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波子对人生的梦的破灭,作家还以波子家的挡雨板上朦朦胧胧地落下冬日枯萎的梅枝的影子,创造出淡淡的哀愁气氛,来象征这个家庭的衰败和崩溃。作家在一些地方还以譬喻来表达自己隐蔽的见解,如矢木为恐惧战争与革命,而联想起尼仁斯基的生涯落得悲惨的下场,以“如今就像是冰封的冬天的湖一样,也许把冰凿开,探到湖底,已经什么都没有了”的象征描写,表现战争与革命的不幸、破坏和死亡,婉转地表达作者本人对战争与革命的看法。又如波子因为对芭蕾舞的摸索、怀疑和绝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深,而联想起崔承喜从朝鲜民族舞蹈频临衰亡之中,创造出新颖的舞艺,跳出了被压迫民族的反抗精神,表现了波子在艺术上的成败得失,也反映了作家对战后初期日本民族传统文化所面临危机的忧虑意识。作家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想象去补充人物形象,同时又在形象画面中寄寓着自己的一定情感,蕴含着自己对生活,对人生,乃至对时势所要表达的看法。这部小说全赖精湛的语言艺术再现生活的面貌,创造艺术形象。它通过人物简练的对话,切实而准确地从外表到内心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写矢木失去理智,在儿女面前暴露波子的耻辱,引起家中四人的正面冲突,也是全靠人物语言把故事推向了高潮。小说《舞姬》就是通过夫妻子女之间的这种对待婚姻、爱情与生活的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表现了追求民主自由、个性解放的妇女对人生道路的积极探索。作者虽然对于酿成这个个人悲剧和家庭悲剧的原因,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但他通过高男的嘴,道出了“这是时代的不安造成的”,这一句简单的话语,反映了战后的日本不仅在这个家庭,而且在整个社会都存在着封建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冲突,隐藏着逐渐分崩离析的影子。作家最后写了高男无论对家庭还是对国家都没有理想,失木终于决定让他出国去夏威夷,矢木自己也准备到美国去,这明显地预示着这个家庭的崩溃,以及旧的传统观念的破灭。正如高男所说的:“在行将下沉的船上,都是各自挣扎的”。可以说,小说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支离破碎的一个横断面。如果说,川端康成战后所写的《重逢》、《水月》、《竹叶舟》等作品多少有些时代色彩的话,那么《舞姬》可以说激起了更多的时代浪花。这部作品显示了作家的明显的反战倾向。尽管作家不一定那么清楚地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战争的侵略本质,而且他本人也曾被卷进激烈的战争漩涡中,但在那战争岁月里,他对于这场战争基本上是持消极抵制的态度的,他或多或少地体验到了这场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苦难,他在小说里就通过几个主要人物之口不时流露出反战的情绪。他所写的矢木,作为和平主义者,不满天皇专制统治下的思想禁锢,深感“神”这个词曾经使自己遭受过痛苦和创伤,伴随而来的就是自己的内疚和自省。品子也愤然地说:那时候“大家都被剥夺了独立思考的自由!”波子只要听到别人谈起战争,就厉声说道:“不要再谈战争的事了!”“战争期间,人们都被遗弃了!”作家还用轻描的手法反映了战后人们的生活贫困、残废军人沿街行乞、大学当局拒绝在校园内建立阵亡学生纪念像等,战后日本社会的这派疲惫、凄凉的景象,加深了作品的反战色彩。总括来说,《舞姬》的主题思想是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的。但是川端没有真正把握这种有意义的题材,从而未能进一步深入挖掘它的深刻意义。所以他塑造的波子的性格是柔弱的,对旧传统、旧礼教的叛逆是无力的。他一方面描写波子这个在封建束缚下的妇女的不幸,另一方面又表现这个人物的自身的软弱,她哀叹多于反叛,感伤多于抗争,更没有为她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波子虽然执着于舞蹈事业,但又没有把自己的艺术力量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品子虽然还有一点反叛精神,但也只是一个初步的觉醒者,在矛盾冲突面前,她常常陷入苦恼,束手无策;她在舞台上虽然表现得坚强,但也尚未成为主角,只是一个“未来的舞姬”。波子在自己的学生友子离她而去后,在事业上的寄托也近乎落空了。她只好束缚在对个人境遇的悲叹和感情的悲伤之中,从虚无飘渺的幻梦里去寻找安慰。在这里,作者有意无意地回避时代激流与社会矛盾,最后导致了“入佛界易,进魔界难”的遁世思想。这说明作家没有更好地反映生活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舞姬》作为悲剧而使人最关心的,是波子的反对封建传统的恋爱遭受的失败和事业上的挫折,以及给读者留下一个思考的问题:波子“难道就是被无可抗拒的日本旧习缚住的女性的象征吗?”第十一章《名人》——独放异彩的报告小说一 从报导到报告小说《名人》的故事是有真实的故事作依据的,其主人公是本因坊秀哉名人。秀哉名人在1938 年6 月26 日起举行告别赛,轰动了日本棋坛。川端康成欣然应《东京日日新闻》的邀请,作为特约记者负责采访。秀哉名人的告别赛是同木谷实七段对局,从6 月26 日开始, 12 月4 日结束,历时达半年之久,中途秀哉名人因病休战三个月,断断续续下了十四回,几移对局场地。川端康成自始至终寸步不离棋盘旁。只是有时他无法忍受对局场地上因名人生病而笼罩着沉重的气氛,才暂时离开。他的这次观战不是出于好奇心,而是出于热情的冲动。在双方棋手的酣战中,他不仅全神贯注瞬息万变的棋局,而且细心观察对弈棋手的风采、表情、动作、语言。也就是说,他舍弃自我,专心观察名人像异常精密的艺术机械在运动似的内心波动和起伏,发现他下在棋盘上的棋子就像生命的诞生和延续,显示出不可思议的美。这种观察不是停留在视觉的表面层次,而且是用心来观察,用心灵来感应,表现出一种对艺技之道的感动。他还作了详尽的笔记。告别赛对弈快一个月之后,即7月24 日,川端开始撰写《本因坊名人告别赛观战记》,在《东京日日新闻》和《大阪每日新闻》上连载,凡六十四回。这篇观战记刊出以后,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日本棋院为此授予他初段的棋位称号。但它作为一篇新闻报道,主要是记录了棋局的进展,没有把对局的纠纷和棋手的心理流程写出来。连载完毕,川端还不时回味这次告别赛的情形,思索棋手的心态变化,规划着将观战记写成小说,变成“自己的东西”①。川端康成自小爱好围棋,对有关围棋的新闻报道极感兴趣。他成为作家之后,时常受报社之托,撰写棋赛报导,有些赛事还由秀哉名人担任解说,便与秀哉相识。但他与秀哉的交往并不多。有时候,棋局间歇期间,秀哉偶尔来到旅馆川端的房间,邀请川端下将棋。直至告别赛之后,秀哉名人辞世前两天,还与夫人带来几盒红豆包,兴致勃勃地来到旅馆房间拜访川端,并马上拿出棋盘来,照例邀川端下将棋。这一天川端提不起劲来,但碍于情分,不得已只好充当对手。名人让他两子,他还是不堪一击。这次川端与秀哉名人下了两局将棋。这是名人下的最后两盘棋。名人故去,他为名人拍摄遗容,尽力将名人在棋盘前落座时那种全靠自己的地位、修养和艺术力量赋予的高大形象保留下来。但他又担心不知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所以他嘱咐妻子去照相馆取回这些照片时,让妻子自己决不要看这些照片,也不要让别人看。因为他担心自己是拍照外行,如果把名人的遗容拍得很丑陋或很凄怆,再让别人看见后张扬出去,会有损名人的威望。他还下一决心,如果拍得不好,连名人的遗孀和弟子们也不让看,把它付诸一炬算了。当妻子将名人遗容像交给他时,他从封套里取出来一看,不由得“啊”地喊了一声,他完全被遗容像那充满了死的安详气氛、仁慈的风采和露出的深深哀愁所吸引住。川端对这一成功的珍贵艺术品是非常满意的。① 《独影自命》,《川端康成全集》,第33 卷,第509 页。所以川端说,他写了秀哉名人最后的告别赛的观战记,和名人下了最后两盘将棋,而且名人故去后,他又为名人拍了最后的遗容,便觉得这三个“最后”深深打动了自己的心,并把这三个“最后”看作是自己与秀哉名人奇异的因缘。这次观战,川端除了写《本因坊名人告别赛观战记》、《吴清源谈棋》之外,还写了《观战记——本因坊名人?吴四段对局》、《观战记——木谷?吴三次大棋战》、《观吴?本因坊十四棋第一局》等棋赛的报道和评棋文章。在秀哉名人1940 年1 月18 日猝然长逝后半年,他又写了《本因坊秀哉名人》。这些写作,都为创作中篇报告小说《名人》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丰富的经验。从写《本因坊名人告别赛观战记》算起,川端经过四年的酝酿后,从1942年到1948 年先后写了《本因坊秀哉名人》、《秀哉名人》、《夕阳》、《花》、《未亡人》等短篇,分别发表在《八云》、《日本评论》、《世界文化》和《改造》等杂志上。这次试图改写成小说,并未成功。但他没有放弃这个题材,仍然不断地执着探讨,总结失败经验教训。他感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对秀哉名人了解极为肤浅。由于他和名人都不善言辞,有时采访中途相对无言,常常由名人夫人季代子引出话题,然后再由名人慢慢地继讲下去。他慨叹难得认识名人,却未能和他深入交往,未能进行心灵对心灵的交流,这是自己的无能,后悔不迭。所以他亡羊补牢,一方面广泛地采访与秀哉交情甚笃的友人,将他们的谈话汇集起来;另一方面,秀哉未亡人季代子恰巧迁居镰仓长谷川端宅邸附近,他与季代子的来往多起来了,他就听到季代子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秀哉名人的故事。可惜时隔不久,季代子也因病故去。川端还有些一直想向季代子了解的有关名人的情况,随着季代子的死去而永久地失去了。尽管如此,通过这两方面的工作,对川端来说,了解到秀哉名人的生动故事,更加加深了对秀哉名人的理解。此外,他还请当时旅日的中国七段棋手吴清源谈棋,讲心灵学,有时畅谈到夜深人静,深受围棋的艺术感染。但他将秀哉名人与吴清源作比较研究,觉得他们两人的时代不同,吴清源是生活在棋界盛时,而秀哉名人则生活在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棋业创始时代,备尝了修业的艰苦,可能以个人体现全体历史。所以他得出这样的结论:秀哉名人作为明治以来的创业者,确实可敬、可爱、可羡,但又使人觉得可怜,使人感到由衷的悲哀,从而进一步领会到名人具有一种艺术巅峰者的高尚品格和儒雅的风韵。时隔三年,于1951 年8 月至1955 年5 月,川端改写成《名人》、《名人的生涯》、《名人的素养》、《名人的余韵》等相对独立的短篇,分别刊登在《新潮》和《世界》杂志上。 1964 年又重新修改,始以《名人》的篇名,连同《吴清源谈棋》,由文艺春秋社结集出版单行本。作家为了完成这篇小说倾注了不少心血,作了多次改写或修改,最终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川端康成的主要作品,都是用同一素材,分若干独立短篇先行发表,再经过长年累月的反复提炼、加工、修改而成,最初都不是作为统一的作品发表的。他的《伊豆的舞女》化费了八年,《雪国》化费了十四年,而《名人》更长,从酝酿到完成整整化了了十六年的功夫,最后才写成定稿本。在川端康成的作品群中,《名人》同《雪国》珠联璧合,也是川端自鸣得意的佳作。他说:“我对这篇小说感到满意。作为我来说,这是一篇没有先例的作品。作为文坛来说,也是如此”①。在答美国记者贝纳德?克里希尔提问时,他不加思索地说:“我自己所有的着作中,我最喜欢的,应当可以说是《名人》了”①。由此可见作家对这部作品的自信和执爱。川端康成如此偏爱这篇作品,正如他在出版单行本《名人》的后记所写的:“我的勤奋,之所以专注在观战记和这篇《名人》上,不仅是我观战当时爱好围棋,而且是我对名人的敬重,可以看出我对这种过于感伤情调的观点的依恋。”川端康成素来都以女性为主人公,他的作品充满了女性的气息,而《名人》是完全写男性的世界,写男性灵魂的奔腾和力量的美。从这个意义上说,《名人》也是作家的一篇没有先例的作品。作家在这里从写这次告别赛的报道到作报告小说,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模式。二 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川端写《名人》着眼于“把这盘棋当作艺术品,从赞赏棋风的角度加以评论”②。他十分注意精神境界的描述。所以《名人》虽然以观战记的精细程度也写了棋局的气氛和环境,但主要是写人、写人生命运,而不是单单写棋,它突出地展示了秀哉名人在对局过程中所表现的美好的心灵。本因坊秀哉是常胜不败的名人。最后一场告别赛如能保持不败纪录,对他的名声来说,至关重大。但是,他置胜负于度外,而保持了棋道的传统美德。按照围棋新规则,采用“禁闭制”和“限时制”,限制棋手的行动,这虽然保持了胜负的庄严,但却丧失了棋道风雅、尊敬长辈的传统,以及对人格的相互尊重。实际上,这种规则更多的是对名人的限制。而秀哉名人满不在乎。他由于长年累月受到棋艺的磨炼,一面对棋盘坐下,就迎来了灵感,燃起了斗志,形象显得高大而庄重,气势逼人,进入了明净无我的镇定、专一、虚寂的三味境界。就是心脏病复发,名人还是带病继续弈战,表示“就是死在棋盘旁,也是出于棋手的本愿”。他旧病未愈,又添新病,提出缩短休息时间,企望早日结束这盘棋。举办单位也有此希望。大竹七段却不答应,最后还是名人让步,问题才得到解决。名人虽然在棋界占居最高的地位,但他从不以名人自居,仗势欺人。作家在这里愤愤地提出:“虽然七段按规则办事,但名人在草创期一直肩负重任,成全其六十五年生涯的告别赛,难道不是后继者的本分吗?”在这种情况下,名人心里既是愤怒,又是沮丧,下了白130 这一败着,表明了他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动摇。川端对这一败着对于名人致命的心理打击是如此记述的:名人讲评时、叹息地说:“白130 是败着,(中略)后来虽然力争平息,但狂澜既倒,无法挽回了。”决定白子命运的一手,可能反映名人心理上或生理上的破绽。白130 既像很厉害的一手,又像很有余味的一着。我是外行人,我当时认为名人继续防守,这是他企图出击的一手。同时也是他忍无可忍、暴躁起来的一着。据说,如果是白对黑下这一手就好了。这白130 败着,不至于是名人今早对大竹七段封盘愤怒的余波吧。真相如何,不得而知。就算名人本人,也无法了解自己的命运的波澜或过路妖怪的魔力。① 《独影自命》,《川端康成全集》,第33 卷,第510 页。① 美国《图书世界》,1970 年1 月11 日。② 《名人》,《川端康成全集》,第11 卷,第527—28 页。名人下白130 以后,不知从哪儿传来了悦耳的尺八声,多少缓和了棋盘上的风暴。名人侧耳倾听,仿佛想起什么似地说:“从高山俯瞰谷底,瓜儿和茄子的花盛开? .初学尺八,首先要学这个。有一种乐器比尺八少一个洞,叫做竖箫。”这一段描写反映了名人面临关系全局的败着所展现的双重心理结构。首先作家写名人面对这一败着心情沮丧暴躁起来,内心激起了“命运的波澜”,甚至有一种像是“妖怪的魔力”,对他产生强烈的冲击,瞬间使他动摇了。接着下一段用不多的字数写了名人听了传来的尺八洞箫声,于是俯视山谷,看到盛开的花儿,暴躁的心情缓和了,棋盘上的风暴也多少缓和了。名人是人,不是神。揭示名人的这种正负心理和复杂性格,反而显得这个人物形象真实,有血有肉,而丝毫不损其艺术形象。名人坐在棋盘面前,脸色和举止都没有流露出一丝不安的情绪,他还是按捺住起伏的心潮,始终保持着对局的正常态度,保持着威严和崇高的精神,一直把这盘棋当作艺术品来精雕细刻。收官阶段,弈战正酣,名人目不他视,把身心全倾注在棋盘上,不仅显示了精湛的搏斗,而且更加闪烁出智慧的火花,进入心旷神怡的艺术境界,显出无法形容的美。就是在失败面前,名人还是保持名人的常态:转眼间,大竹七段的佛脸又变得昂扬起来了。名人短小的身躯却显得特别高大,安稳地坐着一动不动,把四周都镇得寂静无声。他一味默算着。(中略)我曾听说决胜时,都像这盘棋那样,临近终局竞争残酷得目不忍睹。可是,名人却不动声色。光从态度上,是看不出名人失败的。约莫从第二百手起,名人的脸颊也泛起了红潮。他第一次把围巾摘了下来,笼罩着一股咄咄逼人的气氛, 然而他态度却泰然自若,巍然不动。黑237 结束,名人神态平静了。在这沉默无言、胜负已定的一瞬间,小野田六段说:“是胜五目吧?” “嗯,是五目? .”名人喃喃地说罢,抬起浮肿的眼睑, 也不想再清点,就确认了胜负棋子。总的来说,川端康成是把秀哉名人作为美的象征来描写,颂扬了名人的心灵美、精神美。他病中下这最后一盘棋,论体力,恐怕连运动自己身体的力气都没有了,他所付出的精力,已大大地超过他肉体的承受力,他完全是依靠精神的美的力量的支撑,下完这最后一盘棋的。川端借助名人的口打开心窗似地说:噢? .问题是我在那以前会不会病倒? .总之,坚持到现在没有病倒,连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我倒不是考虑什么特别深奥的问题,也没有什么称得上信仰的信仰,光凭棋手的责任是坚持不到现在的。啊,我想是某一种精神力量在起作用? .就这样,名人终于实现了这个信念。诚然,这是使命感的支配,是艺术力量的支撑,是棋道修养的赏赐,也是拚博精神的激励。从而到将围棋艺术倾注到生命追求的境界。名人告别赛以失败而告终,这当然是残酷的,是最大的悲剧。因此,作家还描写了名人性格的哀愁的一面,展现了名人近乎凄惨的悲哀的美。他捕捉名人心灵隐秘处的苦恼、孤独,以及失败之后带来的挫折感,流露出几分哀伤的感情和宿命的情绪,同时也写了名人的任性,更显得这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从而也获取了艺术的真实性。川端康成笔下的大竹七段不敬重长者,甚至在名人不能走动、难以易地再弈的时候,他仍然死守规则,不肯迁就,而坚持易地对局。他的信条是:“只要胜了就行”。因而他并不重视棋道的传统美德,乃至名人病倒了,提出延期续弈,他也非要对局不可。他对名人的病痛漠不关心,也毫不同情,主办单位希望他同意名人提出的缩短休息时间,他也扬言要放弃这盘棋,以示坚决反对。记者不禁愤然地说:“让这样的病人下棋,是不合人道主义的!”大竹七段在同名人对局中还喋喋不休他说些无聊的近乎无礼的话。在他身上就剩下几条规则,一切对长辈的敬重、体贴、一切的艺道修养、高尚精神全抛诸脑后,表现出不尊师、不重礼节的卑劣的一面,但作家并没有把大竹七段写成单纯的反面人物,勿宁说他所写的大竹七段是在胜负面前毫不妥协,果敢而清高的人。他的棋,反应虽不敏捷,却表现出一种强劲的风格。他一对弈,眼睛就放射出无敌无畏的光芒,充满强烈的自信,表现上坚韧自重,实际上却蕴含着力量。尤其在收官阶段,大竹七段也进入心旷神怡的艺术境界,显出无法形容的美。他选择的对局地点嘈杂声太大,影响名人睡眠而向名人道歉,有时也感到如果继续弈战,会加重名人的病痛,深怕自己会在围棋史上留下污点而良心自责等等,表现了矛盾的思想性格。《名人》是通过对秀哉名人和大竹七段这两个人物的刻画,表达了这样一个中心思想:围棋是竞技,要重视胜负,但更要重视棋道的传统美德。川端从这点出发来编织故事,把人物放在新旧时代转折点上加以塑造。“本因坊”是自1590 年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授予棋艺最高超的海和尚的称号,开始了“本因坊”世袭制。“名人”是棋手的最高称号,是终身制,但不能世袭。这些传统的规定,被年轻棋手认为是封建时代的遗物,从而促使棋界制定了许多新的规则,企图对“名人”加以限制。作家笔端的秀哉名人正受到这种新规则严重的挑战,一方面得到传统的对“名人”的敬重,一方面又受到新时代合理主义的折磨,他的告别赛就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进行的。作家通过本因坊秀哉名人和大竹七段两人对局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的美与丑,来阐明自己对棋道精神、人生真谛,以及社会风尚的看法。他竭力宣扬秀哉名人在对手大竹七段的败坏传统棋风、不尊重长者、不顾人格的挑战下,在重病威胁、胜负判然的严峻形势下,坚持下完最后一盘棋,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威严和崇高的品格,反映了名人在那个胜负俨然的社会里所追求的艺术精神。作家无疑是颂扬名人品格的高尚、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圣洁,以及“修身为本”的道德教义,而鞭挞大竹七段利己主义的丑恶。在这里作者当然没有考虑到新规则对于扶植新进棋手的积极意义的一面。《名人》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功,就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形态: 报告小说(或称实录小说),为日本小说世界增添了异彩。川端康成突破原有的小说形态,捕捉住秀哉名人告别赛这一重要新闻事件,运用小说的种种艺术手段,将新闻报告、事件评述、哲理分析和客观评论多种方式揉合为一,直接而真实地再现了对局的全过程。它不仅对棋局作了真实的记录,连时间、自然气候、对局室布置、室外景物等都是完全如实描写的。小说的主要人物,除木谷实七段和《东京日日新闻》记者以外,其余均用真名实姓。而在人物塑造上,它以人物的思想情绪为主线,多层次地展开。作家依据观战全过程中对弈战双方的风采、表情、动作、语言的仔细观察,进行揣摩思考,穿透生活表层,直入人物心灵隐秘。川端康成在这部作品里,将事实置于远景,而主要描写人物的心理,特别着力刻画秀哉名人对局全过程的内心活动。就是写故事、写棋局的时候,也是将事件的结果、对弈的战局的变化和胜败,紧系在对局者的心理描写上。作家还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情感、情绪贯注其中,以抒发自己对人生、棋道和人性人情的观点,以及对社会道德的评价。正如日本文学评论家藤井了谛所说的:“《名人》所描述的秀哉名人,不单纯是秀哉名人的人生纪录,而且也是作家川端康成本人所憧憬的人生”①。《名人》体现了日本传统的“物哀”的美学精神,将“物”与“哀”,即怜悯、同情、壮美与悲哀、悲伤、悲惨和谐地统一起来,集于名人一身。名人一方面面临各种新规则限制的折磨,身体日渐衰弱,加上对弈的失败,堕入极度的悲伤与痛苦之中,他为要保住常胜不败的地位而苦恼,为失败而感伤;一方面名人又专心致志于探讨棋道的艺术,达到忘我的美的境界,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宽容的品格气质。作家通过对名人遗容的生动描摹,充分展现了名人的这两种性格,他充满了仁爱的色彩、安详的气氛,又流露出深深的哀愁。人们从这张遗容可以看到名人所象征的力量、名人的不平凡的生涯,甚至仿佛在上面荡漾着名人灵魂的气息。小说从倒叙秀哉名人在告别赛上的失败、在这一年后离开了人世开篇,插叙了拍摄名人的遗容,然后再现名人对弈数月的内心生活、感觉、思想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其间常常出现时间的虚幻、空间的转换,过去和现在、此地和彼地交错描写,但并不那么缺乏逻辑,故事结构仍然保持着日本文学传统中的平面并列特色。它把秀哉名人在对局中所发生的限制时间、中途易地、修改封盘条件,以及重病、失败和死亡等等事件并列在一个平面上,使故事随着棋局的进行而有秩序地开展,结构多层次而又自然,节奏跳跃而又平稳,人物的感情变化也是与故事的发展紧密结合,力求在松散的纪实体结构中再现生活的自然进程。自然,《名人》作为一部报告小说,运用了告别赛的记录,对生活容体作出真实直接再现,不能不束缚作家的想象的翅膀,但它又不是一般报告文学,而是运用小说的艺术手法,在事实的框架之内,也容许作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不摒弃审美主体的意识渗透,而作出适当的虚构,将真实的纪录部分和靠想象力虚构的部分浑然融合为一体,以更自由、更广阔、更活跃和更多样的艺术手段,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世界。最后,可以用川端本人的一句话,来作为这章的结尾:“也许可以说,《名人》是忠实的报告小说。因此作为小说,报告的成分很多,作为报告,小说的成分又很多。有关棋手心理描写,全是我猜测的。一次也没有问过当事人”,“但是,它也还是我的小说”①。① 《川端康成其人及艺术》,《〈名人〉——作者的目标与文体》,第130 页,教育出版中心1974 年版。① 《吴清源谈棋?名人》后记,《川端康成全集》,第33 卷,第652 页。第十二章《古都》——自然美与人情美一 对传统衰落的冲动日本投降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由于美军的占领,美国文化生活方式对日本无孔不入的渗透,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备受摧残,加上现代文化浪潮的冲击,面临着衰落的危境。这种情形,自然引起一直追求日本传统的川端康成的莫大关注和哀愁。他一再表示,“比起政治上的愤慨来,更多的是内心的悲哀,我的工作恐怕不能摆脱这种悲哀的吧”①。他这种“内心的悲哀”,就是指战后日本传统文化失落的悲哀。他在随笔《古都》一文中进一步明确地说:“古昔承久和应仁战乱中,《新古今和歌集》的文化和东山文化的兴衰事实,在日本战败后的这些年月,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读了若干参考书,读了藤原定家的日记《明月记》和实隆的日记《实隆公记》等,促使我想把这些战乱之中的文化的悲哀写成小说”②。战后他历访京都,当他漫步京都市中心,洋式高层公寓鳞次栉比,但传统的红格子门、小格子窗的二层楼格局的店铺不容易找到了。昔日的茶馆少了、艺妓都得事先预约,可是酒吧多了,女招待总是守候在店堂里,甚至连祗园也失去当年的风采,也出现了酒吧,还修盖了奇异的洋式饭店。他目睹这一切,忧虑他年轻时代的京都风采会不会日渐消失。但他又认为尽管如此,这千年都城那些古老的神社寺院、名胜古迹、例行仪式且不说,古都的氛围和人的传统精神和传统生活还是能够保留下来的吧。所以他历次京都之行,都对古都的风物表示了极大的关注,都激起了他在创作上新的追求。所以有人指责他在战后的情形下对一切事物竟如此漠不关心,却闲逸地游览京都的时候,川端毫不迟疑地解释说:“这不是出于我的兴趣和消遣,而是出于切实的追求”①。历访京都之后,川端康成要落实他的“切实的追求”,便开始构思一部反映日本传统美的小说。在写《古都》之前,他就谈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我所说的古都,当然是指京都。最近我想写一部探寻日本‘故乡’的小说。可以将它写成历史小说,也可以写成现代小说。但是,《古都》是现代小说。也许成为不能说是现代小说的古式小说。但我从来没把这点放在心上。总之,是要写京都及其周围。比起写人物和故事来,也许写风物是主要的”②。《古都》连载的时候,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更明白地说:“我想写旧的都城中渐渐失去的东西。所以我常常到京都,但我只是从外部去抚触它的名胜古迹,对它的内部生活似乎知之不多”③。这可以概括地说明川端康成创作长篇小说《古都》的目的和动机了吧。经过这番酝酿,川端决计首先写京都的自然风物,从春天的花季开始,一直写到冬天阵雨、雨雪交加时节结束。一般来说,写自然风物,必然要选① 《我的思考》,《川端康成全集》,第27 卷,第434 页。② 《川端康成全集》,第28 卷,第190 页。① 《独影自命》,《川端康成全集》,第33 卷,第457 页。② 《〈古都〉作者的话》,《川端康成全集》,第33 卷,第175 页。③ 转引自冢田满江:《〈古都〉里外》,《川端康成作品研究》,第322 页,八木书店1969 年版。择日本人最钟爱的花木——樱花,而且京都平安神宫的神苑那些红垂樱丛是最美的,这里没有什么花比它更能代表京洛之春了。但川端认为这种景物,谷崎润一郎早已在长篇小说《细雪》中作过出色的描写,他不想重复别人,所以最后选择了很少人去观赏的北山的杉树,并且特地去过两三趟北山的杉林,细心观察北山杉的坚挺性格。关于故事情节,川端从来是不预先构思情节的,起先他本来打算写点令人喜欢的恋爱故事。可是写出来的故事,没有发生什么恋爱、争执、纠缠、龃龉的事,最后写成孪生姐妹重逢的悲喜故事。这一点,连作家本人也出乎意料。他说:“这是撰写之前始料未及的。连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它没有一个恋爱场面、淫荡的场面,或纠纷的场面,这也是很奇怪的”。“我丝毫没有要与其他作家近来的小说标新立异,或离经叛道,却自然而然地发展成这个样子”。《古都》从1961 年10 月8 日开始,到1962 年1 月27 日止,在《朝日新闻》上连载了一百零七回。这期间,川端康成体弱多病,加上生活节奏也很紧张,力不从心,每天不能多写,勉强赶上每日的连载。有时上京回到仓镰家中,或接受政府颁发文化勋章的当天或从宫中回到东京住处之后,或参加名演员有马稻子婚礼宴会当晚留东京旅馆里,乃至元月初一,也都得伏案疾书。就是这样,也常常迟交稿子,给报社增添了不少麻烦。以他的体力来说,一般连载小说只能写百回左右,这次却写了一百零七回。但为了能完成每天的定量,他“每天写《古都》之前,写作过程之中,都服用安眠药,是在精神迷离恍惚的状态之下执笔的,似乎是让安眠药写成的东西”①。也就是说,这部作品是在异常状态下写就的,以致成为“行文零乱,风格不一”的“异常的产品”①。川端在写《古都》之前,就连续服用安眠药,写《古都》时近于滥服,写完《古都》之后一下子断然停服,马上产生药物成瘾症状,被送进了东京大学附属医院,约莫十天处在昏迷不醒的状态,乃至后来丧失了许多记忆。《古都》写了什么,他自己也记不清了。所以,他说:“写完之后,很是反感,想尽量把它忘掉。可以说,直到为了出单行本校订稿子之前,我没有再去摸过它”②。新潮社通知他准备出版单行本时,他心里忐忑不安,有点迟疑不决。后来剧作家川口松太郎亲自把小说《古都》改编成话剧,并对这部作品给予好评,他得到了鼓舞,才又着手反复推敲重新修订。会话部分,作者是用不规范的京都腔来写的,他觉得“单调,失去色彩”③,结果让京都人润色,全部改成地道的京都腔,这样就更生动了。编者也对行文风格不甚连贯的地方作了某些修改。于是,在连载完毕半年之后,即1962 年6 月,《古都》以“面目一新”的单行本同读者见面,它成了一部笔致流丽、京味浓厚的优秀作品。日本着名画家东山魁夷还以这部小说的终章《冬天的花》为题,绘了一幅北山杉的画,作为单行本的卷首插图,并前往东大医院亲手送给川端康成,为这部作品增色不少。《古都》在京都的风俗画面上,展开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川端康成为了贯穿他创作《古都》的主导思想,他借生活片断① 《古部》(文库本)后记,第235 页,新潮社1980 年版。① 《古都》(文库本)后记,第235 页。② 《写完〈古都〉之后》,《川端康成全集》,第33 卷,第181 页。③ 《答〈颂古都〉》,《川端康成全集》,第33 卷,第176 页。的景象,去抚触古都的“内部生活”。他首先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去“追求残照在战败而荒芜了的故国山河上的日本美”④。川端康成写古都,不写奈良而选择京都,原因也在于京都是日本文化的荟萃之地,是日本人的精神象征,也是康成本人的“故乡”。战后作者“看到了真正的京都遭到了破坏,我只会感叹、悲伤和痛苦”,因此他强调“重视京都,不仅是京都应负的责任,也是国家的责任、国民的责任”①。这就唤起了川端康成写京都的传统、写京都的精神文化、写京都风物人情的热情。二 自然与人情的契合《古都》首先是将京都的传统、精神文化和风物展示于读者。它从四时行事:赏樱、葵节、祗园节、鞍马的伐竹会、如意岳的大字篝火、时代节;到名胜古迹:平安神宫、南禅寺、御室仁和寺、北野神社、圆山公园的左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