,所以一个人的外表可以向我们展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活着”是怎么样理解的;同时也可以向他自己展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外表的任何改变,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多引起一些别人的注意,或制造更多的街头风景。这些改变带给我们的全新的自我感受,会导致我们整个人格的震荡。它既是我们内心的改变的结果,也是我们酝酿下一次更大的改变的推动力。我们就这样在成长的和通向完美的道路上行进着,一路上都会有喜悦殷勤陪伴。2001-12-14于德国埃森大学 学 习 外 语 的 心 理 漫 谈曾奇峰关于外语的重要性,有一则寓言式的幽默是这样说的:几只小老鼠外出觅食,碰到了一只猫,猫把它们]赶回洞里,而且还守在洞口不走。鼠妈妈知道了这件事,便走近洞口,学了几声狗叫,立即把猫吓得落荒而逃。最后鼠妈妈对小老鼠们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看到了吧,懂一门外语是多么重要啊”!相信小老鼠们有了如此深刻的教训,一定会下功夫把狗的语言学到六级甚至八级的程度。可以说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语言。在个意义上,上面讲的鼠学狗语的故事就不仅仅只是玩笑而已。相对于其他动物而言,人类的语言当然要复杂的多。据《圣经》说,人类之所以有多种不同的语言,是因为上帝害怕人类团结得太紧密,以至于有力量做出冒犯上帝的事情来。所以上帝使人类各操方言,以限制他们之间的交流。我们大可不必相信这样的说法是真实的,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掌握多种语言的人可以更好地与人交流,这一点大约没有人会提出疑问。深层心理学认为,如果没有明显的智力上的问题,学习某一样技能有困难,可能是潜意识里不愿意学好的表现,不愿意学好又是因为想逃避由这一技能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变。从学外语这一个例子来说,学不好是因为不愿意学好,不愿意学好是因为不想跟更多的人更好地交流,不愿意交流是性格封闭的人的显著特点。当然,并不是所有外语不好的人在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是封闭的,但是如果他找心理医生谈一谈,在医生的帮助之下,他自己最后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在他开放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一颗封闭的和孤独的心。正是这一颗孤独的心在回避着由很好地掌握一门外语所可能面对的全新的交流体验。我们都有这样的印象,那些性格外向的人,在“说”外语上比性格内向的人进步要大一些,这就是因为外向的人心理要开放一些。八十年代初,那个时候在中国来的外国人还很少,我的一位性格很外向的同学,为了练习英语口语,专门在公园、街上找外国人说话。据他自己说,进步非常快。先是克服了跟陌生人交流的心理障碍,然后是把说外语有点不好意思的感觉抛在了脑后,最后注意力就全部集中到如何把音发准、把单词的顺序摆对上面了。所以我们可以说,学好外语的第一步,应该是克服心理上的障碍。风靡全国的李阳疯狂英语,大部分的工作就是集中在这一点上。我的一位朋友,一位女性心理治疗师,她在专业上非常优秀,但英语不太好。所以每次在外国专家那里做个人督导时,都要找一个翻译,这当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了。所谓做个人督导,就是心理治疗师自己作为“病人”,在另一位治疗师那里接受“治疗”。这是每一个心理治疗师都必须接受的专业训练的一部分。在这位朋友的个人督导中,翻译是一个巨大的存在,要翻译意味着她的外语不好,学不好或者不愿意学某种东西可能是某种心理问题造成的,所以督导需要借助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可以大谈特谈的内容,或者说是获得好的督导效果的一个突破口。在很多次的督导之后,她的老师就她学外语的障碍给出了一个解释:你的父亲是知名的中文教授,你没有花足够多的时间学外语,或者说你花了很多的时间但却没有学好,是不是因为你下意识地认为,把外语学得太好是对你的父亲的攻击?经过若干次讨论之后,她慢慢地接受了这一解释。再后来,她的外语水平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了上来。对于不是从事心理治疗专业的人来说,这样的解释肯定会显得有一些荒谬。也许另外一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位在县城长大的咨客对我说,他在武汉市生活了近二十年,却没有学会说武汉话,也不愿意说普通话,不管在哪里都是一口的家乡话。我问是什么原因,他自己分析说,肯定不是智力原因,因为他拿工科博士学位也没觉得怎么吃力;他觉得可能是因为,在他们家乡,人们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认为,一个从这个县城出去的人如果说省城里的话或者普通话,就是忘本,就是“崇洋媚外”,就是看不起父老乡亲。可能是内心深处比较认同这些看法,所以变成了学习另外一种方言的障碍。他在学英语上,读、写甚至听问题都不是太大,但却总是开不了口。我自己本来是学英语的,却要到德国去留学。去以前学了四个月的德语,几乎跟没学差不多。德语是一种十分难学的语言,有一种说法,说学好英语要三个月,法语要三年,德语要三百年。话虽然夸张一点,但也确实道出了德语难学的实情。去了德国以后的感觉是,德国人说的简直就不是德语。特别是听与专业有关的讨论,简直一句话都听不懂。一次在跟一位教授交谈之后,他把我着实地夸奖了一番。他说,他非常佩服我的勇气,德语那么差竟然敢到德国来。夸奖得让我啼笑皆非。也许是为了不再得到这样的“夸奖”,我开始拼命地学,每天学七个小时以上,致使十年没有加深的眼镜的度数,在半年时间里加深了整整一百度。学的效果不太好评价,反正后来给一个到德国访问的市长级别的代表团当了二十几天的德语翻译,好像还没有因为我的翻译的问题而影响到中德关系。所以后来很多人问我如何学好一门外语,我都会说,最笨和最聪明的办法都是:把时间堆上去;智力平平如我者都能半年基本过关,更何况象你这样聪明的?还有一个与外语学习相关的例子。据报载,全国中小学中共有学习不好的差生5000万。我们当然坚决反对给学习不好的学生戴一顶“差生”的帽子,因为这样做不仅不会使他们在学习上进步,而且还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永久的伤害。但是,很多学生学习困难却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肯定地说,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不是因为智力上的问题导致的学习成绩不好,而是因为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比如心理压力过大、人际关系中的冲突、老师不正确的教育方法,等等。这与成年后在外语学习上的困难有极为相似的心理基础。简单地说,就是你学什么东西学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你跟这个东西的关系怎样,或者说你喜不喜欢它。你越是喜欢它,你就可能学得越好。一位足球明星在回答怎样才能踢好足球时是这样说的:抱着足球睡觉。他表达的是他对足球的喜爱程度。如果一个人跟英语的“关系”好到可以抱着它“睡觉”的程度,想不学好可能都不那么容易了。很多人给自己外语不好所找的理由是,“我没有语言天赋。”这显然只是一个借口。要把英语学到让英国人和美国人都感到自卑的程度,当然是要有些语言天赋才行。比如北大教授赵元任先生这样的语言天才,他能用一个星期时间学会任何一门中文方言,说得操那一门方言的人把他当成老乡;他从未去过德国法兰克福,但能够把当地的德语方言说得完美无缺,以至于法兰克福人以为他是在那里出生长大的。如此天赋,对一般人而言,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但是,只是一般地掌握读说听写,比如读读通俗小报、谈谈潜显的哲学问题、听听重要新闻、写写公文情书,或者考过英语六级,却并不需要什么了不得的天赋。你只要掌握了三千个母语的词汇,你就已经具有掌握三千个外语词汇的“天赋”了;只要你不是哑巴,流利地说一门外语的天赋也就早已具备了。深层心理学还认为,语言和我们最深的心理结构是一样的。通过语言,我们能够最好地了解一个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一个在学习外语上有困难的人,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他可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人之外,我们还可以猜测,他可能还是一个有自恋倾向的人。自恋就是爱自己,爱自己的一切,不管它是好还是坏。成语“敝帚自珍”就很好地反映了有自恋倾向的人的心理状态:扫帚虽然破一点,但因为是我自己的,所以我要格外珍惜它。换在学外语上,就可能是:我说的是世界上说的人最多的语言,我没有必要学其它语言;外语不好是我整个人的一部分,学好了就是改变了我自己,而我不愿意改变我自己,因为我是最好的。这些想法我们在大多数情形下不一定能意识到,它隐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不动声色却发生着巨大的作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并且把它学好,其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了一门技艺而已。这门技艺带给我们的全新的生活体验,已经导致了我们整个人格的震荡。它既是我们因为改变和超越了自己而产生的有益的结果,也是我们酝酿下一次改变的巨大推动力。我们就这样在成长的道路上行进着,一路上会有很多的艰辛,但却有更多的成功的喜悦。2001-8-16 ,当然是要有些语言天赋才行。比如北大教授赵元任先生这样的语言天才,他能用一个星期时间学会任何一门中文方言,说得操那一门方言的人把他当成老乡;他从未去过德国法兰克福,但能够把当地的德语方言说得完美无缺,以至于法兰克福人以为他是在那里出生长大的。如此天赋,对一般人而言,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但是,只是一般地掌握读说听写,比如读读通俗小报、谈谈潜显的哲学问题、听听重要新闻、写写公文情书,或者考过英语六级,却并不需要什么了不得的天赋。你只要掌握了三千个母语的词汇,你就已经具有掌握三千个外语词汇的“天赋”了;只要你不是哑巴,流利地说一门外语的天赋也就早已具备了。深层心理学还认为,语言和我们最深的心理结构是一样的。通过语言,我们能够最好地了解一个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一个在学习外语上有困难的人,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他可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人之外,我们还可以猜测,他可能还是一个有自恋倾向的人。自恋就是爱自己,爱自己的一切,不管它是好还是坏。成语“敝帚自珍”就很好地反映了有自恋倾向的人的心理状态:扫帚虽然破一点,但因为是我自己的,所以我要格外珍惜它。换在学外语上,就可能是:我说的是世界上说的人最多的语言,我没有必要学其它语言;外语不好是我整个人的一部分,学好了就是改变了我自己,而我不愿意改变我自己,因为我是最好的。这些想法我们在大多数情形下不一定能意识到,它隐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不动声色却发生着巨大的作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并且把它学好,其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了一门技艺而已。这门技艺带给我们的全新的生活体验,已经导致了我们整个人格的震荡。它既是我们因为改变和超越了自己而产生的有益的结果,也是我们酝酿下一次改变的巨大推动力。我们就这样在成长的道路上行进着,一路上会有很多的艰辛,但却有更多的成功的喜悦。2001-8-16温 和 的 自大曾奇峰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两种:自大的和自卑的。既不自大也不自卑的人可能并不存在,即使是存在,那他也许是一个境界很高的人,但绝不会是一个有生气的人。至于既自大又自卑的人就多了,这些人骨子里可能还是自卑,自大不过是对自卑的掩饰而已。跟自大的人打交道,你要么会因为这样的人全无自知之明而瞧不起他,要么会被他的自大所夹带的攻击性伤害,总之会让你很不舒服。而跟自卑的人打交道,你可能需要十分谨小慎微,生怕一不注意就伤害了他,而且,自卑的人反抗自卑的方式经常会是贬低他人,这也会让你难受。选择做一个自大的还是自卑的人,这的确是个问题。据说,佛一生下来就会说话。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古往今来,上下四维,惟我独尊。佛传法四十九年,他说的很多话都被追随者视为通往觉悟彼岸的明灯。而他说的第一句话,完全有可能是所有明灯中最亮的那一盏。“惟我独尊”,这是一种很自大的说法。如果说佛性人人都有,那自大也应该是很人性的,或者说是人的一种先天需要。但是,过度的自大,是一种既害人又害己的不良品质。即便是释迦牟尼这样法力无边的人,一自大可能就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我们这里要提倡的,是一种温和的自大。它来自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一员的骄傲,也来自我之所以是我的独特性,而不是因为对他人的忽略或藐视。温和的自大是一种人格的核心之气,它打不死、拖不垮、揉不烂、捏不碎,浑然天成,无需借助任何外在证据,就在那里顽强地存在着。人格中具有这样的特质的人不会让人感到威胁,也不会惹人讨厌,反而有超凡的魅力,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这样的人同样会更经得起人世间的风吹雨打。入世越深,就越会感觉到身外之物的无常和虚妄,也许只有自己对自己的那一份满足和坚守,才是真正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东西。人不能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傲气是伤人的,而傲骨是我们认真地和坚强地生活的决心。给自己一点时间和勇气,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着温和的自大感的人。如果你要问:我凭什么自大呢?回答是:因为你是你呀。2002-12-20 很多话都被追随者视为通往觉悟彼岸的明灯。而他说的第一句话,完全有可能是所有明灯中最亮的那一盏。“惟我独尊”,这是一种很自大的说法。如果说佛性人人都有,那自大也应该是很人性的,或者说是人的一种先天需要。但是,过度的自大,是一种既害人又害己的不良品质。即便是释迦牟尼这样法力无边的人,一自大可能就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我们这里要提倡的,是一种温和的自大。它来自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一员的骄傲,也来自我之所以是我的独特性,而不是因为对他人的忽略或藐视。温和的自大是一种人格的核心之气,它打不死、拖不垮、揉不烂、捏不碎,浑然天成,无需借助任何外在证据,就在那里顽强地存在着。人格中具有这样的特质的人不会让人感到威胁,也不会惹人讨厌,反而有超凡的魅力,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这样的人同样会更经得起人世间的风吹雨打。入世越深,就越会感觉到身外之物的无常和虚妄,也许只有自己对自己的那一份满足和坚守,才是真正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东西。人不能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傲气是伤人的,而傲骨是我们认真地和坚强地生活的决心。给自己一点时间和勇气,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着温和的自大感的人。如果你要问:我凭什么自大呢?回答是:因为你是你呀。2002-12-20心理压力武汉中德心理医院 曾奇峰压力首先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和躯体的感受。胎儿在母体内的成长发育,就要承受四面八方的压力。自然分娩时通过狭窄的产道,更是一个需要经受巨大压力的过程。专家们曾经认为,狭窄的产道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障碍,因为如果产道再宽大一点,人脑的容量就可能再大一些,人也就会变得更聪明一些。但是,现在专家已经不这样认为了。现在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婴儿出生时被挤压的过程,就象是一次心理的和躯体的按摩,有助于激活其全部的心理生理功能,增加其对疾病的耐受力。统计数据也表明,自然分娩的孩子,比剖腹产的孩子总体上要健康一些。躯体能感受到的压力都是有形的,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这样的压力的来源、大小和逃避的方式。比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我们清楚地知道压力是周围人给的,人越多,挤压的力量也就越大。逃避的方法也很简单,下车就可以了。而面对心理压力,就没有这么简单。心理压力经常给人铺天盖地的感觉,让人无处遁形。心理的压力有一部分是由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生活事件引起的。如未完成的作业、即将来临的考试、必须面对的冲突,等等。这些压力的来源,我们知道得很清楚,所以处理起来就容易得多。这些心理压力的大小,虽然有一些客观标准来衡量,但归根到底,它们对人的影响,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同样一件事,在某些人眼里,简直不足挂齿,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天大的事。是举重若轻,还是举轻若重,与一个人的人格大有关系。那些对自己要求过多、过严的人,就容易把小事放大,小压力也就成了大压力。一般说来,构成心理压力的事件,多半都是坏的事件。但是,好的事件,一样可以变成巨大的压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如职务的升迁。虽然职务升高之后责任和工作量都可能增大,但是,对某些人来说,心理压力的增加可能与责任和工作量的改变不成比例。他们很可能较快地就被心理压力压得寝食难安了。好事之所以会形成心理压力,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平衡被打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这两者之间会有一些差异,理想的自我一般会比现实的自我要更好一些。当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所谓“好事”只是好到接近理想的自我时,那承受起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好事”好到了远远超过理想的自我,麻烦也就随之而来了。最大的麻烦在于不相信,也就是不相信自己竟然配得上这样的好事。据说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就不太相信自己这个要饭的和尚能有如此好运,以至于有一次在花园里得意忘形,对马皇后说自己怎么就当了皇帝,大有觉得自己不配的味道。事后为此后悔,要杀掉当时在旁边听到了他说那些话的人。这就是把内心的压力转化为攻击他人的极好的例子。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暴虐的皇帝之一,原因就在于他不相信自己,并且把这种不信任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别人也不相信自己,于是杀戮就成了对抗来自想象中的、不被信任的心理压力的工具。即使没有大的事件发生,普通的人际关系也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只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身处其中的人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压力,只不过这种压力有明显和不明显之分。人际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这样几个方面:相互竞争,希望自己比别人表现优异;控制他人而不要被他人所控制;力图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他人的标准;想取悦别人以便达到某种目的;等等。所有这些,在程度很轻的时候都很正常。但是,在程度较重,以至于让自己或者别人感觉到不快的时候,就要考虑做出一些改变了。即使没有外在事件造成的压力,由内心冲突造成的压力一样令人难受。这样的压力首先在价值观层面。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的价值观,某一些价值观是和另一些价值观相互对立的。于是我们的心灵就成了这些价值观斗争的战场。比如,任何人都可能受过利己和利他的教育,虽然前者多半是通过非主流渠道,但一样会对人产生重大影响。在某种情形下必须做出决定的时候,压力就产生了。所以一个没有稳定价值观的人,他面对的心理压力比一个有稳定价值观的人要大得多。还有一种不是由外在事件造成的心理压力,是来自生理需要和社会准则之间的冲突,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灵与肉的冲突。生理需要有“为所欲为”的倾向,社会准则的作用就是要限定这种倾向。冲突由此产生。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心理压力,区别仅仅在于,一些人将生理需要巧妙地转化为高级的需要,以适应社会准则的要求,从而达到相对和谐的状态;另一些人则钻社会规则的空子,维持一种不与现实冲突的平衡;还有一些人,则直接对抗社会规则,等待他们的就会是强制性的惩罚了。面对压力,我们可能会有意识地、主动地寻找一些措施来解决它。如我们可以加班来完成必须完成的工作、通过改善交流来缓解人际间的冲突。但是,我们对心理压力的处置也不完全是意识层面的。在压力大到我们的智力想不出好的应对方式的时候,压力就会渗透到潜意识层面。潜意识层面对压力的处置有一些悲壮的味道。这种处置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心理症状来表达压力。这些症状包括我们所熟知的一些专业名词,如抑郁、强迫、恐惧、焦虑,等等。比如,一个马上要参加一次重要考试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焦虑症状。这些症状提示着,心理的压力太大了,已经达到出问题的程度了,大到该休息的程度了,或者说大到该看心理医生的程度了。潜意识层面另一种处理压力的方式就是躯体化。也就是说,把心理问题转变为躯体问题。对这一转变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叫做心身医学。有很多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就是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如高血压、胃溃疡、慢性头痛,等等。以胃溃疡为例,很多胃溃疡患者都是工作或生活压力很大的人,他们在精神上往往表现得很坚强,但是,强大的心理压力在他们相对薄弱的胃上寻找到了突破口,胃壁上的溃疡,就是这一突破口的象征。我对一位头痛病人的治疗很有戏剧性。我去一位朋友家玩,刚好他小姨在他家。他小姨偏头痛三年,找了很多的医生,做各种检查、服中药西药化了两万多元钱,既没查出什么毛病,也没见有什么好转。她来找我的朋友的目的,就是想让他帮忙,找一个好的内科医生看一看。我在旁边“偷听”到这些情况,初步判断她的头痛是心理问题导致的躯体问题。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下,她没有出现心理症状----抑郁,却出现了头痛的症状。我劝她服一段时间抗抑郁药物。她开始完全不相信心理医生可以解决她头痛的问题,后来经过我反复解释,她答应试一试,勉强拿我的处方买了一盒药带回家,为了增强她的信心,我给她开的是可以迅速起效的抗抑郁药物。。三天以后,我的朋友打电话到我家,说她小姨的头痛已经好了百分之八、九十,要他代表她请我的客。我当然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凡是有身体上的不适,而且各种检查都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那就要考虑是否是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问题。这个时候,看心理医生就几乎成了解决问题的唯一选择了。心理压力是魔鬼与天使的混合体。说它是魔鬼,是因为它的确能带给人心灵的和躯体的双重伤害。说它是天使,是因为它也有很多的好处。好处主要有两点。第一,在心理压力之下,我们能够保持较好的觉醒状态,智力活动处于较高的水平,可以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曾经看到过一幅漫画,就很好地展示了压力的好处。一个人坐在文件堆积如山的办公桌旁边,右手拿着笔,左手拿着一枚定时炸弹,漫画的题目叫做:我只有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才能高效率地工作。我写东西也有类似的体会,编辑不催稿,那是绝对写不出什么东西来的;编辑催得越急,完成稿子的速度越快。再想远一点,我生活中的好多事情,只要是做成了的,基本都与外界的压力有关;没做成的,多半是没有什么压力的缘故。所以在这里顺便感谢一下所有曾经给过我压力的人。第二,在心理压力不是大到我们不能承受的程度时,它可以是一种享受,而且有可能是最好的精神的享受。所有的竞技活动,就是人们在心理压力太少时“无中生有”地制造出一些心理压力,目的就在于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各种心理压力之间,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相互抵销的现象。表面地看,各种心理压力混在一起,人能够感受到的压力会是各种压力之和。其实不然。比如工作上压力太大,如果去看一场同样会给人心理压力的、对抗激烈的足球赛,工作的压力就会暂时被换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式,来用一种压力缓解另一种压力。完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我们假定有这样的情形,那一定比有巨大心理压力的情景更可怕。换一种说法就是,没有压力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它的名字叫作空虚。无数的文学艺术作品描述过这种空虚感。那是一种比死亡更没有生气的状况,一种活着却感觉不到自己在活着的巨大悲哀。为了消除这种空虚感,很多人选择了极端的举措来寻找压力或者说刺激,一部分人找到了,在工作、生活、友谊或者爱情之中;而另一些人,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比如有一部分吸毒者,在最开始就是被空虚推上绝路的。一个有恰当的事业压力的人不会吸毒,一个有恰当的家庭责任感的人也不会。2002-10-24 性头痛,等等。以胃溃疡为例,很多胃溃疡患者都是工作或生活压力很大的人,他们在精神上往往表现得很坚强,但是,强大的心理压力在他们相对薄弱的胃上寻找到了突破口,胃壁上的溃疡,就是这一突破口的象征。我对一位头痛病人的治疗很有戏剧性。我去一位朋友家玩,刚好他小姨在他家。他小姨偏头痛三年,找了很多的医生,做各种检查、服中药西药化了两万多元钱,既没查出什么毛病,也没见有什么好转。她来找我的朋友的目的,就是想让他帮忙,找一个好的内科医生看一看。我在旁边“偷听”到这些情况,初步判断她的头痛是心理问题导致的躯体问题。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下,她没有出现心理症状----抑郁,却出现了头痛的症状。我劝她服一段时间抗抑郁药物。她开始完全不相信心理医生可以解决她头痛的问题,后来经过我反复解释,她答应试一试,勉强拿我的处方买了一盒药带回家,为了增强她的信心,我给她开的是可以迅速起效的抗抑郁药物。。三天以后,我的朋友打电话到我家,说她小姨的头痛已经好了百分之八、九十,要他代表她请我的客。我当然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凡是有身体上的不适,而且各种检查都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那就要考虑是否是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问题。这个时候,看心理医生就几乎成了解决问题的唯一选择了。心理压力是魔鬼与天使的混合体。说它是魔鬼,是因为它的确能带给人心灵的和躯体的双重伤害。说它是天使,是因为它也有很多的好处。好处主要有两点。第一,在心理压力之下,我们能够保持较好的觉醒状态,智力活动处于较高的水平,可以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曾经看到过一幅漫画,就很好地展示了压力的好处。一个人坐在文件堆积如山的办公桌旁边,右手拿着笔,左手拿着一枚定时炸弹,漫画的题目叫做:我只有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才能高效率地工作。我写东西也有类似的体会,编辑不催稿,那是绝对写不出什么东西来的;编辑催得越急,完成稿子的速度越快。再想远一点,我生活中的好多事情,只要是做成了的,基本都与外界的压力有关;没做成的,多半是没有什么压力的缘故。所以在这里顺便感谢一下所有曾经给过我压力的人。第二,在心理压力不是大到我们不能承受的程度时,它可以是一种享受,而且有可能是最好的精神的享受。所有的竞技活动,就是人们在心理压力太少时“无中生有”地制造出一些心理压力,目的就在于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各种心理压力之间,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相互抵销的现象。表面地看,各种心理压力混在一起,人能够感受到的压力会是各种压力之和。其实不然。比如工作上压力太大,如果去看一场同样会给人心理压力的、对抗激烈的足球赛,工作的压力就会暂时被换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式,来用一种压力缓解另一种压力。完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我们假定有这样的情形,那一定比有巨大心理压力的情景更可怕。换一种说法就是,没有压力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它的名字叫作空虚。无数的文学艺术作品描述过这种空虚感。那是一种比死亡更没有生气的状况,一种活着却感觉不到自己在活着的巨大悲哀。为了消除这种空虚感,很多人选择了极端的举措来寻找压力或者说刺激,一部分人找到了,在工作、生活、友谊或者爱情之中;而另一些人,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比如有一部分吸毒者,在最开始就是被空虚推上绝路的。一个有恰当的事业压力的人不会吸毒,一个有恰当的家庭责任感的人也不会。2002-10-24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
正序
倒序
你不知道的自己
你不知道的自己-2
你不知道的自己-3
你不知道的自己-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你不知道的自己
你不知道的自己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