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问答750题 海尸道人著-3

398.问:参禅至存亡自由地位,死后能否脱离轮回?  答:参禅若果到存亡自由地位,乃一自由一切自由。说什么离与不离,幸勿呓言!  399.问:心经注以何种为最佳?  答:《心经》注解金陵刻经处有心经五家注,系五种注本合订,皆有至理。  400.问:《法华经》以何注为最佳?  答:法华经是佛一代说法圆满之教也。阐发此义,要推天台智者大师之《法华玄义文句》矣。然卷帙甚巨,如求简要,则蕅益大师之《法华会义》亦可。  401.问:《无量寿经》以何注为最佳?  答:《无量寿经》注,某所见者唯隋慧远义疏一种。清彭绍升居士有著《无量寿经起信论》,亦可参考。  402.问:《观无量寿佛经》以何注为最佳?  答:此经现见两注:一为智者大师疏《四明知礼钞》、一为善导大师《四帖疏》,并皆佳妙。然以净土专家而言,则取善导疏也。  403.问:《圆觉经》以何注为最佳?  答:圭峰宗密之《圆觉大疏》。  404.问:《维摩诘经》以何注为最佳?  答:智者大师《疏》。  405.问:一切经首,必有六种成就之文。其处成就文,必标明某国或某城某地。而《圆觉经》首处成就文,独不标明处所,究竟作何讲解,方有指归?  答:《圆觉》为顿教大乘之经。说经之处,名为他受用之实报土。说者听者俱在定中,故云薄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此证教主在定中也。一切如来至不二随顺数句。指佛自受用土,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即他受用土也。其文殊等十二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此证教伴在定中也。以不入定,不能同住如来平等法会故。尔时如来,仍住舍卫祗园,文殊仍在震旦五台,主伴即在当处入定,平等法会亦即在当处也。故曰:“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即此意也。其十二上首,各有请说之仪,一一俱在定中,作诸法事。故曰不起寂灭定而现诸威仪者,亦此意也。  406.问:《圆觉经》多贤宗注解,而无台宗疏释。若据五重玄义判之,当若何?请指示之。  答:《圆觉经》若论五重玄义,当以单法为名,无人无喻故。以净圆觉心为体,必先悟此净心故。以圆修正观为宗,非修此不成真因故。以除疑破妄为用,非除妄不能趋果故。以圆顿生酥为教相,说在第三时方等故。将此五重玄义之名,顾名思义,一经大旨,思过半矣。  407.问:心意意识等相貌未晰,而遽讲《圆觉》,恐于圆觉未能了悟。拟先研究八识,当否?  答:《圆觉》本性宗经也。必先悟净圆觉。即依净圆觉心,立行造修,于心意意识等相貌,似不必先明,又不必于诸识名相而配诸分别也。若谓先研究八识,亦未尝不可。  408.问:《金刚经》真空无相之义若何?  答: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则真必无相,无相故曰空,乃至空无空相,故曰真空。然无相者。相本是无,非相有而无之也。本无相而世人以为有者,必有所住耳。故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方便奈何。则曰: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露电可矣。  409.问:《涅盘经》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不知如何解释?  答:此四句义亦深远,今且以浅近言之:上二句是世间因果,下二句是出世因果。行谓心行、(属心)行事。 (属境)皆是变幻无常。故感生世间生灭之苦果。生固是动相,生灭之灭,灭必还生,犹是动相。惟生灭俱灭,寂然不动,故曰寂灭。以能灭此生灭为因,则感不生不灭之乐果也。  410.问:《华严经》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不知如何解释?  答:此偈示心佛无差别之旨。人皆有心,故人皆可以为佛,其差别只在迷悟耳。不了知者迷也,欲了知者在迷而求悟也。观法界性者,悟之之方也。应观者,要其悟也。三世一切佛,广矣大矣,高矣邃矣,不可思议矣。然人若了知,不外心造。欲了知者,其法奈何,是在观法界性而已。法界者三世一切法千差万别,自凡言之,则为众生法,自圣言之,则为佛法。性者不妄不变之体,所谓真如也。从千差万别法界之中,而观察其真如之性,自能恍然于心具法界心造法界,而即此广大高邃不可思议之佛法,皆我性分中事耳。苟明此理而不发菩提心者,未之有也。苟既发心而不能成佛者,未之有也。地狱众生,闻此偈而得度,不亦宜哉!  411.问:《华严经》有“三世一切佛”一语。敢问何故必言三世?  答: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欲尽一切时间,故必言三世。  412.问:《四十二章经》中:“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四句。不知如何解释?  答:此佛示如幻法门也。世间造业,一切如幻。出世修行,亦复如幻。念其念,行其行,言其言。为世间造业之相。然其念、其行、其言,本无自体,缘内外妄想、妄境而有。如镜中花,如水中月,见有花月,何尝有花月哉?此念、行、言亦然,故曰无念、无行、无言。故世人曰造念、行、言等三业,其实所念者,乃是无念之念。所行者,乃是无行之行。所言者,乃是无言之言。世人不知,妄执为实,横起爱嗔,招诸苦报。吾佛悯之,说法对治,劝人依法修行,度诸苦厄。在佛视之,如折花于镜、捞月于水相似。虽折得花、捞得月,而实与未折、未捞等,故曰善巧方便,此即修无修修之意也。  413.问:《华严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重。”何谓法供?  答:经云: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是也。  414.问:《四十二章经解》中:“见思情欲,耽染生死,如触此岸。无明情欲,耽染涅盘。如触彼岸。”下三句不知如何解释。  答:烦恼有根本枝末二别。见思为枝末烦恼,无明为根本烦恼。二乘圣人以根本烦恼尚未断除,故于涅盘而生耽染。凡夫边是生死。譬如此岸;圣人边是涅盘。(不生不灭即生死之对面)譬如彼岸。凡夫二乘,彼此耽着,俱是有病。惟菩萨大士,不住生死,不住涅盘,方为中道。此即佛之大般涅盘,亦名无馀涅盘。若二乘所住涅盘,则为有馀涅盘。《法华经》所斥为化城者也。  415.问:《四十二章经》中“言语道断,非物所拘”一句,不知如何解释?  答:不可思议,故言语道断;清净自在,故非物所拘。  416.问:《四十二章经》中有“心如功曹”一句,功曹二字不知如何解释?  答:功曹谓办事之长官。  417.问:《四十二章经》中有“无修无证难”一句,何谓无修无证?  答:此句不易道。彼无修无证者,乃证到彻底之人,即所谓无心道人也。  418.问:《佛遗教经》谓不得合和汤药,是否指医生而言?  答:是指医生。  419.问:初学宜先习何经?  答:习有二种:一者诵习,二者修习。诵习、则今人常诵之《心经》、《金刚》、《弥陀经》,皆可先习。若言修习,则以众生根钝,深广难期,便捷之法,莫若念佛。故以先习《阿弥陀经》为宜。他若《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文句利达,陈义平易,亦初学所宜修诵者也。  420.问:同一佛经,何故分诵习修习?  答:将经文逐字逐句,朝夕讽诵,不求其义,如持咒然,但一心而已,此为诵习。博考经义,深思明辨,按照经中所示之法,而身体力行之,此为修习。一往而论,诵习得福,修习得慧,此其所以别也。  421.问:《八大人觉经》言简意赅,如能持诵,其效验较他经为捷,其功德亦较他经为优。尊意如何?  答:尚有言简意赅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  422.问:大乘中最胜而最短,便于每日讽诵者为何经?  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惟二百六十字,为最短。而般若为一切佛母,为最胜。  423.问:《大悲咒》见于何经?  答:密部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即《大悲咒》之出处。  424.问:仁者尝谓念经时三业与经佛相应,何谓三业?  答:此三业,即身口意等。礼佛对经,是身业也。念诵,是口业也。思惟观想,是意业也。  425.问:持咒功德,较诵经如何?  答:咒为密经,经为显咒。经咒本无二致,唯持与诵不同,诵则出音,持则默念。总之唯在一心,心若归一,其功德俱不可思议。  426.问:古德于经译义,于咒译音,何也?  答:经是显教,词意呈露,汉文可达,故译义。咒是密教,义理奥博,汉文不可达,故译音。  427.问:自念经佛,与雇人代念,其功德相去若何?  答:雇人念经佛,令其回向自己,其功德与自念无殊。但自念时,三业与经佛相应。雇人念时,自己三业,或不与经佛相应,故所结之果不能一致矣。  428.问:阅经功德,较之诵经,同欤?否欤?  答:阅经惟属意地,是慧功德。诵经必兼身口,是福功德。解经惟悟理,诵经兼事修,本不相同,但同出一心,相去不远。要在试看诵者诚不诚,阅者会不会为如何耳!  429.问:俗云:常诵《金刚经》,令人寿长,信欤?  答:《金刚般若经》功德不可思议。经中反复叮咛,可谓至矣。果能如法受持读诵,何止长寿!  430.问:文殊菩萨谓读经要句句分明,天道众生方可听得了了。岂吾人念经时,天上神祗亦来窃听耶?  答:佛为天人师。吾人念经,是诵其师言,安得不来敬听耶?况天道众生有天耳,不必来亦能听闻。俗所谓人间私语,天闻若雷,安有念经而不闻之乎?  431.问:平日读诵之经,念于纸而焚化于佛前乎?抑不必用纸,亦不必焚化乎?  答:诵经功德,与记数焚告无关。但初学者,恐生怠倦,藉以勉励,亦可为之。然佛门本有回向一法,凡一切所作功德,皆当回转向于菩提、实际、众生三处,宜遵行之。回向菩提者,欲仗此功德,求成佛果也。回向实际者,以此功德,为性分所当为,不以为功也。回向众生者,以此功德施诸众生,愿彼离苦得乐也。若修净土,则宜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为总回向。(盖一生极乐,则三回向皆具。)  432.问:念经念佛必用香烛何也?  答:香花灯烛,所以供佛。念经念佛,如对佛前,礼宜供养。故用之,但不具时,亦可省略,心虔诚可矣。  433.问:诵经敲木鱼,究是何意?  答:所以调节缓急,易令心不散乱也。  434.问:体弱多病,宜诵何经?  答:病是死因。诵《金刚经》、《弥陀经》等,回向西方,庄严净土,可也。  435.问:《小止观》谓鬼病以咒治之即愈,请问四大病以咒治之能愈否?  答:如果躯壳之病,皆从口入者多,宜节减口食,其病自轻,若加以咒治,岂不更善。  436.问:《金刚神咒》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每日志心虔诵一遍,如念金刚经三十万卷,此语可信否?并问此咒是否释迦佛所说?此咒中有有人念得金刚咒,免了身边罪与灾,功德实无量,永世不踏地狱门等语,词颇俗,疑非佛所说?  答:此咒未考,察其意,似非佛说,恐似外道妄传。  437.问:或谓《大悲咒》是八十四尊佛名,其说然否?  答:此言出自灌顶法师,传来久矣,想必师有见处,然谓是神名,不是佛名。  438.问:《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又云:“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何以梁主舍身奉佛,无救台城之祸?  答:菩萨救度众生,善巧方便,不可思议。其不获救者,或是信心未至,或是业定难逭。否则实已得救,而人自不察耳。如《金刚经》云:“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是也。梁主身为君主,寿八十馀,其福报不可谓不厚,台城之祸,或亦因信佛而末减之矣,夫何疑哉?至念观音而得救者。观音持验记载之綦详。  439.问:经云受持佛名者,现世当获十种胜利。然以世尊之苦行六年而不免魔王之难;以悟和法师之精修净业,而迭遭悬梁下狱之灾,何欤?  答:受持佛名,获胜利益,此现生之效也。世尊不免魔难,此示定业不可不忏。然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魔则无佛,魔正所以助佛也。法师一生精修,而临终示悬梁之报,此宿因所迫。以偿先债,不可作下狱看。  440.问:明教嵩日持十万观音名号,世出世间经书不读而知,何也?  答:世出世间经书,都在一念心中。嵩师日持大士名十万,即世之希有人也。以如是人,作如是事,所以能发此希有妙慧,可谓剖一微尘,出大千经卷,信乎!  441.问:佛经谓受持佛名者,一切蛇龙毒药,悉不能中,请言其理由?  答:凡蛇龙毒药害人,必自心有感触,我心无毒,彼毒焉能害我?  442.问:同一佛也,何以念阿弥陀佛为胜?  答:此有多故。此土众生与弥陀最有缘,一也。弥陀愿力,接引念者尽得往生,二也。执持名号,即得往生,修易成就,三也。既生极乐,永不退转,直至菩提,四也。馀如净土诸经论说。  443.问:尝闻念佛以念阿弥陀佛为胜,有持名、观心二法,敢问持名观心之法如何?  答:持名念佛。但是心口念佛名号,声声不绝者是。观心念佛,念佛名号时,兼观察能念之念,空不可得,是为空观。所念之名,历历可数,是为假观。而此能念所念,即是一心。非空非假,亦空亦假,是为中道观。即此念佛,具一心三观,故曰观心念佛。  444.问:唐道绰禅师之论净土宗曰:修馀行业,多劫方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敢问净土宗,何以能神速如此?  答:仗弥陀愿力,一也。往生有九品,二也。往生即不退,一生成佛,三也。馀如净土诸经论说。  445.问:实相念佛如何?  答:当念佛时,观所念之佛与能念之心,俱了不可得,是为实相念佛。  446.问:佛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然参禅悟道者多,念佛开心者少,何也?  答:以弥陀不肯但念,不名深妙禅也。既不但念,何以开心?即参禅人多如牛毛,悟道者亦如麟角耳!  447.问:《无量寿经》谓:阿难尊者愿见彼佛国土,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谓尊者自见耶。尊者未得天眼,安能自见,谓弥陀佛令尊者见耶,何以佛只令尊者见,而不令今人见?  答:见与不见,在缘深浅耳!阿难与佛缘深故见。今人缘浅故不能见。今人缘深亦得见。阿难缘浅,即得天眼亦不能见。  448.问:但念弥陀之人。亦能得六通乎?  答:佛教人念弥陀发愿,求往生以了生死,未尝教念弥陀求六通。  449.问:证念佛三昧后,能见他方诸佛乎?  答:俟居士证得念佛三昧已,即与尔道。  450.问:证念佛三昧后,现前能常见极乐世界乎?  答:果能证得念佛三昧,自不问此端的。见与不见,皆呓语耳!  451.问:远公精修净业,三睹圣相,因弥陀适来此土而见之耶?抑远公神游西方而见之耶?  答:弥陀未来此土,远公不往西方。因念佛到得一心不乱,东西本来不隔,极乐即在目前。所谓感应道交,凡心即证佛心,肉眼便见圣相,夫何远之有?  452.问:四土皆有九品莲台乎?抑唯凡圣同居净土有之乎?  答:净土经中所说九品:大都只在同居一土。以上三土、非凡夫人修观之境也。  453.问:佛经谓弥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时时遍照乎?抑有时照有时不照乎?  答: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用此证知决定时时遍照。然念佛众生有见不见者,乃众生自见自不见,非佛有时照有时不照也。譬之一月。水清则月现,水浊则月不现。众生之心亦然,心净则见,不净便不见也。  454.问:《念佛直指》云:宿障欲灭,微见好相。如不蕴德,闻人之耳,其行必覆。请问其行必覆之理?  答:见人之恶宜隐,见人之善宜扬。知己之恶宜露,知己之善宜藏。今以微见相好,即向人显扬,好名之心既起,则妙行必覆矣,何疑之有哉?  455.问:修净业必如何始可谓之成就?  答:净土一门,以信为始,信得真则愿自切,愿若切则行自猛,三资具足,净业成矣。  456.问:经云:娑婆勇猛一日,胜于净土百年。而《莲修起信录》,则谓在娑婆精进一日,抵西方修习千年,二说何不同若此?  答:我娑婆世界,业系众生,若果能勇猛精进,较之净土真有日劫相倍,奚止百年千年已哉,  457.问:《径中径又径》中,“乘戒俱急、生亦最高、次戒急,生亦最稳”四句。不知如何解释?  答:乘者教乘,即通达经典也。戒者能受持佛戒不犯也。急者能急进不退也。乘戒俱急,福慧俱胜。故生品最高。戒急福胜,故生最稳。有乘无戒,是为狂慧。有高慢之慧,无稳定之戒,安得不为业力所牵乎?流入八部鬼神众去,宜哉!  458.问:今有众生,每日至心念佛十声,虽冗忙之日,疾痛之时,亦弗间断,如是可保往生否?  答:诚能如是。恒念不舍,临命终时,定能心不颠倒。一念求生,自然往生可保。  459.问:一心念佛至七日即得往生,是何理由?  答:一心念佛至七日,则终身不乱可知矣。岂有临命终时,心生颠倒乎,故得往生。  460.问:无量寿佛经言: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其理由若何?  答:一声佛号,种无量善根,即灭无量罪业。言八十亿劫、五十亿劫,数犹可计,亦略言之耳。所以能灭者,罪性本空故。如人于梦,见种种相,一声唤醒,梦相皆消。阿弥陀佛,是我法身,至心一念,即得一声唤醒,无量生死,幻梦顿空,安得不消灭哉?  461.问:净土书中,有谓临终念佛十声即得往生者。有谓一心不乱须七日之久者;有谓早晚须念弥陀经一卷、佛名号二三千声、或一万声者;有谓夜间将心经默念一百遍,日间佛号二万弥陀经二十卷者。同修净土,何以难易不同如此?  答:众生根器,利钝不同,业障深浅亦异,故致修行难易悬殊,原无足怪。但求往生修净土者,宁为其难,勿恃其易,则庶有把握耳!  462.问:《弥陀要解》谓: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悉具多善根福德。敢问执持名号,何以有福德?  答:阿弥陀佛名号,乃是宏愿积行之所成就,福德之总称也。既佛圆具福德,建此名号,行者执持名号,是亦执持佛之福德矣。  463.问:《大弥陀经》云: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如有光明,何以人不能见?  答:慧眼未开,故不能见。譬如盲人,日光照身,不见日光。魔畏佛光,故不能犯。如鸱畏日光,昼伏夜出。  464.问:放生念《往生咒》,是何理由?  答:放生加讽大乘经咒者,愿三宝加持,令所放生物及放生施主,获多功德也。《往生咒》有往生净土功能,凡此土众生无不宜念。  465.问:往生咒见于何经?  答:《往生咒》有广略二本。广本亦名《阿弥陀佛根本咒》,又名《无量寿如来根本真言》,出密部《无量寿如来供养仪轨》。(略见《密咒圆因往生集》金陵刻本)略本即常诵本,为宋元嘉末年求那跋陀译。经本未来。今附在小弥陀经之后。  466.问:蕅益大师谓:诵净土真言,能超度一切众生往生西方。然则人当临终时,或口噤不能念佛,命家人代念往生真言,谅亦有效?  答:是,有效。但念佛为正轨耳。  467.问:有不念佛而亦生西方者,如明之周廷璋,晨起只诵《金刚》、《弥陀》、《观音》等经各一卷是也。此何故欤?  答:念佛法门,固不仅以执持名号为限也。诵读大乘经者,何尝非念佛事耶?宜得生矣,不但此也,即将平日所行善事,回向愿求往生极乐,亦得生西。  468.问:《净要》序云:在昔之时,不必改弦,但加善巧回向。在今之世,只可助行,必须净业专修,其理若何?  答:昔人业轻心细,故念佛与诵经,一而二,二而一;善巧回向,俱为净土庄严。今人业重心粗,立行必分正助,以专为正,以散为助,方为稳当,其理如是。  469.问:《净土圣贤录》:荆王夫人之婢,生西后致梦于夫人曰:世间修西方者,才发一念,七宝池中,便生一花,此言可信否?  答:真语实语,安得不信!?  470.问:念佛时兼修观,修观时兼念佛,可乎?  答:正念时,蓦直念,不必兼;正观时,息心观,亦不必兼,久之自能即念即观,观念合一。所谓由观起念,由念入观也。若相兼,则二心矣。  471.问:《安乐集》云:生净土者有二种:一有相心,谓着相欣乐。二无相心,谓理观相应。“着相欣乐、理观相应”二句。不知如何解释?  答:见闻净土事相,心生欣乐,故曰有相心。净土理即唯心,观心有何相貌,故曰无相。  472.问:佛经谓诵往生咒,能使六道众生往生西方。何以人畜二道,闻之殊无影响耶?  答:裴休云: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而能之。经云:持咒能使六道往生,以显咒力不可思议。传中人持此咒往生者不少,而畜道罕闻,以业重自不持故也。  473.问:《净土圣贤录》谓念观音、势至二大士尊号,其功德与念弥陀尊号同,其说然否?  答:佛,果人也;菩萨,因人也。以因较果,自不相侔。但所持之名号虽殊,而能持之心力一也。以心力之功德论,可说是同。此一往之谈也。若进而言之,持观音千,不如持地藏一;持地藏千,不若持弥陀一。文出《较量功德经》。  474.问:《观经》第十观中:有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之语。夫闻名岂真能获福乎?  答:佛无妄浯。《观经》是佛金口诚言。佛言不信,谁言可信!  475.问:念佛之法,无声似不及有声。盖有声则三根普被,如闻暮鼓晨钟,发人深省。而无声则趣味既鲜,效验自微。毕竟如何?请开示。  答:此种道理,说得甚明,毋劳饶舌。  476.问:临终必趺坐合掌,是何理由?  答:念佛人临终,作坐莲花想故趺坐,因礼佛故合掌。  477.问:净土书谓:此方行人起一往生念,西方七宝池中即生莲花一朵,设此行人再入轮回,此花毕竟如何?  答:行人净念生,珍池莲蕊现,是为感应同时。行人勤惰才生,莲花荣枯顿现。足证一感一应,一因一果,皆唯心物也。  478.问:西方三圣接引时,有只往生人见之者,亦有万目共睹者,此何故欤?  答:有净因,必感净果。有净缘,必睹净境。凡有见者皆缘也。  479.问:念珠必用一百八粒何意?  答:为破百八烦恼,成百八三昧故。  480.问:某欲自念《弥陀经》为母回向西方,不做疏焚告,但于诵毕之后自念云:以此功德,为母回向西方,未知妥否?  答:自己念经报恩,不必作疏焚告,但至诚回向,自然感应道交;彼疏告者,乞证明耳。 ?  481.问:《楞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世界不能容受。今欲以念佛之力,令业尽情空,乌可得乎?  答:此语出《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非《首楞严》也。众生自无始来所作之业,幸而无相,若有体相,真尽虚空界不能容受。然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今以造业之心念佛,果能念到情空,便一空一切空,则尽虚空界之业,转而为净土之妙庄严也。但患念不到情空,奚患业之不尽乎?  482.问:永明昼夜弥陀十万。然吾人一昼夜只有一万三千五百息。安能念至十万之伙?  答:此老弥陀化身。三昧中念佛,十万不足为多。每日尚做百八件事,以不思议事,须不思议人能之。  483.问:念佛喉易哑,奈何?  答:居士不善巧念,舌动于心,致令心火上炎。  484.问:古德谓“心净则土净”。然吾人十二时中岂无清净之时,何以只见娑婆而不见净土?  答:吾人前世以秽心作诸恶善复杂之业,故感娑婆苦乐相间之秽土。因在过去,报在今生。若今生二六时中,以清净心修清净业,而将来便可常居清净之佛土,不但可见而已也。  485.问:《往生净土忏愿仪》中:有“一一尘出一切尘,一一尘出一切法,”二句。不知如何解释?  答:此《华严经》普贤法界观也。不可思议,非言笔可形。  486.问:“一行三昧”是否独指念佛?  答:修此三昧,必须身向西方界,口诵西方佛,意观西方境,一举一动,皆须回向西方,庄严净土,故名一行。  487,问:“三昧”二字,如何解释?  答:“三昧”梵语,若翻华言,当云“正受”,亦云“正定”。心注一境不移不动之谓。今人以功夫纯熟为“三昧”。亦假其义耳。  488.问:《径中径又径》云:凡一毫之善,皆须回向。敢问回向之法?  答:回向者,回所修善之功德,向于己所愿处也。此愿即往生净土之愿,以所修善功德,用作往生净土资粮,而发愿期求,谓之回向。长跪佛前,或向西方,合掌、口言、心念,愿藉所修善业功德,令我早得往生极乐,或诵“发愿文”,或诵“发愿偈”均可。  489.问:念佛兼忏悔乎?抑不必忏悔,专心念佛乎?  答:念佛为正,忏悔为助,正助兼修,收功弥速。果能专一其心,何须更求忏悔,苟心不专,反不若兼以忏悔为得。  490.问:《劝修净土切要》云:以念佛功德求生净土,是为愿。然须时常恳切祈求,于一切善,随喜回向,于一切恶,忏悔回向,敢问“随喜回向”、“忏悔回向”之法?  答:一切善,有力宜自作,无力劝人作。随即随顺,喜即喜庆。无论自作教他,俱当随顺庆喜。回此之善,向于西方,庄严净土。见一切恶,无论自他,当生惭愧,自作当惭,他作宜愧,忏其前愆,悔不再作,惭愧忏悔,即有功德。功德虽微,即一尘之善,一毫之福,未尝不可为净土之庄严也。均可以回向之。  491.问:设有修净业人,将所有功德回向西方。及临终时,失厥正念,再入轮回,投生人道,敢问前生所回向之功德,仍在西方乎?抑入人道乎?  答:断断不可将西方之极乐国,丢出心外去也。须知吾人固有真心,宽廓无际,竖穷三世,横遍十方。吾前所谓唯心者,即指固有之真心也。心既如许广大,功德回向西方,即回向自心。纵临终失念,复生人道,前所回向之功德,自然随人受用,亦所谓自作自受也。  492.问:《净土圣贤录》中:载费氏精修净业,忽空中有香,绕楼数日,粉墙上涌现三世佛像,此何故欤?  答:此人净业将成,净因已就,净土缘熟之相。故感净境现前,往生之先徵也。别无他故。  493.问:极乐四土:一日常寂光土、二曰实报庄严土、三曰方便有馀土、四曰凡圣同居土。四土各据一方乎?抑常寂光居中,再外为实报庄严土,再外为方便有馀土,再外为凡圣同居土乎?  答:真性无为,不落诸数,一尚不有,焉有四乎?国土亦唯心也,十方世界,各有净秽,复各有四土之论者,以人有凡圣之异故也。我娑婆之四土,有净有秽,唯极乐之四土,皆净而无秽也。四土原在一处,断断不可作上、下、中、边之见。人若向自心中,去得一分垢,世界就露出一分净。譬之有姿色淫女当前,破戒人见之则好,持戒人见之则恶,女身一也,美恶二也。经云:境缘无好丑,好丑由于心。足证唯心之旨。  494.问:《观经》谓:“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请示摄取不舍之义?  答:《楞严势至》云:佛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念佛众生,即子忆母。佛放光明,遍照念佛众生,即现摄受众生之相,慈悲不舍也。  495.问:《地藏经》谓:每月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宜斋戒念佛,忏悔修省,究是何意?  答:以世人业重,如不能终身奉持斋戒念佛诵经,肯于月四日之斋期作之颇佳,此亦佛法权宜,摄取不舍之意。  496.问:相传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既是弥陀化身,必能生死自由,乃必登柳树投身而逝,何也?  答:既云佛化,足见不思议人,看他口念一佛,即放一光,此其证也。若云生死犹未自由,何能登柳投身?即此便是不思议事,幸勿以凡情而度之。  497.问:《弥陀疏钞》云:方便有馀土,是三乘圣人所居。敢问三乘圣人,是否专指声闻?  答:否。声闻、缘觉、菩萨为三乘。此菩萨但指地前未证法身者而言。若地上菩萨,应居实报庄严土矣。  498.问:弥陀四十八愿中谓临终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而《大法鼓经》则谓临终不能观及念,但作生意知有神。灵峰大师又谓临终一念,亦决得生。上二说,似与弥陀宏愿不合,究竟能生西否?  答:一云十声,一云作意,一云一念,一而三,三而一也。谓一念十声,一念作意,同居一念之中,何谓不合?又何虑不生?但恐临终,无此一念耳。  499.问:净土宗谓临终念佛十声即得往生。果如是,则自刎之烈士,临刑之罪犯,均可利用此法,岂非容易乎?  答:十声念佛之人,若厌苦心切,愿生乐土,专诚之极,定得往生。自刎之烈士,及临刑之罪犯,有此厌愿专诚功夫乎?若果有之,定得往生。佛无妄语,但未可以侥幸得之者。  500.问:所谓临终念佛十声,指未死前数日内言乎?抑指气将绝时言乎?若必待气将绝时,恐此时之能念佛者,百无一二。  答:念佛十声,时促可知。故必指气将绝时而言。若未死前数日内,既已发心念佛,岂有只念十声之理?为此言者,犹言战胜在最后之五分时也。非谓平日不必念佛,只要临终十声。须知平日若不念佛,临终十声,势难办到,岂可侥幸哉?  501.问:临终十声念佛,即得往生。如气脱不及念,或虽念而未满十声,即于死后补念,亦有效乎?  答:往生净土,效验即在临舍命顷。若于临终之际,果能正念现前,不必定要十声,虽不至十称,必随念而往生也。  502.问:临终念佛十声,为净业未成者言,若平日勇猛精进,净业已成,即不念亦无妨也。鄙见如是,先生之意如何?  答:如果净业已成,临终决能念佛,经所谓“心不颠倒”是也。不念无妨,得毋戏论乎?  503.问:设有修净业者二人,其一临终,只能念佛十声,而不能正念分明。其一临终,只能正念分明,而不能念佛十声。前者口虽念而心不能诚,后者心虽诚而口不能念,敢问此二人能生西否乎?  答:此时能十念,即有正念。能正念,即能十念。幸勿戏问。  504.问:莲池大师答净土四十八问云:若使临终克念,生或可期。待乎中阴,势已无及云云。知阿弥陀佛变地狱为莲池,易如反手,何故不能接引中阴?  答:一落中阴,为业所系。佛力虽不可思议,亦无如之何耳。  505.问:生西人之尸顶多暖,何也?  答:佛言:足心狱,饿鬼腹,人胸,天眼,圣人顶。足见生西乃超凡而入圣也。  506.问:念佛须念念相续,然遇酬应世务,若何用功?如勿念者,是有间断;如仍念,则一心应事,一心念佛,是心有二用。窃意平常用功真切,临事自有不念而念之妙。然否?  答:心无二用诚是。然酬应世务时,暂止不念。酬应毕,即继续念去,是仍以念为主。而酬应为客,但能客不夺主,主不随客,即是功夫。  507.问:净土书谓诵弥陀经十藏,何谓十藏?  答:唐开元时录所译佛教大藏。共成五千零四十八卷。故时人以成数为一藏,十藏即其十倍也。  508.问:经云诸小行菩萨及修小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果如是,永明、憨山诸师何必教人专修净土?  答:上二种人,若有净愿,方得往生,无愿则不能也。二大老注重持名念佛,故云专修。  509.问:念佛之外,诵小本《弥陀经》与诵《观经》孰优?  答:所诵境也,能诵心也。境本平等,优劣在心。且看诵经之心诚不诚,诚者优,不诚者劣。  510.问:净土书虽谓既生极乐,永不退转,然众生根器不同,其凡心偶动,再入轮回者,谅亦有之,未知是否?敢质高明。  答:极乐净土也,凡心秽情也。既生极乐,定不致偶动凡心,果得往生而再入轮回者,定是乘愿度生,则与秽心人入轮回,不可同日语也。  511.问:憨山为有明四大师之一,念佛习定,并臻纯熟,而临终瑞应甚少,何也?  答:憨山老人,素抱唯心净土为宗旨,其念佛功夫亦纯,但欠往生之坚愿,所以后身为截流大师,始得往生极乐,临终瑞应昭然。  512.问:截流大师传,谅《净土圣贤录》中亦有之,因不知名,颇难检查,请示之。  答:录中“行策”,即“截流”也。  513.问:有明四大师:一为憨山大师、一为莲池大师、此外是何人?  答:此外是紫柏大师、蕅益大师。  514.问:净土书谓卧必右胁,究是何意?  答:右胁着席,名为吉祥睡也,否则不吉。故天台智者大师,一生睡必右胁,坐不背西。  515.问:天台智者大师,平生坐不背西,其愿可谓坚矣,然临终瑞应亦少,何也?  答:智者即震旦之能仁也。证法华三昧,获旋陀罗尼,乃圆教之圣人。本净秽一如,何必要临终瑞应?乃为后学作则,是以临行时,合掌向西,唱三宝名,幸勿以瑞之大小为疑。  516.问:智者大师既得法华三昧,何故求生西方?  答:此为未得三昧者作榜样故。  517.问:相传智者大师是释迦化身,究竟确否?  答:究竟确否,非我所知。台宗列祖相传,皆作如是说。  518.问:谛闲老法师谓试看“一弹指”较“一念顷”相差几何一语。某尚未明白。按佛书以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以算法计之,一弹指当有四百念,然净土书谓往生之时,或称一念,或称一弹指,所云不同,乞言其理由?  答:弹指一念,均言时速,非有深理。以四百念为弹指,则一念顷,实非凡人所能现证,喻往生之速不可思议也。  519.问:莲池大师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何谓五宗?  答:谓一随相法执宗,小乘诸师,依阿含等经,造小乘诸论。二真空无相宗,龙树提婆等,依般若等经,造中观等论。三唯识法相宗,无著天亲等,依深密等经,造唯识等论。四藏心缘起宗,马鸣坚慧等,依楞伽等经,造起信等论。五圆融具德宗,天亲龙树等,依华严等经,造十地等论。  520.问:《西方公据》卷下第二十一页中,柏万安曰:但得一心,圣境自现。圣境现时,亦勿生着。末句不知如何解释?  答:圣境唯心,恐执为心外物,故云勿着。  521.问:释迦佛自言:我于天人之中,最尊最胜,而大慈菩萨发愿偈,则谓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何也?  答:释迦自谓最尊者,乃于天人之中,非谓诸佛之中。以释尊为大千一界之教主,所以为九法界之至尊也。大慈菩萨引物欣向,此土众生与弥陀之缘最深,故称弥陀为第一。普令一心皈命,非弥陀与诸佛较优劣也。  522.问:近阅《观经》,知修观亦能生西,不必念佛也。然由修观而往生者,未之前闻,何欤?  答:修观一行,惟上智能之。观成方得生西。念佛一门,乃三根普利之行,有愿皆得生西也。  523.问:《观经》云:修三福发菩提心,何谓三福?  答:《观经》全文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524.问:经云。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敢问仅修“地观”。何以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答:《观经》十六观法,一一观门,可以入道,一观成就,与多观同。经云: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岂有生死之罪未除、而能往生净土者耶?由是思之,八十亿劫,犹方便言之耳。  525.问:《观经》云: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请言其理?  答:此经十六妙观,由粗入妙,至第九名真身观。此为行人在观之时,但见弥陀真身,不见弥陀之相好。欲观相好,先观白毫,毫相既现,则一切相好自然当现,以毫相为诸相好之总统也。  526,问:初观何以必想日?又何以必想落日?  答:初观想日。善导大师说有三义:一者、欲令众生识境住心,指方有在,不取冬夏两时,唯取春秋二际,其日正东出,直西没。弥陀佛国,当日没处直西超过十万亿刹即是。二者、欲令众生识知自业障有轻重,众生业障蔽心,观日面必有黑黄白色诸障,现此障时,须勤心忏悔,待障消灭,方得朗然明净。三者、欲令众生识知弥陀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光明等相,内外照耀,超过此日百千万倍,行者等若不识彼境光相者,即看此日轮光明之相,常作此解,不久即得定心。为此义故,先教作日想观也。想落日者,即其第一义是。  527.问:修日观时,作红日想乎?抑作白日想乎?  答;非红非白,宜作如悬鼓想耳。  528.问:作日想时,(即初观)必欲正坐西向乎?抑不必正坐西向乎?  答:不能不正坐西向。  529.问:何谓邪观?  答:不依佛语而修观行,皆邪观也。  530.问:《观经》谓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又谓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敢问仅闻经名佛名,何以能除罪业?  答:凡一部经义,经名摄无不尽;佛菩萨无量功德,名号中摄无不尽。如此经名佛菩萨名所摄功德,固足以除一切罪障而有馀,但恐众生无缘不得闻耳。苟遇善缘,既得闻之,则声入心通,善根顿发,夙昔恶业,安得不除。譬如千年暗室,一灯甫入,全室通明,暗即顿除。如此众生,若就一期言之,乃是利根顿机;若就夙昔言之,则无顿之非渐耳。  531.问:《观经》所谓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金沙地,以及楼阁宫殿之属,由往生人造成乎?抑由弥陀化成乎?  答:经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即知极乐庄严,弥陀行愿功德之所成就,及众生念佛功德之所成就矣。  532.问:《观经》云: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敢问但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何以有如是之灵验?  答:诸佛菩萨功德,不可思议,众生但念其名,得无量福,何况澄神默观,具足真实色身相耶?真有如是之灵验,此毋庸疑。  533.问:《龙舒净土文》中,谓修观须想阿弥陀佛两眉中间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右旋转五遭,是何理由?  答:佛相好无边,眉间白毫,是其相好之一。修观须想者,系《观无量寿佛经》意。经云: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是其理也。  534.问:西方三圣,本是金身,而所绘之像,竟加以五彩。敢问修观者,作金色想乎?抑作五色想乎?  答:西方三圣,以金色为正。观想人须知。  535.问:净土三经,只言莲华之色,而不言莲蓬之色,然莲蓬实占莲华之半部,修观者宜作何色想?  答:极乐莲华,即所谓七宝莲也。华中之实即莲蓬也。九品色相不同。行人修观时,想莲华是何色,台亦如之。  536.问:修观时魔化佛来,奈何?  答:修观中佛来现身,有二分别:一平时,二临终。其人临命终时只有佛现,并无魔现。若平时修观不见有净境现前,到得临终见者,必是净土缘熟,佛身始现也。其平时佛现,复有二意:一佛、二魔。佛身有光,魔身亦有光,佛光触眼,眼根清凉,魔光炽眼,其眼热恼,即此一光。魔佛可判然矣。  537.问:佛经谓净业成就,即见极乐,然娑婆东而极乐西,相隔有十万亿佛土,乃不见十万亿佛土,而直见极乐,何也?  答:净业成,感也。见极乐,应也。所谓时至理彰,感应道交。如月印水,极乐与娑婆,虽有东西之别,明月与清水,岂无上下之分,心内极乐,何远之有哉,不见十万亿土者,以此不感而彼不应也!  538.问:《西斋诗》“十念心真念念真”一句何解?  答:净秽国土,皆唯自心变现,念佛行人,果能十念心真,则一真一切真。是故云念念真也。真即净也,心净土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539.问:经言弥陀成佛以来凡有十劫,未知指大劫乎?指小劫乎?  答:佛意显彼佛寿命长远,乃有无量无边阿僧祗劫,即今成佛在近,不过十劫耳。尔等信愿持名往生彼国,正好现在闻法亲近,何须论劫之大小哉!  540.问:在西方之弥陀佛,法身乎?抑报身乎?  答:佛佛皆具三身。中下二品人往生者,见应身也。上品人往生者,见报身也。彼土法身大士所见者,法身也。  541.问:在兜率之弥勒菩萨,法身乎?抑报身乎?  答:弥勒本法身大士,只可说法身耳。  542.问:何谓化佛?  答:众生有成佛之机,故诸佛菩萨感现化佛身而为说法,即所谓化身也。佛化现者,如阿弥陀佛光中化佛是。  543.问:应身与化佛有异否?  答:佛之应身,有胎生,有变化,故应身为通名,化佛为别号耳。  544.问:何谓报身?  答:一切众生,随善恶业,受六道身,则身为酬业之具,故曰报身。六凡如此,四圣亦然。  545.问:何谓报身佛?  答:菩萨修德成满,于色究竟处。(色界天尽处)示现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者,为报身佛,亦即菩萨所见佛身相好无边者。  546.问:何谓他受用报身?  答:《八识规矩颂》云:“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即此身耳。  547.问:《弥陀疏钞》云:五人者,一佛、二菩萨、三天、四仙、五化人。何谓化人?  答:即佛所遣化也,唯随类不同耳。  548.问:西方边界之情形若何?  答:阅《居士袁中郎传》云:中郎弟小修,一夕课毕入定,神游西土,见地平如掌,光耀滑润,旁为渠,广十馀丈,中有五色莲,芳香异常,金桥界渠,栏楯交罗,楼阁极整丽,抵一池上,有白玉扉,过楼阁二十馀重,至一楼,一人下迎,其颜如玉,衣如云霞,长丈馀,见小修喜曰:弟至矣。谛视之,则中郎也。上楼交拜,有四五人来共坐。中郎曰:此西方边地,信解未成,戒宝未全者,多生此,亦名懈慢国。上方有化佛楼台,前有大池,可百由旬,中有妙莲,众生生处,既生则散处楼台,与有缘净友相聚,以无淫声美色,胜解易成,不久进为净土中人。小修问现生何处,中郎曰:我净愿虽深,情染未除,初生此少时,今居净土矣。据此,则西方边界之情形,可见一斑。  549.问:投入莲胎后,再过几昼夜开花?  答:净土往生,有九品不同,故开花亦有迟速不等。可阅《观无量寿佛经》九品章文。  550.问:极乐一昼夜抵娑婆若干日?  答:我娑婆须一劫。  551.问:经所谓西方极乐世界,在二十八天之内乎?抑在二十八天之外乎?  答:《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凡一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二十八天在一佛土内。但凡一佛土,均有二十八天。经云从是者。指此大千世界而言。此大千世界,名曰娑婆。(义言堪忍。故亦称忍土。)过此娑婆世界以西,须经过十万亿个大千世界。如此娑婆世界者,乃次第及于极乐世界,则不在此世界之二十八天内,明矣。若谓在二十八天之外。亦当在十万亿个二十八天之外也。人以西方为在地上固非,即谓在天上亦非。苟读是经文,则不为儒道两家之说所惑矣。  552.问:二十八天中最高者何天?最低者何天?  答:最高者为非想非非想处天,离地约六十四万亿由旬。最低者为四天王天,居须弥山半,离地高四万二千由旬。  553.问:二十八天之下共有几天?二十八天之上共有几天?  答:三界竖论,自“四王”至于“非想”,共有二十八天。“非想”以上,即出界外,无天可言。即有,乃上方世界之天也。“四王”以下,尚有恒憍天、持鬘天、坚首天,此三乃四王所统之鬼神,实非天也。  554.问:商务印书馆出版之《辞源》中有云:佛说吾人所住之世界,合一千则为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则为中千世界;更合一千中千世界,则为大千世界,总称三千世界。其上尚有华严世界等,此说未知可信否?  答:吾人所住之世界,不可但指中华一国。当指一须弥山,四大部洲,为一世界。合千须弥,为一小千;合千小千为一中千;合千中千为一大千。言数则云三千,言量则云大千,皆谓娑婆国之一世界。是为华严经中浮幢王刹之第十三层,名娑婆世界也。其上更有七重,其下亦有十二重,周围眷属,只此一世界。尚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围绕。阅《华严经》华藏世界品,可知。  555.问:娑婆为大千世界之总号,何以佛不降生于他小世界,而独降生于吾人所居之小世界。且他小世界之众生,永不得见佛闻法,岂不大可怜耶?  答:吾人所居之小世界,乃一四天下中之南洲世界也。统论娑婆,是大千世界之都名,共有万亿四天下。此万亿天下中之众生,咸云有佛降生,亦咸谓佛降生我世界中。其实有万亿释迦同时降生,故曰千百亿化身佛。言千百亿者即万亿数也。  556.问:天道众生,寿命长短若何?  答:四天王天,寿五百岁,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忉利天,寿一千岁,以人间百年为一昼夜。再上四大,递各倍增。初禅三天,寿一劫。二禅二天,寿二劫。三禅三天,寿三劫。四禅前三天,寿四劫。无想天,五百劫。无烦天,千劫,再上四天,递加一千劫。四空天中,第一天一万劫,第二天二万劫,第三天四万二千劫,第四天八万四千劫。  557.问:《八识颂》云:“眼耳身三二地居。”谓初二禅天人无鼻舌二识,但有眼耳身三识,既无其识,必无其根,然则天人究竟系何相貌?  答:上界天人相貌,原同下界。以彼福德增上,表相较之下界最极胜妙。初禅虽有觉观,终日在定时多,非无鼻舌二根。实无香味二尘。以境不现前,根无所偶,识无用处。寂然隐于净色根中,非全无也。若过初禅,并觉观又离,定力复胜于前。故二禅支林功德,称为内净喜乐一心,虽有鼻舌根识无所施用,故说无也。二禅以光明为教体,眼见光相,即知伊所说法义,或有时耳闻法音,定中常发八触,其光相法音八触,乃眼耳身三根所对之尘,以根与尘交。识乃有用。所谓二地居者,即此意也。  558.问:世人之身体为肉体,天上人之身体为何体?  答:世人作业有善恶杂呇,故感粗色垢身,天人因地作业纯善,故感细色妙身。  559.问:六欲天中,欲念甚重,宜其堕落。若色界以上天人,绝无欲念,何以亦有堕落之时?  答:六欲天人之欲,亦未尝甚重,但情欲未空,有堕落之因,势尽必堕。色界初二三禅,虽无欲念,尚有喜乐二心,喜与忧对,乐与苦待,待对未忘,终成败坏,故感大三灾之报。乐尽必苦,喜极忧来耳。过此以上,第四禅至四空,也有堕落,以其有漏禅定因,不能感无漏果故也。故古德云:六欲诸天受五衰,三禅尚自有风灾,假饶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归去来。此三界内,实可寒心,当厌离也。  560.问:六欲天之众生,尘欲未离,何以能有天眼、天耳?  答:欲天因地,均能减省尘欲,故得天眼等报。  561.问:佛经中言天堂、地狱最详者为何经?  答:小乘经中:《正法念处经》:有地狱品、观天品,最详。此外言地狱者,有《佛说泥犁经》、《佛说铁城泥犁经》、《佛说四泥犁经》。大乘经中:如《楞严经》第八九卷,及《华严经》等。他若小乘论之《阿毗达磨俱舍论》、《立世阿毗昙论》,皆广说法相。  562.问:或谓天堂地狱,决无其事,诸佛菩萨不过假以此勉人为善,与圣人神道设教之意相同。仁者之意何如?  答:此不然。天堂地狱,佛菩萨及有天眼者皆能见之。佛经中历举其状,详细已极,实有其境,并非假设。况善恶因果,理既不无,事亦随著。天下固无无理之事,又岂有无事之理乎?即圣人设教,亦是有此理事,方可设施。如果虚妄假借,岂足为法,尚能化人乎哉?  563.问:“涅盘”是否即天堂之别名?  答:不是。“涅盘”义谓德无不圆,惑无不断,乃真常极乐之境。唯佛所证,非可思议。若夫天堂,但是三界众生天道之境,有漏果报,与人世间同一虚幻。虽享寿年久,亦有尽期,虽乐事较多,总是坏苦,尚非小乘寂灭境界可比。何况大乘佛果耶?  564.问:何谓三界?  答:佛分一切众生为三大类,谓之三界。凡有饮食、男女、睡眠之欲者为一类,谓之欲界,其中六道具足。凡无欲而尚有色身者为一类,谓之色界。凡无色身而但有心念者为一类,谓之无色界。此两界中,均唯天道。  565.问:人死后即投生。自由投生欤?抑有冥官指使欤?佛经中谅亦有之?  答:人死投生,实是业力牵引所致,不自觉知。若自由而实不自由也。冥官等,亦是业力所感。然彼不过据业判定,非能指使,佛经中亦有言及者。  566.问:既有地狱,必有冥王冥官。既有冥王冥官,似不能自由投生。先生之意何如?  答:后有果熟,受生缘具,决定投生。固非自由。然冥王冥宫之于地狱鬼道,不过投生之增上缘耳。  567.问:昔阿祈达王临终,为驱蝇以拂面,一念嗔心,遂堕为毒蛇。一妇人渡河失手,其子堕水,因捞子故,与之俱没,以慈心故,得生天上。此二人者。自由投生乎?抑有冥王派送乎?  答:投生之理,识神为业力所牵,爱欲所缚,而受后有,固非自由。亦岂有派送者乎?  568.问:天堂地狱,是否鬼神造成?  答:《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夫地狱天堂,岂心外物乎?经云:自作自受,非虚语也。  569.问:经谓皈依佛不堕地狱。而刘宋沙门竺慧,因食肉而堕于饿狗地狱。何也?  答:所言皈依者,谓心常皈佛,身常依佛,果能如是,所以谓不堕地狱。并非皈依佛后,便教你去吃酒吃肉,依佛之人当持佛戒。彼竺慧沙门,受佛戒后,本不食肉,常有食肉之想心。想久而力不坚持,其想心之极,宛若饿狗之状而食肉也。以如是因,招如是果,是彼自咎,怪得阿谁?  570.问:佛经所谓定业,天定乎?抑冥王定乎?  答:非天定、非冥王定,是自己“心王”定。所谓有如是因,定招如是果。  571.问:佛经谓无间地狱,一人亦满,多人亦满。请问一人亦满之义?  答:无间狱之因,必为造逆罪,而兼谤佛法僧。其罪既大。报亦随之。此是一人亦满之义。  572.问:或谓人死后至冥界,见畜生道华丽可爱,有误入畜生之胎而作畜生者,其说然否?  答:此非误入其胎,实是畜业感见。  573.问:三灾到时,天地亦坏,唯四禅天不坏。此时四禅天以下,至阿鼻地狱之灵魂,如何?  答:火灾坏初禅,水灾坏二禅,风灾坏三禅,此火水风三灾,仍自心三毒所感,不从外来。到此之时,少有微善,即生上界。其狱中灵魂不能出狱者,遣置他方不坏世界,故经云:“此界坏时,转寄他方;他方坏时,展转相寄。”  574.问:法界有十,各各异见。人与畜生,业不同而见相同,何也?  答:畜生类多,业之重轻,乃有万别。居士所问业轻之畜,豢养之生,所以相见亦不差多少。  575.问:仁者谓活无常是“后阴身”,梦中灵魂是“现阴身”。敢问如何?  答:活无常,其人躯壳犹在,神已受阴差之职,即“后阴身”也。彼梦中之人,所有境界,全是梦心所现,毫无实体,非“后阴”也。  576.问:火车相现之火车,究是何物?  答:唯心所现,唯业所变也。  577.问:四洲均有地狱乎?抑唯南瞻部洲有乎?  答:地下大地狱,唯南洲有。馀三洲但有边独地狱,有说北洲无狱。  578.问:前人诗云:“三途一报五千劫。”此语不知如何解释?  答:此言苦报难脱,人身难得也。  579.问:何谓八部鬼神?  答:即常说“天龙八部”也,但此天,非六欲四禅等天,乃四天王以下之天,所谓恒憍天、坚首天、持鬘天等。皆鬼神所收。  580.问:说八部鬼神者是何经?  答:散见经论,难举专经。无已,可检翻译名义集第四卷八部篇。  581.问:人有无故见神者何也?  答:此国土名为凡圣同居,人神杂处。大凡感见,见必有因。乃有四句料简:一显感冥见,二冥感显见,三显感显见,四冥感冥见。此问在第二句中。  582.问:佛经有六十四金刚、八金刚、四金刚之别。化身乎?抑确有三种金刚神乎?  答:华严经载金刚神至众,何止三种乎?  583.问:玉皇大帝,即天上何神?  答:乃欲界第二忉利天主。  584.问:先生朋友中有无研究鬼学者?如有祈示姓名,以便互相商榷。  答:仆朋友中,无研究鬼学者。然仆尝学诸佛经矣。其言鬼,为六道众生之一。总名饿鬼。其类有三:一无财鬼。常不得食故。二少财鬼,少得食故。三多财鬼,多得食故。(虽多得而贪心炽盛。尚苦不足。故犹曰饿鬼。)此三种中,复各有三。初无财三者:一炬口鬼,谓火炬炎炽,常从口出。二针咽鬼,腹大如山,咽如针孔。三臭口鬼,口中腐臭,自恶受苦。少财三者:一针毛鬼,毛利如针,行便自刺。二臭毛鬼,毛利而臭。三大瘿鬼,咽垂大瘿,自决啖脓。多财三者:一得弃鬼,常得祭礼所弃食故。二得失鬼,常得巷陌所遗食故。三势力鬼,为夜叉罗刹等。所受富乐,类于人天。(此种今人谓之神)诸鬼本处琰魔王界。(即阎罗王。此国在此瞻部洲下。过五百逾缮那一十六里。)从此展转,散趣馀方。以上皆正理论说。又长阿含云:一切人民所居舍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儿市肆,及邱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河名河,一切树木,极小如车轴者,皆有鬼神依止。又云: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成月岁,后寿五百年。由谄诳心,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据上经论所言:鬼实别有世界,人死为鬼,乃人死而投生鬼道,然不尽投生鬼道也。若夫人甫死而尚未投生,则成中有身,形如小孩,体色微细透明,人目不能见,若投生机会未至,每隔七日再死,至七七日,则必投生。或云:投生之期无定,但以会至为断。此中有身,介乎前身与后身之间,不属鬼趣。而世俗概以死即为鬼,苟非圣教。安与正其谬。  585.问:鬼之形状,佛经谓如婴孩,其见之者,则谓与人无异,惟寻常人不能见耳。而左氏传又谓新鬼大、故鬼小,究以何说为是?  答:佛经谓如婴孩,非鬼之形状,是指中阴身之形状也。能见鬼者,有二种人:一大福德人,偶然见者有之。一倒运人,或为宿冤所追,偶一见之,定获不祥。的确与人无异。复有一种狗眼人,寻常能见。馀则不能见耳,左传之言未详。  586.问:何为中阴身?  答:未死以前,是前阴;既生以后,是后阴;死后生前,为中阴。  587.问:具狗眼之人,能见中阴身,而不能见饿鬼道,何也?  答:中阴身唯天眼能见,狗眼不能。世传狗眼能见神鬼,而饿鬼业重报沉,非狗眼所能见也。  588.问:和尚成佛,道士成仙,伟人成神。然欤否欤?  答:和尚成佛,道士成仙,伟人成神,一往言之,似可云然。分别言之。则成佛、成仙、成神,要各视其所修,各从其业,不必区以和尚、道士、伟人也。使和尚而作成仙、成神之业,亦成仙神。道士而作成佛、成神之业,亦成佛神。伟人而作成仙、成佛之业,亦成仙佛。但若仙、若神,是凡夫果报,流转无常。佛为圣果之极,永离生死。仙趣,《楞严经》说有十类,各依所修之业而成,位在天人之际,若神则鬼趣所摄,实劣于人道。凡修施戒福而我慢谄曲者,多受斯报。故仙神二者,为佛家所不取。佛家有四众弟子。出家二:曰比丘、比丘尼。在家二:曰优婆塞、优婆夷。此四众,在家出家虽殊,而可以称僧(即众之义)则一也。年俗专以出家人为僧,而又通称之曰和尚,殊不知和尚义同教师,惟一寺之方丈可称,以其为一寺之师也。故和尚成佛,当改云僧成佛。但若就僧之本义言则全。若从今俗言则不备,不知足下意云何也。  589.问:请示人道业轻心灵,鬼神则业重之理?  答:人道善类也,鬼道恶果也。人为万物之灵,指心灵也。一堕鬼类,唯觉受苦之不暇。即有五通,不得自由。虽有灵心,为业所系。业不重不堕鬼趣。  590.问:城隍神是否属鬼趣?  答:有福德曰神,无福德曰鬼。城隍是有福德之鬼,以六道论,亦鬼趣所摄。  591.问:均是灵魂也,在人道则业轻,在鬼道则业重;在男身则业轻,在女身则业重;在老年则业轻,在少年则业重。(少年人安分者少故云)心清时则业轻,心浊时则业重。此何故欤?  答:人道有善业而升,鬼道由恶业而坠,其轻重不言自喻,身之男女、年之老少,不可同日语也。现果心之清浊,即宿因业之轻重,乃因果相符。势必然也。岂可概判男轻、女重、老轻、少重乎?  592.问:言因果最详者为何经?  答:唐世道撰有《法苑珠林》百卷,搜集经典谈因果事,分类详载。  593.问:轮回投生等理,未能明白,宜看何书?  答:请看楞严经第七、八、九卷,及《瑜伽师地论》第一、二卷。若以浅显言,则《华严原人论合解》下卷,及《周安士全书》中欲海回狂卷三。可检阅之。  594,问:众生轮回,是否因果报而致?  答:是也。果报二字,但言其应。若言其感,则在惑业。惑者,烦恼也。其强者:为贪、嗔、痴、慢、疑、邪见。此皆能发于身口,汩没良心,令受苦报,故有生起。若业力消失,则一期报尽而死亡。然业力新陈代谢,陈者失而新者起。故又令其受报而更生,如是生死,循环不息,故曰轮回。是故欲断轮回,莫若不造惑业,此正我佛度人之道也。  595.问:俗谓鬼死为聻,此说果可信否?  答:佛说六道。有饿鬼道,是众生生而为鬼也。鬼既有生,亦必有死,但死后轮转六道,不定为鬼,今聻之字从鬼,则仍为鬼道众生矣。  596.问:有友怕鬼,向某问,欲鬼远避,当诵何经?某瞠目不能答。敢问?  答:欲鬼远避,当以威折。是宜诵咒。如《大悲咒》、《楞严咒》均可。若畏难诵。则六字《大明咒》:即唵嘛呢叭咪吽。或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均有神效。但诵时须先香花供佛,对佛跪坐,闭目想佛,有大威力。能令鬼魅降伏。或想虚空有无量护法神拥卫,鬼不敢近。  597.问:经忏等、阴间果有用欤?抑无用欤?  答:我佛说法,遍度众生。众生有六道。阴间即指地狱饿鬼二道而言。若闻佛法,正堪度苦,安得无用。但念诵礼拜者,须专精其心,肃恭其貌,庶能上感佛力之加被,下格幽冥之开觉,自然功德不可思议。诵经礼忏。原是佛法常规。为修行人长善去恶著手处,并非专为阴间而设(是点俗多不明,致以经忏为不祥,可叹。)兹乃推己及人,体佛大悲,为阴间礼诵,正是代佛说法,代鬼悔过,令其长善去恶,亦如众生乏善,故堕阴间,今仗礼诵之功,长善去恶,必获超升之果矣。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
正序
倒序
教问答750题 海尸道人著
教问答750题 海尸道人著-2
教问答750题 海尸道人著-3
教问答750题 海尸道人著-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佛教问答750题
佛教问答750题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