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修 禪宗十牛圖

禅宗十牛图  译 者 序  翻译《探寻》,是存在赐予我的一份礼物。  我的职业是一个外商驻沪代表处的秘书。红尘滚滚之中,每天的工作从四面八方压向你,试炼着你的能力、精力与耐心。那里,几乎每一位元职员都会为准时下班而内疚。  然而,正是从最烦燥的心绪中抬起头来的那一刻,让人明白为什麽会有那麽多人,尤其那麽多腰缠万贯的人,被吸引到奥修的身边,听他说话。  如果说人生是一大舞台,那麽《探寻》是我在幕间译出的。幕间,也就是奥修常说的Interlude,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词。它意味着一种空隙,有了它,人类对终极的探寻才成为可能。  对於我,翻译是一种静心。  我不想在此对我的译文作任何阐释。因为我的阐释是我的,而不是奥修的。更何况,如果我的翻译未能成功地传达出奥修的资讯,那麽翻译之外的阐释又于事何补呢?  唯一需要说明的是,《探寻》有10讲,而我事实上只译了9个章节,因为其中一讲是纯粹的静默,一个长长的Interlude。  奥修对於人的影响决非仅靠言语完成,而是以其整个存在完成的。他那清明的心境,他的目光、他的姿势、他的微笑、他的声音、节奏乃至停顿,无不散发出一种神秘的,不可言喻的能量,  它们完全在一个语言从未达到的空间。就象一棵在微风中散播着清芬的大树。  奥修爱开玩笑。在《探寻》中他讲到那麽一个从不发火的人,不但他的邻居,就连他的妻子都对他的好心情发生了疑问。这里有什麽秘密吗?相问之下,他笑着说:“其实,很简单……”原来,此人在一家玻璃厂工作,他要做的事就是把不合格的玻璃砸得粉碎。每天砸完了那麽多玻璃之後,他的怒气也就所剩无几了。  存在没有赐予我砸玻璃的职业,却给了我翻译《探寻》的机会和喜悦。当奥修的话一句一句从笔端流出时,我的内在也不时会有什麽东西进碎後抖落下来。那是一种打开和释放。我甚至能听见那种碎裂的清脆声响。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声响于我,宛如音乐。  我愿与读者分享这一程回归家园的《探寻》,并因此而分享存在对我的慷慨赐予。  范佳毅  年7月 7日  引 言  「我们进入了一个稀有得的求道旅程。」  当奥修在介绍这个稀有的故事时,他是这样说的。这个故事已经很古老了,因此没有人知道它的来源。从前它是一组来自中国的八张图画,是一串道家的卡通画,後来到了十二世纪有一位中国的廓庵禅师将原稿重新画过,并将那个故事延长,就成为现在众所皆知的禅宗十牛图。  神秘家为什麽要画关於动物的图画?---用十张图画来描绘出一个人在找寻一只失去的牛,它找到了牠的足迹,在经过很多努力之後终於抓到祂,将它驯服,之後将它骑回家。为什麽他需要再加一些诗文的注解?而且还用散文来解释那些诗?为什麽再经过八个世纪之後,一个现代成道的大师会连续用十个早晨来将这个永垂不朽的寻牛旅程讲给他的门徒们听?  那是一个人的旅程,那是我们的找寻,那只牛就是我们,是一个人主要的生命力量。  奥修说:「这个十牛图代表一个人的探询,那个探询我称之为人!那只牛意味着你的能量,那是一个未知的奇怪的能量,但他就是你...........廓庵描绘出一个人整个找寻的十张图,人就是一个找寻。」  成熟的求道者已经熟悉禅宗十牛图的故事。这个设想周到的故事一点都不神秘,是一个很世俗的故事,但是谈起来却是很美,他由保罗雷普斯翻译成英文,奥修就是根据他的译文来讲的。他掌握住了故事的脉络,那个脉络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呈现,他抓住了故事的要点,以活泼和甜美的游戏般的方式呈现出来。故事的主题和回答门徒的问题交互运用,展现出他自己附加的幽默和细腻,揭开故事中仅能暗示的神秘面纱。在这些故事里,奥修创造出他自己寻牛的版本,很强烈,但是也并不是没有让你休息的余地,很硬,但是也是令人狂喜的。  就奥修谈论的方式,一个人可以感觉到那火,那个全然,那个奋斗,和那个喜悦,使得一个人会想要加入那个找寻,不管那个代价是什麽。  女门徒  普雷姆.雅特罗  阿难德.沙薇塔禅宗十牛图  寻牛,发现足迹  .寻牛  「茫茫拨草去追寻,  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  但闻枫树晚蝉吟。」  在这个世界的原野上,我不停地拨开高高的草丛寻找牛。沿着没有名字的河流,在远山崎岖的小路上迷失了。我精疲力尽,找不到牛。只听得夜晚森林中传出的虫鸣。  牛从来没有失落,有什麽必要去寻找呢?只是因为与自己真实本性的分离,我无法找到它,在神思恍惚中我甚至失去了它的行踪。远离家园,我看见了许多十字路口,但哪条路是对的,我不知道。贪心与恐惧,好与坏,纠缠着我。  .发现足迹  「水边林下迹偏多,  芳章离披见也麽?  纵是深山更深处,  辽天鼻孔怎藏他?」  在沿着河岸的树下,我发现了足迹,甚至在芬芳的草丛下面,我看见了它的足迹,在远山的深处,它们被发现了,这些足迹并不比一个人向着天空的鼻子更能隐藏。  领悟教导,我看见了牛的足迹。於是我懂得,就像许多食具由一块铁铸成,无数的实体是由自我的纤维组成的。除非我分辨,我怎麽能看出真实与不真实呢?我还没有入门,可不管怎麽说,我认出了途径。  我们开始一场不同寻常的朝圣。《十牛图》是人类意识的历史中独一无二的东酉。真实通过许多方式被表达出来,但是无论你做什麽,总是发现它还没有被表达出来。无论你怎麽表达,它都躲闪着,它是捉摸不定的。它只是在和表述捉迷藏。你用於它的文字容纳不了它。就在你表达它的那一刻,你当下就觉得困惑,好像精华还是被留在後面,说出来的只是无关紧要的。《十牛图》为表达那不可表达的作出了独特的尝试。首先是有关这些《十牛图》的来历。  最初有8幅画,不是10幅,它们不是佛教的,是道教的。它们的起始不详。没有人知道它们是怎麽开始的,谁画出了第一幅牛图。但在12世纪,一位中国禅宗的师傅廓庵把它们重画了一遍;不仅如此,他还增加了两幅画,8幅变成了10幅。道教的画到第八幅就结束了。第八幅是空,是无。但廓庵增加了两幅新的画。那就是禅对宗教意识的贡献。  当一个人踏上内在的旅程时,他离开了世界,放弃了所有挡住道路的东西,放弃了所有无关紧要的东西,那麽精华就能被探索、寻找。他试着放下担子,那麽旅途就会变得轻松些,因为旅途,这条旅途,通向那个高度,那个至高无上的高度——人类可能性的顶峰,最高峰。他离开了世界,他放弃了世界——他放弃了头脑,因为头脑是整个世界的起因。欲望的世界,占有的世界,只是外在的部分。内在的部分是意念。欲望的意念,贪求的欲念,妒嫉、竞争的意念,充满思想的意念,那就是种子。  一个人放弃了外在,一个人放弃了内在,一个人变得虚空——这就是静心的全部含义。一个人变得完全虚空。但这是结局吗?道家的图画终止於虚空。廓庵说这不是结局——一个人要回到世界,一个人要回到日常世界;只有那时那个环才圆满了。当然,一个人是全新地来的。一个人永远不会把旧的带来;旧的去了,永远地去了。一个人完全更新地,复活了,再生了,来了——好像这个人从来就没有去过;好像这个人完全清新而纯洁地来了。一个人回到了世界,一个人再一次在世界上生存,却是超越它而生存。一个人再一次变得平常——伐木,从井里打水,走路、坐着、睡觉——一个人变得完全地平常。在内心深处,虚空依然未经腐化。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但是世界不在你的头脑中,世界不在你里面。一个人不为所动地活着,像一朵莲花。  这两幅画把探寻者带回了世界,廓庵做了一件美不胜收的事。一个人来到日常生活;不仅如此,一个人带来了一瓶酒,醉了——在神性中沉醉——帮助其他人也沉醉,因为有许多人乾渴,有许多人在探寻,有许多人在路上绊倒了,有许多人在深深的黑暗中。一个人因为慈悲回到这个世界。一个人帮助其他旅人到达。一个人到达了,现在一个人帮助其他人到达。一个人开悟了,现在一个人帮助其他人走向同样的目标。每一个人,所有的人都在探寻同一个目标。  道家的八幅牛是好的,但还不够;虽然美丽,但其中缺少了点什麽。虚空是完全的,但还有一种完全要去获得。虚空是完全的,让我重复一遍,但还有一种完全要去获得。虚空在否定的意义上是完全的。你放弃了,这是否定的,但你还没有爱。肯定的还没有。不快乐去了,痛苦去了,但你还没有狂喜。你达到了静默,静默是美的,但你的静默还不是一种完成,它不是一种洋溢,它不是你内部存在的快乐舞蹈。  这里廓庵超越了道教也超越了佛教——因为两者都以虚空为结束,好像旅途走完了。你到达了最高峰,冷静、镇定、沈着。那麽回到日常世界的意义是什麽呢?但是如果你的静心没有成为慈悲,那麽你的静心仍然多少隐藏着你的自我,那麽你的静心仍然是自私的。  如果你不哭,如果你的眼睛不为别人流泪,如果你没有开始返回世界帮助被绊倒的人们,那麽你的静心还不是宗教性质的。它帮助了你,你可能感觉极好,但除非它成为一种慈悲向各个方向洋溢。那棵树来到了一个停顿处,它还没有开花,树是绿的,健康的,外表十分美丽,但是没有花的树是不完全的。一棵没有花的树可以看上去很美但仍然要去获得。树必须开花,树必须让它的芬芳在风中飘散,那麽它就能被带到存在的尽头。  廓庵把探寻者带回了世界。当然,他是完全不同了,那麽世界自然也不会相同。他来到日常世界但他仍在他的静心之中;现在日常世界不会成为一种烦扰。如果日常世界成了一种烦扰,那麽你的静心还没有完全。如果有任何事能够烦扰你,那麽你的静心是一件强制的事情——你还在塑造你自己,你还在控制你自己。你的静心还不是自发的,它不是一种自然的流动。它还没有在你身上发生;你使它发生,所以才有回到日常世界的恐惧。  你将发现许多在喜玛拉雅山的桑雅生都滞留在第八幅牛图上——虚空、安静。他们没什麽错,至多你可以说他们没什麽错,但你不能说他们已经盛开,你不能说他们的芳香在风中飘散。他们的火焰还仅仅是为他们自己燃烧。这里面有某种丑陋。一个人可能不会马上看到它,但如果你想一想,你将看出这是利己。一开始利己是好的,不然你永远不会成长,但在最後,静心达到了一种真正的完整,顶峰,自我必须消失,利己必须消失。你应该与整体合而为一。  不仅如此——廓庵说一个人带着一瓶酒来。非常重要——一个人沉醉在神性中来了。一个人不仅安静,他舞蹈,他歌唱,他富有创造力。一个人不只是在一个洞穴中躲藏和逃避。一个人是那麽自由,没有必要躲藏在任何地方。现在自由是一个人的品质。世界成为一种新的冒险。圆圈完成了;从世界回到世界;从日常世界开始,又在日常世界结束。当然,完全不同——因为现在你无心,所以日常世界就像安静的喜玛拉雅山一样的美丽;没有区别。人们乾渴,你帮助他们,你给他们指路。  佛陀说当一个人成佛,达到的时候,有两种可能。或者他一直满足於他的达到,不向外运动,那麽他就变得像一潭水——新鲜、清凉、安静,没有波纹,但是一池水,多少有点呆滞,不像一条河,流动着。佛陀用了两个词。如果你成了一池水,他把你叫做“罗汉”。罗汉意味着一个人达到了完美,但对他人毫不关心。他用的第二个词是“菩萨”。如果你的静心开出了慈悲的花朵,你成了一个菩萨;那麽你帮助他人,你的狂喜被分享着。  廓庵画出了人的整个探寻的十幅画——人是一场探寻。他不仅是一个探寻者,他是一场探寻。从受孕的那一刻探寻就开始了。如果你问科学家,他们会说当一个男人和女人相遇,男人释放成百万的细胞,那些细胞开始向着女人卵子的某一处跑去。它们不知道那是什麽地方,但它们跑得很快。探寻开始了。它们是非常微小的细胞,但它们在寻找卵子。它们中的一个将会到达;其他的会在途中死去。它们中的一个将会到达卵子,将会在世上诞生。从那一刻起探索开始了,追寻开始了,探寻将一直持续,直到死亡。  苏格拉底濒临死亡。他的弟子开始哭泣;这是自然的,但他对他们说:“快停下,不要打扰我——让我探索死亡。不要打扰我!你们可以晚些再哭,我很快就去了。现在,让我弄清死亡是什麽。我一辈子都在等待走进死亡这个现实的那一刻”。  他是被毒害的。他躺在床上看着死亡是什麽,探究死亡是什麽。於是他对他的弟子说,“我的脚开始麻木,但我还是同以前一样。什麽也没有从我这里拿走。我对我的存在的感觉和以前一样完整。我的脚去了。”然後他说,“我的腿去了,但我还是一样。我看不到自己减少了什麽,我还是完整的。”然後他说,“我的胃感觉麻木了,我的手感觉麻木了。”但他非常兴奋,狂喜。他说,“但我还是对你们说:我还是一样,什麽也没有从我这里拿走。”然後他开始微笑着说,“这表明死亡迟早也会带走我的心——但它无法带走我。”然後他说,“我的手去了,现在就连我的心也沉下去了,在我的舌头变得麻木以前,这将是我最後的话。但是我告诉你,记住,这是我最後的话:我还是一样,完整的。”  这是对死亡的探究。从怀孕开始到结束,人是一场对真实的探究。如果你不探索真实,你就不是一个人。那麽你就错过了。那麽你最多看上去像一个人,但你不是人。你的人性只在表面而不在你的内心。不要被表像所欺骗:当你照镜子时你会看到你是一个人,那不能证明什麽。除非你的探寻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你整个的能量都变成了探寻,你成为探寻,否则你不是一个人。  那就是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它们活着,它们不探究。它们只是活着,它们不探究。没有动物曾经问:真实是什麽?生命是什麽?生命的意义是什麽?我们为什麽在这里?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被注定了什麽目标?没有树,没有鸟,没有动物——这片广大的土地没有问这个。这片辽阔的天空没有问这个。  这是人的光荣。他很渺小,却比天空博大,因为他有某种东西是与众不同的——探寻。甚至广阔的天空都比不上人那样的广阔,因为天空也许有一个尽头,但人的探寻是没有尽头的。这是一场永恒的朝圣——没有开始,没有结束。  这十幅牛是这场探寻的写照,我所称的人就是探寻。廓庵画出了图画但他并不满足。它们是美不胜收的图画,但他并不满足。真实就是如此,无论你做什麽你仍不满足。这无法表达。於是他写了诗——来补充。首先他画了这10幅图画;觉得不满意,他写了10首小诗,画中缺了什麽,他就尝试在诗歌中补充它们。他还是觉得不满意。於是他又写了10篇散文注释。我知道他一定仍然觉得不满意,但没有什麽可做了。真实是博大的,表达是有限的,但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在此以前或以後再也没有人做过。  画是无意识的语言。它是视觉化了的语言。它是儿童的语言。儿童用画面来思考,所以在儿童书籍中我们必须制作许多许多的图画,彩色的图画。文字很小,图画很大——因为这是引诱孩子们学习念书的唯一办法,因为他们只能通过画面来学习。原始的头脑用画面来思考。  那就是为什麽像中文那样的文字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因为它们是象形的。文字没有字母;中文、日文、朝鲜文都没有任何字母——它们有数千幅图画。那就是为什麽中文非常难学;一个字母把事情搞得很简单。而每一种事物就有一幅画!世界上有多少事物啊?  图画永远无法十分精确。它们只是给你一种暗示。比如,假如你必须用中文写“战争”、“打架”、“冲突”,那麽中文有一个象形文字:一个小小的屋顶,屋顶下面两个女人坐着——那是“打 架”。一个屋顶和两个女人!那意味着,一个丈夫和两个女人——打架。但这只是一种象徵,一种暗示。  孩子用画面,用梦幻来思考。无论他想什麽,首先他们总得把它视觉化。所有的原始人都那麽做。那是无意识的语言。你还在做它;不管你的语言表达力有多强,不管你变得多麽善於理性的推论,在夜间你仍用画面来做梦。你越是原始,你的画面就越多色彩;你越是文明,你的画面就变得越来越少色彩。它们渐渐地变成了黑白的。  黑与白是文明的语言。彩虹是原始的语言。黑与白不是一种真正的语言,但我们倾向於所有受过亚里土多德的逻辑训练的人往往用黑与白来思考,好与坏,夜与昼,夏天与冬天,上帝与魔鬼——黑与白!没有其他的中间阶段。谁在上帝与魔鬼之间?——没有人。这是不可能的。看一道彩虹:七种颜色。黑色在一边,白色在另一边,在这两者之间有一级一级的颜色极大的跨度。  整个生命是色彩缤纷的。用色彩来思想,不要用黑与白来思想。那是人性中所发生的最大的疾病之一。这种疾病的名称是“亚里斯多德症”——它来自亚里斯多德。你说:这个人是好的。你是什麽意思?你说:那个人是坏的。你是什麽意思?你说:这个人是圣徒,那个人是罪人。你是什麽意思?你见过一个圣徒完全在他身上消失的罪人吗?你见过一个罪人完全在他身上消失的圣徒吗?不同的或许是程度,但不是那种黑与白。  黑与白的思想使人类变成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你说:这是我的朋友,那是我的敌人。但敌人可以在明天变成朋友,朋友可能在明天变成敌人。所以不同的最多只能是相对的,它不会是绝对的。  用色彩来思考——不要用黑与白来思考。  视觉化是孩子们的语言,也是所有原始人的和无意识的语言。你的无意识也是用画面来思考的。  廓庵首先试用无意识的语言因为那是最深层的:他画了这十幅牛图。但他感到不满足。於是他写了10首诗作为补充,作为一种附录。诗是介於意识和无意识中间地带的:一座桥梁,一座迷雾环绕的岛屿,上面的一切既不在绝对的黑暗中,也不在绝对的光亮中——就是在中间的某处。那就是为什麽散文及不到的地方,诗歌却能暗示。散文太表面了,诗歌在深层。诗歌是更为间接的,却又更有意味,更加丰富。  但廓庵还是不满足,於是他写了散文式的评注。  首先他写了无意识的语言,画家的语言,雕塑家的语言,梦幻者的语言;然後他写了诗人的语言,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桥梁——一切艺术的语言。然後他写了逻辑的、理性的和亚里斯多德的语言——有意识的。那就是为什麽我说这一尝试是独特的,没有其他人做过。佛陀用散文说话,蜜拉以诗歌吟唱。无名的画家和雕塑家做了许多事情——阿族陀、埃洛拉、泰姬陵。但一个人并没有把三件事做全。  廓庵是罕见的,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师父。他的画是卓越的,他的诗是卓越的,他的散文也是卓越的。一个人在所有方面,所有的意识领域里都具有如此杰出的天才是罕见的。  现在我们来看廓庵的诗:  寻牛……  在这个世界的原野上,我不停地拨开高高的草丛寻找牛。  牛是能量、活力和动态的象徵。牛就意味着生命本身。牛意味着你的内在力量,你的潜能。牛是一种象徵,记住那一点。  你就在那里,你也有生命——但你不知道生命是什麽。你有能量,你不知道这能量来自哪里,这能量又朝着什麽目标走去。你是那股能量,但你还是没有觉悟到那股能量是什麽。你活着没有觉悟。你没有问基本的问题:我是谁?那个问题与寻找牛是同样的:我是谁?不了解这个,你怎麽能活下去呢?那麽整个事情都将是无益的。最基本的事是了解自己。但我们一直错失了最基本的,我们一直在为琐事操心。  我听说过一件轶事:  一位正在筹备婚礼的年轻女士来到了即将举办仪式的宾馆;她忙着察看地方,指出饮料缸该放在什麽地方,女演相该站在哪里,然後她对宾馆经理说,“在迎宾的队伍中,我母亲将站在这里,我站在她旁边,我的右边将会站上他叫什麽名字来着?”  她把丈夫的名字给忘了!在生活中这样的事在不断地发生,你不停地安排着无关紧要的事,而完全忽视了那至关重要的。  你叫什麽名字?那个你认可你自己的名字只是一个名字,它只是实用性的。任何其他名字都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你被叫做拉姆,你可以被叫做哈里,不会有任何不同。你真正的名字是什麽?你最初的面目是什麽?你是谁?你将造大房子,你将买大汽车,你将安排这个那个,当你死的时候你会在银行留下一个很大的帐户——一切都无关紧要,从来没有真正地探索过你是谁。  牛意味着你的能量——你是那未知的神奇的能量,你的存在就出自那巨大的能量,它像一棵树在你内部不停地生长。这能量是什麽——那就是牛的意义。  在这个世界的原野上,我不停地拨开高高的草丛寻找牛。  高高的草丛是什麽?象徵。诗歌用象徵来说话。图画画出了象徵,诗歌用象徵说话。欲望就是那高高的草丛,你的牛在那里失落。那麽多的欲望,把你拖向这边和那边。那麽多的欲望!不断地激烈竞争:一个欲望把你拖向南面,另一个把你拖到北面。  在一所小学校里老师问道,“现在,谁能告诉我,在哪儿我们找得到芒果?”(mangoes)  “老师”,一个小男孩说,“女人去哪里,男人就去哪里”。(wherever woman goes-maoes.)  无论女人去哪里……男人不停地追随女人,女人不停地追随男人。整个生命就是追逐这个或那个欲望,什麽也没有获得;只有被挫败的梦想,一大堆被挫败的梦想。回顾一下——你获得了什麽?你奔跑着奔跑着——你到达了哪里?这些是高高的草丛。  金钱诱惑,权力诱惑——没有问问自己:我为什麽追逐这些东西?我不停地跑着。事实上,因为整个社会在奔跑——孩子通过模仿来学习。父亲在跑,母亲在跑,哥哥在跑,邻居在跑,每个人都在跑——为了权力、声望、金钱,世上的东西。没有察觉到,孩子也被迫进人了生活的主流。在孩子能开始思考以前,他已经在跑了。  我们在学校里教导竞争,除此什麽也没有。我们在学校里为孩子生命中更大的竞争作准备。在我们的学校,事实上除了一种排练什麽也没有做:如何搏斗,如何治理你自己,如何把别人甩在後面,如何出人头地。但没有人问过最基本的问题:有什麽意义?一个人为什麽应该追求第一?当你到达顶点後你又将做什麽?当你成为一个国家的总统之後,你将做什麽?将怎麽样来满足你?  这就好像一个人很渴,我们却把他放到引向越来越多的金钱的跑道上。他来了,艰苦奋斗,积攒了很多的钱,但这钱和他的乾渴一点关系都没有。於是他忽然觉得沮丧。他说:金钱什麽也不能做;但现在已经太晚了。  看看什麽是你的内在需要,然後为它而工作,为它勤奋地工作,聪明地工作。但首先看看你的内在需要是什麽。只有当你认识了你是谁,你才能认识内在的需要。  如果你能领悟你能量的品质,你将会领悟什麽会使你满足。否则,不了解自己,一个人就不停地奔跑。这种奔波近乎疯狂。在路边停留一下,静一会儿心,想想你在干什麽,你为什麽要干。不要狂热地奔跑,因为奔跑会让你越跑越快。渐渐地,奔跑会让你无法停下来。你将不停地做这些或那些事;它会成为一种习惯。没有它你会感觉不到你活着。  我认识那些赚够了钱的人;现在他们可以退休了。事实上,他们在一生中一直在说,一旦他们赚到了这些钱,他们就退休。但是他们不退休。  我认识一个人。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多次与他在一起。每当我去到加尔各答,我就和他住在一起。他总是说,“我要退休了;现在我有了足够的钱。只是还有一些事要安排,留着事情不做完不好,然後我会退休”。  上次去我问他,“什麽时候?你死後才会退休吗?你一直在说首先你必须把事情做完,可你一直在开始新的事情,所以它们永远做不完”。  他说,“不,现在我确定了一个时间,我会在10年以後退休”。  那时他是60岁。现在他死了。他努力工作,他像个乞丐那样活着,就希望有一天他将会享受。但当他有钱的时候,他被再多赚些,再多赚些纠缠着。  必须领悟一件非常基本的事情:这些东西不能满足你,因为他们不是基本的需要。一个人需要另外一些东西。但那些东西必须在你内部寻找;没有其他人能够为你指出方向。你在你的内在拥有你的命运。你在你的内在拥有蓝图。在你开始追逐任何东西之前,最基本的事情是闭上你的眼睛,找到与你自己,与你的能量和谐的调子,倾听它--无论它说什麽,对你都是好的。然後你将会觉得满足。渐渐地,你将越来越走近你的旺盛,你的开花。  但人们害怕成为他们自己。人们非常害怕做他们自己,因为如果你试图成为你自己你将会变得孤独。每个人都是特殊而孤独的。如果你试图做你自己,你会觉得孤独。所以人们都追随他人、群体;他们与群体抱成一团。那里他们不觉得孤单……被包围着,这麽多人在那里。如果你静心,你将会孤独,如果你为金钱而疯狂,你将永远不会孤独——整个世界都去往那里。如果你寻求上帝你将会孤独;但如果你寻求政治、权力,那麽整个世界都在那里,你将永远不会孤独。  人们害怕孤独。人如果害怕孤独,他们永远不能了解自己,他们永远不会寻找牛。  沃尔特·考夫曼为某种始终存在,但从来没有一个词来描述过的恐惧,创造了一个名词。他把它称作“决策恐惧症”。人们害怕自己决定任何事情:“决策恐惧症”。他们让别人来为他们决定,他们不用负责。  你碰巧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家庭,或一个基督教家庭;於是你就让你的父母决定你的宗教。你的父母怎麽能决定你的宗教?他们是谁,可以决定你的宗教?——这怎麽能由出身来决定?他们的父母决定他们的宗教,如此这般;你将决定你孩子的宗教。  仿效——在深处有一种害怕自己作决定的恐惧。这种恐惧,如果是你自己决定,谁知道呢?——它可能是错的。让别人来决定要好些,他们知道得更多,他更有经验。让传统来决定,让社会来决定,让政治家们来决定,让牧师们来决定。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他人必须决定,那麽你就可以免去作出一个决定的责任。因此人们不断地跟从他人,每个人都不断地丧失自己的个性。  有两种方法可以避免作决定。一是:让别人决定。另一个是:永远不作决定,只是随波逐流。两者是相同的,因为基本的东西是不担负作决定的责任。新生代选择了另一种方式:随波逐流。老前辈们选择第一种方式:让别人决定。你可能不让你父亲决定,但那并不意味着你将自己决定——你可能只是随波逐流。你可以干事情,无论发生什麽……你会变成一根浮木。  在两种方式中探索是不可能的。探索意味着决定。探索意味着冒险。所以记住这个词:“决策恐惧症”。不要害怕,抛弃这种害怕。别人有谁可以为你决定?没有人可以为你决定任何事情。是的,他人可以帮忙,他人可以指路,但决定必须是你的——因为你的灵魂通过你的决定而诞生。  你变得越有决断,你就变得越来越完整。你承担作出决定的责任越多……当然,这是非常危险的,但生命就是危险的。我知道有许多误入歧途的可能,但必须冒这个险。有可能你会出错,但一个人通过错误来学习。生命就是尝试和错误。  我听说:在18世纪,法国有一批没落而有特权的贵族,一位贫困的学者被雇来教一名公爵後裔学几何。  那位学者费了很大劲为年轻的贵族讲解欧几里德的一条定理,但一停下来,年轻人就温和地微笑着说,“好人,我听不懂你的意思”。  学者叹了口气,把问题弄得更简单些,讲得更加慢一些,用一些更为初级的词,但年轻的贵族说,“好人,我不懂你的意思”。  学者最後绝望地叹息说,“哦,阁下,我对你保证,我所说的是对的”。  听了这话,贵族青年站了起来,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答道,“可是你为什麽不早说呢?那麽我们就可以讲解下一条定理了,如果你保证,我做梦都不会怀疑你”。  可是生活不是什麽人的话。它不是一条定理,它不是一种理论,你不能只是因为某某人权威般地说是如此就接受它。权威是一种诡计。在它背後你藏着你的恐惧。  你必须决定。决定可能是致命的,但没有其他的路。你可能误入歧途,但这没有什麽错。走错路,你会学到些东西,你将变得丰富。你可以回来,你会为你走错路而高兴,因为有许多东西只有走错路才能学到。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去犯错误,就能够学到许多东西。只记住一件事:不要一次次地犯同样的错误。  如果宗教是由他人所决定的,那麽就没有必要去探索了。你的父亲说:上帝存在。你母亲相信天堂和地狱,所以你也相信。权威,牧师,政治家说些什麽你就信了。你在逃避;你通过信仰在逃避信任。信仰是信任的敌人。信任生命!不要相信信仰——避开它们!避开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你自己探索。你可能发现同样的真实。你会,因为真实是同一个。一旦你发现了它你可以说:是,《圣经》是对的——但不是在此之前。一旦你发现了它你可以说:是,《吠陀经》是对的——但不是在此之前。除非你经历了它,除非你本人成为它的观照者,所有的《吠陀经》和所有的《圣经》都是无用的。它们将加重你的负担,而不是使你更加自由。  在这个世界的原野上,我不停地拨开高高的草丛寻找牛。沿着没有名字的河流,在远山崎岖的小路上迷失了,我精疲力尽,找不到牛。只听得夜晚森林中传出的虫鸣。  探索是困难的,因为真实是不知的。探索是困难的,因为真实不仅是不知的一它还是不可知的。探索是困难的,因为探索者必须用整个生命为它冒险。  所以廓庵说:沿着没有名字的河流……如果你遵从经文,你是在沿着已经有名字的河流。如果你遵从某一宗教、一种教派、一所教会,那麽你有一张地图,真实没有任何地图。不会有任何地图是因为真实是私人而不是公众的。地图成为公众的;它们是必需的,那样别人就可以跟从。在地图上,标出了高速公路,而不是小径;宗教是小径,不是高速公路。你不会作为一个基督徒,一个印度教徒,或者一个伊斯兰教徒抵达上帝。你作为你自己,真实的你而抵达,你无法跟从任何人的路径。  沿着没有名字的河流,在远山的崎岖小路上迷失,我精疲力尽,找不到牛。  探索中会有那麽一刻一个人感到精疲力尽。一个人开始想如果他从未开始他的探索会更好些。一个人感到如此沮丧,他开始妒嫉那些从来不曾为这样的事费心的人。这是自然的,但就在那一刻真正的探索开始了。  这种精疲力尽,这种辛苦,是头脑的。头脑觉得辛苦因为头脑一直快乐地遵从着地图。对於已知的,头脑一直是主人;对於不知的,陌生的,头脑完全迷失了。头脑无法理解,发生了什麽?头脑感到辛苦,头脑觉得衰竭。头脑说:你在干什麽?你为什麽浪费你的生命?回去!到世上来,像其他人一样!跟随群体,不要自行其是。  所以,你永远看不到超出35岁的嬉皮。那时他们累了。那时他们开始考虑婚姻、成家和房子。那时他们开始规矩了。那时他们忘记了所有关於革命和反叛,所有那些胡闹。他们成为现状的一部分,疲劳了,衰竭了;事实上,後悔了,感到某种内疚。这一时刻会来到每个人的探索中。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如果你甚至在感到疲劳、衰竭和沮丧时还能移步;如果你还能移步向前向前,那麽心识就终止了,静心的第一道光芒出现了。  第二首诗:  在沿着河岸的树下,我发现了足迹!  如果你继续,如果你不听从头脑和它疲劳、衰竭、这样那样的把戏—…头脑想拖你回去——到信徒,到群体。头脑想要你属於一个教派,属於一所教会,那麽你就不必自己决定每一步。一切已经决定,一切都是现成的。你只需相信它。  在沿着河岸的树下,我发现了足迹!甚至在芬芳的草丛下面,我看见了它的足迹,在远山的深处,它们被发现了,这些足迹并不比一个人向着天空的鼻子更能隐藏。  头脑终止了。头脑对你说停止的时候,你继续向前,只有这时头脑才会终止;如果你不听从头脑,而你说:我将追寻,我将探索。如果你累了,你会停止。头脑将还会附着你一会儿。可如果你不听你保持冷静和淡漠,你的眼睛集中在那里的目标上,集中在牛上,你会发现足迹的。它们一直在那里,只是你过於杂念丛生,过於被头脑所遮挡。因此你不能看见那些微妙的足迹。  在沿着河岸的树下,我发现了足迹!甚至在芬芳的草丛下面—…·  我告诉过你高高的草丛代表欲望。现在,甚至在草丛下面,甚至在你同样的欲望之下,你发现了牛同样的足迹。你发现甚至在欲望下面也隐藏着神。甚至在所谓的“俗事”下面,你在追寻着超越这些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追寻越来越多的金钱,事实上他在追寻什麽?——钱?如果他在追求钱,那麽在某一点上他将会满足——但这个点永远不会来。他似乎在追寻别的东西。弄错了,在追求钱,他试图发现别的东西。他想变得富有……  让我这样来告诉你:一个追求金钱的人想变得富有,但他不知道富裕和有钱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富有意味着拥有生命所能够给予你的一切经历。富有意味着做一道彩虹,不是黑与白——而是所有色彩的聚集。富有意味着变得成熟、觉醒、有活力。  一个追求金钱的人是在追求别的东西;那就是为什麽获得钱的时候,什麽也没有获得。追求权力的人,事实上他在追求什麽?他想成为神。在世界上,他说,如果你拥有权力你就能装成一个神。在他追寻权力的背後,隐藏着对神的同样的追求。所以当他获取权力的时候,他将突然感觉到无能和内在的虚弱。外表富有,内在贫乏。一个乞丐。  甚至在芬芳的草丛下面,我看见了它的足迹,在远山的深处,它们被发现了,这些足迹并不比一个人向着天空的鼻子更能隐藏。  那时人惊奇了:这怎麽可能,我怎麽会看不见这些脚印?它们就在我的面前!它们一直在那儿,就像一个人的鼻子。但如果你的眼睛闭上了或者被逮住了,那你就看不见。  我听说过一个趣闻:  在一个深夜,因为转了几个弯,一个人完全迷路了。  他在一座农舍边停下问路,“我到亚特兰大去朝这个方向对吗?”他问开门的女人。  “你朝哪个方向走?”  他不敢肯定方向,又试着问:“我的意思是说,我车灯所照着的那个方向对吗?”  “是的,先生”,女人说。“至少那两个红灯是指着方向就是”。  情况就是这样。你跑得越快,你就变得越糊涂。你的速度越快,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迷惑。渐渐地,你丧失了所有的方向感。你只是不停地从这儿赶到那儿。速度本身成为一种目标,就好像跑得越快,一个人就觉得他在抵达什麽地方,所以才有速度的诱惑。这是一种神经病。  整个科技都热衷於把事情搞得越来越快。没有人问你到哪里去。在我看来,你的红灯正指着正确的方向。你背後的某个地方,你已经离开了家。在你存在的那个源头的某个地方就是你的家。但对你来说只有一件事是幸运的,那就是,无论你做什麽,你都不会离家太远,因为无论你干什麽都是一种梦游。  一个女人非常难过。她对医生说:“我的丈夫好像一直心神不定”。  “不要担心”,医生说,“我了解你丈夫,他走不多远”。  我了解你。你走不了多远——因为事实上,你只是在幻想着速度、走动、目标。你睡得很沉。这一切都只是发生在你的头脑中,而不是现实中。  因此禅宗说如果你准备好,在这一刻开悟也是可能的——因为你走不了多远。如果你的旅行是真正的旅行,那麽瞬间的开悟是可能的。你必须回来。同样的距离你必须再走一趟。  你已经旅行了几百万世。如果同样的距离必须再行走一遍,那麽开悟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开悟是逐渐的,那几乎是不可能的。禅宗说它必须是瞬间的:如果一个人睡得很沉在做梦,梦见他去了月球。但在早晨他睁开眼睛——他将发现自己在哪里?在月球上?他将发现自己在此时此地。月亮将随着梦幻而消失。  世界是一场梦。不是说它不存在,并非说它不是--世界是一场梦,因为你所想像的世界,只是你的梦而不是其他什麽,因为你睡着了,没有意识,在睡眠中,走动着,干着事情。很幸运你走不了多远!你可以就在这一刻醒来。  以下是对第一段经文的散文式注释:  牛从来没有失落,有什麽必要去寻找呢?只是因为与自己真实本性的分离,我无法找到它,在神思恍惚中我甚至失去了它的行踪。远离家园,我看见了许多十字路口,但哪条路是对的,我不知道。贪心与恐惧,好与坏,纠缠着我。  牛从来没有失落——因为牛就是你。牛是你的能量,它是你的生命。你的活力就是牛。牛从来没有失落,有什麽必要去寻找呢?如果你能够领悟,就没有必要探索了。那个领悟就足够了。但如果那种领悟没有降临於你,那就需要探索。  探索不会帮助你达到目标,因为目标从来不曾失去。探索只会帮助你放下贪婪、恐惧、占有欲、妒嫉、仇恨、愤怒。探索只会帮助你放弃障碍,一旦障碍不在了,一个人在瞬间就会觉醒:我总是在这儿,从来没有去别的地方。  所以整个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反面的。这就像一个人用大理石制做一座塑像。他做什麽?他只是把无关紧要的部分去掉,渐渐地形象就出现了。  有人问过米开朗基罗……他正在做一座耶稣的塑像——有人说:“你的创造是伟大的”。  他说,“我什麽也没有做。耶稣藏在这块大理石里面,我只是帮助他被释放出来。他已经在那儿了,只是有超过了需要的大理石。有无关紧要的——我把那无关紧要的凿去。我只是发现了他,我没有创造他”。  事实上这块大理石是被建筑师丢弃的。在即将建造的教堂周围散步时,米开朗基罗问建筑师,“为什麽这块大理石被丢弃了?”  他们说:“没有用了”。於是他把它拿走了——耶稣最美的形象之一从它里面出来了。  米开朗基罗总是说,“当我走在这块石头边上时,耶稣在呼唤我。他藏在石头里面说:‘米开朗基罗,来把我放了吧!’我只是做了反面的事。”  牛已经在那里。寻找的人就是探索。只是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在拥挤着你。寻找是反面的--放弃它们,你就发现你本身的所有光芒。  牛从来没有失落,有什麽必要去寻找呢?只是因为与自己真实的本性分离,我无法找到它,在神思恍惚中我甚至失去了它的行踪。远离家园,我看见了许多十字路口,但哪条路是对的,我不知道。贪心与恐惧,好与坏,纠缠着我。  对第二段经文的注释:  领悟教导,我看见了牛的足迹。於是我懂得,就像许多食具由一块铁铸成,无数的实体是由自我的纤维组成的。除非我分辨,我怎麽能看出真实与不真实呢?我还没有入门,可不管怎麽说,我认出了途径。领悟教导,我看见了牛的足迹。  领悟教导……佛,成百万的佛,在这个世上。他们都教导同一件事情。他们不能做其他的。真实是一个,阐述有很多。真实是一个——他们都在谈论它。现在,如果你试着领悟你将会辨认出牛的足迹。但你不是领悟,你试着跟从——那里你错失了。  跟从不是领悟。领悟是非常非常深的。当你领悟的时候,你没有成为一个佛教信徒。当你领悟的时候,你自己成了佛。当你领悟的时候,你不是成为一名基督教徒。当你领悟的时候,你自己成了基督。跟从将使你成为一名基督徒。领悟将使你变成基督——区别是巨大的。跟从还是“决策恐惧症”。跟从意味着:现在我将只是盲目跟从。现在我的决定不成问题了。现在无论你去哪里,我也去。领悟是:无论你说什麽,我会倾听,我会静心。如果我的领悟出现了,与你的领悟一致,那我就跟从我的领悟。  老师是有帮助的,他们指示道路。不要依赖他们。跟从是一种依赖——那是出於恐惧,不是出於领悟。  一旦你成了一名追随者,你就迷失了道路。一旦你成了一名追随者,一件事是肯定的:你不再探寻。你会成为一名有神论者,你会说,“上帝存在,我相信上帝”。你会成为一名无神论者,你会说,“我不相信上帝。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在这两种情况下你都加入了一个教派。你加入了一种教条,一种教义。你加入了一夥人,一个群体。  探寻是独自的,充满危险。一个人必须单独前往。但那就是它的美丽。在深深的孤独中,只有在连一个念头也没有的深深的孤独中,神进入了你,或向你显现。在深深的孤独中,智力成为一种火花,一种光芒。在深深的孤独中,安静和狂喜包围着你。在深深的孤独中,眼睛睁开了,你的存在开放了。探寻是独自的。  我在这里做什麽?我在试着将你们变成个体。你想成为一个群体的部分,你喜欢那样因为像一个盲人一样,跟从很方便也很舒服。但我在这里不是把你弄瞎。我在这里不是让你依赖我,因为那样的话我对你一点帮助也没有。我将允许你靠近我,但我将不允许你依赖我。我将尽一切可能让你领悟我,但我不会让你信仰我。区别是微妙的又是巨大的。保持醒觉,因为你的头脑往往会将一切责任抛在我身上。  那就是你说“我臣服了”的意思。那不是信任的臣服——它出於决策恐惧症,出於害怕,害怕孤独。不,我在这里不是让你的旅程舒适、便捷,因为它无法变得舒适和便捷。它必须是艰难的,它是艰难的,它是上坡。在最後的时刻,在最终被禅宗称为开悟的那一刻,甚至那时我也不会与你在一起。只是到门口的那一段我们可以作为旅伴。当你入门的时候,你单独进入。  所以在整个路途中我必须使你能够独行。我必须帮助你放弃恐惧,帮助你变得有决断。信任生命——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信任。信任生命,它自发地和自然地把你引向终极,真实,神——或无论你怎麽称呼它。  河流的生命是流向大海。如果你信任,你在河水中流淌。你已经在河流之中了,但你还抓着岸上一些已经死去的根不放,或者你正试图与水流搏斗。抓着经文,抓着教义、教条,不让河流带着你。放下所有的教条,所有的教义,所有的经文。生命是唯一的经文,唯一的圣经。信任它并让它带着你去海洋,去那终极的地方。  今天就到这里。  不要问为什麽  第一个问题  敬爱的奥修,我不知道我为什麽在这里?  没有人知道——也没有办法知道,没有必要知道。这个持续的问题——我为什麽在这里?我为什麽干这个?——这种对“为什麽”的不断渴求,是头脑的一种疾病。没有答案会满足你,因为疑问可以再次提出。如果我说些什麽--你在这里是因为这个——那疑问将被再推进一步,就是这样。你将会再问:为什麽?那疑问没完没了。  一旦你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放下它。疑问是可笑的。与其去问:我为什麽在这里?还不如利用这个机会,还不如开花,还不如真实地存在。这是它的美丽,一旦你开始真实地、真正地存在,一旦你停止一切的胡思乱想,开始在生命中兴高采烈,一旦你不再是个哲学家,那疑问就解答了。但它不是由外在的任何人解答的——它是由你自己的生命能量解答的。  答案是可能的,但它不会像一个答案那样出现,它将像一种活生生的经历一样到来。答案将是存在的,而不是理性的。问题是理性的,放下它!重要的是,存在!不然你可以一直问……几百年以来人类提出了成百万的问题;没有一个问题是靠推测、思考、逻辑、理性来解决的。甚至没有一个问题得到解决。相反,每当有人试着回答问题时,这个答案就引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谁创造了世界?——它已经被解答了:神创造了世界。然後问题立刻出来了:谁创造了神?或者,他为什麽创造世界?他什麽时候创造了世界?他为什麽创造这样一个世界?——那麽苦难,那麽像地狱似的?那个回答你神创造了世界的人,一定以为你的问题会放下了;但由一个答案引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头脑是一个制造问题的机器。  所以首先要明白的一件事是:放下疑问。你即刻就成为宗教的。继续疑问——你仍然是哲学的。继续提问你还是停留在头脑里。放下问题——忽然间能量流向一个新的空间:心灵的空间。心灵没有疑问,那里隐藏着答案。  这看起来会自相矛盾,但我还是想对你说:当你的问题停止,答案就来了。如果你继续提问,答案会变得越来越捉摸不定。  你为什麽存在?——谁能回答?如果它能够被解答,你将不再是个人,你会变成一架机器。这个话筒在这里,那有一个理由,可以回答。车在门廊下,问题是可以回答的。如果你的问题也可以解答,你就成了像话筒或车一样的机械——你成了一种效用,一种商品。但你是一个人,不是一架机器。  人意味着自由。为什麽有自由?你可以提出这个问题,但问题是愚蠢的。关於人的疑问无法回答。如果关於人的疑问无法回答,当你对终极,对神提出疑问时,它又怎麽能解答呢?就连关於人的问题都无法解答——关於神,就连准确地提出问题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的努力不是为了回答你的问题,而是让你觉悟到在100个问题中,99个只是愚蠢的,放下它们!一旦你放下了愚蠢的问题——它们看上去非常有哲学意味——唯一的问题留下了,那个问题不再是关於无关紧要的,无足轻重的事情。那一个问题是关於存在,关於你,你的存在。不是你为什麽在这里,不是关於你在这里的目的,而是关於你在这里的存在——你是谁:我是谁?  这能够被了解——因为对此你不必去找其他任何人;你可以走进内在。对此,不必在经文中寻找——你可以向内在看去。为此,你只要闭上你的眼睛,进入你内在的静默。你就会有所感觉——你是谁。你就会尝到滋味——你是谁。你就能闻到它,你就能触及它。这是存在的疑问。但你为什麽在这里,我不知道。没有必要知道。  要明白的第二件事情:每当你问这样一些问题,它们都是头脑的某些状态的暗示。比如,当你痛苦的时候,你问为什麽。当你欢乐的时候,你从不问为什麽。如果你在受苦,你问:我为什麽受苦?可如果你在欢乐地、自在地舞蹈,在深深的满足中,你问。我为什麽欢乐?那时疑问就显得可笑了。  我们对那些我们无法接受的事问为什麽。我们对於受苦、艰难、地狱问为什麽。我们对爱、幸福、快乐、狂喜从不问为什麽。那麽疑问就是一种暗示,那就是你一定在痛苦之中。因此,与其去 问你为什麽在这里,还不如问你为什麽痛苦?那还可以对付,因为痛苦是可以改变的。  佛陀总是对他的门徒说:不要问形而上学的问题,问存在的问题。不要问谁创造了世界,不要问他为什麽创造世界。这些问题只是表明你活在痛苦之中。问你为什麽痛苦——那麽问题是活生生的,可以为此做些什麽,做一些将改变你的苦难的事情,做一些将转换那沉沦在痛苦中的能量,把它从痛苦中释放出来的事情。同样的能量可以变成你存在的花朵。  你在这里——你是谁?那个问题你不能问我。一个真正的问题必须由你自己去面对。我怎麽能回答你的问题——你是谁?如果你不能回答,我又怎麽能回答你的问题,你是谁?无论我说什麽都是从外在而言——你在那儿深深地,非常深地在你自己里面。你必须移向深处,你必须跌入你自己的深渊,进人那个内在空间,除了你什麽人也没有,就连一个念头也不通过。  只有在那个空间你才会有答案——不是一种口头的回答,不是有人将会从你内在说你是个灵魂,或者你是神。没有人会说什麽因为没有人在——绝对的静默。但那种静默就是答案。在那种静默中,你感觉,你了解。没有必要给你任何资讯。不需要一句话。你已经触及了你的根本,你内在最深处的核心。  有一次———一个小男孩在向他的弟弟传授怎样应付上学。  那个一年级学生对他四岁的弟弟说:“对你来说最聪明的办法是不要学会拼写第一个词。你学会拼写‘cat’这个词的一刻你就被套住了。从此以後词语会越来越长、越来越长”。  如果你在这里,你已经拼出了‘cat’这个词。这个问题是我的一个桑雅生,约加·普拉蒂玛提出的。你已经拼出了‘cat’这个词。现在词语将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长——你被套住了!所以与其问你为什麽在这里,还不如运用这个机会。让我,让你自己——走向你存在的一种蜕变。让我进入你!不要问愚蠢的问题。打开你的门。  与其回答你的问题,我能够把你引向一种所有疑问都将消失的内在蜕变——那个答案就出现了。但那是悟出来的。你将领悟它,但你不能够告诉别人。你将领悟它,你的整个存在将显示它;你的眼睛将说出关於它的一些事情,你的周围将有一种光芒。凡是有眼睛看得见的人,他们将会看到你领悟了它。但你将无法说出你是谁。没有词语能够表达它——它是那麽广阔和博大。你能够拥有它,但你无法表达它。  那麽你要什麽呢?我应该给你一个口头答复关於你为什麽在这里吗?你难道不能想像,无论我说什麽都是无关紧要的吗?我可以说:因为在你的前几世中你积德了许多善业,你非常有德行,因此你在这里。那会有什麽帮助呢?那将使你更加自我。但将在你我之间造成一道障碍。不仅不会开放,你还将变得越来越封闭。  你要什麽呢?你要我召唤你就像被选中的少数几个吗?你没有来,但你被召来了?你会喜欢这类答案,但它们毫无意义并且是有害的——因为一旦你开始觉得你是被选中的少数几个,你将错过我,因为所有这些都是自我的诡计。它不停地玩弄着那麽多把戏。  不要索取许多答案。就要那一个答案。那我可以给你指路,我可以把你引向圣殿。一旦进了圣殿,你将会知道。没有其他途径抵达它。  从其他人那里了解的永远不会是真正的知识。它最多只是资讯。从其他人那里了解的永远不会深入内在,它只停留在圆周上。它永远不会渗透到你最深处的核心,它从来到不了家。哲学与宗教的不同就在於此。哲学一直在用问题与答案的方式思考,推理,三段论、逻辑——这是思考。宗教完全不是思考。它更为实际——像科学一样实际,像科学一样实在。宗教的方法不是思索;宗教的方式是体验,更多地静心,在幕间,在空隙中,在停顿中,当一个念头走了而另一个还没有来的时候,你会有开悟和三昧的第一线光芒。  “幕间”这个词很美。它来自两个拉丁词:“inter”和“indus”。“indus”是游戏和玩耍的意思,“inter”是在……之间。“Interlude”意思是在游戏之间。你在玩丈夫或妻子的游戏;然後你玩父亲或母亲的游戏。然後你去办公室玩银行家、商人的游戏——你玩许许多多的游戏,24小时。在两个游戏之间,就是幕间。  走进你自己。每天几次,每当你能有一个机会,放开所有的游戏,只是你自己——不是一个父亲,也不是一个母亲,不是儿子,不是银行家,不是佣人:不是什麽人。这些都是游戏。找到幕间。在两场游戏之间,放松,沉下去,沉到你自己的存在——就是答案了。  我可以教你在幕间沉浸的方法,但我无法给你答案。答案将走向你。只有当它走向你时它才是真实的。真实必须是一个人自己的——只有那时它才是真实,只有那时它释放你。我的真实对你将是一种理论;它完全不是真实。我的真实会遮挡你,而无法使你的眼睛更加敏锐。我的真实会像一种保护层那样包围着你,但它是借来的——真实是不能借的。  第二个问题:  敬爱的奥修,请解释“决策恐惧症”和信徒之间的区别。  这个问题是复杂的,你在领悟它的时候必须非常警觉,因为对於复杂的问题,误解的可能多於理解。  首先:信徒是一个巨大的决策。只有你抛弃了“决策恐惧症”你才能成为一个信徒——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决策,这是一种承诺。如果你害怕担负它并作出决定,你就无法成为一个信徒。这是人一生中最大的决定——将另一个人作为师傅来信任,信任另一个人,用你的一生下赌注。这是一场赌博。需要很大的勇气。太多的人来到我这里;他们说他们想成为我的桑雅生,但他们害怕。这个决定太大了,在作出决定之前,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必须考虑。  决策恐惧症意味着你害怕决定任何事情。信徒是一个决定。如果你生来就是印度教徒,那不是信徒。如果你生在一个印度教徒家中,一个商揭罗来到你的镇上,你去尊敬他,那不是信徒。首先你没有决定去当一个印度教徒。这是巧合,你的印度教只是一种偶然。另一个人是基督徒,主教来了他去表示尊敬——这不是信徒。他从未决定去当一个天主教徒或基督教徒。  事实上,你仍是一个印度教徒或基督徒因为你无法决定摆脱他们。这不是一个决定,而是缺乏决定。因为你害怕决定,你继续你从传统、遗产,从你的父母处所继承的一切。只要想想:人们由他们的血缘来决定自己的宗教——还有比这更愚蠢的吗?宗教由你的血缘来决定?然後拿着穆罕默德的血液,印度教和基督教的血液,去一个专家那里问他哪个是印度教的血液,哪个是穆罕默德的血液。没有专家会给你指出;血液只是血液。血液确有不同,但那些不同不是宗教性的。  由你的出身来决定你的宗教,就好像你用《易经》来决定你的将来,或者去找一个星相学家,由星星或塔罗纸牌来决定你的将来。这些不是决定,这些是如何不作决定的诡计。其他人为你决定。《易经》一书是五千年以前写的——某一个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在为你决定。你要求死了那麽长时间的人决定你的未来。你要求过去来决定你的未来。但这在某一方面是有帮助的,因为你不再需要去决定。如果你是印度教徒,只是由於你的出身……你还没有决定。你所谓的信徒不是信徒,它是决策恐惧症。  只要看看:你在小事上想得那麽多,对大事却想也不去想。如果你去市场买衣服,你决定——日常的事情,琐事,你决定。好像有一条规则,如果你开车开得很慢,就小心地开,可如果你的时速超过50英里你就闭上眼睛。在小事上——买衣服或牙膏或肥皂——你决定。宗教,神,静心,祷告,你让别人来决定。  在大事上你想被蒙眼布遮住,传统就像一条蒙眼布。那些生来并不是瞎子的人,因为一直遮着蒙眼布几乎成了瞎子。你的眼睛戴着眼罩。有些人的眼罩就是印度教,有些人的是基督教,有些人的是香那教,但它们都是眼罩,蒙眼布,社会把它给你因为你害怕睁开眼睛。所以最好让别人决定,那麽你就免去了责任,你可以说:我们服从。传统是伟大的,我们只是追随传统。过去是伟大的,我们追随过去。  你可以把这些事情合理化,但这不是信徒。信徒始终是一种私人的选择。例如,你在这里。我既不是基督教徒,也不是印度教徒,不是伊斯兰教,不是香那教,不是佛教,如果你决定和我一起走,这将是一个决定。如果你患有决策恐惧症,你就不会和我一起走;那麽你将依然停留在你偶然出生的眼罩里。  一旦你决定——“决定”意味着你必须决定,责任是你个人的,这是一种承诺。我知道决定非常困难,因此需要很大的勇气。你可以轻易地成为印度教徒,你可以轻易地成为基督教徒。但和我一起走你必须抛弃你的决策恐惧症。只有那时你才真正成为一个信徒。  所以这取决於在你的头脑中有着哪一类型的信徒。世界上只有很少几个信徒。是的,决定和耶稣一起走的人是信徒。  耶稣路过一个湖,两个渔夫把鱼网撒在湖里。他来到他们身边,把手放在一个渔夫的肩上。那渔夫看着耶稣——那双异常锐利的眼睛,那双异常宁静的眼睛,比湖泊更宁静——耶稣对那个人说,“你在干什麽?为什麽把你的整个生命浪费在捕鱼上?跟我来,我会教你怎麽抓住人。为什麽还要继续把你的生命浪费在捕鱼上?跟我来!”  一个重大的时刻。那人一定在决策恐惧和信徒之间摇摆着。但他鼓起了勇气,他把网扔进了湖里,跟耶稣走了。  当他们出城的时候,一个人跑来对渔夫说,“你到哪里去?你生病的父亲死了。快回家去!”  渔夫请求耶稣的同意:“让我去三四天,这样我就可以为死去的父亲办完最後的仪式,然後我就来”。  耶稣说,“忘了这一切。城里有足够的死人,人们会埋葬死者的,你跟我去!”他跟了,他忘记了他死去的父亲的一切。  这是信徒。那些跟从耶稣的人是信徒,但基督徒不是信徒;现在他们在跟随一种死去的传统。那些跟从佛陀的人是信徒,但佛教徒不是信徒。你是我的信徒;总有一天你孩子的孩子还将记得我——他们不是我的信徒。如果你的孩子开始怀念我,爱我,因为你,那麽他们与我没有关系——那麽他们害怕决定。不要在你孩子的头脑中制造恐惧。让他们自己决定。  如果让人们自己决定,那麽生活会变得非常丰富。但社会企图把决定强加於你。社会担心如果它不能为你决定,你就决定不了。但事实上,为此,你渐渐地丧失了决定事情的能力。一旦你丧失了你的决断,你就丧失了你的灵魂。  “灵魂”这个词意味着你内在的一个完全的整体。它来自重大的、致命的决定。你决定得越多,决定的冒险性越大,你就变得越完整,越明朗。  如果你决定——记住这一强调——如果你决定和我在一起,这在你生命中是一个重大的决定,一个重大的奇迹。但如果你不是那个决定的人——你来这里是因为你的妻子在这里或者你的丈夫在这里,你的朋友在这里,你来这里,你看到那麽多人穿着橙色的衣服走来走去,你开始觉得你是个外人,你开始觉得有些不自在,你看上去很异样,为此你也进入了桑雅生的生活——这是决策恐惧症;这不是信徒。你是随大流。你的桑雅生毫无价值——因为它丝毫不是你的桑雅生。你模仿。永远不要模仿。由你自己定夺,那麽每一个决定都将使你越来越完整。  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奉献你自己,完全地融进去,跟着我向那未知的走去。头脑会制造许许多多的疑问、犹豫;头脑愿意依附过去——但如果你决定,撇开所有这一切,你从你的过去中提升了,你超越了你的过去。  但不要试图玩弄聪明。试着变得真实。不要试图去把它合理化…··咽为你加入桑雅生也许不是你自己的决定。你也许是随大流。那麽你就会使它合理化。你会说:是的,这是我的决定。但你想和谁开玩笑?你只是在欺骗你自己。  我听说过一个趣闻:  母亲在训斥她的大儿子:“我以前告诉过你,你应该在一半的时间里把玩具让给弟弟玩”。  “我是这麽做的”小家伙抗议说,“我是用雪撬下坡的,我让他用来上坡——一半时间!”  不要试图耍聪明。你可以把你的一切决策恐惧症叫做信徒——但你不是欺骗我,你是在欺骗你自己。要清楚这一点。在对真实的求索中需要极大的明晰。  第三个问题:  敬爱的奥修,为什麽我对纪律会有那麽多的反感?有一种吸引和一个声音在说,“你必须!”服从与臣服有什麽不同?  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是不同:服从与臣服是完全对立的。仔细听着。  如果你是臣服的,就没有服从的问题。那时我的声音就是你的声音,你没有服从它。那时我与你不再分离。如果你不是臣服的,那麽你服从,因为我的声音和你的声音是分离的。你刻意地去服从,你把某种约束强加於你。在它後面一定有某种贪图。你一定在寻找某种结果。所以你服从,但在深处你仍是分离的。在深处抵抗仍在继续。在深处你仍在与我作对。“服从”这个词里面有抵抗。  服从是丑陋的。或者臣服,或者自行其是。服从是一种让步:你不想臣服是一回事,你没有自信保持、自己是另一回事。於是你让步。你说:我维持原状,但是服从。我会听从你,无论你说什麽,我会找出办法和途径服从它。  臣服是一件完全不同的事情。臣服中没有双重性。当一个门徒臣服于一个师傅时,他们成为一体,在那一刻二重性消失了。现在师傅不再被看作是分离的,那麽谁将服从,谁又去服从谁呢?  “为什麽对纪律会出现那麽多的反感?”  因为臣服还没有发生。不然的话,纪律是美的;没有什麽像纪律那样。如果臣服发生了,那时你不再强迫修行,它自然就来了。当我对你说些什麽,你是巨服的,你听我的声音就是你自己的。事实上,你即刻就会看到这就是你想做的,但你对它还不清楚。你将会领悟到我对你说的就是那些你在黑暗中摸索的。你对它有某种感觉,但事情很模糊——我为你把它们弄清楚。我代你说话,我把你自己心灵的欲望带给你。  在臣服中它会发生。那麽把它称作“服从”还有什麽意思呢?这不是服从。在服从里面,藏着某种冲突。  我听说过一件趣闻:  有个人与他十几岁的儿子有些问题,於是他把儿子送到一位老朋友掌管的养牛场。年轻人在牧场干了几个月後,他问他的进步如何。  牧场主朋友说:“他干得很好。他已经开始说牛的语言。”  “听起来不错”。  “可是”,那老人一本正经地说,“他还没有学会像牛一样思考”。  那就是区别。一旦你开始像牛一样思考,那就没有任何服从,或者不服从的问题了。一旦你开始像我一样思考,那就没有问题,没有疑问,没有冲突,没有对抗,没有努力。事实上你没有跟着我,你在跟从你自己。在深深的臣服中它就发生了。  一般来说,人们对巨服有着非常错误的概念,尤其是在西方。臣服是一个深刻的东方概念。人们认为在巨服中你的个性丧失了。事实上在臣服中你的个性第一次变得清晰了;因为如果你放弃,你放弃自我,不是个性,不是独特性。只是你是什麽人物的错误概念……你放弃那个概念。一旦那个概念被放弃,你就自在,你就成长;你的个性完好无损,事实上越长越大。当然不会有“我”的感觉,但一种茁壮的成长将会发生。  如果没有臣服,那麽关於如何服从会出现成百万的问题。  我应邀去一个讨论会;许多大学的正副校长聚集一堂。他们非常担心学校、学院和大学的无纪律,他们非常担心新生代对教师的轻视态度。  我听了他们的观点,我对他们说,“我觉得最基本的东西被忽略了。一个教师是一个自然地受到尊敬的人,所以一个教师不能要求尊敬。如果教师要求尊敬,他只是在说明他不是一个教师;他选错了职业。那不是他的行当。对一个教师的定义就是一个自然地受到尊敬的人;不是你必须尊敬他。如果你必须尊敬他,这算是哪门子尊敬?只要看看:‘必须尊敬’——全部的美都丧失了,这种尊敬是没有活力的。如果必须去做它,那麽它就不在。当它在的时候,没有人意识到它,没有人对它有自我意识。它只是在流动。每当教师在的时候它只是在流动”。  於是我请求讨论会:“与其要求学生尊敬教师,请你再作决定——你们一定是错选了根本不是教师的人来当教师”。  教师就像诗人一样是天生的,它是一门伟大的艺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教师的,但是因为普及教育,需要成百万的教师。只要想想那麽一个社会,它认为诗歌将要由诗人来教,每个人都得学诗歌。那麽就需要成百万的诗人。当然,那时会有诗歌培训学校。那些诗人将会是伪造的,他们会要求:为我们喝采!——因为我们是诗人。你们为什麽不尊敬我?这就是出现在教师身上的情况。  过去只有极少几个教师。人们往往旅行几千里去找一位教师,与他在一起。有着极大的尊重,但那尊重取决於教师的质量。它不是一种对门徒或学生的期望。它只是一种发生。  如果你臣服,服从就会不知不觉地发生。不是你必须遵从——你只是发现自己在遵从。有一天你只是认识到你在遵从的事实,没有冲突,没有对抗。你越是试图服从,就会滋长更多的对抗。  我听说:  一位女士对她的医生抱怨说:“你就是不知道我有多难受。唉,我甚至不能吃你告诉我不要吃的东西!”  一旦你对某人说:不要做这个!内在就会出现去做它的欲望。不要吃这个——内在就会出现去吃它的欲望。头脑总是反作用的;头脑的作用就是否定,说不。  只要看看你自己,你在一天中说了多少次不,减少那个比例。看看你自己,你说了几次是——增长那个比例。渐渐地你会看到随着是和不之间比例的轻微改变,你的个性从根本上发生变化。看看有多少次,说是更容易时你却说不;并没有真正的必要说不。有多少次你可以说是,但你或者说不或者不出声。  当你说是,那是对抗自我的。自我咽不下是;它是靠不养活自己的。说:不!不!不!自我在你内部膨胀。  只要去火车站:你也许独自站在视窗买票,但售票员会开始做一些事情,他不会看着你。他试图说,“不”。至少他会让你等待。他装出非常忙碌的样子,他会查看这个或那个登记表。他将迫使你等待。那会给予一种权力的感觉,他不是普通的职员——他可以让任何人等待。  在苏俄早期,列·托洛斯基任国防部长。他对规则、纪律,这个那个的,非常严格。那时将有一个共产党的会议,他负责发放通行证。他完全忘了他也需要一张通行证进场。当他去那儿时,一位站在门口的员警拦住了他。他说,“你的通行证呢?”  列·托洛斯基说,“你不认识我吗?”  他说,“我当然认识你——你是我们的国防部长。可你的通行证呢?”  托洛斯基说,“看看你手里拿着的那些通行证吧,它们都是我签署的”。  员警说,“也许,但这是规定,没有通行证谁也不能进场。所以还是回家去找一张通行证吧”。  列·托洛斯基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可以看到那天他感到多麽强大——对国防部长说不,让他觉得渺小”。  人们一直在说不。孩子对母亲说:我可以出去玩吗?即刻她就会不加思索地说:“不!”耍手腕!在外面,到外面去玩有什麽错?那孩子就是要去,孩子坚持。他会发一顿脾气,然後母亲说,“好吧,你去吧”。起先,一开始就可以这麽做,可就连母亲也不愿失去说不的机会。  首先进入你头脑的是不。是几乎是困难的。你只有在感到实在无能为力时才说是,你必须是个说是的人,放弃说不。  一个宗教人是一个对存在说是的人。  从那个是中,神诞生了。  是乃神之父。  那种是的态度是宗教的态度。  但是记住:我不坚持服从。或者完全与我一起,或者与我毫不相干。折衷是不好的,折衷致命。折衷将使你变得不冷不热,没有人能够在那种状态中昇华。折衷出自於恐惧。拿出勇气:或者与我同行,或者不与我同行——但不要站在中间。不然,你头脑的一部分会一直说:我必须跟从,我必须做这个,另一部分将会一直说:不,我为什麽干这个?这种内在的持续冲突分散能量,它是破坏性的。它将毒害你的整个存在。  第四个问题:  敬爱的奥修,假如没有一点空隙怎麽办?  向里面看看,从来就不会这样,你也不可能是例外。所有向内在探寻的人都经历过空隙。空隙存在,但你没有看过,所以问题中有“假如”。请不要问“假如”的问题。我不谈论理论,我谈论事实。  好比有人说:假如里面没有心脏怎麽办?但那个假如是臆想性的。闭上你的眼睛,你就能听见心跳。如果你问这个问题,心脏一定在那里。  如果你提出这个问题,空隙肯定在那儿。没有空隙,思想就不会存在。两个词中间的空隙是必要的;不然两个词将不是分开的,它们会重叠在一起。在两个句子中间有一个空隙——必须如此,不然句子之间,两个念头之间就没有分隔了。  只要向里面看看……  一天晚上,一个农夫在晚饭桌上非常恼火。  “一个小时前我叫你们来帮忙的时候,你们都到哪儿去了?”他质问道。  一个儿子说,“我在牲口棚弄一只鸡”。  另一个说,“我在阁楼上放一把锯”。  第三个说,“我在爷爷的房间开锺”。  第四个说,“我在厨房里放一个捕鼠器”。  “你们倒都有好去处!”农夫嚷了起来“那你去哪儿了?”他转身问最小的儿子。  “我就在门口的台阶上坐着”。  就这样找一些你能够只是“静静地坐着”的时刻,即时你就在空隙中了。静静地坐着,你将会在空隙之中。  意念是入侵者;空隙是你的真实本性。意念来来去去。你内在的空始终存在;它从不来,也从不去。空是背景,意念衬着它动来动去。就像你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字——黑板在那里,你用白粉笔写字——你内在的空起着黑板一样的作用,意念在黑板上动来动去。  慢下来!放慢一些。只是静静地坐着,放松下来,不刻意地做什麽事。如果你提出“假如”的问题,你在浪费时间。在同样的时间用同样的能量,你能够体验到那些空隙,你即刻会变得非常的富有。一旦你体味到那些空隙,头脑对你的约束就消失了。  最後的问题:  敬爱的奥修,谁在乎?这是创造性的冷漠,还是睡眠?请评说。  创造从来不是冷漠的。创造在乎——因为创造就是爱。创造就是爱和关心的作用。创造不会是冷漠的。如果你冷漠,渐渐地你所有的创造力都将消失。创造需要激情、活力、能量。创造需要你保持流动,一种热情奔放的流动。  如果你冷冷地看着一朵花,花是不会美丽的。在冷漠中,一切都变得平庸。於是一个人冷漠地活着,错缩在自身之中。这种不幸发生在东方,因为宗教拐错了弯,人们开始认为你必须冷漠地对待生命。  一个印度教遁世者有一次来看我。他环顾一下我的花园,有许多花,他来看我时我正好在花园里做事。他说,“你对花和园艺感兴趣吗?”他脸上有种责备的表情。他说,“可我还以为你对这一切准是漠不关心的呢”。  我不冷漠。冷漠是否定的,它是致命的,它是逃避现实。当然,如果你变得冷漠,许多事情将无法干扰你;你将在你的冷漠包围之中生活。你不会分心,你不会被打扰,但只是不被打扰不是最重要的。你将永远不会快乐和热情洋溢。  在东方,许多人认为宗教的方式就是冷漠。他们远离生活,他们变成了逃避者。他们没有创造任何东西。他们像植物般活着,他们以为他们达到了什麽——他们什麽也没达到。  达到总是积极的,达到总是富有创造力的。神就是创造——你怎麽能靠冷漠去达到神呢?神不是冷漠的。他甚至关心小小的草叶,他也关心它们。他对画一只蝴蝶的关心,就像他对创造一个佛的关心一样多。  整体在爱着。如果你想与整体合而为一,你必须爱。冷漠是一种慢性自杀。在深深的爱之中,那麽深以至你完全在你的爱中消失,你成为一种纯粹的创造的能量。只有那时你加入了神,你与他携手共进。  对我,创造是一种祈祷,创造是静心,创造是生命。  因此不要害怕生命,不要把你自己关闭在冷漠之中。冷漠将使你迟钝,你将失去所有的灵敏;你的身体将会变得迟钝,你的智力将会变得迟钝。你将活在一个黑洞之中,害怕光亮和太阳,害怕风、云和大海——害怕一切。你将裹着冷漠的毯子,你会开始死亡。  动起来!成为动态的!无论你做什麽,满怀着爱去做,让这个行动成为创造和神性。我不是说你们所有的人都应当成为画家和诗人;那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你可能是个家庭主妇——你的烹调可以是创造性的。你或许是个鞋匠——你的制鞋可以是创造性的。无论你做什麽,全身心地做,如此热爱,如此亲切;沉浸在其中,那麽你的行为就不是外在的东西了。你进入你的行动,你的行动成为一种满足。那时我把你称作宗教的。一个宗教人,一种宗教意识,是具有无限创造力的。  永远不要用这样的句式:谁在乎!那种态度来自於自我——谁在乎!不,如果你真想成长,关心更多的东西。让关心成为你生命的整个风格。关心每一件东西。不要在伟大或渺小之间制造任何界限。很小的事情……就是擦地板,也要投之以深深的关注,就好像它是你爱人的身体,忽然你会看到你在你自己的创造中重新诞生。  每一个创造性的行动对创造者来说都是一种新生,每一个冷漠的行为都会成为一种自杀,一种慢性死亡。溢出来,不要吝啬。不要试图握住——分享!让关爱成为你生命的中心。那麽就没有必要去教堂,没有必要去寺庙,没有必要跪在任何一个神面前祈祷。你那蝴蝶般的生活,你的生活方式,就是祈祷。你所触摸的一切都将变得神圣。我是说一切,无条件的。  爱使一切神圣。不关心使一切丑陋。  今天就到这里。  静默的演讲  奥修一直谈到静默,今天他以静默来演讲,他的无声之声在内心深处被听到了。他的讯息很清楚,而且很大声,他不言而言。  看见了牛,抓住了牛  .看见了牛  「黄鹂枝上一声声,  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  森森头角画难成?」  我听见夜莺的歌声,风和日丽,沿岸的柳树绿了,这里,没有牛能够躲藏,什麽样的艺术家才能画出那强壮的头颅,那威严的牛角?  当一个人听见声音的时候,他会感觉到它的本源。一旦六感交融,就入门了。一个人无论从哪里进入,他都会看见牛的头颅!这个整体就像水中的盐,就像染料的颜色。再微小的东西也不会从自身分离。  .抓住了牛  「竭尽神通获得渠,  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  又入烟云深处居。」  在奋力拚搏中我抓住了它,它强大的意志和力量无穷无尽,它奔向那耸入云端的高原,或在那深不可测的山谷站立。  它长久地住在森林中,可今天我抓住了它!对景色的迷恋困扰了它的方向,渴望着更加甘美的青草,它四处路跄。它的头脑仍然固执而放纵。如果我想要它驯服,我必须举起鞭子。  我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人类是唯一画出他的图画,画出他自己的图画的动物。没有其他动物曾经那麽做过。他不仅措出自己的图画,他站在镜子前面,看着他自己被反映、被反射。不仅如此——他站在那面镜子前,看着他自己的映射,看着他自己注视着他的映射,如此这般。因此,自我意识产生了。因此,自我产生了。因此,人对映射的兴趣渐渐地超过了对现实的兴趣。  看看你自己的头脑!你对一张色情照片比对一个真实的女人更感兴趣。照片牢牢地抓住了人的头脑;於是人类就生活在想像之中。自我认识在想像中是不可能的。你对现实必须比对映射更感兴趣。镜子必须被打碎。你必须回家;否则。你离自己越来越远。  这种对反映、想像、幻想、念头、形象的兴趣,是人类无法了解自己的根本原因。他对自己一点都不感兴趣。他对别人的看法,他们会怎麽看他更感兴趣。那又是一面镜子。你一直在担心别人会怎麽看你,你一点都不担心你是谁——那不是一场真正的探索——而是担心人们会把你看成什麽。於是你不停地包装自己。你的道义,你的美德,除了包装什麽都不是,那麽你在别人的眼里看起来就会美丽、善良、正直、虔诚。但这是一种极大的损失。  如果人们认为你虔诚,那不会使你虔诚。如果人们认为你幸福,那不会使你幸福。一旦你踏上了错误的跑道,你会错过你整个的生命。  要更关心幸福而不是被看作是幸福的。更关心美丽而不是被认为是美丽的——因为想法不能满足你的乾渴,想法无法满足你的饥饿。人们是否认为你丰衣足食并不是问题;你无法欺骗身体。真正的食物是必需的,食物的图片没有用。真正的水是必需的,水的图片,水的分子结构没有用。H。O无法消除你的乾渴。一旦你明白了这点,那麽发现就开始了;那麽你就在寻找 牛。  观照你自己。你将在一天中多次抓住自己,考虑的不是现实而是假设。看着一面镜子,想着你正在看着自己,是最荒唐的事情之一。被反映的那张脸不是你的脸;它只是外表,它只是圆周。没有镜子能够反映出你的中心。圆周不是你,圆周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它是一种流动。  你为什麽如此被形式所吸引?为什麽不是现实?一个在探索自身的人,一个对自我认识感兴趣的人,在不断地打碎所有的镜子。他不会因为别人看着他就微笑,一个微笑能使人对他有个好印象,他只在自己想笑的时候才笑。他的微笑是真实的。它不依赖於他人,它不依赖於观看者。他活出自己的生命,他不总是试图让一位观众相信“我是如此这般”。  记住:太多地关注於让别人信服的人,是空虚的,内在是空的。他们没有任何真实的东西。否则,欲望就会消失。如果你是个快乐的人你就是个快乐的人,你不去想它,不去想它必须在别人的眼睛里反映出来。你从来没有不停地收集意见。无论你认为你有什麽个性,只要去分析它,你就会发现数千人在谈论你,你收集了他们的看法。你母亲说了什麽,你父亲说了什麽,你的兄弟、朋友、社会说了些什麽,你把那些聚集在一起。当然,它将是矛盾的,因为有这麽多人,这麽多镜子。你的个性是一种自相矛盾的东西。你无法把它称作自我,因为只有当你放弃在矛盾中生活,自我才是可能的。但为此你必须进入内在。领悟的第一步是你的自我已经在等着你,在里面。你不必去看任何其他人的眼睛。  不要相信镜子——相信现实。  我听说,有一次:  一位老牧师让一个政客走到雨里去,并朝天仰起头。“这将给你带来一个发现”,他保证。  第二天政客回来了。“我遵照你的劝告”,他说,“雨水顺着我的脖子淌下来,我觉得像个傻瓜”。  “好啊”,老牧师说,“对第一次尝试来说,难道你不认为这是个很大的发现吗?”  如果你能够了解你的愚蠢,这是一个很大的发现——是的,它是,因为以此为起点你开始了一次朝圣。  一个人老是担心他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担心自己在镜子里看起来怎样,他是个傻瓜,因为他浪费了本来可能有无数经历的许多机会。但他还没有跨出第一步,害怕他看上去会像一个傻瓜。不要害怕愚蠢,不然你将永远是个傻瓜。  总有一天你不得不认识这样一个事实——到现在为止你一直生活在愚蠢之中。如果你一直以这种方式活着——通过镜子、反映、观念——你会渐渐地丧失你的个性,你成为大众的一部分,你失去了你的灵魂。那麽你就不是一个真实的个体。  “mass(群体)”这个词来自一个拉丁词根massa。Massa的意思是一团可以被铸造、揉捏的东西。当我说你变成一团东西,我是说你在不停地被别人铸造着、被别人揉捏着。但你允许它,你与它合作。你通过各种努力成为群体的一部分,一群人中的一部分,因为单独的你失去了你的个性。你全部的个性都是通过群体的。  那就是为什麽人在退休以後会加速死亡。心理分析学家认为至少缩短了10年的寿命。政治家,当他们在位时,是非常健康的;一旦他们离开了权力,他们的健康消失了,他们不久就死了——因为离开了权力他们的全部个性开始像一个梦一般消失。离开了办公室,忽然你什麽人也不是,你一生并没有什麽了不起,但你一直相信着你在自己周围造成的假像。  一个大官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一旦他的职位没有了,一切了不起的东西都消失了。一个富人因为钱多就认为自己很富有;他觉得他是个大人物。如果他突然破产,不仅他的财富消失了,他的灵魂也消失了,他的全部个性都没有了。那是一条纸船,那是一座用扑克牌搭起的屋子——一阵微风吹来就一切都完了。  自我认识意味着你必须明白一件事:你必须立刻直接地认识你自己——而不是通过他人,不是凭藉他人。没有必要去问任何人;问别人:“我是谁?”是多麽愚蠢,有谁能够回答呢?走进去——那才是寻找 牛。走进你自己的能量;它存在。只要品尝它,只要融入它。  一旦你明白你必须完全单独地向你的内在探索你的个性,你就不受大众、受群体的影响了。个体诞生了,你成为一个个体,独一无二的。记住:当我说“个体”时,并不意味着自我主义者。一个自我主义者总是群体的一部分。自我是你所收集的所有关於你的意见,因此,自我是十分矛盾的。有时它说你不美,很丑;有时它说你非常美丽,非常可爱;有时它说你是个傻瓜;有时它说你是个聪明人——因为在那麽多的情况下有了那麽多关於你的说法,你把它们全部收集起来。  自我总是有麻烦。它是个假玩意儿。它看起来好像是这样,但它不是这样。  当你成为个体的……这个词是好的;它意味着不可分割的。个体意味着无法分割的,无法承受任何隔离的,不能有两个,成双的或许多的,而是完全单一的,不存在任何分裂;那时你就是一个个体。它与自我无关。自我对它来说是障碍因为自我总是分裂的,那麽的支离破碎。有许多次人们来我这里,我问他们:你快乐吗?——他们耸耸肩。我问他们:你们不快乐吗?——他们又耸耸肩。他们认不清自己处於什麽精神状态,因为他们内在有许多精神状态混合在一起。他们对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说是和不。  我听说有位政界首脑深受人格分裂之苦,这是精神分裂症的开始。他进了医院。在日常事务中,他也变得犹豫不决。他无法作出一般的决定:是否去洗手间,吃不吃这个,穿不穿这些衣服——小事,琐碎的。任何必须决定的事都会在他内部造成颤抖。他在医院接受了6个月的治疗,当医生决定他完全没事了,他们对他说,“现在你可以走了。你现在正常了;问题消失了。你说呢?”  他说,“是,也不是”。  自我是众多的,它永远不是一个,因为它是从如此多的人那里收集来的,它不可能是一个。你是一个,自我是许多个。如果你认为你是自我,那麽你就走上了疯狂之路。一旦你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见到牛的脚印。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周游全国。他总是带着他的相机。在喜玛拉雅山他感兴趣的不是喜玛拉雅山,他的兴趣在於拍照。一个月圆的夜晚我们看着泰吉·马哈尔陵,他兴致勃勃地拍照。过了一会儿,我问他,“你在干什麽?泰吉·马哈尔陵在这儿;我看你根本不看泰吉·马哈尔陵。你一直在操心你的照片,照片是不是出得来,光线合适不合适”。  他说,“为什麽要为泰吉·马哈尔陵操心?接下来我就要为整个旅行做一本美丽的相册,然後我就可以坐下来看了。”  这就是“柯达狂(kodakomania)”:对照片比对现实更感兴趣。对现实更感兴趣吧。每当你的头脑想把你从现实中拖开——用照片,想像、梦幻——要警觉,回来。回到此刻中来。  一位医生过去常来这儿,现在他从普那转走了。他总是不停地做笔记;当我在说话时,他会做笔记。我告诉他,“当我说话的时候,试着去领悟”。  他说,“但做笔记是好的,因为以後,在家里,从从容容地,我可以翻看并且领悟”。  现在这个人将永远无法领会我说的话,因为这不是做笔记的问题,这是一种视野的传达。他从来不看着我,因为他在看他的记录。我想他也做不了笔记,因为在他写的时候,我又说了另一些东西,他错过了。笔记只是些零碎的东西。然後他会综合这些东西——这个整体是他的,不是我的。  你在这里必须实实在在地与我在一起,完全地与我在一起。那麽……那麽一种新的领悟升起了。那应该成为你的生活方式,就是那种风格。不断地投身于现实,参与现实。不要做旁观者,不要对照片过分地感兴趣,不然,渐渐地,你将失去感觉现实的能力。但头脑有陈旧的,根深蒂固的习惯,开始那将是一场持续的搏斗。头脑就像一个推销员。  我听说过一件轶事:  一个推销初级百科全书的推销员站在门口,想说服一个五岁男孩儿的母亲买那一套书。  “这些书将回答你儿子提出的任何问题”,他让她相信。“你有了这些书就永远不会对任何问题答不上来”。他拍拍男孩子的头,“来吧,小家伙,问我个问题,随便什麽问题,我要让你母亲看看,只要查一查这其中的一本,回答问题是多麽容易。”  小家伙想了一会儿,然後问:“上帝开的是那种车?”  生活就是如此。头脑就像那个推销员和不列颠百科全书。头脑在不停地积聚东西,把所有的经验编起目录来——分门别类,归档,以便将来在适当的时间能够使用。但生命是那麽生动,它从不重复地问相同的问题。如果你过分依赖你的头脑,那麽无论你回答什麽都不在点子上——它永远不能。生命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这就像一个小孩子问,“上帝开的是那一种车?”  你对此也可以设法找出一些答案——劳斯莱斯,或者别的什麽——但孩子将不会再问相同的问题。孩子的好奇心大於任何百科全书。生命是那样的常新,没有书本能够解答真实的处境。  所以与其多点知识,还不如多些警觉。如果你过分博学,你会收集图片、记忆;你会不停地记录;你会不停地比较你的笔记。你来到一朵美丽的玫瑰面前,你会与你过去见过的别的玫瑰比较;或者你将它与你希望在未来看到的玫瑰作比较——但你将永远无法看到这一朵玫瑰。只有这支玫瑰是真实的!在你记忆中积存的玫瑰是不真实的,你所梦想的玫瑰也是不真实的。只有这支玫瑰是真实的。记住这一支,此时此地。  如果你把能量从头脑转向觉悟,你将即刻觉察到牛的脚印。一般来说,你随大流。这很方便,也很舒服;就像镇静剂。随大流你就不必担心;责任是群体的。你可以把所有的问题留给专家们。你可以依赖于久远的传统,前辈们的智慧。当那麽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时,仿效他们比干你自己的事要容易得多,因为一旦你开始做你自己的事,疑问就产生了:可能—…·你是对还是错?当一大群人在干一些事情,你是它的一部分。从来不会出现你是对还是错的问题。“这麽多人是不会错的,”头脑不断地说,“他们一定是对的。这麽多世纪以来他们都在做同样的事情,那里面一定有真理。”如果你产生疑问,那麽这疑问是你的过错。一群人世世代代都在於某一件事情。一个人很容易就跟着,模仿着。可一旦你模仿他人,你将永远不会知道你是谁。自我认识变得不可能。  在马来语中,他们有一个词Lattah,这是个非常美丽的词。这个词的意思是:人们因为害怕而模仿他人,出於害怕人们模仿他人。你观察过吗?如果你坐在一个剧场里,突然间剧场着火了,人们开始奔跑,你会跟着众人——无论大夥到哪里去。当船下沉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所有的人都朝着一个方向涌去,他们全部都挤在一边,那只能加速船只的下沉。  每当你害怕的时候,你失去了个性。於是就没有时间去想,去静心,也就没有时间作出你自己的决定;时间是短暂的,决定是必须的。人们在害怕的时候模仿他人。但一般来说,你生活在模仿之中,你生活在一种持续恐惧的状态之中。大众不喜欢你标新立异,因为这也会在别人的头脑中制造疑问。  如果有一个人与大众背道而驰——一个耶稣或一个佛陀——大众对这个人的感觉不会好,大众将摧毁他;或者,如果那个群体是非常有教养的,大夥就崇拜他。但两种方式是一样的。如果那个群体是带点野性的,没有文化的,耶稣将被钉上十字架。如果那个群体是像印度人那样——非常有教养,有世代的文化、非暴力、爱和灵性——他们将崇拜佛陀。但他们在崇拜中说:我们是不同的;你是不一样的,我们无法跟从你,我们无法和你一起来。你是好的,非常好,但好得不像是真的。你不属於我们。你是一个神——我们将崇拜你。可不要麻烦我们;不要说那些会动摇我们,会扰乱我们安眠的东西。  杀死一个耶稣或者崇拜一个佛陀——两者是一样的。耶稣被杀,那麽众人就会忘记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存在,因为如果这个人是真实的……而这个人的确是真实的。他的整个存在是那麽充满欢乐和祝福,而他是对的;因为真实是看不见的,只有从一个真实的人的芬芳中可以感觉到。欢乐能够被别人感觉到,那是此人真实存在的凭证。但如果这个人是对的,那麽众人都错了,这太过分了。整个群体无法容忍这麽一个人;它是一根刺,会紮人的。这个人必须被除掉——或者崇拜,那麽我们可以说:你来自另外一个世界,你不属於我们。你是个异物,你不是一种常规。你也许是例外,但例外恰好证实了常规。你是你,我们是我们:我们将继续走我们的路。你来了很好——我们非常尊敬你——但不要打扰我们。我们把佛陀放在寺庙里,於是他不必进入俗世;否则他会制造麻烦。  出於害怕你继续跟从他人。出於害怕你无法成为一个个体。所以,如果你真是在寻找牛,那麽放下恐惧,因为探寻就是那样的,你将在危险中前行,你将要冒险。社会和大众不会有好感。社会将给你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好让你返回,再次进入常规。  关於人首先我告诉你的是,他对照片比对现实更感兴趣,对镜子里的比对现实中的更感兴趣,对自己的形象比对自己更感兴趣。关於人要记住的第二件事情是:人是唯一直立的动物,——唯一用两条後腿行走的动物。这就给人创造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情形。  动物用四条腿行走。它们只能看着一个方向。人靠两腿站立——他可以同时眼观四方。他没有必要把整个身子转过来;只要转动头部就可以看到所有的方向。由於这种可能性,人就成为一名逃避者。每当有危险,不是迎着危险搏斗,而是逃避。在动物必须迎战敌手的情况下,人试图逃避。所有方向都能走。敌人来自北面——一头狮子站在那儿——那时,对人来说所有方向都可以逃;他可以逃跑,他可以逃避。  人是动物中唯一的逃避者。就以同动物的搏斗来说,这并没有什麽错——人在野外有很长时间了。他还在避开狮子和老虎;过去一定有过许多经验。但那种逃跑主义在人内部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机制。他在心理方面也做着同样的事情。  如果有恐惧,他不愿迎着它上,宁可走向另一个方向——祈祷上帝,请求帮助。感到贫乏,内在的贫乏,他不愿面对它,宁可继续积聚财富,以便他能够忘记他内在是贫乏的。眼看着自己不了解自己,他不愿面对这种无知,宁可继续积累知识,变得博学,像一只学舌的鹦鹉,不停地重复着借来的东西。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
正序
倒序
奧修 禪宗十牛圖
奧修 禪宗十牛圖-2
奧修 禪宗十牛圖-3
奧修 禪宗十牛圖-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禅宗十牛图
禅宗十牛图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